会计专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31 11:0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专业的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专业的前景

篇1

1、内资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

2、外企:待遇好。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3、理财咨询: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去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会的同学应该知道,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

4、公务员、教师:稳定有余,发展不足。会计人考上公务员或被招进高校做老师,和其他专业的人从事这些职业一样,有稳定、压力小的优势,也有发展艰难的缺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1 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1.2 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1.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另外,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不能将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加以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1.4 成绩考评单调,实践能力测试不足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1.5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使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的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方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解决措施

2.1 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清职业院校教育目标。树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2.2 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结构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是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如对《财务会计》内容及时补充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内容,则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进行协调。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新颖的会计制度等,更深入地进行会计领域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会计教学不仅要妥善运用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课堂演示性、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要大力提倡,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相关的参考书、全国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中有关会计实务的内容、网络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的“会计从业资格”与全国“注册会计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三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2.5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46

1 摘要

会计专业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经济发展越迅速,会计工作越显得重要。会计专业与其它新兴专业相比,属于一种传统的专业。在中职教育的模式当中,教育的理论、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的内容都略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中职会计专业属于非常典范的应用类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为高等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就是为地方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培养一线的会计岗位专业人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及体现这个定位,中职会计的教学就必须进行相关的课程优化与改革,其主要方向是“课程体系受工作过程导向影响,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学的模式应该采取双证多方向模式。综上所述,探寻中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社会招聘的专业数量中,会计专业人才的供求双方出现一些不平衡状况,其主要原因是各个企业招聘的会计人才中都标注需两年或两年以上相关岗位经验以及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并且要求应聘的人员除具备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外,还需同时具备多项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反应灵敏敏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强等。对一名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就业率比较低,这也使中职会计教学界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2.1 中职会计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目标定位差

从目前所有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性来看,绝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照抄本科会计教育的大纲,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及应变能力强的全面人才为目标;另外一种则是认定中职生比本科生差,只能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没有素质与能力可言,学会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就可以了,从来没有研究过应该如何培养中职会计人才。综上所述,如何定位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中职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否则,教学方法欠妥,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一定无法达到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重视理论基础

很多中职会计专业采用的教学体系依然沿用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且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结合,方便教学的开展。然而其过于苛求学科知识的完整,使理论与实际不能获得有效结合,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较差。会计教学把全部课程统一划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三部分,没有摆脱知识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约束,实施的教学方式方法若不是一般课程模式的生搬硬套就是对本科会计的复刻版,不能深刻认识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

2.3 理论实务教学与实务没有密切结合

会计教学一般偏重讲授理论知识,对实践没有足够的认识。一般的中职会计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枯燥、乏味地讲,同学“粘”在桌子上听,学习非常被动。虽然让学生记住理论知识了,却忽略了怎么让学生去应用掌握的知识。如以后的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怎么编制报表,怎么进行财务分析等,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更不清楚该如何应用财务信息来帮助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3 解决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坚持以就业为向导的课程体系改革

坚持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就业为向导的标准,坚持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位于一体,加强课程体系开放性及职业性,建设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职业岗位与专业核心课程紧紧相扣,依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依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2 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措施,提高实训效果

第一,合理运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会计模拟软件主要分为会计管理教学和会计核算教学两类。会计管理和教学类软件主要是把会计管理思想以及会计方法编制成专门用来处理会计控制分析、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软件。会计核算教学软件是把汇集数据处理过程、会计核算方法编制成专门用来处理会计核算和会计业务的应用型软件。教师们利用实验软件能更为全面、生动且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第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以及成本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建设的会计专用教学网站有很多,网站中有很多会计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随时共享相关教学资源。

3.3 加强目的与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整合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性教学不断完善及规范化,运用科学的方法考评已经成为实践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环节也非常多。考核内容要注重技能考核,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其中更要注重实效以及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在部分课程上重视技能性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初步建立等级化评价体系制度。偏重于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评判标准为快和准,这在实际操作中明朗清晰,简单易行。但在财会专业中,有大量智力与操作并行且偏向智力的实践教学。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能单纯以规范性和准确性为主要内容,还需要评价学生在实训中的态度。所以,模拟实训考评应采取层层量化,最后进行等级化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勾画了中国这个现代化航母以变革推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这也是中国企业前进和提升的战略抉择。

一、财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企业建立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所谓企业财会管理体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财会体制的陈旧落后,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若没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

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创新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纽带,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建设和完善融合国际经验、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企业魅力、充满生机活力的财会管理体制,保障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转型发展对企业财会体制转型的影响和要求

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创新也是一种“转型”,“转型”即“转轨”和“变型。财会工作的“转轨”是要求财务会计工作突破企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发展方向与转型经济及国际化发展相一致;“变型”是财会工作的内变,即工作重点、核算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转轨”与“变型”结合起来,正体现出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相配套。实质就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要同步提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下实例,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有所启发。

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着眼源头治理和本质安全。典型案例是潞安集团,该集团把安全投入作为企业的第一投资序列,不要最低成本,只要最优成本,安全费用提取达到吨煤50元。以装备、环境的高可靠性,以集约化、最简化、最优化的源头安全生产体系,保证高可靠性的安全生产;井下装备实现了重型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主要巷道实现了亮化、美化,所有工作面实现了低粉尘、清洁化生产。每年投入近亿元,进行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全员轮训,年均培训各类人员3万人次,所有员工达到了标准化作业、规范化操作、军事化行动。配备了最好的装备,创建了最好的环境,打造了最好的队伍。在此基础上,为防患于未然,潞安集团又按照“防得住、躲得开、救得快”的原则,探索建设了矿井新型防护救援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安全基础,筑牢了生命防线。笔者认为,潞安集团“不要最低成本,只要最优成本”的财会工作理念,较好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统一。

三、企业财会体制如何“转型”

(一)企业财会工作者必须观念转型、角色转型

观念转型是指财会人员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当好决策者的参谋助手;角色转型是指财会人员要从过去的账房先生转型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全面的专业管理人士。财会人员完成转型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职业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现财会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取决于财会人员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第二,较强的学习能力。经济转型发展,使得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随之改变。例如,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势必需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商业运作模式的财会人员为支持民族企业的发展进行角色转型;再例如,转型经济带来企业的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财会人员不仅要接触新的报表,而且还会面对非常复杂的新型交易,解决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都要求财会人员必须花时间去研究,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的思想、方针政策,学习新的法规、准则方法,学习更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完成转型经济和国际化发展所要求的观念、角色转型,才能不断提高转型经济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这是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稳定、繁荣增长的有效保证。

第三,提高沟通能力,做全面的专业人士。财会工作者必须提高与企业各部门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与企业各部门工作协调配合,才能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判断;还要提高与决策领导者的沟通能力,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当参谋,这样才能为决策者提供优质科学的经营决策方案。

(二)企业财会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财会体制“转型”的核心

1.企业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

(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定激励销售和货款回收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

(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同时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指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指标完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并且做出及时、全面的财务分析,提出有助于增强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议及对策,充分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会管理转移。传统观念认为财会工作者只要最终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条件下,这样的财会工作是完全不够的,一定要利用财会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以社会和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及时地反映与企业经营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各项指标和决策信息,为企业和社会的转型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2.企业财会工作目标、方法和手段的新突破

(1)目前,全球进入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中国制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40%~45%的目标,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来说,碳资产管理成为一个新的目标。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且会减少成本增加盈利。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以各种工具、产品和手段,管理经营风险,发现机会,节能减排,努力提升碳资产价值。

(2)逐步建立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综合报告统一平台,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企业要整合和提升内部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会基础工作信息化、会计准则制度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等,为对外报告和内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

(3)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例如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才能强化企业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不断提高转型经济发展下的财会信息质量。

(三)企业应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本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所谓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好的应用于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的专业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需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优秀,财会业务精通、熟悉市场规则、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能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经济问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企业应通过重大项目合作,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联盟。近年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引导下,湖南、上海、广东等省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会计研究基地;在中国会计学会倡导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等会计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在合作实践中,产、学、研各界关注项目的成本、风险和质量,将项目的规划、执行和跟踪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以项目为纽带”这一基本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以实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围绕重大项目,构建产学研联盟,将为企业财会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新平台,提供一条新路径。

改革创新是保持国家和民族生命力的根本保障,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财会工作者一定要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努力把“十二五”时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财会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2010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4-02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教育部高教司还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人甚至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其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适用的目的主要是宏观战略上的经济调控。而会计活动是真实记录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活动具有微观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在很多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看来,经济法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大。

2.由于现有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多以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缺乏联系,也没有体现会计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似乎与会计主管、出纳、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岗位工作没有联系,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法》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帮助不大。

3.由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两课”或法律专业出身,教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就必然地对《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之中,致使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仅是一门法律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

4.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被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之列,有的甚至还压缩其课时,降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篇6

【摘要】笔者根据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具体方案。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会计既是一门专业,又是一种职业,会计的专业教学要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而服务。因此,在会计教育中强调实践教学,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校会计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开设了模拟试验、课程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课程,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会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这就使原有的会计实验赖以存在的实验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二,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来看,用人单位已不满足学生只会简单的借贷记账工作,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应对日常工作以外,还要能够根据一定的会计理论处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财会制度的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第三,虽然会计学专业已经开设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近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会计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没有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经费等原因,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紧跟会计环境变化而调整;由于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业务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等。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不断进行革新,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会计学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关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各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对国内重点财经大学等高校会计学专业调研结果及网上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目前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大部分院校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学生完成一定的会计课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教材,集中进行实验。国外一些院校采取问题授课方法,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并要撰写报告。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类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不同,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多数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停留在模拟实验上,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二、趋势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提供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高校今后的教学改革趋势可概括为:科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不但教会学生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之间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有的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实践课程的内容,必须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进行构建。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好的指导老师,就没有好的学生,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自学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素质。

 

三、解决方案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构建科学的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编制与会计改革步伐一致的教材及修订教学大纲、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学生素质等6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来看,其需要的是理论+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结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可从以下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层次,主要指的是操作性实验层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起到巩固和深入的作用。

2.主动学习训练层次,即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设计的结果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3.融会贯通技能训练层次,其目标是让学生到实际单位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研究能力的培养层次,即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

1.整体性: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贯穿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始终的会计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应从整体性进行考虑安排,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2.协调性:在设计实践内容上,协调好各门课程的关系,使实践内容能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

3.有效性: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断推新与修订,会计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保持有效性。

(三)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体系

由于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不一样,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研讨会、课堂教授、模拟练习、演示、指导性自学、实践、问题教学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应针对每一门实践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体系。

(四)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学改革得以推行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领导者,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要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教师压力,让他们有紧迫感和

--> 危机感,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对个别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学生反映极差的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整个大局。当然,高校要保证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如:准备充足的技术资料、配备必要的实验条件、派出进修学习、聘请学者来校讲课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讲座等。总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五)构建考核体系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大三、大四学生一般会忙于考研、找工作,而会计学实践课程大部分分布在此阶段。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文件夹”控制法,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过程包括实践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为学生建立考核文件夹档案,以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六)引导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按照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多少这一个标准来衡量,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另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在课堂上讲解得面面俱到,应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内容。

由于会计理论和实践类方面的书籍种类繁多,可选定几本作为课后自学教材。一般在课堂上着重讲解会计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而对于理论的应用,可采取按课程单元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经历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为修改一下教学或考核方式、课堂上讲授一点新知识、能进行出一两个新实验就自认为是改革,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鉴,具体怎么去做,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初步制订出可实施的改革方案;然后,逐步进行改革尝试,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并调整方案,使方案更趋合理和完善。对那些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应暂缓改革,努力完善条件后,再开始着手推进改革。

教学改革没有终点。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还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人们展开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以丰富和发展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本文提出以下思考。

一、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加快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强调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强调了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与乡村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本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科学、客观认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种关系、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要坚持优势资源由优势企业来开发,战略产业向战略资本靠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通过理性的、科学的产业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行投资,以推进承接产业项目及企业的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就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产销市场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科学配置资源,以推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运行进程和运行质量。一定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创造环境,做好外力助推,通过市场定位、市场选择、加快承接产业项目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机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要在强化产业配套和环境兼容等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承接工作,注重在承接过程中提升和发展本地的产业,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进一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增加中高档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绿色环保型产品比重。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狠抓高增长行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承接产业转移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特别要注重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要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在强化产业配套和环境兼容等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特别要坚持不接受不经环保评估产业和项目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

二、当前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一)充分运用政策优势,加快西部地区产业承接

为进一步引导和支持西部地承接产业转移,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财税政策。要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对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规定免征关税。完善和规范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

2、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

3、产业与投资政策。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适当下放核准权限。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省级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

4、土地政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

(二)充分发挥引进产业与本地资源结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承接

西部地区要紧密依托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当前主要加快以下产业的承接发展。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的功能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加快承接产业的园区建设。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要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依托现有基础,结合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其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要着力加大对园区投入,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强化园区能源保障,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使其成为推动同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基地。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四)探索和建立产业转移的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1、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2、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3、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就业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都比较大。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泛,就业相对稳定,是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发展中比较关注的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一种肯定,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提供了帮助。

一、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机会有限技能掌握有限。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能力水平有限,很多学生虽然比较细化会计这个专业,但是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却面临着阻力。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很多学生就业遇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还存在着不足。这种情况就体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企业对于学生在就业技能方面的掌握需求较大,学生需要掌握会计计算工作中的各项技能,特别是电算化的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但是,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在技能上存在欠缺,由于院校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因此,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有限的,这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影响就业前景和自身发展。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稳定性特点,这种就业不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频繁跳槽现象,跳槽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认可,但与此同时,频繁的跳槽不利于学生个人自身稳定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就业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知识有限,就业后有所进步的情况下选择跳槽。

二、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对策分析

(一)中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会计类学生而言,社会发展中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比较多的,然而中职院校中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难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身掌握的技能是比较少的,因此,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教学,将会计电算化等技能教学作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学的重要技能来培养,这也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未来,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增加一些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会计专业不仅掌握一定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二)中职院校需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方面的培养。针对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稳定性差的情况,未来,中职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侧重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学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注重将他们自身的发展与职业规划相联系。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都设有职业规划课程,未来,在中职院校中也可以加入这样的课程,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年纪比较小,他们对于职业的认识和职业的定位都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在就业后没有养成正确的职业定位认识,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在中职院校中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引导,强化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路径进行规划的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实现他们的稳定性。

三、结束语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好的,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可以尝试着对学生展开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以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就业。

篇9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就业走向;毕业生素质

Key words: supply and demand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employment trend;quality of graduat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49-02

0 引言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搜集相关数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供需状况,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而为探索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1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分析

1.1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供给状况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亦是如此。笔者统计了2007~20011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及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详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的毕业人数是2007年的3.5倍,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占全国毕业生人数的比重从 2007年的0.751%上升至2011年的1.983%,增长了164.05%。因此,每年大批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的就业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1.2 会计本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 根据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近期的《2012年第二季度全省主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与去年同比,用人单位数增加7%,入场求职个人数增加12%,但投放市场就业岗位数减少5%,求人倍率0.59,下降0.1。表明尽管用人单位数量略增,但是招聘规模缩减,个人就业难度要大于去年。与第一季度数据相比第二季度用人单位需求前五位的专业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财务会计、金融经济和机械设计及制造,财务会计专业需求量以6%稳居第三位。详见图1。在这前五位的专业中,个人供给除了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供给大于需求外,其余四个专业均是需求大于供给,财务会计专业需求为6%,而供给只有2%。详见图2。二季度进入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表示,对应聘人才无具体要求的占32%,其余对应聘人均要求1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削弱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前50位中,会计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4%,位于第25位。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前50个职业中,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以6.8%居首位,出纳员以3.7%居第三位。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增长较快的职业中,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以增幅2.26%居首,出纳员以增幅1.15%居第二位。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源充足,用人单位需求量稳中带升,前景乐观。然而在麦可思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10位的排行榜中,依然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身影,以失业量0.73万人位居第5位。为什么会出现“双高”(高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现象?

主要是因为目前各个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实践履历,并对会计法规和税务法规等相关准则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的员工。但是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还不能达到这种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的会计专业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水平与当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3 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①主要就业岗位。据调查分析,在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大概是有这么几种,比如财务会计、税务部门、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②主要行业走向。从专业的就业前景来说,会计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大的,能够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会计毕业生能够从业的行业有:工商财务、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贸易、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③就业单位类型。根据调查分析发现会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和个体最多,其次是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在银行和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是最少的。

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笔者调查了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华德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之友,用友公司,安越咨询公司,世纪金花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发展银行共7家合作企业,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应该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守信、富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这也是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2.2 扎实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自学素质的把握。基础知识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求职的基础,其中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方面,专业理论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不同行业的通行证,只有取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才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准入资格。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法学、商法、审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10项知识要素。同时还要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CPA、英语等级证书及计算机证书,这些都是其综合素质强的表现。

2.3 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通过权威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基本核算岗位一般需要1-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缺乏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拦路虎。

2.4 终身的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这就要求当代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2.5 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企业财务工作中,会计人员是要和各个部门、多种专业人员相互沟通的,会计工作的开展是依赖于财务同事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这其中,交流、沟通、协作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学生就业机会有限技能掌握有限。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能力水平有限,很多学生虽然比较细化会计这个专业,但是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却面临着阻力。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很多学生就业遇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还存在着不足。这种情况就体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企业对于学生在就业技能方面的掌握需求较大,学生需要掌握会计计算工作中的各项技能,特别是电算化的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但是,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在技能上存在欠缺,由于院校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因此,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有限的,这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影响就业前景和自身发展。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稳定性特点,这种就业不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频繁跳槽现象,跳槽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认可,但与此同时,频繁的跳槽不利于学生个人自身稳定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就业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知识有限,就业后有所进步的情况下选择跳槽。

二、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对策分析

(一)中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

养。对于会计类学生而言,社会发展中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比较多的,然而中职院校中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难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身掌握的技能是比较少的,因此,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教学,将会计电算化等技能教学作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学的重要技能来培养,这也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未来,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增加一些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会计专业不仅掌握一定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二)中职院校需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方面

篇11

一、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依托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通过应用电脑、网络及通信设备技术进行会计信息的传递、存储、获取、应用等处理,以推动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营、控制、运行对于信息的处理过程。会计信息化适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管理理论学的发展对于信息处理的结果,并且能够主动形成财务报告信息的过程。

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不清晰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目标是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该财务会计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包括:会计电算、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会计监督、财务管理等多种能力。财务会计人员应该能够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属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但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信息化发展课程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只是设计了一些与会计专业发展及其新型网络技术应用的专业课程。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割裂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与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联系,实行“两条线”并行的做法。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计算机应用课程包括: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尽管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都开设课程,但是没有实现把两种课程进行教学体系的融合,导致会计专业培养的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分析、会计软件处理应用能力的欠缺。

(三)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的部分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的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欠缺,对于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内容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出入。现在能够实用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训的会计信息专业教材较少,很多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都是利用原来的财务电算化教材代替,出现了学生只是能够利用会计操作软件进行简单的财务管理,很多手头训练都转移到了机房,用计算机替代了手工操作,由于缺乏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软件开发的实用性教材,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欠缺。

三、改革高职院校专业信息化课程发展对策

(一)完善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伴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展,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要注重将计算机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的发展,教师要利用好课件开展教学,通过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促进会计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利用好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利用,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学习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丰富、直观易懂、声像并茂,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会计专业信息化的发展,适度增加会计核算的内容,引入结合实践教学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例部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能力极限、在互动合作中进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信息化发展。

(二)科学构建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伴随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当前企业中主流财务管理软件的运行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收发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能够熟练的使用财管管理软件,培养该类型人才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重视掌握对于会计专业财务软件的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拟定会计专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验教学大纲,依据会计信息化的教学需求进行实验活动的发展认真确定实验教学的课时,实验所用的财务软件类型等,并且能够将会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实验整体拆分到具体的实验项目上,提高学生对于会计实验教学的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推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朝着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方向发展。在实验教学教材的选择方面,要注重应用内容广泛的,门类学科多的部分,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教学内容整合到具体实践应用部分的研究上,推动我国高校企业事务及其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中去。

(三)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机动调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

随着社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发展,会计教育改革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必然改革趋势,会计专业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课改研究体现出会计人才在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型要求,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养要求极其新的发展变化,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能够为企业发的发展提供财务信息化的咨询、维护、服务等信息化服务。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重视对于会计专业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前我国会计专业高校生的就业要求,也是符合信息时展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更高服务管理理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有所参考帮助,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会计专业的信息化人才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东晓,秦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信息通信,2014

篇12

2我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2.1学生掌握技能的状况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一部分学生只是在会计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的情况下来到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由于缺乏兴趣,这些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牢靠,导致毕业以后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一部分学生虽然对该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很好的掌握,但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业以后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头脑比较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强,但是缺乏诚信,职业道德有待提升[1]。

2.2教师队伍的情况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不是专职在学校任教,校外工作比较忙,导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再加上有些学校实训室的设备不齐全,学生受到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较少,大多数课堂都是老师进行空洞的理论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实战经验,对理论的理解也不够透彻。

2.3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旧保留较为传统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会计专业已经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能够掌握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急需改革。

3如何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

3.1加强会计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都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基本技能掌握熟练,才能谈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为提高中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3.1.1加强手工点钞技能的培训现代点钞机虽然非常先进,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会计人员,必须掌握手工快速点钞的技能。在实训课堂上,老师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快速点钞,速度与准确率并重,并在点钞的过程中准确识别假币。3.1.2手工账务处理的技能手工做账是任何时期的会计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习手工做账之前,要掌握原始凭证的要素,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有效;同时提高计算能力,能够准确的算出企业经济活动收入、支出的各项费用;熟练掌握账务的处理程序,能够准确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掌握手工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能够编制完整的财务报告[2]。3.1.3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会计专业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手工式记账,而是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技对企业账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在这种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公司账务处理,编制报表,完成相关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打印。

3.2加强师资队伍与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

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在社会上积累到的经验带到课堂上来,尤其是有企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在给学生讲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要举出相应的实例,或者提前准备好材料进行课堂模拟。另外,中职学校要完善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受到实训,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

3.3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中职学校在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保留基础课程,对于已经过时的课程要大胆去除,加入与现代会计所要掌握最新技能的相关课程,尤其是与计算机知识相关的课程,对课程的设置绝不能滞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使学生所学习的技能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4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学校要积极加强与各个企业之间的沟通,让相关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就业之前参加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对于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直接录用,为企业招纳人才[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