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1 09:56: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篇1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篇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占人口总数57.1%的农业人口生活水平的提升。十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其实质就是要加大各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对于农业而言,就是要增加农业对其前向和后向关联各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的一种从数量系统研究一个复杂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方法。本文以新疆为例,研究农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以期为推动新疆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和2002年新疆投入产出流量表中的42个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5个行业大类。

新疆农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农业投入结构分析

农业各种投入结构是指农业部门为了进行生产,从各个产业(包括本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以及使用生产要素支付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农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和产业结构变动。

1.农业对其它产业的直接消耗。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在产品生产中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量占第j部门总产品量的比值,称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赵秀恒、王清印、任彪,2003),公式:

aij=Xij/Xj (i,j=1,2,3,... ,n) (1)

直接消耗系数aij的值越大,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系数aij值从直接消耗的角度描述了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程度或牵引作用。

表1中,农业对农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农业对这些行业产品的直接消耗较多,与这些行业技术经济联系密切,对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直接依赖关系。

和2002年纵向对比看,农业对大多数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呈下降趋势,只对个别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呈上升趋势,特别对化学工业的直接消耗增加较快,直接消耗系数增加了0.046,这说明农业生产对化学工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但同时,2007年新疆农业对化学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业生产万元产值直接消耗化学产品比全国多用了204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疆农业生产对化学产品的依赖较大,使用效率还较低。

2.农业对其它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产业部门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i产业部门产品价值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B=(I-A)-1-I (2)

式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A) -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系数bij的值越大,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其取值从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角度更为完整地描述了i部门对j部门的依赖程度或感应程度。

表1中,农业对其它部门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有:农业、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表明农业对以上几个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这些行业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部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农业和许多产业并无直接关系,但其间接作用非常普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尤为突出。

3.其它产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表2中,对农业直接消耗系数较大的部门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和其他省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新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特别是和2002年相比,其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不增反降,说明新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还相对落后,对农业的拉动作用还较小。

4.其它产业对农业的完全消耗。表2中,2007年42个部门中对农业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说明这些部门对农业产品的完全消耗较大,它们的发展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2002年相比,42个部门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有所降低,说明两者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二)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分析

1.农业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是指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该产业的总产值中从其他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3)

由表3可知,2007年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为41%,明显小于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全社会各行业的平均中间投入率,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先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较弱。同时,2002年到2007年5年间,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说明新疆农业的附加值率更高了,经济效益更好了。

2.农业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某种产品被国民经济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部分占该种产品的总量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4)

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特征越明显,农产品会更多地用于加工,农产品的中间需求远远大于最终消费需求。由表3可知,新疆农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从2002年的55%下降为36%,说明各部门对新疆农产品的中间需求绝对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不及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也说明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发展还相对较弱,对农产品的吸纳能力还不强。

新疆农业产业波及分析

产业之间的波及效应是指产业部门之间某一部门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产业相应的变动或依次传递逐渐减弱。关联度是对波及效应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王秀玲、李陇堂,2011),一般可以用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来度量。

(一)农业前向关联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产业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越大,同时也表明该部门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越强(汪云林、付允,2008)。公式如下:

(5)

Ei 为感应度系数;Ei >1,Ei =1,Ei

表4中,新疆42个产业中有14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中农业2.72,排名第五,说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部门的依赖程度较大。和2002年相比,这一系数有所增加,说明新疆农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逐渐增大,农业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后向关联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指当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波及程度低的产业,说明其后向关联性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弱(王燕、王哲,2008)。公式如下:

(6)

Tj 为影响力系数;Tj>1,Tj=1,Tj

表4中,新疆农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在42个部门中排名34位,说明农业后向关联性差,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还较少,各个产业对农业的投入和服务还不足,对农业的提升作用还不强。和2002年相比,农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有所降低,可以看出新疆农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新疆2002年和2007年农业的投入产业结构及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波及程度,从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农业与国民经济个别产业具有较强的直接关联,但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间接关联。农业不仅对部分工业部门,还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纺织业等轻工产品制造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服务业对农业产品的消耗较大,这些产业发展的好坏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到农业发展。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明显低于全社会各行业平均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农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较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吸纳能力还不强。新疆农业的前向关联明显强于后向关联,农业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制约作用较强,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较弱,且这种制约作用有进一步强化、拉动能力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结论,要加快新疆农业发展步伐,一要加快农业前向关联产业发展。加大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以棉花、特色林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二要加大各业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力度。加快南疆三地州以及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三要加大各业对农业生产的间接投入力度。加强农牧区道路建设,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创新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农民科技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秀恒,王清印,任彪.投入产出分析的不确定性模型及其预测[J].运筹与管理,2003,12(5)

2.王秀玲,李陇堂.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沿黄城市带资源型产业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11,10(1)

3.汪云林,付允.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5)

4.王燕,王哲.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旅游业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

5.王秋红.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依存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2(5)

6.刘起运.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篇4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 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 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5

一、背景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其中工业和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

第一,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提供粮食和生活副食品,保证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而且还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基础越雄厚,轻工业就会得到越快发展;而轻工业的发展中资金积累水平的提高,为重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重工业的发展又可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获得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一循环链条中,农业起着重要的基础环节作用。

第二,工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部门。就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相比,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农业,积累水平也要高的多。因此,在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部门的收入占绝大比重,工业部门完成上缴任务多少,对保证财政收入起决定作用。

第三,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看,他们也都与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如商业部门的收入也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商业活动虽然一般不创造价值,但它在实现其职能过程中,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因此商业活动的经济效益如何、盈利大小都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多少。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等部门,这些部门在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的运行状况如何必然影响经济总体的状况,进而使财政收入的来源发生变化。因此,协调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广辟财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

二、建模过程

在R语言环境中,先确定初步分析模型如下。被解释变量为Y,代表财政收入,解释变量为X,有9个,代表我们所选取的9个因素,顺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受灾面积,能源消费总量。

开始进入建模阶段,把初步模型进入R语言环境,先进行9变量模型的t检验和F检验如表1:

如表中所见,取0.05置信区间的情况下,通过t检验的有X1,X2,X3为对模型影响显着的变量。再看F检验值所对应的p值为2.20E-16,比0.05置信区间小得多,所对应的可决系数和校正系数也接近1,初步可以应为模型有效。但由于模型中有对模型影响不显着的变量,且变量越多对模型的自由度影响越大,影响模型的预测。

见下表(左),是R语言中的选模过程。可以看到全部变量进入模型时AIC最大,到了Step2的模型时,达到了模型变量和AIC减小最小的情况。通过降维技术使模型变为Step2。再见下表(右),是R语言中的逐步回归法分析,RSS为残差平方和,表中的变量为需要删去的变量,NONE为没有变量删除时模型的AIC和RSS值。如果删去x7,AIC的值会从385增加到388,是增加得最少的。另外,删去x7令模型增加的残差平方和也是最少的,从这两项指标来看,应再去掉x7。再作回归分析表2。

因此我们选取X1,X2,X3,X5和常数进入新的回归方程。现在我们对每一个变量进行单独分析,见图(1)。可以看出X1,X3与y的回归比较接近直线模型,而X2,X5拟合得较差,因此我们对X2和X5进行修正。对X2进行平方修正,得出图(2),可以看出似合度比较高,X5有着与X2相似的图形,因此把这两个变量平方后再进入模型。

再把修正后的模型进行检验,见表3。可以看到全部变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t检验,且可决系数与校正系数比之前的模型更优。

我们对该型形进行Shapiro-Wilknormalitytest检验,得出W统计量为0.9599,对应的p值为0.3079,在0.05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可以认为模型通过正态性检验。最优模型如下:

Y=743.6+0.495X1+8.852e-06X2^2-0.3179X3-2.04e-05X5^2+μ

三、结论

通过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我们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得出以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农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得出回归模型为:

模型的经济意义为:从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成正比例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增加0.495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增加0.5873%。同样,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相应的减少1.00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每增加1%,财政收入会减少0.3179%。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选取9个因素作为分析,但最终只有4个因素进入模型,并不是说这些因素对财政收入没有影响,只是因为在理论上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没有通过模型检验,对财政收入影响不是那么显著。

通过该模型的研究,传统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弱,我们这里所说的越来越弱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支柱性地位,而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状况等的限制,传统的产业部门已经趋于饱和,想要有所突破已经越来越困难,发展空间有限。虽然它的重要性在减弱,但是从它所处的基础地位还是不容动摇的。

分析中,我们主要看到,国内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比较大,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称为财政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国家(或地方)所得占的比重。

再看看,农业总产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模型可以看出,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当中有很大程度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及科学技术的投入。说明我国的农业在慢慢的摆脱传统的农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在发展的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也在不断地演进,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发达国家实现了这种转变,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国也将遵循世界发展规律,目前正面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契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篇6

公路建设系统的完备性是最能够体验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加强公路建设,提高公路建设的应用效率。

一、公路对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公路的发展对运输业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公路建设按照技术等级分类,主要分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就目前而言,我国省际、市际、县际,乃至乡、村之间也已基本完成了公路的修建,公路地形平坦开阔,路况较好,非常利于车辆通行,从而缩短了行车时间,提高了运输的效率。综合来说,公路的修剪缩短了运输所需的成本,提高了车辆运输的质量,从而极大的便利了运输业的发展。此外,随着车流量的加大,车辆运输的路况也更加紧张,而完善公路建设则可以有效改善车辆流通情况,改善交通条件,对交通运输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公路的发展对制造业起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生产制造业的零售终端是要通过强大交通运输网,才能最终实现商品的最终价值。因此,生产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以来交通运输业的,而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强化了交通运输的流通能力,对生产制造业的商品运输和原材料的运输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还应该积极进行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进而提升公路建设的运输能力。

(三)公路的发展对旅游业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行业。旅游业在我国的经济份额的比例中虽然较小,但是其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都不可小觑。在一些风景优美或是风土人文都非常优秀的景点还尚未被发现,如果加强该地区的公路建设,完善交通设施,则很有可能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促进其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旅游业乃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本地区旅游业发达后,还会促使该地区抓紧交通建设,会促使公路基础建设更加优化,从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公路的发展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类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普遍,经济作物和非经济作物都需要通过运输才能将农作物出售,而由于农作物运输大部分是通过公路而实现,同时,农产品也有一定的实践限制,因此,必须要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同时,公路建设也有利于本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作物种植品种和种植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本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因此,在农业为主的地区,也应该积极进行公路的建设,完善各市县、村镇的公路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公路的发展对物流运输的重要作用

物流行业是新兴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这种新的购物方式的兴起,物流行业也得以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机会。物流行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对运输行业的依赖程度却极高。公路建设完善后,物流行业也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公路对国民经济起着拉动作用

(一)公路的发展对沿线经济的辐射作用

一般而言,公路建设属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一旦公路设施投入使用,必然会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公路建设后,会对沿线产生强烈的辐射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公路建设会促进沿线地区的开放,从而扩大融资规模和投资力度,对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便利的条件;公路建设会引发征地、拆迁、公路建设基础材料和施工工程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刺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实力;公路建设后,也会给当地的人员往来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会出门打工、经商,既为本地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也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

以地方经济为整体来看,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促进了其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首先,公路建设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也更加密切,企业之间合作的成本降低,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其次,发达的公路网也便利了城市间的往来,使地区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更加明显,在地方进行招商引资时也具备了更优势的条件。再次,公路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本地区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提升其企业的内在发展实力,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三)公路的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的发展不仅仅会对沿线地区的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局势来看,公路设施的完善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运输能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需求,还带动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高了国民生产能力。此外,公路设施的完善还对远距离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使得距离不再遥远,随着距离改变的,还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将空闲的时间更多的用在出行、旅游等活动上,这样,充分利用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不仅缩短了城市、城乡、乡乡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各地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地区经济、沿线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局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路的维护和维修工作,确保公路交通畅通无阻,为经济的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1 计量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第一步,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科学要发展、计量须现行”,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计量科技技术,其他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计量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现代计量技术的变革也给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1]12-34。

2 计量科技概述

计量科技包含探索性、先行性、基础性的研究——科学计量,同时计量技术也包含了应用技术——工业计量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事业的法制计量。在科学研究领域,计量科技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可以为先进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计量基础;在应用技术领域上,计量技术是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有效的实用技术,对工业生产提高了技术保障;在法制管理技术领域上,计量技术也影响着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量技术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其技术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服务业、工农业、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计量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将法制计量推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法制计量是政府或相关授权机构根据技术、行政和法制的需要对计量器具、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在测量实验室中实施管理控制。其目的主要是用合同和法规方式保证并规定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资源监测、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社会管理等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测量工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2]26-29。

3.1 医疗计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测量技术来提高医院的医疗综合能力。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医疗保健的开支每年高达到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5%,其中用于计量或测量的技术设备开销占25%以上。测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精密的测量技术、改进医疗标准参考物等领域。医疗计量技术的发展不但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还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3.2 贸易计量

贸易是计量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商品贸易交易额巨大,贸易计量出现微小错误就会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目前,我国现代贸易计量发展迅速,有效的减少了计量误差,在法制计量控制下,最大允许误差范围正在逐步的减小,有效的维护我国贸易经济各领域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3 资源与环保计量

资源和环保计量科技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当前,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条件的恶化、生态资源枯竭等问题都会限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人口基数,资源的浪费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和资源与环保计量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资源计量的有效控制,可以实现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相对匮乏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采制度也会相对完善,在优化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35-38。

4 计量科学在科学进步上的主导作用

科学计量是计量科技中探索性、基础性的计量科学,通常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是通过计量技术来定义和实现的,为先进科学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基础,是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的基础,为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计量科学研究。

(1)高新技术产业的计量科学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产品的技术要求越高,其制作工艺越复杂,所以对测量技术的要求也会越高,例如:波分复用技术可以通过一根光纤传输不同信号,其间距仅为0.08nm,这种距离的计算就需要纳米计量技术来完成。

(2)随着市场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贸易生产总值以每年15%的速率快速增长,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产品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质量检测要求,国民市场的交易模式的转换,其测量、符合性测试、标准物质数据计量越来越复杂,所以为了避免我国国民经济受到贸易计量的影响,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正在建设以国民经济为基础现代测量科学。

5 结论

计量科学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的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增强产品开发后劲、提高生产效率等问题。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自动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计量科学已经由传统的静态孤立计量转化为实时监控和动态计量,实现了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工艺参数、投入产出的控制要求。完善检测设备、改进计量手段、发展计量技术是实现企业生产、检测自动化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工业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保证[4]134-137。

参考文献:

[1]虞惠霞,刘月晗.计量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应用[J].工业计量,2001,6(7):12-34.

篇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篇9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普遍认为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只有化才可以实现国家的经济腾飞,到了六七十年代对农业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为工业化提供剩余”的范围上。对农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找出发展滞后的原因从而制定正确发展政策的前提。

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经济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趋于下降,但是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再重要。农业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剩余积累,支持经济的发展,除了这种间接的工具价值之外,农业也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状况。

首先是在产品方面,农业部门的产品是非农产业扩大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具体可以分为食品供给与原料供给两个方面。在食品方面,农业部门为自身以及非农产业提供粮食及副食品。而粮食是我们每天生活都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能够吃饱这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农业部门能提供超过本部门需要的食品来满足工业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家来说,这一点又显得尤其重要。人口数量大、增长率高,人们收入水平又低,导致食品消费在家庭预算中占到很大比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粮食需求量。而且随着我国的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粮食需求只会更加巨大。近一段时期来的粮食短缺、涨价现象,更说明了农业在保证粮食供给方面的地位。

除了食品、副食品以外,棉、麻、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和食品工业、烟草工业都直接依赖农业来提供原材料,所以农业的丰与歉,直接会关系到这些产业的发展。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是农业在市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向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粮食和其他非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又需要从工业部门购买生产投入品与消费品。虽然当前我国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民的数量因素,仍然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对国家的总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量是制约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与快速增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下的外贸出口不可能无限扩大的情况下,没有农业部门的发展,真正的有效需求持续扩大就成为空想。那么就是说,农业制约并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农业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应是我们不去下力量启动农村市场的理由,而恰恰是这种情况才要求我们去改善、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良好运行。假如我们的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那么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都会增加,这些需求都会带动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同时也为非农部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粮食与原料基础,所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总之,国民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要求农业部门的发展,这是由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了的。

二 从微观层次寻找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农业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的发挥要求一个化的农业,要找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微观层次的细致分析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之所以落后,并非是缺乏效率,相反,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农民的行为是非常有效率的”(舒尔茨)。然而一个有效率的产业为什么不能获得较快发展呢?在此处必须理解舒尔茨所说“有效率”的含义。此处的有效率是指农民在“给定的资本、技术、信息条件和经营方式下”的有效率,指的是农民对除自己劳动之外的其他投入品,如土地等的利用是有效率的。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须从农民、农业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方面来分析。

有人认为市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基本办法,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必然按新古典模型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样行事,那么只要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获得效率。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这种看法可能较贴合实际,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小规模经营占主体地位的农业产业中,情况会有些变化。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劳动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大农户是以现行的工资率从劳动市场上雇佣工人,而小农户则是自我雇佣,很少利用劳动市场。再加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机会成本极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的行为就会与新古典模型中利润最大化者的行为有所差异,其目标变成了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并且对自己的劳动不计成本。所以,只靠市场化是改变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的。

另外,传统的农业技术原始,又受到条件以及制度因素的约束,农民的生产率及收入水平上不去,农民也经常处于生存的边缘状态,抗灾能力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农民就形成了一种回避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回避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确切地说,农民为了避免可能的短期重大风险损失而愿意损失某些长期利润。在这一点上,农业经济也与不确定情况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不相一致。

农民对风险的厌恶,以及极低的劳动机会成本,造成了农业中资本品的投入偏少,而劳动的投入多。对农业中资本品投入的局限性约束了农业的发展。在这种以劳动和土地为主要投入品的情况之下,因为土地的数量不能随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的总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多必然会出现整个农业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技术进步及其他非劳动投资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缓慢,不足以抵消这种收益递减的趋势,所以长期以来,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稳定,而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问题上,市场失灵了。 三、政府应该在一些的领域加大投入促进农业

国民的快速健康发展要求一个化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然而农业以及农民的内在特征注定了农业中投入不足,不能自发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与收入的持续增长。只靠市场的刺激不足以实现农业发展,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必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结合农业的特点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加大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

首先,应该结合我国人多地少、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大技术领域尤其是遗传、高产种子等领域的投入,冲消由土地面积局限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

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会提高“生产函数”,无论体现在某些生产投入上还是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变量的移动。传统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民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物质投入的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那么技术进步如何实现呢?“需求拉动”认为主要的作用应归功于经济力量,引起技术变革的新发明所必要的投资是对市场力量的反映。在农业中,由投入价格比率所表示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变动,会引起和促进是用较廉价和丰富的要素替代稀缺而昂贵的要素的技术创新的引致需求。那么,对于劳动稀缺经济以及土地稀缺经济就会分别产生以节约劳动和节约土地的技术需求。“引致需求”技术创新理论的依据是新古典的假设模型,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市场发挥作用”,而且市场价格要反映私人与社会的机会成本。

在我们国家则要考虑这种前提假设的正确性。小农户在采用新技术时,如新种子,往往要考虑风险,要考虑试验创新的成本。也有的是根本买不起稀缺的投入。实际情况是他们要么不用,要么观望大农户的实验来回避风险并降低固定成本,这样也使得大农户通过采用时差占有了创新租金。由于农民的生产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以及社会上又基本没有其他的就业岗位,造成劳动的机会成本极低,再加上小规模经营的农民对于风险的厌恶,都导致了对于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力量偏弱。“一个有效率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制基础之上的。如果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技术进步就可能与要素稀缺状况不一致,导致农业发展的低效率”。

为了使科研技术工作与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相一致,则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加大科研领域的投资,特别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与要素比例要求相适应的技术领域的投资,并采取措施来鼓励农民对新技术使用的积极性,降低其使用的风险和成本。

其次,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等集体投资,如对山、水、农、林、路以及电网等的改造投入,来弥补农村集体投资的不足。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中的情况是,劳动力缺乏激励所引起的劳动者偷懒抑制了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使生产率低于可能的水平。实行以后,把报酬与个人责任联系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这是因为对集体劳动者的监督会引起高成本与低效率,并且良好的农业耕作技术要求农民对生产的细节加以关注。在1978到1984年间就看到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率与产量急剧上升。

的引进与由此所引起的个人激励的加强固然对当时生产率与产量的上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集体化时期所积累形成的农业资本存量。1978年到1984年间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表明集体化时期所进行的投资把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大大前提了。比如,当时所兴修的一些水利工程、土地平整、集体积肥以及土地的半闲置状态都对生产潜力的提高做出贡献。等于是改革前期的这些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在改革后得到实现。

自从1984年以后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开始慢了下来,在此期间并没有看到农民积极性的丧失,究其原因应是累积投资作用发挥殆尽的缘故,而在新的制度下又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能有效提供农村基础建设集体投资的机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上说是一种统分相结合的土地承包制度,制度中包含国家、生产队以及农户三个主体。对于、水利工程、农田改造等集体效益好而微观效益差或者是投资巨大的项目,应该由集体来负责投入。

而在近年发展实践当中,出现了集体投资投入的缺少。前几年是由于村委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的集体资金不能正确使用,到后来国家出于对农民减负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把集体提留降到了最低限度,也就不可能有集体项目的改造与建设。伴随着联产承包中个户的利益被激励,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只是关心自己的责任田,而对集体工程漠不关心。就水利工程而言,在公社化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水利设施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升级,反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吞与破坏。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公共投资,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来看,增加农业中的集体投资势在必然。现实情况来看,政府与个户都不可能负担起进行集体建设的重任,那么必然是要求政府来充当这一集体投资者,来对农村中的水利、农田、森林、公路等基本建设进行投资。

总之,从农业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看,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从微观角度看,农业产业以及农民存在自身解决不了的,市场在技术以及公共投资领域失灵了,客观上要求非市场的力量——政府进行干预。政府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户对先进技术利用方面的支持,应该加强农村基础公共建设的投资规模,来带动农业的良好发展,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国民经济个产业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1]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 桑加亚.拉尔. 学前沿[M].梁小民.译.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出版社.

篇10

由系数aij构成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依据公式(1),我们计算2002年我国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1所示。

从表1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保险业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依赖程度最强(0.1375),即每生产1万元的保险产品,需要直接消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1357元,其次是工业(0.1248),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0.1052),房地产(0.0926),租赁与商务服务(0.0569)。最弱的是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旅游业以及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产业。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保险业发展处于数量扩张,营业网点的建设需要房地业的大量投入,另外也说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

从表1其他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都不大,说明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保险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为0.0314。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分别为0.0253、0.0196、0.0175、0.0160。其他各产业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直接消耗系数基本都不超过0.01。这也从侧面说明,要发展保险业需要引导各产业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需求。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

因为完全消耗系数主要是建立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的,所以保险业的完全依存度与直接依存度基本一致。

(二)保险业的直接关联效应分析

保险业既是产业链中的要素供给者,又是市场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投入(保险产品)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而作为需求方,它则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在依存度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和直接后向关联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保险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为1.1189,直接后向关联指数为0.6208。保险业为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这与现实是相符的,保险业属于客户依赖型产业。

(三)保险业的完全需要系数分析

(I-A)-1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也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记为[AKB-],其元素称为完全需要系数b。完全需求系数

从完全需要系数表(表2)中可以看出,保险业增加1单位最终需求对保险业本身带动作用最大(1.0420),其次是工业(0.671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2103),而对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00)。相反,其它各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大的也是保险业本身(1.0420),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0.0320)、租赁与商务服务(0.0272),旅游业(0.0259)、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0.0245),农业的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带动作用最小(0.0050)。

通过对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发展对各经济部门有较强的依赖性,意味着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可以预计,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济部门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将扩大,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开拓;同时,保险业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消耗需求将大大增加,保险业将成为推动力量更大的重要产业。但要使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充分发挥,目前情况下,除了必须依赖市场经济内在力量之外,还需要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是农业大国,约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保险、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险将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保险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表推算出来的参数,研究表中某些数据发生变化时对其他数据发生的影响。这就是波及效果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某个产业的生产活动发生变化时而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或某个产业生产活动受到其他产业生产活动变化的影响。二是当某个或某些产业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三是当某个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

(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1.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分析。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需要提供的投入量,因此,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第i产业部门受其它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即该部门受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在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影响力系数越高的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重要,因而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公式(5)、(6)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

从表3可知,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明显地集中在工业(5.5851),说明工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这是合情合理的。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0.5458)处于第10的位置,相对而言,保险业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挥的瓶颈因素。同时我们注意到,保险业的Ei<1,说明保险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761),仅次于建筑业(1.3339),工业(1.2743),租赁与商务服务业(1.1550)。这说明保险业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保险业的Fj>1,说明该行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可见,我国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虽不及建筑业和工业那么明显,但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保险业的快速深入发展,其影响力也必然得到增强。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相关数据说明,保险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而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

(二)最终需求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作用分析

各产业部门的产品不是满足中间需求就是满足最终需求,但是,其生产水平由最终需求所决定。因此,通过计算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系数可以揭示各产业部门的生产额和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生产诱发额指的是某项最终需求构成项目(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的变化引起某产业生产总量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因为生产诱发系数反映各最终需求项目诱发各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从表4的结果可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0.2237、0.7479、0.1144和0.2966。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但总的来说,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作用都比较小,这可能与保险业的最终需求率低有关,通过计算,保险业的中间需求率①为1.1189,而最终需求率只为0.6208。

从表中我们还知道,一单位最终使用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9535),其次是建筑业(0.7676)。其中,消费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6737),资本形成对工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2.5265),出口对工业业的生产诱发作用最大(0.3886)。

三、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保险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性最弱,有必要加快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其它各产业对保险业的直接依存度以保险业本身为最大,其次是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以及旅游业。保险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要高于和上游行业的关联。保险业对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带动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拉动作用,这跟政府倡导的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的政策是一致的。但是,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不能等待国民经济发展之后,依靠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发展保险业,而应该采用主动发展的模式力求自我发展。保险业感应度比较小,表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地位突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以及最终使用对保险业的生产诱发都比较小,其中,保险业用来为消费过程和最终使用服务的份额都不大,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份额相对重要。

注释:

①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就是第i产业的中间需求和总需求之比。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学,尤勤,谷雅琴.运输邮电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分析[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5.

[2]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

[3]刘思.中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数据包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赵尚梅,王平生,陈曦.山东省保险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05(3).

篇11

农业就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农业是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发展是我国人们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农业的发展不重视,认为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这种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我国发展过程有的“三农”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角色

(一)农业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农业是人类首先创造的生产活动形式,农业是人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尽管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第一产业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基础。

(二)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现代科技文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产值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发展基础上产生了工业、商业、城市和商品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

在我国近些年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因此,又很多学者认为农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下降。但是本研究认为农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期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和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来看,其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性质。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同时农业的这种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被替代。

二、农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品贡献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产品贡献,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农产品剩余,这些产生的剩余能够对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非农业部门的产品贡献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是能够满足非农业部门人口对于食物的需求,另外一个是能够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原料,能够进一步促进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二)农业对经济增长的市场贡献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市场贡献,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部门会成为其它非农业部门的重要市场,能够促进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人口在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需求非常高,除此之外,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需要本部门的补给,如农业发展需要的种子、有机化肥等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非农业部门的支持,如化学肥料、农用机械等等,其市场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要素贡献,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的产品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之所以能够进入市场是因为农业能够将其剩余产品和其它部门进行交易,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则源于农业资源向其它非农业部门的转移。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剩余的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是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主要的要素贡献,这两种要素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它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三、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比例在不断下降,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递减严重滞后于其产值比重的递减,两者呈严重的非均衡的下降,这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特征。但是就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非常好的,虽然农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是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却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不应当忽视农业的发展,因为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农业部门的支持。

(二)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地位在不断提升,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但是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自身的增长。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中国农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研究的启示

篇12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能源消耗。目前来看,在我国国民经济组成中,能源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对于能源产业来说,应该积极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填补我国在能源发展上存在的空缺。因此,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能源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在经历变迁,这与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目前国民经济总产值不断提升,而且能源消费量在不断增加,农业的能源消耗量要少于现代工业,由此看出,农业发达的国家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势必会远远低于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便开始出现了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为了使能源的价格得到有效抑制,相关能源部门以及经济部门开始对能源供给的内容进行一定转变,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能源价格的调控。目前来看,我国能源消耗以及部门结构上也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些转变的存在,使得原有的能源开发利用情况受到了影响。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能源各项比例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要注意对推动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原材料需求情况、工业与农业需求情况以及燃料需求情况进行明确,经过对上述资源的有效整理,可以使我国能源消耗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更加趋于稳定。

(一)能源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工业各种锅炉、窑炉在实际运转过程中,都需要有石油、煤、天然气等作为基础燃料,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我国工业生产的需求;在进行钢铁冶炼的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焦炭以及电力能源,才能保证生产工作顺利展开;在进行机械加工、物料传送以及气动液压机械运转过程中都需要电力能源作为支持;在进行交通运输过程中,电力能源属于基本能源,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以看出,能源的供应情况势必会对我国工业的实际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注意对电力能源等基础能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能源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化工原料,利用石油原料可以加工出5000多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通过这种加工方式还可以制成蛋白,从而进一步扩宽其在我国化工行业的应用范围。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能源属于世界三大能源,随着我国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天然能源不断被应用到我国各个生产领域,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被视为现代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能源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离不开能源的大力支持,现阶段,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对于农业来说,主要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其属于种植业;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会涉及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饲料作物等多项内容。农业生产产量与能源的供应情况有直接关系,在进行农业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能源的帮助,例如耕种、烘干以及冷藏等操作,都需要有能源对其进行支持。同时,还可以将各种能源应用到除草剂、化肥以及农药中,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作用。

二、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分析

(一)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决定能源生产量以及增长关系的关键数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的进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要实现对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有效明确,就应该注意对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收集,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对现阶段我国能源发展情况有更加清晰具体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现阶段我国能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能源生产的弹性系数可以用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的比值进行表示。一般情况下,在对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能源弹性系数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指标存在的不同。在我国的现代工业化时代,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高低变化往往较快,这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有直接关系。经过对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确定,当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不低于0.8时,能源处于高消耗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对能源消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且保证能源供给的平衡性,就应该注意对技术手段不断更新,通过这种方式来制造出低能耗的技术设备,使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保证其可以维持在0.5左右。

(二)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在展开电力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电力生产量的增长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关系指标为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电力发展处于二次发展阶段,电力的生产量几乎与电力消耗量相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对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对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更加准确。电力能源是现阶段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较为理想的清洁性,并且运输更加方便,将其与煤炭以及石油等能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力能源更加受欢迎。同时电力能源也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其应用情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现阶段我国工业发达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对能源的应用量也在不断提升。虽然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号召节能减排,但是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依然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只有保证现阶段电力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使得电力弹性生产系数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应该将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2左右。

三、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了能源健康发展

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对能源进行合理运用。首先,国民经济增长之后,势必会使能源市场更加广阔,并且能源的供应途径也会更加丰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开发以及利用的要求更高;其次,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为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最后,我国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能源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的关系,在进行能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为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提供广泛的动力;在另一方面,在进行能源开发利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其利用总量进行一定调整,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开源节流”,这样也使得地区能源供应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还应该注意对能源开发产业运转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种设备以及技术手段进行合理调整,这样一来可以使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得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更加明确。

四、电力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