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6: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占人口总数57.1%的农业人口生活水平的提升。十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其实质就是要加大各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对于农业而言,就是要增加农业对其前向和后向关联各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的一种从数量系统研究一个复杂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方法。本文以新疆为例,研究农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以期为推动新疆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和2002年新疆投入产出流量表中的42个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5个行业大类。
新疆农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农业投入结构分析
农业各种投入结构是指农业部门为了进行生产,从各个产业(包括本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以及使用生产要素支付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农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和产业结构变动。
1.农业对其它产业的直接消耗。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在产品生产中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量占第j部门总产品量的比值,称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赵秀恒、王清印、任彪,2003),公式:
aij=Xij/Xj (i,j=1,2,3,... ,n) (1)
直接消耗系数aij的值越大,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系数aij值从直接消耗的角度描述了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程度或牵引作用。
表1中,农业对农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农业对这些行业产品的直接消耗较多,与这些行业技术经济联系密切,对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直接依赖关系。
和2002年纵向对比看,农业对大多数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呈下降趋势,只对个别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呈上升趋势,特别对化学工业的直接消耗增加较快,直接消耗系数增加了0.046,这说明农业生产对化学工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但同时,2007年新疆农业对化学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业生产万元产值直接消耗化学产品比全国多用了204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疆农业生产对化学产品的依赖较大,使用效率还较低。
2.农业对其它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产业部门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i产业部门产品价值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B=(I-A)-1-I (2)
式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A) -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系数bij的值越大,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其取值从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角度更为完整地描述了i部门对j部门的依赖程度或感应程度。
表1中,农业对其它部门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有:农业、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表明农业对以上几个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这些行业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部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农业和许多产业并无直接关系,但其间接作用非常普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尤为突出。
3.其它产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表2中,对农业直接消耗系数较大的部门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和其他省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新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特别是和2002年相比,其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不增反降,说明新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还相对落后,对农业的拉动作用还较小。
4.其它产业对农业的完全消耗。表2中,2007年42个部门中对农业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说明这些部门对农业产品的完全消耗较大,它们的发展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2002年相比,42个部门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有所降低,说明两者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二)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分析
1.农业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是指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该产业的总产值中从其他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3)
由表3可知,2007年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为41%,明显小于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全社会各行业的平均中间投入率,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先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较弱。同时,2002年到2007年5年间,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说明新疆农业的附加值率更高了,经济效益更好了。
2.农业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某种产品被国民经济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部分占该种产品的总量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4)
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特征越明显,农产品会更多地用于加工,农产品的中间需求远远大于最终消费需求。由表3可知,新疆农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从2002年的55%下降为36%,说明各部门对新疆农产品的中间需求绝对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不及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也说明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发展还相对较弱,对农产品的吸纳能力还不强。
新疆农业产业波及分析
产业之间的波及效应是指产业部门之间某一部门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产业相应的变动或依次传递逐渐减弱。关联度是对波及效应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王秀玲、李陇堂,2011),一般可以用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来度量。
(一)农业前向关联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产业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越大,同时也表明该部门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越强(汪云林、付允,2008)。公式如下:
(5)
Ei 为感应度系数;Ei >1,Ei =1,Ei
表4中,新疆42个产业中有14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中农业2.72,排名第五,说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部门的依赖程度较大。和2002年相比,这一系数有所增加,说明新疆农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逐渐增大,农业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后向关联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指当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波及程度低的产业,说明其后向关联性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弱(王燕、王哲,2008)。公式如下:
(6)
Tj 为影响力系数;Tj>1,Tj=1,Tj
表4中,新疆农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在42个部门中排名34位,说明农业后向关联性差,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还较少,各个产业对农业的投入和服务还不足,对农业的提升作用还不强。和2002年相比,农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有所降低,可以看出新疆农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新疆2002年和2007年农业的投入产业结构及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波及程度,从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农业与国民经济个别产业具有较强的直接关联,但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间接关联。农业不仅对部分工业部门,还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纺织业等轻工产品制造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服务业对农业产品的消耗较大,这些产业发展的好坏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到农业发展。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明显低于全社会各行业平均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农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较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吸纳能力还不强。新疆农业的前向关联明显强于后向关联,农业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制约作用较强,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较弱,且这种制约作用有进一步强化、拉动能力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结论,要加快新疆农业发展步伐,一要加快农业前向关联产业发展。加大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以棉花、特色林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二要加大各业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力度。加快南疆三地州以及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三要加大各业对农业生产的间接投入力度。加强农牧区道路建设,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创新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农民科技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秀恒,王清印,任彪.投入产出分析的不确定性模型及其预测[J].运筹与管理,2003,12(5)
2.王秀玲,李陇堂.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沿黄城市带资源型产业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11,10(1)
3.汪云林,付允.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5)
4.王燕,王哲.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旅游业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
5.王秋红.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依存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2(5)
6.刘起运.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 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 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