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6: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区域文化差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问卷调查
第一,调查实施。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二是对广府文化或潮汕文化的理解;三是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四是如何适应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共向东职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大三、大二、大一三个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69份,收回问卷379份,回收率80.8%;针对东莞及潮汕学生的有效问卷数分别是209份和23份,分别占55.1%和6.1%,这与该专业东莞本地和潮汕地区学生人数分别占该专业学生总人数比例相当,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第二,数据分析。首先,对区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明确所属文化圈的问题上,78%的学生能够指出自己所属的地区文化圈,22%的学生不清楚或者是搞混了自己所属的文化圈;其次,在辨认所属文化圈文化特质(14项)上,超过9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属的文化具有2项或以上的特质,主要集中在开拓进取、适应力强、团结、开放包容、有信用等正面特质上;在区域文化差异性方面,63.4%认为两者差异性一般,并且认为两种文化最大的差异性表现在:语言(38.4%)和风俗习惯(25.4%)。再次,区域文化异同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一,日常交往方面。在学习、饮食、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39.2%的学生认为不同地区文化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大。78.9%的学生交往的同学主要集中在同一文化圈内;37.1%的学生更倾向与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交往,53%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57.3%的学生认为在与不同文化圈同学交往中并没有存在困难,28.4%的学生不能指出是否存在困难,只有14.2%的学生认为存在困难,分别是:语言上的沟通与交流(33.6%)、生活习惯不同(29.7%)、价值观念不同(21.5%)和待人接物的方式(12.1%)。其二,社团活动方面。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身文化背景对个人性格和为人处事有一定的影响。80.6%的学生认为在社团活动等方面能够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过半数表现在组织内部沟通、工作过程分歧和解决问题思路方面。其三,宿舍生活方面。75%的学生认为相同文化背景的室友较多。在与两种文化背景的另一方室友身上,49.6%的学生认为对方文化特质表现不明显,有的室友有,有的没有;在宿舍生活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矛盾冲突方面,只有62.5%的学生认为不存在这种矛盾冲突,偶尔有的占23.7%,经常有的占8.2%,导致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性格差异。其四,学习方面。70.7%的学生愿意向另一方文化背景的同学请教,7.3%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愿意,17.7%保持中立的态度。当在课堂上需要组成学习小组时,学生的选择倾向性跟前面表现相当一致:70.7%表示不介意地域差异,7.3%则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表示更愿意选择同乡,17.7%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听从老师的安排为主。最后,如何适应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47.8%的学生认为相比中学时代,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更复杂、频繁。
73.3%的学生认为在大一的时候最能明显感觉到两种文化间的差异,75%的学生认为克服这种差异的影响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只有5.2%的学生认为在整个大学三年里都不能克服这种影响。面对由此产生的分歧,62.5%的学生认为尊重和理解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当这种分歧使个人产生困惑时,85.3%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好友、家人、心理咨询机构等倾诉,只有9.1%的学生选择独自解决;在如何帮助克服适应这种影响上,几乎全部同学均选择开设相关讲座课程、利用心理咨询师进行个别辅导、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三、研究结论
第一,以语言、风俗习惯为载体的外在表现成为学生感知两者地区文化差异的直观形式。两个地区的学生在交往伊始最明显感到的就是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语言与风俗习惯又是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重要外在区别之一,这是不难理解的。第二,两种地区文化差异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多方面,但在不同方面是有强弱之别。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学生日常交往、宿舍生活、社团活动等都能看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日常交往中较强,社团活动中其次,宿舍生活中较弱。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这几者中,学生所处的圈子逐渐见窄,圈子里属于同文化区的人也是逐渐增多的。第三,两种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学生大一的时候最明显,但是克服这种影响也主要在大一时期。大一,学生刚从原来较为集中的小圈子跳到更广阔的大圈子,由于适应性存在惯性,这种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冲击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影响也主要在大一时期克服,说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间虽存在差异,但仍具有相似性,这是两者能够实现较短时间内互融的内在条件。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③的文化消费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期的还是上一年的文化消费,无论是文化消费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细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高(0.068>0.052>0.05>0.032;0.068>0.059>0.05>0.036)。东北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低(0.032<0.05<0.052<0.068;0.036<0.05<0.059<0.068)。西部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绝对值和相对值略高于中部地区(1852.24元>1595.69元,0.052>0.05;2370.37元>1637.19元,0.059>0.05)。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期东部地区文化消费占比(6.77%)最大,文化娱乐服务占比比文化娱乐产品占比多0.25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东部地区省份多位于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度较高,获取最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比较迅速。东北地区文化消费占比(3.55%)最小,文化娱乐服务占比比文化娱乐产品占比少0.97个百分点。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居民的外出活动少,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的速度较慢。居民即使有文化消费,也不倾向参与户外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出乎意料的是,西部地区的文化消费占比(5.91%)高于中部地区(4.95%)。这可能与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有关,西部抽样调查的地区为四川省内文化消费水平较高的成都市、德阳市、攀枝花市和甘肃省内相对富裕的兰州市和天水市。
二、回归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1.Tobit模型我国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是呈正态分布,同时有大量的文化消费支出的绝对值为零(3923个样本中有225个文化消费支出绝对值为0)。如果直接用OLS模型进行回归,会导致估计偏误。事实上,截断的观测值(也就是被解释变量为0的数据)在性质上与未被截断的观测值有较大差别,不能将这些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归。而Tobit模型恰好可以处理这类数据。因此,截断数据变量方程表达式可以写成。2.OLS模型为了使离散数据的曲线更加接滑曲线,笔者对部分变量取对数,再用OLS模型进行回归,方便建模后经济学意义的解释。
(二)模型的设定根据前部分的叙述,本文设定的模型如下:其中zi包含了本文考虑在内的所有其他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
(三)模型的回归分析首先,利用Tobit模型,从文化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方面分析总体样本的文化消费弹性和影响因素。根据模型1、2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1)列到(6)列可以看出,当期家庭总收入对文化消费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至少在1%水平上显著且稳健,在分别剔除上一年家庭总收入和上一年文化消费后,显著性没有变化。(3)列和(6)列全面考虑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因此更有说服力。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当期家庭总收入影响文化消费。当期家庭总收入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726%,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12%。第二,文化消费存在消费惯性。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398%,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8%。第三,个人特征影响文化消费。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文化消费增加0.054%,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1%。与较低的社会阶层相比,较高的社会阶层文化消费增加0.217个百分点。与其他户口的居民相比,非本地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消费减少1.262个百分点。与有的居民相比,没有的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22个百分点。第四,家庭环境影响文化消费。家庭人口数增加1人,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04%。16岁以下人口占比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1.205%。重大疾病人员占比增加1%,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17%。第五,家庭金融影响文化消费。家庭金融资产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020%,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1%。家庭成员治病的贷款增加1%,文化消费减少0.102%。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增加1%,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05%。其次,利用OLS模型,细分样本,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从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影响因素分析四大区域的文化消费差异。根据模型3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看出,(1)列和(2)列分别剔除上一年家庭总收入和上一年文化消费后,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3)列全面考虑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因此更有说服力。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东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44元。中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38元。西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113元。东北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30元。第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惯性不同。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惯性最强,东北地区最弱。东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436元。中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233元。西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269元。东北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189元。第三,东部地区受教育年限、家庭规模、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文化消费增加91.492元。家庭人口增加1人,文化消费减少245.646元。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2.369元。第四,中部地区健康状况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与不健康的居民相比,健康的居民文化消费增加459.773元。第五,西部地区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负债对文化消费影响显著。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1.7元。第六,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民族和金融资产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中部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少数民族多906.486元,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少数民族多766.763元。东部地区金融资产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06元。东北地区金融资产增加1元,文化消费也增加0.006元。第七,在东部和东北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和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同。在东部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0.023元。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5.208元。在东北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6元。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3.126元。第八,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同。在西部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2.246元。在东北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14.343元。
谚语是“一种为人熟知的、表达人民群众智慧的简短格言,通常语言凝练,形象鲜明,富于韵律,易于记忆(《朗文现代词典》;899)。” 诚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461-1626)所言:“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是世界种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语言知识,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作为文化的缩影,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载体,谚语也反映着特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美国由于宗教、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不同,决定人们普遍思维与行动方式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也必将反映在谚语中。本文试将收集的部分中英谚语进行分析,并根据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关于价值纬度的理论,对中美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简要对比。
一、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文艺复兴给西欧带来了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被誉为启蒙运动的启蒙者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认为每个人都是与其它人完全不同的独特个体,是“自然的基本单位”。可见西方对个人的重视有悠久的历史。美国作为基于移民建立起的国家,与西欧的历史渊源使其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更为明显。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仁、义、礼、和、中庸”等倾向集体主义的思想文化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
1.美国文化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抹杀个性的集体主义;汉语中则更多的是宣扬集体团结的强大,并对个体的能力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贬抑。例如:
When everyone takes care of himself, care is taken of all.(人人自理,众人平安。)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厨子多了煮坏汤。)
团结起来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二个笨皮匠,做事好商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2.美国文化鼓励个性发展,并赋予个体的独特性最高价值;中国文化却讲求“不显山,不露水”,反对个人特殊化。例如:
Tastes differ.(个人品味不同。)
It’s the squeaky wheel that gets the oil.(吱吱叫的轮子先上油。)
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
枪打露头鸟。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3.在有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盛行,个体利益优于集体利益;而在有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们更崇尚和谐中庸,认为竞争有损于团体和谐,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保证集体和谐。例如:
Look after number one. (为自己打算。)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
No competition, no progress.(不竞争,不进步。)
与世无争,难得糊涂。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4.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对家庭或雇主的忠诚感也较弱,在情感上更加独立。反之,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的集体意识较强,总希望得到团体内部成员的照顾,同时也认为自己应忠于该团体。这种文化取向的差异也造成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待家庭关系时不同的态度。例如:
He who depends on another dines ill and sups worse.(指望别人,难有好吃喝。)
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责怪孩子。)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二、避免承担风险程度低(Low Uncertainty Avoidance)和避免承担风险程度高(High Uncertainty Avoidance)
将来是未知的,人们唯一可以预知的就是它的未知性。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面对此种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与威胁感,即霍夫斯塔德所说的避免承担风险的程度(Uncertainty Avoidance)。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形时就越焦虑,其文化避免承担风险的程度越高。人们越容易接受生活中不确定的怪诞事物或奇思妙想,其文化避免承担风险的程度越低。因此,相对来说美国文化避免承担风险的程度要低于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避免承担风险的程度低,首先表现在它对新生事物特别的喜好上,谚语中提及新事物多含褒义,而对“老旧事物”则贬抑居多。如:
Newer is truer.(越是新的东西越真实。)
New things are fair.(新事物是美好的。)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儿童是成人之父。)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资格越老,运气越糟。)
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经验是傻瓜们的女教师。)
There is no fool like an old fool.(糊涂莫过老糊涂。)
Old age is sickness of itself.(老年本身即是病。)
在汉语中,“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被看作低下的品质,“年轻”本身也成了“没有经验”的代名词,相对来说人们更重视与尊敬“老旧事物”。例如: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毛”指“胡须”,“嘴上没毛”意指“年轻人”。)
姜老辣味大,人老经验多。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其次,美国文化对变化总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乐于接受任何不合常规的事物。美国人旺盛的冒险精神也是其文化避免承担风险程度低的一个体现;中国文化则相对更倾向稳定、“中规中矩”的事物,甚至倾向制定规则来避免发生不确定的变化。例如:
Change brings life.(变化带来生命)
Changing of works is lighting of hearts.(变换工种,心里轻松。)
A smooth see never mak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 (守旧的人接受不了新事物。)
以不变应万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万变不离其宗。
三、权利差距小(Low Power Distance)和权利差距大(High Power Distance)
权利差距原指社会文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霍夫斯塔德将其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在权利差距小的文化中,人们认为等级制度只是为了方便建立的角色之间不平等,而上下级都是一样的人,拥有同等的权利,也拥有同样得到权利的机会。在权利差距大的文化中,人们则认为等级制度意味着存在不平等,上级优于下级,掌权者被赋予了特权。虽然大多数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于这两级之间,中美文化对于权利差距的价值取向仍然存在显著不同。
在美国文化中,“人人平等”的观念早已如对上帝的信仰一样烙印在每个人心中,他们深信自己与当权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权者也不认为自己相对其它人有什么优势,上下级之间完全可以和谐共存,权利差距较小。例如:
Six feet of earth make all men equal.(六英尺长的土地使所有人一律平等。)
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Every man is a king in his own home.(每个人都是自家的皇帝。)
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
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大家都是人,哪个也不矮三分。)
Even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猫也可以傲视国王。)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有着绝对的特权,中国百姓深受其害,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谚语。例如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大奴也大。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人们又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复制到其它领域,如:
小鬼斗不过阎王,胳膊扭不过大腿。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此外,在平民、富人与官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权利差距,如: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民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中国与西方交流日渐繁多,尽管深受其先进文化思想影响权利差距已不如以前明显,然而与美国相比,中国文化中的权利差距仍然较大。
四、总结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谚语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独特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也反映着决定人们普遍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文化价值取向。限于篇幅,本文仅分析了以上谚语,对中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从三个纬度进行了比较。根据霍夫斯塔德关于价值纬度的理论,美国文化体现出个人出义,避免承担风险程度低,权利差距小的价值取向;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体现出集体主义,避免承担风险程度高,权利差距较大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陈文伯,《英文谚语习语词典》[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广告设计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翻译成词汇和画面,让抽象理念落实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以便公众产生认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生下,以“读图为主”的感性视觉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以“读文为主”的理性传统语言符号传播系统发出挑战。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人类思维模式的转换正在形成,也标志着广告设计传播理念的拓展――在时空变更的转换中催化着不同地域的消费者认知符号的共享,在人类情感的交融中固化了不同民族的消费者认知符号的共享。
一、广告设计与视觉文化传播
伴随着千百年商品交换的发展,绝大多数广告是通过视觉进行传达,视觉成为交流广告信息的主要通道。人们在充斥于环境的各种符号中容易迅速识别,加以记忆。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在同一群体中往往存在着某种共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的当代广告设计也不例外,当代广告设计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单纯处理具体的商品信息,而是关注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广告设计者为了能使人们广泛接受广告,达到预期效果,常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享符号因素。
历史形成的文化氛围每时每刻都在塑造人,改造人;每个个体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构、维系、支撑各种文化的平衡与存在。人在既定文化环境中保存、再造着文化。人们的政治态度,宗教情感,人生理想,艺术审美,价值评判乃至思想,生活、行为诸方式,都浸透着文化的影响。文化基质总是以某种心理积淀和生理遗传的方式贮存在人的心理、生理机制之中,构成较为稳定的个体生理模态。在这一模态中,人能自我更新,依靠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来维系。前代人通过一定渠道把物质和精神的遗产留传给下一代,并世世相传。
在当代广告设计中,文化作为约定性的符号占有显著的地位。文化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形成的,文化的背景在于其地域,历史和民族,同一地域,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决定文化的认同。原文化不易被异文化所吞噬,而表现出相当的内聚力和排它性。从横向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一致的生活方式总体;从纵向上看,文化是凝聚在一代代人身上和历史财富中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凝聚在一代代人身上的生活方式之总和形成民族性格,构成文化遗产。
文化的渗透力与感染力随时随地在社会成员彼此间散发流动,个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跟随者。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商品之间的质量差异日益缩小,企业在产品质量的竞争上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为了争夺消费者,同行业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爆发了激烈而残酷的广告战。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朝着简洁化的视觉表达为主的方向发展,广告视觉符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重要沟通语言。它可以打破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隔阂,促进不同肤色不同人种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加快各种信息的传达。当代西方广告设计十分重视利用符号语言中表征物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清晰而简洁的图形语言和沟通技术,使不同地域的消费受众产生认同。
二、文化差异与消费受众认同
在当代,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流动和重组,使其呈现出全球化、标准化和一体化的特征,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传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客观事实,它必然引起人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甚至出现文化发展的趋向性。这就如同见到执拨浪鼓并伴有吆喝声的货郎担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而然聚集在一起,纷纷选购自己所需要的日用品。有的设计师就巧妙地运用了“拨浪鼓”的符号意义,营造着广告沟通与融合的生成意义,用图形语言成功地传递着现代商品的信息。很显然,人类带有共享特征的符号形式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当代广告在其国际化的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各国各地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其中最难逾越的障碍便是文化差异。现今社会的许多产品和服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为不同市场所共有,其存在的意义却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异。尽管麦当劳走到哪里都采用相同的经营模式,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一样店面,却拥有不完全相同的消费含义。在美国,麦当劳只是一种快餐而已;在莫斯科,它意味着特权和等级。可见,文化差异影响着消费观念。
在探讨文化差异性的价值观方面,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特(G H0tstede)先生曾做过专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霍夫斯坦特先生曾提出过四项描述民族文化差异的观测点,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男性度与女性度等。此外,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等学者也从人性、人与自然、时间、行动,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中的价值导向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当代西方广告中窥斑见豹并得到印证:
1.权力距离指数。权力距离指数主要指弱势群体成员对权力在社会和组织中不公平分配的接受程度。由于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比较宽容,有的则比较严谨。在权力距离指数较大的国家(多为长期受王权统治的东方国家),地位象征则非常重要。在这些地方,从家庭到社会,都讲究一个尊卑有序,可以接受群体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或接受员工和管理者之间权力差距的。而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讲求的是平等,等级只是为了方便而创立的角色。比如,美国不是很看中权力,而是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不接受特权的观念,因此,出现在药品广告中的国家总统并不因其位高权重而被顶礼膜拜,而是为达成广告传播效果成为调侃对象的绝妙广告创意。
2.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指数主要是用来观测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集体的一个衡量指标。这里的个人主义并非指以利己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而是指基于独立的个体与构成社会本源相互关系的一项测量指标。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度,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不会过多的依赖于组织或群体,更多的是鼓励竞争。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度中,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融入到一个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之中,注重人际交往、彼此协作,追求集体的目标、荣誉和成就等。如针对年轻消费者的锐步广告中,明星代言的广告词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I am what I am”(我就是我)。而在针对亚洲地区的海尼根酒广告中,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成为主要诉求点,“出头了,就该找朋友喝一杯”,以及“三人同行,就该找个地方喝一杯”则体现了与人分享的集体主义精神。
3.男性度。男性度和女性度问题是指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价值标准。如果一个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十分清楚,男人应表现得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人应表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则成为男性度社会;而如果一个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得不那么明确,社会性别角色互相重叠,则称之为女性度社会。
这种价值标准在广告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如在耐克广告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健硕、彪悍的男性球星的勇猛身姿,而是足球运动释放出来的粗犷与豪放的进取精神。在苏格兰芝华士酒广告中,主角虽为正在垂钓的男性模特,人们从中领悟着却是平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高品质生活和友情的追求,广告画面传达的是“享受人生”的审美意境。
4.不确定性规避。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范或寻求保护。尤其是处于不确定规避度高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不能容忍离经叛道的观点和行为,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也会感到恐慌、焦虑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在一些进入亚洲地区的化妆品广告或保洁品广告中,要么是以“权威认证”的方式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或以恐怖诉求的夸张形式展示其危害性;要么是以诙谐调侃的表现手法,赢得受众认同。处于不确定规避度低的文化氛围中,人们更容易接受各种不确定因素,一般包容度、容忍度比较高,并不为偏离主流文化感到紧张。
当代广告设计的价值取向是由文化模式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包括信仰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纬度及传播模式等等。不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多大,但有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认知规律却是相通的。现代广告借用普遍接受的趣味性符号形式是广告创新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美)拉里A.萨默瓦(Larry A. Samovar)理查德E.波特著 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
[2](法)罗兰・巴特康新文晓文: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 1994年2月
引言
东西方文学在观念和表述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长达数千年。这种影响也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在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思维的运用,使得东西方文学领域中语言的表现各不相同。虽然同一种事物在表达思想上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各具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体现。
一、中西方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及典籍浩如烟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令西方世界叹为观止。从文学起源上看,中国文学是从最初民谣、俚曲、诗歌形式出现的,最初的这些文学形式短小通俗,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诗歌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词牌、歌赋等艺术形式。诗的长度和种类也在增多,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精湛和富有神韵。戏剧和长篇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大范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学表述上,一直重视意境的体现,这也成为我国文学写作的特色形式,即“意境”,最高境界是虚幻的形态和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评判作品价值和对作者艺术风格、写作进行衡量的标准。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上,穷词追意地以其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也是文言文发展到极致的表现。随着后来白话文逐渐普及,但对文章神韵和意境的描写表现成为中国文学表现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文学启蒙也是以诗歌、俚语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起源的共性。但与中国诗歌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对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长篇来表述,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言辞精炼和神韵体现。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叙事长诗、史诗和小说戏剧更加多见。在西方世界的文学表现中,更加重视对所要表达事物的实际描绘,而轻视其意图表现。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呈现其文学艺术特色,对真实的客观事物描述要远远大于其意义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学逐渐形成真实描述直达主题的艺术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要求作家、诗人能用自己的文笔语言,像肖像画家那样,能够绘出人物原貌,并能够表达得比原物更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论史诗、小说、戏剧文学,大都采用鸿篇巨制的写实手法来表现。
二、中西方表述形式在文学中的体现
从文学内在因素层面来对比,中国文学更加注重悲欢离合与精神境界的结合,在传统思想下收放适度。而西方文学在这里却突出悲欢离合、灵与肉的分离,经常出现大喜大悲、情绪极度反常的现象。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悲情结局更加浓重,这也是西方悲剧小说创作众多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关雎》是最早的一部作品,孔子曾高度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这里的不是荒,而是对作品内容掌控得当。作者对人物感情和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生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特点。这种文学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传统儒家理论的影响,成为传统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西方文学表现则恰恰相反,传统西方文学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很多成分是演绎神话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多数作品十分理性严肃,逐渐演变成作品的悲情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曾专门探讨古希腊悲剧特色,在悲剧世界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结局的安排,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了解世界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在感受命运无常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心灵得到的净化。为了突出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冲突往往事发突然而且无可挽回,这让故事主人公经常深陷险境,被命运打压到极限。随着主人公顽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抗争搏斗,观众读者都会体验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残酷。这让读者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更能够审视现实命运。
三、文学审美形态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学讲究工整对仗,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相对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特性。而外国文学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外国文学的这种特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与日神的严重对立,神话作者所选用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善恶美丑,以相对明显的对比进行呈现,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感性与理论、恶魔与天使的对立表现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情开始之时,罗密欧还对爱慕的女孩产生幸福的幻想,可到了第二幕,朱丽叶的出现,使罗密欧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两个人相互爱慕很快就秘密结婚。在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兄,为两个人的结合设置了又一道障碍,在罗密欧被逼出走,朱丽叶被父亲强迫嫁人这一系列的感情挫折遭遇后,两个恋人的感情之途蒙上浓重的阴影,故事矛盾冲突已达巅峰。这种情感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两位主角,朝夕相处长达三年,时间的长久,感情的积淀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也让彼此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的积淀和升华,让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
中国文学侧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果,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实意义。一对恋人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两个人的双双离去是现实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悲剧成因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反差,更加偏重理想主义倾向。如果不是送信人送错了信,这一对恋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罗密欧不服毒自尽,他们也会幸福牵手,但故事情节在这里的起伏剧烈,体现出中外文学对情感处理的不同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结语
中国文学中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含蓄的表达处理,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露无遗,如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将叙述事件以及深远含义、映射都涵盖其中,读之令人回味悠长。这种文学艺术表现,曾令其他民族文化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学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学理念的构成也使得西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直白表述,这也成为西方文学表述场面细腻,对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勾勒更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这种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使文学艺术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37.
一、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现在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版权产业”,尽管每个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大的 经济 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有着相同的“基因”;他们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相互作用之下。使得他们所依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或者说“软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包括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十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 文献 为研究对象,并作为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地区差异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分析
首先将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文章以及在进行数据统计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说明:
1 研究文章统计自1998年至2008年
从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域,这种差异与区域 经济 发展 水平相关,但又不完全同步,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辽宁、福建、河北等省,其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数量偏少,而像云南、陕西、广西等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章却相对较多。详细的情况可以比照下表。
数据只代表着一种表征,而在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形成数据的真正推动力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索的东西。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透过数据,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策,是本文的目标。
二、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理念与概念
一项产业,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离不开两部分的协调发展,一是实践,一是科研。文化产业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勿庸置疑,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发展,还是用实践的经验来促进理论研究的繁荣,其实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然而,有人要问,那些文化产业研究繁荣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这里文化产业不发达。怎么可能将这方面的研究搞上去呢?应该说,产业发展的落后与产业研究的贫乏是有关系的,但这绝不是必然的结果。笔者认为,产业研究的繁荣一样也会促进产业发展,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近年来在积极探讨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2006年北京确定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同时确立了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集聚区的发展。到2009年底,北京市已经确立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组织发展迅速,规模逐步扩大,这对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更新以及城市品牌特色塑造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798正是在这种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由市场力作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集聚区。798地处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地区,其前身是一个50年代创建起来的电子工厂。2000年开始形成艺术家的聚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里,798从只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转变形象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全球瞩目的中国艺术核心区,这个过程是神奇而复杂的。
一、798影响力的发展路径
在2003年以前,798内进驻的艺术家大多是进行创作活动,但2003年798举办了以“再造798”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使得798声名鹊起,2003年以后,到798艺术区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观光体验行为使得798逐渐美名远播,798日益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了北京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来访游客急聚攀升,据统计,2004年,大约有45万人,2005年,大约有超过50万人,2006年,大约有100万以上的游客访问艺术区,至2010年第798每年吸引游客的数量均超过300万人次。2012年10月开幕的2012北京798创意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艺术家,展览作品达万余件,包括开幕式及摇滚音乐会、主题展、Loft户外雕塑展、室内雕塑展、特别展、同盟展、版画展、独立电影、大学生影像作品展、论坛、音乐剧、特别合作项目等12大项丰富而多彩的艺术活动。此届艺术节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70万余人次,创造了798艺术节游客史上的新高。
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消费者的到访,提升了798的知名度和媒体的青睐。中国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等20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全面报道798艺术节,798被有关媒体评为北京“新三景”之一。美国CNN最新调查显示,798已经成为外国人到北京的第二目的地,在此之前,798艺术区已经被外国旅游者列为仅次于长城、故宫的第三个必须前往的景区。2003年北京被美国《新闻周刊》入选为“世界上最有风格的12个首都”之一,而798的存在和发展是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798是创意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当前的创意经济时代,借助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推动力,北京已经进入创意城市的时代。创意城市是一个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如何重塑形象,重获生机,重新定位的城市发展过程。在构建创意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在创意经济时代实现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城市功能结构的重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创意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这些转变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798促进了北京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
2006年开始北京市认定了第一批共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底第二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批准。到2010年底,北京最终将认定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功能结构得到了优化,形成了以老城区历史传统和文物风景区域、近郊区高新科技和创意设计区域、远郊区历史文脉和旅游休闲区域三个功能结构圈。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某一区域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对当地经济发展、功能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798由一个50年代创建起来,只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转变形象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艺术核心区。从本文对798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798已经成为新北京的一个知名的重要的吸引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宽容、开放、创意的新北京的代名词。798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发育程度最好的创意产业区,是改善首都功能格局、发展和保障首都文化的多样性、施展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798促进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作为拥有13亿人口国家的首都,北京的城市规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扩大。北京市空间经历了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城市像摊大饼一样无序扩张,出现了老城衰败,一些基础设施常年失修;新城成为卧城,只有人居住,产业、商娱场所没有跟进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顽疾。北京城市空间利用结构急需转型和优化。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长在一个已经几乎被废弃的工厂区,它将原有的厂房和工厂设施加以利用,形成了一个集生产、消费为一体,多种功能并存与互补的嵌入型、开放性的文化经济社区,集约利用了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798的成功给北京市空间扩张由摊大饼型向集约型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798影响力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调查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依据。本次抽样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2日、4日和5日,由于4日为国家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天气情况良好,为来园游客的高峰日,因此,大多数样本在这天采集完成。正式调查采用以实地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小组针对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具有不同消费能力的中外访问者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3.75%。在对自己在北京的住所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的样本点有268个,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通过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798的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从对798消费者的结构特征分析,得出798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市及其周围市县,798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标本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揭示798对有知识的年轻人、高收入人群、高学历人群的具有更深的吸引力。
(一)798逐渐成为世界了解北京的窗口
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较强的知名度。通过对798消费者行为的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到,798已经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在798消费者结构的统计中,来自京外其他各省市和来北京旅游的外国籍居民所占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多。这体现出798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在北京地区或是其周边省市,它已经成为外地人或外国游客所必去的一个旅游胜地,同时它也是一个展示新北京、新形象的一个窗口。
(二)798对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力
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较强吸引力。在对798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力的分析中,笔者引入了不同消费者的居住地和798的距离变量。通过对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各自计算不同类别的群体的居住地与798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也就说明此798对于此群体的影响力越大。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某一事物的吸引力的强弱是与人们为了它愿意付出的代价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我们得到如表6所示结果。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其居住地与798的距离也是逐渐增加的。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居住地离798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98对高收入消费者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798对不同学历消费者的影响力
在对798不同受教育程度消费者的影响力的分析中,笔者同样引入了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居住地和798的距离变量。通过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各自计算不同类别的群体的居住地与798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也就说明此798对于此群体的影响力越大。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消费者审美情趣和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消费群体会更容易和文化创意氛围产生互动,同时,文化创意的氛围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消费者。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数据,我们得到如表7 所示结果。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居住地与798的距离也是逐渐增加的。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群体居住地离798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98对高学历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四、结论
21世纪以来,北京最具工业传奇、艺术气息、城市活力、国际影响的区域,莫过于地处城市东北角自发形成的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借助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成为新北京城市活力的象征。798是集艺术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重要的艺术机构与艺术活动的承载地,是具有精美建筑风貌和宽容开放精神的文化经济社区。
798成因于便宜的租金、良好的交通设施、独特的创意氛围和优厚的市场基础。正是因为798属于这样一种完全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才使得它的创意氛围和创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798的影响力还在于它是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历了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之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北京不但要在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求北京在城市功能优化和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实现突破。798正是在这个突破过程中的主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榜样。798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出现,使得北京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也从无序的摊大饼式的扩张向集约紧凑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6]阿弗里德·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E.M.Hoover,王翼龙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迈克尔·波特,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2005(1);
[1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3]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4]John Kreidler: Creative Community Index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5]姚永玲,郑国楠.北京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成长之路[J].环球市场信息,2010(12);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去探讨中西方教育差异,并以《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为蓝本。
关键词:教育;中西方差异;文化;价值取向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渊源
中国和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就有深渊的差异存在于此。自远古时期以来,中国就坚守“我本地大物博,无需迎合与外”。中国自开元以来一直妄自菲薄,认为外来之物无一优等。这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永远磨灭不去的观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世人眼光的扩散,国人逐渐开始发现国外的东西渐渐优于国内。但此时已晚,我们已经和世界开始有了差距。这是中国教育的缺点所在,但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也来自古代。例如孔子的诗书礼仪,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源于古人的传统。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例如美国,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历史传统记载非常短暂。此国是一个欣欣国家,它没有什么传统,历史去追溯和查询。它把创新和发明当做自己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开放,创新,不惧权威,不畏惧将来,这些都是这个新国家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它不在乎历史,不为未来着想成了它们自己的缺点所在。
二、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取向对跨文化交际方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由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研究发表的理论之一。在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范围之内,文化被分成五个维度去研究证明。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长期与短期主义观,男性与女性权威。用着五个维度去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比较关键和准确的理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价值取向的第一个维度,它旨在研究人的态度对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取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比较核心和重要的点去研究来自于不同国家人们的态度。研究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需要用个人主义值去研究,如果个人主义值较高,证明对自己的利益和权力看的比较重而不太在乎集体权益和他人利益。不确定规避指的是对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避免和选择。不确定规避指数越高,证明他们喜欢未雨绸缪,而不确定性指数越低,证明他们越是不太在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所做的决断。权力距离指的是对权威和高层的畏惧感,权力距离指数越高证明对权威的高层的距离感越强,而权力距离指数越低证明对权威和高层的距离感越弱。文化价值取向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会对中西方教育差异之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文化价值取向在《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的表现
《绯闻女孩》是在美国正在风靡流行的美剧之一。剧中的男女主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女主角Blair是一位富家千金,生活极其奢华.她生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名流的派对和聚会.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她从来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总是喜欢别人围着她转。男主角Chuck也是其中的男主角,他本人生性放荡不羁,对生活没有太大的追求与渴望。从这两位男女主角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低而且不惧权威,权力距离指数也比较低。而在《十八岁的天空》中,男主角石延枫尽管也是出生于富贵人家,但是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尽管他喜欢捉弄别人,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这些都是他对别人的关心和喜欢。他对班里的女主角疼爱有加。而且专心一致,不喜欢出尔反尔。剧中的女主角蓝菲琳是学校的校花之一,但是她在同学面前从来不会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样子。
这是中西方教育差异在文化价值取向角度下的研究,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没有那个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个文化是高人一等的。我们在判断文化教育的好坏和利弊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问题。观点和决定都不能太过于片面。根据此结果学生以后再决定选择哪种教育的时候,应该谨慎小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即可。不应搞崇洋。(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Bennett, C.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Boston: Allyn & Bacon,1995.
[2]Warwick, P. Academic Skills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An Attempt to Support Overseas Management Studies Students in the UK Retrieved Oct 26, 2005 from http: / / fellow ships prelim project articles ept 05
[3]Wang G. 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l 2001(3).
[4]Ngwainmb, E. K.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 EB /OL]. Retrieved Nov 11, 2005
[5]Lee The Cultural Contex t o f Chinese Learners[A] .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 uncial tradition in Watkins[ C] . 19961
[6]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方莹, 李春光.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差异[ J]理论学习,2007,(8) 46.
[8]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J]中国家庭育, 2004, ( 1) : 48- 49.
[9]李亚, 周侠.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J]科教文汇, 2007 , ( 2) : 51- 53.
[10]梅醒斌.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1]刘兆军.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J] . 石油教育, 2001, ( 3) .
[12]张晓生. 关于做好高校系辅导员工作的探讨[ J] .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1, ( 3) .
[13]黄希庭, 郑涌等.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4]朱玉珍. 谈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者的素质[ J]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4) .
[15]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社[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16]孔德.实证哲学教程[M]巴黎, 1830 ~ 1942.
[17]刘小枫. 拣尽寒枝[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18]纽曼. 大学的理想[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9]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 商务印务馆,1970.
[20]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孟子.孟子卷五・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言语社区理论是当代社会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思考及探索其理论价值及如何丰富、充实、完善这一理论。本研究选定吉隆坡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为研究群体,以言语社区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层次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问卷调查研究言语社区理论所体现关于社区内部一致性的观点,以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完善言语社区理论。
1.社区调查背景
本研究选定吉隆坡大城堡花园(SriPetaling)D区约400户华裔移民为研究对象。大城堡花园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最南部的市镇,离市中心约20千米。它早期是个偏僻的小市镇,上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把此区规划为南部公交及轻快铁交通中枢,并在其附近建设国家体育馆,它就蓬勃发展起来。经过约20年的努力,它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业及住宅区。大城堡花园有15000人口,其中马来民族占70%,华人占25%,其余少数民族占5%。大城堡花园划分为A、B、C、D四区。D区是最多外来人口涌入的地区;主因是D区的建设恰逢是中央政府展开大型发展计划的时期,大批来自外州的人口纷纷涌入D区居住。这些外来人口长期在那里工作并稳定地生活下来,成为所谓的“新移民”。D区现有约900户人家,当中400户是马来民族,近500户是华人,其中约400户为华裔移民,是大城堡花园唯一华裔占较多数的住宅区。
大城堡花园的语言状况也比较复杂,因为多元种族而形成独特的多种语言使用景观。这里占人口大多数的马来民族都使用马来语(国语)进行语言交际,华人除了与马来人沟通使用马来语,对华裔同胞通常都使用华语、英语或当地方言,即广东话。华语是华人社会的共通语,同时是华文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和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的华文课教学语。
大城堡花园D区约400户华裔移民身处多种语言(方言)并存的地区,他们的语言态度自然呈现一种纷繁复杂的状态。这些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附近州属的华人,一般都使用家乡的祖籍方言,如福建话(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福州话等,这与大城堡花园原有通行的广东话(当地话)是完全不同的方言。本研究以华裔移民日常最常用的三种语言,即华语、家乡话及当地话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马来语和英语的语言使用情况。
2.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
2.1调查过程
此调查于2009年12月中旬正式展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收回问卷92份,有效问卷86份,占86%。有效问卷的样本构成为:性别方面,男性52.3%,女性47.7%;年龄方面,24岁以下16.3%,25岁到34岁37.2%,35岁到44岁23.2%,45岁到54岁17.5%,55岁以上5.8%;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3%,初中11.6%,高中37.2%,专、本科41.9%;职业方面,行政人员10.5%,公务员4.7%,教师5.8%,个体老板23.2%,服务员14%,工人25.5%,学生9.3%,家政人员3.5%,其他3.5%;籍贯方面,福建人60.5%,客家人20.9%,福州人12.8%,潮州人3.5%,海南人2.3%。
2.2语言使用
大城堡花园D区语言使用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性别及其日常语言使用情况
表2 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比较
表1显示大城堡花园D区调查对象的日常语言使用情况。在86份有效问卷中,最常使用华语的人有53.5%,而常说家乡话的人只有12人,占总数14%。女性家乡话转用华语和当地话占90.2%,明显高于男性。常用家乡话的12人当中,有8人年龄在45岁以上,初中以下占75%。调查对象的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则常说华语的比例越低。
为了充分了解调查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情况,本次调查涉及调查对象的工作/学习单位,一般公共场所(购物中心及菜市),以及调查对象在家庭中的交谈对象(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及孩子)。以下为调查结果列表。
表3 调查对象在不同交际场合使用语言情况
表3显示工作/学习场合、购物中心及菜市的华语使用率相当高,达74.4%、71%和40.7%。这说明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在公共场合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华语。移民在菜市使用当地话的比例略高于华语(55.8%),从这可看出当地话在某些场合已影响着移民的日常用语。
在家庭环境中,由于交际的对象不同,各种常用语言的使用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交谈时,华语的使用比例相当低,分别是4.7%和5.8%;在与伴侣和小孩交谈时,华语的使用率分别提高到12.8%和79.1%。半数以上的人在和孩子交谈时选用华语作为自己的交际语言。从这项明显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内部家庭语言已有了变化,即由家乡话的使用逐渐转换为华语。虽然在不同交际场合各种语言的使用率出现不同的差异,但总体上看来华语的使用率已逐渐超越另两种用语而趋向日常的主要用语。
为了验证其他造成语言使用转换的因素,这次的调查也分别从调查对象的职业和教育程度着手。调查结果如下。
表4 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比较
表5 不同教育程度的调查对象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比较
表4显示,不同职业的人,使用华语的比例不同。公务员、学生、行政人员、教师的华语使用率为较高,分别是75%、75%、67%、60%;工人的华语使用率较低,即36.4%,而家乡话及当地话的使用率较高,即63.6%。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因为工作/学习环境的需要而使用华语,毕竟华语是华人社会的共通语,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方言使用较为纷繁,华语便成了正规场合的唯一使用语言。此外,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人们使用华语的因素。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使用华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以下的教育程度者。专、本科程度者一般由于职业环境所限,因此使用华语比例为最高,即63.9%。工人一般上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为了方便沟通,因此在语言使用方面偏向说当地话或家乡话。综合表4和表5,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华语的比例越高。
2.3语言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语言态度的问题有两项:一是对语言的功利性进行评价,即华语、家乡话、当地话当中何者“更有用”“更有身份”;二是移民对使用语言的情感指标,即三种常用语当中,何者“更亲切”“更好听、更文雅”。在功利性指标中,69.8%和60.5%的移民认为华语更有用、更有身份;在对语言的情感性评价中,61.7%的移民认为华语更好听、更文雅,35%的移民认为华语更亲切。总的来说,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对华语的使用评价是正面的,且占主流趋势。
3.结语
综合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语言使用方面的调查结果可发现:首先,新移民的语言使用已大不相同于之前在家乡时以祖籍方言为界所属的言语社区。在语言使用的模式研究中,结果显示新移民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时,语言选择可说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正式的场合,面对非家庭成员时华语的使用率较高。相比之下,在非正式场合,尤其是面对家庭成员,家乡话占主导地位。我们可借此说明移民当中大部分人较为普遍地认同华语的权威性和优越性。因此,华语的使用可说是一种外部交际语言,而家乡话则有蜕变为内部语言的趋势。
其次,在语言使用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言语社区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结构体。如在性别方面,男女的语言选用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女性在选择使用华语和当地话上更为积极,这符合女性一般处于语言变化领先地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结论。再如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在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的选用语也表现出了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越高者,使用华语作为交际语的概率较高,而职业的需要也左右着移民选择使用某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最后,在语言态度上,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对华语和家乡话的态度都各具其主流的趋势,但对华语评价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占主流。相对的,对家乡话的态度略为复杂。总体来说,对家乡话的态度呈现两个方向,一是对家乡话在情感上的认同占多数,二是对家乡话的功利性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较高。
总的来说,通过此次调查的结果初步证实大城堡花园D区是一个言语社区。由于本次的调查是采取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还是初步的。唯有更多、更大量地取样本与深入研究,才能证实大城堡花园D区是真正的一个言语社区。
参考文献:
[1]藏宇.关于来粤湖北移民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刘青松.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一、文化的特征
文化从广义上来看是一个定义十分广泛且模糊的专有名词,中外许多科学家分别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从自身专业的角度给文化的内涵作了相关的解释。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两位美国的人类学家克罗博和克拉克宏就给文化这一概念总结将近160种不同的解释。总体上而言,文化包含且影响了地区的风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学术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文化通过与社会形态、地理、历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跨文化心理学是近30年兴起的,在对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地区文化中个体心理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霍夫斯塔德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他给文化的定义是“在人类头脑中形成的能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来的集体模式”。一方面,他认为集体性是文化的特征之一,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部分相似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不是通过先天的遗传得到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环境对其的影响而产生的,从而文化不属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来看,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国家层面转向其他文化层级,尤其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因为区域原因而引起的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宗教、阶层、性别都可以用来区分一个群体的文化价值观是否相同,而并不一定要以国家边界来作为文化边界。例如霍夫斯塔德通过比较三次在巴西境内展开的文化价值观调查结果后发现,巴西境内多个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兰德尔等一下学者也开始着手在中国开始类似的调研工作。最先同样的也是使用的霍夫斯塔德教授制作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同城市的经理人对风险规避、权力距离、进取心和英雄主义等四个文化价值观存在差异,因此验证了中国存在区域文化差异性。结果发现武汉经理人在英雄主义和进取心方面高于台湾,香港经理人在权力距离和进取心上低于台湾,同时台湾经理人的价值取向在第个维度上都显著异于北京的经理人。权钟郁比较了深圳与太原的文化差异后发现,太原在权力距离高于深圳,但在英雄主义方面远不及深圳,由此判断中国存在显著的区域文化差异。综述所属的研究为本文展开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的影响机理
鲜明的地域标签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中国的企业家们,无论是历史上胜及一时的十大商帮,还是目前在国内企业界赫赫有名的温商和粤商都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这样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区域环境差异中形成的文化,使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进一步影响了人的行为。所以处于同一区域的企业家由于受到相同区域文化的影响,更容易产生相同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方式,而不同区域的企业家则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气质。由于我国区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家决策选择的不同,使企业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因此,了解区域文化和企业家的行为偏好是深入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同企业成长路径的关键。
本研究将文化作为基础,对比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偏好,选取了我国50个大中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并通过上市公司的数据来揭示决策层的风险偏好受到了个区域间的文化影响,因此投资决策存在差异。
文化对企业决策的研究现在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阶段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模式的过程中,暂时还没有的出一个稳健可靠的结论,因此,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跟检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都忽略了从区域文化到公司决策之间的传导过程,及没有表述清楚文化是通过何种路径来对企业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所以,本文根据之前的研究成果,将个人风险偏好这样因素引入文化与决策行为之间,从而构建起整个文化到风险偏好再到决策行为的这么一个完整的传导过程,这对研究金融决策产生差异的机理与拓展文化金融有个深刻的意义。
传统的经济学一直试图通过理性人的假设来解释个人行为与市场异象,但这存在局限性,并且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使得学者转向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人类行为的内部动因。文化心理学理论在近十年间在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学者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民族的社会群体的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在通过文化差异来研究其对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国外的学者发现公司的治理机制、决策行为和企业文化都会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跨文化金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研究背景选在我国的50个大中城市,包含了国内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通过区域文化差异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来证明,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使得公司管理层有不同的个人风险寻求,并通过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城市文化差异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内因。
三、文化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概论,它常被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特征与市场异象,但其存因为在一定的局限性,日益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使得学者们尝试通过对社会学与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探索要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一些学者通过比较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特征的差异来解释其文化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国外的学者已经证明在公司决策、治理机制和金融体系等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国家,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选取了5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城市文化的差异与个人风险偏好之间的关联,再向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进行传导,通过建立起理论传导机制,来论证文化动因在公司投资决策中起到的作用。
在研究高管持股与企业高现金持有的过程中发现,具有风险偏好的城市文化中的公司的现金流并不会因为高管持股而超额。从资本支出的角度来看,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投资并购决策不存在显著的关系,高管持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但这并不会对企业的投资效率造成影响。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由于高管的持股比例过低,以持股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没能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的现金持有、投资并购和其他资本项支出的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在研究管理层的个性特征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时,在通过控制公司财务与治理机制后,发现高管的年龄、学历和其他教育背景信息并没有对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本文发现公司的投资决策不能只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和决策层的行为特征来解释,因此从另一方面验证了文化特征是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内在的文化环境远比外部机制和管理层个人特征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不同语言的研究与理解非常的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会存在不同的思想与文化,有些国家幅员辽阔,甚至会出现一个国家内有好多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都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国与国之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中英语言作为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两门语言受到了中西方许多学者的重视,通过对一个国家思维、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中英文语言的学习更加有利,反之对于中英语言差异的分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语言使用国不同的思维与文化。
1.思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文化和语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从而慢慢的产生出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出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文化的差异则推动着不同的语言的形成,而通过不同的语言,体现着各地区的思维与文化的精髓。
2.中英思维、文化差异对其语言差异产生的影响
2.1思维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
2.1.1思维差异在中英语言差异上的体现
通过一定的语言研究发现,中国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趋向于曲线式,在很多场合中说话表达并不直接,而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恰好相反,偏向于直线式,很多想法直接通过语句表达出来。同时在语句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表达上,中文偏向于意合,即要表达的意义通过一定语句或分句蕴含的意义来表达,而不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这些词汇或者句子,英文则刚好相反,偏向于形合,这些直接造成了中英文在连贯以及通篇文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2.1.2思维差异对中英Z言差异的影响
思维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和分析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三个方面。
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上,中文在感性思维的体现上特别明显,古诗词的抒情达意,文章能分为抒情文,记叙文等都是很好的证明,强调了将五官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英文在这方面则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表达,由于英文属于表音文字,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来直接说明事物本身,很少有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词汇。这就形成了中英语言的一个差异。
在综合和分析思维上,中文在表达上倾向于综合思维,即对于一个事物整体,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属性分析来分别进行语言上的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通过分析和细节综合成整体,最终导致中文在表达上有时候会出现歧义,导致表达不准确,而英文则注重强调形式分析以及规则上的遵守。
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上,中文在表现形式上会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可描述的形象表述出来,而英语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汇来表达特点事物的形象。这种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如:中文表达有时候可以没有主语,直接表达为“花了半小时走到那里”,但是英语在表达上必须跟上主语,而且句子中常见的主语都是抽象名词,当没有主语时,也必须加上非人称代词,如“it”。如果是英文表达上面的句子就是“It takes an hour to get there of foot.”。
2.2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
对于中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是影响的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是另一方面,虽然三者在关系上不能够直接割裂,但是仍然存在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上。
在整体与个体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家争鸣”、“大一统”等的文化影响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华的文化长河,而儒、道、法、佛等思想的相互冲击,相互交融也给中国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以前的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大一统的社会要求,都需要思想、法律等层面的同步而儒家思想恰好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注重从大局观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如“从大局出发”、“立足整体”等语言词汇都可以充分表现。
但是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不同,西方的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繁杂、各自为政等特点,当中的个体色彩非常的明显,再加上数百年的“海洋文化”、“殖民活动”等的影响,语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内容更加的广泛,因此相对于中文来说,在语言表达的次序上会有较多的形态,即一句话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很多大学生现在在这个又大又漂亮图书馆里读书”,中文只有这一句表达形式,
但是用英文,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多种表达的形式,如“A lot of
students are reading in this library which is big and bright.”、“This big and bright library seat a lot of students who are reading now.”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悟性与理性上,中文深受儒道佛三大哲学的影响,不仅是语言,连思维以及文化也是如此,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语言中的重顿悟、讲含蓄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是与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中体现出的模糊性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有些词语在单独时可以看成是形容词,一旦组合在一起又会有动词的作用,如“清”、淡”单用是可作为形容词,变成成语“风轻云淡”后则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但就像中文会受到国内哲学影响一样,英文也会受到相应的哲学影响,而西方的哲学侧重在形式逻辑上,力图用逻辑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世界,更注重对于事实的严格求证,从矛盾的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如培根的归纳推理,也因此使得英文在句子的表达上更注重形式的完备,通过各种限定动词来衔接语句,表达语句的侧重,如and、but、unless等连接词,what、when、where等关系词。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是中英文的学习研究,还有其他语言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思维、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中英文的差异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中英语言,并且加深对其的印象。希望通过本文对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些分析,能够为以后更好的进行中英语言的学习、交流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萍.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94-96.
[2]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