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6: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管理智能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10-02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终末期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其基本特征包括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早期控制TIF的发生发展对改善各类慢性肾病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我院从2003年2月~2008年2月间采用以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4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2003年2月~2008年2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31±10.4岁;平均病程2.69±1.14年;CRF2期26例,CRF3期1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9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多囊肾3例,梗阻肾2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34±13.2岁;平均病程3.05±1.27年;CRF2期24例,CRF3期16例;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损害7例,多囊肾3例,梗阻肾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情轻重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纳入标准
诊断及分期标准全部符合《肾脏病学》相关疾病诊断标准[1],且自愿参加本观察,排除:严重营养不良及多器官功能同时衰竭者;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脏及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
两组患者一般治疗用药相同,包括去除造成肾功能减退的可逆因素,优质低蛋白、低磷、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纠正酸碱及电解质失衡,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如血清白蛋白<2.5g/L时,及时补充人血白蛋白,严重贫血时,采用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2000μ皮下注射,2次/周。
2.2治疗组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针剂(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14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qd,促肝细胞生长素针剂(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160mg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qd。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3对照组
在一般治疗用药基础上,采取EAA疗法,肾安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qd。尿毒清颗粒5g/次,tid,冲服。
2.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及每1疗程结束时分别记录症状、体征、二氧化碳结合力、Scr、Ccr、血常规及药物副反应情况。
2.5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果用±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用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定。显效: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酸碱及电解质失衡纠正,Ccr增加和(或)Scr降低≥30%;有效:自觉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Ccr增加和(或)Scr下降≥2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Ccr、Scr变化未达到上述标准。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P<0.0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P<0.01.
4讨论
TI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慢性肾衰竭(CRF)的共同途径[2],积极防治TIF对延缓CRF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依据TIF的发病机制,目前对TIF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蛋白尿;改善肾脏炎症浸润;抑制细胞外基质(ECM)生成细胞的异常活化;刺激ECM的降解。我们以抗TIF为主治疗CRF,收到明显临床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栓通是五加科植物三七主根提取的三七总皂苷的灭菌水溶液,三七总苷具有抑制尿毒血清诱导的HK-2细胞表型转化,抑制胶原FN等ECM的合成,降低ECM代谢酶等MMP-1/TIMP-1比值,抑制TGF-β、CTGF的蛋白和基因表达,从而具有显著的抗TIF作用。体内外实验均证实促肝细胞生长素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减轻肾脏纤维化的程度:减少ECM过度产生:活化的系膜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是主要的ECM生产细胞,促肝细胞生长素通过抑制它们的活化而减少ECM的过度产生[3];加速ECM的降解[4];促进肾小管上皮增殖,保持其形态和结构完整性,防止肾小管萎缩[5]。
总之,TIF的病理机制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上述治疗方法尚不是特效的,特效的抗TIF治疗CRF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85-1386.
[2]罗海清,梁冬,刘华锋.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及中医药防治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2004,5(7):432-434.
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其发展趋势展开了探讨。
2.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技术、信息等的限制,我国部分机械工程企业还未实现智能化发展,还是以传统的制造模式为主,但可喜的是,机械工程企业一直都在不断改革,借鉴国内外发展较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成功经验,在技术、管理、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将智能化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总之,未来的生产是智能化的集约生产,顾客的需求是智能化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必须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为目标。
虽然目前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国机械工程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总体上是良好的。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不少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研发产品技术,将产品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机械工程行业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走上科技、智能发展的轨道。
机械工程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将技术科学理论知识运用生产实践中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任何生产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机械,如农业机械、冶金和化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矿山机械设备等,各个工程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程提供必需要的设备,各个领域不断提高的需求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发展,同时机械工程自身的发展,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也能更好的满足各个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机械工程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废水、废弃、废物的污染;资源的大量消耗等。因此,机械工程的发展不能一味的以提高生产、生活效率为目标,而要寻求一条既不破坏环境也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智能化发展是机械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3.机械工程智能化的优势
3.1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得以大幅提高
应用机械自动化生产出的产品在信息自动处理和控制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其控制和检 测的灵敏度、精度和范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精确的保证机械的执行 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动作。
3.2 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和自动保护的功能,在工作的时候一 旦遇到过载、过压和短路等故障时能够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有效保护操作者和设备的安全, 由此可见,使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非常大的提升。
3.3 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了产品的具体功能。
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 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械自动 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使产品更具科技含量。
3.4 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机械自动化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将人们从繁 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可以加速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农业自动化及交 通自动化,另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还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的应用
4.1 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过程要向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管理是当今机械工程管理的重要思路,对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得原有的交叉式、多层次管理方式转变成了阶梯模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原有的人力管理为主成为微机管理。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来进行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活动的检测,并积极跟进检测结果来进行修正,保证了企业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保证了管理信息的透明度,还极大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人为因素对管理的负面影响。
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促进了当今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械工程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检测,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有利于规避存在的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2 机械工程企业的设备要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在机械设备中广为体现,机械设备都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智能化的进程,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使得设备的参数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到工作人员身边,保证了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一旦出现故障,智能化系统可以进行警示并且做出相关的停机、断电反应,保证了设备以及生产安全。
4.3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
科学技术的智能化是实现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机械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保障。科学技术智能化在当今的机械工程生产过程中广为应用,如微显微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导航技术等。
机械工程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其相关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要求也不一致,其相关的智能化发展模式、发展目的也不一致,这意味着不同领域的机械工程生产需求的智能化也是不一样的。在进行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时,要根据行业特点和生产领域特点,适当的进行技术、设备的选用,保证智能化生产的有效性,保证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顺利进行。
5.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5.1 生产产品智能化
产品是促进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与持续发展的基本,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手段,尤其是机械设备直接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要保证产品生产出来的质量,同时也要保证生产效率,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保证机械设备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精益求精,还能兼顾提高生产效率。
5.2 管理方式的智能化
智能化管理方式在机械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势必会给机械工程企业所固有的管理方式造成冲击,促使企业管理方式发生变革,由原来交叉粗放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细化到个人的管理模式,保证决策的实效性;由原来的人力管理转变为计算机系统管理。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确保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品维护、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得到及时的跟进与补充,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并且能给及时反馈运行的结果,方便后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能有效节约管理成本,还能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5.3 机械工程设备的智能化
在现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突破创新,机器设备也在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机械工程智能化不止是生产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方式的智能化,同时也是机械工程设备的智能化,这种智能化的机器生产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协助设备管理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智能化的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机器管理机器,达到智能化管理机器性能与运行状态的目的,如当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时,监管设备就会发出警报,停止该问题设备的运转,保证机器不会发生二次故障的情况。
5.4 科技的智能化
科技智能化是实现生产产品智能化、管理方式智能化以及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前提条件。科技智能化能广泛应用在机械工程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感应技术、联动控制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等。因此现代机械工程企业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趋势,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将新型的科技应用到生产中。
6.结束语
只有加强对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研究,才能完善该部分技术,掌握发展趋势,为我国机械工程更好的服务,该部分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海辉.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遗产,2013(3):166-168.
[2]王朝.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遗产,2012(3):16-18.
1 电力营销智能化概述
随着我国电网改造进程的推进以及新型电网的建设,电力市场也随着社会发展、电网的完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结合目前电力营销市场,对比传统营销模式,以现有智能化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针对客户的新型双向互动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相较于传统营销模式更加高效智能。该体系主要建立在智能硬件设备基础之上,以实现电力企业同客户信息、业务的实时互动,从而令电力营销更好的适应当前先进、多样、灵活、经济、高效、友好的开放式电力市场要求。除此之外,这种智能化营销体系能够实现对客户信息的实时化管理,客户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分发以及更新和反馈均由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电力营销的供需方实现了基本的互动,不但能够完善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还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了市场营销水平,令企业效益最大化。而电力客户在这种互动营销模式下,也能够及时了解供电方动态,并结合自身用电情况进行用电策略的调整,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客户所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被供电方接收,从而以客户期待为基础调节营销服务,建立更好的电力市场环境。
2 智能化营销体系
2.1 客户知识智能化管理
以电网营销高度信息化为前提,实现智能化的客户知识管理。通过终端计量,统计分析客户知识,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更新以及共享。客户知识智能化管理需要以其他模块信息的共享为基础,以客户知识信息为核心对整个营销体系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贮存和调用,这一过程也是体系其他子模块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可以说,客户知识的智能化管理是电力营销智能化的基本要求。
在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运行中,各个子模块依照自身需求,从客户知识数据库中调用相关数据,并通过智能运算分析体系、评价体系对客户进行测评,生成相应的报告,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后最终形成电力营销决策,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客户营销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并在这一过程中再次生成新的测评结果,反馈给客户知识数据库,实现客户信息的实时更新。这种营销体系下,实现了各个子模块数据的共享,同时模块间数据不会产生干扰,实现动态客户知识管理的同时,完善了客户知识体系,实现了整个营销管理体系的优化。
2.2 客户负荷智能化管控
负荷的智能化管控能够有效的实现电网负荷管理、监控、计量的自动化,是客户知识交互的重要技术保障。利用双向通信技术,供电方可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实时掌握电力用户负荷状态,逐步的开发客户资源,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开发新的用电模式、制定多样化营销服务奠定基础。同时推进电力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互动,反馈用户信息的同时,也将电力企业信息传达给用户,并激励用户在营销活动中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电力营销关系。该体系通过对电力用户用电情况的整理收集,分析整理用户数据,并反馈到智能化营销系统中,制定相应措施,对效果反馈进行控制,实现电力营销供需双方的互动。客户负荷智能化管控主要从分析收集用户数据、控制客户负荷以及相应负荷需求等功能上实现,以企业-客户信息的互动交流为目标,较传统营销体系,这种智能化的负荷管控在用电情况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数据的反馈以及客户负荷管控效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3 客户信用风险智能管理
客户的信用风险也是影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主要因素,智能化营销体系可以有效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通过归总分析客户相关知识数据,对客户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结合电力用户用电情况,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预测用户存在的偷电、漏电、欠费等风险,同时个性化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对客户进行积极引导,不断提升客户的信用水平,以此保证电力营销的健康发展,为电力企业创造有利的营销环境,不断改善供电企业的经营风险问题。对电力客户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智能化管理分为三个步骤,即预警、评价、决策。通过预警,对存在信用风险的客户,系统会自动标记突出,方便营销人员着重关注、管理;评价则是通过对客户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决策则是依照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内容等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以完备的客户知识信息为基础,因而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实现客户知识数据的共享,从而为电力企业营销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客户用电习惯的改善。
2.4 客户关系智能管理
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通过对客户数据的有效采集,在知识挖掘与发现、人工智能等工具的帮助下,充分实现企业市场运营、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等经营流程信息化,并借助客户关系管理各环节的分析、建模及评估,洞察企业内部的优势和不足,觉察外部风险,抓住市场契机,实现企业利润和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新型营销理念、管理机制和工作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体系包含客户满意度评价和智能化响应两个模块,仍以客户为中心,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加快供电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并通过量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效果,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优化和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提高电力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2.5 客户资源价值的智能评价
电力客户资源价值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电力客户当前价值和电力客户潜在价值两个方面。合理的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是供电企业实施营销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智能化体系根据客户知识管理数据中心存储的相关数据,通过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对电力客户进行价值分析,明确哪些客户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能够使供电企业有效地整合现有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匹配的差异化服务和增值服务的新型客户资源价值管理理念。
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智能化体系是在客户资源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根据客户价值分析结果,对不同价值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客户关怀,优化服务资源投入。相比于传统的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模式,智能化的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不仅要参照客户当前的价值表现,更重要的依据其潜在价值表现,对客户在未来生命周期中给企业带来利润贡献的预测判断。
3 结束语
配套的管理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关键要素,虽然建设智能化硬件设备是基础,但若没有配套的管理体系,则无法真正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对电力营销体系的智能化改造能够在电力企业中有效推动新型营销理念的树立、推进现代化电网建设,促进电力营销供需双方的共赢。但是需要注意,智能化营销体系需要智能化硬件设备的支持,以实现对客户信息及时收集、反馈、分析、开发,从而准确评价客户新信用,并制定相应的关系管理决策、衡量客户资源等级,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从而实现电力营销的智能化、高效化。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计算机、自动化、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建筑业对从业人员建筑智能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作为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建筑智能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并带来空前的使用效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有着不可限量的前景。
所谓“建筑电气工程”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现代建筑电气技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提高,在当前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使得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的关注力度逐年加大。当前建筑电气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城市扩建规模渐大、建筑群体功能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综合性高等,为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安全性,开启建筑工程电气技术智能化应用已势在必行。
1 智能化的意义
作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建筑技术智能化应用范围在近年来逐步扩大。通过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采用智能功能配置,可有效提高工程建筑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建筑的实用性和健康性。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带动和影响下,工程建设必须做好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施工,为更好的调和二者间的关系,建筑智能化被引入其中。智能化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在服务态度上表现为尊重务实,不易以感性来评判建筑工程的任何细节;在工作标准上表现为实际实用,重视全面掌控工程整体,理智衡量工程进度,将工程先进技术与建筑的实用性兼容并举。现阶段,建筑工程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智能化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面不断推广,建筑智能化发展必将引领我国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潮流。
2 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作为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影响的产物,建筑智能化系统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在我国成功入世之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在快速的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建筑智能化系统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我建筑行业领域内,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智能化系统结构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建筑智能化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服务信息收集、传输与处理的角色。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建设与发展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基础的,为夯实建筑智能技术的基础,其就必须更好的适应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建筑工程中各项问题。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更新的今天,传统的由各个服务功能构成的不同的系统结构体系将发生质的改变,统一整体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将各种服务功能综合为一个整体系统中,降低了资源资金占用的现象,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构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平台,将建筑智能化系统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制中,减少了复杂的建筑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一个建筑群体乃至整个城市内部建筑工程的一体化集中服务的效果,使建筑智能化系统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化信息供给与交换平台,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服务功能。
(2)在建筑智能化发展推广的今天,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也将发生着改变。受到原有管理制度的限制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例如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涉及公安、电信、建设等众多行政部门,繁杂的审批手续和多重管理严重制约了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随着该种系统的普及管理制度中的“障碍”正逐步消除。
通过该种管理方式的变革,不仅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便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实施,更有利的推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各项业务的快速长足发展。
(3)注重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功能、作用以及服务模式方面上的重新认识与调整。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较起初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而言,其现代所包含的功能性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从满足建筑及其电气设备的管理使用需要,发展全面提升建筑服务、管理和安全功能的有效保证,到现如今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已逐步从形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营运的系统,为建筑工程领域提供更为系统高效的服务。在信息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功能、作用以及服务模式方面上的认识还需不断强化,在未来的发展领域内,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建筑智能化系统将成为一个投资价值的服务系统,为建筑中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提供消防报警、远程抄表、信息查询、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更多的增值业务服务。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提高,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可见,智能化之路是提高市场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信息时代的推进,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智能化的发展有了更广大的市场。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重视好这项工程,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建设人们满意放心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智能远程管理系统的应用背景
1.1在我国,目前变电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辅助系统的联动性差
比如说变电站的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和消防系统大多都独立运行,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根本无法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这样仅仅靠人力监控的各系统,不但使整个供电系统的整体安全性降低,而且还会大大增加中心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1.2环境自动调节和监控手段在各变电站缺乏
用温度计对各变电站的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和测量后调节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变电站所采用的环境监控手段,这种简简单单的监控手段根本无法对变电站内的温湿度和是否漏水等环境情况实现实时监测,对一些特殊的环境危险事件更是无法实时监控和预防,更不用谈根据变电站现场的实际环境情况来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因时因地的节能增效了。
1.3各变电站没有很好的防盗技术
由于在变电站建站的时候考虑到尽量少占用耕地和方面各用户供电等因素,偏僻地区一般是变电站建站的主要位置,在这些变电站时常会发生电气设备被盗事件,但现有的变电站监控设备仅仅是能够做到记录事件过程的作用,根本无法对偷盗者做到制止或远程干扰。
1.4各变电站的安保措施差
机械锁是目前我国各变电站主要采用的防盗门锁,这种机械锁的钥匙往往都比较好配,对房门的开启时间根本也无法记录。
2、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2.1系统组网方案
电力变电站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变电站和运检中心的二级组网来实现变电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的。在变电站部署子站运检单元,在地区电力公司运检中心布置主站监控中心系统。其中这些子站运检单元的主要作用是对变电站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和一些基础分析,还有告警联动等一系列基本的系统功能。主站监控中心系统则主要是对各变电站采集的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制作报表,和进行一些日常的运检业务管理作业。这种变电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要具有独立保活功能,即在网络突然中断的情况下,系统要能够独立运行,并且在本地要能够及时的存储系统所得的各项数据和结果,等网络连接后系统要能够自动实现历史数据的自动补充交互。
2.2系统功能描述
从总体上对变电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功能进行分类的话,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其中变电站巡检智能化功能、设备监控智能化功能和系统自检功能是这些功能的主要内容。变电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基本的安保功能和辅助监控功能,并且可以对变电站进行长期的例行巡检,如可以实现5-6天进行一次的110KV变电站例行巡检和2天进行一次的220KV变电站例行巡检。对变电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的高级应用,主要是通过在现有的变电站运维管理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些智能化功能来实现,这样可以对变电站实现更加方便的运维管理。
3、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的应用
利用室外球机可以实现对110KV变电站一次设备外观以及刀闸的分合情况进行巡查,并且可以实现对变压器油温表计、油位和档位进行巡查。利用枪机可以实现对断路器SF6表计、泄露电流表计、储能状态等进行巡查。各放置一台拾音机在两个主变的周围,并且把2台拾音器放置在10KV开关室内,这样可以对主变和10KV开关实现远程声音的监听,可以很好的帮助判断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对主控室的巡查,在主控室内放置2台球机、4台枪机和1个温度传感器、1台空调控制器和2只水浸传感器,可以对主控室内的各机柜表计和各指示灯,旋钮指示,压板位置实现时时巡查。对室内温湿度实现监测和调控。对电缆室的巡查,把1台球机和8只烟雾传感器放置在电缆室内,可以实现对电缆室的画面和烟雾进行监测和报警。对蓄电池室的巡查,在蓄电池室内安装摄像机,可以对蓄电池的外观进行时时巡查,安装蓄电池电压内阻检测模块,可以对蓄电池的电压内阻实现实时检测,此外安装空调控制模块还可以实现空调的调节和控制。对10KV开关室的监测,可以把一体化的摄像机放置两台在开关柜的正面和背面,对开关柜的外观进行实时巡查,对开关室内SF6浓度和烟雾状态的检测可以通过在开关室内放置SF6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变电站的无人值守可以通过利用摄像头、SF6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空调调节器来对整个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这样可以使变电站的运维更加科技化、规范化、信息化。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可以使变电站的运维效果更理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的优缺点
(1)较低的成本,以110KV变电站为例,如果应用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维护成本只需30万左右,如果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维护的话,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则需要150万左右的成本。(2)可以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日常维护时,可以把原有的设备直接接入系统监控中使用。(3)应用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不但可以提高设备的巡检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变电站运行维护效率大大提高,对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可以大大减轻.(4)在变电站内如果出现紧急事故时,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事故现场的设备外观进行检查,并能及时的调用以往的历史数据,综合分析和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5)这种变电运维智能化远程管理系统,虽然有以上优点,但这种系统科技含量比较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际的试验。
2智能化医院建设编制依据
根据我院老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实际使用效果,结合当前医疗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我院弱电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定位在未来10年不被淘汰,同时引入统一视频服务平台、楼宇自动化集成平台、信息集成平台,3大平台全方位覆盖100余个子系统进行集成管理可控设计。标准设计依据参照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项目初设和资金概算阶段,医院分别成立新院建设指挥部、功能组和领导组,信息科作为功能组成员之一,全权参与弱电项目建设,并将重大设计和要求形成议题材料上报给指挥部和领导组讨论,及时介入项目工期建设,保证项目建设内容按照医院需求实施和实现。
3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医院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医院将来在使用、管理和服务上的特点,并按照医院的要求,使整个医疗业务真正体现出信息化、自动化、人文化,根据这样一个“以人为本”[1]的理念,我们围绕3个要素,即平台、管理、服务,进行了5层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见图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采用集成平台作为数据交换的核心,各系统围绕集成平台进行整合和协调,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2]。下面就3大平台所承载的功能应用描述如下:
3.1统一视频服务平台
该平台对数字电视、信息、智能化监控、视频会议、手术管理及示教、互动电视、ICU探视等系统进行集成管控,系统具备和传统所有视频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互通互联。该平台以流媒体的实时交换传输技术作为基础,能将视频(远程)会议、监控、信息、互动电视、IP数据传输等数十种视频、音频、通讯、多媒体和IP数据等相关的服务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统一智能化管理。部分系统建设功能如下:
3.1.1数字互动
数字互动电视作为统一视频平台下管理的终端,可提供上百路的数字电视、账单查询、病历查询、视频通讯、自办频道、健康知识等,只需将电视频道信号输入平台的媒体中心,就可为所有连接了此平台的终端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服务,并可以提供终端屏幕的智能化播放管理,可以使患者在病房内实现延时电视、VOD点播、预约录制等服务,并可以针对不同科室的病房进行该科室的宣教内容点播,比如术后康复、医疗保健等知识。同时,患者可通过电视网络与医生、护士、服务人员和异地的亲友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讯、视频会议、互动、订餐、用药提醒、康复期的注意事项等。
3.1.2信息
信息及引导系统可实现多媒体导医、公共信息、自助挂号缴费查询、病区信息等功能。结合建筑功能要求,在各个楼宇大厅设置LED全彩大屏幕用于公共信息的。此外,在等候大厅等公共场所以及学术大厅过道预留数据插座,安装摸屏查询主机、海报屏等,以供实时查询有关政策、住院程序、医疗常识、公共信息和行业动态等最新信息,为患者和医院之间提供更多的联系与沟通途径[3]。
3.1.3安防监控
监控安防系统设置在安防控制室,监控中心内设置管理服务器、解码器、高清晰专业级监视器等。视频监控摄像机采用彩色网络摄像机,设在主要出入口、电梯厅、电梯轿厢内、重要设备机房、重要药房、挂号收费处、地下车库、等候大厅等公共场所,各路信号接入统一视频服务平台,前端摄像机视频数字信号经过网络线缆传至交换机,通过智能化专网至统一视频服务器,通过解码器将其显示在监视器上。
3.1.4远程通讯
视频会议系统在会议室设置视频会议终端,要求配置的数字化平台具备高清视频会议和通讯功能。通过交换式数字电视网络、互联网络、卫星网络等,实现医疗行业、研究所或学校等机构之间实时远程视频会议和通讯功能。学术大厅采用P2.58×3LED全彩屏结合4个55英寸吊装广告机进行设计,至少满足500人的学术会议召开,同时主席台后端墙壁预埋内网、外网、HDMI高清数据线、VGA线、电源线等,便于今后无缝进行手术示教、远程会诊、大型医疗会议的开展和技术支持。ICU探视系统可以让每一个需要探视的亲友,在本地或远程通过护士站转入对应ICU智能终端屏幕,实现面对面的视频沟通。平台的视频探视功能主要用于监护重症患者,它以高清视频通讯的方式实现了患者与探视者不直接接触,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2医院建筑智能化集成平台
该平台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耗监管系统、自控设备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广播系统、消防系统、冷热源系统、给排水系统等进行统一集成管理,实时采集楼宇设备运行数据,为医院的安全运行提高保障[4],其系统架构,见图2。
3.2.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它是智能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将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火、通风、运输等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使建筑物成为安全、可靠、健康、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智能化。
3.2.2能耗监管系统
它对楼宇照明、空调、动力等用电数据、用水量、用气量、冷量、热量进行监控,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对实时、动态的能源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节能改造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2.3楼宇设备自控系统
它是基于现代控制论中分布式控制理论而设计的集散型系统,具有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功能,它以一台微机为中心,由符合工业标准的网络,对分布于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进行连接,通过特定的末端设备,实现对楼宇机电设备集中监控和管理。
3.3信息集成平台
信息集成平台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平台在异源异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SOA)的开放架构和国际标准,通过ESB企业服务总线构建以临床数据中心(CDR)为核心的大型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有效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和接口复杂度,并减少重复开发、提高接口利用效率,实现来自不同厂商的HIS、LIS、RIS、CIS、ERP等的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流程协同[5]。其系统架构图,见图3。
4结语
本文探讨了医院智能化平台的规划设计,将医院业务软件、建筑群体设备、视频服务通过6类综合布线工程将各个应用系统集成到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使用,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整合、流程优化、信息联动,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尤其数字化病房医护呼叫系统以及探视系统的建设,更加体现出医院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特色,是我国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余林松 单位:泸州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马中立,季一鑫,刘庆元.智能型医院的建设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5):293-295.
[2]胡志坚,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4):59-65.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84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57- 02
1 前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DSS)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其实质是管理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共同体。其目的在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化的决策服务于整个管理流程,完善相应组织的服务,提升处理流程的效率,提高管理信息及业务的正确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先进的、全新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包括智能硬件和软件。
医院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管理发展的必然和趋势,医院每天都面临病人、医生、诊疗业务、财政业务等大量的业务和信息,医疗相关信息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致使医院的管理信息化需求不断膨胀,但存的人工处理难以适应其管理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技术的进步致使各式各样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涌现,其应用在多方面为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效率等带来契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是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各种智能化的软硬件设备,构建智能化的医院信息化管理。
探究医院信息化管理中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构建智能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其意义主要在于:①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智能化是业务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实现形式,可以整合和优化工作的流程,降低人工管理中的错误,这些无疑都是管理效率提升的表现。②更好地成本控制。智能化信息管理能够更加准确的生成医院业务数据的报告,降低重复,减少人力资源需求,伴随效率提升医疗运营成本得到控制。③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决策。④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体验。
2 现 状
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已经被医院管理和业务任务认可,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对辽西地区(包括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及县乡级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覆盖率超过78%。不同等级的医院配备了不同规模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和管理质量较高的还是在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
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产品的角度,目前,围绕医疗的智能化应用形式和产品有:智能诊疗决策服务系统应用、智能远程医疗应用、依托云技术的医疗大数据智能处理应用、依托可穿戴智能设备的t疗检测设备(如苹果公司的智能手环)、依托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医疗监控系统、依托于智能处理终端的智能业务处理等。这些相关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或者以软件,或者以硬件的形式出现,其应用和实践效果备受关注。
从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化应用的角度,很多技术已经进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但受应用成本和效益回报的影响,目前,智能化的应用往往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如辽宁省某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就推出了基于4G智能手机平台的诊疗预约服务。张亚等就设计了采用智能终端体征检测设备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初露端倪,但其无论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患者的角度,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患者希望能在其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以提高诊疗质量、方便诊疗流程等。
3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
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覆盖了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处理全程,从系统总体结构的角度,其组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临床诊疗部分、药品管理部分、经济管理部分、综合管理和统计分析部分和外部接口部分。研究者基于五部分分析了智能处理技术应用的方向和应用形式等。
临床诊疗部分:临床诊疗部分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应用的主要部分。如针对病人的诊疗环节(如登记、预约、挂号、入院等)引入方便、灵活的机制,并通过建立相应业务的智能协同系统,实现基于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调度自动化的应用程序。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方便病人的诊疗; 在护士工作站,护理人员的主要服务是分配和管理病人,记录患者的监测信息,实现与患者及医生的沟通。其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患者信息智能化的检测与监控。通过在病房布置智能传感器检测设备实现数据采集与报警的智能化。新的数字救生设备如心电图、呼吸机系统、无线温度计数器数字传感器等可以连接到智能控制中心,相应的智能应用程序安装在智能终端,可与护理人员的智能手机连接;在医生工作模块,医生是检查、诊断和给予患者治疗的专业人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工作进行辅助可拓展。如构架与护士智能终端对接的移动终端,及时获取患者境况信息及时诊疗。智能远程医疗技术也使医生的业务范围在空间得以扩展,远程医疗使医生和病人在不同的地点建立交流。采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远程医疗可以帮助医院监视患者出院后健康状况,确保他们按照指示,避免再次入院;在临床检验部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体现在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可以将原有的人工操作与计量转变成智能化自动处理,其在各种生化检测中意义重大,往往以智能检测算法的形式引入到各种检测设备;在血液管理的部分,其智能化应用主要是血液库存的智能预警,以及依赖于智能GPS设备的自动跟踪信息应用的血液调度全程监控系统。
药品管理部分: 药品管理是依赖于数据库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其智能化信息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智能技术,如药品库存的智能预警,药品的智能推荐,药品的智能调价等。
经济管理部分:经济管理部分主要包括挂号、划价收费系统、住院费用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和财会及核算管理系统等部分。其智能化应用的主要方向是基于移动智能平台的支付和财务转账应用。如目前已经出现的门诊支付宝支付系统和微信支付系统等,其目的在于丰富支付形式,方便患者的就诊,提高诊疗效率。
综合管理和数据分析汇总部分:综合管理和数分析汇总部分包括病案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查询与分析系统等,其核心是医疗管理经营的综合行决策,其目标是为中高层管理者提供报告信息和决策支持。智能化信息管理应用体现在管理与统计的医院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属于定制性的应用开发,其设计包括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医疗管理方法库的建设、医疗管理与决策模型库的建设和医疗管理知识库的建设几个重要方面。
外部接口部分:外部接口侧重于与医院以外的信息系统的通信与对接,如与医疗保险系统对接、其同质或异质医院的信息系统对接和网络化医疗与咨询系统对接,其智能化应用体现在接口的智能化自动适应和外部用户的智能化权限管理和智能跟踪管理等。应用的形式往往以智能程序算法的形式引入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中心网关模块中。
4 结 语
随着管理步入信息化管理时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医院普遍实施,智能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涌现和应用也为医院信息系统带来进一步发展机遇,业已成为未来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向。研究重点关注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软硬件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中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从五个方面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目标明确,符合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各大企业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视,通过科学合理地将智能化技术与机械工程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1 简述智能化机械工程及其特点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等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所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军事、金融等。机械智能化是未来我国工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是机械智能化的来源,二者并不自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机械智能化是机械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化机械设备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工作企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2)机械工程智能化与机械工程自动化。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工业大国,但并不是工业强国,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无论是在机械自动化领域还是在机械智能化领域都与文章发达国家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机械工程自动化是指在机械生产过程中依赖于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或所生产出和产品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特征。机械自动化可以有效提高特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确存在着生产方式一定成形就很难改变,无法满足现代消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且机械自动化技术仍然无法摆脱对人工劳动的依赖,这种依赖主要体现在生产计划方面、产品推广方面以及设备控制方面。智能化机械工作技术克服了以上缺点,将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不仅降低了一线劳动人员数量,也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工作强度。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对机械运行作业过程中生成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计算机根据计算得出的结合来灵活地指导机械设备下一步的动作,大大提高的机械设备生产的灵活性,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实现的产品种类的多样化生产。通过软件、硬件、机械、人工相互集成与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的智能性与高效性,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修改化服务需要也可以就会自如,使得机械设备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厂流水线,而是可以更大程度上服从人的命令,接受人的改造的智能化机械设备。(3)智能化机械工作中的特点。智能化机械工程具有四流集成、四流交汇、高效率、高品质等优点。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化机械工作中的核心,它可以对机械作用进行现场操作,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设备运行方式,提高产品良品率。
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1)机械工程生产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应用的最为广泛,以往的工业企业都是以流水线的形式来对机械设备进行设计与组合的,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与传统的手工作坊相比有着十分巨大的效率优势和质量优势。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消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严重同质化的产品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冷漠。尤其是我国消费者对科技类产品的消费快速增长,流水线机械列阵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没有多大程度的科技含量。在这种市场需求背景下,我国工业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来增加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灵活性,利用软件操作和数据指导的方式来对机械设备进行调整,从而代替了大量的人工劳动,降低了企业成本,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过程中的精确性得到了质的提高。另外智能化机械设备还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了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智能化操作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准确显示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及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帮助维修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意外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2)机械工程生产管理智能化。智能化技术为企业生产带来的使得还不仅仅体现在机械操作方面,还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管理工作向来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企业的基础性工作,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技术,良好的企业管理工作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市场竞争力。
3 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智能化系统由可以采集环境信息的传感装置、可对传感器采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知识库以及对工作装置进行自动控制的控制器组成。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知识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作业计划由计算机向各个工作装置发出指令,进行实际操作。
(1)履带式凿岩台车。隧道施工中需要经常用到履带式凿岩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重要施工机械,结合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冲击次数、回转速度以及钻进速度的智能化控制,还可以依照岩石的质地来自动测量钻入的深度的转矩。(2)自卸车。自卸车是一种无人驾驶的机械工具,在矿山开采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利用推测航法来指导运行方向,利用反射板和激光传感器来对误差进行控制。结合GPS技术来为处于运行状态的自卸车进行现场控制。(3)轮式装载机。智能化技术与装载机相结合可以形成V字形自控移动、自动铲控系统、以及防侧滑系统。结合轮式装载机铰接转身方式的特点,采用特殊的控制模式。(4)旋转式扫雪机。为了降低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路面除雪的工作效率。传统的路面除雪方式利用车载传感器对路面进行检测,对道路上事先设置的标记进行识别,对车辆运行路线进行引导。而经过智能化技术改造之后的旋转式扫雪机已经实现利用GISDUI/GPS来对车辆进行定位并控制其运行方向。(5)自动化盾构。利用PLC单片机结合控制杆相结合,对盾构的切割轮进行自动化控制,现实盾构作业控制的自动化。(6)挖掘机。利用车载计算机可对铲斗的位置进行定位+使铲斗沿预定的作业轨迹动作,并对铲斗的挖掘阻力进行分析,对发动机功率进行调节。(7)钢索式挖掘机。由于铲斗由钢丝吊控,所以当吊臂回转时铲斗的摆动控制是自动化的关键。可利用视觉传感器来检测铲斗的摆动,通过改变吊臂的移动速度来控制铲斗的摆动。
4 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机械智能化运行效率的关键在于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一个好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大大降低机械设备运行过程的开支,提高机械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提高机械工程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引入智能化系统,利用智能化系统对机械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不仅大大提高了研究机械与改造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对重要机械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控制能力,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在自由市场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国内企业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在自动擅长的专业领域来谋求生存,这就离不开智能技化技术的辅助。不仅要在机械设备运行方面实现智能化,也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立莲,刘传新.简述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11):12-13.
一、智慧交通的理论探讨
智慧交通是信息、管理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其在提供信息和知识方面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自判断、自处理、自适应能力,是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现代交通决策科学、管理智慧、生产智能、服务人文等各个方面将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基本特征
1.变革。智慧交通本质是交通领域从信息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交通自身革命的过程,必然会引起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的变革,成为生产力变革的动力,同时引起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的变革,成为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
2.融合。信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重点在业务、技术、文化融合等三个方面。智慧交通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和服务形态,是交通运输由注重设施设备能力向注重设施设备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发展的变革,是交通运输线上与线下,虚拟和现实,跨区域、多方式之间协调运行的变革。
3.智慧。智慧交通的根本是让交通具有人一样的、甚至超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途径,通过信息化的共享性、可预知性,掌握交通运输业务的规律性,预测交通运输的未来趋势,而且还通过其渗透性、改善性和可干预性实施交通运输状态的自动高效调整和转变,达到优化交通运输的目的。
4.全面。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所有业务、所有人、所有设施、所有装备、所有企业,涉及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各方面、各环节,统筹协调是实施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战略的根本要求。
(二)支撑和引领作用
信息化对交通运输现代化改变和影响的实践证明,智慧交通不仅可以实现交通运输生产、管理、服务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和约束,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交通生产要素,转变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形态,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促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一是高效衔接经济社会需求。交通运输的目的和归宿就是支撑经济协调运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服务百姓日常出行,智慧交通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与经济社会各方面需求的按需实时对接。
二是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安装各种传感器,实现对基础设施、运载装备自身状态和周边环境及时准确的检测、预警、智能控制,提高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适应自身或周边环境变化,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
三是改造交通运输生产和管理方式。通过对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打破部门间、业务间、区域间信息壁垒,实现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扁平式、协同式、智能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业务新模式,形成伞网络、大规模、大范围、多业务、多环节、多方式的综合物流的生产组织模式,甚至是调整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提高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效率,降低行业管理成本。
四是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方式的精细化、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及时应用,实现交通运行状况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掌控,交通运输态势的及时预警,转变交通运输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相关分析和深度挖掘,寻找并发现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明晰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交通运输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科学决策,降低交通运输管理的决策风险。
五是透明服务公众和企业。百姓获取出行信息、办理票务更加方便;企业随时随地都能办理各种许可、提交各种材料、支付各种费用、获取各种规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获取行业运行状态,发现并解决行业日常运行存在问题,制止各种违章违法行为。
二、智慧交通实现路径
近年来,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实施若干重大信息化工程,使信息化应用全面覆盖各业务领域。例如,加强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路网运行、航道运行掌控能力明显提高;加强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试点工程建设,生产协同能力逐步增强;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公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发展决策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社会化交通公共信息服务迅猛发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了路径导航、实时路况、出租车电召、公交动态、航班动态等多种类型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品,并呈现互联整合、规模经营、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一)智慧交通建设的趋势分析
未来,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变革作用将集中显现,这些变革作用倒逼交通运输行业利用新技术增强交通运输运行感知、预控和应变能力,改变交通运输乍产组织和服务交付模式,提高行业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并切实提高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科学决策效能,推动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总体来看,智慧交通的趋势性变化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决定了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要求不同区域间、不同方式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一体运行。
2.便利化。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克服了交通运输服务时空限制和约束,改变了支付方式,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流动化。
3.精准化。车联网、传感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交通生产、运行的实际状态的全面掌控,使交通管理智能化、精准化成为可能。
4.集约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瓦联网等新技术推动行业技术体系的集成发展,形成国家和地方统一的集成技术体系。
5.市场化。公众信息服务是交通信息化主体,通过积极推进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百姓可以感受交通信息化带来的快乐。
(二)智慧交通发展目标
通过交通运输信息能力的大幅提高,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显著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发展决策数据化、运输服务智能化、行业管理一体化、出行服务多样化。具体体现如下:
1.发展决策数据化。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加大应用范围和力度,实现交通运输决策基于大量鲜活、真实的数据,满足新形势简政放权管理方式的需要。
2.行业管理一体化。开展交通运输管理业务的顶层设计,实现交通行业行政许可、应急处置、市场信用、行政执法等行业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形成交通运输协同管理新格局,满通运输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
3.运输服务智能化。实现城市公交、长途客运、货物配送、远洋运输等运输调度和港口装卸、枢纽换装等生产调度的自动化。实现交通运输票据的电子化、规范化,实现多种方式联程联运,满足综合运输发展的要求。
4.出行服务多样化。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广播、电话、交通卡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获得出行前中后的集成连续的信息服务、售票服务、联程票务、交通电子支付服务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多样化,满足人们交通出行新期待。
(三)构建智慧交通的框架体系
初步构建成决策科学、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人文的智慧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提升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体系
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加大数据网络化采集力度;深入推进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深化交通基本要素、共享要素和重要系统间交换的信息标准,构建部省市三级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数据中心;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推进交通运输信息的统筹管理和共享服务。充分利用行业业务系统产生的各类交通数据,转变交通运输统计信息采集方式,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实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提升交通运输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打造互联互通综合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智慧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加大大范围交通动态和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监测力度,积极推进路网运行、养护、管理、应急与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推动跨省、跨区域路网运行管理、日常养护、应急处置、公众服务的业务协同,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全国ETC联网运行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水运管理,继续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和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加强“电子巡航”、“E-航海”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水上交通、航道运行、海事应急、溢油处理、船闸调度等协同管理,推动流域内、沿海和内河之间的协同管理,促进水上交通安全发展。积极推进智慧运输服务,完善交通运输电子证件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的全国统一认证和服务;加大公路运政与路政、水路运政与海事的协同管理,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同运行。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实现与公交企业、客运企业、出租车公司、货运企业、路段公司等生产调度系统互联互通,掌握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和安全状况。
3.建立协同联动的交通执法体系
开展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全国联网,实现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信息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市之间互联互认。推进行政执法信息与行政许可信息的双向共享,促进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间的业务协同、联防联控,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优化行政许可效果;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交通综合执法建设,实现多业务协同执法。创新交通运输执法模式,加大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力度。开展交通运输执法监察,实时执法情况,实施全国性重大违章违法对象追逃制度,实现跨区域协同联合执法、阳光执法,提高交通运输执法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4.智化综合运输体系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货运企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增设信息化能力作为行业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平台健康发展,依托第三方物流平台开展“中小企业联网行动”,大力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运力、线路、货源等资源的整合;加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城市配送综合信息服务力度。鼓励并引导大中型货运企业加强调度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运输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路单制度,建立多式联运机制,推动多式联运信息服务,深化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方式的联程联运生产服务:依托公交都市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公交智能调度,提高公交运营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城市出租车电召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并有效保障乘客权益;鼓励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客运枢纽加强换乘综合信息服务,推动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协同运行。
5.建设惠民便民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交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网上办事平台,凡是能够网上办理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政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显著提升政务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提高百姓满意度;建立统一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用等级评定公开透明、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有序促进政府交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交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发交通出行、联网联程售票、交通电子支付、物流服务等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服务产品,显著提升公众体验感。积极推动交通客运电子支付和电子客票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检票;鼓励开展客运联程联网服务,支撑公路、铁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客运一体化运输服务的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公交等电子支付体系建设,引导公交企业或第三方运营企业推进区域性电子支付联网工程,并推动城市公交与地铁、城际铁路等电子支付业务的融合。
6.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1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施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施工建设,因此必须进行施工管理方法的创新并且推动其智能化应用,以此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内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越来越庞大,并且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行业内建筑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需要将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来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水平,并且建立明确的建筑工程责任制度。由于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较为巨大,并且涉及的利益团体较多,因此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明确工程施工责任与管理责任对于推进建筑工程的正常进度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还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各方之间的有效配合,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在权责分明的同时有效推动协调施工,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建设的难度,因此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将施工环节进行归类划分,从而制定出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并且根据当前的施工现状开展滚动化管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进程的动态监督与管理。由于采取了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面临更少的风险因素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益,同时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监管不到位,我国的建筑行业存在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落实不到位、管理控制不严格、管理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并且上述问题的存在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建筑行业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展开了逐一讨论。
2.1管理目标不清晰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速度和施工完成度始终是衡量企业施工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是衡量企业施工能力的指标之一,但是工程的质量水平需要在后续的使用中才能得到校验,因此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筑企业过于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从而忽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素,导致许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目标。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关系到工程所在地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才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就当前的管理现状而言,缺乏质量考核的有效指标与具体模式,因此导致管理目标的缺失和管理模式的缺陷。
2.2管理落实与管理控制不足
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既包括了对于施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也包括了对于违规施工的纠正,但是由于大型建筑的施工环节多、施工步骤复杂、施工强度大,因此大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管理目标的同时还存在管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不按照既定的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与此同时,部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疏于职守,并未按照应用的管理规则进行考核,也没有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如实汇报,导致管理质量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建筑工人多为城市附近的农民工,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应对难度较高的施工操作,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施工人员会出于简化操作步骤的目的而减少必要的安全措施,无形之中增加了安全风险。由于建筑工人的技术专业程度和安全意识都达不到专业化的施工要求,因此容易导致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妨碍建筑工程正常进度的推进。
2.3管理权责不明确
管理权责问题主要表现为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无法找到具体的责任人,从而无法将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更有甚者,部分施工部门在进行施工资源分配的时候争先恐后,而在安全责任追究的时候却互相推诿,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踢皮球的现象。此外,现有的施工安全权责制度与实际施工内容脱节,权责制度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安全施工的需要,因此给建筑行业内企业进行安全、高效施工带来困难。
3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
3.1管理制度智能化
要想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水平,必须对传统的施工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并推动其智能化应用,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施工管理制度的智能化应用。管理制度在整个管理体系中起着标杆作用,是衡量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管理制度的智能化应用中,首先应该实现权责明确、权责一致两个要求,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避免监管环节的失职。此外,企业领导层应该针对各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以此督促管理人员落实自身管理职责,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建设合理的管理制度,在防止建筑工程出现权限交叉的前提下确保管理权责的具体落实。
3.2施工过程管理智能化
对于施工过程而言,主要的管理内容就是对施工操作的规范性管理、施工原料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管理。要想实现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必须确保各施工部门、施工人员的协调运行,同时在获得投资方同意的前提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比如说对于施工操作的规范性管理,在施工开展之前可以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合适的施工操作,避免违规施工的出现。对于施工原料管理而言,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于原料储存场所的管理,同时加强对入库材料和出库材料的质量检验,确保施工材料达到建筑要求,对于建材采购人员的损公肥私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确保施工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操作。此外,建筑企业在甄选管理人员的时候应该明确管理人员的选拔标准,在施工管理期间更需要对每个施工点的施工细节进行精确掌握。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必须以新形势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现状为基础,采取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并且加强管理方法的创新及其智能化应用推广,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并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志良.探究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J].江西建材,2014(6):284.
1、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测控。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数据,在专家决策模型的支持下进行智能化决策,自动控制生产设备。也有通过电脑、手机、触摸屏等终端,实时远程调控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调节大棚内生长环境至适宜状态。如宜兴的温室大棚环境智能控制系统,集数据、图像实时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和预测预警、信息、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南京蔬菜温室设施智能控制系统,在荷兰引进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完善环境无线检测、环境因子显示和实时播报、分级智能控制远程管理(故障诊断)等功能。张家港葡萄种植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葡萄园内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参数,实时视频监控大棚内的葡萄生长情况,通过上网、触摸屏等实现随时随地访问系统,及时获取葡萄园现场信息。
2、畜禽养殖智能化监测控。通过实时采集养殖区资源信息,实现养殖环境因素远程调控,逐步实现饲喂、繁育、粪便清理等环节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控制。如南通市规模鸡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能对鸡舍环境进行检测,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报警,通过无线终端远程控制鸡舍内的灯光、风扇、水帘等设备,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等基础数据,与鸡舍饲养密度、品种、健康情况、肉料比等建立关联模型。如东众大牧业养鸡场应用该系统后,养鸡场用工量减少35%,减少鸡场环境应急反应95%以上,养鸡成活率由93%提高到了98%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了20%以上。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整套母猪大群饲养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母猪耳标识别及GPS信息系统的操作控制,能对所有母猪进行单独的个性化饲喂,从而保证良好的母猪体况;对母猪、猪舍环境异常自动报警,母猪生长性能数据自动汇总,并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远程调控猪舍内温度、湿度、饲料、饮水、清粪等。
3、水产养殖水体环境智能监测控。宜兴市农林局与中国农业大学研发了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具有数据实时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和预测预警信息、辅助决策等功能,可实现对河蟹养殖池水质特别是溶解氧的监控与调节,有效改善河蟹生长环境,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并减少对周边水体环境污染,每亩增收1000元。南京GPRS水体在线监控系统可自动监测水体温度、PH、溶氧、氨氮等与养殖有关的理化因子,随时观察养殖水面环境,掌握池塘增氧、水泵等设施运行状况和突发事件。一旦水质发生问题,微孔增氧系统自动开启,均衡增加水体溶氧。系统应用后,青虾摄食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强、生长速度加快、规格明显增大,亩增产15%以上,亩增效达到600元以上。
二、畜禽养殖环境监控与疫情防控
为加强疫情监管,宿豫区利用移动摄像和光纤宽带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建成禽类防疫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全区禽类规模养殖场实时全景视频信号,全面、直观、实时监控禽类生产全过程温湿度等要素,实现远程调控与监管,有效防控疫情,在为养殖户提供远程指导和诊疗服务、加工企业科学制订加工计划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江阴、泗洪县奶牛全部使用动物标识,一畜一标、一禽一环,确定了畜禽个体标识的唯一性,提高了生产管理和疫情防控水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
1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已出现了很多新型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等,且这些均已在世界各地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因此,目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建设智慧城市,其主要特征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对于智慧城市,世界各地的研究组织机构、专家们对其的解释和认识都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将其总结为3大类,即:整体发展类,主要强调智慧城市使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也也是当下社会对智慧城市定义的主要认识;运用类,将技术作为主要支撑,以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技术类,主要从技术发展角度,对智慧城市的特征进行描述。智慧城市和传统城市运行模式比较,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服务更为便捷在政府行政进行审批过程中,网上办事,将成为主要手段,市民即便不出门,也能办理大多数事项。对于市民看病困难的问题,通过采用智慧医疗,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而多数市民自身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成也会实现。2)城市管理更为科学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煤气管道、交通、电网、水网等,通过采用智慧城市模式,能够高效、智能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其变得更为精细化。3)经济运行会变得更为高效选用智慧城市模式,能够有效推广各种制造业生产方式,如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贸易行业中,电子商务是主要手段,进而能够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营销,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4)有助于产业结构的高端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5)人居环境将会变得更为友好智慧城市能有效完善环境感知监控体系,有效提高环境的监管力度,同时居民生活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2智慧城市的实践和探索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国政府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成立,同时,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框架也已经成型。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而我国很多地方性城市也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规划方案,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性规范文件。另外我国相关文件已经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案,我国政府现已和113个城市签订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经济圈和东部经济发达区域。
3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普及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的转型,城市管理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由经验型逐渐转变为智能化,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使多维度城市发展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包括城市安全、环境保护、交通管理、人口发展、民生改善等。
3.1转变城市发展观念
从全球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观念,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宽带信息网、大数据等,有效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包括由以速度为重点转变为以效率为重点、由以规模为重点转变为以质量为重点、以物质为重点转变为以人本为重点等,实现对粗放型城市发展观念的进一步精细化。要想快速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发展提升到更高层次,建设智慧城市是非常重要的。
3.2推动城市治理模式转型
在过去,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经验型、粗放型的城市治理模式,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城市治理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采用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城市基础设施变得更为智能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运用高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通过对电子政府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其变得更为智能化,促进智能生活环境的营造。
3.3加强城市转型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尚未实现真正的转变,即由通过加大对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为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提高劳动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管理的创新性,以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此,我国政府应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转型的发展动力,主要原因为:第一,建设智慧城市,能够突出存量优化,有效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革和升级,有助于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发展增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够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社会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3.4推动机制、制度的创新
除了要对运用创新、技术创新进行推动外,智慧城市建设还应注重对机制、制度的创新,要想使智慧城市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障,必须要构建和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机制和制度。
4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策
4.1推动智慧产业
(1)在多个领域中,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等,应充分引用信息技术,对智能产品、智能装备进行大力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对于各种服务业,如销售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应大力指引它们在智能化方面的不断改造;(2)运用各种人文资源,对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进行充分发挥,通过对高新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经济产业,对于一些新产业,其发展基础为知识和数据,应进行大力培育和发展,对各种高端产业,如网络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大力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包括计算机产业、微能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对都市生态农业进行大力发展,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对农业信息服务不断进行普及。
4.2建设智慧设施
将重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主要突破口,将多网融合作为重要基础,包括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等,对各种智能型基础设施进行积极构建。对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进行统筹和推进。无线城市体系,包括宽带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对此,我国应提高无线城市体系的建设速度。对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光纤到户,我国应提高它们的推进速度,建立数字家庭宽带网络环境。对各种物联网运用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大力建设,对宽带移动无线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络进行构建,将感知神经网络建立在一些重要领域中,进一步巩固枢纽型城市信息港的地位。
4.3推广智慧技术
对智能化服务领域、运用领域不断进行拓展,对有关配套设施、运用平台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城市在不同领域中的智能化得到有效推进,包括公共服务领域、行政运行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等。对各种领域的信息技术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进行完善,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暴露信用管理、物流服务、安全认证等。提高智慧生活的普及化,在各种关键民生领域中,建立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社保领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等,使生活环境变得更为健康、公平、方便等。将构建“智慧政府”作为主要目标,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推进城市规划智能化,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等,减小建设公共安全监控体系、智能化业务处理、智能化城市管理等体系,对政府内部运行网络化进行大力推行,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不断进行完善。
4.4培育智慧人才
对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商业应用经营管理及网络设施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实施智慧人才集聚工程。通过对专项基金的设立,在我国高校培养智慧城市人才时,应给予有效指导,在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时,应给予大力支持,对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开展智慧技术教育宣传工程和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普及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科技素养、智慧技术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