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11-01 11:48: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雕塑艺术的分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雕塑艺术的分类

篇1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7-01

雕塑艺术是美术中的一种,它是以“实体性的(耐磨的或可塑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艺术。作为造型艺术之一,它用料坚固,传承恒久,又兼直观性的特点,与观众处于同一空间,极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能直接感染群众。”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雕塑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许多城市都用雕塑来装点、美化自身,在广场、行政中心、公园、车站、商场、科学艺术场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经常有醒目的雕塑艺术作品出现,以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与个性特征。

研究探讨雕塑艺术理论,对于雕塑艺术创作与欣赏,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雕塑艺术的种类

雕塑艺术是雕刻与塑造两种艺术的合称。

雕刻又细分为石雕、木雕、玉雕等。

塑也细分为泥塑、陶塑等。

同时,雕塑又细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在坚硬的材料上刻出浅凹线为刻;刻得深而且空为为镂;用锤击凿云料为凿;用原理轮等钻切为琢。这些均名雕刻;而粘土之类软材料造型叫塑,即堆积、揉捏、浇铸而成。

上述分法都属于按材料与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而若按作品题材的不同来划分,雕塑又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室内雕塑等等。

按作品样基的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等。

按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等。

由此可见,雕塑是一门种类繁多的艺术。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雕塑艺术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体

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也是整个雕塑艺术的基础。

雕塑是通过对客观事物外部形体的塑造来再现客观事物形象,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离开形体便没有雕塑,所以形体就成为雕塑艺术的核心语汇了。

当然,雕塑艺术的形体,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创造的艺术真实,即一种理想化了的形体。例如著名雕塑家创作的雕塑《持矛者》,其中的漂亮无比的美男子形体,并不是古希腊男子的临摹,而是一个艺术化了的形象。又如罗丹创作的著名雕塑《散步的人》,也是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突出了那修长的双腿与下肢行走时肌肉的状态,比原型更为典雅、更为优美。

(二)构图

构图也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所谓“构图”,指的是雕塑作品的总体结构、倾向、动态、气势、情绪等因素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从正面、侧面、背面都能看到形象的体态、特征,获得审美愉悦。一般来说,雕塑的构图大多采用几何图形的构图方法,以获得雕塑作品的整体效果,避免散乱、重叠、扭曲等弊端。古希腊的雕塑,人物造型多用S形,中世纪的雕塑则多用梯形。后来大多用稳定的三角形。运用几乎图形进行构图,有利于雕塑作品的形式美。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两个人物中的圣母玛丽亚坐着,膝上放着另一个人物——死云的基督。整个雕塑造型是稳定的三角形,而的基督又是S形。

(三)体积

体积也是雕塑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形体,这也是雕塑作品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之处。所谓“体积”,就是物质占有的不同空间,一件雕塑作品,就是由各种大小不一的体积构成的,雕塑家们用“麻袋装土豆”来比喻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三、雕塑艺术的特征

雕塑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审美特征:

(一)三维性

所有的雕塑艺术,都是三维空间的主体化艺术,这是它与绘画、书法、摄影、篆刻等美术最主要的不同。

(二)简约性

雕塑艺术以单纯取胜,追求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三)统一性

“雕塑艺术特别强调艺术形象自身局部与整体之间、形象与形象之间以及艺术形象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②

篇2

关键词:“垃圾”;雕塑艺术;城市;生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期待使用各种材料呼唤各种形式的精品雕塑来美化城市,丰富城市内涵,突出城市特色。“垃圾”雕塑艺术不仅体现了雕塑本身综合材料、综合工艺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别样的艺术形式;现代工艺融合发展,变废为宝的成功体现也给我们带来了另类艺术的享受;其本身的材料也随之带来相应社会公共价值的共鸣和启示。“垃圾”城市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城市对未来的呼唤使“低碳,环保,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

“垃圾”材料的综合运用丰富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使用;融合了现代综合学科的发展和工艺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艺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为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雕塑审美情趣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为雕塑工作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潜力。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城市形象的凝缩,更是城市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象征。如何合理的综合使用当代各种材料建筑精品雕塑,建筑精品城市雕塑;改善人与资源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资源,提倡环保,低碳,生态的生活态鹿探索出一条城市雕塑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垃圾”雕塑指用特定材料如可回收的垃圾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其雕塑品味、格调等艺术价值优劣的评定意义中的垃圾雕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泛指雕塑制作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材料:“垃圾”雕塑是利用各种材料或废弃的材料通过多种学科,多种工艺的融合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创作出别具风格的雕塑艺术作品。后者泛指的是雕塑价值的“含金量”,泛指雕塑本身的制作质量,制作的工艺精度等;与之雕塑自身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优劣评定标准。“垃圾”雕塑不等同垃圾雕塑。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没有善加利用的资源”世上本无一无用之物,只有放错位置的垃圾――“垃圾”不是破烂。在艺术家的眼里所有的废弃材料都可以通过垃圾的分类、筛选出符合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材料,通过艺术再创造成为符合美学特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原来的垃圾经过这样的再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有了第二次生命,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境界。重新赋予了材料新的艺术价值。

一、垃圾

垃圾指不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意义广义上的垃圾: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废弃的。

垃圾的分娄:

可回收垃圾:

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日用包装:各种日用品的包装等。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中产生,拆除,遗留,废弃的各种资源和半成品、成品等。

不可回收垃圾:有污染,再利用效能低的。

“垃圾”材料雕塑艺术种类:

“垃圾”雕塑在材料的应用选择上选择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的多余材料。“垃圾”具有材料的普遍性,可塑性,价格低廉,实用性强,加工难度低,可长期性发展,低能源消耗,经济回报大等特点。通过垃圾的分类选择需要的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构建符合创作需求的室外、内雕塑的室外硬雕塑或室内硬、软雕塑等。

二、“垃圾”雕塑艺术现状分析。

“垃圾”艺术的兴起,其实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是文化、艺术、环境等发展的必然。虽然垃圾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也有许多具象的和抽象的偶然因素,但从客观的角度看,它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今后可以预见的社会大环境下的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可以从它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出端倪。并且,垃圾材料的应用也正在与各个领域广泛发展与各个学科进行的潜移默化的交叉渗透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借助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必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固有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很自然地催生出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这也为这种艺术形式开拓出新的意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提供了可能。由此可以断定,垃圾艺术这一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还将继续保持其应有的生命力。

“垃圾”艺术在原材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就是广泛采用了各种工艺和材料的工业制品。使用废弃的原料和工业制造的半成品或成品直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原本质感或保持原废品的肌理,充分发挥材料的固有价值。不仅使废弃材料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污染同时为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的内涵、格调等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等。

“垃圾”艺术由于其材料应用上自由和无序的先天特性,追求一种空间上的张力与活力,这与城市构成中的严谨和有序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采用垃圾艺术的构成理念和造型手法甚至材料特征来打造城市雕塑,必然能在给予一个城市鲜明个性的同时与城市完美结合。再者,垃圾艺术构成因素中各种关系的对比,各种视角的取舍,各种空间的展现所体现的释放空间、活化空间的独特作用力,也正符合现代城市人宣泄情感、彰显个性的艺术审美要求,所以它与城市雕塑是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

“垃圾”雕塑艺术的特点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突破各种主流艺术的合围,还能借助各种艺术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来充分挖掘“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潜力。当然,在向其他艺术形式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选准方向,要充分考虑与对方的互补性。

“垃圾”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广泛的物质适应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要使这些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使其转化为艺术生命力,还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垃圾艺术的创作过程和环保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垃圾艺术自身有环保的作用。如何让“垃圾”雕塑艺术摆脱人们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从而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垃圾”艺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想办法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垃圾”艺术的出路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垃圾”雕塑艺术在城市雕塑发展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城市雕塑应该与建筑、环境与人,审美情趣与大众意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与整个城市,呼应,交融,是城市雕塑一直所面临的难题。城市雕塑呼唤灵性和个性。 现代城市雕塑为城市增添色彩。不仅是早先的纪念性雕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城雕丰富了城市雕塑的内涵,传承过去,连接现代,展望未来:凸显个性,关注环境,与时俱进成为树立在城市的新城市坐标。展现时展中产生的新元素,新内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与审美情趣变化要求。丰富城市内涵,发扬城市特色,展现风俗特征,宣传城市文化等。

城市雕塑的最大共性就是其分布的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城市雕塑不仅要适应这些个性,还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使它们联系起来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他们分布的松紧、疏密,排列的高低秩序以及各地域之间点、线、面各种构成的组合、穿插与分割,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基本精神面貌这一大的整体。当“垃圾”雕塑艺术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就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品,而是连接人与城市的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过程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所以,垃圾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结合必须要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点细微的不和谐都可能引起整体失衡并造成整个城市的畸形。这也是“垃圾”雕塑艺术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基础和检验标准。

篇3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52-01

一、陶瓷雕塑发展概述

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但那时的只是在陶器上简单的勾勒线条。夏商周时代,陶瓷雕塑的雏形慢慢趋于成熟,秦汉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雕塑。我们所熟知的秦兵马俑,气势恢宏,被世人称为“世界奇迹”。秦兵马俑的制作精良,所表现出来令世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唐宋时代,陶瓷雕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古代陶瓷雕塑发展至巅峰。清朝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具有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的陶瓷窑凭借其独具的陶瓷雕塑器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得到全球的好评与称赞。

进入到了新社会,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品在现展的道路上,也开始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在考虑选择材料、制作手法,后期成型等阶段中注以创新的活跃,加以现代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力量,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对艺术品的收藏与品位更加的喜爱;对艺术品的外形和古典的风格更注重;对陶瓷雕塑本身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更欣赏。

二、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一)具象陶瓷雕塑是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具像雕塑真实的再现了现代雕塑。进入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化下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在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上。

(二)意象陶瓷雕塑是变形与意念相结合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造型形式之一,中国人注重意中的神貌的表达,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追求貌似形似,而不注重意境的表达,那么作品就会缺少一份神韵之美。现代意向陶瓷雕塑的表现,具有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周国桢。周国桢陶瓷雕塑的意向表现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得精华以及中国国画、戏曲的精华,使他的作品的造型具有空间意象化。

(三)抽象陶瓷雕塑是符号与意念及想象的相结合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潮流,对城市雕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现代感城市雕塑就应运而生,人们称这类具有现代特色的雕塑为“抽象雕塑”。随着人们的想象力的发散和陶瓷雕塑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将之抽象化。陶瓷抽象雕塑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原理进行创作的,将陶瓷雕塑的艺术美感表现出来,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慢慢潜入人们的审美范围。这是抽象艺术慢慢普及走向文化发展的时代。这三种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都具有空间的美感,可相辅相成。

三、如何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

陶瓷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表现手法状况才能得以体现的,一件陶瓷雕塑艺术作品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手法的综合使用,才能形成具有美感的成功之作。这就要求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

(一)加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

陶瓷雕塑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要注重其艺术的变现力。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就是陶瓷雕塑制作者们艺术思维的由模糊的概念转化成实态成型过程。陶瓷雕塑具有极大的创作构造空间和想象思想的表达空间,它具有容纳多种艺术表现为一体的能力,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表现完美结合。现代化陶瓷雕塑丰富了自身的包容能力,拓展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实际追求。中国的陶瓷雕塑的发展不仅要保留优秀的传统的陶瓷雕塑风格,还要不断的探索新的艺术变现手法。

(二)加强陶瓷雕塑成型手法

陶瓷雕塑成型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成型,这种成型手法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做到线条的流畅,作品的完美展现;二是间接成型,这种成型手法的优势之一是它运用模具可以保持作品原样,便于复制与大量制造。

无论是哪种成型手法,都应该实现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三)加强陶瓷雕塑艺术的装饰手法

装饰手法可以补救在陶瓷雕塑制作中出现的小小的瑕疵,利用好修饰手法,反而能为陶瓷雕塑艺术锦上添花。语言的装饰可以更好的为陶瓷雕塑进行解释。加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装饰手法,增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束语

篇4

中图分类号:J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二、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随时展而发展,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实用审美性浮雕也是如此,它肯定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代艺术的发展,促使艺术形式日趋繁荣和丰富。相对独立的浮雕语言和形态的形成,为根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根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古代雕塑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根雕艺术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

篇5

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8-01

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其历史价值,审美倾向,人文素养都应体现当代城市的风貌,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雕塑。然而,城市雕塑作为烘托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地标正在逐渐丧失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城市雕塑应该注重原创性,凸显其美学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开始由过去被动地附属于城市的建筑变为主动地在城市空间寻求自己的文化表达。”然而近些年来的城市雕塑设计中的挪用,组合拼凑的现象日益明显。不注重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忽略其美学价值成为了城市雕塑向着良性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西方国家雕塑发展面貌来看,城市雕塑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艺术史发展背景,这样的背景为城市雕塑审美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内的城市雕塑发展理论准备尚且不足,而东西方审美差异以及传统雕塑风格差异巨大,使得当代的城市雕塑在一边效仿西方一边又要吸收本国优秀的营养同时丧失了自身的审美独立性。

二、城市雕塑建设不能与当代艺术发展脱节

城市雕塑的发展应该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当今的城市雕塑,似乎已经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脱节。前卫性和批判性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当代城市雕塑建设并未遵循艺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许多城市雕塑设计师,甚至并不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把城市雕塑视作工厂化地生产,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本身具备的创新和批判等精神。这势必会导致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脱节。

(一)西方国家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雕塑更多的考虑到了与自然环境,以及公众之间的联系。莫尔的雕塑,巧妙地运用雕塑的副空间将雕塑与自然结合,雕塑中的漏洞,很好的成为了自然景观的载体。使得雕塑的观看方式较过去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出现的金属焊接雕塑,从雕塑的使用材质方面更加紧跟了时代的步伐,工业化的雕塑艺术作品也同时体现着这个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气息。自极少主义以来,艺术家门提出了雕塑的“场域”概念,这又一次将雕塑与公共环境联系起来,凸显雕塑在其三围空间中的公共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城市雕塑,同时也具备了该时代应有的特征,与当代艺术的观念联系紧密。后现代主义中所涉及到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对雕塑以及其现场意义的阐释做了理论性的铺垫。

(二)城市雕塑中公众概念的缺乏

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其本身具备的物性之外,其特点还在于,他与公共空间建立的联系,这是区别于平面绘画的根本体现。公共艺术在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的同义词,公共艺术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代中国的出现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的进程在公共空间的反映。

(三)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应体现其当代性

城市雕塑,在体现城市历史精神、文化风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具备时代感。当代的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理应体现其当代性。而当今国内的城市雕塑,从形式上来看,不管是历史写实风格,还是抽象的装饰风格,其内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个看图说话的层面。没有深入的雕塑本体语言探讨,也无对雕塑观念的思考,城市雕塑等同于装饰,缺乏观念性和当代性。因此,如何构建中国城市雕塑当代特征?笔者认为,城市雕塑,也应当体现当今艺术发展的风貌,媒介的多样化,观念的深刻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这是当代艺术的特点同时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风貌,具备着时代的气息。

三、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

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经能够制作质朴、浑厚、富有力度、造型优美的陶器,并且纹饰刻画优美、朴素别致、线条粗犷;石器和骨饰磨制细润、造型精巧。这些早期的艺术品已经凝结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开辟了藏族雕塑艺术的先河。

由于处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加之其特有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它强烈而又丰富的民族区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是西部高原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的代表。

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对新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交通的不便利等因素,使藏族地区很少与外界有所联系,于是,藏族祖先们开始孕育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采,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各种自然物都有魂灵,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图腾和神灵鬼怪,其次他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借助于这种雕塑艺术形式的表达,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寄托精神负担的心灵家园,他们用心灵创造,把自己观念中的形象表现出来,以供养和进行膜拜、祈祷,希望以此感动神灵,得到佑护,不受伤害,虔诚地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于是藏族人民的心灵创造促使了最初的造型艺术,雕塑的产生与发展。

藏族的雕塑品类繁多,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其雕塑艺术奇幻、夸张、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技法多样,数量浩大,题材广泛。其中尤以宗教题材类作品更为盛行,公元7世纪初,佛教艺术随着佛教向大规模传入,对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重要影响。佛教寺院的建立为佛像雕塑创作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创作空间。内容形式也不再简单化一,佛像分为铜佛像,藏族佛像等。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可移动的较小佛造像。藏族佛像主要多采用金、银、铜、合金、石、泥、玉、木、酥油花等材料。其中,泥塑、金属雕塑和石刻最为常见,作品数量也最多,为藏传佛教雕塑的主体。藏族宗教雕塑在技法上除了一般的铸、雕、提、包、镀、嵌等外,还采用了敲击方法,使做工独特精细。铸雕技术和民族性格在艺术创造中居主导地位。

早期的雕塑艺术线条粗犷、浑厚,富有力度,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和铸雕技术不高的因素所形成的。在雕塑艺术工艺不繁荣的情况下,没有精雕细刻,线条就明显粗放有力;藏族的纯朴、粗犷和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十分鲜明的反映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上。随着藏族宗教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艺术风格趋向了细腻、世俗和绚丽。后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清晰,精巧别致,在工艺和风格上达到了很高境界。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公元7世纪初~8世纪中后叶)。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8世纪中后叶~13世纪)。

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阶段(13世纪~15世纪末)。

藏传佛教雕塑的逐渐繁褥和华丽阶段(16世纪以后)。

从松赞干布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开始,藏族宗教雕塑经历了一个吸收中原和印度雕塑艺术精华,与本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教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接触和碰撞,由于兴佛和兴本势力的均衡,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各放异彩的局面。在赤松德赞后半期逐步取得“国教”的地位后,佛教文化在逐步得到弘扬。虽然在朗达玛时期佛教受到遏制,但经过一个世纪,佛教再一次进入。传统雕塑与印度佛教雕塑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局面。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佛教艺术发展的主流。藏传佛教趋于全面的成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刻画上,表情刚毅自持,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充分展示出藏族雕塑家杰出的艺术才华和固有的民族雕塑传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藏传佛教雕塑更加精细,注重装饰,精雕细琢工艺和风格达到了此时的繁褥和华丽阶段。

藏族教雕塑不完全是单纯的雕和塑,它还包括了各种装饰和色彩的运用。随着藏族雕塑工艺的全面发展,装饰物也纷繁多样,贵重的玛瑙、翡翠、绿松石等宝物镶嵌在造像上,令其色彩绚烂,雍容华贵。

篇7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东方与西方文明各自绽放出不同的灿烂火花,虽然两方在社会制度上起源相同,都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到相似的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在另一些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等造成的长期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地方特色的差异,故风格各异。这在雕刻艺术上显现的更为明显。

1 题材差异

中国是农耕民族的代表,它的艺术讲究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对自然景物,植物,动物,器物的刻画描述讲究飘逸,灵动而神在。早期的作品如《四羊方尊》、《莲鹤方壶》便是代表作。而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菩萨,佛,众神灵成为人类膜拜雕刻的对象,这些雕塑为了追求神秘庄严之感常常体积庞大,耗工量巨大,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此外也有大量庙宇雕塑,此外在墓地文化下形成了达官贵人大兴建造陵园和奢侈品陪葬,由此兴起了墓地雕塑文化系统,如秦始皇兵马俑。还有建筑雕塑,卢沟桥等。

与此相对希望是以基督教教义等宗教为核心的商业性文化,他们的相对善于冒险和果敢,想象力充沛富于浪漫气息,对外界充满挑战和接触的欲望,这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主题和艺术手段,比如,西方雕塑之对象往往是神话和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有着人的外表和神的能力,身材健美,气质勇敢,神态各异,对其崇拜其实是反映了对人类本身感官的关注,如神貌美的外表,弱点,欲望,局限,性情中的嫉妒,宽容,贪婪,懒惰,人物关系中的父子,夫妻,姐妹,母女等,即更加放大了的人的描述。

2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西方雕塑强调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对光影等物理技术和效果的运用。关照雕塑本体的线条突出,对背景物品的辅助作用不甚突出,这样做的优点是作品独立状况较好,对雕塑感官状况的强调较全方位,所以也有人说将人体雕塑称为空间艺术是十分恰当的。20世纪以前西方雕塑更加强调将立体空间感作为雕塑的必要审美原则。对此艺术家的审美标准还是比较统一的。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

中国文化中对写意的重视造成中国的艺术作品对于真实性,逼真性问题的忽视,而更加注重传神灵动。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的雕塑常常为了实用性建筑做陪衬,不需要自成个体,另外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常常有着温和自然的情感,不需要展现一种人类肉体感官性的特点。为此,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常常体现在活灵活现,灵韵飘动之感,大部分材料来源并不追求数据上的准确。如对龙的刻画,生肖,历代帝王常常有着宽阔,翘眼角,留须等相似的表达手法,而与之相近的剪纸艺术代代相传,到后来这些艺术者虽然能够剪出生动的老虎,却从未见过老虎。

西方不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有一段时间强调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处理,属于注重还原真实性的一类。众多学者呼应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的理解,反对将艺术看做是一个创造思想和形象的过程,更偏重于描述还原真实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视觉,听觉上注重真实,即倾向于“像真的一样”而非创造了从未出现的“幻象”。

3 造型手法的差异

线条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重视,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方注意为实际雕塑服务,讲求刻画性,黑格尔认为通过一个人对线条的把握能力就能反映出他的实际绘画水平,安格尔崇尚简洁大方的线条艺术,这些都说明了艺术家对于线条的重视程度。而在圆雕艺术中线条的能量融合在了整体效果当中,雕塑家对线条的期待转化为了对体积,表现效果的期待,所以线条为整体服务。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

另外,我国古代的雕塑强调色彩,属于彩绘与雕刻技艺的结合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

4 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结语

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篇8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雕塑艺术所涉及并辐射的范围非常广泛,然而,在这些作品中,雕塑往往被视为一项技法或工艺附属于材料或实用目的本身而未能成为独立的艺术,也正因此,雕塑作品在拍卖市场没有取得非常独立的地位,雕塑作品往往分散在当代艺术西画板块或玉石家具等按材料分类的拍卖专场中。不过近年来,一些拍卖行已经开始了对雕塑的探索。如嘉德的中国雕塑专场,成交量一千多万元,成交率近九成。

目前当代雕塑市场表现弱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当代雕塑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规范化的价格,而在中国画方面,许多画家已有一个可操作的价目表,甚至有的画家花鸟画一尺多少价、山水画一尺多少价,都十分明确,而且随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但是在雕塑上,却只有创作价,没有市场价。这使得有意购买雕塑的人因心中无数而望而却步。二是由于雕塑是可以复制的,使有些人认为,雕塑没有原作,不值得收藏。其实,对于雕塑的原作,或者说真品,在国际上是有规定的。比如一件青铜雕塑翻制数量在20件之内的都视作原作,超过限定数量翻制的雕塑只能称为复制品,而不能叫原作。三是雕塑的可复制性,造成作假比较容易。应该说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艺术品作假,在书画、古董等方面也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高明的书画作假者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技巧,而雕塑的作假则只要由熟练的工匠即可完成。

尽管如此,雕塑艺术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它能使观赏者多角度地欣赏,能够在不同的环境里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还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触摸的,这些是绘画作品无法与之比拟的。

雕塑不同与绘画的一点是雕塑作品本身的成本价值就可能相当高,如紫檀木雕,其所使用的木材就有很高的价值和保值功能,这使得雕塑作品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起步价的跨度也更紧密。

雕塑市场不同与绘画市场的另一个方面是雕塑市场除了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和二级市场(拍卖),还有一个定制市场。一些超大型的雕塑往往是为配合市政建设和公共空间而特别创作。也因此,雕塑作品对其所在空间会产生巨大影响并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如一些地标性雕塑可以带动相关商业地产,也可以通过比例缩小开发衍生品来满足旅游纪念需求。因此,对于机构来说,收藏或投资雕塑作品比书画作品在商业上更有传播力和衍生价值;而有些雕塑作品因为尺寸和题材原因也更适合被机构纳入。

市场价值被低估

国际雕塑市场约占全球艺术市场总成交额的10%左右,国内雕塑市场依附于西画板块,刚刚起步。四大拍卖行(保利、嘉德、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拍卖数据显示,高端当代雕塑占西画板块的比例在4%~9%。2011年当代雕塑在四大拍卖行的成交额达1.98亿元,比2010年上涨了50%,成交率保持在73%~82%的稳健水平。2011年当代雕塑在四大拍卖行的平均价格达到了155万元,比2010年上涨了55%。

西方雕塑市场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整体价格上扬,高价频出。著名艺术家贾克梅蒂1960年的雕塑作品“L′homme qui marche I”(行走的人I)于2010年2月3日在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得6500万英镑,打破了当时的全球艺术品拍卖纪录(目前排在第三)。该艺术家5年内作品涨了429%,其所代表的雕塑板块也在当年取得了14%的涨幅,高于绘画的涨幅(8%)。 2010年全球十大拍卖高价中有4副作品是雕塑。

总体上来说,雕塑市场化程度还是不高,一些在学术上十分成功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流转率和价格远不及同级别的绘画类艺术家。传统审美型的雕塑家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但其上拍的作品数量仅为十几例,虽然作品百分百成交,且均价不低,但与之头衔和地位相比还有极大的空间。再如当代观念型的雕塑家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隋建国,其作品早已在苏富比佳士得的当代艺术夜场亮相,但目前的总规模亦只有4000多万元,而同级别的当代油画艺术家单价早已过千万元。这两位领军人物的流通市场尚且被低估,更不用说其他的雕塑家了。在中国雕塑学会的700多位会员中,职业发展能够兼顾学术和市场,即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方向且有一定拍卖纪录的不足百人。

投资收藏有技巧

篇9

1.雕塑与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现存雕塑作品可以上溯到上万年,人类各民族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共同谱写了极其灿烂的篇章,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等很早已经意识到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大雕塑家菲迪亚斯主持建设的雅典卫城及其雕塑就是一件永恒的经典之作,卫城的广场、柱廊、山墙、檐壁以及神堂内布置了众多的圆雕和浮雕,艺术效果生动典雅,强烈地渲染和烘托了神圣的宗教氛围。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创作《夜》、《昼》、《暮》、《晨》,《大卫》,法国的罗丹创作《思想者》等。

2.景观雕塑的类型

景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占有的空间形式上可以圆雕塑、浮雕、透雕等。从雕塑所处的环境分,又可分为广场雕塑、街道雕塑、园林雕塑、庭园雕塑。按功能可分类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设展览型、功能性雕塑。

2.1 纪念性雕塑

城市雕塑艺术由于其材料的永久性、巨大的规模和尺度等因素然而具有天然的纪念性、最适宜从正面去展现和阐述那些与社会历史有紧密联系的事件、人物和观念。它们表彰和讴歌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铭记和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它们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如城市的主要广场,或是与被纪念对象有关的地方,而且还要留出进行纪念活动的公众空间。

2.2 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揭示某些主题。主题雕塑通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景观雕塑和环境的特殊作用。主题性雕塑最重要的是选题要贴切。

2.3 装饰性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中占大多数的是装饰性作品,主要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这些作品大都设置在园林、街心花园、庭院或自然风景区。这类作品布局可以灵活,不一定要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其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2.4 展览陈设性景观雕塑

陈列性雕塑是指以优秀的作品为主。雕塑公园的布置要考虑人流参观路线、背景、视角等因素,此类作品布局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美育素质。

2.5 实用功能性雕塑

功能性雕塑的目的是实用、是用雕塑的手法为手段使造型具有审美的要素,如城市中处理成雕塑造型的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儿童公园中动物玩具等。

3.现代景观雕塑的造型特征

贡布西里在他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过去的20世纪中,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如:毕加索,米罗,达利等,给现代的雕塑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

3.1 机械造型

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虽然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但机械依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机械材料、机械造型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在上个世纪雕塑界依然非常流行。在雕塑领域金属材料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初级结构主义雕塑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例如: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

3.2 建筑借用雕塑手段

建筑与雕塑艺术是国内外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建筑与雕塑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衬托关系,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陵墓建筑与雕塑艺术形式。无论是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都已相当发达且自成体系,这些建筑以土木砖石为主材,尤其将砖木的材料特性发挥运用到了极致,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建筑与雕塑的结合这方面的案例如《雅典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悉尼歌剧院》、《榔香教堂》等。

3.3 雕塑借鉴建筑表现手法

在实际生活中,雕塑也经常要和建筑相配合,许多时候还要同建筑结为一体,即成为即是建筑的有机的构成部分,又是可以单独观赏的艺术品。雕塑也可以借用建筑的一些原理,强化雕塑的室外效果、纪念性、建筑性,还有雕塑借鉴建筑的功能,即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例如《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等。

3.4场景造型

借用地势、地景设计布置雕塑是近些年来,景观雕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果说在传统景观设计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装饰关系,那么在利用场景空间造型的这类雕塑作品中,雕塑与景观则实现了语言上的彻底融合,在这些作品中,雕塑与景观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作品既可以说是运用雕塑语言作的景观作品,也可以说是用景观语言作的雕塑。

3.5 园林和雕塑的结合

在传统园林中雕塑大多是以装饰的角色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是环境内在的“形态”,是园林艺术的视觉中心及点睛之笔。

3.6 写生造型

篇10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欧洲古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希腊文化在哲学、文学、特别是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对后来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其中希腊雕塑更可谓是希腊文化的光辉代表和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典范。德国18世纪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他的《关于在绘画和雕塑中模仿希腊作品的意见》中对希腊雕塑作出了总结性评价:“希腊杰作具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的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雕塑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他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古希腊雕塑的萌芽期

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海湾曲折,土地贫瘠,居民大都从事商业和外出殖民。那里风和日丽,气候温和,使希腊人自小养成了活泼快乐的本性。随着希腊人民居住地域的扩大与东方贸易、文化交往的发达古希腊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文化的普及和发达,给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荷马的史诗、阿里斯托芬的戏剧、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美的哲学探讨等。

一般认为希腊雕塑其题材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及体育竞技等。

神话传说使雕塑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希腊人信仰多神论,认为神与人有着同样的属性, 同样的身体。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这是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并以现实的物质条件来想象虚幻的世界, 而建筑和雕刻则是最好的手段。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 则以社会上起初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如《雅典娜》、《命运三女神》等大量的神话故事依然如此。“美神”维纳斯就是一个神化了的美少女,还有“酒神”、“战神”等,无不是完美的男女人体,他们健壮优美,这也与当时希腊民族崇尚体育、运动的风俗分不开的。这种自然性和现实性的艺术风格延续到文化历史上和各个时期。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是希腊文化的武库,而是希腊的土壤。”这样对客观“真”的追求,也是美学思想在希腊雕刻艺术中得到完美健康的发展之根本。

希腊的体育竞赛最初也是与祭神、敬神有关,国家城邦的形成使参加比赛的人很多,体育开展十分普及。著名于世的奥运会皆以强壮的男性参赛闻名, 以展现身体的矫健和肌肉的刚强为自豪,并演进为当时的优秀运动员塑像的习俗。这些雕像安置在希腊最神圣的地方,供全体人民欣赏和瞻仰,是同神一样的圣物。 战争需要强壮的身体, 希腊人为胜利者建立纪念性的雕像, 导致了希腊雕塑对人体自然美的讴歌与塑造技巧的逐步提高。

这一切有机的因素铸成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柱石, 使雕塑艺术达到人类文明的顶峰。其题材和表现手法也开始多样化,不仅有神明和运动员,还有骑士、战斗者、侍者、青年男女雕像及人像等。总之,其内容越来越丰富。

二、古希腊雕塑的发展、繁荣、衰落期

古希腊雕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雕塑一直沿续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艺术的殿堂循序渐进。从古风时代初期《萨维斯女雕像》、《贵妇》、《科尔》等作品中不难看出, 这时期的人体雕塑动态显得板正、严肃、几何化简朴, 曲线的微妙, 空间分布匀称, 表面光滑, 方肩和一脚向前的特点。随着艺术的发展, 又有了新的变化, 脚向前迈了出来,手也离开了身体, 腰间有了空隙, 眼睛张开, 姿态显得生动, 如《保狄奥斯》、《阿波罗》等雕塑, 它反映了早期希腊艺术家颇有特色的现实美学观念。古风中期雕塑艺术快步进入了写实阶段, 如《力神海克力斯》、《克狄奥斯》等。此时希腊艺术家追求对象骨骼和肌肉结构的刻化, 不仅结构严谨, 而且作品有一种相当的厚度, 衣纹处理较自然写实, 模仿自然的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造型艺术的美学思想初露锋芒。 到了古风后期,雕塑中的人像、神像的嘴向上都具有微笑表情,被称作古风的微笑, 就连倒下的战士也不例外。雕塑人体姿势的表现更趋向丰富和自然, 优美的人体曲线冲破古朴观念, 从定型化的传统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预示着古典时代的到来。

古典时代早期的雕塑比较有特色,有静止站立和运动的雕像。站立的雕像中,较有特色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上的阿波罗像。雕像采用一条腿支撑全身重量,又通过尺寸、比例的巧妙处理,使它具有了完美的平衡,显出肃穆的雄伟。运动的雕像当属米隆的《掷铁饼者》,雕塑大师米隆把握瞬间动势,理解人体肌肉的变化,把运动中一连串的动作准确地浓缩到一个简单的典型的姿态中,使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最佳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把瞬间凝为永恒。米隆的学生菲迪亚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希腊艺术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顶点,其技艺也炉火纯青。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了雅典卫城的修建,领导了卫城主体建筑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全部雕刻。 他潜心设计的长525 英尺的模浮雕饰带, 描写的是天国一行列向雅典女神朝贡的情景, 360 多个人物和200 多头马牛羊, 声势浩大, 构图别具匠心, 无论人物中男女老幼, 着衣和, 成群或单一人, 皆互相照应, 曲折变幻, 丝毫没有零乱和重复的感觉, 构成一幅线条优美、节奏明快、统一协调的绚丽图卷, 它是雕塑艺术中的史诗之作, 是现实主义与理想美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体现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精髓: 即忠于自然, 又净化自然, 来自自然, 又高于自然,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表现出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美学风尚。神庙内部高达11米的雅典娜女神也是菲迪亚斯的作品,整个雕像让人体会到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这一时期的雕塑,开始体现人体各部分比例的协调。著名雕塑家波利克莱特斯的《法则》一书专论人体比例关系,指出头长是身长的七分之一,并以自己的作品《持矛者》加以论证。公元前4世纪,希腊社会内忧外患,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人们开始关注人性,雕塑家也开始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和人的感情。在雕刻上菲迪亚斯的“崇高样式”转变为雅典人雕塑大师普拉克西列特斯所造“优美的样式”,他提倡平缓的“S”造型,取代了波利克莱特斯的人体比例的法则,成为这一时代作品的特征。他的作品《尼多斯的维纳斯》,被后人当神的典范。

之后,进入希腊化时代,重神和英雄史诗的空想观念被扬弃了, 产生与前代不同的现实主义艺术岁月和格调.,表现强烈的人的个性,优美典雅或愤懑绝望的作品都大量出现。优美柔和的作品,如萨摩屈拉克的《胜利女神》,是一座纪念公元前306年击败埃及统治者的纪念性雕塑,石基被雕成船首状,女神挺立船头,吹响胜利的号角,两翼张开,被风吹起的每一个皱摺都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绪。崇高和优美的样式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又如享有盛名的雕像《米罗岛的维纳斯》,女神从脚到膝,从腰到头顶的的运动形成和谐统一,腿上的服装绉结沉重厚实,与上半身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象高度完美,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垂死的高卢人》,《杀妻后自刎的高卢人》和《拉奥孔》,表现强烈对比中骚动不安的情绪或痛苦的表情。悲壮的雕塑《拉奥孔》, 是一座具有金字塔式构图, 既稳重又有变化的群雕, 作者以娴熟的技法表现拉奥孔祭司, 因他警告人民不要把希腊人留下的木马拉进城里而得罪众神, 神派巨蟒把拉奥孔父子3 人缠死的情景. 这是人与神的激烈冲突, 拉奥孔父子在绝望中挣扎, 呼喊及其痛苦的表情, 扭曲的肌肉,紧张不安的姿态,两个男孩子浓烈的希腊风格的塑像, 具有不可言传的悲壮的美感, 体现崇高美的风尚, 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世界雕塑史揭开了表现悲剧性群雕的序幕。

古希腊雕塑艺术到希腊化时代已走向了终点,被罗马艺术取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三、古希腊雕塑的特征及艺术魅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7-02

一 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1 冰雕的发展

冰雕活动来源于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众起初用冰块来塑造冰球、冰灯等构造简单的冰雕。在1949年之前,经常看到有民众使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为信教徒制作十字架以及耶稣冰雕像,用在祭祀等方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冰雕作品是在1964年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的时候,在场的艺术家们突发奇想的决定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来制作成艺术品。经过艺术家们的辛苦制作之后,一座眉清目秀、棱角分明的三米多高工农兵的雕塑拔地而起。在这个冰雕举国文明之后,这种新起的冰雕艺术品就成了冰雕展里的最璀璨的一部分。1987年,哈尔滨在举办了三次国际冰雕表演的前提下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这一比赛是哈尔滨各类冰雕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冰雕比赛。各式各样冰雕比赛传播了冰雕知识,增强了冰雕人员的冰雕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冰雕艺术人才。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历经数代冰雕艺术家的踊跃探索和持续创新,呕心沥血,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渐成熟。

2 雪雕的起源

哈尔滨的雪雕一开始叫雪塑,主要是由以前的堆雪人发展而来,雪雕的发展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哈尔滨第一个可以让民众欣赏的雪雕造型是1963年初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用自然界的大雪雕塑成的雪象。雪象使用了雕塑的技巧,在雪中加入少部分的水慢慢往上拍打,最终只做了半冰半雪、外表颜色不是很雪白的雪象。雪象长度达4米,高度约为2米作用,又长又尖的象牙没有办法用雪制作,只能使用冰来替代。这个雪象虽然是用古代的堆积雪人的办法雕塑而成,而且加了一些冰作为替代,艺术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客观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所有的冰雪雕塑专业人员以及兴趣爱好者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冰雪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了冰雪文化的标志性代表。

二 黑龙江省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现状

在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的课程教育情况还处于刚刚入门的阶段,各个高校都没有形成全面的培养方案。就哈尔滨来说,在冰雪雕塑艺术制作队伍的组成当中,冰雪雕塑艺术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占大部分人数的是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冰雪雕塑技工,还有一些冰雪雕塑艺术爱好者。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大部分冰雪雕塑人员虽然在冰雪行业从事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冰雪雕塑专业培养,因为技工的文化基础不高以及艺术基础匮乏,这部分人员的艺术作品还保持在单单对冰雪雕塑技巧的追求上,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性都比较匮乏,这严重显示出黑龙江省在冰雪雕塑艺术行业课程教育的不足。而作为北方冰雪雕塑艺术起源地的哈尔滨,其本地的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育没有办法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哈尔滨市内的各个高校对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兴趣并给予很高的重视,大部分的高校也开设了冰雪雕塑艺术训练课程,但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把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设成课外选修课或者是业余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没有办法达到训练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的目标。

其次,客观条件不允许。通过有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冰雪雕塑在制作环节上对人工雪坯、天然冰坯的需求很大,而且特制的冰雪雕塑工具价格也很高,这都在客观上导致了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所以,如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传播冰雪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增加对冰雪课程的资金投入,增强冰雪雕塑人员的创造力是黑龙江省,尤其是冰雪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哈尔滨市内高等院校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北方冬季有雄厚的冰雪资源,但每年各种大型的冰雪景观、艺术雕塑的施工和各类冰雪雕塑赛事,都是由一些专业施工队伍和省内名家参与,每年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都会举办各种冰雪雕塑比赛,但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以及入园门票费用等问题,能进入实践环节的学生每年都比较有限,这些冰雪试练场给学校开展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相对有限。如何让学生参与实战,如何让实践环节与教学相结合这些都有待于解决。

三 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

冰雪雕塑艺术雕塑教育是一种时尚前卫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对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能够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达到我国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员需求。对于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育与我国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相适应,高等院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当成是促进冰雪雕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梳理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避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促进专业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来看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鉴于全部的制作过程是在零下20几度的极度寒冷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制作功底的同时,更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还有顽强的意志,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懂得团队合作。冰雪雕塑艺术创作是培养高校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的极佳方式之一、是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很好的方式、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

四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1 合作式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型的学习过程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依照具体的状况将学生分成诸多个冰雪雕塑艺术创造小组,各个小组均以制作冰雕为小组的目标,学生共同完成由老师规定的冰雪雕塑艺术设计项目。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冰雪雕塑项目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专业的冰雪雕塑项目,通过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研究出的成果。除此之外,合作使得教学方法也可以从侧面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素养和合作素养。

2 实例式教学方法

雕塑艺术比赛获得奖项的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的冰雕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对优秀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的想法创意、雕刻方法、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交流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3 讲座式教学方法

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兴趣和建议,选取一些冰雪雕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冰雪雕塑设计师或者冰雪雕塑行业的专家给学生做几场针对性的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了解。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快捷的把冰雪雕塑设计的观点还有冰雪雕塑行业最新的行业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直截了当的弥补了教学体系滞后于行业的问题,在有效的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冰雪雕塑设计的兴趣。

4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授课老师应当考虑到当前的社会与市场需求认真讨论分析如何培养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同时编写全面的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冰雕场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冰雪雕塑艺术作品向冰雪雕塑设计专业的学生传播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博学的基础上精通,在精通的基础上专一。这是学校应该研究还有不断改革的课程教育之一。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增加,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课程设计应该进一步改革,大胆的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优化完善现有课程模式,加强冰雪雕塑的实践过程,摸索出一条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冰雪雕塑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冰雪雕塑艺术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甚至国内艺术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冰雪雕塑课程教法的不断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为冰雪雕塑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冰雪雕塑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姜宇琼, 张艳.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09(8):162-163.

[2]姜字琼, 王立荣. 应用型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探究[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篇12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19-01

1城市雕塑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城市雕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宗教艺术。文艺复兴后,雕塑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的舞台。从19世纪到现在,城市雕塑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在欧美各大城市,很多重要的人文景观都是人们熟知的雕塑艺术品。二十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城市雕塑创作观念更是层出不穷,作品题材和风格从纪念性转向表现文化理念方向,作品风格也从以往的的写实转向抽象风格为主。因为抽象风格相对写实风格能够更加深刻挖掘和表现人类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抽象风格成为当今城市雕塑的主要风格形式。几何形与不规则形的形状,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表达各种思想情绪内容的城市雕塑已遍布欧美城市。

中国的雕塑历史究其根源可以到原始社会时期,随着城市的兴起,也应运了早期的城市雕塑,如门标,城阙,图腾礼器等。还有帝王陵墓的纪念性的石碑以及道教佛教所膜拜的塑像也应划归到城市雕塑这一艺术门类。在近代中国史上,殖民入侵使得洋行、公园等公共设施开始在城市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地域上的可能性,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展开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领域。在前后,一批留洋艺术家在一些城市也兴建了一些城市雕塑,比如纪念性雕塑(陈英士烈士骑马铜像),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风格单一,纪念性主题明确,有明显的西方城市雕塑传统的影子。解放后我国的城市雕塑开始了真正自我的发展之路。当时的城市雕塑创作题材多为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人物的,还有一些纪念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这个时期,伟人塑像,人民群众大团结塑像,英雄纪念碑,伫立在在各个城市和革命圣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又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后,城市建设进入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较以往更加重视文化和城市的塑造,其中以城市雕塑为重点的公共艺术建设更加突出。

2城市雕塑的类型

城市雕塑按功能主要大致可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娱乐性几类。

2.1 纪念性雕塑纪念性作品是城市雕塑艺术的骨干和代表,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的重要类型,是历史的缩影和体现。它们以写实的手法歌颂和宣扬着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铭刻和纪念着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表达了国家统治阶层的观念和思想,渗透出时代的气息和脉搏。

2.2 主体性雕塑表现某个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如:和平、自由、胜利、奉献……它们往往以形象的语言,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揭示出某个特定环境和建筑物的主题。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就是此种形式的代表作品。

2.3 装饰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是城市景观系统中最普遍的形式。这类作品不限定有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对环境的装饰和美化是它的主题。装饰性雕塑手法偏重趣味性,风格变化多样。它们的创作风格对人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效果。

2.4 展览陈列型雕塑是把众多优秀雕塑作品如同展览陈设那样布置起来,让公众集中观赏多种多样的雕塑艺术作品。比如日本箱根雕刻之森,就在把数千件雕塑有层次的放置在风景优美而且地形起伏的谷地,使这些艺术作品置身于山峦绿野,鲜花波影之中。

3城市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一种模式,是将艺术家的个人精神世界与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受众心理相融合的综合艺术。现代城市雕塑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人文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是一个民族风貌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象征。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是艺术地记录国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它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城市雕塑是城市之魂,它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实力,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艺术地为城市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因而,城市雕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其他文化形态难以比拟的。

4城市雕塑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城市雕塑作用在于美化城市面貌、丰富民众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美和崇高是雕塑美学的重要范畴。作为城市标志的城市雕塑往往具有巨大的体量,能激发观者关于崇高壮美的感受。相对而言,小型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能给人以高雅优美的审美感受。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日趋减弱,“怡情养性”成为艺术的主要美育功能。城市雕塑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亲和力,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城市雕塑的美育效果提高了受众的审美品位,反过来也成就了良好的城市雕塑建设环境。西方国家环境艺术的良好状态就是与他们很多年的艺术社会氛围分不开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