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1 11:48: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研究背景

总部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和地区[1]。世界著名的总部聚集区包括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等。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总部需要大量只有大城市拥有的人才、金融等高级资源,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为总部与如生产部门等的其他部门在空间上的分离创造了条件[2]。赵弘最早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3],并认为所谓的总部一般指企业组织结构中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全部或部分职能的组织机构[4],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5]。赵弘对总部经济的定义是学者们使用频率较高的。

由于政府对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尚不清晰,因而目前我们无法获得一份完整的企业总部名单,且即便未来能够获得,若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成百上千家企业总部,难度仍然很大。由于上述困难的存在,目前学者们对于总部经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概念、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条件等较浅层面,少有用较为系统的数学方法深入具体地评价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路径。本文拟从资源视角出发分析总部经济本质特征,以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特征的产业;接着应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这些产业的关联状况,继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说明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经济发展的。

二、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确定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与研究人员,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业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十分发达,这些都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有利保障[6]。王浩认为,跨国公司在为地区总部选址时会更多地关注人才、金融、科技、通信等软件条件[7];李艺纹、李小玲认为,总部集中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8];徐金发等认为,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人才、金融环境等[9];其他学者,如王瀛[10]、吴颖[11]、潘素昆[12]等也总结了总部经济的特征,观点与前述学者相似,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见,总部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诸如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高端资源息息相关:大量资本及与之相关的服务的聚集、大量高精尖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大量高价值信息及相关服务的聚集,是学者们公认的总部经济重要特征。

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制定的,划分全面、准确、权威。本文认为,最能体现总部经济三大特征的产业主要为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包含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最能体现总部经济的信息特征。企业总部研发、管理、营销等机构的运行离不开计算机及相关的服务;总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总部获取外部信息、对外信息都离不开信息传输相关行业的支撑。北京聚集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行业企业总部以及IBM等计算机行业区域总部,同时还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以通信、计算机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在相关领域有着明显优势。

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等金融活动,最符合总部经济的金融特征。作为资产管理的中心,企业总部的投融资、股票交易、风险控制等活动均与金融业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金融的核心区,金融街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中国最高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国有四大银行总行、中国人寿、银河证券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以及高盛公司、摩根大通等国外金融机构,具有一流的金融服务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包含自然、工程和技术、农业、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总部经济科技、人才特征的集中体现。产品技术研发是企业总部的重要职能之一,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撑,同时其产出即为科技,与总部经济特征吻合。截至2012年底,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4万人,是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的两倍多;2012年R&D经费支出达1063.4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10%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最高;同时还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为首的各级科研机构近2300家,为企业总部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分析

评价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推动能力以及该产业对该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大小来进行。

1.总体带动作用分析

产业的拉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反映,其可由影响力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的平均值为1,数值越大,说明影响力越高,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本文选取2007年和2010年最新两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影响力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2010年有所下降;而金融业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金融业的拉动能力较差,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通常呈反比关系,即中间投入率越低,增加值率通常越高。金融业虽然中间投入率较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拥有较高的增加值率,这一点也符合多数第三产业的特征,并不能因为其影响力系数较低就断定目前金融业发展状况较差。

产业的推动能力能够用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来反映,其可由感应度系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结果表明,金融业对其下游产业的推动能力排名较为靠前,一直居于中位数以上,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推动能力要略低于平均水平,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排名有下降的趋势。

2.带动机制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本文还将深入地分析哪些产业与其关系最为紧密。

从生产角度来看,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可以用完全消耗系数bij(i=1,2…42)评价,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产业部门j多少单位产品;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可以由完全分配系数 来衡量,其含义为被选作研究对象的产业部门i增加1个单位初始投入,能够直接和间接分配给部门j多少单位的产品量,计算公式为。

为了综合考虑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关联状况,本文拟将2007年以及2010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虽然2010年的数据较新,但却是根据2007年正式表编制的延长表,因而其准确性相对较差。综合考虑,本文赋予2007年数据0.6的权重,赋予2010年数据0.4的权重。

计算结果表明,作为下游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784),批发和零售业(0.232),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53)等产业拉动作用显著;作为上游产业,其对自身(0.097),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0.074),金融业(0.030)等产业推动作用明显。金融业主要拉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60),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1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79)等产业;主要推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27),批发和零售业(0.0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6)等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化学工业(0.25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17)等拉动作用明显;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118),批发和零售业(0.110)等推动作用最显著。

为大致描述总部经济是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本文结合上述计算结果绘制了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产业的关联方向,由上游产业出发,指向下游产业;中环包含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内环包含其上游产业,外环为其下游产业,由内而外向外扩展。

图1总部经济特征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带动能力综合示意图

由图可知:首先,最具总部经济特征的三个产业的发展均对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若要使北京总部经济更好地发展,则从源头上必须要重视通信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总部经济的繁荣又不停地为这些产业创造需求,拉动这些产业不断向前。其次,北京总部经济的生产活动集中支持了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最后,三个总部经济特征产业的生产活动依赖度最高的,与支撑作用最大的若干产业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钱凯.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0-45.

[2]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3]徐金发,张宏,虎.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J].技术经济,2006,25(7):45-47.

[4]赵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J].科学学研究,2009,27(1).

[5]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张晓磊.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87-90.

[7]王浩.地区总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的战略与规划[J].亚太经济,2005(3):45-48.

[8]李艺纹,李小玲.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探讨[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11(26):17-20.

[9]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5.

篇2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武汉,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蕴育了江城千百年来的厚重历史,也赋予了这座承接南北、纵贯东西的特大型城市独特的文化脉络,这里拥有“九省通衢”的核心枢纽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立体交通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致力于创建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动力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规划关注的不仅仅是建设层面的解决方案,我们更倾向于产业的定位研究、环境的生态保护和人文的历史传承,在城市的原有肌理上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个性与特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现代临空经济区。

一、区域认知

1、规划背景

“速度经济”时代下临空经济区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会城市,不沿边,不沿海,要参与国际竞争,航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将武汉市打造成为真正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才能更多地利用全球性资源,来发展临空经济,从而支撑和推动中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2、区位分析

目前我国正在接受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两个“三角洲”地区之间的中部省区,中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0年12月,国务院以46号文件下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临港经济区的范围初定为规划区与控制区两个层面,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包括围绕天河机场的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孝感市(闵集乡)的“两市三区”范围,即以机场为中心,半径10公里以内区域;控制区面积735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整个东西湖区、黄陂区部分和孝感市部分。

4、现状问题

(1)产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集群

缺乏临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各园区产业规模小,地均产值不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低,未形成合力;

(2)公共设施不足,新城格局不突出

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城格局尚未形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城中心格局不突出;

(3)交通优势未发挥,基础设施不足

“铁水公空”交通优势作用未充分发挥,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4)生态环境特色应用缺乏

生态资源丰富,但板块特色不够鲜明,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二、项目策划

1、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临空经济区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性大型机场,利用其对人流、物流的聚散优势,快速成长并且聚集了强大的资金流和信息流,随之带动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临空经济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临空产业(机场经济福利外溢);

发展阶段――机场城市结合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和积累);

成熟阶段――机场的城市(形成完整的依托机场经济的城市框架)。

(1)临空经济产业分类

临空产业是以机场客流和物流为中心、具有现代化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产业。主要分为三类:

直接产业――航空物流业、航空食品业、航空维修业、航空公司行政总部、航油航材总部、航空培训中心等;

延伸产业――商务/商贸经济、会展经济与购物旅游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航空关联产业;

高新产业――对鲜活保存和时效性有很高要求,以及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2)临空经济的布局

通常在机场周边的5公里范围内,主要是航空物流业、航空食品业、航空维修业、航空公司行政总部、航油航材总部、航空培训中心等直接航空产业。

通常在机场周边的5-10公里范围内,主要发展延伸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如商务/商贸经济、会展经济与购物旅游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航空关联产业。

通常在机场周边的10-15公里范围内临空经济的影响在这一区间会递减,产业发展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2、发展战略定位

围绕现状基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研究总结了武汉临空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生态基础良好、环境特色鲜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高端人才聚集,形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产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滨水临空智慧城。

3、发展策略

区域协同策略――依托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共荣。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崛起发展必须依靠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彼此间的服务与支撑。武汉市将临空经济区建设视为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因此,要实现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崛起发展必定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发展的分工协作,整合各类资源,扩大规模效应,参与区域竞争。从而,最终实现武汉临空经济区从区域承接区域变为区域发展核心。

功能复合策略――功能复合集聚,提升产业能级。

武汉临空经济区作为武汉市的重要发展板块,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门户区域,因此,构建功能复合集聚的城市新功能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基础条件。

在大力推动临空产业发展背景下,强化不同产业的功能复合与集聚,本次规划分别构建临空类产业、临空物流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研发等多重功能片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带动武汉临空经济区高效有序的开发建设。

生态保障策略――设计结合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规划采用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在维护现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片区景观格局。武汉临空经济区内现有丰沛的水系资源及良好的自然环境,规划保留并强化现状的水系河流,凸显以水为特色的景观特征,形成城水交融的生态网格格局。

通过生态环境的营造,大力提升地区形象,从而吸引高素质人才导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规划框架

1、规划愿景

武汉市提出,到2015年,临空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到2020年,临空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4000万人次和50万吨,力争进入全国机场前10名,开通国际航线40条以上,真正成为中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2、空间格局

武汉临空经济区空间格局为:

“一核两心、三区多园”

“一核”是指以天河航空枢纽辐射半径5公里形成临空核心圈层;

“两心”指盘龙新城中心、吴家山新城中心;

“三区”指黄陂临空发展区、东西湖临空发展区和孝感临空发展区;

“多园”指在三个临空发展区的基础上,形成航空企业总部区、走马岭保税物流园、横店临空产业园等13个产业园区。

3、产业布局分析

本轮方案重点研究5-10公里辐射半径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整合,增加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主要以服务型产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公共服务、会议会展等为主。为了完善产业链发展,我们通过现状产业分布分析,结合本地发展需要,补充完善了以下几项发展产业:

(1)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武汉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不仅可以吸引大型企业来此设立总部,还可以在一些商贸、物流便利的区域设立新型民营总部基地,并着力创建成为全国首个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设立的总部区。社区化的民企总部集群,免除了企业自建车队、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的经营成本,又结合了就近商贸物流业的产业规划,是总部经济体新的发展方向

(2)健康养生产业园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产业的统称,主要包括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制造业和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与健康相关的制造业涉及行业领域有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体育健身用品等;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则包括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康复疗养、休闲娱乐、老年监护等。

(3)国际商务商贸会展综合服务区

通过城市商业发展格局的分析,商务商贸会展服务区是对黄陂临空经济区的一个重要补充内容,拥有汉口北市场群的商业基础和周边高科技产业园的支持,借助优越的航空区位,打造一个新的商务商贸交易平台,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升级。

(4)精致农业产业园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基地农业向产业链上游提升,除了保留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还可以通过食品加工、旅游观光等由农业所带动的产业为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高附加值有机农作物打开新的市场。

(5)教育培训产业基地

主要包括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创新教育、教育配套服务、北部网络教育中心、新型人才培训基地等教育产业,形成培训、生产、创意研发、管理一条龙的教育产业体系。

3.4生态环境构建

(1)水敏感分析:自然分洪区和城市分洪区综合考虑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自然排洪排涝的系统。雨涝季节,城市积水能够迅速通过人工模拟的生态沟渠或景观系统排入到自然河流和湖泊中去,干旱季节,可以通过湖泊和河流回灌给城市景观水体作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持续的水体自我调节系统。

(2)生态绿楔功能保护:主要包括武湖生态绿楔功能区和府河生态绿楔功能区,在严格保护水系沿线生态湿地及林地功能的前提下,局部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功能。

(3)风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有目的的构建大尺度城市通风廊道,保证自然风得以在城市中流通,将郊区温度相对较低的冷空气和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带走城市中心区的热量和废气,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降低城市内部温度和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

结语: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规划就是一副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宏伟蓝图,赋予它的不仅是时代个性的彰显,文化脉络的沿袭,更是历史发展使命的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华夏。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及影响浅析[J].物流技术.2011(09)

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09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分析11北京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非港口的国际化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服务贸易基础和实力。在技术支持方面,全国顶尖的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聚集也是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在北京,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好、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型绿色科技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北京的服务业以生产业为主,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信服务、邮政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或广告宣传服务等高科技新兴服务贸易成为主导。北京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明显优势。

第一,转移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的重要平台。2015年,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028亿美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同比增长178%,在北京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达2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部分重要的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而北京不仅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足的科技、人才资源,而且具有完备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强有力地支撑了离岸外包的发展。

第二,服务贸易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准较高。在标准化层面,北京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北京市政府2011年颁布的《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把努力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作为了重点任务,并在信息、旅游、环保、创意文化产业等多领域都有标准化的科学管理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8月,北京现有国家标准28802项,其中直接涉及服务业的有225项。在国际化层面,北京积极参与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占有份额。北京因具有广阔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国际高端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12天津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天津作为直辖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市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25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多。但在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最大峰值之后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到2013年才勉强恢复到180亿美元的水平。而天津在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也从2008年的61%下降到了2013年的33%,比2001年的35%还低02个百分点。但天津发展服务贸易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第一,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精神,天津就是要打造国际型先进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中心。其作为亚欧大陆桥三条线路的起点,在运输等国际服务贸易、服务产业集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第二,服务外包业为天津服务贸易的腾飞提供了机遇。2009年天津被确立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后,以滨海新区、保税区、开发区为示范中心的天津服务外包业正向高端产业发展。

13河北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河北现阶段还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的起步较晚,规模也有待提高。河北服务贸易仍然多集中于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旅游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的投资较少。但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也有自己的优势。

一方面,资源优势明显。所谓的资源优势包含了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河北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较为丰富的中、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立足工程承包、劳务派遣等优势产业,融入京津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另外,河北的长城文化、坝上草原、渤海之滨等优势旅游资源与京津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实现了京津冀一线式旅游服务,带动了相关服务贸易的往来。另一方面,市场腹地空间广阔。河北多个城市的现代城市化发展进一步提速,秦皇岛、唐山、沧州的港口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河北重视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在河北沿海港口城市纷纷加大了京、津跨区产业对接的合作项目建设。如,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合作模式,推动两地保税区协调联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承德县华唐中科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亿元,已有1000余座席呼叫中心部分投入运营。因此,河北为京、津转移部分高新技术服务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项目对接空间。

2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的不足

21区域合作流于形式,本位发展无法抵御外部风险

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缺乏统一的协调体系以及抵御外部风险机制。上文所谈到的天津2008年服务贸易总额在达到阶段性峰值的时候,直到2013年的5年间连续下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天津在区域发展中较为孤立,没有利用好北京的服务贸易总部资源以及河北服务贸易的腹地,最终导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幅波动。事实证明,区域间单一的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

22相对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

“十二五”期间京津冀三地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有显著的增长,但还是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更胜一筹,两者规模的差距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京津冀区域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以北京为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差距从2倍增长到了4倍。与货物贸易的顺差相比,京津冀区域的服务贸易还呈现出结构性逆差,这与旨在以现代服务业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3建立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的路径

31建立完善的京津冀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协调制度完善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协调制度是京津冀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法律层面,除了主要依据的《对外贸易法》之外,还应尽快出台多部专门针对服务贸易以及区域间服务贸易合作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在协同发展中,应建立分工明确的服务贸易管理结构,并形成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32建立京津冀国际贸易转移服务平台,服务新兴朝阳产业北京可以进一步打造国际贸易转移服务平台,并利用该平台改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在国际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获得产业国际化的更多成果和利润。在北京的示范带动下,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信服务、邮政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或广告宣传服务等高科技新兴服务贸易应成为核心产业。北京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跨国公司资源,拉动外资注入京津冀三地,加大进出口规模,在此基础上形成京津冀国际市场的规模,为区域合作提供充分的产业支持和龙头带动。在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北京有实力执行好总部的职能。

33通过京津冀三次产业融合,来协调京津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内在机制只有京津冀三次产业融合,才能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内在要求中实现京津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内在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京津冀货物贸易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原动力与内在需求,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服务贸易不仅可以实现与货物贸易的双赢,还有利于产业机构的优化,最终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而滞后的或不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也势必阻碍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以及三次产业的协调。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高效的服务和信息。同时,第三产业成为了外商投资服务企业的重要领域。京津冀可以以北京为服务业总部,以天津作为生产业的纽带,以河北作为生产制造业的基地,这样可以保障涵盖京津冀所有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产业部门,综合提高服务环节的价值比重。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服务业,关键在于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由此,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了京津冀贸易发展的核心,而传统的货物贸易成为了一种载体,实现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复合式统一。

34实践“北京总部、金融科研,天津桥梁、国际港口,河北转化、人力服务”的联动产业链在京津冀服务贸易产业协同发展框架下,实践“北京总部、金融科研,天津桥梁、国际港口,河北转化、人力服务”的联动产业链。从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北京依托于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和高端服务形成了“创新驱动”“总部经济”“高端服务”的产业格局,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可以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和先导效应,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市场布局和业务领域方面,逐渐形成了两大服务外包聚集区;天津借助于滨海新区开发了“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国际港口”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天津京津冀服务贸易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作用,效仿滨海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成功案例,结合京津冀发展特点,发展BPO等服务外包业务,而且天津可以直接受到北京的政策指导、国际化影响以及两大外包聚集区的积极示范;河北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现代农业强势发展的态势,鉴于河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鼓励更多较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从事ITO,为服务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基石。由此,完备的京津冀服务贸易联动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等外部风险的冲击。

参考文献:

[1]于立新,冯远中国服务贸易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赵瑾国际服务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篇4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1-03

当前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技研发能力都达到空前的水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支柱力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核心组织者。

跨国公司集中的、大规模的进入,给北京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投资,跨国公司给北京带来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了积极的全球竞争。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给当地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过去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下,市场出让份额与换回的关键技术的数量级不相称。市场份额的过快丧失把很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内的企业逼入减产、停产和破产境地。然而外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对国家整体技术进步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在北京的投资状况对北京市如何更好的利用外资、提高引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与外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摆在北京以及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的结构与特点

(一)投资倾向于第三产业

北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引资的特点完全不同,全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制造业占了70%以上的份额,而北京的服务业引资量占北京引资总量的60%以上。北京吸引外资的最主要领域是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发展迅速,特别是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所吸收的外资。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 2007年上半年的 0.9%、26.6%和72.5%。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北京又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以鼓励外资向该产业进军[1]。

(二)研发机构不断增加

北京由于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实力雄厚,因而吸引了跨国公司在软件、电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发投资,从总数比例上可以看出北京的研发力量已经受到跨国公司的认可。截至2008年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293个,占全国的24%[2]。

由此可见,北京的R&D机构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使北京的研发能力居全国首位。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之快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可以更快捷地获得各种科技资源。

(三)总部特征明显

除了科技资源外,北京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北京的总部经济特征明显。不少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与担负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设立在北京。对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而言,由于其投资规模大、项目多、范围广,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和当地政府沟通与联络尤为关心。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中国的最高政府部门,便于与政府高层沟通,快捷地获得政经信息。截至2013年1月8日,北京市共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84家,占在京投资世界500强企业的30.2%;已认定的总部企业中,投资性公司103家,占总数的81%,管理性公司24家,占19%。这些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创造了占用资源少、经济贡献大的新型经济形态。目前在丰台区正计划建立的总部基地落成之后,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安家北京,促进总部经济迅速发展[3]。

二、跨国公司投资与北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与北京的开放性政策相吻合的是FDI的大规模流入,同时伴随FDI而来的还有技术、管理等国外先进理念。FDI促进了北京的经济发展,但归根结底,产业结构才是一个城市经济素质的根本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外贸竞争力的大小以及市民所得的多少等都根源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北京产业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资流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外资的注入促进了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是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推动其演进的直接动力是投资。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北京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变。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具有不同类型,但其目的都是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外商投资过分集中的现象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产业布局的失衡。尽管2005年北京在引资过程中投入到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数额开始上升,但仍然仅为1.1620亿美元,占全年FDI的1.7%。北京的农业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北京周围郊区仍有大量农用耕地,农村人口超过500万,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虽然北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8620元/年增长到2012年的16476元/年,但仍远低于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自19978元/年增至36469元/年,超过16000元的涨幅,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正在继续扩大[4]。不仅对第一产业投资很少,关键技术封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节奏不均匀等都是当前外资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主要矛盾。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消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利用其竞争优势对某些行业形成垄断,进而对该行业中的民族产业进行控制和排挤,最终获得垄断利润并损害当地利益。

直接投资激励政策的产业目标不只是有意识地引导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北京优先发展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引入将对北京的技术及产业升级具有扩散效应的国际直接投资。在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能否发挥其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控的积极作用,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数量固然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按照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和要求,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有选择的引进,而非来者不拒,同时加强对引进外资企业的后续管理,规范他们的投资、市场行为,使之纳入为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轨道。

三、进一步利用外资与发展北京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一)弥补第一产业外商投资不足

就外商投资农业而言,北京市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条件。首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对农产品有着庞大、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市场规模大,范围广。其次,北京地区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科技人员多,研发能力强。京郊农民的知识素质相对较高,水利、电力、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农业经济运行的阻力比较小。与此同时,北京也存在着不利于吸引外资投向第一产业的各类问题。比如北京地区普通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另外在引导外商投资与农业方面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应根据外商投资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如有机农业或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鼓励兴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相关产业的科技研究项目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项目等,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今后要扩大外商投资于农业的比重,一方面需要真正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产业的特性来规范、鼓励和引导投资行为,尽量创造条件促进农业项目一系列的建设,引进好的优良品种和新的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状况,把优惠力度加大。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政府应对农业给与足够的重视,选择适合的优秀项目大力扶持;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好的项目加大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三是优先保证外商投资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其它配套服务;此外还应努力培养一批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以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项目回收期长,因此更需要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二)完善市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需要资金投入最多的领域。这类产业投资金额大、期限长、见效慢,极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以发展。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大量的垄断行业,大大提高了社会成本,对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形成制约,不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开展公平竞争。随着加入 WTO 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当逐步减少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和升级。允许外商投资于金融、保险、证券、旅游、能源生产与供应、交通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基础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配套和服务能力。在提高社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同时,确保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取得最大均衡[5]。

(三)充分利用优势发展总部经济

北京劳动力成本高,生活环境好,能够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优势。总部基地以发展办公、科研、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为基础,并融合金融保险、文化会展、休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业态,并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共同支撑起首都总部经济的发展。

中央商务区作为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集团的总部集聚的最重要的载体,集中了包括上述企业的营销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战略发展控制中心等重要部门,成为北京市总部经济最明显代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IT产业发展的标志和象征,是计算机、信息工程、软件、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的集聚地。金融街作为国内外金融企业总部的汇聚地,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跨国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此地,一方面可以为北京市的总部集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总部经济的发展理念将会为首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总部扎堆在北京会给北京税收、消费、就业等等带来多方面好处。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使总部经济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的新方向[6-8]。

四、总结

北京多年来引进外商投资的成效表现在几个方面:弥补了企业资金来源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等。这些仅仅是引进外商投资的直接效果,从更加长远的观点来看,外商投资的进入大大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市场的产品结构,并使人们的生活福利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外商投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有效发挥得力于政府正确的政策选择和恰当的管理。

因此,在下一阶段应继续提供具体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各种辅政策。首先为促使北京经济合理发展方面,要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平衡京郊农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的投资。其次,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投资环境。最后,不断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大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总部经济。

参考文献:

[1] 东方财富网.

[2] 中国经济网. .

[3] 新华网.

[4] 北京统计信息网

[3] 李秀华.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国霞.外商直接投资与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篇5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必要性

隆平高科技园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中心城区——*区,是长沙高新区的“一区四园”之一,属省市区三级共管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因驻园单位、公用设施等占地多,园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近几年来,隆平高科技园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实现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自我开发和发展的能力,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出台系列产业优惠政策,对总部经济进行重点支持和扶持,总部经济逐步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践探索证明,园区破解土地制约瓶颈、谋求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园区必须面向长远发展,着力推进并持续深化“五个转变”:一是要加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二是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三是要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四是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五是要注重从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二)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

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越的政治环境、政策优惠、科技支撑、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等。而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和便利,前景十分光明。

一是卓越的品牌优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发明创造,对解决全球人口过剩、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平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更是享誉全球,其品牌无形资产评估1996年已逾千亿,今年有关方面评估其品牌价值达1.98万亿元。200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以袁隆平的名字为园区命名,充分体现了对隆平高科技园的足够重视以及对园区未来寄托的期望之大。

二是优越的区位优势。武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沪昆“高铁”的开工建设,进一步拉近了长沙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距离,长沙将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中心,直接带动沿海相关产业的转移以及现有产业的发展。今年,*区主动对接“高铁时代”,投资40亿元加速推进浏阳河以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打造新的区域消费中心,并促进园区的提质升级。按照*区和武广新城的规划,红旗路将南延实现隆平高科技园与武广新站连通,人民东路延长线将继续东进对接黄花机场,营盘东路将修建浏阳河大桥连通隆平高科技园和主城区。机场、武广高铁、京珠高速、319国道、霞凝港和四通八达的城区主次干道等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强化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而酝酿中的长沙市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可能为园区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隆平高科技园的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技术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发展总部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年、*年,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百亿大关。*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65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全省7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九,综合实力连续三年位于“十强”行列。园区连续5年荣获长沙市工业园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一等奖。

四是优惠的产业政策。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园”,入园企业除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一切优惠政策,还可享受*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另外,园区还出台了隆平火炬创业中心科技和财政扶植管理办法,还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一企一策”特别优惠政策。在本土支持成长起来的企业如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对园区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志扎根园区,现已将企业总部入驻园区。

五是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园区聚集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30多家科研院所,园区内高精尖人才云集,每年产生辐射全国的农业高科技成果达100多项,是我国农业领域科研能力最强、科技成果最集中的基地之一。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形成了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人才交流、资源配置的优势,也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是健全的服务体系。园区与省市各级各部门联系紧密,广泛争取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建立了驻园服务窗口,形成了畅通的办事渠道。*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支持园区和园区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制订、环境打造等方面千方百计提供优惠和便利。隆平高科技园以“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企业”为服务宗旨,对入园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服建实行“受理不出隆平园,办理不出高新区”,工作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全程跟踪制等,极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快捷的服务。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

截至*年11月底,园区累计登记注册企业258家,其中购地企业39家,总部企业219家,占84.9%。*年总部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2%;实现利税占企业利税总额的41%。*—*年,总部企业在税收、产值上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年对总税收和区级税收的贡献率均接近80%,强力拉动了园区经济增长。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园区着力打造了一批总部平台,也成功引进了一批重点总部企业。

一是着力打造科技孵化中心总部平台。广发隆平创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分两期建设。*年6月一期3万平米标准厂房投入使用,现入驻率达100%,入驻了50多家物流、新材料、先进制造及配套企业,现已形成了稳定增长的长效税源。鉴于广发隆平一期运作非常成功,园区与该公司签订协议,购地198亩,建设34万平米的长沙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项目,打造湖南最大、配套最全、服务最优的标准化工业厂房总部集群。湖南省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米,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年投入使用,引进了55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定位于国内知名的自主创新型科技孵化器、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点骨干企业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总部园区。

二是着力打造金丹科技创业大厦总部平台。该项目占地25亩,高25层99米双子座,是目前中部地区最高的现代化工业楼宇。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米,相对于传统平层工业厂房节省用地325亩,其集约用地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其目标是“打造中南地区创业环境最宽松、综合创业成本最低的创业平台”。目前,A栋招商入驻与B栋建设扫尾同步推进。A栋现有顺丰速运、北京德运丰科技等20多家公司入驻。B栋于今年11月份基本完成外部装修。项目定位于电子信息、精密加工、电子商务、网游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部楼宇,全部建成后可入驻总部企业200家。

三是大力引进重点总部企业。爱尔眼科于*年9月注册入园,*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湖南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大汉控股集团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非公有制企业,下辖40余家子公司,总资产3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隆平高科于*年11月与园区签订总部基地项目协议,公司旗下24家子公司现有10多家已注册在园区。今年苏宁电器、阿凡提物流等大型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相继入驻园区。

(四)发展总部经济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紧缺制约优质项目入园落户。园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除驻园单位、公共设施用地外,实际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极其有限。园区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园区现有在谈购地项目32个,涉及用地面积3280亩。而因供地有限等原因,大批有明确投资意向的项目已流失。

二是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总部经济发展需要现代楼宇的供给和城市环境的配套。园区在现代商务楼宇建设方面,新规划建设的却比较少,企业现代化办公条件也还有待完善。这导致部分总部企业不愿意进入经营,也使一些企业因缺少扩大发展的空间而外迁。另外,在城市管理方面,虽然园区已经做的比较好,但是要想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就必须高度重视和长抓不懈城市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城市环境打造上,仍需下大功夫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展开市容环境整治,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建设、加快生态友好型城区建设等。

三是拆迁工作推进难。因长沙市新旧拆迁政策对接存在一些问题,园区拆迁进展总体上跟不上项目建设的需要。拆迁扫尾工作一时难于全面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开发建设。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近年来,国家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贷款力度,各级各部门也采取一系列促进企业融资的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银行融资门槛高,普通贷款周期短,贷款使用限制多,引导资金到位难,导致企业争取资金和贷款的热情明显衰退。随着中央调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园区中小企业将更加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融资贷款、扶持资金及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五是周边园区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园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先导区、雨花环保园等园区大力建设标准工业厂房等。当前,形成了园区同构、政策同化、项目同质的局面,特别是在争取优质项目上,零地价送地和让利让税优惠造成园区间的恶性竞争,也为未来总部经济发展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二、园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建设都市工业精品园区,打造两型示范现代新城”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都市工业之路,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着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深化“二次创业”,突出发展总部工业、楼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项重点,打造“产业高端、技术高新、厂房高层、服务高效、发展高速”的特色园区。

(一)破除观念误区,解放思想

一是转变发一定要在城市中心区域范围内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从我国国情和北京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总部经济选址己出现了多元化和郊区化的特征。根据在长沙的地理位置而言,隆平高科技园距长沙市市中心5公里左右,从空间距离角度来讲非常合适发展总部经济。二是转变一定要在现代服务业成熟区域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配套并不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决定性因素。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完全可以实现经济主体在办公与生产上的分离,以及中介实体和经济实体在地域空间上的分离。这为企业的决策、研发、经营等中心相分离创造了条件。隆平高科技园集中规划总部经济,就是要致力于打造成为环境优良、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交通条件,克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足,积极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的新模式。

(二)确定目标定位,错位发展

隆平高科技园作为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开发园区,承载着引领地区经济发展、树立精品园区形象的使命,园区的定位和发展必须体现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园区明确了在发展现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总部”意识,以总部工业、楼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集约发展、高效运转、低成本运营。

(三)加快品牌推广,塑造形象

一是以现念经营园区品牌。充分利用园区品牌的政治资源、市场认同和社会声誉,建立园区品牌的质量认证体系,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人文凝聚力。促进园区品牌向产业、产品品牌的延伸与扩展。二是以产业集聚提升园区品牌。应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集中抓好园区的区域产业品牌、产业支援体系、工业配套体系三大系统建设,积极鼓励园区企业运用名牌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树立“隆平园区制造”就是高品质、高科技的名牌效应。三是以有效途径推介园区品牌。建立完善的品牌推介体系,善于用好各类媒体资源,认真做好园区品牌报道,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直接接触,让更多的国内知名企业了解园区,积极扩大园区品牌影响。

(四)实施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一是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照长株潭一体化总体规划,认真实施*区“强西拓东”战略,加快“两片一线”的整体开发建设,利用隆平高科技园支撑浏阳河东岸地区的开发。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使隆平高科技园适度扩大规划面积至30平方公里左右。二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要秉承“功能齐备、适度超前、生态环保”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规划。三是完善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度扩大土地规划面积,并与之相适应调整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五)加快土地整合,夯实载体

隆平高科技园应立足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按照要素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打造总部基地,形成集聚效应。一是整合建设发展载体。加大存量土地资源整合力度,以采用规划条件调整和提升土地转让价格的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向发展总部经济转型。二是鼓励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立足城区建设现状,坚持盘活、整合、开发相结合,加快总部经济商务楼宇建设,改造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商贸楼宇。三是完善城市基础建设。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承载能力。按照规划时序要求,重点建设好隆平火炬创业中心和隆平总部工业园,强化区域通枢纽的作用,重点加快总部聚集区十条主次干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六)明确产业导向,加强引导

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注重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一是稳定和发展现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特色。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能降耗,支持企业参加“两型社会”建设。二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推进优化园区软硬件建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园区投资创业,或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或完善园区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或延伸和完善园区的产业链。三是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着力建设隆平火炬创业中心、隆平总部工业园等项目,为总部企业的引进搭建基础平台,着力引进大集团、大公司、大财团来园区设立行政总部、科研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等。通过企业总部的引进,提升园区的品牌影响力、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篇6

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首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从1997年以来首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在11%以上,尽管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首都经济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目前,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从国际上大城市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放缓趋势,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如东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名义增长率(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率)下降至10%以下;香港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期间GDP平均增速保持在5%左右。基于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综合考虑全球经济对首都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来首都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有所趋缓,进入一个稳定增长的阶段。

2.服务型、总部型、知识型、绿色型经济特征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北京市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特征更加突出。一是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从2005年的69.6%提高到2011年的75.7%,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图1),服务业的税收、吸纳就业、利用外资等各项指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超过80%。二是北京总部经济规模居全国首位,聚集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2011年北京有41家企业入选全球500强,仅次于东京;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12家,拥有中国500强企业总部100家。三是以知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的知识型经济发展迅速,生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8.7%、6.3%和12.1%(图2)。四是通过加快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企业的搬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方向发展,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未来,体现首都资源特征、符合创新导向方向的这四类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创新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北京着力加快“科技北京”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TD-SCDMA、闪联、龙芯、“非典”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先行先试政策逐步深化,2011年示范区实现增加值3062.6亿元,占全市的19.1%,比2005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图3),对推动首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关村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增强,截至2010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主导创制国际标准76项,国家标准590项;2011年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20.6亿元,占北京市的七成,占全国的1/4强,其中80%流向北京市其他地区、外埠城市和境外,有力支撑了首都及全国创新发展。

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提出了要在全国转变发展方式走在最前面、率先形成创新驱动格局的战略目标,这就需要站在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审视首都经济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公认世界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经济总量规模还相对较小(表1),2011年北京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2544.1亿美元,仅为东京的1/12,纽约的1/10,伦敦的1/3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更为明显,2011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2447美元,仅为东京的1/17,纽约的1/8,伦敦的1/7。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北京市已经形成了服务业主导格局,但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公认世界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低10多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仍有待提升。

(二)首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亟待提升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了世界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体现了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资源配置格局,但是与纽约等世界城市相比,首都经济的全球配置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总部经济提升空间依然很大。高端企业总部聚集程度是体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北京拥有的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达到41家,仅次于东京,排在第二位,但是,一方面,北京的总部企业主要以中央企业为主,以能源、电信等垄断行业企业为主,真正体现北京产业特点的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企业总部数量较少,而且总部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还相对较弱,国际化程度还相对较低。有关调查显示,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指数(海外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而北京总部企业的平均跨国经营指数还不到20%。另一方面,北京拥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只有100多家,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拥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都在上千家相比,差距很大。#p#分页标题#e#

二是体现世界城市功能的重点行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从金融功能来看,北京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聚集了全国知名的金融机构总部,控制着全国60%的金融资产、90%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北京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也逐步提升,由2007年的第3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16位,但是北京金融功能主要是服务全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北京要素市场体系很不完善,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要素交易市场。从体现文化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都是全球著名的文化中心,文化产业非常发达,伦敦的创意产业已经超过金融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虽然北京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与纽约、伦敦等相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缺乏类似纽约的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公司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型企业,也没有伦敦设计节、伦敦时装周等全球知名的文化节日。从体现国际交往功能的旅游业来看,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次,远低于2010年纽约的970多万人次和伦敦的1400多万人次,人均旅游收入差距更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后,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体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从北京创新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十一五”以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已经由单个企业独立创新进入到集群式创新阶段,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集群,创新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提升,但与硅谷等区域相比,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成果相对较少,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从硅谷发展历程来看,硅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集成电路、个人电脑、互联网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成为引领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策源地。与之相比,受科技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北京密集的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尚未形成一批真正在国际上具有技术主导权的创新集群,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需要依赖进口,高技术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弱。企业技术性收入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产出的重要指标,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为例,中关村企业总收入中仍然以产品销售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为主,真正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性收入比重则相对较低,而且有下降的趋势,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性收入分别仅占到24.8%和15.5%。长期以来,北京城市空间呈现“单中心”格局,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问题,而且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六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8.2%、占平原面积的21.3%,而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的7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的81.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80.3%。同时受区域发展环境差异、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南部与北部发展差距较大,虽然北京市自2009年以来启动实施城南行动计划,总投资达2900亿元,带动了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图4),2011年南部地区的地均GDP不到北部的1/3。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承担着首都生态涵养职能,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西部四区人均GDP仅为全市的一半左右。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也非常艰巨,虽然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图5),2011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

推动首都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新阶段,实现首都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把握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后的新趋势、新特征,充分挖掘首都创新资源优势,更加注重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首都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纷纷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北京作为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城市,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全国参与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北京推进世界城市建设,也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依靠创新提升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北京新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首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一是要围绕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抢占全球技术主导权。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各类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强化资源集成,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研发组织模式,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并争取形成国际标准,提升在全球的技术话语权。二是要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可以促进一批转化占地空间较小、附加值较高、对环境污染较小的重大创新成果直接在京转化,也可以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在京外区域转化。通过创新成果转化,真正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影响力是体现世界城市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而且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对于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好莱坞、迪士尼、日本动漫等在获取大量海外收入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传播了美国、日本的文化理念。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对于支撑首都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要把北京的科技、文化两类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体现北京作为古都所承载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同时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创新产品生产方式、表现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新闻出版、影视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并积极推动一批动漫游戏、数字新媒体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航母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显著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p#分页标题#e#

(三)推动总部经济与生产业互动发展,提升首都经济辐射力

总部经济与生产业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3],企业总部聚集将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科技研发、广告会展、教育培训等生产业产生大量需求,为生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生产业的发达程度又是企业总部聚集的一个重要条件。总部经济和服务经济作为首都经济的两大特征,未来应通过加强这两者间的互动发展,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发展质量,增强首都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结构,率先形成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积极鼓励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业领域的全球知名企业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推动生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依托该平台推动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提升首都服务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加快“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建设,显著提升首都经济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智能型总部,另一方面要支持和服务国内大型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经验,加强市级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成立全市统一的总部经济管理服务机构,健全总部经济统计制度,整合区县有关总部经济政策形成全市统一的政策体系,促进总部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强区域空间资源整合,打造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123-06

Key words: Fujian Free Trade Area; headquarters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Xiamen City

Abstract: Xiamens headquarters economy begun to take shape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provides Xiamen headquarters economy with greater operation space in the aspects of investment, trade, financ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exchange with Taiwan etc. In this context, Xiamen should focu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going out of traditionally prestigious industry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ies.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 services shall be strengthened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 economic zone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so that headquarters economy can be further adv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ba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pport,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区位优势吸引企业,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将其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的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1〕。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包括子公司、地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等三个层级,而总部经济不仅指企业全球总部聚集,还包括企业的地区总部聚集。总部经济由于在税收、产业、消费、就业和资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受到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重视。自200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北亚地区总部后,我国总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的数据显示,现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设立企业总部,此外还有许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将总部设立于北京。

一、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及现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5期罗娟娟自贸区背景下的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探析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厦门市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

1.经济发展

厦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厦门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2015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6.5%,三次产业结构为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比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2〕。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会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

厦门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厦门与漳州两地港口的整合,有效提升了水岸线资源和腹地优势〔3〕。同时通过对码头等港口资源的整合,也进一步降低了港口的运作成本,有效提升了厦门港的竞争优势〔4〕。2015年,厦门市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增长2.5%,集装箱吞吐量918.3万标箱,增长7.1%,增幅居沿海干线港口第一名,全国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投入运营〔5〕。

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来,包括台湾第一金控集团旗下的一银租赁〔6〕在内的多家银行、保险、金控集团意向入驻两岸金融中心,厦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4亿元,增长14.7%,占第三产业的18.3%。至2015年年末,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76.3亿元和7567亿元,增长16.0%和13.9%。实现跨海峡人民币清算金额537.1亿元,两岸股权中心挂牌企业突破千家〔2〕。金融服务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

2014年厦门启动服务外包产业园,力争引进符合厦门城市发展特点的大型服务外包平台和应用服务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产业集聚

2015年,厦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厦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2〕,是厦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为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区域位置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构建现有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此外厦门也是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对接和转移的堡垒,优越的区域位置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4.人居环境

在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位居第17位〔7〕。同时,厦门还曾获过中国休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交通管理模范水平、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人居环境方面的荣誉称号〔8〕。优美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使得厦门受到高端人才青睐,在2014年《第一财经周刊》的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的调查中,厦门位列第6位〔9〕。人居环境成为总部经济的发展保障和推动力。

在200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2012年《厦门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5位,已经形成两岸金融中心、厦门本岛总部集聚区、集美国际商务中心、翔安商务营运中心等主要的总部经济聚集发展区。

二、自贸区建设对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且取消绝大部分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特殊区域。自由贸易区作为开放层次和自由度较高的特殊区域,在外资投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转口贸易、金融流转等方面都带来更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对现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可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0〕。

2014年,福建省决定将福州、厦门和平潭等地作为整体申报福建自贸区。参照现有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框架,福建自贸区的规划和建设将给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厦门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获得更大的制度空间,从而促进政府运作效率的提升和法律监管环境的透明化,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1.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开放

自贸区的建设降低了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变了现有准入审批的投资管理体制,从而吸引外资进入现有的优势制造产业及航运物流、电子商务、高新技术、财务咨询、法律等服务行业〔1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行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同时,自贸区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打开企业对外投资通道,允许企业,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以厦门为总部进行扩张,实现市场开拓和资本并购等投资活动。

2.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

厦门保税区目前定位于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业务及金融、保险、期货、商品展销等服务业务。自贸区的建设可协助厦门将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等业务作为贸易转型的方向,简化对外贸易操作手续,促进对外双向贸易的发展,加上厦门东南航运中心建设逐步完善,使厦门在两岸经贸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3.金融领域的创新

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推动金融利率市场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兑换,特别是开展对台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引入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速资本市场发展和资金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现有的总部跨境资金流动流程,突破现有总部外币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限制,降低总部企业的资金交易和运营成本〔12〕,使厦门成为企业地区资金总部和结算总部。

4.政府职能转变和法律保障

自贸区建设将政府由规则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保障者的角色,政府致力于提供公正的市场约束机制、有效的公共服务以及高效的行政服务,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监管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吸引企业总部的入驻,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5.两岸交流(对台贸易)

福建省自贸区基本定位之一为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和互补,成为两岸的交流平台。这一定位为厦门总部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并实现空间扩展。

三、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思路自贸区的建设将凸显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加强厦门对外经济贸易、物流、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厦门总部经济应契合厦门及海峡西岸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

1.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应服务两岸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

在2010年6月正式出台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中,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等10类共计539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台湾对原产于大陆的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等4类267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另外大陆及台湾方面还承诺在某些服务行业向对方进行进一步的放开。ECFA协议的签署,促进了台湾优势产业向大陆的转移和市场扩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产业的互补和对接。在自贸区的背景下,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做好台湾电子信息、石化、材料和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在厦门设立生产制造总部和市场总部,台湾农产品等在厦门设立市场总部和物流总部,台湾地区服务业在厦门设立运营总部和资金总部,两岸纺织服装业、制鞋、食品等产业在厦门设立研发总部的相关准备。

2.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保证自贸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食品、水暖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已形成外贸驱动的增长形式,然而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汇率变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产业链整合、产业转移、关税调整和退税、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难题〔13〕。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将生产制造环节迁移至劳动力资源丰富、制造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区,而将企业总部保留于厦门;另一方面也鼓励现有优势产业以厦门为跳板,在自贸区中设立投资总部,尝试进行产业链相关的国际收购和投资,特别是对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及下游的销售网络的投资收购,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提供更加专业的配套服务,优化软环境,保证企业总部运营和优化升级的稳定性。

3.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13年主度在出访时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思,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且与东南亚等国存有深远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应起到关键性作用。自贸区的建设,可将厦门打造成为联接东南亚、中东等地的交通枢纽,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发展。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进一步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四、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措施根据《2013上海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蓝皮书》、《European Business in China:AsiaPacific Headquarters Study》等的调查显示,与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接近目标市场和客户、政府的优惠财政扶持政策和高效有序的行政能力、充足的人力资源、开放高效的金融资本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低廉的营运成本等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规范透明的法律监管环境。厦门可参考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改进提升,实现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1.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总部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包括投资架构优化驱动、经营功能转型与完善驱动及开拓投资新机遇的驱动等〔14〕。厦门需充分把握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一方面继续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完善现有电子信息业、石化、机械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产业链和行业配套,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另一方面也应把握现有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不仅要对现有的计算机、LED和光伏、物流等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还要促进产业向云计算、绿色产业等进行层次提升。第三,应重点引入医疗、音乐传媒、电子商务及教育等服务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见表1)。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总部经济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贸区的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和发展开创了新机遇,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服务这一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的具体策略包括了技术投资、市场开拓、境外融资、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和多元化投资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表2)。

为满足企业在不同“走出去”策略下的需求,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现有投资贸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专利和品牌交易平台,为传统产业构建信息前导平台;其次,尝试放开自贸区企业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的限制;第三,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效率,加大国际经营和国际投资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3.物流业与金融业齐头并进,打造总部经济稳步成长的坚实保障

自贸区的建设通过提升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层面的运作效率,为企业总部运营奠定基础。厦门可以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平台,引导投资的双向流动,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并在两岸经贸合作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在投资项目、境外融资、离岸金融、两岸自贸区对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其中推进东南航运中心、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总部经济发展稳步成长的保障,是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东南航运中心建设中,一方面须持续推进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扩大厦门经济腹地范畴;另一方面应在自贸区背景下,在两岸直航的基础上,尝试两岸港口资源的整合,共同构建面向国际贸易的海峡两岸港口物流体系〔15〕。

(2)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中,除了进一步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在厦门等地开设分支机构外,更需要重视金融业务的创新,包括货币清算、资本市场的合作与对接、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及融资担保信息共享等,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4.做好与福建自贸区中其他地区的协调配合,减少总部经济发展的内耗

篇8

【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借鉴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一般路径,以佛山传统产业——陶瓷产业为例,以微笑曲线为基础构建了佛山传统产业升级线路图。在分析佛山陶瓷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佛山陶瓷的生产制造环节(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生产技术调整、产业转移)、价值链两端环节(品牌、营销、研发设计)、产业链条升级(陶瓷文化旅游、下游服务外包产业) 入手,探索研究佛山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并为其他区域实现相同产业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传统产业;佛山陶瓷;升级路径

【基金项目】2013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东部地区产业演化与城市化动态协调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13BJL077)。

【作者简介】赖红清,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曹宗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企业管理。

一、前言

我国传统产业凭借丰富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以低成本制造优势顺利嵌入了全球经济价值链中,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成分。据统计,当前中国传统产业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2/3,从业人口占比达87%。国内生产总值的87%属于传统产业创造,国家财政收入的70%左右来自传统产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由于我国传统产业绝大多数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造成低端锁定与核心环节缺失,产业升级出现被“俘获”现象,向高端环节升级步伐受阻。因此,在经济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我国优势传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后发优势,对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佛山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传统工业发达,也是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沿海城市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典型特征。研究佛山传统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选择适合本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以产业升级理论为基础,以佛山优势传统产业——陶瓷产业为例,剖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微笑曲线为基础,构建佛山陶瓷产业升级发展线路图。从佛山陶瓷的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研发设计等环节入手,探索研究佛山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区域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产业升级路径理论研究回顾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较早研究产业升级演化路径问题的学者是Gereffi(1994),认为产业升级沿着组装加工贴牌生产自主设计制造自有品牌构建的路径演化。

Humphrey和Schmitz(2000) 提出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分类方法,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角度的产业升级包括从低到高、依次推进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方式(如表1 所示),指出产业升级的路径沿着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升级或产业间升级逐步提升。

Erns 提出产业升级的5 种方式,即产业间升级、要素间升级、需求升级、功能升级、链上的升级。后4种都属于产业内升级。

(二) 国内学者对产业升级发展路径的研究我国当今理论界对于产业升级研究主要有“调整结构”和“价值链”两种思路。其中广大专家学者较赞同的是“价值链”涵括的内容比“结构调整”的内容更全面,更加符合产业升级的本质要求,应是产业升级研究的主要方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吴敬琏(2001)、林毅夫(2002)、张辉(2004)、卢锋(2004) 等较早期的研究认为,中国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发挥了比较优势,认为要继续挖掘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中国中西部通过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强化与沿海地区的产业耦合,加快产业升级。二是近期文献更多认为嵌入GVC的中国产业发展已经陷入低端锁定,即被锁定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微笑曲线”的中间阶段。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缺失,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阻力较大,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增长受阻。刘志彪(2007) 等提出构建国家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认为摆脱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的出路在于国内价值链的培育。卢福财(2007)、卓越(2008)、谭力文(2008)、唐海燕(2008) 等认为实现由俘获式全球价值链向均衡式全球价值链的转变,各区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个更加均衡的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

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归纳出产业升级的路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上的产业结构升级,或沿着价值链从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或从有形商品生产投入向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升级,或者从产品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这些文献总体上对我国地方产业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由于分析对象的地域差异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探索空间。

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选择——以佛山陶瓷产业为例

(一) 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佛山陶瓷历史悠久,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便被誉为“南国陶都”,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迅猛发展,佛山陶瓷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影响辐射面广,享誉国内国际,极具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优势的传统优势产业。佛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墙地砖年生产能力16亿平方米以上,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约占全球产量的25%;卫生陶瓷产量达到1300 万件,占全国的16%以上,占全球的4.8%。同时是全国最大的陶瓷装备制造业基地、陶瓷化工色釉料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陶瓷专业市场群落,也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

佛山陶瓷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与经营,形成了东鹏、鹰牌、蒙娜丽莎、新中源、钻石、金舵、新明珠等大批骨干企业及优秀品牌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区域陶瓷品牌。佛山作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地,企业数量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5家;品牌影响力大,占全国建陶行业10个名牌产品中的70%,也是全国陶瓷营销中心。

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一方面,生产能耗高、物耗大、占地面积多,资源粗放利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压力大,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严重;产业转移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民工荒”,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萧条,国内市场由于房地产不景气,再加上遭遇从外国陶企的技术壁垒到反倾销控诉,销量不断下降,利润日益减少,部分企业发展难以为继。为了更好梳理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劣势,将优势和机会合称为“有利因素”,劣势和威胁合称为“不利因素”以简化分析,如表2。

(二) 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1.生产成本持续攀高。从生产成本构成来看,年销售过亿的建陶企业的大致比例构成是:原料及燃料、设备折旧分别占20% 和30% 、15%,而人工和销售费用分别占了成本的10% ,各种税收以及行政规费,分别占了成本的8%和7%,如图1。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价的一路飙升,陶瓷产业作为耗能大户,燃料成本从占比30%提高到了现在的40%左右。此外,随着石油价格上升,化工原料、色釉料、包装材料等也随之涨,加上技术工人短缺,人工费用逐年增加,造成佛山陶瓷的生产成本较四川、福建、山东、江西等地区高,来自国内这些瓷区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生产成本的增加迫使陶瓷企业转型升级。2.瓷土资源紧缺。目前佛山地区的陶土已经全部用尽,企业要从东莞、肇庆、清远、中山、英德、花都等地购买瓷土,佛山地区有上千条陶瓷生产线,一条窑一天少则6 吨,多则8~9 吨,市场需求量大,加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涨,水、煤电等供应吃紧,佛山陶瓷企业面临“断炊”的威胁。佛山陶瓷企业不得不加快产业转移升级的步伐,把生产基地迁往粤东粤西两翼地区甚至省外资源丰富的地区。

3.环保门槛不断提高。陶瓷产业是典型的污染产业,其废气排放量位居各行业首位,约占50%;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二位,约占25%;工业粉尘排放量居首位,约占99%。不少陶瓷企业不注重环保治理,对环保的投入不够,造成产业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的被动局面。

2006 年起,佛山市政府加大了治污环保力度,提出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实现陶瓷产业的转移升级。佛山建陶产业总体上面临的政策形势非常严峻,环保门槛促使城区企业不得不外迁。

4.研发能力不足, 低端锁定及路径依赖并存。在技术创新和改造方面,大多数企业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在佛山十大优势行业中,陶瓷建材行业大中型企业占16%,但R&D (研究与开发) 经费与人员只占0.2%和2%,专利申请总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总数只占0.5%和5.6%,R&D经费、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倒数第一,R&D人员、专利申请总数倒数第二;陶瓷建材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占3.7%,但R&D经费与人员只占3%和2.9%,属于较差的类别。在产品设计方面,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仿效性严重,产品开发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和实用型之路。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了佛山陶瓷业陷入了低端锁定的困境。

另外,佛山陶瓷企业99%为民营企业,企业家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企业发展规划缺乏长远眼光,绝大部分企业满足于通过贴牌的方式来获得稳定的外销渠道,自动放弃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产品附加值不高,对销售市场和国外先进技术产生一种依赖。

(三) 佛山陶瓷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的选择佛山陶瓷产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属于客户驱动型。价值链的企业在实现升级的过程中应注重成本控制和设计、品牌、营销环节的建设。结合佛山陶瓷业所属的价值链类型及升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升级重点应该提升价值链,打造未来的竞争力。一是调整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二是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服务);三是价值链整体攀升,如图2。

1.生产制造环节提升。一是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研发设计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行陶瓷的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高重点发展低碳、节能、节材的高端建筑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高档洁具,降低消耗,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进行产品生产环节的转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陶瓷业在资本、技术、生产管理水平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区位优势,但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为了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将生产制造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生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发展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的环节。2002年开始佛山陶瓷通过转移扩张,形成了以佛山及周边的清远、河源、肇庆、恩平、四会、新兴等广东产区及国内如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重庆、江西、山东、陕西等产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个生产基地,近300家工厂,建成了1000条以上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

2. 向价值链两端环节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1) 引导陶瓷产业逐步向总部经济发展。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佛山产业已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等都让世人刮目相看,发展总部经济的产业基础雄厚。在充分评估广州、深圳虹吸总部能力的基础上,以陶瓷产业优势作为发展基础和突破口,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第一,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陶瓷企业总部,由低端制造向营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高端环节拓展,逐步优化优势传统产业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合理配置的区域布局。到目前为止,佛山陶瓷通过8年的艰难调整,以南庄大道、华夏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瓷海国际四大区域为纽带,形成了国内绝无仅有的规模庞大的陶瓷总部聚集群。已集聚了如东鹏、新中源集团、金舵、新明珠集团、宏宇集团、欧雅企业、冠星企业、能强集团等国内外200多家优秀陶瓷卫浴企业总部进驻,佛山陶瓷全国营销乃至世界营销的优势日益明显,推动了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快速形成。

第二,建立总部功能区。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陶瓷工艺、陶瓷设计、陶文化传播;华夏陶瓷城重点发展陶瓷会展;瓷海国际主要发展陶瓷物流和批发;中国陶瓷城则作为中高端陶瓷卫浴的营销窗口,主攻出口;而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向陶瓷企业的全球营销中心方向发展。目前南庄镇的华夏陶瓷博览城、陶瓷总部基地、瓷海国际3个基地进驻的陶瓷营销中心已超过1100家,大大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围绕总部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佛山作为传统商贸重镇,应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承接广州新火车站、新白云机场、南沙港等大型物流节点的延伸,鼓励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佛山扎根,着力建设陶瓷商贸物流中心。同时,还要在金融、会展、广告、设计等生产业有所突破,实现从“佛山制造”向“佛山服务”转变。

(2)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佛山与广州、深圳市相比,最没有优势的就是人力资源。政府应该在高级人才的引进上设立新的衡量标准和新的优惠措施,加大高新人才、重点产业人才的引进。同时也要注重自己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陶瓷专业或陶瓷学院,为佛山市陶瓷产业培养本地急需和紧缺的陶瓷研发设计、高技能人才。邀请广州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美院的大师入驻,并引入民营资本,形成佛山陶瓷的教学、科研和创作基地,系统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成为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智囊。

(3) 进一步打造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佛山陶瓷已经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区域品牌,如何整合佛山历史文化优势,全面打造好这个区域品牌,突出“佛山陶瓷”这个区域品牌对佛山陶瓷今后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中国名牌”在建陶行业空缺的今天,笔者认为应向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佛山陶瓷”集群品牌商标,将集群品牌发展正式地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之中,多管齐下,完善“佛山陶瓷”品牌的功能,打造出其个性特色。

(4) 建立专业的陶瓷精品工业园。按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要求,在重新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专业的佛山陶瓷精品工业园,可以集约利用供水、供电、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推动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借助陶瓷总部基地的平台,大力提升佛山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真正将佛山陶瓷产业做强做精,将产业园变成陶瓷品牌的孵化器。

(5)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第一,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激励,特别是加大对重点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对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延长产业集群链条、增加产业集群附加值、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的企业或项目,优先安排用地,优先协助配套资金,优先发放优惠贷款,优先给予政策扶持。如蒙娜丽莎集团拥有省市区三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了更多科研资源、人才优势,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大平台和智力支持。正是这些龙头企业,以自身的创新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进行着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尝试,不断推动着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以及管理和营销水平上,逐步向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看齐,提高企业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能力与层次。

3.价值链整体提升。

(1) 发展陶瓷文化产业,提升建陶瓷产业链。第一,依托陶瓷文化遗产,整合佛山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陶瓷旅游文化。如利用南风古灶和石湾公仔街、石湾陶艺博物馆和南风古灶艺术长廊商业步行街等载体,通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广泛深入传播佛山的陶文化,发展陶瓷文化旅游,提升佛山陶瓷品牌的功能,提升它的价值空间。第二,促进陶瓷文化与高科技的融合,提升陶瓷产业的文化附加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注重传统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功能,还关注产品的文化质量和文化功能,因而在生产方面要坚持依托技术创新,利用高科技技术把陶瓷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用于开发和构建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

(2) 建立公共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和研发投资不足,需要政府建立公共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现已建成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陶瓷技术创新中心”“佛山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也将为佛山乃至广东省陶瓷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分析、知识产权等全链条技术创新服务,为解决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检验检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3) 大力发展陶瓷建材的下游服务外包产业。陶瓷业下游服务外包产业包括专业建材物流、陶瓷化工色釉料等,要突破建材物流运输能力和辅料技术的制约,完善市内现有的大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综合市场,延伸和拓宽陶瓷建材行业的产业链。鼓励整体陶瓷产业与广州、深圳、香港等服务业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的相关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佛山产业链向外关联升级。

四、结语

陶瓷产业作为佛山的优势传统产业,其转型升级对区域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区域应立足本土核心资源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领头羊的作用,通过技术能力升级、市场能力升级的双重升级途径逐步构建高水平的区域价值链。随着时间的推移,具备产品链高端竞争力的价值链以一个更加均衡的价值链体系进一步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内分工,实现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占据产业制高点。

产业升级是一个地区产业体系的系统的调整,它不仅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更需要政府能够提供有效支持产业升级的公共政策。另外,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效果的好坏不仅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整合创新,更取决于与之相配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整体变革。同时,在新形势下,政府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既能顺应市场机制,又能发挥政府优势的政策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Gereffi G,Ksplinsky R.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Spreading theGains from Globalization[J].IDS Bulletin,2001,32(3):1-136.

[2]Hump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Research o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R].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4]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0-48.

篇9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20__年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

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20__年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__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1)__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____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20__万元,20__年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20__年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2)(上海__电子科技有限公司)__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

(3)__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__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4)__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20__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5)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

(二)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 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07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14.4%、54.4%、12.5%。二是生物资源优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 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 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 58079公顷,森林覆被率57.7%,森林多集中分布于__湖和__江汇水区及__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 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 三是水利资源优势。__湖设计库容 108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 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 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 地下水分布不均,__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 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 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

开发区 23.4km 2的土地整理 ,高标准建设 “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20__年,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__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20__年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15.8%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 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 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二)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

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五)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78-05

一、引言

作为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的北京,进一步促进首都金融产业集聚并带动经济平稳发展,是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战略。由于金融业所经营的是金融商品,并不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商品,所以比一般的生产性产业更加丰富多变。因此,就产业集聚的角度来说,目前学界尚无法给出金融产业集聚一个一致的定义,但是,当金融产业的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结果往往会形成一个金融中心,因此本文将金融中心视为金融产业集聚进行研究。

金德尔博格(Kindle 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使不同地区之间的存款和支付得以转移,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不同时区之间的私人或企业所进行的储蓄或者投资,使得投资者能够从存款者“手中”拿到金融资本。饶余庆(1997)认为,金融中心是一种“都市”,而这种都市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都市中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要高度的集中,第二是都市中的各种金融活动要比“非都市地区”的交易更加有效率地进行,第三是都市中各种金融市场都能够自由地生存和发展。黄解宇,张志刚(2006)认为金融产业集聚是一个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结果。而梁颖(2006)则认为,金融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国家当中,具有政府金融部门职能的总部以及金融企业的总部,向某一个区域逐渐集中,并且与其他国内的大型企业总部、国际性机构以及跨国公司之间,产生紧密联系的一种产业上的空间结构。

对于金融集聚的测度,主要集中于指标体系评估法与集聚指数评估法。张泽慧(2005)在研究国际金融中心时提出,金融中心需要保证金融机构安全地获利,还要具备专业化的服务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根据这个思想建立了金融中心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地研究金融中心问题。杨再斌(2006)通过研究,进一步建立了有关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了金融基础设施、经济区位、经济规模以及集聚程度等因素,更为全面的衡量金融产业的集聚情况。对于集聚指数评估法的应用表现为陈文峰、平琪(2008)利用上海1990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市金融产业集聚做了区位熵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金融产业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并且集聚的程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丁艺、李靖霞、李林(2010)同样采用了区位熵的方法,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得出了东部金融产业集聚的程度高于中部以及西部金融产业集聚的程度。刘红(2008)张志元、季伟杰(2009)等学者在对金融产业集聚进行分析时,均以区位熵作为基本的指标来衡量集聚的水平。

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首先提出了“总体金融发展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并试图分析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图像显示的结果的确是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戈德史密斯对其分析方法有所质疑,所以并没有公开承认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莱文等(Levine,1993)在戈德史密斯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金融结构在规模大小以及功能上的发展,使得全要素生产力以及长期经济加速增长。

谈儒勇(1999)利用中国1993-1998年相关的季度数据,分析了中国金融中介发展、股票市场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金融中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另外两组数据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周立,王子明(2002)以1978-2000年中国各地区的数据为依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了回归分析,得出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陈文锋,平瑛(2008)利用上海1990-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市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金融产业集聚是当地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丁艺、李靖霞、李林(2010)利用中国2003-2007年区位熵的省际数据,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银行业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明显大于证券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的弹性系数。

综上本文将综合运用了区位熵及因果检验这两种方法,分析1993―2012年北京的相关数据,分别考察北京市金融产业的集中度,并就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研究。

二、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经济总量与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的运行情况

2013年北京市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呈现了总体水平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这一年之中,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近2万亿元的水平上,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为7.7%,若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话,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达到了近10万元的优秀成绩。从三个产业总量上看,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量尤为突出,达到了近1.5万亿元,第二产业虽然总量不及第三产业,但增长速度是三个产业中最快的,达到了8.1%。而从三个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略有0.4%的增加,这增加的部分恰好就是第二产业减少的部分,而第一产业占总体的比例维持在0.8%的水平上并没有变化。

2、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银行业方面,2013年年末,北京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了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达到了8.8万亿元,贷款余额近4.8万亿元,而人民币贷款占了4万亿元,与年初数相比,存贷款金额均增加了大约4.5万亿元。在证券业方面,2013年全年证券成交额达到了近14.6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近七成,其中股票和债券成交额都超过了6万亿元,而债券的增长率几乎是股票的两倍,达到了近八成。在保险业方面,2013年全年保险保费收入近1千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7.7%,其中人身险保费占保险保费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而财产险保费占其余的三分之一。

(二)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1、区位熵

本文使用区位熵的方法度量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其公式如下:

区位熵表示的是,与整个地区某一种产业的平均集聚水平相比,某一个区域这种产业集聚程度的高低,以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区位熵的值通常跟数值1作对比,区位熵等于1,表示区域内该产业的集聚程度与整个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持平。区位熵大于1说明区域内该产业的集聚程度比整个地区的平均水平高,竞争能力强,区位熵越大,集聚程度越高,竞争能力越强;小于1说明区域内该产业的集聚程度比整个地区的平均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区位熵越小,集聚程度越低,竞争能力越弱。

2、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分类标准,本文把金融产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这三个分支产业,来分析北京市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由于数据获取难度的限制,本文分别选用2001年-2012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总额、保险保费以及证券交易量这四个指标,分别来衡量金融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证券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由国家统计年鉴以及北京统计年鉴经过简单计算得出数据表2,又由区位熵公式计算得出结果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2年,北京市金融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并且均在2.5以上,表明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能力强。北京市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证券业区位熵同样全部大于1,表明这三个分支产业的集聚程度也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其中,北京市银行业区位熵数值很大,表明北京市银行业聚集程度相当高;而证券业区位熵的数值变化幅度很大,表明北京市证券业的集聚程度并不稳定。

三、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相关数据的选择

在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应是能够度量金融产业集聚以及北京经济增长的指标。由于计量数据数量的需求,本文分别选用1993年-2012年北京市金融业区位熵以及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北京市GDP)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以及北京经济增长。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来衡量序列的平稳性,通过Eviews得到以下结果:

平稳性检验的原则是,将ADF检验结果与临界值(本文为5%)作对比,如果ADF检验结果大于临界值,时间序列就是不平稳的,如果ADF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时间序列就是平稳的。如表4所示,LQ和GDP的原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但进行了一阶差分之后的D(LQ)和DGDP均为平稳序列,即LQ和GDP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2、协整检验

虽然有些时间变量单独来看的确是不平稳的,但如果把它们进行组合之后得到的线性组合,其ADF检验结果有可能是平稳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协整,如果所有被检验的时间序列都服从同样阶数的单整,便可以用它们组合之后的结果做协整检验,来判断模型中各个内部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即,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EG检验来衡量序列的平稳性,将残差进行ADF检验得到以下结果:

如表8所示,残差的ADF检验结果为-3.6118,小于5%的临界值-3.6118,说明这个序列是平稳的,也就是说LQ和GDP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如果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则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即检验一个变量是否会导致另外一个变量发生,即因果关系。通过Eviews软件检验的结果如下: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LQ)与经济增长(GDP)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3期滞后的时候,金融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表明金融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反之,经济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产业的集聚。

四、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根据区位熵的方法测算,本文得出了北京市金融业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集聚优势明显且竞争能力较强,其中银行业集中度尤为突出。

第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LQ)与经济增长(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在3期滞后的时候,金融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表明金融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反之,经济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产业的集聚。

参考文献

[1]陈文锋,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10):93-95。

[2]丁艺,李靖霞,李林.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2):20-30。

[3]黄解宇,张志刚.金融集聚与金融监管的互动关系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6,(6):37-39。

[4]梁颖,罗霄.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16-20。

[5]饶余庆.亚洲货币危机的影响与教训[J].开放导报,1997,(11):16-18。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ase of Beijing City

DENG Yang

篇11

基金项目:2012年石家庄学院社会科学课题(编号:11YB02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SWOT分析的石家庄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3日

一、总部经济的定义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并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产生是企业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把管理决策机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职能部门,布局在人才集中、通信和交通便利的具有商务优势的地区,通过资源有效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二、石家庄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毗邻北京、天津,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石油河北销售总部、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服务中心、河北港口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石家庄。截至2011年底,石家庄市市内五区、高新区和四组团县(市)总部企业共有69家,其中上缴税金53.8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9%。总部经济的品牌效应,有力地增强了石家庄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石家庄总部经济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中,S、W分别代表Strengths和Weaknesses,代表目前石家庄所具备的总部经济发展优势与不足之处,O、T分别代表Opportunities和Threats,表示石家庄在当前或者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状况变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一)Strengths:石家庄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分析

1、区位和经济优势突出。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和中心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2010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0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387.9亿元,年均增长18%,发展基础日趋坚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58亿元,年均增长26.1%;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391亿元,年均增长18.1%。

2、优越的政策条件。发展总部经济是振兴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在《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打造区域总部经济聚集区”;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来石家庄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

3、城市交通建设加速。石家庄市的公路、铁路、航空已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尤其是随着石家庄到太原、北京、济南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陆续建成,石家庄将真正建成六省市省际城市1小时交通圈。交通圈的打通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加速了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物流资源、旅游资源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这些都会推动石家庄总部经济的发展。

(二)Weaknesses:石家庄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

1、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到现在为止,石家庄市还没有成立总部经济领导小组,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牵头部门,缺乏对总部经济的统筹发展、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能够根据企业总部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推进工作的有序进行,导致了各县市区以及各企业的无序竞争,增加了发展成本。

2、缺乏总部经济专项扶持政策。虽然石家庄现在高度重视总部经济,但是缺乏统一的扶持政策。虽然石家庄市政府于2003年9月出台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对内开放鼓励来石投资的若干意见》(石政发[2003]104号),对鼓励外地企业总部迁入石家庄明确了几条优惠政策,但是发展总部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并且这些优惠条件相对于其他城市已无竞争优势可言。

3、高层次人才资源紧缺。总部经济具有知识性的特征,占据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最高端,是属于知识经济的一种形态,城市科研能力的高低将制约城市总部经济的吸引力。近年来,石家庄市提高了对科研能力的重视,将自主创新提高到了一定的战略地位,高新区以及其他科研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

(三)Opportunities:石家庄总部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伴随着“三年大变样”的推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举措的落实,石家庄市总部经济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金正缔景城、万象天成、广安大街等一些新的服务业聚集区和中央商务区正在形成和崛起,将成为省会功能聚集、形态新颖和生态协调的总部经济新载体。城市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在进一步完善,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吸引大企业总部的落户,市内各区还专门出台了实施办法,在政策上加大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和客商投资兴业扶持力度。对不同行业新引进企业总部分别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四)Threats:石家庄总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据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显示,石家庄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在了第三能级,排名第23位。作为基础并不占优势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总部经济发展的快速路上竞争压力很大。

2、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较高的条件。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很高的条件,如高端的资源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信息处理人才、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等。总部经济的形成主要依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部经济的形成前提是大量企业总部的聚集,并与当地相关产业发生联系,产生外部经济。政府可以推动,但不应强求。

3、企业总部区位偏好的变化对于石家庄的影响。区位偏好的变化日渐成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总部的区位偏好首先是企业总部对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偏好,包括交通位置、空港条件等,再者是企业总部所在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互动与联系,这可以体现在产业的互补、人居生活与创业的互补、地区政策的协调等方面。如何将企业总部留住,应该成为未来总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石家庄市发展总部经济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领导体系。应设立一个专门的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规划研究、实践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财税环境。税收政策不仅直接影响总部的投资计划和成本核算,也是政府对于发展总部经济所做出重要决策的反应。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是总部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调控工具。石家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将总部经济做强做大,就应该在税收、土地、商务办公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地区总部甚至跨国公司总部入驻。

(三)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根据总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石就业,使石家庄市成为区域性的人才聚集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四)突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总部企业。石家庄应走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道路,扶持和培育一批符合当地产业要求的总部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篇12

1?郾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工业经济增长受自然资源、资金、环境、科学技术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将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充分激活和优化配置制造领域中的种类产业要素,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郾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许多企业主要依靠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依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跨国公司代加工的制造业发展生产模式,而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主要是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随着我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以及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全面对接,我市制造业将面将产业升级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趋势,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因此,积极发展生产业,为我市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配套环境,有助于提升我市制造业竞争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郾加快生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市制造业外向度,扩大产品出口。生产业是加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纽带。跨国交易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信息收寻、贸易谈判、货物交割、货款支付等,对生产业都会产生大量需求。在我市打造总部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发达的网络系统、便捷的物流运输、专业的法律咨询等生产业,都有利于我市扩大国际贸易业务、拓展国内市场和加快总部经济形成。同时,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营销、广告等生产业,还能提高我市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反倾销风险。

4?郾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总部经济建设。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构成投资环境评价的基本要素,无一不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投资往往更容易得到熟练劳动力、快速信息和良好的商业服务的区域和城市所吸引。而我市目前正在打造有永康特色的总部经济,建造总部大楼,企业就会把“指挥系统”放在永康,通过加快发展生产业,形成一个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完整的产业链。

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永康是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发展生产业,既有很强的现实需要,又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1?郾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需求不足。目前,我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即使一些知名企业,也是两头在外、以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型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末端,处在产业链中附加值、盈利性最低的环节。而附加值较高的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的创新型企业较少。从我市工业企业看,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是以产品生产为主,且外包服务不多,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很小。加上体制、政策等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于工业,造成生产业所有制结构单一,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性企业的需求,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一些“热门”行业,有意抬高市场交易成本,价格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外市场价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的内在动力,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产业的发展。

2?郾制造业与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本地廉价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永康人开拓创新的精神,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经过几波“浪潮经济”,逐步形成了永康特有的工业发展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在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一些工业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内循环服务代替了理应外包服务的战略合作,自己投资、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一条龙”,观念上潜在强烈的“万事不求人”、“求人不如求己”的思想。这样,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割裂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使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抑制,从而影响了生产业的发展和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3?郾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城市化程度不高,生产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程度有着较高的关联度。往往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与城市规模紧密相联。这是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而这些都是服务产业化的基本载体。而我市过去忽视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作用,家家户户办工厂,村村镇镇建园区,以致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工业企业对生产的中间需求,导致生产业发展缓慢、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4?郾生产业发展在政策上还受到一些歧视性限制。生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受到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的制约。同时,还受制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生产业发展缓慢,一方面固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业的需求和专业化服务质量及其成本水平能否使工业生产效率得到改进和提高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市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不规范,与生产业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主要有:一是有关部门对生产业的市场准入前置条件普遍高于工业,一些行业对非公有经济还没有完全开放,即使开放的行业,有些职能部门为保护所属或改制分离出来的那些生产机构的利益,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资质审批等手段,限制新的生产机构进入,与此同时,现有这些生产机构也积极主动地向有关职能部门投以桃李,以求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由于行业存在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虚抬价格现象较为普遍。现行的垄断和种种限制,使生产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不利于我市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税收政策不合理。当前,税收政策一般把生产企业等同于普通服务业企业,执行相同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由于生产业对知识积累度要求较高,从业人员受教育的成本远比一般服务行业员工高,从业后往往还需要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投入,而这些成本却无法与普通服务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一样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这些都不利于充分调动生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行业规模的扩大。

5?郾缺乏一个有效的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支撑。一是生产业人才奇缺,严重制约着我市生产业的发展。生产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由于近年来我市高昂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生活费用和工作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来我市就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较少,即便是永康籍考上浙大等名校的学生,回乡工作都很少。加上外地的生产企业又很难进入我市,也导致我市生产业创业艰难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外流。目前,我市现有生产业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人才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着我市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我市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致使生产企业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缺乏金融支持,从而抑制了生产业发展的后劲。

我市发展生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永康发展生产业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建设会展中心、总部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海关商检中心等“五大中心”,具体是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郾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统筹全市现有物流运输、公共信息、仓储配送三大资源,加快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海关商检中心建设的步伐,逐步构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使物流服务直接渗透到企业、园区等各个终端。同时,要依托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是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围绕重点物流区域形成辐射全市的生产消费品配送中心。二是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结合我市的产业特点和优势,根据周边各市县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配置相应的产业基地物流设施,辐射全省乃至全国,逐步形成以我市为中心的制造业基地。

2?郾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步伐,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一是积极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缩短全面形成产业的时间,使我市制造业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加快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步伐。以此中心为依托,吸收和引进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高等院校落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促进人才、技术资源向我市转移,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促使国内外更多的优秀成果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三是加强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重点建设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标机构、科技信息及咨询、人才中介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机构,搭建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的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我市生产业的重点加以提升和发展。力争科技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

3?郾拓展商务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规范发展法律、会计、评估、工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大型会展、广告、策划、创新设计、招投标、风险投资等服务企业为工业企业服务,鼓励发展与优势产业配套的专业服务、特色会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业,引导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商务服务机构进驻我市,促进商务服务机构与我市工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高我市专业化水平。

4?郾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加快建设电子认证体系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今日五金网站和永康政府网,丰富电子信息内容,推进和拓展网上增值服务。着力构建重点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平台,各类专业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易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嫁接,加快实施重点园区、优秀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改造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推进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结,逐步推广面向企业、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5?郾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企业实力。加快推行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综合类金融服务。形成以服务龙头企业为基础,服务中小民营企业为特色的生产性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企业融资服务。各银行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内控,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创业孵化、财务咨询、融资辅导、投资管理等多元金融咨询服务。二是企业上市服务。积极做好和引导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加快企业多渠道融资步伐,支持企业积极防范和化解上市风险。同时,要为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公开拍卖、股权托管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企业保险服务。针对我市制造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大力发展面向企业的责任保障、企业年金和团体健康保险等新险种。

我市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1?郾组织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现代生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我市生产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和重点,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全市生产业的主要功能区域的分布及其潜在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做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生产业发展重点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有序地发展生产业,引导企业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因此,我市必须尽快明确和实施与我市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发展战略,使我市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