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后服务范文

时间:2023-11-01 11:48: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课后服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课后服务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0-01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选择正确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们来谈谈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有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光明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产生了某些需要,才能对所需要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是现代教学理念所积极提倡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根据目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学习,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引导,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是通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学习内容而宜,教师应根据学校和自身的条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因此需要教师角色转变,由“教”变“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学,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 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好的地方,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利用课堂,运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放开胆量、开动思维,追求事实、质疑真理、挑战权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初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使学生形成一种时时处处创新的意识。其次,我们可以创设一些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创设开放式多媒体引入声光电与地理模型相结合等, 创造综合的育人效果,以多种形式去开展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多做多练

地理课堂,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以外,我们要更注重学生的课堂练习,采用一些灵活的练习方式,基础与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其次,带领学生完成一些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在带领学生做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练习以外,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去体验另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总结: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篇2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地理学科知识为载体,高度提炼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与方法,并利用所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源于生活,而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2.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地理生活化教学将地理教学指向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乐趣,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地理视角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探究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可能性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要求地理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积极贯彻课程改革新理念,在编排上十分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将中国、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层次清晰地组合起来,同时把乡土地理纳入教学计划,使教材与学生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再者,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感受到许多地理现象,这些都为地理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活化教学理论最初起源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认为教育和生活同生共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杜威的学生,他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这三大方面。“社会即学校”强调整个社会和生活都是教育的场所,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过程应与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三、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具体实施途径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常识,初一年教材以世界地理为主体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气候和陆地自然带、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初中二年级以中国地理为主要内容,总括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等内容和中国地理的区域和划分。教材在活动环节,选取了大量富含生活气息的素材,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将课本中的案例替换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例如:讲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可以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特色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

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讲究时效性的学科,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地理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往往会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时对教材过时信息进行更新,比如学习中国人口这部分内容时,告诉学生我国最新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

2.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生活化

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沟通地理与生活的平台。常常采取以下的方式:

(1)运用媒体技术。初中生感性意识强,喜欢直观的事物,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片、音像、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球公转十分抽象,教师如果采取播放动画的方式,逼真呈现公转的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缩短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地理学科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不妨多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意识。例如:教师要提醒学生养成坚持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基础。

(3)引用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文、谚语、谜语故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诗文的创作蕴含浓厚的人文底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料。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恰当地选用诗词比较准确地表述出地理现象,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师生互动;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反映出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在地理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穿插妙趣横生的地理故事,可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

3.初中地理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外延,教师要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生活化的作业内容要尽量丰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比如在讲“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制作简易地球仪,并在画出经纬线,以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4.初中地理教学课外活动生活化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把地理课堂搬到大自然界中,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到工厂去了解工业生产的流程,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要素的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例如,初二上学期学习《水资源》后,可以利用周末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提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方式生活化,首先要做到评价内容生活化,地理作业和测试不应该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中的时事热点编制一些生活化的地理习题与试题,真正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地理试题中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从某城市近几年盛夏高温图表探究热岛效应的成因等。

四、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原则

篇3

关键词 影视资源;初中地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55-02

1 前言

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是一种创新之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地理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并利用课堂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等环节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在课堂导入中运用影视资源

课堂导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导入中运用影视资源,需要地理教师选择合适的素材,使影视资料具有合理性和趣味性,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选择的影视资源需要建立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不能单单以提高学生兴趣为重点,而要综合考虑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当然,选择的影视资源还需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化的地理知识的魅力。

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影视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在认识、感知事物时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因此,教师赋予学生选择影视资源的权利,无疑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初中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影视资源,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锻炼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如在讲解“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日本地震灾害纪录片,让学生观察日本爆发地震的直观信息,了解地震的破坏程度。

教师:知道日本在哪个大洲,经纬度是多少吗?

学生:日本与中国一样在亚洲,在北纬23.5°~45°,

东经125°~145°之间。

教师: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因此多火山和地震。

教师:在观看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岛国――日本。

通过这种形式的课堂导入,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回答和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在相对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会逐渐建立信心,增添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源

地理知识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如果单纯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本堂课所讲的知识。为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把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形象,而影视资源的运用正解决了现阶段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影视资源,改变了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人性化和多元化更为突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堂教学,需要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指导学生在观看影视资源时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需要合理掌控“引导”与“探索”的比例,多给予学生探索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在探索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赋予学生权利的同时要降低自己指导的比重,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应有的帮助,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肆意想象和实践,也不能手把手教学,扼杀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讲解“长江三峡”时,教师可以选用中央台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关于三峡自然地理介绍的纪录片《三峡风光》。为了渲染气氛,可以先放一段音乐《长江之歌》,让学生在“你从雪山走来”的歌声中领略长江的风采,感受长江雄伟磅礴的气势。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纪录片中节选一段,让影片带领学生领略三峡风光,把三峡的雄奇秀逸尽收眼底。在课程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歌曲《满山红叶似彩霞》的MV,让学生对三峡的情感再次升华,引起强烈共鸣,同时接受一次环保和爱国教育。

通过视频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这种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投入理学习活动中[1]。

4 在课后练习中应用影视资源

课后练习过程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练习一般是为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服务的。初中生面临升入高中的压力,布置课后练习或者课后作业虽然强化了初中生的理论知识,但是加大了学习负担。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是现阶段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初中生课后练习过程中应用影视资源,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蕴含地理知识的电影和电视栏目,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给学生普及地理知识,灌输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健康理念。比如《龙卷风》《地球大裂缝》《惊涛骇浪》《后天》《可可西里》等电影,都可以让学生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掌握趣味性的地理知识,看到环境被破坏以后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可怕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与地理相关的电视节目,也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开发思维,使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探索・发现”是一档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完美结合的历史记录栏目,以严谨的态度去解释神奇的地理故事,探索神秘的历史踪迹,充分展示了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的发展规律和文化内涵,探究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人类自然文化遗产。《人与自然》着重于讴歌生命,介绍人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这些影视资源,教师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规划好放映的时间、影片的时长,不能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充当调味品。教师要做好问题构思,引导学生将影视资源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2]。

教师对选择好的影视资源要提前试看,内容情节要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影视片段,教师要加以解说,要有的放矢地观看。看完后要有讨论、总结的环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归纳加固,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影视资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的影视资源。这样不但能调动初中生选择、观看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感到被尊重的喜悦,提高教学效率。

5 结语

综上,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影视资源是地理教学的创新。教师利用影视资源,可以向学生呈现较为立体、形象的知识,让学生把学习地理知识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使影视资源教学成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进行刻意、科学的修饰,然后将该教学内容或环节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第一教学原则,把学生们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去,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出彩。那么,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出彩呢?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努力再现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等。

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让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源自生活,情境教材取材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用生活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贯穿地理教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际例子的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即让生活走进地理,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力争把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重点知识都熟稔于心。笔者曾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加感性认识。在生活情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积极调动学生们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二是在教学中有意与学生们探讨、交流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课余期间努力体验生活;四是带领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经验和印象作以总结;五是拟定命题,即在地理知识中拟定命题,让孩子们带着命题去贴近生活,探索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们实施可接触范围的人口统计,比如班级的人口、学校的人口,调查所在小区以及社区的人口,继而放开眼界,去了解城市、中国、世界的人口。通过中国人口与其他国家人口的比较,通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深刻解读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再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人口与人种》等知识点时,也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根据地图判断出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还是热带等,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对自己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各种天气做一个重新的审视。在《人口与人种》中,对世界的人种黄、白、黑、棕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否认的是兴趣才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核心,而兴趣恰恰是记忆是升华的第一导师,那么兴趣又是怎样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生活。

二、努力再现历史情境,让地理科学追溯古今

在地理和历史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再现从前的情境,就是历史的情境,这一点如果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一定会促动初中地理教学的丰富多彩。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那么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从互动指导、引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展现更多的情景和情境,让情境去促动相关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经常性地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中体会记忆,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觉,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学习信息。

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常见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等影视作品来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一下地震的威力和危害,也通过《汶川地震》等知识来切实感受相关的地理知识。再例如,在《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知识教学中,把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突出出来,把长江运输和生态作用突出出来,尤其要通过书籍、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们看到历史上环保的长江与黄河,再比较地看一看现在伤痕累累的长江与黄河,增强环保意识。当然,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也要想方设法地融入互动式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显现,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境教学加互动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为原则的,继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度成功。

三、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地理教学丰富多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像和其他因素,也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也可以融入电影、电视、网络等相关视频,精心科学地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造最好的技术支持,使用最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加强课堂活动,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非洲》和《美洲》的时候,教师通过展示图、物理模型和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创造条件,世界最长的尼罗河、三大热带雨林集中的刚果盆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红海、地中海均借助多媒体融入学生们的眼帘和视野并完成教学目标。

四、总结

写到这里做一小结,宣告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又一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美丽的外衣,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要求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情境新颖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低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科学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体验性,创造生活,激发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更出彩。

篇5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活元素;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生活与教育之间有着一种本质的联系。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利用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而地理作为学生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与渗透。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加深知识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指导。但是从现下的教材编制方式分析,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应涵盖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对学生的地理学有裨益,但由于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与优化,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促进学生的理解[1]。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修改,将教材之中与实际生活不吻合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使教学知识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注重添加,将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的教学素材增加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再次,注重删减,将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删除,从而推动教学进程。最后,编排,整体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教材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相信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一定可以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指导。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知识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好比是汤与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制作出最美的味道。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这可以更好的内化学生的思辨情感,从而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2]。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影响天气多变的一些因素,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开头,有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感知地理魅力

习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起到一种巩固与延伸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题海战术的习题训练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地理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3]。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思想认识,在习题训练中增加更多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所在。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如在《七律•送瘟神》中提到“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若有,如何对其做出解释。这就是一个融入生活元素,并且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解答,就提出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分为公转和自转两种形式,由于地球每天在运动,因此“坐地日行八万里”并不是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中,学生会感知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所在[4]。

四、让地理回归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教学,除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本质上了解生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去服务于生活,这是对教学改革地本质倡导。在这里笔者还是以“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进行自转以及公转,我们如何利用地球的运动特点服务于生活。有的学生就提出在盖房时要坐北朝南,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光照。这就是将地理回归生活的一种教学表现,学生可以真正感知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学会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5]。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地理成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并且对于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感知地理、热爱地理。

参考文献:

[1]李颖.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6(6):39.

[2]李敏.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5(35):72.

[3]戴东成.试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11.

篇6

二、听言察行——课中客观把握

地理学情调研的主阵地在课堂,为了在课堂中客观准确掌握基本学情,我们不能局限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应该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想全面真实地掌控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唯有从“学生是否喜欢地理课堂?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表达欲望如何?……”等问题中去品味课堂。倾听是课堂学情观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注意在倾听之中分析学生的讨论或回答,让倾听成为了解学生的一把钥匙。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走近学生去倾听,走进学生的学习去倾听。小组讨论时,不妨参加进去,倾听他们的对话,思考他们的争辩,与他们一起讨论、交换意见,这种倾听,会让我们得到的学情信息生动起来,也为完成学情调研提供科学的参考。在倾听学生表达、关注学生论辩时,还应注意观察任课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便是表达错了)……如此得到的学生信息会更加准确,更能客观掌握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表现。

三、沟通融情——课后完善诊断

对地理学情调研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学情反馈做好个性化的定量、定性分析。通过个别或小群体的访谈,对课堂调研中得到的学情信息加以补充,反思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课后学情调研的主要着力点。与课前、课中一样,课后调研也离不开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内容、方法、流程等显性因素,也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融情,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水平、学习情感等隐性因素。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的融合会让学情信息更加生动、真实,可以帮助调研者尽可能地抛弃主观臆断,根据了解到的学习兴趣点、知识储备、学习元认知,对学生学情做出分析诊断。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发展之中,与学生的沟通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保护学生。例如,个别沟通应尽可能在非正式场合进行,既利于了解到真实信息,又有利于为学生可能出现的对学校、教师负面评价做保密处理。其次,沟通的语言表述要给学生温暖感,对学生言语中体现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给予肯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作真实的注解。我们除了提问,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要尽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提前做些准备,每次沟通可以找一个好学生、一个学困生,还有几个中等生,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保证个别沟通能够获取真实的、反映各层次的学情信息。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方案,更快地提高学生成绩。

篇7

如何更好的践行生本教育,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呢?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为“学”服务上来,才能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自己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的状态?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语起了关键的作用。课堂导语的目的在于巧妙引出该课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深入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语成为新旧知识的桥梁,通过它学生可以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层次和知识结构。

如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可以这样描述:“我们向往那春天的姹紫嫣红,我们的意向常常定格于古老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散步时总期望看到一排排优雅别致的小别墅,或者听到鸡鸣犬吠的农村安宁和谐的气氛。大自然的蛙声、小鸟叫声,青翠的树林,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不少诗情画意。可事实是这样吗?听父辈说起十几年前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鱼虾和螃蟹,可是我们看到的是浑浊与污泥相伴的臭水沟,还有小城镇也像大城市一样有拥堵的小车,周围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着浓浓的黑烟……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空间。那么,这些环境问题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这样的导语形象生动地将学生带入语言营造的美妙境界,又在他们情绪受到强烈感染时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新课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迫切学习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以生为本,巧设疑问,引起“思”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一堂好课的成功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巧设疑问,引起“思”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地理老师,要精心“策划”,让地理课有“磁性效应”,强烈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地理课有一种“企盼心理”。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一般都是由问题或者参与学习的体验引发的。

如,在第一章绪论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人们往往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那么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冬冷夏热?为什么会有黑夜白昼的交替?为什么全世界会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为什么会有高原、平原之别?为什么会有地震、火山喷发?这样,学生在一片惊叹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通过问题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讲解,把学生引入到地理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成长

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可以借鉴“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的做法,设置前置作业。因为地理科不是主科,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我们就把它放到课堂上来完成。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参与表现的机会,做到主客体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演讲,诗歌朗诵,知识抢答,报告地理趣闻,填写黑板略图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要让学生有事可做。初中学生都处于一个比较喜欢表现自我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喜悦。

最后,要让学生有观察思考和实习的机会。如上到地形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到周围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采集地理标本,收集地理数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然后现场解决问题。结合湖村的山地特点,学习到“等高线”时,带领他们去登山,然后实地绘制“登高线”,体会等高线密集,山脉陡峭,等高线疏松,山势平缓的特点。通过实习,启迪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增强学生记忆,也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以生为本,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我常常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一对,事半功倍。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1.形象描述法

形象描述不仅让学生欣赏到地理学习的美感,而且让学生记忆深刻。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地理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进行优美动人的描述,会令学生听得心驰神往、回味无穷,并获得鲜明、准确的地理概念。如在讲到“瀑布”时描述,世界各地的瀑布形形、千姿百态、景象万千、飞流急踹,体现的是一种恢弘的壮美,其状如万马奔腾、其声若巨雷轰鸣,激起的水珠能形成迷蒙的云雾和鲜艳夺目的彩虹……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就可以让学生听得出神入画,仿佛眼前就能浮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这样,就能让学生爱读地理,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热情。

2.诗歌引入法

记得我读初中时,地理老师讲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造成的交通困难,用“上山云里钻,下山河边走,对面呼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来描述,言简意赅,形象逼真,使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至今还深深地镶嵌在我记忆的年轮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富有地理特色的诗歌、民谣来配合地理教学。

(下转第73页)

(上接第72页)

3.口诀记忆法

教师选编一定的口诀,结合地图讲解,便于学生掌握、记忆、运用。如讲新疆时,可以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这样边讲边绘图,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再如讲到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和流向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真可谓是煤山煤海。

4.幽默风趣法

如,讲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时,我把季风的进退形象地比喻为“拉锯战”。当南方暖气团势力强盛时,雨季往北移;当北方冷气团强盛时,雨季往南移;这样“战争相持”,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的降水,甚至出现水灾。加上自己的体态语言,学生上起课来轻松,学起来有趣,在轻轻松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5.利用别称法

地理别称法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概括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特别偏爱。地理别称法很多,如世界屋脊、紫色盆地、千湖之园、锡都、煤港、月光城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形象的概括出地理事物的自然或者经济特征, 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忆。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要考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何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使左右脑协调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借鉴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也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法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中。

五、以生为本,还要研究学生心理,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学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科任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感情充沛,平等待人;课后辅导要做到耐心细致,批改作业要做到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亲近教师,缩短师生距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服其管”。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中,要做到难易适中,学习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够有收获,就像猴子“跳一跳,摘得到”,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从过去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变到以“学”为主,为“学”服务的模式中来。以生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初中地理课堂,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尝试和粗浅的体会,希望能够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共同做好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工作,达到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教学新境界。

篇8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农村中学课程里扮演的是饱受轻视的学科。它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认为学习它对农村的种养、发家致富也无多大直接益处。因此,在学生及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心目中地理学科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副科”,从而导致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一直处于滞步不前的松散状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消除家庭与社会对地理学科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受原来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地理学科认识普遍存在偏见,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像地理这种学科更被看做是一门边缘学科,认为地理就是一个“副科”,根本不过问地理成绩如何,认为地理课程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学生也存在这种意识,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不积极、没兴趣,在地理课程上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有的学校领导、老师对担任地理科等“副科”的教师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没有作用,使地理教师在学校没有地位。

然而,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伴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这样的思想表明各科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学校、家长及老师们要积极疏导学生不偏科,没有什么副科与正科之别,每一科对我们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

二、把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

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没有把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范围,而只是在八年级时进行一次会考,近几年似乎都淡化了。曾经的高中课堂也多多少少把地理学科边沿化,基本上只是高一和高三开课,但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各年级开设地理课时了,这说明高中是非常重视地理学科的教育。我们初中为了给孩子减少负担,在九年级时就把地理学科给落掉,这应该是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若把地理学科列入中考,不仅能消除家长和学校领导对地理学科的负面看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教师好教,学生也爱学,这样教学效益质量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三、发挥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各科教学都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理学科也不列外,在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时,教师要勇于结合学生特征来探索。在农村,总体学生的视野不宽,见识很短,然而在课堂中,就要求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等特征,有秩序有计划地逐步讲到将来在家种植养殖、到上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出门在外,地理知识对我们将来遇到的很多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教师这样把地理课堂结合生活实际,发挥出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促使我们的的课堂效益逐步达到最大化。

四、使用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内容层出不穷,所涉及的知识并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需要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来结合理解,而传统教学时间有限,教具比较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方便地让学生灵活理解和掌握。当我们在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时,从听觉视觉上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地理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生兴趣的培养。

五、加强师生合作与交流

目前,许多地理老师因为受到了学科的不重视影响,反而也不去重视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认为学生不喜欢这科,自己只要把教学大纲完成就算完事。这其实是错误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学生越是不喜欢,我们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这才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体现。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互相之间建立起良师益友关系,在学生群体中慢慢灌输地理学科的价值观,让部分学生是先喜欢老师的教学,再演变到喜欢该学科的学习。

篇9

地理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理新教材的编写目的是按照人才综合素质特征的要求,力求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灵活多样的教材展现中确立合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切入,注重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建立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又便于动手能力训练,重视发展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材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启发性、探究性、可参与性很强,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和问题意识。三分钟预备铃声敲响,教师就要面带微笑,激情洋溢的步入教室,结合教材,根据需要创设情景。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歌曲引入式、启迪启发式、复习导入式、地理谜语式、激发兴趣式、地里趣闻式、巧设悬念式、传说故事式、地理诗歌式、时事导入式等等。如:用“长江之歌”导入“长江”的学习;一首“青藏高原”导入青藏地区的学习;用“赤壁之战”的故事,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来引入“天气与气候的学习”等等来激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展示评价

初中地理是文字学科,基础部分学生基本上能自学,重点和难点有待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第一步:教师提出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找出答案。第二步: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活动,集小组的智慧讨论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巡视引导,看看存在哪些问题。第三步:小组交流评价,展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正确答案进行肯定,对错误答案予以否定,还要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情绪进行逐一评价。根据展示情况评选出两至四个优秀小组,给予积分奖励,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小小的进步和成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探究和尝试,就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评价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通过展示评价,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和向导的作用。让学生留下深刻记忆,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第四步:教师对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以纠正并精讲点拨,注意从知识、思路、规范、规律、方法等方面总结规纳,拓展延伸,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无穷,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加强“情感”教育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这门学科呢?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怡愈的课堂氛围,用自身的亲和力,语言的幽默感让课堂教学充满欢声笑语,充分挖掘教材,把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结合地理教育的特点,我们教师要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初中生已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与社会、服务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课后应让学生开展广泛的学习讨论、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活动等,让他们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自行解决一些问题。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体验才能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重视地图化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教会学生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图教学也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地理知识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在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都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做到图文结合,加强地理知识的直观性,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篇1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严格的强调课堂教学和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落实措施和方法则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大内容,但对于师生互动提出的要求更高;所谓师生互动“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1.创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达到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格培养

“师生互动”强调的是一种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了解,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程度等等,以此来准备资料,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为师生互动和提高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思考力;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1)借助课件增兴趣:很讲究的课件能够让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且接触学习内容;(2)化繁为简显实效:每个课程中都有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学生也会兴趣降低,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化繁为简学习内容,把重点突出、难点揭破、疑点明朗,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和解释;(3)活动设计提效率:课堂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4)小组合作现高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是探究学习、互相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体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效果,还能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品质;每节课后都应该做以总结,主要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哪个互动环节效果最佳、哪个互动环节效果最差,哪个部分适应少数学生、哪个部分适应全体学生,都要通过课后反思和总结而得来;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2.树立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树立创新启发的问题课堂、树立凝聚知识的直观教具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建立高效课堂,实现课堂高效,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互相信赖的朋友关系;(3)服务与被服务的传承关系;(4)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这就是真正的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是:“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回答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拨动智慧火花的金点子,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是少不了问与答的课堂效果。

所谓的直观教具就是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地球仪,它是把地球与地球上的山水地名比例的浓缩在手掌之中,使学生直接“看到世界”、“摸到世界”、和“想到世界”,当然现代教学直观教具还有各种教学媒体,如: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投影、幻灯、录像电脑以及“3s”技术等等现代电教设备,以便更加进一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能力。

3.加强爱国精神的指导、强化地理课程的学习目的,懂得热爱社会的良好心态

3.1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环境、人口、资源等等问题的教育,提高可以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让学生具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目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尽管地大物博,很多自然资源总是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比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等方面,引起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立“环境文明”和“新生态人口环境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用运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用运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用运科学的知识改造自然。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94-0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两部分。新课标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现代课程论也说:“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些都与陶先生“生活即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下面我就从这几方面谈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如何为我们的地理课堂点亮明灯、指明方向、指导我们的地理课堂的。

一、生活即教育: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生活教育是给学生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简单地来说生活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培养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用它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今天的我们理应冲破学校与社会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及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下面我归纳出生活教育理论在地理课堂上实施的四个具体方面: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初中地理教材中讲到方向的识别时,我了解到学生往往更愿意了解野外判断方向的实用方法,教师可适当利用教材并调整课时,早作各方面准备,就像这次亚运会开幕式破例在户外的珠江上举行一样,我们也可把地理课堂延伸到户外,引导学生探讨并得出结论(如利用日影、手表、指南针、向日葵、树的年轮、枝叶疏密的方向、路牌、房屋朝向、夜间寻找北极星等方法),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师生都会有更多的收获与体验。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如初中地理学到风、风力、风向内容时,教师可事先设计好要求的填表形式,带学生来到操场,看红旗飘扬、河水荡漾、树枝摇摆、纸片飞舞,观察居民晾晒衣被的飘动幅度与方向,感受“微风拂面”、“迎面扑来”、“八面来风”,在室外当场画出教学要求的符号、文字,真正理解风力、风向的概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即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关注丰富的社会生活,装上“地理的头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初中地理学到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DV作品,学生或家长拍摄到的我们的城市、乡村道路、河流的白色污染、工厂废水排放、废气排放等画面触目惊心,有的学生还去垃圾看填埋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过程和方法,不少同学提出了可行性意见,有的干脆付之行动,在学校、小区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并贴上公益广告……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4.教学语言的生动化:即师生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地理事物,描述地理现象,总结自然规律。如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可用方言说“吃力买只骡”;讲解冷暖空气锋面雨成因时用“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打回老家、养精蓄锐,来年卷土重来”;讲到我国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时说“我国都沾光了”;讲地球不规则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时说“两只烧饼,吃到略鼓”……

二、社会即学校:吸收社会化的教学资源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这些话就是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并不只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到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要让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孩子向这个大学校学习,使学校的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教育的范围,那里比学校有更多的教育教材、方法、工具和环境,“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多起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陶老先生把它分为“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五方面。同时强调生活教育的六大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我时常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思想,告诉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是多渠道多途径的:父母长辈、邻里朋友、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甚至是广告游戏,信息量最大的自然是网络了,我也时常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网站。于是我们的地理课堂有时成了社会的大熔炉:有气象站工作的妈妈特意借来了风速仪、雨量器、干湿球温度计,教我们一一识别正确使用;有服装界的朋友为我们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并当场展示;有做厨师的爸爸做了好多地方菜品请我们品尝;有昆曲研究班的校友为我们介绍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表演……此时身为教师的我就成了地道的“学生”,能有这么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学习难道不正是“生活教育”的特质吗?

三、教学做合一:组织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

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精神是强调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教师不仅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技能的自学能力。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而做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挖掘和发现,并对这些生活资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构建合适的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这一章时,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的重难点,常常是老师费了半天劲,但学生做起作业来糊里糊涂。针对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上课时带一个乒乓球来,动手画经纬网。上课时,先让学生用红笔描出纬线,结合纬线的谐音,告诉学生纬线――“围”线,让学生围着乒乓球,画出正中的纬线,标出纬度0°,告诉学生这条是赤道,然后让学生找到北极点和南极点,经过南北两极点的“经”线,提醒学生们标出90°,然后提问:0°到90°之间如果分作三等分,每一等分是多少度?接着告诉学生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划出三等分的线,再鼓励学生找到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并用虚线描在乒乓球上。这样一来,学生对纬线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等到描经线的时候,我换另一种方法,让学生先看书,再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小组合作画出几条重要的经线(0°和180°以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最后在全班展示学生的作品,并邀请学生课后来参观。虽然花时间多了一些,但效果较好,从而突破经纬网这个难点。于是,经常地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学生用黄沙、胶水堆青藏高原,高原面上“雪山连绵”(白粉笔灰撒的),“高原公路”与“青藏铁路”纵横交错(彩色毛线铺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珠峰”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彩色油光纸剪的)……学生自制的地球仪、雨量器、火山喷发装置、活动星图色彩缤纷、创意无限;师生联合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支架”在课堂上大显身手;立体太阳系模式图成为学校橱窗展示的亮点;研讨课上学生用肢体语言合作演示长江的“W”形状、月球的同步自转与公转及日、月、地三者的运动产生日食月食……虽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惟妙惟肖、匠心独运……

四、在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基础是提炼生活。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地理教学的基础,不断从中汲取现实生活的经验,以此为纽带,用感性的、直观的、生动的、立体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去满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是复杂的、局限的、自发的、不定性的。不管是在知识内容还是在情感体验上,生活世界都不可能给我们以太多的理论承诺,不可能直接、自然地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习和思考,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这些庞大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也就是说回归世界、回归生活,强调的是对它的升华与超越,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和媚俗地迎合生活。

2.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面向生活世界,努力挖掘生活对地理教学及对学生地理素养、思维、能力等形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使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但是,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地理学习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喜爱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的经验。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对于我们是一份珍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用“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自己现实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实现真正的教育。

篇12

地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然而,在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以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笔者认为,要扭转地理教学的困境,就要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实施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一、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预习自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课本知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预习时要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形成本节课的基本概貌和框架,带着问题目标阅读,找出难点、疑点、重点等。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演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与地球仪》时,让学生课前参照课本,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从而发现经线与纬线的区别,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经纬度等,还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地轴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学会阅读地图》一节,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课本中的校园平面图,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缺一不可,更好地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可见这种“先学后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实现课时目标。

二、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课堂导入必须围绕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区域。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我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可以合在一起”,终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后来,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学生议论纷纷,一下子产生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这一节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铺垫。这种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体现导入为教学服务,与整个过程融为一体。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小组合作是地理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在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资料、讨论交流问题、开展表演、辩论等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课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配套作业等。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时,创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假如地球不是倾斜着身子运动,那么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呢?把地球看成不动,太阳又是怎样运动的呢?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又如教学《水资源》时,开展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制订家庭节水计划等。无论是进行哪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都必须精心策划准备。比如在组织小组课堂讨论活动时,我们应精心准备哪些讨论的内容,如何分解教学中的难点等,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学生小组之间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交流展示,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此环节中,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精讲,主要放在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题技巧的强调上。师生共同把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网络,使之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宏观上全面掌握。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时,让学生用“五指山”判别,即把手心放在图中海拔高的地方,呈五指山状,沿手指突出的为山脊,像指缝一样凹进高处的为山谷;在教学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时,可将最大生产国和作物编成顺口溜:“菲蕉马棕泰橡印尼椰。”教学黄河流经的省区,编成:“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五千五。”又如在教学《极地地区》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企鹅和北极熊两个角色任选其一,用对话的形式介绍各自生活的环境。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效果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