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1:48: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债务资本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基本理论
在解释期权观念下的公司资本价值前,有必要对期权的相关理论做一个介绍分析。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是以合约或合同形式存在的权利,期权持有人,即合同买方,通过支付期权购买费(权利金)向合同卖方取得了一种权利,有权决定在未来某一时刻按约定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卖某种标的物商品。
对资本价值的分析主要利用了期权的理财思想。所谓期权理财,是指利用期权的风险控制思想,保留谋利的权利,分离清偿的义务,通过风险转移实现财务风险控制。期权的财务功能在于实现风险的转移、套期谋利和价值定位。使用不同的策略可以实现期权的这些财务功能。
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套期保值功能,是通过“相等且相反”的原则建立对冲组合来实现套期保值的。它的资产保值思路是无风险状态可以通过资产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来实现。套期谋利功能是将期权机制与期货机制相结合,在锁定风险的基础上,利用标的物未来价格有利变动的机会,谋取可能的风险报酬。价值定位功能是期权理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期权执行价格是供求双方对标的物商品未来价格的预计,是双方达成的市场均衡价格,给现货市场的商品价值定位提供了方向。而权利金的确定,为判断资产所附属权利的价值提供了衡量方式;也为如何把不确定性转换为经济价值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期权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就是等值理财。这一观念对本文中的公司资本价值解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期权理论下的资本价值等值理财中集合了规避风险和延迟投资的思路,用等值理财恒等式可以表示出二者最终实现了一致的结果。
看涨期权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风险资产价值
恒等式左方表示了延迟投资的思想,右方表示了规避风险的思想。这一恒等式在于说明持有现金(风险资产)与买权多头的组合,与持有风险资产与卖权多头的组合,具有等同的理财价值。二者既具有保险的功能,保持无风险状态,又具有投资的功能,把握投资的机会。将这一恒等式作变换后,即可获得等值理财下的几种典型理财思路。
1.避险理财。无风险资产价值=股票价值+(看跌期权价值—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持有风险资产与一个卖权多头和一个买权空头的组合,是一份无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2.套利理财。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负债投资与一个卖权多头的组合,是一份看涨期权的复制品。
3.价值定位理财。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
即风险资产价值由既定的无风险价值和风险行动的价值所组成,持有无风险资产与一个在买权多头和卖权空头上的风险行动的组合,是一份风险资产的复制品
二.期权理论下的资本价值
建立了对期权理财思想的基本认识后,就可以看看期权思想下的公司资本价值是如何建立的。对于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的定位,都可以分别从公司的全部资产归属于债权人还是股东所有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公司资产为债权人所有
1.权益资本价值
由无风险对冲机制:无风险资产价值=风险资产价值—看涨期权价值,得到负债=资产—看涨期权价值。到期执行价格E=债务到期偿付额B,资产到期价格为V,看涨期权为Vs。权益资本=资产—债务资本=V—B。
这说明,公司举债的结果,使股东无偿的获得了一个以债务到期偿付额B为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期权的到期日就债务的到期日。
即债权人拥有公司全部资产V,权益资本是一个执行价格为债务到期额B的对V的看涨期权。权益资本价值= Vs
2.债务资本价值
债权人无权分享公司资产价值超过债券账面价值的部分,而股权持有人也仅仅分享公司资产价值超过债券账面价值的部分。就是说,债务持有人拥有公司的全部资产V,又卖掉了一个看涨期权Vs给股东,获得了金额大小为债务利息的权利金,在期权到期日,即债务到期日,债务持有人将以债务到期偿付额B的执行价格将资产出售给股东。
这样,债务资本的价值就等于公司总价值与出售看涨期权的组合。
债务资本价值=V—Vs
(二)公司资产为股东所有
1.权益资本价值
根据套利理财的思路: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即认为负债投资与一个卖权多头的组合,是一份看涨期权的复制品。
将权益资本价值看作是看涨期权价值。权益资本=资产—债务资本+看跌期权价值(Vp)=V—B+ Vp。因此,权益资本可以看作是股东通过借入无风险资产B拥有了公司的全部资产V,并从债权人手中获得了一个执行价格为债务到期偿付额B的对V的看跌期权。
2.债务资本价值
根据避险理财的思路:无风险资产价值=股票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看跌期权价值。又由无风险的对冲机制:无风险资产价值=证券价值—看涨期权价值。可以获得债务资本价值=债务账面价值+看跌期权价值。这里,股东拥有公司全部资产,债权人拥有了一项到期可以按履约价格B向债权人出售公司总资产。即债务资本价值=B—Vp。
债务到期时,当资产价值V>履约价格B时,股东会放弃行使卖权,债权人获得了金额大小为利息的权利金。债务资本价值此时为B—Vp(Vp=0);当资产价值V<履约价格B时,股东会行使卖权,债权人将以执行价格B的金额购买公司资产,承受了B—利息大小的损失。此时,债务资本价值=B—Vp(Vp>0)。
因此可以说,公司举债的结果,使股东最坏的结果是没有获得任何超过无风险价值的风险价值部分,而不会承受公司资产低于无风险价值部分的损失,这种损失全部由债务持有人承担了。这一状况正好解释了现代公司理论中,股东所承担的有限责任问题。
(三)公司总价值
公司的资产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因此公司资本就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
由等值理财恒等式:看涨期权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看跌期权价值+风险资产价值。
以及在将公司资产看作为股东所有的情况,权益资本=资产—债务资本+看跌期权价值。债务资本的价值=公司总价值—看涨期权的组合
Vs表示看涨期权价值,Vp表示看跌期权价值,B表示无风险资产价值。V表示公司的总价值。可以得到Vs+B=Vp+V。即V=(B —Vp)+Vs。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理论,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定公司价值目前为8000万元,债券面值3000万元,无风险利率10%,债券到期额3300万元,债券到期时,公司价值可能为10000万元(超过债券执行价格),也可能为2000万元(低于债券执行价格),未来结果状态如下分布:
现在价值 未来预期情况一 未来预期情况二
公司价值 8000 10000 2000
债券资本价值 Vb 3300 2000
权益资本价值 Vs 6700 0
利用无风险套利技术,根据对冲关系式:
看涨期权价值=股票价值—无风险资产价值
可以用A比例的公司资产和B比例的无风险证券来复制公司股票:
公司股票的复制:10000A-1.1B=6700
2000A-1.1B=0
A=0.8375 B=1523(万元)
公司现在价值为8000万元,则:
权益资本现在价值Vs=8000×0.8375-1523=5177(万元)
债务资本现在价值Vb=8000-5177=2823(万元)
这个计算结果说明:
其中:FCF:经营性资产自由现金流;非营业性资产价值:如现金、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等;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估值年限;非权益资本价值:债务价值、优先股价值等。
二、折现现金流法在权益资本价值评估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一)正确区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
在评估时,企业首先要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恰当归类,即经营性资产的自由现金流不应包括任何来自非营业性资产的现金流,非营业性资产的价值应该单独计算。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经营性资产而言,其当前价值主要依赖于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而非营业性资产其当前价值的计算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合理。一般来讲,企业的非营业性资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即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资产的计量属性均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不是现值计量属性,因此在计算其价值的时候,一般应采用最新公布的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而不采用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至于对不同企业进行评估时,到底哪些列入经营性资产哪些列入非营业性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这有赖于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第二大类即缺乏流动性的投资(如不进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由于对于不进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来而言,对于母公司价值评估可利用的信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规定,其可利用的报表信息取决于持有股权比例的大小,但如果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折现现金流,其折现率的选择应选择与投资风险相当的资本成本,与经营性资产折现所选择的折现率不相一致,因此对这类投资最好也应单独计算其价值,而不应将其列入经营性资产。
(二)对历史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调整后预测经营性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量(FCF)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的差额,即扣除新增投资后公司核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反映了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它是企业折现现金流量法估值的基础。由于自由现金流受收入增长和投入资本回报率的约束,因此,在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之前,企业需要先考查公司的历史财务绩效,重点关注对自由现金流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与收入增长上。此外,由于投入资本回报率和历史自由现金流无法直接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计算出来,因此需要首先对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将其调整为经营项目、非经营项目和资本结构区分开来的新的财务报表,在此基础上,利于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来计算历史自由现金流量以构成未来预测的基础。在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时,从价值评估的实践操作而言,短期来讲(一般1―5年),可以从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入手,如毛利、销售费用、应收账款、存货等。对于中期而言(通常为5―10年),由于具体的分项目预测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预测准确性难以有效把握,因此可把预测的重点放在企业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上,如营业利润、调整税率等指标。再对于长期而言(一般10年以上),逐年预测企业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对于价值评估没有太大意义,计算长期以后的现金流量就要利用连续价值的计算方法。
(三)选择合适的折现率
要计算经营性资产的价值,就要对预测的自由现金流按照时间和风险进行折现。由于自由现金流对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可得的,因此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系数必须代表所有投资者面临的风险。由于加权资本成本(WACC)综合了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求的基于市场目标价值的回报率,因此折现现金流法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时折现率选择加权资本成本比较合理。
(四)评估企业整体价值(即经营价值+非营业资产价值)
在对未来期间的经营性自由现金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折现率(WACC)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即评估得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的价值,再通过对现金、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及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价值进行单独估值,就可以评估得出企业的整体价值。
(五)分项目评估非权益性资本价值
根据前面的分析,把企业的经营资产价值和非经营资产价值相加就得到企业整体价值,用企业整体价值减去所有非权益性资本价值,就可以评估得出权益资本的价值。企业一般常见的非权益性资本价值主要包括负债、经营性租赁、或有负债、少数股东权益等。在对这些非权益性资本价值进行评估时,要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评估其价值,比如对于一般负债而言可以采用市场价值,如果不满足这样的条件,就应当按照预计未来支付债务所要偿付的本息选择合适的折现率予以折现,当然有些情况下,利用账面价值作为价值评估值也可能是一个合理的估计值。
在分项目评估非权益性资本价值并将其相加后,将前述已评估出的企业整体价值减去非权益性资本价值即可得出权益资本价值。基于这样的原理,在评估权益资本价值的基础上,价值评估人员还可以将这种方法用于公司股价的评估。
三、折现现金流法的固有缺陷及其他估值方法的选择
一是作为折现率具有可便于理解性及操作的简单性,但缺陷也非常突出。如果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常数来对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实际上相当于假定企业是以固定的负债比率目标管理其资本结构的。但实际上这种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背离。
企业的组织资本对企业价值来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为了企业价值进行管理,应该无条件的对企业组织资本进行关注。成立以组织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十分重要,文章以企业对组织资本的定义为基础,进一步对组织资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企业今后的发展走向为基础,应该如何进行组织资本的财务管理创新。
一、组建企业组织资本价值的评估体系
企业的价值评估是财务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以企业的实际情形为主要出发点,组建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的组织资本价值评估体系的重点,是对评估方法进行选择。在企业中,市场价值法和收益现值法中能表现企业的组织资本要素,但是不能在进行企业评估组织的资本价值中单独进行使用,账面价值法又不能对组织资本价值进行如实反映[1]。其他企业一般都是以企业的实体为基础,组织资本则不同,它是具有实际的单独价值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些负债的企业仍然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的原因。组建组织资本价值的评估体系,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整体价值以及分拆价值同时进行考察
组织资本的相关评价要从组织资本包含的不同因素出发进行整体分析,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具体反映,但是在市场上一些零散的企业仍然能够进行很好的销售,其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具备十分有价值的组织资本系统。所以,企业中除了看重整体的组织价值,拆分价值同样很重要。企业管理人员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分析企业的整体价值与拆分价值,具体分析其中囊括的不同因素[2],因此针对以上不同问题,各个企业应该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企业组织整体价值的评估,同时要以此为基础,将各个资本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的全面的解析,并通过一定的权威性,对各个资本的不同组成成分进行不同价值的分配。
(二)重视企业组织资本的可持续性和预期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其具有的对资金的合理预期,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主要价值一般来说体现在企业预期的资金流动以及收益上,所以在进行企业组织资本评价的时候要格外注重其资金和收益的预期性,还要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组建组织资本价值的评估体系要具备可操作性
判定一个评价方式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在组建组织资本价值的评估体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企业经过实践确认采用的方法是否合理,把公司的股权确认为已经确定的实际价格,把没有违约的债务看作执行价格,再对公司的价值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再将人力资本价值,再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得到资产价值,就是企业的组织资本价值。
二、组建包括资本预算的管理系统
(一)组织资本预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其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预算管理,进行企业的预算管理是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所以为了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要逐渐重视企业的预算管理,但是又很多企业仍然缺少对价值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分析,没有将组织资本资源里面全部的资源利用起来。
组建对组织资本预算的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的既定战略目标,而企业战略目标是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的。但是现在组织资本对财务影响状况比较笼统,因此要将组织资本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相连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可以在假设条件下进行组织资本预算体系的成立,对管理和调控进行负责。
对组织资本的各个因素进行叙述和量化。组建组织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对组织资本包含的各个资源进行量化,组织资本的资源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其组织文化、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还包含了组织信息、知识以及策略方面的诸多内容,每个要素的自身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把组织资本融入进预算管理体系中,需要对其包含的各个基本要素进行描绘和量化。
进行组织资本预算管理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其实际规模、运营情况进行相关部门的成立,部门主要是对要素的不同特质进行分析,对组织资本资源的要素进行确定,以及相关要素的概述等等。管理人员要从整体角度出发,逐步分析各个要素对全局的影响[3]。
(二)组建组织资本创造价值体系
组建组织资本创造价值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成组织资本,评估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三点。组织资本生成其中包括制度、思想以及组织等三个方面的要素。制度确定了组织资本在企业全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自身发挥的重要作用,组织的重点是如何组建相关团队,思想是为了树立正确的组织资本价值观。组织资本评估体系包括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估的制度,以及评估的主体和评估的主要目标等等,其中评估目标又包括了市场交易上的管理以及内部的管理等两方面。组织资本管理体系包含编制资质资本的预算,对预算进行监管,以及进行预算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三、结束语
企业进行组织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其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企业通过进行财务管理,并且对组织资本和财务管理创新是经济市场对企业的基本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盈利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同时,要在组织资本的基础上,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和组织资本价值评估体系,从而发挥组织资本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进行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合理运营,可以更好的将企业自身存在的组织资本价值融入到企业之中,从而为企业之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界定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首次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比物质资本和单纯劳动者数量的增长重要,现代经济生产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是凝聚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积累的结果”。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理论。国内外学者都对人力资本价值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普遍学者均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是获得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可以在未来特定的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主体带来剩余价值获取利润收益。
二、人力资本价值测评方法
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本能够为经济主体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其贡献将远超物质资本。但是人力资本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等特点,使得人力资本较难具体测评,下文将以四种非货币测评方法进行说明。
(一)平衡计分卡测评方法
1990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在一项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并创建了一套用于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以实现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
平衡计分卡主要是实现全方位的“平衡”,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保持在动态的调整中向目标前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四个方面的平衡:一是短期和长期目标间的平衡,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身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在员工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以充分体现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价值;二是外部衡量和内部衡量间的平衡,企业只有平衡了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才能在创造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能缺少对人力资本的利用;三是成果与动因间的平衡;四是可以实现财务方面与非财务方面之间的平衡。
该方法对人力资本价值的测评仅是平衡计分卡方法中的一个平衡方面,其精髓是将全方位的因素综合考虑其对企业的价值。因此该方法始终无法全面、系统的解读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并且需要分析能力较强的复合型管理者解读测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该方法,体现其精髓所在。
(二)关键业绩指标测评方法
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组织内部流程的关键参数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工作目标的工具。该方法将企业业绩指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并将企业战略目标细分至企业的业绩指标。但是该方法忽略了将目标分解到几层管理者及操作人员的环节,同时该方法没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对操作具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三)经济增加值(EVA)测评方法
1982年斯特恩提出了EVA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模式,使EVA方法在财务策略和资本负债结构等方面到了运用。EVA是公司业绩的度量指标,其目标是通过激励来提高企业价值。EVA是公司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NOPAT)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EVA全面调整了公司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它克服了会计报表上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股权资本的成本)的缺陷。EVA是对一个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判断,代表了扣除权益资本成本后的盈余,考虑了股东的机会成本,因而比单纯的会计利润更能反映一个公司的盈余状况。EVA指出,企业价值等于未来各期EVA折现值加期初账面投资,未来各期实现的EVA越多,企业价值就越大。EVA衡量了公司在何种程度上增加了股东价值。如果公司的人力资本强调并重视EVA,那么他们将在一个最大化股东财富的平台上为企业效力。
该方法的运用能更好的体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所创造的价值,更注重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增量”,使人们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人力资本给企业所创造的贡献。该方法的计算是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额,不必对未来收益进行估算,较好的体现了客观性。
(四)模糊层次分析方法(FAHP)
20世纪70年代,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了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即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明确问题,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可行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并以结果选择最优方案。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将模糊数学的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模糊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得出一个模糊一致性。
与其他的方法相比,其精髓在于能较好的迎合人力资本自身不确定性、易变性的特点。FAHP通过建立一种模糊层次分析模型衡量人力资本价值,并最终能够确定出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能够用较简洁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是FAHP始终算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不能单独运用其分析人力资本的价值,需要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值。
三、人力资本价值测评的瓶颈
目前对人力资本价值的测评方法分为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由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特点,该方法的计量难度较大且测评复杂,因而在实践中较少应用货币性计量。相应的,非货币测评方法因其操作性强,在实践中运用较为广泛。同时该方法是从较主观的角度入手分析,所以如何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每一种方法分析的角度或是侧重点不同且都具有局限性,所以在分析时中需要将测评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得出一个较综合、全面、系统的结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1日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国外企业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企业价值评估经典理论阶段和现代企业价值理论阶段。企业价值评估经典理论包括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与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现代企业价值理论即企业价值及其增长理论,主要指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智力资本理论、委托理论以及经济增加值理论。本文对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分别加以归纳和评述,采用规范性分析的方法,阐述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以期为笔者和其他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价值理论
艾尔文・费雪于1906年出版了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以及价值创造的源泉问题。费雪认为,资本能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此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1907年,费雪在其专著《利息率:本质,决定及其与经济现象的关系》中分析了利息率的决定因素,深入研究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确立了资本价值的评估框架。之后,费雪于1930年又出版了《利息理论》,指出在确定性情况下,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就是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按照一定风险利率折现后的现值。根据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资本价值与未来收入有关,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与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有关;企业价值是投资者投入到企业中资本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是对企业整体投资带来的价值,因此也应该受到未来收入和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而企业未来收入和未来现金流量一定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来预测的,盈利状况越好,未来收入和现金流量就会越多,企业价值越大。所以,笔者认为盈利能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一个因素。
二、价值评估理论
该理论是由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的,包括无公司税的MM理论与修正后考虑公司税的MM理论。前者是学者于1958年在其《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提出的,明确了企业价值的科学定义,指出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由债务市场价值和权益市场价值共同决定。但该理论仍然认为任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利用财务杠杆的企业价值等同于没有利用财务杠杆的企业价值,这点和资本价值理论的内容是一致的。后者即修正后的MM理论是两位学者于1963年提出来的,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原有的分析模型,在《公司收入、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个更正》一文中分析了企业负债会因为税盾效应而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的债务利息费用是税前列支项目,可以减少利润,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即负债可以享受节税利益,负债增加了企业的价值,负债的比率越高越好。但是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所有负债都是无风险的,没有考虑破产成本的存在。公司的负债程度越高,承担的利息费用也就越多,公司受盈余波动而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就越大,那么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就会因公司风险增加而要求更高的报酬作为补偿,公司资本成本随之提高,公司价值就会下降。可见,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在理论界尚存争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的确影响企业的价值。笔者有理由认为偿债能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一个因素。
三、核心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是围绕企业战略管理展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在1990年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即企业拥有的有形资源自身并不能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还应该拥有良好的运作能力,才能将其独特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获利。那么如何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呢?企业的资产结构反映了其拥有的资源以及分配情况,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反映了其运作能力,而资源以及运作能力的有效结合则又体现在盈利能力方面,那么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可以通过企业的资产结构、资产运营效率以及盈利能力来评价了。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资产结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
四、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重点强调了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美国的著名学者帕特里克・沙利文将企业的智力资本划分为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运作能力的载体。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企业运作能力的载体,间接影响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二是人力资本通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来衡量,而这两点体现了企业的增长潜力,人力资本越多,就越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增长。因此,要准确识别出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增长潜力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帕特里克・沙利文在《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一书中总结了智力资本管理大会的成果。1999年的智力资本管理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说明智力资本在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组成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外在的既有知识体系,其中外在的既有知识体系即被称为“智力资产”。智力资本理论认为智力资本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以多种形式贯穿于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本形态,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整合到一起,揭示了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及价值增长的源泉――以员工的能力及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资产,从而为促进企业价值增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笔者从智力资本理论中得到的启示是:员工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影响企业的成长性,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大小,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都体现了企业的增长潜力,因此增长潜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
五、委托-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在委托的关系中,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由此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委托人和人由于双方的地位不一样,会获取不对称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人的行为很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预防和惩治人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既要对其人进行激励,又要对的过程实行监督,使得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詹森和麦克林(1976)开拓的实证理论或成本理论重点研究表明委托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均衡合同的决定因素和面临的激励问题,其侧重点在于寻找以最小的成本构造可观测合同的方法。尤其是詹森和麦克林两位学者提出了成本的概念,为研究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做出了重要贡献,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当管理者尽力工作时,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取一部分利润;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但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由此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因此企业的价值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差被称为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企业来讲,股东和经理、股东和董事会、董事会和经理就是委托关系。在现代公司的委托关系下,股东将公司财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将公司财产委托给经理层经营;董事会代表股东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并对经理阶层进行控制和监督;只要董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理的行为就能得到有效的约束,股东权益就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企业股权集中可以避免部分成本和“搭便车”问题,同时也可避免经理人员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过度投资从而浪费公司资源的现象的发生,因而较集中的股权有利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较好的监督,并控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但是如果股权过度集中(如一股独大),这就会导致股东间约束难以形成,尤其是中小股东对第一大股东难以实行有效的制约,股东也难以形成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发生大股东和经营者合谋共同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情况,最终使得企业价值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促使企业价值增长,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各项制度体系,包括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等。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六、经济增加值理论
经济增加值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意义。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提出的剩余收入概念。所谓剩余收入即净收入减去投入资本的同期利息。完整的EVA概念是由美国学者Sterm和Sterwart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与剩余收入的概念一样强调是经济收入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不同于会计收入和会计成本的概念。EVA的基本理念可以阐述为:一个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取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企业的股东带来价值,考虑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资本的成本是EVA的明显特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价值评估的指标能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如权益净利率、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涉及到会计利润的计算,但是都只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高估了企业利润,夸大经营者的业绩,因此无法准确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计算以会计报表信息为基础,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原则编制的报表信息对公司业绩的反映本身就存在部分失真,存在盈余操纵的空间;以会计利润为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容易引起经理人员追求在任期间“高业绩”而不顾将来发展的短期行为。EVA是基于经济利润而非传统会计利润的概念,是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其中的资本成本既包括了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即考虑投入资本的规模及市场收益率风险。EVA为正,表明公司经营收入在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后仍有剩余,这种剩余收益归股东所有,也就是说EVA为正数时公司价值上升,反之则下降。因此,经济利润指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较传统会计利润指标而言能更有效地评价公司价值,更好地解释公司价值的变动,因而被称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但是不管是经济利润指标还是传统会计利润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盈利状况的,可见盈利能力依然是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只不过不同类型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对企业价值的解释度是不同的,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也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将在搜集筛选相关有效数据后基于本次规范性分析做进一步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规范性分析内容,笔者认为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增长潜力、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这些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如何?哪些财务因素值得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重点关注呢?是不是所有这些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呢?笔者将在选取有效样本、搜集筛选好财务数据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借以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管理和价值提升提出一些有效方案和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小萍.基于EVA法的中小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2]冉伦,李金林.因子分析法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1.
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欠规范:战略发展结果紊乱无序:公司资源一体化整合能力匮乏,以及管理控制不能有效跟进:企业集团面临的诸多管理困惑,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等等。面对上述问题,企业集团及至整个社会必须深刻检讨既往的思维逻辑。以不断创新的观念并本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整体思路。对企业集团的发展与管理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与定位选着。
2 企业集团理财目标的历史演变
企业集团理财目标是在理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随着理财实践的日益丰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在理财目标上经历了几个历史演变过程,并形成了不同阶段有关集团理财目标的主要观点。
2.1 利润最大化及净现值最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理财学领域是作为西方经济学和法学的一个分支。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是一个经济机构,衡量其业绩的公认指标是利润。因此,根据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及阿尔弗来德·马歇尔的古典经济理论,将公司理财目标设定为“利润最大化”是合理的,它适应了当时的企业制度,即私人筹资、私有财产和独资经营等。但集团经营与理财风险较大,有些投资项目期限长,而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既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又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因此,又有人主张以“净现值最大化”作为企业集团的理财目标。
实际上,在特定的财务结构下,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之和最大,则意味着企业税后的长期净利润最大。它虽然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未能充分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因为用于求得净现值的折现率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程度不够充分。
2.2 资本成本最小化及公司价值最大化
二十世纪六十年财领域将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筹资活动,并开始关注与筹资决策有关的资本成本的控制与计量问题,即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资本来源结构,使得公司的加权平均成本最小。因此这个阶段的理财目标是“资本成本最小化”.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的加权平均成本最小,则意味着公司总价值最大;加之,考虑到公司外部存在着众多的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利益群体,尤其是股东群体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于是,理财目标又进一步演变为“公司价值最大化”.
2.3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普通股市场价值最大化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即公司应从股东资本的利益出发,重视公司的时价总额。为此,要通过公司的优化决策与有效运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情况下,使企业总价值最高。从中长期来说,公司经营的基础结构和经营战略必须确保股东的利益。在股份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持有公司的股票并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其财富就体现在股票这种虚拟资本上。股东财富不是股票的面值,而是股票的市场价值,它体现着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所作的一种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利润的影响,反映了每股利润的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利润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单一企业普通股市价最高,对于信贷资本供应者、雇员、管理当局乃至经济社会基本上都是有利的。因此,这一财务目标不仅反映出普通股股东主观的期望,也反映出企业外部的客观评价。但是,该目标没有考虑优先股与债券的价值,而它们的价值却是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普通股市场价值最高对公司的雇员或职工来说并非一定有多少好处,除非他们也拥有本公司一定量的股票。对于企业集团,由于还考虑各方面的种种制约与限定因素,因而其理财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比单一企业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经理是否接受“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社会价值体系所决定的价值判断。
3 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资本价值最大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实现全球化,信息和知识成为推动新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也必然使财务管理目标不断优化,不断选择最优化。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遵循着其本身的规律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要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形势,根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特点,修正或更新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考核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核心突出、具有层次性、适应不同环境,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目标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股东财富最大化”因其所具有的诸多优点被理财界公认为理财目标的最佳选择,但笔者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仍存在一些缺陷,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应该是“资本价值最大化”.
3.1股东财富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随着证券业的迅猛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已成为目前中国理财界比较公认的企业理财目标。这一目标认为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主体对企业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了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与货币时间价值这两个现实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
服企业的短期利润行为,目标容易量化,易于考核。但在现阶段,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存在许多局限。 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欠发达。根据效率市场理论,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状况下,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庄家违规操作较常见,股票市场上投机过度。受投资者心理预期、经济政策与政治形势等波动性较大的不可控因素影响,股票价格和企业业绩并没有必然联系。显然,依据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来评价企业目标是不合理的,缺乏公正性。另外,在我国企业股东相对集中,股东直接控制企业财权,大量国有法人股的存在使政府对企业经营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干预,导致企业经理层不可能非常重视股东利益,自利行为原则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扭曲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其次,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的是企业净资产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并未反映企业拥有的现支付能力。企业现实支付能力的强弱是通过现金流量的大小来反映。即使是资产巨大和利润极高的企业,也可能会因拮据的现金资产而发生暂时的支付与偿债困难,直至运营终止。反之,一个亏损企业,如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就可以存续,甚至扭亏为盈。因此,企业在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现金流量,力争保持最佳现金流量。
第三,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并不出于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企业股东就不可能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其理财追求的直接唯一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只适合于上市企业采用。目前,我国挂牌上市的企业约两千多家。占较大比重的非上市企业和其他组织形式的企业价值相对稳定,其股票日常不交易,股价信息难以取得,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评价缺乏客观依据。
第四,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的总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只强调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与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势必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个捉摸不定的抽象目标。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企业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价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企业财富或价值的大小,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层面和财务人员所揣测和认定。
3.2 资本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
3.2.1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内涵
财务的本质是资本价值经营,财务活动是资本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财务关系是资本的权能关系。追求资本价值最大是由财务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资本价值是指资本的产出价值,即资本内涵价值。它需要与资本投入价值即垫支价值进行比较,包括资本报酬与资本利得,反映了资本运作的效率。
资本价值一般是指资本的市场价值,来自于企业外部利益集团对企业的市场评价。当企业的外部利益主体不多,资本产权流动不频繁时,重置价值、资产评估价值、交易双方约定的交易价格甚至账面价值都可以成为资本价值的计量形式。
3.2.2资本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
如前所述,在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主导,上市企业所占比重不大,选用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既不合理,又缺乏现实通用性。而把资本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特征客观上要求企业选用资本价值最大化作为其理财目标。
第一,现代企业经营的典型特征就是资本运营,即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营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资本经营要求发挥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了资本的最大效用,要求企业将自有可以利用和支配的内部资源,通过优化组合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同时利用一切投入融资手段与信用手段,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并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途径实现资本扩张。这样,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关注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取得优化组合后带来的超过原有资本组合所能产生的收益。
第二,资本运营的财务主体是一个多范畴的概念。企业资本的管理者可以分为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从出资者角度看,出资者就是资本运营的财务主体,具有资本经营的决策权。因为出资者要把自己的资本投向社会最需要、最能使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部门、行业和产品上,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资本的增值和资本效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作为在一定关系下运营资本的主体,要为企业制定长远战略实施决策权,用企业的法人财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因此,从经营者角度分析,他也是资本运营的财务主体。财务经理具体负责企业的资本运营业务,是资本运营的直接责任主体。
第三,资本运营追求的目标是获取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作为资本生存、增值的载体,通过各种资本运营方式获取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资本运营的财务目标是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作为资本生存、增值的载体,通过各种资本运营方式获取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资本运营的财务目标是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资本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是企业作为资本生存、增值的载体,通过各种资本运营方式获取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3.2.3金融市场变化与期权理财理念为选择资本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了可能
首先,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中国市场。企业应抓住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我国企业筹资、投资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这样就能有效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实现资本运营的目标。
其次,运用期权机制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利用期权,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价格和期货价格中自由选择,既能冲销价格下降的风险,又能抓住价格上涨的机会,以小博大,获取风险收益,并给希望获取风险收益而又没有大量闲置资产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无风险状态可以通过资产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来实现,即同时持有风险头寸相反的资产权利与义务,用一方资产的权利冲抵另一方资产的义务,避免风险损失的承担,达到资本保值的目的,还要采用期权与期货机制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于期权买方来说,买权多头与期货空头的组合、卖权多头与期货多头的组合;对于期权卖方来说,买权空头与期货多头的组合、卖权空头与期货空头的组合,从而在锁定风险的基础上谋取任何可能的风险报酬。
再次,价值评估是理财的重要内容。履行价格和权利金,是期权合同的两个重要要素。不论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期权履约价格都是供求双方对合约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是双方达成的市场均衡价格,给现货市场的商品价值定位提供了方向。作为期权价值代表的权利金,不仅受标的物履约价格与当时市场判别的影响,而且这种差别的波动趋势影响波动的不确定性程度越强,期权时间价值越大,应支付的权利金越多。换言之,通过权利金载体,未来的不确定性成功地被转换为现时的确定性,对未来风险的估计转化为交易双方对权利数额议价还价的博奕。最后,抓住金融互换的独特优势进行操作,可以将市场经济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分散的风险集中在几个期权市场或到场外交易市场上,将风险先集中,再分割,然后重新分配。使套期保值者通过一定方法规避掉正常运营的大部分风险,而不承担或只承担极少一部
分。这样,在调整资本结构的同时,又使资本价值得到增值。 4 资本价值最大化与社会责任 互相依托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便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良好的企业既要考虑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在两者之间谋求均衡。企业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有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企业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会使社会受益。例如,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要生产出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企业才能有市场。企业为了发展,自然会增加职工人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企业为了获利,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服务、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企业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例如,企业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可能会生产伪劣产品,可能忽视工人的健康和利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也可能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企业在谋求自身的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好提高经济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不能以不正当手段追求企业的利润,不能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谋求企业的效益,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生态平衡,合理使用资源。企业有责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出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福利慈善事业。这样既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有助于企业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企业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5 结束语
一、业主理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业主理论认为,会计是以业主为中心,业主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唯一的产权主体是业主。会计核算是为了计算和分析业主的资产净值。[1]通常,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的会计恒等式就是业主理论的最佳体现。业主拥有的资源统称资产,业主的债务简称负责,所以,业主拥有的资产净值就叫业主权益。业主理论是业主为中心,视企业和业主为一体,明确企业的利益和责任等同业主的利益和责任。
现代财务学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其实就是业主理论的另一种说法。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基于时间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明确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可借由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得以很好的补偿。
也就是说,这一目标只关注股东利益,而漠视债权人、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严重阻碍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实体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实体理论坚持,会计要以企业实体为中心,主张企业的权益持有人应当是债权人和所有者共同担负。尽管企业让各类资本提供者享有各种产权,但谁也不能代表企业,企业是一个产权主体,它是一个独立于股东和业主的法人代表。[1]股东投资之后,其资产和负债的产权就顺利过户至法人实体——企业,任何所有者都不可要求获得企业的财产的支配权。
实体理论是把股东和债权人视作平等的产权主体,显然比只强调业主利益的业主理论更进一步。然而,实体理论实际上认为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拥有的所属企业,还是一种狭隘的理论。如果只是关注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企业财务管理仅仅以股东和债权人财富的增长为目标,同样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理论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
企业理论的范畴要宽于实体理论,可以解释为企业实体的社会化。企业理论坚持,企业是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性机构。[3]企业利益相关者内容相当广泛,除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之外,还包括管理者、普通员工、客户、政府征税与立法部门,甚至普通大众。企业理论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应用最广,因为它们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不同利益相关者。大型企业集团务必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
就产权主体范围来说,实体理论是对业主理论的单一产权主体的进一步拓展,而企业理论则是对以上两种理论的再一次延伸,从单单企业的资金提供者,扩展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按照企业理论,企业财务管理当然要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现代契约理论坚持,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统一,股东、债权人、经理阶级、普通员工等等,都是企业的发展的必备条件。财务管理理应以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要求为目标,认清该目标是各利益相关者目标共同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结果,而不能单单将某一利益集团的目标视作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此也可看出,企业理论要比前两种理论更具优势。
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组织形式以及产权关系的变化,企业权益理论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企业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不但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等的物质资本所有者,还包括经营者及普通员工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所以“相关者利益”
可以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价值”来衡量,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选择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物资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源所有者在现代企业里是平等产权主体,他们共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如今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物质资本表现形式多样化及资本市场高度发展,不同形式的物质资本相互转换,削弱了物质资本的抵押功能。反之,人力资本因专用性及群体性,增强抵押能力。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即人力资本被投入某企业,其使用价值会向该企业要求的专业化或特殊性方向发展,人力资本的价值只有在该企业才能被实现,人力资本所有者会对该企业产生依赖性与长期效益预期,进而会自愿主动地承担风险。人力资本的群体性即人力资本所有者相互协作产生的集体力。人力资本若从该企业退出,集中力会消失。此时,人力资本产权化便成为必然趋势。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由“资本雇佣劳动”转变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合作”,即由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与普通员工一起出资创办企业,他们共同享受企业产权。
2.在现在人力资本与物资资本有机结合、共同作用创造企业财富。
传统工业经济时期,企业的第一资源是物资资本,企业财富主要依靠物资资本来创造;知识经济时期,“人才”是稀缺资源,企业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
缺少创新能力的经营者与普通员工的支持,很难维持企业现状。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会是决定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进步的最主要资源。
3. 人力资本所有者也作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参加企业的利润分配,因此能很好化解企业的冲突。即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倘若将人力资本所有者视为人,物质资本所有者看成委托人,在企业里产生人力资源所有者和物质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因为人和委托人追求不同的目标,两方出现利益冲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能简单视为人目标或委托人目标,是两者目标共同作用及妥协的结果。即企业财务管理不但要追求物资资本价值最大化,也要追求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企业唯独达到总资本价值最大化,才能维持人力资源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长久合作,从源头上化解企业的冲突,使财务管理的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自R.H蒙哥马利20世纪初提出“内部牵制”理论、美国AICPA协会首次提出“会计控制”的概念、Crossman和Hart等人开创了控制权理论研究以来,内部控制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很大关注。1992年9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委员会(COSO)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内部控制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安然事件后,随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404条款的陆续出台,会计学者掀起了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潮。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6月印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8年5月28日,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分阶段、分步骤在上市公司施行。可以预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必将得到健全与完善。
尽管我国近年来所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各节点,包括:物流控制、资金流控制、信息流控制、人力资源流控制等。然而,现有内部控制规范并未涉及股票期权控制这一特殊的衍生金融工具控制,这并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当今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价值,而股票期权则不失为有效的制度选择。事实上,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显见于7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的股票期权,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励人力资本的服务潜能、使企业价值增值。因此,对该类企业股票期权实施有效控制理应成为其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从人力资本角度探讨股票期权的内部控制方法。
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
(一)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目标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目标体现了会计控制目标与管理控制目标的融合。
就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目标而言,股票期权内部控制能保证公允价值核算模式下,股票期权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能发挥股票期权制度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设计 路径
尽管2004年COSO委员会在原有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即ERM框架),并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等,但内部控制所函括的大部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依然存在。会计控制将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矛盾,并能降低信息搜索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控制将通过各种管理方法提高经济主体的组织效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发挥股票期权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效率,其内部控制不妨从股票期权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方面展开。本文主张在完善股票期权会计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控制来实现控制效率。
(三)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创新
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是为了激发人力资本的效率潜能。从人力资本角度研究股票期权的内部控制,其核心在于反映期权价值以及赋予对象的价值,并能体现控制效率。这就要求企业不仅提供股票期权价值信息,而且也要提供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以及与企业业绩的比值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会计与管理方法对股票期权价值流实施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控制效率。
1.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授予对象的选择
股票期权控制是对股票期权计划与执行的控制,包括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股份来源、授予股票的数量、授予时机的选择及行权价格、行权期限、财务资助等的控制。上市公司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及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等的规定的基础上,对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授予数量、授予股份的来源、行权价格的确定、行权期的选择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股票期权合法、合规。上述控制的核心之一在于授予对象的选择。授予对象选择不当,必将引发期权计划无效,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发挥激励效率。从人力资本角度看,要正确地选择授予对象,则必须考虑授予对象——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本要素,纳入企业融资计划以及资本结构中。对企业而言,则必然涉及两方面问题。其一,必须对这部分资本进行正确的融资决策;其二,要对这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正确地激励——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合理的期权数量、行权价格等。因此,企业应根据这部分人力资本筹资目标和规划,结合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拟订这部分人力资本筹资方案,明确其筹资规模、结构,对这部分人力资本的筹资成本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和潜在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2.现有涉及股票期权会计核算相关准则的不足及完善
就股票期权的会计核算而言,尽管股票期权的核算依据有内在价值法、最小价值法以及公允价值法,且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也存在费用化、资产化以及收益分配化之争(股票期权费用化,即将股权激励支出直接计入费用;若企业将股票期权激励支出计入资产即为资产化观点;而将股票期权激励支出视同企业对激励对象的收益分配即为收益分配观)。但美国SFAS123(以股票为基础报酬的会计处理)、英国FRS20(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FRS2(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以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都倾向于在股票期权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的前提下,将股权激励费用化。
我国现行准则有关股票期权费用化致使上市公司业绩降低,影响了行权条件,从而挫伤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此结果也影响了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热情并导致2008年以及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宣布放弃股票期权计划。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与股票期权相关的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为此,我国实施此准则的上市公司是“原路返回”还是“就地治疗”?显然,“原路返回”不可取,否则会降低准则的权威性,并将影响整个准则体系的实施。因此,“就地治疗”就是现实的选择。“就地治疗”不仅需要股票期权计划的完善,也需要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
就股票期权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而言,为了激发人力资本效率潜能以及实现人力资本价值,避免挫伤人力资本的积极性,股票期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可沿以下两种路径进行。
一方面,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在按照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的规定进行股票期权会计核算的同时,公司在设置股票期权业绩考核指标时可考虑剔除现行准则核算方法对上市公司业绩及行权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真实体现人力资本的服务效能。为此,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可提示投资者关注因股票期权费用化对收益的影响,甚至列示股票期权不同会计处理的比较信息。
另一方面,应重点关注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并对核算依据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体现股票期权授予对象的价值。至于如何确定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本文将结合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来探讨。
3.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控制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过程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的FASB157号(2006)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销售资产所收到的金额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金额。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与FASB157号有关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并无实质性区别。
尽管理论上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以及市场法。但FASB157号指出: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选用应有一定的层级顺序。即:首先应考虑市场法,参考活跃市场中同该资产或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其次应考虑收益法,利用资产未来收益的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价;最后才会考虑成本法,即该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与此相应地,形成了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市场法、收益法以及成本法。
就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而言,由于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易于从证券交易所、交易网站等处获得,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价格,所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主要采用市场法,这也与FASB157号的精神相一致。
我国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进一步规定: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则应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时,对于无风险利率、预期的股票价格波动率等参数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工具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包括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尽可能不使用与企业特定相关的参数。
在此,需指出的是,尽管理论上期权价值“估值技术”很多,如考克斯和罗斯(1976)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以及布莱克—休斯模型等,但被国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运用的主要是布莱克—休斯模型。该模型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包括:金融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和税负;无风险利率是一个常数;市场是连续运行;股价是连续的,不存在股价跳空现象,股价波动率σ为常数;股票不支付红利;没有卖空限制;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
布莱克—休斯期权的定价公式是:
期权的价值(V)=PN(d1)-EXe-rtN(d2)
N(d)为累计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EX为期权的行权价格;P为目前的股票价格;σ2为每一时期股票收益率的方差;t为期权距离到期日时间;r为无风险利率。
由上述公式可见,影响期权价值的因素有:股票的当前价格(P),期权的执行价格(EX),股票收益率的方差(σ2),期权成熟期(t),无风险利率(r)。其中:股票价格越高,期权价值越高;执行价格越低,期权价值越高;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即股票价格的波动率)越大,期权价值越高;期权距离到期日时间(t)越长意味着期权价值越高;无风险利率(r)越高,期权价值越高。
尽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并未明确规定期权“估值技术”,但使用布莱克—休斯模型估计期权价值时,最难确定的影响因素是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即股票价格的波动率)。股票收益率的方差往往根据以往股价的波动来计算,但股价波动期的选择值得商榷。股价波动时间窗口的不同选择将带来不同的股票期权价值,因而,这也应成为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点之一。
4.股票期权授予对象价值的控制——人力资本价值
就股票期权授予对象——人力资本的价值控制而言,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下,则授予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为:
Vn表示企业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的价值;I表示该企业每年预对赋予对象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V表示股票期权价值,可以由上述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确定。
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下,若企业股票期权赋予对象每年薪酬保持同一水平,则上述公式变形为永续年金求现值加持股价值。即:
式中:Vn表示企业赋予对象的人力资本的价值;I表示该企业预计每年对赋予对象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
5.体现股票期权设置与控制效率——提供授予对象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业绩的比值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授予对象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业绩的比值信息来反映股票期权设置与控制的效率。一个合理的股票期权制度应能充分发挥授予对象人力资本的效率潜能,从而带来企业业绩的增长。因此,企业可以以净利润、股东财富的增加等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提供两者的比值信息,体现股票期权的设置与控制效率。
三、结语
总之,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企业因个别事件在国际间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客观上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提高管理水平。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内部控制的完善与优化是当前我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效率的制度保证。从人力资本角度完善股票期权内部控制也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过程中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3(4):3-8.
[2] 夏恩·桑德.会计与控制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中国证监会.股权激励审核备忘录1/2号[Z].2008.
[4] 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5] 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S].2010.
[6] 耿建新,朱友干.职位资本——人力资本会计研究的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9(11):48-52.
[7] 耿建新,朱友干.论股权激励核算方法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8(6):8-9.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是企业在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推动力。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 000万家左右,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因此,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必须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在资金链上运转的顺序来看,其财务风险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来考虑: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落实的可能性、筹资成本过大的可能性,以及企业所筹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进而无法偿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筹资风险是上一次资本循环所有风险的结果,特别是前次循环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对筹资风险有直接的影响,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启动点。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中小企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即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因为它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件,以致投入资金的预期收益和收回的资金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背离,甚至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本金,从而使投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那些中小企业无法卖出产品并收回垫支本金的可能性,包括销售风险和收款的信用风险。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最终表现。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即中小企业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概括反映了营业商品产出节点上的经营风险和分配阶段的资本支付风险,它是下一次循环资本垫支价值的资金来源,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释放,制约着资本价值的规模。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它的筹资环节。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大,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渠道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在直接融资上,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但现行的上市管理机制决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其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大。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借资金,便不得不从民间等渠道借款,这些渠道的资金来源分散,同时利息比银行同期利率往往要高出很多,这样便使中小企业的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大大高于大企业。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要消耗企业的现金,从而直接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此外,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投资环节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有:
1.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投资比率低下。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而经济灵活性的特点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2.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前,对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不够,由于人才所限,也不能进行精细的投资预算。毫无疑问,这些也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经营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环节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1.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因此,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
2.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严重,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流动负债到期偿还危险较大,企业三角债务复杂。同时,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物料、人力的安排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低下将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消耗,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平均资产负债率很高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必然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
1.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筹资活动时,为控制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原则,即中小企业借入的资金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借入资金到期要还本付息,如果到期偿还时,企业资金尚未收回,就不能按期偿还,将破坏企业的信誉,因此,借款期限要相对长一些,在安排使用时可以有一定的余地;(2)适度性原则,即中小企业筹集的资金一定要适合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包括筹资金额、筹资的时机、筹资的期限、筹资的方式要适当;(3)低成本原则,即中小企业应选择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类型进行筹资。
2.要开拓筹资渠道,优化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方式。企业不应仅仅依赖业主投入资金和借款,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规模的变化,适时采用发行股票、租赁等方式筹资。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企业还应不断开拓更多的筹资渠道,如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获取财政资金、利用国际资金等;企业也可适时引入新的投资者,壮大企业自有资本,以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投资活动旨在收回本金并获得期望投资报酬的支付,投资风险的控制即是要保证投出资金的安全性、可收回性以及获利性。中小企业常见的投资方式有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保险投资等。因此,中小企业决策者在做投资项目时:
1.要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结合事中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组合,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减少非系统风险。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可单独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1)要合理预期投资收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2)要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风险,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若经营风险较高,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2.要加强、提升企业决策者自身的决策水平,我国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规模小,一个项目的投资失误往往直接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因此加强投资环节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工作能有效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作为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开拓视野,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1.现金是中小企业的血液,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中小企业要注意利用现代结算工具和手段减少现金交易;加强现金收付的票据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贪污挪用行为的发生,保障现金安全;加强费用预算防范费用开支的随意性。
2.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资产与债务运营中的风险控制。当前,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散乱,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健全,原材料、存货、产成品积压或流失,现金周转失调,债务比例大,风险管理意识低下,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内部危机。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定期检查企业的资产状况,将资产分类控制,对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检查其完整性与所有权,财务部门应做到对企业资产有一本完整、系统、分类的账。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要对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环节进行风险控制,中小企业就必须考虑到对所实现的净利润在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利润分配各项目之间和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就要求:
1.利润的分配应按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按照下列顺序分配:(1)弥补超过用税前利润抵补期限的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公益金;(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必须坚持以收抵支,保持稳定的分红比例。从税后利润中留存一部分利润,不但可以为企业未来经营筹措资金,提高企业应付不测事件的能力,也可以用于未来的利润分配。企业从景气时期的较高获利中留存一部分利润,可以在衰退时期用于投资者分配。
3.要适当考虑经营者与职工利益。如员工薪酬和福利支出主要在交纳所得税之前扣除,因此,增加这部分支出可起到节税的作用。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利益的分配来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关注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学敏.中小企业金融与财务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是企业在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推动力。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 000万家左右,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因此,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必须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在资金链上运转的顺序来看,其财务风险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来考虑: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落实的可能性、筹资成本过大的可能性,以及企业所筹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进而无法偿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筹资风险是上一次资本循环所有风险的结果,特别是前次循环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对筹资风险有直接的影响,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启动点。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中小企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即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因为它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件,以致投入资金的预期收益和收回的资金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背离,甚至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本金,从而使投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那些中小企业无法卖出产品并收回垫支本金的可能性,包括销售风险和收款的信用风险。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最终表现。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即中小企业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概括反映了营业商品产出节点上的经营风险和分配阶段的资本支付风险,它是下一次循环资本垫支价值的资金来源,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释放,制约着资本价值的规模。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它的筹资环节。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大,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渠道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在直接融资上,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但现行的上市管理机制决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其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大。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借资金,便不得不从民间等渠道借款,这些渠道的资金来源分散,同时利息比银行同期利率往往要高出很多,这样便使中小企业的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大大高于大企业。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要消耗企业的现金,从而直接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此外,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投资环节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有:
1.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投资比率低下。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而经济灵活性的特点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2.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前,对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不够,由于人才所限,也不能进行精细的投资预算。毫无疑问,这些也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经营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环节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1.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因此,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
2.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严重,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流动负债到期偿还危险较大,企业三角债务复杂。同时,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物料、人力的安排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低下将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消耗,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平均资产负债率很高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必然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
1.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筹资活动时,为控制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原则,即中小企业借入的资金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借入资金到期要还本付息,如果到期偿还时,企业资金尚未收回,就不能按期偿还,将破坏企业的信誉,因此,借款期限要相对长一些,在安排使用时可以有一定的余地;(2)适度性原则,即中小企业筹集的资金一定要适合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包括筹资金额、筹资的时机、筹资的期限、筹资的方式要适当;(3)低成本原则,即中小企业应选择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类型进行筹资。
2.要开拓筹资渠道,优化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方式。企业不应仅仅依赖业主投入资金和借款,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规模的变化,适时采用发行股票、租赁等方式筹资。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企业还应不断开拓更多的筹资渠道,如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获取财政资金、利用国际资金等;企业也可适时引入新的投资者,壮大企业自有资本,以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投资活动旨在收回本金并获得期望投资报酬的支付,投资风险的控制即是要保证投出资金的安全性、可收回性以及获利性。中小企业常见的投资方式有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保险投资等。因此,中小企业决策者在做投资项目时:
1.要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结合事中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组合,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减少非系统风险。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可单独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1)要合理预期投资收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2)要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风险,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若经营风险较高,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2.要加强、提升企业决策者自身的决策水平,我国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规模小,一个项目的投资失误往往直接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因此加强投资环节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工作能有效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作为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开拓视野,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1.现金是中小企业的血液,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中小企业要注意利用现代结算工具和手段减少现金交易;加强现金收付的票据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贪污挪用行为的发生,保障现金安全;加强费用预算防范费用开支的随意性。
2.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资产与债务运营中的风险控制。当前,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散乱,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健全,原材料、存货、产成品积压或流失,现金周转失调,债务比例大,风险管理意识低下,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内部危机。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定期检查企业的资产状况,将资产分类控制,对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检查其完整性与所有权,财务部门应做到对企业资产有一本完整、系统、分类的账。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要对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环节进行风险控制,中小企业就必须考虑到对所实现的净利润在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利润分配各项目之间和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就要求:
1.利润的分配应按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按照下列顺序分配:(1)弥补超过用税前利润抵补期限的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公益金;(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必须坚持以收抵支,保持稳定的分红比例。从税后利润中留存一部分利润,不但可以为企业未来经营筹措资金,提高企业应付不测事件的能力,也可以用于未来的利润分配。企业从景气时期的较高获利中留存一部分利润,可以在衰退时期用于投资者分配。
3.要适当考虑经营者与职工利益。如员工薪酬和福利支出主要在交纳所得税之前扣除,因此,增加这部分支出可起到节税的作用。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利益的分配来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关注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学敏.中小企业金融与财务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0前言
风险投资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指一切具有高失败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指为建立和发展专门从事某种高新技术生产的中小型企业而持有一定份额所形成的资本。按美国风险投资协会(mvcn)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人到新兴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隋别是中小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有两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可或缺:其一,风险资本家需要激励与约束去投资于成功的企业,减少对风险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其二,风险企业家需要激励与约束去努力把企业经营成功.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只有在这两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风险资本才能高效率地运作。
1风险投资运作的3个阶段
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包括风险资本的筹集、投资和退出3个阶段,并由此形成一个风险投资周期。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作为风险资本循环起点的筹集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筹集足够数量的风险资本以满足投资之需。Gompers and Lerner等人认为,风险资本筹集的变化源于创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但就某个具体的风险基金而言,风险资本能够筹集到的数量也就是风险投资者供给资本的数量。这些数量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和筹资能力。而风险资本家的业绩和筹资能力主要受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资本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主动性资本。需要某种激励才能激活,因此,风险投资者只有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某种激励与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使投资者收益最大化。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风险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并且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大都以高科技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它属于股权融资,它不是靠股份分红或派息,而是靠企业资产增值后的股权转让获得收益,投资周期长,不需要定期、固定的资本偿还,从而使资本的使用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在美国有20% --30%的创业企业可能完全失败,60%以上的创业企业受到严重挫折,只有10%--20%获得了成功。一旦获得成功,收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美国,风险投资长期年回报率达20%,远高于9%-15%的股市长期年回报率和5%—6%的国债收益率。
风险投资是通过转让股权获得长期资本增值的典型性资本。风险投资投人的资本主体是非债务性资本或非借贷资本,它与以借贷资本为特征的间接融资有着截然不同的资本运作模式。风险投资是集融资、投资、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金融工程。风险投资将资本投向有着巨大风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因而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非常在意风险企业资产的增值,以便将来通过上市或出售等退出机制来取得高额回报。风险资本家既拥有资本优势,又具有人事管理、市场开发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是一种智能型、专家型金融管理行为。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很多,包括公开上市(IPO)、兼并与收购、出售和清算等。尽管退出是风险投资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对风险投资其他阶段的正常运行极其重要,不同的退出方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回报、风险资本家后续阶段的筹资能力、风险企业家的货币收益和对企业控制权的掌握等。
2风险资本循环不同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风险投资基金通常采用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财务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主要有:
其一,控制权激励。在新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营运过程中转换的形态)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现代企业的价值应为物质资本的价值与人力资本的价值之和。物质资本的价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价值容易计量。然而,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效度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本的激励效度决定着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决定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以非对称形式在基金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激励方式。作为企业剩余的主要索取者的投资者一般不被允许参与投资企业的直接管理,即拥有有限的剩余控制权。风险投资家拥有包括确定基金筹集的具体时间、选择具体投资对象、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后续管理在内的主要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外部风险投资者而言,风险资本家具有风险资本运作所要求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剩余控制权向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风险资本家倾斜,有利于发挥其专有的人力资本优势。
其二服酬激励。陈爽英、韩传强((2003)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的计量模型,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应包括固定合约收人海本工资、津贝旬和对企业剩余利润的分享—剩余索取权两部分。很显然,基本工资、津贴属于人力资本补偿价值,不属于产权收益范畴。在有限合伙制模式下,风险资本家的报酬结构也由固定报酬和可变报酬组成。其中固定部分也就是基本工资、津贴,占投资金额的2%}3%;可变报酬即剩余利润大约占投资利润的20% 。按照财务规定,风险资本家的利润留成只能在投资者得到投资回报之后,才能实现。上述以利润提成为主的报酬结构和收益分配顺序有利于在风险资本家的目标与基金增值的要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励风险资本家释放其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
其三,声誉激励。经济学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出发,认为人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经济学声誉模型表明,声誉影响人的决策行为。经理市场上的声誉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合同的替代物。对于风险资本家而言,个人声誉是其人力资本要素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声誉有利于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反,会毁损人力资本价值。风险资本的融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声誉的一种正面评价,风险资本家的声誉是对投资者资金安全性的保障。所以,对于那些在风险资本市场拥有良好声誉的风险企业家而言,其筹集风险资本更容易,而声誉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风险基金运作效果好坏不仅影响现有的风险投资者利益,而且通过声誉激励机制的传播作用影响潜在的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的选择,进而对风险资本家形成有效的约束。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对风险投资的成败尤为重要.其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
第一,股票激励机制。在风险投资阶段,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风险企业家是人。风险投资家为减少与风险企业家的冲突,广泛采用以股票赠与和股票期权为主要形式的报酬激励。在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中,风险企业家或企业家团体的报酬是同企业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的工资收人通常低于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大部分收人是以潜在价值大大高于现金工资收人的股票方式支付。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家要求股票或期权持有达到一定期限。这样创业者在短期离开时,就不会得到股份,进而增大其离职成本。另外,企业家的股票只有在企业业绩达到预定目标时才能兑现。如果企业未能实现预定目标,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连续的融资来稀释风险企业家的权益,使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利益实现了高度趋同,降低了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此外,在风险投资实践中国外常采用诸如次级普通股、幻觉股票计划、补偿和奖金计划及利润分享计划等激励机制。
第二,阶段性投资激励机制。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内容主要涉及3类要素:发现某种潜在的市场获利机会、拥有某种核心技术及整合资源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价值识别的困难性,不可让渡性及非从属性。此外,与风险资本家的效用函数不同,风险企业家除了追求货币收益以外,还追求在职消费、职业声望和其他非货币收益。企业家的非货币收益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资本家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动机的需要,有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投资于报酬低于投资者预期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分阶段投资赋予风险资本家一个有价期权,即风险资本家通过收集信息,监控企业进程,并保持定期退出低质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机制,一旦风险投资家发现任何有关未来回报的负面信息,该项目自新一轮融资起就可能被终止。由此会导致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实现,风险资本可能被套牢,而阶段性投资能缓解套牢的问题。
第三,投资者退出权激励机制。投资者退出权是指投资者能及时退出有问题企业的权利。最常见的退出权是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赎回权(redemption),即风险投资家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从他所投资的企业中抽回投资而退出该企业的权利。赎回权实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当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业绩低于预期目标时,作为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为减少投资损失,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将股权回售给被投资企业。当风险资本家行使赎回权时,一方面会使风险企业家实质运作资本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信息影响风险企业家后续阶段的资本筹集。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自然资本特征分析 在经济学中,可分割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了某商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根据物品的排他性与可分割性可把各种物品分为四类:私人物品(有排他性、有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无排他性、无可分割性)、共有资源(有可分割性、无排他性)、自然垄断物品(有排他性、无可分割性)。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物品,或者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即共有资源),如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净化功能,海洋生物圈为人们提供的休闲场所(海水浴场)和其他娱乐资源(沙滩、日光浴)等。
二、自然资本会计计量研究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自然资本进行价值计量,以保证其持续利用和保护。然而实施自然资本的会计计量,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自然资本纳入会计计量的理论依据;二是技术上的问题,即自然资本如何计量。
(一)自然资本会计计量理论依据 对自然资本进行会计计量,必须树立自然资本的价值观念。首先,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并与人造资产、人力资产服务一起创造了人类福利。而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引起人类福利的变化,所以生态系统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具有极大价值,因为它可能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的成本或收益,进而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行为影响人类的福利。计量自然资本的价值,实际就是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改变对人类福利水平的影响;其次,自然资本具有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构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再次,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不自觉地寻找或生产替代物品。包括人类的劳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自然资本价值的会计计量应以福利经济理论为依据。
自然资本本质是广义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具有多面性、多价值性。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总经济价值分类的研究很多,本文主要借鉴了李金昌教授的分类方法,认为自然资本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价值,可以称为有形的资源价值,简称资源价值;另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可以称为无形的生态价值,简称生态价值。即总价值=资源价值+生态价值。所谓资源价值就是自然资本提供的比较实的物质性产品价值,即直接或间接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等实物形态的资源,该部分一般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市场,用市场价格来衡量其价值。所谓生态价值主要是自然资本提供的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包括从自然生态资源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项功能。具体表现为旅游观光、科学文化、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纳降尘等。它们虽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却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条件,所以其价值一般运用替代法、数学模型、支付意愿等方法进行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