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最基本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02 10:0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管理最基本的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管理最基本的理论

篇1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财务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梳理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导和推动财务实践的发展。

构建财务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即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构建财务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选择逻辑起点。

一、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

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内生性。首先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范畴必须是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不能置身于理论体系之外,其次它是财务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财务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建立的基础,所以它应当具备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成为整个财务理论研究的主线,从而使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需要其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本身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就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也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财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内容供财务系统处理;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财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财务系统,由此构建起来的财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4.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不仅注重规范性研究,更注重实证性研究,从而使现代财务理论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因为财务理论是从财务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并在财务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决定了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要在财务领域起到出发点和统驭的作用,还必须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二、当前学术界对财务理论逻辑起点观点的评述

1.本质起点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务理论初建时期。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财务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郭复初,1997)。”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本质是财务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本质是事务的内在联系,财务本质是财务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财务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1999)。”、“以财务本质作为研究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正是理论结合实际,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的体现(杨淑娥、王爱芳,2000)。”虽然财务本质体现了财务的内在规律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范畴的基础之一。但由于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范畴,它不能联系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并且它如同真理一样,无法让人们完全懂得,只能无限地接近,即不具可知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逻辑起点。

2.环境起点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财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财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财务理论(陈兴述,2000)。”、“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理论体系(王化成,2000)。”但笔者认为将其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因为财务环境只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财务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而且,财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将其自身与财务系统联系起来,更不能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其他财务范畴。

3.假设起点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陆建桥,1995)。”由于财务假设是人们根据客观环境作出的主观设定,故财务假设具有联系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的功能,并且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能推导出其它财务范畴,即不是财务理论的基础要素。因此将其作为逻辑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4.产权起点论。“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意向经济管理活动,必然收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说,产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王仲兵,1994)。”但产权结构本身并不是一个财务范畴,无法从中推出其他财务范畴,更不用说对其他标准的满足了。

5.目标起点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我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理论结构应是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出发点(王化成,1994)。”、“财务目标具有内生性,不是财务系统之外的范畴,而是财务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财目标能够很好地联系财务系统和理财环境”、“理财目标能够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较好地结合(李胜楠,2002)。”

6.本金起点论。“所谓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郭复初,1993)。”、“本金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本金起点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前述不同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郭复初,1997)。”

三、构建新的逻辑起点——本金与目标双起点论

通过对以上各种不同起点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财务本金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以财务目标为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并将其联系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

1.财务本金是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本金是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本金的投入、产出与增值的过程是不断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是本金的运动轨迹,也是财务资金区别于其他社会资金的规律性区别,由本金的概念可引出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理论,从而贯穿与连接财务的内容、规律、职能、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概念与理论,即本金具有内生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基础理论范畴的基础。因此,将本金作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恰当的。

2.财务目标是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首先,财务目标符合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四个基本标准,即:①财务目标是财务环境对财务系统的要求的反映,也是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因此财务目标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②财务目标在理论上部分的决定了财务系统实现财务目标所需的保证系统,包括财务假设、财务原则和财务方法,在实务上引导着财务系统的运行,因此财务目标是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的纽带。③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财务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客观需要在人的主观上的反应,它能为人们所知,因此财务目标具有可知性。④财务目标也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范畴的基础之一。其次,财务目标理论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系统与环境的结合而形成的,它最能反映财务应用理论的行为目的。第三,财务应用理论包括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而财务目标是行为理论的活动起点和终点;而规范理论的作用是约束和激励财务行为,使其达到行为目标;以目标理论为起点能使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之间构成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财务应用理论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目标作为整个财务系统运行的导向,能够成为财务运用理论的最高层次和逻辑起点。

3.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财务环境中。财务环境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且和财务目标共同决定财务对象。因此,将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财务理论。

4.财务理论结构的构建

双逻辑起点论不仅可以弥补其他起点理论的不足,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金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的优势,使得以此构建的财务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涵和层次更加清晰。现初步提出我国财务理论结构的框架构建:

财务环境

财务本金理论

财务基础理论

财务本质理论

财务职能理论

财务对象理论

财务环境理论

财务主体理论

财务假设理论

财务学科理论

财务发展史

行为理论

筹资理论与方法

投资理论与方法

收益分配理论与方法

财务目标理论

财务应用理论

规范理论

约束规范

组织规范

激励规则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德兴、王振玉.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经济转论,2001:3:11~13

2、陈兴述.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理论探索,2000:7:8~10

3、郭复初等.财务通论.第1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212

4、李胜楠.试论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会月刊,2002:1

5、陆建桥.试论财务假设.四川会计,1995:2

6、宋慧莉.财务理论逻辑起点及理论体系初探.财会研究,2003:2:32~34

7、王仲兵.诌议证券市场财务公开制度.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4

篇2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财务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梳理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导和推动财务实践的发展。

    构建财务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即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构建财务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选择逻辑起点。

    一、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

    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内生性。首先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范畴必须是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不能置身于理论体系之外,其次它是财务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财务理论体系中其他理论建立的基础,所以它应当具备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成为整个财务理论研究的主线,从而使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和推演性。

    2.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需要其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本身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就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也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财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内容供财务系统处理;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财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财务系统,由此构建起来的财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4.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不仅注重规范性研究,更注重实证性研究,从而使现代财务理论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因为财务理论是从财务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并在财务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决定了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要在财务领域起到出发点和统驭的作用,还必须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二、当前学术界对财务理论逻辑起点观点的评述

    1.本质起点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务理论初建时期。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财务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郭复初,1997)。”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本质是财务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本质是事务的内在联系,财务本质是财务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财务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1999)。”、“以财务本质作为研究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正是理论结合实际,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的体现(杨淑娥、王爱芳,2000)。”虽然财务本质体现了财务的内在规律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范畴的基础之一。但由于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范畴,它不能联系财务系统与财务环境、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并且它如同真理一样,无法让人们完全懂得,只能无限地接近,即不具可知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逻辑起点。

    2.环境起点论。 “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财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财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财务理论(陈兴述,2000)。”、“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理论体系(王化成,2000)。”但笔者认为将其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因为财务环境只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财务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而且,财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将其自身与财务系统联系起来,更不能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其他财务范畴。

    3.假设起点论。 “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陆建桥,1995)。”由于财务假设是人们根据客观环境作出的主观设定,故财务假设具有联系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的功能,并且具有可知性。但它并不能推导出其它财务范畴,即不是财务理论的基础要素。因此将其作为逻辑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4.产权起点论。 “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意向经济管理活动,必然收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说,产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王仲兵,1994)。”但产权结构本身并不是一个财务范畴,无法从中推出其他财务范畴,更不用说对其他标准的满足了。

    5.目标起点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我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理论结构应是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出发点(王化成,1994)。”、“财务目标具有内生性,不是财务系统之外的范畴,而是财务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财目标能够很好地联系财务系统和理财环境”、“理财目标能够将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较好地结合(李胜楠,2002)。”

    6.本金起点论。“所谓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郭复初,1993)。”、“本金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本金起点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前述不同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郭复初,1997)。”

    三、构建新的逻辑起点——本金与目标双起点论

    通过对以上各种不同起点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财务本金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以财务目标为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并将其联系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

    1.财务本金是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本金是为进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本金的投入、产出与增值的过程是不断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是本金的运动轨迹,也是财务资金区别于其他社会资金的规律性区别,由本金的概念可引出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理论,从而贯穿与连接财务的内容、规律、职能、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概念与理论,即本金具有内生性,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基础理论范畴的基础。因此,将本金作为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恰当的。

    2.财务目标是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首先,财务目标符合构成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四个基本标准,即:①财务目标是财务环境对财务系统的要求的反映,也是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因此财务目标能够联系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②财务目标在理论上部分的决定了财务系统实现财务目标所需的保证系统,包括财务假设、财务原则和财务方法,在实务上引导着财务系统的运行,因此财务目标是联系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的纽带。③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财务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客观需要在人的主观上的反应,它能为人们所知,因此财务目标具有可知性。④财务目标也是推理论证其他财务范畴的基础之一。其次,财务目标理论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系统与环境的结合而形成的,它最能反映财务应用理论的行为目的。第三,财务应用理论包括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而财务目标是行为理论的活动起点和终点;而规范理论的作用是约束和激励财务行为,使其达到行为目标;以目标理论为起点能使行为理论和规范理论之间构成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财务应用理论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目标作为整个财务系统运行的导向,能够成为财务运用理论的最高层次和逻辑起点。3.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财务环境中。财务环境是研究财务理论的背景,是财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且和财务目标共同决定财务对象。因此,将财务本金和财务目标统一在同一财务环境下来构建新的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财务理论。

    4.财务理论结构的构建

    双逻辑起点论不仅可以弥补其他起点理论的不足,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金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的优势,使得以此构建的财务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涵和层次更加清晰。现初步提出我国财务理论结构的框架构建:

    财务环境

    财务本金理论

    财务基础理论

    财务本质理论

    财务职能理论

    财务对象理论

    财务环境理论

    财务主体理论

    财务假设理论

    财务学科理论

    财务发展史

    行为理论

    筹资理论与方法

    投资理论与方法

    收益分配理论与方法

    财务目标理论

    财务应用理论

    规范理论

    约束规范

    组织规范

篇3

(一)缺乏最基本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财务管理的意识却显得很平常,财务部门的领导缺乏基础的财务意识,更不用提对员工的培训,所以说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创新性与合作性,更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说,现在我们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很平常的工作,可以说,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根本没有担负起国家赋予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所以,现在我们在事业单位的创新要从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抓起,充分展示现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新性,为财务管理工作贡献力量。

(二)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流程

现在的事业单位的工作相对于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来说首先缺乏的是流程,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流程,这种情况现在已经走了很大的改观,因为现在的事业的单位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流程化操作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仅仅是一份流程步骤,但是没有具体实行的措施。

第二种是有制度而不能实施,对于财务管理流程只有口号,没有行动,在事业单位的领导认识到流程化操作的重要意义之后,他们一般就会开始着手准备或者制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流程,但是只是理论的研究,缺乏具体实施的方法,也就造成了流程空口号,零执行的局面。我们现在提到财务制度的创新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财务管理的流程化,让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流程得以具体的实现。

(三)采购和预算没有计划性

因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担负着国家重要资金的使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对于国家的重要使命。但是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将这种国家使命认识到位。对于各种采购没有计划,一般来说就是碰到什么事情就原地的解决这些事情,另外来说,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掌握的是国家直接拨付的资金,他们拥有制定各种预算的权利,也就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赋予了一项更重要的责任。另外,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繁多,财务管理的预算在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对于财务部门的采购和预算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并将这种创新在平常的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优势。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创新管理,培养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一)创意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在整个财务管理当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根据现在的工作模式加以改正和补充,要彻头彻尾的对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变革,应该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视为一种革命,要做到所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全部参与,同时要明确每个职能部门和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让制度深入人心,既能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敬畏制度,同时也要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执行制度。

(二)完善预算和审计制度,创新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工作的两项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预算和审计,通过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预算和审计流程,将现金的支出做到日结日清,通过财务报表制度的执行让事业单位的现金流更加透明,同时更加有成果的符合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工作的需求,从而完成事业单位各个职能部门的有机统一。

(三)控制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核算运行管理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对于事业单位的持久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否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核算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盈利与否。创新性的进行成本核算,一般来说有几个步骤,首先就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制度,并且加强合算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实际操作,第二,要对财务核算培养严谨精神,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即使没有制度约束,也应该具备这一项最基本的意识,作为创新性的财务成本核算,应该把这种严谨的工作精神重新回到财务工作的主题,并将这种精神作为一项财务制度加以执行,第三,就是要加强各个职能部门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建立相互的了解与沟通,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财务工作,有效的进行成本的核算。

(四)创新性的财务管理

篇4

我国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正在不断的优化和改变,不仅整体的管理模式有了改变,整体的管理现状也有了新的突破。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也越发明显,这就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强化基本的工作职能,促进财务工作顺利发展,针对比较低质的实施程序进行集中的策略优化。

一、会计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最基本的就在于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不仅是对整体经营项目的评估和测算,也是对风险项目的制度促进。企业运行中产生的必要的运营关系都在财务管理的范围内,相应的财务活动就是要实体化地解决项目中的基本问题,对于各种企业运营产生的预测项目要进行优化的审计。另外企业的会计管理也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发展以及应用进行必要的整理和数据收集,财务人员在企业内运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成本以及亏损数额在相应的规定范围内,从而促进领导层对企业财务水平进行基本的决策以及控制。通过财务管理手段进行基本项目的协调以及核算,并对整体的发展建立良性的分析和评价报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相应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运行基础财务管理,能有效提升相关人员对企业运行的预测和评估[1]。

二、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项目

对于企业的实体运营来说,基本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化的管理模式,除了会为企业带来最基本的数据管控外,还会产生一些相应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可控风险以及不可控风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对可控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并且进行有效的预估和规避,而对于不可控风险也要进行情况的科学化对比,保证形成基本的应急预案,从而助力企业真正得到优化的发展。对于可控风险,主要产生的因素包括定位以及管理的混乱、基本金融市场的分析不足以及整体财务审核和管理水平落后等。

(一)财务管理中的管理目标定位模糊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财务目标的定位模糊产生的风险却成为了掣肘企业顺利发展的阻力。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清晰地意识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基本的目标就在于对所有相关财务活动进行及时的监控,保证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本质促进作用。只有树立基本的管理目标,才能进行基本的管理体制制定,并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基本的数据收集,形成针对性强以及目标明确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多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目标模糊的现象,财务管理政策和目标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企业的经营反而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形成的是盲目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另外,多数企业对知识能力的忽视也导致基本管理目标的不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要进一步贴合市场,才能建立目标明确主动经营的管理结构[2]。

(二)财务管理中的管理制度疏松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以下的问题,财务管理机构会制定相应的企业经营制度,但是制度的基本使用和监管却不能得到有效的践行,许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一纸空文。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是最大的诟病,企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应对措施也导致企业的负债以及交易的不良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管理不善会导致投资项目的盲目选择以及盲目生产,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基本财务负担,导致企业内部对于资金管理的混乱,使企业陷入资金链脱节的经济危机中。管理模式的缺失会导致企业陷入经营管理的恶性循环,越是经营不善管理模式越落后,导致企业基本的投资项目得不到有效的回复,就产生了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的整体废置[3]。

(三)财务管理中的管理数据滞后

在管理中对于基础数据的收集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结构的优化,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管理数据整合滞后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若是生产和经营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则会对下一步的发展造成影响。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运营结构中出现非理性资金使用和支出机制划分混乱的现象,这便使企业的基本运营费用和基础的非经营性支出出现了项目上的漏洞。数据的收集能助力相关人员进行公司基本情况的有效反馈,能实现对于企业的无形监控,但是如果数据收集不能及时有效,甚至出现不实数据和报表的生成,就会导致整体企业的运营发展产生滞后。

三、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人员只有集中升级相应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而要保证策略的提升就要对基础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其中包括基本的管理目标、会计控制以及基本管理模式规范化。首先是对于管理目标要进行优质的提升,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基本的财务人员要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保证财务管理行为的准确性以及对财务情况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建立优化的管理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另外,企业要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目标的确立,形成明确的目标设定,从而鼓励管理人员对基本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基本的优化控制。并且,信息化时代对于管理模式的革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财务人员要集中提升自身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并结合良性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目标优化。财务人员要认知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益追寻是目标,但却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追求,财务人员要助力企业建立健全长期的发展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对基本合约风险进行管控,提升企业整体的专业性,从而保证企业的管理风险得到最大化的化解[4]。其次是相关人员要强化对于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监管,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依据就是人才的发展和素质升级。在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道路上,企业管理人员要利用好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保证对企业内部的基本人员进行优化的集中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要完善公司法人和基本人力系统的管理,在人才管理过程中,优化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定期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计划。若是想在会计管理过程中减少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要对人为错误进行及时的规避。管理人员可以对财务会计进行集中的考核,也可以辅助相应的测评和绩效模式,促进财务人员提高自身优化意识[5]。另外,在管理制度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从全局出发,保证对于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挖掘,提升整体人员的金融专业素质。并且,企业管理人员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的管理,保证专业能力得到良性的发挥,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能降到最低。最后是对会计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建立,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相应的财务人员要对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整合相应的数据建立有效的财务指标,保证整体管理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借鉴优秀的国内外管理经验,然后整合为适宜自己企业发展的模式,保证管理结构的及时有效。另外,在模式建立健全过程中要对经济模式进行良性的内化,充分警惕由于金融风险带来的企业管理不良。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基本决策的过程中,要融合多方面的因素,充分考量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的自身结构,建立合理化的评价模式,从而助力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渐趋于零风险[6]。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就要力保自身的优化发展。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对基本的可控性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也要对不可控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对比,强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总而言之,企业提升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不仅能促进自身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整体的良性发展。

作者:何菁 单位:广东泰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邱冬珍.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4,19(11):221-221.

[2]孙文春.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对策[J].财经界,2014,35(23):224-224.

[3]陆细青.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08):150.

篇5

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后,伴随着管理实践、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对管理会计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我国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仍然归属不明。众所周知,目前对管理会计的定义百家争鸣,出现了含义相距甚远的众多定义。在属性或者定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都不明了确,其理论体系当然找不到立足点。因此,有必要借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最基本的属性问题开始加以探讨和明确。

一、对管理会计属性认识的演进和探讨

关于管理会计的属性,最早在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以上两个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它以企业为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服务。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但信息仅限于财务信息;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加工历史信息,而且要加工未来信息,这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不同。

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展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这是一个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包括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管理当局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

1997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等四人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这样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这一定义扩展了管理会计应用主体的外延,不仅在企业中,各类组织,包括、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组织中也可以应用管理会计;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的管理者扩展到各级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甚至是每一位员工;过去管理会计仅限于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财务信息,但该定义把管理会计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扩展到非财务信息。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新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该定义把现代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为提供价值增值,既考虑了短期的利润增加,也考虑了持续的利润增长;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关于企业或组织只有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永保生机和活力的观念,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概念;“激励行为”的表述渗透出行为科学将对现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影响;另外,战略管理会计等新领域在定义中也得以体现。

从以上美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属性认识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属性在不断进化,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似乎是人们的共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用于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信息是其基本的目的,这信息不仅要包括财务信息,各种非财务信息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也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信息经济学、行为科学、理论等知识不断引入到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演进。

定义管理会计需要注意与其它理论体系划分范围、确立关系。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内容中的重复交叉受到广泛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的职能在于管理。有学者提出管理会计可以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将管理会计仅定位为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进行决策和控制的观点似乎有些不足,因为对信息提供、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也能够对决策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并且管理会计规划和评价的方法手段与财务管理是一致的。管理会计中也包括财务管理外的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对成本进行预测、控制、考核和决策,这是简单将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纳入到财务管理中的做法不能解决的。如果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不仅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全部接收进来,成本会计也可以融合到管理会计中体现在成本管理部分。

比较借鉴学术界各种定义,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是运用一系认、计量方法和汇总、分析、编制、解释、传递和改进等过程为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者提供用于预测和经营、战略决策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参与决策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东、债权人及监管机构等提供决策支持。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在笔者上述对管理会计属性的认识下回答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职能不清、目标不明等问题,也许能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点思路。

在上述定义下,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向企业各级管理层提供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这信息应该是除财务会计外、与内部管理有关的在财务和成本方面的全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不仅是历史信息,更多的是未来信息、有助于规划控制及评价等决策的信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适合本企业的决策建议也能够相应的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

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是管理会计的目标,这与财务管理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同时也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控制、成本降低目标的延伸。

三、对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完善的启示

前面的分析中也提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内容需要整合,消除它们之间的重复交叉,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上述定义中明确了整合的做法,就是将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归属到管理会计学科中,建立一个广义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包括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两部分内容:财务管理部分按照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从筹资、投资、运营、利润分配方面对企业整个资金运动过程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成本管理部分需要融合现有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诸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决策成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与成本相关内容,对成本进行核算、规划和控制,完成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的一个连续完整过程。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如战略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等伴随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发展产生的边缘学科,带来了新的理念、方法,但对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们可以作为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加入到与之对应的内容中去。

索引说明

刘运国《论管理会计定义的变迁》《内蒙古财会》2003年第7期

篇6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edbytheAmericanwestprimarilyaboutmanagementaccountingtheattributetheory,proposedtomanagementaccountingattributeunderstanding,thoughtthatmanagementaccountingrisesinvaluetakethevalueasthegoal,hasthemanagementfunction;Thefinancialcontrolandthecostmanagementbelongtomanagementaccounting’scategory.Finallysysteminfo’sconstructionandthedisciplinesystem’sconsummationmadeseveralspottentativeplansunderthisunderstandingtomanagementaccounting.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Systeminfo;Disciplinesystem

前言

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后,伴随着管理实践、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对管理会计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我国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仍然归属不明。众所周知,目前对管理会计的定义百家争鸣,出现了含义相距甚远的众多定义。在属性或者定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都不明了确,其理论体系当然找不到立足点。因此,有必要借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最基本的属性问题开始加以探讨和明确。

一、对管理会计属性认识的演进和探讨

关于管理会计的属性,最早在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以上两个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它以企业为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服务。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但信息仅限于财务信息;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加工历史信息,而且要加工未来信息,这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不同。

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展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这是一个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包括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管理当局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

1997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等四人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这样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这一定义扩展了管理会计应用主体的外延,不仅在企业中,各类组织,包括、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组织中也可以应用管理会计;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的管理者扩展到各级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甚至是每一位员工;过去管理会计仅限于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财务信息,但该定义把管理会计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扩展到非财务信息。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新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该定义把现代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为提供价值增值,既考虑了短期的利润增加,也考虑了持续的利润增长;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关于企业或组织只有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永保生机和活力的观念,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概念;“激励行为”的表述渗透出行为科学将对现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影响;另外,战略管理会计等新领域在定义中也得以体现。

从以上美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属性认识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属性在不断进化,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似乎是人们的共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用于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信息是其基本的目的,这信息不仅要包括财务信息,各种非财务信息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也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信息经济学、行为科学、理论等知识不断引入到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演进。

定义管理会计需要注意与其它理论体系划分范围、确立关系。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内容中的重复交叉受到广泛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的职能在于管理。有学者提出管理会计可以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将管理会计仅定位为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进行决策和控制的观点似乎有些不足,因为对信息提供、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也能够对决策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并且管理会计规划和评价的方法手段与财务管理是一致的。管理会计中也包括财务管理外的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对成本进行预测、控制、考核和决策,这是简单将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纳入到财务管理中的做法不能解决的。如果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不仅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全部接收进来,成本会计也可以融合到管理会计中体现在成本管理部分。

比较借鉴学术界各种定义,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是运用一系认、计量方法和汇总、分析、编制、解释、传递和改进等过程为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者提供用于预测和经营、战略决策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参与决策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东、债权人及监管机构等提供决策支持。

二、对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完善的启示

前面的分析中也提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内容需要整合,消除它们之间的重复交叉,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上述定义中明确了整合的做法,就是将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归属到管理会计学科中,建立一个广义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包括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两部分内容:财务管理部分按照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从筹资、投资、运营、利润分配方面对企业整个资金运动过程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成本管理部分需要融合现有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诸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决策成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与成本相关内容,对成本进行核算、规划和控制,完成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的一个连续完整过程。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如战略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等伴随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发展产生的边缘学科,带来了新的理念、方法,但对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们可以作为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加入到与之对应的内容中去。

三、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在笔者上述对管理会计属性的认识下回答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职能不清、目标不明等问题,也许能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点思路。

在上述定义下,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向企业各级管理层提供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这信息应该是除财务会计外、与内部管理有关的在财务和成本方面的全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不仅是历史信息,更多的是未来信息、有助于规划控制及评价等决策的信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适合本企业的决策建议也能够相应的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

篇7

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后,伴随着管理实践、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对管理会计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我国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仍然归属不明。众所周知,目前对管理会计的定义百家争鸣,出现了含义相距甚远的众多定义。在属性或者定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都不明了确,其理论体系当然找不到立足点。因此,有必要借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最基本的属性问题开始加以探讨和明确。

一、对管理会计属性认识的演进和探讨

关于管理会计的属性,最早在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以上两个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它以企业为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服务。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但信息仅限于财务信息;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加工历史信息,而且要加工未来信息,这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不同。

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展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这是一个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包括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管理当局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

1997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等四人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这样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这一定义扩展了管理会计应用主体的外延,不仅在企业中,各类组织,包括、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组织中也可以应用管理会计;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的管理者扩展到各级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甚至是每一位员工;过去管理会计仅限于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财务信息,但该定义把管理会计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扩展到非财务信息。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新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该定义把现代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为提供价值增值,既考虑了短期的利润增加,也考虑了持续的利润增长;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关于企业或组织只有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永保生机和活力的观念,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概念;“激励行为”的表述渗透出行为科学将对现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影响;另外,战略管理会计等新领域在定义中也得以体现。

从以上美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属性认识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属性在不断进化,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似乎是人们的共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用于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信息是其基本的目的,这信息不仅要包括财务信息,各种非财务信息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也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信息经济学、行为科学、理论等知识不断引入到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演进。

定义管理会计需要注意与其它理论体系划分范围、确立关系。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内容中的重复交叉受到广泛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的职能在于管理。有学者提出管理会计可以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将管理会计仅定位为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进行决策和控制的观点似乎有些不足,因为对信息提供、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也能够对决策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并且管理会计规划和评价的方法手段与财务管理是一致的。管理会计中也包括财务管理外的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对成本进行预测、控制、考核和决策,这是简单将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纳入到财务管理中的做法不能解决的。如果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不仅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全部接收进来,成本会计也可以融合到管理会计中体现在成本管理部分。比较借鉴学术界各种定义,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是运用一系认、计量方法和汇总、分析、编制、解释、传递和改进等过程为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者提供用于预测和经营、战略决策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参与决策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东、债权人及监管机构等提供决策支持。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在笔者上述对管理会计属性的认识下回答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职能不清、目标不明等问题,也许能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点思路。

在上述定义下,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向企业各级管理层提供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这信息应该是除财务会计外、与内部管理有关的在财务和成本方面的全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不仅是历史信息,更多的是未来信息、有助于规划控制及评价等决策的信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适合本企业的决策建议也能够相应的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

篇8

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必须能够简明、客观、系统地反映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①什么是财务与财务管理;②财务管理是如何产生的;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④财务管理管什么;⑤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五类问题可以由财务管理的本质、假设、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这五个基本理论要素来回答。

1.人们对于财务本质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了三大主流观点:“资金运动论”将财务的本质界定为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财务关系论”认为财务的本质是资金运动过程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论”把前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认为财务的本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笔者认为,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与财务关系的处理,其本质是对本金投入产出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财务关系的处理,但财务关系以财务活动为载体。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理。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是其基础理论指导,金融学是其思想指导,管理学是其方法论指导。因此本文研究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活动的组织,即财务管理活动方面的研究,以此建立理论体系。

2.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进行财务管理理论演绎的前提,是由若干独立假设共同组成的连贯一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符合合理性、独立性、非矛盾性、可检验性等条件。它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行为来构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四个一级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派生一个或多个二级、三级假设,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

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每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由它可以推导出法人理财主体假设和自主理财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持续存在能执行其预计经济活动,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或倒闭,否则,应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有效市场假设指财务管理活动所依据的金融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筹集所需资金,企业有闲置资金时,能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企业能从有效市场上获取有用的经济信息。有效市场假设可以派生出的假设是市场公平假设。理性理财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是以追求最大合理效用为目的的。表现在财务决策时,能够权衡收益与成本、收益与风险,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在方案执行时予以分析和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由它可以推导出资金增值假设、风险厌恶假设和资金再投资假设。

3.财务管理目标说明进行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从属于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其进行计量,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先后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流行甚广的观点,但由于它没有反映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股本所获收益额,它体现了收益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但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最后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和收益与资本投入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结果,也是财务理论研究逻辑推理的结果,因而它得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4.财务管理要素是回答财务管理管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问题。财务管理要素是对财务管理对象按经济性质和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划分为融资、投资和分配三大要素。融资是解决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融通多少资金的问题。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融资管理也就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融资所得款项投资于不同的资产,在形态上表现为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继而对流动资产投资、对金融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和对无形资产投资。因此,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管理。分配是指在企业利润中,有多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有多少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配的基础是利润,而利润是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因此,分配管理实际上是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会计要素的管理。

5.财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解决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履行财务管理职能,而应具备的程序和运用的方法技术。财务管理的程序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节,包括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五个环节。其中,决策是最重要的环节,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分配决策三大内容。财务管理的方法指在财务管理的程序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财务组织方法、财务预测方法、财务决策方法、财务预算和计划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控制、监督、激励方法。

篇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62 ― 03

一、奥尔森模型基本理论

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大多存在着理论滞后实践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企业在实践中大多采用重置成本法,例如会计中大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客观反应资产的真实价值,导致企业价值偏低。

奥尔森估价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公司价值估价理论之一,该模型已在西方国家中被广泛应用。其基本思想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加上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剩余收益的现值,构成企业的内在价值。

(一)奥尔森模型的数学模型

1995年,Feltham和Ohlson共同提出了企业价值的模型,他们强调在净盈余关系的前提下,公司价值等于净资产的账面值与剩余收益现值期望值之和。所谓剩余收益,指的是企业盈余减去正常的权益成本后折现后的价值。公司价值的数学表达式为:

Vt=BVt+■■

其中: Vt:企业在某时点的价值;r:折现率;BVt:第t期净资产的账面价值;ROEt+s:第t+s期按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算的权益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

这就是奥尔森模型的基本形式,通过它可以充分说明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当期账面净资产与未来期间剩余收益现值的期望值的和。

(二)奥尔森模型的基本原理

企业的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最基本的报酬,用来满足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这部分收益为正常收益;另一部分是剩余收益,是指超过股东期望的最基本的报酬之外的收益。所以,所谓剩余收益就是公司的实现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获得的收益之差,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就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但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实现了正常收益。企业的价值即等于企业全部正常收益和未来剩余收益的折现值之和。

(三)奥尔森模型的前提假设

假设一:股利贴现模型假设。企业价值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股利是投资者获得的报酬,也就是企业的权益成本。企业价值理论上定义是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但通常可以将股利作为净现金流量的替代值,即认为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未来预期股利的贴现值。

假设二:净盈余关系假设。净盈余关系认为,企业发放的股利与当期利润无关,企业获取的利润减去支付的股利,这个差额即为所有者账面权益的变化,股利发生在每期期末,因此它只会使企业期末的账面所有者权益减少,但由于股利不冲减档期利润,故股利的发放对当期的利润没有直接影响,即净盈余是会计的全面收益减去权益成本后的价值。奥尔森模型的公司价值评估,说明企业价值跟股利分配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要评估企业的价值,就需强调投资者关注的最主要的不是账面价值的增加,而主要是盈余的增长。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能只依据股利分配政策,而要看企业是不是有能力去创造真正的剩余收益。即企业的内在价值多于账面价值之外的价值,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财务管理中MM定理中的股利无关理论也正是这个道理。

假设三:动态线性信息假设。奥尔森认为未来剩余收益的影响因素除了会计信息之外,还有其他的信息也同样影响着企业的剩余收益。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剩余收益的多寡还受下期的非剩余收益等其他信息的影响。

(四)奥尔森模型的基本形式

RIt=Xt-rBVt-1*式

RIt-t期的剩余收益 Xt-t期的会计全面收益

RVt-1-t期的期初账面净资产

r:资本成本率、折现率(无风险利率)

由净盈余等于会计全面收益减去权益成本(业主投资或派发股利)得:BVt=BVt-1+Xt-Dt

将*式带入:

Dt=BVt-1+Xt-BVt=BVt-1+rBVt-1+RIt-BVt=RIt+(1+r)BVt-1-BVt

由财务管理中股利内在价值的计算得:

Vt=■■=■■

由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当经营期限t∞时,E(BVt)0

所以:Vt=BVt+■■

这就是奥尔森模型的基本形式,通过它可以充分说明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当期账面净资产与未来期间剩余收益现值的和。奥尔森模型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认为是价值创造决了企业的内在价值,而非股利的分配。

二、奥尔森模型参数与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

奥尔森模型可以用文字表述成:

企业价值(PAT)=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BVT)+未来非常盈余的预期现值(GT)

当GT为零时是该模型的特殊情形,即“无偏见会计。”也就是说,当会计无偏见时,说明非常盈余不具有持续性,这时,企业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上,利润表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其实,上述公式对任何会计情况下都适用,而不只是在理想状况的无偏见会计下才能运用)。例如,如果该企业使用历史成本会计,相对于其真实企业价值来说,PAT将有偏见地被低估。结果,未记录的非正常盈余GT>0。

但是在现实实务中,理想状况并不存在;因此,利润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剩余利润所占比重越大,报表使用者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的作用也就越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知道,他们所处的现实状况中的未来非正常盈余的出现概率和价值是主观估计;因此,他们需要寻找其他有关信息来修正可能错误的预测,所以利润表就是这种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投资者并不能自己熟练地从其他信息来源中算出GT;因此,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完整和精确地计量BVT,来减少报表使用者从其他方面估计GT的需要。例如,如果能合理可靠地计算,至少按现行市场价值估价某些资产和负债,这样就会在GT中包括较少的企业价值,而在BVT中包括更多的企业价值,这样可能对投资者有益处。

净盈余理论也直接导向了会计计量观:会计人员有责任把现行市场价值或公允价值(包括现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来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是符合净盈余理论的要求的,这就要求在记账时尽量贴近于企业的现行价值,不过现行的公允价值也只是反映了企业的现在时点的价值,虽然从历史成本的面相过去已经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要反映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即,企业的盈利潜力,还是要结合报表数据,竟可能精确计算剩余价值。传统的估价模型在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时,并没有与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结合起来,这是其最大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剖析模型中的参数与会计报表数据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剩余收益的基本模型出发,通过一些列的演化推导,将剩余收益进行分解,使之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联系起来,推导后的计算公式如下:

RIt=Xt-rBVt-1=BVt-1×(■-r)=BVt-1×(ROE-r)(1)式

上式中的ROE是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体系的核心,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指标,通过运用杜邦体系对ROE进行分解,可将其用几个财务比率指标表示,具体分解过程为:

ROE=■=■×■=ROA×EMt-1(2)式

ROA=■=■×■=MOSt×ATOt(3)式

BVt-1=St×■×■=St×■×■(4)式

将(2)、(3)、(4)式带入(1)式,得:

RIt=■

通过杜邦分析,我们可以将剩佘收益与财务指标相结合,使得比较抽象的剩余收益模型能够通过比较准确的,可以计量的财务比率表述出来,由上述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剩余收益通过用会计指标的表述,其在预测时能够同基本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更好的为财务管理目标服务,而且能减少,甚至避免人为操纵会计信息情况的发生,在对剩余收益的指标进行预测时,可以利用企业的财务报告上的会计信息,这就使得对剩余收益的预测更加客观并且具有可验证性,给奥尔森模型中如何预测剩余收益提供了依据。

三、模型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前面的分析中,通过将杜邦分析运用到奥尔森模型中,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的价值评估,但是关于传统的奥尔森模型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未来各期的剩余收益折现并求和,从理论上来讲,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是建立在会计持续经营基础上的,因此未来期间应该是没有期限的,这样就使得企业内在价值的可计算性不强。

〔参 考 文 献〕

〔1〕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1.

〔2〕谭三艳.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9.

〔3〕陈信元,陈冬华,朱.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金融研究,2002,(04):59-70.

〔4〕迎春.企业价值评估理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2):42-44.

〔5〕田存战.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2):52-53.

〔6〕盖地,郑伟.财务会计:由理想到现实,兼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J〕.财经科学,2006,(06):217-224.

〔7〕颜雷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基于现金流基础〔D〕.天津财经大学,2005.

篇10

提出的问题来自于实践的困惑,主要有:第一,企业界至今不清楚财务管理的外延,更不知道企业涉“财”工作应该叫财务管理,还是会计管理;更有甚者,企业很多工作,例如:风险管理、控制权安排、预算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等,虽和“财”有关系,但无法归集到财务管理或会计管理。第二,理论界对财务和会计虽有明确划分,但对二者的包含或并列关系以及起点的研究分歧很大,以至财务和会计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第三,主流财务理论研究现金运动及现金运动背后体现的关系,但我们只看到现金运动,并没有,也无法看清现金运动背后复杂的关系。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作为经济理论,必须能够解释经济现象。虽然主流财务理论体系完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无法解释已有的和不断新出现的财务现象,必须建立新的财务理论,超越、发展和完善主流财务理论。

一、主流财务理论的研究现状

现代企业财务理论从19世纪末期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尤其是近五十年,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但是,纵观世界财务管理,只有两大理论体系:一是以美国财务管理为代表的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二是以中国财务管理为代表的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以此为据,分析两大体系的研究现状。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20世纪以前,公司财务学一直被认为是微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科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直到1897年,托马斯・格林纳(Thomas・I・Greene)出版了《公司财务》后,公司财务学才逐渐从微观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时,财务的内容包括信用工具、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西方财务理论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危机的爆发;财务研究始终围绕融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内部控制及防范资金风险等展开。这一阶段的财务理论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股利相关论以及随机游走假说等。

2.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通货膨胀最为严重的时期。财务研究突破了单纯资金研究,向利益管理、资本预算、投资管理以及对付通货膨胀、利用各种数学模型解决复杂财务问题方面发展。这一阶段的财务理论主要有:有效市场假设的发展,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

3.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由于交通、通讯和计算机及网络的革命,市场竞争国际化,市场风险急剧增大;财务研究注重不确定性,风险管理、预测和决策,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财务理论主要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检验,套利定价理论的验证,资本结构理论的深化,新股利理论的发展,鞅途径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在财务理论中的运用。

纵观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历程,其内容轨迹非常明显,即从现金出发,围绕现金筹措、使用效率提高及风险控制,逐步发展到资本市场等相关内容;同时,也从现金逐步延伸到参与企业管理过程、权益维护等。这种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步发展财务理论的过程,对中国财务理论建设非常有启发。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继承了苏联模式,受其影响,逻辑起点是认识财务本质。在苏联“货币收支活动论”和“货币关系说”的影响下,中国主流财务理论的各种学说,大体都与资金有关。主要有:

1.资金运动论、资金关系论。基本论点是:企业财务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体现着企业同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企业资金运动论的内容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要透过资金运动的现象,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2.资金运动论。其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财务的本质是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单位微观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一种形式,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企业再生产过程,不仅在实物形态上表现为物资运动,还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资金运动,即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前者是经济现象,后者是从经济现象中分离出来的财务现象。

3.货币关系论、货币资金运动论。其基本论点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同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都离不开价值的货币形式,表现为货币运动的过程,通过货币运动过程,使商品生产者同各方面形成了货币关系。企业资金运动是企业财务的现象,而由资金运动所体现的货币关系则是企业财务的本质。

4.资金分配论。其基本论点是:企业财务的逻辑结论应该是,企业为实现其生产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经济职能作用下,对生产要素分配和生产成果实现及其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体系。企业财务活动包括企业筹资、企业投资和企业收益分配三个基本方面。

5.本金投入收益论。其基本观点是:国民经济中的资金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本金与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与个人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基金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专项资金;本金的管理主体是各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与个人,基金的管理主体是社会行政单位与事业管理单位。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入、分配,前三项可以概括为本金的投入,后两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收益。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种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

6.财权流论。其基本观点是: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或从物质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而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的本质力量。

7.资金配置论。其基本观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就是企业经济活动,并表现为两种形态,即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交换,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价值表现为企业运用货币计量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这是财务活动领域。资金运动是财务及管理的对象,货币收支是理财的基本手段。企业资金配置活动分为资金的估量、筹集、使用、分配、投放五个基本环节。企业财务直观地看法表现为企业的资金运动,本质上看指的是企业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简称财务关系。

8.利益相关者论。其基本观点是:财务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是各种利益关系集中的焦点。财务性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通过财务性权利和责任的明确,均衡各契约主体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协调和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财务作为企业合约的组成内容,其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权利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运作。

纵观中国财务理论发展历程,主流财务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应该是企业资金的运作过程,具体表现为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投放、利润的分配,以营运资金管理为核心的日常财务管理,以及诸如通货膨胀财务管理等各种派生形态的资金运作问题,非主流财务理论直到21世纪初才逐步提出。

二、剖析和批判主流财务理论

(一)主流财务理论剖析

任何财务理论都有着经济理论作为支撑。虽然中国主流财务理论没有明确其建立在某种经济理论之上,虽然中国主流财务理论主要从管理学出发,虽然中国主流财务理论更加注重技术性、操作性、工具性;但从其理论逻辑来看,主要还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之上。下面,我们来分析主流财务理论形成逻辑。

1.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主要是:第一,稀缺性假设。稀缺性就是不论人们怎样努力,所能获取的资源总不能完全满足他的需要。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节约才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也才有了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派别都把资源稀缺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绝大多数经济学理论实际上都是以稀缺性存在为前提的。第二,人是理性的假设。此假设就是指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利已的动机所驱使,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各种可能的机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权衡比较,优化选择,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一定的劳动或金钱,给自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第三,市场完全竞争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购买者和销售者在数量上均相当多,从而确保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有力量能单独地决定市场价格;购买者与销售者是市场价格接受者,每个人依据各自的环境与目标,在其自利性的行动方向上作出决定。当然,新古典经济学还有一些伴生假设,比如信息完全对称假设、交易费用为零假设等。

2.假设下的企业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下,企业被视为“黑箱”,能够正常运营,不需要任何激励;同时,制度和结构都是既定的。企业的经营过程成为一个标准的生产函数,对稀缺资源和经济效率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价格、价值、供给、需求等技术层面。以P代表产品的价格,以Q代表某个产品的产量,以X1,X2,……,Xn代表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种要素,以P1,P2,……,Pn代表购买各种要素的价格。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表述如下:

Q=f(X1,X2……,Xn)

生产Q的成本开支可以写成:

C=∑Pi・Xi

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时,则利润函数为:

π=P×Q-C=P×f(X1,X2……,Xn)-∑Pi・Xi

即在目标产出水平给定的情况下,要使利润最大,其根本途径就是降低成本,即使生产成本最小。

3.企业理论下的财务理论。企业财务构建于特定的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企业财务理论构成决定性影响。为此,财务理论核心内容是:

(1)财务理论假设。主流财务理论对假设的研究比较少,其没有引起主流财务学家的足够重视,虽然有一些假设研究,但却是非常凌乱。王化成教授系统地提出了主流财务理论的假设:

第一,理财主体的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就应限制在每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理财主体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②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③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理财主体是持续存在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时间范围。企业可能是持续经营的,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更甚至终止营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有效市场假设。有效市场假设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只有在有效市场上,财务管理才能正常运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才能建立。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财务管理原则,决定筹资方式、投资方式、安排资金结构,确定筹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如果市场无效,很多理财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都无法建立起来。

第四,资金增值假设。资金增值假设是指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营运,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这一假设实际上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

第五,理性理财假设。理性理财假设是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理性的理财人员,因而他们的理财行为也是理性的,他们都会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2)财务一般模型。主流财务理论没有明确地建立自己的财务理论模型,但大量论述中已经包含了财务一般模型,即财务就是现金运动及现金运动背后的关系;也可以说,财务是现金的函数,即财务=f(现金)。

企业现金运动从股权融资开展,和伴生而来债权融资构成融资性现金流动;随后企业需要支付现金,购买厂房、设备形成生产能力并构成投资性现金流动;再者,生产能力形成后还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构成经营性现金流动(H・克鲁斯,1998),整个过程见下图:

(3)财务的外延。主流财务理论的外延是依据财务一般模型在财务管理环境中运用形成的,见下表:

综上所述,主流财务理论的财务外延是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资本管理、分配管理等。

(4)财务的目标。从企业理论就可以看出,企业所有的决策都是为了迎合关于投入和产出的相应边际条件,从而使企业化利润最大化,因而,企业和财务的目标必须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考虑到现金至尊,更准确地说,企业和财务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可以通过下列公式加以计量:

式中,V代表企业价值;FCFt代表第t年的企业报酬,通常用自由现金流量来表示;i代表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t代表取得报酬的具体时间;n代表取得报酬的持续时间,在持续经营假设的条件下,n为无穷大。

如果各年的自由现金流量相等,则上式可简化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企业价值V与FCF成正比,与i成反比。在i不变时,FCF越大,则企业价值越大;在FCF不变时,i越大,则企业价值越小。i的高低,主要由企业风险的大小来决定,当风险大时,i就高,当风险小时,i就低。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成反正。企业的价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二)对主流财务理论的批判

主流财务理论固然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但也存在许多致命弱点,以致近年来不断受到严厉的批判。

1.对财务理论假设的批判。由于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批判,也就必然对新古典经济学下企业理论的批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财务理论假设自然受到批判;受到批判最多的是“人是理性的假设”或者叫“理性经济人”假设。事实证明,企业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环境是非理性的,企业财务行为本身也是非完全理性的、现实的人可能并不是总是自私自利的。其次是对有效市场假设的批判。事实也证明,有效市场理论假设并不存在,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以及各种非瓦尔拉均衡理论的产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篇11

1998年,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目前该专业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与提高。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价值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企业面临的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普遍共识。如何有效地培养适合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以管理学为背景和基础

作为管理学范畴的财务管理课程,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课程背景、以现代企业为研究对象,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为了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应该以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不断吸纳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观点。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涉及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营运资金管理等方面。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融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评价方法、衡量的财务指标,又要求学生具备融资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利润分配决策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决策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三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互为影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是财务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财务人员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基本要求主要有:

(一)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正确的货币资金时间价值概念和计算方法、财务风险的衡量与分散、财务预算管理、项目投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及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方面的具体实际操作方法。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能够反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财务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工作也在不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由原来的周4学时减到了周2学时,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时间,积极有效地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或大四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去校外的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领域开展专业实习,并且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可以聘请一些企业财务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与环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资本的积累奠定基础。

(三)产学研相互结合

各高校要积极提倡选用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实用性项目或者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师的科研项目,注重强化和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应用,尤其是对于课程实践、模拟训练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设计。学生研究分析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一些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独立思考,以财务分析师的角度提出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并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第一,校内实践教学的建设与利用不足。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高校没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专用的实验室;有的高校虽然拥有专业实验室,但却没有将其与财务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结合起来。第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立足于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了解财务管理活动的资金运动,亲身感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现实环境,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实习状况来看,财务部门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一般很难接受学生实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来比较困难。即使个别企业接受学生去实习,满足的仅仅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践,而非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投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内容。鉴于此,学生很难在企业中进行财务管理的相关实践。

(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

第一,实践教学方法太过简单。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一些个案,由学生参与探讨,得出财务分析或财务决策的理论依据,没有较好地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体现出来。第二,实践课程内容单一。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除课堂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外,就是软件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有效作用,学生无法做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有机结合,形成一套专门的财务知识理论体系和一定的专业能力。

四、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建设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建设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是高校做好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实践性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财务管理课程特有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操作程序、评价指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在实践环节和内容的设置上,应积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和应用性。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第一,角色互换,进行课堂见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探讨为辅。该模式在教学上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智能和各项基本功的发展;组织形式上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则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第二,引入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财务人员应承担的职责和分工。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有关内容,达到巩固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的目的。第三,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通过学生在ERP实验室、沙盘对抗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工作者,更是参与企业预测、分析和决策的管理者,熟悉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和岗位分工,充分体现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能。第四,请进来、走出去融入社会。(1)聘请理财专家做兼职教师。高校可以定期的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实操能力的提高做铺垫。(2)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校外实习是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了解财务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实操能力。有条件的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

五、结论与展望

教学改革探索是一切教学研究、改革、创造的源头,因为它是发现问题、验证问题、以至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提高,并需要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反复实践与探索。只有将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注: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2B18)

参考文献:

1.吴辛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浅析[J].新西部,2009,(8).

2.潘培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篇12

1.具有客观实在性。财务假设体系应以财务实践为基础,以财务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事实为素材,经过抽象、概括而成,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

2.具有普遍性。财务实践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反映出来的具体假设也不一样。作为一门学科的假设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代表性。只有普遍意义上的财务假设才能推导出一系列的财务概念、原则与结论。

3.具有排他性。完整的财务假设体系应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相互矛盾、前后不一致的假设会推导出不同的财务模型和财务结论,这将直接影响财务理论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4.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相互独立性。统一性是指财务假设应与财务目标相关,和其他财务概念保持逻辑上的一致,以解决财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财务假设在内涵与外延上保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涵盖或由此推彼。

二、对财务假设相关命题的认识

1.理财时空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服务的对象是谁,确定了服务的对象才能确定理财的空间范围,可利用的财务资源以及具体的财务管理方法。但是,由于企业的分立、并购以及重组等财务行为的发生会导致理财空间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影响财务管理行为。譬如,对于并购方来说,理财的空间在不断扩展;对于被并购方来说,理财的空间在不断萎缩,甚至是消失。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理财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指标或财务预警系统测定理财的生命周期,制定出不同的财务政策。理财时空不确定因素的关键是理财空间范围的界定,只要界定了理财的空间范围,就可以通过财务测评系统辨认出理财的生命周期。

2.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国家财政状况、!"#增长水平、经济贸易状况(顺差或逆差)、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等宏观因素,以及财务状况、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市场开拓、管理水平等企业微观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税法、投资法等。财务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这就要求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必须科学地对财务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假设,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财务计划、预测和决策。因为:第一,资本能否增值?资本的增值是由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报酬率决定的。虽然整个社会资本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理财单位,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投资报酬率又是不同的。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者研究的前提是什么?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计划、预测和决策时,销售增长率、股利增长率、产品销售利润率等指标的预测基本前提是什么?资本是增值或减值?第二,市场是否有效?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纷繁复杂,价格的信息含量以及价格对信息反映的灵敏度也是不同的,市场交易成本、摩擦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市场价格分析趋于复杂。如何对资产定价?影响资产定价的可量化因素有哪些?如果不对市场的“脾性”加以界定,就无法给出财务估价模型。财务的本质是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如果不对财务环境因素以及受其影响的资本和收益特性进行假定,财务理论研究就失去了科学的基础和基本前提。

3.财务关系中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财务利益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顾客、政府等,各利益主体分别提供了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以及公共物品等资源。各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取向决定了处理好财务关系的基本原则。按照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具有天然逐利的特性,资本的这种特性是由资本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本所有者总是力图将资本配置到投资报酬率更高的项目上,其经济行为的目标是资本的保值增值。所以,资本的人格化行为表现为“经济人”的行为特点。资本人格化行为假设理论的观点颇多,有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等。但是,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应当基于什么样的观点处理财务关系,才能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呢?

三、关于财务假设的基本观点

1.财务主体假设。从理财时空角度分析,明确界定理财时空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前提,所以提出财务主体假设。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理财空间的界定直接决定了理财的生命周期,所以,只需提出财务主体假设就可以解决理财时空所面临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问题。财务主体是指财务管理所服务的对象及其可以利用的资源范围。解决的是为谁理财,有哪些资源的问题。财务主体包括国家财务主体、企业财务主体和个人财务主体。国家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可以筹集资金、对外投资;企业可以以其拥有的财务资源合理安排筹资结构、投资结构,实现财务目标;个人也可以以其拥有的资源对外投资实现财务目标。特别是在公司制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财务主体假设更有意义。财务管理人员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对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管理。法人财产和个人财产是由两个不同的财务主体所拥有:法人财产是由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所拥有;个人财产是由投资者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根据财务数据和财务模型可以辨认出财务主体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而制定出不同的财务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