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2 10:09: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2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无形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传承,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地域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繁荣,是国家、民族和世界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地,是保护地域和民族的独特人文环境、文化传承和自有的生活氛围。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相较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上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非常严峻,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这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

位于河北省中部的廊坊市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但是它坐落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燕赵大地上,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这些散落在廊坊市乡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民价值理念的延续、文化生活的皈依。大力保护廊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地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与文化支撑,必将成为廊坊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具有独特地域色彩、富有归属感的文化氛围。

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种,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种类多样,极具有地域生活色彩。比如秸秆扎刻技艺与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种植习惯明显相关。

廊坊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有专门的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长期的普查、申报工作,制定了本地区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对传承人的专项保护,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已经有国家级项目22项、省级76项;国家级传承人7名、省级传承人47名;还有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经常举办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并在青少年群体间进行普及性宣传活动,比如“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比较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长期传承下去,具备有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该文化传承在现今社会仍然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能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但是,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生存环境比较艰难,情况较好的是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比如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和安新芦苇画。这些技艺在今天也具有市场价值,不但没有退出群众的日常生活,还有日益更新、自我发展的趋势。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用性较强,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与原有时代背景联系较紧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源自民间或者民间节庆祭拜活动的传统音乐、舞蹈类,现在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局限于某些规模较小的演出活动,适用场景非常有限,即使是想转型为商业演出,由于审美习惯、文化情感的变迁,也很难获得广泛的市场接受。生存环境的无源性,导致此类文化遗产无法自然延续,必须进行保护型干预。

2.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需要适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成功商业化不是件坏事,起码表明具有自身延续的可能。目前的两难之地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要寻求其自身的延续和发展之路,开发利用在所难免,如果一味采用封闭式的保护方法,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也无法延续。

可是商业化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商业活动追逐利润的本身,会导致为商业利益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性修改,丧失了文化遗产原有的历史承载性和文化特点,也就丧失了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后果严重的话,会导致文化遗产的灭失。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态度非常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方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必须适度,目前关于适度的掌握问题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监督途径,基本上处于放任自主的状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不利。

3.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力

传承人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但是,鉴于此类文化遗产基本上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没有规范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并且无法在短期之内取得效果。年轻人愿意学习并传承此类技艺的非常少,老一辈的传承人又体衰年长,未来传承断代的情况有可能出现。

当然,为改变这种局面,也做了很多针对性的措施,比如被确定为“非遗”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扩大社会知名度,本地各相关部门也努力给传承人提供各种外出交流和宣传机会,吸引有兴趣的年轻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政府也对传承人给予资金支持和帮助,改善该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来鼓励新生代的加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传承人都是以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职业或主要生活来源的,多数传承人在实际生活有其他的工作和负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文化和社会的责任感坚持这类活动的,这就导致他们分配在非项目上的时间和精力必然是有限的,就更不要说延续和发展了。

4.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传承人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文化因素的再生和发展。任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长久传承,都是因为能和地域性生存环境相互共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主要在于与其相关的民间信仰、文化传统。所以,越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容易保护,越是文化精神内核丰富的文化遗产越是难以保护。可这些,反倒是真正的非物|文化遗产精华。

所以保护此类文化遗产必须把本地区的区域群体的文化认同、传承因素都考虑,让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不仅“形”在,更要“神”在,这样才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保护。

二、解决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法律途径

1.完善地方立法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明显,各地区的资源差异较大,这决定了高位阶层的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必须原则性较强,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不会具有明确执行性。这需要各地区在此精神指导下,根据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进行地方立法,尤其是对于本地区生存环境较差,与社会对接有困难的类型,要进行倾斜性保护。这种困境不是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自身发展予以解决的,只能特别扶持和关注。

这方面的地方立法的完善应首重实效性。对于制定的规章制度要进行定期法律实施评价,综合评估该地方立法实施后的具体功效、对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改良程度、社会综合影响和效果对比、社会意见反馈和建议,阶段性修正,通过地方立法的不断调整,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效果。

2.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相结合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商业化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商业性利用,何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意义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相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其经济意义并非首要的保护对象。

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界定商业化的程度。具体而言,商业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以法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效果,在合同签订时约定第三方评价制度。对于破坏性利用的情况,可终止合同的履行。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重点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这导致传承人不可能把整个职业中心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上,所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使其无后顾之忧,可以专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首先,根据现有的传承人分级制度,兼顾其所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大小、濒危程度等因素进行评选,按照行政许可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到标准透明、条件明确、评选公开、结果公正。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的前提下,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职责,给予相应的待遇,使之不仅是传承人的道义责任,更是法律明确保障的权利责任,可以以此安身立命。

其次,建立传承人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吸引年轻一代的加入。引人类似级别或职称类型的规定,配置相应的薪酬待遇和社会福利。其别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可以获得类似政府专家津贴或项目专项补贴。根据传承人对文化宣传和延续方面义务的规定,例如表演宣传、技能传授、对外推广等工作,进行职业评价,给予相应待遇。

篇2

云冈石窟坐落在平均降水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的山西大同。但对这座开凿于1500年前的砂岩质石窟而言,一场小雨也会带来损失。

文物保护专家的研究统计表明:一个月的降水量为110毫米的情况下,云冈石窟五华洞前的一根立柱会脱落1.6千克砂粒。目前,第9窟、10窟和12窟前立柱越来越细,许多洞窟外壁雕刻已荡然无存。云冈石窟保存的5.1万尊大小石佛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风化。风化严重的石像表面,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

无损探测巧诊断

有时候,我们在石窟寺里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石雕造像和几块有裂隙的岩壁上整整齐齐地挂满了“听诊器”——探头和导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则用不远处的仪器收集记录探头传回的超声数据。原来,他们正在给这些石雕造像和有裂隙的岩壁做“B超检查”,看看病害情况到底如何。

随着学科的发展,文物保护早已不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单一技术,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合作的文物保护科学。文物保护也从过去的实验室操作转移到文物现场处理,这就使得文物保护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的视野。

文物保护的方向多种多样,涉及的文物类型也千差万别,如金属文物、陶瓷文物、漆木器、石质文物等。所谓石质文物保护,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了解石质文物生了什么病害,然后对生病甚至濒死的石质文物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延长它们的生命。

医生治病首先要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如果还是摸不准病情,可能还得去做体检。文物保护也是同样的道理。保护处理之前,也要先对文物病害进行确诊;然后,选用适当的处理手段。

对于石质文物这种不会说话的特殊患者,我们的肉眼观察往往只能看到文物表层的状态,如表面是否有风化、腐蚀、断裂、脱落、污染物附着等问题;而表层之下的内部状况如何,是否已经腐蚀,就无法掌握了。探查石质文物内部的状况,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大显身手。超声波检测便是查看石质文物风化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

超声波检测属于一种无损检测方法,也就是在不损伤物体性能、结构及完整性的前提下,检测物体的某些物理性能和组织状态,并可以观察物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等。由于文物的珍贵性及其不可再生的特殊属性,对于文物的检测势必要达到无损的要求。超声波高频短波的特性,使其对于石质文物质地变化的分辨率达到毫米量级。通过超声波透射法,可以知道文物内是否存在裂隙,波速的变化则可以反映出石材的风化程度。从事文物检测的科研人员通过超声波检测仪,如同获得了可以内视的神眼,能够非常清楚地了解石质文物内部的风化程度,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处理方案。

对症下药捣病灶

了解了石质文物的病害后,接下来,就要采取适当的文物保护技术治理文物病害。

我们常常看到,石碑等一些石质文物有的用铁箍箍着,有的被放在玻璃罩子里,还有的石碑表面有颜色不一的补丁。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专家们对出现病害的文物所采取的保护手段。

有些石质文物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完整,却用铁箍子箍着。这是因为,文物保护专家通过上述检测手段,观察到文物内部已经有较为严重的开裂;为了避免文物突然破碎,他们就在文物外部用铁箍把它固定起来,防止破损发生。

首都博物馆门前矗立着高大的乾隆御碑,碑体外面则用玻璃罩子罩着。这个玻璃罩就是文物保护专家为文物加盖的遮雨棚,防止日晒雨淋对石碑造成损害。另外一些精美的石质文物,如大型的石窟造像等,直接暴露在室外,看似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其实不然,它们很可能也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加固或封护处理。所谓加固,实际上就是使失去连贯性的石材恢复其结构的连续性,以此避免污染物、水分等继续向石质文物表层之下渗透。封护,则是选用耐老化、防水透气、渗透性可逆性好的材料,通过涂刷或喷枪喷涂,使其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对风化特别严重的石质文物进行保护。这就好像给文物穿了件隐形雨衣一般,使其可以安然暴露在风吹雨淋的户外环境中。

对于那些断裂的石质文物,文物保护专家一般会先用环氧树脂将文物断片黏接在一起,以恢复文物的完整性;然后,再在石质文物的缝隙内注射环氧树脂或含盐量低的水泥黏合剂,进行填充加固,以减缓或阻止水分和潮气进入石材内部,防止进一步病变。经过这样处理的石质文物,表面上会留下许多像补丁一样的痕迹。其实,凭借文物保护专家的巧手,完全可以做到让这些补丁看不出来,之所以让它们与文物本体有一定的颜色区分,是限于文物保护原则的要求,为了让人们能够把后修补的部分与文物本体区分开,以免造成信息上的误导。

一些石窟造像、石碑等石质文物表面常常有微生物附着、人为涂抹等污染物。为了文物的长久安全保存,阻止或延缓石质文物的病变和劣化,延长文物的寿命,也为了使文物重新焕发其原有的风采,文物保护专家会清除文物表面的这些污染物。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对于它们的清洗可不像我们平时打扫卫生那么简单,要求所做操作不会对文物表面造成任何损伤。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文物清洗技术。

篇3

关键词:石质文物;油污;清洗

1 引言

古代石质文物表面油污的主要来源是香客长期燃点香蜡、焚烧纸帛,或是洞窟长期被人居住、或在摩崖造像下搭栅建房、烧燃木材作饭、取暖所致。微量的油烟污物在古代石质文物上的存在对减少冷凝水的侵蚀、渗透、减缓石质文物的风化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大量油烟污物存在不仅影响石质文物的外观、掩盖石质文物的细部雕刻,如衣纹、装饰等,严重时可使石质文物面目全非。厚重的油污能与空气中氧气、水蒸气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在阳光中紫外线的催化下,使石质文物发生变质、腐败,甚至层状脱落,严重影响了石质文物的保存 [1]。因此为了使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延长寿命,令子孙后代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我们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石质文物进行表面清洗处理。这次文物保护工作是在借鉴已有的文物保护的方法技术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陕西华县元君庙的石质文物清理工作进行的经验总结。

西岳庙位于华山以北的岳庙街上,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1988年,西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现存历代石质文物,数量众多,对于研究历代碑刻艺术和书法艺术有重要意义。其中保存于御书房内的“岳莲灵澍”碑尤为珍贵,此碑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陕西大旱,钦命陕西巡抚毕沅祀神祈雨昭应而立。碑为横卧碑,碑身长4.67米,碑额高1.05米,为陕西最大的卧碑。碑额上有浮雕五条龙,团龙中环抱一长方形青石小匾额,上书“御笔”两字。正中镌有乾隆御印,旁有明确纪年。碑座为上、中、下三部分,座台高39公分、座腰57公分、座其16公分,两侧有抱鼓石,碑文为乾隆御书“岳莲灵澍”四个烫金大字,字约为30公分。碑阴为毕沅记述此次祈雨昭应的记载。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的部下将字体上残存的金子全部撬走。解放后西岳庙先后被十几家单位占用,1996年恢复原貌。

但可惜的是,御书房曾作为民用房使用,居民生活的油烟遮蔽了大部分雕刻花纹,且石碑处于半开放环境之中,空气中的灰尘沉聚在石碑表面的油污之上,形成难以清除的污垢。导致碑刻表面纹饰不清,主体部分和两侧有明显分界,严重影响了石碑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岳莲灵澍碑碑首部位,油烟污染甚为严重,且碑首由于处理工艺上的特殊性表面分布一些小的凹坑,黏稠的油烟与这些部位结合相当牢固。年代久远油烟干化与石质结合紧密,尤其是凹坑内油烟极不易清除。

2 表面清洗的重要性

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是除去其表层有害于基底岩石或妨碍文物展示的物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石质文物的表面污垢恰恰是反映了文物本身悠久的历史,按照“保持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最好的不要清洗。但污染物或沉积物会对文物石材造成危害使其缩短寿命,同时导致石质文物的艺术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对研究工作与文物保护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石质文物表面清洗的问题上,要考虑到众多因素,首先文物本体是否经得住清洗,因为多数石质文物都处于露天环境,经历上千年的风吹雨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因此采取何种清洗手段应非常谨慎。其次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清洗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我们应当在保证消除风化或污染物的前提上,尽可能地保存文物的历史信息,充分展现文物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通常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清除的目的是:

(1)去除有害于石材和文物展示的物质,如水溶性盐、难溶性硬壳、烟尘灰垢、微生物及杂草,以前处理的残留物等;

(2)打开被污垢堵塞的岩石气孔,恢复水蒸汽通道,消除表面可能危害岩石结构安全的应力;

(3)为随后的维修和保护处理作准备,例如提高石材对保护剂的吸收率和吸收深度等。

因此,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的清洗技术是去除直接破坏因素、缓解劣化速率,使后续保护措施能够实施的基础技术和必不可少的工序。同时,石雕和石刻等文物的价值集中表现在表面的精细结构上,而有害物质往往直接附着在文物本体表面,许多还渗透进表层的微孔和裂隙中,任何不当处理都会直接危害文物,这就对有害污物的清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技术要求都大大超出了普通工业清洗技术的标准。石质文物的清洗有着自身特殊的要求、工艺和检测评价体系,这些都使石质文物表面清洗成为文物保护的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是实施重要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不可缺少的支撑技术[2]。

其中,化学清洗是采用能够与有害污染物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的化学药品来达到清除目的的清洗技术。化学清洗又按溶剂类型分为水性化学清洗和溶剂型化学清洗。化学清洗的优点是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化学清洗剂能够渗入岩石微孔隙中清除特定的污垢和污染物。目前,国内外对大型石质文物的化学清洗大多采用敷贴法,即采用钎维、粉末或胶体等吸附物使清洗剂较长时间地与污垢接触和作用,最后也采用吸附的方法清除残留物。现代化学清洗用药量和用水(或溶剂)量都很少,对石雕表面微结构的破坏性也小。化学清洗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化学清洗剂,因为某些化学品有可能引发文物严重的破坏,例如腐蚀性破坏、盐结晶破坏、或表面残留物泛黄等 [3]。

3 试验部分

3.1 主要试剂及材料

试剂:乳化剂(NH3 H2O、OP-10的1:1溶液)、表面活性剂

材料:保鲜膜、纸浆、脱脂棉、牙签等

3.2 实验方法

(1)在碑首油污严重覆盖除选取3个10*10cm实验窗口,在试验窗口上刷涂乳化剂,外敷保鲜膜防止挥发。五小时后,揭取保鲜膜。在1号窗口喷涂表面活性剂的3倍稀释液,用脱脂棉滚动擦拭配合牙签机械清除。在2号窗口喷涂表面活性剂的5倍稀释液,用脱脂棉滚动擦拭配合牙签机械清除。在3号窗口喷涂表面活性剂的8倍稀释液,用脱脂棉滚动并配合牙签机械清除。晾置一昼夜,重复以上操作并升高温度,用棉签擦除。(2)由于之前进行实验时,选取实验样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尽管清理效果明显,但造成文物表面不够美观。因此这次使用纸浆涂敷法仍旧在上次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在实验样块表面涂覆已完全浸入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溶液。在完全敷好的实验样块上包好保鲜膜,保证其密封性。五个小时后,揭取保鲜膜。为保证清洗后变化不致过于突兀,又在污物清洗处覆盖宣纸,利用墨汁拓印,以达到更好效果。

图1清洗前 图2第一次清洗后 图3最终清洗效果

4 结论

此次清洗只选取了石碑碑首污染严重处进行了局部试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后,再进行下一步大面积清洗处理。按照上述清洗工艺和最佳清洗剂进行清洗后,对清洗结果评估:(1)污物表面经过清洗后明显清洁美观,没有油污痕迹,使得石刻的质感体现出来,因此该方法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同时,在整个清洗过程中,不存在任务对文物本身造成危害或产生附加污染物的情况。(2)在清洗过程中,应考虑到石刻独特的加工工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清洗手段,试验中用到纸浆敷贴法,保证清洗剂与污物充分接触,最终很好的清除残留物,达到预期效果。另外为了文物的艺术展示需要,在清洗结束后最好进行适当的做旧处理。

参考文献:

[1] 曾中懋.质文物上油烟污物清洗材料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0,12(1):34-40

篇4

承德作为清王朝各代帝王在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在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石质材料,创作了如须弥座、塔基、栏杆、碑刻及石狮、石象雕刻等诸多种类文物,这些石雕珍品精美华丽,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展示了超高的雕刻工艺水平,堪称我国石刻中的瑰宝,也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宗教和科学价值,不仅数量大、石质品种多,而且价值高。

一、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概况

在避暑山庄及寺庙的保护范围内共有石狮石象雕刻、室外御制碑刻、室外佛像及佛塔基座、幢杆夹杆石 、石桥栏杆、建筑台基等石质文物六大类。其中有石狮雕刻12尊(丽正门门前2尊、普乐寺门前2尊、殊像寺门前2尊、普陀宗乘之庙门前2尊及琉璃牌坊前2尊、须弥福寿之庙门前2尊),石象雕刻4尊(普陀宗乘之庙内2尊、须弥福寿之庙内2尊),承德石刻馆文物内石碑41座,避暑山庄内有御制碑刻12座(永佑寺碑2座、文津阁碑、月台碑、避暑山庄后序碑、永佑寺舍利塔碑、林下戏题碑、古栎歌碑、绿毯八韵碑、锤峰落照碑、登高碑、鸬鹚碑各1座)。外八庙石碑11座(溥仁寺康熙御碑2座、普宁寺3座、普陀宗乘之庙3座、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安远庙各1座)。此外,有须弥座15座,主要分布在普乐寺、普佑寺、殊像寺的宝相阁以及珠源寺遗址上。夹杆石分布较为广泛,共26座,几乎每座寺庙都有分布几乎每座寺庙都有分布,基本以红砂岩为主,鹦鹉岩(火山凝灰岩)材质的只有普乐寺一处。石桥栏杆现存一处,为须弥福寿之庙门前的五孔石桥,此外普陀宗乘之庙前尚存桥基一座。这些石质文物或记载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或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极具保护价值。

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现状及主要病害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多为不耐风化的火山凝灰岩类石质,距今已有二百至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完全暴露在外的石质文物,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表面污垢、生物侵害、点状侵蚀、缺失、裂隙、粉状剥落、龟裂、酥碱、裂缝、片状脱落、碑刻文字字迹愈益模糊不清等现象,大量石质文物残损严重,而且文物崩损、开裂的速度仍在加剧。如: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文津阁碑碑身正面下部分风化较严重,已呈片状脱落,文字呈模糊不清发展趋势,碑身东侧面下部有二处较深的裂缝和洞眼,台基破损严重,已风化酥裂;古栎歌碑由于历史原因人为破坏严重,碑身正面遗留了十余处破损及弹洞;避暑山庄后序碑风化较为严重,碑首的龙首缺失,龙身风化,有较大裂纹一道,碑身点状侵蚀严重,下部风化较重,纹饰不全,碑趺赑屃损坏极为严重,头部碎裂,后背有一条大裂缝宽度超过0.6厘米,还有稍小裂缝6道,底部大面积粉状剥落;绿毯八韵碑最为严重的是偷拓碑文留下的墨迹;珠源寺须弥座裂隙、开裂严重,残缺体量大,已严重影响到文物单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松鹤斋东侧碑林有碑刻34块,现风化严重,有的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有的碑体断裂,残缺不全,有的上面刷有油漆;外八庙部分石狮、石象局部残损、开裂。普陀宗乘之庙琉璃牌坊前的石狮面部有较大的裂缝,普佑寺大方广殿石质台基风化严重。目前急需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具有重要价值的濒危石质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石刻存在的主要病害

1、石刻表面酥碱,粉状、片状脱落;

由于这些石质文物大多露天存放,而且其石材空隙率较大,在雨水的侵蚀下,石材极易发生风化,而且致使石刻表面发生酥粉脱落与层片状脱落,导致石刻表面纹饰与镌刻文字弥散不清,而且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对进行干涉,其会一直持续下去,对石材构成致命的威胁。

2、石刻开裂(结构裂隙)

石刻在外力扰动特别是地基沉降、受力不均、地震震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在受力部位或沿自身天然纹理发生开裂、断裂,一般这类裂缝较宽较深且断裂面延伸较长,多呈 “V”字型开口。

3、石刻表面层片状开裂与龟裂

石刻均以火山凝灰岩作为基材雕刻而成,而这种石材夹杂较多,呈片层状结构,冬季承德地区气候严寒气温可达零下20余度,极易发生融冻破坏作用,在冰劈的作用下致使石刻表面发生片状开裂,严重时裂隙相互交切发生大面积龟裂,致使石刻表面裂隙交切纵横,丧失其完整性与美观效果,并大大降低石刻强度,极易发生局部脱落,严重时会对整个提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该类病害也多出现于毛细水活跃部位,以普佑寺须弥座最为明显。

4、石刻破损缺失

由于自然及其它因素引起石刻雕像局部缺失,这些缺失不仅影响石刻的完美性,有的还在石刻表面形成新的创口,加速石刻风化。

5、石刻表面污垢与生物病变

石刻长期户外保存,经受风吹雨淋,表面残留有大量灰尘污垢、水锈、生物污染与风化产物等,这些污染物尤其是生物污染物,不仅影响石刻外观,还会对石刻雕像产生不良影响。

6、不正当修复

在早先修复过程中,由于材料有限及认识不足,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水泥砂浆作为修复材料,目前这些修补部分已经出现了大面空臌开裂现象,基本丧失了原有保护作用,而且使用水泥砂浆作为修补材料会将大量可溶盐引入石刻本体,不利于石刻长期保护。

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修复措施

1、御制碑刻的保护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碑刻,目前保存状况好于石狮及须弥座的情况,其主要病害主要集中在碑首和碑趺,特别碑趺病变较为严重;所以其处理措施主要进行表面清理、整体抗风化补强、裂缝修补、缺失修复、憎水封护方面。

文津阁碑、避暑山庄后续碑、月台碑处病变较为严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对其底部的抗风化处理必修采用包裹浸透的方法,文津阁碑碑趺必须引入稀环氧裂隙灌注补强其结构的灌浆处理工艺;后续碑赑屃大裂缝的处理必要时需引入机械锚固的方法。必要时进行锁水或基座抬升处理。

2、石狮造像的保护

丽正门、须弥之福寿庙门前四座石狮,其石刻狮子风化好于其基座,所以对狮子本身的保护主要进行本体补强、憎水封护、表面修复;而其基座处风化严重必须进行脱盐、勾缝、灌浆、浸泡渗透补强处理。对于须弥之福寿庙门西侧石狮背部的裂缝必修进行机械锚固与灌浆处理。必要时进行锁水或基座抬升处理。

3、须弥座的处理

须弥座的病害最为严重,石刻表面通体遍布裂隙,龟裂严重,而且由于地基沉降,出现石刻错位现象。石座水泥补配部分空臌剥离严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建议对于须弥座的处理,首先通过工程手段,去除水泥修补材料,对须弥座采用工程手段进行内填淤土清理与闪断的整理处理,而后启动石刻本体保护程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