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0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不光注重孩子的学业,更侧重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及其健康的心理的养成。而据调查,我国家教的总体水平偏低,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尤其是处在叛逆青春期孩子的方式上,往往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显得及其重要。
一、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学生阶段,生理蓬勃发育,心理急剧变化。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着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及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叛逆的心理往往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也明显增加,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对父母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甚至与家长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产生对立情绪,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在很多家长眼里,进入初中后的孩子身上全是问题。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从何而来?
家长往往漠视,而造成“叛逆”心理、问题孩子的因素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
罗·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不当的关爱引起逆反心理。仅从经济上分析,多数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一些家长在物质上给予孩子的照顾过多,尤其对孩子教育上的要超过了孩子的容忍度,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抑制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或离异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近年来渐增的父母离异现象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
孩子当然有自身的问题,而一些父母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将沉重的压力,将不和谐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就会造成孩子更大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及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是孩子从家长的肩膀上起飞、走向独立的关键。
该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才更科学有效呢?
(一)从培养广泛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快乐,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而兴趣一旦建立,学习就有了动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持续下去,也就会随之产生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驱使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被“乐”所代替。有了兴趣,在别人看来是“苦读”,但对他却是一种无尽的乐趣。以此为开端,深化下去,追求成功也就乐在其中了。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家长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习惯。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完成家庭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同时还要要求孩子做作业是要一气呵成,精力集中,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专心学习的效率。其次,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引导他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良好的习惯还表现为,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复习,做事有始有终,积极动手,主动阅读等,家长要有意识地常抓不懈。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德国教育学家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无处倾诉。因此家长应该多听听,让孩子敢跟你谈,敢发表观点,敢于释放自我压力。
其次,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要注意交谈的口吻。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能让孩子完全信任。
当然,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要有度。批评孩子不可全盘否定;表扬孩子不要肯定一切。这样才能对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四)经常走访和积极配合学校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随时进行校访。了解校规,教育孩子认真遵守;积极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与成长的难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通过短信、电话和网络等多种方式随时关注和反馈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更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叛逆”,也许问题不断,也许让家长紧张无措,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在这过程中,作为家长,一定要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和培养,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化作像春风,呵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破茧成蝶”,最终独立于天地,充分体验自由翱翔的美丽!
一、家庭教育具有科学性
家庭教育要遵守科学规律,用科学方法,不能随意,凭热情好恶盲目蛮干。家长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育人经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家长要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的尊重结合起来,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学的东西。
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的一致。即家庭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的认识标准要一致,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却袒护。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认识标准和方法上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与学校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时间安排上保持一致,否则会出现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加上两天不一致的家庭教育使教育效果全无。三是家庭教育要与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不可随意、盲目蛮干、想当然、违反科学。
三、家庭教育具有强制性
一是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父母教育监护未成年子女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子女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方法。未成年子女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说理教育不是万能的,那种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家长除了要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外,还应适当配合以强制性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最合适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老师。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是父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人父人母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育子责任。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五位9—13岁的少年辍学流浪,为取暖在空垃圾箱中生火,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政府为此处理了多名官员和校长,而丝毫没有追究家长的管教不力责任,家长似乎只是受害者。事实上,家长还应承担“养不教,父之过”的道德责任。学校教育不具备全面的覆盖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作用有限,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社会角色的原因,教师的社会角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另外,孩子的祖辈、亲戚、朋友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都表明了这一点。
五、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只会拔苗助长,违反规律。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优异学习成绩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培养一个新习惯约需要72天左右。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起来管一管,抓一抓,平时不管不抓;闲时管一管,抓一抓,忙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管一管,抓一抓,没有问题就放任自流。
六、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人的要求欲望、人的性格个性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人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培养。另外,社会环境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和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未成年的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诱惑的能力差,易受经过各种新潮包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媒体和不良书籍,远离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
七、家庭教育具有艰巨性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为生计、为工作常年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教育孩子面临困难。二是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专门知识,往往教育孩子不得法,教育效果差。三是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代沟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家长无法和孩子有效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隔阂,家庭教育难以开展,父母和孩子都为此苦恼。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对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困难,使家庭教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家庭美好未来的期盼,克服困难,不气馁,积极面对。
八、家庭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琐碎的,家长们把幼小的孩子带到幼儿园,不了解他们一天下来的情况,只能与老师沟通了解,熟知情况。幼儿园要针对鼓励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因此开设了幼儿园网站,班级主页,对话,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和家长进行即时的交流,让家长们指导幼儿的一举一动,从而又便捷地做好了家园联系工作,更关注家长的留言,实现了双向的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中还设立了“亲自活动”,让家长育儿知识触手可及,这也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之间的距离。
1. 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态度。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发者,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父母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
2. 教育孩子的教育态度上,不要过于苛刻。有的家长要是孩子稍有不慎就对孩子进行打骂等行为,也有些家长过分百依百顺,要知道过分的溺爱,只能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3. 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一切好办了,只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不闻不问,却忘了孩子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以后的生活习惯。因此,家长的正确教育对孩子起着重大的作用,且被忽视着。
二、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投入
现今社会家长教育孩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入很大的时间在孩子身上,时刻约束着他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另一种是根本不管孩子,投入的时间极少,让他们缺乏安全感。然而,结果说明过分的投入和莫不关心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懂得适当的投入方可有实效性。
1. 投入要有目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着急。整个过程要有节奏成才的时间。
2. 投入要充实,不能盲目。家长对孩子的投入是责任义务,一心一意为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都是家长要考虑的,成功的教育告诉我们投入精力要有把握,提高质量,同时也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父母的知识多少,孩子就从中吸取多少。提高自身的价值让孩子学到更渊博的知识。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因素
家庭教育指导注重科学化,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宗旨。家庭教育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关心孩子的合法权益,促进孩子自然发展、全面发展。重视发挥父母在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1. 0~3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原则是逐步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依关系阶段。
2. 4~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身高、体重、肢体方面。这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化的方面。
幼儿期间的家庭教育指导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丰富幼儿知识。自信心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刺激人的各种感官与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改进家庭教育的错误策略
有些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
孩子和家长也需要沟通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完善,过分的施加压力。幼儿园的家庭教育也是以有游戏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里家长对孩子一般都是有求必应的,这种保护,致使心理过于敏感,不能容忍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行为,甚至出现偏差的行为导致自己犯错误也不愿与他人道歉。游戏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爱护子女,耐心教导,不骄纵、不打骂,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丰富知识。
1.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态度。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发者,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父母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
2.教育孩子的教育态度上,不要过于苛刻。有的家长要是孩子稍有不慎就对孩子进行打骂等行为,也有些家长过分百依百顺,要知道过分的溺爱,只能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3.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一切好办了,只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不闻不问,却忘了孩子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以后的生活习惯。因此,家长的正确教育对孩子起着重大的作用,且被忽视着。
二、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投入
现今社会家长教育孩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入很大的时间在孩子身上,时刻约束着他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另一种是根本不管孩子,投入的时间极少,让他们缺乏安全感。然而,结果说明过分的投入和莫不关心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懂得适当的投入方可有实效性。
1.投入要有目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着急。整个过程要有节奏成才的时间。
2.投入要充实,不能盲目。家长对孩子的投入是责任义务,一心一意为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都是家长要考虑的,成功的教育告诉我们投入精力要有把握,提高质量,同时也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父母的知识多少,孩子就从中吸取多少。提高自身的价值让孩子学到更渊博的知识。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因素
家庭教育指导注重科学化,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宗旨。家庭教育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关心孩子的合法权益,促进孩子自然发展、全面发展。重视发挥父母在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1.0~3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原则是逐步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依关系阶段。
2.4~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身高、体重、肢体方面。这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化的方面。幼儿期间的家庭教育指导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丰富幼儿知识。自信心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刺激人的各种感官与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05-01
家庭教育是社会化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孩子受到的首要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可以说学校与社会教育取得的成效好坏与家庭教育关系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是终生教育,从出生、上学到工作、甚至到退休,家庭教育自始至终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静心思考一下,现家庭教育基本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措施,取得什么效果,都没有衡量标准。
1.问题学生的界定
之前流行“双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等叫法,慢慢被取缔了,因为会伤害学生自尊心,不利于心理正常发展。人们有意识地回避,随之便用“问题学生”来代替,似乎既可以用来概括这类学生。那么,究竟什么学生算是问题学生呢?现初步分类如下:第一,就是其心理健康介于心理健康和异常之间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人格的个体差异上与正常学生反差较大,具有不良品质的学生。一部分不知要学什么,无目地性,另一部分虽然学习能力可以,但行为品质不好。第二,心理、行为基本健康正常,但学习力非常困难,上课听得懂,做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
2.问题学生与周末家庭教育的关系
中学生身心“早熟”日趋明显,而且个性较强,不同程度地存在优越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等,富家子弟特征极为明显。来自单亲家庭或家长“管不了”或“不会管”的“后进生”较多。现如今,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都与周末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有很大关联。据有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20%的中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有18%的中学生有轻度症状,有5%的中学生有中度症状,有2‰的中学生有重度症状。由于父母对子女从小引导太少,沟通不够,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没有花心思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及时、有效及有计划的教育行为。
3.周末家庭教育策略
(1)周末时间定期关注和教育学生
在有效期内,家长才是父母,别在最关键的那几年偷懒,否则后悔莫及。该教给孩子的规则、独立、责任和习惯一定要趁早,有些家长嫌管孩子麻烦;有些家长平时没时间陪孩子,出于补偿心理就对孩子无限宠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重要,长大了再来管就可以。小时候不舍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长大了管不了,这就是许多家庭教育的现状。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中学时期,越大越难纠正,有些甚至会根深蒂固地伴随其一生。
(2)引导学生周末参加劳动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都应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如,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对孩子来说,学着干活儿,既是劳动,也是游戏。要使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引导时父母需有耐心和时间。家长在周末时间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很容易就错过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懒惰。所以,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学习自理入手,引导他们干一些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事情。
(3)引导孩子认真完成周末作业,并适当进行兴趣特长培训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育”。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孩子服从父母和父母服从孩子。从一方面来讲,有些父母是通过言语来说服孩子来服从自己的意志,当孩子的想法同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往往会找孩子聊天,通过讲道理来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通过斥责、体罚等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比较让父母满意之后,父母会无条件服从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不惜花重金为孩子配置各N奢侈品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奖励。据调查,在中国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但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不能自理。
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首先,美国父母通常采用平等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采用平等的姿态同孩子对话的。其次,美国父母通常使用鼓励性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生的财富。当孩子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遭受挫折时,美国父母从来不会过分苛责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最后,美国父母更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在学习方面,父母会陪着孩子一起创新,分享创造的快乐。
二、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阶段中国国情影响的,其存在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弊端逐渐显现,我们需要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势。
1.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培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孩子具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同孩子平等的地位,打破父母孩子之间的代沟,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比如,在选择特长班学习时,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并且在特长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以考级为目的,我们应该坚持以让学生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快乐成长为目的。不论何时,当孩子跟我们发生意见分歧时,我们不应该立马加以斥责,而是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理性地分析对错。
2.我们要树立更合理的教育目标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父母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美国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创新能力,这些品质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在孩子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知识”不能一枝独秀,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十分重要。中国父母应该突破考试对孩子的限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外,我们应该坚持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2.隔代教育问题仍然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生活结构中,24%的孩子是和父母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5%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老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因此在对待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和孩子的父母会不一致。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特别疼爱孩子,隔代长辈更是容易溺爱孩子,有时父母要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们总是袒护孩子,致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
3.部分家长重智轻德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将好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最高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许多家长把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调查的对象中,56%的家庭孩子个人衣服的清洗、自己房间的整理都是由家长代劳。这些孩子在家从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在学校里也拈轻怕重,不愿多劳动,怕苦怕累怕脏怕吃亏。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没有从正面引导孩子爱劳动、敢于承担责任,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引导,使孩子的发展走向片面。
4.部分父母对孩子缺少精神关怀,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多数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留在家里的时间有限,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心灵层次的沟通就更少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是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衣食无忧就是对孩子尽了做父母的责任。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替代了对其精神成长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精神世界空虚、道德理性缺失,成为懈怠迷茫的一代。调查结果显示,47%的孩子不喜欢和家长谈学校的事,60%的孩子遇到烦心事不愿告诉家长。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青春期的叛逆性,或者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在心理上不情愿主动和家长沟通。其中家长不合理的教育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家长在孩子眼中的疏远。
5.部分孩子精神生活空虚,兴趣爱好单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不高,精神生活虚空,没有奋斗目标,常常无聊地打发时间,得过且过。19%的学生业余时间喜欢看电视,42%的学生业余时间喜欢打游戏、上网聊天。有的学生不仅在家玩游戏,甚至上课也偷偷地用手机打游戏。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如意,没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家庭中也没有能够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懈怠与迷茫心理较重。
二、建议与对策
陶行知指出: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生活是学生首要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养成至关重要。改善家庭的德育生活环境需要家长从自身开始做起。
1.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校教育所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孩子身上所呈现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自身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教育方式上的缺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普及科学的家教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扭转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做法。同时,对于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两代人之间应该多交流、多探讨,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
2.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教育专家蔡蔚老师曾告诫过各位家长:作为家长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和修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品行端正,多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少在孩子面前吵架,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家长要学习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希望家长民主、宽容。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也崇尚暴力;不平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日后也会非常武断;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也更为健康,更易和人相处。因此,家长要不断学习好的教育经验,了解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多和孩子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营造平等、民主、宽容、温馨的家庭德育氛围,让孩子能愉快地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
2.加强品德教育,注重视人格培养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对孩子固然重要,但农村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家长要尽到父母教育的责任,观察到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对孩子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孝道观。家长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不要错误地认为家长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即可,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需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二)积极探究家教方法,促进和谐亲子关系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有农村的家长不但受教育程度很低,并且不懂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缺少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让农村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也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不能完全以家长的主观意愿来决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子女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地教育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对于子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总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子女成才有重要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农村家长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家长平时与孩子勤沟通,不要总是留恋于麻将桌旁或只顾赚钱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这些行为往往会导致其子女会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尚失了个人进取精神,子女会形成父母不靠个人努力实现了富有,自己不需要努力学习。
2.经常与子女沟通,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关系,它蕴含着教育子女的巨大能量。首先,尊重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和孩子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要摆出家长命令式的口吻搞一言堂,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爱。其次,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夸奖。孩子犯了错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千万不可揪住一点错处不放。再次,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要寻找共同的话题,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不能总是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否则时间长了孩子对父母的谈话产生抵触。
3.家庭成员教育观念协调一致,克服祖辈教育弊端父母之间、父母和老人之间的教育方式往往不一致,这样的家庭不利于子女性格的形成。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家庭中应各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首先,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赚钱而把孩子托付给他人进行管教,严父慈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角色分工有所差别,“教育子女就是母亲的事”的想法是错误的。其次,父母需要做好长辈的工作,教育子女要保持一致的立场。在某一阶段或针对某一件事的教育方式上,家长之间不要矛盾、对立。祖父母不要一味地宠溺孩子,常言到“惯子如杀子”。两辈家长若在孩子面前各执己见,孩子易对事物失去判断的标准,无所适从,产生副作用。
(三)学校教育带动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好比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只要有一个轮的方向出现偏差,就有可能使马车颠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家庭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现象很普遍,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很少沟通,家庭教育没能起到配合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家庭教育作用。为了收到预期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联系。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素养偏低,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存在着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任务的思想。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的指导,教师应主动将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等表现及时反映给家长,以便家长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另外,利用寒暑假,教师应到学生中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给家庭教育以具体的指导。
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就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为儿童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更是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教育。它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特点,如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但是由于家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面貌、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指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家庭教育越来越科学化。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向城市,在外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层,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
1.1.2家庭不和睦,不健全。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港湾,但夫妻关系不好或婆媳矛盾僵化,家成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战场”,甚至夫妻离婚,儿童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或变得性情孤独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这样的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1.2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和保育的方式,也体现了家长热爱、关心孩子的方式。
1.2.1重养轻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使得家长工作压力大,终日忙于工作,往往只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既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方面的教育,又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问题及个性发展。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因此,只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
1.2.2重智轻德。
家长一味强调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不重视教子女如何做人,不教孩子如何生活,不重视社会公德和保护环境教育,这种教育,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人,无论他的智力多高,只要他的思想品德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且智力水平越高,危险系数越大。
1.2.3期望过高,强行塑造。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使得儿童智力、才能、个性存在差异性,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顾儿童的具体情况,不问孩子兴趣爱好,或是一味追求早期的智力开发,或是逼迫孩子参加音乐班、英语班、绘画班,等等,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和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1.2.4家长管教方式粗暴。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教育,表现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由于缺乏恰当的说服教育,子女感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家庭气氛紧张;当父母以“不许”、“不要”、“不能”等对孩子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时,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1.2.5父母溺爱迁就、过度保护。
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其家庭地位之特殊,使得父母特别疼爱,众人捧着、哄着,百依百顺,而且在生活中一切由大人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依赖性强、遇事没主见的性格倾向。同时“孩子是自己的亲”,家长溺爱纵容孩子,容忍他们的不当言行、不良倾向,使得子女逐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
1.2.6家庭教养态度的不和谐。
家庭各成员学历和职业及经历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如当母亲批评教育孩子时,祖父母就会心疼孩子出来打圆场,孩子一听到要挨打受训就跑向“保卫者”。为了家庭和睦,教育终止了,结果是不仅适当的教育被破坏了,而且助长了儿童的任性、骄横,不利于其是非观的形成,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1.3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受家长知识储备、性格、爱好等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过分侧重物质奖赏。
有些家长经常许愿考多少分就买什么东西,使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讲条件,有时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附加的强化下,也失去了本来的兴趣。据报道有一个小学生在取得双百的好成绩后,家长奖励孩子过百万元的轿车。这种现象听来像传奇,但类似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种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舞,不仅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1.3.2表扬和批评运用不当。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化的形成。但运用不当就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许多家长并不会恰当地运用。有些家长对孩子表扬太多,这就像经常吃蜂蜜一样,久而不甜,儿童视为理所应当,自满自傲。也有些家长表扬太少,孩子干什么都没劲,没有积极性,缺乏信心,渴望关注。
(2)批评的方式不对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国的家长爱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这种变相的批评使孩子抬不起头;或者有些家长专挑孩子的毛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或者发泄怒气的恶言相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及科学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2.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从小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家教质量。我们应该发动各种力量提高家教水平,如:可以通过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普及家教知识,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家教知识,如开设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题频道,发行专题音像教材等。
2.2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创造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家是孩子心灵归属的宁静港湾,良好的生活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和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2.2.1室内环境整齐、干净。
房间的陈设、布置,美观大方,舒适宜人,每天都整理得整洁有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2.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的家庭中,随时感到亲情和温暖。家长教育孩子要一致,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意见不统一时,以商量形式及对孩子的观察作判断。
2.2.3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及生活方式。
家长要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奋好进、勤俭节约,这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好的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家长早睡早起、恰当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闲暇时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养殖等,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2.3改善教养态度,科学施教。
2.3.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挤出时间和孩子谈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及解决办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台湾作家刘墉在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中提到“他女儿为了一门功课得五分竟花一晚上时间而其他两门功课竟未能好好完成”,他教育孩子要适当安排时间。家长就应该像刘墉那样用智慧的思想帮助子女成长。
2.3.2掌握好“度”的要求。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爱子女是家长的本能,可不论什么都应有一个度,适度原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衣食无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化熏陶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过度包办、溺爱就会使子女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不是爱而是害,如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给孩子任何想要的玩具,出现玩具过剩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孩子发展,反而会养成孩子不爱惜物品、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于是“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爱和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4言传身教,树立威信。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标准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的。注重发展子女各方面能力,使子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促进子女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发生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养子女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因此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相部和男.张佶.都是父母的错—对万名问题儿童的研究[M].深圳:海关出版社,2004.
显性教育力,主要指长辈、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的能力,包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1.1.1教养方式和方法偏颇
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一般呈现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养一般采取放养式,任由孩子自然发展,不注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另一种主流的教育方式便是“棍棒教育”。农村家长普遍认同不打不成才。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子女出现过失或错误,家长不懂得如何理解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较为普遍地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家庭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力,反而产生了偏离,形成教育的负作用力。
1.1.2交流沟通力低下
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之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直接导致这类家庭亲子沟通的减少,客观上使家长的沟通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对于流动儿童或随迁儿童而言,尽管他们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几乎是从早到晚在外工作,工作量大,生活压力大,回到家里几乎没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大部分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1.2隐性教育力的缺失
1.2.1身教的影响力缺失
天才儿童卡尔•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应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素质就是反应父母素质的一面镜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大都没能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少农村父母在孩子面前有酗酒、赌博、不务正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父母身上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得到继承和放大,从而导致子女走上歧途。
1.2.2梦想力缺失
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会敢于做梦,敢于接受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农村家长个人的思想相对闭塞,大多数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读书少,这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永远都走不出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命运。农村父母大多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不敢去拥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就是天方夜谭。作为父母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去追逐梦想的能力,安于现状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孩子又何来勇气与激情去大胆做梦,为了梦想去拼搏、努力奋斗呢?
1.2.3学习力缺失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迅速地发展,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那就必须将上进心和学习转化成一种本能。农村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去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甚至有很多家长沉溺于赌博中,不愿意也完全没有意识去学习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久之,学习力便会越来越低下。
1.3物质环境推动力缺失
人是环境的产物,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农村家庭里的图书量少得可怜,几乎是空白的,其他的文化摆设,例如字画、文房四宝等这些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富裕,但家里一片狼藉,更谈不上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推动力就显得非常苍白。
2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归因分析
2.1农村生活传统中教育意识和观念的先天性不足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形成家庭教育力的前提性因素。受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多数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所负有的不可替代的责任,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把孩子“教育成人”自然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因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一种“养教失衡”的状态。这直接导致父母先天性缺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能力。
2.2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
通常来说,家长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质量是成正比的。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掌握的科学教育理念与知识就越多,更加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就越有利于帮助家长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就越强。这也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子女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文化知识,没有能力很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力的缺失。
2.3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家长必须为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奔波,根本没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力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开展自我学习或者参加家长培训班来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力。也没有多余的金钱来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家长不能给子女购买必要的课外书籍来满足孩子对课外知识的需求与渴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4农村家庭结构不利于教育力发挥
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以大家庭的模式生活,例如同宗家庭、主干家庭等。在这些大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由于祖父母过于疼爱孩子,直接导致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力受阻。同时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很多进城务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子女的祖父母、其他亲戚,或者父母单方一个人来抚育,甚至有些把子女单独留在农村,这都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在这些特殊家庭里,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教育主体缺失,也有些祖父母教育力匮乏,对孩子没有基本的管教能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力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教育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2.5社会转型导致农村家庭教育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的教育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效果与作用。父母观念、观点不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就会出现父母双方教育力相互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不仅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同的教育力会相互抵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了积极的作用,相反有的孩子会在两种相对的教育力的作用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不同地位群体之间通过长期的权力关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分配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分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也不同。农村家长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处于社会底层,因而他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与机会都比较少,缺少足够的资源与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教育力。
2.6农村社区文化的稀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相对狭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农村家长由于农村枯燥、单一的文化环境,其娱乐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农村家长的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视、打牌,那么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有些家长喜欢打牌,其子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迷恋上赌博,同时由于父母喜欢打牌,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影响自己打牌,就让孩子没有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或者上网。
3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的策略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首先得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与素质,也需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家庭教育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真正地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为农村孩子创造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
3.1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农村家长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双重不足,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文化涵养。家长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都会得到改进。家长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教育孩子,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为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子女各方面健康发展。
3.2学校加强指导,增进家校联系
孩子的教育只有学校与家庭良好合作,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与责任,并向家长宣传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学校和老师应定期和家长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而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遇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可以和学校、老师共同探讨。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力的重要性,并在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家庭教育力。
3.3加大农村资源投入,增强物质推动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加大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要为农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外在环境、物质推动力的不足。当地政府可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满足孩子对课外书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轻农村父母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另外,农村不像城市里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供父母选择,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和学校共同开办各类免费兴趣班,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弥补父母在这方面教育能力的不足。
一、家访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告诉我们,单纯依靠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家访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可以使教师、家长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管理好班级,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在学校了解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也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大部分是通过家访来实现的。通过家访教师同时也可以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家访。结合本班实际,特制订本学期家访工作计划如下。
二、本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居住在联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素质的高低往往也和家长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的素质是不低的。
有些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能明白家长的苦衷,而却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甚至会发生令家人后悔终生的事。和学生座谈时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都打过他们,没有挨打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们对教育的投入很少,除了给孩子交学费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教育投资了,更谈不上给孩子订阅课外读物了。这就在很大方面造成孩子阅读面狭窄,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孩子的成绩好坏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事推卸的干干净净。
三、家访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3、征求家长对教师教学、班级、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向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信息。
5、纠正家长错误的家教方法,向家长传授较科学的家教方法。
6、家访时不可与家长发生争吵和冲突,态度要和蔼,要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
7、不能接受家长的吃请,更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
8、家访后要及时记录和整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四、家访重点
1、后进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及在家表现。
2、优等生,了解在家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