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04 08:25: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

新课程标准的六大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地理教材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增设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板块,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大充实。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参考模式来进行研究,让课改和课程标准在尝试中得到贯彻。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教育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改革要有实效,如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再好的形式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都是空谈改革。既然课改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就直接影响课改的深入,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过程中必须把握教学的实效性,在科学和谐的课堂下完成教学目标。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

2.认识发展理论

"教育必须适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自然发展形成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习得的素质。"学生习得的素质主要指知识(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调节控制其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其教学相应事项及流程为:

基于对上述教育理论的认识,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

三、不同学段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所谓"活动化"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由"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尝试成功-回归实际"四个环节构成。

设计方案——即营造"活动舞台",教师帮助学生提出学案。

展开讨论——即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

如初中新教材第一册"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这一节,首先出示不同地区小女孩的着装,让学生为其进行找故乡活动,并说明理由。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发现不同的小女孩着装的细微变化。借此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出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让学生针对该气候,为该地的人设计一年的服装。学生设计的服装千姿百态,但都要反映该地气候的特征。最后教师富有深情地讲述热带雨林的破坏对该地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请同学结合自身实际制作一幅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画,或说一句心里话。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即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在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做中学"可以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亲历过程。同时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相互提高。

尝试成功——即让学生通过活动或在活动中自己体验所经历的学习过程的成败,让其享受成功喜悦,或总结失败的经验。如在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的气候分布"第一节,让学生开展一次环球旅行,当旅行到东南亚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绘制一幅东南亚房屋建筑图。同学们经过讨论绘制出各种各样的房屋样式,大多能考虑这里降水多、气温高,也有同学考虑这里受台风的影响等多种条件,各自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设计理由,并相互给予鼓励,充分尝试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通过资料图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理解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与盲点,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几点说明

1.模式并不是框框,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活动空间是极大的,可以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潜能,因而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它并没有对教师进行限制。

篇2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3)研究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五环节,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自主预习

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提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具体要求:问题设置要求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内容应以新课内容为主,辅以旧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应多样,包括填空题、图形题等,且设题难度不宜过大,应紧扣课本,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预习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下册《丝路咽喉—甘肃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内容的:

1.绘制一幅甘肃省地图,标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

2.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出与甘肃省相邻的省份;

3.找出以兰州为中心的四条铁路干线,并描述于1绘制的图中;

4.画一画:绘制丝绸之路通过甘肃的部分;

5.找一找:甘肃有几座“矿都”;

6.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丝绸之路对甘肃的贡献。

自主预习部分主要解决1-5小题。从绘制图形到找一找,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理念,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了划一划、背一背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步让学生了解了甘肃自然人文概况。另外,通过找相邻的省份和铁路干线,也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甘肃的印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擦出火花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自主预习部分预设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仍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理解河西走廊的贡献。因此,在合作交流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讨论河西走廊对甘肃所做出的贡献,完成自主预习6。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互动,从多角度探究了此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包括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互通有无,进行水果、丝绸等货物贸易;从现实的因素考虑,丝绸之路是“西北粮仓”,为西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一场知识的大交流、思维的大碰撞,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拓展

展示拓展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最好环节。此环节时间要控制在八分钟左右。教师所设计题目不能拘束在课本的狭小空间,要灵活多样,要以综合学习为主,且要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调整问题形式:或设计讨论题,或设计表格。例如,在学习山西煤炭资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你觉得是将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好还是直接将煤炭资源运输到外省好?学生分小组讨论,参与性很高,且他们给出的精彩答案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他们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又如,在设计《丝路咽喉—甘肃省》导学案时,考虑到甘肃的农业属于难点和重点,在展示拓展部分我做了如下尝试:

农业区 所在省区 灌溉水源

河西走廊 甘肃 祁连山冰雪融水

河套平原 黄河灌溉

新疆绿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冰雪融水

宁夏平原 宁夏回族自治区 黄河灌溉

通过设计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把河西走廊和其他农业区的灌溉水源作比较,从而让学生区别了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四、检测反馈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紧贴教学内容,教师可恰当编制3-5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题型上可以设计或选择题,也可以设计读图题,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左右。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读“甘肃省略图”(见下图),回答问题,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城市A是我省的省会城市 兰州 ,城市B是 敦煌 ,该城市有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 。

2.图中阴影部分是有“西北粮仓”美称的 河西走廊 ,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山脉C是 祁连山 山脉。

3.在城市A处有四条铁路交会,它们分别是:① 陇海线 铁路;② 包兰 铁路;③ 兰新 铁路。

五、归纳总结

此环节,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维方法与技能进行反思评价,并及时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导学案”,整理错题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将“导学案”收上来,仔细查阅,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找准起点。

篇3

近年来,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关切、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和能力培养等越来越予以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人们教育下一代的灵魂,所以说追求达到“最优、高效与和谐发展”状态,这样就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提出了新的视觉,即生态化教学。

一、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态化地理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不拘于生活的细节。从而发展到以创设情境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这样的教学就兼顾了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各要素。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置于开放性、与外界的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因而就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与解决方法,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而不只是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就会促进地理教学走向真实生活世界,走向现实生态环境,沟通地理学习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沟通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学习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生命体验成为地理课程文化的重要成分。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生态化地理教学。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求,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且还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激情之火,主动开发潜在资源,充分利用创生资源,营造对学习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开展生态化地理教学。

生态化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整体-协调-统一性

生态化地理教学强调教学系统就是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等诸要素有效互动的一个统一体,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协调与统一,个别化的学习过程与合作共享认知的协调与统一。学术性认知与日常生活认知的协调与统一,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协调与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与统一,对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量化评价与整体评价的协调与统一,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协调调与统一等等。总之,通过整体协调教学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真实-生活-情境性。

很明显,技能与内容必须呈现在一个学习者熟知的情境之中,生态化地理教学强调发挥各类教学资源优势,特别重视“潜在资源”与“创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其成为真实情境与活动的有力支撑。这类课程资源的本质特征是“熟悉性”,因为学生对情境熟悉,才会感觉到它的真实性,才会与学生原有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生态化地理教学主张选择或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社会或自然中存在的“事”和“物”来使教学内容问题化、任务化,这种问题或任务由于具有真实性而使学生感到对自己有意义,进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而引起活动,为学习者自主探究、体验、交流、反思与共享认知提供机会。

三、注重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行生态化教学。

如动手收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说到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但不可否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相对来说比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时应该有意识地在教材中加强这一环。一次研究任务、一次调查研究、一个广告设计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思考、分析、行动的好机会,也是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形象的好机会。生态化地理教学主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生内隐学习并获得大量知识、提升能力,生态化地理教学环境中的学习活动,提倡个人与同组同学一起完成任务,便于同学们在讨论问题或辩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协商的见解辩护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篇4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探究式教学与我国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有机结合,总结近年来一些优秀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经过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已初见成效,尤其适合新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该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

2.引入角色环节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的主角发展。例如,在七年级地理(实验教材)《极地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板画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角色。首先,教师先徒手画出南极洲代表性动物──企鹅,引起兴趣。同时设问“企鹅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随手画出南极冰原、冰山、浮冰和科学考察船等,构成一幅“冰雪覆盖”的南极景观图。然后,教师利用板画提出问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角色。

3.探究活动环节

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环节,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具体内容或教材小栏目中的活动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或直接提出问题,或利用地图、表格、相关资料等,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提高,在互学中得到发展。教师这时也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尤其是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理性知识,教师必须随时加以点拨。例如,新实验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为线索,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再结合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伟大实践,以及现代地球的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同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经验或经历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4.角色置换环节

这是继探究活动环节之后,教师走下讲台,而学生们选出代表走上讲台以“小教师”的身份再现探究、讨论结果、实现角色互换的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和组织能力,并通过“讲课”加深理解、记忆和强化所学知识。“小教师”利用老师提供的教学媒体,通过“讲课”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汇报探究、讨论结果。其形式可以是自问自答,或是提出问题,请下面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够正确,这个学生可再推荐其他学生补充回答,相互配合,形成多点交互,直到“小教师”满意、大多数学生认可为止。同时遇到疑难问题,“小教师”或其他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以“学生”身份“回答”问题,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巧妙地发挥。

5.评价归纳环节

这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所学新知识进行检验、强化、评价和归纳的环节。首先,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评价一般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小教师”完成了“角色置换”的任务以后,将讨论中的问题有选择性的重新展示出来,各个自然组分别抢答。经过师生共同评议,评出这节课的优胜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将其得分记入成绩簿中,以示鼓励。而对于回答不够完整的学生,进行“补救”。其次,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抢答、对话、实践活动等形式,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最后,可以由“小教师”展示和解释地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该课知识结构图,完成本节课的总结,或由地理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认识,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重视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该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将教学总体设计落到实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展示自己,使自身的潜能得以有效释放,并逐一落实在每一节地理课之中。如呈现展示环节,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探究活动,没有教师束缚手脚。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通过成功展示提高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与艰辛。这种教学模式为目前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之路,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

本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同时也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其中,“引入角色”与“评价归纳”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而在“探究活动”与“角色置换”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教师则退居“二线”,吸收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亮点”,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是该模式的特色之处,是合理融合型的教学模式。

3.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教学方法、理念、师生互动、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当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及辅助的作用,带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最首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策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是在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下,用新的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想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转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而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习。怎么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状态集中到课堂中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做好新课导入是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以故事、诗歌、新闻、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导课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学习劲头足,教学效果理想。

2D变地理教学策略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

针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地理渗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教材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全面了解,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反复的展开、演示、还原,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到生活中运用知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多从我们日常生活着手,将地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会如何学以致用。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纠正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只能用来获得更高分数的错误观念,从心里端正学习观,爱上地理学习。

3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如果学习地理就和学习历史、政治等学科一样,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的,虽然地理属于文科类型,但是对于该学科不能只是简单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仅对教材知识简单陈列讲述,学生根本无法深入掌握。如果学生不会读图就无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判别;不会图标分析、获取信息就无法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的教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散空间思维能力,头脑中形成地球的立体概念,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如果仅仅靠背诵各个时区、行星概念,学生仍然不会计算时区问题、理解昼夜更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不仅是教授学生解答地理习题的关键步骤,更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基本要求。

4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增加地理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组织开展地理课堂活动的能力,采用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将课本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善于探究,有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进步和发展,其教学效益是无穷的。

实际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非常丰富,普遍运用到的有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知识竞答等等。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学习。增加地理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寓教于乐,将课本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常态下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所在。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5.

篇6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可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多么重要。只有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让学生上课不再感到战战兢兢、紧张压抑和被束缚的痛苦。那么,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呢?

一、教师要关注自己的面部表情,要对自己的脸负起责任

面部表情对接受信息的一方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可我们很多教师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加之受“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影响,似乎总觉得和颜悦色有失尊严,整天板着面孔、面无表情才有助于建立威信,在教学中总是严肃有余,风趣不足。如果整日面对的是这样的面孔,学生怎么会喜欢上你的课?你的课堂会有很好的效果吗?有学生说:“本来我想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可一看到老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顿时兴趣全无。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老师一走进课堂就没有了笑脸?”有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有些老师的原因就是不愿看老师那张“白开水脸”。它会使学生感到尴尬、拘束、压抑,甚至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进而厌学。

二、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还需要让学生敢于发问,并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

孔子倡导“不耻下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能去积极思考。新课改理念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基本原理仍是重点和难点,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的角度去“悟”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乐于、敢于向老师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非常浅显,也要予以肯定,并尽可能做出学生满意的答复。对那些提问能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要给予特别表扬,使他们都能感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

那么,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呢?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有两种模式可经常采用。

1.合作探究式

地理课虽然有些规律较难理解,但每节课总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可以放手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使学生实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这时我们的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讨论,更不能再用一个教案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教学相长,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一个团队怎样合作,怎样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呢?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自己的“讲解点”,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2.学案式

学案决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课堂活动的整合,是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合理学习过程的安排,比之教材,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切入点,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在学后,学在教前。一节难度较大的地理课,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老师让探讨的问题纸面化、具体化,让学生一步步去解决后,不仅让学生主动学习,还有助于化难为简。这种办法有很好的操作性。

在以上两种教学过程之中,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课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画板图受时间和黑板大小的限制,还有老师基本功的限制。观摩了几节课后,深感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临其境。

参考文献:

篇7

一、素质教育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许多地理教师已经习惯并沿袭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参”设计教学程序,依据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依据经验设计教学方法,依据现有资料设计作业。按照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固定程序进行。这种传统的、封闭式、固定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它的最大缺陷在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二、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及其特点

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建立新型的全方位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谓新型的全方位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在充分了解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教法的研究,又注重学法的指导,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重视学生参与,强调主动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这样学生可以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凭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地理课堂改革这一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其实施步骤如下:

1.引导阅读,归纳整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地理教材大量的文字、图表、照片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阅读部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对全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把握。

2.尝试探究,鼓励质疑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因而以往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动的学习。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则采取“探究式学习”,其特点在于,它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要多方面、多层次鼓励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新训练,主动运用

篇8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地理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争取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金字塔”可以得知,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两周后讲授方式的保持率是5%,读的方式的保持率是10%,视听方式的保持率是20%,示范方式的保持率是30%,讨论方式的保持率是50%,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参与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想了地理学科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环节如下:①复习导入。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稍作准备后由学生带领学生复习,导入部分以问题设计为主,达到激趣即可,这主要由老师完成,但时间不宜过长,1分钟之内最佳。②自主学习。依据学案要求自学课本内容。③交流困惑。通过自学对学案上还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具体内容灵活机动,有的还可省略)④重点讨论。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集中交流讨论本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背课时侧重于问题的分解与设计,在这方面我们全体老师都需要努力。⑤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讨论交流成果,教师适当点拨,教师一定不要占用太多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难。⑥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⑦效果检测。要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而不是简单得出答案。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重点讨论,那么该模式有何优点以及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感触。

一、教师的改变

1.新模式把老师从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个别对话,提升老师的亲和力,显著改善师生关系。

2.老师的备课重点发生转移。过去老师备课重点是研究具体知识点如何讲解,而现在的重点是研究学生、设计探究问题、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

3.对老师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挑战。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源广而杂,很多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要在课堂上应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紧跟时展的潮流。

二、学生的改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讲台上很起劲地“讲”,而不少学生思维“开小差”,甚至打瞌睡。而现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则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2.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过去对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全,很细,怕有遗漏,怕学生没掌握到位。在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几节课的实践,我们老师发现过去是低估了许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

3.很多学生大胆了。刚开始很多同学不敢上台展示,怕出错,现在很多同学大胆多了,敢走上讲台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音量也提高了。

三、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1.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对于课本的内容进行挖掘,把课本的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对这些问题的选用采取慎重的态度,哪些问题值得讨论,哪些问题不值得讨论,如果选择不慎,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2.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果太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学生讨论的兴趣消失,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让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讨论。

3.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设计些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4.教师设计的问题之间尽量要有衔接,实现环环相扣。保证教学流程的流畅性。

四、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篇9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学效果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有教师的教导功效,也要有学生的习得表现。在观察地理教学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采样,将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数据化,构成S-T数据。S-T 分析法相比弗兰德分析系统方法,对教学行为的划分更为简化,从而减少了行为分析记述中记录者主观经验的模糊性,提高记录过程的可靠性,更能客观地分析教学过程。S-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地理教学过程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判断课堂教学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

二、参数定义

(1)教学过程中的采样数N:N分为教师行为(Nt)与学生行为(Ns),即N=Nt+Ns。

(2)教师(T)行为占有率Rt和学生(S)行为占有率Rs:教师行为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比例,其表达式为:Rt=Nt/N。学生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S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其表达式为:Rs=Ns/N。

(3)行为转换率Ch:该值表示行为转换率,即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间的转换次数与行为采样总数的比率,Ch=(g-1)/N,其中,g表示数据中不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Ch值位于0~1之间,Ch值越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越多;Ch值越低,说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三、分析步骤

以昆明市第一中学初一(1)班地理公开课“地球的自转”为研究对象,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分析。

1.录制教学过程

正式上课之前,调试好摄像机或录像机,准备好待记录用的录像带或录音带。开始上课时按下录像/录音开关,将课堂教学全程录入相应设备。在录制过程中,观察采样时,教师可用笔在专门的S-T行为记录表格上进行记录,课后对照录制好的视频和录音,纠正完善所记录的S-T数据,保证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确定采样频率

运用S-T分析法进行数据采样,采样者需要一边根据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进行计时,一边对教学过程进行编码。若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为15秒、30秒或者1分钟,间隔时间过长,在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所采样数就会越少,采样者判断是S行为还是T行为就会较模糊,影响分析结果;若采样的时间间隔为3秒或者5秒,时间间隔过短,数据采样者分心于计时而影响行为的分辨,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采样时,时间间隔可取10秒一次,这样采样者既可以掌握时间的间隔,又可以准确判断行为的类别。此次地理公开课时间长度为40分钟,以采样时间间隔为10秒来计算,记录的S-T数据有240个

3.计算S-T相关参数

将数字化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进行统计。教师行为有137个,学生行为有103个,教师行为所占率Rt为0.57,学生行为所占率Rs为0.43,行为转换率Ch=(g-1)/N=(151-1)/240=0.63。

4.绘制Rt-Ch图

由Rt和Ch值可以得到Rt-Ch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横轴Rt和纵轴Ch均在0~1之间,两者值的交点在图中有一个对应点。地理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型、对话型、练习型和混合型。

[图1 Rt-Ch图与教学模式]

5.分析数据与图形

教师行为(T)占有率Rt为0.57,位于横轴0.3~0.7之间,行为转换率Ch为0.63,对照模式图可以判断为对话型。可以看出,此次“地球的自转”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属于对话型。对话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效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让教师成为对话的主导,通过创设浓郁的情景氛围,让语言交流应用到学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用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强对话交流的技能。对话式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去探究问题、学习知识,教师维持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结论

篇10

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实施,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在教育发展新时期,开发创新教学方法,更新地理教学模式,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能让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一、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营造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学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学习,而且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氛围死板,会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发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有力的老师。学生喜欢地理,才会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对课本内容与教师讲解感兴趣。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优化课堂开端,在一开始就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课堂氛围轻松化。

如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层彩虹蛋糕结构分析导入。蛋糕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而多层彩虹蛋糕较为美观与新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让学生对多层彩虹蛋糕的结构进行描述,再用蛋糕与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分析。趣味性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将更多个人精力放在本节课学习内容上。

二、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知识合理传递

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科知识,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传统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地理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固然没错,但教师要积极选择合理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明确个人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活用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本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如讲解《城市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一些自己所在城市的老照片。课堂中利用学生寻找来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对比现在城市与多年前城市,从建筑、人口及经济水平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了解城市化的特点。与生活相近的教学过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知识传递。

三、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习能力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要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提高,就不能将教学重点单一放在课本内容上,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有效的地理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获取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现象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如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农业区位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求,让学生选择区位地址。用地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多元地理课堂活动能让高中地理课堂更充实,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单一课堂活动现状,是让高中地理教学满足新课改需求的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期待,组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活动。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加强高中地理学习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地理教学创新。

如讲解“绿色食品知多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次社会调查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分享他们了解的绿色食品知识并列出想知道的东西。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大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将问题汇总在一起合作解决,制作实践学习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将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完美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丰富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营造全新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思维运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更能彰显高中地理学科的魅力。创新教学模式,让地理知识更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传统的高中区域地理课堂上,侧重于区域空间地理事象描述,如今,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考区域地理考查要求的变化,也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一年区域地理教学,学生依然不能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对区域的地理事象解析、分析和推断,不能解决区域呈现的地理问题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尴尬境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正确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设疑解惑,更重要地是相机诱导,授予学生思维的方法。

地理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地理事象的观察、分析、综合、想象等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还应训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获得未知的知识,逐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并使学生尝到读书的乐处。

“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使学生在紧张而又快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先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提出自学的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指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理论依据。

依据一:任务驱动式学习。任务驱动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顾名思义,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具象化为具体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即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继而带着任务去开展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驱动理论下的学习,具有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任务提出来了,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依据二:“首因―近因”效应原理。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起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依据三: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上,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多种感官的调动、运用,有助于保留学生的学习印象。

“先学后教”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按七个步骤来开展:编写学案―据案自学―交流讨论―释疑点拨―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巩固迁移。

因为课堂学习中主要是自学,所以教师做好课前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做好课前指导,教师要精心备课,拟定目标。

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以及学法,然后参加集体备课,经集体讨论后,达成共识,形成本堂课教学目标,拟定主要例题并确定当堂训练试题。地理教材的难点常见的有如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分布、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分布等内容庞杂,机械记忆量大的知识,还有如地球的公转、时区和日界线等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又无法感知的知识,以及如气候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条件等难度比较大,学习时需较多知识准备的教材内容,确定难点时须兼顾教材与学生两方面情况。

集体备课时共同分析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并初步讨论解决办法。集体备课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个人备课,微调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措施,补充相关资料。

另外,课前,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达到什么要求等。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做好了充分的课前自学指导,接下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中学地理科目,具有时空概念强,涉及边缘学科多,内容抽象空洞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揭示目标指导学生自学之前要精心设计好课堂导言,用生动、形象、简练的语言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自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读课文、查地图、做例题、发现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教室内全面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适时指导、及时鼓励,并特别注意观察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并迅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后面的教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自学之后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在此过程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并特别要注意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后教”,指点迷津。教师释疑解惑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三个“明确”:明确点拨的内容,点拨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明确点拨的方式;明确点拨的要求。

在学生自学完成,疑问和疑惑也基本得到解决之后,要进行当堂检测,即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题。“当堂训练”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检测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生完成检测后,不等于他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内容,更有可能还有错误的理解,所以,还要进行反馈矫正,即教师公布答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所反馈的问题并结合巡堂时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纠正。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真正得到解放,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提高教师的教学的针对性,以帮助学生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12

1愉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愉悦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质,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方法,营造出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教学方法之一。

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求,把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新时代下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主张认为教学应立足素质本位,以愉快教学作为启发教育的手段,变“苦学”为“乐学”,将学生从“苦学”中解放出来,我们称之为“愉悦式教学”

2地理课堂愉悦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地理课堂愉悦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内容引进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乐于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愉悦式教学模式将“乐学”思想引进地理课堂中,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来营造出既民主又平等、既和谐又愉快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获得地理知识和轻易掌握独立解决地理能力的同时,在心理上、精神上、体力上也获得愉快的轻松感。如果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去接受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兴趣,这样就可以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3地理课堂愉悦式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如何唤起学生、家长对地理的重视,减轻学生地理学习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压迫式教学,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改变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学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从另一个角度讲,能否自如的运用愉悦式教学模式,将理论恰当好处的实践于现实课堂之中,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无形中会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这一些弊端,如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传统填鸭式教学,地理理论和实践得不到适当结合等等。本文则基于现今地理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并探讨采取怎么样的教学模式,促使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这种研究也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培养现代人应具备的地理素质。

3.1改变了课堂中的教学关系,是一种提高师生交互质量的教学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师生之间互动的性质与质量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活动效果。在以前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由传统观念(如教育观、质量观、绩效观等)来支配其教学行为,进而对学生施加影响;作为学生则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去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

地理课堂愉悦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关系。它强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鼓励学生去发表与老师、教材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作为教师,对学生独特个性的见解和看法应该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在愉悦式地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的施予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与探究者,教师不再以教育者自居,不再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由课堂教学的客体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索、去发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趣之处。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关系,还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积极性。这也反映了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中时代精神的要求。

3.2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地理事物具有不同的观念。地理愉悦课堂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心理需要的研究,对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的了解,设计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好乐是学生的天性。地理教学,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时候,可以借用学生的篮球进行演示、讲解晨昏线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头作为地球,让学生分析哪是晨线,哪是昏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