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06 09:5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外阅读的感受

篇1

课外阅读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建立阅读生活,提高阅读能力。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个人修养的整体提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2012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段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各校要设立课外阅读指导(欣赏)课,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各校要加强课外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如整本书的欣赏评价课、高效阅读指导课等),形成阅读课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可见,课外阅读课型的研究,是语文教师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年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阅读方法的不同,课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会不同。本文根据笔者视野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和探究,谈谈对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让孩子喜爱阅读

我们眼下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有不止一个的教学目标,例如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再具体一些说,如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使他们有所收获;在阅读中懂得某个道理; 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阅读;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等等。

笔者觉得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首要的、最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己千方百计地找图书阅读,就会终身不渝地阅读,就会乐此不疲地探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会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养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懂得好书中的人生真谛,就会受到书的启发,展开想象、思考,忍不住表达的欲望,就会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相比阅读兴趣的激发这个重要的目标来说,其他目标都是下位的目标,是相对次要的目标。倘若,课外阅读指导课目标繁多,教学任务复杂,学生课上得累,心中升起的不是浓郁的、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就算知晓了阅读的方法、习惯的要求,明白了某本书中讲述的道理等等,收获能够广阔到哪里去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笔者窃以为“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可以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而“提高能力”可以在其他语文课和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因此,课外阅读指导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培养阅读兴趣”这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引领孩子一生阅读好书,而不是代替孩子阅读一本好书。

诚然,“读书备词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的好方法、好习惯,对于儿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效果,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课堂上涉及,但是不应成为主要目标,不应该占据课堂过多的时空。

二、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内容:让孩子触摸好书的精华

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书,内容相对简短,如果是绘本,一般可以介绍整本书或者删减版。如果是文字偏多的书,也可以挑选重要章节介绍。带着“让孩子喜爱书”这个教学目标,把好书展示给儿童,让他们触摸书的精华,让书的魅力震撼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相关常识、书的主体内容、感悟的指点等。相关的常识有:书名、作者、书的样子、书的类属、人们的评价等。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书的故事、插图、书的特色等。感悟的指点是指书中那些特别精彩、特别震撼人、特别能启迪人等关键之处,师生停下来进行阅读交流,指导学生感悟,感受书的美妙之处等。

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将绘本故事的删节版一页一页展示给孩子们,在图文并茂的故事面前,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故事讲述了一棵大树喜欢一个男孩子,给了男孩爬树、捉迷藏、荡秋千、睡在树荫下的快乐;给了男孩苹果以及由此换来的钱;给了孩子可以造房子的树枝和造船用的树干,直到只剩下一截树桩。大树一直很快乐,只有在孩子不在,在不能帮助男孩的时候,她才感到忧伤和抱歉。老师在读到大树很快乐的时候,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孩子们:“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读完后,老师问:“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你身边有这样的树吗?”“这个男孩子一共来到大树边几次,每次来都是为了什么?”等。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孩子们能够回答;有的问题孩子们回答得不好;有些问题,部分孩子回答不出来。但是孩子们都被书深深感动,有的孩子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课后,他们抚摸着书,爱惜地认真地阅读着。

在另一堂介绍童诗集的课堂上,老师从展示一首小诗《明天去远足》开始,让同学们在指名朗读、想象中感受童诗的美好和亲切,进而介绍一本诗集,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其中的几首童诗《快乐佛》、《发呆》、《孔雀先生》。老师的问题很简洁:你知道要去远足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快乐佛》中的快乐佛快乐吗?《发呆》中写的发呆是怎样的?有趣吗?你喜欢《孔雀先生》中的哪几句?孔雀先生眼睛在看什么?短短的课,简简单单的方式,让孩子们忍俊不禁,喜不自胜,使他们萌生了对童诗的喜欢和对童诗集的亲近愿望。

在介绍童话故事集《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的课上,老师通过语言渲染,激发孩子们一探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秘密的阅读兴趣。然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老师准备的童话故事《小乌鸦的故事》,他们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老师介绍了花婆婆名字的来历,播放了花婆婆讲的故事《鳄鱼和长颈鹿的故事》,使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本童话故事书。

三、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特征:美丽的、智慧的、立体的、延伸的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的本质特征,产生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影响力,它是让学生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本原因。研究和把握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特征,有助于提高它的课堂效能。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美丽的。提出这个要求的依据是好书是美的。一本公开出版受到公认的好书,就是因为人们被书的美吸引。所以,上这类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应该尽量捕捉书的美丽,展示出来。好书的美主要有文字内涵美、文字形式美、插图美、书的外观美等。教师在阅读中,领略了书的美,将它们择要展示出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和欣赏,就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种美好的语文生活。这个要求看似很高,其实不高,只要老师去阅读,去体会,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展示出来,吸引孩子们也来思考和感受,就达到要求。老师找得是不是全面、合理,孩子们思考、感受得准不准,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引领过来了,他们关注到了,感受到了美。因为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阅读中孩子的认识深度和层次是孩子们自主的天空,我们不应也不需要强求,开卷了,喜爱了,就是成功。对孩子们是这样的要求,对教师也不应提过高的要求。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智慧的。这个观点的依据也是因为好书,好书一定是智慧的。说好书是美丽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因为好书内涵上的智慧。智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首先,在内容上,老师应该发现书的智慧之处,选择书中有趣的、感人的、睿智的内容展示给孩子们。其次,在引导学生读懂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感悟、深思的地方,引导孩子们体会、思考、交流、甚至思辨,从而感受好书的精彩。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的提问:“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等。这些问题,是书传达爱和奉献精神的过程和方式,这种过程和方式是智慧的,深深地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智慧的,使孩子们停在感情的节点上,深受震撼。第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师评价应该是智慧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1.重结果,更重过程。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收获的多少深浅也很难一样,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是成果,就应该给予鼓励。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开展“好书推介会”,每个学生推介一本好书以后,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一下推介是否成功,然后让大家选出推介最成功的人,最后教师做总体评价,引导大家评选班级“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小小博士”、“小小作家”等。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篇2

读书有益智,读书能养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更可以体味丰富多彩的人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正如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的:青年人应尽早地加入到阅读中去,“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可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一.课外阅读能有效地增强语感

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是阅读能力高下的具体体现,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语感的训练必须落在‘读’上,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不同的感受‘图式’,进而提高整体的感受能力。”可见,阅读感受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量是其前提,因为语感的优劣,主要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从而大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课外阅读不拘形式,不受时间限制,不带太多的功利性,在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阅读对象更易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领悟。”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读博览,把扩大阅读量与熟读精思、背诵记忆结合起来,就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思想认识,丰富学生语感的心理建构,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课外阅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发展

“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许多思维能力正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学生的阅读量越大,知识面就会越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积累就会越丰富,从而也就会更有力地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课外阅读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外阅读中,由于少了许多“清规戒律”的束缚,学生得到了较多的宽松自由,他们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可以粗览故事情节,大致把握作品脉络,理清作者思路;可以细读精彩描写,仔细揣摩句式,反复玩味字词,深刻体会形象;可以边诵读、边摘录、边咀嚼、边记忆;可以通过大脑根据需要进行思索评价,领悟思想内涵;可以身临文境,自由驰骋想象,进行古今对接;也可以入情入景,或喜悦、或愤怒、或悲泣……总之,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自由想象的余地和空间,更便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三.课外阅读能有序地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读博览助写作,集多识广则会文。在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既积累了较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学会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同时也领悟了作文之道,有序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3

一、前言

K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式就是阅读”。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且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小学是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但当前学生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阅读兴趣不高

兴趣是主动阅读的驱动力,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兴趣。但据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发现,我国15.4%学生没有进行课外阅读,40%的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不到2小时[1]。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与应试教育有关,学业压力大。同时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本阅读吸引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直接影响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2.阅读目的不明确

小学阅读应更加强调感性阅读,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但由于家长、教师对课外阅读存在认知层面上的偏差,除了供应教材、教辅外,没有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阅读意识薄弱

虽然课标明确规定了阅读标准,但是很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仅有1~2本/学期,与标准相差甚远。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当代社会海量信息对成年人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家长、教师阅读意识浅薄,忽视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且没有在行为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行为上以模仿家长为主,导致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且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意志力[2]。虽然小学生阅读热情高、求知欲强,但是难以坚持,之所以这样,是教师没有对学生阅读予以引导,学生没有正确掌握初读、精读等方法,致使小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掌握要领,最终丧失了阅读信心。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课外阅读有利于学习,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增强学生自主支持

自主支持,是学生在教师和父母支持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提供选择机会,支持他们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如故事书、科幻书及漫画等,让学生能够跟随内心意愿掌控阅读行为。诚然,自主支持并不代表放任不管,如针对口袋动漫书,其内容时尚、情节暴力,能够带来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此家长要与孩子商量,给孩子提供更多建议,引导他们能够选择更加经典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赋予孩子自,并非提供更多选择机会,而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其提供适量的机会,当学生感觉到获得支持后,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重视情感阅读

从心理层面来看,积极情绪是个体对感兴趣事物的即时性反应。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是要明确阅读目的,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透过文字体会到主人公的正义、善良等美好品格,丰富学生情感。一般来说,当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教师要引导其提供及时反馈和评价,并予以肯定,使得学生能够保持住对阅读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能够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3]。另外,要注重对阅读氛围的营造。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时间、数量,在班级内,教师可以投放一些书籍到班级读书角,满足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定期让学生提供自己认为较好的书籍,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强化学生阅读意识。家长也要尽可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利用周末时间去图书馆,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感染学生。

3.传授阅读方法

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把握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可行性方法,具体来说:首先精读法,在阅读时,学生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阅读,边读、边想并做好批注,深化对文本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经典作品当中。其次略读法,是在阅读中选择性阅读,结合自身需求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个性化品格[4]。最后速读法,教师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快速浏览,从中获得主要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字词句摘录下来,写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逐渐将其内化到自身情感中。

4.搭建阅读平台

阅读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乐趣后,才能够形成坚持的意志。对此教师要积极搭建阅读平台,如利用教室墙壁、黑板等推荐好书,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如读书心得、好词佳句等。或者开展故事比赛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阅读的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或者举办语言文字大赛、编排课本剧等,让孩子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性格,从中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美好。为了激励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实施奖励机制,运用读书积分兑换奖品,与家长合作,促进学生课外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该平台,教师还能够了解到学生情况,及时给予帮助,使得学生能够克服困难[5]。同时能够增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寻求教师对自己阅读的指导,实现心灵层面上的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保持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培养该习惯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针对当前阅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针对性原则,赋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书籍的权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还要尽可能创造交流平台,使得学生能够以书会友,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树立终身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郭睿.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以阿克苏市第四小学为例[N].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4):56-59.

[2]张倩.插上阅读的翅膀畅游书海――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2):40-43.

[3]彭江.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226+225.

[4]厚保国.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05.

[5]王小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探究[J].学周刊,2016,(08):27.

篇4

课外阅读是对于课内阅读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类别、更多不同题材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这会很好地丰富与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与视野,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慢慢鼓励与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课外阅读,可以从简单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作品作为切入,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开端,当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过程的乐趣,并且在逐渐深入的课外阅读中掌握更多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也会一点点在过程中得到构建。

一、以教材为依托挖掘课外阅读素材

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习惯这个过渡。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十分有限,课外阅读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选取的素材不合适,或者展开的教学指导模式不合理,这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教学成效,还很可能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心理,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教学应当从相对浅显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题材着手,这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也更容易构建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热情,这才是一个更为理想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首先以课本素材为依托来灵活的挖掘课外阅读范本,可以以课本内学生学过的篇目为向导,逐渐进行阅读教学的延伸。这样的课外阅读的展开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为容易,这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衔接,能够让课外阅读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要善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巧用现行教学辅导用书《奇迹课堂》,在每一课内容的设计时,都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相应的补充,如每一课的“走进背景林”、“作者我知道”、“教你一写法”,都渗透了相应的课外材料,这些都能当学生的课外阅读“佐料”。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实现了对于阅读素材的合理选择,也很好地构建了课外阅读和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之间的桥梁,这会让阅读教学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课外阅读的教学展开模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语言积累就十分有限,对于阅读方法及技能的掌握也不够,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给予学生相对充裕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时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与技能,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阅读文章,感受文本讲述的主题。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学展开的初期,教师很有必要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思。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特定篇目的阅读中来感受这些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轻松,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为明显。

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相应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且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3)阅读重心句子或者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及段落可以标记下来,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尝试和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些技巧和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初级,但是,对于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却十分受用。学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掌握一些合适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大大提升,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收获也会更为充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间有充分的课外阅读交流,让学生间就读到的内容展开分享与讨论,还可以就自己仍然存有疑惑的内容展开分析,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展开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这不仅可以让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有所提升,学生在交互和分享中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充分,并且还可能在过程中思维受到激发,领悟到一些自己从前不了解的阅读方法或者文本的剖析模式。多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会很好地给阅读过程带来辅助,并且会让阅读的整体成效得到提升。

有很多适合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诸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赏识会给学生自身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在课外阅读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以及自己对于文本理解上的一些亮点而带来了他人的赞许,其他同学肯定乃至钦佩的目光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课外也读活动,这不仅会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也能够充分实现思维的交互,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极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浅见[J].郭菊.青海教育2014年Z2期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朱素林.新n程导学2014年31期

[3]谈小学语文课外练习内容形式的优化与设计[J].吉小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