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历程范文

时间:2023-11-06 10:5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的历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发展的历程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单家独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专业生产,合力开拓市场,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青岛杨家顶子村以前是一个以种植粮油为主的村,2007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积极探索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增收路子,从种到收实行“六统一”服务,并与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2011年,160多户社员的1200亩地全部按合同种植了大葱、菠菜,户均纯收入3.7万多元。青岛良源南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开始种植南瓜只有80亩,2011年该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亩,亩收入4200多元。

二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青岛大黄埠樱桃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和西瓜专业合作社在2000多亩的樱桃西红柿和西瓜的设施栽培中,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防虫网和黄板杀虫技术、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四位一体大棚”生态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又提高了产品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社员在生产过程中摸索的“设施西瓜超高产优质绿色栽培集成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篇2

农村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促进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经营管理尚未完善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使得农村经营取得了一定的大发展。加之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尽管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经营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现在我国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村经营的一大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亟需新的活力促进其发展,促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农村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落后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渐渐的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较为单一,面对现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为落后,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较缺乏

要想完善农村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农业的大发展,需要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进行专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但就当前我国的农村管理形式来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专业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使得一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而未能进行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不够

农村经营的管理层面对农村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管理层人员认为在农村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农村的发展只要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缺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对农村的专业化经营意识淡薄。

(二)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较低

我国实行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民都是以小家小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村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较高,致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增长较慢。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程度较低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近年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出现,广大农村的劳动力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少并且质量较低,很难实现农村地区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加之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将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整合农村地区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和市场资源等,利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在自愿、自主的条件下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增进政府和农民间的沟通,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

(二)加强管理层的相关意识

管理层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层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积极的组织管理层人员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学习,使管理层人员深入地了解农村经营管理给农村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度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74-04

一、小额贷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一)小额贷款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是基于生产目的而不是基于消费目的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小额度、短期和分期还款特征。[1]小额信贷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其目标是传统金融业务不能覆盖但有强烈金融服务需求的低收入群体,目的在于使该群体摆脱贫困,有自身的特点(见表1)。

小额贷款业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实验,该实验随后采取乡村银行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组织的乡村银行,属于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尤努斯在乡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居民的贫穷并不是因为天性懒惰,而是因为没有经济发展的原始资金以及使自己贫困面貌得以改善的机会和信心。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商业性考虑并没有将农民的这种处境考虑在内,这些金融机构并不能给农民提供信贷从而使其有改善自身境况的机会。小额贷款是超乎于正规金融制度的针对贫困农民而特别实施的制度设计,这种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进行自身发展的资金基础问题,从理论上讲是金融体系内的制度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农业产业本身,其远期受益者将是国家财政以及为农业产业做支撑的周边产业。[3]从理论上讲,小额贷款是以低收入的农村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的、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新品种,通过创新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额贷款自从实施以来,为众多贫困农户走上致富道路搭建了平台。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小额贷款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类型。福利主义模式在孟加拉国称为乡村银行模式,是单纯向贫困农民施行的一种金融服务,一般五人自愿结合成为一组,组中任何一人有不还款的记录则其余所有人将受到牵连,这种情况下的小额贷款每笔在100-500美元之间,鉴于额度很小所以不需要任何抵押就可以申请到贷款,但需要贷款人分期付款,从而保证小额贷款的还款安全。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是在印度尼西亚得到实施的一种典型方式,该模式下建立起农村居民大量小额游资与急需资金的居民的要求,游资的储蓄成为了乡村居民主要的贷款来源,在经营中通过缩短审批时间和流动服务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贷款公司在运营中充分强调信贷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两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为农村贫困地区向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构建了平台,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小额贷款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建国初期就有实践,只不过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集体经济对小额贷款没有强烈的需求。我国小额贷款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小额贷款的发展是伴随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出现的,农业的多种经营实践使得经济底子差的农户感到凭借自身资金的积累改变农业面貌的步履维艰,开始产生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大规模的小额贷款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试点阶段,这时期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小规模贷款,大多数农户对小额贷款无需求,信用社的贷款业务量也不大。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为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农村,针对农村进行重点扶贫开发,贷款的对象是特别贫困的农民,在形式上包括扶贫贴息款和扶贫非贴息款,但覆盖范围并不大,没有让绝大多数农户受益。三是20世纪末到目前为止为第三个步骤。这时期农村小额贷款和城市小额贷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小额贷款主要是城镇下岗职工贷款和助学贷款。2005年,人民银行决定在晋、川、贵、陕、蒙等五个省区成立七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随后浙江有百余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继而甘肃、福建、安徽等地也开始运行。这时期人民银行确定了农户联保贷款的“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原则,由于该业务适合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4]

二、我国小额贷款项目的制度设计

中国最早的小额贷款项目始于河北省易县的农村小额贷款项目。易县扶贫社从福特基金会、孟加拉乡村银行以及一些台商和个人得到了一些资助,是我国农村小额贷款走在前面的试点区域。易县施行联保小组模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在实际运行中主要涉及小组联保、分期还款和中心会议三个主要环节。

(一)相互监督的小组联保制度

贷款申请者为得到贷款需要事先自愿加保小组,小组一般由5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小组长,在获得贷款的程序上采取三轮进行,每轮涉及人员分别为221(数字分别代表组员的数量)。首轮申请贷款时小组中只有两个组员可以有贷款机会,在首轮获得贷款的两个组员开始还款后组内的其他两个组员相继得到贷款,在所有组员都能够正常还款后小组长才能够得到贷款。该贷款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相互监督等关系,还可以体现对小组长的激励,小组长为得到贷款就需要保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按期还款。这种机制使得希望得到小额贷款的组内所有成员能够相互监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贷款的利用效率和还款信用。

(二)确保安全的分期还款制度

小额信贷的分期还款制度可以称作借整还零,是为尽量降低贫困农户贷款后的还款风险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因为小额贷款的服务对象是贫困农民,其经营能力、还款能力都不确定,到期一次性偿还本息的风险会很大。所以整借零还的还款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农民积累的正常进行也为贷款提供了安全保障。但这种还款制度也有严重不足,即该制度对于每天有正常收入的非农产业比较适合,而对于生产周期长、季节特点明显的农业生产而言就不太适合。小额贷款的分期还款目标本来是为了减轻还款负担,但事实上会使贷款农户的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恶化,这与小额贷款的初衷相矛盾。

(三)中心会议

申请小额贷款者每月需要参加一次由贷款公司召开的中心会议,在中心会议上借款人之间除了可以进行项目经验交流外还可以处理发放贷款和办理还款等诸多相关事宜。中心会议既是借款人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以及进行借、还款事宜的场所,也是借款人之间适时进行资金利用效率监督、降低金融机构追回贷款风险进而强化金融产品信用保障的场所。中心会议的主要功能在于:借款人参与信贷业务,强调借款人自己管理自己;借款还款的场所,增加信贷活动的透明度;借款人在中心会议上相互了解各自的资金使用情况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由于多种原因在实际运作中中心会议并不一定能够如期举行,这就加大了中心会议发挥作用的难度。

三、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属性制约性强

1.产品竞争性问题。小额贷款业务由于刚刚起步,加上农村贫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创业的信心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对农村居民的资助机会并不均等。小额贷款的供给与需要之间并不完全对称,居民得到小额贷款还需要一定程度的竞争才能实现。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小额贷款过程中各种有悖公平的现象发生。

2.产品覆盖面问题。小额贷款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是一项惠农政策,但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历史基础、不同创业抱负的农村居民,得到这种创业资金的机会并不相同。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小额贷款会选择投向具有资金回收保障、具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区。按照这样的逻辑,相对贫困、没有发展基础本应该得到资助的农村地区反而被边缘化,这与小额贷款的初衷是存在差异的。

3.产品层次性问题。小额贷款业务的执行前提是将农户作为一个群体看待,在设计产品时具有整齐划一性特点,但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产品的整齐划一实际上是将更多的具有接受小额贷款愿望的人拒之门外。相对具有弹性的小额贷款产品设计对于低接受能力的人群而言实际上是刚性的。对于部分高接受能力人群而言的有弹性实际上是以损失低接受能力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

(二)市场发展瓶颈较大

1.产品需求结构不合理。小额贷款关键是体现在贷款额度上,小额贷款的单次贷款数量较小,并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用款要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规模的变化,农业产业在规模化运营中的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其对贷款的要求也增加,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更多的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农户需要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推出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目前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不能对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细分,从而对部分贷款需求者逐渐失去意义。

2.农户资信水平较低。小额贷款为确保金融安全,需要评定农户的资信水平。但农户的数量巨大而贷款需求数额较小,所以小额贷款施行过程中如何确定农户的资信水平成为一个大问题。所以小额贷款的获取机会中掺杂了人情关系,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户资信水平确定的主观随意性,最终导致急需用款而资信水平较高的农户不能得到款项,资信水平不高而资金相对宽裕的农户反而得到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额贷款的使用效率,农村信用产品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3.缺乏担保机制。农业生产属于自然生产过程,较大地依赖于自然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导致农村小额贷款坏账。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呆账和坏账的承受能力有限,为了尽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农村信用社会采取慎待举措,使得减少农户的受益范围并给金融机构带来业务障碍。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与小额贷款的金融安全之间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贷款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制约了农业金融产品的消费范围进一步地扩大。

(三)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基础薄弱

1.身份缺失。银监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界定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在其运营中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按照这样的界定,小额贷款业务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属于金融机构。所以,小额贷款业务公司在运营中就不能按照金融企业的运行规则运转,在运营中会面临诸多业务发展上的问题。

2.资金匮乏。小额贷款业务公司“只贷不存”,使得公司运营中缺失成长的资金基础。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商业银行的拨付资金、自有资金以及捐赠资金。鉴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来自机构的捐赠资金不会太多,由于小额贷款为一般性的商业机构,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规模庞大的拨付资金,所以小额贷款公司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公司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

3.利润狭窄。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控制在基准利率的四倍以内,弹性较大,高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但低于民间贷款利率,利率水平一般由资金供求的双方协商而定,利率分布没有明显的层次特点。但小额贷款业务公司的收益水平受到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必需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限制了其盈利空间。

4.存在制度风险隐患。小额贷款公司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是由省级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在小额贷款公司产生之前,农村百姓之间存在小规模的信用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这一信用服务制度化。但小额贷款公司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其发展形式不是最优的制度设计,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硬性约束,在信用扩张的情况下可能会变相吸收存款以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于是会使原本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受到挑战。

(四)贷款帮扶效率低下

小额信贷瞄准的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贫困人口,从这个角度而言是金融企业的产品创新,[5]但效果取决于瞄准的技术和工具。技术是指制度安排,即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创造有利于小额贷款发挥到最大作用;工具是指计划和市场,计划方式是直接瞄准,市场方式是间接瞄准,两种方式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其实小额贷款的产品设计中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该产品的运作效率,这种本来是为穷人服务的信贷,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很难发挥最佳效率。还会产生如下两个问题。

1.还款效率高的借款者不是最需得到资助的贫困户。在小组联保的制度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上一个个体的资金利用效率为基础决定下一个个体是否能够进一步得到小额贷款。贷款往往倾向于还款效率高、偿还能力强的借款者,而贫困农民最初的还款能力和经营能力都很难做到最好,如此制约机制下的借款者并不一定是最需要得到小额贷款资助的贫困农民,而最需要得到资助的贫困农民往往被排挤在被资助的范围之外。

2.公平目标下会以损失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代价。如果将小额贷款的获得机会平均分配给农村贫困居民,每个需要得到小额贷款的农村居民都能够得到平等的资助,但这样的资金配给方式不一定是有效率的。因为每个经营者自身的发展机会、经营能力、偏好等都不相同,每个借款人的最终还贷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导致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的机会增加。而且,有些经济条件差的居民,并不特别需要得到小额贷款。反而有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居民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验,希望借助小额贷款以充分利用发展的机会。在平均分配的条件下这部分人反而不能得到相对充足的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政策上的公而导致实践中的不公平。

四、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出路选择

(一)小额贷款业务在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

1.准确锁定目标。小额贷款的目标是穷人,能够得到这种资金支持的对象一般都是经济状况非常窘迫的贫困农民,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将贷款对象直接锁定为贫困农民。事先锁定服务对象就可以避免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与预期目标无关的其他方面中去的可能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制度执行者的舞弊行为,在保证制度实施公正性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相互担保制约。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属于无抵押担保贷款,这是贫困农民获得传统意义上金融贷款的主要障碍。借款者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这种互助组织也是一个担保小组,小组内部对小组成员施以合同执行强制并且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以此达到降低违约率和提高还贷保障率的目的。这不仅降低了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成本而且还加强了每个借款人的自律能力。

3.市场机制运作。小额贷款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通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运营水平,以降低金融风险和运作成本。小额贷款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运作成本等制定有弹性的利率,并且对借款农民制定有弹性的还款条件。另外,由于小额贷款的额度小、但还期短和交易成本高,排除了非贫困人口挤占这些贷款的可能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小额贷款可以逐渐降低运营成本和改善运营条件,在给更多的农民带来实惠。

(二)我国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出路选择

我国的小额贷款业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让小额贷款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着手做很多的事情,不过急于着手做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银行,获得进入金融领域的准生证。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正式的金融机构后,不仅可以解决其身份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两条腿走路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途会更加宽广。但是小额贷款公司走入金融阵列需要依托大型的商业银行,让商业银行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大股东。

2.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股东数量。在小额贷款公司转轨到金融行业试点的过程中,对小额公司的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从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资金基础。这样,不仅可以使大量的农村游资有正规的投资渠道,而且可以提高小额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抗御能力。

3.出台信贷业务准入规章制度。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都登记为非政府组织,并没有获得合法身份,以至于在小额贷款项目运营过程中经常需要“协商”出一个临时身份,不仅延缓了工作效率而且让小额信贷机构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影响其业务的质量。所以应该尽快出台信贷业务准入的相关制度,赋予小额信贷业务合法身份并为其进入金融领域做准备。

4.尽快取消无抵押贷款的限制。小额贷款无抵押获得看上去是惠及所有用资者的事情,实际上无抵押即意味着贷款风险,为了减少贷款风险,贷款业务就会倾向于非贫困农户的用款需求,这样贫困农户的用款权就被剥夺了。■

参考文献:

[1]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孙鹏,朱启臻.国外小额贷款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2).

篇4

2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作为现代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作者:马富强 彭尔瑞 龙晓敏 王晨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篇6

1.1学生自身原因

面对全国高校扩大招生的总体趋势,使得大学生目前的总体素质较扩招以前整体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数理知识方面,在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差,这为高等数学以及数学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从侧面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惰性学习是许多大学生的通病,脱离了初高中时期父母与老师的督促,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低下,对知识的获取欲望不强,精力分散,有些学生甚至迷恋网络游戏与小说进而荒废了学业。不积极主动思考是创新能力方面的严重限制因素,所以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凝噎水土工程专业的理论性知识比较强,所以在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解时课堂内容比较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是学到了表面的知识,至于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严重缺乏,所以导致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专业知识理论的制约。

1.2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滞后

步入大学之后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自学习、获取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该重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教育学习中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受到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严重影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方面,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讲解的方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下降。另外,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方面的研究上缺乏主动钻研的意识,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受到影响。外加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往往忽视学生个人的能力发展,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在自主创新方面缺乏意识,通常的观点都是根据前人或者教师确定的,缺乏自己的主见。至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方面更是缺乏积极的观念,更加缺乏创新意识。

1.3教师方面的原因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除了从事教育职业之外通常还会有自己的第二职业,所以他们的课余工作有很多,所以日常便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状况,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督促方面更是无暇顾及,外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本身就很差,所以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开展方面的效果不是很好,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目前高校中有很多教师的知识与理论都比较陈旧,对国际上最新的理论研究缺乏及时学习了解的观念,所以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落后于现实发展,所以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使很多项目都不能进行,或者在实际进行中受到制约,使学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行动没有结合起来,因此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2.针对制约农业水土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因素的解决措施

2.1学校着重解决学生自身阻碍因素

首先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作为一项工科专业,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时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所以高校应该针对学生数学基础差这个弱点采取有效方式解决。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扎实打好专业基础,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提供知识条件。在进行数理知识的学习时要注意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做到深入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并且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创新的切入点,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本科生阶段应该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好基础,积极与老师沟通专业知识,也可以参加老师所带领的科研项目研究,使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所应有,提高自己对科研项目的兴趣。另外,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定期进行该专业层面的文献检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对自己的创新灵感与意识也有较大帮助。

2.2积极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是专业学生必备的发展条件,另外学生自身还有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对问题的探索能力,仅仅通过了解老师在课堂所讲解的内容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对自身的创新意识发展也严重制约。学生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会给自己的专业课学习造成滞后性,严重时会发展为闭门造车的窘境。在此方面,学校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平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阅读国际时时的专业论文,以及参加一些名人的讲座等,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另外,虽然学习分专业但是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领域,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不同的领域交流,相互交谈学习心得,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也应该注意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业科技竞赛,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对自身培养创新能力与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参加竞赛对于个人培养团队意识与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有百利而无一害。

2.3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篇7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 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篇8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发展、人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今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节水抗旱技术等进行简要分析,并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几条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水利工程

为了达到防洪、灌溉、除涝、供水、发电、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而修建的所有工程的统称。用于控制、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能培养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作出贡献。

2 农业水利工程的现状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满足水利建设技术、管理的需求。由于工作条件艰苦,且待遇相对较低,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国有水管单位的42万职工中仅有15000人是高级技术人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一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极其欠缺。

2.2 农业水利设施不完善

我国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都是之前建设的,大多都是一些小型工程,这些工程的设施都已非常老旧,有的甚至都超过了使用的年限,对设施的维护、维修力度不够;另外,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改造水利工程是一项异常艰巨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地方政府对支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资金支持。

2.3 对农业水利的规划不够完善

农业水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只有制定一个详细的、科学的、长久的规划,才能实现农业水利设施的长久使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很多水利工程都缺乏完善的规划,对水利工程规划相关的衔接工作做的还不够好,甚至对于建设的核心区也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这样就造成建设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例如: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控制进度等。

3 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3.1 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水利工程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就是粮食,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来保障农民的饮水,供水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减少或避免各种流行疾病的产生,因此,农业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人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为防洪、供水、生态等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

4.1 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深耕深松技术指以土蓄水,进行深耕深松,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增加土壤的蓄水量;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也可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在旱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5%左右,因此,要合理增施有机化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和维护土壤的水分;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可选用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覆盖,例如:薄膜、秸秆覆盖。

4.2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像田间地面灌水、管灌、波涌灌溉、畦灌技术等。其中,田间地面灌水技术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可进行推广使用,长沟改成短沟,可以有效控制田间灌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采用管灌,一般可节水40%左右;采用地面灌溉技术和微灌技术,可节水80%以上。

5 发展策略

5.1 加强整治

要对农业水利工程和设施加强整治,对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田的灌排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5.2 进行总体的规划

为了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就要根据我国新增的粮食生产能力,作出合理的规划,由市、县组织,各乡镇负责实施,编制灌溉区总体规划,增加灌溉渠道和配套设施等,保证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立足实际,合理布置灌溉区,例如:在资源充足的地区,科学选择沟、渠,新建一些灌区,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也为农民灌溉农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灌溉农田投入的成本。

5.3 改进、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对于完善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需要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势,要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财力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议市、县将中小型水利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每年拨出专款,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另外,政府要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建设水利工程对农民的好处,进而激发农民自动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有利于解决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人力问题,有利于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

5.4 以重点县水利工程建设带动其他水利建设

为了扩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范围,就要加强重点县的水利工程建设,以拉动其他地区水利的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以保障农业正常生产,实现旱涝保收的目标。

5.5 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按照区域面积,实施惠农政策,例如:实施电费、水费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施水库管护财政补贴,确保水库正常运转,避免大旱之年无水可用现象的发生。

5.6 积极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

加快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像小塘坝、小水池等。建设时,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等,增强抗旱的范围和面积。

6 结 语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论述,进而对其重要作用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农业水利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魏为.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湖南农机,2011(01).

[2]于德军.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0).

篇9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中国水利,1994,(3).

篇10

二、创新发展,实现多种经营

创新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向多种经营发展,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带领农村加速其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十三五”规划涵盖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农业现代化相关制度,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融入现代信息时代,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营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者过小。以前,实行由大集体统一经营人民公社制,虽然在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 “大锅饭”的弊端,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偷懒、干活不尽力等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后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从安徽小岗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激起农村改革的热潮,人民公社制度也随之消失。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人民不再挨饿,也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然而,从农业长期发展来看,它也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变得很小,生产规模仅是日本的1/3、韩国的1/2,甚至赶不上美国1%。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偏高,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所以,在实行多种经营的同时,经营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者过小。

三、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城市工业、服务业等飞速发展,而农村发展缓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农业农村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比较慢,经济比较落后。要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就要协调发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最基本的是,要解决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多地少,这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能,以极少的耕地养活极多的人。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加追求吃得健康,更偏向绿色无公害食品。这是一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很好的契机。农民可以在郊区生产一些高端的绿色农产品,拉动农业发展,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实现12年连续增产。但是,这却是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为代价的,造成了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是不利于农业长期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得走绿色发展路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问题,实施防治措施,呼吁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轮耕制度,休养生息,保护环境,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开放发展,资源互补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这离不开我们开放发展,资源互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只能种植一些不需要很大种植面积且高产的的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而对于像小麦、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因为所需种植面积大,我国一般采用进口那些人少地多的国家,例如美国,它大多采用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低。因此,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加强国内外合作,开放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共享发展,发展成果农民共享

篇1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推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科学划分产业层次,突出重点,把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作为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从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按照“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框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四产区”就是把陇南建设成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武都区和文县临江片、宕昌沙湾片、康县平洛片、西和大桥片、礼县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武都为中心,辐射宕昌、文县、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宕昌、武都、文县、礼县、西和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就是以礼县、宕昌、武都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文县、康县、武都三县区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礼县、西和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西和、宕昌、礼县、武都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就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水产、蚕桑、食用菌、银杏、烤烟、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第二,做强龙头,延长链条,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工。采取政府扶持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启动民间资金、整合利用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要加快建设核桃、中药材产业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油橄榄、茶叶的加工企业,建立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共同体,尽_陕改变企业小而弱、品牌多而杂的局面。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入园,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企业的集约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建设的新突破。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评定、推荐、申报工作,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跻身更高层次,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储备等前期工作,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

第三。健全体系,完善功能,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把市场建设纳入陇南市区、八县县城以及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加快建设与城镇功能相配套,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武都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成县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宕昌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供销组织等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产业基地与龙头、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市、县区农业信息中心,联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做好市场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户有关信息,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提供良好服务。

篇1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务工效益的提高,农业收入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原本固守土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和农村妇女。由于相对青壮年,他们在文化素质、劳作技能等方面都相对欠缺,造成了农业生产基本上维持原有发展水平,很难谈得到提高,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尤其在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农业种植更是几十年一个样,停步不前。

2.农业人才的挤出效应明显,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劳动条件艰苦,待遇较低,而且成长过程较长。相对于企业等科技人员,在社会保障、身份地位、报酬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以致于大多数青年不愿报考农业院校,即使所毕业的农业院校科技人才,大多改行从事其他收入较高的行业。逐年累计造成了现在基层从事农业的科技人员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或者是自己摸索的土专家,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

3.缺少政策激励,建设机制缺失

一是在乡镇等基层农业技术部门激励措施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重视学历、职称,不重视实绩,不能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挫伤农业专业技术积极性。二是县级、乡镇对基层农业技术部门重视不够。虽然在编制、人员等方面国家对农业技术部门有较大的倾斜,但大多数乡镇农业基层部门人员编制不能全额配制,更有甚者抽调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三是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专家”、“技术能手”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宣传。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整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明确基层农业科技综合站、所的功能定位。承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和正规军的主体作用。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方面要有保障,在专业知识、技术特长方面要深度,在推广应用、服务农业方面要有效益,将本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为第一要务。

2.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在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提升素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而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大多在知识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能适应。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建立正常培训机制,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送出去培训,将更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吸收引进。二是保障农业科技人才的正常增长。县级、乡镇等农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建立正常科技人才增长机制,不缺员、不断层,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贴近基层农业发展实际,实施高教农业专业结构的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