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09:5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 旱灾
干旱呈现为春旱和伏旱,尤以春旱最重。旱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发展蔓延快、灾害损失重。建国以来,承德县的干旱发生总次数是29年次,平均3年2旱,其中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10年中发生5—7年次,最为严重的1999年的特大旱灾, 7-8月份降雨量仅47.3毫米, 7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地下水位下降1-3米,全县有8.5万人、1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54万亩,绝收3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亿元。旱灾严重影响全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是承德县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1.2 水灾
水灾多发生在7、8月份,频率较多,多为局部暴雨山洪,历时短、汇流快、冲刷严重,地表土层流失,水冲沙压,甚至毁堤决坝。建国以来,全县共发生较大水灾38年次,发生频率为69%,其中全县性普遍受灾10次,占总数的28%。1994年7月11日至13日,承德县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水的袭击,滦河、老牛河、武烈河、白河、白马河、柳河、暖儿河、乱水河等河水猛涨,来势凶猛,沿河两岸损失惨重,根据洪痕推算均已超过三十年一遇洪水,滦河洪峰流量3000米/秒,几十年农田基本建设成果如渠道、堤坝、水利设施被冲毁,水电站遭受严重破坏,人畜饮水地下管道等设施被冲断冲垮,8座病、险水库更是雪上加霜。全县26个乡镇,421个行政村均遭受不同程度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04.15万元。
2.水旱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2.1 水旱灾害的成因
2.1.1 降水分布不均
一是降水在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年降水变率较大,多雨年与少雨年水量相差4-6倍,年际变化振幅高达500毫米,如下板城1978年降水量为827.1毫米,而1971年仅362.7毫米;年际降雨不均使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很大。降水在年内变化主要受季节影响,全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其余月份降水量则相对偏少。二是降水在地域内分布不均。全县以中部的头沟、双峰寺一带为少雨区向东、西、南延伸递增,西南部的金厂、白旗一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雨量最多的地区,北部的三家、磴上一带雨量明显减少。
2.1.2 地形复杂多变,水土流失较严重。
承德县山地和丘陵面积56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4.6%,25o以上坡地面积达到全县总面积的70%,实有林地302万亩,森林覆盖率50.4%。由于地形复杂多样,谷陡流急,山体多由片麻岩、沙砾岩组成,水土涵蓄能力极低,加上垦荒、放牧、采矿等人为原因,使土层减薄,裸岩增加,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47.4平方公里,其中轻度侵蚀1056平方公里,中度侵蚀1078平方公里,强度侵蚀113.4平方公里。全县年均流失自产地表水34977立方米,年均冲走表土254万吨,。
2.1.3 蓄水工程调控能力低
全县现有小型水库24座,塘坝44座,总蓄水量1500多万立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库和塘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险,通过近两年的水库除险加固有15座水库和10座塘坝能够正常蓄水,蓄水量不足500万立米。全县1700多公里防洪坝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建设标准低、超年限使用,防护能力大大降低。机井、渠道等灌溉工程数量少、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全。全县水利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0万余亩,而其余40多万亩耕地只能靠天收,防灾能力十分低下。
2.1.4 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自救能力低
群众对于水旱灾害缺乏应对知识,蓄水工程少,对抗击及预防水旱灾害比较迟缓,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在水土流失范围内垦荒、放牧人为破坏水土流失现象较多;水利设施丢失、损坏现象时有发生,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利设施现象严重。
3 . 水旱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树立“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各级政府成立防灾减灾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协作,抓好责任落实;搞好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体系建设,防患于未然;注重对灾害的研究指导,制定完善各类防灾预案,提前落实人、财、物等各项工作的
落实,作好物资储备和供应,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
3.2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治理中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蓄水保土与耕作措施相结合,农民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治水保土方针,坚持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沟坡兼治,在25°以上坡耕地逐步还林还草,重点区进行封山育林,提高林草覆盖率,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原则,真正形成综合治理立体开发全方位防护体系,达到涵水保土、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构筑高标准的防洪抗旱体系。
对现有的水库、塘坝、防洪坝以及机井、沟渠等水利工程进行加固维修,提高现有设施的防洪和抗旱能力,结合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专人管理,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以在主要行洪河道建设一批水库、防洪坝等骨干性控制工程为主,拦蓄洪水;大力推广以集雨水窖为重点的雨水集蓄工程和以低喷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增加抗旱水源,节约用水,提高抵御旱灾能力。
3.4 加大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推动水旱灾害防治工作。
依靠科技加强水旱情预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服务网络,强化通讯联络,确保水旱情及时准确传递。对雨情、旱情、工情进行系统分析,优化调度,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指导灾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在抗旱工作上要大力推广喷、滴、微灌技术,适当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抗旱能力。
3.5 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吸纳资本。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防汛抗旱是我国政府每年都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这种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避免性,使得人们很是头疼。近些年来的防汛抗旱问题更是严重,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对环境进行着破坏,使得生态系统变得不在平衡,致使水旱灾害频率上升,其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减弱水旱灾害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却不足以改善全国的整体水旱灾害现状。因此,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努力的改进。争取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一、关于防汛抗旱能力与基本问题
1.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 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2.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4.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这么叫罢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1.古代人适应水的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代的人们适应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属于冷兵器时代,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构建坚固的水利设施,致使当汛期和旱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对于这个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我国古人有许多论述,大多数的论述内容都是,水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它,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去适应它生存,因为我们离不开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主动并力图将其暴露程度降低为零,回避水旱灾害,从而减小风险。
2.近现代人逐渐控制水的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等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可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水旱灾害了。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特别是人口增加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对水进行控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野心开始不断变大。人类在这个阶段认为大自然是可以战胜的,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无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此时是人类在降低自己易损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各种强有力的工程措施,将水旱灾害的危害性减小到零,从而减小水旱灾害风险。
3.现代人和水和谐共存的阶段,人们经过上一个阶段与水的接触,人们开始发现水是不能够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与水共存,一起和谐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可能将水旱灾害风险“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损性”的任何一个风险因素减小到零。相反地,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水旱灾害风险,实现水早灾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国人们开始从各国学习先进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争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谐、水旱灾害综合管理的道路。
三、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识别,水旱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工作,该工作主要是对潜在的各种威胁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归纳整理,并分析产生不利事件原因的过程。该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范围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档报告,以便后面工作的开展。
2.风险评估,这里所谓的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根据某种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历史资料的记载,然后再根据上一步的风险文档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统计、洪水风险图、资产评估法、水文水力学法、历史洪水类比法、地貌学法、专家调查法等。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中间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间,会对上面的俩个工作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该地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地区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某种不利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该步骤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风险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佳效益的总目标。当面临风险时,主要思路为采取转移、接受、化解、规避和分担等各种风险处理手段,从这些手段中,选择适当内容,形成最优处理方案。
5.风险管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结果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该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每个步骤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骤的可行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档案记录,以便于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地说,对于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进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防汛抗旱、水旱灾害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和抗旱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不断完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2] 刘宁. 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 求是,2010(08)。
[3] 刘宁.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0,21(04)。
[4] 刘宁.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减灾工程管理认知[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01)。
今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将水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摆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突出位置。中国为何要作此部署?
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中国的基本水情。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局部地区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趋势;水资源南丰北缺的趋势更为凸显,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春季物候期提前,主要农业区的干旱面积呈现扩大趋势,作物病虫害早发高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冰川与冻土面积减少,北方一些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消失,水库蓄水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河道水体污染加剧,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应对极端气候,防御水旱灾害,保障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夯实防灾应急基础
那么,“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
陈雷表示,首先,要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第二,要加快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260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330万公顷。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方面,将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水文监测体系和防汛指挥系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御措施,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
采取措施节约管理水资源
“十二五”期间,在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中国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整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保障。
(二)实施范围。县水利行业实行“强监管”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创新方式,强化措施,严格履职,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运行、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水资源、河湖、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水利政务以及水利重大事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等进行监督检查,重在落地落实。坚持以问题追责问责为导向,形成严管的“强监管”态势,从而优化、发挥水利行业监督管理职能,有效预防管控水利行业可能存在风险,确保水利行业工作务实高效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强化已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股室:管理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安办)
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水源调度和全县五小水利的行业检查指导的履职尽责情况,特别是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及除险加固,设备设施,防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二)加强对在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责任股室:建管股、质监站、法规股)
一是加强工程招标投标监管,依法受理招标投诉举报工作,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加强工程开工监管,督促建设项目,严格履行开工备案程序。三是加强工程建设“四制”监管,重点对项目建设人员组建及履职、安全度汛、农民工工资支付、生态环境保护、工地食堂管理和常规疫情防控以及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四是加强工程验收监管,强化阶段性验收技术把关,提高验收工作质量,建立未验收项目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推进验收工作进程。
(三)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责任股室:财审股、法规股、政工股)
督促项目法人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强化水利资金申报、拨付、使用和县级报帐制的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并查处问题,预防截留、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四)加强水资源、河湖库长制、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农村饮水安全等的监管(责任股室:水资股、河湖保护中心、水土保持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供水总站)。
1.强化水资源和节水监管。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监管,对水量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取水口监管)、生态流量管控、水资源费(税)征收有关工作、地下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以及其他水资源管理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不断提升水资源、节水监管能力和水平。
2.做实河湖库长制监管。以全面深化河湖(库)长制为抓手,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六大任务,做好河湖划界,编好河湖规划,充分发挥河湖长作用,加强对郪江、凯江流域“四张清单”落实情况的监督,巩固好治理成果,管好河湖库水体。
3.做细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管全县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费征收、水保评审、水土保持项目方案设计、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措施实施、监测监理,健全制度体系、责任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率。
4.做牢水旱灾害防御监管。重点对洪水干旱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水情旱情预警预报、重要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防御洪水防御旱灾调度及应急水量调度方案、防御洪水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工作及责任落实进行监督,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5.不断强化农村饮水安全监管。在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的同时,以水量保证、水质提升、水源地保护等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规范运行方面的监管。
(五)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责任股室:法规股、建管股)
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省水利信用平台,上报水利工程建设各参建单位和工程运行管理主体单位不良信用信息,曝光一批不良企业单位。二是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水利工程招投标,坚决制止暗箱操作、串标、围标等招投标行为,促进水利建设市场公平、公正、公开,规范有序发展。全面落实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环节涉及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股,负责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强化督促检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通过发现问题、认定问题、整改督办、责任追究的有效衔接和闭环运行,形成水利行业严监管、严问责的长效机制。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把防御水旱灾害放在首位。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防御水旱灾害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抗洪抢险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迅速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众,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抗旱工作中要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努力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妥善处理防洪与避洪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依法禁止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调洪场所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大力推进治淮、海堤达标、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通榆河北延等供水工程建设,抓紧实施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防御水旱灾害法规体系,落实各类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妥善转移安置群众,依法补偿群众损失,把防御水旱灾害防汛抗旱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确保饮水安全。饮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多库串连、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要大力推进区域供水,加快区域供水向乡镇延伸,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保障供水安全。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省级以上安排投资13.6亿元,用于解决农村35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以县为单位抓紧组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规划,优先安排水源地问题严重和已具备区域供水延伸条件地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确保农民群众尽快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关键词: 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固原市
Key words: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working condition;Guyuan city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93-02
0 引言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40-650毫米之间,但降雨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人均占有地表径流38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11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8%和6%。近年来,固原市防汛抗旱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防总对防汛抗旱工作“两个转变”的思路,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切实加强防汛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不断强化规范化管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 努力实践“两个转变”,防汛抗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1.1 抢抓机遇,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①水利基础设施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紧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先后建成了固海扬黄扶贫扩灌工程、东山坡引水工程、原州区东部饮水工程、西吉西部饮水工程、隆德桃山引水工程、彭阳长城塬引水工程等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调配重点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推广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补灌面积9.3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9.8万亩,有效提高了水资源调控水平、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先后建成了固原市原州区东部、隆德县渝河南部等跨县、跨乡、跨流域的人饮工程,为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防洪和水土保持密不可分。防治洪水,必须是蓄泄兼施,既要充分发挥水库、塘坝、淤地坝的调蓄功能,更要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护流域林草植被,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1.2 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固原市库坝工程数量多,分布广,淤积严重,防洪标准低,防汛物资短缺等现状,把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作为保障防汛抗旱工作高效运转的根本措施,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①进一步加强了防汛抗旱办公室自身建设。我市抗旱防汛办公室多年来一直处于“汛前凑班子,汛后散摊子”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我们从加强市、县(区)防办机构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了防办自身建设,全面解决了无机构、无编制人员的问题,为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②严格执行各项防汛工作责任制,防洪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实践证明,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关键。针对我市库坝工程多、头顶库坝多、沿线村庄密集的实际和工作需要,通过层层签定防汛责任书,逐库落实防汛责任人,为切实做好库坝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障。③强化汛前检查,严格预案管理。每年汛前,我市按照水管单位自查、县(区)防办检查、市防办抽查三个层次严格进行汛前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一一登记造册,分析归类,制定整改措施,以确保标准内洪水能安全度汛。④提高了防汛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按照国家防总办关于开展各级防办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和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市、县(区)防办办公室、值班室、会商室一应俱全。建雨各类雨量监测点297处、水位监测59处、视频监测站17处,安装高音预警喇叭376个,发放报警器413个,从而为防汛抢险和人员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3 调整思路,不断探索实践全面抗旱理念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固原市的基本市情,近年来固原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自然规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成功应对了连年旱灾,提高了抗旱工作的成效。
①全面推进洪水资源化。开发利用洪水资源是新时期防洪保安全、抗旱保供水、生态保良好的必然选择。固原市在水库调度实践当中,坚持依法、科学、实时调度,贯彻统筹兼顾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兼顾防洪、灌溉效益,以防洪效益为首;兼顾大坝、库区和下游安全,以大坝安全为主;兼顾汛期、汛前、汛后调度,以汛期调度为重,较好地获得了防洪、经济、生态效益。②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鼓励群众压夏增秋,增加马铃薯、玉米、荞麦、糜谷等秋田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小麦等夏粮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设施农业29.8万亩。③加快生态移民步伐。固原市作为宁夏生态移民主要迁出区,按照向水源有保障、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整村搬迁,进行生态移民。④发展劳务输出。固原市近年来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稳定在30万人(次),创收25亿元以上。劳务产业成为山区抗旱减灾、促进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2 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水患意识不强,依法防洪观念淡薄 长期干旱少雨造成一些地方干部群众水患意识淡薄,防洪观念不强,人为填沟建房、修路,在河道无序采砂、围垦、堆料,随意侵占行洪通道等现象经常发生。
2.2 防汛抗旱能力不足 合理利用雨洪资源仍不够,洪水利用率偏低,雨后旱、汛后旱的被动局面仍未彻底扭转。防汛抗旱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抗旱手段单一,工作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专业化防汛抗旱队伍建设薄弱,机动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数量少,难以满足应急抢险和抗旱攻坚需要。
2.3 防汛抗旱新技术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虽然我市在防汛抗旱网络、通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初步建成了区、市防汛抗旱指挥视频会商系统,但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还没有全面发挥作用,应用和管理的水平还很低,距离用信息化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现代化的目标任重道远。
2.4 防汛抗旱测报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我市极端天气频繁,暴雨、山洪、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点多面广、局部危害重。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对预测、预报能力和监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原市水文监测点少,部分偏远地区基本上无监测点,而且通讯手段落后,信息无法及时上传,实效性差,远远不能适应防汛工作需要。旱情监测手段落后,旱情监测主要依靠气象部门,县级和乡镇旱情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基本上是空白,造成旱情信息不能及时上报,贻误抗旱减灾工作时机,致使旱情蔓延加剧。
3 加强和改善防汛抗旱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抗旱防汛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保障防洪安全、生活用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为目标,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继续推进防汛抗旱工作“两个转变”,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抗旱防汛管理,努力提高抗旱防汛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3.1 继续坚持大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 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是国家防总、水利部对我国传统治水思路的历史总结和升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两个转变,必须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在工作取向上,要尽可能地利用雨洪资源;在工作措施上,要改变单一防守、单一抗旱的传统模式,做到既注重防守,又注重给洪水出路,不断提高洪水的可控可管可用度;在抗旱中要不断优化配置水资源,尽可能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兼顾生态用水,不断拓宽抗旱领域。总之,要通过大力推进两个转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理性协调人水关系,承担适度风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尽可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 继续把防汛抗旱工程作为冬春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加紧实施固原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骨干工程体系;加快病险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水源工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抗旱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通过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整修除险,不断提高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3.3 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按照《防洪法》和《抗旱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组织管理,逐步建立起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县(区)防办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组织协调力度,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要不断改善防汛抗旱检查方式,注重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忌检查流于形式。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集镇应急供水方案和加强工程用水调度为重点,增强防汛抗旱的应变能力。一旦发生大的汛情、险情和水旱灾害,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放在首位,加强多部门联合会商,及时作出工作部署并采取断然措施,确保人员和用水安全。要继续加强市、县(区)防办能力建设,开展防办规范化建设,使之与所履行的职责相适应。
3.4 要加大依法防洪和工程管理力度 要依法清障。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各辖区内的河流清障工作,彻底清除行洪障碍,恢复河道原有行洪断面,保证水畅其流。对拒不清障的要组织力量强行拆除,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管理,落实好建设、管理、巡查、防守、抢险“五位一体”的防汛措施,明确职责,到岗到位,加强监测,精心守护,确保水利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前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在我国“水土流失”也称“土壤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公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水土流失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稳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具体危害如下:
1.1 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殆尽、基岩,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1.2 削弱地力,加剧干旱恶化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地日益瘠薄,而且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的下降,加剧了干旱的恶化,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甚至绝产。
1.3 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削弱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水土流土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涝也日益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不胜枚举,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1.4 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大量淤积水库、湖泊,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和效益的发挥。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计达200亿m3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m3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每立方米库容0.5元计,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难以估计其经济损失。
1.5 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建国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情况更为严重,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后果不堪设想。
2 水土流失的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各项技术措施,归结起来,大体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类。这三类措施之间具有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密切结合的关系。在水土保持中,综合应用这三项技术措施,能有效地制止不同部位和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构成一个控制水土流失的综合技术体系。
2.1 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覆盖,拦蓄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保水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2.2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在土壤侵蚀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以及建立农林系统,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达到改良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的目的,兼有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双重功能。
2.3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山丘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它与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密切配合,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体系。当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交通、村庄、水利工程和农田等其他设施的安全时,采取工程措施尤为必要。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
3 结语
历史和科学告诉我们,良化生态环境必须与扼制水土流失紧密配合,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开发利用,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治沟治坡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才是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才能发挥保水保土的作用,保持水土资源,良化生态环境,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德富,包忠漠.水土保持[M].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多,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很少。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是中国水资源的显著特点;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 水资源的利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中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中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
2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在现今社会,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仅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3 水资源的开发
然而,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1)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8.77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2)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3)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工农业生产,例如1981年,大连市工业产值损失6亿元就是缺水造成。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约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草场缺水。全国年平均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更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度不便,很多些城市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以至于有的缺水城市采取定时、定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全国27座主要城市中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严重危害人们生命。
4 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4.1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严重,中国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长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特大洪水就有1062次,平均两年就会发生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就有两决口,百年就会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就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国家要想治国安邦就得把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当成首要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中国40多年来,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了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5000亿立方米,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4.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苏、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者暴雨,部分的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止到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面对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对后人构成危害,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揭示了满足需求是人类的共同意愿,是保持生态环境所必须的;同时强调了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考虑未来各代人的需求。
对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原则,北京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图论述这些问题,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水资源严重紧缺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大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0。从现状分析,平水年份,在采取多种节水措施的前提下,基本上可以保障城乡的正常供水;而一旦遇到连续偏枯和枯水年份,北京市将缺水3亿~10亿立方米,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水源危机。从发展的角度看,到2010年和2020年,北京市若遇枯水年份,仅仅依靠本市当地供水(指当地采取污水回用等内部挖潜后的供水)的话,将缺水15亿~22亿立方米,若遇到严重枯水年份,北京将缺水18亿~25亿立方米。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北京地区的缺水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北京市水资源的严重紧缺,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构成的:
(1)用水需求增长过快。与1949年相比,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3倍,工业用水增长了31倍,自来水售水量增加了85倍,农业灌溉面积由21万亩发展到485万亩,粮食及副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用水大幅度增加。上述各类用水的增长,依靠的是水资源开发程度的迅速提高。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可开发利用量是有内在联系的,一旦出现枯水年和连续枯水年,水资源的有限性就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2)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因素。鉴于北京处于温带半干旱区,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又由于北京地处背山面海的“北京湾”这样特殊的地形条件之下,造成北京地区降水年际及年内的分配极不均匀,山区平原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必然导致水资源储量难以调剂,降水多的年段或时段,不仅难以拦蓄存储余量的水,还通常会产生洪涝灾害,这样就不得不建设大量的工程,以排泄难以控制的洪水和存蓄水库里的水,考虑到汛期水库的安全,只得在汛前把蓄滞洪水的水位降到汛限以下,而一遇干旱年段,蓄存的水又不够用,就会出现供水紧张局面。
(3)入境水量严重衰减。北京地区地表水可利用量的90%取自密云、官厅两大水库,官厅水库上游的经济发展,使得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由50年代的19亿立方米锐减到90年代的4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入库水量也由70年代的12亿立方米下降到90年代的8亿立方米。两大水库上游的降水量变化不大,来水量都大幅度减少。随着上游地区的发展,这种减少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4)地下水严重超采。北京市部分平原区是富含地下水的地区,但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1960年相比,平原地区地下水减少45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的后果是:以城市东郊为中心形成了2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北京西部地区地下水接近疏干、半疏干状态,有些部门已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生产和生活。地下水严重超采有着如下危害:首先是提高了用水成本,其次是水的质量不断下降,其三是造成部分地区地面沉降,对建筑物形成潜在的危害;更有甚者,过分依赖开采深层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宗旨,并会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
二、防洪减灾任重道远
历史上,中央及地方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北京的防洪工作,并做了各种努力,多少代人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但洪水对北京的威胁至今没有完全解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城区的防洪问题
北京城区座落在永定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脊背地带。城区面积750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北京市的洪水灾害主要是由永定河、西山洪水及当地暴雨洪水引起的。北京市区主要靠通惠河、凉水河、清河和坝河等四条骨干排水河道,以及30多条较大支流来排水。1949年以来,政府曾对多条排水河道进行过疏竣,有的改成暗沟,有的开辟了分洪道,使市区防洪排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至1994年,北京市区雨水管道总长度达1663.1公里,雨水管道控制面积为232.4平方公里,总排水能力达1511.63立方米/秒。但是,北京市区防洪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上游西部山区的洪水尚未得到控制。
(2)永定河防洪仍然存在问题。如:官厅山峡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官厅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三家店拦河闸及堤防险工存在隐患,卢沟桥分洪枢纽的分洪设施不配套,防洪抢险堤路标准低,通行不畅等。
(3)市区排水标准低。排水河道及其支流的排水能力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4)城区雨水管网建设不配套。城区旧沟结构老化,排水能力不足。
(二)大河防洪的整治问题
北京的潮白河、北运河尚有部分险工需加固;温榆河和北运河的河道淤积严重,影响行洪及城市排水;河与大石河现有排水标准不足五年一遇。
(三)险库达标和泥石流的防治问题
全市小I型以上水库中尚有3座中型水库和10座I型水库未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约有1.6万户居民属于山洪、泥石流险户,亟需妥善安置,山区水土保持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
(四)平原的除涝标准有待提高
三、急待解决水污染问题
前已述及“水多”——防洪问题、“水少”——缺水问题,北京市水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是“水脏”——水污染问题。
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对北京市70条河流2300公里河段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有54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长度达912公里。地表水污染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城市下游河道及远郊卫星城镇、“燕化”等工业集中区附近。地下水主要污染是总硬度和硝酸盐超标。
分析北京水污染成因,大致分为自然环境本底水污染(如氟、砷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水污染(如森林、植被破坏造成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土沙流泻、冲刷下垫面有机物污染河流及水库等)排放污染物质引起的水污染,即以施用农药化肥为主的农业污染;以排放工业“三废”为主的工业污染;以排放生活污水为主的生活污染;以排放乡镇工业废水和畜禽污水为主的农村污染;以堆放垃圾为主的城市垃圾污染。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引起的水污染。
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人民的身体健康,还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北京全市五条河系多年平均清水量为23亿立方米。年污水排放量为11.48亿立方米,其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对河湖的清洁水体造成新的污染,使河道污水量达到了20.17亿立方米,则五大水系可作饮用的水量仅为13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见,水污染使北京水的供需矛盾更趋尖锐。
四、水管理落后
水管理包括工程管理和水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
(一)水源及供水工程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源及供水工程设施建设即为工程管理,北京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工程设施和建设速度赶不上发展,二是工程设施配套不够,三是部分工程的设施老化失修。从北京地区水的供需形势看,水源和供水工程尚不具备足以应付新的水源危机的应变能力和支持首都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认识不高的原因,也有城市建设整体布局不够协调和对水利工程设施投资过低的原因。
(二)水管理现状与首都地位的要求极不适应
北京市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管理诸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水管理体制不顺,水运行机制不畅和水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进而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北京现行的多部门管水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二是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调度,三是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水运行机制不畅不是旧体制造成的,其核心是水的商品化问题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得以解决。
五、防治对策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首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北京防御水旱灾害的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巩固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北京防御水旱灾害的对策措施是:
1.提高全市防洪涝能力。有效地控制永定河官厅山峡洪水;全面落实市区洪水调度方案;进一步提高郊区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全市防洪减灾系统;开展水库预报调度。
这次视频调度会,是在我市即将“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既是一次常规调度会,也是一次工作推进会,更是一次攻坚部署会。刚才,市气象局通报了近期天气情况,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建议;X个县作了汇报发言,思路清、措施实,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市水务局通报了今年入汛以来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分析了困难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很具体、很实在,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已经历了X场强降雨袭击,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X%,X等地不同程度受灾。近半月来已入秋,本应雨季已过,但受台风影响,遇到了20年一遇的强降雨。面对“降雨晚、量级大、范围广”的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超前谋划、统筹部署、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防汛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从气象预测看,9月下旬,我市还有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XX有大雨或暴雨。同时,受持续性降水、强对流天气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也明显增高。从防汛能力看,一方面,新建的防洪工程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有效的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原有的防洪工程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此外,我市涉水工程较多,且大多数建设单位不了解我市灾害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防汛管理难度大。从前期工作看,少数地区对防汛减灾工作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个别工作人员对防汛重点、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不熟悉;部分地区还存在“险工险段整治不力”“应急演练覆盖不全”“资金物资保障不足”“信息报送不够规范”等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我市防汛减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时刻绷紧“防汛减灾、常态救灾”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厌战情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临战、决战状态;一定要坚决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超前意识,不折不扣、毫不懈怠地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一定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地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具体来讲,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排查要做到“三全”,不留死角。
要针对前期排查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本轮排查工作,做到既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又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突出“全域”,坚持条块结合、纵向到边、横向到底,整合水务、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全方位排查防汛安全隐患,重点做好山洪易发区、泥石流冲积扇、地灾隐患点、河道壅塞体等的排查工作。突出“全时”,针对区域降雨增多、江河水位上涨、山体水量饱和等实际,全天候强化巡查,加大集镇、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水电站、尾矿库、防洪工程、涉水工程等重点部位,交通、电力、通信等重点设施的巡查力度。突出“全段”,将常态化、动态化隐患治理贯穿始终,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要“逐个核实”;对已销号的隐患点要“回头检查”;对可能成灾的隐患点要“科学防治”,划定危险范围、明确防灾预案、落实治理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二、预警要做到“三准”,不留盲点。
按照“及时、准确、可靠”的要求,扎实做好预测、预判、预警工作,下好防汛减灾的“先手棋”。
预测预报要准,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全面加强雨情、水情、灾情监测,提高灾害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综合研判要准,坚持预报会商、预警联动机制,及时研判天气变化和灾害发展趋势。
主汛期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必须坚持“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确保心中有数、调度及时、应对有方。信息传递要准,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官方微信”“手机短信”等平台,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厂、到人,全面消除“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做好舆论管控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避险要做到“三熟”,不留隐患。
遇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或出现灾害征兆、重大险情,要坚持“三避让”原则,及时、迅速、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确保无人员伤亡。
方案要“熟化”,各县(市)要立足实际,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时修订完善避险方案。灾害隐患点和威胁区,要细化安全避险“明白卡”,真正做到“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群众要“熟知”,进一步加大防汛减灾、安全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预警信号传递、避险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和具体责任人员,
切实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干部要“熟练”,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既要认真学习“避险方案”,又要深入开展“实战演练”,准确掌握避险范围、点位、线路、对象和措施,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转移及时、不漏一人。
四、防范要做到“三实”,不留空白。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全面落实防灾措施,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抓实“江河防洪”,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度汛责任和防范措施,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尤其是围堰、基坑等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安全。加强江河堤防的日常巡护,依法严肃查处侵占河道、乱采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抓实“水库度汛”,健全统筹联动机制,严格汛限水位监管,加强水库、水电站防洪调度,确保指令执行到位、信息沟通及时、多方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其“拦蓄调节”“削峰滞洪”的作用,切实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抓实“地灾防治”,按照“治理是基础、预防是重点、避险是关键”的思路,抓好地灾隐患的动态监测和综合防治。特别是九寨沟地震灾区要坚持“分类施策、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的原则,加快地灾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发挥效益。
五、准备要做到“三好”,不留软肋。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备好物资,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资金,备齐备足防汛物资。同时,根据抢险救灾需要,科学合理及时调配,确保关键时刻有用、能用、好用、管用。备好设备,交通公路、电力通信、商贸流通、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单位,
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及相关要求,做好应急抢险设备的调试、维护、调度和管理工作,确保能够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备好人力,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以群为辅”的原则,建好抢险队伍,严格培训演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现在开始,各级应急抢险队伍要全面进入临战状态,随时作好打“攻坚战”“阻击战”的准备。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与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密切沟通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军民联防,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六、保障要做到“三强”,不留短板。
防汛减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增添措施,加强综合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水利规划任务,应该坚持全面规划的核心原则,综合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统筹兼顾,还应该考虑国家以及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水利建设工作涉及了国家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兴利除害的手段有工程类的,也有非工程类的,因此需要对水利进行综合的治理和规划,通过细致的水利规划工作进行落实。
1、水利规划的基本任务
水利规划指的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对水旱灾害进行防治而制定的安排措施。水利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方针,以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规划范围之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自然条件、环境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工程布局、资金配置和资源配置,提出某一时期之内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使用、保护、节约、防止水旱灾害、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建设的方针、对策、任务、试行措施、建议和管理意见等,作为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水资源的管理等活动的基本依据。
通过水利规划,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对水利发展的重点和目标进行确定;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水资源的条件,提出生产力和经济结构规划合理的配置方案;各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和对防洪安全的需要,确定水利工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状况,确定水利工程的步骤和规模。
2、水利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2.1 水利规划是水利计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利规划作为政府水利决策的依据之一,是水利计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规划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水利计划也就无法实现对比和选择,计划就没有了合理性,这样就会造成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计划,使项目失去前瞻性,导致整个计划无序,水资源开发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投资的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向不合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进行水利建设,必须先做好水利规划。
2.2 水利规划是依法治水的重要依据
干旱、洪涝和水资源环境的恶化等灾害,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原因。要想解决这3大水利灾害,既要有工程建设方面的措施,也应该有非工程的措施,非工程的措施就要靠依法治水来实现,而科学合理的水利规划则是治水执法的权威性、公正性的前提。
2.3 水利规划是实现现代、可持续水利的基础
现代水利和可持续的水利要求将水利资源和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综合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和节约等工作,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并且能够和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系统规划来进行指导。当前我国的水利规划还有一定的缺陷,某些方面的规划没有涉及,某些方面的规划工作并不全面或者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按照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修正和完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工程管理体制以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等更加重视。
2.4 水利规划是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
水利规划工作所进行的是宏观方案和策略的研究,属于资源开发战略层面的内容,能够为政府职能的行使提供决策依据,是实现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同时,水利行政部门要想实现职能的转变,必须根据辖区之内的水利规划工作来对重点职能进行明确,实现相应措施的制定。因此水利规划工作也是水利行政部门实现职能行使的基础工作。
3、水利规划滞后的原因
3.1 对水利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社会整体经济的落后,导致了水利建设方面有着太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建设中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额度和数量较为重视,对水利规划的研究较为忽视,没有从长远角度进行考虑。另外各地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等,也使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对水利规划有抵触作用。
3.2 规划执行不严
由于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各级部门对水利规划的执行不严,再加上其他原因的影响,致使规划的成果不能得到公正的执行,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流于形式,甚至会出现为了上项目临时进行规划补充的现象。
3.3 对经济社会的前景认识不足
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因而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也缺少足够的认识,只忙于眼前的工程项目,而没有对水利规划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投入力量和实践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水利规划投入的增加幅度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对水利规划的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
3.4 规划经费不足
水利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行政职能,其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再加上水利规划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外业工作的深度和资料方案的收集论证难以到位,因此规划工作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完成。由于经费的不稳定和规划工作的成本高、效益低,使得很多优秀的水利人才不愿意参与到水利规划工作中来,导致规划队伍得不到稳定发展。
3.5 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由于水利规划指导思想的片面性,导致了有关部门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等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所有、使用、开发、经营等权利的概念没有足够的探讨,对水利规划相关的高科技应用的认识不足,导致了规划勘察手段落后,周期较长,深度不够,规划的成果质量低下。
4、地方现代水利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同时期对水利建设的不同需求,落实从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用水、生态用水5 个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当前很多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还有着较大的不足,难以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时应该注重与时俱进,以发展的观念和新的思路进行规划。
第二,在对某些条件较为合适的地方开展水利规划工作时,应该向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学习经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有着齐全的水利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水利现代化的时期,水利规划的重点已经向水资源的配置优化、防污、节水、环境保护等方面转移。这种眼光长远且高效的水利规划工作,既能够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又能够使农业供水和防洪等需求得到保障。在某些地区的水利规划之中,虽然尚难以做到水利规划的现代化,然而从生态用水方面做起,实现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还是能够做到的。
第三,水利规划工作务必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对水利规划的需求来对水利建设发展的重点和任务进行确定。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就是地方现代化水利规划的重点,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进行认真的研究,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当地水利规划工作的基础。
第四,在地方的经济条件发展成熟之后,应该推进当地的水利规划改革,鼓励节约用水、保护耕地,以对农业用水难题进行破解。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之下,实行终端水价的机制,进行计量收费,能够对农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作用。另外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进行灌区渠系末端改造工作,为终端水价机制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5、结语
在水利建设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抓好本区域的水利规划工作,是地方水利行政部门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水利规划工作的要点和措施进行明确,对水利部门进行规划的管理和编制,实现规划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
2、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对水文测报的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防汛抗旱工作的耳目和参谋,水文测报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给防洪调度决策、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标,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但是,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对人的生命和生活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防汛抗旱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把防洪保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水文测报工作必须紧紧围绕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加强水文测报工作,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速,强化预案预测预警工作,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国务院成立了应急办公室,颁布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我局也颁布了《突发公共水事件水文应急测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水文测报工作,这些均要求防汛抗旱工作要充分发挥应急处置作用,要求水文测报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三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水旱灾害信息高度关注,特别是新闻媒体与防汛抗旱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传统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扩大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透明度,使之能够得到更多的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因此,防汛抗旱水文测报工作必须在“更准、更快、更全、更新”上下功夫,全面满足社会和媒体的信息服务需求。
四是洪涝灾害和旱灾越来越严重,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洪涝灾害来看,近年来,受局部气候变化影响,我国部分中小河流、台风、山洪等灾害频繁发生,损失越来越大;从干旱灾害来看,受旱区域已由传统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扩展,近年来,南方旱灾发生之频繁、影响程度之深、损失之重都是过去多年没有遇到的。这迫切要求水文测报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山洪和旱情的监测预警分析,为山洪灾害防治及抗旱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水文测报工作与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我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水平与新的要求不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的建设及各地相继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大量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为防汛抗旱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有关政策不落实,也给各地带来了系统使用、维护的困难,增加了运行负担。其中最重要的技术问题之一就是遥测设备因厂家不同而不同,其市场化和通用化程度较低,造成系统维护成本较高、维护不及时等诸多困难,制约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水情报汛组网方式与新的技术不相适应。较早前,受制于x.25网络传输速率慢及人工报汛的要求,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及各地大多采用测站-分中心-省中心的报汛组网方式,而一些发达省份,基于全省各地宽带联网及自动测报系统的普及,有些采用测站-省中心-分中心,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投资,简化了报汛组网方式,提高了学习传输、维护的效率,而且减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负担,提高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率,为此,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二期已没有对省以下报汛组网方式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报汛组网方式。但目前采用此方式组网的省份不多,随着省以上节点及大部分省以下单位宽带网络建设的推进,应该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经济的报汛组网方式。
三是水文测报的服务面与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水文部门在力求做好传统的防汛抗旱工作的同时,正在全力开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大对山洪灾害的监测和分析,加大旱情监测的力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仍存在开展省份不多、涉及范围不广、采取力度不强等问题,与当前山洪灾害防治及抗旱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是水情预报水平与新的要求不适应。多年来,我国在水情预测预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技术水平具有较大的提高,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新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员更替频繁,预报的频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与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预报范围较小,预报频度较低,预报时效性较弱,预报服务领域较窄,迫切需要大力提高水情预测预报的工作力度和水平。
五是水文应急测报水平与新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全国经常发生涉水突发公共事件,我局也颁布了《突发公共水事件水文应急测报预案》,在制度、响应程序和方式上做出了明确规定,以适应新时期水文应急测报的要求。但从技术层面上仍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在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查询等应急测报方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在水利部和国家防办需要启动应急测报响应时,往往需要协调和依托外部力量,造成时间延误,测报不及时等现象,没有充分发挥我局水文测报、通信、网络方面的优势。
4、建议
一是尽快修订《水文自动测报规范》。XX年我局基于美国天气局水情信息编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情况,颁布了《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20-2005),以适应新时期水情信息报送的要求。根据美国的使用情况,此编码是用于遥测端到水情分中心之间的无线通信编码,以便遥测设备达到市场化、通用化的要求。建议修改《水文自动测报规范》,引入水情信息编码标准,提高我国遥测设备市场化和通用化的程度,解决各地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维护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