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09:52: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设计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设计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基地,是学生提高自身艺术设计水平、拓宽知识、增强素质、不断磨砺自己的平台。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新奇的设计想象、构思成为现实,使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感而发、有规可循。因此艺术设计实验室具有培养学生设计和创作能力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投入不足、设备配置不合理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发展,原有实验室数量、规模、设备配置等方面适应不了教学需求。实验设备的总投入不足,与其它的实验室相比,艺术设计实验设备的投入相对较高,因此没有足够的经费,实验室的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学校青瓷设计与制作这门专业课程,由于实践场所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设计和动脑构思的安排欠少,教学过程中较少针对设计、制作与成型的实践训练,缺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并举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因为“空间”的缺乏,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研究等提升能力普遍低的问题。另外,设备配置不合理,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前詹性,建设经费使用不当,实验室之间缺少共享,设备重复购置,设备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
(二)实验室开放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及课后练习基本上都是实践训练,且实践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又长,经常会出现实验室不够用的现象。实验室的开放是解决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实验室的配备不足,实验室管理人员欠缺,管理制度不建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实验室开放不足。平时或课余时间学生想进实验室学习进不了,特别是毕业班学生要常时间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实验室的使用率很高。由于开放不足,导致不能满足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受重视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缺乏专职实验教师,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课,多数高校一直普遍存在着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地位和待遇上不受重视。对于专职实验员的培养和引入方面同样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验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受到冷落。留不住具有高学历和精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必然制约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发展。
(四)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般地,搞艺术的人都有很强的随意性,个性较自由,在管理方面的严谨性则相对欠缺,在实验资源方面,往往只重视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在科学规范管理方面则存在一定的不足。“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设备管理不当,账目不健全,对价格昂贵的设备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随地乱放,造成设备以及工具丢失、损坏和材料浪费,物品随意到处扔, 造成实验室的效益低下”。[1]
二、对策
(一)科学配置实验室资源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不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验室设备,要进一步整合设备资源,调整一些陈旧实验室,提升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室层次,同时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设备配置“高、精、尖”贪大求洋的现象,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杜绝实验资金的浪费。配置的实验设备不能作为摆设,购而不用、购非所用,要尽量提高其利用率,使实验室成为开展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创意设计条件较为先进的复合型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二)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将封闭型实验室转为开放型,坚持面向学生开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利用率的关键,对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室合理安排规划, 根据教学需求,实验室开放可以实行定时和预约相结合的开放管理制度,除定时开放时间,学生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经实验教师安排,进入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可以实行在实验员监督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使得整个实验室的使用学生人流量大,开放时间长,周末不间断开放以满足各类教学活动的使用。” [2]形成“全天候”开放,既上午、下午和晚上,人停机不停,充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艺术设计实验室开放不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应该对全校学生实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艺术设计爱好学生的教学训练场所,例如,提供摄影、陶艺、美术等实验室作为学生进行创作和艺术社团的活动基地,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素质。
(三)重视艺术专业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实验室的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提高艺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重视艺术专业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应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做出相应要求,建设一支多层次、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有计划做好实验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方式,多与外校的交流,学习他们管理经验。鼓励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在完成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另外,采取“引进来”方法,引进具有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样是奋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属于教辅人员,但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要受到重视,在执行政策上要和教师一样对待、尊重、肯定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一切教学辅助工作, 确保实验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室人员考评制度和工作量制度,把实验室工作分为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管理工作,并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计算各部分的工作量,尽可能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和数量化。
(四)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人员,由于随意性强,不够严谨,不太注重科学规范管理的独特特点,要求艺术设计实验室与理工类实验室一样,建立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制定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据可依,按规章办事,实行岗位职任制,明确规定职责范围。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制定实验设备日常管理制度,认真在仪器设备登记本上做好使用记录。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要采取专人负责管理。对于艺术设计实验室使用量较多的耗材,要有相应的使用管理制度;要制定艺术学生实验室使用守则,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制度,爱护仪器设备,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有了管理规章制度就应严格执行,同时要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从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三、结语
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没有像工科类实验室那种模式可参照,需要我们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改革,找到适合艺术设计自身特点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艺术设计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规范、高效运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实验设计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呈现出迅猛的态势,艺术生所占据的比例也在加大。无疑使得我国许多的高校艺术设计相关课程的开设量逐年递增。艺术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是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场所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因此建设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就成为当前高校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首要目标和基础。只有加大建设力度,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才可以将实训室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建设和管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必要性
建设高校艺术设计实训室,实际上可以更好的对人才进行培养。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开展有了更多的要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本领和技能也不足以胜任社会对其的要求。
2.有利于实现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对接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具有实践性的。另外这些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也需要加强实践性。艺术设计如果不通过实践进行,学生就难以真正的进行练习与实践,因此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相关的绘图、广告包装等,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体操作,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实用性的人才。
二、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实训室的建设没有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之所以没有建设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得到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必然会造成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训室建设的忽略,实训室的建设只能停滞不前。许多的学院领导片面的认为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艺术专业的一个分支,不需要有实训基地,单纯的课程理论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手工制作与创意,就可以完成教学。实际上这就是将艺术设计专业片面化了,缺乏对艺术设计的全面理解,必然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
2.实训室的建设缺乏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因为得不到高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所以无法向上级申报和审批,资金必然无法到位,从而造成实训室的建设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和保障而停滞不前。资金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立也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需要社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实训室的建立。例如许多室内设计专业,缺乏相应的场所,学生不能够将自己的创意进行施展,也不能够制作出相应的室内模型进行练习,所以实训室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也是造成实训室建立出现困难的原因之一。
3.缺乏对实训室的真正管理和提升
尽管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是设置了实训室,但是实际上对实训室的应用和管理还缺乏力度。甚至部门高校的实训室等于形同虚设。一方面主要是其自身的建设和设施不符合教学的要求,学生即便到达实训室进行练习,也不能够起到一定的学习效果。或者一些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整体竞争力,建设了一些实训室,却从未对学生进行开放。这也就体现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与提高。
三、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方法和举措
1.学院领导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要想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院领导对此的重视。学院领导应该格外的重视这一专业,要明确既然开设了这一专业,就要真正的对学生负责,而不是当作一门普通的艺术学科来对待。学院领导的重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也有利于上级对于工作的支持。
2.相关责任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实际上也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院工作的一个支持。最近几年我国格外的重视高等院校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也是近些年来高校争先开展的一个新的专业。因此各个院校都应该本着将其办到最好的目的来努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例如艺术设计当中的动画设计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在实训室的建设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房以及具体的操作软件,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灵感的迸发和创意的实现。再比如室内景观设计专业,学院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场地以及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和道具,让学生来到实训场所进行创意的展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实践操作展现出来。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需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这样才可以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的顺利建设。
3.加强实训室的设施和设备建设并合理派专人进行管理与负责
要想更好的将实训室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行专业的管理和设备的不断设置是必要途径之一。艺术设计本身就需要较多的实践器材,其中包括电脑以及一些高科技的数码产品。甚至还包括许多的材料才可以顺利的进行。这些物品平时都在实训室当中,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真正的实现权责分明与统一,同时也应该切实的保障这些物品不被损坏。另外一些相对价格昂贵的数码产品,其中包括电脑等,都需要不定期的进行检修与维护,避免出现废旧坏的物品依旧在实训室当中,使得实训室的建设成为摆设。
结束语
最近几年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成为新兴的一个专业,许多高校都希望将这一个新的专业开展下去,并且在自己的学校取得一定的成绩。而实训室的建设是艺术设计专业离不开的一个部分,只有真正的将实训室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方杰.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121.
[2]徐凯歌. 高校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探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9:107-108.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了准确定位。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如何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合理而又有效的培养和管理,从而使他们成为适合时展的新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结合其思想特点,确定合理的培养方式,进行恰当的管理。随着高校连年的扩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状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如下:
1.1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性差。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录取分数比其他专业较低,加之现在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性格自私,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独立生活能力差,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升入大学后,把一些不良习惯如自由散漫、抽烟酗酒等带进了学校,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困难。
1.2 专业基础较弱。
这基本上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共性。他们大多是为了升学,急功近利,为考取高校在短时间内突击学习美术基础,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基础很差,甚至是没有基础。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1]
1.3 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接受自己是一个高职生的事实,盲目夸大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有的学生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本文提出以下符合他们专业特性的培养方式和管理建议。
2.1设置合理教学目标。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在实际艺术设计教学和学生课程设置时,增加实训课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理论讲解到位,实训辅导也要加强。应增加实训课时,培养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2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引导学生认知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准确自我定位,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强化,把课程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自主化,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2.3教学评价全面化、多元化。
由于艺术设计学习过程是一种长期积累、反复训练的过程,教师不能只突出学生学期末的学分考核“定性评价”,而忽略日常学习的“定量评价”,不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教学评价应该全面化、多元化,不忽视每一个被培养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不同设计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忽视每一个被培养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管理对策
3.1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职业教育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注重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进而使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2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教师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先进,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教得灵活,学生才能学得灵活。所以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终身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将职业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3严格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定期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建立良好班风、学风。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做好单独思想教育。
3.4学生管理制度要贴近学生实际。
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作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二是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既要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三是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四是坚持“精细化管理”,严格管理规章和工作程序,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
3.5创新工作方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育就是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你所关心的不能只是教学工作,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德育。德育工作不能仅仅是放在纸上的理论,我们应当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当中,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做到公平、公正、平等、科学。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能够使学生从不当和不良的思想理念中走出来,实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育人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管理,与为他们所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管理方法、基本素养等因素密不可分。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希望能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并总结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和教育管理的真谛,为我国新时期艺术设计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2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猛,约80%以上的院校相继开办了艺术专业,为社会输送大批的人才。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文科或者工科专业,是通过一系列严谨而周密的规划达到以物生物、以物生境的目的,这就需要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软硬件工作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性。实验教学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与之相互配合。然而,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火爆,招生毕业人数不断递增,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为此,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如何围绕着“实习、实训、实操、实训”四个基本教学功能,并提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展示能力”五种能力的环境[1],切实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成为高校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在艺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工作经验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艺术专业实验室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渴望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实验室提供学生将自己的灵感转化为实物,验证自己创意与实际材料结合的场所[2]。区别于工科专业实验室,既需要提供学生共性基础性实验场作,更需要提供学生在大量实践训练基础上发挥个性创作,激发灵感的环境氛围,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能满足素描等专业基础课等实践教学所需的空间。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是小班教学,且实践环节时间比较集中,实验室应提供学生熟练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的场所。(2)实验室空间布局应更为灵活,能成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和激情、发挥其想象力的空间。(3)能满足艺术专业随机性的特点。学生与教师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或某间教室展开实践,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验室应具备更为灵活而开放的机制。(4)能成为学校和社会互通的平台,在人员交流、项目合作、设备共享等方面实现互助互利。
二、艺术专业实验室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艺术专业人才在社会需求增大,各个院校都加大了艺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的力度,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缺乏对艺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远期规划。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短缺和经验的不足,往往停留在“急需什么就建什么”的状态,虽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但当专业建设逐步向前发展之时,特别是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建设水平越来越难以支撑专业远景发展目标。(2)实验室建设经费来源单一。实验室建设主要依靠学校投资,而在综合性院校中,艺术专业并不属于重点学科,在资金投入方向难以得到倾斜,导致在购买设备及扩充场地受到一定的影响。(3)实验室师资结构不合理。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师资包括实验教学教师与管理人员,然而对于两者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其结构不太合理。实验教学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实操”、“实验”、“实习”、“实训”等课程指导,却不愿意参与到实验的管理,专职管理人员往往被视为单一的教辅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少,提高素质和能力的机会少,导致其综合素质难以提升[3],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4)交流空间不足。现代艺术设计的发源地德国“包豪斯工业设计学校”采取的师傅带徒弟形式,师生互动性强,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面对招生人数的增加,这种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也为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困难。其次,艺术设计专业与外部企业常保持密切的项目交流,区别于课堂教学,应建立友好的交流空间。(5)实验室管理制度不配套。实验室制定了众多管理制度,但多数是参照甚至照搬其他工科专业,与艺术专业特点不配套,不能适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艺术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建议
1.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实验室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专业建设规划,并依托于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予以展开。艺术专业实验室主要包含“实习、实训、实操、实训”四个基本教学功能,针对需要实践操作类课程而设置。应注意,实践操作课程不仅包含课堂内凭借笔和纸以及简单道具可以完成的写生类或绘画类等课程,还包含必须借助仪器或电脑来完成的课程[4]。在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规划时,必须系统而全面的考虑,至上而下,减少避免实验室结构性矛盾的产生。 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原本就属于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边缘型学科,在实验室建设规划中,可考虑与高校其他专业协同共建的可能,搭建多学科互通平台。
2.扩充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其他工科、文科专业,在高校仍属于小众专业,在争取学校资金扶持受到一定的制约。艺术设计实验室主任不应将眼光仅局限在学校实验室专项建设基金,而应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将实验室变成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桥梁。地方中小微的企业项目可以直接引入艺术设计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完成,在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3.加快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和管理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教师存在的身份困惑问题,应逐步淡化实验教学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界限,实验教学教师也应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从而实现业务上的交流和互补。在师资队伍培养中,一方面注重引进有系统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特别是来至企业的人员;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执行现有教师培养计划,主动到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进修,不断完善提升自我,从而在“实操”、“实验”、“实习”、“实训”等课程指导过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展示能力。
4.精心进行实验室空间布置。在艺术设计专业验室空间的规划需要更为科学组织,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实验室,大型设备相对较少,但所使用的设备或仪器种类繁多且零碎,极易形成混乱;有别于工科实验室更为规整的仪器布置方式,某种程度上艺术实验室本身就是一项艺术设计的作品。在单个实验室空间布局中,一方面考虑设备使用是否便捷、安全,设备布置是否符合加工工序,仪器间距是否有足够留给实验者操作,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性,给予学生思维交流碰撞的欲望。在整体实验室空间布局中,应考虑是否构建实验室群、是否将共用实验室集中,目标都是实验室使用更为便捷和高效。在进行艺术实践创作中,学生构思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对于实验室空间和时间上的使用也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实验室应有意识开放一块区域供学生使用。该区域应具备所需的主要设备或仪器,同时位置需其他实验室分隔,避免对正常教学使用造成影响。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将实验室的走廊、门厅也扩展为实验室的一部分,如艺术展廊,通过学生的创作展示提升学生的展示能力。
5.如何运行信息系统管理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所必须考虑的课题。计算机能实现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且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学生能通过网上查阅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预约;实验室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系统掌握各实验室使用率,并实现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追溯,如某位同学多次预约实验室而没有去,则向该同学了解情况并限制其预约权限。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是学校进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如何有效提高其使用效率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本文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几点思考,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实验室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才能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等.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2-15.
[2]俞膺洁.艺术设计实验室开放模式研究[J].大舞台,2013,(3):193-194.
[3]凌邦国.高校实验室人员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2012,(29):198-198.
[4]徐D.设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4-157.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t and Design Specialized laboratory
LIU Mei-xian
关于艺术设计工作室制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德国的包豪斯艺术学院。包豪斯艺术教学思想中第一次将美术教育与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室环境中学习,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紧密,具有组织教学、承接项目、促进科研三大功能,能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在工作室运作机制中以工作室为学习环境、实现项目化的学习任务、职业化的学习角色,并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课堂,让学生各司其职,合作完成项目。教师则按照企业标准考核学生作品。可见工作室制是一种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开发性的教学方式,其优越性有目共睹。
工作室的运行与管理研究能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方面的改革产生强大的推力,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由于工作室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位,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室制所反映出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在其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工作室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把握基于工作室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与监控。
1.基于真实项目的嵌入模式。通过企业提供项目来源,校企合作制订项目课程体系,遴选项目。在嵌入项目后,基于校企合作搭建的项目工作室平台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完成学生知识、技能的对接。同时,围绕真实设计项目的要求,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形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相关理论、技术要点的全面导入,构建并实施“工作室+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由校内的项目设计工作室、艺术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工作室组成了真实工作环境。基于工作室平台通过校企互派人员,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完成实际设计项目,校企共同考核、遴选采纳学生设计作品,并推广。这样不仅能实现项目成果的转化,也能促使学生不断经历从创意到设计,再到企业采纳与市场推广的整个工作流程的真实体验,真正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2.通过创新项目导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严格把关项目来源,根据课程内容将项目一一分类,比对遴选,将能够覆盖整个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的项目依据其难度、规模、需求时间段导入对应课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素质水平,将难、中、易三个层次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项目组,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相关理论、技术要点的全面引入,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3.可以在部分工作室和项目实施准入制,对技能水平高的学生项目团队通过校企联合考核,可以进入相对难度与规模均较大的项目工作室。并通过改革工作室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与项目成果评选激励,从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
4.按照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要求和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素质要求,在工作室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将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在项目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用企业化方式对学生项目运行进行管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将职业视为事业,做到敬岗爱业,进而精业乐业。
总之,加强工作室的运行与管理,能够弱化一般性的行政化管理,简化行政管理的形式因素,将师生的教与学由以往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实现外在的行政干预向内在的主动行为转化。同时,工作室模式能够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培养学生不仅具有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要具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就教学方面而言,既有教师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又有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亲身体验。教学活动双方相互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MayoClinic在核心部门安排设计专业人才,快速的开发了新的系统和新产品,最终获得了成功。Jack&Jones把设计人才引入到市场部,让设计思维接近市场战略,强化了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也可用在企业内部过程的革新。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Kraft,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对公司的物流系统进行了改善,对物流公司运送货物的托盘进行重新设计,充分利用的几率提高了162%2。Google、PFG、Telenor公司的CEO意识到通过设计改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于是在公司投入设计管理人才,对公司环境进行改善,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革新能力。终上所述,设计管理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创新的思维及革新的方法,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而大学持续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起着关键作用。
二、以设计管理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标: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新生活的价值及明确的设计哲学,共同构成了以创意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需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都积极的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诉求,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追求以研究为中心的深入化教育。设计哲学重视人性与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之间有机的关系。首先,造型哲学的价值方法论追求政策性、多学科教育,把造型观念作为教育目标,运用到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当中。其次,分析适合人类创造性的造型思维,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意性的概念化可以制定及开发出设计造型教育课程,让学生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创造性的感官和独创性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实施,并开发有依据的方法论。最后,理解设计造型要素和造型语言,连接创造的方法,是明确设计教育目标的意识,实现设计造型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方向:追求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机构。
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并追求教育的深入化。不仅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障碍之壁,并且要有效的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意味着必须从整体上来判断开发投入的比重。首先,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脱离单纯的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第二,创建独创的研究活动来进行品牌开发,并倡导设计师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以此来最大化设计产业的附加价值。第三,把所需的独特的研究主题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第四,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项目流程。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是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水平的高级化、深入化,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
(三)教育内容: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4。人类、环境及信息化时代,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具体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5。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三、结论
产业社会时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学生有预见性的观察能力,视觉层面的认识能力,学生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及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优秀的造型能力,因此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把不断的课程开发作为重点。教育课程的本质必须向融通性和弹性需求性转变。通过获取方法论、科学的思考能力及审美造型能力等来创造设计价值。社会在不断变化,倡导革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意义在于,对未来市场进行展望的同时,开发出提高学生设计管理能力的创新课程。
首先,在信息知识多样性及共通性的背景下,和谐的自然环境价值和人类新的生活价值,明确了的设计哲学理念,这些构成了以创意性及设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人们在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时,不能跳过和忽略的就是“包豪斯”,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代名词。人们不断研究其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广泛指导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等,而后者才是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核心和根本。
包豪斯体系强调的是:
1.设计应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如果说,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和从业人员都达到了以上几点的要求,或许今天也就不需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纵观国内的艺术设计行业,社会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没有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社会满意、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较大水平上的差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艺术设计教育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过程中宝贵的指导思想。
二、设计和设计师
何谓设计?它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还同时肩负着把制造产业与尖端的软件产业一同吸纳进创造磁场的重任。”①而设计师,则是从事设计这一职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设计师,是特殊的族群,与设计师们的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胸怀,改善环境的渴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提高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品位,去帮助或改变这个社会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有些设计师们的世界是很“窄”的。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弱点是一样的。有些知识分子大多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多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出发,这对于整件事情和整个层面来说,是相对狭隘的。而有些艺术设计师,将自己圈在一定的小文化背景里,其认识和境界或许就停留在较窄的层面。
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创作,应面向社会。对于社会,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并有责任感,在文化意识上发生作用,并把个人和现实文化联系起来。相应来说,艺术设计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艺术的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三、设计和设计管理
管理需要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的应用和行销上经常进行创新,其重要因素就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中所进行的管理,以提高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进行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简称RSA )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此奖目的在于借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的步骤,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②。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设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③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不难看出,Michael 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
设计管理,从企业层面的理解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对设计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管理,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设计管理,企业的设计管理,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是最典型的设计管理的实例,也是目前企业运用的设计管理。
四、如何进行设计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其基本的内涵已渐渐走向统一。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相信这是很多人目前真正关心的,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和从业经验谈一些理解。
第一,设计战略和策略管理。
设计战略和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情况、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等)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它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企业必须要制定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有效地管理。
第二,是设计目标的管理。
设计必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在说到设计师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一般较为感性,在目标的设定、执行等方面最好能有强有力的管理,使之切实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
设计,是一个讲究创意、思想的工作,但并不表示设计就不需要流程。设计的流程管理,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和任务。
第四,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
包豪斯体系强调的是:
1.设计应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如果说,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和从业人员都达到了以上几点的要求,或许今天也就不需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纵观国内的艺术设计行业,社会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没有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社会满意、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较大水平上的差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艺术设计教育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过程中宝贵的指导思想。
二、设计和设计师
何谓设计?它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还同时肩负着把制造产业与尖端的软件产业一同吸纳进创造磁场的重任。”①而设计师,则是从事设计这一职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设计师,是特殊的族群,与设计师们的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胸怀,改善环境的渴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提高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品位,去帮助或改变这个社会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有些设计师们的世界是很“窄”的。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弱点是一样的。有些知识分子大多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多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出发,这对于整件事情和整个层面来说,是相对狭隘的。而有些艺术设计师,将自己圈在一定的小文化背景里,其认识和境界或许就停留在较窄的层面。
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创作,应面向社会。对于社会,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并有责任感,在文化意识上发生作用,并把个人和现实文化联系起来。相应来说,艺术设计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艺术的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三、设计和设计管理
管理需要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的应用和行销上经常进行创新,其重要因素就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中所进行的管理,以提高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进行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RoyalSocietyofArts,简称RSA)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此奖目的在于借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的步骤,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②。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设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Farry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③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不难看出,Michael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
设计管理,从企业层面的理解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对设计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管理,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设计管理,企业的设计管理,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是最典型的设计管理的实例,也是目前企业运用的设计管理。
四、如何进行设计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其基本的内涵已渐渐走向统一。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相信这是很多人目前真正关心的,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和从业经验谈一些理解。
第一,设计战略和策略管理。
设计战略和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情况、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等)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它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企业必须要制定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有效地管理。
第二,是设计目标的管理。
设计必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在说到设计师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一般较为感性,在目标的设定、执行等方面最好能有强有力的管理,使之切实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
设计,是一个讲究创意、思想的工作,但并不表示设计就不需要流程。设计的流程管理,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和任务。
第四,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
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是使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集思广益”,即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一个环节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即设计成果转入生产以后的管理对确保设计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设计部门应当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实施监督,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第五,知识产权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企业经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设计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避免出现模仿、类似甚至侵犯他人专利的现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设计的某一阶段进行审查。设计完成后应及时申请专利,对设计专利权进行保护。
结语
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软件、技术和管理”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生变化,设计管理的定义和影响也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一种应对激烈竞争的最具潜力的工具,设计管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在目前以及将来,对设计管理的探讨和发展应当被我们关注和重视。
注释:
①(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279页.
②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③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第1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俊编著.现代设计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陈屹,谢华编著.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
(一)师资力量不足。在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少、学生人数多这一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在扩招后,好些专业教师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师生比远远超出国家教育部艺体类师生比标准(C级)1:11的比例。由于师资的短缺,又要确保教学正常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类不得不放弃小班授课,采用合班上大课等的方式,同时校外聘请兼职教师来加强教学力量。有时外聘老师数量比本院专业教师还多,再加上外聘教师并非都来自于高校和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他们中有的来自广告公司、有的来自摄影工作室、有的来自书画界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虽然在生产一线工作,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缺乏对理论的深入讲解,有的新教师刚毕业就步入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都给教学效果与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硬件设施缺乏。大部分独立学院招生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而这些专业由于实践性强,对场地建设、硬件设施都有很高的要求。公办大学可以得到了国家的倾斜性支持,但独立院校只能靠自身投入资金。因此相当多的独立学院在增加招生的同时相关设备和维护人员的配备却不能同步实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秩序混乱。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比较懒散,迟到、旷课情况严重,走进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室,学生要么在教室、楼道中来回走动;要么教室里不见人影――或在写生、或在采风、或在宿舍睡觉……总之,全然不见其它专业学生那样正规有序的教学秩序,这令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在例行检查时频频摇头。
(四)教学实践弱化。学校配套硬件设施缺乏将导致实践课时量的减少,而部分教师由于本身与社会接轨不足,对社会的设计趋势缺乏敏感性,对工艺流程、设计材料不熟悉,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日益强调“素质化教育”,弱化“专业性”的导向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类的教育正在被塑造成一种动脑不动手的专业形象。在独立学院由于实践条件不具备而将手工作业忽略,各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形成了无电脑不能开课的局而。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懂材料与工艺,不了解市场与用户,甚至毕业后都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实际设计任务。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创新的措施和建议
(一)创新教学管理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其中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仅“管”好,还要“理”好,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成才营造一个科学、严谨、良好的学习氛围。独立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在管理制度中彰显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或绘画等纯艺术专业有所区别,不可生搬硬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三、四年级时可按自己的兴趣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导师进入某个工作室进行学习,采取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室的建设,以教师的艺术个性、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来感染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去追求艺术的创作美感,并且面对面地讨论学习、创作体会,交流艺术思想,又可以使他们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在专业课程上贴近设计实践,训练学生以更专业的态度与深入探索的精神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由学院出面与社会上的企业联系,建立重点实习基地。将企业实际设计课题带入课堂,既为教学提供了实践机会,又为学生的毕业去向开辟了途径。另外成立大学生艺术设计创业中心。帮助学生与社会各企业、设计公司建立多方联系,以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高校自身来说,它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重要的文化建设阵地;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图书馆是能辅助教学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能汲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因而图书馆的建设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图书馆的建设包含许多方面,而馆藏的建设则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图书馆馆藏是指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所集合的文献资源的总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馆藏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局限于纸质书籍,同时也包括电子资源,如电子图书、音像制品等。高校是由若干专业组成的,不同的专业对于文献资源的要求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时也有其特点,因而图书馆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建设馆藏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试着探讨图书馆在针对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的途径,以求促进图书馆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共同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中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的特点
1.馆藏载体丰富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重实践重专长的特点也使得这一类型的馆藏资源体现出多种载体并存的特征。除了纸质图书外,也有许多非纸质的馆藏资源,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电子资源,如电子图书等。除此之外,也有些图书馆会收集一些学生毕业作品等艺术作品,这些资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2.纸质馆藏资源的装帧较为特别
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分类,艺术设计类的图书多集中在J类,具体来说从J0到J5类,J0为艺术理论,J1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绘画,J3雕塑,J4摄影艺术,J5工艺美术,各个大类里又复分了许多小类。此外,TU类也有少量室内设计方面的书籍,其中又以J2到J5类书籍的流通量最大。其他类别的图书以16开和32开的居多,能较为整齐地排列在图书书架上,整齐易找。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图书则装帧十分多样化,大小形式多样,纸张类型也多样化,有普通纸张,也有材质较硬的铜版纸,有些书籍的装帧与设计也与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相切合,十分多样化,富有个性,体现一种艺术审美。这些装帧特点都是为了书籍里的内容更好地为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所用,使书籍中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加清晰和完整。
3.图书馆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价格相对较高,更新慢
艺术设计类许多图书由于装帧特别,价格相对较贵,电子资源由于对“专”“精”两个字的要求较高,在资源开发上成本也会相应地提高,因而价格也相对较贵。许多艺术设计类图书尤其是画册、作品集和室内设计方面的书籍采用精装,使用铜版纸,印刷清晰度极高,价格都在50元以上甚至超过百元,此类图书的价格比其他类型的书籍价格偏贵,更新速度也较慢。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图书馆馆藏资源需求的特点
每个学科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要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需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且有艺术审美能力,“专”而“精”的人才,所以对图书馆中的馆藏资源也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馆藏资源内容的实践性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时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对馆藏资源的要求也必定是重实践性的。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图书馆为例,从2015年1月到2015年5月这几个月间,借阅频次最高的几本艺术设计类图书中有《1分钟画出快乐简笔画》《唯美插画技法速成》,这些图书都是一些传授绘画、书法技能的图书。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此类重实践教学的图书资源是较为感兴趣的。而在电子资源中,类似题名的电子书籍被下载阅读的频次也较高。
2.对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要求相对较高
艺术设计类图书中,有许多是画册或名家作品集类型的图书,由于是直观呈现,需要给读者最为直观的感受,因而该类书籍的阅读者通常对书本印刷的清晰度、纸张质量、排版分布等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设计类书籍中有大量精装、大开本、纸张为铜版纸的书籍,这样能迎合读者对书籍的高清晰度、高质量的要求。此外,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是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有的专业素质,因而纸制图书在印刷质量和装帧上有较高的水平,也更能吸引该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艺术鉴别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艺术设计类馆藏建设的途径
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众多馆藏资源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对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切合这两个特点,再结合各馆自身实际来寻找途径。
1.重视馆藏资源的层次性和全面性建设
艺术设计类馆藏建设应该始终与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建设特点相结合,重视资源纵向的层次性建设和横向的全面性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培养都有其特点,因而在馆藏资源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要切合各个阶段发展的资源。以大一新生阶段为例,学生们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此阶段注重基本功的培养,一些介绍入门技法和基本知识的资源对他们而言会显得十分有意义。以此类推,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好资源的层次性。由于艺术设计类馆藏资源的载体十分丰富,艺术设计类图书由于装帧等原因呈现出价格贵、更新慢的特点,在进行资源馆藏建设时,应该结合馆内经费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让馆内资源全面些,购买电子资源,订阅更新速度较图书快的艺术设计类图书,给学生们多些内容选择和形式选择。
2.在馆藏资源采购时重视与教学部门沟通
图书馆是一个教辅部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馆藏资源建设,该专业的师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因而在馆藏资源建设时,应该多收集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意见,可给他们提供一些书目清单供他们选择。此外,也可以安排一些有经验的相关老师进行图书现采等,使所购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使用者接受。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艺术设计专业图书利用率的途径
据了解,艺术类学生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方面并不是十分积极,这可能与除了课堂之外他们很多时间都要在创作室进行实践创作有关。如何才能使此类资源更好地为学生们所利用呢?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途径:
1.重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新生开展入馆培训工作
新生入馆培训是图书馆介绍馆内资源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用资源的基础是了解资源,要想艺术设计类资源很好地得到利用,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资源利用的培训与引导,主动将馆内资源介绍出去。如针对大一新生,可将一些提高基础技能的资源介绍给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可设立艺术设计类阅览室,营造阅读氛围
环境氛围的营造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重审美、重情趣等特点,可设立艺术设计类专门阅览室,对其进行精心布置,除了干净的桌椅、绿化植物,也可摆放一些书画或其他美术作品,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又富有艺术气息的阅读环境,以吸引读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及时对资源进行更新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十分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因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迎合社会的发展,所设计的作品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发展。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资源进行更新,剔除一些旧的资源,及时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源,以此来吸引读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18-02
创新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示范性高职院校更需要履行好这个职能。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本文拟对示范性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心理历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准备期,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搜集和准备相关资料,并初步尝试解决问题;二是酝酿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疑惑时,暂时放下,放松心情,这时潜意识仍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豁朗期,突然领悟,涌现出灵感,了解问题解决之关键;四是验证期,试验及实行方案,检验是否能够实现。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对事物领悟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的目标需求体系素质水平,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完全由创新主体所决定,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制于外部环境。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大家的目的取向不一致,那么每一个成员的目标需求体系的驱动作用就可能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大家的目的取向比较一致,就可能使每一个成员的目的驱动作用得到加强。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从体制、制度人手,理顺所有成员的利益关系,使大家的目标需求趋向一致,这样才能使每位成员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示范性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加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改革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职能的延伸,对高职院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示范性高职院校长期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高职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只懂课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对示范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正适应了高职教育思想的变革,是高职教育思想变革的必然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频繁,要将知识转变为经济,唯有通过创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具有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客观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学生,而要想完成这个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极为关键。因此,为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高职教育往往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示范性高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典范,更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探知欲强,而且面临着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为了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地走上社会,找到能供自己施展才华和大展宏图的平台,他们在各方面都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与艺术设计有关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很强的基本功底及较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对于专修艺术设计的高职学生来说,为了能够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具有挑战性的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他们需要加强自我修养,注意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则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
三、示范性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培养是示范性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现阶段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示范性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在实践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欲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强心剂”的作用。而人的创新欲望往往是通过创新训练而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除学习固有的书本知识外,还应重视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学习,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有机会验证所学到的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新,逐步建立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创新。
艺术设计人才的考核标准具有双重性,即包括知识性和实践性。对于要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体现自我价值并直接接受社会评判的主要方面便是实践能力,因此,示范性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在实践能力上给予很大倾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何为“鱼”,更要知道如何“渔”。21世纪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创造型的人才,而学生要完成从受“鱼”到会“渔”的转变,必须通过大量的如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这种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或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某项实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迫使自己主动思考、探索、解决具体问题,参与研究讨论。只有通过实践来接触、了解社会,才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另外,通过实践将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机会去补充和拓展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精神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容量和结构是否合理有关,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支撑,最终只能流于空想,这就需要以所学的专业为中心,拓宽知识面,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也需要不断增进不同学科、课程和知识的联系,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但是,仅限于此远远不够。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还需要逆向思维的激发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的高职院校更需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设置利于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环节,并鼓励学生对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内容或前人的成果进行揭短纠错,让学生敢于表达新看法,走出墨守成规的束缚,拒绝人云亦云的做法,鼓励他们在合理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个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很少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性,也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创新的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整齐的行动和标准的解决方法,而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因而大学应培养的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会思考、能动手的人。因此,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除必要的共性要求外,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个性。一个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具备创新的潜质,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红专.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构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2(1)
[3]孙凤森.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J].艺术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