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

时间:2023-11-07 11:2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

篇1

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集财务审计、法纪审计、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它具有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但从该审计工作实际效果看,其所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各方面期望上,还存在诸多矛盾,需要寻求思路,逐步解决。

一、军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1、重视不够,组织实施难度大。

部分军队组织部门没有真正把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机关走走形式而已,致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互相推诿,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有的单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只满足于“例行公事”,过关完事,而不能通过审计从经费的使用、管理、单位全面建设情况考核干部的决策能力、理财能力和事业心等,未达到审计的最终目的。

2、审计制度不够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处于探索规范阶段,现行法规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据《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试行)》。该标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不同等次的区分度不够,特别是“好”与“较好”界限模糊;二是内容不足,衡量履行经济责任是否“规范”的内容较多,衡量履行经济责任是否“全面”和“有效”的内容相对较少;三是操作性不强,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尤其是“好”与“较好”的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四是评价逻辑不一致,“好”与“较好”侧重于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一般”和“差”侧重于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结果。

3、审计力量不足。首先,军队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军队审计职能的拓展,审计范围的增加,审计部门的工作量、难度也随之加大,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逐渐突出。其次,由于审计力量不足的现状,难以提高审计覆盖面,也使一些领导干部抱以侥幸心理,难以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应有的约束力。

4、审计资料收集困难,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当前,由于经济违纪手段隐蔽,审计时间有限,审计成本不足以及审计方法落后,使得审计人员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难度增大。加之,用于审计的资料和证据来源大部分都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提供的,其真实性、完整性很难确定,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更为突出。

5、审计独立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有一定权力,且在重要岗位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本单位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形成“关系网”、“感情网”,审计部门在审计时,较难得到真实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当发现有违规违纪的情况时,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便会招来“明点暗示”或“软磨硬缠”,个别的还会出现公开叫板。所有这些,都可能使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加大审计风险。并且,领导干部作为权力拥有者一般处于强势地位,而审计部门和人员作为被领导者处于弱势地位。从理论上说审计部门和人员只能对领导干部有关经济权力进行监督,而领导干部则有可能运用其它权力对审计进行反制。

二、新形势下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干部管理、使用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干部、纪检与审计部门,要把它作为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和审计工作职责范围的重要内容做细做好,二是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党委要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专人负责。干部离任,一律要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与干部部门应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2、完善法规制度,细化评价标准。

依据现行相关的法规制度,结合客观工作实际,修改、补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解决审计实践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增设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标准真正反映领导干部是否全面、规范和有效地履行了经济责任。在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和经济责任履行合法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绩效性。量化指标并采用定量评价法,提高标准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将现行标准的四个等级即好、较好、一般、差确定不同的分值段。其次,将所有分项指标统一到定量评价上来,对标准中的每项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分配相应的分值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每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也尽量采用一些能量化的数据如经济决策效果良好率、经费保障落实率、廉洁指数等;最后,根据每项指标得分算出总分值,依据总分值确定审计对象所处等级。在根据总分确定审计对象所处等级时还可以设定一些重要指标,这些重要指标的分值不应低于某数值才能评为好或者较好。此外,应注意设置修正指标。对因国家或军队宏观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出现异常等现象,通过所设置的修正指标进行调整。

3、适当在编制、经费保障上倾斜。

目前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军队在军事经济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保障、集中采购等举措在部队已经施行多年,但审计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决策部门应当考虑适当增加审计部门人员编制,在审计机构设置、经费预算等方面,各级党委应予以充分保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军事经济监督目的。

4、加强军队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必要。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审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给注册会计师执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此能够为中小民营企业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一、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民营企业有许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如温州的低压电器业中已涌现了象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温州康奈鞋亚、红蜻蜓鞋业等5家制鞋企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绍兴的轻纺企业已尼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其规模越来越大,集纺织、印染、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越来越多。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家族式管理是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并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企业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往往因为经济责任关系不清而引发利益冲突,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时间不长,主要受制于投资者和企业主,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行业交流和政府部门指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内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我国《审计法》中只规定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进行内部审计,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行为等没有相应规定,致使中小民营企业只能参照国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进行,而明显带有国家审计的痕迹。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部门甚至提出内部审计外部化,将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对立面”,形成并加剧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对立。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僵化

据相关部门调查的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其内部审计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方式下顺查、逆查等方法,根本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常常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根本无法真正高效率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三)审计范围只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未向经济效益方向拓展

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主要进行查错防弊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投资主体、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如何将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逐步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就成为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难题。

三、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扶持和指导工作

虽然国家审计部门没有强调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建议国家审计机关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对中小民营企业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内部审计程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工作,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二)创造中小民营企业独立审计环境

虽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只有在企业所有者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才有利于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也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通过服务间接地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工作迅速发现和反映问题,规避企业风险,促使内部审计影响和服务于企业高层决策。

(三)构筑电算化方式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新方法

构建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已开始实行会计电算化,致使原手工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审计人员应通过全程参与的形式与财务部门一起制定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进行必要明确的职责分工,查明内部控制制度中可能发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加强对财务软件日志文件和上机操作记录的审计,确保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

(四)内部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命,中小民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账务表面的错弊越来越少,内审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到管理效益审计中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工作,从而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扶持,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和补充既懂财会审计知识又懂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整体素质,才能加强经济合同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产重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进一步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中小民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波、沈培强,2006年: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审计月刊。

[2]汪红健、张忠德;,2005: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篇3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248-02

引言

一个企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管理者的正确管理。而内部审计是世界各国成功企业普遍采用的内部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国际化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更加凸现出来,其领域不断加宽,力度不断加大,职能不断完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

1 内部审计是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处于同一平台和载体之上,在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企业风险防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开展审计的过程,决定了它构成企业智力资本的一部分,并在智力资本发挥增值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属于价值链的辅助活动领域,能够通过特定的途径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一定是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的成本,或者是企业基础活动不可或缺的。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跨国公司的实例来看,其内部审计部门不仅没有因为社会审计的蓬勃发展而被替代,而且其工作已经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监督、检查”的范畴,而是充当了内部咨询、评价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一现实也证明了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价值链中能够且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创造功能。

2 开展企业发展战略设计,锁定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公司发展战略审计则是通过评价、监督公司最高层的战略决策和一般经营层的战略执行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应该把企业发展战略审计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和领域,在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审计过程中,往往是将其融合到各种类型的审计项目中,作为这些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或一部分审计程序展开的。

2.1 在投资决策专项审计方面

包括对外投资决策、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审计。内部审计更多关注对外投资决策是否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投资回报、控制资源、获得技术或市场等),避免盲目扩张;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是否能够驾驭股权投资项目,防止公司投资到公司不擅长的领域等。

2.2 在生产及物耗能耗专项审计方面

内部审计不仅着眼于技术经济指标和财务数据,要从公司装置的规模和配套结构、工艺线路、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以及技改技措等方面综合考虑生产成本控制的优劣、装置能耗的控制潜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和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上,提出企业装置和工艺流程改造的长远规划和从根本上消除制约节能降耗的瓶颈的办法,提出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和装置效能综合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2.3 在物资供应专项审计方面

关注公司采购体制建设和完善情况、战略供应商布局以及合作情况、集团性公司合理安排和调剂库存的机制和能力、物资采购的市场主动性把握等方面,来综合判断物资采购工作整体是否满足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如对外采煤炭、钢材等大宗原料和物资,建立了集中统一的采购体系、全公司范围的一级供应商网络,以及采用集中的电子商务采购系统,确立了战略供应商和战略采购的思想。内部审计在开展物资供应审计时,应关注企业是否从战略高度构建了上述物资采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对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善的进一步意见和建议。

2.4 在产品销售专项审计方面

把公司销售体制建立和销售手段放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去评价,是否建立了具有市场把握能力、信息反馈及时准确的销售网络,是否具有抵御市场波动的机制和主动性措施,客户群体的忠实度、稳定性以及战略协作的程度,销售网络的构建是否符合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销售手段和销售网络构建是否具备成本效益原则等。如在神华集团把煤炭业务集中到煤炭销售集团统一销售的基础上,成立大区销售公司,这就在战略上奠定了掌控市场主动权、稳定国内煤炭市场的基础。内部审计在开展销售集团审计时,应对销售体制改革前后运行情况提出改善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凡此种种,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过程中,若成功把公司战略审计广泛应用到审计项目中,将大大拓宽审计的视野,所出具的评价、分析和建议必将上升到新的高度,就不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次,对促进公司价值的提升的作用也将倍增。

3 开展风险管理设计,为企业价值提升提供保障

企业价值的增加和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对立且不可割裂的方面。企业风险是指企业未来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并可能带来损失,这些风险包括外部和内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美国COSO委员会出具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

内部审计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参与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3.1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内部监督的组成部分,对完善、提升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安排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审计项目,强有力地推动了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在评估风险过程中利用概率和数理统计原理,采用专门设计的风险概率表和缺陷认定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如与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交流、查阅公司领导层会议记录和集体决策记录,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

3.2 协助制定应对策略。加强对风险应对措施落实的跟踪

应对风险是整个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而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专长和专职,但内部审计部门结合自己独立于业务之外、分析问题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将对公司层面提出应对措施起到积极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取管理建议书的形式直接提出风险应对建议外,还通过向管理层提交专题报告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措施和意见,赢得管理层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4 拓宽经济责任设计的范围,促进企业管理者履职和管理能力提升

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领导班子加强集体决策和民主管理能力,依法规范地用好权利,提升企业执行力的良好手段。把企业价值创造力观点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会更好推动领导者规范地运用权利,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从制度上确立企业价值创造力至上的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执行力。

5 做好工程项目建设设计,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

“今日的投资就是明日的成本”,尤其是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该项目以后运行的成本大小、效益优劣就基本上被确定了。内部审计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参与各种规模的修理费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审计和竣工阶段审计,控制和压缩项目成本支出,削减不必要和虚增的建设成本,将直接降低以后各期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5.1 决策阶段的审计

在决策阶段进行审计,体现了内部审计从事后开始向事前审计转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起到立即发现,立即制止和更正的作用。如有些企业单纯为了追求本企业的发展而忽视公司的整体利益,有些企业借投资项目的东风搭车搞面子工程,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现象,将会使项目的论证不充分或进行误导性论证,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增加企业投资成本,造成资金浪费。

5.2 实施阶段的审计

在实施阶段审计,对在建项目的设计、招标、合同、施工管理等进行审计,实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偷工减料或在隐蔽工程方面造价,或者施工质量未严格按照要求控制等,做到防患于未然,起到实时监督的效果。

5.3 竣工阶段的审计

在竣工阶段审计,主要是通过竣工决算审计对投资项目竣工后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对财务核算情况、工程结算情况等进行检查,重点确定项目成本的真实性,查找出项目中虚列或错列的成本。

6 结束语

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增加责无旁贷,而且一定能够有所作为。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拓宽审计领域,提升审计层次,在实践中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组织和技术层面、审计业务技能和手段等方面的困难或障碍,内部审计人员坚定地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不懈地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审计成果向企业价值的转化,那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会在提高企业价值的道路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可实现高校资产增值目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履行工作职能能够实现高校资产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对于高校资产的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即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努力帮助高校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挽回的损失(或创造的效益)时,高校的资产价值就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间接价值,它包括“威慑价值”和“潜在价值”。“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在高校治理结构设计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当事人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促使其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维持高校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提高工作绩效;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协调管理、优化价值链为学校创造“潜在价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管理控制功能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与企业单位经济协作活动日益增多,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还具有以下职能:一是监督职能,防弊纠错,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监督是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防范、监督高校各级干部的廉洁自律,对于维护学校声誉,对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有保值增值作用;而且对于高校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防弊纠错,能够有效防范经济损失,保护学校资产。二是鉴证、检查、评价职能,控制成本,节约资金。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正确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法律和考核标准,在监督检查的事实基础上行使鉴证、评价的职能,其客观性强、可信程度高,因此其鉴证、评价作用是其他部门不能代替的。它涉及高校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的关键指标、计划、预算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具体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现代化高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这些方面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评价高校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评价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揭示高校经营中存在的弊端。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审查的重大项目,是实施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整合高校内部的各种信息,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风险。三是管理控制职能,提高投资效益。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新定义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实现组织目标,其主要功能是为组织领导提供真实的控制信息,使组织在管理控制中目标到位、措施得当、管理有效。现代高校制度管理控制职能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固有功能,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加强管理自身建设的要求,具有主动参与性,其管理控制职能也将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通过对高校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如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等,可以加强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节约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投资效益。管理控制职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找到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学校的管理控制;通过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防范投资风险;辅助高校建立健全系统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由原来的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与直接控制相结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加快学校经济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防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决策服务职能,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现代高校制度的建立,使政府对高校经济活动由直接行政管理向间接的经济责任关系转变,高校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赋予它更高的地位,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因此而有了质的飞跃,由泛泛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逐步转移到为管理决策服务。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其成本、效益的审计,对各种教育政策和措施做出决策前和决策后的成本、效益评估和成本、效益的审计,使教育经济核算思想成为学校管理者决策的工具,为引进人才和教育发展投资成本需求提供科学预测,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已有20余年,从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在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甚至审计人员眼里看来,内部审计工作就是查错挑毛病的,诚然,监督检查仍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通过这一职能才能实现其他的职能,但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纪检监察部门,它是高校内部专业技术职能部门,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如果仅仅将查错纠弊作为内审工作的指导思想,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形象和工作方法,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有甚者,某些高校由于相当长时期内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工作范围狭窄,内部审计的作用很不明显,在机关机构改革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审计部门被并人纪律监察机构,失去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管理审计及审计监督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对待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未能得到及时、严肃而合理的处理,其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这种怪圈现象并不说明高校基层领导不怕法律制裁,对各种违纪现象听之任之的惯性模式,使内部审计人员形成了以微观思维定式为主的模式,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教育审计很多都是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在总体上也制约了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审计监督形式滞后。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应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依赖事后监督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在会计监督失效的时候,即在问题出现时,审计才会站出来评价你这里不合法、那里不合规范,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不仅不容易赢得被审计单位的信服,“事后诸葛”的形象也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打折扣。四是经济责任制有待完善。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教育系统内高校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有自己的行业特点,系统内实行经济责任制实行权责利的分开不能完全借鉴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虽然教育系统有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全面、科学的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尚在研究阶段,许多具体

情况需要内审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敏锐去判断、根据上级要求去操作,缺乏专业系统标准。此外,由于经济责任制在高校推行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现在在任的领导干部上任时没有确定其经济责任,经济责任评价只能通过与前任比较、与相同时期其他岗位的经济职责完成情况比较来实现,而此时困难在于在前任时期并没有实行经济责任制。五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职业需求存在矛盾。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站得高,看得远”,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现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员并不多,审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也与职业需求有差距,这些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体制上的不合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的审计机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据调查表明,全国高校里大部分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有的设在财务部门,有的与监察、纪委联合办公,有的把审计部门交给分管领导管,有的交给纪委管。有些领导既管财务、又管审计。审计机构形式多样复杂,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审计缺乏独立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同时长期共事,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在审计中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回避制度,导致内审机构很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保证不了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二是审计职能作用发挥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是外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无法取代的。理论上讲,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效益职能,但这些职能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还要看高校领导对内审部门的重视程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职权划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三是审计范围的扩展与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的矛盾,严重影响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和科研成果等领域正逐步与市场接轨。学校内审工作范围从单纯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了单位负责人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和采购付款审计等,审计项目日趋复杂和广泛。面对这样的变化,现在大多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存在知识单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这让一些审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较大,畏难情绪增强,甚至对审计工作感到反感和排斥。并且由于多年来,学校领导固有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体制,使得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甚至财务工作认识不够,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可有可无。重视程度不够。对审计人员不能实行合理的分配待遇,大为降低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审计方法和技能滞后,审计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对审计理论,如审计证据、审计测试的定义和理解相当滞后。许多高校审计目标仍定位于“查错防弊,保全资产”。在2005年云南省开展的高校教材采购收取贿赂案件查处及2006年全国反商业贿赂案件查处等工作中,都说明了高校内部管理包括内部审计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弊端。而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面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工作重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如“基建账务”、“二级财务”及部门创收、资产监督和采购与付款等都急需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另外,更有甚者,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有些高校为了降低工作成本随意减少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严重影响了整体内审执业水平,加大了内审的风险。这样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的发展需求。

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审计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

如果说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那么,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则是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为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部审计工作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不可顺利地进行。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必须注意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章立制,规范内审工作程序根据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规定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使审计人员有章可循、严明纪律、敢抓敢管、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怕得罪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协调工作到位,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广大教职员工对内审工作的大力支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审计法规宣传,让广大干部、教师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支持审计工作并自觉地接受审计监督。为此,笔者建议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立内审专栏,多渠道地宣传内审工作。同时,通过定期出版《纪检监察审计简报》、用审计通讯广播稿等形式,深人宣传审计工作动态及本学校的审计工作。充分展示审计工作的实绩,以优良的工作、显著的成绩,赢得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同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二)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思路高校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学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上,实现由“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的转变,而不能单纯只看查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应当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及时反馈领导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紧紧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推动现代高校治理结构的建立,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三)转变传统观念,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在工程审计方面,不仅要审计工程决(结)算,更要审计工程预算,要从合同审计人手,参与招投标和隐蔽工程验收,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逐步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任期工作目标考核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坚持有离必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审计方法上,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过渡。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