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0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调查中有297名学生表示他们并不经常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是很少进行课外阅读,这在被调查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说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处于饥渴状态,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的阅读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阅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
280名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籍,因为课业太重,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尤其是高中生,有时候一天要上12节课(包括早晚自习),周末也通常在补课。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在全社会紧盯高考的目光中,中学生们只好压抑自己对书籍的渴望。“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周庆元教授在论及中学生课外阅读时特别强调对语文学科的全方位认识。特级教师魏书生也经常强调大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没有课外阅读作补充的语文是没有发展潜力的,课外阅读占用的时间并没浪费,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厚积薄发,素质提高了,应试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依然把目光对准高考,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不愿意分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是严重的目光短浅。调查问卷上有些学生明确指出老师反对学生带课外书籍到学校,即使是下课时间也不允许看课外书籍,老师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上,集中在习题的强化训练上,这种情况在重点中学尤为突出。看来,尽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外阅读要求,但是,由于课外阅读与人们心目中的功利目标没有直接联系,要突破高考的封锁尚需时日。
2.学生课外阅读不能经常进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课外书籍来源
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较严重。我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就没有图书馆(但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说明在考虑改善办学条件时,人们更多关注一些现代化硬件设备,而忽略了书籍这种重要的传统教学资源,或者说,大家认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书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是普遍现象,虽然在普九验收时曾匆忙建起一些,一则本来书籍就少,又加上不重视管理,图书馆基本上是徒有虚名。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我在调查中发现,通常一个人弄来一本书,全班传看,所以我问他们喜欢阅读什么书,一个班的答案几乎雷同,阅读饥渴状况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一方面却是学校有图书馆却没有充分利用。城市中学都有图书馆,但是调查中只有32名学生表示他们曾经去学校图书馆看过书,图书馆的书籍真正被束之高阁了。书籍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就是节约能源和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是一笔很容易算清的账。调查中,农村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借,城市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买,都说明图书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图书馆这个在发达国家受到极其重视的机构也应该在亟待发展的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何来发展?
3.广大教育者心里没有重视课外阅读
没有充足的时间也好,没有足够的书籍也好,都可归根结底到这一点上。课外阅读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人们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看不见效果的事情上。所以,从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到社会,都把高考当成第一要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注课外阅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掌握一个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很严重的教育偏见。从孔子到叶圣陶,历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会做题,而是学会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阅读是与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紧密相连的。既可以检验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个人条件之一就是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好的语文能力就拥有了成功的基本条件了,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并不相悖。而且,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得到锻炼,应试能力也肯定不弱,这与高考的目标是一致的。俗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外阅读与高考不是一对矛盾,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此外,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塑造、开阔视野、提供创新思维的源头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师们的重视。
旅游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13个大类专业的主干专业之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开设旅游专业,旅游专业所设置的子专业主要有酒店管理、酒店服务、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导游、旅行社实务等。对旅游专业学生来说,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尤其明显。语文教学肩负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服务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责任。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从业者除了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包括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的)。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专语文教学有国家指定的教材,要参加依据指定教材的市级统考,完全弃用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教师必须用指定教材来教学。而我们发现这类指定教材没有任何专业针对性,有些内容旅游专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缺乏认真学习的动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导向,应该说现有的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现有课程无法满足的。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课程无法做到给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以专业化、职业化的帮助。所以我们用课外阅读来进行补充和提高,学生大量的富余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进行课外阅读。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选择有益的对专业发展有帮助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关键。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外阅读应当输入实现专业特点的新鲜血液,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外阅读选文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突出专业特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共识。但职校毕业生离人才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对人文景点的内涵无法理解,到了旅行社不会签订履行合同,口头讲解能力不强,这跟学生语文基础差是有很大关系的。要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就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岗位的需求,找到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交叉点,以语文技能训练为枢纽,兼顾专业需要,在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之间架立一座桥梁,而语文课外阅读正是这样一座立交桥。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对现有的教科书不感兴趣,认为与今后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大关系;二是职业学校语文课要给专业课教学让路,课时数量偏少,这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现实。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有针对性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我对本校的中专2年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对象调查。调查主要用问卷的方式进行,人数82。
(一)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1.以下哪几类书籍在你的阅读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多选,但不要超过5个)
A.文学艺术类 B.经济类、社会类读物 C.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外书籍 D.科幻侦探类 E.娱乐漫画 F.历史哲学类 H.卫生、保健、美食 I.其他
2.目前,你平均一个月(连假期)的课外阅读量有多大?(单选题)
A.0―3本书 B.4―6本书 C.7―10本书 D.10本及以上
3.你读一本课外书大约用多久?(单选题)
A.1―2个星期 B.1个月 C.1―2个月 D.其他
4.每星期你课外阅读时间为(单选题)
A.4小时以上 B.2―4小时 C.1―2小时 D.没空
5.对你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单选题)
A.老师 B.家长 C.媒体 D.同学
6.一般课外阅读你最喜欢读哪种体裁形式的作品?(可多选)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7.你课外阅读选书时的动机是(单选题)
A.个人喜好、需要 B.书中内容情节吸引 C.书的封面标题 D.考虑到与今后从事的专业有关
8.为什么会喜欢上课外阅读?
A.被父母逼的 B.个人喜欢或习惯 C.因为教材内容相对更单调、乏味 D.从小在书的环境中长大,觉得多读书对自己有益
9.你是否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为自己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A.偶尔 B.经常 C.看情况而定 D.从来没有
10.你课外阅读的习惯是(单选题)
A.精读 B.泛读 C.精读泛读结 D.选择性阅读
11.你习惯的课外阅读方式有(单选题)
A.上网 B.纸质(自购) C.纸质(借阅) D.电子书(eg.MP4上的txt)
12.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单选题)
A.休闲消遣,缓解学习疲劳 B.丰富生活、兴趣爱好
C.有需求(学习or专业) D.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
13.你对自己毕业后的课外阅读有着怎样的想法呢(单选题)
A、因为本专业需要多读一些相关书籍
B、因为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可能没有时间读书了
C.会继续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D.没想过
14.课外阅读对自己专业发展有没有作用?
A.很大 B.一般 C.没有 D.不知道
15.总体而言,你对自己现在的课外阅读现状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不知道
(二)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
二、旅游专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动机研究
(一)缺乏阅读动机
从第12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45.1%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是为了休闲消遣,缓解学习疲劳,课外阅读处于一种动机不明、目的不清的状态。只有6.1%的学生觉得因为旅游专业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文化的积累,但也盲目混乱,不知道该怎么样选择。
从第14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24.4%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外阅读跟本专业的发展毫无关系,他们认为到时候只要把考导游资格证的有关内容背熟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好的导游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59.8%的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知道”,更加体现了学生对课外阅读动机的缺失。
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课外阅读对自己的专业会有什么样的帮助,阅读动机模糊或者缺失。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娱乐性而参与到语文课外阅读当中去。
(二)激发正确的阅读动机
中职学生的阅读动机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和高中学生的阅读动机有同有异,共同点包括追求新奇、娱乐性强的课外读物。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目的性功利性更强,他们为了应付高考,往往不能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读物。中职学生相对而言,选择的自由度大了很多。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就要求老师帮助他们端正阅读动机。从第8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46.3%的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太单调,转而到课外阅读材料里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只有4.8%的同学觉得开卷有益,这样的阅读动机显得很被动。
知道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就应该激发他们正确的阅读动机。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生活目标,刺激读书需要。对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都将从事导游或者酒店服务性行业,充分阅读相关书籍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好处。一旦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有正确的阅读动机,不会再被动盲目地去阅读,这个时候就可以推荐和指导学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外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旅游专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研究
(一)终身阅读思想的建立
从第13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8.3%的同学打算在毕业后继续读一些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书籍。48.9%已经因为工作和社会活动放弃阅读了,还有8.5%的同学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同学没有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认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更没有终身自我教育的意识。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事旅游职业,特别是从事导游的职业,需要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二)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比较喜欢追随潮流。从第11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6.7%的同学选择上网浏览,30.4%同学选择电子书。他们的课外阅读方式以网上阅读和电子书为主,这样的阅读方式没有传统阅读的种种优点。我们发现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也悄悄在浏览电子书,看起来他们非常热衷于阅读,但这种阅读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不一样了。通过调查和访谈,我发现学生们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在线阅读”,而是用鼠标器或者光标进行纵向的“强力泛览”,对标题、目录和摘要一扫而过,遇到感兴趣的章节就停下来看看。显然这种阅读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当我们依赖电脑来帮我们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智能就沦为人工智能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专业入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
现在图书馆到处都有,南京就拥有全国第二大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借阅方便。每个学校甚至我们所住的社区都有图书馆,可是我们发现,只有9.6%的学生愿意去借阅书籍。老师应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远离电脑,用正确的方式去进行传统的课外阅读,从而让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阅读计划的制订
第9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3名学生从来没有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约占总人数的64.4%。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帮助,根据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时间管理和研究性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阅读。中职学生是时间的富翁,他们完全可以制订含量饱满的课外阅读计划,老师应该跟踪阅读情况,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锻炼综合分析总结能力,并且锻炼口语能力,这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在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中势必遇到很大的障碍。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尤其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仅仅靠课本里的文章,无疑解决不了问题。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一定要靠不断阅读与长时间积累,中职旅游专业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以实用为先导,建构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做到实用口语、实用写作与实用阅读等语文能力兼顾,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外阅读的滋养,学生无论是成为导游还是在旅行社从事其他工作,都能有丰富的相关人文知识做积淀,辅助他们在本专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方钧鹤.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原形阅读理解与语文教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职业学校教学与管理.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职教研究室.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富荣.旅游饭店服务教学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4-03
一、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含义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利用已经习得的语言文字知识从书籍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阅读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阅读从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来塑造个体、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还可以对其素质中的核心部分――审美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可以扩展和丰富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及人性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中小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身、提升自我。再次,通过阅读,中小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灵活地思考提供了物质载体;阅读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发展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动机分析
1.为辅助课堂学习而读
在中小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更扎实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他们还会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或者就是教师布置的阅读书目,以吸收更多更新的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积累。
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而读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疑难问题,为了答疑解惑,他们进行阅读,到文献资料中寻求具体的知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当然,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而读书的。
2.为扩大知识面而读
勤奋好学的中小学生,一般希望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读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涉猎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各种书籍,他们尤其喜欢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力作。这些学生读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期望这些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3.因兴趣爱好而读
某些中小学生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书籍多与这种个人爱好相关。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书籍,有些学生喜欢军事题材的书籍,而有些学生专门阅读足球、篮球等体育书刊。
4.因好奇而读
好奇和求新是人类的特点,这一点在中小学生阅读上也表现无疑。很多学生,只要是新出版的图书,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要看一看,这种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处于变化之中的身体及心理感到非常好奇,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情感,他们往往会悄悄阅读一些身体发育、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以及与青春期相关的图书。
5.为赶潮流而读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流行的回应十分强烈。当图书有了“畅销”的热度时,跟随潮流、跟随时尚的阅读也就随之有了热度。一般来说,这种阅读往往具有“从众”的性质和“追星”的特点。
6.为休闲而读
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挑选一些具有趣味性、能愉悦心情的图书,如漫画书、影视剧介绍、童话神话故事书等,都属于为了休闲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种丰富知识与情感的良好方法。
三、促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
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极其广泛,阅读的动机也不一而同,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阅读行为,中小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1.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欲望和效果主要来自于他们的自身需要,但是客观环境对他们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读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图书馆设施、采光、空气、音响、卫生等条件,对于读者阅读心理有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为学生提供尽量宽裕、不相互影响的读书空间。图书馆、阅览室的布置要清雅些,要保持窗明几净,书籍、期刊、报纸的摆放要井然有序,为学生提供心情舒畅的阅读环境。此外,及时更换报刊杂志,保证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报纸与期刊。
2.提供良好的“图书馆利用指导”
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不会使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为学生提供“图书馆利用指导”,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料室的馆藏信息及书籍期刊分布情况,掌握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指导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地选择、加工并处理外部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搜索并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料。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3.提供“因人制宜”的服务方式
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阅读心理,针对不同特点的读者进行相应的推荐服务。这样做,可以缩短学生查询资料、选择图书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对于“为辅助课堂学习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教学刊物;对于“为扩大知识面而阅读”的学生,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新近出版的、内容新颖的刊物,以满足他们汲取知识的需要;对于“为休闲而阅读”、“为赶潮流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的科普刊物、文学作品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得到娱乐休息,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专题资料,比如,举办各种展览、出专题黑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等。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
一、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问题一:从课外阅读的地位看,“名重于实”的特点十分明显。
面对调查中“您认为自己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的力度如何”这个问题时,“大力支持”者占绝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阅读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那么,阅读的地位是否真像所说的那样高呢?
1.资金投入
我们对154位家长每年购买或订阅课外书刊支出的情况(表1)以及家庭藏书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表2)。
在关于总支出的问卷中,有40名家长说不出所以然,以“很多”“极少”“没有统计过”作答,未计入统计。
在现今的图书市场,购买一本普通的少儿读物至少需要5元钱,订阅一份全年期少儿杂志至少需要70~80元钱,用上表数据中的金额,一年又能购买几本书籍?
在关于藏书量的问卷中,有32位家长以“不多”“很少”“不清楚”“很多很多”作答,未计入统计。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市区家庭的藏书量在50册之内。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家庭的读书氛围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2.时间安排
要读大量的书,得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共834人参与问答)到底用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见表3)。
值得回味的是,在回答“你每天读非卡通类读物的时间”这个问题,有4名学生没有使用已经给出的选项,而是自己在括号里添上了“没有时间读”(因而未计入统计)。
在问到“你们班有课外阅读指导课吗”这个问题时,参与调查的4个班级中,有2个班的学生回答“有”,另外2个班的学生回答“没有”;而前面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回答“你们班的课外阅读课是怎么上的”这个问题时,70%的学生选“用来阅读”,8%的学生选“用来做作业”,22%的学生选“随便安排”。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时间保证看,恐怕都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标准。看来,课外阅读的地位总体上还是“名重于实”。
问题二:课外阅读读物“瑕瑜共存”。
1.经典名著市场飘红,但不求甚解现象不容忽视
在问到家长“您一般推荐孩子读哪类书籍”时,“名著类”名列第一。对三、四、五年级学生家长的调查表明,认为名著对孩子帮助很大的家长分别为24%、31%和56%,觉得有一定帮助的为74%、78%和74%;能支持并指导孩子阅读的家长为74%、56%和60%,经常能陪孩子看书或借阅的家长为34%、31%和23%,因而,家长在这方面也相对舍得投资。但当我们追问家长“孩子是否能够对名著有一定的理解”时,多数家长表示没有考虑过。问到孩子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回答“老师(父母)叫我看的”。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晓云认为,许多名著是为成人写的,而对儿童往往有消极作用,并不是内容有问题,而是儿童不能理解,产生接受障碍;读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书有可能使孩子少年老成、儿童成人化,使他们的语言、想象力以及看事物的眼光都发生变化。当然,对于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名著他还是赞成的。我们认为,儿童读名著自然不能反对,但必须加强引导,避免为读而读、不求甚解的现象。
2.儿童因为缺乏鉴别力而产生的盲目跟从现象令人担忧
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丰富的信息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拓宽“大语文”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学生浮躁的心态。在调查孩子拥有的书籍类别中,很多孩子选择了“其他”类书籍。“其他”到底包含了哪些书?调查中发现,奇幻文学等网络小说在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如《哈利•波特》《魔戒》《诛仙》等。我们对一所小学的三年级某班进行调查,全班52人中有38人拥有这一类书。一个书店老板告诉我们,这一类书籍的购买主体是成年人和小学生。由此可见,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思维和选择。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制作、出版、播放等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庞杂凌乱,甚至存在着许多低级趣味的内容,诸如凶杀暴力、酗酒吸毒、诱骗拐卖等,这些对判断力、分辨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3. 作文类教辅书长销不衰,但教条引导、机械训练的方法后患无穷
写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障碍,不少家长费劲心思、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更有甚者,不准孩子看其他的课外读物,逼着孩子天天抄背好词、妙句、佳段。从对书店的调查来看,家长到书店给孩子买书,不外乎两类:名著和作文类教辅书。那么,作文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作文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将描写人物、描写事物、描写动物的精彩语段分门别类;二是将好文章大卸八块;三是囫囵吞枣,标榜同步。这些作文书大多偏重于规范性、机械性的训练,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解决不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诸如没东西写、没词儿用等实际困难,最终成为应付教师的工具,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制约。
此外,诸如卡通、漫画等也在儿童读物中占有很大比重,《七龙珠》《天眼》《乌龙院》等很受儿童的青睐。这类书读多了,是否会造成学生对文字感知与理解的消解,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从课外阅读方法看,“单薄无力”影响实效提高。
在回答“简单说说你对自己班上孩子的阅读如何进行指导、检查、评价”时,74位教师中有65位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另有9位教师交了白卷;65位回答的教师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采蜜集”或“摘抄法”,让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方法有42位教师提到。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介绍了利用“写读后感”“通过语文课进行书目的推荐,讲述其中的有趣情节”“规定每天若干分钟进行阅读”“亲子共读作为起点”“写读后感”等指导阅读的方式。总体来看,多数教师知道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思考,举措上比较单一,再加上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所导致的知识积累欠缺、阅读内动力不足、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等特点,多数学生并未掌握阅读方法,阅读实效无从谈起。可见,阅读方法已经成为影响阅读实效的重要因素。
从“言传身教”的角度来看,许多教师的阅读层次不高、阅读量不大,很难对学生阅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回答“列几个您比较认可的优秀儿童文学家及他们的代表作”的问题时,74位教师中,1位教师交了白卷,11位教师列了1位儿童文学家,16位教师列了2位,其他列了3位及以上。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竟然给出了“唐诗宋词”“朱自清”“臧克家”这样的答案。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师能够担负起指导孩子阅读的重任。
问题四:从发行渠道看,“书源不畅”仍是最现实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目前市场上适合广大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明显不足。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努力给少年儿童提供更多适宜阅读的书籍。
从书的来源看,学生的阅读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您孩子看的书大致来源于哪些地方”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买和借。从哪儿借?同学和学校图书室。而作为社会藏书最集中、最丰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却被多数人忽略了。在某地级市图书馆我们了解到,市图书馆现总藏书量为20万册,少儿书籍大约有3万~4万册。近三年以来,每年用于添置新书籍的经费为20万,10%用于购买儿童书籍,每年约2万册以上。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呢?儿童借书证也叫“少儿证”,适用从一年级到初一年级的孩子,自1999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共办理“少儿借书证”近4 000张,但现在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再使用了。现如今,全市每周大约有500名左右的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另外,课题组到该市区一所街道办事处了解了社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情况。该街道有4个社区,全部建有社区图书馆,合计总面积达到了360平方米,书籍约4万册,其中40%~50%是少儿书籍,但儿童借阅书籍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结合调查,我们认为在总体思路上要切实把握好三个问题。
1.课外阅读的地位问题是根本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实现课外阅读的全面提升,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摆上重要位置,抓实抓好。
2.课外阅读的目的问题是核心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从现实的角度解决好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阅读为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开展和推广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核心就是要实现“两个提高”,即围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两大目标开展课外阅读。
3.课外阅读的方法思路问题是关键
在重要性为大家所接受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推进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从现实看,重点要在推进“三大阅读”上下工夫,即推进规模阅读、科学阅读和创新阅读。
(1)着力扩张阅读的量,推进规模阅读。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量为基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此种种,都突出了一个阅读“量”的概念。没有一定的量做基础,就无法完成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量做保障,就无法实现知识面上的拓展;没有一定的量做依托,就无法实现学习中的触类旁通。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规模阅读中加快知识积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数学、自然、史地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拓宽阅读面,夯实知识积累。
一、多趣:以画会生、文图并茂
与叶圣陶先生同为“开明派”的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画家,他善于画插图,1925年为俞平伯的儿童诗集《忆》作18幅插图,这本诗集出版后获得“双美”之誉,因为其书的内容美、装帧美。俞平伯晚年给丰子恺家属写信说“小说集《忆》,承宠赐插图,多费螺黛而身价倍增,至今感纫。”②丰子恺当时还为林语堂编著的《开明英文第一读本》《开明英文读本》和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插图,并手写课文。这套书在当时风靡各校,被称为开明的“吃饭书”。“插图美、编排新”(陈原语)焉有不畅销之理!③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④处于读图时代的我们,可以借鉴“开明派”的做法,让中学生阅读图画和文字配合得当的课外读物,真正做到以画会生、文图结合,吸引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幸福感。正如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文,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⑤
图文并茂的图书符合中学生的口味,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据其喜好,用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吸引中学生主动翻开课外读物,激发阅读兴趣,顺势引导阅读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描写西湖的诗词中,配上直接可感的插图,将西湖具体化,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西湖美景有视觉的现实感,吸引他们进一步阅读文字;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插图的质量,不仅要求图画不能喧宾夺主,把握好图文分配的度,而且要求插图能帮助中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图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其本身包含了画家对文字的理解和修养,如果插画不能传神、正确表达文字内容,则会误导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图画与文字都是一种符号,都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科学、理性地培养中学生读图能力和读文能力,让文图并茂的课外读物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教授中学生在细节处发现美、感受美。
二、多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只有多读书才能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多读”又分为三点:一要有恒,二要读多种多样的文章,三要读古今中外一切好文章。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想要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只能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版本。“读者读一本书,总希望得到最合于原稿的,或最为作者自己惬意的本子;因为唯有读这样的本子才可以完全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一点含糊。”学生在阅读好的版本后,自然会慢慢受到熏陶,面对鱼龙混杂的读书市场时能够做出较正确的判断,提高独立阅读的辨别能力。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列书单,指导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由简单到复杂,慢慢提高阅读文本的深度、难度、广度,使其有一个阶梯式地增长,相信坚持长效的阅读,中学生阅读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注意检查阅读效果,阅读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心得和疑问,“学生课外阅读之后,在课内报告并讨论阅读一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作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对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和纠正,只有在不断地指导、修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一般指导自然愈完善愈好;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
针对前面提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政府要注重图书馆等阅读场所的兴建和管理,尽量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中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求得发展。
三、多思:精略搭配、用心咀嚼
读书切忌只追求数量,不解其意,囫囵吞枣。课内阅读一般有老师的讲解,学生只要认真听,就能较好地理解掌握课文,但是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能为了放松休闲,只追求数量,寻求心理安慰,“”般急速看书,这样的做法可能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并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方面要运用老师在课内教授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一方面要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拓展眼界,识记知识。因此,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多思考,不能阅尽千书不解其中意。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方面要注意精读、略读合理搭配。课外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目都能做到精读,中学生可以选择老师重点推荐,或理解难度较大的书目进行精读,选择一些只是需要了解内容的书目进行略读,这样详略搭配得当,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余时间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读书方法,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会做记号,阅读书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先看序文、目录。阅读过程太快,容易产生走马观花的效果,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五到”,集中注意力认真读书。对于初学者或基础较差的,可以要求其摘抄好的词句,但是不能因为摘抄而摘抄,摘抄后要能说出摘抄内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且摘抄内容要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以加深印象。随着阅读能力不断的提高,读书笔记的要求也要提高,中学生可以尝试以“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当做读书经验交流会或写作的素材。中学生对于书本中写得好的地方要善于做记号,可以有横线、波浪线、圆圈等不同的记号,或者在有心得的地方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这样边看边思考,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同时,叶圣陶先生还要求中学生“读书先看序文,……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
四、多用:以读促写、提升能力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地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这四个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课外多读,中学生才能接触更多的生字词,提高认读能力;只有课外多读,中学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赏析书本的内容思想、思考问题、提高理解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只有课外多读,中学生才能“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长期坚持课外阅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提高了阅读能力。
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因此,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提高其阅读能力,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厚积”,于写作中“薄发”。
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还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良好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丰富的知识、积累大量听说的词汇和素材、掌握听说中基础、常用的句法和修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训练表达能力、领悟人文内涵。
因此,在进行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时,教师一要指导学生“勤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要边读边想,边想边记,将自己觉得有所思、有所感的部分摘抄下来,也可写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无形中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积累了写作素材、增强了记忆力;二要开展一些类似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的活动,让中学生将阅读收获实际地运用表达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完美结合。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中学生讲述自己喜爱的作品,锻炼了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其他听者也能从中收获知识,得到思想的碰撞。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中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回顾叶圣陶先生的课外阅读思想,他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在当代仍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有关著作,发掘其内在价值,找到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方法和启示,以此帮助中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语文能力。
――――――――
注释:
①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9页。
②陈星:《丰子恺漫画研究》,西汀印社,2000年版第84至86页。
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让语言界人士大吃一惊,也让那些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的考生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惊讶、感叹、赞扬之余人们发现: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思路了,把学生引向天地更为广阔的课外,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吸纳新知、提高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河北张孝纯老师曾提出了“大语文教学法”,强调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书籍等无一不涉及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像定义“大语文”的概念那样,今天我们可以定义“大阅读”的概念,即它是人类通过文字、图像、画面、声音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对象不但包括书籍报刊,还包括电视、网络、歌曲等,其手段不只是通过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总之,“大阅读”是一个通过视听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特点
所谓流行文化即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音乐、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情况到底如何?为此笔者利用教学机会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有以下特点。
1.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量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不能确定。
3.学生阅读目标比较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效果。绝大部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不纯,阅读目标不明,这一点不容忽视。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方法失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不做笔记,而且阅读没有计划,可见,中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消遣性、随意性。
5.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但有新特点。阅读品种非常丰富,但是和前几年相比又有新特点:现在学生最喜欢、最关注的是科幻类、卡通类的题材,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青春杂志。
二、造成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教育的重压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负担,同学们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
2.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多读对考试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另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虽已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忽视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
3.中学生自身理性分析能力还不够,喜欢凭着自己的兴趣阅读,对今天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易于沉迷于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之中。
三、流行文化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那么流行文化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哪些益处呢?
1.阅读流行文化首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者是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信息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识,如果学生每天都能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新闻30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那么他们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写作素材也就多了,也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新颖、有较强生命力的文章了。
2.阅读流行文化可以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不同,它不受形式、时间的约束,不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学生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对阅读对象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师帮助学生走出阅读误区的做法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阅读流行文化的误区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高效和有序呢?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指导和调控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流行文化的目的。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如果仅仅满足于娱乐消遣,那么阅读的水平只能停留于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调动中学生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是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应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或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或是潜移默化地感染,让他们知道课外有效地阅读流行文化,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选择适当的阅读范围和种类。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流行文化中学生很容易接受,但不是流行文化的每种形式都适合中学生,一些科普读物、贴近学生心理的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美的杂志、影视剧、歌曲、散文以及一些优秀的名人传记都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
4.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计划的,只有不足10%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更不必说写阅读报告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有关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故事会、知识竞赛、作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交流,并由此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阅读习惯。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聚焦“减负”之际,许多学校将课程安排作了重新调整,学生的自修课、活动课增多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明显增多了,学生有了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可能,真希望每一位学生进入自由阅读的海洋,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乘风破浪、远航的船长。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如果能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某一具体内容或语言片断进行的发散性观照,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也会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达到了两全齐美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76-02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2 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2.1 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2 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3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 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3.2 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内语文学习的必要补充,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就不会获得十足的成效。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语文教学效率就高,成果就大。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现在的中学生忙于学习,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背不完的教科书,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下面就谈谈教师如何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在阅读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愉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主要有: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价值和地位,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用动人的情节悬念唤起学生的思考;利用知识竞赛激起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探求等。阅读中的思考是扣学生心弦,震撼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最关键的一环。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掀起一阵阵感情的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泣或歌,或沉或昂,学生沉浸在“阅读情感”的氛围之中,就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二)联系教学实际指导阅读。 中学课堂教学只是基础课程,若仅仅死啃书本,不光影响基础课程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会影响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应启发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有关指导书和课外书,以便消化巩固课本知识,开扩眼界。但是目前除了学生的课程繁多以外,各种参考资料、练习册也是形形,良莠不分,更有的一门课跟着六、七种参考书,中学生如果选之不当,就会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图书管理员要和各科教师共同探讨各种参考书的优劣,每科选出一两种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书推荐给他们,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结合各科教学实际,适当开展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阅读指导活动,如举办各科智力竞赛、问题解答和科学小实验等,还可以用丈艺节目的形式,把某些课本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加强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广泛的读书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取得优良成绩,并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三)确引导中学生课外阅读。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二、教师指导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推荐读物,要考虑到如下几点: 1.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为学生提供楷模的。 2.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连结,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 3.读物的类型要尽可能广泛和多样,政论体读物、科学题读物、文学题读物、现代读古代读物以及外国读物等应包括在阅读范围之内。 第二步,有针对的指导阅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设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专题知道。 2.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展情况,交流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问题。 3.指导记读书笔记。 第三步,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 1.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进度和阅读方式进行统计。 2.抽阅或展览学生课外阅读笔记。 3.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介绍阅读方法。 4.向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调查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参考资料:
一、前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写作能力,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针对我国当前的应试型教育环境下,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进行阅读,为了考试而进行写作训练。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在严格意义上都算不得是课外阅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被养成。本篇文章将针对当前现状,对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二、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的阅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都会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带学生们到学校的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是,现在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这样的方式到底是真的有用还是只是徒有外表呢?这种方式真的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吗?我们仍要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或许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这种方式带来的是不是主观阅读还是值得深思的。为了进行阅读而进行阅读,这种功利性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阅读,这种阅读和主观想要阅读是有差距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尽可能的搜寻一些与课内阅读有一定联系的内容,然后将课内与课外内容相结合,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身上着手,师生之间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学生所喜欢的阅读内容,顺着这个方向,因势利导,解决学生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阅读环境和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作为温床培育。这个环境是由老师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管组成,家长要转变思维,不能单纯的认为孩子学好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学生要真正的学好,还要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家长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孩子在一个多选择的环境中提升自己,大量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三、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包括几个部分,写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还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素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不一定是指他的阅读量不够,有很大的可能是他的写作技巧不好,对自己的写作想表达的内容不清楚,或者是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写作存在问题是一个令老师家长都头疼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去探究问题的本质。我们要试着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们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衡量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好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知道写作可以传达他们的心声。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努力积累素材,多从书里得到材料,得到一定的经验,慢慢改善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关系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得到很多的信息,这其中有好的信息也有不好的信息,那么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呢?在这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同学们已经无法正确去挑选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如果误入网络小说歧途,这不仅对学习没有任何益处,还会降低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成绩不但不会提高,还会严重下降,一发不可收拾。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去选择他们真正需要的书。如何正确引导还需要认真思考,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叛逆时期,不正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有依赖,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成长,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要学会创新,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中学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把握好这个阶段,对他们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可以向外界传达我们的心声,是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个方式,它集中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内在涵养。因此,大量阅读有质量的文章、书籍,加大课外阅读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娜娜.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与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