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8 10:0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视觉艺术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视觉艺术专业

篇1

传统的视觉艺术设计涉及的学科知识包含市场营销学、设计管理学、设计美学、媒体传播学等,其学科特点本身就具备交叉性,而且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推动视觉符号形式从二维形态扩大到三维和四维空间,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交互式发展。反观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其课程体系依然沿用“设计基础”+“专业课程”+“设计实践”三大模块构成,“专业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等为主干课程,未能真正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专业建设中,对于专业形态的转变还未能有效地在专业建设中反馈。根据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宽基础、多元平台”的原则,笔者尝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引入主题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设计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合,实现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增设前沿课程,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前提下向实践性教学模式靠拢。

1课程设置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引入“主题教学”这一概念,在课程体系上以主题为单元,先将视觉艺术设计与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主题单元任务,然后在主题单元基础上依据岗位工作的任务关系将主题单元工作任务加以分层形成子主题任务,最后再依据职业发展规律,由易到难把各个子主题任务结构化,最终形成贯穿设计基础内容和专业课程与一体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搭建帮助教学内容指引了方向。信息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以主题单元构成教学内容,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依据“宽基础、多元平台”的建设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第一,关注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主题单元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体现,又能够在行业领域里了解市场的各种需求;第二,主题单元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各行业设计竞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借助设计大赛实现与时代、国际、大师接轨;第三,主题单元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如视觉艺术与商业主题单元,在完成本主题单元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外,还拓展了与视觉艺术设计交叉的数字媒体知识,开设“视听语言”“摄影艺术”“影视特效”“二维动画”选修课程,初步了解影视广告和网络广告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满足从事电视节目包装岗位的相关技能需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内容得以实现交叉跨越,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内容,帮助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3教学方法

现代的高职教育改革重在发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那么如何能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试着用主题教学的方法构建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专业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依托主题教学,通过主题原点出发,设计的主题单元从横向上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纵向上将课程中的知识节点以主题单元形式呈现,把每一个具有开拓性、延展性、可探索性的知识点用主题单元串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设计程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在主题单元中能够结合自身的风格表现完成主题实践。另一方面,在主题实践的过程中,由学生对主题进行设计和管理,使学生不仅能更容易理解、掌握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自主学习与视觉设计相关联的专业以外的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

4教学手段

视觉艺术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了网络化学习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与应用形成立体结构。我们在视觉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相交融,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以帮助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同参与主题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讨论,这样可以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学习特点等,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具体的主题实践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习背景,对原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修改。其次,学生还可以根据主题内容提前预习,或者是接收课后作业,进行练习和巩固,并得到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收集的反馈信息,及时为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与指导,以便于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反思等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一定的监控,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提供各种资源。课堂学习环境和网络化学习环境是一体的,信息技术延伸了传统的学习环境,使专业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

5管理评价

专业体系的建构除了创新教学体系之外,还需要合理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专业教学,其管理内容不仅包含了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还包括对课程资源的管理。视觉艺术专业采用的主题教学模式倡导采用学校、企业和课程教师共同管理的模式,在主题设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管理上,详细了解行业企业规范以及人才需求,注重在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实践中企业专家们的课程管理职能;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管理上,以课程教师为主体、企业教师为辅,灵活控制课程的资源分享和实施共建。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作品的评价,由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教师以及学生主体共同承担,通过最终完成的设计作品、研究报告、解决方案、概念草图等进行考核,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其完成作品的展示说明以及创作成果的过程。评价的分项包含企业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间或小组成员内的评价、其他学生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学生可以进一步对其作品进行修改,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当前教学革新速度不断加快,视觉艺术设计专业探索新的教学结构也越来越紧迫,由此我们基于创新理念,把握视觉传达专业实用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与时俱进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视觉艺术教学体系,以期这种创新教学体系能够丰富专业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培养出与新时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5(5).

[2]…刘贲.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9).

[3]…施教芳,王建良.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2).

篇2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用图像模拟和创造自然世界,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代文化理论更称之为“图像的转换”。忽略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有机整体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到目前为止,对视觉艺术并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释,一般是指人们将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描绘,完成某种功用,赋予艺术作品一种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与交流思想。视觉艺术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绘画、影视、雕塑、服装、广告、摄影、动漫、建筑、多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专业教育组成部分。视觉艺术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的科学性。本文将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单一思维模式

我国早期的视觉艺术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带有农耕经济特征和血缘宗法制度,是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的自发性独立文化体系。今天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异常繁荣,视觉艺术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还包括基础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如艺术博物馆、大学视觉艺术的学科建设),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难以推动文化艺术的整体健康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的绘画艺术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单一思维。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传承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许多单一范围内(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学校的绘画教育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基础训练和理论研究中,特别是我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史,在缺乏对“真实”的学习和“文化断层”双重因素影响下,其功能性正逐渐丧失。

2.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缺乏系统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亟待与世界接轨。尽管有更多机会学习西方视觉艺术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简单,不是拿来直接抄袭就是东拼西凑。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对视觉艺术学科间的比较研究中缺乏应有的联系,没有融会贯通,没有系统了解中西方视觉艺术及各种流派的变化,忽视系统的美学知识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的实践。长此以往,研究逐渐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创新性和民族特点。

通过对我们本民族的视觉艺术与国外视觉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地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在传统视觉艺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缺乏系统化也表现在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专著贫乏,难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系统化研究就需要理顺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细致入微地从视觉艺术的绘画、图案、包装、招贴等方面比较研究中外在传统视觉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提高研究者的创作能力。

3.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视觉艺术的发展源自于人类无限的创造活力。长期的单一思维和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想象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性的思辩能力。因为创新性的观点来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对课题的系统把握,有了丰富知识的指引,才能创新样式,保持视觉艺术发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比如基础教育中强化构成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而形式语言的图像符号就需要学生作为创新点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视觉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的首要教学目的。

二、我国视觉艺术研究误区及解决策略

视觉艺术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从根本上又决定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薄弱的艺术教育力量和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无法适应视觉艺术研究发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要解决思维单一化,前提是加强视觉艺术的基础教育,重视视觉艺术发展的文化地位,特别要排除行政思维等非专业性干预。

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从根本上缺少跨学科、系统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加速弥补文化断层的基础上,设计似乎也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际商业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视觉艺术设计较绘画似乎更加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这必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研究传统图案在包装上的应用,思维不能仅限于传统图案,若将当代文化内涵和中外传统图案设计元素联系起来,发现共同点,去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效果会更好。不同设计能够体现不同国度的风俗变化,扩展品牌的国际声誉,视觉设计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系统化提示我们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装饰性,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中寻找装饰语言。要很好地运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创意。因为形式要素中点、线、面的运用一定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也要相应变化,要考虑地域、风俗习惯、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各种条件,并且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成为雅俗共赏的设计样式。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创新性、国际性的大品牌产品,为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创新性依赖于完善的创作思路,而提升创新性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创作者的潜力。这也迫使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研究进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

结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误区,从视觉艺术的图案、包装等应用方面及绘画艺术实例,比较分析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从中找到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研究时避免单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整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国外的视觉艺术创新性方法,在借鉴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创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学科,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我国视觉艺术走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3

1 视觉素养概述

视觉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通过眼睛在同一时间内对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这一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觉素养。一个视觉素养比较发达的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对其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过滤有效信息,整合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他可以根据所在的周围环境解释他所看到的符号或其他因素。国内的知名研究视觉文化的张舒予教授曾经说:“视觉素养就是利用视觉感官,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交流的能力。”但是,天生就有的看的能力并不代表“看懂的能力、看好的能力”。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在感官系统和心灵系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看的信息更好、更快、更全面的传递到心灵中,做到对看到的信息心领神会,从而提高视觉素养。

2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

(1)入学艺术素养和媒介基础薄弱。现在高等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有两个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生源的招收过程中,大多注重文理兼备,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对艺术专业的系统认识。由于同专业的生源文理都有,他们对于媒体教育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现状非常严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都经过了艺术方面的培训,对影视欣赏、色彩把握、图片管控等总体视觉的把握上优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比较落后,总体的学习成绩不高,这不利于他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对专业课的把握。(2)对视觉文化的总体理解偏弱,对视觉素养培养渴求高。在入学阶段的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对视觉文化的认识仅限于大众化的理解,他们培养视觉能力的渠道主要是网上图片、文字,传统的电视、电影媒体等;数字媒体专业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认为提高自身视觉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3)视觉信息解读和评价能力薄弱。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专业学生对视觉信息的理解曾经出现过误解,他们甚至不能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相关信息的艺术性和真实性,有意识的屏蔽一些和自己不相关的视觉信息。(4)高校视觉素养资源的建设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在数字媒体专业各项资源略显不足:一是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二是学院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设备过于陈旧;三是对于视觉素养培养的引导性不强,不少学生限于自娱自乐,系统性引导与培养力度欠缺。

3 培养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1)确立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目标。现在,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对视觉形象的“图像依赖症”,很容易停留在低层次的消费阶段,容易产生视觉满足。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为支撑点,充分开发视觉素养的资源和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理解能力、视觉穿凿能力、视觉阅读能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习惯充分了解,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培养方式方法,来提高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效率。(2)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视觉素养培养模式。了解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真实状况,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视觉艺术和新的传播学方面的方法和理论,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到的图像,利用情景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通过虚拟教学、网络教学、摄像方式方法把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让人们能够感知到的视觉文化的教学资源,把先进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学习和生活贴近、和教育相溶、和社会联系”作为目标,把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融合的教学模式。(3)课程开设提升学生综合视觉素养。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开设各种课程,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各种课程,比如: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影视编导、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电视摄像、动画设计、美育教程、数字摄影等等,激发学生对提高视觉素养的兴趣,系统的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育非常重要。同样,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同时,教师的视觉素养必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样在教师本身经历之后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够更加的有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广泛借助数字媒体设备来增加视觉化教学资源,因为加强高校的视觉文化硬件建设是创造视觉文化环境的保证。(5)结合高职特色,创新视觉素养培养途径。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符合本校特点的发展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同时,定期开展视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来,这种方式的开展能够更好的、更快的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改革传统的教学课程,提高学生们的视觉创作和思维能力,引进众多影视公司的视觉材料,把视觉文化的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为学生们提高自身视觉素养搭建平台,让学生们时时刻刻的感受到视觉文化氛围,在生活中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的目的。

4 高校艺术专业视觉艺术培养数据分析

现在,我们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方法来调查大学生中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视觉素养的认识情况,来更好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此次问卷调查涉及河南省3所高校和湖南科技学院,共有400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接受调查。比较清楚视觉素养内涵的学生只有17人,仅占了5.3%的比率,这说明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视觉素养这个名词还比较陌生;在对学生的阅读报纸习惯进行调查时,有269人选择了“最先阅读图片信息”,占总人数的 83.9%,表明视觉信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对“了解《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途径”调查中,166人选择通过看电视剧,占总人数的 52.1%,主要认为电视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节省时间,而另外154人选择通过看书,占总人数的48.1%,这部分被调查者主要认为通过文字阅读更能深入作者内心,贴近作者本意,并有自己的想象力,这表明视觉媒体和信息传播已经建立了牢固的地位和大批的受众,但是书籍依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更加剧了视觉资源的丰富,同时也使双向交流更加容易。但是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不是那么容易,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在总体上需要确立对学生们视觉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视觉素养培养模式、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视觉培养、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新的视觉培养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创建适合自己的视觉文化网站,同时向更优秀的高校视觉文化网站学习,丰富专业的视觉资源。

篇4

1、“匠”与“师”的对比,后劲更足

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专科院校注重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匠”。我们以“广告设计师”、“品牌设计师”作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当然“师”的概念不是空谈,为此在培养方案的编写上,需要特别注重思维的训练。比如,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结合市场在前期投标所要求的创意,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开了专项创意训练模块,致力培养学生在方案前期的快速思维表达能力,着眼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思维和方法的基础研究。通过学习该模块,丰富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如何将发散思维统一在系统化应用实际设计中,为后续课程及专业设计提供全方位的思维训练及设计方法。实际上,概念设计课题的研究最现实的意义是目前在设计界出现的“工匠型”设计人员的有效解决途径。盲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是当今浮燥毕业生的一种普遍问题。

2、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优化提前导入

重视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注重对课程与设计市场的连接,特色课程需要聘请业界资深人士为客座教授进行讲座形式的实践型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主导去进行社会实践,关注周边情感事件,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对行业的发展判断及批评能力,尽可能走向时代和行业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强调基础专业知识的牢和创新型专业知识的意,课程结构相互承接,呼应、影响,使每一门课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链中产生作用,并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境界。在大学一年级分为两个专业设计方向(广告,品牌),专业方向与学生的兴趣点一致,从入学即决定其发展方向,使基础阶段的学习更好地与专业关联,有目的性的编排基础课程,否则课程的设置缺少特点,训练的指向性不明确,使基础课程变得空泛无力。

3、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优化、与市场实际逐步接轨

将部分课程细化,在行业发展日趋成熟,设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粗线条的课程结构已不适应今天的设计教学,更专业成为当今设计教学特点。主要的做法是将原主干课的综合课程分解,增加教学深度,加强单元案例练习,同时配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增加专业理论课程,使学生具有更好的专业后劲。在规范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保证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课程,注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与特点,注意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心,老师之间应相互交流教学计划与并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教案与课件互相交换传阅,必要时进行集体讨论,形成整体的基础构架。传统的各专业课程分开单独教学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在新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模式中,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教师则相应的形成课程教学组,教学组为全院各专业相关的课程提供教学服务。

4、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实践教学贯穿全课程教学。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确定在校外实训实习的为户外写生、艺术考察、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等,在校内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及设计工作训练的项目为项目实训、毕业设计与展览等,各种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系列,全面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元化地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造型艺术重在个性灵感,个人的天分尤其重要,设计艺术相对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性成分,注重设计教学的理性特征,在教学组织,课程要求,设置上采取先紧后松的模式,首先必须规范行为方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强调扎实功底上的自由个性发挥。

5、设计基础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