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时间:2023-11-08 10:02: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亚健康与疾病

篇1

亚健康(Sub-health S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的标准:躯体(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心理(或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或急躁易怒,或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频率降低,或交往能力下降)等的不适状态持续3个月或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即可诊断。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居住环境的不断污染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等,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过大、环境污染、饮食不节,人们用心、用脑过度,体力透支,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生理机能发生障碍,导致了器官发病前的功能障碍,如:疲劳无力、头昏头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等。据报道,中华医学会对全国33座城市的33万人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亚健康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70%。另外,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专家推测,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然而,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却不甚了解。中国的亚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中国的亚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 中医药膳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药膳对亚健康人群的身心调理和疾病防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药膳养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学问。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药方,其中8首属于药膳方,《周礼》中记载了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专列“食治篇”,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是专门的食疗论著,北宋《太平圣惠方》中有“食治论”篇。此后的历代医药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药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吴瑞的《日用本草》,明代卢和等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朱槽的《救荒本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许多药膳方药至今仍被应用。

2 中医药膳在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

由于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抵抗力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减弱,此时身体免疫功能降低,对外邪入侵的抵抗力降低,遇到外邪入侵,容易发生疾病。因此亚健康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正常的生活饮食之外,还需要注意身心的调理和疾病的防治。 转贴于 中医药膳充分发挥了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3 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中医治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注重阴阳的平衡,注意五脏六腑的协调,讲究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而这也是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3.1 因证用异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给以相应的药物治疗。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可用当归与枣熬粥喝;气虚,可在汤中加入山药、薏苡仁,以健脾益气;阴虚可用枸杞、麦冬熬粥喝;鹿角霜泡酒喝,适用于极度阳虚的人。胃弱、食欲不振者可在粥中加入麦芽、砂仁、神曲等消食健胃之品。只有因证选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3.2 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药膳。春主“酸”、主“升发”,宜选用韭菜、李子、芝麻等酸味之品和粳米、黑豆、鲤鱼、牛肉、鸡蛋等甘性之品(肝气旺,补脾气抑肝气);夏主“苦”、主“火”,宜选用苦瓜、莴笋、豆豉等苦味之品和西瓜、黄瓜、马齿笕、赤小豆等寒凉之品;秋季主“辛”、主“燥”,宜选辣椒、胡椒等辛辣之品和枸杞、木耳、猪肝、兔肉等养阴润燥之品;冬季主“闭藏”,是进补的大好季节,进补以羊肉、狗肉、枸杞、巴戟天、杜仲、海马、生姜等甘温滋养之品为主。

3.3 因人而异

人的体质不同,药膳的使用也有所差别。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即实症型、虚症型、热症型、寒症型、燥症型和湿症型。实症型人,宜选用泻性药膳,以排除病邪;虚症型人,宜选用补性药膳,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热症型人,宜选用凉性药膳,以消炎、镇静;寒症型人,宜选用温性药膳,以温通散寒;燥症型人,宜选用润性药膳,以保存体内水分;湿症型人,宜选用燥性药膳,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3.4 因地而异

篇2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38-02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疲劳、纳呆、乏力、周身不适等症状,而现化检查却大致正常。亚健康状态如果调适得当可以恢复到健康,如果继续接触易感因素则向疾病方向发展,相当于中医“未病”阶段。亚健康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医病因学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易感因素及相应的预防调适方法。

1 亚健康状态的易感因素

由于亚健康状态不是疾病,故其产生的原因即为易感因素。易感因素与病因有相似性,但严重程度较为轻微。中医病因学认为病因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及外伤等其它病因。其中,与亚健康状态相关的是外感和内伤两种易感因素。

1.1 外感六

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的六气对人体并没有害处,但当气候太过或异常时则成为致病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邪气侵袭人体与季节有关,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以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四时之气,更伤五藏。”六也与地域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提出北方多感受寒邪、燥邪,南方多感受热邪、湿邪。现代人如果久居潮湿环境多感受湿邪,常在空调环境中多感受寒邪、燥邪。

1.2 饮食失宜

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和饮食偏嗜。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平时三餐不定时,又应酬聚会,暴饮暴食,容易产生一系列以消化系统功能失调为主的表现。《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过多,停滞于胃内,使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减弱,出现腹胀、嗳腐吞酸等;脾失健运则后天水谷化生不足,出现纳呆、便溏等,日久则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神疲乏力等全身表现。另外,对五味的偏嗜,对人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嗜食肥甘厚味,则生痰湿;嗜食辛辣,则生内热;嗜食冷饮,则伤正气;嗜食烟酒,则生湿热。

1.3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的太过和异常皆可引起脏腑气机失调。《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的变化也可以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大量体力劳动交由机器完成,而人类多进行脑力劳动,思虑过久,容易损伤脾胃,出现脘腹胀闷不适,纳呆、便溏等症状。再加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自我要求高,恼怒伤肝,肝郁脾虚,进一步损伤脾胃,从而出现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善太息、梅核气,妇女则出现月经不调、痛经、胀痛等。

1.4 劳逸失度

由于人们平时工作强度大,加班加点已成为家常便饭,导致过度劳力、劳神,《素问•举痛论》谓“劳则气耗”;而一到节假日则睡到中午,导致“久卧则伤气”。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气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妇女则出现月经不调,经行量多色浅。

2 预防调适

上述易感因素的存在,不一定会使人产生不适。因为疾病的发生与否,不但与致病因素密切相关,更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人体正气强盛,就能抵抗这些易感因素,不会变生不适,也就是《素问•刺法论》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得以侵犯人体,正是由于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为了避免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必须重视日常的调适,固护人体的正气,远离易感因素。

2.1 抵御外邪

在日常调养中,应当顺应四时,避免四时不正邪气的侵袭,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顺时摄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除了“起居有常”,避免熬夜,还可按照四时的阴阳来进行调养,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认为春夏时节,阳气逐渐增加,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养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万物收藏,阴气渐长,因此要注意养收藏之气,即养阴。

2.2 节制饮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食饮有节”。应当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还要注意“谨和五味”,不可过食肥甘厚味,过食辛辣刺激,嗜食烟酒,嗜食煎炸烧烤。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部曾提出健康饮食金字塔,后来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专家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健康饮食金字塔,包括在大部分进餐中的全麦食品、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每日1到3次的鱼、禽、蛋、坚果和带壳豆、奶制品和代用钙及多种维生素,小心使用红肉和奶油,慎用大米、白面包、土豆、意大利通心粉、甜品及适量的酒精类。

2.3 调畅情志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对人体无疑是不良的刺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境安宁,适当减负,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

2.4 劳逸结合

长时间连续工作和过度的安逸对人体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让人身心愉快,同时避免对人体的过度刺激,使正气不致虚弱而招致不适。

篇3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45-01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它的病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精神、生活饮食习惯、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谈,以行为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各种不良因素,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最佳水平,预防和减少了高血压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因此,预防高血压病和实施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预防方面

1.1 限盐:这对预防高血压十分有效,但真正做到也不容易,人类每日需要1克食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应进食5克以下的食盐,而我国目前人均每日摄盐高达10克,我们每日应少吃盐,少吃含钠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火腿、香肠、豆腐乳等。

1.2 多吃富含钾、钙的食物,钾、钙对钠有抑制作用,促进钠的排除,牛奶、水果、蘑菇、及豆制品都是含钾和钙的食物,多吃这些食物,与限盐具有同等意义。

1.3 加强锻炼,每天要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心理健康教育:高血压病症状明显,并发症较多,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护士应帮助、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情绪,让患者了解到诱发高血压的原因,指导患者战胜自已,调节好自已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最佳水平。

2.2 环境与休息健康教育:环境,保持室内温显度适宜,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休息,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保证充足睡眠,忌过劳,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

3 用药健康指导

3.1 应用降压药,应严格遵医嘱长期服用,不可随意增加次数和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目的后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

3.2 应用利尿剂,注意有无低钾而引起的腹胀、无力,输入甘露醇时应快速静点,防止外渗。

3.3 输入硝普钠时,注意严格遵医嘱,防止速度过快引起血压下降,避光,同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滴速,有条件时进行血压监护。

参考文献

[1] 陈燕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效果探讨[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2年01期

篇4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54-01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of Hypertension

【Abstract】Objective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Divided 172 hypertensiv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given drug therapy, on the basis therapy of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tradition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di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blood pressure of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pressure of study group are more effective contro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Hypertension Traditional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高血压既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一身心疾病。患者的精神及情志活动都将严重影响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转归及发展[1]。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有针对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及降低该病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2例高血压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4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1.3±6.1岁;研究组男45例、女41例,平均年龄63.4±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倍他乐克25mg、双克25mg 1次/日及钙通道阻滞剂圣通平10mg 2次/日的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以上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有针对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计算机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表(mmHg)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同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比较差异均显著P

3 讨论

长期的高血压升高会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并最终引起肾衰竭,高血压患者病死率较血压正常的同龄人群也显著增加[2]。而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可对影响高血压患者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促使将不良的健康行为自愿改变及戒除,对高血压的防治及其并发症的预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1 中医护理

在中医护理方面应根据食药同源及食药同治的原理、理论进行科学的食疗。在《丹溪心法》中有介绍到“无火不晕、无痰不眩”,因此其认为痰是引发该病的原因。对于清阳不升、痰瘀互结、痰浊内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应给予其低盐清淡的饮食,其每日食盐量确保要控制在6g以下,且应低脂饮食。切忌辛辣、甜黏、油腻及研究等积极性较强的实物。对于含胆同醇较高的食物也应少食,诸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对于痰湿重可给予山药粥及苡仁粥等来健脾除湿;而对于肝阳偏亢患者,则应给予山楂、紫菜、黑木耳、马兰头凉拌菜及食用植物油等。而对于气血亏虚、久病不愈的患者,应指导其进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诸如鱼、瘦肉、猪肝等,也可适量饮用田鸡黄芹汤、鳖甲汤及芝麻糊桃泥等。所有患者均应形成正常良好排便习惯,以防大便干结时因久蹲或用力而造成脑溢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平时应多食蔬菜及水果等,还可饮用番泻叶泡水及蜂蜜水等。

3.2 健康教育

3.2.1 规范服药教育

高血压治疗主要目的是要最大限度控制心脑血管发病率及可能引发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在规范服药教育方面,应使患者对口服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及对心脑肾损害防治的重要性有科学认识。在用药前应了解药名、注意事项及用药剂量等。且当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时切忌突然停药,以防止停药综合征的出现。同时不可乱用药,也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3.2.2 规律体育锻炼教育

除服用抗血压药物可对高血压的血压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改善患者不合理生活方式也是治疗其的一个重要手段[3]。而进行适当且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也可控制血压,同时也是体重控制的有效措施。在体育锻炼中,最适宜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是步行,但在锻炼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运动时间及运动量,避免以比赛作为运动,以防止紧张的情绪造成情绪紧张而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周艳芳. 中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辨证护理[J].河北中医,2006,28(3):22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