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08 10:5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知识点

篇1

1.由于电大系统的远程教学,除了使用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资源之外,还提供了如书面主教材、书面复习指导资料、书面形成性考核作业练习册、电视课程、面授课程等教学资源,使得学生感到不上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何一定要上网学习?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上网学习流于形式。

2.教师缺乏对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手段,缺乏科学评价学生网上学习过程的工具,通常网络远程教学平台用点击率和在线时间来统计学生上网学习情况。从实践效果看,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网上学习的真实状态 许多学生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上网学习时间,打开指定的网页后并没有去浏览内容,而是利用某些点击软件保持在线,以便累积在线时间完成指标。这样的点击率和上网浏览时间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3.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网上教学的监控手段,无法掌握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的教学活动情况,也就无法评价教师网上教学的质量和工作量,无法评价学生网上的学习效果。

4.学生不能及时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情况,缺乏网上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网上学习的导学缺乏针对性,缺少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快速选择学习资料的手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基于知识点的远程自主学习辅导系统”,该系统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组成知识体系的最基本单元――知识点为基础,构建学习环境,监控学习环境和评价环境。

二、基于知识点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考虑

1.知识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科课程进行分解后的原子单元

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是由知识点的集合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集合所组成的。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可以分解为对知识点以及知识点逻辑关系的掌握但是,目前绝大多数远程教学平台还不能够充分地表示知识体系的这两个方面,为了充分、完整、动态地表示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我们使用了目前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表示方法和技术,即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工具,建立知识点库和知识点关系库。这样既达到了充分和完整表达知识点的目的,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动态表示知识的要求;使得系统可以根据知识本身的发展,在保留原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以及所需的教学资源。

知识点关系库用于描述学科课程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照课程教材的章节归类,一种是知识点之间本身存在的跨章节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正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导学辅导的基础。这两种关系在数据库中都必须明确加以描述。因此有对应的两个关系库,一个用于描述知识点所属的章节,另一个描述知识点之间跨章节的逻辑关系,即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应该学习哪些知识点作为准备,学完之后可以学习哪些后续知识点。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非连通的、AOV图来描述。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多个或没有父知识点,可以有多个或没有子知识点。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导学链,使得网上教学辅导平台能够实现有效的导学。

图1所示是教师构造知识点所属章节的平台。在图中,可以看到某章节所属的知识点以及某个知识点的特性描述。如果点击图1中“编辑知识点关系”按键,则进入编辑知识点关系的界面图2。在图2中,当前知识点“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互连”的前导知识点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它的后继知识点则在右侧知识点列表中。

2.在知识点库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构建与知识点相关的题库、多媒体课件库、教学辅导资料库、实时答疑知识库等等

基于知识点的题库中所有题目都与知识点相关,即每道题目所考核的知识点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利用这一特点,使得系统可以通过对学生网上测验、作业、期中考试或者是期末考试的综合分析获取一个班级或者学生个体对知识体系掌握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实现针对学生个体的计算机智能导学和针对一个学生群体的面授辅导。同时,为开展以学习知识过程督导为重点的形成性考核提供相应的功能与技术支持。

基于知识点的知识库使得我们可以围绕服务于“教”与“学”的基本思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可以获得多种网上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

由于题库和知识库都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建立的,因此促使教师在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自己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分解出知识点,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例如一个知识点的难度、掌握程度、讲解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配备的例题或者案例、多媒体教学资源等等,并按照自己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设置网上导学路径。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为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重用原有教学资源和扩展新资源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不同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要求和自己对课程的教学经验选择原有资源库中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资源,屏蔽无用的资源,增加自己教学中所需的新资源。

三、开发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把开发研究的目标定位为:应用成熟适用的教育、网络技术和理论开发体现电视大学远程教学理念的,集教学、学习、监管、评价于一体的,为师生乐于使用的远程教学平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系统力图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有所突破。

1.改变教学资源单一的模式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重要工作。如果仅仅把教材搬到网上或是把一堂课搬到网上,那么学生就不会选择网上教学这种方式,因为书面教材具有可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优势,而课堂面授具有便于师生之间互动,包括感情交流的优势。因此,网上教学资源应该发挥网络以及计算机的优势,网上教学资源应该与书面教材和面授课堂有差异性,体现网上学习的便利性、快捷性、灵活性,使之与书面教材和课堂面授互补。因此,我们开发的系统中网上教学资源的配置是以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对于一个知识点,除了呈现给学生该知识点文字材料之外,同时还呈现该知识点的上层(前驱)和下级(后继)知识点链接,便于学生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此外还呈现知识点的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有关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可以是动画、视频、音频。图3显示了在学生界面中看到的“计算机网络和路由技术”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料。

对于教师来说,其他教师已经建立的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再用,也可以随时修改补充知识点的讲解内容,克服制作修改大型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缺点。由 此可知,一门较为完善的网上课程是多年教学积累才能形成的。

2.提供多种自学辅助工具

(1)BBS论坛

BBS论坛不仅可以由教师组织讨论,也可以由教师授权的学生组织讨论。还可以由被授权的学生授予其他学生组织讨论。充分体现网上的师生、生生交互功能:BBS应该便于学生按照学科课程讨论的问题查询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因此,我们开发的BBS是以学科课程讨论的论题分类的。

(2)智能答疑

在网络教育中答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参与答疑,而且教师的即时答疑会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但是实践中,用传统的聊天室答疑,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教师往往忙得不亦乐乎,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是因为传统的聊天室实时答疑方式中,存在答疑讨论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答疑教师人数与提问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重复提出相同问题,导致教师重复劳动等种种问题。而一个基于实时聊天室、能够自动回答学生提问的智能答疑系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聊天室的不足。智能答疑系统以聊天室作为答疑系统的平台,将人工答疑和智能答疑结合起来,当学生无法通过智能答疑解决问题的时候则交由相关的教师负责解答,并把教师的答案补充到学习库中,以便将来学生提出相同问题时由计算机自动回答(见图4)。

(3)完善的作业系统

到目前为止,作业和测验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此,本系统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网上作业系统。首先网上作业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组卷作业、测验、模拟考试的功能。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章节内容或者所学知识点集合有目的的快速或者精确组卷,也可以随机组卷,供自己检测学习效果并巩固所学知识。此外学生之间可以互测,使学生可以互相激励,以提高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而这些都是书面作业无法替代的。

(4)导学系统

导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指出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系统提供的导学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教材章节结构,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给定的章节结构和知识点逻辑关系来确定自己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二是计算机导学系统在分析学生日常自测、互测、作业、测验、考试的结果后确定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部分掌握的知识点,并呈现给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每个知识点的难度、掌握程度本身也含有导学信息。

此外,系统提供给教师为作业加注批语的功能,指出学生在学习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的评语。这种互动是其它形式的互动不能替代的,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学形式。

3.科学有效的网上学习过程监控手段

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因此实施教学过程监控尤为重要。远程教育评价不仅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也是远程教育实施支持服务、监控学习过程的核心,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式很多。而作业评价比其它形式有着更准确、更及时、更能体现个性化指导,易于操作、易于规范、易于反馈的优势。 因此本系统对于网上学习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对于作业质量的监控上。为了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系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由教师严格限制作业完成时间。如果学生过期不交作业,则由教师决定是否可以补做。

(2)作业未经教师批阅,学生无法看到正确答案。尽量杜绝学生相互抄袭作业。实践证明,网上作业可以基本杜绝课堂抄袭的现象,因此网上作业所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真实性高于书面作业。

(3)期中考试或测验,采用随机出题方式和单题显示模式,避免学生作弊。当然如果不是在校进行期中考试和测验,学生可能翻书。所以教师在出卷时应该尽量避免翻书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

(4)系统自动批阅所有客观题并给出得分,教师在网上人工批阅主观题。由于题目与知识点相关,对主观题的得分有一个评分标准,避免主观随意给分。

(5)为教师提供统计分析工具,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某个学生或某个班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哪些学习难点,确定面授辅导的重点,及时调整面授辅导教学计划。

(6)为教务部门提供统计分析工具,例如提供测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教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网上教学效果。

(7)根据教务部门和教师的设置,产生学生的形成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包括教师布置的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

注重网上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对网上作业的评价之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程度的评价。这方面系统平台提供了学生自测情况统计、实时答疑发言次数统计、非实时答疑发言次数统计、网上学习时间统计等功能。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参与程度。

篇2

当前,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同时也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以上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即要通过工学结合来实现。

在工学结合条件下,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学校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在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目前国内高校在PLC课程教学中普遍面临问题是教学设备落后,跟不上PLC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问题、教学试验资源有限,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偏重编程练习,对实际项目缺乏整体认识、综合实训项目单一,与实际工作现场出入太大等问题。各高校采用比较多的PLC实训装置为液压传动与PLC实训装置、气动与PLC实训装置、机电气液一体化综合实训装置、PLC实训箱等。

1.机电控制实训教学系统

机电控制实训教学系统由型材实训台、物料提升机构、物料加工模块、气动机械手、物料输送及分拣机构、PLC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电源模块、各种传感器和I/O接口板等组成,共构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基本功能如下:

1.1.供料单元的基本功能:供料单元是教学系统的起始单元,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向系统中的其他单元提供原料的作用。具体的功能是:按照需要将放置在料仓中待加工工件(原料)自动地推出到物料台上,以便输送单元的机械手将其抓取,输送到其他单元上。

1.2.加工单元的基本功能:把该单元物料台上的工件(工件由输送单元的抓取机械手装置送来)送到冲压机构下面,完成一次冲压加工动作,然后再送回到物料台上,待输送单元的抓取机械手装置取出。

1.3.装配单元的基本功能:完成将该单元料仓内的金属、黑色或白色小圆柱零件嵌入到已加工的工件中的装配过程。

1.4.分拣单元的基本功能:完成将上一单元送来的已加工、装配的工件进行分拣,实现不同属性(颜色、材料等)的工件从不同的料槽分流的功能。

1.5.输送单元的基本功能:该单元通过直线运动传动机构驱动抓取机械手装置到指定单元的物料台上精确定位,并在该物料台上抓取工件,把抓取到的工件输送到指定地点然后放下,实现传送工件的功能。

其中各模块分别由单独的PLC分站点去控制,各站点可独立运行,也可通过站点间的通讯进行一体化控制。整体结构采用开放式和拆装式设计,让学生可以自由组装和调试送料检测机构、物料搬运机构、物料分拣机构和自动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可进行综合训练的工程环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实践平台。

2.系统可实现的实训项目

2.1.传感器实训。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传感器,有电感式接近开关、漫射式光电式接近开关、磁性接近开关等。学生可通过在实训中调整各类传感器的角度、位置、测试各类传感器的动作信号等实训,掌握各类传感器的特性、工作原理及接线方法等知识。

2.2.气动技术实训。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气动元件,包括气源、多种电磁阀组、各种气缸、节流阀、速度阀等。学生可通过在实训中连接气动控制回路、调节各气动元件的动作情况等实训,熟悉各种气动元件的作用,了解各种气动元件之间以及气动元件与其它元件之间是如何配合起来进行协调工作的。

2.3.PLC控制实训。系统的各个工作站都是独立的,各自有一台PLC控制本站的运行,如果各个工作站分开来实训,每组3人的话,可同时满足十五个学生进行实训,并且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各个工作站中,学生可以通过编程学习梯形图编程的基本概念、梯形图的编程规则、PLC程序设计方法、PLC梯形图编程的特点与优势等。

2.4.电气控制系统实训。系统各个工作站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均要求按照工业标准和习惯进行设计与连接,学生可以通过各个工作站的电气控制线路的连接、各种接口电路的标准化制作等实训,学习电路原理图的分析、I/O接线图的连接等知识点。

2.5.机械系统安装调试实训。系统中的各个工作站可让各组学生将机械部分全部的或部分的拆去,再按要求将其重新组装,并且调试至系统可正常、可靠地工作。

2.6.系统故障排查实训。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各个工作站中设置一定的机械、电气和程序控制上的故障,学生则可以通过对故障现象的分析,排查练习,学习设备维修的方法和技能。

3.结语

本实训系统具有较好的柔性,即每站各有一套PLC控制系统独立控制。将五个模块分开培训可以容纳较多的学员同时学习。在基本单元模块培训完成以后,又可以将相邻的两站、三站直至五站连在一起,学习复杂系统的控制、编程、装配和调试技术。在此平台上可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客观考核。既可以作为课程的专业知识模块的单项实训项目的教学,同时可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气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技能训练,还可以做为技能鉴定的考核设备,使学生对过去学过的诸多单科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在这里能得到全面的认识、综合的训练和实际运用。利用机电控制实训教学系统,可以模拟一个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的控制过程,使学习者得到一个非常接近于实际的教学设备环境,从而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篇3

通识教育的推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期行为,因此通识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持续推动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提出通识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经常性地组织通识教育的研讨活动,推进通识教育的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其次,要强化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通识意识。当前,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些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还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的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必须继续深入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强化大学通识教育意识。

努力提高通识课程质量

其一,要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分配合理,而且要落到实处。各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发能够体现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校本通识课程。

其二,精心设计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由于通识课程的性质不同于专业课程,因此即使涉及同一知识范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也有很大不同。所以要结合课程性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其三,探索多种有效的课程组织形式。一些涉及学科领域较宽、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可以按主题内容或学科领域组织系列课程,而一些知识内容较少的课程,完全可以以一次或数次讲座的形式展开。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就自然科学课程来讲,一些难度很大,涉及学科很广的课程,可按主题组织课程,每一部分让学有专长的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生动的分析,比由一名专业教师对整个学科领域进行系统介绍效果会更好。

其四,合理利用课件,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高质量的课件的确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程内容。但是课件只是讲课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恰当利用,很多通识课程教师让课件完全代替讲授,上课时只是逐行读课件内容,讲课没有激情,学生称之为“假唱”。这样的课件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相反会降低教学质量。

其五,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许多通识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听起来比较费劲,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教学艺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就在于与专业教育相比,其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目前,整体上来说高校通识课程高水平师资还比较欠缺。

一所学校通识教育的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教师。因此,要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就必须狠抓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1.注重通识课程的师资遴选。通识课程贵在其“通”,所以要尽量选择有较深学术素养,教学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资深教师开设通识课程。遴选的方法是,由学科领域内同行推荐,也可以竞聘上岗,通过公开试讲的方法让学生挑选通识课程教师。要让那些真正有学术水平,又有教学热情,同时熟谙教学技巧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2.加强通识课程教师的梯队建设。一方面要倡导名家上通识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后备力量,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并组织他们到校内外进行通识课程的教学观摩,从校内外、甚至是海内外优秀通识课程教师那里汲取经验,从而切实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水平。3.加强通识课程师资培训。高校应安排通识教育专家给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开设相关讲座,其目的是让通识课程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帮助每名教师确定适合其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通识意识、教学技巧、教学水平。

篇4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 理论 现状

上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与数学科学紧密联系,首次应用于地质学领域,促进了地质统计学这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的诞生

地质统计学是由法国马特隆教授于196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一种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对既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数学地质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数学地质的一个独立分支,在数学地质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势头。

二、地质统计学的现状特点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首先,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经历了二维平面分析——三维立体空间——四维空间动态研究这种发展历程,并逐渐深入化。其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步,提出了协同区域化理论,这是单变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从而推动了多个区域化变量在时空域的结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线性和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地质统计学方法的相互弥补和融合。再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与多种学科相互影响和弥补,丰富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拓展了地质研究的新方法。

(1)地质统计学与数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地质统计学有效引入数学中的布尔随机函数概念,对于解决地质统计学中的观测尺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2)地质统计学融合非线性科学理论。随着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使得它与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协同论、耗散理论等非线性科学的融合更加紧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这种多学科的并线应用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完善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

(3)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两大派系:一是以马特隆教授为主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继续开展析取克里格法及条件模拟的研究,并结合协同克里格技术,创新提出多远地质统计的基本思想,形成了依赖于样品数据并求得区域化变量理论模型若干参数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包括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以及析取克里金等。二是以A.G.Journel(儒尔奈耳)为首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研究发展了不对数据分布做任何假设的指示克里金法和分位数克里金法等一整套体系方法。这两个派系在对地质统计学中的稳健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

(4)条件模拟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除了评价可采矿石和局部评价问题外,还可以对工程位置部署提供帮助。条件模拟使观测点上的虚拟数据等于实测数据,很有可能实现三维空间模拟。其中,儒尔奈耳的“非高斯分布快速模拟法”很有代表性。

2、自上世纪70年代,地质统计学发展迅速,而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高度依懒地质统计学算法程序的设计,这就使得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高水平、高实用性的软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地质统计学研究中心的ISATIS软件系统和HERESIM软件系统,还有加拿大的GEOSTAT软件系统就很有代表性。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在今后地质统计学的应用和发展中意义重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地质统计学在西方国家起步早、发展稳健,已经成为高等工科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必修课程和研究课题,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业开采等项目。但是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取得辉煌成绩,表现在地质统计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地质统计学在国内应用领域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4、目前,地质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科学的研究、农林科学、矿山地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海洋工程、材料工程、生态保护等,可见,地质统计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在逐步完善,应用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已经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从地质统计学的发展前景和实践应用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一方面,地质统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成熟,且这个研究主题与其他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将时间序列分析与多元地质统计学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地质统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这种结合,发展了纯时间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时空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及各种动态建模技术。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地质统计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和不完善,要使地质统计学达到非常成熟和实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还有人质疑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甚至不相信地质统计学的成果。这种状况对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继续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非线性地址统计学(析取克立格法)、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指示克里格法),各种条件模拟方法,充实地质统计学。尤其是地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会渗透,如贝叶斯理论,模糊数学以及分维理论的结合,我们期待会产生新的发展与突破。

2、线性平稳地质统计学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增强储量计算精度,提高应用价值。

3、多元信息综合提取和合成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信息的广泛采集和合成分析无疑会促进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结合现代科技,借助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动态模拟技术的优势,增强地质统计学的多元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为统计决策提供支持。

4、人工智能化的提高应用。未来发展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加强软件系统的可视化程度,提高反馈信息的输出质量,这是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强化地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结合,也是促进地质统计学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手段。

5、资料综合问题的有效完善。目前无论是矿山开发还是石油勘探,都存在获取资料综合问题。由于所获得的资料及其获取方式不同,观察尺度各异、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今后如何把这些资料统计在一个模型中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资料的有效信息准确反映地质的空间结构信息,有待完善。

6、提高地质统计学软件包功能。各种软件包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地质统计学的“左膀右臂”,完善软件包程序系统、提高其功能是推动地质统计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

7、地质统计学在地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会更加广泛,比如矿产勘探、油藏描述、农业生产、水资源研究和保护等。

四、小结

时代的进步给予了地质统计学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丰满与应用水平的不断先进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正朝着理论体系化、方法多样化方向健康迈进。

参考文献:

[1]石书缘,尹艳树,冯文杰.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发展趋势.物探与化探.2012(4):655-660.

[2]刘占族,张雷,霍丽娜,等.地质统计学反演在煤层气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S1):30-34.

[3]王家华,于海茂.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应用.2012(10):72-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