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5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心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利用图像指导学生,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玛
我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利用课本中种类多样的图像指导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会学”地理的能力方面下工夫。例如讲《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一节时,先指导学生把各工业基地的简图画出来,然后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填注到图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进而推断出有哪些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
一堂课从始至终动脑动手,紧张兴奋。课后学生说:“这样教,我
三、指导学生“读”“、想”、“做”,变应试教育为素质
初中地理新教材增添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日,为地理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架起了一座桥梁。
1、指导学生“读一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构中的“读一读”栏目,从应试教有的观点来看,并不属于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但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得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潜心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栏目,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广收博采,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指导学生从读“科技与湖南的水稻生产”,“北京高科技实验区”的短文中,加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从读“珠峰探险”的短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培养学生战胜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教材中“读一读”短文,具有很强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只要老师在备课中足够重视,指导得法,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培养;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
三、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外,还要在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新情境、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唯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对地理中许多时事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启发学生不仅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还会跨学科用历史、政治等相关知识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质疑、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独立思考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实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做到不恃书,敢于大胆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五、把握好地理教学的三大环节
环节一:学
1、地理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并真正明确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的位置、疆域和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和邻国;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多读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通过分析对比和自主学习和讨论获得知识。
2、在上新课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状况。
3、提出问题,结合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北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东半球)
高、中、低纬度划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所处纬度范围?(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五带划分界线是什么,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结合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中国在亚洲的什么部位、太平洋的什么方向?(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列举还有几个太平洋西岸的国家?展示渐进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对比分析、合作探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智能的培养。
环节二:讲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以后,地理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尤其是知识的模糊点进行精讲,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要给予启发、诱导,对于某些抽象费解的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具和电教手段,通过直观演示,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出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当然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也就容易得出结论了。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9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材经过修改和编排,打破了传统的“先自然,后人文”的编排结构,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交进行编排,增加了新颖、丰富的图像和“活动”、“阅读”两个栏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要从“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不单纯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性,而是注重知识的代表性、趣味性和学生的身体力行,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主动地学习。
一、图文合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根据新教材的特点,采用“图文合一”的模式,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教学《欧洲》这一章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欧洲大体形式构造图,然后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找出欧洲各大国的整体分布状况,以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大置。待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熟悉欧洲大致地图形状以后,再分析欧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状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事半功倍。再如,在教学《经线和纬线、经度与纬度》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示意图,然后把示意图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理解由抽象变为直观、由难变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对比其特点和规律。
二、培养绘图习惯,让学生“会学”
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学生能加深对所绘地图中所含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引导学生绘图和解图,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绘图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在黑板上随手绘制简略地图及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跟着一起画,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逐步养成随手画图的好习惯。这样,通过教师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指导,最终由教师的“教会”把学生导向自己的“学会”,最后达到“会学”的境地。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我采用让学生描图、绘图、图文互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简化地图、动手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而且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发现一些地理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变“阅读”为“悦读”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设有“阅读”栏目,其内容大多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此,教师可以通过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此拓展开来,促使学生由浅层阅读进入深度研读,并由此获得情感启发,提升自身素质。
1.利用“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艺术情操。在教材中,许多阅读内容与影响学生成长的各项因素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潜心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够从一点一滴的阅读中获取信息,从而积累知识,开阔眼界,进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熏陶,提升意志品格,陶冶审美情趣。如指导学生阅读《长城》《黄山》等短文,使其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与雄浑,由此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指导学生阅读《艺术之都——巴黎》的短文,使其体会到人类艺术之美,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和爱美之心。
2.利用“阅读”材料,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如利用《奇特的气候》的短文,让学生思考:短文中提到“一年四季分不清,一天四季倒分明”,体现在何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周边环境,谈谈:假设周边的环境是一天四季,环境会如何?接着,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演一天四季的具体现象,然后再说说自己的实践感受。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思维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地理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及时改变教学方式。灵活实施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无定法,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地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内涵,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同时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的起点,联系教师自己的特色,依据课程标准,详细设计教学案例,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便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促使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现代地理观念
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发展和变化。许多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初中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树立新课程理念重视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普通初中地理教师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走进中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传统的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倾听成为了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方法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初中学校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1.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1 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2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1.3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1.4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1.5 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6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2.改革教法,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应改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调整上课、作业考察、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2.2 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质疑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讲"中国行政区划"一节时,采用形象比较法将各省轮廓,运用投影仪打出各省轮廓,再打出与有关省区外形轮廓相似的各种动物形象,然后再用诗歌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用拼图游戏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位置,用猜谜法巩固各省市名称。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激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小型张),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
4.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5.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在课堂实践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结合地图册学习,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21世纪是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各种竞争更加的激烈。培养创造性人才早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改变以前那种因怕孩子摔跤而要牵着他走,每一步都要提醒孩子小心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把路、方向指给学生,让他们去走。即使这个过程他们可能要摔跤,要跌倒。那都是一个历练,自己走积累的经验总比教师口述的经验来得要真实。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收集大量的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温室中培育的幼苗,她经不起社会的暴风雨。只有从小就在风雨中成长的历经风霜雨雪的磨练,才能在21世纪的风雨中傲然挺立。实现强国富民的美好明天。
2.科学合理设计课堂,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2.1 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掌控课堂,循序渐进的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提问,勇敢质疑,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是真理。大胆设想,愉快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2.2 探究性试验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展示物理来自自然,来自生活,唤起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及浓厚的兴趣;展示物理知识来自科学探究,裴炎学生循序渐进的怀疑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的景仰。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纷繁的人文现象,地理对象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确实不易,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时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有所成功,教师还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需要教师在已有创新动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发散思维,启发形象思维。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大胆的想象、敏锐的直觉、顿悟的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产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等问题,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为基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叙述、联想、想象等方法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例如,要求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培养其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34-01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我国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有效教学也受到了我国教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促进地理有效学习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地理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然而,什么是有效性课堂教学,其基本特征是什么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1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我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实现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促进地理有效学习。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在特定的时间范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具体来说,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否则要实现有效教学只能是句空话;教学有效果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相吻合;教学有效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指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1.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课堂教学”。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第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第二,关注教学的实际效益。围绕“用师生的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一切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提供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里,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升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基于此,我们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2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
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而要明确“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2.3 利用新教材的阅读材料与活动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同时,“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2-02
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间的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的知识。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多媒体课件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可以向学生展示空间区域中分布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调动多种感官功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在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进而体验成功的欢乐。
一、化静为动,呈现地理事实,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既可以使静止的文本按指定的轨迹运动,又可以使静态的图像像动画一样移动;既可以变化色彩,又可以控制速度,还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情境。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呈现地理事物,创设教学情境,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内容,时间空间变化大,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用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和绘有太阳光线、用阴影部分表示的夜半球示意图,制成带有flas效果的 “四季成因”教学课件,通过演示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逐渐南移,让学生观察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闱越来越小,而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时,让学生观察北半球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这样,将地球公转、轨迹、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等现象,用flash是动画模拟显示在学生眼前,把难以观察到的由于广阔时空变化而引发的自然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探究学习。
二、展示事物的演变过程,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空间立体感不强,很多学生对广袤的地理空间茫然不知所措,往往由于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而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教师讲授起来也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出很多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降低学习难度。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地里的兴趣。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揭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教材中烦琐的叙述设计成课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使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还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也可以多次演示,多次启发探究。遇到地理物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难点集中在一起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类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束激学生,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贿抽象的地理概念,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优化地理课I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一自主学习一协作交流一意义建构一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例如,“地震”这一内容,讲授时学生会联想到“5.12汶川大地震”。他们纷纷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上网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交流,加深对地震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到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到了真正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创建数字化的学习情境,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靠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问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对知识具有深入的理解,并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和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把他们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在积极互动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让他们把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说出来,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学生在被动情况下往往采用模仿的思考方式,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思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摆脱思维定式的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活跃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身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初中地理教材涉及“时区及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1)“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回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2)“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位老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这位老师始料未及,但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做法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
自教育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状态,初中教学科目不断增多,地理学科成为检验和衡量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时间和效率得不到保证,因此,初中地理老师要不断思考和探究,为学生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和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弊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作用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导致地理课堂死板、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锻炼,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探究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和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新知识和新能力,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展示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一课为例。在这节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即完成导学案,其主要内容如下:1.勾画出教材中多种定义,并把重点定义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2.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辅导教材制作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表格,分别标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植被特点等。3.思考问题:根据自身生活经验理解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变化,以及不同气候的地区之间有什么区别;结合资料总结,气候变化和异常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会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积极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会将自己的导学案分享和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和心得。学生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会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为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地理教学,即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生活化教学。因此,地理老师要深入挖掘地理与生活的衔接点,把日程生活中的实践引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学习的距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多变的天气”一课,在这节课的教学导入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肯定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对这个节目很熟悉,但是有谁注意过天气预报中涉及哪些方面呢?”紧接着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并对天气预报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回忆本地一周内的天气如何,有哪些变化,对天气的不同变化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我以学生熟知的天气预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了解天气变化和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地理学科教学的亲切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第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大篇幅地讲解概念和定义,学生不断吸收知识信息并存储在大脑中,掌握大量地理知识和信息。为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地理教师除了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传授课本知识的任务之外,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条件。
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一课后,学生对我国的水资源的了解更为深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课外调查任务:根据全班学生的居住地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本小区和附近社区的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和是否存在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水资源,等等。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制作成表格或者是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和有效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地理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地理教学最佳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