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09 10:1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随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临床实习护理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改善临床实习护理生的亚健康状态,有利于制订临床护理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供和修订临床实习护理生实习计划、工作方式的合理方案,保障临床实习护理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5月对我院2005级临床实习本科护理生(以下简称护生)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5级临床实习10个月完毕返校的本科护理生151名,其中男6名,女145名,年龄24~26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无计名形式整群抽样法。发出调查问卷151份,回收151份,有效回收率100%。有效调查问卷147份,占97.4%,无效问卷4份,占2.6%。

1.3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即: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失控或易激惹,抑郁或低沉,焦虑不安,疲乏无力,胸闷、心悸、气短,大小便不正常,肢体不适,免疫功能低下(经常感冒等)。每项表现设有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出现次数,主要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生亚健康状态发生情况(表1)

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亚健康状态10项表现中出现0项者1人,占总人数0.68%;出现1项者2人,占总人数1.36%;出现2项者8人,占总人数5.44%;出现3项者26人,占总人数17.69%;出现4项者17人,占总人数11.56%;出现5项者17人,占总人数11.56%;出现6项者22人,占总人数14.97%;出现7项者27人,占总人数18.37%;出现8项者21人,占总人数14.29%;出现9项者3人,占总人数2.0%;出现10项者3人,占总人数2.0%。总计发生亚健康状态146人,占99.32%。

2.2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时间(表2)

护生在不同时间出现亚健康状态2周内平均为33.25人,占总人数22.62%;2周至1

月为19.30人,占总人数13.13%;1至2月为12.48人,占总人数8.49%;2月以后为34.97人,占总人数23.79%。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表现的时间多集中在2周内和2月以后,为68.22人,占总人数的46.41%。护生不同时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数见表2。

2.3 护生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时间(表3)

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2~3d平均为60.87人,占总人数41.41%;1周左右为24.81人,占总人数16.88%;1周以上为14.32人,占总人数9.74%。

2.4护生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频数(表4)

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频数1~2次平均为45.74人,占总人数31.12%;3~4次平均为29.25人,占总人数19.90%;5~6次平均为13.95人,占总人数9.49%;7次以上平均为11.05人,占总人数7.52%。

2.5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表5)

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实习劳累平均76.54人次,占52.07%;压力大平均59.76人次,占40.65%;环境不适应平均31.27人次,占21.27%;生理因素平均29.24人次,占19.89%;精神因素平均48.79人次,占33.19%;不良生活习惯平均18.47人次,占12.47%;社会因素平均16.84人次,占11.46%。

3 讨论

3.1护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分析

3.1.1发生情况表1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极为普遍,发生率高达99.32%,并且

在实习期间的10个月内,不同的时间,1名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常见10项表现中,发生最多的为7项,占18.37%,发生3项及以上者为92.44%,其中发生7项以上者亦占1/3之多为36.66%。发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中疲乏无力出现的人次最多,达89.12%,最低的胸闷、心悸、气短亦达14.29%,有6项表现的发生率超过50%以上。

3.1.2出现时间表2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时间多集中在实习期间的2周内和2月以后,平均占68.22。在2周内和2周~1月最容易发生的是失眠与嗜睡,发生率分别占28.57%(42/147)和24.49%(36/147)。在2月以后最容易发生的是疲乏无力和抑郁或低沉,发生率分别占32.65%(48/147)和31.29%(46/147)。

3.1.3持续时间表3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多数为2~3d,平均60.87人,占41.41%,其中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51.70%(76/147),疲乏无力占44.90%(66/147),焦虑不安42.86%(63/147),抑郁或低沉40.82%(60/147)。持续时间在1周左右最多见的是疲乏无力27.89%(41/147),其次为免疫功能低下21.77%(32/147)和抑郁或低沉17.01%(25/147)。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的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17.01%(25/147),其次为疲乏无力16.33%(24/147),抑郁或低沉11.56%(17/147)。

3.1.4发生频数表4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频率1~2次者以焦虑不安最多见,占35.37%(52/147),其次为抑郁或低沉32.65%(48/147);3~4次者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25.85%(38/147),其次为疲乏无力24.49%(36/147);5~6次者以疲乏无力最多见,14.97%(22/147),其次为失眠与嗜睡10.21%(15/147)和抑郁或低沉9.52%(14/147);7次以上者最多见为疲乏无力21.09%(31/147),其次为失眠与嗜睡16.33%(24/147)。

3.2护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分析 (表6)

3.2.1实习劳累护理工作存在较强的体力劳动,护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与带教老师跟班工作,而带教老师本身存在超负荷工作量{ 1,2,3,4 },加之实习护生对工作不熟悉,各种护理操作不熟练,对”三班倒”不适应等因素,导致实习劳累的发生,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人次最多,达623人次,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占97.37%,其次为疲乏无力93.89%和肢体不适93.67%,其他都在52%以上。

3.2.2压力大由于护生在实习阶段要参加实习单位各科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存在着学习的压力;要落实自己的就业单位,而就业工作是护生的难点问题,必然给护生带来较严重的就业压力;在生活方面绝大多数实习单位没有给护生安置就近住宿,部分护生靠租房住宿,且偏僻远离实习单位,使护生在生活、交通、安全、经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压力。由于各种压力使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次数为第2位,达492人次,压力大是引起焦虑不安的最主要原因占93.62%,其次为抑郁或低沉76.47%和胸闷、心悸、气短66.67%,最低的肢体不适亦达40.51%。

3.2.3环境不适应护生在实习阶段首先面临的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护理是一种快节奏的工作,需要勤观察、勤动口、勤动手,又担心工作做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病人的指责,再加上每天面临病人的痛苦表情,协助病人大小便,疾病本身的脏、臭、传染性等都给护生造成环境不适应的因素。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占42.11%,其次为大小便不正常40.35%和抑郁或低沉37.26%。

3.2.4生理因素护生绝大多数为青春期女性,机体代谢旺盛,部分护生出现青春痘的烦恼;每月又有经期的烦恼;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平素较为娇气,缺乏体力锻炼,体质素质较薄弱;有些护生追求骨感美,采取长期节食的方法,使其营养膳食较缺乏等因素,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46.05%,其次为胸闷、心悸、气短42.86%,最低的焦虑不安亦有18.09%。

3.2.5精神因素护生在实习阶段由于各种压力,对各种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存在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有人调查[5]护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可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还有人调查[6]护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5调查显示精神因素可引起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表6显示精神因素是引起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占62.77%,其次为胸闷、心悸、气短57.14%,最低为肢体不适27.85%。

3.2.6不良生活习惯部分护生存在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就寝,喜欢夜生活,生活规律紊乱,节食减肥,偏食,不良的卫生习惯,不良的嗜好,不注重体育锻炼,不注意气候变化调节生活方式等,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引起大小便不正常的主要原因45.61%,其次为食欲不振29.69%,最低为失控或易激惹6.15%。

3.2.7社会因素护生在实习阶段出现亚健康状态亦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有些护生在就业应聘方面,尤其是面试方面有些招聘单位条件要求过高而屡屡失败,有些招聘单位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存在有不正之风;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经济危机等。社会因素是引起抑郁或低沉的最主要原因占45.10%,其次为焦虑不安占27.66%。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疲溃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

645-649

[2] 成翼娟,梁琦.护理人员职业与健康关系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1):

57-58

[3] 宋桂荣,程然.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07,21(11):2854-2855

篇2

1.1调查对象2006年5月~2008年10月我科疗养在职干部346人,均为男性,年龄30~55岁。经体检评定为亚健康状态者117人,占总人数的33.8%。

1.2亚健康诊断标准①躯体症状:头疼,失眠,脱发,常感疲劳乏力,休息后不缓解。②心理症状:容易激动、烦躁或抑郁,记忆力减退。③各种能力与活力下降: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降低,办事无激情、无热情。④抵抗力降低:易感冒。⑤各种检查数值处于偏高状态,如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等。其中有任何一项异常者,即可诊断为“亚健康”状态。

1.3饮食与运动特点调查对117名在我科疗养的部队在职干部发放“饮食运动习惯调查表”,主要内容:①对健康和亚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②平时的饮食习惯与特点。③喝酒与抽烟的情况。④每天运动情况。⑤自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表1~2)

3讨论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如脂肪肝、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早期状态。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症状, 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免疫功能低下[2]。本文调查中发现,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在亚健康人群中占比例较高,与其他症状比较P

本研究旨在观察生活方式在亚健康人群中的特点。一般认为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长期暴饮暴食、酗酒、抽烟多、运动少,易使机体的代谢机能受损,从而导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升高,严重的将影响心、脑、肾、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进入不可逆转的疾病状态[3]。我们调查结果发现,以荤食为主的高热量饮食、参加宴请多、酗酒、抽烟多、缺少运动锻炼等,在亚健康人群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人群(以上因素两组对照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提醒我们在对亚健康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时,要重视对生活方式的干预。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对亚健康人群的护理工作重点是早期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亚健康人群健康的饮食,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强度计算出合理的热卡摄入量,并在实际生活中科学应用。二是教育亚健康人群要学会调整心理状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正确对待压力等。三是及时调整工作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四是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都要保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并持之以恒,形成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五是指导亚健康人群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各系统有害,嗜酒、醉酒、酗酒也会损害心、肝、胰、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上几点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护理与早期健康教育,阻止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强.军队疗养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514-2515.

篇3

俗语说: “吃肉不加蒜,营养减一半。”猪肉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其他肉类平均高9倍,但此种维生素不稳定,在人体内停留时间短。如果吃猪肉时吃几瓣大蒜,大蒜中的蒜素与猪肉中的维生素B1结合,就会大大增加人体的吸收与利用,保健效果更佳。

羊肉+洋葱:降低胆固醇

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有助降血压。炒羊肉时,若能加点洋葱,就形成了营养的升级组合。因为羊肉蛋白质和饱和脂肪含量都较高,吃多了有升高胆固醇的危险,在烹制羊肉时加些洋葱,可以防止人体对胆固醇和脂肪的过量吸收。

鸡蛋+面食: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鸡蛋营养全面义丰富,鸡蛋和面食(碳水化合物)一起吃,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有些人早餐只吃鸡蛋、喝牛奶,这样鸡蛋中的蛋白质会流失。如果能与面包或馒头同吃,就可使蛋白质最大限度地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通常鸡蛋最好蒸着吃或煮着吃,如果吃水煮鸡蛋,最好煮得嫩点(开锅后再煮五六分钟即可),此时蛋黄刚刚凝固,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最高。最好不要吃煎鸡蛋,因鸡蛋煎黄或煎糊都会使蛋白质变性。

鱼+豆腐:加强钙吸收

鱼和豆腐都是高蛋白食物,但所含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都不够合理。如豆腐蛋白质缺乏蛋氨酸和赖氨酸,鱼肉蛋白质则缺乏苯丙氨酸(营养学家称之为“不完全蛋白质”)。若将两种食物同吃,就可以取长补短,使蛋白质的组成趋于合理。如鱼头烧豆腐,不仅味道鲜美,鱼头内的维生素D还可提高人体对豆腐中钙质的吸收与利用。需提示的是,做鱼头烧豆腐或鱼肉炖豆腐时,用老豆腐比较好,再放一些蔬菜和香菇,无论风味还是营养都很不错。

海鲜+蔬菜:中和嘌呤

海鲜是高嘌呤、高酸性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引起代谢紊乱,增加血尿酸浓度,引发痛风。如果吃海鲜时多吃些蔬菜,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就可以中和尿酸盐浓度,有利尿酸排出,大大降低患痛风的危险性。

微生态失衡是亚健康主因

卢 彤

亚健康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工作、学习的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也明显下降。这些人群在医院检查时,通常会出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以及血黏度高等症状。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注意及时调适,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改善亚健康,重在预防。为了防患于未然,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1世纪的一项预防性健康策略。如何防治亚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医学及社会课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1-01

一、引言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于20世纪90年代被纳入科学领域,是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病症,却呈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成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涉及的是人的状态,非局部的病变或可以明确的病因,涉及因素众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比较普遍。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可向健康转化,也可以成为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的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锻炼与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体育运动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健康促进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在课余时间里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92%,积极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3.3%,被动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1%,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积极参与率不高,所以,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另外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每周参加1-2次,其次是每周参加3次以上,虽然有92%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其中有23.7%的学生是以年或月为循环周期的,也就是说,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余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不到30分钟的,其中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课前5-7点间或下午3-4点间。因此,锻炼质量较低,这也是课余体育锻炼不能过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不良的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滑的态势。二,紊乱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变的散漫。饮食习惯也从中学时期的三餐定时定量到现在的“饿一顿,饱一顿”的。三,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引导不足、学业就业的压力的影响。四,缺少锻炼。虽然学校有体育课,但是每周就一两节课,而在其他课余生活,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宅在寝室里、出门逛街或是图书馆自习,很少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五,上网时间过长。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上网,很多课余时间都是在网上消耗完的。六,沉迷游戏。大学生沉迷游戏,会使精神萎靡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四、建议

(一)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相适应的运动量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指导,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要求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及个人问题;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加强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

提高学校领导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并提高师资建设,同事改变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为其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课余体育锻炼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