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1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临床实习护理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改善临床实习护理生的亚健康状态,有利于制订临床护理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供和修订临床实习护理生实习计划、工作方式的合理方案,保障临床实习护理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5月对我院2005级临床实习本科护理生(以下简称护生)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5级临床实习10个月完毕返校的本科护理生151名,其中男6名,女145名,年龄24~26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无计名形式整群抽样法。发出调查问卷151份,回收151份,有效回收率100%。有效调查问卷147份,占97.4%,无效问卷4份,占2.6%。
1.3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即: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失控或易激惹,抑郁或低沉,焦虑不安,疲乏无力,胸闷、心悸、气短,大小便不正常,肢体不适,免疫功能低下(经常感冒等)。每项表现设有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出现次数,主要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生亚健康状态发生情况(表1)
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亚健康状态10项表现中出现0项者1人,占总人数0.68%;出现1项者2人,占总人数1.36%;出现2项者8人,占总人数5.44%;出现3项者26人,占总人数17.69%;出现4项者17人,占总人数11.56%;出现5项者17人,占总人数11.56%;出现6项者22人,占总人数14.97%;出现7项者27人,占总人数18.37%;出现8项者21人,占总人数14.29%;出现9项者3人,占总人数2.0%;出现10项者3人,占总人数2.0%。总计发生亚健康状态146人,占99.32%。
2.2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时间(表2)
护生在不同时间出现亚健康状态2周内平均为33.25人,占总人数22.62%;2周至1
月为19.30人,占总人数13.13%;1至2月为12.48人,占总人数8.49%;2月以后为34.97人,占总人数23.79%。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表现的时间多集中在2周内和2月以后,为68.22人,占总人数的46.41%。护生不同时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数见表2。
2.3 护生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时间(表3)
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2~3d平均为60.87人,占总人数41.41%;1周左右为24.81人,占总人数16.88%;1周以上为14.32人,占总人数9.74%。
2.4护生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频数(表4)
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频数1~2次平均为45.74人,占总人数31.12%;3~4次平均为29.25人,占总人数19.90%;5~6次平均为13.95人,占总人数9.49%;7次以上平均为11.05人,占总人数7.52%。
2.5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表5)
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实习劳累平均76.54人次,占52.07%;压力大平均59.76人次,占40.65%;环境不适应平均31.27人次,占21.27%;生理因素平均29.24人次,占19.89%;精神因素平均48.79人次,占33.19%;不良生活习惯平均18.47人次,占12.47%;社会因素平均16.84人次,占11.46%。
3 讨论
3.1护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分析
3.1.1发生情况表1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极为普遍,发生率高达99.32%,并且
在实习期间的10个月内,不同的时间,1名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常见10项表现中,发生最多的为7项,占18.37%,发生3项及以上者为92.44%,其中发生7项以上者亦占1/3之多为36.66%。发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中疲乏无力出现的人次最多,达89.12%,最低的胸闷、心悸、气短亦达14.29%,有6项表现的发生率超过50%以上。
3.1.2出现时间表2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时间多集中在实习期间的2周内和2月以后,平均占68.22。在2周内和2周~1月最容易发生的是失眠与嗜睡,发生率分别占28.57%(42/147)和24.49%(36/147)。在2月以后最容易发生的是疲乏无力和抑郁或低沉,发生率分别占32.65%(48/147)和31.29%(46/147)。
3.1.3持续时间表3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多数为2~3d,平均60.87人,占41.41%,其中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51.70%(76/147),疲乏无力占44.90%(66/147),焦虑不安42.86%(63/147),抑郁或低沉40.82%(60/147)。持续时间在1周左右最多见的是疲乏无力27.89%(41/147),其次为免疫功能低下21.77%(32/147)和抑郁或低沉17.01%(25/147)。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的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17.01%(25/147),其次为疲乏无力16.33%(24/147),抑郁或低沉11.56%(17/147)。
3.1.4发生频数表4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频率1~2次者以焦虑不安最多见,占35.37%(52/147),其次为抑郁或低沉32.65%(48/147);3~4次者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25.85%(38/147),其次为疲乏无力24.49%(36/147);5~6次者以疲乏无力最多见,14.97%(22/147),其次为失眠与嗜睡10.21%(15/147)和抑郁或低沉9.52%(14/147);7次以上者最多见为疲乏无力21.09%(31/147),其次为失眠与嗜睡16.33%(24/147)。
3.2护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分析 (表6)
3.2.1实习劳累护理工作存在较强的体力劳动,护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与带教老师跟班工作,而带教老师本身存在超负荷工作量{ 1,2,3,4 },加之实习护生对工作不熟悉,各种护理操作不熟练,对”三班倒”不适应等因素,导致实习劳累的发生,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人次最多,达623人次,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占97.37%,其次为疲乏无力93.89%和肢体不适93.67%,其他都在52%以上。
3.2.2压力大由于护生在实习阶段要参加实习单位各科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存在着学习的压力;要落实自己的就业单位,而就业工作是护生的难点问题,必然给护生带来较严重的就业压力;在生活方面绝大多数实习单位没有给护生安置就近住宿,部分护生靠租房住宿,且偏僻远离实习单位,使护生在生活、交通、安全、经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压力。由于各种压力使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次数为第2位,达492人次,压力大是引起焦虑不安的最主要原因占93.62%,其次为抑郁或低沉76.47%和胸闷、心悸、气短66.67%,最低的肢体不适亦达40.51%。
3.2.3环境不适应护生在实习阶段首先面临的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护理是一种快节奏的工作,需要勤观察、勤动口、勤动手,又担心工作做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病人的指责,再加上每天面临病人的痛苦表情,协助病人大小便,疾病本身的脏、臭、传染性等都给护生造成环境不适应的因素。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占42.11%,其次为大小便不正常40.35%和抑郁或低沉37.26%。
3.2.4生理因素护生绝大多数为青春期女性,机体代谢旺盛,部分护生出现青春痘的烦恼;每月又有经期的烦恼;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平素较为娇气,缺乏体力锻炼,体质素质较薄弱;有些护生追求骨感美,采取长期节食的方法,使其营养膳食较缺乏等因素,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46.05%,其次为胸闷、心悸、气短42.86%,最低的焦虑不安亦有18.09%。
3.2.5精神因素护生在实习阶段由于各种压力,对各种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存在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有人调查[5]护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可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还有人调查[6]护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5调查显示精神因素可引起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表6显示精神因素是引起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占62.77%,其次为胸闷、心悸、气短57.14%,最低为肢体不适27.85%。
3.2.6不良生活习惯部分护生存在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就寝,喜欢夜生活,生活规律紊乱,节食减肥,偏食,不良的卫生习惯,不良的嗜好,不注重体育锻炼,不注意气候变化调节生活方式等,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引起大小便不正常的主要原因45.61%,其次为食欲不振29.69%,最低为失控或易激惹6.15%。
3.2.7社会因素护生在实习阶段出现亚健康状态亦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有些护生在就业应聘方面,尤其是面试方面有些招聘单位条件要求过高而屡屡失败,有些招聘单位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存在有不正之风;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经济危机等。社会因素是引起抑郁或低沉的最主要原因占45.10%,其次为焦虑不安占27.66%。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疲溃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
645-649
[2] 成翼娟,梁琦.护理人员职业与健康关系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1):
57-58
[3] 宋桂荣,程然.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07,21(11):2854-2855
1.1调查对象2006年5月~2008年10月我科疗养在职干部346人,均为男性,年龄30~55岁。经体检评定为亚健康状态者117人,占总人数的33.8%。
1.2亚健康诊断标准①躯体症状:头疼,失眠,脱发,常感疲劳乏力,休息后不缓解。②心理症状:容易激动、烦躁或抑郁,记忆力减退。③各种能力与活力下降: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降低,办事无激情、无热情。④抵抗力降低:易感冒。⑤各种检查数值处于偏高状态,如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等。其中有任何一项异常者,即可诊断为“亚健康”状态。
1.3饮食与运动特点调查对117名在我科疗养的部队在职干部发放“饮食运动习惯调查表”,主要内容:①对健康和亚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②平时的饮食习惯与特点。③喝酒与抽烟的情况。④每天运动情况。⑤自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表1~2)
3讨论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如脂肪肝、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早期状态。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症状, 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免疫功能低下[2]。本文调查中发现,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在亚健康人群中占比例较高,与其他症状比较P
本研究旨在观察生活方式在亚健康人群中的特点。一般认为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长期暴饮暴食、酗酒、抽烟多、运动少,易使机体的代谢机能受损,从而导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升高,严重的将影响心、脑、肾、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进入不可逆转的疾病状态[3]。我们调查结果发现,以荤食为主的高热量饮食、参加宴请多、酗酒、抽烟多、缺少运动锻炼等,在亚健康人群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人群(以上因素两组对照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提醒我们在对亚健康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时,要重视对生活方式的干预。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对亚健康人群的护理工作重点是早期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亚健康人群健康的饮食,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强度计算出合理的热卡摄入量,并在实际生活中科学应用。二是教育亚健康人群要学会调整心理状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正确对待压力等。三是及时调整工作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四是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都要保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并持之以恒,形成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五是指导亚健康人群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各系统有害,嗜酒、醉酒、酗酒也会损害心、肝、胰、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上几点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护理与早期健康教育,阻止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强.军队疗养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514-2515.
俗语说: “吃肉不加蒜,营养减一半。”猪肉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其他肉类平均高9倍,但此种维生素不稳定,在人体内停留时间短。如果吃猪肉时吃几瓣大蒜,大蒜中的蒜素与猪肉中的维生素B1结合,就会大大增加人体的吸收与利用,保健效果更佳。
羊肉+洋葱:降低胆固醇
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有助降血压。炒羊肉时,若能加点洋葱,就形成了营养的升级组合。因为羊肉蛋白质和饱和脂肪含量都较高,吃多了有升高胆固醇的危险,在烹制羊肉时加些洋葱,可以防止人体对胆固醇和脂肪的过量吸收。
鸡蛋+面食: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鸡蛋营养全面义丰富,鸡蛋和面食(碳水化合物)一起吃,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有些人早餐只吃鸡蛋、喝牛奶,这样鸡蛋中的蛋白质会流失。如果能与面包或馒头同吃,就可使蛋白质最大限度地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通常鸡蛋最好蒸着吃或煮着吃,如果吃水煮鸡蛋,最好煮得嫩点(开锅后再煮五六分钟即可),此时蛋黄刚刚凝固,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最高。最好不要吃煎鸡蛋,因鸡蛋煎黄或煎糊都会使蛋白质变性。
鱼+豆腐:加强钙吸收
鱼和豆腐都是高蛋白食物,但所含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都不够合理。如豆腐蛋白质缺乏蛋氨酸和赖氨酸,鱼肉蛋白质则缺乏苯丙氨酸(营养学家称之为“不完全蛋白质”)。若将两种食物同吃,就可以取长补短,使蛋白质的组成趋于合理。如鱼头烧豆腐,不仅味道鲜美,鱼头内的维生素D还可提高人体对豆腐中钙质的吸收与利用。需提示的是,做鱼头烧豆腐或鱼肉炖豆腐时,用老豆腐比较好,再放一些蔬菜和香菇,无论风味还是营养都很不错。
海鲜+蔬菜:中和嘌呤
海鲜是高嘌呤、高酸性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引起代谢紊乱,增加血尿酸浓度,引发痛风。如果吃海鲜时多吃些蔬菜,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就可以中和尿酸盐浓度,有利尿酸排出,大大降低患痛风的危险性。
微生态失衡是亚健康主因
卢 彤
亚健康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工作、学习的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也明显下降。这些人群在医院检查时,通常会出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以及血黏度高等症状。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注意及时调适,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改善亚健康,重在预防。为了防患于未然,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1世纪的一项预防性健康策略。如何防治亚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医学及社会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1-01
一、引言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于20世纪90年代被纳入科学领域,是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病症,却呈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成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涉及的是人的状态,非局部的病变或可以明确的病因,涉及因素众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比较普遍。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可向健康转化,也可以成为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的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锻炼与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体育运动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健康促进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在课余时间里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92%,积极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3.3%,被动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1%,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积极参与率不高,所以,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另外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每周参加1-2次,其次是每周参加3次以上,虽然有92%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其中有23.7%的学生是以年或月为循环周期的,也就是说,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余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不到30分钟的,其中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课前5-7点间或下午3-4点间。因此,锻炼质量较低,这也是课余体育锻炼不能过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不良的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滑的态势。二,紊乱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变的散漫。饮食习惯也从中学时期的三餐定时定量到现在的“饿一顿,饱一顿”的。三,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引导不足、学业就业的压力的影响。四,缺少锻炼。虽然学校有体育课,但是每周就一两节课,而在其他课余生活,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宅在寝室里、出门逛街或是图书馆自习,很少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五,上网时间过长。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上网,很多课余时间都是在网上消耗完的。六,沉迷游戏。大学生沉迷游戏,会使精神萎靡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四、建议
(一)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相适应的运动量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指导,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要求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及个人问题;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加强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
提高学校领导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并提高师资建设,同事改变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为其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课余体育锻炼水平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是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调查统计后普遍认为,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仅占少数,有半数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所以,对亚健康的概念是: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亚健康不是疾病,只是不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但它可发展成为疾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WHO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口总的比例已占到了75%,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亚健康的危害性已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大敌。75%之多这样如此庞大人群的保健和医疗,已使我们无法不去正视它,再不加紧研究,我们的医学界就大大落后于公众的需求。许多专家指出,现在如果仍然不重视健康教育,再不有效遏制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对亚健康的概念、成因、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是医学界一项十分紧迫的新课题。
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例如:长期快节奏的工作、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精力体力透支、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前期、人体自然衰老等等。归纳起来可以认为是由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刺激后,机体发生的相应代偿性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经常或持续存在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正常生物代谢紊乱和生物大分子损伤,称为应激损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应激反应和应激损伤可导致机体数以千计的生理、生化、内分泌、免疫等检测指标的变化[1],引起组织或器官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亚健康状态的种种表现,如: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思想涣散、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头痛耳鸣、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手足发痒、手足麻木、颈肩僵硬、胃闷不适、睡眠不良、心悸气短、便秘,起床时眼前发黑等等,到医院检查又往往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但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逆转此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亚健康的人群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以达到早期调整、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之目的。但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往往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医院检验科所提供的检测项目乃至参考值范围多是针对疾病诊断而设计的,缺乏亚健康时的参考值范围。所以,目前还难以用亚健康的程度进行评估。亚健康人群的检测需求对检验医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又为检验医学拓展服务范围,促进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检验医学如何将更多的检验项目应用到亚健康医学领域,这是一项很大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的医学实践证明,血液流变学检测在亚健康医学领域和临床医学中均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往往发生在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早期,是导致亚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因素。血液流变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是研究人体循环血液及其组分流动与变形规律的科学。人体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动必须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供给人体组织和器官以充足的血液或血流量,而每个组织和器官的血流量,在血压、血管内经和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则主要受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当血液粘度增高时,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或器官尤其是微循环灌注量减少,造成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这一系列异常的变化,是造成变性、水肿、炎症、坏死、硬化、或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的基础,它发生在临床出现症状或体征之前,发生在健康与疾病的过渡阶段即亚健康状态。许多研究表明[2],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性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及早的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防止向疾病转化,使亚健康转化为健康。
造成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和引起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原因有许多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前所述,应激反应、应激损伤可以导致亚健康状态进而转化为疾病,同样,应激反应、应激损伤也是导致血液粘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应激反应,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儿茶酚胺增多,脾脏内a-受体激动导致红细胞排出增多[3],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液粘度也伴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升高而升高[3],进而可出现一系列亚健康的表现。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过度的紧张、兴奋、抑郁、忧虑、愤怒等等,均可使儿茶酚胺产生过多,诱发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液粘度剧烈升高,促进血栓形成或导致心肌小血管血流一过性停止,心肌缺血,甚至发生猝死,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例不计其数。综上所述,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有可能是应激损伤到达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血液流变学用于亚健康或疾病检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预测、预防中的应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血流变学指标异常为常见变化之一,主要表现为:Hct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RCD减低,ηb、ηp增高,Fibg增加,体外血栓增长增重,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微循环异常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指标异常,通称为高血粘综合症。高血粘的程度,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程有关,还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研究证明,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指标的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程已经开始,已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这时候作血流变检测,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特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进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意义讲,尤其对中老年人尤其必要。血流变检测在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亚平,亚健康是一个值得检验医学关注的新领域,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4,27(12):817~819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59-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被我们越来越看重,在家禽和家畜饲养过程中针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畜禽传染病的防控主要以兽用疫苗免疫来实现,但现实畜禽养殖生产实践中,虽然制定了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操作方法,但免疫失败依然屡屡发生。根据笔者及业内专家学者的分析,导致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形式
1.1 家禽免疫力低下的共同症状
大群精神正常,个别出现零星伤亡、机体瘦小、有啄癖现象;鸡群养殖中后期肠道功能紊乱,过料拉稀,对营养物质吸收率低;对病毒和细菌等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L期处于应激状态,易发生慢呼、大肠杆菌、球虫、沙门氏菌和肠毒综合症,且易反复发作。
1.2 在肉鸡方便表现比较明显的症状
生长发育缓慢,料重比增大;个体发育不匀称,影响年出栏数;羽毛灰暗凌乱,鸡喙、爪、腿颜色淡,卖相不佳;精神状态不佳,类似“病态”。
1.3 蛋鸡表现比较明显的症状
产蛋率增长较慢,产蛋高峰的来临被延迟;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短;无壳、薄壳、砂壳蛋多;蛋清稀薄,蛋黄质量不高,蛋重下降;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很不稳定,鸡雏质量不高。
2 引起家禽免疫力差的亚健康因素
2.1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危害众所周知,甚至被称为“底色病”。急性的霉菌毒素中毒可以呈现出明显的疾病状态,而慢性的霉菌毒素中毒更多的是表现为畜禽对应激、疾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临床实践中,清除饲料中霉菌毒素是解除家禽亚健康的前提。
2.2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一种暂时或永久性的机体免疫应答紊乱状态,它由免疫系统的损害而产生并导致对疾病易感性的增加。免疫抑制病发病虽然相对缓慢、发病率差异比较大,但由于群体中长期有这样的个体存在,且这样的个体会在不断的感染病菌和排出病菌的过程中生存或死亡,对群体造成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个体或禽群的免疫抑制导致对疫苗免疫的反应能力下降,个体或禽群常达不到有效保护的免疫水平,且抗体离散度大,造成免疫保护失败。由于个体在不断传播病原微生物,以及抗体离散度较大,个体或禽群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次感染率明显提高,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某些病毒性疾病还可以发生二重感染,甚至三重感染,导致疾病的爆发。因此,构建并强化生物安全体系也是阻断免疫抑制病传播的基础。
2.3 营养缺乏
机体免疫力的产生完全依赖经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免疫抗体的数量,而抗体的本质其实就是蛋白质,因此机体免疫力的强弱完全依赖营养物质的供应,反过来,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应答影响机体的生长、繁殖、代谢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幼龄动物机体和免疫系统与淋巴器官均在快速发育,因此营养物质缺乏尤其对免疫系统有显著损害作用。缺乏微量元素(如铁、硒等)、维生素(维生素A等)比缺乏常规养分(如蛋白、能量等)更能削弱免疫系统的发展甚至对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提供全价饲料,供应易消化吸收的营养并定期使用维生素减轻应激反应是解除家禽亚健康的方式。
2.4 鸡舍管理
饲养管理过程中通风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过大、养殖环境条件恶劣等都会对鸡群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并造成鸡群应激的增多。
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各种仪器及检验结果虽为阴性,但人体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亚健康已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下面对大学生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探讨。
一、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成因
1.对大学环境与学习的不适应。有些学生对大学怀着美好的憧憬,但进入大学新环境后,感觉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失衡的感觉。于是陷入学习不适应的状态,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过度压抑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2.饮食起居所致的亚健康。日常饮食和起居无规律、营养不平衡都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的不科学、膳食习惯不合理等问题,这都是导致亚健康产生的因素。
3.交际困难、情感困惑。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交往的范围扩大,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交际能力,加上交往的对象来自全国,在为人处世的方式、习惯和语言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不知如何进行交往。
4.不良嗜好及缺乏体育锻炼。大学生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动态变化时期,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网络成瘾都会导致亚健康的发生。同时,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缺乏体育锻炼,运动缺乏症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营养过剩”、体重超标、肌体抵抗力下降。
5.学校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因过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教育,致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通过正确途径恢复。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上一辈人和下一辈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致使沟通起来非常困难。
6.就业困难,感觉前途渺茫的压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目前就业率低、待业情况严重,致使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在他们之间经常流传着“毕业就是失业”的话语,使他们感觉前途渺茫,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对策
1.适应大学新环境。新生首先要端正自己对校园认识的态度,调节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失落情绪。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好专业知识,确立自己学习的方向与目标,树立自己的理想,才有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的去适应大学生活。
2.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学会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这样才能使自己处理好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敢于正视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行动去面对现实。另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事业和爱情的双成功才是你成功的全部。
3.去除不良嗜好,加强体育锻炼。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去除吸烟、喝酒、饮食无规律、通宵上网、盲目减肥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加强体育锻炼,在运动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和锻炼目标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
4.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教育作用。学校应全面正确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学校还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家庭的结构、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都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强调家庭积极的教育功能,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对预防孩子出现亚健康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加强就业知识指导,树立自信心。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知识指导,多开一些关于就业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们及时掌握就业方面的信息;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竞争力;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以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活跃而敏感的特殊群体,处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青年时期,这是人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处于求学、为迈入社会做准备、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亚健康预防尤为重要,应从心理、生活行为、体育锻炼等方面,采取综合的干预对策才能取得显效,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让他们更好的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在校大学生中的“亚健康”人群在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都有所表现。生活方式干预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发生和预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将导致并促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讨对躯体亚健康、处于高血压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体检结果,从中筛选出高血压前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120~139) mm Hg/(80~89) mm Hg之间(1mm Hg=0.133kPa)]、超重[25
1.2 方法
对上述处于高血压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平衡饮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一年后再进行血压及体重指数的测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讲座。内容有行为、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均衡膳食;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珍惜生命。
体育运动:运动干预包括每周一次体育课(2 h)、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 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 min)。
平衡饮食: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适应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觉限制动物性食物、糖、盐的摄入量。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一对象进行受干预前后配对t 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改变
通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50名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变化
对50名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总有效率为92%。与干预前相比50名大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了8.4 mm Hg/4.7mm Hg(P < 0.01),体重指数平均下降了4.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高血压前期并超重大学生生活方式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健康观念转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内因起主导作用,这是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开设“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知识,希望他们学会关爱自我、珍惜生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确了亚健康状态对身体的危害,主动自觉的参加运动,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可见,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2体重对血压的影响
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减轻体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结果是在其体重下降的同时,其血压也有下降。超重与肥胖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及较高水平血压的维持、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相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体重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4]。因此,减轻体重是降低血压的有效途径。JNC7报告认为,体重每减少10 kg可使血压下降5 ~20 mm Hg;体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险可减少40%[5]。
3.3体育锻炼对血压的影响
要求50名受干预的大学生有规律地按计划参加体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氧的最大摄取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体重。JNC7报告认为,每天有氧运动半小时,每周可使血压下降4~9 mm Hg,每周散步60~90min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按平衡饮食计划,坚持日常饮食中所含营养素的科学组合,供给的热量合适、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则,其血压均有所下降。这样的饮食安排基本上与JNC7提出的饮食计划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相符合。该计划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胆固醇、钾和钙的饮食可使血压下降8 ~14 mm Hg[5]。
3.5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
JNC7提倡限钠100mmol/d(2.4g/d)相当于氯化钠6g/d,可使血压下降2~8 mm Hg[5]。许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每日盐摄入量
综上所述,WHO等国际权威机构以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7,8],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明显下降的为46人,总有效率为92%。尚有4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无明显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统地接受干预,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学生中除了躯体亚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问题。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9]。要全方位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由医疗保健、体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门联手制定全面的干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0]。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李亚洁. 行为转变理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报, 2009,16(8A):12-1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report of a joint WHO/ FAO expert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03,916:141-149.
[3] 赵光珍,王太海. 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绪论1-14.
[4] 李琛,谢江柳,张红霞,等. 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3): 63-64.
[5] Aram V,Chobanian,George L,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 JNC7, 2003, 1216-1217.
[6] 朱鼎良. 盐和高血压:两个无声的杀手[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6): 445-447.
[7] 林华, 吴秋华, 柳剑,等. 生活方式干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2):95-98.
[8] 翁黎刚. 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8):4965.
【关键词】 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 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
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 80 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
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 2000 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 50% 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前苏联教授布赫曼先生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种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人体各器官还未出现明显的气质性病变或代谢异常,因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若到医院求诊时,就往往无法被确诊所患何种疾病,可是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却常常觉得自己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均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多种多样而不固定。因此,亚健康状态会造成人体生理机能低下,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国,据有关文献分析,有超过7亿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作为尖端科技人才,高校科研人员的亚健康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本文在完成问卷调查后,通过分析,探讨高校科研人员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和预防途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高校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200位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亚健康状态的评价量表制定
本课题以康奈尔健康自填式问卷为基础,参考了其他文献有关亚健康的调查问卷,设计出本课题亚健康自我诊断量表。
1.2.2评价指标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2.3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200例,有效对象为178例,其中男性104例,占有效调查对象总数的58.43%;女性74例,占有效调查对象总数的41.57%。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在178例有效对象中,处于健康状态的为41例,占23.03%;处于亚健康状态为95例,占53.37%;处于疾病状态为42例,占23.60%;对男女性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性科研人员的健康状态要好于女性科研人员。女性科研人员除了承受等同于男性科研人员工作压力外,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30―50岁之间的女性亚健康状态现患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科研人员在此年龄段除了要完成与男性科研人员同样的工作量以外,还要面临家务操劳、老人赡养、子女抚育等一系列问题有关。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n=178)
2.2高校科研人员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2.2.1生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科研人员生理亚健康表现形式主要为头晕头疼、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
2.2.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科研人员心理亚健康表现为精神不振、抑郁寡欢或情绪急躁易怒、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精力下降等症状。其中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精力下降等状态是科研人员心理亚健康的重要表现。
2.2.3社会适应亚健康主要表现形式
科研人员亚健康的社会适应表现主要呈现人际关系紧张,同事关系微妙,少有知心朋友,难以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等。
2.3高校科研人员亚健康状态的主要成因。
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又有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而作为高校科研群体,高校科研人员的亚健康状态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着与职业有关的主要成因。
2.3.1职业的影响
职业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是职业任务的压力。高校科研人员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会导致该群体个体紧张。研究发现,疲劳是亚健康状态的核心症状。[3]长期的超负荷作业极易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而疲劳正是机体功能的暂时,是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然而如果疲劳得不到消除,长期工作紧张、超负荷作业就会产生过劳,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2.3.2社会影响因素
有资料显示亚健康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社会压力。高度激烈的社会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精神紧张的压力负荷下势必对躯体和精神状态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而且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进入快轨道运作,各高校在人才引入时加大对博士、硕士人才的引入力度。这部分人才的引入大大加强了中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在以科研考评、教学考评双重评价标准下,许多教师需要加大科研工作量,进而造成该群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2.3.3不良生活方式
熬夜、吸烟是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的两大不良习惯,不平衡饮食、过少的运动等也是该群体的主要特征,而这些习惯都是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熬夜、睡眠过少就会破坏这种规律,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现代人饮食往往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体重要的营养素缺乏和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过少的运动会造成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下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2.3.4环境污染
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化学、生物、物理污染物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生存空间狭小,房间封闭,一年四季使用空调,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负氧离子浓度降低,使血液中氧浓度降低;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降低,影响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当中,可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此外,各种噪音、光污染、电磁波可引起神经系统的紊乱。高校科研人员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工作的。办公地点的密封、空调的频繁使用等因素必然影响科研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3.科研人员亚健康状况的预防途径
3.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
少吃富含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过硬、过热、腐烂变质的食物。同时,要戒烟限酒。有吸烟习惯的科研人员更要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戒烟,向别人学习一些戒烟经验,有戒烟的毅力和决心。尽量少饮酒,或饮用一些低度酒类如葡萄酒、啤酒。
3.2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习惯。
从观念上重视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好时间,形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确保睡眠时间的充足。因为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当感到情绪不佳或身体不佳时,美美睡上一觉后,会觉得精神倍增,身体的不适感也会有所减轻。
3.3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健康意识。
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避免亚健康向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亚健康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要根据高校科研工作者对亚健康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科研工作者的知识需求,根据不同年龄进行不同重点的亚健康问题教育。
3.4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高校科研工作者都是各高校的骨干,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身体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因为身体锻炼加强了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高度协调。因此,科研工作者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参加身体锻炼,把身体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定会促进身心健康,达到良好的效果。
3.5进行定期体检
学校校医室应该对高校科研工作者亚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医院要建立健康体检中心,配套体检队伍,改善体检设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定期体检,掌握高校科研工作者健康状况和身体动态变化情况,做到预防在先,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落实“三级预防”措施。
4.结语
高校科研人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的高发生率严重影响了该群体的工作与身体的健康。高校有关部门及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该群体的健康问题,加强该群体的健康监控;通过健康教育,普及亚健康知识。该群体应该从思想上重视亚健康状态的危害性,合理进行体育运动,增强免疫功能,调整个人心态,减轻生活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实际行动中采取有效的办法降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 大学生 亚健康 体育锻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烟台大学各大院系部分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亚健康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摘录和归纳工作。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到各大院系的学生手中进行问卷填写。
二、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位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现象,即第三状态.它的各项指标既达不到完全健康水平,也达不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三、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学业压力负担过重导致心理失调。年轻一代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非常繁重。家庭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孩子聚少离多,因此,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人生启蒙。正确引导就会放任自流。没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元素,极易造成大学生亚健康,或者父母性格不合以及离异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与对孩子健康成负相关。其次,家庭如果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越大越严格也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压力过重引起亚健康。
(二)自然环境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首先,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重,空气流通不畅,噪音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其次,在社会环境中各种无益于青年们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如:网络游戏,迪厅泡吧等都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不断呈现出不同的健康问题,并且不断延伸,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氛围。
(三)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从遗传学和病理学方面看,遗传因素,如:形态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本能反应等因素都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其次,日常生活不规律,如:泡吧、上网打游戏、宅居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选择不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方式,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的缺陷,例如:暴力、过于敏感、不自信、狂想症等。这些都直接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引发一些疾病,最终导致“亚健康”。
(四)学校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首先,受到社会部分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环境出现了校园暴力、考试作弊、攀比、扭曲爱情等,部分大学生不脚踏实地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学校环境的不公平现象如,受金钱利益的诱惑,学生的努力不能得到公平的回报现象,大大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其次,学生各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落后,盲目的追求升学率、比赛奖牌数,造就了一大批死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其中个别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缺乏,出现了体罚和“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管理的体制。大学生自身心理失调、逆时而作、缺乏科学锻炼、乱用药物、内劳外伤,这些都是造成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培养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的意义。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毅力、有勇气、有自信的去与困难做斗争、与之拼搏。这种品质既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也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的内在品质。通过体育运动,在过程中克服各种来自生理、心理、外界的困难,潜移默化的培养起自身的意志。
(二)体育运动对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增进。可以作为一个纽带,有利于他们忘却生活上、学习上的烦恼,释放自己,广交朋友。以积极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迎接未来之路的任何挑战,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三)体育运动对消除大学生疲劳的意义。疲劳不是一种片面的症状,而是由心理和生理双方面所致。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就可以分散注意力,通过相应强度的运动,机体的最大输出功率和肌肉得到最大力度的拉伸,都会诗人产生精神上和生理上的。降低疲劳发生的指数。
五、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一)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好处是: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起到减肥、舒心美颜的作用。有氧运动的主要方式:慢跑、长跑、足球、游泳、瑜伽等。
(二)无氧运动。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忘记烦恼,焦虑,运动后产生精神和身体上的,缓解压力。无氧运动的主要方式:短跑、举重、跳高、跳远等瞬间性爆发力的运动。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51―03
投稿日期:2005―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3-JKGHA-014)
作者简介:寇建民(1960-),男,河南开封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为了解河南省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于2003年10月开始对河南省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及亚健康状况。以探讨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促进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制定知识分子保健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河南省13所各类型高校,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统一专业培训工作人员,以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650份,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为92.62%。年龄30~55岁,男性344人,女性258人。
1.2研究方法根据资料,将“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亚健康:包括疲乏无力、失眠、情绪不稳等躯体、心理方面的症状;2)亚健康:表现为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及适应能力减退、免疫力下降;3)重度亚健康(即前临床状态):自己有种种患病的感觉,但到医院检查,未查出任何阳性体征和疾病。在本调查中结合河南省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制定出本调查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每一项调查都有很有感觉、有一定感觉、没太大感觉、没感觉4种选择,以前两项为标准。
1.3统计方法将统计资料输入数据库,用SPSS1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知识分子人群中完全健康者144人(23.92%),患有某种疾病者36人(5.98%),现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者70.10%(422/602)。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轻度亚健康状态者110人(26.07%);亚健康状态者245人(58.06%);重度亚健康状态者67人(15.88%)。本次调查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与广东省大学教师69.18%、武汉高校教师的64.3%的发病率基本相同。这些调查数据说明目前我国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2 性别 男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239人,发生率为69.48%(239/344),女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183人,发生率为70.93%(183/258),女性组比男性组发病率显著升高(P<0.01)见表1。女性组亚健康状态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与女性知识分子在工作事业中要和男性一样负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要与男性齐头并进,在家庭中还要为家务劳动、子女教育费时、操心,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要遭受事业和家庭上的双重压力,比男性付出双倍的精力和体力,加之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女性组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组。
2.3年龄本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多,占到79.21%,其中以46―50组和51―56组两组人数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52%和83.52%(表2)。40岁以上人群这一中年群体在事业、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几乎被教学、科研、工作和家务劳动所充斥,无论从精力、体力、财力上都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减退,使之生理和心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步下降,过重、过强的精神、心理压力会加速、加重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疾病的发生。
2.4 性格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不同,性格内向者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76.29%)较高,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67.16%),P<0.01(表3)。这可能是内向性格者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沉静、孤独、不爱交际、不善言谈,当面对事业、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往往不是通过与人沟通的方式来释放缓解压力,而是把压力强压心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还由于内向性格者不懂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和误解。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只好将所有的烦恼、忧愁、痛苦压抑在内心深处,独自一个人扛。这样做的后果,又会导致别人更多的误解和忽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人相比较,前者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也是内向性格者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3 讨论
3.1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本次调查结果与此相符。说明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高校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已经成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主力。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常常有许多不适不快的感觉,具体表现在:1)躯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常做噩梦、经常头痛、头闷胀、头昏,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困乏、特别容易疲劳、稍一活动则气短汗出、肌肉酸困、关节疼痛等症状。2)心理方面;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恐惧不安、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遇事爱生气,易紧张和恐惧等感觉。3)情感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机械、轻率等表现。4)其他方面;心血管方面经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消化方面不思饮食、纳呆,视力下降,骨关节方面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关节不适或者浑身不舒服,泌尿生殖方面低下或者性要求突然减少、尿急、尿频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大多存在“六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低下和心理障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也可归纳为“一增三减”:一增是疲劳增加;三减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3.2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
3.2.1膳食结构不合理 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人群平时喜食肉、蛋类食品,35.6%的人群平时几乎不吃水果或蔬菜摄入过少。这种膳食结构因过量的食用三高食品(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食物),造成营养不合理,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加之食品中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份偏缺,造成人体某些重要营养素的缺乏以及肥胖症的增多,使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微循环紊乱,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以至引起疾病。
3.2.2 缺乏运动调查结果显示,有34.68%的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有;21.4%的知识分子虽然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但因缺乏余暇时间无法参加体育锻炼,13.2%的知识分子以周围没有体育设施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有11.7%的知识分子认为工作重、身心疲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其次对体育没有兴趣、不懂锻炼方法,离锻炼场地远、不方便,身体好不用锻炼,家务活较多等等也是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表4)。造成这种不良的因素的原因除主观因素如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压力加大,工作后身体疲乏,对体育兴趣不浓,工作之余还要教育辅导子女做家务等等,影响了锻炼情绪以外。
3.2.3心理压力过重中年人在社会的地位、负担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必须一直承受着高压,现代社会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人事关系,使中年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中年知识分子同时在工作、科研、生活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一方面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工作环境、晋升职称、家庭负担等的压力和影响,诸如晋升职称、教学科研指标的完成、单位上下级关系、家庭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赡养问题,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等,导致身心疲惫负担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使身体、心理经常处于疲劳状态,造成躯体、心理健康透支,结果出现亚健康状态。
3.2.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一些知识分子沾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如吸烟、酗酒(表5)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干扰机体的生物规律,产生不适感,久而久之会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表5可见,吸烟、饮酒的人数在知识分子人群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对知识分子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影响知识分子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3.2.5疲劳过度据调查知识分子中约有68.5%的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 h,48.9%的人睡眠时间不超过6 h,58%承认睡眠没有规律,50%肯定自己睡眠中有打鼾的症状,33%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差。还有60.5%的知识分子在寒暑假中还要加班、加点应对各种各样的补习、辅导班得不到休息,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和休养,而生病时有44%的知识分子坚持照常上班。长期的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生活无规律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不良的反应,如睡眠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紧张性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紧张的心理刺激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病。
3.2.6工作性质的特点对高校知识分子来讲,这一人群的文化素质较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在工作、学习方面用脑时间的增多和用脑强度的增大,新世纪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更新,教育体制改革的岗位竞争,晋升、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事业期望值的增高等等,都使教师职业极具挑战性、紧迫性,使许多教师感到压力巨大、精神紧张、夜不能寐。
3.3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1)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合理膳食,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中高脂、高糖、高盐、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饮食结构,饮用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建立科学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2)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喜食高脂高盐饮食,逆时而作、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分疲劳,坚决戒除吸烟的坏习惯,避免酗酒,适量饮用红酒。
3)培养科学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4)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要有乐观豁达的胸怀,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人际关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培养健康的体态、心态和情态以及开朗的性格方面,要学会调试自己,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过分执著;要面现实,不要想入非非;要学会宽恕和忍让、要顾全大局,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
4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