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0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是进行理论传授和教学实验的活动,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知识。科学研究可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教学和科研的方法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无疑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它促使高等教育拓展了职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研和教学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将教学与科学有机结合,使教师在教学中从事研究,在研究中实施教学,二者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水平大学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中,而且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高等学校一定要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既出人才,又出科研成果,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因此,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动力,使得教学科研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改进教学。
二、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科研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高校中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校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我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跟踪国内外前沿、查阅大量文献获得新知识;教师获得新知识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深,授课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只有亲自参加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掌握社会对所教学科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与社会实际,把讲课内容与科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充实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储备。
(二)科研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
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也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和课堂上。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周期,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将书本内容简单“搬入”课堂,就会形成教死书的状况,学生很难掌握新知识,很难了解科学发展的新情况。要想成功的教授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及时引入研究成果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解决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前沿、社会实践滞后的弊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新颖,教学氛围更加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融入科研中的思考方法、讨论方法、实验设计方法等自学方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进实验室接触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以及课题申请的过程,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科研创新意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引导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2006年教育部开始了一项本科生教改试点工作――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资助在校有特长或对某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一些高校也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开展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活动。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开展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我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工作,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该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使优秀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了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我校2008年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情况为例,全校共申报177项,经过专家组严格、细致的评选,共遴选出60项校级资助本科生创新性项目和60项院校共同资助创新性项目。从申报过程看,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积极性高,材料准备充分,答辩陈述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这一案例充分说明科学研究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本科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练兵场。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为今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研,学生开阔了视野、思路。通过科研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去查阅最新文献,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亲身体验“科研”的真正含义,从实践中体验“创新”实质。让本科生结合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性的科研练兵和阅兵活动。它既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广泛的知识面,又要求学生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协作能力和最终的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因此,高校应适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加强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高校现代教育理念下,深刻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重视科研促进教学,努力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一所大学要建设成有特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是重要的保证之一。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我校在科研促进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不断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有科研忧患意识,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中,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主动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
其次,提高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加强梯队建设,创造科研氛围,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风气。
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加强学生的科技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科研中创新,在创新中科研。
参考文献:
[1]葛文君.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9)1-3.
[2]季节.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科技教育,2007,(9)10.
[3]张丽,张春燕.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17)5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规模不断壮大,高校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也极大提高,成为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目前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类高校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硕士等,没有受过师范类高校关于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年底考核、职称评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不良倾向,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两者中取得平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应通过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研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是经过层层评审、优中选优后才得到审批。这种具有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研究,将从各个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
科研项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筛选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科研项目是经过激烈竞争获得的,本身的创新性使得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提高。将这些提高应用到教学上,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自身内涵,为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增强专业修养和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目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上容易落人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传统模式中。而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科研新产品作为直观教具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可以变“讲授教材”为“讲授科研心得”。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堂上讲授科研心得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EDA技术、环境电子测量基础、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相关科研项目中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之上讲授,适当穿插科研实践中的实例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疑比单纯讲授教材内容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将“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将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如基于单片机的电路、分析仪器原理样机等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材讲授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例如,上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通过霓虹灯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霓虹灯闪烁的原理,从而引出定时,计数器的相关内容。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课程中,通过展示微流控芯片的原理样机,启发学生思考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流程。另外,通过科研项目,青年教师还可以与合作研究的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高校合作研究人员等一起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过程,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相关研究,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高,从而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目的。
科研和教学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前各种教材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融入当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如果青年教师不具有本专业方面的科研经验和专业水平,完全照本宣科,必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将所从事的科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将教材的理论和科研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教师丰富和夯实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发掘和提炼本学科的新方向、新思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拓宽自己的科研道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掘具有一定潜力的大学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不但能为科研队伍充入新鲜血液,锻炼科研队伍,还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注重实验教学的主体性,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而科学实验正是学生实践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来学习科学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观察者,主体地位难于体现,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实现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实验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创设良好氛围,尽可能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真”做实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动手实验留出充足的时间,因为只要学生能够动手实验,他们就会动脑思考;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一直在动手实验的学生动手能力一定不断增强,他们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课堂实验。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我们能够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绝不用演示实验来替代。例如,在“电路探秘”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将几乎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为学生动手的随堂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探索、感悟、理解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动手机会多了,感受也就更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科学实践能力也就更强了。
二、注重体验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有些学生认为科学难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如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的知识,设计一些体验性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尽可能动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体会实验过程,在活动中积累个性化的“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体验性实验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和科学知识的建构,并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建构起来的知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体验的过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人完全无法替代。注重实验过程的体验,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交流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能力。
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在初中科学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在“力的存在”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体验、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形成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受“力”的存在,建构“力”的概念。为此,我们首先安排学生体验力的存在的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以感受“力”的作用:(1)用两个手指夹住小车,并尽可能抬高手臂;(2)用手提凳子,使凳子离地;(3)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4)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实验后先让学生说说感觉,并在学生的这种“酸痛的”感觉的基础上,指出人类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力的概念,必然使学生对力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注重探究性,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注重探究性,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训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证据、作出解释和评价、讨论交流的各种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就必须使学生真正做到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让实验尽显科学探究本质。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应尽可能把适合探索研究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追寻科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同时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
在“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先提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对猜测进行检验,这样的安排指向性太明确,缺乏探究性,容易让学生在实验前就对实验结果产生预想,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这个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前教师先创设情景,如喝感冒冲剂时杯底总有残留,那么如何使药物能够更多的溶解?由学生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并用所提供的器材(蔗糖、食盐、酒精灯等)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蔗糖溶液加热后底部残留的蔗糖能全部溶解,而食盐溶液底部残留的食盐几乎不再溶解。这样的探究实验,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设计性,让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激活
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注重实验的设计性,就需要教师不局限于教材上实验的安排,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即使是验证性的实验,也应增加实验的设计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因素,又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主动地进行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实验的设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验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器具和材料开展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注重实验的设计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教学时,我们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们把该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叶片一半要遮光,另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检验叶片中有无淀粉产生?待实验结束时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注重自主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关注实验的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过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较好地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统一,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为学生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这说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注重自主性的实验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两组同学组合成一大组,他们将两块U形磁铁合并到一起,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性强弱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将U形磁铁的同名合在一起时磁性增强,感应电流也增大。当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学生碰到一个问题:这两只线圈是串联还是并联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两只线圈是串联连接切割磁场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些意外的收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探究科学的习惯得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六、注重生成性,让学生尽展聪明才智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动态生成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活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在做实验过程中,学生碰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提出独特的操作步骤、得到意外的结果等都是课堂生成性的具体表现,处处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激活思维,迸发出富有个性的思维火花,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成而变得精彩。
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实验课上,电动机装配成功后,教室内都是电动机旋转的声音,学生很开心。此时,有个学生从位置上站起来提出了一个问题:“电动机在不转的时候是很烫的,而转起来就不怎么烫了,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显然不属于本实验要研究的范围,但这是一个生成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对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的一个问题:电动机的能量转化。电动机在正常运行时,不是纯电阻电路,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不转动时,跟纯电阻一样,把全部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了。在教学中,能感受到学生的闪光之处,真的让我们感到欣慰。细节铸就一个人的品质。
七、注重开放性,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
新课程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更要加强词汇教学。“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强调语言素材真实性和时代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较多的生词,但是不是所有的生词都是需要掌握的。”(程晓堂,2004)。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标和梳理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哪些词需要重点处理,哪些词可以弱处理,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分层教学。要把词汇教学反思落到细处、实处,注意课堂知识的构建,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考察。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新课改,新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将会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1.新的课程目标。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2.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二、 词汇教学层次分明,不是所有的词汇都要掌握
前不久笔者深入学校听课,听的是初三英语Unit 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 Section A1a-2c,教师在呈现manatee, cheetah, chimpanzee, 时,既要求学生见词能读,又要求学生看图会拼写,而且设计下面的听力补全对话练习:
B: Can you tell us about the manatees, please?
M: Sure. We’re trying to save them
…
M: Their favorite habitat is the water under the trees in mangrove swamps. 转贴于
…
以上红体词不属于课标词汇,而教师则要求所有学生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单词。这样,教师处理词汇时平均分配力量,结果词汇教学不分主次,势必造成学生,尤其中下游学生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三、整合课本练习,充分拓展词汇
新编英语教材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词汇练习,以拓展学生对于话题相关词汇的认识和运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7A Unit 5 Reading一课中有词义猜测练习、填词等练习,在执教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素材,重新整合教学材料。首先,阅读课文,在相关语境中完成课本中的词义猜测练习,初步熟悉词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思维的流畅性,在语境中对词义进行猜测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教师根据Part B设计了一个freetalk,让学生谈论下列问题:
(1)What is your hobby?
(2)What food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 and supper?
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必然有话可说,而教师有意引导大家将话题的重点放在healthy eating上,学生肯定会运用到刚刚学会的相关词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成另外两项练习,进一步熟悉这些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
我们对十二年的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语言能力水平,将课程分为四个学段,并确定了每个学段的教学主题及培养目标。1-3年级为第一学段,课程主题为“小小故事家”,培养学生能具体、生动讲述故事的能力;4-6年级为第二学段,课程主题为“小小主持人”,培养学生独立采访、主持的能力;7-9年级为第三学段,主题为“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10-12年级为第四学段,主题为“辩论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时期,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所具有的探究性和启发性,将学生摆到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教学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化学实验教学在探究性学习方面的优势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综合性的统筹运用各种资源,比如图书资源、网络信息等等,能够自发的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亲手操作来验证所涉及方案的实用性,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在研究CO2的化学性质时,要让学生理解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是CO2能够和水以及石灰水反应,在试验中放手让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能够更加轻松的寓学于乐。这样的实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完全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去。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有了兴趣,能够充分的调动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于那些未接触的新奇的东西是比较敏感的,一种实验现象或者演示都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将这种刺激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来设计小喷泉的实验,这种新颖的小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3.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仅限于记背理解工作。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工作能够营造一种主动学习知识的氛围,学生在自身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主动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充分的挖掘出他们的潜力。
二、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而化学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的现象是较为复杂的,学生需要有目的有条理地观察实验过程,才能抓住实验的精髓,从复杂的实验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化学实验应该注重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当学生处于自己熟悉的情境之中,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解决问题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比如在向学生讲解饱和的溶液能不能再溶解别的溶质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小实验,向饱和的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蔗糖,来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进行各种猜想,回家后能够自己进行实验验证。又比如在进行“燃烧条件”相关实验时,可以从燃烧柴火时,需要将木柴架空燃烧就更旺的现实情境出发,更好地理解物质燃烧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应的常识,能够更好地将现实和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
2.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猜想或假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化学实验验证猜想或者假说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在进行验证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和已有的假设相矛盾的实验方案,采用反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中的验证,学生能够培养抽象演绎的思维方式,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对于化学反应后的质量结果能够有三种猜想,总质量不变、增加或者减少,这就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些猜想。在具体的验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实验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这种类型的实验,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在验证猜想或者假说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控制实验反应条件,探究性的学习实验中可能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要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的条件必须和方案设计的保持一致。
3.恢复化学实验探究的功能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巩固基础,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实验探究的本来面貌。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探究,需要注重从日常生产实际中挖掘相关的素材,来设置具体的实验方案,来源自生活的实验方案的操作性以及探究性都相对较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钢铁的生锈和防护、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等,都能够设置成探究性的实验。
纵观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告诉人们,化学科学方面的每一项重大成果,毫无例外都是在化学实验中取得的。中学生所学习的化学实验,虽然层次还很浅,基本都是对于物质及相关变化的认识,但是从实验学习的本质上看,和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实验是一致的。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充分的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孙圣智,李艳君,梁爱华,高伟,潘兴平. 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02).
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到位经费近2.36亿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获得专利81项。总体来看,学校科研项目数及科研经费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主持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师数量稳步增加,而且承担课题的年轻教师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全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学校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著作及教材。通过这些科研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及相应的设备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办学实力有明显的提高。我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部委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6个)、60个本科专业。
二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
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新疆农业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并鼓励科技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1鼓励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启动基金―――新疆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重点资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使他们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一五”以来,我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及推广项目共计562项,为本科教学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学校还对在职教师参加深造和学位进修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结合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教育。
2加强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本科学生的教学也必须归结到实践上来。通过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我校与全疆各地州建立了178个实习基地。其中,由我校草业学院承担的“新牧1、2号种子基地建设与生产”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1470万元,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我校还拥有4600多万平方米的实习林场和275.58万平方米的实验农场。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维持主要依靠科研经费支撑。他们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
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特色教学
教材是大学本科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源泉,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现有教材,而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随时自编教材或补充讲义,保持教材的前沿性。我校始终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近年来,共编纂各类教材121部,各类实验指导、复习资料若干。这些教材都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使学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通过计算工作量的方式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编教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4强化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都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最新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并努力使这种规定逐步成为一种制度。通过这些讲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其科研兴趣。此外,我校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学生讲授前沿性学科知识,使广大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感性上得到了升华。
5成立学术团体,鼓励学生科研
通过成立各类学术团体,可以使本科学生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科研活动。我校在“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学生科协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科技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与科研可以零距离接触,而且还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我校的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促成了我校学生的学术氛围。
6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有45%的科研项目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积极吸纳本科学生参加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五年来,我校部分本科大学生利用实习和假期参与到了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当中,接受了科研思维的训练,获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有8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三以研促教的设想和建议
1尝试在本科教学中设立科研学分,增强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
本科生阶段,基于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及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科研习惯、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因材施教,促使本科生早期系统接受科研训练,直接参加科研实验或实习,使大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受到从事科研的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科研项目(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教授们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结合他们所做课题,告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不迷信权威、于不疑处有疑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本科教学的改革创新,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3强化学术交流,活跃大学学术氛围
及时举办反映学科进展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向本科生宣传介绍科研成果。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最新科研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4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与学术著作,体现特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增长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为此,应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大学教师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自编具有特色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教师在授课中将最新的和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也是应对知识高速更新的根本举措。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
(1)对各类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整合和强化,重点强化服务本科教学的功能。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应提倡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科研训练。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本科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应注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的结合。
(3)教学与科研基地并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为依托,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科研与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如何将科研与本科教学密切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教改方面,新疆农业大学近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时将科研和生产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问题及时融汇到本科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注重实验观察的指导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主要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程,所以观察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辅作用,并且要对问题对象进行实验操作一定离不开观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不等同于成年人,但是求知好奇却是小学生独有的特点。依据此特点,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创造或使用生动的、新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感知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求知好奇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激发点,甚至会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科学课堂也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活动”的课堂,它本身不像语文数学课堂那样严肃。正是因为科学课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许多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去细致地观察某一个对象。其他小朋友发出的声音或者一个小动作就可能学生转移注意力,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实验观察对象上,所以观察内容总是模棱两可,并不完整的。比如在小学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的实验小组实验成功,大家都激动得拍手大叫,转移了其他正在进行实验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学生不要被外界所打扰,坚持做好自己手中的实验。
科学实验的另一种情况也是在课堂中常见的。当学生看到空的小盒子没有沉入水中获得实验成功,但是他们并没有观察或者思考为何空盒子没有下沉的原因。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实验观察的目的以及让学生了解观察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奖励机制,将进行实验的素材奖励给实验观察情况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以便激励其他人在实验中进行仔细观察,更好地完成实验观察的任务。另外,也可以设立小组长管理,让组长去监督,督促其他成员,这种方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变化记录观察内容的形式
在记录观察内容方面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老师让记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或者有一部分学生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去动笔甚至抵抗去记录实验结果。另一种现象就是每个同学都有记录单,但并不能即时地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课堂的观察记录中多数是以文字或数字进行记录,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来代替文字和数字。这样不但改变了老套的记录方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快乐,图画和符号的使用也让实验记录过程减少了写字的烦琐和形式的枯燥无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主动积极地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二、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
1.能够具有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循环往复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形成其思维能力的前提。但以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很难运用已有知识的框架带有创造性地去设计实验。即使小学生会出现创新性的想法,但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也容易一闪而过,很快遗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在分组讨论或自由议论时都会提出好的见解,但是当教师让他在全班再说一遍时,学生却不会说或者改变了以前的说法。这是在教师授课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思维能力相结合,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初步形成的创新性思维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巩固、反复和运用,对其不断地强化,使这种思维结构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清晰和条理化,形成一种固有的能力,進而再进行设计实验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多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强化性的训练。
2.能够独立地设计实验
能够让学生独立地做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首先,科学实验一定包括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信息以及解决实验问题等等。与此同时,也包括观察、制作、记录等这些简单的步骤。小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整地做好一项实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通过某一个实验就能够全面掌握的。它需要让学生围绕什么是实验、怎么做实验、有哪些实验方法等等几个问题来了解科学实验。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将训练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和对不同实验应运用哪些方法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次科学实验中针对某一方面或大多数学生会在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易错点进行反复的探究型训练。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和讨论中,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因材施教,使实验教学的目的得到真正的落实。不但要让学生学到设计实验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这样循环往复,日积月累,学生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以后独立地设计科学实验,将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3.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钱梦龙先生曾指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摆脱学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前提是一定不要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教师应当适当地“放手”,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错误在实验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面对错误应让学生学会如果想到实验中可能有错,就要敢于接受错误、检查错误、分析判断、及时纠正。这也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研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会、感受分析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以及相关方法、技巧的基础上,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即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学科中,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实验结果评价的依据。但由于学生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这一环节往往会被忽略。其实可以通过记录实验数据来让学生形成好的实验习惯。在这方面,教师要用实验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数据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客观真实是实验记录的灵魂,一定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验数据即时地、正确地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做的就怎么写。若实验数据有错误时,应让学生养成保留错误的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是解释实验对象1发生变化的重要依据。
2.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也是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环节。数据分析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也为实验结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使实验结果变得更具说服力,更真实、更准确。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误差或错误,对错误的分析不具有科学性,通常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导致实验失去了其真实性。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辨别。就分析的内容来看,可以是数据分析过程中具体方法的选择,也可以是整个数据分析的过程,辨别这些数据是否是有效的,是否可以排除。其次,是要留给学生们足够的分析时间和机会,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相探讨他们的见解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分析的情况,及时检查并加以指导。
3.善于表达与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
一、 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国2011年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教育方面明确的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说明表明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的目标和内容。这些新课标中的内容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得出来的结晶,是语文研究者们得出来的重大的成果。新课标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观点的提出,这表明了在语文的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就是理解的能力,在语言运用的方面,理解不仅仅是指理解语言思想的内容,还包括语文学习后的运用能力。我感觉,教学能够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来培养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来谈谈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2.1注重阅读教学,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
语言是文本的主要核心,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可以利用阅读教学的方式,依照文本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仿写、改写、续写以及扩写和阅读感受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运用的主要训练点,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于永正是一位很著名的教师,由于小学生的识字能力还不是很好,在他教育的过程中,会在课前把学生们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在学生们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用黑板上的词语造句,有一次,他讲课时把其他的词语都讲过了,就只剩下饱经风霜这个词,于永正老师讲到:“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理解这个词语,让学生们对重要的词语印象更加的深刻。这样就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2.2联系实际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所以在老师的教学中要将课本和生活相结合,模拟语言的环境,让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讲《将相和》、《草船借箭》等类似情景剧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分小组进行表演,评出优秀的小组,给予小红花的奖励,促进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可以让他们观察周围人讲出或者自己发现的优美的句子,可以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2.3重视口语交际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口语交际的一部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展开有趣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有利于之后学生的学习。如果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好的话,学生们有什么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和老师说,在沟通的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着重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都要有平等的机会,不可以只注意学习好的学生。给学生们说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说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2.4作文教学中实施学以致用奖励制,激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
语言运用能力,就是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起来。小学生很好满足,老师们可以制定一个规则,凡是能够将本册书中新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运用到作文或者是日记中,既可以加5分,或者是给予大红花的奖励,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们自主的运用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很强,这一阶段是他们学习的基础时期也是重要的时期,拿建筑物来讲只有打好了基础,才会让建筑物更加的牢靠,不会出现坍塌事故。但是语言运用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也不是仅仅靠老师的督促就可以锻炼出来的,是在学生们自己的不断的积累之下获得的,所以老师们应该给学生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又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
三、结论
现在的语文教育中,我们的一线老师在一年级就开始把学生们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文分析上,却忽略了语言的积累和语言运用问题,大部分的学生,仅仅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并不能对课文整整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在课上其实仅仅是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已,但是理解的内容却是浅表的、字面的、肤浅的。没有明白文字真正表达的意义,学生也只是把语言学习存在于课堂上和记忆中,在多年之后就又化为云烟。由此看来其实很多的老师对作品也可能并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偏差,导致周而复始,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逐渐减退。
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认识到小学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章中,对于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果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小学课堂中的话,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秋梅;引用新课程理念,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首先,通过各项科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巨大帮助;其次,通过各项科研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帮助;最后,在新时期下,我国中医药行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提升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教学途径分析
2.1创设良好科研气氛
中医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相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高度重视,并且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科研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受到顶岗实习、考研以及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活动缺乏兴趣。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邀请中医行业的专家到学校中举办学术座谈会,扩大科研创新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在具体教学中,院校要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举办各项科研创新活动
中医院校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以学术沙龙或者文献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研活动,以学习小组对医学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理解、翻译和阅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分享心得体会中感受科研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其次,教师要积极举办科研讲座,结合当前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多角度、多层次的为学生讲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并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科研活动,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层次;最后,中医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内网中开设科研咨询、技术培训、学术讲座以及实验专区等功能模块,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最新中医药科研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微课为主体,整理以及编辑实验技术和大型仪器的操作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原理,便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
2.3完善导师科研制度
中医院校需要结合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探索以及完善导师科研制度,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通过导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以“导师+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一名导师和四名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计划实施、课题设计、文献整理以及科研操作等环节,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且全面的科研思维,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知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科学生涯的重要一站,研究生的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正是出新思想、新成果的最佳年龄阶段。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仅关系到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他们整个科学生涯和国家未来整体创新能力。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设置,重视跨学科建设,深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教师的考核和遴选至关重要。
1 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设置亟待改进
一是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尤其是在硕士阶段课程,教学内容在难度上与本科差距不大,存在重复性和滞后性。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二是课程设置没有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在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时,勉强授课。三是课程体系局限于特定学科,涵盖面窄,缺少跨学科学习和思维训练。以上几点在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影响了培养质量。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仍大量延用“讲授法”或者是讨论与讲授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模式比较单一。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课堂讨论很少,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就课堂讨论而言,教师大多任由学生根据资料对现状与历程的现象描述,而不指导其如何揭示事物的本质,推进研究的深入,缺少探究性,学生没有也不被强烈要求进行积极思维。互动交流、创新性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与重视,这种缺乏探究的教学法的单一运用,阻碍了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灵活性。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社会不仅要求研究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发展水平。研究生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对于研究生各学科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是有试卷考试和期末提交论文两种形式,然而由于我国中高考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的这个根源,这种教育观念在研究生学习成绩考核中虽有减弱但依然存在,因而试卷考试依然主要侧重于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考察;另一种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期末提交的论文来确定本学科学分的获得情况,缺少学习效果多元化评估。对于研究生课堂教学来说,此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对研究创新思维以及科研兴趣与态度等重要方面的评价,甚至依据此种方式的考核结果对研究生进行评定,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积极性。
(四)师资力量缺乏,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在校研究生规模急速扩大,使高水平的教师与学生比例拉大。为此,许多学校或降低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来保证研究生任课教师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之目的在于巩固职业工作岗位、增加工作量,混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差别等情况,使课堂教学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性却反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引导性不够,讨论过程中启发性不够。同时教师的敬业程度也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没有指导好学生做好前期的阅读、资料收集与问题思考,以致学生表述内容感性,经不起考证,无法提升讨论内容的深刻性与创新性。
2 课堂教学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生课程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广泛、灵活的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与讲座等教学形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索、质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诱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二)重视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
学科渗透、文理交叉和研究生自主选课有助于扩展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广度,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为以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够学有所长,以便提高创新的积极性。课程设置不仅着重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考虑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选择真正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三)深化考核制度的改革
目前对于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比较疏松。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积极性的角度上来讲,应深化研究生考核制度的改革:一是试卷考试应在考察研究生对于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二是提高论文质量,思想的创新是其基础。因此,各研究生院校对研究生论文总的要求应是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应改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模式,而转变为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使考核成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因素。可通过考核学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情况、文献阅读报告撰写的水平、实验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水平、仿真实验体现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专题讨论课发言所体现出的准备程度、参与课堂讨论的踊跃发言程度等等。虽然对学生进行上述诸项考核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要求死记硬背,而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艰苦努力逐渐积累自己的成绩,而不是通过考前的突击准备得到成绩。使学生真正积累了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考核和遴选,提升教师创新活力
导师制度下,教师有责任充分调动其学习创新的热情,引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学习。加强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促进导师队伍不断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求研究生导师每年作一次学术研究报告,以促进研究生导师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此保证其将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和创新领域,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 其次,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指标,促进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任课教师的遴选,建立合理的教师约束机制。优先选择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工作; 严格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考核,特别是没有导师资格的课任教师;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集体研讨。从而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3 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创建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知识学习、交流、积累与应用的环境,促进学生课堂讨论的高质量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诱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