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0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
(1)会计账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账目处理不一致;总账、明细账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
(2)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
(3)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4)会计档案管理不完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束手无策。
账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做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申开支合理与否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
(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
(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
(1)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3)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篡改账目,贪污挪用公款开启了方便之门。
账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
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最后,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2.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
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民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的协议,进行记账。这种财务管理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务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就促使农民的宅居地面积缩小,主要就是为了切实的保护农业,保护耕地,毕竟农业才能够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序,而且新农村的建设是将农村原有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改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农民不满意,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下我们就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就进一步的新农村建筑设计要掌握的原则,切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是对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要进步和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必须是一致的,我国地大物博,新农村的建设是对农村地区的全面改造,从住房问题和建筑面积的规划上,就将农村的落后、贫穷面貌进行了全新的突破更新,而且我国的国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将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条件,更大程度上推进对农村的普及,改善农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现象。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就表现在对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而且新农村的住宅一定要符合农民对于生活基本条件的要求,才能够全面的建设推广。所以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当前的推广发展较慢,但是只要能够将农村宅基地的住房建筑设计整体质量予以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就能将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落实和推进,同时解决住房建筑设计问题才能够建立起适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住宅,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达到对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2.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为了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所以农村的建筑设计就成为了单元房式的高层叠加,这不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农民对自己的理想住宅建筑要求就是有屋有院,扛几把锄头回来能够看见自家的炊烟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将这一理想画面全面的打破了,层层设计的单元房格式,是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进进出出的都是泥土,整个生活住宅的质量也不可能上升,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建筑过程中设计一定要科学,还要切实的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传统,在节约耕地的基础上全面的开展设计和规划。
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只要能够从建筑设计中实现尊重人的标准,那么农村的旧面貌就会全面的被更改,而且实际上的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民希望自己能够居住高楼洋房内,只要设计能够将农民生活的细节要求和住宅条件进行规划和布局,就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全面的推进改变。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地区的新建设还要参考节能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在建筑结构上提供安全,在生活设备上保证节约能源,新农村的建设就会更加有力的推进,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意义才有保证,在进一步的新农村住房设计中就会将人性化的标准推展开来。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实践方法
1.立足现实进行调查
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延续我国的文明和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由于长久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脱节甚远,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理解,更不用说认同了。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传统要求、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将农民的住宅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进行追踪,从而找到最适合农民理想中的住房设计理念,再加上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群众是比较认同现代化的建设的,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将现代化建设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一步,在住房上实现了现代化的设计和建设,就能够实现农民对于洋房的追求,因此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回迎刃而解,建筑设计也能够有效的实践。
2.实施资金补助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
大多数的农民都有恋旧情节,对于老宅感情深厚,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农民的小院要求忽略掉,从而新农村的推广和建设被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制约,宅院就像是村民的感情寄托,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对宅院的要求和建设,所以从感情和现实中都对新农村的建设实施提出新的难题,要全面的推进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就是要把现实的问题面对,将要实施新农村建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借助评估部门的科学评估措施,对于将要拆除的老宅子给予经济的补助,使农民收益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新农村的推广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将会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实施方式,节约建筑用地是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分析,耕地保护好才有经济的有效循环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将会是未来我国工业经济集中开展的根据地,为了将来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村地区的基本面貌一定要全面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首要体现在住宅条件上。因此实施农村旧宅基地的拆迁补助是最有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
3.实施宅居地的科学规划
农村地区的住宅要求就是将农民的住行全面的解决,在住宅设计上除了要设计空间宽松的住宅面积,更重要的还有对于农民的出行方便的设计,建立地下停车场或者底层车库,建议扩展地下空间建筑。所以建筑的设计不能再是一味的高层叠压,而是讲究实际的结合当地村况进行落实设计。
要使设计科学合理就必须进行实地的勘探和考察,将当地的土质、地理情况全面的综合分析,再进一步的实施建筑的设计,从而在进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可以被支持的依据。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屋院的要求,但是建筑设计可以从室内空间距离上满足村民的要求,在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在飞快地发展,相信新农村的建设只要是能够将建筑设计工作按照村民的实际要求开展,即使是高层建筑,也能够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落实。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1-01
一、前言
锦溪镇地处浙江省龙泉市的西部,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镇区。新农村的建设在这里基本已经完成,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可以大大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大大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笔者在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见闻来说,锦溪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宣传及指导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下面就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分类的探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建设也慢慢的开始重视。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相对的不足,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资源的获取。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我市属欠发达山区,目前,政府在农业上有限的投资主要用在扶持基础产业发展上,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仅靠上级项目,地方财政投入几乎空白。此外项目资金的投入也仅限于完善网络软硬件设备,而后期维护、农村信息员及农户培训、信息更新等也没有资金保障,因没有后续经费支撑,运营工作难以持久。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展。
3.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欠缺
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单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网络信息的内容,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来说,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近乎空白,全市仅市农业局有1个农业信息网,别的网站对于农业信息资源往往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解答。特别是缺乏对农业形势的预测和农业技术上的信息分享。
4.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技术,但农民中真正掌握农业信息化的人却非常的稀少。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学会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途径寻找相关的技术,来解决自己在农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却有所偏差。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积极性,不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巨大好处;第二是农民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主要是其学历低,直接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使得农业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网络知识平台
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数量还有所欠缺,与整个网络的发展相比严重的失调,而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也面临着此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对公共的信息进行限制和筛选,科学的整合和技术上的补充,作为信息资源投入到网络知识平台的建设上去。此外,应该在本区域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加快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和其它各个农业科技网站的技术交流,增加先进农业技术的资源研究进度和相关科技成果的共享。
2.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亮点”。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前期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员配备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投入来实现,因此政府应高瞻远瞩,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农业信息化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留足资金,使整个系统能真正运转起来,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
3.推广应用农业专家服务系统
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对农业的重视,很多的农业专家被下派到农村中辅助新农村的建设,给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信息。但是,专家就那么几个,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渴求。基于此,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市级已建的专家服务系统,在条件成熟后,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立自己的专家服务系统,给农民和专家之间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和畅通性的平台,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传递过程,加大农业的信息化程度。
4.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措施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适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用联合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于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增进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加大农民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第二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农村信息员是农民和农业信息服务站的连接桥梁,提高了农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更加的完善,而相应的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有更多的要求。农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的变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更应该在当下对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内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造出一条最适合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2]韦志扬,梁贤,陆宇明,韦莉萍,于平福.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9):466-470.
一、基本情况
版纳州勐海县是中国普洱茶故乡,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接壤,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县辖11个乡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万人。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是粮、蔗、茶,为辖区产粮大县。辖内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2年,勐海县实现生产总值52亿元,同比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1.75万元,同比增长21.69%。自2011年11月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户信息采集为切入点,落实工作经费,探索采集模式,统一采集标准,创新科技手段,建立考核机制,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农民增收、金融机构增效、政府满意的多赢格局。
(一)主要做法
1.落实工作经费。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商定农村信用社承担50%、农业银行承担35%、邮政储蓄银行承担15%的比例分担农户信息采集费用。2012年落实工作经费46.79万元,其中:省财政拨付3万元,县政府拨付14.6万元;县涉农金融机构共拨付29.19万元。
2.探索采集模式。推出“人行指导、信用社采集录入、相关部门监督”农户信息采集模式,即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信息采集主体任务,其他金融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信息采集效率和质量。
3.统一采集标准。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程度、区位优势差异,出台了《勐海县农户家庭资产评价标准》,按照海拔、地域、年限等的不同,对农户资产进行评估计价,实行了“四个统一”,即统一全县农户信息采集流程,统一农户家庭资产采集指标,统一资产计价标准,统一信息采集组成人员及职责分工,开展农户信息采集、初评、数据录入等工作。
4.创新科技手段。针对性的开发了“农户信息录入程序”,通过指标自动校验、农户家庭资产自动换算、数据自动合并等功能,实现信息采集工作电子化,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通过新开发的“农户信用评级公示和信用证打印辅助程序模块”,实现了农户信用评级公示名单与信用证的直接、快速查询与打印。
5.建立考核机制。积极推动勐海县政府建立针对金融系统的考核奖励机制,将“金融业支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列为专项考核奖励项目,2012年勐海县政府对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给予专项奖励20多万元,考核激励机制的形成,有效促进了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二)取得成效
勐海县依托《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统一全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信息查询、信用评价、统计分析、异议处理等管理电子化。目前,勐海县人民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四家金融机构的系统进行了横向联网,基本实现农户信息资源共享。截至2013年8月,系统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62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96.13%。全县共评出信用农户34,928户,信用村33个。
1.政府、银行、农户共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效应显现,政府、银行、农户共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勐海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亿元,农业总产值连续两年均增长超过15%。社会治安事件逐年下降,乡镇民风有效好转;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两年来,勐海县金融机构共发放农户贷款10.96亿元,较2010年提高27.03%,农户贷款面45.97%;共清收不良贷款22770万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7.27%下降到5.24%,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以该县农村信用社为例,截至2013年7月末,20,020户农户取得银行贷款,占农户总数的59.03%,贷款余额82,557万元,较2010年增长58.7%。通过调整农户授信额度和利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0%至40%,上浮幅度比原来降低20%,农户取得贷款的成本降低,农户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推动辖区粮、糖、茶、橡胶等特色产业增产增收。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同比增长18.5%;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6元,同比增长21.6%,居全州第二位。
2.信贷支持“三农”力度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贷免扶补、大学生村官创业等一批创新金融产品,涉及贷款余额6.74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20.16%。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34亿元,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覆盖;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92笔、金额1.26亿元,带动就业人数5,329人;发放首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5笔、金额25万元;支持农垦职工危房改造贷款余额312万元,受益职工家庭67户。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农村信贷市场,2012年全县新开办小额贷款公司2家,覆盖全县97%的行政村,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3.县域农村信用环境显著改善。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征信宣传和诚信教育,使多年的欠款农户主动归还贷款,要求参与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及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农户信用信息成果被纳入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流程,涉农金融机构对已评级农户普遍给予“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的激励措施,群众守信意识、创争意识明显增强,营造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三年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户信用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一是由于地域差异、经济状况、资源气候、对采集标准认识不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采集人员对资产、负债、收支状况等相似的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差异性大,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户实际信用状况。二是在整个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过程中,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还款来源等情况调查了解不深不细,片面追求速度和评定面,应付了事,降低了信用评价条件和标准,忽视了信用评价质量。三是农户信用评分普遍偏低。原因主要是农户对自己的信用记录不关心,部分农户在填报家庭资产、收入时故意隐瞒,造成收入、存款及资产质量不高,系统信用评分偏低。
(二)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亟待完善
一是信用评级上评分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以户主作为贷款评定对象,导致在评分上拉不开差距,评级结果难以反映被评对象将来的现金流量状况和真实的偿债能力,农户信用评级不被金融机构普遍认可,农户想要成为某行(社)信贷客户必须通过该行(社)的信用等级评定。二是系统部分查询打印功能缺失,不利于信息源的追溯和信息共享。三是系统“分析报表”模块不能植入系统,运行不了,形同虚设。四是系统运行速度过慢,甚至出现“假死机”现象。五是系统查询平台重复交叉。目前,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信贷管理系统”,且系统植有评级功能,审贷需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现在又上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经办人员普遍觉得办理一笔农户贷款需查询多个系统,工作量大。
(三)信息采集导入及更新问题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的部分有贷农户借款信息和担保信息无法导入系统,数据导入成功率低。二是非贷农户更新时限长,更新成本高,信用农户达不到一定量,会影响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三是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系统联网运行后,随着农户资产、收入、信贷等指标的变化,农户信用信息需要不断更新,而目前,农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更新长效工作机制和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对农户信息数据实行更新维护,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缺少必要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
(四)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各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制定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但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落实未完全到位。一是信用评级授信与获取贷款不对称,信用评级和《信用证》发放起步难。对农户评级授信,发放《贷款证》,就意味着农户到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应“一路绿灯”给予贷款,但法人金融机构普遍反映由于受贷款规模的限制,满足不了评级授信农户的需求,因此,及时进行了评级也没有向农户发放《信用证》。二是缺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农户贷款具有小额、分散、贷款成本高、管理难、费用大等特点,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而信用贷款的高风险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各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员产生了“慎贷”、“惧贷”的思想意识。
三、对策和建议
(一)升级完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平台
针对系统平台存在的问题,应成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小组,由征信、科技、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职能部门组成,抽调专人,提出《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升级业务需求书》,实施系统升级改造,统一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各类问题,使系统平台的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推动设立专业信用评级和担保评估中介机构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应鼓励成立由政府出资、个私独资或股份制等形式的县域融资担保、评估公司。按照“自愿参与、金融机构推荐”的原则,推荐融资性担保、评估公司参加试点。探索推进承包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的抵押、担保、转让,促进银保共享评估结果,疏通农户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渠道,有效解决融资障碍。推进县域引进、设立信用评级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征求银行对评级机构实力、评级指标体系、评级等级确定等方面的意见,统一评级标准、严格作业,确保评级和信用报告质量,实现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的共同认可。
(三)对农户信用信息和信用等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
一是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资产负债信息、收支信息、贷款信息、担保信息等发生变动的,由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按照人民银行统一的指标要求,采集、完善农户信息,做到实时更新,确保系统中农户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二是在日常信息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镇)、村的组织作用,农户的基本信息、房产信息、种养殖信息以及其他社会信息发生重大变化的,由各行政村干部适时采集审核后,送当地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信息更新。
(四)大力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
加强与财政、保险公司、卫生局、人社局、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将农户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出现的各类不良信息及时采集到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出现严重违约的农户制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
中图分类号: TM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适时的提出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这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欢迎,更是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赞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落实“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目前该项工程已全面展开,在实践中存在有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电气化建设进程。
一、电气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农村电气化建设资金缺口大。
现在县级供电企业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由于其趸售代管的特殊体制,建设资金全部为企业自筹,对于效益比较差的或者亏损的县公司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中。并且多数县供电企业还要更兼顾重要的输、配电网络建设,靠县公司自筹资金来建设一个新农村电气化村还不算太大的问题,但要建设符合标准的电气化镇与电气化县,可能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追求数量、追求命名的倾向。
作为电气化建设这样的民心工程,供电企业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有追求数量、追求命名的倾向,究其原因或是理解有偏差,或是定位不准确,或是迫于上级部门制定的工作目标压力,或是各兄弟单位纵向比较的压力,或是县级企业工作惯性使然等情况,造成追求达标数量、忽略工程质量,追求项目命名、轻视实际管理,追求硬件建设、忽视软环境治理的现实。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并且腐化企业风气,同时也有悖于该项工程的初衷。
不能有效地与政府新农村建设紧密配合。
目前,各地方政府已启动不同程度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建成了部分乡村公路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有的地方还有合村并居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但是建设速度过于缓慢,如果我们没有统筹考虑政府整体规划,可能会在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成后出现局部供电负荷分配不均、供电网点即配电变压器布置不合理等问题。这同样会造成资源、资金浪费,重复投资的现象。
没有有效地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配变位置与线路走廊不能与整体的长远规划相结合。造成改造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在实际工程操作过程中,出现低压线路、配电设施等占地不好协调,民事关系复杂,本末倒置现像严重。
工程科技含量低,且后续管理不够。
现在进行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基本都是在原有电网构架基础上进行的重新改造与新、扩建,存在简单的拆旧补新现象,科技含量低。另外,电气化村镇工程建成后一段时间线损降了,电压升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上了安全电、明白电和放心电,但由于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思想和行动松懈、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被群众们誉为“民心工程”的电力设施运行不久就出现了老毛病:电杆不同程度倾斜,拉线不知去向,线路私拉乱接,植物藤蔓缠绕附着严重和低压电力线路与弱电线路攀附交织等现象。造成了设备线路隐患故障层出不穷,加速了线路设备的老化和衰退,降低了电力安全生产、群众安全用电的标准。
二、问题的解决途径
1、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
顺利推进电气化建设工作政府主导是关键。因此,成立由政府部门挂帅的各级“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站在全局的高度,努力把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真正构建起政府为主导、农电企业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发动、乡村互动、百姓主动、电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基层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主动上门汇报,争取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强化组织领导,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当地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安排布置,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文件,明确工作任务和县直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相关乡镇、村应加强对工程的协调配合,在建设环境上给予支持和保证。供电公司负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在政企之间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供电公司作为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应对照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将每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责任人,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力以赴,实现安全、进度、质量的整体协调与提高,确保高标准、高效率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目标。同时应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加强工程动态宣传,切实形成关心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是关键。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省、市电力公司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资金自筹力度。积极探索开拓农网发展投资渠道,可通过利用农网完善工程、企业自有资金或农网维管费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网投入。希望省级电力公司重视资金来源问题,能通过统一贷款筹资等形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因为该项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惠民工程”,工程质量关系企业声誉。
统筹兼顾、循序渐进。
新农村电力建设纷繁而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台区数量众多,用户情况复杂。因此,电气化建设工作首先应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先期对主网、城配网和农配网建设规划进行滚动修订,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其次,在新农村电气化乡镇、电气化村的具体规划布点中,做到与县(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及具体实施进度相结合,与农村电网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把解决农村电网的难点、热点问题放在首位,着重完善农网基础设施,避免盲目投资和无序建设,确保电气化发展水平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用电需求。
各乡镇、村应按照《新农村电气化乡(镇)标准》及《新农村电气化村标准》要求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在项目规划审批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按照“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点面结合、适度超前”的思路:首先选择乡镇企业集中、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镇、村作为电气化村试点;其次,对其他乡镇、村列入今后电网改造计划,逐次开展电气化建设,逐步提高电气化乡镇、村的比例,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做到井然有序。对批准建设的乡镇、村,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设计和项目预算编制,为工程施工和资金安排做好铺垫准备。保证项目工程顺利实施。4、提高改造科技含量,注重后期维护管理,突出工程建设实效。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60-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6年),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开展存贷业务。第二阶段(1996―2003年),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增强服务三农功能。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2003年,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中提到,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以上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市场行为的校正,客观上暴露出农村信用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改革。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性质定位模糊
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同股同权,以合作成员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合作成员金融需要为目标的信用合作金融,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商业金融,如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股权,以及在金融信贷上向具有股权的农民倾斜等要求。
但从运行机制上看,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游走于信用合作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更多倾向于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金融机构。因此,信用合作金融的性质很难体现,对信用社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存在制度上缺陷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信用社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从外部管理体制看,地方政府存在对信用社的行政化干预。金融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千方百计使金融资源向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面来配置。因此,尽管央行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的时候,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方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省级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有所抬头。例如,省级联社的领导要由政府来安排,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甚至一些市、县级农村信用社领导的产生,也出现了省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干预的现象,完全破坏了农村信用社领导产生的制度。
从内部管理体制看,上级对下级依然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尽管省级联社定位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是行业管理部门还是经营实体都不确定,但在现实发展中,省联社拥有对下属农村信用社的绝对管理权。这样一来,本来是由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出资成立的股份制省级联社的地位发生了扭曲,完成了从接受股东监督到领导、管理股东身份的转换。
(三)服务三农程度有限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满足三农发展,应该是所有银行的责任,那种按地域和行业来划分金融机构职能与服务对象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经营范围和空间难以突破,金融业务类型缺乏创新
经营范围和经营空间难以突破,是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对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来说,它的信贷市场规模就是县域范围内的金融需求规模。然而,这样一种金融市场规模,一是比较小;二是因为在县域内有中、农、工、建等多家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十分激烈;三是业务拓展渠道较窄,受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限制。
(五) 历史“包袱”沉重、化解难度较大
近年来,中国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数达到30%,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向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减免营业税或延长兑现宽限期等举措,从而置换不良资产,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
能否顺利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是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轻装上阵,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权归省级政府,对此,市、县、乡政府认为责任与利益不对称,缺乏主动参与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资金筹措、整治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的进展缓慢。
(六) 竞争环境更加严峻、人员素质较低问题凸显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完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监管将更加严格,对信用社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增加,创造了竞争环境,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看,员工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和道德素质与当前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与提高管理效率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受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依托市场经济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进展缓慢,以存贷款为主的单一业务格局依然没有打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形成。
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转换
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选择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而不要再选择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对于存在严重资产状况的农村信用社,应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并结合镇村银行的发展给予处理。
(二)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尽快理顺省级联社的体制
省级联社目前所处的尴尬地位,完全是当初选择改革模式决定的结果。省级联社既非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也非经济实体的体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无疑会给农村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从北京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经验看,选择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模式,不仅规避了在一个体制内存在不同制度类型的金融组织所引发的体制不顺问题,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用市场化思路解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
用划分经营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办法来解决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划分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服务三农的计划经济办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所有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例如,利用税收政策和各种贴息政策,引导和调动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针对三农的金融活动,以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1.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增加业务收入。要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或者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在开放金融领域和金融产品上,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是不平等的。在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盈利来源的今天,对农村信用社进入中间业务或者从事中间产品服务进行限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利。
2.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跨地区设置金融网点或成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突破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跨地区经营,是农村合作银行摆脱县域金融市场狭小的瓶颈制约,支撑其不断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和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使这种跨地域经营能够顺利进行。
3.鼓励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允许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甚至境外独资和合资银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让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开拓、金融结算、产品开发上,实现借船出海和提升竞争力。
(五)积极培训员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本水平
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竞争基础的理念,从而在发展指导思想上,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本培养模式还应与企业远景相结合,与企业用工和招聘人才相结合。既要利用福利政策和绩效激励政策,又要吸引有能力、有管理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实与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状况。
(六)剥离不良资产,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凡不属于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应当在摸清家底后,逐步逐项的剥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必要的话需要政府注资、需要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就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所作的那样,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使之能够轻装上阵,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5]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 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
[6]林华.外资银行圈地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7]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正在蓬勃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更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新的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更应该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作要求。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并且还要善于研究和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当然,我们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把握到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这样才具有水利建设的前瞻性思维,从而对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的新的成就打好基础。这是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
二.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水资源的匮乏
我们从地图上或者是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我们知道,我国农村的水资源十分的缺乏,农村的水资源极度的分布不均。很多农村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也有一些农村的水资源极度的稀少,例如西部地区的农村就是这样。同时,由于农村的降水不均,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就更加造成了农村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出现了季节性缺水和季节性雨水偏多的现象。而且农业的用水量在不断的减少,这对于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水资源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极度的缺乏,而且这些设施极度的落后,大部分水利建筑物年久老化失修,有的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损毁严重,根本无法正常运行。诸多原因导致农田灌不上,排不出,田难种、路难行,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较低,同时亦大大加重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早日达小康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当前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太少,田间工程末级渠系配套率太低,有的还是实心田块,根本无法抵御一般的旱、涝、渍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农村节水灌溉的工程效果不佳
农村水利灌溉是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灌溉的功效并不是很明显,对水利工程灌溉的利用较少。现代高效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以及相关的技术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同时,水利灌溉也是重要的节水措施,这对缓解农村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农村的水利灌溉的认识不够,对节水的意识也不是很高。而且现在农村的水利灌溉所用的工程设施也是比较陈旧的,基本上不能达到灌溉的目的,这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不够民主
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农村水利建设意义重大,然而,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的意识缺乏,力度不够,方法不到位,致使我国农村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导致部分工程建设缓慢,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过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程规划不合理,以及工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严重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水利工程的质量很差,对一些水利设备的利用不够,这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还阻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利建设缺少民众的参与,无法做到水利建设的质量的效益。
三.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
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始终要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防洪、环保、灌溉体系,提高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注意推广许多的节水措施,发展节水项目。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今后的农村水利工作要朝着节水灌溉的方向发展,这才符合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发展节水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农村水资源。同时,发展节水灌溉,还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哦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要把水利建设的节水灌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农村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方法,引进喷灌、滴管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同时还要完善水资源的渗漏防护措施,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合理利用。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新时期,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技术工程性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的农田水利的建设要适应农业发展的转型的需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对灌溉、排涝的技术和标准要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提高农田的排涝能力。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使其适应逐步提高的灌排标准,从而使水利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新时期,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比较大严重,因此应该建设农村的水利建设要朝着污水处理的方向发展。农村污水对于鱼类、虾类和其他的农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不是很好。同时农村的水土流失比较大的严重,要兴建大型的农村水利工程,保持农村水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台风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而且目前苏州市一般小城镇防洪标准仅为lo年一遇,甚至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不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把城市的一套生活方式搬到农村中来,就好比把农村的生活方式搬到城市中去,城市人不会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同理,农民也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参考城市建设,但更应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愿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变成“农民新村”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生产发展水平,不顾农民你的愿望个要求,大搞“村容整洁”建设,把“新农村”片面理解为“农民新村”。纯粹模仿城市的建设方式,住房建设“楼房化”,但相应的物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不仅没有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反而对农民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城市化楼房”使得农民住房面积很有限。农民的很多农用机械、农具以及大量农产品没有地方放置。而在个别地方,政府仅仅为了村庄形象,竟然强迫农民拆房搬迁至新建的“城市化楼房”,建集中居民点,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强烈反对。
(三)公共服务设施少,基础设施缺乏
村庄内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公共休闲活动中心及体育锻炼的场地十分缺乏,农民的业余生活很少或几乎没有。村庄内自建的自来水系统水压非常低,使得“城市化楼房”供水出现困难,而且冬天的时候水管冻住,农民只能依靠自家水井取用地下水,然而取水井的位置不讲究,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的排水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一般采取直接排放或明沟的方式往低处排污水,严重污染环境。农民把人和牲畜的粪便堆放用起来作有机肥,这直接影响到村庄的环境卫生和农民的身体健康。大多数村庄内没有设置垃圾收集处理点,致使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质而且还恶化了居住环境。俗话说:要致福,先修路。村庄的道路是解决村民出行的基础交通设施,但目前农村中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村庄,尤其是在山区的村庄内的道路是又窄又弯的土路,一到雨季,出行变得十分困难。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里通行的车辆及进出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很多道路路面过窄而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致使车辆没法避让,行车非常不方便。
(四)新农村建设中忽视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除了建设新村庄外,更应重视农村精神新面貌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有着享受生活,享受文化娱乐的愿望。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二、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比较好的做法
(一)提高农民收入,筹集建设资金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才会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开辟农村增收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生态园,建立综合产业区,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入商业公司到农村开设工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在多年的农村社区教育过程中,虽然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其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进程,使农村教育的普及遭遇严重考验。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思想偏见,造成教育不能得以普及
不少人都认为,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事,与大人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在一项统计中表明,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左右,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更低,仅为1%。而农村社区教育立足农村,针对农村所需开展各类有关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的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掌握从事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
另外则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生活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人一旦过了六十岁,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减,很多病症便随之而来。然而,多注意日常的饮食保健,一些疾病便可避免。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对自身的健康水平并不重视,在农村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便足可表明他们的观念,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甚至这个原因,农村的老年人群体健康水平较低。他们认为过多关注自己的健康是对儿女的拖累,然而实际上,若一旦将小毛病变成大病症,那才是对儿女真正的拖累。所以农村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老年人的守旧观念。
在农村,即便是适龄儿童,也未必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倡下,农村的生育水平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善,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往往将适龄的孩子交由其父母看守,怕孩子太小,在学校“吃亏”。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在他们的孩子步入学校时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其后考取军校、参军,甚至就业都将会受到影响。女孩没必要上学的观念在农村虽有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2.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引发群众热情
在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的农村教育建设仅限于秧歌、讲座等,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在活动起初尚有人参加,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社区活动也就这样消失了。其实,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京剧,便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农闲时间,可以聘请一些京剧爱好者来对京剧艺术进行指导,也可以由当地热爱京剧的农民组建一支票友会,并由乡镇政府批给他们活动场所,这样可有效地推动京剧艺术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进行。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对于老年人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付年轻人,却未必得心应手。年轻人的观念相对比较新潮,传统古老的东西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只能是新鲜的事物。笔者曾见过几个不错的案例,例如轮滑社、跆拳道俱乐部、街舞团等,这些事物在城市较为普及,而在农村却是少有的。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经验的青年组建团队,并可通过比赛,评比出优秀的团队去市里参加汇报演出等方式多方面促进其发展。
3.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造成农村社区教育滞后
不少农村干部认识不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招商引资,兴建土木之上,而对于社区教育却少有对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的教育,必须先改变广大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中来,然后选出专人负责本地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如此方可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4.资金不足,师资、设备不健全
在农村,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即便再建全的体制没有资金的支持也是万万行不通的。很多村干部在农村社区教育刚开始的时候会大手笔地进行资金支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在没有获得预期那么好的效益之后便开始慢慢减少投资。其实不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本身便是一个立足长远之计,不可能立竿见影,看到实际。农村干部应该支持本地教育建设,给予支持。相对而言,由于农村本身的经济因素限制,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可以多方融资,积极拉动周边一些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捐助。
农村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当地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补助,聘请更多优秀的教师前来,并定期对已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有更为坚实的教育基础。另外,一些必要的设备或场所,比如老年人健身器材、晨练广场等,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
一、社区卫生信息化的背景
社区卫生信息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信息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概括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业务,也是实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记录”的起点。信息化社区具有以下特点:
1、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了从儿童到老年保健的全程信息,与现有的其他健康信息相比具有内容完整、信息规范的特点,采用模块式组合,由核心部分和专项部分构成。核心档案部分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简单的物理学指标、主要危险因素和社会适应以及对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专项部分主要为适应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各种重点人群和疾病人群管理需要而设计。
从居民群众的视角看,它满足了“三个需求”,即满足了老百姓个人健康信息的全程记录的需求,满足了居民群众参与健康管理的需求,满足居民群众家门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2、建立健康信息数据中心,达到信息共享
建立健康信息数据中心,健康信息的浏览和查询不受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都可以调用获取。社区医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社区有关人群的健康信息及与健康信息相关的信息调出来,能够把居民的疾病的历程进行串联,使他们能够快速了解病人过往史,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
3、实现主动式动态健康档案管理
居民健康信息可以通过居民定期的健康体检就诊更新,使数据得到动态更新。这打破了传统上孤立的、静态的健康档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体化的、动态的电子健康信息仓库。
4、有效疾病监控网络
建立社区卫生平台为基础疾病监测网络,通过对重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主要诊断指标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为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疾病预警和疾病未来发展趋势的视图。
推动农村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社区卫生信息化方便居民看病报销,让居民得到了看病的实惠
社区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运用,患者可以直接联网在社区进行报销。跟以前相比,让居民看病变得更加方便。系统没有之前,居民需要把一段时间的看病的发票集中报销,一方面,居民报销时间相对固定,过期报销非常不便。另一方面,需要细心保管好发票,一旦丢失发票很难得到报销。社区卫生信息化,方便了居民看病报销。提高了医疗质量,增加满意度
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包括医生在内的书写电子化和质量控制。在软件的控制下,电子病历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进行书写处方、医嘱和病历的质量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往手工状态下出现的格式不规范、内容少项缺项等现象。社区内病人信息存储在系统中,医生定期查看系统就可以了解社区内居民的健康质量。通过系统社区医生可以对社区的病人可以实时监控,帮助他们得到良好的治疗。
2.有助于政府卫生部门对基层公共卫生等宏观控制
通过对各个社区平台上传的信息数据的分析,可以总体了解各个地区的卫生状况,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样,政府政策的制定变得合理化、科学化。
3.减轻了社区医务工作者负担
农村社区卫生信息化,促使是社区卫生管理简单化,科学化。只要通过平台就可以对社区卫生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信息化使社区卫生信息变得连续性,通过信息的监测,可以对社区卫生进行动态的管理,提高了社区管理效率。例如,传统的社区卫生管理,每次收集的卫生数据不能动态的前后比较,因而不能深层次挖掘信息。然而,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社区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高了社区基层工作者的管理效率。
二、农村社区卫生信息化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已经被政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新医改方案和国务院的配套方案都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全民医保、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是新医改的四个核心内容的交汇点,如何进行科学地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目前,信息化在城市社区卫生建设中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客观地说,在我国农村社区,其卫生信息化程度与城市社区相比仍处于非常低级的阶段。
农村卫生信息化多侧重与社区卫生基本医疗、药品采购的综合管理,且已发展的不错。例如,在浙江省所有参合农民人人实现计算机管理,使用统一规范的新农合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实行联网实时结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实时结报率也达到70.4%。
农村居民电子档案建设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2009年底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计划中,计划要求当年年底城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左右,乡镇试点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5%左右。两年后城市居民建档人数要达到全国总人数的一半,农村建档居民人数要达到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我国老龄化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不断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以糖尿病为例,它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9.7%,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9200万,并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增。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其中,农村慢性病患者比例越来越大,这使得农村加快农村居民建档,迫在眉睫。但是,在农村社区居民电子档案建立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得建档工作艰难推进。因此,解决建档工作存在的问题,促使建档工作顺利进行,对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非常重要。
公共卫生信息化等功能正处在逐步建设或完善之中。在这过程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存在着分散设置、缺乏整合、软件开发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缺乏标准化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社区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些地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困难重重
1)有些地区居民(老年人多数)健康意识淡薄,对社区的体检满不在乎,造成电子健康档案不能及时确定或更新。在这些地区,政府需要通过一些途径,例如让他们的子女做工作、物质奖励,引导老人们去体检。因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遇到了一些阻力。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原因,社区卫生信息化实施比较困难。一些社区由于医疗设备、医生资源的不允许,不能定期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体检。
3)社区医疗和健康档案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社区医疗和健康档案宣传力度不够,少数居民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持抵触态度,上门调查时吃闭门羹是很寻常,其中一些中年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认为建档没有什么必要,对于定期的体检,他们常常满不在乎。
4)没有标准化的信息采集工具健康档案是社区人群健康信息的采集工具。但是,各地区的农村社区的健康档案的内容,指标,结构极不统一和规范。
信息模型前期规划不够,社区卫生系统与外部系统兼容不好卫生信息标准化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耗时长的研究工作。由于社区信息化起步比较晚,模型建立没有可参照性,因而社区信息化模型整体规划与其他现有的模型不能统一。这使一些社区的信息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例如,社区的就诊的电子记录,与一些医院的医院系统难以兼容。因而,医院很难对病人的既往史进行有效的了解。
社区全科医生对信息化过程不适应在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部分全科医生从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变过来,这部分人群习惯了传统的诊疗程序并且普遍对信息化技术不太了解,不能熟悉的进行电脑操作。另一方面,这些全科医生普遍年龄偏大,熟悉和掌握信息系统周期比较长。从而,他们对社区信息化不太适应,对社区信息化不太积极。
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投入不足,社区信息化进程较缓慢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处于常年缺少状态,同时设备的不足,造成社区信息化进度迟迟不能推进。
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建立社区信息统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已成为我国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建立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统一的社区信息标准,已成为现在迫切的任务。
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的信息化规范是社区信息化进程中基础。信息化规范是一切平台建立的标准,包括数据的数量,采集,利用,反馈,分析等,各个系统在同意的标准下进行开发,才能达到信息之间的交互与共享。
通过建立统一规范,保证社区卫生信息的内容完整、格式规范,传输流畅,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信息有效开发利用,把信息作为社区卫生质量控制和保证的载体。从而,这样整个卫生资源信息才能得到有效利用,从根本上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
政府加强对一些欠发达的资金投入地区之间贫富差距,造成一些社区卫生资源贫乏,包括人力、物力,这常常使这些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处在滞后、信息化偏低状态。政府通过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补贴,鼓励当地政府对社区卫生进行信息化升级,缩小去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结成信息化扶助对象,让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把自己发展过程中经验传授给他们,避免少走弯路,从而加深社区信息化进程。
对一些医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政府对社区医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试,对信息化技术不熟悉的全科医生,政府可以对他们进行短期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并实现信息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加大科研研发力度,完善社区信息软件系统完善和升级现有系统版本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版本,使社区卫生系统软件更切合实际,更人性化,操作更加简单。同时,在软件系统设计之初,应多征求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才能更容易被基层社区所能接受。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标准化的个人、家庭、社区健康档案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认识到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实际意义。最终达到居民能够自觉定期参加社区进行的健康体检,从而建立动态的电子档案。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卫生决策者提供以居民个人、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卫生信息,有助于居民健康评价、疾病筛查与早期诊断,制定及时有效的社区预防和干预对策,并真实有效地评价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智宇,李苗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浅谈[J].实用心脑肺杂志,2009,(7):639-642
[2]李伟,张华伟,徐勇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7):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