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0:0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篇1

1.高智商的野蛮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完善素质教育,但受应试和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生的综合素养严重失衡,从小学到中学,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剥夺,很多孩子被培养成了高智商的野蛮人,书店里的各种练习更是受吹捧,而传统文化书籍更是无人问津,即使家长一厢情愿地买回家也是束之高阁,应试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2.学生缺乏修养,暴躁易怒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放松情绪,感受文化的幸福时光。曾几何时语文也变得“唯分数论”,凡是考试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学都被视为“异类”。长此以往,没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许多学生缺乏个人修养,没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3.父母无恩论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简简单单的爱字,孩子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摆脱“传统”的羁绊,很多孩子选择了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弑亲”事件层出不穷,本来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演变为社会的悲剧,值得反思。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1.深入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由于语文教学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所编成的,而此类文学作品不仅措辞优美,可让学生从中学会语言应用技巧,还潜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时,能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优秀的文化特质,从而得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真正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师说》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表述的“师道”思想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这三点“师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应的能力,人人可为师,且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而不耻下问、尊重老师更是从师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在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此文章中,可让学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师”这一概念,这便成功地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到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思想。

2.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主接触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也应注重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主动了解,主动接受的良好心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形式,因而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直接感受借助节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由此对于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可起不容小觑的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并开展朗诵比赛,以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关优美诗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阖家团圆这一节日内涵。在重阳节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学习到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等传统习俗,并分析以往重阳节习俗的寓意是为了健身祛病、以畅秋志、辟邪求吉,而时至今日,重阳节已演变成为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节日。由此也令学生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篇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7-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教育的重点则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而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已经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一要求。

可见,中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为必行之势。

1 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的必然联系

专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的专业性活动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行业企业之间应对竞争的根本。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的专业素养,以增强其完成学业、竞争上岗、在岗创业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笔者认为,这三个要素皆与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1专业知识要素

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都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专门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说,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敲门砖,那么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则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说,鞋服专业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烹饪专业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传统建筑文化,航空旅游专业更不用说,各地的风土民情皆要有所涉猎。还有一些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看似新潮的专业,其实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当然,计算机专业里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主持开发的XYZ系统,其指导思想就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方法。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专业,你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与其相关联的知识部分。因此,学习跟本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在历史中的文化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1.2专业能力要素

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应用也好,实践也罢,都需要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运用于实际,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而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绝佳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水平。比如说设计类专业中的鞋服专业,通过对传统服装文化中诸如款式、材料、色彩、饰物、工艺、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可以得到拓宽,设计构思益加丰富,审美品味也获得提高。

1.3创新能力要素

早在上世纪末,同志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而言,创新是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广大职校生来说,创新则是形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在一般思维能力和专业及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对本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稳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二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三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四要具有严谨的思辨能力,五要具有大胆尝试的勇气,六要具有反复实践的耐心。

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创新”的记载。《大学》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主张,《周易》中“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吕氏春秋》中“世易时穆,变法宜矣”的观点;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史上里程碑的改革;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身姿……这一切正是求新、求异、求变革的精神的最好体现证明。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也曾阻碍、甚至是扼杀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骄傲自大,也无需妄自菲薄,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深入钻研、探讨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兼容互补,才能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鞋服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建筑文化的研习,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时代、区域、情感、习俗、道德、审美、科技水平、甚至是伦理秩序的等各方面的特点,找出其中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元素和符号,利用现代化技术,设计出真正具有个人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综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传统文化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联系

中职生在20岁前后就将陆陆续续迈入社会,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职业生涯的成功除了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制约。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性格特征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展现了当今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趋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有利于增加竞争上岗的成功率,有利于协调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自身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和提升企业或行业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有利于促进企业或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带动全社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尊崇的信念,个人的自身修养,关系着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定和发展。而职业道德素质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就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录,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载。“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乃将之德,《论语》中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各言其志”的思想,此乃师之德;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更是以其一生的行为见证了“悬壶济世”、“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的医之德;还有“童叟无欺”的商之德,“清正廉明”的官之德……各行各业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行为和人品受到广大人民的称颂和拥戴,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不止《礼记・大学》,不止《论语》,文学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人生的感悟箴言,寄寓着社会的道德理想,展示着古人的人格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接受道德情感教育的洗礼。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风骨气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宽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浩然胸襟……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体验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怀,促使自己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加强。也许短期之内并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到它的可持续发展性,看到它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重大意义。目前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言、警句、典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将对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3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篇5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促进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了有力的促进。为此,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解,我们应认识到其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及其重要性。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

(1)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将传统文化作为侧重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能够感知祖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应在实际教学中重点选取传统文化为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在教材中对涉及传统文化的章节进行重点分析和精讲多练,保证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影响和渗透。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除了要正面讲解之外,还要注重影响和渗透,使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讨论并续写书中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故事,讲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以及续写书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影响和渗透,满足教学需要。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此基础上要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工作,就要从了解学生特点入手,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进而为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帮助。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其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要,应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在教学思路制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内容选取上下功夫,重点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增加传统文化的介绍,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了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比例,应对传统文化部分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教学模式选择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想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就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用较大的篇幅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看,满足教学需要,做到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篇6

1.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3.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4.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5.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6. 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7. 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8. 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9. 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10. 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11. 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12. 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13. 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14. 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热门篇】

1.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 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经典篇】

1. 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诚敬谦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6. 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7.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德不孤,必有邻。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2.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猜你喜欢:

1.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2.保护传统文化倡议书

3.保护文化的名人名言

篇7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费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四所中医高校的访谈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38.

[3]郎明.国学课程之于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80-81.

篇8

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也就是要求室内设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室内设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果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是照搬西方国家室内设计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体制,也无法满足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室内设计教育既需要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也需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果一位室内设计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那其设计出来的作品必定是空洞的,不具层次感的。

二、室内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想把室内设计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合理的融入古典文学艺术,提高室内设计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室内设计教学形式,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并集中性的为学生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室内设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在保证室内设计教学知识性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室内设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开展室内设计教学时需要把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互渗互动,把与室内设计教学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取长补短,找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完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国国画在构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因素:一是黑白,二是聚散,三是疏密,四是虚实,五是粗细,六是曲直,七是刚柔,中国国画中的很多因素与室内设计中的对比和调和等都有着及其相似之处,在审美方面也是相通的。谢赫曾经提出过“六法论”内容就是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做到天人合一,室内设计受到“六法论”的影响比较大。除此之外,很多中国传统图案当中的颜色和形象都是室内设计人员可以借鉴的,也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可以给后人带来启迪。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室内设计教师需要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转变为现代的室内设计理念,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到室内设计实践中,进而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三)做好学科建设。要想把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学科建设,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今,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包括以下课程:一是《结构素描》,二是《色彩基础》,三是《平面构成》,四是《色彩构成》,五是《立体构成》六是《室内设计原理》七是《专业制图》八是《透视学》,九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十是《效果图表现技法》,十一是《室内陈设》。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以下课程:一是《传统装饰》,二是《民间美术赏析》,三是《室内民族风格装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做起,室内设计教学中必须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需要增加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修课,比如陶瓷等等,这样室内设计学生才能更好的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四)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教学必须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室内设计教学方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室内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合理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但是室内设计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室内设计教学特色。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室内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室内设计专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二是技艺性,三是实践性,室内设计专业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想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就需要构建室内设计理论教学框架。事实上,室内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并不是仅仅指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室内设计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可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理论,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室内设计教师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可以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学的融合是当代高职院校教学的责任,室内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达,室内设计专业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育的相互融合对室内设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室内设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室内设计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室内设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下,室内设计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并把所学到的室内设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室内设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想把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学科建设,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室内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篇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职业学校要注重职校生的素质教育,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校生的渗透与浸润作用。在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职校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南疆职业学校中,职校生整体素质较低,职业素养不高,因此,在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随着中考制度逐渐转型,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为南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故而,引导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据统计,我院少数民族职校生所占比例在90%左右。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我院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少数民族职校生,总人数是25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职校生进行调查,总共设置了18个问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少数民族职校生对我院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于2021年12月中旬开始,共发放250份问卷,有效回收241份,回收率为96%,并于2021年12月末完成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通过整理和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笔者发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语文课中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65%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持不喜欢态度,21%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持一般的态度,只有14%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喜欢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与文言文知识。同时,通过对教师访谈,教师表示:在教授古诗词和文言文过程中,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不积极,一些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也表示教师教学内容复杂、难懂,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只有个别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会积极学习,跟上教师教学进度。78%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极少,基本没有实际用途。所以表示,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通过对教师访谈,教师表示:一些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哪些。大部分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不会主动庆祝传统节日。从而可以看出,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还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停留在表面。这充分说明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接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强。充分表明,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没有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途径、方法单一

86%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依靠学校教师教授,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接受熏陶。而在学校教学中,因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接受能力弱,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一般会跳过古诗词、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内容。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很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部分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教师讲授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太多,教学方式单一,与现实联系较少,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多种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熏陶渗透教育活动,不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理念、被动的学习方法等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提升学习传统文化能力

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想要学习和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就要具备较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一是我院语文教师和普通话教师主要承担我院少数民族职校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的任务。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语文课、普通话课、思政课,基本每学期的课程中都设置了语文课、普通话课,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少数民族职校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同时,精选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少数民族职校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方面,不只是一味地灌输式讲述,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才是关键,此外可以创新引进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院计划2022年3月开始,让每位教师进行包班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督促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加深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根据之前研究,一方面职业教育客观因素的影响偏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增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就要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营造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公共区域、图书馆等学生集中区域放置孔子的塑像;在校园以及教学楼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标语,在教学楼墙面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画像及简介,如韩愈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二是明确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同时教师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刻把握内涵和精髓,全面深入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三)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是开展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有利于少数民族职校生拓宽视野,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少数民族职校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区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柯柯牙纪念馆等反映历史、蕴含文化的场馆。二是系统化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职校生塑造良好的品德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从2020年8月搬至新校区,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的楼道里,随处可见张贴伟人事迹、名人照片、名人名言等,在教室内,专门设计了文化墙建设和黑板报,每周都会更新。少数民族职校生根据每周教育主题,创新性设计和制作黑板报、手抄报,进一步优化各类宣传板报,都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包括乐器、舞蹈等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三是学院教师要做好宣传,给少数民族职校生讲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习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

篇10

1.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犹如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史的皇冠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培养和陶冶民族精神、民族素质的巨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相对薄弱。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失去正确的指导方向:实用主义倾向开始显现,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个人主义慢慢抬头,拜金之风渐渐刮起。

国内众多学者分别对大学生成才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喻芒清[1]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内容、现状及主要途径与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珍[2]认为必须给予大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任伟[3]认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影响。陆建华、杨剑梅[4]结合“五四”文化精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进行了研究。王新婷[5]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能产生积极影响。郭学利、高红梅[6]指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手段,拓宽教育路径。张海波[7]提出应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大学生的现代文化人格。方凌瑾[8]对当前高校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意义、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论述,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及方法。赵卫新[9]认为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可以运用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课外阅读经典、环境熏陶等方法。苏宝梅[10]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

从上述分析可知,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成长成才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本文拟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对高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普及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映。高职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

2.2艰苦奋斗教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艰苦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深刻哲理。中华民族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发展。认真学习这些至理名言,对于当代高职生发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2.3高尚情操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把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看成为人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都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追求。社会交往上讲求“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个人修养上讲求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身正”等。

2.4奋发向上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人民充分发扬奋发向上、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优良作风,挽救并振兴了中华民族。

3.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3.1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的重要指标,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一切都表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职生成才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3.2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分于动物的重要属性。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了集体、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心醉心于金钱利益还是毕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才教育在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4.1增加高职生的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宏富,主题广泛、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处世哲学等领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扩大高职生的知识面,增加渊博的百科知识。

4.2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情怀

如果高职生能够深刻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就能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髓思想,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及理性的爱国态度。

4.3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哲学。重人事、轻天道,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观点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老子》、《易经》等著作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闪烁着古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阅读这些著作,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4.4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德,培养多方面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表现人类顽强不屈、豪迈进取的文化现象,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对高职生仍有激励作用。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5.1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诚然,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社会急需越来越多的拥有实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

5.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建筑设计、道路取名、宣传栏布置等都应凸显传统文化;第二,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如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在校园的大屏幕上播放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或者播放《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电视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3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发掘师生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事迹,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撰写文章或者报道,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这些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之深奥道理,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王广珍.学习方式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

[3]任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6):61-64.

[4]陆建华,杨剑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148-150.

[5]王新婷.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成长[J].高等农业教育,2008(6):25-27.

[6]郭学利,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47-49.

[7]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51-52.

[8]方凌瑾.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2006(3):174-175.

篇11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新一代的大学生独生子比较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无法和身边的人和睦相处。甚至有的学生自私自利、通过不良手段来实现自我的满足感,这是十分可怕的。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说明了在自我力量抵不过对手的时候,策略也可以取胜的;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只要新一代大学生好好领悟,就能从这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在以后的工作和发展中更好的前进。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为主了,这新一代的大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的众多质疑。要免除这些质疑,重视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的独立思想固然有道理,但是身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一定要有正确的三观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传统文化和新一代的大学生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能够在人生中脚踏实地的前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不是局限于自己接触的圈子,不是做一只井底蛙,应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这些都对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而不同”还是为人处世的诚实守信都有涉及。新一代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学到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的技能,还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觉性,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战国苏秦和东汉的孙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都能够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劲头。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较快适应新的环境,掌握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需要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知和掌握。新一代大学生是受高教育的群体,但是却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和热爱感。因此要加以宣传,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归属感,这才是中华民族传人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采取扬弃的方式。传统文化虽然有很多精华,但是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些东西已经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甚至会阻碍发展。因此要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传统文化的重农轻商、男尊女卑都是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抛弃这些陈旧不适应时代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宣扬传统文化。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不论是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整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就要汲取这些精华的部分,来宣扬传统文化。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中。传统文化也是从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要宣扬好传统文化,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置于实践中,而不只是课堂中书本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新一代大学生才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对诗词歌赋进行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到大自然中,体会秉烛夜谈、对酒当歌的情感,大学生们能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此外,学校也可以举行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让学生们能够在这些过程中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进我家”等主题来装扮宿舍等,让学生们可以动手去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效果比直接在课堂上的讲解式要好得多。

篇12

高中论语教学应当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社会现实不容否认,传统的伦理道德、传统的文明礼仪甚至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文明思想,正渐渐离我们远去。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现代人繁忙的社会中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新生代的年轻人,在社会大染缸的熏陶下,对传统的文化当然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学生认为《论语》这种老古董没有用处、与现代科技社会脱节,且在高考试卷上所占的分值亦微乎其微。这些都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开展。虽然国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影音、文字等保存工作的强化,但是传统文化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作为一个国家、名族的基础,传统文化传承是保持民族特点、保持国家特点的关键。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促进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论语》的教学就必然要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我国2000多年的文化主干《论语》的哲学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论语》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通过《论语》中的思想体会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我国人文发展历史。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以时代背景为基础,针对《论语》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更多的历史文明。

高中《论语》应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