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0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高智商的野蛮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完善素质教育,但受应试和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生的综合素养严重失衡,从小学到中学,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剥夺,很多孩子被培养成了高智商的野蛮人,书店里的各种练习更是受吹捧,而传统文化书籍更是无人问津,即使家长一厢情愿地买回家也是束之高阁,应试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2.学生缺乏修养,暴躁易怒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放松情绪,感受文化的幸福时光。曾几何时语文也变得“唯分数论”,凡是考试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学都被视为“异类”。长此以往,没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许多学生缺乏个人修养,没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3.父母无恩论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简简单单的爱字,孩子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摆脱“传统”的羁绊,很多孩子选择了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弑亲”事件层出不穷,本来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演变为社会的悲剧,值得反思。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1.深入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由于语文教学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所编成的,而此类文学作品不仅措辞优美,可让学生从中学会语言应用技巧,还潜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时,能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优秀的文化特质,从而得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真正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师说》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表述的“师道”思想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这三点“师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应的能力,人人可为师,且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而不耻下问、尊重老师更是从师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在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此文章中,可让学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师”这一概念,这便成功地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到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思想。
2.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主接触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也应注重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主动了解,主动接受的良好心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形式,因而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直接感受借助节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由此对于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可起不容小觑的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并开展朗诵比赛,以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关优美诗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阖家团圆这一节日内涵。在重阳节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学习到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等传统习俗,并分析以往重阳节习俗的寓意是为了健身祛病、以畅秋志、辟邪求吉,而时至今日,重阳节已演变成为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节日。由此也令学生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7-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教育的重点则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而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已经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一要求。
可见,中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为必行之势。
1 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的必然联系
专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的专业性活动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行业企业之间应对竞争的根本。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的专业素养,以增强其完成学业、竞争上岗、在岗创业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笔者认为,这三个要素皆与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1专业知识要素
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都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专门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说,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敲门砖,那么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则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说,鞋服专业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烹饪专业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传统建筑文化,航空旅游专业更不用说,各地的风土民情皆要有所涉猎。还有一些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看似新潮的专业,其实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当然,计算机专业里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主持开发的XYZ系统,其指导思想就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方法。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专业,你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与其相关联的知识部分。因此,学习跟本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在历史中的文化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1.2专业能力要素
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应用也好,实践也罢,都需要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运用于实际,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而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绝佳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水平。比如说设计类专业中的鞋服专业,通过对传统服装文化中诸如款式、材料、色彩、饰物、工艺、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可以得到拓宽,设计构思益加丰富,审美品味也获得提高。
1.3创新能力要素
早在上世纪末,同志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而言,创新是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广大职校生来说,创新则是形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在一般思维能力和专业及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对本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稳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二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三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四要具有严谨的思辨能力,五要具有大胆尝试的勇气,六要具有反复实践的耐心。
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创新”的记载。《大学》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主张,《周易》中“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吕氏春秋》中“世易时穆,变法宜矣”的观点;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史上里程碑的改革;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身姿……这一切正是求新、求异、求变革的精神的最好体现证明。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也曾阻碍、甚至是扼杀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骄傲自大,也无需妄自菲薄,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深入钻研、探讨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兼容互补,才能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鞋服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建筑文化的研习,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时代、区域、情感、习俗、道德、审美、科技水平、甚至是伦理秩序的等各方面的特点,找出其中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元素和符号,利用现代化技术,设计出真正具有个人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综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传统文化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联系
中职生在20岁前后就将陆陆续续迈入社会,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职业生涯的成功除了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制约。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性格特征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展现了当今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趋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有利于增加竞争上岗的成功率,有利于协调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自身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和提升企业或行业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有利于促进企业或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带动全社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尊崇的信念,个人的自身修养,关系着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定和发展。而职业道德素质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就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录,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载。“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乃将之德,《论语》中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各言其志”的思想,此乃师之德;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更是以其一生的行为见证了“悬壶济世”、“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的医之德;还有“童叟无欺”的商之德,“清正廉明”的官之德……各行各业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行为和人品受到广大人民的称颂和拥戴,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不止《礼记・大学》,不止《论语》,文学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人生的感悟箴言,寄寓着社会的道德理想,展示着古人的人格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接受道德情感教育的洗礼。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风骨气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宽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浩然胸襟……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体验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怀,促使自己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加强。也许短期之内并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到它的可持续发展性,看到它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重大意义。目前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言、警句、典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将对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