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0 11:0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学科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学科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80-02

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和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是发明创新的精神源泉。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地理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关系。而地理学与美术、音乐、体育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这些科学都要广泛用到地理学的知识,总结多年的地理课改经验,我认为初中地理课改于下面三大艺术学科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一、地理与美术的关系

把美术课中简单的色彩、透视、构图技法知识运用到地理的三板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把握形象的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讲《我国的人口政策》时,可引用如下漫画制成课件进行教学:

(小结:人口的剧增是地球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口的增多给社会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人类必须要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请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大家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吧!)

用这种具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大胆夸张,形象比喻,寓意深刻,画面诙谐风趣,起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采用美术中的漫画手法来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是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渲染了课堂气氛,利用漫画帮助学生理解,更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地理课改与音乐的关系

高昂激越的音乐能鼓舞人的斗志,激发人们的热情,尤其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优雅轻松的音乐,能把人的思想带入思考,进入深邃的联想,泛起缕缕涟漪;

悲壮的歌曲更会激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唤起心灵的共鸣。尤其是苦y的岁月,战争年代的歌曲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在讲“滚滚长江”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先富有感情地朗诵《长江之歌》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有无穷的力量,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也可以叫学生唱一遍。还可以唱唱《龙的传人》,这些震撼山河的歌曲,使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个亲切感,深知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无时不在地呵护她,愿她源远流长,恩泽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

三、地理课改与体育的关系

重要的体育史实无不与地理扯上关系,如我国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的时间、地点、目的意义何在,了解中华民族是怎样由一个体育弱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艰辛历程。了解各地各种体育项目,科学地锻炼身体,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学习和继承世界冠军的体育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无私奉献精神。

如讲授《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时,我借奥运会结束的契机,向学生提出:

1.今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行?中国拿了多少块金牌?你最佩服的是哪位世界冠军?为什么?

2.上届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行?中国拿了多少块金牌?

3.下届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行?为什么选择这个国家的城市举行?

学生们顿时纷纷议论,争先恐后,整个课堂刹时群情激昂,对祖国的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在这种充满自信和自豪的氛围进行中国地理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课后我会提出一道思考题: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体育之乡。你知道下列这些项目的家乡是哪儿吗?其中广东省占多少个?

1.滑雪之乡 2.摔跤之乡

3.足球之乡 4.武术之乡

5.跳水之乡 6.长跑之乡

7.排球之乡 8.踢毽之乡

9.田径之乡 10.杂技之乡

11.举重之乡 12.游泳之乡

(附答案:1.黑龙江阿城县;2.山西忻州县;3.广东梅县;4.福建厦门郊区;5.广东东莞市;6.台湾雾台县;7.广东台山市;8.河北承德市;9.福建莆田县;10.河北吴桥县;11.广东东莞石龙镇;12.广东东莞。)

这样的趣题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大有裨益,如上面的“体育之乡”,诺大的中国广东就占了5个,学生那股兴奋而又自豪的劲头就别提了。

篇2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6-01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行为和策略在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什么是有效学习?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基础”,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学习基础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三是“活动”,活动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形式。四是“再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我校在2010年开展了“教学效益年”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使我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看法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的“管”

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所讲的问题上来,只有让学生听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你的教学才可能有效。老师讲的再生动,即使把教授、科学家请来上课,学生的精力不集中,那么教和学都是无效的。像我们这类民办学校,任何一个老师从专业知识上教学生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想提高课堂效益,管理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因此首先要把课堂“管好”,向课堂管理要效益。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干什么,不能自顾自的讲,要善于发现学生有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对没有认真上课的学生可采取提醒、提问、个别帮助等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

二、控制教师的“讲”

传授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实具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如果教师讲得太多,会使学生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要讲哪些内容,而且要备学生怎么活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等问题。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选用了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也背着孩子,而且她长得酷似地球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呢!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主要是因为以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因此人口的增长要与环境相协调,要与资源相一致等。通过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交流等环节,学生不仅记住了概念、标志和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与学才更有效。

三、带有目标的“学”

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因而必须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种目标在实际上课中就是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例如在学习洋流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认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形成原因;3.洋流的分类;4.洋流的分布;5.洋流的作用。每个目标的达成都要给学生规定时间,整个过程中提问始终贯穿其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能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也会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样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了,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四、巧妙重点的“导”

例如在评价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该河的自然条件即地形、气候和社会条件即人口、经济等方面考虑。地形平坦,河流平稳;气候湿润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运输的客货量大,那么该河的航运价值就大,反之亦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思路判断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某河航运价值大或小有用得多。指导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会学生这个知识重要得多。

五、抓住学科的“特”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地理的“图”。学习地理应该做到“左图右书”。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好各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更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因为它有很强的直观性。地理考试中图的叠加,图文转换,图的分析应用,无图考图题题有图,正因如此高一教材中的各类图达到了200多幅。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学会图文转换,只要学生抓住了地理中的“图”,许多地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而抓住地理学科特点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是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师生关系的“和”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信任你,自然会喜欢你的课。例数从教很多年的经历,使我真正懂得了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觉得我校提出的“八多八少”的育人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去深究,愿与共享:

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指责;

篇3

1.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地理学习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面对的学生数量相对广泛,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参差不等的。如何才能了解我们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情况?是否懂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否形成正确的环境资源观?也就是说,学生们是否达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作出评价时,务必要多角度、全面地去评价,并尽量放大学生的优点,合理地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在付出努力之后,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学习的自信心。

2.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但要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更要知道如何“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国家之栋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而帮助到每个孩子呢?我们知道“因材施教”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而科学的课堂评价,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优点和不足,也能让我们从孩子们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充分地了解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地提升。课堂评价让学生和教师都不断地成长、让教学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升,那如何才能让它的效果更为显著呢?我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根本,以下是我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1.纸笔测验评价方法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其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对试题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试题要尽量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双基”的考查,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其次,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例如:复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时,我选用了下面这道题对学生进行测验评价。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009年3月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地先后爆发甲型H1N1流感。墨西哥位于___洲,首都墨西哥城的大致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处于___(东或西)半球,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2)美国的旧金山位于墨西哥城的___方向。(3)纽约当地时间晚上9点进行的NBA比赛,北京的小明却是在上午观看这一场比赛直播,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地球的____(自转或公转)运动。这道题的综合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特征就十分明显,通过它,就能评价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达成情况。如第(1)小题,就要求学生记住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球上五大温度带的划分界线这些基本知识。第(3)小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生活性特征。另外,第(1)、(2)小题还考查了读图判断地理位置和方向的能力。总的来说,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它既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又能考查学生通过图文等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探究和创造能力等地理学习能力,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量表评价方法量表评价方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是针对学生的,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甚至可以是其他听课的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量表评价方法,有利于我们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自己授课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需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从而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量表可以设计成“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表”“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等。如下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表”。这种评价表,一般交由小组长进行评价,然后教师总评,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学生人数多,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都了然于胸,所以必须依靠小组长的帮助。那么,事先我们应该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长负责两三个学生,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准确,有利于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则是让学生从师德师风、教学技能、课堂管理和作业批改等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教师授课时经常侃侃而谈,不能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感受,认为学生应该都听懂了,都理解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所以,我们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我们的课堂。作为评价者,学生给的意见,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好好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积极改进,让师生都能受益。此外“,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是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从第三者的角度,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师行为方面,主要体现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看其是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是否能以学生为主体、是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等……而学生行为方面,则要注重其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能否独立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否和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探究,有没有收获和体验等。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还体现了对师生的教与学之间配合的融洽度,是否达到了最为理想的状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怎样能够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最优的体现?当然,课堂评价的方法不仅仅是上述两种,还有课堂提问评价法、观察评价法,更为具体的还有档案袋评价法等。不论是哪种评价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动力,让教师通过评价进行反思,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4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5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掌握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掌握能力跟教学质量有这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很重要。

一、利用自然风土、奥妙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虽然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却有许多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高中地理教育以介绍世界范围内的自然风土和奥秘为主,这些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土和奥秘对于很少出国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大部分学生兴趣的倾向所在,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多介绍一些风土人情等知识,尤其是一些自然之谜,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如果调动起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地理学科将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成为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还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用好地理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地图,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地图以无声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觉感官来反映地理事物的特点,且往往会提供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对一些地理名称进行记忆,在这个记忆过程放到地图上,就再好不过了。将地图在大脑中进行展现,来解决问题,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储存在大脑中,在运用时,将其提取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形成一种无图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在日常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地理课堂也不例外。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无形的,老师很难说,学生理解很困难,整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不理解,缺乏动力、缺乏兴趣,没有一点兴趣,这样的课堂何谈效率。所以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具直观和“小”的特点,对学生的地理范围,事物或现象的视觉外观的形成,形成促进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对学生反应说对于“时区”和“区时”的感念和算法感到难学,很模糊。特别是在课文中“钟点不变的情况下,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这几句话的理解感到特别困难。应对这种情况,我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制造直观教具,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时区和区时的不同。我将书本分开,装订线表示本初子午线,封面表示东十二个时区,封底表示西十二个时区,将书本合为圆柱,合拢的交界处的经度就是180,即理想日界线。将合拢的部分面对学生,在这样直观的教具面前,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时区等问题的差异和定义,再也不会被这个问题弄得头昏脑胀,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进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大增,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讲练结合法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创新,重视研究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地理教学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展示教学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和实践中,应该处理好强度和适度的关系,让学生训练思维和总结经验,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一些切实可行又高效的思维方法:①问题的归类。首先应仔细的阅读该题的试题要求,以明确该题的考点和问题的意图,比如该题是考查的工业区位还是其它区位的问题;②区位的展示。比如该题考查的是工业区位问题,那么我们则要充分的展示出工业区位的诸多因素,如原材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等;③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试题的要求,我们要进行全面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还应结合着具体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进一步深层次的分析,提炼出关键的信息、突出主导的因素、掌握动态的因素。逐渐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方式与答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就为学生今后能够充分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灵活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不仅教师应该积极的地引导学生,学生自身也应养成具备高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师生共同努力,从而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篇6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

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7

学科结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建的,是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科结构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结构。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科教学中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不只是了解概念、规则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以及与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构建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克服离散性。这样就既易于学习,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因为学习材料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之后,可减少复杂性而易于恢复,便于提取。层次形是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处于塔顶的就是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就能起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启示下,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学科教学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教学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统分析学科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编写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结构提纲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在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中,系统地理知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两大部分组成。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对哪些是地理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界定。以下是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为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前者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个地区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热带沙漠、中国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属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强;地理区域概念属下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类别概念当中,如气候这一类别概念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一区域概念。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类别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对地理学科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结构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结构如下:

1. 自然地理

转贴于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识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迁移有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技能方面的迁移,是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技巧。普遍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遍迁移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一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如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后,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所以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要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只有精通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而且“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他对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他还强调指出,通晓某一学科基本结构,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研究这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学科结构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需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够获得许多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中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4.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歇。因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识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学的气候知识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识更加关注气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识与逻辑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学习的难度加大。但通过对气候基本概念与简单成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候知识,也能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明远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刚 .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亚萍 . 地理学科教育学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94-02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和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无论是对促进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抑或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评价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1. 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地理学习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面对的学生数量相对广泛,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参差不等的。如何才能了解我们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情况?是否懂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否形成正确的环境资源观?也就是说,学生们是否达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作出评价时,务必要多角度、全面地去评价,并尽量放大学生的优点,合理地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在付出努力之后,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学习的自信心。

2. 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但要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更要知道如何“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国家之栋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而帮助到每个孩子呢?我们知道“因材施教”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而科学的课堂评价,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优点和不足,也能让我们从孩子们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充分地了解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地提升。课堂评价让学生和教师都不断地成长、让教学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升,那如何才能让它的效果更为显著呢?我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根本,以下是我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1. 纸笔测验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其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对试题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试题要尽量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双基”的考查,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其次,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例如:复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时,我选用了下面这道题对学生进行测验评价。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009年3月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地先后爆发甲型H1N1流感。墨西哥位于___洲,首都墨西哥城的大致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处于___(东或西)半球,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2)美国的旧金山位于墨西哥城的___方向。(3)纽约当地时间晚上9点进行的NBA比赛,北京的小明却是在上午观看这一场比赛直播,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地球的____(自转或公转)运动。

这道题的综合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特征就十分明显,通过它,就能评价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达成情况。如第(1)小题,就要求学生记住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球上五大温度带的划分界线这些基本知识。第(3)小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生活性特征。另外,第(1)、(2)小题还考查了读图判断地理位置和方向的能力。总的来说,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它既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又能考查学生通过图文等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探究和创造能力等地理学习能力,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量表评价方法

量表评价方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是针对学生的,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甚至可以是其他听课的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量表评价方法,有利于我们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自己授课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需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从而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量表可以设计成“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表”“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等。如下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表”。

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表

学校名称_____评价人班级____姓名____评价时间____

这种评价表,一般交由小组长进行评价,然后教师总评,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学生人数多,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都了然于胸,所以必须依靠小组长的帮助。那么,事先我们应该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长负责两三个学生,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准确,有利于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则是让学生从师德师风、教学技能、课堂管理和作业批改等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教师授课时经常侃侃而谈,不能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感受,认为学生应该都听懂了,都理解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我们的课堂。作为评价者,学生给的意见,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好好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积极改进,让师生都能受益。

此外,“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是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从第三者的角度,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师行为方面,主要体现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看其是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是否能以学生为主体、是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等……而学生行为方面,则要注重其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能否独立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否和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探究,有没有收获和体验等。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还体现了对师生的教与学之间配合的融洽度,是否达到了最为理想的状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怎样能够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最优的体现?

当然,课堂评价的方法不仅仅是上述两种,还有课堂提问评价法、观察评价法,更为具体的还有档案袋评价法等。不论是哪种评价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动力,让教师通过评价进行反思,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束语

今后,课堂评价一定会越来越受重视,其优势和特点必将更广泛地运用到地理教育教学中。我们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也应该认真钻研,让评价的模式方式更科学、更完善,让我们的教学质量更优质。

篇9

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并生成学习意义的学习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为学生营造体验性的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活动,由切身的活动生发出体验性的学习,并由此感知地理、经历地理,最终产生对地理知识的个性化的、独特的认识。

一、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创新

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思维是具有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而思维的独创性、求异性、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图像性、综合性是衡量创造性思维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法,设计开放性活动,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地理课堂应努力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与地理学习相联系,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抽象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掌握一定的地理原理,让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离学习的成功更接近。

如“太阳高度”的知识点,笔者舍弃了课本相关的活动(归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而把重点放在了对生活现象的解答上,并设计了如下问题:(1)为什么夏天太阳热烈,冬天太阳缓和?(2)为什么冬天太阳能照到床上,而夏天却不能?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学生觉得既有意思又亲切,寻找答案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这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功也更令人回味。

四、地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实施要点

1、营造有利的体验学习环境

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决定着自我探究问题的程度。开放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究问题的欲望,并依此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放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实现教育角色转变的重要条件。

让学生学习他们认为最有用的地理,让他们能够叙述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地理,让他们学习适合他们动手能力的地理,就必须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主体者的位置上。体验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学习环境不开放、不民主,就无法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上的“体验”。

2、教师正确的引导

在体验式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体验性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体验的积极性。教师的指导不是给学生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体验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的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进行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选择体验性学习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体验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也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水平来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选择体验学习的内容时,要选择在地理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人物、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以及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的基本线索。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地理发展的基本过程,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地理发展的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容以及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五、结束语

总之,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生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主体性活动,深刻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将相关联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地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同时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了条件,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较好地体现了文化课教学服务于基础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杨四耕 体验:一种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当代教育论坛,2007,(1)

篇10

一、归纳总结式结课

大多数教师常在课堂临结束前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归纳总结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放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心得,用知识框架整理本堂课的内容,自编歌诀、顺口溜等总结学法和收获。

二、延伸式结课

地理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向生活、向社会、向其他学科的延伸能使地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最大限度地解放师生的脑、眼、手、嘴以及时间和空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如,《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的教学可这样结课(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山水的成因,多少年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那好,课后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桂林的风景到底有多美,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活动课,大家一起走进桂林,欣赏桂林好吗?”

这样结课,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把眼光从课内伸向课外,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动之以情的结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课堂气氛推向,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的语言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结课适时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也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最高目标。例如,笔者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这一节课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了很多有关自然资源有限性和人类对其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案例,让学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是这么结束本节课的: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保护它,珍惜它,

我们责无旁贷。

只要我们愿意,

只要我们有心,

一个举手之劳,

可以为濒危的地球带来重生,

可以为燃烧的地球带来希望。

笔者把这段话用很抒情的语气做成录音,当录音播放到“我们责无旁贷”的时候,全班同学跟着齐声朗读起来,那一瞬,从学生的眼睛里可以读出保护资源、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正义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四、余音绕梁式结课

讲究课堂圆满性的教师一般都深知“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的却是真的结束了。”所以,在结课时常常可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欲望,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学习的期待。

例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第一课时讲“三圈环流”,第二课时讲“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可用下节课的开头一段文字作为结课,即“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通过悬念创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继续把问题探究下去,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五、拓展式结课

一节好课所涉及的知识绝不止课标要求的那些,为了丰富学生知识,需要教师提示一些本节课隐藏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东北地区农业”时,结课时可以问:“现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不再开垦北大荒,你怎么看待北大荒历史上的垦殖”,在讲“冷锋”时,会讲到冷锋伴随的寒潮、沙尘暴等,结课时,我们可以问:“沙尘暴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学生课后会通过各种渠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六、学习巩固式结课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及开放性的练习。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能力。例如,在讲“经纬网”时给学生留以下问题思考:

1.有一个人要修一座房子,要求四面留门且各门都朝正北方向,该房子应修建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2.两个人相对而立,但又都是朝正南方向,这是怎么回事?

篇11

【Abstract】From 24 autumn, it is overall to promote new of nation geography course be a foundation education of required course, pass to learn with teach, realize very deep, it make the person fig up.Total of say, it all put forward i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content of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way etc. new of request.This kind of change not only give geography the teacher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brought in the meantime rigorous of challenge.

【Key words】New geography course;Teaching;Understanding

1.新课程新在哪里

1.1新课程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显然,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会自己独立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

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尽管教材有多个小标题,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依照这些黑标题来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要依照一个主题,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2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是反思和活动的对象。

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标,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构建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动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如社区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就是环境的一员,自己的行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而这些内容不是能够通过灌输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在调查中养成了与人合作、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1.3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统地理的方式组织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最为教材编写的基础。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过去的地理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含。是故,新课程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十分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地理教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体系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比如,教材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1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地理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课标是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服务,为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人口教育和环境教育服务。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要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都应能用地理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行动,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2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技能。

过去我们对教师基本功往往停留在朗读、板书、板图、语言、板画、教案设计等方面。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继承与发扬。但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增加一些新的技能要求。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仅是学习的材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比如,案例教学教材提供的案例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教师要创造一些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来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课标要求《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课,过去只要学生记住了某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就可以了等,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在要求的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有关资料,能够说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来,要求的是这种能力,置于采取什么方法,使用什么素材,是不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得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同是教学习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2.3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经常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有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整个学习过程要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家庭中的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学了地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2.4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评价。

我们过去习惯于只从“知识和能力”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总觉得评价“知识和能力”是“实”的,而评价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是“虚”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赏识,对学生的失败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情感的支持下学地理,用地理。

新评价理念提出,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如学习“乡土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当地环境状况的调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该调查时,不能只看调查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更应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调查的一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懂得并学会 与他人合作,学习地理的态度有所转变,比以往更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立志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这些都可作为评价的依据。我们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这次调查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地理所运用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观察可以为地理教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评价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评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状况,帮助他们作好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启发学生,促进其发展。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2.4.1评价要动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读得真不错”。“你说得有道理”、“你演得真精彩”、“你想得真有意思”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联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最重要媒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艺术色彩,是每位地理教师增进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讲究地理吐字准确。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科中的读音。如地壳的“壳”在地理中不读“ké”,必须读“qiào”,不能将准噶(gá)尔盆地读成准gé尔盆地、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此外,语意表达要准确到位,做到地理概念的描述不模糊、地理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例如,“寒潮”与“寒流”、 “降水”与“降雨”、“天气”与“气候”、“荒漠”与“沙漠”、“地形”与“地貌”、 “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冰雪”与“冰川”、“水位”与“水头”、“褶皱”与“褶曲”、“生物圈”与“生物界”等地理概念组,均是一字之差或仅是字序相差而意义搬家的,教师在表达含有这些概念的教学内容时,就必须准确把握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各概念的本质,必须做到措词准确,描述精确,决不可乱用词语,似是而非。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准确、语句合乎逻辑。“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向?”学生回答:“我国的南部”,教师必须纠正、强调:“印度位于我国南面”,并解释其道理。当发现学生回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教师立即纠错:“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是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种在细微之处把握地理语言的用词,讲究的是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还应注意逻辑性,即教师讲解地理内容的语言符合地理客观规律,符合地理思维规律,用具有内在逻辑的语言来推理具有内在规律的地理知识。各种气候的成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其中的逻辑规律。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分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分屡析,逻辑性强。地理教师在运用讲解性语言讲授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二)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

地理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和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内容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描述、论证、举例、引文等都有内容意义,这些内容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我读了我摘录的一段话:“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比我国高好几倍。而且,木材可以再生,但日本人不这样想,他们严厉禁止砍伐森林,却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札幌的港口异常繁忙,很多船是从大连来的,装的都是我们东北的原木。而站在札幌的一个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就在港口卸木材的岸边,那些比运来的原木还要粗的大树毫发无损地站立着,一车车木材从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边上通过,运到他们的城市里。他们用我们的原木做成方便筷、牙签,用完了再回收,做木浆出口给我们,一进一出,净挣我们一倍的钱。”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自觉、自省精神和使命般忧患意识。二是语言态度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提问、评价时,态度和蔼可亲、平等友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地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参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是不情愿听教师讲课的。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应当通过设置悬念,控制语调的变化,加强连贯性、适当的减速以及稍事停顿,选用启发性的词语等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如经常使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 、比喻、比拟、排比等,能实现地理教学讲授语言的点拨、点染、引导、引发功效。例如,“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就像一所学校内部的年级、班级和小组”; “荆江如‘九曲回肠’,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就如自西向东下楼梯”;“地球就像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其内部三个一级圈层就像是鸡蛋中的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就像是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 “风景秀丽的广西漓江已成一半青来一半浊的‘鸳鸯江’”等等教学用语均具有扩展想象意境、降低理解难度、加深记忆印象的独特表达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