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0 11:0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篇1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比较薄弱一个部分。许多高校的教育中有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只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在国内对于职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内容很多,却仅仅是对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的探讨,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比较少。即使近些年有学者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领域做了初步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目标模糊

人的活动行为都是指向既定的目标,而教育所指的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归属,教育的目标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起到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具有导向、激励、选择、协调与评价的功能。所以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教育所有活动的进展状况,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还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并且约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考察评价等多个层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个性和共性的相互关系,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类,有着独有的内容及特点。

2、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在国内,职业道德就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来保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平时社会道德在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但是这种特殊的、接近标准的定义有意无意的从道德的约束与规范出发,忽略了道德的批判、冒险及创新价值。这对职业道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最终,我国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忽略了作为学习和工作的主体,即个人。当制约着道德问题时人对于能动性的发挥,更趋于对个人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

3、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总是零星出现,制度性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仅仅只是限定在两三个有传统的专业中,如师范、军事和医学,由这些专业拓展的职业活动进程,关系到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专业要求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因不了解专业的专有职业道德或者没有深入学习而造成的工作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很常见。同时在许多开设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仅仅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当作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普通课程,老师在授课中谈论较浅,并没有突出其职业性;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内容的学时数很少。

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措施

1、树立新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是教育者在灌输给大学生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的同时,还要达到和学生之间内心相容以及情感共鸣的情理相容的教育观念,大学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观。这样就能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职场中的职业道德素质标准。大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大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上,大学生必须做到能够自觉的履行职业道德的标准。

2、合理安排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仅仅只是把目标限定在大学生大学期间可能面对的一般道德素质问题。这样就使大学生不可能接受到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则。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课程中应该专设一到两章来进行专有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就必须制定出专门的教学计划及大纲,让学生按规则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体制,从大一幵始直到毕业前都要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安排在显性课程当中。还要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彻到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优势,找出适合教学科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以及准确的切入点,充分的发挥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

3、在就业指导中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在就业导向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其具备较高品质的道德素质。首先,要严格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及合理的规划职业,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就是要把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三者协同设立。通过这样的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实际感受,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意识与行为,让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深入人心,并有自己的感悟与信念。最终能够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一名合格的就业者。

三、总结

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必须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开拓工作;另一方面则不能忽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因此,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长期关注,我们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高校德育素质教育实效性、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标准人才的高度上,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作出有效地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篇2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又是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保证[1]。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打破历来“见书不见人”、“重知识轻育人”的传统单一的以书本教育体现的功能定式,充分发挥教育和情报的双重职能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1.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加油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爱好和才能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联网后的网上信息资源,门类齐全,不仅有大量专业书刊,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列,哲学经典,宣传革命传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世佳作,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可谓包罗万象。它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目标从各种文献中汲取知识,特别是图书馆收藏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学文献,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作用。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使大学生各个层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这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

1.2环境优势

图书馆服务环境就是图书馆为发挥其职能、保证其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为满足服务所组织起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2]。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1.3服务优势

先生曾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长期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馆员,通过馆藏,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密切,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真负责的精神、热情服务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虚心好学的品质,势必无意中留在默默读书人的脑海之中,势必对学生起到持久的熏染作用,这无言的教育,这春风化雨的影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难以取代的。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源泉。

2.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能力的提高

2.1.读书育人,坚持正确导向

高校图书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把关导向、正本清源[3],社会上种种精神垃圾、污染主要通过各种文化传媒、载体而施加影响于青年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悉尼.沃在接受《远见》杂志记者采访曾经说过:“哈佛大学最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在藏书建设基础上,注重有深度、高品质的资料。”图书馆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新书的采购、把关,着意选购优秀书刊,特别是重视选购马列主义社科人文书刊、具有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专业书刊,加强对原馆藏书刊的审查、筛选工作,注意剔除在各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糟粕,同时还要补充不同载体的文献,如: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从数量上,品种和质量上满足开展素质教育的文献要求。通过这些载体,经读者的阅读而进行正确思想、科学知识的传递、接收、转化来实现,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内化产生正确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寻求人生的答案,使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起到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并进一步使图书馆创建出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追求自身完善。

2.2环境育人,营造教育空间

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知识、智慧结晶、荟萃的地方,它承载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教育读者、净化读者心灵的时代重任。高校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服务氛围,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其馆舍风格、绿化、室内空间结构、采光照明、色彩、装饰等,为学生构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空间。清静、整洁、幽雅、舒适的教育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礼貌、热情优质的服务,可以给学生以舒畅的心情和愉悦的感受,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情绪。图书馆不仅要有为读者使用的静态的阅读空间和闭架、开架的借还图书室,还应设置多种提供社会服务的动态空间,如各类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室、陈列室、自修室、还可以开展诸如书展、书评、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举办演讲、讨论、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等形式,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精神层面上会得到提高,在思想意识方面上受到启发。通过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会,给学生以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吸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应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了解省情、市情、乡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接触社会的体验。图书馆可以给各院系,搭设“平台”,铺设“基地”,使这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影,使学生终生难忘。

2.3服务育人,提高馆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美国图书馆界有这样的共识: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文献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各种设施占5%,而图书馆员却占75%,他们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料和财富[4]。图书馆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教育者”,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在以其文明文化气息对读者的感染和熏陶,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就必须将服务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位和质量。在加强本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熟悉馆藏,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计算机操作,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外语水平,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图书馆应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资源保障体系,责无旁贷地充分发挥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文南、环境和人才三大优势,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

篇3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and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urfgrass special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urfgrass specialty reform were as follows:mod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eachers,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development of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nd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ty;quality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 。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 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院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 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 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 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 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 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 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 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 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 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 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 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 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篇4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经济体育运动,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项目 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就是跆拳道运动的内在精髓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是以行礼的方式来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人的自身修养 随着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跆拳道运动与会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跆拳道礼仪与我国传统武术道德相似,练习者可以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跆拳道礼仪不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备了内外兼修的作用将跆拳道运动的礼仪教育与我国的传统到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礼仪方面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跆拳道的起源与“礼节”的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期演变过程中,跆拳道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广受欢迎的现代运动项目,且具有竞技性和极高的大众普及性两大特点。跆拳道之所以能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欢迎,是因为其“道义”提倡“尊师重道、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尊重对手、恪守信义”,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身体锻炼相统一;其最终目标是让练习者拥有“礼貌待人、忍耐克己、谦虚宽容”的高尚品质。

跆拳道的礼仪是练习者在练习中培养和锻炼内心精神,提倡“以礼始,以礼终”的锻炼原则。其具体表示为尊重师长、友好对人、礼貌待人、谦虚做人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表达方式。跆拳道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能够促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

2、跆拳道礼仪常规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跆拳道运动像台风一样猛烈的吹向我国的同时,跆拳道礼仪也随之深深吹进了我国众多跆拳道练习者的心中,犹如武德一样促进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

3、跆拳道“礼节”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作用

首先,跆拳道的特点之一就是练习动作和竞技比赛时都伴有大声的喊叫,发出“啊”“呀”“啊且”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够帮助练习者振奋精神,在实战比赛中给对手以心理上的威慑力,同时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身的兴奋点,争取最大可能获得胜利。因此,大学生经常参加跆拳道练习能够提高自信心。其次,跆拳道有着极高攻击性,在实战比赛中遇到失利和困难时,以一种坚忍永不放弃的心态来迎战对手。可见经常练习跆拳道能够提高观察能力和忍耐力,这些因素都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着深远的教育价值。

4、跆拳道“礼节”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现代跆拳道运动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校作为代表一个国家最先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教育机构,开展的体育运动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要随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行协调发展,以上两点缺一不可。现阶段跆拳道在高校中的开展是时代的需要,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跆拳道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它以独特浓郁的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追求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跆拳道已成为高校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有着强烈的渗透能力,受到广大学生们的欢迎和追崇。

高校跆拳道运动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社会教育环境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且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跆拳道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自身陋习,形成终身体育教育。

5、跆拳道对大学学生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

人们常把大学比作是个小社会,而一个小社会包括个人、集体等等。因此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关系。大学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而跆拳道继承和发扬了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这种礼仪的教育可使学生能把学习跆拳道的目的并非逞强斗狠,而是懂得做人的道理。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还有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古语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将你顶在头上“说的就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与跆拳道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要求不谋而合的,跆拳道的理论认为:一个跆拳道练习者,他的言行举止体现着他本人的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性,而跆拳道教育的实质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

跆拳道的精髓,并非竞技技术的强大,而是礼仪、修养的高尚境界,这与我国传统武术倡导的“尚礼崇德”相近。跆拳道要求练习者必须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包括正确的礼仪行为、谦虚得体的言语、忍让友好的态度、虚心好学的作风等等。在训练比赛中“以礼始,以礼终”,练习跆拳道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练习者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许多练习者都表示,练习跆拳道以后,自己的待人接物、人际交往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善。讲礼貌 重礼仪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现代人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且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 这些同时也是拳道练习者在学习跆拳道礼仪时注重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它随时随刻都督促着我们,使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到知礼守礼。

若作为跆拳道练习者要求全面认识跆拳道内外兼修的宗旨,它既是技术,也将处事态度人生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展跆拳道礼仪教育,在促进国民健身的同时,更应注意技术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跆拳道的礼仪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建设紧密相关,把礼仪的修养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发挥应有作用 而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融入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80-02

在科技、经济和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理念。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如今,它不仅已悄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更受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和青睐。因为它不仅能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身心上的愉悦,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是一个时代进步的体现!又因为它是培养教育人、美化优化人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不仅仅具有渊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同样希望在我们的身上能看到一个具有光芒四射的民族精神与活力!因此,它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各大院校都竞相推动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建造健康的、高雅的、文明的、全方位与时俱进的校园氛围。有的学校甚至设立了艺术团、舞蹈团、交响乐团等等,有的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舞蹈队,还有现代舞蹈队和民族舞蹈队等等。这些都标志着当代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度。因此,舞蹈教育走进课堂,不仅是学生们的期盼,更是舞蹈教育者的欣慰!

在美国舞蹈教育以具有普遍性,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舞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已形成一个体系,并且将舞蹈教育列入了《美国教育法》中艺术教育的重点。无论各方人士,在高兴之余都会手舞足蹈一番,以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再看六、七十岁的老人,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依然是精神矍铄、气质非凡、昂首挺胸且风度翩翩!这些除了自身的内在涵养之外,是与从小接受的舞蹈教育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其目的性,培养的是通识人才,以素质教育为先导,造就优秀的多元化人才。拥有着一技之长的同时,在今后的各个领域更显得“多才多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别于专业的舞蹈教材及授课内容,这和培养演员有本质上的不同,选用和制定教材上要有针对性。由于课时有限,必须建立特殊的教学内容及实用性、科学性的教材,要去难存易、重风格重情趣。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改变体态、陶冶情操 、扩大人文知识等出发。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教学内容:

一、锻造健康体态

舞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高校的素质教育虽不比专业教育要求严格,但通过学科的训练一样能达到改善体态、提升气质、增强体质的效果。针对这一方面要在基础训练中得以解决,因此把它作为整个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基础训练是一个涉及身体各个部位的一个非常细致的、科学的训练体系,从头、脖子、肩、后背、臀部、腹部、膝盖、小腿、脚腕等等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可改善人体各个部位的不良体态,如:O型腿、内八字、驼背、耸肩、松懈拖沓等不良体态。训练内容强度不宜过大、过多,能达效果即可。

我们可从简单的坐姿入手,也就是地功,对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进行正确的直立训练,练就正确仪态,对颈部的直立、肩部的下压、后背的挺拔,先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知。循序渐进,再上把杆进行站姿训练,有了地功上身直立的基础后,再进一步对腹部、臀部、腰部、腿部、膝盖等部位进行收紧、直立的科学训练,最后加入简单的手臂动作的配合,丰富动作语汇、增加动作美感,这样,一套科学、系统而又简洁的形体基础训练就形成了。经过长期有序的训练,定能达到强身健体、身材挺拔、仪态端庄且气质高雅的完美体态。

二、扩展人文知识

经过了相对枯燥的基础训练后,我们把民族舞组合的训练作为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出现,着重与协调性的训练,能掌握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即可。其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民族舞组合即小舞蹈的练习,使同学们能够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亲身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在课堂舞蹈组合的训练中应以简单、有趣、优美、风格特点突出等方面来编排组合。舞蹈本身具有表演性,程式化的动作连贯、流畅、易记忆、丰富的舞蹈语汇以及内心的情感表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同时通过训练掌握大量的舞蹈语汇,为今后应用打基础。经过对组合的反复练习,提高身体各部位的灵活度,加强四肢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的感觉,增强舞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舞蹈组合与音乐配合,在选音乐时,要与舞蹈风格相符,特点风格要突出,好的音乐会增加课堂气氛,容易调动学生的情趣,淡化技能训练的枯燥单一,调节身心的疲劳。同时让学生感到舞蹈语汇和音乐语汇有机结合产生的魅力。体验舞中之乐、乐中之舞的神奇魅力。

以我国为例,民族众多、风格特点各异,比如说藏族舞,那里的人们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造就了他们的基本形态。所以在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屈膝、曲背等这些常见的基本形态就是从生活中经艺术加工而来的。那么新疆人民的性格就相对的开朗外向、自由奔放、自娱自乐性强,从小孩到老人都能歌善舞。在新疆舞蹈中最直观的动律特点就是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等特点,基本造型是昂首、挺胸、立腰。蒙古族堪称是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的雄鹰,居住在辽阔的草原,培养了豪迈、奔放、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他们擅长骑马、射箭、摔跤等,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经常出现活泼多样的马步、模仿矫健的雄鹰、摔跤、赛马等等舞蹈动作。而汉族民间舞以东北秧歌为例,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从舞蹈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再现,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风格。我国民族众多,通过中国民族舞学习有助于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众多舞种的认知和了解,对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节,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桥梁作用。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可接触、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各国民族风俗,例如,看到踢踏舞,就想起了美国百老汇、看到斗牛舞就想到了西班牙等等。通过舞蹈素质教育可以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风俗等方面状况,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和风土人情。

三、教育功能

舞蹈以它的美来吸引人,也能以它的情来感动人,更能用它独特的手段来教育人。它是艺术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艺术,将舞蹈素质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更高品位的、拥有健康体态的复合型人才!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 尤其是在集体舞的参与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训练、表演、创作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忍不拔的吃苦耐劳精神,对德、智、体、美都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我国民族众多,风格特点各不相同,在丰富多彩的舞蹈世界里、在寓教于乐中自然轻松的就扩大了人文知识面,更多的了解本国及异国的风土人情及风格特点,广泛的了解掌握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是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除了自身的练习外,教学中还应加强对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能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从真、善、美、丑、恶的艺术形象中得以认识、感染和熏陶,来培养人们正确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崇高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从中得以心灵上的净化,拥有一个高尚的、理智的、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篇6

舞蹈是人类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文化之一,其运用肢体语言传达了情感,展现了舞者的内心世界。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肢体的协调,还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而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处于舞蹈的氛围当中,大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健康愉悦的身心之美,心灵的感触由内而外表现为舞姿的表演,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出了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品德。此外,舞蹈作为校园内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1高校舞蹈教育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1运用舞蹈教育推动德育

艺术运用它独特的神韵感染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精神,引领人们向善,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高校的舞蹈教育让大学生有了途径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并且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著名的舞蹈《飞天》里的“长绸舞”,跳舞之人通过展示丝带飘逸的曼妙舞姿以及营造如梦如幻的场景,渲染了遨游天际的意境,深深感染了身临其境的表演者,让人们心中升起无限的正能量。

此外,高校进行团体的舞蹈教育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使他们对组织纪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其中,舒缓的舞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细腻的性格,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快节奏的舞蹈能够促进大学生坚毅品行和忍耐韧性的培育。舞蹈训练向来异常艰苦,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想要学成舞蹈这门技术非一日之功可成,所以持之以恒的精神是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考验。

1.2运用舞蹈教育推动智育

舞蹈教育的基本作用是提升学生的特殊技能,而其在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全方面发展学生素质方面更是功不可没。舞蹈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学舞之人需要有高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足够的想象能力和观测能力,对舞蹈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用心的观摩,静静感受它的神韵,才能跳出美好的舞蹈。此外,舞蹈有多种多样的体裁以及展现方式,所以舞者在训练不同舞蹈的时候,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各个感官的敏锐性,发现其中的不同,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保证生理以及心理的共同成长。

1.3运用舞蹈教育推动体育

规律的舞蹈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体态,还可以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到达其他体育项目所带来的效果。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之后,学生身体的耐力、掌控能力、平衡性以及协调能力等素质能够得到了很大提升,体形姿态也变得愈加具有线条美,气质也会变得优雅,人的整体感觉都会有所不同。大学生时期学生的形体还可以塑造,舞蹈教育能够优化学生的形体,塑造健美的外形,为大学生的外观形象加分。

1.4运用舞蹈教育推动美育

舞蹈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它不仅包含其他体育项目强健身体的作用,还蕴含着它们不可企及的特殊魅力,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使其赢得了大众的欢迎。对舞蹈的审美,使学生经历了人的形象思维以及人的内心感觉,感受到艺术的美妙。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感觉与想象,在内心油然升起对美的感受,不觉追寻起美的脚步。此外,良好的审美能力有利于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塑造学生内外兼修,身心具美的人格。

2高校舞蹈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世界各国都有自成一体的舞蹈文化,大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许多国家的风俗人情以及本土文化。舞蹈种类繁多,主要有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等。学生学习舞蹈的时候,既要牢记每种舞蹈的动作,还要用心领悟其风格特点,例如,学习华尔兹的时候,由于华尔兹是由宫廷舞演变而来,所以学生能够领悟出宫廷舞的特殊舞风。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领悟,学生能够加深对舞蹈本身以及舞蹈文化的了解。并且逐渐丰富了舞蹈知识,还可以学会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提升创新思维。

身处于艺术领域,接受艺术的熏陶的时候,塑造了学生优雅的礼仪姿态以及道德素养。例如:跳舞时的着装应该合乎场合、整洁大方,这不仅是对舞伴的一种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邀舞”“跳舞”“止舞”的时候,应该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注意自己的形象。学习这些基本的礼仪素养有利于我们今后踏入社会与他人的接触。

3高校舞蹈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面向的是大学生这一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需要着重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培养的直接途径,深深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忽略,多开展校园娱乐、体育项目,推广劳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培养多方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气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教育体制在逐渐完善,高校文化的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开始与市场有所交集。此时的校园文化,有了时代的特征,有利益也有弊端。但是不可否认,新的校园文化深受广大的师生的欢迎。

大学师生的踊跃参加舞蹈的训练使得艺术项目的质量有了改变,于是新一轮的规范出台了。舞蹈教育的推广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环境。各种舞蹈俱乐部、舞会等形式的舞蹈团体出现了,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反之,师生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本身,活力四射的体育活动配合以优雅的舞蹈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篇7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20-02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在现代商品经济的挤压下,科学主义、实用功利主义泛滥,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单纯为市场服务的工具价值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价值核心。而走在世界教育前列的欧美教育却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人、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如哈佛的课程虽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但在通识教育上的投入也很大,以工程教育著称于世的麻省理工大学也向学生开设大量人文课程,仅音乐课程就有80多门。其实人的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文教育。就业仅仅是这一漫长过程中的一步,大学教育在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应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人文精神营养,而不应脱离人文传统转向纯粹的职业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沿袭前苏联的模式,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安排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尽量以市场为导向,凸显的是职业教育的特色。这种教育理念教导出的学生也以就业为唯一价值体系。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大学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哲学底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不比国外差。但在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当代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取向的自我化削弱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真空,丧失了人生目标,这种明显的整体“精神失范”就是我们一向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经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是人的素质结构中高级形态的层次,体现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与价值意识。它是全面素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积淀成的一种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凝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指引着人怎样做人、与人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财富,人文素质所铸造的人文精神始终规定着人生的方向,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佛道宗教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一般谈到人文素质教育,人们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等的熏染。很少会想到宗教在其中的作用,甚至认为宣扬神灵存在的宗教是反人文主义的。其实这完全是人们认识的误区,西方或亚洲的很多国家都信奉宗教,千百年来宗教作为他们世袭的精神生活深深影响了那一方世世代代的人们,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养成,千百年来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人们也渐渐认识到宗教与人文素质的深层关系,其实宗教作为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尤其作为人的信仰追求和生活虽不离其神性维度,但这种维度并不影响宗教成为人道的,人文的。宗教发展中有着积极的人文主义审视,它虽与世俗人文主义本质有别,却在人类社会人文意义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广远影响,从中国的两大宗教:佛道中可以窥探到宗教的人文关怀。

(一)佛道对人生处境的关注。中国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儒家文化是不信鬼神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荀子自信“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也大叫“上帝死了”,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世俗人文主义从乐观精神和积极意义上谈论人的处境和作为。然而,人类千百年的发展史,使人深感上述乐观浪漫的人观与人的现实处境相距甚远。宗教对人生处境冷静悲观甚至令人失望的分析评价却顽强的存活下来,并保持其广远的影响力,究原因,可能在于宗教对人生处境的分析更接近真实,而且这种言述本身并没有放弃人。没有失去对人的同情关注和眷顾,对人的痛苦揭之越深,宗教中拯救的观念的人文蕴涵愈为明显。佛教在描述人生处境时较为突出人之苦,佛教提出的四谛原理,核心即论及人生是苦。以及如何从苦中解脱,“苦谛”讨论人的痛苦苦性。乃四谛之首条,最根本之条,提出五苦八苦十苦等概念,详尽阐述了人生是苦的主题,以体悟人之苦海无边,从而指出跳出苦海之必要及其人生意义,佛教认为只有让众生了解种种苦相并进而认清诸苦之原因,才可能把握集谛灭谛道谛之真理,从而去消灭痛苦得到解脱,如果“不知苦之本际”,则无法走上正道。可见,佛教并非消极绝望的谈人之苦,乃基于对人生处境的正视和对人之命运的关怀,以苦为起点。由苦致觉,引导人们走上救赎之路。道教在关注人生处境时则表现出一种自然人文主义的意向,突出自然人性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天地之间小小的我”有着深刻而独到的体会。并由之通达一种返璜归真的全新境界,让世人有限的个体生命能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合一共融,实现对自我心性的超越。道教对人世的评价亦不乐观,展示的是一副“人为物役,欲生祸咎”的悲惨图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46章),所以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19章)。以恢复人的纯朴本性和内心平静,庄子也认为世人不应该为物所累,而应达到一种“未始有物,与道同一”的解蔽之境。看淡生死,顺应自然,安于命运,“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不过这种乐天知命,生死齐一的自然无为思想并非要在自然界中被动的消解或化掉自我,而是寻求“忘却受外物束缚役使的假我,恢复自然的真我,达到人与自然之道合一的境界”。即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相通大道,在道教精神层面的超越中,人之生命意义得以保留。其贵己、重生、全性、保真的思想和养生长生的理论与实践,持守住道教追求生命自由快乐及寻觅生命永恒奥秘这两大意趣,得到人的精神与身体都需要的逍遥和超脱。

(二)佛道对人伦道德的提倡。宗教对人伦道德的提倡是信仰与现实生活的一个理想结合点,宗教伦理一方面有着信仰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则主要为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伦理道德体现出人类集体生活的共在原则。反映出社会群体稳定存在所必须共守的规则。宗教伦理道德使宗教能积极面向人世及人生,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和精神

资源而为人的平等共处、和谐交往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原则,在其具体实践中,宗教的人文关怀及人道意向也得到了鲜明生动的体现,而以佛教最为明显。佛教伦理道德以人的善恶为其根本问题,释迦牟尼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从其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早期佛教注重个人的精神解脱,其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较偏重修行者个人的身心修养和道德实践,到了大乘佛教时期,除了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之外,还强调“普渡众生”,以救渡众生“脱离苦海”为自己的宗教修行实践,并将这种修行实践称为“菩萨行”,因此,大乘佛教的修行又以慈悲为道德原则,并尊崇菩萨大慈大悲的怜悯众生之心和为解救在现实生活的苦海中受苦难的众生而甘愿下地狱的道德精神,这样以求得修行者彻底的精神解脱,证得无上之觉悟,也就成为佛教的最高道德理想。这种伦理道德突出个人的道德改造和完善,倡导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慈悲精神,其道德改造和救渡集中体现在扬善除恶上,佛教的善恶观因而乃其伦理观念和道德思想之核心,佛教的人间关爱,即表现为其劝人为善的实践,这种伦理特性使佛教成为伦理的宗教。

(三)对人格升华的鼓励。宗教对人格升华的鼓励使宗教得以回返其拯救和超越的主旨,达其对完美境界的体认和实现,即实现神人之融契,宗教中的认识自我旨在超越自我,在宗教的理想中,人生不能只是循环或轮回,而应不断突破、超越、升华,人格升华亦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这种人格的升华完善会消解宗教内部神学与人学两大趋向间的张力,并使人类的真谛得到充分体现。人格升华在宗教的情趣中体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一点在道教中表现的很明显。道教的人文精神概括为自爱、自然、阴柔的博大精神,这种自知、自然、自觉、自爱展示出道教人格理想的魅力,总体而言,道教向往的人格理想境界乃是崇尚自然,“委运乘化,与道合一”,其人生态度故而有着注重自然淡泊、逍遥隐逸和寂寞无为等特点,显露出其空灵超妙和清幽之情趣,使人格人性具有鲜活之态,但正是这种对广袤宇宙的玄微瞑想和由此形成的逍遥气质,使道教得以“悟透了人生人世,对人间的变化无常洞若观火,对命运的一切都能任运自然,泰然处之,这种境界渗透了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它以一种灵性意义上的虚静恬淡和飘逸洒脱而让世人获得心境上的旷达自适优哉悠哉,形成人在自我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

(四)对人间关怀的强调。宗教仰望天际的目光亦能环顾人间,来自宗教对永恒与现实,彼岸与此岸之关系的审视和调整。这种以出世的精神来达其人世的生存之旨趣,不只是超越,更有其融贯,宗教的关怀人间和温暖人间,使宗教更贴近人生,更有其活力和魅力。佛教的人间关怀表现在20世纪“人间佛教”的提出,在大乘佛教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之菩萨行的启迪下,当代佛教从传统遁世中走了出来,不仅采取回返现实,直面人生的客观态度,而且将其“利乐有情”慈悲济世的精神发扬光大,关爱世界、温暖人间,在慈善事业和和平运动中充分展开了其人间关怀的特色,又从慈悲观进而引申出“无害”即非暴力思想。以其不杀生非暴力而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由此产生了对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及努力。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亦表现其济世度人助国助民的人间关怀,道教本有其贵已重生、乐生养生的思想因素,在其追求逍遥境界的同时,亦强调对今世今生的重视和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即倡导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在其养生炼丹的实践中,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强调人在战胜自然命运上不要消极放弃,而应积极有为,在这一意义上,道教坚持仙是人修的,提出对人的自我关爱。对人生永恒的向往。道教的修炼养生虽以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为目的,但其指导思想也有积极进取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人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关注,也是人与其命运抗争的一种努力,这种对生命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把握,是道教人间关怀的基点,在社会实践中亦有较大的影响。

三、结论

基于佛道宗教的人文关怀的特征,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否加进这种宗教文化教育,利用佛道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而更便捷的完成我们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

篇8

艺术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作用一、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情感教育

 

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的情感当中去,有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引导心理、行动的变化,具有情感教育的效果。通过情感教育,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得以提升。艺术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一艺术形式的专业领域,艺术技巧和能力同样也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而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当中,艺术教育所潜藏的价值并没有挖掘出来,始终无法发挥素质教育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除了培养艺术技巧和能力之外,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传达给大学生,其中包括对“正能量”的赞扬和“负能量”的批判,让大学生能够从中明辨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是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元素,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大脑的开发,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有效弥补了以往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不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形势,将艺术教育有效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时期的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得以体现。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艺术教育体系。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有待于提升,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非艺术类高校未能真正将艺术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当中仅仅是在专业教学中有所展现,艺术教育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价值未能有效的体现。

 

(二)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受到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专业学习当中,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没有时间去学习,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艺术缺乏一定的兴趣。导致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同样是最主要的原因,加上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有待改进。

 

三、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素质教育推广与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为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充分反映了当前时代的需要。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艺术环境的创设,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教学活动能够更加轻松愉悦的展开。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都是围绕着专业技巧、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教学,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对学生的艺术潜力挖掘不够。在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形势下,艺术教育的观念需要适时的转变,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以更加坚强、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充分体现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

 

(三)推进艺术教育的层次化发展

 

艺术教育的标准化发展,容易将其固定在某种模式当中,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水平等个体差异,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教育,首先确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然后依次为参照,进行层次化的课程设置,分成多个类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层次开展不一样的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

 

四、结论

 

篇9

(一)体育舞蹈的体育特点

体育舞蹈强调全身性的运动,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由于体育舞蹈的体育性较强,在运动时极为强调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但是与普通体育运动不同的是,体育舞蹈在教学与运动中一般伴有较为优美的音乐,在氛围上也较为轻松活泼,能够在舒展身体的同时达到身心的放松,即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体育舞蹈从属于体育美的范围。

(二)体育舞蹈的艺术特点

体育舞蹈不能能让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具体的运动中,运动技术娴熟规范也会给人以高雅的美感;另外,从体育舞蹈的内涵来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舞蹈美、音乐美、服饰美、风度美、造型美,是艺术美学与体育美学的结合。因此,体育舞蹈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

(三)体育舞蹈的抒情特点

体育舞蹈中还融入了舞者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其身体所呈现的语言与思想相比较单纯的语言文字更具有感染力与表现力,能够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伦巴舞表演的过程中,男女舞伴之间就通过丰富化、沟通式的身体语言来对情感进行抒发,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舞者的情绪。这也是体育舞蹈的情感魅力与感染精神。

二、体育舞蹈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在特征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教学融合了舞蹈艺术、体育健身,其文艺性、体育性都强。在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舞者的沉肩、挺胸、收腹、提臀等身体动作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这些动作不仅有利于增加舞者肌肉的灵活性,还有利于肌肉血液供应的增加,加快体内多余脂肪的燃烧,从而达到健身的良好效果。另外,体育舞蹈教学还能满足大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纠正学生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与腿部等多个部位的不良姿势,提高大学生在神经系统上的灵活性。

(二)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种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这种运动与锻炼方式既能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产生一种随乐而动的想法,同时也能让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消除原有的疲惫感,并对大学生的精神、情操进行调节,消除心理障碍。而体育舞蹈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互助友爱品德的养成具有推动作用。

(三)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审美素质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融合了舞蹈美、音乐美、体育美,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体育价值、经济价值并肩。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感受到动作与姿势、手势与表情展现出的人体美、线条美、匀称美、协调美、造型美等诸多美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眼界与层次。

三、体育舞蹈教学的有效运用

(一)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上的运用

要想发挥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上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即关注每个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与表演能力上的差异,发挥榜样舞者的积极作用,让心理自卑的学生也自觉加入到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的舞蹈动作对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进一步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上的运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教师应该对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包括各种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魅力所在(造型美、动作美、技术美、协调美、音乐美等),让学生拥有感受美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与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错误的舞蹈动作进行准确、及时的纠正,使学生通过正确规范的演绎感受、凸显更多的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观看正规的比赛、优美的舞蹈演绎,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审美上的感受、鉴赏、创造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适应大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学课程中设置体育舞蹈课程,不仅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紧随时代的发展,让大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一、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集艺术美和体育美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育类运动。它由民间舞蹈和交际舞发展而来,是一种具有竞技性的舞蹈,以体育为基础,艺术表现力为核心。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将其艺术美呈献给观众。体育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融合个人思想情感,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运动性,所以在高校展开体育舞蹈课程以来,它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人才标准的定位也愈来愈高,所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要求的更高。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包括身心、道德、创新等方面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1)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才有可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使人文与科技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成才。

(2)身心素质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接班人,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热情饱满地接受挑战,在挫折中不折不挠,而不至于挫败不前。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任何处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3)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一种精神,我们要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创新,有飞跃,以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富有激情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2.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课程,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度,使体质得以增强,同时,体育舞蹈的动作使身体全方位活动,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使学生的精神系统更加灵活、均衡,从而有利于健康发展。

体育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不仅陶冶了表演者的情操,而且使其心胸更加宽广,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体育舞蹈表演者需要有耐心,在音乐的伴奏下要融入其中,并在表演过程中沉着冷静,这样有利于将自己掌握的舞蹈技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体育舞蹈是一门艺术性的体育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力和意志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育舞蹈技能,所以,体育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体育舞蹈需要舞者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将舞蹈的艺术魅力完美地展现给观众,所以,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3)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创新才有发展,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教导学生的基本动作,而应该不断完善动作,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编造自己对不同音乐情绪的理解的动作,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技能,这样在不断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舞蹈教学,丰富体育舞蹈的表演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强健的体魄,并塑造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20-01

一、前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原有的思维模式与授课习惯,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概念可以引入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通过持续的试验与改进,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有新意、有实效的音乐素质培养之路。尽管结合不同特征、不同侧重以及各异的职业方向,音乐类教学被划分为多个专业,但是在常见的音乐院校以及音乐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能够大致了解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听音识谱、声乐练习、和声创作等仍然是学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舞蹈和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它们起源于相似的历史背景,同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打磨和升华,都是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学院校中的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二者所属范畴上的区别,只要是有益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艺术本质,有助于专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手段都能够被应用于实践,将舞蹈和音乐教学巧妙结合同样会为师生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全新的素质培养模式也将就此展开。

二、舞蹈教育在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1)强化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艺术互通。就艺术领域而言,它的原型并没有过多的概念划分,现在人们所认知的艺术形式也是通过人为的区分和细化得来的。因此,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美术、工艺等等都能够被归结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在给予人们充分的审美体验与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和细腻地感知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最为常见的歌伴舞形式就是将舞蹈与声乐表演相结合,民族舞蹈搭配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山歌、民歌,唱法多元、曲风轻快的音乐搭配节奏感较强的POPING、BREAKING则能够增强舞台渲染效果。在春晚上为人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通过舞蹈动作编排、队形变化以及肢体上的律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手观音这人物的神秘感,还与音乐在节奏、韵律、起承转合等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契合。由此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值得人们进行更多形式的尝试,不管是音乐类专业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大胆地将不同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以及舞台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音乐学习与表演之中,进一步增强表现张力以及艺术理解力,从而实现个人音乐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2)促成创新性音乐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在大多数的音乐专业教学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学科教育是相当丰富的,除了常规音乐基础和声乐知识,他们还会在舞台表演、幕后编曲制作、剪辑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学习,这不仅是未来职业规划的要求,也是每个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激发个人潜能的必经之路。因此,将舞蹈作为增强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一环不无道理,事实证明,这种相对新颖的方式在大多数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馈。比如,音乐专业学生会通过音乐剧、文艺汇演等形式积累演出经验,而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加入舞蹈元素来渲染与主题相适应的氛围和情绪,与此同时,其表现的观赏性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既能够感知未涉足的新鲜领域,还能够使原有的基本功和个人能力得到强化。因此,这种创意类的舞台表现和更加多元化的编排逐渐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喜爱,这也是越来越多创新性作品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将舞蹈元素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吸纳来自国内外各个层次的灵感,让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素质珠联璧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凸显学生在音乐素质培养中的自主性。现阶段的大学生较之前的学生相比更具有独立、张扬的性格特点,再加上如今越来越完备的技术设备支持和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他们逐渐成为了新时代音乐领域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多饱含情感的好作品和鬼马精灵的新想法都出自他们之手,更多的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修行在个人”是一种高于日常教学层次的再创造。在保障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比较扎实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表现方法以及展示途径,是对学生个人能力最有效的历练,也将是在其音乐学习生涯中受益最多的部分。音乐专业学习本身就涉及个人音乐创作,学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是保证其作品独立性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音乐创作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舞蹈与音乐本身就是难以分割的,尽管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情景和需求下表现为系统且独立的个体,但二者的巧妙融合总会使人们眼前一亮,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渲染与带动。教师在着力强化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将舞蹈领域中的部分元素筛选出来,用更加具有新意和开创性的手段实现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良升级,用更加包容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技术领域素质培养的新渠道、新方法。通过师生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懈努力,人们不仅能够欣赏更多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领略艺术魅力,还能够看到一批专业素质优良的音乐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造型,是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但是,高职院校普通专业还没有普遍开设舞蹈选修课,这说明舞蹈教育在高职还没有普及起来。作为一名高职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对高职普及舞蹈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舞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与健康的成长有着明显的作用

1.1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能使人的身体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躯干和质体的各个部分发展更协调。

1.2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使人的表达更加美好。人的表达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而更简便的表达是通过肢体、动作和行为。一举手一投足,其意即可十分明确、丰富。学习舞蹈可以开发、培养并形成人的形体表现力,从而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可以自如地辅之以形体的表达,使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具有感染力。

1.3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关注他人,与他人配合的良好心态。舞蹈教学训练不仅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也能使人的心态良好。由于舞蹈教学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注重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舞蹈教学群体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减少孤僻感,也会使他们更加热情地待人。

1.4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感和性格。舞蹈艺术是通过饱含不同情感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的,几乎不存在没有情感的舞蹈。

1.5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这种运动不同于跑步、游泳等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益于健康,创造美好的形象,也能培养人们美好的心灵。

2、舞蹈教育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美育的理想方式

“舞以宣情”,舞蹈不仅能使人们受到感染,振奋精神,同时也能激趣和热情。目前,高职中很多大学生喜欢舞蹈,但又认为它是一门高雅艺术,由于知之甚少则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舞蹈,不得不与舞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需要了解舞蹈知识,需要进一步认识舞蹈的功能与作用,需要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需要尝试舞蹈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很有必要给他们开设舞蹈实践选修课,同时还应该辅加一些“舞蹈赏欣”选修课。舞蹈实践选修课,就是教学生学习一些舞蹈动作、舞蹈组合和一些成套舞蹈。那么,如何开设“舞蹈赏欣”选修课呢?

在开设“舞蹈赏欣”选修课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注意舞蹈作品的选材,通过观看和点评,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主题思想的好坏,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应该选择一些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的作品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意识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好的作品有了,但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加上一些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而是有着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的目的。

2.2 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赏欣,让学生了解舞蹈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舞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讲一些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在播放作品时结合作品中所出现的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将概念渗透到作品当中去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更感兴趣地掌握,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会更深一层。

2.3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舞蹈。舞蹈艺术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熟悉和了解舞蹈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欣赏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方面的点评。

2.3.1 点评舞台环境。舞蹈当中的舞美设计包括舞台背景、灯光的制作、布置等,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舞蹈作品起着渲染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和色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3.2 点评舞蹈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舞蹈往往就会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欣赏舞蹈当中的音乐有助于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而观看音乐当中的舞蹈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舞蹈欣赏过程,无论对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提高过程。

2.3.3 点评学生的服饰、表情和动作。通过舞蹈表演的服饰、表情、动作,可以让学生判断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素质与文明程度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在高职开展舞蹈教育,是实现这一心愿的重要举措。展望未来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高职普及舞蹈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