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导学案范文

时间:2023-11-11 08:1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导学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导学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6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注意改变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准备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案“导学”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都不是特别的大,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利用导学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可是,现实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教学问题,这就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如何高效科学的实施导学案。

一、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

导学案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由科室主要负责人进行导学案的初步制定,然后科室所有教师进行集体商议,针对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接下来进行导学案的二次制定,之后将修改过后的导学案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教师再一次根据所带班级的学习情况制定符合本班的导学方案并最后根据教学实情做课后修订。由此,通过导学案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导学案的制定或是实施中对个别教学情况重视不够的话,那么,导学案就无法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教学。此外,部分地理教师缺乏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不认真对本班的学情进行合理的分析直接将导学案拿过来进行授课,这样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

一方面,如果导学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那么,教师则无法从导学案中获得想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导学案设置的内容难度过大,极容易挫败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导学案也无法有效呈现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师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利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本班班级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将学生学习实情和导学案两者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认真检查和总结

初中地理在中学阶段所占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高,因此,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由此导致教师对工作不认真、不重视,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是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学情况导致导学案的批改和反馈成为制约导学案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绊脚石”。导学案的制定是经过教师多次的商量和修改之后制定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引导材料。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准备充足的学生才能取得成绩的进步,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导致导学案的不认真完成是急需改变的教学现状。我们说,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由此决定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此类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来进一步监督和帮助学生呢?检查是约束学生,激励学生加强学习的良好的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和批阅情况的反馈。

如今,部分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不认真,有些时候为了督促学生及时、高效的完成作业,教师会采取上交作业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可是,收上来的作业教师只是放在一边,不进行批阅,那么,教师也就无法给予反馈,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学生的学习就无法及时进行改进,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由此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并及时将导学案的批阅情况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为将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地理教师在导学案的制定和修改中将部分内容加进导学案中,此类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情,这类知识并不适宜在本节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达不到,那么,其检测的目的就无法实现,那么,教师也就无法从导学案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此外,针对部分拓展延伸的知识,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链接或是加油站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二次指导,从而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与研究。此外,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的沟通,通过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导学案问题设置的看法,这样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教学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

初中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便不予重视,这使得地理这一个科目在部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地理课仍由非专业的地理老师担任,使许多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怨学情绪,导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这一个科目。为了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边缘化”的情况,笔者尝试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刚刚开始尝试使用导学案,到现在导学案的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总是在期待地理课的到来。下面我就谈一谈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在导学案之首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引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境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授“火山地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片段,从而引入地震有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出火山爆发的视频短片,从而引入有关火山知识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惊叹好奇,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导入的效果。

(二)在导学案中设计和课本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导读

导读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表文字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提问来掌握主要知识。但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在阅读课本时前后混乱、思路不清晰、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在课前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自学问题,把课堂的活动流程设计好,并指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实施分段阅读、理清结构、看图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比较南宁市和广西哪幅图的比例尺大?2.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3.哪幅图上南宁表示得更详细?在比较的同时,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面的结论写出来,即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接着进行画平面图比赛,教师给每一个小组3张A4纸,要求学生画出教室里第一排到第三排课桌椅的平面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导学案中设计练习题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训练主要以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呈现。练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笔答练习、口头练习、抢答练习、分组练习、互问互答练习。例如在讲《亚洲及欧洲》这一节课时,先组织学生分小组来开展活动。一个小组分别找出亚洲、欧洲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河流特点、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区别,另一小组计时,然后采用不同小组互问、互答和抢答的形式来完成练习。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种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就无法参加在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就算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教师上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文、读材料、参与活动。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将要讲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导学案,实现探究,完成讨论得出结论

课上交流导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碰到很多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导学案中要把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解释、总结、归纳导学案,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依然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疑y问题暴露出来,矛盾得以展现,这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很有针对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于刚刚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次强调和总结。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篇3

利用学案导学是建构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具体体现,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肯定,并积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导学案的质量是个先决条件,因为它是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纽带。是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下面是我在导学案主要环节的设计方面上,总结的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方面

本部分是个体的学习行为,需要利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完成这一部分的目标是熟悉课本,预习基础知识,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构建一个框架,这就决定了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忠于教材,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航标,因此必须按照课本知识编辑的顺序层层展开,不仅需要处理文字内容,更要突出地理特色即地理插图的处理,形成图文互释的结构。2、降低难度,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尽量采用填空的形式,而所填的内容都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有些难以准确的而又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填写比较困难,可以用底划线加以强调;二是进行相关的提示,例如通过阅读什么图完成什么问题等,增强导学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要求明确。既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每个问题的开始都对学习行为进行限定,使学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学习目标方面

“凡事,预早立,不预则废。”首先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授课时遵循规则条例,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以及所要培养的情感的具体要求,一个侧重于教师的主导地位,一个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学生必须遵学的学习方案。制定导学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紧扣新课标。

制定三维学习目标,即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组成。2、每个目标都应由行为动词、知识技能或者方法与情感的要求两方面组成,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3、学习目标不是仅供展示的条条,它既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一节课的落脚点,不是漂浮在空中的美丽的云朵,而是深深扎根于课堂沃土中的参天大树。

三、合作探究方面

本部分是导学案“戏眼”,是课堂教学的所在,设计时必须浓彩重抹。设计探究问题时一般要突出以下特点:1、内容的传承性。本部分是承接“自主学习”而来,在知识上是“自主学习”的延续和深化,在能力上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生成和发展。2、素材的实践性。“学习有用的知识”是新课标重要的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时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活水源”引入课堂。3、问题的挑战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过一定的思维努力才能解决问题,才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不竭的内驱力,因此设计的探究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4、排序的生成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过程的设计必须降低知识的坡度,设计好台阶,步步登高,层层深入,因此探究问题的排列上必须由浅入深,前一个问题是学习后一个问题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提升和发展,这种问题排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娓娓道来中自然而然生成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气氛推向。

四、注意到学案的几点功能

1、自主与探究功能。例如《气温的分布》一课,引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可以用日或者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那么,若要了解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呢?”学案上呈现一幅标注出不同地点气温情况的草图,“怎样使这张气温图看起来更清晰,更便于我们分析各地的气温状况呢?”七年级的孩子们在七嘴八舌的争议中拿着草图“开刀”,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等高线”的基础,很快,“等温线”跃然纸上、“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的特点也水落石出。学案成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工具,学习也取得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篇4

现行的地理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的,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在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上下功夫。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主张构建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地理课堂,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作向导。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本人有以下的体会。

一、地理导学案的编写

(一)原则要求

让学生动脑动口更动手,使课堂上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人人有收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讲练结合,小组交流合作,突出练习能力的培训。

3.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学法研究,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4.体现分层教学,分层过关。

(二)编写要求

导学案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新课讲授和复习训练。这里主要讲的是新课讲授时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以“激发兴趣,引导学习”为目的,以发现学生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设疑和质疑。

课前自学,要从具体的内容入手,使内容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好学生对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新知识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景,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思,内容有较强的操作性。

编写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把教学目的以及重点难点转化为练习(如填空或选择练习),把基础知识点转化为练习,把新旧知识转化为练习,通过做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完成练习,解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课前自学的题目 ,设计要讲究技巧,设置练习时以“激发兴趣,引起思考”等为宗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发现知识。例如:在“我国的疆域”这一节,我的课前预习就以学生看中国政区图,认识和了解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以及陆上邻国、隔海相望国有哪些,位置如何,完成相关的识图题。

2、课堂学习与探究

这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这个过程的教学原则是“讲”“练”结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久,哪些是需要练习的(口头、书面;独立、讨论、交流),都要有一个周密的考虑。设计练习,要从学生出发,课堂上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学习与探究过程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①讲解。讲解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

②基础知识练习与巩固。巩固课堂重点知识,突破重点,培养能力。

③分层练习:巩固基础,落实知识过关。练习的设计要体现“难易”,太难太简单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④知识探究。突破难点,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⑤实战模拟,挑战自我。做会考(考试)真题,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选题要注意难易搭配,“死”“活”兼顾,紧扣重点。

这环节所做的题目,我多以选择和识图题为主,尽量做到与结业会考题形相一致,难易相近。课堂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训练过程进行精心选择,也可以与教辅资料并用(一般结合《地理填充图册》)。该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所在,所以我会花较大的精力去编写与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检测

一般课堂上都要安排课堂检测。要突出对重点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检测,有一定的层次,以照顾大面积同学为主,达标率要在90%左右,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感觉。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以内。题型根据该节课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确定(选择题、填空题、综合思考题)。通过检测,我们可及时了解学情。

4、课后练习。

巩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兴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内容:①巩固重点知识(复习类作业)。②突出知识运用(迁移类作业)。③引导学生自学(预习类作业)

课后作业可根据实际进行布置,可布置,也可以不布置。我的课外作业多为迁移类。例如:“日本”这一课的作业是:请根据日本工业的布局与原因,分析本区海产业发展及运输业发展的利与弊。又如“我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课,我则要求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为周边土地的利用与发展提出合理的意见。学习“海陆变迁”这一课时,我则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采访家长、村委会干部、或当地老人家,了解本地区填海造陆的历史和堵海英雄的故事,做成手抄报进行评比。通过这些课后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的实用性,感觉到了生活中的地理,更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导学案的最后要安排“学习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节课上的学习情况,有哪些掌握得好的,还有哪些地方(知识点)有困难,对老师的教学有何建议。这样可方便教师对学情进行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调整我们的导学案编写与课堂教学。

二、地理导学案的使用

(一)课堂使用

教师以“导学案”为纲进行教学,学生以“导学案”为本进行学习。每位同学都必须认真完成导学案的练习内容,练习中所出现的错误要求必须用红笔订正。自己不会做的题目也要用红笔订正。这样方便以后的复习查看。

1、课前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或自练)情况,确定下一步讲解的问题。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尽量避免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不作提示和帮助。学生完成自学后,可以马上对答案,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自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则要做出适当的点拨。

这一环节,我会特别关注班上的中下同学,注意他们是否有动笔,是否有学习困难,适当的给他们一些点拨与指导。这样中下同学都能动起来了,那么整个班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学习效果就有保证。

2、师生互动。以“导学案”为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训练。引领学生在导学案上认真练习,订正答案,做好笔记。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生帮学生(小组学习与讨论),也可以教师帮学生(个别指点与整体点拨)。这时,我们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即我们所说的“导演”,把每一个学生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品尝学习的喜悦。

3、课堂检测。当堂完成,要及时反馈,以便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思路。检测要批改,可以小组长改,可以学生间互改,教师也可以不定期的抽改。对于学生的小测成绩,达标的,我会给予加分的表扬奖励,不过关的则当日补测,过关为主。

(二)资料保存

1、学生的职责。①认真爱护每份导学案,并按顺序将导学案装订成册。②建立个人错题集。

2、科任老师的职责。①依时批阅学生导学案,定期检查学生纠错情况,导学案有上述工作的痕迹。②对一些关键习题,一定要批改。对做得好的同学、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加分。③要求学生多练习。④建立班级错题集。

资料保存利于学生学习资料的积累,方便复习时使用,同时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老师自身,则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减轻了不少的备课负担。

通过一段时间对地理导学案的使用,感觉课堂效率比以前大有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多了,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和了解,同学们也较喜欢这种课堂模式,乐于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对地理课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学习效果较好。

篇5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在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从导入、导读、导议、导练四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1.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入

良好的课程导入环节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导入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知识的世界中,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火山与地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典型的地震实例,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出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感知,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读

导读作为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与分析图表的一种方式,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教学任务,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总结,然而有些学生对阅读缺少学习兴趣,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即使阅读某些内容,也会存在思路不清晰的情况,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师可以要求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深入阅读,进而指引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中北京市的区域大小不同,但实际面积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比例尺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本学校中每一栋楼房的图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比较美观的图形,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学习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保证地理教学效率。

3.设计思考活动,完成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围绕学案中的设计思考活动题目展开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对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进行探究,同时展开讨论。而教师要运用自身智慧,根据教材内容、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西双版纳”时,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年西双版纳旅游业不断下跌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缺乏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因此并不感兴趣,也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视频,让学生先看一段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对比提问、假设提问等,结合视频的内容来提示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再分别派出几个学生作为代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说得好或者有新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播放一些专家或行业人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来借鉴,并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如果我是市长……”为题,自己编写经济建设的简要方案。这样精心的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练

课堂训练作为每一节课程开展中的最后环节,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与复习。好的课堂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找到学习的主线,保证学习质量。对于导学案中的导练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式训练和口答式训练等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行政区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导练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拼图活动,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一同进行拼图活动,比一比哪组拼得快、拼得准。在完成拼图活动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的运用反思

篇6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既有上课的生动性,又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是我们地理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探讨,并总结出了“学案导学法”,它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地理学案的使用、实施等环节进行阐述。

一、学案导学的理论支持

“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并发挥最大效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三个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在此理念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正为“学案导学法”有力支撑。

二、学案的基本形式

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地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离开了地图,地理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形式上,学案应尽可能表现出“图文并茂”的学科特点,落实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注重图文信息的转换,突出知识的应用。同时,学案设计要结合本校学生、班级的实际。

三、学案导学的使用

(一)基本操作模式

1.利用学案,明确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学案的统领,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运用导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趣激学,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为了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了学生体验地理学习过程,学会地理思维;为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案导学”是教学时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2.定向自学,尝试解疑

(1)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以《中东》为例,设计“通过读图、收集和阅读资料,感知中东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教材、地理图册、利用GE软件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地理能力。

(2)关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位商量,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地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学案导学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融合,实现高效率学习。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道破天机,做到教与学的高效率。例如,关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本区位置和范围”等基本概况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媒体显示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进行第一次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差异及原因。通过两轮“合作探究”,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成因,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了。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4.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

(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5.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

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二)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1.导兴趣

篇7

一、关于导学案的分类

地理导学案可分为课时导学案和单元导学案两类。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主要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我们把以课时为单位的导学案称为课时导学案,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但课时导学案不能代替单元导学案,单元导学案的设计也不必像课时导学案那样内容齐全。单元导学案应该突出两大要素――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思维导图。地理单元知识的安排是有内在联系的,掌握了这种联系有利于高效率地学习地理,所以有必要编制单元导学案。在编制用于复习的单元导学案时,还可以精选一些单元综合反馈题等。

二、关于导学案的内容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课时导学案应该包含以下要素:①教材分析;②学习目标;③知识重点;④知识难点;⑤学法指导;⑥预习思考题;⑦思维导图(知识系统图);⑧反馈练习题;⑨自学反思等。总之,设计优秀的导学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而且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三、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系统图,它勾勒了一节课的思维和知识框架,逻辑性强,是学生记忆的参照物。在导学案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画出思维导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前脑子里必须形成这节课的框架,必须认真看书、思索、探究,之后整理出来,再用简单的图画绘制,这既便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避免了死记硬背。

表面看来,地理知识很琐碎,地理要素多,不易归纳整理,其实不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比如,整个中学地理教材结构可以这样归纳:

经过训练、引导,不少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都很出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展示了。

总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设计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过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增强大脑的创造力和记忆力,有利于调动大脑中的各类相关信息,使学习和复习过程变得更主动、更快捷。

四、关于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地理导学案中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关键就是巧用地图、夯实双基、建立框架。因此,在地理导学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记忆力、归纳比较能力、构建知识体系(画思维导图)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变图。

五、关于预习思考题

笔者曾见过不少优秀的地理导学案,其中的预习思考题优点很多,如兼顾重点和难点,注意分层次教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的内容),题目设置先易后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导学案中的预习思考题设计得过于繁琐,填空题和选择题太多;题量虽大但知识面覆盖不全;概括性不强,设计得不够简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忽略了地图的应用,丢掉了地理特色。笔者认为,好的预习思考题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并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例如,可以把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自学思考题设计成以下五个思考题,并用《南北方地区比较表》(表略)做总结。

1.参阅课本地图5.5,指出南北方两大地区的位置、范围,找出地形区、河湖等地名,列表比较两者在面积、人口、地形、气候、河湖、降水量、土壤等方面的差异。

2.查找课本地图5.6、5.7,说出南北方地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9

1 关于应用英语导学案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更是要求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发展事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制定相对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努力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英语导学案的应用,在明晰英语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简化课堂学习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为实现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方法与途径。

2 关于英语导学案的的编制原则的相关分析

不断的教育实践表明,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通常情况下,导学案都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重视由易到难、简明扼要、适当的重复使用、以学生为本等相关的原则。使导学案在应用的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适应时间。导学案的设计中最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主,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能够通过认真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地应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考察工作,而不是一味追求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才能有效提高英语导学案的重要指导作用。

3 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导学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应在深入研究英语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状况,站在学生的学习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导学案中的知识构造以及知识详解。

第一,导学案的科学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序的、阶梯式的阶段性学习,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导学案的梯度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重点语法、固定词组表达等理论知识。另外,导学案的合理设计,还可以在促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有效改善过去低效的英语课堂,为进一步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导学案中设计难度合理的探究问题,对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学习非常有帮助。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导学案的发展意义。利用精确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英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寻求帮助的途径,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加以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探寻问题的经历中,养成阅读教材、进行深刻思考的学习习惯。对于导学案中相对基础的练习与理论知识,英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其展示给大家。并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利用谈论的学习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的效率。

4 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分析

虽然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可,但是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更好地利用导学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将导学案运用到相关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时,英语教师应特别重视导学案的操作步骤。避免因导学案的操作问题,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导学案的操作过程包括:课前导学、课堂研讨以及复习巩固三个重要的阶段。

在进行课前准备的阶段,英语教师应在参照教材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能力,将本课时的重点语法、知识构成、固定词语表达的应用等教学内容加入导学案中;在进行英语课前导学的阶段,英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重点知识理论内容,为学生编制合理的预习计划。使学生在课前对课上的重点内容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英语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的目标以及强化预习的内容安排。同时,在导学案的难度、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一定的级别设置。将导学案中的基础识词级、理解应用级、拓展级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前、课上以及课后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并在适当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英语运用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优化学习方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效率以及学习状态的前提下,优化导学案的相关设计方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导学案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师更可以利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舞台,并在不断的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薛伟东.课堂讨论有效性探微[J].甘肃教育,2011,(7).

篇9

1.学习目标的编写。(1)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多采用“熟记、说出、写出、运用、举例说明”等词。以往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与掌握”等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但大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理解掌握,又要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若要求举例说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过程中就有方向,知道应该怎么做。(2)重难点目标突出。可用字体加粗,下划线,斜体等多种方式对重难点进行区别。(3)目标由难而易,层层递进,梯度明显。

2.《预习案》编写。《预习案》部分主要是解决地理概念与地理事实等基础知识。要防止《预习案》的编写成为教材的搬家,笔者《预习案》以问题的方式去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提炼,提高语言表达与总结能力,改善高考中地理综合题低分的现象。

3.《探究案》的编写。《探究案》是导学案编写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解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方法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只要通过小组合作与教师指导来完成。《探究案》就注意以下几点:(1)探究的问题要由难而易,体现问题层次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2)变“布置问题”为“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让知识进入流通领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不再“布置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问题,并通查资料、咨询教师、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篇10

一、设计预习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学案,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给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进行自读感知和整体把握,导学案内容为: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一片游记散文,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试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听泉”是本文的关键,那么,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依据这份导学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如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分享功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技术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一些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如它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文化习俗、旅游景点、特产美食等,并将这些知识整理归纳下来,课堂上大家共同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自行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篇11

一、导学案教学优势

1.从学生方面来说

(1)导学案的实施表明,它可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使学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生根据导学案对于学习过程非常明确。第一步,依导学案自学。学生上课前依据导学案阅读地理教材,进行自学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第二步,开展自学反馈。学生根据教师在批阅预习作业时发现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读图、思考和讨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第三步,利用学法解惑。学生在导学案中学法的指导下,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活动完成学法指导作业,疑难问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惑。第四步,开展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练习,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矫正。第五步,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训练,进行知识归纳,就能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2)导学案的实施表明,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指导能力。

导学案中的典型例题分析给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学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地理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导学案的实施表明,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使用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再加上课前做好了充分预习,在课堂上就能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让团体合作得以高效落实。就能在课堂上准确的抓住学习的种难点,这样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中来。

2.从教师方面来说

(1)导学案是备课组内所有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集众长于一身。教师参考导学案备课和使用导学案教学即省时,又能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还可以留下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是受益颇多。

(2)教师通过检查和批改导学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面掌握情况,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利用导学案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注重每节课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传授,讲练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根据辩证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导学案虽然优点很多,但也有不足之处。

二、导学案教学弊端

1.导学案的预习增加了学生的“时间负担”。

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必然需要课前花时间去准备、去思考,以我们目前使用的导学案来看,要完成预习作业至少需要10分钟。我们地理学科目前只要求等级不要求分数,地位和其他科相比成了“副科”,这样无形中就是和其他考试学科争时间,给学生造成有“虎口夺食”的感觉,学生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造成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忍痛割爱拿出课堂前10分钟让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2.导学案导致学生笔记过程的缺失。

学生认为掌握导学案就掌握了学习的秘诀,因为导学案上几乎包含了所有要记的知识点,自己只需要记忆导学案就可以了,对于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置之不理,不做笔记,这样往往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所以在课堂上我只好不时的提醒学生做笔记。

3.导学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同样的题目能力强的同学两分钟能解决的问题,对于能力差的同学来说需要五分钟或更长,甚至对于个别同学还要经过详细讲解。因此,对于一份同样的导学案就会出现这样一中现象,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吃不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吃不下”以及“营养不良”。对于这种情况我一直在反思,力图在教学设计中找到最佳方法,扭转这种局面。

4.导学案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导学案的问题是教师深入思考设置的,教师设置的越全面,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就越缺乏,学生越依靠导学案,就越会失去发现问题能力,沦为导学案的奴隶,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深入探究。

5.导学案忽视了学生情感渗透。

篇12

湖南电视台一部小题材的《爸爸去哪儿》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究其原因是《爸爸去哪儿》成功的“接地气”。从国外引进版权,注入本土化元素,以父子关系为主线,探寻乡村生活。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创作元素都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也是一部微型电影。它着眼于当下,或穿越时光隧道,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探究事物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导学案”这一教学形式,意图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成教学目标,但常不能达成预设的目标。《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给“导学案”教学带来启示:“导学案”教学应吸引学生的眼球,迎合学生的口味。“导学案”教学也需要“接地气”。

一、历史与社会“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节目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失败者,成功的只是沧海一粟罢了。这意味国外的节目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同样的道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导学案”教学模式日益风靡课堂,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随处可见“导学案”的身影。“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思维的碰撞,给课堂带来精彩。但是有的“导学案”流于形式,走向了极端。它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甚至走向“神化”,未免有失偏颇。要想“导学案”能够“接地气”,就得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混淆不清

导学案普遍存在以下的模式:

历史与社会导学案的设计有以下不足:一方面它呈现的是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它单纯地将教学过程呈现在纸上。如: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环节二:把课堂教师要提的问题呈现在纸上,使学生的回答由口头变为书面。这样的导学案更应该称之为“教学案”。

(二)形式单一、功能不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实践过程中,最常见的导学案是以填空题的方式呈现。通过阅读教材,填满几条横线,学生很难领悟知识的精髓。对初中生来说,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并非难事。或许对他们来说,充其量就对空格的几个词隐约有印象罢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导学案被分为类似以下几个板块:学习新知、探究合作、感悟升华。这不但容易割断历史与社会本身的逻辑性,而且使导学案的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到要填的基础知识,在小组合作中讨论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按部就班写上参考答案。这样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形式单一、功能不全的导学案常常被教师的“教”所牵引,一节课结束了,导学案也就用完了。这只是发挥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三)以教导学,束缚课堂,无法灵活抓住课堂生成

大多数导学案都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教师的思路框定学生的思维,内容以练习题为主,题目大多以教材为原型。

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主要讲述的是地理。了解地理离不开地图,因此,导学案中常见的问题模式:“读课本第x页图xx-xx,回答……”八年级有关历史内容的导学案中常见模式,“读书本第x页x段落,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回答……”等等。重复课本已有的内容,这样任务较重,缺乏知识的拓展,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按部就班,不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限制了学生的课堂想象,缺少思维的碰撞。即便是生成,由于导学案的预先设定,导致无法灵活地抓住课堂的生成。

二、历史与社会“导学案”的“接地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