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12 14:57: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的看法

篇1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滞后的状况不容忽视

科技期刊在出版统计中通常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类的期刊。2006年我国出版科技期刊4713种,与上年持平,占期刊总品种的49.78%;平均期印数3260万册,比上年增长1.53%,平均一种期刊印数0.69万册;总印数44024万册,比上年增长5.34%,占期刊总印数的15.44%。独立看这组数字不说明什么问题,我想与10年前的1996年做个比较。1996年出版的科技期刊4285种,占当年期刊总品种的54.13%,比上年增长6.7%;平均期印数3623万册,比上年增长6.6%,平均一种期刊印数0.85万册;总印数34185万册,比上年增长12.9%,占当年期刊总印数的14.8%。从中可以看出,10年间,科技期刊品种增长了10%,比同期期刊品种的增幅(19.6%)低9.6个百分点,科技期刊占期刊总品种下降了4.35个百分点,平均一种科技期刊印数下降了0.16万册;科技期刊总印数增长了28.8%,比同期期刊总印数的增幅(23.5%)高出5.3个百分点,占当年期刊总印数的比重增加了0.6个百分点。我相信,尽管现在的科技期刊与10年前相比,其质量、价值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是,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目前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而且被忽视。科技期刊出版数量上的这种滞后,表现在社会上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1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领域,而科技期刊品种不能适应这种发展需要,科技期刊在整个期刊品种中所占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很多新兴科技单位只能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出版科技期刊,严重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其次,1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科技队伍迅速扩大,发表科技论文的园地却严重不足。有人做过研究分析,据称每年需要发表的论文达40万篇,而现有期刊只能发表20万篇左右。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我没有研究,但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买卖版面的不正常现象足以说明问题。

再次,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期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0年间,科技期刊总印数比同期期刊总印数增幅高出5.3个百分点。但是,根据我国这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1年4.4亿多册的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科技人员求购科技期刊的信息不绝于耳,科技书刊下乡抢购的场面令出版人汗颜。

当然,这只是从科技期刊出版数量的不足反映出来的问题,科技期刊出版滞后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期刊太少,发行渠道不畅通等等。要彻底改变科技期刊出版滞后的状况,就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科技期刊要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明显特征或者说劣势是“小、弱、散”,小就是规模小,弱就是实力弱,散就是分散。这种局面的存在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有密切关系。但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快30年了,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为什么我们科技期刊出版还被禁锢在计划经济体制里?这就说明,科技期刊出版的滞后反映出科技期刊出版改革的滞后,科技期刊出版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滞后。科技期刊出版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观念创新科技期刊出版者要破除守旧的思想,做期刊出版的主人。大部分科技期刊长期以来都依附于一个科研单位或科研部门,使一些科技期刊出版者形成依赖思想,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一种办刊的主人翁意识。因此,要给科技期刊出版注入活力,首先要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给期刊出版人以动力,促使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追求创新,做期刊出版的主人。

体制创新对于科技期刊出版而言,体制创新是根本性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步伐,逐步使其成为市场主体,已经迫在眉睫。要以大科技、大市场的要求来改革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调整科技期刊结构,整合现有出版资源。对于调整期刊结构的申请,在审批中要进一步放宽,要给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出版单位更多的自,要更多地尊重申请单位的要求。要研究制定期刊社之间进行兼并重组的政策,使受控的期刊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手段创新既包括出版手段,更包括为读者、为社会服务的手段。数字化引领期刊出版的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纸介出版物面临严峻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对于科技期刊来说,数字化是提高期刊品质、提升期刊价值的有效途径。期刊社要利用内容制作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上,在为读者服务的功能上,在延伸期刊的价值上,进行大胆地尝试,使科技期刊更显时代气息。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方面不能被推着走,而应该做引领期刊数字化的表率。

经营创新许多科技期刊长期以来几乎没有经营的观念,认为自己只是为科研、科技服务的,无需也无法走进市场。殊不知,现在科技都已面向市场,科技期刊怎么可以置身于市场之外呢?科技期刊也是一种商品,科技期刊出版也是一种经营行为,要敢于面向市场,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在市场中体现自身的价值。科技期刊出版也要讲成本,讲效率,讲效益,要强化市场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扶持发展科技期刊出版的几点建议

科技期刊出版毕竟有其特殊性,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在体制改革时,要区别对待,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对新创办科技期刊审批实行特殊政策根据我国目前期刊总量和结构的状况,从严审批新办期刊无可非议。但是,从科技发展的大局和实际需要出发,建议给予特殊政策,对新兴学科、填空补缺或有特殊需要的科技期刊,经过论证,每年按一定比例发展。

设立科技期刊出版基金一部分服务于高科技和面向科研的期刊,难以面向市场,其出版经费应通过政府设立的专项出版基金来解决。要使出版基金成为一种制度,为高端科技期刊的出版解除后顾之忧。

建立科技期刊出版社会资助体系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除了设立专项出版基金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期刊出版社会资助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为科技期刊出版健康发展建立一个保护网。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国家,为科技期刊出版建立社会资助体系更显必要。

篇2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课引的设计,尽量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对本节课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我有时用童话引入,有时用故事引入,有时用谜语引入……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动物王国要举办焰火晚会,动物们只要答对了守门员大象伯伯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进去参加今晚的焰火晚会。动物们都陆陆续续地进去了,笨笨熊却被卡在了门口,原来,大象伯伯出了一 道谜语(电脑显示):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 件,等到年底剩张皮。笨笨熊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眼看晚会就要开始了,笨笨熊心里急坏了,哪个同学能帮帮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时间,有的说日期、有的说年历……最后,有一个学生答了 “日历”。我当即表扬他:“你真聪明,我们代表笨笨熊感谢他 好不好?”全班学生就啪啪啪地拍起手来。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除了在课堂引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外,我还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激发创新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重复数学家创新知识时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以“同化”的演绎方式大大简化学习过程,但数学知识是前人智力活动的产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成果时同样必须有相当的思维活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用旧知解决新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上“年、月、日”这课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一张年历,从2004年至2013 年的都有。在上课时,我出示问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日?③哪几个月是30日? ④二月有多少日?你的年历卡是哪年的?

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年历卡上找出答案。过了几分钟,我提问了持不同年历卡的同学,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板书讨论:你们从年历卡上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们通过讨论,纷纷举手回答:①每年都有12个月。②每年的1、3、 5、7、8、10、12月都是31日。③每年的4、6、9、11月是30日。④有些年份的二月是28日, 有些年份的二月是29日。

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 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了解得很深刻透彻,而且还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激活了创新思维。

三、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下面是我教长方形周长的一些做法: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白纸,在白纸中央贴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红色长方形,并且准备好长4厘米、6 厘米的小棒各两根。上课时, 我先让学生明确: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小棒把白纸上的红色长方形围起来,让学生一边摆一边讨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怎样算的?有几种算法?学生们都很认真操作和讨论。不久,纷纷举手。我提问了不同的学生,把不同的解法板书如下:

1、6+4+6+4=20(厘米)

2、6×2+4×2=20(厘米)

3、(6+4)×2=20(厘米)

我让这三种解法的学生代表分别说出理由。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理,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的长方形周长的公式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设计“开放式”习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开放式”习 题的使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造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出一些结果不唯一的习题,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首先,我代表建设部,向全国第四批勘察设计大师和第三批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第九届优秀工程勘察、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软件和第七届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获奖单位,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的勘察设计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下面,我就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勘察设计行业在新时期城乡建设工作中贡献突出、责任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国家基本建设日新月异,众多工程项目体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这些都包含着我们广大勘察设计人员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勘察设计大师,以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永不满足、勇攀科技高峰的进取精神,胸怀大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修养,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绘制一流建设蓝图的良好业绩,为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届新评选出名勘察设计大师和名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他们在我国的水利、铁路、交通、机械、冶炼、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勘察设计行业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全行业的骄傲。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控制投资的关键,是集中运用各项政策、标准,把科技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设计单位能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落实节约和环保措施,做出最佳的设计,不仅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也将长久地影响到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综合效益。长期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很多专业领域设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铁路工程建设形成了包括路基、轨道、桥梁、电气化等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公里铁路设计、施工成套技术;煤炭行业建成了多个年产万吨的高产高效矿井,最高全员工效达吨工,已走在世界前列;化工、石油化工设计从成套引进国外的设计和装备,发展到只引进基础设计或工艺包,在部分产品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利、专有技术,实现了大的飞跃;我国原油输送工艺技术,水电建设中的大坝设计,公路建设中的大跨度、大跨径桥梁设计,民用建筑中的超高层、大跨度建筑设计等,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凝聚了广大设计大师的心血。

本届新评选出的金质奖工程,都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保节能的样板示范工程,其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一流水准。如西安安康铁路秦岭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该工程地质构造复杂,全长公里,居我国第一,世界第六;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工程设计,该桥主跨米,居世界第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设计,长江口水流、泥沙及河床演变的复杂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一期治理后航道水深达米;另外还有淮南张集矿井设计,华润日熔化吨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设计,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设计等,其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水准。

回顾过去,勘察设计行业做出的贡献令人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五个统筹”、“六个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今后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需要大量的建设任务,勘察设计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也给我们勘察设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时期城乡建设中,勘察设计行业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勘察设计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

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勘察设计行业要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到先导作用,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升勘察设计水平,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

土地、淡水等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抓好节能省地型建筑,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而且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多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其中的城市严重缺水;最近,我部组织了全国建筑节能情况调查,~××年,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项目只有%,按节能标准建造的项目只有%,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左右。今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要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勘察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在建筑节能方面,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业主需求,而且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节能强制性标准,建筑设计要按功能要求合理组合空间造型,积极选用成熟、可靠、先进、适用的节能成套技术、材料和产品,积极采用新型、高效的配套的节能材料和产品,采用低能耗的建筑设备形式和设计系统;我们的设计师还可以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地热、风力等资源,减少空调和热力采暖。在建筑节地方面,可以考虑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减少粘土砖的使用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在建筑节水方面,岩土工程师如果在基础施工方案中采用截水的方式而不是降水,就可以大量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在建筑节材方面,要研究建立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降低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来说,要始终将建筑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原创设计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以技术进步带动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着眼大型公共建筑,树立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国建筑创作空前繁荣,建筑形式日新月异,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方面,忽视对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一些建筑片面追求形式,标新立异、浮华造作,忽视建筑功能、技术风险以及与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协调,造成能源和资源浪费、质量安全隐患以及生态和人文的破坏。这些已经引起社会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要强调的是,大型公共建筑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问题。随着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中外观形式和结构体系的日趋复杂化,相当一部分工程突破现行技术规范,技术风险愈加突出。近年来,国外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公众,社会影响巨大,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任何环节上的马虎和疏漏。做好质量安全工作,关键是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越是重点工程,越是大型工程,越要尊重客观规律。为保证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一方面要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设计上相协调的作用。同时,在审查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公共利益。

(三)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勘察设计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民的建房热情很高,全国村镇房屋建设量每年维持在亿平方米左右,其中农房亿多平方米。科学指导农民建房、防止盲目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勘察设计工作者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从不同地区农村实际出发,结合自然条件和建筑材料,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选择方案,引导节约建房,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来。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从城市的角度、套用城市的标准设计农房,要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防止对农村自然风貌的建设性破坏,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以上。正如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勘察设计工作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龙头,也是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的龙头。长期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的来看,我国勘察设计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很普遍。今后,我们必须把提高勘察设计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

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建筑市场。与一般工业产品的开发相比,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更表现出市场引导、用户需求、工程需要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通过行政手段曾有效地组织起产学研的“一条龙”协作攻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由企业通过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市场纽带组织起产学研的协作则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的设计单位按照技术创新特点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工业工程设计单位,以工艺的工程化为主要内容,技术先进性是其核心竞争力;另一类是土木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等,强调安全、功能和美学,以方案为龙头,匠心独运的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技术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工作需要有专业配套的研发人员、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建筑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发起人、组织人和受益人,一方面要对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作好技术储备;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结合工程项目的投标和实施,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工艺研发优势,发挥大学多学科综合攻关优势,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加快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勘察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勘察设计单位发展的动力。今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商务部、国资委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设计单位要多元化、多形式发展,既要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也要有中小专业设计事务所,以满足不同的目标市场需求,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型设计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相互结合,注重设计与施工各环节的相互协调。设计单位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单位如何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不仅要有按图施工的能力,而且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鼓励部分建筑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重组,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发展由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工程师牵头的专业设计事务所,促进建筑个性化创造的发展,繁荣设计创作,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一个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关键是要有好的机制、好的品牌,创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比一味地注重参股持股更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大型勘察设计院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现在很多大型勘察设计企业产值不低,但主要是靠绘制大量施工图挣来的,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大型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积累优势,占领技术制高点,通过技术研发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和专有技术。例如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酯国产化技术,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其承建的聚酯项目约占聚酯工程建设总量的%以上。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开发的变压器制造专用设备,年产值达上亿元,已具备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抗衡的实力。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激发创作高水平的设计成果。

与工业企业卖产品不同,勘察设计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是技术、是服务型智力成果。长期以来,如何界定和如何保护勘察设计单位拥有的知识产权有一定特殊性和难度。设计中的专有技术、设计资料、设计方案也是知识产权,也需要保护。没有有效保护,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不可能激发创作出高水平的设计成果。一些业主只付少量象征性的所谓补偿费用,就将落选的设计方案、专有技术拿来使用,极大地挫伤了设计人员的创作热情。对于如何保护勘察设计的知识产权,建设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年曾联合过《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形势的发展认真研究和细化,进一步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一些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战略,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中国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近五年有项技术通过国家验收,获得项专利;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发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国内生产能力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占据了近%的市场份额。

当前,还有不少技术存在知识产权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全员知识产权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软件版权意识还需加强,工程项目的技术图样也常被翻版、盗用或私下转让,技术骨干调出的同时带走关键核心技术等,因此,勘察设计单位一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重视人才、珍爱人才,充分发挥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和国内设计咨询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而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目前,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万多,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多,约占从业人员的%,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等各类注册执业人员万多,是一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队伍。勘察设计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一直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建设单位青睐的对象。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强调两点:

第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精心培育满足我国大规模、现代化工程建设需要的勘察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勘察设计单位要制定本企业的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对于勘察设计单位,一个学术带头人往往意味着一个市场领域,要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熟练工程师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要积极探索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创新符合企业实际且与市场接轨的各种激励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第二,珍爱并信任国内的专业技术力量,依靠我国自己的人才搞建设。目前,中国不但每年有万多亿的工程建设量,让国外的同行很羡慕;而且,中国的土木工程技术力量也在蒸蒸日上,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领域世界领先。中国已经培育出一支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有一批有技术、有水平、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学者。近年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都是由中国人设计、施工的。长江上建了那么多的桥,只有少数大桥部分工程做了联合设计。三峡工程在世界上也属绝无仅有。中国的结构计算、预应力技术等很多方面水平都很高,完全能够解决结构计算的问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由外方设计,我们的一位博士敢于向世界著名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提出质疑,促其修改原结构设计方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民族自信心,珍爱我们自己的人才,信任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依靠国内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力量搞建设。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更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支持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支持我们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按照“”的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勘察设计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勘察设计行业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当前,勘察设计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建筑创作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因此要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职能关系上,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合理放权,分清职责。在企业资质、人员资格、行业自律等方面充分发挥地方和中介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并加强层级监督,确保政令畅通。在职能方式上,逐步减少行政性审批,加大采用经济、法律手段,加强行政立法和执法监督,充分运用间接、动态和事后监督等手段实施工程建设管理;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今后资质审批、施工许可以及市场监管等都要逐步在网上办理。在职能内容上,要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和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依法加强勘察设计市场监管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部正在抓紧修订新的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和标准,新标准体现了精简效能和便民的原则,力图支持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增强竞争力。各地要按照建设部和人事部共同确定的勘察设计注册执业工作框架,有序开展工作,尽早完善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要以完善合同履约、工程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勘察设计行业的不良记录制度,及时依法清除违法违规的各类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维护良好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要根据勘察设计的特点,制定招投标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活动。在对《建筑法》的修订意见中,我部提出要调整强制性招标的范围,逐步实现非政府投资项目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扩大业主自主决定权。要以投标设计方案的优劣,企业的技术水平、工程业绩和信誉,以及勘察设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综合评标。

篇4

一、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能够确保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科技创新有如下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科技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能够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坚持正确的科技运用的价值导向;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体制;能够培育科技创新需要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道德。

因此,要促进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要想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成就,必须依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会走向伪科学的泥潭;要科技创新,必须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包罗万象的自然现象和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为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做出积极贡献;而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把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准和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高意义上的力量,它是通过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一定时期的思维方式往往较为普遍的影响着这个时期人们思维活动的指向、过程和结果。因此,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与转换,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也会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进步。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形成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形成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形成激励创新、竞争合作、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这16个字概括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关键却在于建立一种不断修正和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和工作模式,因为没有一流的体制和管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创新工作。

二、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机制

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管理者、参与者,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家、科技管理者以及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如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目前我国科技界要求牢固树立“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思想,“爱国奉献”是对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和塑造,“创新为民”是明确追求创新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意味着开展科技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科技创新必须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健康、安全、富裕和幸福,使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社会。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看世界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世界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探索客观真理、运用客观规律,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协调处理好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态度、人生的责任以及人生中所反映的一切问题的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实质在于正确认识人的本性,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所应承担的责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就决定了人们能致力于什么样的创新。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验而形成的对人生活动的意义、作用及价值衡量标准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即介入了人生追求的基本观念和评价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悄然变化:价值主体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人们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它要求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必须考虑到以上变化,使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把握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此外,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科技领导干部和各级行政领导政绩观的基础。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唯实,自觉地全面地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才能致力于实践新的科技发展观。

三、树科技创新观念,建科技创新机制

四川省要建设科技创新机制,首先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成果为指导,引导全社会、各级行政部门、各

级领导干部、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推进全社会、全民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关于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民,成果为民共享,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均衡、健康和协调的发展。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系统的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均衡、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正确的用人观。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识才、留才、用才、育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及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省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的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3、合理的评价观。合理的评价观,有助于完善以下三个体系:一是对科研立项的评价体系;二是科技水平及成果的评价体系;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科技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及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运作机制,克服科技创新的短期化行为,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盲动思想。当然,也要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克服科技创新中的懒惰思想,“等、靠、要”的思想,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借助于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绩效管理和运行的监控。

4、营造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营造正确的科技创新的氛围,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舆论导向,以把握创新的方向。各级行政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要树立科技创新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宽容意识。忧患意识是为着创新激励,风险意识是强化科研投资意识,宽容意识是促进形成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的平和心态。科技创新中要注意预防因好高骛远而一拥而上的倾向,或犯“科技近视症”等错误。

5、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必要条件,以环境激励人,环境培养人,环境塑造人。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培育创新意识。以城市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中心,将各类学科、党政军民学等各个层面的人聚集其中,参与其中,为科技创新而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6、重视科学普及,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科学普及不是一句空话,是创新内容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以此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全民创新文化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弘扬科学精神。要通过加强政府导向,科普宣传,营造创新环境氛围。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有效落实,切实保护民众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本文为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科研任务川技管2006研(函)字第001号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关于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考。

[2] 纪宝成: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3] 徐善衍: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创新文化。

篇5

一、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的奠基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单独将科技创新拿出来看,科技创新只有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也就是说,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作为它的基础的话,那么科技创新根本无法凭空而来,所以说科技创新必须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才能得到发展。而科技档案就可以将前人的研究和成果都给予精确记录,由此人类就可以真实地了解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为人类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起到了奠基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变现:

第一,为产生新规律、新系统的认知起到基础作用。对于科技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新规律、新系统的产生,而任何新规律、新系统的产生都是针对过去的认识、系统给予批判和弥补,或者针对目前的新经验、新看法进行的总结。无论是对旧的弥补还是对新的总结,都需要对已经成为事实的理论和系统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认知,之后才能供提出新的规律和新的系统。

第二,为科学方法、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成熟起到奠基作用。科学方法、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它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科技档案作为坚实的基础才可以有序的进行。人们可以通过对科技档案的查阅了解之前的一些技术和科技达到何种水平,从而在研究的初始就可以确定研究的起点,由此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不仅可以节约各种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技术和科技的研究效率,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启迪作用

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为人们新思想和新灵感提供条件。人们可以从科技档案中得知前人才相关研究中的相关材料,通对材料的类比、分析,人们会从中产生新的理念和概念,从而就产生科技创新的新灵感。

第二,为科技创新的判断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任何科技创新都要具有科技的判断和决策,而是否能做到科学的判断就要取决对研究人员的自身以及针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而科技档案则可以给人们提供和科学判断有关的资料,由此人们可以根据资料的内容来确立自身的判断。

第三,为知识的转换以及应用提出有效的借鉴。在科技创新中,知识的转换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转换和应用就是人类将对自然界的认识转化成利用自然、协调自然的一种行为。例如,一项产品如果想要达到创新,那么就必须针对过去的相关产品进行查阅,否则非常容易出现雷同产品。也就说,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必须要通过科技档案来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查阅,否则创新就非常容易出雷同现象。

三、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激励作用

对于任何工作来说,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以及非比寻常的动力,并且还可以挖掘人类潜在的能力,而这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科技创新都必须具有超常的动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潜能。而通过对科技档案的阅读和研究,科技人员就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科学家都是经过多少的实验和努力最终才得到了一个新的结果、新的发明,这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就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

科技档案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问题激励

一是问题激励通过对前人所提出的种种假设、理论等进行求证和研究,由此来推动相关的问题可以得到发展。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在提出了自己观点的时候,但仍对一些细节问题无法证明,而后人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将这些问题的结果研究出来,这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就起到一种以问题来激烈创新的作用。二是科技档案可以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针对一种问题而探索出多种方法,由此就可以大大地扩宽科技人员的思维,并且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三是科技档案中的失败可以激励人们正确的研究。科技档案中不仅记载了前人的成功,同样也记载了前人的失败,所以科技档案可以为当今的科技人员提供失败的借鉴,并且科技人员也可以从前人的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经验。

(二)榜样激励

科技创新就是人们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之后再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证明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而科技档案中记录的科学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失败,又不断的研究,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一是为后人树立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精神。二是通过前人的榜样可以激励当今的科研人员必须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

四、结束语

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科技创新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而当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不要忘了前人走过的路、总结的经验、付出的汗水,我们要充分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行。

参考文献:

1.杨力.论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2.翟乐华.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01(3).

篇6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篇7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征文活动

篇8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篇9

当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而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培养过程,而中学物理是一切理工科的基础,对以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1制约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原因

1.1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大部分学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是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科技创新的意识了。

1.2我国的教育体制

大家都知道,由于中国的国情,高考是没办法改变的,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学校就得重视升学率,因为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就是每年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因此,学校也要求学生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因此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就很难落实。

由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在不影响学生考试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培养,近年来,我也是沿着这一目标在不断地探索。

2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很多老师自己就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因为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发现新问题。科技创新要求教师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其它学科的一些知识。也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为科技创新教育服务。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扩展视野,以满足科技创新的教学要求。

2.2在备课中应重视“整体思路”创新设计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有创新精神,因此在备课中可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再造,从整体思路上考虑如何导入设计、如何进行探究情境的设计、如何探究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只要整体思路构想科学合理就行。比如在讲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这一节时,课本里是从实验里说明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需要向心力,从向心力演示仪里说明向心力与质量、角速度和半径的关系,最后才得出向心加速度,实际教学中也可以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先推导出向心速度的表达式,后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力公式,最后再利用实验验证,有时觉得这样讲学生更容易理解,又比如牛顿第二定律中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课本的实验要求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钩码的质量,但实际上根本没办法做到这一点。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气垫导轨来实验,把气垫导轨的一端垫高,外力用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来提供,准备相同的一些垫片,合外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垫片的数量来改变,这样就不要求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当然也可以用传感器来做实验。

2.3新课的引入要创新

一节课要上好,我觉得引入非常重要,如果老是用按课本讲,学生预习后早就知道了,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实验引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也能想着如何进行创新。比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小魔术引入,手拉一条橡皮筋,斜着放,上面套着一个小环,慢慢释放手中的的橡皮筋,小环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就慢慢上升,学生感到非常惊奇,由此引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多普勒效应》一课,我是采用向心力演示仪改装的,把长槽末端的档板拿掉而在上面放个信号发生器,转动时多普勒效应非常明显。

2.4重视课后学生对物理原理的創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知识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新课标准也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物理原理,在课后引导学生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每次假期都会部署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比如我布置了学生对我们德化各家瓷厂的生产进行调查,全班各个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对我们县的瓷厂的生产进行了调查,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参加了市的创新大赛并获得集体二等奖,更有位同学发现了各瓷厂的喷釉装置存在着很大缺陷,他利用高中所学的离心运动等知识设计出了《一种离心式节能喷釉装置》,申请了专利,并在第9届国际发明展上荣获金奖。

又如我布置了对全县的小水电进行调查研究,同学们也各自提出了对参观的小水电的看法,其中一同学更是对现有的小水电的发电形式提出了质疑,并设计出了他的作品《真空小水电发电装置》,他的想法是把水轮机和发电机放在上下水柱密封产生真空度较高的运行室中工作,由于水轮机、发电机在真空室中运行,减少了各种摩擦产生的损耗,同时使入水的导水管长度缩短,因而可大大地提高发电效率。原理就是利用初中学过的托里拆利实验,并制作出实物申请了专利,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并获得全国比赛二等奖及第九届昆山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铜奖。

篇10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篇11

关键词:

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创新的思维、能力,是要理论付诸实践,是在基于已存在或已发掘出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开发出新的内容、方法。不论是对于民族还是国家,创新能力都意义重大。一个民族若要前进,务必要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的创新能力,高中生是正处于学习进步的阶段,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中生的教育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希望,也代表着国家很多领域未来的发展,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爱好研究的兴趣。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是对科教兴国的积极响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国家等意义重大,对于自身性格的塑造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突出的人,不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会只是简单的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而是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多的事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细胞,可以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教授学生多少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如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去“捕更多的鱼”。现在,有很多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那些在早期就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人,通常会塑造出更独立的性格,对很多事物往往会持有独特的看法,有很广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在事业或是家庭的生活中,往往展现出较好的姿态。

二、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创新能力,即打破定式思维,创造出新的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则是理论付诸实践,再由实践产生更多的事物。就是说,需要避免高分低能,避免眼高手低,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实践,在实践中去发掘更多的真理。那么,传统的机械教学方式便不再适用,而学校和家长们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帮助学生、孩子们去实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据研究表明,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去发现未知的事物。这样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好奇感,进而激发出对事物探讨的热情。像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都是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理论或者规律,比如万有引律的发现,不过是牛顿在无意间看到树上落下的苹果,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但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发现,却成为物理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例子也足以显现善于观察的能力和热爱思考对于创新的关键性。其次,学校和学生观念上必须要先行,敢于追求创新,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生硬,使得学生容易学死知识,同一个问题换了一种考核方式便觉得陌生。而且依赖心理比较强,不够独立,而现代的教育则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把每节课的上课的主题或者大概纲要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再让学生提出感到迷惑的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进行解决;或者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后,在课上讲述,由学生来做学习的主导,而老师仅担任课题内容的导入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和补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上课的效率。另外,在高中课程中,可以选择合理的设置实验,增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渐引导他们的学习。但是,这要求教师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把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保证实验内容在学习的内容范围内,并且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或多或少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性学习。总之,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长在各个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同时需要学生的高度主动配合。政府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条件,开展更多的科技活动,我们都知道,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各种各样,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也为这些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总结

高中生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书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创新,学校和家长们务必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帮助高中生们培养创新能力。相信大家共同的努力,不久的将来,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会普遍得到提高,也一定会引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兰祖利(美).《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篇12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也表明,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提升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贸易能力,各国通过加强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知识服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越来越凸显出高新技术及其生产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影响,技术垄断特征日益突出,全球网络扩张和信息流动加快,产生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能够推动新的经济增长,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优势产业的更迭和调整,促使资源优势向新兴产业聚集并带动新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得参与整个产业升级的资源配置收益最大。

通过将创新引入主导产业部门,带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并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剧烈转型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最大。有意义的趋势性特征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不仅带动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低效率的产业部门转移,通过资源的再配置、科技创新以及采用新的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引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变动。

经济持续增长战略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是两个互为支持的目标。利用科技创新力量,在国内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系统和科技产业聚集带,可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优越的创新环境、投资环境,吸引全球投资和人才资源,又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提高企业的战略协调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人才资源整合能力等,可以促进科技资源配置及其效率的提高,实现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事实证明:经济增长方式取决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对结构调整的影响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过程中,创新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要素比例变化。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科技创新带来经济的增长,推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对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寻求和产生新的增长方式。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和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结构优化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旦形成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比较优势和新的增长方式,就必然加速经济结构和阶段发展水平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二、新形势下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大大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世界经济中心伴随着科技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我国要在未来的经济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所制定的宏伟目标,必须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应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发展一批新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依靠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造就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应用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一批相关的技术产业。

加大对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在继续重视末端治理以减少污染的同时,更要研究生产工艺、产品结构、资源循环、原料替代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洁净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研发高性能、低成本、耐高温高压、耐腐蚀、无污染的新型材料,重点研发光导纤维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降解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2.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和发展,应该做到:

(1)积极鼓励思想创新。思想创新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鼓励思想创新,就是为持续创新提供了不绝的动力。(2)加快教育的发展进步。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的创新,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就无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科技的创新必然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基础。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3)努力维护好自主创新的市场秩序,确保创新型单位、创新型产品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4)重视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持续的科技创新规模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即使已经完成,也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使科技创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5)突出重点,加大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必须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凸显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关键作用,要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全面推进科技战略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不断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创造新的市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