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09:4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马克思说过:”If you 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you must forget your own language.当学生时不大明白。后来当了英语老师,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其实,马克思并不是真正让你忘记自己的母语,而是让你在使用外语时学会用外语思维。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思维是内在认识活动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人运用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重新予以组合,从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意义。”
从这种观点出发就好解释了,英语思维,说白了就是学了英语后,会用英文想事儿.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这是结论,没有英文思维,可能永远也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
笔者曾在指导学生参加英语口语竞赛时,其中有一项是“情景交流”.有些学生看图说英语之前,先用汉语写好,再翻译成英文,然后背诵.等到脱稿表演时,她依然结结巴巴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没了手稿,看着图片便想汉语句子,在拿背诵的英语去套,一分钟半的时间到了,她还没说完,被扣了分. 而且在回答评委问题时,她压根听不懂长句子,只听了几个孤立的单词,眼睛睁大,嘴巴张大好像在思考,在反应,可就是一个词也冒不出来。听得人干着急。她才在忙着组织汉语,然后才翻译成英语。多麻烦,多累。难怪很多学生不喜欢英语。不是英语难,是学生把英语“学难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养成直接英语思维的习惯。
你问她,她说;“老师,我反应慢。”呵呵,都是个正常人,反应挺正常的。
可教师倒要问了:你在那里反应什么呢?其实,我们都在想汉语,评委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脑子里把它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头脑中始终在想评委说的英语的中文表达是什么意思,说白了还是汉语的思维。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脑子里肯定是在这么做。
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边听边想汉语是什么,坐在那里在脑子里把它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可惜的是你还没转完,人家已经把英语说完了。而学生在学习中还要考虑复杂的语法等一系列问题。
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说得都流利,可有谁会去考虑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根本不可以,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我们连汉语也说不出来了!用汉语去想英语将会产生许多类似的情况。
因此,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研究英语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学习英语要与思维直接联系,培养学习者英语思维的能力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将更有助于掌握英语。对于学习者固有的汉语思维我们也要正确认识。不能低估汉语对学习英语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我们还在娘胎时就天天听汉语,让我们完全忘记也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只要是准备开口,首先想到的还是汉语,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各种语言的共性,语言经验等等许多的因素都有助于英语思维的培养。克拉申这一“自然下意识获得语言”的倡导者,也强烈捍卫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才能真正用英语进行思维。思维和语言有区别也有联系。从思维的特点来看,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没有语言的思维是空洞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所以,首先要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特别是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这一点更重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基础知识,尤其是词汇量,应该说是教学中的侧重点,当然也包括相应文化、风俗等的学习。
英语知识越丰富,越易产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然而,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被我们直接地感知到,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间接地去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二次函数y=ax+bx+c(a≠0),在初中,同学们知道,当a>0时,则函数y具有极小值(4ac-b2)/4a,当a<0时,函数具有极大值,(4ac-b 2)/4a。
作为一个高中生,这样简单地记住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在上课时曾经提问这个问题。一些同学能够很快地给出关于二次函数极值问题的答案,但是当我问这是为什么原因时,同学竟然茫然不知所答。显然这些同学并未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所以就不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关于函数的问题,如对于y=e (-x2+2x+3)写出它的值域以及单调区间,有些同学就感到束手无策,实际上对于,y=-x2+2x+3,这个函数,同学们应该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由于a〈0,开口向下,以x=1为对称轴,如右图,当x从-∞1时,y随 x的增大而增大,y也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从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y也随 x的增大而减小。
在整个高中数学,加上学生已有对数学的一些认识,牵涉到的概念、定理是不计其数的,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学生学的只是一些“死”的知识。有些学生只是记住一些题目,想想老师以前似曾这么讲过,这些都不能很好的学好数学,只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这才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那么,数学的思维能力,包括什么内容呢?大致上,我把它们分成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我们必须把握概念的本质,从而能够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例如,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同学应该知道,交集是两个集合元素共同部分组成的一个集合,那么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个概念去寻找两个集会的公共部分,问题就解决了,有些同学之所以不能区分,交集、并集的概念,就在于不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以致做很多的题目,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了。
第二个方面,是推理判断的能力。这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从而推导出结果,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这主要体现在几何证明题的推证上。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题目做不出来,不经思考抄作业,也不去判断题目的可能性,结果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朦朦胧胧地有一点知道却不知如何下手。
第三个方面,指分析综合的能力,指能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已知、求证的性质,展开、比较、再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例如,对于空间的一条直线a 与平面,已知直线不在平面内,且直线a 平行于单面内一条直线b ,求证,直线a 平行于平面。
分析:直线a 不在平面内,我们知道直线a 与平面平行或相交,若直线与平面相交,那么,必定与平面交于直线b 、外一点A (因为两直线平行),那么过点A作平面内直线b 的平行线c 。根据平行公理,就知a 平行于c ,这与ac = A 相矛盾。那么直线a 与平面相交不可能。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第四个方面,指空间想象、联想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学生能对一些平面图象,平面直观图,能够明确它的实际的立体图形,从而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联想指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够把它跟自己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上面综述了关于高中数学必须具备的几个方面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呢?
我想,同学们首先要正确对待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把握它们的实质,在平时作一些题目时,要注意题目的含义,弄清知识点,进一步巩固这些概念,从而能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在平时作题目时,一定要独立思考,即便碰到一些困难,在参考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是知识点不知道呢?还是缺乏解题的能力,真正理解一道题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改实验,我认为:首先应该由生活中感性材料入手激发思维兴趣,其次从融会贯通的知识学习开始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平时要注重夯实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基础,积极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训练。
一、由生活中感性材料入手激发思维兴趣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形象是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信息来源。平时的日常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融会贯通开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数学知识是严密的逻辑系统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往往以前所学旧知识、旧经验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同时又是对旧知识、旧经验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鉴于此,每教一点新知识都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来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我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购物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和利用乘法计算总价的知识,计算出5只铅笔、3块橡皮、4条毛巾、2千克苹果等商品的总价,列出算式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巧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独立性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构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法,提问过于简单总是“对不对?”“懂不懂?”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问题太大,或者提问不明确,学生都无法回答。我们要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当学生仔细读题,边读边想,弄清题目内容,并能复述题意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了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而绝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用什么方法做。
思维能力的定义:当我们发现问题时,首我们将通过观察所得的信息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对于该问题的知识相结合,奠定个人推理的基础,再以演绎、归纳和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推论。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不具有逻辑思维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从出生就开始培养的,在生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生活中的事情,从而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1.1逻辑思维在初期培育的重要性
我们初期的思维能力是父母培养的,因为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需要用我们初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儿时的思维方式的培育会让我们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思维,遇到问题或困难,首先大脑中的思维就是最初接受的这种思维方式。所以初期的思维培养是很重要的。
1.2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只有经过思维过程的知识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会计学知识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
我们都知道在会计学初级教育中要求我们拥有的会计学基本技能不单单是会计法规的运用能力,还要求了会计账务的处理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贯穿等专业准则贯穿整个教育以及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所以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思维过程贯穿其中,因为在掌握以《会计法》为核心的跨及法规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灵活应用财务法规检查、监督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这些问题,以保证自己最终做出来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合法性,以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毕业到实习和工作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培育的人才达不到要求主要归因于在他们接受教育的初期就没有将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学好,也没有将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放于重要位置。在接受这门学科初期,他们通过老师对基本知识的讲解,在基础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都在逐渐对这门学科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如果老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培育,最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的结果。而如果将这种批判性思维有效地应用到基础会计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们能在学会计初期及早形成会计专业的思维,这种思维还能让同学们课上更加集中精力去学习,更能产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完成自己学习工作中的任务,还可以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以产生更好的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会计教学十分重要。
2.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会计学基础教学仅能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理论方法,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学会科学、规范、熟练地运用知识,正确的培养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学生的听课状态与学到的知识与上课互动是有关系的:如果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述学生们的吸收率是最低的,而如果上课加上提问问题,学生的吸收效率就会增加,而最好的教课方式就是加上感彩的教学方式,比如加上小游戏,加上感情上的互动,这种方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在会计课落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1注重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学生从下课状态或是心正在教室外时,新课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尽快回到上课状态,对于刚刚接受会计教育的人来说,上课难免不能尽快进去状态,老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思维尽快在会计课上活跃起来,比如,适当的提问上节课内容、可以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与会计应用方面的有关的例子来引出下面内容,让学生发言,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大脑活跃起来。
2.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很多学科教育中都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在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就想利用实例讲解一样,把一个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形中,这样会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式具体的实例。而在会计教学中,老师要想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应用到知识基础之中,就必须吃透教材,就必须充分的去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矛盾与障碍,去假设社会情境,然后将知识点请入到其中,去解决学生理解不了的基础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第一次遍学习过程中就能牢固掌握知识点。
2.3形成树根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
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可用联想法来引导学生去想过去讲过的知识点,或过去用过的思维方法来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述收、付、转三种记账凭证编制时,先组织学生做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销售产品收到银行支票、报销差旅费退网预借款余额三笔业务。学生顺利完成了前两笔,编制了付款凭证、收款凭证,在做第三笔业务时,就出现了既不能编收款凭证,又不能编付款凭证的新情况,这样就把他们带进了问题情境之中。
2.4组织案例讨论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们学会在案例中应用知识点才能有效掌握,而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这种学习思维方式需要老师的指导,具体案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让同学们的思维扩展到整个事件,而不局限到一个知识点的运用,为学生思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多角度的范围,正是在解决这种案例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在思维上有了很深的印象,实际案例能够有很好的培养初学者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专业课知识还是一片空白,老师用其深厚的知识把一个复杂的案例化为一个简单容易理解的与学生生活息相关实例来进行讲解,将会计系的思维及早注入一个初学者的脑子中。
2.5图解教学方法
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用图解讲授给学生,这将更生动、具体、系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归纳,合理设计的一种思维方法。用图示展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这样会让学生们更系统地接受知识。
3.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们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只是有浅浅的基础知识的人员,而是要有严谨的思维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工作处于出色位置的人才。所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必须在学习初期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会计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乔引花.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纰漏行为研究[J].经济科学,2009
[2]钟亚兰,涂利平,罗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思路探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杜兴强.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
二、思维品质培养的模式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思维在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固定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其他许多客观事物一样,思维也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如问题性、间接性、概括性、人类性、能动性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性,自觉地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逻辑性和持久性,我们的模式如下。
(一)以“本”为本,挖掘思维源泉。
有人认为,目前的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长,篇目少,生词集中,复现率低,语法密集,练习单调,不适宜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我们以为目前的教材确实有上述弱点,但其课文大部分选自英语国家的教材和其他出版物,有的是原著,有的是改写本,有的是其他语言著作的英译文。它们都是经过适当删改、精心加工的,其题材和体裁广泛多样,语言纯正,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只要应用得当,不失为传授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综合训练的好材料。
课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紧扣“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环节,以课文为基础,适当增加辅助阅读材料,课文教学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领会―模仿―理解―初用―操练―活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领会教师布置的提示性问题,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进行模仿性练习,学习有关词、句;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主题句,弄清段落大意及段落关系,然后设置提示性练习,初步让学生独立运用有关语言点;增加阅读训练,设置专项练习,让学生反复进行有关词、短语、句型的操练,并要求运用所学词、短语、句型表达思想;练习的设计具有交际性,同句教学不脱离课文,课文教学不因同句教学而中断;课文理解以理解词句为辅助手段,词句理解服务于课文理解;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要求读了要理解,读了要欣赏,读了要运用;教学有纲有目,有的放矢,避免本末倒置的题海战术。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思维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离不开刺激的作用,当刺激与个人需要相关联时即会产生思维动机,引起思维活动。阅读活动中的刺激主要来自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在从作者到读者,即从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阅读过程中,要在读懂了词、句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领会其深层含义,必须有足够的语境信息。借助语境,作者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想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借助语境,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领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含义。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理解上下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反复研究,联系实际,自觉运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思维动机,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其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启发设疑,激化思维矛盾。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设疑的基本方法,如“新旧知识交叉点法”、“5W1H法”等,还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大家说”竞赛活动,设立“问题信箱”,创办“争鸣园地”,要求学生加强预习,鼓励学生提前思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充分的交流,自己发现矛盾,独立解决矛盾,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尖子包干”的局面,通过设疑问难,不断把思维引向纵深。
如今,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数学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广泛深刻的应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题。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学生靠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实践中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观,深入研究数学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性、概括性能力,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思维是数学科学和思维方法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无论从数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看,还是从数学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以及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来看,加强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数学思维。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在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证明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真实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的真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根据命题给出的已知条件及已确定其真实性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等数学命题来论证某一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因此,高中定理和公式的证明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掌握这些具有典型性的论证方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尤其加强了对基本概念、公式和理论的理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通过定理证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教师不能停留在证完题就了事的地步,应尽力提炼解决的思想实质,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证明的基本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学定理的证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形成理性数学思维品质,增强对现实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洞察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通过概念教学培养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发展的。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设气氛,再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定义,明确概念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函数具有周期性、余弦函数具有周期性、正切函数具有周期性、余切函数具有周期性,从而认识到三角函数具有周期性,这种认识过程就是把同类的共同属性联结起来的概括过程。为了使周期性不仅仅局限于三角函数,因此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周期函数的概念。这就是说,在通过经验的概括形成三角函数周期性概念后,还应进一步把周期性概念扩展到所有周期函数上去,即要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概念上升为更一般函数的周期性概念,即抓住函数周期性的本质,这就是科学的理论概括。只有这样,才能说形成了对函数周期性概念的思维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15-02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二)》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们观看了“神州六号”飞船回收时的情境。这件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事,被我引用到了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从他们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那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同学的殷切关注之下,“神州六号”飞船安全着陆,可这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的飞船已经安全着陆,我们的英雄回来了!那你们想一想,指挥中心的叔叔、阿姨们用什么方法来确定飞船着陆点的位置和与我们的距离呢?”这时学生们就这个问题自主地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利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入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热情,使其自主探索,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的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沿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三、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册,发到各班共160册,还剩多少册?”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式如下:(1)学校购进图书200册,发到各班共160册,还剩几分之几?(2)学校购进图书200册,发到各班共160册,发出了几分之几?(3)学校购进图书200册,发到各班共160册,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1)25×4×8;(2)25×2×16;(3)25×30+25×2等等。
四、联系实际,重视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完善和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前面的例题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经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对前面例题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的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1)发散思维,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是思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逆向思维,提高思维的创新性。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可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请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专家学者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教材编者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专家学者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太强,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鉴于这些客观的影响因素,只有数学教师认真分析新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科学的进行操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进行论述.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了科技进步以及知识不断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体现. 而创新人才则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企业与国家赖以发展的根本.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我们通过小学数学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以及国家创新型人才的贮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顺应教育新体制的重要体现.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各项综合能力的启蒙,加强对它的培养对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纵深思考能力、横向发散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影响其学习水平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习气氛环境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会大大提高分析知识、联系性学习知识以及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 因此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对国家兴亡以及民族兴衰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创新在经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创新. 创新的实施者是人类,因此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才更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计划.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的开放式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是计算的路线比较多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于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从多重角度去分析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意味着这种问题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着比较高的效用的. 比如说,在一个铺满了方形地板砖和有着等距离柱子的长廊里,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长廊的长度?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们往往会回答用脚步量或者是数柱子、数地板等等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经常进行类似问题的作答,将会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很大的加强性作用.
(二)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由学生们分组或者整体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就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及反思自身思维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同时,在讨论的最后,老师对每名同学或者是每个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再进行点评,对结论正确、全面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结论不正确的同学进行补充、指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将科学实验方法与教学模式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在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的较为广泛.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对于培养小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再到得出答案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创新的科学性、准确性. 此外,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与思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结:关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条件来综合性的制定. 本文旨在与教育界相关工作人士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探讨,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4-03
批判性思维是指人们“为了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独立的思维能力,它还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它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对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施加积极、持续的影响,将十分利于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和批判性人格的形成。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本质以及从中小学即开始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对批判性思维本质的认识,决定了中小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能性
尽管思维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思维本身的缺陷,人类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假象的困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人类透彻审查自身和他人思想、观念的力量。一方面,作为高阶思维能力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理念、承诺、努力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持续、有技巧地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够形成。另一方面,学界目前基本上已经认可批判性思维至少包含了对于论题、问题、命题、情境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论题、问题、命题、情境的分析和评估,以及更进一步地去寻找新的论据补充、完善先前的认识(此步骤被称为推论和说明),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渗透着对自我认识活动的反思(或称为自我调节);学界还认为,批判性思维倾向更多地与人们的好奇心、联想力以及对于事物探索和检验的习惯和态度有关,而理性的好奇、谦恭、怀疑、勇气、换位思考、系统、真诚、执着、灵活等特征,则是批判性思维者普遍拥有的态度倾向。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身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能力。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本质的这些清醒认识,使从中小学阶段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可能。
(二)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抽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人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自儿童进入小学,进入正规、系统的学习活动开始,一直到整个初、高中阶段,其思维水平将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逻辑的质的飞跃过程。其中,小学生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初、高中生的思维则更多地利用抽象符号进行推导。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中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会经历以上完整的思维过程。那么,一方面,在这个思维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的分析、评估、推论、反思等中、高阶批判性思维技能,则非常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不断的有意识的引导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很早就可能知道“推理和事实的重要性,学会在论辩中尊重他人的观点,虚心采纳他人的观点、愿意换位思考……而当他们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候,他们将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扩展其智力资源,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可见,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完全可行。
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可能的渠道和途径
作为一种由逻辑技能和态度倾向要素共同构成的思维能力,人们可以借助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来培养。例如,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能够持久地关注人们的质疑精神,全方位地倡导、鼓励思想开放,崇尚理性的真诚、谦逊、换位思考、自信和理性的勇气等思维品质,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而对于一个学校、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约翰·杜威是最早对学校的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现代学者之一。在杜威看来,对学生的反省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学校因素,包括“教师潜在的和显性的影响、学业性质的影响、教育的现时目标和理想的影响”。例如,在阐释教育的现时目标和理想目标的影响时,杜威指出:在教学中,以外在的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从而使教师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学生的操行方面,仅仅要求学生遵守校训、校规,而忽略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深思习惯的养成,这都将不利于学生反省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改变这种状态,就能够使学校的反省思维的影响因素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1.由相似的内容引入课文
蒙语课文的文体较多的是介绍蒙古地区,从而了解蒙古民族的灿烂文化,由民族英雄陶格图的出生地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旗导入到黑龙江省的后郭尔罗斯旗。从中国的版图上直观的找到两个地区,使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导入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这两个地区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不图萨尔的后代,将地名与民族情感融为一体。
2.由相关的内容引入课文
在教《蒙古人》时,先放映一段资料《蒙古草原》的蓝天、碧水、草地、牛羊、马群等场面,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接着追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是什么民族?蒙古人都集中在哪?有多少人口?他们讲的语言情况怎么样?这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3.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文
如学《好汉三艺》一课,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找两名学生演示摔跤”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引导:“蒙古摔跤是传统的体育活动,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摔跤,具有民族性,现在是大众化的传统体育。下面让我们目睹一下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摔跤,同时再现射箭、赛马活动。”师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射箭、赛马。”临时让学生模仿几个动作,教师给予指导并介绍这三项是蒙古族的好汉三艺。在这种轻松的情景中体验蒙古体育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在蒙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有的内容教师讲得深、讲得透,甚至反复强调,而学生依然没有掌握,这是因为教师的“教”未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发现,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多形式的学生双向活动,让学生讨论、质疑,教师把工夫用在“导”上,引导、指导、诱导学生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朋友、以学习的伙伴出现,教师甘愿放弃,把表现的机会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当“演说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充分肯定赏识学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就要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稳定的心理状态。因而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教师可以直接赞赏“你说得很好”、“你太棒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来肯定学生;还可以让同学作出评价,甚至全班为之鼓掌。
2.规定明确的讨论、探究目标
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训练才能有序。如学习《成吉思汗》时,学生看课件回答以下问题:“比如,成吉思汗在39岁踏上蒙古大草原的征程时他战胜了谁?统一了哪?建立了什么?”这些具体的问题把学生带入13世纪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代天骄纵横驰骋的世纪;目睹他45岁在斡难河封汗壮观场面时问:“他什么时候在哪封汗?”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学生从课件的历史画面的视频中不断有新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会让他们决心学好蒙古语,传承民族文化,不断的奋发图强、开拓前进。
因此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读”、“说”、“议”、“写”得到落实,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
三、思维训练要注重创造性
1.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有识之士提出了“大语文”的观点,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完全在于多学几篇课文,某种程度上在于课外阅读。学习《蒙古人民的礼节》一课,让学生了解的只是一些常见的礼节,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会回想到更多的礼节,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不再囿于教参,惟教参为准则,而是引导学生做探索者、创造者。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尽相同的观点,让大家展开讨论。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共性的问题展开探讨,蒙汉语的互译受民族语言的限制,翻译可以有所不同。对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有统一的答案,但一定要正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过程。
理性(Reason)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逻各斯(%d%\%h,logos)。在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一极,也是良好人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利用理性的力量,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性思维是良好人格的养成的重要标志
1784年康德发表《什么是启蒙》一文。文中他论断:“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1]据此,这位被梁启超誉为“黑暗时代之救世主”的老人大声疾呼:“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2]
人格是对一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化成熟与否的标志。人格养成应以社会需求为准则。目前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所身处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人格养成的复杂影响是空前的。对此必须有所回应,正是当代大学生个体面临的最严峻迫切现实。
二、文理分科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
“按大学科分类,学科可归纳为理科与文科,这相应地与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认知和社会认知紧密地联系着。一般说来,理科的学科能力, 更多地要与抽象逻辑思维,与认知相联系;文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与形象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相联系。”[3]文理分科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背景。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需要在分科制度的影响下面对各自的理性思维的问题和挑战。
以理科生为例,其理科能力,特别是数学能力,主要地与抽象逻辑思维联系着。抽象逻辑思维是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进行的思维; 是通过假设进行的思维,使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实现课题的目的。
再以文科生为例,其文科能力,特别是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学科能力,主要地与形象逻辑思维联系着。文学、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出想象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当然是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想象的结果,往往也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想象和形象思维很难从本质上去分清界限。形象逻辑思维的活动,有着抽象思维参与,从而使形象逻辑思维能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三、不同学科学生的思维缺陷以及理性思维相应的补益
在这种分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理科生的主要困难在于:抽象思维逻辑训练强化了他们面对科研学术问题时的反应模式,同时忽略了社会认知环节的提高和丰富。很多理工科大学生,面对科研问题时极富理性思维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井井有条;但在面对现实生活包括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却表现出一种心智上的昏乱。
另一方面,文科生的主要困难在于:在其成长过程中,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形象思维片面发展。很多文科包括艺术类大学生在文艺创作时想象力极大迸发,但缺乏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支撑,往往反应出一种知识和逻辑层面的不足。
以上两种情形对于人格养成而言,均非理想情况。理性应该是认知意义上和人性意义上的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其运行是主体的思维功能,其结果是思维着的主体对外部存在的理智审定。理性“是最高层次的理智,但还没有诉诸行动,还没有对外部世界发生作用,还是思想范围内的东西。”
因此,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文科生在擅长形象思维的同时,也擅长用理性思维筛选、接纳知识,以逻辑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实现理性照亮生活的启蒙目标;理科生能够继续用理性思维解决科学问题,同时克服理性思维的应用局限,将其拓展到社会认知领域,成就真正的科学思维。
诚如C.P.斯诺所言:“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盖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从柏林顿馆到南肯辛顿或切尔西就像是横渡了一个海洋……我们需要一种共有文化,科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解应成为20世纪普通文化的一部分”。今天,一种非常近似于斯诺所论断的“两种文化”的模式已经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凸显了自身的一系列缺陷,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正有助于治愈这种缺陷和裂痕。因此,无论对于文科大学生还是理工科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提高对于良好人格的养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
[2]同上
[3]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一期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B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