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3 09:4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微创医学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57-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和医疗需求等均在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学会诊疗疾病,更要学会关爱患者、管理病人,这就需临床医生要不断地学习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临床技能、诊疗经验还不丰富,适应患者需求的综合能力亟待加强的现状下,认真学习,快速提高临床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习法规制度,强化敬业精神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如学习《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等;同时,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研究生还须熟悉并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同时,医务人员面对的病人的病情可能瞬息万变,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疗知识外,更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诊疗过程要谨慎周全,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需要带教老师细致做好传、帮、带,使研究生恪守医德、爱岗敬业。

2 规范工作习惯,懂得人文关怀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除了要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临床思维,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过程中,需要带教老师认真指导、规范示教,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开展诊疗工作;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明确告知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严格执行“早查房、晚巡视”制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第一时间向上级医生汇报。

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和关心病人;学会沟通技巧,仔细倾听患者的陈诉,认真解决患者病痛,坚决杜绝态度冷漠现象。在检查和诊疗过程中多给予人文关怀,融洽医患关系,以减轻病人痛苦和心理负担,这样才能提高诊疗质量和患者满意率。

3 紧抓执业医师培训,提高资格考试通过率

获得执业医师证、并在规定的执业范围内执业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向临床的第一步。我们在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增加执业医师培训内容,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程序,确保研究生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较高的首次通过率。同时,在研究生实习过程中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开展硕士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育改革,另外通过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毕业时基本都能够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

4 强化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

临床培养的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能够满足临床值班的需要,即学会处理常见病和重症急症。在国外,医生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实习与模拟培训,特别是模拟培训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经费。我们学院从研究生临床课的教学和临床实习两方面强化临床技能的训练。在临床课的教学上强化模拟训练、注重实训室建设,比如我们院校骨伤实训室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体现在以下方面:(1)购置充足的解剖学标本和模型,象《骨关节损伤治疗》《骨科手术学》课程直接在实训室上,比照模型可以清晰看到解剖要点、手术入路、注意事项,直观教学、效果良好;(2)开发了骨科影像学数据库[1],收集本市骨专科治疗中心的骨折脱位影像资料,对典型病例的治疗前后影像资料进行遴选,将全身主要部位骨折脱位的影像学资料制成PPT格式的幻灯,保存完整的骨科影像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临床科教学和年轻医师的培养;还开发了视频采集电子病历系统[2],完整记录了的专家诊治疾病的宝贵资料,便于名老医师经验传承以及资料查询、学习、观摩教学;(3)配备较完整的训练模拟人,如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模型、电除颤模拟器和各种穿操作模型,让研究生身临其境、强化临床技能操作。在临床实习阶段制定详细的目标,首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整体化思维,不能局限于专科思维,比如高速车祸造成的高能量伤病人,暴力巨大,很可能是复合伤,必需全面检查,明确是骨科的四肢骨关节损伤、神经血管损伤,还是合并颅脑、胸腹、盆腔等脏器损伤,严密观察伤者生命体征变化,快速补液防止休克,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根据病情的主次决定下一步治疗;学会基本的内科、外科常见病的处理,如肺部炎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呼吸心跳骤停等的救治原则和方法。其次训练研究生的专科临床思维,学会如何治病,象常见的下肢胫骨骨折病人,急诊时需要判定有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骨折急性合并症,这些需要立即处理;如果是单纯的胫腓骨骨折,需要结合病人的年龄体质,决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需要确定如何手术复位石膏固定及注意事项,手术治疗需要确定内固定还是外固定,微创还是开放手术以及各自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做到举一反三、掌握专科常见病的治疗思路。第三加强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能较熟练地掌握专业临床技能,使之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3]。训练基本的操作技术如体格检查、深静脉穿刺置管、静脉切开、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腰穿、骨穿、石膏固定、清创缝合及专科常见手术等,从具体操作做起,强化临床基本功,提高临床技能。这要求研究生象住院总医师那样,参与值班,尽可能多的接触病人,参与手术和危急重症的救治,日积月累,熟能生巧。

5 结语

总之,只有经过严格系统的临床训练,才能在遇到危急情况时临危不乱,合理地处理疾病;只有认真学习法规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解决矛盾的能力,才能提高诊疗质量,健康成长。

篇2

本院致力于医学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阶段,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学术量不断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增强。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基本原则与要求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本院始终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研究生导师、教学秘书等“多岗位”共尽职责,按照“以人为本、规范培养、互联互通、科学成才”的原则,构成研究生培养网络体系,科学规范地协助研究生成才。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院通过综合的管理措施,以医院的整体力量为依托,形成协作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网,中心内容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范畴核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容关键是科学培养。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新模式    

加强教学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效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医院的职能所在和必然追求,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体系。

3. 1加强研究生导师核心引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历程中经常接触的最关键人,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川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院高度重视发挥导师的教学指导作用,按照“责任制”和“传帮带”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组织导师开展教学工作。本院要求导师或带教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每月开展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每季度开展一次科研进展汇报,导师务必亲自与学员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学员的轮转报告、工作及科研进展也需由导师签阅。院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将考核结果计人导师个人教学诚信档案及科室目标考评,积极引导导师注重教学、投身教学、热爱教学,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参与度。

3. 2强化科室教学秘书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是研究生与导师、科室领导及院教学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的多重纽带和桥梁,教学秘书的作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高低。本院建立教学秘书管理制度,按照“教鞭”和“牧羊犬”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学秘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本院要求教学秘书,每月组织本科室学员交流学习状况,并逐一与学员导师交流汇报;每季度收集学员学习和科研进展,形成书面报告报院教学管理部门;每年总结所属学员学习科研状况,以此为标准参加教学先进个人评比考核,同样考核结果计人个人教学业绩和科室目标考评,促进和提高教学秘书参与教学、管理教学的热情。

3. 3营造科室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特点是密切接触临床,需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因此科室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本院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动机制,按照“清无”和“扫盲”的基本底线,要求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院要求科室必须有课题、论文和奖项,对于“三无”科室和人员,将取消相关科室和个人招生、带教、职称晋升和评功评奖资格,以此督促和倒逼科室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营造浓厚的科室学术氛围,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科室临床工作的开展,为学员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对其成长和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 4强化教学辅导员的协调管理职能

辅导员是学员的生活和思想指导老师,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本院参照大学校园做法,按照“德教”和“心教”的根本需求,建立和引人教学辅导员制度。本院要求,担任教学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类重点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具有爱心和热情,以此树立充分信赖的高尚形象和重要角色。教学辅导员是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及教学秘书的一个有力补充,辅导员是在思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学员的专职教育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与科室的有效沟通和管理。

3. 5积极发挥行政及党建管理效能

篇3

1机能学实验教学概况

本校整合三个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教学内容,开设独立设课、考核评价为一体的机能学实验课程,并建立机能学实验中心。编写适合本校的机能学实验教材,内容包括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机能实验学经典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机能学实验课程面向临床医学等专业开展实施。制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机能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传统理论考核评价单一的形式,涵盖了平时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实验设计实施的考核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医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临床专业教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临床专业认证,对临床专业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及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具体化。知识目标要求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实践。技能目标要求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等结合自身专业的具体要求[2-3]。这要求在基础课程阶段开始培养专业人才的人文精神、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机能学实验教学是作为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人文情怀、合作能力等众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本校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授课时数的局限,教师在上课时需赶进度,满堂灌。这样使学生接受能力减弱,教学效果一般。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结合临床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基础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能力。

2精心设计微课主题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难始终将精力集中于课堂,如果学生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可能会错过一些重点内容,导致获取知识的不全面,因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重点知识点制作微课,并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可从一些较为简单的章节入手,设计微课的主题,比如尿的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以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中的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为主题,通过设计10min以内的微视频,让学生简单容易的掌握其重点内容,影响到肾小球的因素有5方面,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和滤过系数等。通过微课内容学生学的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微课视频或动画,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产生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每个微课时长控制10min以内,可以减少长时间观看视频而产生的枯燥感觉。每个微课内容短少,重点阐述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提前了解。每个微课视频占用空间少可随时下载手机上观看,随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抓住微课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制作微课时抓住某一章节难点讲透彻又能提高兴趣,这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设计上下功夫。微课中应减少文字,融入大量图片、动画等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容易理解。微课教学形式需要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拍摄视频、设计课程、制作等,需要占用教师教学以外的额外精力投入,可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方式学习相关视频制作软件等,降低微课制作难度,并在大量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会有更多的教师参与投入微课制作中。微课教学形式融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并且有针对性的对课堂重点内容着重强调,对不明确的地方或者难理解的部分做好记录,课堂时间用于同教师面对面交流并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提前掌握相关内容,并且拥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也可以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可在每次课前,给学生提供下次课实验提要及相关微视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线上学习。不仅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机能学实验的兴趣。

3微课教学方法的实施

面对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因此基于微课的教学实施,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并逐步完善和标准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从课前开始深入,通过推荐自制微视频、录屏课件、大量的网络视频资料等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课堂学习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由于我国的学生课堂提问、互动思考能力弱,直接进行课堂提问、交流等可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改变(比如不同教学方法分组方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必须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放弃讲授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设计

机能学实验课前预习的非常重要。学生如不进行预习就开始实验,不仅实验失败率高,而且实验后没有学习收获。基于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提前安排实验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组长安排和督促小组课外学习,通过微课学习进行组内讨论。课堂上随机选择一个小组,限时10min,根据预习的微课内容,提问和讨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询问教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课前学习,而且避免了因学生与老师交流能力缺乏而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更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实验课结束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对本次实验课中遇到问题对学生进行反馈和评价。

3.2教学效果评价

篇4

    1.1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双学位教育就是结合社会对不同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英语能力强,计算机知识丰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专业技术好,知识面广,且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2 双学位教育是彰显学生个性、就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专业流动性非常小,学生一但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学习,一般是不能够改变的,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稳定高校教学秩序,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1]。加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到学校后专业又不能够改,只好硬着头皮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不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双学位教育开展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更多知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100万,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更喜欢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好,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双学位的学生无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就业机会显着提高。

    1.3 双学位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大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外,应注重内涵建设,双学位教育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高校领导重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根据相关精神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的几种组合形式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市场,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与高科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辅修学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临床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具备管理学知识,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较好锻炼,这种组合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2)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有些心理疾病是无法通过药物治愈。这种形式为医学人才解决人们心理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3)临床医学专业+英语专业:就目前而言,西方国家医疗水平较高,能够阅读外国文献的医生就多一条信息来源的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先进技术先进理论。(4)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通过法理学,宪法,法社会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3、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达到本科双学位教育目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应做好如下几点。

    3.1 大力做好双学位的宣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双学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始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双学位”。为保证双学位教育质量,学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双学位的宣传[3]。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解答,印制宣传单,师兄师姐介绍经验,邀请刚参加工作同学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了解双学位制度,了解各个辅修学位情况、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一经确定,就是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修读学位,更能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同时避免因随意选择而导致中途退出,无法获得学位等情况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辅修学位的课程除和主修学位课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抵触,而且有些教师正常情况下课已经很多,根本就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再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承受。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双学位课程精心安排,尽可能的安排教师教学相对较松的时候开展,要优化师资结构,让年轻的教师多承担些任务。除课时酬金外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外出进修、职称晋升等优先安排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各积极性,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篇5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12年分区: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

二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2013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共91个)

北京省(6个):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

都医科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学院

天津市(3个):南开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河北省(2个):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辽宁省(4个):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医学院 大连

医科大学

(3个):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吉林省(4个):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北华大学

上海市(5个):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交通大

学 第二军医大学

江苏省(9个):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江苏大学 南通大

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扬州大学 徐

州医学院

浙江省(3个):浙江大学 温州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安徽省(4个):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蚌阜医学院 皖南

医学院

福建省(2个):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江西省(2个):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大学

山东省(8个):山东大学 济南大学 潍坊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滨州

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宁医学院 青岛大学

河南省(3个):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陕西省(5个):西安交通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中医学院 西安医学

院 第四军医大学

甘肃省(2个): 兰州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

广东省(7个):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医学院 广东医

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2个):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云南省(3个):昆明医学院 大理学院 云南中医学院

贵州省(3个):遵义医学院 贵阳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

四川省(3个):四川大学 泸州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篇6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篇7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篇8

民族的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发展是需要助推、需要规范、需要引领的,尤其是青年教师,更需要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氛围与熏陶,需要规范而明确的管理为其专业发展引导方向、搭建平台、提供契机和条件保障。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如何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心。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凸显的四个“比较明显”和四个“转移倾向”的思想特点与倾向是科学管理的有效切入点。四个“比较明显”是指: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比较明显;学习现代知识与信息的愿望比较明显;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比较明显;向往现代化物质生活的心理愿望比较明显。四个“转移倾向”是指:人的需要重心转移倾向,即从传统的讲究精神需要为主向以实惠的物质需要为主兼顾精神需要的倾向转移;职业稳定性转移倾向,即从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向多种职业选择倾向转移;个人奋斗目标转移倾向,即从追求又红又专的目标向追求业务上的成就为主、政治上的成就为辅的倾向转移;行为态度的转移倾向,即从朴素、踏实、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向洒脱、勤快、开拓的倾向转移。

经过上述客观、综合的分析,我们确立了“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因为思想政治观点直接影响着教育方向、教育质量。第二方面,形成“留人―育人―立人”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留人是前提,育人是中心,立人是目标,开创并形成了“以留人促育人”“以育人促立人”“以立人促教育”的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思路。第三方面,构建阶段性培养机制。把青年教师分三个阶段培养,循序渐进,逐步发展。①新手型教师(教龄0―5年),主要是加强基础性培养工作(熟悉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各类教学情境,获得初步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安排合适的指导教师和支持团队),使青年教师敬业爱岗,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②熟手型教师(教龄5―15年左右),主要是加强成长性培养工作(克服职业倦怠倾向,使教学策略得以澄清、积累、弥补和扩展。采用个性化培养策略,提供展示平台,引入专家、优秀同伴帮助,提炼教育策略和理念)。③专家型教师(教龄一般在15年以上),主要是加强发展性培养工作(提升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思想(哲学层面)。国内外交流,名师工作室,专家引领,反思,科研等)。主要是按照每个教师个体发展的趋势,进行分类培养。例如,以超前教育理念的培训、扎实教学技能的锻炼、独特教学风格的塑造为内容的学术型名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培养内容的研究型教师;以高层次自我发展为目标的优秀教师。第四方面,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关心青年教师的愿望和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引领青年教师处理好物质、学习、自尊、成就、政治五个人生发展需要。第五方面,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保障机制。形成一套包括组织、制度、时间、经费等保障在内的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常效运行机制,有效地保障和促进青年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

青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发展的资本,有效地开发“资源”,科学地经营“资本”,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之一。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激励及保障机制为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使广大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锤炼师能,展示师风,成就师业。

二、科研引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化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把“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转变的关键因素,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早已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自我专业意识等专业素养已向学术型、研究型跨越。面对着知识的迅速更新、信息的飞速传递、有着千奇百怪想法的个性学生,教师固有的知识结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着动态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面对着成为学生的领路者,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必须走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格局,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为了帮助教师完成知识结构的高效重组,实现专业综合素养的可持续提升,我们以科研为阵地,以科研为引领,开展了大量的教科研研究。“十二五”以来,我们开展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活动有321项,其中国家级教科研课题9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市级课题研究171项,获批开展区级课题141项,推出校级课题364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专家引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格局,提出了“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理念,收到了“科研服务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效果。通过课题的规模研究,一线教师深刻地感悟到,做一名现代教师要懂研究、能研究、会研究、真研究,才能确保自己站在教育的前沿,才能高视角、宽视野、深层次地解读教材、服务学生,才能使自己成为专业型教师。我们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完成了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提升的过程,在不断进取中完善着自我、超越着自我,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视野、课堂实效、前瞻思维等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不断实现学术性提升。

三、教研锤炼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技能化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自我专业意识等专业素养见之于课堂,服务教学,这就必须使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技能化。从另一个层面讲,也赋予了以“研究、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教研工作新的使命,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研形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氛围、引领思路,提供最新信息,培育科学理念,解决教学迷茫问题。

基于此,我们创建了“五部曲”教研思路:一是“主题探究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保障”;二是“校际联合模式,引领教师专业追求,为高效课堂教学拓展思维”;三是“课例研讨模式,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为高效课堂教学把舵保航”;四是“科研研究模式,启迪教师专业思维,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基理论”;五是“反思认知模式,拓展教师专业实践,为高效课堂教学储备能量”。

经过教研“五部曲”的联动实践,教师们懂得了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开放的、“进行时”的命题,它贯穿于教师生涯的始终,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教师内在的需求,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表现就是高效课堂;也领悟到作为一名现代教育的专业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到在学习中成长,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四、校本雕塑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化

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其共性,也存在着特性,这是源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各校教师水平、学情的差异。于是,这种基于学校不同需要而进行的校本研究是最有针对性、最体现教师需求的,也是最具特色的研究。

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就积极发动各校教师,集思广益,推出了“特色校本研究”活动。到目前为止,我区各校都依据自己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研究。例如,第二十一幼儿园为了提升早期教育的专业性,开展了“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第五十四中学从评价促发展的角度思考,开展了“以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第七中学着眼阶段教师的成长培养,开展了“促进不同阶段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第二中心小学从教师信息素养入手,开展了“通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的研究;香山道小学从教师个性风格培养入手,开展了“学科骨干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河东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关于‘三级人才链’培养方式对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影响的研究与实践”;盘山道中学抓住教师职业倦怠倾向,开展了“初中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策略研究”;第一中心小学从小学科起步,开展了“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探索和提升对策的研究”;第二十八中学开展了“在成功教育中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第四十五中学为了让教师感到职业幸福,开展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幸福的实践研究”;第一幼儿园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基于集团化连锁园背景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第二幼儿园开展了“在美术领域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这些校本课题是学校教师身边的疑虑和问题,成果是教师的实践和思考,因而其发现问题的深入和精准是不容置疑的,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高效而有特色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科教师在校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还在不自觉间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有针对性,更具特色。

五、自修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化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提示我们: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关键还是在教师自身,只有教师自觉地研修、主动地探究,才会有高效率的持续提升。

篇9

1.1临床轮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

培养模式的区别所在学位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与行业联系紧密,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类型,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医学专门人才;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两类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专业学位是以临床技能培训与提高为主(部分学校也兼顾实验设计),通过18个月的临床相关科室的轮转使学生对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感性认识。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核,而临床轮转是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1.2博采众长,拓宽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临床问题多元化、合理化思维

学生进入临床后,较大部分时间是在相关专业的科室内轮转。通过参与轮转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了解该学科的特点,掌握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疾病临床诊治的技能。同时所接触的导师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同以及导师自身资历、学识及修养不同而使学生受到不同的熏陶,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临床轮转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指导教师,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临床问题多元化、合理化的思维。

2影响轮转质量的因素

2.1导师因素

师资不足、不均,难以满足学生带教要求。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作者所在校现有的导师队伍相对不足,现行研究生培养实行的导师责任制很难做到一生一师。部分热门学科的导师更是严重不足,一师多生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导师1人带9名学生(作者所在校规定每名导师每届最多可带3人)。而部分学科学生数量不足,几个导师共带一个学生。由于在临床工作中导师的大部分时间以医疗工作为主,所以对学生难以做到具体指导:一师多生的师生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学生缺乏教师直接具体的指导;多师一生的则互相推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轮转科室的部分导师对轮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由于各个临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轮转的时间和人数并不固定,给科室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带教教师也难以做到责任到人,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已进入过临床实习,应已具备基本临床技能和进一步自我提高能力,从而忽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操作指导,放松了对研究生学习质量的监督指导。有的科室只让学生做些跑腿、写病历等简单的工作,致使学生产生很大的怨气,部分学生甚至出现跳科现象。

2.2学生因素

对临床轮转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招生生源都是以本科全日制学生为主,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所以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区别,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是叫法不同。大部分学生对临床轮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之轮转科室的指导教师并不能像本学科教师那样悉心指导,所以不愿轮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本科临床能力基础差,技能不精,难以达到培养要求。全日制的本科学生在临床技能操作上的表现难如人愿。部分学生在本科实习阶段中为了考研,根本就没有临床实习过程,所以入科后这部分学生各项操作技能需要从头学起。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等医疗法规的规定,很多手术操作、诊断性检查也难以由学生完成。医院和研究生导师由于考虑到医疗风险等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同时学生也由于不愿承担潜在的风险而放弃一些操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临床经历的研究生,即使他们已通过了医师资格水平的考试,也很难单独处理病人、管理病床和实施手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实践机会而达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2.3管理因素

不能有效合理地支配师资资源。研究生的招生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尽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有据可依,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各学科的招生数都会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尽管管理部门在后期的招生工作中作大量的工作,包括调剂、重新调整专业,但各学科的生源数量还是难以完全按照计划而来。考核机制不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作者所在校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客观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各个二级学科还没有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量化指标的统一标准,目前处于只有量的要求而无质的标准。各轮转科室对学生的出科考核流于形式,轮转质量无法保障。

3保障临床轮转质量的策略

3.1定期规范化培训,增强导师的责任心

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培养质量,作者所在校每2年1次对所有导师进行规范化培训,重点强调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导师职责》、《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等相关规定。通过系统的培训,导师们正确理解了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增强了责任心,规范了指导行为。通过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既宽松又不放任的学习环境。

3.2成立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工作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

由于各二级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求各学科组以二级学科为单位,成立研究生培养工作小组,制定本专业及非本专业学生(轮转)临床能力训练标准及考核计划。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医师可作为小组成员对轮转学生进行指导。组长由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成员为各三级学科主任及研究生工作秘书。三级学科小组成员由本学科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各导师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特点制定出本人的培养计划,填写在《培养手册》中,使学生清晰自己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内科学为例,内科学的研究生工作培养小组负责其下属的8个三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规范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聘请操作规范的医师,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技能,严格出科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

3.3严格导师考核标准

每一年度除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外,各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工作指导小组还要对非导师的指导教师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考核标准要求熟悉研究生的轮转培养考核过程,参与具体指导、监督、评估、考核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行为是否规范,使研究生无论在哪个科室轮转,均有导师组对其进行指导、考核。定期抽检学生成绩,对本专业及非本专业(轮转)学生分别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室轮转期间要定期向导师汇报轮转情况,使导师能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培训情况,并与指导小组交流沟通。

3.4利用模拟训练系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作者利用现有的本科学模拟训练教学系统对基础技能薄弱的研究生统一进行模拟操作强化训练,同时针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诊察技术不规范、治疗性操作无机会等给予仿真人模拟训练。

篇10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做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进行统一,打破原有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界限,使专业学员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职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

1.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创新

现阶段下,我国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多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发展造成了阻碍。

2.教学效率低,质量偏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授课,教师岗位设置重复、授课知识交叉率高,严重浪费了教学人才、教学时间与经费,降低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3.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今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量逐渐减少、生源质量不断降低。传统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也使得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具备应有的专业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企业的需求,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出现了生源短缺,发展困难的问题,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现状;有助于中职学校培养出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有助于中职学校获取到更多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资金短缺和教学人才匮乏的问题,建筑装饰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协调学校内部结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教学人才、缩减教学开支、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解决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成为诸多行业的发展目标,中职学校要想在新的社会经济下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打造学校专业品牌,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1.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教学,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则强调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在教学时间和空间安排上,要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穿行的策略,在理论知识教学结束之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能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上有机的融为一体。

2.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应强化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本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定位,明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激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

3.编写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已经无法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建筑装饰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职学校要根据新的社会形势、新的教学模式制定适合自身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人才定位编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大纲以及计划,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的大纲编写新途径。

4.培养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现离不开雄厚师资力量的支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意味着专业教学对教师能力要求的提高。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应加大对本专业教师能力的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创新与发展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5.建立健全学生评教系统,严格控制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单靠创新型的教学大纲、积极雄厚的教师资源是不够的,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错误,建立健全学生评教系统会减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错误,对教师教学的合理控制和监督将会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量。

篇11

根据设计艺术专业招生特色,延续传统的选拔制度,主要以素描,色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于考生生源的原因,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并不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作选取依据;另一问题,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的差异,在思维的创新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艺术招生问题制约着专业人才素质的形成。

1.2根据我国教育培养特色,艺术专业大学生习惯性思维问题

针对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应试能力远远高于创新能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往往在做一些创新设计作品时,难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提炼创意。产生此问题的原因:“a,经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困惑;b,难以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创新问题;c,如何发挥个人长处去创新设计等问题。”面对着这些思维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体系,对于文化产业,高等院校,学生都有着明显的益处,这也正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根据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每项设计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类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列举出很多不利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被打入就业“冷宫”。根据沈阳新闻网2014/10/14日的报道中了解,“辽宁省各高校7个专业就业老大难其中5个艺术类专业分别是: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不懂得设计创新”。根据教学反馈,各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创新”。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应根据教学特色,建立有特点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设计创新上的思维局限。

2.创新思维在国外教育的重视情况

2.1创新思维体系在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一类的课程,不仅在大学开设,就连中学,小学都有相关课程。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有可能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遭到淘汰,知识有可能因为不断爆炸而变得老化,唯有充满创意头脑永远不会枯竭,忠实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例如,193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1953年奥斯本提出《创造性想象》轰动全球;随后60年代以后,出现几十个创造,创意研究中心。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造发明活动,对美国的经济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2.2日本对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为重视

日本不仅针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培训,并且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加入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例如,1974年,小林由树子女士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致力于幼儿的创意技能,创造性开发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日本培养21世纪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的高级优秀人才。

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剂的作用根据《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阐述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知识,创意和灵感在特定的行业的物化表现”。针对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创新思维体系”凸显重要。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拓展问题和创意提炼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意方法可为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3.2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在高等艺术学院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也称作创造性思维,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新颖的阐述。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忽略设计前期调研”、“设计目的不明确”、“不会对主题进行创新性创作”等问题。学生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样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不利的想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高等艺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建立独特的创意思维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创新”是每项工作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财富。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范围,改良学生固有思维模式[1]。

4.创新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思路

4.1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1.1创新思维前期准备阶段——理性分析设计题材内容,明确设计创作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章节训练明确创作方向,寻找适合的创意表达切入点,避免设计创意作品与设计需求不符合;另一方面,通过此阶段,改善大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点对点”思维模式。(备注:此阶段专业教师要避免学生加入个人观点,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设计需求。)

4.1.2创新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完成“感性思维的清晰性”和“理性思维的逻辑性”。感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想法”多元化为主,专业教师应限定时间,启发学生思维联想,训练大学生对“创新想法”的敏感度,逼迫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下阶段的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创意依据[2];理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思维”逻辑性为主,并以明确的“设计目的”为参照,深入分析的创意是否与“设计目的”相吻合(备注:专业教师应对学生讲授“创新想法与创新思维的区别-想法是感性的,创意是理性的”)。

4.1.3解决创新思维困惑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内容对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增添设计作品亮点。解决创新思维困惑是课题的难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解决能力;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从而达到创新能的提升[3]。”

4.1.4创新思维最终验证阶段——验证最终创意成果,是否准确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验证阶段是创新思维体系的亮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创意进行好坏的甄别,使大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进行反复的考虑才能够实现。

4.2以“大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实践群体,使创新思维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艺术院校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学期,主要接触专业基础课。正式创新思维体系课程介入的最佳时机,故选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实践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依据专业的培养方向,有目的性地加入学科特色。如:“环境设计方向可加入空间思维领域;视觉传达方向可以加入图形创作思维领域;产品设计方向可加入仿生学思维领域等”。

5创意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方法

5.1创意思维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1.1明确设计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准确掌握设计作品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误区,错误制定目的方向。

5.1.2根据设计目的,寻找设计切入点。根据设计目的理解,找到最佳有效信息传达方式。此阶段教师应避免学生的设计切入点过于单一,应多元化。

5.1.3有目的性的借鉴作品,根据已完成“设计目的和切入点”,此章节让学生大量寻找可借鉴的设计作品,争取让学生产生创意兴奋点,为下一阶段作下感性铺垫。

5.2创意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2.1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需要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设计目的感性理解,在特定时间内发散联想并记录所有内容。(备注: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化进行联想,避免联想内容相似)。

5.2.2根据联想内容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和提炼。此环节以“设计目的和创意切入点”为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并发掘最佳创意表达方式。

5.2.3根据已提炼的创意,进行从“文字语言”到“视觉语言”的转换。此环节应指导学生,多样性地表达视觉语言。如:“摄影,手绘表现,电脑制图等”。避免学生只选取同一种表达方式,失去创意思维体系多样性特点。

5.3解决创意思维困惑研究方法

此阶段作为创意思维体系难点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创意思维进行提炼时,往往会遇到创意思维困惑。主要现象为:“a.无论怎样努力创新,最终都不会得到满意的创意表达方式;b.运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创意,但始终无法突破思维局限。”针对此现象,教师应果断提醒学生把思维方式返回原点,回想最初分析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记入的创新想法和理性的创意提炼。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回顾创意初衷,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4创意思维最终验证研究方法

学生要分析:“创意是否清晰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是否准确,巧妙”。以提问的方式验证创意思维的合理性。

篇12

自1998年探索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尤其是2009年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之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造就了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相关培养单位立足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逐渐建立完善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已在广大培养单位中达成共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并轨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3+X”一贯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属于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有效衔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对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2010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了该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范围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的成功为该校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希望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体系。从准确把握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培养模式特色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制订“5+3+X”模式的导师遴选标准及考核体系,形成包含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办法、授位要求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培养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为西部地区培养大批高端医疗卫生人才。

2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并轨培养”的基本思路

2.1 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5+3+X”新型模式进行需求分析 要构建成熟可行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等对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试点单位要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1)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5+3+X”培养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包括培养模式现状,研究生对新型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质量等需求;(2)用人单位对新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3)学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的培养资源情况;(4)有关职能部门对新模式的政策、策略、措施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方面的政策支撑、文件资料、研究进展、相关培训考核情况等。

2.2 完善基于“5+3+X”新型培养模式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要构建“5+3+X”新型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建设一批具备较好资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要拥有良好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应结合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工作经验,利用好实力雄厚的毕业后临床教育教学优势,全面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能力为训练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训体系创新为重点,遵循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逐步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适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符合单位实际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要充分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执业资格培训、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基础,逐步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5+3+X”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有新的认识,要准确把握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趋势,要掌握当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情况,要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准确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构建并实施并轨培养新型模式。

2.4 对新型培养模式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5+3+X”新型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机衔接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涵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这两类体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入学标准、考核办法、毕业授位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这些差异的同时,作者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完全存在并轨培养的可能性。二者宗旨都是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层次较高,都注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培养安排上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如何有效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满足两类不同培养模式的要求,制订出包含师资建设、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培养方案,是解决并轨培养难题的关键。

3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 “5+3+X”新型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促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需要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医学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与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化职业导向,要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有效指导实习医师和下级医师的业务。

3.2 形成完善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摇篮”,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建设。培训基地要做好规范管理,重点要把握“四性”:(1)管理制度要体现协同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项系统工程,培训基地的科教、医政、人事、后勤、财务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配合,各司其职,负责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支撑条件等方面管理制度。(2)临床带教过程要坚持严谨性。培训基地要严格遴选带教师资,有计划安排师资培训学习,使临床带教师资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遵循医学的客观要求,严格按照培训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综合能力。(3)培训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在医患关系处在磨合期的阶段,教学的需求量大和可提供的患者实体实践较少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基地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障学员学习达到培训标准的要求,使学员真正具备临床综合处置的能力。(4)培训内容要融入人文性。培训基地应注重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及职业素质教育,在医疗工作和实践中结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开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从而实现优良医德的传承与发扬。规范评教评学制度,将人文素养纳入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机制和住院医师的结业考核机制。

3.3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把握培养单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差异,寻找二者在入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方面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这两种培养体系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即纳入并轨培养的博士生既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历又能够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

3.4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5+3+X”新型模式系统方案 (1)要明确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新型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还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要建设好课程体系和临床轮转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质量。(3)实现“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4)实行“三证关联”,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授位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5)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相关政策支持包括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学校政策有效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等。

4 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4.1 创造性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通过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政策,对现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有效对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

4.2 率先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录相结合,培养与培训过程相结合,授位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解决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难题,构建起“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