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1-13 09:4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发展的利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发展的利弊

篇1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利益关系,就抓住事物的根本;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就把握住工作关键。因此,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

计划经济下的利益格局,由于权力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与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干和干一个样”,使人们普遍失去了劳动的积极性。实行改革开放后,我们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克服绝对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政策的鼓励下,通过合法的劳动先富起来了;有些人通过卑鄙的手段攫取了社会的大量财产;一些把握社会权力的部门和个人,钻政策的“空子”得到了许多物质利益;还有一些社会中的特殊职业群体,利用对行业的垄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贫富差别日益拉大。有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中,20%的人拥有整个社会80%的财富,而另外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利益格局的变化,使社会的公平公正受到严重影响,挫伤了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减弱了社会发展动力,加深了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阻碍了科学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当务之急是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加快发展。

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密切关联。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关键是突破旧的机制体制的束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从“大而全”的全能政府向“小而优”的有限政府转变,从以管理、统治为主向以服务、治理为主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要靠深化改革。而改革本身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个人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勇于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破除官本位思想,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社会公共资源更公平、公正地分配。

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要破除狭隘的局部利益观。从长远看,通过改革,各方面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将更趋于合理。但在实施中,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难以做到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同时同程度地受益。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坚持以大局为重,把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以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全局的利益。不允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不允许存在损害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许存在损害全局利益的部门利益。要正确把握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切入点,缩小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多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篇2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7-0048-03

在我国,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人心目中,行政管理学没有清晰的学科定位,没有明确的学术人群,也没有产生足够广泛的影响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回避的一点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行政管理学没能回应和满足时代提出的需求,其存在的现实意义遭到质疑。实际上,一门学科的地位最终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所涉及的现实领域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亦是如此。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科必须以问题研究作为其重要路径,强化问题研究意识,增强问题研究能力,进而提高其理论的解释力、包容力和影响力。

一、行政管理学科中问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问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对象,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以问题开始,以实践或者理论问题开始。”[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既表现了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高度,又成为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学者王晖指出“人们确定了认识目标以后,接踵而来需要考虑的就是为达到目标,思维应该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认识的形成,都是从问题开始,并逐步展开其理论的。对问题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2]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他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的生命力将随之枯竭。”[3]对于行政管理学科来说,凡是令人感到疑难困惑并且是有意义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是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对象。

1.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产生的本源。回顾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行政管理学科自产生开始就是以问题取向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职能的日益复杂,美国学者威尔逊主张建立一门学问去研究探讨政府应当在多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威尔逊和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比较分析,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从而实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泰勒、法约尔等学者积极倡导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推动政府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主张将官僚组织和行政效率作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并将“科学化”视为实现政府目标的根本手段。可见,行政管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研究,其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动方式就在于对时代提出的行政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

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体现出问题取向的特质。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及时捕捉行政改革过程中重大难点、热点问题并作出解答。正是在这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很快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2.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问题研究”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行政实践问题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过程和结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及该类问题的了解、评价和解决,还有助于为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服务。问题研究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行政管理学科建构之中时,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就能切实推进。问题研究也是理论和实际之间互动的起点。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强调现实性和体验性,从而使行政管理学者有机会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境。行政管理学者通过考察现实问题和具体的工作情境,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实践中去探寻问题的来源,使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个整体。

篇3

旅游寓消费于生产,寓生产于消费,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交汇点,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部。抓旅游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本身,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要求,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去定位和把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旅游业是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推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商品生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诸多产业的发展。既要统筹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又要促进与其他产业的协作与互动,不仅把旅游经济做大做强,而且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把旅游业作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扩大就业始终是我们抓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在新增就业中旅游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市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达到百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就业上万人。要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的优势,使旅游就业成为我市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开放的响亮品牌。旅游资源是我市的优势资源。在近年来举办的大型招商引资、经贸合作中旅游项目都是备受关注的重点。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要进一步打响这个品牌,用好这张名片,以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我市扩大开放。四是把旅游业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我市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要高度重视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旅游中传承和弘扬我市特色文化。

二、在旅游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旅游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理念。要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游客的视角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对旅游经历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同时,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当地群众的利益,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把发展旅游与当地群众的利益脱离开来、对立起来,不顾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最终也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旅游发展过程始终的每一个行动,落实到旅游服务的每一个细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旅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总的来讲,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很不够,效益不高、结构不优、粗放经营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建设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要求还很不相称。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使旅游经济的增长从外延扩张转向外延与内涵并重,由数量型增长为主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把功夫下在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上,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几个景点和门票收入上,一味地拼资源、拼投入、拼硬件。广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大市,但旅游总收入高居全国第一。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强不强关键看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程度。要搞好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深度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

三、在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近年来,一些镇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规划,就盲目上马;有的在景区内违规开发,严重损害生态环境;有的各自为政,滥建乱修,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遭破坏,再来恢复治理十分困难,有的甚至无法恢复。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先生对四面山景区开发建设进行指导时,提出了要尊重伟大的大自然,尊重农民融入大自然的智慧,尊重古人的历史成就和前人的艺术创作,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区。我们一定要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五个更加注重”:一是在大力开发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特色旅游,把旅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使旅游业向各个行业延伸与辐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二是在大力开发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在旅游产品上形成互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互动,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和合作发展的局面;三是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旅游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在积极发展市内旅游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客源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实现旅游的良性互动;五是在加快培

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75-02

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提议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毕节试验区是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作出了“工业强省”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抉择。

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面临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央企扩张发展、中央对试验区的倾斜支持、贵州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等难得机遇。近一年来,试验区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在七星关区小坝镇和金沙县分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进了力帆骏马振兴汽车有限公司和兴国实业等多家公司,加速了七星关区的工业发展。同时试验区从河南、山东等地引进多家大型煤炭公司。这些公司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收购小煤矿,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 生产实习的作用与意义

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及意识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节学院是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服务于试验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办学目的,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是毕节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推动试验区经济发展也是该院的发展目标。作为毕节试验区工科类学校的龙头,培养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性人才是该院的办学目标。因此,对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 当前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分析

1.企业不愿接收,缺乏良好的外部实习环境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大量学生安排在同一企业、同一车间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场地显得过于拥挤,这就势必分散操作工人的注意力,并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企业是经济利益的创造者和获得者。出于对关键技术的保密和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的考虑,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学生的生产实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很难联系到实习单位,就算勉强联系上了,企业的接待热情也不高,导致学生接触的东西非常少,根本达不到生产实习的质量要求,严重影响了实习的作用。

2.实习经费短缺,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虽然学校对学生实习经费的投入有所增长,但也相对缓慢。随着物价的升高,交通、食宿等费用也随之增长。同时,许多企业对待学生的生产实习由“欢迎”到“不热情”,再到“谢绝”,对学生收取的实习费也逐年增加,甚至超过学校的投入。这些因素造成实习经费的短缺,导致实习时间的压缩,学生难以深入到实际生产岗位,对生产流程了解模糊,从而使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

3.指导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毕节学院的工科专业属于新建专业,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虽然青年教师的增多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进一步优化,但大多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一线生产工作的经历,独立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与水平相对较差。同时,学生人数的增长也使得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组织难度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4.实习内容单一、枯燥

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是:企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在车间里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同时对学生讲解相关的流程和操作。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厂级安全教育、生产与技术发展概况和车间实习参观等内容。这样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看、记录,不能亲身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单一、枯燥的实习内容不但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还滋生了他们应付了事的态度,从而影响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在21世纪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创业和就业四种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及工程实践活动。加快生产实习内容的创新研究的步伐,加速对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尽快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多方努力,实现多元化的生产实习模式

1.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实行“小班化”教学

良好的、稳固的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针对当前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生产实习的情况,毕节学院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从小做起,争取学校下属企业化,不但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外部环境,还能节约实习经费,同时还能增加学校教学经费。学校逐步增大对学生实习基地、实训中心建设的投入。目前,学校对实训中心的建设又投入了42万元的采购经费,另外还有约80万元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采购项目近期拨款。

篇5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本质和关键,从大量信息中发现问题,又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领导者的组织指挥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善于审时度势,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正确地审时度势,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有战略的眼光、精于预见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功力。要目光远大,对时局和态势有深刻的洞悉力,对时势的变化和发展有科学的判断力,对影响时局走向和趋势的各种因素有准确的辨别力,善于从战略上、宏观上正确把握形势的发展。要有面向未来的超前思维,在充分了解事物过去和现状的基础上,准确预测事物长远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做出合乎时势、顺应潮流的正确决策。

二、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众多要素相互影响、联结互动的复杂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正确反映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准确把握发展的联系和过程,科学整合发展的要素和力量。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决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在决策过程中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和推进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着力点放在防止决策失误和提高决策水平上,通过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规范化、程序化的决策制度,使决策真正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科学统筹好各方面发展,使各项工作分主次、有轻重、按秩序地展开 ,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善于抓住关系全局、牵动大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全局的发展。要自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要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不断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有机统一起来,把握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局势的发展变化,抓住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发展局势,领导干部要走出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困惑或两难选择的困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善于从全局高度对发展局势作出事实求是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决断。既要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多目标并存和多目标选择的需要出发,善于在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的基础上,灵活变换决策目标和策略;又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形势,灵活调整和改变力量部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科学发展。只有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好发展的有利形势和条件,果断决策,主动出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科学发展的最佳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83-1

1 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 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 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 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 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 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篇7

能不能知己之弱,是衡量校长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校长要把识己之弱作为修身的重要环节来抓。

一是自省知弱。校长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从成功和失败中寻找自己的优长和弱项;每阶段工作结束后都要对自己的弱项进行梳理分析,形成综合明确的认识;每经过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周期都要作一番冷静而全面的思考,得出理性的结论。通过循序渐进的自省,找出自身之弱。

二是“纳谏”知弱。自己看自己往往不一定准确、全面,不及旁观者清。因此,校长要广开言路,经常主动请师生给自己找缺点、找问题,请师生当裁判,诚恳虚心地接受师生的批评,从大量的外来信息中找出自身之弱。

三是比较知弱。有比较才有鉴别。校长如果不注意看别人的长处,陶醉在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中,就不会清楚地看到自身的“瑕疵”。比较,最重要的是选准参照系。校长要对照职责要求和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标准找差距,更重要的是要与自己身边的优秀同志比,与各级各类校长的楷模比,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

适度亮弱

亮弱是校长智慧和领导艺术的巧妙体现。校长适度亮弱,不仅不会影响其在师生中的形象,反而更能赢得师生的信赖,因为师生从校长身上看到了诚实可信、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对其会油然而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校长要充分利用个人述职、汇报思想、谈心交心、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时机,真诚地、适度地向上级、同事、师生亮出自己的短处,在求得帮助与理解的同时,也给组织和师生一个真诚可信的形象。

适度避弱

校长在一所学校、一项工作中担负着特殊的角色,其能力素质对学校科学发展和任务完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校长应有意识地、适度地回避一些自己不擅长、不精通特别是重要岗位的工作,以减少自身之弱给整体利益、学校科学发展带来的损失,避免为完成任务带来障碍。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不要图一时之利勉强赴任,而应“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在学校科学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权衡利弊。尤其是年轻有为、有潜力的校长,更应注意这一点。校长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工作实施领导时,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听取并尊重内行的意见,慎重表态、慎重拍板,不要强调个人权威,凡事都搞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参与集体领导时更应如此。

尽力克弱

克弱是校长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径。只有勤于克弱、善于克弱的校长,才能不断适应环境和岗位的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紧跟学校科学发展的步伐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克弱,贵在自觉,关键在勤奋。校长无论在何种环境、何种岗位上,都要有忧患意识。校长还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机制的转变、岗位的转换,自己的素质会不断地出现“脱节”和“缺口”现象,昨天的“强”如果不注意进一步充实,也会变为今天的“弱”。因此,校长要注意不断更新观念,坚持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素质,持之以恒地补弱,长期补、经常补,求深化、求突破、求提高,使自己每天都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校领导岗位上。具体讲,抓以下三点。

1.讲究方法抓。这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抓工作落实的辩证法,分析弱项之所以为弱的原因,研究抓弱项的措施和办法。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切实在增强抓弱项的实效性上下工夫。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增强宏观谋划抓弱项的能力。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要集中师生智慧,发挥师生作用,总结师生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抓好弱项工作的金钥匙。

篇8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篇9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10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11

1“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

启动“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推进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足广大农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看:帮扶为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是为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与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是一致的。通过帮扶,5年内使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人员素质、医疗水平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相同的。帮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相符的。“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真正体现了社会进步,体现了尊重人权,体现了公平正义,更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全省卫生系统领导干部把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履行卫生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

2“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是推进落实医改的新举措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骨干,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综合枢纽和重要载体,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农村医改工作的重点在乡镇卫生院,绝大部分医改任务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绩效工资,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一体化管理等。

《黑龙江省卫生系统“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十帮”,即:帮政策水平提高,帮规划任务落实,帮农村医改推进,帮服务体系完善,帮基础能力建设,帮人员素质提升,帮技术能力提高,帮对村业务指导,帮保障机制建立,帮医德医风改善。重点完成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基层人才培养等6个方面具体帮扶任务。这些都是农村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大力推进国家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根本任务的落实。笔者认为,将推进农村医改的政府属地化管理责任转化为全省卫生部门的共同责任,实行医改的双重责任管理,即当地政府属地化横向管理和全省卫生系统的纵向管理,并将医改任务贯穿于帮扶行动的全过程,以帮扶促医改,以帮扶促建设,以帮扶促提高,是对医改内涵的深化。

3“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新途径

“帮扶农村卫生先锋行动”是黑龙江省卫生系统一次规模大、历时长、形式新、内容实的大型惠民行动,是对各级卫生部门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卫生领导干部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检验。

一是有利于卫生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的实质是价值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和谐及环境保护,就是衡量政绩观的主要指标。把是否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对干部的根本要求。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

篇12

工业服务处所承担的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复杂,为了能更好的把工作做细做实,他们立足岗位,胸怀全局,心系基层,干实事,出实绩,见实效。面对当前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大批淘汰、冶金矿山的无序无证开采,他们在深感工作压力之大的同时,更清楚承担责任之重。为了摸清几大行业的底数,多次深入到采矿点、水泥企业、陶瓷企业和造纸企业检查调研,对每个行业的发展概况、每个县区企业的情况,每个企业的装备状况,都做到了如指掌。同时,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建立了水泥行业、焦化行业、矿山行业的周报制度,指导企业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针对全市选矿企业尾矿库的现状,他们积极探索矿山行业科学绿色发展道路,认真组织调研,撰写了《应用新技术建绿色矿山》的调研报告,召开了全市“应用尾矿干堆技术,加强矿山企业管理现场会”,提高了尾矿安全系数,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环境的破坏,这对提高全市冶金矿山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又好有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我市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为企业配置铁矿资源2400万吨。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制定了《*市水泥工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实施意见》。面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巨大压力,他们一方面,积极跑省进京帮助申请落实淘汰落后奖励资金,并在水泥行业首创了“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补偿,使用落后产能实行购买”政策,今年9835.3万元补偿金已全部落实到位,调动了企业淘汰落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谋划产业升级项目,谋划转产转业项目。仅去年下半年,就帮助*华城水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向省申请核准了2个日产4000吨水泥项目和3个粉磨站项目,使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完成了等量置换,完成了产业升级,既保证了资源环境的持续优化,又兼顾了县区的地方利益,既保护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又很好地处理了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问题,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我市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了66%。

二、淘汰落后产能依法依规

对企业实施关闭取缔淘汰落后,是一件政策性强、程序复杂、环节重多的工作,有时还需要冒着一定的危险来完成,因为一旦处理不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工业服务处的同志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主动走向基层,深入企业做工作、讲政策、谈利弊,帮助企业想办法、破难题、谋出路。他们按照“断后路、给出路、创新路”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丰董公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完成了对丰董公路的全面综合治理,彻底改善丰董公路沿线环境状况。在去年淘汰小水泥产能370万吨、小造纸产能10.6万吨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拆除机立窑19座,淘汰造纸机及生产线14台套,淘汰落后产能5.19万吨。与此同时,他们还多次冒着危险、深入现场、调查取证,以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勇气,保证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如:遵化市一农民电话举报该村一关闭取缔企业重新死灰复燃案件,为掌握企业非法生产的证据,处长杨健和同事驱车一百余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终于在该村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采矿点,周围有十余个年青人在附近游荡,对陌生车辆进行盘查,就是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终于把一个多次举报未果的采矿点彻底取缔。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近两年来,他们共关闭取缔矿山企业750余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