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09:4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Key words: XML;data model;red tourism resources websit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98-02
0 引言
随着“红色旅游”在中国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广西百色市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老区,凭借自有优势,逐渐成为中国南疆红色旅游的一颗耀眼“红星”。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务的发展,旅游信息网站和基于网站的旅游业务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从目前百色旅游资源网站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大多是基于HTML的。尽管 HTML在布局、外观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缺乏对内容的表达能力,在可扩展性、语义、超链接等方面具有先天不足,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等领域的多态信息的交互、传输和再现的需求。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所具备的新特性有助于大幅度改善公众在网络世界里的交流方式,特别是对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旅游网站中涉及大量旅游景点的信息,而景点的信息包含大量的数据,如何实现大量的数据在服务器中很好的存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利用XML能够很容易的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处理,经过编程计算,形成特定的数据格式,便于前台网页的快速读取和数据交互。如果能够用XML语言进行旅游资源网上信息,无疑能够对百色旅游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1 系统结构与功能
1.1 功能流程 图1为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流程。从逻辑上可以把整个系统分为三个部分,景点查询系统,订票系统以及论坛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景点信息都是XML文档形式存在,采用XML文档定义的好处是可以采用XML安全管理机制,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可扩展性,也实现了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的用户主要有两类:会员和管理员。系统为不同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服务与权限,管理员拥有的权限最高,他可以对会员管理、景点管理、公告、论坛管理、订单管理等进行操作;会员具有注册或登录、查询需要的旅游信息、订票、留言评价景点及查看网站的最新新闻或公告等。
1.2 网站结构设计 本网站基于客户端、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结构。具体数据处理流程如下:
①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出获取数据;②服务器通过DOM从XML中读取相关数据,查询数据库服务器上的数据库;③数据库服务器将查询到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④服务器利用DOM读取数据并动态生成XML文档,传送回客户端。
2 XML技术在景点系统中的应用
2.1 数据模型分析 旅游景点信息包含景点ID、景点名、景点门票单价、网上订购单价、时间、有效时间、景点介绍、景点图片等字段构成。XML是采用树形逻辑结构描述数据,XML文档中的元素形成了一棵文档树。这棵树从根部开始,并扩展到树的最底端。设计基于XML的描述规范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有关数据对象的数据模型,并将其转换为树的形式,图3为景点信息字段转换成的数据模型树。
2.2 用XML文档描述旅游景点信息 XML数据源多种多样,根据具体的应用,大概可分为以下两种[1,2],一种是XML纯文本文档,即XML纯文本文档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简单的,将数据存储于文件中,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方便地读取,通过加以样式信息在浏览器中显示,或者通过DOM接口编程同其它应用相连。第二种是关系数据库,其数据来源是对第一种来源的扩展,其目的是便于开发各种动态应用,其优点则在于通过数据库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然后再利用服务器端应用(如ASP、JSP、Servlet)等进行动态存取。这种方式最适合于当前最为流行的基于三层结构的应用开发。
XML随时可以新增字段,只要吻合XML schema的定义,字段便可以弹性置入;相对而言,关系型数据库一旦要修改字段,牵动的范围相当大,既会影响到过去的数据,与其它数据表的关系也必须一并思考在内,在变动的弹性上较小。利用XML表示的文档结构,可以使数据库的应用变得更加简单,使数据的表示、存储、检索、交流和更新更加简洁,使资源库的建立更加方便。
图2中,XML文档形成了一种树结构,它从“根部”开始,然后扩展到“枝叶”。
在定义旅游景点集的XML文档(即“travel.xml”)中,定义根节点名为“travel_info”,其结构如下:
大王岭
180.00
156.00
2012
大王岭森林覆盖面积93.5万亩,森林景观苍翠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是国内首个原始森林漂流峡谷。漂流全程5公里,起点到终点落差126米
dawangling.gif
2.3 XML文档多样式显示 如果在浏览器上直接浏览XML文档,看到的只是经过一定处理的源文件,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只显示元素的数据部分,XML文档自身不能决定如何显示信息,所以要将XML文档中的数据部分显示出来必须借助其他的工具,如级联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CSS)和可扩展样式语言(Ex-tensible Style languag,XSL),通过样式单告诉浏览器如何格式化每个元素。
可扩展样式语言(XSL)的任务是将XML文档元素中的数据以特定的形式替换出来[3]。XSL文档本身就是结构完整的XML文档,即XML的有关规则同样适用于XSL。XSL文档是一系列模板规则的集合,每个模板规则对应于树形结构中的某个节点,并规定如何替换这个节点及其子节点的节点值。一个XSL样式表包括如何从XML文档中拿出信息以及如何把它转变为另一种格式的指令。XSL处理程序读取XML文档并将读入的内容与样式表中的模板规则相比较,如果相匹配,则按照样式表中规定的形式将树形结构中相应节点的节点值替换出来。
在travel.xml文档中第一行的处理指令:,将XML文件链接到XSL文件,在浏览器显示XML文件之前,先将它转换为HTML,实现使用.xsl规定XML向HTML的转换。XSL是首选的XML样式表语言,当我们在IE中打开该XML时,浏览器根据其中规定的XSL的位置去得到该XSL,并通过XSL处理器将XML和XSL结合成为XSL定义的输出格式。
3 小结
XML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数据表示格式,具有超过其他格式的一些优点,这些优点己起到了帮助它反馈其他存储信息途径的作用。目前,尽管还存在部分尚未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XML技术自身的成熟,在网站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必将日益广泛,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向中部转移,境外投资也不断涌向中部地区。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得以飞速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休闲意识,养生健康意识也在转变。在国家实行周末双休制度下,时间的分散性使得短距离、短时间的城郊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尽管城郊旅游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一个对城郊旅游的合理准确的功能定位,这也使得有关部门在做城郊旅游规划或者制定一些旅游政策时没有针对性,而潜在旅游者和旅游者对当地城郊旅游的形象感知也不深,总之吸引力、感召力不够。
一、城郊旅游的概念
城郊作为城市的后花园,是距离城市居民最近的自然区域,但其范围或边界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城郊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综合概念,而且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城郊难以用明显的分界线来界定,本文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来定义城郊旅游。城郊旅游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车程一般在2小时以内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乡村旅游类型。城市郊区凭借其近距离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宜人的气候环境、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等优势,成为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短时间出游的目的地,由此给城郊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二、赣州城郊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污染、噪音加剧、城市公园饱和,使得人们更渴望离开闹市来放松自己。从1995年新《劳动法》规定五天工作制到新的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黄金周格局。经济条件的许可,时间的分散性以及旅游公交和私家车的发展都为短时间、短距离的城郊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
据专项调查显示,赣州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539.38元/人)远远低于南昌(645.28元/人)、九江(629.38元/人),甚至低于省内平均水平(566.26元/人)。旅游消费结构方面,赣州游客的长途交通费占的比重较小,这清晰地反映出赣州游客市场近域性特征,游览和住宿的花费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都反映了赣州目前主要是以近距离的城郊旅游为主。
三、赣州城郊旅游功能定位的分析
点―轴理论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沃纳.松巴特等人提出。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运用点―轴理论赣州市城郊旅游发展可以以323国道和京九线为两条主轴线,赣州市、瑞金市、龙南县作为三个增
长极。
(一)以赣州市中心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在赣州周边县市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其中市近郊、赣县、于都、兴国以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为主,包括多种古建筑(郁孤台、八境台、文庙、白鹭古村、七里镇古窑遗址等)、古代工程(宋城墙、福寿沟、古浮桥、古炮台、大余梅关古驿道等等)、古文化(赣巨人文化、古戏曲文化、石窟造像、摩崖题刻文化、风水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古街(灶儿巷、南市历史街区、中山历史街区、八景台古玩街等等);革命遗址遗迹:兴国六园、于都出发地――第一渡遗址、信丰广场、通讯社等等。而南康、上犹、崇义主要以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主,包括南康黄龙村水库、上犹陡水湖、崇义阳岭、上堡梯田等等。基于赣州城郊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比自然生态景观更具有比较优势,以赣州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应该以历史文化休闲游为主,自然生态游为辅。
据江西省旅游局《关于2010年江西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赣州游客出游目的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会议、宗教、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非常少,仅占到10%左右。这虽然暴露出目前赣州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现实,但也可以看出以休闲观光游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基于此,城郊旅游发展的规模和范围才能更好的与市场对接。
(二)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1.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曾还作为中国的“京都”。江西省有14个中央苏区县,其中有11个分布在赣州,而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都是中央苏区县。这些县市都因为曾经作为战场,或者伟人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而留下众多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这里是战略转移的根据地,万里的出发地,无数英雄豪杰的诞生地,红色歌曲和红色影视剧作的发源地。各县市城郊旅游资源数量、品质不同,具体可以归纳如下:瑞金、兴国、于都红色游占明显优势,而会昌、石城、宁都、信丰、寻乌绿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所以把具备这两种特色的景区归纳为红色+山水综合型景区。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中,每个县市可以把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一分高低,如瑞金城郊旅游资源中红色资源要多于绿色;而信丰绿色旅游资源要多于红色旅游资源等等。但是从品质和声誉度来说,这些县市都是中央苏区县,首先因红色而闻名,绿色只是起到“绿叶”配“红花”的效果。居于红色革命遗址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是记录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独特的教育功能(公务考察学习、在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殿堂、军队训练场所、企业管理),结合绿色山水,对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为以323国道、206国道为轴线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绿色生态为支撑的红色生态文化休闲区。
2.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市场条件分析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协会”的召开,“红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形成之后,区域合作能力不断提升。瑞金、兴国、信丰等作为中央苏区县,“红三角”地带之一,其影响力的增加,客源也会不断增加。323国道正是与福建和粤北革命老区连接的一条交通要道,承载了很多互动客流。这些客流当中有很多是政府部门、国营企业、教育机构的人群,要充分把握他们之间公务交流、商务游憩、教育培训的各种不同需求等,设计出不同的时尚线路。而以瑞金为增长极的的城郊地区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和自然生态城郊旅游资源有条件设计一个符合社交需要、文化休闲的接待场所。基于此,对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仍着重于红色文化休闲。
(三)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1.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以客家文化为重,主要包括客家建筑、客家民俗风情和客家方言。龙南县人把客家母亲雕像和客家围屋建筑微缩到了龙南县龙翔广场上,浓缩了客家围屋文化。客家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大多座落在农村(郊区),客家民俗文化大多起源于农村,客家人借助农村(城郊)文化这个载体充分挖掘和推介客家文化。开展舞龙、舞狮、客家山歌、客家厨艺比赛等与客家文化有关的活动,让人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活动品味客家文化的厚重,通过生动活泼的竞技比赛获悉客家文化的成果,使农村(城郊)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舞台。而相对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自然景观资源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如龙南小武当山、定南九曲度假村,安远三百山,寻乌青龙岩风景区,全南宗教旅游胜地天龙山、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车八岭、龙兴湖、瑶族山寨等,信丰脐橙林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森林公园型,温泉度假型,宗教型和农家乐型。它们都具有绿色、生态、休闲的特性,是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居于此,可以将它定位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而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的总体功能定位可以定位为:京九线上,贯串客家文化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
2.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龙南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这一历史渊源,加上客家人爱国爱乡、不忘祖宗的个性,吸引了大量的闽、粤及海外客商人回乡探亲访友或者寻宗问祖。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地区,龙南、全南、定南、安远、信丰、寻乌基本上都是全县通客家方言。而这些地区以客家文化为纽带,以旅游节庆活动为契机,吸引了来自赣州周边地区、广东、福建、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外的客籍华侨游客。其中有大部分是客籍商务客人,他们要求高档、舒适、省时、别具一格的行程。根据以龙南为中心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来设计一个高品质的专门为商务提供服务的休闲度假场所可以满足其要求。因此,从市场的角度看,以龙南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应该还有“商务休闲区”。
五、结论
综上三个区域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分析,以及赣州市城郊旅游现阶段的功能定位分析,本文给赣州市城郊旅游总体功能定位是:
1.以历史文化休闲游为主,以生态游为辅的旅游区。
2.以323国道、206国道为轴线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绿色生态为支撑的红色文化休闲区。
3.在京九线上,贯串客家文化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及商务休闲区。
参考文献
1.张波:《赣州市旅游局局长张波谈赣州旅游发展》.中国赣州网.时间:2007年6月14日9:10.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2.钟朝阳:《谱写赣州旅游业的新篇章》.中国赣州网.2009年10月.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将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升格为国家战略。2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把黔中经济区纳入西部重点经济区的经济布局,明确其目标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同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黔中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这一系列对贵州的文件和规划中,在“三化同步”的贵州发展战略中,都显现出一个相同视点――旅游业,其文化背景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十报告中,首次单列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已超越了节能、环保的实践层次。
(二)国内产业转移为贵州旅游文化凝聚了人气
为应对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国际形势,我国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东部沿海一些产业向西向贵州转移,以及本省对内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外界对贵州社会历史的认识更加迫切,与贵州的文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形成不可忽视的“气场”。
(三)原生态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责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贵州旅游具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文化和山地文化特征,并带有中原文化的烙印。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资源形成旅游的自然优势,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特优势,这是贵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旅游文化学科中几个概念的浅解
“旅游文化”一词,在今天曝光度不低。就其内涵,一般来说,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外延很广,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建筑、生态、园艺、公共关系等学科。一般采用“总和说”来定义“旅游文化”,但特点并不鲜明。也有“旅游民族”说的观点,即认为旅游文化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这是从旅游文化的民族特殊性来定义的。
旅游文化归根结底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形态,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以旅游客体(以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山川等组成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主体(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和感受者。笔者更赞同“碰撞说”,即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不可缺少的桥梁,就是旅游媒体,连接旅游主体与客体,是旅游文化的发现和传播者。再好的旅游景观,没有人去发现、宣传、保护,不能真正成为旅游资源(旅游客体)。因此,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此,媒体不仅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更包括从事旅游宣传、歌赞旅游的人,如诗人、作家、记者、歌者、民俗学者等。如此,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文化系统。从基本组成来看,旅游作为一门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服务团体和从业人员(旅游局、旅行社、导游等)。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从雄奇、神秘到绮丽,不同特点的景致星罗棋布,有“公园省”的美称。贵州全境生活着苗、彝、侗、水、布依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9%,蕴含多彩多姿的山地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和人类遗产。其中,世代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为世界非物质遗产,水族的水书遐迩闻名。更有大哲学家王阳明、一代经营之神沈万三等非黔籍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及安顺地戏、屯堡文化的大明遗风与江南遗韵等,还有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贵州旅游文化的根基。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抢救和保护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是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二是有组织发掘、整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如名胜古迹的修缮、民间传说的梳理和编撰:三是民间技艺、节庆、历法、医药、传统体育、原生歌舞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有传承人;四是积极推动贵州非物质遗产世界“申遗”:五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注意环境保护。
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并向世界“申遗”,是发展贵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因为非物质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综合性、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具有不可复制的垄断性。“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这样的话只来自侗族世居的民间。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克服存在的“短板”问题,如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此配套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省内国际航班,只有贵阳到曼谷)。
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与文化结缘。少林寺如果离开了少林文化,不过是普通的寺庙。唐朝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歌,让寒山寺名扬天下;郑绪岚亮开嗓子,一曲《太阳岛上》让哈尔滨松花江北岸不起眼“太阳岛”几乎家喻户晓:一部电影《庐山恋》,胜过给庐山打专门广告上万次。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必以文化内蕴为灵魂。因此旅游文化,除了民俗学家、园艺学家、博物学家等参与,还应有媒体人和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参与。
(三)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
第一,观念的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不只是旅游服务行业的事情,如前所述,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因此,就需要政府和服务行业、文化新闻界和民间多方努力。
第二,战略思维的创新。旅游文化要与文学艺术结缘,借文学艺术之光照亮旅游客体。借开展活动的行为文化和影视文化宣传旅游,已成为宣传战略的重要一环。就本省人才资源来说,是做得到的。这类影视剧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与文化创意产业结缘,把创意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中,如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与市场运作、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的策划等。
第四,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把贵州旅游文化做成品牌,并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建立、完善常态化、动态化的“网上贵州旅游”数字化平台,实现宣传域面的全覆盖。
第五,借鉴外省乃至国外好的做法和运作模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第六,通过旅游学校、旅游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旅游文化”一词,在今天曝光度不低。就其内涵,一般来说,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外延很广,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建筑、生态、园艺、公共关系等学科。一般采用“总和说”来定义“旅游文化”,但特点并不鲜明。也有“旅游民族”说的观点,即认为旅游文化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这是从旅游文化的民族特殊性来定义的。
旅游文化归根结底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形态,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以旅游客体(以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山川等组成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主体(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和感受者。笔者更赞同“碰撞说”,即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不可缺少的桥梁,就是旅游媒体,连接旅游主体与客体,是旅游文化的发现和传播者。再好的旅游景观,没有人去发现、宣传、保护,不能真正成为旅游资源(旅游客体)。因此,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此,媒体不仅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更包括从事旅游宣传、歌赞旅游的人,如诗人、作家、记者、歌者、民俗学者等。如此,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文化系统。从基本组成来看,旅游作为一门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服务团体和从业人员(旅游局、旅行社、导游等)。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从雄奇、神秘到绮丽,不同特点的景致星罗棋布,有“公园省”的美称。贵州全境生活着苗、彝、侗、水、布依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9%,蕴含多彩多姿的山地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和人类遗产。其中,世代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为世界非物质遗产,水族的水书遐迩闻名。更有大哲学家王阳明、一代经营之神沈万三等非黔籍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及安顺地戏、屯堡文化的大明遗风与江南遗韵等,还有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贵州旅游文化的根基。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抢救和保护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是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二是有组织发掘、整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如名胜古迹的修缮、民间传说的梳理和编撰;三是民间技艺、节庆、历法、医药、传统体育、原生歌舞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有传承人;四是积极推动贵州非物质遗产世界“申遗”;五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注意环境保护。
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并向世界“申遗”,是发展贵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因为非物质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综合性、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具有不可复制的垄断性。“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这样的话只来自侗族世居的民间。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克服存在的“短板”问题,如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此配套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省内国际航班,只有贵阳到曼谷)。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与文化结缘。少林寺如果离开了少林文化,不过是普通的寺庙。唐朝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歌,让寒山寺名扬天下;郑绪岚亮开嗓子,一曲《太阳岛上》让哈尔滨松花江北岸不起眼“太阳岛”几乎家喻户晓;一部电影《庐山恋》,胜过给庐山打专门广告上万次。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必以文化内蕴为灵魂。因此旅游文化,除了民俗学家、园艺学家、博物学家等参与,还应有媒体人和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参与。
(三)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
第一,观念的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不只是旅游服务行业的事情,如前所述,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因此,就需要政府和服务行业、文化新闻界和民间多方努力。第二,战略思维的创新。旅游文化要与文学艺术结缘,借文学艺术之光照亮旅游客体。借开展活动的行为文化和影视文化宣传旅游,已成为宣传战略的重要一环。就本省人才资源来说,是做得到的。这类影视剧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与文化创意产业结缘,把创意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中,如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与市场运作、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的策划等。第四,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把贵州旅游文化做成品牌,并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建立、完善常态化、动态化的“网上贵州旅游”数字化平台,实现宣传域面的全覆盖。第五,借鉴外省乃至国外好的做法和运作模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第六,通过旅游学校、旅游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0 引言
民俗节庆旅游作为旅游游憩资源的一种,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民俗节庆旅游作为节庆旅游的一种,其不但对旅游业的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对当地形象的传播更具有文化内涵上的意义。界定民俗节庆旅游的前提,首先是对民俗和节庆的界定。所谓节庆,就是指某地区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地理和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所谓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本文研究的民俗节庆是指以苏州民俗风情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因此,本文对民俗节庆旅游的定义是,某地区或区域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经济、历史等为主题,经过规划、开发和宣传或者营销等手段举办的旅游活动,这种专项旅游活动形式可以带来某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属于事件旅游中节事旅游的一种。
1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概况
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众多,主要有:一月的虎丘春节年会,正月初五接财神,春节民俗综艺活动;二月有元宵灯会,苏州太湖梅花节;三月吴中洞庭碧螺春茶文化节,石湖“百花节”,太仓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四月清明节,东方水城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五月有凤凰美食狂欢节,苏州太湖宠物节;六月有苏州太湖宠物节,拙政园荷花旅游节,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苏州太湖龙舟赛;7月“红色之旅”沙家浜红色旅游节,蒋巷葡萄采摘节;八月苏州摩天轮乐园七夕情人节活动,石湖串月民俗风情游,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太湖开捕节;九月虎丘金秋庙会,太湖牛仔啤酒风情节,阳澄湖蟹文化节,中华丰收美食节;十月天平山“ 红枫节”,九九重阳庙会活动,羊肉美食节,十月太仓展;十二月同里罗星洲暮鼓晨钟活动,寒山寺听钟声活动。
苏州四季分明,民俗节庆活动根据气候因素分布,一般从每年的4月开始,苏州进入仲春,气候宜人适合踏青游玩,9月到11月,进入苏州的第二个旅游旺季,客源市场会集中于这个时间来苏,气候条件比较差的冬季和夏季活动减少,因此可见苏州民俗节庆活动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比二、三季度相对偏少。
2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的现状分析
2.1 宣传力度不均衡
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虽然名目很多,主题丰富,但是除了在四月时举行盛大的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时候进行大力宣传外,其他时间或者其他的活动宣传力度不强,或者宣传内容和形式单一。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以当地居民为主,而外地游客却很少,而且散客居多,团队很少。
2.2 品牌少,知名度低
目前苏州旅游的主要资源仍然以苏州园林为主,苏州的水域风光和历史人文以及民俗节庆活动等资源并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辐射程度普遍较低。比如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苏州的优势就在于端午节的产生与苏州有关,可以说是端午节的发源地之一,有一定的文化依托,但是知名度却不高,外地游客很多都不知道苏州与端午节之间的渊源。像端午节这样的有吴文化依托的旅游资源在苏州还有很多,开发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如何把这个品牌做出去,需要专业管理人才,而目前苏州此类人才比较稀缺。
2.3 主题很多,但缺乏个性
苏州民俗节庆活动主题很多,但是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目前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的吸引力不强,除了宣传力度不够之外,还有就是缺乏个性色彩。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开发旅游资源,民俗节庆活动缺乏个性是一个通病,没有个性的活动对旅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比如苏州的很多民俗节庆活动,不外乎几个常规模块,开幕式、美食节和狂欢大会,活动主题虽然多元化,但是内容是单一的,旅游者看多了,不免失去新鲜感。
3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旅行社的宣传,拓宽宣传渠道
苏州旅游市场目前仍以团队游为主,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是游客可供选择的范围,如果旅行社不把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旅游产品的其中一项资源对游客进行宣传,那么团队游客又何从选择和知晓有这样的活动呢。所以旅行社作为旅游的主力军,在宣传民俗节庆活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对苏州各大旅行社加大宣传,才能成功实现对客源市场的开发。旅行社作为主要的宣传渠道,电话推广、网络宣传、现场推介等途径也有各自的优势,采取多渠道联合宣传,能够提高对民俗节庆活动的及时跟踪回访和总结,能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发挥地域优势,与周边城市共同开发
苏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上海,南连浙江嘉兴、湖州等地,西拥太湖,北靠长江,在苏州周边形成了一个旅游城市群,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杭州和南京是省会城市,各城市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旅游资源,但是也有相似的文化依托。所以,苏州应该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主动与这些旅游城市合作开发民俗节庆活动,把活动的范围扩大,利用其它城市的优势资源与自己的不足互补,把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客源吸引到苏州,同样的,他们也可以吸引苏州的客源,昔日的竞争对手,今日成为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得到双赢。
3.3 增强民俗节庆旅游的参与性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而缺乏旅游者体验性和参与性。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开发出能够让游客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民情,感受当地的文化特点,提升民俗节庆旅游的体验价值,增强旅游者对活动的感受,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同时实现旅游产品总价值的提升。
3.4 培养专业人才管理民俗节庆旅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力资源是目前各行各业的第一竞争力,旅游业也不例外。人才资源的优劣程度决定着其它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因此开发和发展苏州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前提是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牵涉面很广,包括活动前收益预测、对节庆的开发、策划和营销、还包括筹办和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等等,而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在苏州地区相当缺乏,因此苏州需要尽快培养此类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
4 结语
通过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我们发现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很多,但是发展水平较低,这主要由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均,品牌少,知名度低及活动缺乏个性等原因所致。这些现象也是当下许多城市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拓宽渠道,增加活动参与性等手段来吸引客源,并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管理民俗节庆旅游活动来为进一步发展作好必要的人力资源准备。本文仅仅是对苏州民俗节庆旅游资源作了较浅的分析,提出了几条不成熟的应对之策,对具体的细节和运作还需要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25-01
一、教育旅游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关于教育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完全统一的界定。不过,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是作为教育实施环节的观光活动。这个意义上的教育旅游既包括传统的“修学旅游”,也包括当今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系列旅游形式。从狭义的角度看,教育旅游是旅游者以提高修养和受到启发为目的的旅行,是特种旅游(special interest tourism)的一种形态。本文中的教育旅游主要为狭义的定义。我国教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的资源、产品整合和全面市场营销整合,导致众多教育旅游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例如,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座、有80%的博物馆入不敷出,因为资金缺乏,馆藏文物得不到应有保护,馆舍得不到应有修复,通过开发教育旅游产品,盘活既有教育旅游设施,启动学生旅游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迫在眉睫。
二、历史教育旅游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其辉煌的历史不仅仅是国人的骄傲,也是吸引国外游客和学者的重要因素。四川拥有三星堆、金沙遗址以及三国历史等历史遗址,是一个集传统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于一身的旅游目的地。而目前国内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历史教育旅游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教育旅游能够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感悟历史,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
三、四川现有的历史旅游资源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前1200~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金沙应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三国遗址――成都武侯祠、绵阳富乐山,蒋琬墓、绵竹双忠祠、罗江庞统墓,落凤坡等都是极其有名的蜀国遗址。承载着三国时期浓厚的军事、政治文化。红色旅游地――丹巴石刻标语、金川革命纪念基地、纪念碑碑园、四渡赤水纪念地等过草地以及战争留下的纪念地。其他遗址――永陵博物馆、人悬棺、嫘祖宫、水井坊、禹王庙、西龛石窟造像等有名的历史遗址景点。以上历史旅游资源只是四川众多资源的一小部分,四川这个号称“天府之国”,有4500余年文明史的历史大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4座。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应有尽有。
四、客源市场分析
目前国内教育界的从业人员将近3000万人,从大学到中小学的在校学生 ,加起来有近亿人 ,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庞大的、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市场。四川2007年各级各类教育学生总数1800万人次,教职工80多万人,组成了一个潜在的历史教育旅游市场。根据专业程度,可将其细分为两个市场,青少年市场以及大中院校市场。青少年市场――该市场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整个范围,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四川省该市场的人数约占各级各类教育学生总数的90%。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最富特色的时期,让青少年参加旅游活动既能使其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期,也能让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出游时间方面,青少年既可以利用假期自己出游,也可以由学校组织安排集体出游。出游范围根据出游的方式不同而有所改变,学校出游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会选择近便的景点,而利用假期家庭出游则可以选择相对较远的中长线旅游。出游动机方面,由于青少年社会经历缺乏,对熟知以外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大多愿意出游。对该市场的旅游线路规划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选择适当的旅游线路,营造良好的旅游学习气氛。大中院校市场――2007年四川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140万的市场。该市场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大多为历史或旅游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历史教育旅游。该市场的出游时间相对自由,可以假期自行出游,也可以作为学术考察出游。出游范围根据其考察的内能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出游动机大多来自于其专业需求。因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与大众型旅游有所区别。在景区方面要注意配备专业的讲解人员。
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四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巨大的旅游潜在市场。可以从省内游着手,逐步发展历史专题的教育旅游。
参考文献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Chengde 067000,China)
摘要: 依据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知识,给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以因子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设立了资源竞争力、产业实力、市场竞争力和交通通讯等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软件spss17.0,对2014年河北省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序。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human geography, tourism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sets up 4 level indicators of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strength,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communications, 16 level two indexes, builds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sor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each city of Hebei Province in 2014 with the help of SPSS17.0 software.
关键词 :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河北省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factor analysis;Hebe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57-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编号为QN20131159;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德市旅游产业受霾污染影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编号为:201422122;承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德市公交线路的发展现状与优化分析),201422123。
作者简介:刘欣(1977-),女,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几何、算法设计等。
0 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各地区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各国主要根据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和评估结果来科学地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以确保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旅游业囊括了吃、住、行、游、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是一种内涵及外延宽泛的消费趋势型产业。我们认为,旅游产业竞争力是各国、各地区在旅游业竞争中所反映出的优势及素质的差别,应该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企业的经营实力、管理及服务质量,结合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等多个要素来综合评价其区域竞争力。
1 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2015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称,在过去4年中,全球旅游业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目前产值已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与全球经济2.3%的年增速相比,旅游业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状态下表现出强劲活力。今后5年,全球旅游业年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5.2%。斯坦费尔德(Stansfield)首先介绍了城市旅游的重要性。沃波(K. Wober)等通过旅游需求、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及旅游地承载力等五项指标对当时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勾画出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图。库得纳(C.Coeldner)提出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邹家红、袁开国等建立了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把旅游业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三个层面。世界各国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上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实质和内涵上众说纷纭,始终未达成共识,也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学术界向来重视对旅游资源的测度与评价,而把区域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结合,对丰富旅游基础理论具有很大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1 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要简明准确,指标不能互相重叠,也不能让信息不完整,导致该指标体系不能较全面地反应当地情况。②系统性,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包含多个方面,彼此既相互联系,又互为条件,只有把他们系统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的指导实践活动。③针对性,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因区域类型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每个地区的评价指标各有侧重。④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应该具体、可量化,能取得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和执行。⑤动态性,区域旅游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应选择适当的标准给予不同的权重,不同的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北省2014年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过程:提取公因子。结合产业竞争力理论及旅游业产业特点分析《中国旅游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我们设立了四类一级指标(即资源竞争力、产业实力、市场竞争力、交通通讯),下设原始二级指标共16个,因政策和社会环境因素暂时没有被量化,不作为参考因素。(表1)
3 河北省旅游竞争力模型
根据2014年《中国旅游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运用SPSS17.0 统计软件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共提取F1、F2、F3、F4、F55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旅游资本竞争力因子、产业支持力因子、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旅游人力竞争力因子、旅游政府支持力因子,据此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F=0.43F1+0.16F2+0.13F3+0.12F4+0.06F5。
式中,F表示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计算得到的5个主因子得分。F值越大,表明旅游竞争力越强。表2为河北省各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
4 项目的社会效益
①加强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区域旅游规划。近些年,河北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应该建议一个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本省旅游资源。②合理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和理性的开发建设,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③整合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积极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赋予旅游发展生机,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④完成旅游系统网站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应采取措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例如运用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工具提供旅行搜索、计划、点评等服务。⑤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资金引导力度,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力推进旅游景区创建、宣传促销等,努力创新形式,增强旅游项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促进本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1):10-14.
[2]郭亚军,曹卓,杜跃平.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比较研究的视角[J].旅游科学,200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旅游和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家、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的生活方式。着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法则、、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对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论文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来源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论文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96-04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经阶段。文物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代表中国境内文物质量的最高水平,具体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他等六类。自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相继评出了七批共4 29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50家,占10.49%,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如何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带动文化旅游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极力追逐的目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大量佛教文物,佛教旅游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发展佛教旅游优势明显。分析山西境内佛教资源分布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摸清全省佛教资源现状,优化资源组合,总结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为山西省佛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研究界对于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国家层面的:如朱、陈晓亮对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1];吴必虎等对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2];马晓龙等对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3];省级层面的:如申怀飞等对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4];黄远水等对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5];王雯萱等对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6];基于GIS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定量研究――以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7]。对于专项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有谢志华等对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8];王昕等对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9];黄华等对中国漂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10];魏鸿雁等对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11];王昕等研究了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12]。然而对于宗教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仍少见,且尚未出现有关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结构的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的名单,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共有45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逐一筛选,共遴选出157家佛教文物资源,第一批7家,第二批3家,第三批7家,第四批4家,第五批31家,第六批52家,第七批53家。其中前四批属于一类,数量较少,文物质量高,分布集中;后三批属于一类,数量较多,分布广泛。
(二)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10.0中的Arcmap软件将157家佛教文物以点状要素标记在一张已配准好地理坐标的中国地图上(该地图标有县级行政界线),添加文保批次、朝代、地址等字段,并根据文保批次为要素添加得分字段,第一批10分、第二批8分、第三批6分、第四批4分、第五批3分、第六批2分、第七批1分。其空间分布(如下页图1所示):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并采用数学地理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利用最临近距离和最临近点指数对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数量化测度;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对全省佛教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分析得出山西省佛教资源密度分布以及高密度地区。在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二、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可以从空间分布的类型、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进行考量。
(一)空间分布类型
1.总体分布类型
最临近距离是指点状事物在地里空间中相互临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测出每个点与其最临近点之间的距离r,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即为表示临近程度的平均最临近距离。在随机分布状态下,其理论上的最临近距离测算公式为:
rE==
其中rE为理论最临近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最临近点指数R定义为实际最临近距离与理论最临近距离之比。
R==2r
当R为1时,r=rE,点状要素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r>rE,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
根据公式,计算出157处佛教文物资源理论最临近距离:
rE==≈15.79(km)
利用ArcGIS10.0中的邻域分析,直接生成近邻表,搜素半径设为60km,得出各文物点与其最近的旅游景点之间的实际最临近直线距离值,去除直线距离在1km内的重复值,求得实际最近邻距离:
r=∑156
0 ri≈10.96(km)
因最邻近点指数R0.694,故山西省佛教文物资源属于凝聚型,趋于集中分布。
2.各市佛教资源特色
以文物得分为权重,从文物朝代分析各市文物特色。总得分代表该地区文物总量,均分代表该地区文物质量。发现山西各市文物差异性明显,总体可概括为:以北魏辽金文物为主的晋北地区、以明清文物为主的晋中地区、以宋元文物为主的晋南地区和唐宋元明清文物皆为普遍的晋东南地区。 3.各县佛教资源对比
依据总得分为全省107个县市进行排序,取总得分前十名发现,晋北地区占5县,五台县、大同市、浑源县、繁峙县、应县,竞争力最强;晋东南地区3县,平顺县、高平市、长子县;晋中地区两县,平遥县、太原市。
(二)空间分布均衡性
山西省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各地都有富有代表性的文物资源。157处文物资源也分布于各市,由于各市县的自然人文条件不同,各市县所拥有的文物资源数量特色也存在较大差异。
1.文物分布集中程度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
G=100×
式中,G为文物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个市县的文物数量,T为文物总数,n为市县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文物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文物分布越分散。
在本文中,文物总数T=157,县市数量n=107,通过计算,得到山西省佛教资源地理集中指数G=15.82。倘若157处文物资源平均分布于各县市,即每个县市的文物平均分布于各县市,即每个县市的文物数量为=1.467处,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7.48。15.82大于7.48表明从县市的尺度来看,佛教文物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
2.文物分布地区差异
第一二批文物主要分布在以大同、五台山为核心的晋北地区,代表了山西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第三四五批文物主要分布在以长治、晋城为核心晋东南地区;第六七批文物在晋中、太原地区密度最高。佛塔主要分布在晋北和晋南地区,晋北地区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中心分布,质量最高;晋南地区以运城地区为主,数量多、密度大,多为宋代文物。石窟寺分布较均匀,以云冈石窟质量最高,除金灯寺石窟为明代开凿外,其余7处石窟寺均为南北朝时期开凿。
(三)分布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10.0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157处佛教文物资源进行密度分析。各项参数均采用默认值。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三、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山西省佛教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最临近点指数R0.6941。
(2)全省佛教资源分布较集中,均衡性较低,地区差异较大,157处佛教文物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G=15.82。
(3)全省佛教资源高质量区域为以大同、五台山为核心的晋北地区,代表了山西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全省佛教文物可分为三个层级,一级地区:晋北地区;二级地区:晋东南地区;三级地区:晋中地区、晋南地区。总体分布呈“头重脚轻”规律。
(4)全省佛教资源高密度区域为以北魏辽金文物为主的晋北地区、以明清文物为主晋中地区、以宋元文物为主的晋南地区和唐宋元明清文物皆为普遍的晋东南地区。北部多含少数民族特色,具有国家意志。南部则多为民间行为,保存与开发状况较差。
四、建议
构建“一主三副”的山西佛教旅游开发新格局。
“一主”指“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圈”,是指以大同、五台山为“双核心”,从区域综合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条件出发,合理配置晋北的佛教资源,而形成的旅游业的“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地域范围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主要面向全国及国际市场。
“三副”包括“晋东南佛教文物密集区”、“晋南佛教文物密集区”和“晋中佛教文物密集区”。在平遥县、平顺县、高平市、长子县等佛教资源密集地区重点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以服务周边地区为主,突出当地特色,全面盘活山西佛教旅游格局。
参考文献:
[1] 朱,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5).
[2]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1-5.
[3] 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5).
[4] 申怀飞,郑敬刚,唐风沛,吴国玺.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2):179-183.
[5] 黄远水,陈钢华,吴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7).
[6] 王雯萱,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124-128.
[7] 赵军,林灵生.基于GIS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定量研究――以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1):20-26.
[8]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6).
[9] 王昕,齐欣,韦杰.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3,(1):101-105.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民俗节庆;整合
2011年9月,国务院为支持中原经济区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发展旅游业中,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同年10月17日,河南省旅游局与河南省文化厅签订了《关于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提升一批高端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辟一批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1]。显然,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就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郑汴洛地区,旅游市场初步形成,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带动着整个经济链条。从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看,郑汴洛地区都处在河南省的前几位。从入境旅游上看,三地无论在接待游客数量还是创汇收入上都位居全省前列。从国内旅游市场上看,无论从总接待人数还是总收入,郑汴洛地区都包揽了河南省前三甲,这充分说明河南省旅游市场基本由郑汴洛所控制。充分挖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无疑是今后郑汴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做大做强河南省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 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旅游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以及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2],对于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在西方,文化旅游多指一种旅游方式,在美国人类学家Smith看来,“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我国知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并且这种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民间文化等四个方面[2]。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龚绍方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文化旅游产业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和一些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
二、民俗节庆旅游的相关概念、特点及分类
张伦书认为,所谓节庆,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独特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3]。现代的节庆定义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的总和,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的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
节事是节庆活动和特殊时间活动的统称,概念十分广泛。节事是与节庆相对而言的,节庆这一概念更注重公共庆典的欢乐本义,而节事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节庆,还包括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文化、体育活动等特殊事件活动。但是在国内,也有学者把节事等同于节庆。
节庆旅游是为了促进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预先安排和设计的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的节庆内容和形式,在固定地点或区域周期性举办的有特定主题,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有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庆典活动[4]。
三、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评估与分析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是在旅游者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主题多样,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比较高。其次,郑汴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也较高,活动的氛围相比其他地方的节庆活动要好。再次,在河南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节庆旅游活动得到了大力宣传,很多游客因此更充分的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节庆活动,前来观光旅游。最后,随着政府管理的不断介入以及资金的进入,郑汴洛地区的旅游环境和交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接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作为河南省省会以及中原旅游区中心城市,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西依中岳嵩山,北邻万里黄河,以其“黄河风光、黄帝故里、少林功夫、购物商城”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旅游者。与此同时,郑州也形成了许多自己独有的节庆旅游活动,到目前为止,郑州市已经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商都民俗庙会、登封中岳庙庙会等。
洛阳,地处古洛水北岸,九州之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夏朝以来十三座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科举制度在此创建,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前列。洛阳的节庆旅游资源也十分的丰富,到目前为止,洛阳市已经形成了包括洛阳牡丹花会、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节、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等各具特色的众多旅游节庆活动。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作为曾经的七朝古都,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兴盛,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现如今已经是国家重点旅游观光城市。虽然开封的节庆旅游资源没有郑州、洛阳丰富,但也很有代表性。截止目前,开封市已经形成了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节、开封花会以及龙亭春节大型艺术灯会等七个有代表性的旅游节庆活动。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类型分析与评估
郑州、洛阳、开封这三个城市节庆旅游资源级别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个类别。如:国家级的有炎黄文化旅游节(新郑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等。省级的有河洛文化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等。市级的有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月季花会、伏牛山滑雪节、铁塔公园荷花节等。县级的有中牟西瓜节、河阴石榴文化节、郑州侯寨葡萄节、会盟荷花节等。通过这四种类型的分类,“郑汴洛”地区可以采取主打国家级和省级节庆旅游,形成自己品牌,辅以市级和县级的节庆活动,丰富国家级和省级的节庆活动,起到以大带小的格局,最终形成一套节庆旅游系统和节庆旅游精品线路。
从节庆旅游主题来看,“郑汴洛”地区包括了自然景观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物产链饮型、运动休闲型、娱乐游憩型六种类型,但主要集中在前三种类型里面。其中自然景观型占到了46%,通过主题分类,“郑汴洛”地区,要把自然景观类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把时间分布开,主推自然景观类,辅以历史文化型和民俗风情型,形成一条旅游时间带,这样既可以持续又可以分散游客,保持旅游活力。于此同时推出自己的口号和打造品牌形象,以3带3的战略方式,全面带动全省的旅游经济。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十分的高,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等不仅全国知名有的甚至享誉全世界。这三个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影响着整个河南的节庆旅游市场,占河南省旅游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随着河南省政府对这三个地区的旅游投入不断加大,“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与周边省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品牌树立和形象改善等整合措施,“郑汴洛”地区完全可以打造出全国独有的节庆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界的一大亮点。
四、文化旅游产业视阈下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指引着整合过程的前进方向,有了指导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说,“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要植根于厚重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商都文化、河洛文化以及宋都文化。将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结合当地旅游市场的大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根据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不同的发展特点进行整合,包括产品、交通、管理、渠道、宣传等各个层面进行进行整合包装,最终实现整个“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体发展。
整合的基本原则包括优势互补、整体优化以及群众性原则。“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地方,整合的过程就是要将他们的优势互补,将各个分散的市场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市场效应。通过前期调研、丰富旅游产品、联合促销、完善各种功能等进行整体优化,促进整体节庆旅游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人们的节日庆典活动,只有群众的不断参与,节庆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节庆活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群众基础的节庆活动是长不了的。现代的节庆旅游活动,其本质是将传统节庆活动植入旅游元素,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休闲性,激发广大旅游者游览的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合要基于群众,依靠群众,切实考虑群众的参与性和群众的切身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带来很淳朴的旅游体验,不能让商业性冲淡了群众的娱乐性。[5]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1.确立节庆活动主题,树立主题良好形象。好的节庆活动必须明确一个主题,才能把这些活动链接起来,形成品牌。主题是节庆活动的灵魂,良好的主题形象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有利于营销推广。节庆活动只有在主题的打造下才更能凸显自己的特点,也有助于推动整体节庆旅游市场的发展。在2004年,河南省旅游局把“中华之源锦绣河南”作为我省旅游主题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旅游局将这一口号改变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这更能体现出我省文化的深厚,并大力宣传此主题口号。随后在全省推出了很多节庆活动,特别是在郑汴洛地区,如牡丹花会、黄河文化游、拜祖大典等几十项。在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背景下,郑汴洛地区可以借助该形象做进一步推广,扩大郑汴洛节庆旅游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郑汴洛,了解河南省。[5]
2. 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节庆活动进行立体宣传,提高活动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宣传的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以前那样单一的广告宣传。现代的传媒手段给节庆活动的促销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的宣传使河南省的旅游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郑汴洛地区节庆活动的宣传可以在其影响力下做进一步扩展。通过积极与知名网站、主流媒体和各个地方媒体合作,推出本地区知名的节庆活动、旅游专题报道,进而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游客真正了解这些节庆活动,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同时在旅游纪念品上要体现出当地特色以及本次节庆活动的特点,形成旅游卖点,这样才能在节庆活动后给游客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3.积极探索创新民俗节庆旅游新形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民俗节庆旅游精品工程。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样,同样的节庆活动一成不变的举办会使人感到乏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游客感到新鲜,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样式上都要有所创新,在郑汴洛地区可以不断探索多种新形式的节庆旅游活动,如乡村旅游节、休闲旅游节、红色旅游节、生态旅游节等。在样式上,可以不断改造传统的节庆活动,创新活动流程,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之更有参与性,譬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演出,给游客带来震撼效果的同时,文化参与也给他们留下极其难忘的印象。总之,创新能够使郑汴洛的节庆旅游市场更具有活力,要在保持传统文化背景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并不断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可以采用自我淘汰的模式,不断更新节庆活动,让对手望尘莫及,最终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
4.时间序列化,保持节庆活动的连贯性。郑汴洛地区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十分丰富,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时间表,还有一些活动由于季节性的限制,举办时间也相对固定。但如果从整年来看,这些节庆活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开,在对外推广的时候,按照12个月向外推广,每个月还可以确定一个小主题。在开展节庆旅游活动时,通过时间序列化安排,形成郑汴洛三地节庆旅游市场的错位经营。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整体节庆市场节庆活动的连续性、衔接性、均衡性,旅游者无论什么时间来都能体验到当地纯正的风俗民情和文化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如,民俗节庆、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等所占比重则会逐渐增多。郑州、开封、洛阳是位于黄河沿线上的三座主要的河南省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省的旅游节庆市场多呈现出“点、散、乱”的特点,缺乏有效的系统整合。今后,要想做好郑汴洛地区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就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有效市场整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整合开发模式和途径,形成系统化、协调化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