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1:33: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1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 . 学习理论

(1)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不考虑认识事物的内在过程;

(2)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反复,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

(3) 我们倾向于把二者统一起来的以加涅为代表的累积学习模型,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决低级、低水平的学习内容,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解决高级、高水平的学习内容。

2. 教学理论

我们同意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的论述:教学理论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教师的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理论给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型,而教学理论则给出怎样才能使这一过程成为最佳过程的模型。因此,面向课堂教学的CAI课件的设计特别要注意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贯彻。

(1)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程序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把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目标)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的小步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我们的课件结构已从初期的直线型学习程序提高到全部采用分支型学习程序(克劳德学习程序)

(2) 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发现法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大力提倡而我们的课件设计又尽量遵循的教学理论。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掌握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学会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件设计的实践

    下面,以我们制作的一些课件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贯彻这些理论的:

1. 采用多按钮、多重菜单选择、超文本、超媒体结构实现分支型程序教学,可使具有不同教学凤格的教师或面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选择不同的程序进行教学。

    例如:《台湾省》、《中国降水》等课件一进入主画面就分教学、小结、练习三部分;教学部分又分成多个小专题讲解,教学时教师可按已编好的顺序上课,只需按回车键或空格键即能进入下一专题;同时也可按画面设置的按钮(当鼠标滑过时有文字提示于下端)或从下拉菜单中选择进入相应的专题讲课。课件中一般用箭头表示鼠标,当变成手持教鞭状时即是该处可单击出图片、文字或演示动画,双击收起图片(文字)或停止播放动画;当板书中的鼠标变成向下手指时即是该处单击继续出下一部分的板书,相当于覆盖投影片一样;有小喇叭显示处,表明单击此处可播放录音,双击停止播放;在任何一个画面都可以直接退出或跳转到另一个画面。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水平或现场反馈信息,选择控制媒材显示的顺序、时间和次数,实现分支型的程序教学。

2. 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发现式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它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气候、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则制作成类似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则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的时候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淅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此外,在很多自制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地形雨形的成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4)化远为近,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在自制CAI课件中适当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太空实验室”、“登陆火星”、“木彗相撞”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揭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都起到宏观、生动的效应。

CAI课件中的视频影象与一般的录象大不相同,它不但可以避免了倒带的麻烦,而且能够随时击活、随时插入,并且能同时打开多个视频窗口。

篇2

一、高校本科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于实践基地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陈健认为稳定的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实习基地设施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张安富认为实践基地是有机整合“产学研”的最佳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张昱等认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服务,是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必要手段;学习与创业的结合,益于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唐文彬认为实践教学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基地的建设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覃广伟等提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企业所需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对接,同时,校外基地的建设是拓展就业空间的良好途径。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开展的载体。近年来,实践教学基地在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基地建设的认识问题

传统的教育思想将实践教学看做理论教学的附属,压低实践教学的地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诸多学者提出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性认识不足,致使基地建设投入经费较少,基地数量稀缺;实习内容简单,建设模式单一;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仍然采用单一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指导思想上的不明确,理念的偏差,使实践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相脱离,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在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双方合作过程中并未建立有效的互惠共赢机制。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层次较低,合作缺乏整体的设计与长远的规划。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校外实习效果欠佳,以至于基地难以长期运行,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校企双方联络的不畅,导致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问题

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大都缺乏岗位的实战历练,所学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应对市场需求;教学过程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创新性明显不足;企业方面的师资则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员工或是同行业员工培训,对高校讲授的课程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缺乏相应的了解,实践教学通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基地管理问题

高校实践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完善,确保实践教学成效的质量考核、保障体制等文件缺乏;对高校及企业所要承担的“产学”教育责任缺乏相应约束力的政策法规;学生在校外的实践环节仅有实习指导老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实习过程的实际表现,难以取得合理的全方位评价;从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设计来看,配套的评价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明显滞后。据此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教学质量较难保证。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为解决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对如何进行基地建设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实践教学基地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

实践基地建设的前提必须使高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基地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学校“顶层设计”中重视实践教学,改善学生实践教学的条件,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实习项目,调整实习课程时间,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并逐步纳入教学的整体经费预算,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硬性保障。

(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增加学生与业界联系、实践的机会;校企双方通过建立一定的沟通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并作为彼此日常工作的组成,维护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长期稳定关系的维持,关键问题还是要建立双方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尤其要以利益驱动带动企业方的积极性,注重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供整体竞争力,为校外基地建设铺平道路。

(三)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感知工作??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从整体进行规划,结合实际统筹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要精心设计,制定实习教学大纲,注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基地。以高质量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向校外真实岗位的有效过渡。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得以开展的保障,较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并积极引进理论知识扎实且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注重校内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校外师资的聘用,建立业务进修制度,定期组织校内教师进行岗位体验学习,聘请一线有丰富经验的骨干、精英作为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聘人才,完善师资的聘任和共享机制。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共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要对基地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定长远的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设置实践教学巡点,检查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各项评估工作;建立实习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方案,严格执行成绩考评,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经费的投入比例,以科学、规范的基地管理,发挥基地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致使旅游实践教学研究长期致力于应用型与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也主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研究成果较为不足。主要内容如下:

郑岩等将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两大模块,即校内实践基地教学模块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模块。提出旅游专业基地建设应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及共享性原则,完善基地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面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朱飞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强调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出构建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简单的实习模式,采用课程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等多元化模式,有效解决旅游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以校企双方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能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陈志军等在分析旅游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五大模式:企业主导型、学校主导型、双项互动型、中介辅导型、实习就业两位一体模式,指出基地建设要转变观念,协调基地建设内外的关系,加大基地建设的力度;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式;对已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完善领导管理机构、加强基地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李萍以广西地区新建的旅游专业本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研究对象,提出基地建设应注意:转变校企合作单一化的模式,锁定多样化合作对象;参考市场岗位的需求,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复合型教师,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相关机制,用制度保障基地教学的顺利进行。邵文杰从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个场域分析,提出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建设;全面改革实验、实训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维护与管理等措施。

五、研究评价与展望

整体而言,我国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者及高等院校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并开始重视基地的建设;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学者们在研究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推动了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本课题研究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r,还存在以下发展的空间: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核心问题研究

从研究成果来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较侧重从观念问题、师资问题、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概述,提出的建设措施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设置实践课程、增加校外基地合作等为主要关注点。这些研究点更倾向的是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实践教学核心问题“基地建设”的研究还有深层次探讨的空间。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研究

在文献的梳理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有关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旅游管理专业基地建设的问题上,移植于其他专业范畴下的解决思路,研究停留于基地建设的认识层面,缺少结合旅游专业特色的具体研究。对旅游专业主要的实习基地诸如旅行社、酒店等缺乏深入的调查与问题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此方面研究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分类问题

篇3

《初中地理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进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建构主义理论,就是通过设置真实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境,在整个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反思。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贯彻建构主义理论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具体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的具体照射情况和五带、四季的划分规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好投影仪、合适的地球仪、手电筒和发光的太阳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地理,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植被、气候、河流、地形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北方和南方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发展的眼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吗?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地形特征是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主要粮食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南方和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基本分类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资源呢?在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我国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合适答案。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4403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各类软土地基、特殊土地基分布广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基础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相应地对地基处理技术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近些年来,地基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被提出,地基处理既在原有方法上继续创新,又不断将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形成复合地基处理技术[1]。地基处理是一门面向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专业供本科以及研究生学习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通过各类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的压缩性,改善地基的透水特性、动力特性等。地基处理方法多样,主要包括置换、排水固结、灌入固化物以及振密挤密等。

当前,大学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突破传统的教学重点,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依赖大纲、依赖教科书的教学模式。文章以研究生地基处理新技术[2]课程中强夯法为例,提出教学方法新思路。

一、教学现状

(一)教学对象

地基处理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学习该课程需要一定的力学基础。其授课对象一般是高年级本科生以及部分专业研究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其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也要高于低年级

学生,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参加过现场实习,对施工有一定的了解,为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地基处理作为一门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强的实践性,一定程度上而言,其具有“实践领先于理论”的特点[3]。然而,结合已有教学经验和学生对该课程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教材中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大篇幅介绍机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适用条件等。学生由于缺少工程经验,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对不同地基的处理方法,只能靠记忆,没有直观认识。

(2)查阅目前国内关于地基处理的教材,大部分在每章节后均设置有一定的案例分析,而这些案例往往一直沿用10多年。地基处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技术更替速度较快,这就需要教师能自主选定较新、当前较常用案例,而不仅局限于课本。

(3)传统的教学内容随着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往往只需要根据大纲内容编制PPT,常出现一节课教师读PPT,学生听PPT的情况,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思考。

(4)大部分学科成绩评价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学生对课程学习往往缺少兴趣和主动性,习惯于考前强行记忆,依照标准答案答题。

二、教学方法新思路

显然,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有必要也亟需改善,故此提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以强夯法教学内容为例进行介绍。

(一)强夯法教学内容

强夯法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次提出,其一般通过将10~40 t的重锤提升至10~20 m高处使其自由下落,对地基土施加强大的冲击能,以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强夯法主要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以及杂填土等地基[4]。强夯法教学主要内容如表1。

(二)教师引导

教学不只在于教师输出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能接受多少。所谓教师引导,即“以导为主”的教学思想,其“导”包括引导、启发,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地基处理中强夯法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根据所提出的教学模式,选取概述、加固机理两节内容为教师引导环节。

针对概述部分内容,首先在课堂上进行实际强夯法地基处理视频播放以及强夯法施工过程中图片展示,让学生能快速了解强夯法到底是什么,一般有哪些过程等。其次与当地工程项目部联系,由教师带队,对实际的地基强夯施工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加深对强夯法的直观认识,并适当对强夯过程以及强夯原理进行讲解。通过课内、课外双重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后面的强夯机理分析打下基础。

机理内容一般是课程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在本节中,以动画的形式简单还原土体强夯过程,从三个方面总结阐述土层强夯处理机理:第一,动力密实。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强夯处理产生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是土中的气相(空气)被挤出的过程,其夯实变形主要由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起。第二,动力固结。对细颗粒饱和土体进行强夯处理时,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土体的原有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大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第三,动力置换。动力置换可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整式置换是采用强夯将碎石整体挤入淤泥中,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桩式置换是通过强夯将碎石填入土中,部分碎石桩(或墩)间隔地夯入软土中,形成桩式(墩式)的碎石桩(墩),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整体形成复合地基。

(三)学生自主学习

地基处理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学习需要一定的力学基础。其授课对象一般是高年级本科生以及部分专业研究生,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其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也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同时该阶段的学 生大部分已经参加过现场实习,对施工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新模式中,自主学习是指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派自主学习任务。以强夯法内容为例,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自学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以及工程案例三部分内容。然后将每部分内容细化,如强夯设计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强夯法设计要点、强夯置换法设计要点,以及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设计要点,施工工艺与检测包括施工机具和设备、施工要点,以及现场观测与质量检测,工程案例包括强夯法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和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工程实例。

各组学生根据分派任务内容分工协作,内容基于书本但不局限于书本,采用PPT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学习的内容以演讲的形式进行汇报,其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四)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5],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掌握学科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6]倡导,现已广泛用于高中、大学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后,学生对于强夯法的原理、适用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引入案例加深学生对强夯法的主观认识。教师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强夯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向学生展示强夯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及检测过程。通过介绍高能强夯法、高真空井点降水+强夯法、其他降水法+强夯法等不同的强夯案例,让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最新案例的适用条件,以及各自存在的优缺点,同时预测强夯法发展方向。

三、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文章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该方法现已应用于教学,并取得良好成效。参考文献:

[1]郑刚,龚晓南,谢永利,等.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2):127-146.

[2]王俊杰,唐彤芝,彭劼.地基处理新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3]章伟,时伟,张明义.案例教学法与地基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4):37-39.

篇5

实践教学 专业实训 “双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77-0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和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突出存在着学生参与上缺乏广泛性、内容上缺乏规范性、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组织上缺乏系统性、实施上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可持续性开展。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内在的需要。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把专业实训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引进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建立基地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单向开展教学的一个场所,而并未被真正置身于教学之中扮演其应有的角色。其实,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或平台,更是学校与基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依托。例如,在与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一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另一方面,学生可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特长,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支教兴农、科技兴农等形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学校还是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均能从双方的合作中受益。因此,应该重新认识和界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双方的互利合作、良性互动,并以此来激活和带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形势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要坚持发散思维,全方位透视,一个典型的实践教学基地通常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多方面的理论教学问题。例如,国有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发挥的角度,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也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可以从就业教育角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因此,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发掘更为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向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和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效性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的价值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就是要整合优化在专业实训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引入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传统的教育形式正在酝酿重大突破,理论教学的课时数被大量压缩,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环节不断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要求,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当前,各高职院校为确保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与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有稳定保障机制、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学院可以把这些实训实践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实习实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实训,专业课实训建立在学生体验和动手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专业实践,培养出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但是,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专业课实习实训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否则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专业课实训则是培养人才的具体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课实习实训则以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展示和物质基础。因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可以防止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割裂现象,可以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与岗位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不能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开展下去,很多高校只能做到“以点带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践教学受场所、经费和师资的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可持续性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很大投入,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该按照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的原则进行,以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降低基地的使用成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同时挂牌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以企业为依托、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节省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这对于教学资源和办学资金仍不够雄厚的高职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整合与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各项教学制度,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的真实的职业环境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实习实训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同时挂牌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育人的宗旨,这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性质。因此,应特别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师应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基地,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吻合的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题调研,调查企业文化,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职业道德情况、各行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等。教师将调研成果反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兼顾其他方面,但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不能喧宾夺主,任何有悖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所谓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该注意按照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和双方受益的原则进行,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降低基地的使用成本。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得到锻炼,当地见效益,教学见成效,实现互惠互利。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出发,学校和基地可以尝试多种合作方式。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与基地联合进行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城镇布局、新农村建设等,为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技术服务。再如,学校可为基地定向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把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也能为基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进行相关的创业辅导、就业咨询等活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缩短学校与地方的距离。总之,学校和基地合作的方式很多,可以随着双方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

(三)规范化和制度化原则。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具体而言,就是各方应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和发展给予人力、 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专项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从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二是学校应配备得力专任老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人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三是学校应出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文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化,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四是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和难题,通过政府引导,由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协调解决。这种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对于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等都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总之,发挥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必须全方位多层面共同努力

(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集成设计、并重的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实践证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各门专业课程都应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在内容设计上应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双基地”的建立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叶德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郭艳春.依托基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0(17)

[3]陈绍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安康学院学报,2010

(10)

[4]潘利红,黄文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篇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新疆大学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期项目(项目号XJU2015JGY70和XJU2015JGZ07)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6-01

一、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国内很多高校给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作为本科课程时该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路口和路段交通管理与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现场实验和仿真实验方法。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 重点教学内容是人、车、路和交通环境的协调管理和控制有关的理论内容、步骤、方法、手段等。课程教材在选题时考虑结合了各种交通场景及现代控制方法,内容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及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学生如果仅仅记住了概念的解释或只了解基础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难以使学生形成对交通系统运作的感性认识 。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能自主地进行科技文献检索、实地调研、方案设计、方案比选与评价等,能从学科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

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需要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需要,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从平面交叉通问题的分析开始,到方案的评价结束,具有以下基本内容:

1.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对单点交叉口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 找出工程问题。根据方案设计和仿真软件需要选择采集的数据内容,包括控制方式、交通量、延误等。

2.概略设计:依据分析结果,对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充分考虑从渠化方案、信号配时方案、交通组织等多个方面改良的可能性,这样体现了问题的系统性。初期制定若干个概略设计方案并进行方案比选,确定详细设计方案。

3.初选及详细设计:从渠化、信号配时及交通组织这三个方面选定若干个优化设计方案在概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4.评价指标选择:指导学生根据研究目标和交通仿真软件的评价模块可输出参数及其特点确定1到2个评价参数及参数的阈值。

5.方案比选和完善:根据仿真输出结果对所设计的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比较, 选择出满足评价要求的最适宜方案, 并形成最终方案。

三、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常,交通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进行:

1.到典型交叉口或路段进行现场交通观察,认识交通现象。

2.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课题,投入到生产实际中去提炼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交通工程仿真实验,分析和解决有关交通问题。交通仿真软件利用系统仿真模型模拟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交通仿真软件的掌握已经成为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基本的要求。

4.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教学组成员充分利用自身参加的工程实践,或邀请对口的工程实践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项目负责人在课堂上精选工程案例进行讲解,结合工程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开展课程讨论。

以上四种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不仅拓展了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且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弥补了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及工程案例分析,学生虽然参与了整个设计过程,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胆实施各种改善措施,也看不到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考虑到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办学历史短、民汉混合编班、教师承担的课题任务不足、前两种实施方法达不到全覆盖。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开设创新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参照实际工程项目设计适合于学生演练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中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TransCAD等在方案设计和评价中的优势,以具有代表性的交叉通组织及城市快速路立交桥控制方案为案例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实践教学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验课分组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民汉和组、民族学生单独分组、大、小组长轮流当等管理措施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亲自动手完成仿真过程调动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更多的参与实践过程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学习的过程也克服和弥补了语言理解能力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毛保华, 杨肇夏, 陈海波. 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与系统研究[J]. 北方交通大 学学报.2002.26 ( 5): 37 - 46

[2]曹静,杨孝宽,赵晓华. 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 2009(S3): 20-21

[3]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J]. 2010(3):63-64

[4]黄芳,胡永举.“交通港站与枢纽”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33-134

篇7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完善组织建设,规范管理,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为学校日常教学和各类活动提供优质信息技术资源,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制度,并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同时注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2.重点建设,全面普及,深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学校先后在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上投入数百万元。建设了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录播教室、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视频网络系统等。每间教室配备了计算机、电视白板一体机,班级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实现了资源共享,家校互通。同时,还为全校教师配备计算机,建成了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为校园网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全校教职工都可以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资源共享,享受网络的方便快捷。

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硬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软件建设,在校园网上开通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东师理想素材库、北大附中远程视频资源库。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教师制作了优质课堂实录,并协助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种课程大赛和教育教学案例推广。近年来学校教师有百余节课在国家、省、市举办的优质课大赛、教师精品课例大赛中获奖。

3.更新观念,课研结合,服务教学

篇8

3G、4G网络的建设,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移动学习的理想平台,比传统课堂更加短小精悍的“微课”应运而生,其占用内存空间小,传播速度快,教学内容明确,让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微课是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产物。

目前,国内对微课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中国微课网和佛山市微课资源中心收纳的微课课例来看,2011年~2012年间网上广泛流行的微课大多数是一些课堂录影的片断。近两年,不少学者提出“微课”是阐释某个知识点的小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013)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2013)笔者认为,微课根据制作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研为目的的微课,内容以课堂录影片段为主,这类微课给教育研究者及教师提供评课的素材和备课的资料。另一类是作为小课程来开发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微课,学习对象广泛,这类微课往往以PPT课件、手机录影片段为载体,微课中并不需要出现教师形象或课堂教学的场景,还有学者把这类微课再细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本文中探讨的“微课”,主要是指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小课程,也是目前广大中学教师热衷开发的微课类型。

今天有热火朝天的“微课”制作浪潮,但其质量良莠不齐。如“中国微客大赛”山东龙岗初级中学詹老师的微课――《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内容完整,图例丰富,详细地阐述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三步法”,但是也有明显的问题。

首先说视频效果:(1)干扰项目太多:在整节微课中,詹老师的人头像一直出现在屏幕的右下角,挡住了微课视频中的众多图片和文字,甚至成为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对观看者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干扰。视频中2:35,左下角的五笔输入法也是干扰项。(2)视频的分辨率较低,感觉像是录制了投影屏幕上的PPT,所以微课中的气候类型图都不够清晰,特别是气温曲线。(3)视频中2:07,詹老师用鼠标来圈点最冷月气温,但是鼠标很模糊。

再谈谈音频效果:(1)整个微课视频都贯穿着明显的电流声,严重影响了微课的声音效果。(2)詹老师讲课的语速过快,让学习者听起来比较费力,不能听清楚她说的话。

笔者认为,詹老师的微课中人头像等干扰的出现、语速过快、鼠标视线牵引效果不佳就是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的结果。

又如,“2014年度淄博市为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耿老师制作的微课《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以PPT为载体制作的微课,整节微课除了一些杂音以外,没有老师解说的声音。每一页PPT页面停留的时间过短,提出问题后几乎立刻就给出答案,没有留给学习者一定的思考时间。该微课的总长度是5:17,4:36就出现了课程结束画面,在4:45又出现了喜羊羊游览山坡的画面,让人感觉该微课结构比较混乱。笔者推测,该微课是耿老师上课用的课件,里面的超链接在转化成视频文件后失效了,所以微课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反映出该微课制作时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该微课的主题是《地形图的判读》,在0:00~0:23迅速闪过标题和一些题目,1:15~2:00一段展示的是测绘地形的方法,4:30~4:45提醒同学们下节地理课带上水彩笔,真正关于地形图知识的内容只有3:52,无关的内容太多,没有将地形实物图与相关的等高线地形图一一对应起来,让人感觉该微课内容松散,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如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也许耿老师在制作这节微课时,没有专门针对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做微课教学设计,只是展示了一节地理课的全部内容,因此该微课出现了内容松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微课”的质量,让广大教师所制作的微课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呢?我认为要做好“微课”,应当做好两个设计,即――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

针对微课教学内容开展的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主要以微教案的形式呈现。一般的微课时长都控制在5~10分钟,如此短的微课为什么仍然需要编写微教案?那是因为微教案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微课教学设计也应当包括这些内容,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热力环流这一内容进行微课创作,具体微教案设计如下:

《热力环流》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和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媒体

PPT2013。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三国演义》动画节选――火烧上方谷,提问:让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死里逃生的救命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介绍气压的概念

通过对比海拔400米处和200米处的空气柱空气分子密度大小,说明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过渡:当地面的冷热状况不同时,空气将如何运动呢?

(三)观看热力环流的实验,思考问题:

1.冰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2.热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3.两个碗之间的烟气又是如何运动的?

(四)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说明: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五)学以致用

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

1.上方谷中的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2.生活中的地理:冷风空调为什么要悬挂在高处?而暖风机要放置在地面?

(六)典例自测

提醒学习者按暂停键,思考题目,检测课程中学习的热力环流相关原理的理解运用情况。

微课教学设计与一节课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微课教学设计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小”。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10分钟,课程时间有限,因此教学目标不能设置太多,一般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为宜,力求在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中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微课中不可能把课堂40分钟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微课类型来进行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也要看所设计的微课的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就应当明确自己制作微课的目的,明确自己将要制作的微课的类型。这样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如,笔者在创作热力环流的微课时,确立了这节微课是属于原理讲授类的微课,因此,我确立以剖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为教学目标,选择以一个实验,一个原理,一道自测练习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媒体有多种选择,PPT、camtasia Studio等软件是目前开发微课的热门载体。我认为利用PPT2013录制微课,操作简单,动画效果好,比较适合广大非电脑专业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堂问答、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教学评价,而微课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是授课者无法看到的,那么该如何才能实施微课的教学评价呢?笔者认为,微课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微课的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相应的微学案。微学案可以配套学习者观看微课时使用,也可以在观看微课后使用。微学案中可以设计针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练习,但题目数量最好不超过5道,其中应当包含微课中讲解的例题,学习者通过自我检测,形成自我学习评价。微学案中还可以包含一些问卷问题和学习反馈表,用以收集学习者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另外,开发一些交互式的微课,也是解决教学评价的途径之一。

《热力环流》微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根据下图,运用相关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同一水平面上①③气压高低___________

2.把①②③④气压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的冷热状况如何,甲____,乙_____

4.画出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读图回答第2题。

2.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2时至0时 D.10时至15时

二、教学反馈

1.看了这节微课,你是否理解了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这节微课是否吸引你?你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最不喜欢的地方在哪里?

微课脚本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微课的时长在3~10分钟左右,在如此短的教学视频中,如何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呢?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70%,3天后则为40%;如果视听并用,3小时左右能保持90%,3天后为75%。视听并用能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还能为学习者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微课应当做好脚本设计,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

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哪些问题?进行微课脚本设计,就像导演在安排镜头那样。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微课内容的编排,学习者视线的牵引,音频、视频文件的选取和设置,录音旁白的设计,微课中片断的过渡与衔接效果,微课时长控制和微课的编码处理。微课脚本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中衍生而来,是对教学设计的二次创作。进行脚本设计时,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微课的内容作为框架来进行编排。

笔者认为,微课脚本设计要做好两个记录:(1)当某个页面需要录制的旁白比较长时,旁白最好逐句写下来,这样可以减少口误和嗦,提高录音时的效率;如果页面所录制的旁白比较短,可以记录要讲的内容概要。记录向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后的停顿点,这是提出问题后留给学习者思考的时间。(2)记录要采用的动画特效,帮助自己在制作微课件时做出好的动画效果。(3)记录排演所用的时长,对正式录音时的时间把握能起指导意义。

下列是笔者制作的热力环流微课件:

微课教学设计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通过实践,笔者感受到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就是微课设计的灵魂,想要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离不开做好这两个设计。

参考文献:

[1]陆才稳.高中地理“微课”案例观摩研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01).

篇9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工具的使用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这就使得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微课就是在这样得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短时在线教学方式。戴维教授指出:微课其实可以短到仅有1分钟,它将教学中冗长的措辞和细节精简下来,用来突出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功。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而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将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微课丰富了地理授课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将新旧知识衔接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结合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设计导入型微课,以便顺利讲解新课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典型例题来制作微课,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微课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自主学习。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地理微课时间较短,内容较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自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差异化水平,对视频快慢进行控制,可以结合需求对视频反复播放,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借助微课,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异步教学得到实现,支持分层教学的开展。

3.微课促进教师的成长。地理教师是微课应用的核心,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微课,涵盖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微课的一般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2)进行微课设计。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3)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四、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就是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谁都能用的图片和视频不能体现出专业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课就截然不同,学生在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后,也能深刻感受到站在他们讲台上一颗专业地理教师的心。“亲其师、信其道”,最起码在情感分上,你已经胜出一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此类型的微课可采用动画制作。比如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讲解起来干巴巴的。如何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一内容,这是专业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思考的,动画制作的微课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利用微课诠释重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生涩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微课,较易让课堂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视频的运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要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地球运动”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较难理解,所以可在微课中借助地球运动的Flas,在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逐一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发生的地点、获得光热的多少等知识点。通过微课的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3.利用微课提高解题技巧与答题能力,提高复习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及掌握解题技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微课对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常见题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迅速抓住解题的关键,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准确度。其次,利用微课对既往疑难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应题型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掌握易错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解题错误率。最后,利用微课让学生熟悉中考地理题型,消除学生在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习题教学;习题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新课教学的模式与手段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的新课教学,探索出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学生在确立了物理概念和初步地理解了物理规律之后,对于解决物理习题却无从下手,课堂作业、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也不尽人意。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今时代,初中物理习题的“繁、难、偏、怪”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以“题海战术”来应对“能力立意”的中考试题显然不能适应如今的教改要求。仔细研究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不难发现,考题大都是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难度并不是很大,可是有许多学生仍然不会做,甚至连一些最简单的基础习题,也是出错或干脆空着。这种状况说明了我们的习题教学环节没有做好,部分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习题作业只当成任务来完成,既没有明确的自我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有效地解题思路与方法。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才能扭转上述局面。

一、教师要深刻认识习题课的功能,重视习题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采用习题作为学生学习新课后的反馈、检测与评价的工具,而忽视了习题教学对学生认知的深化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有效的习题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澄清对物理概念、规律的不正确认识,而且能够巩固和促进物理知识结构的形成。通过恰当的习题教学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有助于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物理习题教学既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引领学生从物理理论走向应用的重要形式,这一环节不但能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更能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与广阔性等品质。教师只有对习题课教学效能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才会重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二、习题课的教学设计要做到“有理可依”。

习题课教学的随意性是导致习题课教学失败或收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不突出重难点的选题、不具启发性与代表性的示例讲解、不必要的或不会犯共性、典型错误的板演练习安排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地设计习题课教学会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以《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和理念作指导,同时要考虑到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习题课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证明,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既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没有“章法”,教学的效果必然大受影响。习题课的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方法,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呢?

1.摆正师生位置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2.示例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例题分析,让学生领会乃至掌握解决物理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与规律、一般程序或方法,如通过审题明确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过程与状态、寻求联系及满足的规律、建立方程或结论;反思和讨论等。

3.多角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一个物理问题往往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尝试从不同角度或利用不同规律去解决,“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还不应该就题论题,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适当地变化、扩展和引申,即“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进行再思考,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篇11

(一)地理微课概念地理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重点难点等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内容一般只安排一个知识点。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因此,做好每一次教学设计是做出高质量地理微课的前提。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素地理微课是一种在线教学微视频文件,在功能上,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包,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视频中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观看视频的主角,因此会较好的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症下“药”。1.设计地理主题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是针对地理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便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地理“微课程”的主题有许多,比如:地理新课的导入、地理原理的讲述、社会热点问题的地理剖析等。2.设计课程时间短小、精练是初中地理“微课程”的突出优势,因此,时间设计一般以5-10分钟为宜,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的质量。3.设计课程结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简短而且完整,包括:地理教学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这里需要突出以下两点:首先,知识点切入应迅速,做到快速吸引学生。地理“微课程”教学时间短,要想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导入来较快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内容讲授结构应完整,重点突出。地理“微课程”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主干知识,讲解时重点难点要突出。要让学生在学习后明确知道在这节地理“微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实际运用

(一)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微课有模块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地理分析问题能力、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增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微课学习资源。如:学生在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时会有一定困难,这个时候,就可以反复观看气候分布的视频,以理解分布规律。学生边看,边思考,世界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自己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再现地理过程细节,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地理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演示资源,把一些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三维立体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微课程,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特征,同时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使用公转运动视频,说明地球公转过程及地轴倾斜的重要特征,同时理解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形成分层教学资源,优化差异化教学地理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们呈“点”状、碎片化,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同一堂课,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地理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三、“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补充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初中地理微课值得大力提倡。初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教材特点对各年级各章节内容知识点制作微课形成微课资源库放到学校网站等学习平台,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的薄弱点来自主学习。地理“微课程”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能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微课让地理新授课更灵活、丰富初中地理新授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课,作为课前预习微课;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问题,制作新课导入型微课,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对重难点做点拨,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制作知识理解型微课,在学生合作探究后播放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凸显灵感让微课程在新授课中作用发挥到最佳。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9

一、 理论简述

智力三元理论是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对个体智力的理论界定。他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认为,个体智力表现为三种形式: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及实践性智力。

笔者试图将智力三元理论作为地理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倡培养不同思维的多样化课堂活动,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均衡发展。

二、 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 心得体会

1. 注重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演示、讲解、画图等,学生听、背、记、练是传统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思维得到一定发展,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的基础。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情境材料等。在课堂上摒弃照本宣科的一讲到底的独角戏,也要摒弃以事实为基础的低级问答,多问开放性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同时鼓励学生自发地提问、寻求答案。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问答最适合思维教学,要求或强迫学生思维,而不是允许学生思维,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巧。

2. 不同思维方式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都处于不同水平, 三元思维比例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板思维,也有自己的短板思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三种思维模式的综合思维的人才,而不是其中一种。真实生活中的聪明意味着人能认识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思维。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掘学生各自不同的长、短板思维,有意识地在点名回答问题、演讲展示等活动中扬长避短。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课堂作业是:依据你的喜好,多形式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偏好理工科的学生设计水循环试验,偏好言语文科的学生撰写诗歌《我是一滴水》,偏好空间视觉艺术的学生设计《合理利用水资源》宣传画等,如果实在没有思维也不必强求。

当然选择具体哪种教学活动,设计什么问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的个人风格、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等综合加以考虑。

3. 多途径评价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