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11-13 11:3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

篇1

无人驾驶车和物联网最热门

炒作周期又名技术成熟度曲线,是Gartner发明用来对众多行业发展周期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手段,它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并将现有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标注在图上,为一些行业的发展做出很好的预测。Gartner认为,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通常都会经历上升期、快速发展期、下降期、爬坡期、稳定应用期等几个阶段,技术的成熟度会逐步增加,而受关注程度则会经历迅速走上巅峰,然后又迅速被遗忘,再到随着应用推广而逐步再受关注的变化。

今年最受期望的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随着Google、苹果等技术巨头相继推进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以及众多汽车厂商将之纳入自己的近期路线图,去年处在巅峰前期的无人驾驶汽车今年被炒作到了顶峰。类似的,在层出不穷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推动下,物联网技术也进入到了炒作的高峰。

企业数字化之路

Gartner认为,企业走向数字化之路一般要经历6个阶段:模拟、Web、电子商务、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企业以及自治。其中新兴技术主要集中在后三个阶段。

数字化营销(Digital Marketing)阶段强调力量的连结(移动、社交、云、信息),聚焦于以新的更复杂的方式抵达消费者。今年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手势控制、混合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理解人(People-Literate)的技术、语音翻译。

数字化企业(Digital Business)阶段的焦点将转移到人、企业与事物的融合,物联网以及显示与虚拟边界的模糊是该阶段的强烈特征。物理资产实现数字化,成为企业价值链中与既有数字化内容如系统、应用等并列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3D生物打印、人类技能增强、情感计算、增强现实、生物声学感应、生物芯片、脑机接口、居民数据科学、数字家庭一体化、加密货币与交换、数字安全、智能机器人、智能顾问、手势控制、物联网、机器学习、微数据中心、自然语言问答、量子计算、软件定义安全、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等。

自治(Autonomous)阶段是后关系时代的最高级阶段。该阶段的企业将利用技术提供类人或替代人类的能力。使用无人驾驶汽车运送人或物品,使用认知系统答复邮件、顾客问题,都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自动汽车、生物声学感应、脑机接口、人类技能增强、机器学习、理解人技术、量子计算、智能顾问、智能微尘、智能机器人、虚拟个人助理、虚拟现实、全息显示等。

资本市场的关注方向

Gartner炒作周期展示了各创新技术的行业认知和发展趋势,也为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方向和阶段指出道路。

篇2

制造企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正朝着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06年制造行业管理软件投资将仍然位居各行业之首,制造业信息化仍然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在全球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促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及企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企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正朝着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源的集成应用,企业内部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的互连互通,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的信息集成和业务集成。目前,制造业发展正在从重点关注产品设计制造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从进行企业内业务集成向跨地区、跨企业、跨国界的全球业务集成发展。美国“海狼号”攻击型核潜艇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潜艇,它是各系统高度集成的典型示范,而且体现了极高的生产效率。“海狼号”运用数字化预装配,预先解决许多在建造中才能发现的碰撞、振动间隙和通道可用性等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共享三维模型直接生成加工指令,驱动数控机床、数控弯管机和数控切割机进行加工,通过网络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直接反馈给设计和管理部门,从而缩短了建造周期,加快了型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降低了制造费用。

协同化是当今制造行业在全球制造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协同化使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协作和资源配置的环境中,实现制造业产业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使企业能够优化配置全球制造资源。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工作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举世闻名的空客A380实现了四国五地协同研制与生产。

服务化是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应用对象为中小企业。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提供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应用和实施模式。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广泛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也在逐渐由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以支持企业间业务过程协作和企业内核心业务为服务内容,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汽车行业公共信息数据通信网络平台(ANX,Auto-motive Network eXchange)是制造行业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它为汽车制造厂、多级配件供应商、多级销售商和多级服务企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环境。ANX平台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原本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拥有的采购、销售和服务体系,为他们进入全球采购和竞争环境消除了屏障和壁垒。

篇3

・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后台应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网络连接计算设备的系统就已经出现,一些大型的全球性企业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后台应用的整合。那时候主要是通过昂贵的主机系统实现几台到几十台设备的连接,主要是商业银行、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处理内部复杂的后台数据交易和集成的关键任务。

・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前台应用。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讯技术发展大大降低了设备连接的成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应用连接技术来解决前台应用的自动化。呼叫中心就是典型的企业前台自动化应用,数以千计的座席代表通过一个集中的呼叫中心系统平台实现同时响应数以万计的用户服务请求。这一阶段的网络连接设备的能力有了数量级的跨越,能够达到万的级别,也就是10的4次方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是电子商务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化使得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新闻资讯和商业信息的连接,互联网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络搜索信息、浏览内容、在线购物,连接企业的在线应用实现自助服务或交易。电子商务时代的连接数量迅速增长到百万级的水平,亚马逊、eBay等互联网电子商务巨头们可以同时实现数以百万计的设备连接。

・第四个阶段是云服务应用生态。到了2000年以后,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云服务技术逐渐成熟,他们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同时支持数以千万计的设备连接。云计算服务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门槛,同时也带动了用户自助服务的增长,云呼叫中心、云存储、云通信等云服务模式进入快速增长期。

・第五个阶段是社交互动应用。随着脸书、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的流行,数以亿计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连接。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加速促进了社交互动的用户连接,也带来网络连接设备的数量级增长,移动化的社交应用连接的用户设备数量突破了十亿的级别,脸书的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了15亿。

・第六个阶段是实时优化应用。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物联网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带来百亿级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连接。物联网的潜力是实现千亿级的设备互联,越来越多的数据通过设备的智能传感器产生数据,设备的自动化连接产生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数据产生方式,这些数据是实时的、连续的、自动采集和记录的,这带来数据量的指数增长。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增长是如此迅速,我们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存储、转换、处理和分析,而需要采用实时技术进行处理和优化。

未来是数据驱动的世界,未来的物联网面临的是千亿级的设备联网,未来很多服务运算都是实时优化的,这意味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像Uber、滴滴打车那样应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的运营和策略优化。

“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颠覆式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是如何驱动产业的数字化变革进程的?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趋势。

・移动支付是变革的先锋。移动支付带来了数字化应用,很好地把人从传统金融繁琐的支付过程中解放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走到线下消费场景里完成交易,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完成交易、支付和转账。

・普惠金融是第二个变化。无论是P2P借贷、P2P转账、众筹,核心底层还是支付方式的变革,人们以共享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保险服务的创新和变革。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保险服务的创新。保险服务的核心是共享,即通过保险服务实现共担风险。共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分担的风险降低了,这意味着现有一些保险的价格可能会大幅下降,会有更多的创新公司涌现出来以更低的价格来实现人们的保障,随着生活场景的数字化,保险服务的分散化是必然的趋势,到了这一阶段,保险的行业变革就会开始。

・交通运输产业的数字化。金融行业是最容易实现数据化的行业,接下来就是交通运输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交通旅游出行的需求非常旺盛,与其他产业相比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交通运输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会加速。

・社会民生产业的数字化。接下来就会是在环保、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变革。随着社会对于环保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设备投资在环保数据监测上,这将带动环保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和医疗领域,数字化给人们带来更便利的服务、更连续的数据、更实时的建议。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产业的升级会沿着这个趋势发展。

“互联网+”时代服务创新的六点建议

未来几乎所有商业和生活都在迈向数字化,我提出这样几点可以遵循的建议:

1、跟客户互动迭代。在互联网+时代,仅仅与客户保持互动并不足够,像传统呼叫中心那样提供简单重复的低水平服务互动并不能持续提升价值,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互动的迭代。就像人们的朋友圈,在基本的交互获得的理解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形成深层次的价值交互,这样的圈子互动才能持续保持活跃。

2、要盘活客户资产。盘活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集更完善的用户信息,盘活意味着与客户在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传递。现实中许多机构有大量的用户信息没有被利用,沉睡在数据库中日渐贬值,你需要做的是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与合作伙伴分享资源和信息,建立让客户活跃的生态。

3、创造可持续方案。无论你提供的是什么服务,满足用户某种需求或实现某些功能的产品总是有生命周期的,这意味着你很难以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客户的可持续性,你需要提供可持续的方案来建立和维系客户的忠诚。未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是开放的,产品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有赖于用户的参与。

4、塑造客户的行为。塑造用户的行为比简单的满足需求更有潜力,就像自己一个人运营经常不能持之以恒,如果在朋友圈大家晒出成绩、相互监督、互相比赛,平均水平上大家都会比以前努力了很多,这就是社交对于用户行为的影响。企业要更加擅于运用互联网连接带来的影响力来塑造客户的行为,让他们养成习惯,

篇4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广西的50多所高职院校的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综合实力都在不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推进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档案数字化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广西高职院校也正逐步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纷纷使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管理平台。高职院校档案室是为学校教职员工、学生提供重要服务的窗口,必须得跟得上学校发展的脚步。档案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提高档案提供利用的效率。传统的档案资料查找方式是先经过手工或者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目录检索再到库房查找,有时候要往返几次库房才能查到利用者所需档案资料,花费较长时间。档案数字化后就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轻松查找,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将档案信息经过校园网络传输,就可以提供给校内外相关人员利用,利用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就可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找相关档案信息。

(三)有效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以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占用空间大;对纸质档案的频繁翻阅容易造成损坏、字迹褪色。目前,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档案库房面积仅能容纳3-5年的库藏量,随着档案的逐年递增,现有库房很难容纳庞大的档案。实施档案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档案存储空间,还有利于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二、广西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建校历史在50以上或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或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以上,都需要设立档案馆。”根据规定,目前广西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符合成立档案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成立档案馆,仅仅是成立了档案室,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档案室仅配备1名专职档案员,虽然少数院校配有2名专职档案员,但常常还要兼顾学校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配备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阶段,主要将经费投入基建、教学和科研上,不可能对档案工作投入太多。

(二)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仍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主要采用纸质、录音、录像等载体保存档案;以案卷归档和保管的方式,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利用等工作;提供查阅的方式以手工翻本,费事费力。虽然统一使用了GD2000档案管理系统,但仅局限于档案目录数字化,档案全文数字化仍然是空白。更没有实现档案资源在校园网共享,无法满足多用户的同时需求。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缓慢。2002年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颁布,自此我国全国各地、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但是2002年广西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刚刚从中专、技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整合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信息化建设,因此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非常滞后的。

(四)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问题。档案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档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将纸质档案原件数字化过程中,拆分、扫描、数码相机拍摄时容易造成档案原件的丢失或者字迹、数据不清晰。二是档案信息网络化后,面临着计算机“病毒”、“黑客”等安全问题。高职院校档案内容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尤其是科研类档案具备非常高的科技含量。如果不加以安全保护,将造成重大损失。

三、广西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经费的投入。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首先要配备档案专职人员,对档案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档案人员除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管理、数据库建设、图像处理等专业知识。其次还要配备档案数字化建设所需相关设施,如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

(二)制定完善的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在开展数字化建设前期,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制度,确保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质量,从而使档案管理朝着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

(三)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操之过急。高职院校档案信息量庞大,短时间内不可能将全部材料数字化。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前,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可到区内外先进的高校或者企业学习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避免盲目建设。根据本校近几年档案的利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按照先新后老、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步骤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

(四)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加密、信息认证、防治计算机病毒、信息备份、网络安全和档案信息长期可存取技术等。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中要注意档案材料的完整性,不能在数字化过程中造成原始档案的丢失、破损,在扫描或相机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使字迹清晰不模糊。二是做好档案信息备份,购买先进的存储设备,避免档案管理系统的软、硬件更新换代后导致档案信息无法读取。三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后,要维护好档案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给档案信息一个可靠安全的存储环境。

篇5

[分类号]G250.76

上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概念首先由美国提出,并迅速得到发展,短短20年时间数字图书馆已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信息强国都十分重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并投入巨资建设各自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我国于1996年开展相关研究与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依据其建设理念的不同可划分为多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建设模式都应在前一阶段原有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探究其新的发展趋势,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模式。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趋势研究是构建新模式的基础,对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1、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现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6年5月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经文化部组织与协调,上报国家计委,并于1997年获得批准立项,标志着我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实际研究工作的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003年,徐引篪、黄颖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概念进行阐述,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谁(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以什么样的机制(出钱,还是出力?如何实现成本、价值和收益的平衡?),在什么样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中建设的问题”,并提出数字图书馆公私合作建设模式…。陆宝益等学者则以此概念为基础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三种模式,暨国家中央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模式、地方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模式和图书馆自主建设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组织管理、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进行论述和探讨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其长效发展。2渐变中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淅变的过程,随社会环境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发展创新。数字图书馆产生之初仅是为了满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保存、获取与共享数字资源的目的,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能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得更多的深层次服务,从而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依据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的不同,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如CALIS中心陈凌教授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资源数字化阶段、关键技术研发阶段、综合应用阶段、后数字图书馆时代4个阶段,还有学者则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资源库的开发阶段、技术研究阶段、综合研究阶段三个阶段。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建设模式也发生着变化:①建设主体的变化。在资源开发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一般为传统图书馆,到了技术研究阶段,建设主体不仅包括传统图书馆,还包括各类科研院所及信息技术公司,而在综合服务研究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进一步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信息服务机构。②运行机制的变化。从最初的政府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渐转向多元化投入建设、混合化运行机制。③法制环境的变化。从最初的无法可依到现在已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这些变化因素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了众多的建设模式,如前文所述的公私合作建设模式等。

数字图书馆每一时期的建设模式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不可能完全照搬前一阶段的建设模式来构建下一阶段的数字图书馆。特别是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研究,不仅要借鉴国外建设模式的发展经验,更要结合国情,时刻把握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从而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涉及管理(政策环境)、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和服务4个部分,其整体构造见图1。笔者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从上述4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发展趋势

3.1.1 从相对无序到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仅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来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这导致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处在一个相对无序的发展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各建设单位采用的建设标准与规范没有统一,在系统结构、功能、通信协议、元数据格式、检索方式、用户界面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兼容性较差,难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相反,国外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一般都将国家总体规划、统一协调作为其重要指导原则,如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的美国和俄罗斯目前都是由一家机构协调,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建设数字图书馆。我国目前也在加强相关研究,在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3.1.2 从自主建设到协作建设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处在一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一方面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之间受管理体制的约束及基于利益诉求等原因缺少必要的协作,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图书馆在传入我国之初就被看作是传统图书馆的网络延伸,这直接导致博物馆、档案馆等其他非图书馆单位被排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外,使得这些单位只能自立门户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类似数字图书馆项目。随着近几年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得到充实与扩展,以美国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强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已开始与出版业和信息服务业(包括情报中心、博物馆、档案馆等)相结合。“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这一认识已被广大数字图书馆研究者所认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协作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2007年7月26日,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CADAL管理中心、中央党校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共同组建“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并共同了一系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指南。

3.2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3.2.1 从资源数字化到数字资源采集 数字图书馆

的资源建设,依据工作重点,可以划分为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采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各种非数字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第二阶段则是强调对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数字资源建设初期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同时大量新的文献资源也是以非数字形态出版的,因此需要将这些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以便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纸质文献出版量正在逐渐减小,同时各出版社都已采用电子排版技术来出版纸质文献,这也意味着新出版的纸质文献都有数字化版本无需进行二次数字化工作。此时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将是对各类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但笔者认为经过多年建设,非数字资源已非常有限,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即将进入资源采集阶段。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联席会议所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中已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定义为“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管理,使之形成可利用的数字资源体系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正由资源数字化向数字资源采集发展。

3.2.2 从版权规避到版权保护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是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郑思成等7位知名知识产权专家诉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案等无不在说明一点,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在规避版权问题。相反,发达国家却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因为规避将抑制知识产品的生产,而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则能促进知识产品更大规模地被创造出来。1996年欧盟颁布了《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2000年美国政府《防止数字化侵权及强化版权赔偿法》。近几年,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上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特别是《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并且《纲要》在知识保护方面提出“修订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提高权利人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有效遏制侵权行为”。同时对于合理使用知识产权,提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界定知识产权的界限,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合法权益”等建议。

3.2.3 从政府投入到多元化投入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来源应向多元化发展。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部门以及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出资建设,而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与商业公司外,还包括各种基金会、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个人等。如“美国记忆”项目,有4500万美元的经费是由AT&T电话公司、柯达公司、福特基金会等私人企业、公司、基金会和个人资助。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公民社会服务意识的提高,我国出现了大量由组织、协会及个人创办的各类型基金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包括《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扩大了基金会公益性捐赠免税范同,促进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但由于国内的基金会目前一般专注于慈善、扶贫、教育等领域,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捐赠较少,这需要数字图书馆界加强宣传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2010年5月27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公布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在建设经费上就明确提出“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吸纳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来。

3.3 数字图书馆技术支持发展趋势

3.3.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技术支持与资源建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存在重资源轻技术的问题,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虽然都建有技术支持部门,但其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始终缺少技术领域研究部门的有效参与。同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往往采用“拿来主义”,在技术开发上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数字图书馆的每一个阶段性发展,无不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一定意义上而言,技术是推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有学者已指出“数字鸿沟主要不是在资源数量的差距上,而是在数字技术的差距上。不了解这一点,我国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863攻关项目《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在对美国DLI项目承担机构进行分析后说明,“由图书馆或情报学院系牵头的DLI-2项目只占少数,多数研究项目是由计算机专家而非情报学家领导的”。近年来我国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已开始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发。

3.3.2 从单一共享到复合共享 “云计算”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由单一共享向复合共享转变。2009年被认为是“云计算”元年,“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重大变革。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采用“云计算”构建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云计算平台获得更加巨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彻底摆脱硬件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各数字图书馆项目之间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分享基础设施,并提供共享数据资源、特色服务等。可以预见,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共享的将不再仅限于数字资源,而是包括所有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笔者将这一共享机制称之为复合共享机制。当前国内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已有部分项目开始采用云计算技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当属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承担的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三期项目。该项目在建设中提出结合云计算、SaaS、Web2.O、SOA等技术打造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该平台可以为各高校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私有云方案,并可构建多级的CALIS云服务中心 。

3.4 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

3.4.1 从追求私利到回归公益 回归公益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起源于美国的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注重公益性,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其建设目标是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组建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其建设目标是将世界各国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所拥有的珍稀罕见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供所有用户免费访问。在我国尽管数字图书馆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但基本上都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盈利为目的,偏离了其公益性。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渐行渐远,从而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回归公益本性,由国内8家主要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组建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在上海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其中明确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应立足于公益性,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广域网范围的免费服务”。

3.4.2 从“用户一馆”到“用户一云”

篇6

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神州数码把自己的信息化从逻辑上凝结成了三层金字塔架构―IT基础架构层、业务应用层和决策支持层,并形成了高效的数字神经网络。事实上,对于神州数码来说,高效的数字神经网络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而协同办公应用则是数字神经网络的重要组件。

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从1998年引入Lotus Notes/Domino平台算起,神州数码的协同应用之路已经走过了11年。“我们最早的协同应用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电子化的问题,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开始更加关注怎么把管理流程与生产流程紧密联系,使得整个企业业务流程贯通,并让管理更有效。”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总经理郑小维介绍说,“再后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敏捷度和协同效率,这其中包括团队之间的协同、跨地域的协同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

回顾神州数码协同应用的建设历程,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历史时间点是1998年,在此之前,神州数码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电话和传真等实现协作的,随着邮件系统的建立,神州数码进入了电子化系统的办公时代。“那个时候,我们选择了Domino平台,很快邮件就在全员中得到了推广应用。”郑小维介绍说。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2年,OA(协同办公)范畴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基本完成,这其中涉及到了企业协同办公的各个领域,包括行政办公和绩效管理等。“在实现了协同办公之后,我们意识到,OA更多地还要支撑业务,将协同扩充到对业务管理的支撑成为了我们发展协同应用的下一个目标。”郑小维表示。

在2003年到2005年,神州数码完成了OA系统与ERP系统的整合,这是神州数码协同应用建设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我们用了几年的时间深化OA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同时,还在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系统。”郑小维介绍说。

在所有业务流程及业务系统集成工作完成之后,神州数码将企业门户技术引入到了协同应用系统之中,并形成了基于门户的集成协同管理平台。2006年到2008年期间,神州数码开始以门户为核心扩展协同应用的种类,启动了企业即时消息系统Sametime,完成用户统一管理,实现了跨部门的流程整合,这是整个神州数码协同应用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神州数码的协同应用已经形成了以企业门户为核心的多元化协作应用系统,集团所有信息均通过门户完成。现在,神州数码开始了对Web 2.0协作的新尝试,进入了协同应用的第五个发展阶段。据郑小维介绍,这一阶段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建设Web 2.0协作工具平台,通过联结SOA服务组件的方式强化应用的协作功能,引入流程绩效分析,并优化整合系统流程。

两个维度与业务实践

“在协同应用建设方面,我们确立了两个维度的协同平台建设思路,并以此不断深入、整合。”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协同服务总监赵美玲介绍说。其中,建立“业务管理支持平台”是第一个建设维度,“也就是说,为企业的职能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提供支持,如流程制度电子化、业务管理流程电子化等,并通过IT的手段辅助和支撑其执行。”赵美玲解释说。

就“业务管理支持平台”这个维度而言,现在,整个神州数码的协同应用都被统一到了企业门户上。神州数码在此维度的建设上,主要经历了“规范管理”、“精耕细作”到“价值整合”三个阶段,目前,系统所承载的在线应用近200个。

第二个维度是“协同工具平台”。据赵美玲介绍,建设“协同工具平台”这一维度主要经历了从初期以邮件为核心,到加入统一通信协同范畴,建设以协作、联结为主的实践平台。“这一维度致力于构建提升企业员工协同效率、释放企业资源价值的协作工具平台。” 赵美玲表示。

可以说,经历了11年的发展,目前神州数码已经开始了从传统OA向基于Web 2.0的协作体系跨越。协同业务涉及多种业务应用,如人力资源协同、商财协同服务、知识管理、行政办公服务等。

“比如我们的人力资源协同服务,称为全员HR(E-HR),意思是说协同的范畴是全体员工,而不仅仅是HR部门。在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的过程中,我们是以ERP的业务逻辑为核心基础的,整个协同都是围绕ERP核心业务做HR流程管理、绩效评估执行和学习中心等。此外,还整合BI(商业智能)和BPM(业务流程管理)进行了流程效益的相关分析。”赵美玲介绍说。

篇7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从模拟监控到数字监控再到网络视频监控,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技术角度出发,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划分为第一代模拟视频监控系统(CCTV),第二代基于“PC+多媒体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VR),第三代完全基于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PVS)。

第一代视频监控是传统模拟闭路视频监控系统(CCTV)。模拟CCTV依赖摄像机、缆、录像机和监视器等专用设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有限监控能力只支持本地监控,受到模拟视频缆传输长度和缆放大器限制。(2)有限可扩展性系统通常受到视频画面分割器、矩阵和切换器输入容量限制。(3)录像负载重。(4)录像质量不高。

第二代视频监控是 “模拟-数字”监控系统(DVR),即半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模拟-数字”监控系统是以数字硬盘录像机DVR为核心,半模拟-半数字方案,从摄像机到DVR仍采用同轴缆输出视频信号,通过DVR同时支持录像和回放,并可支持网络访问。由于DVR产品五花八门,没有标准,所以这一代系统是非标准封闭系统,仍存在大量局限:(1) 复杂布线“模拟-数字”方案仍需要在每个摄像机上安装单独视频缆,导致布线复杂性。(2)有限可扩展性DVR典型限制是一次最多只能扩展16个摄像机。(3)有限可管理性需要外部服务器和管理软件来控制多个DVR或监控点。(4)有限远程监视/控制能力。不能从任意客户机访问任意摄像机,只能通过DVR间接访问摄像机。(5)磁盘发生故障风险。“模拟-数字”方案录像没有保护,易于丢失。

上述系统,图像的传输、显示以及存储均依赖于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它传输距离近、信号容易受干扰、应用不灵活、无法多层次、多用户的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基于计算机,以其为整个系统的核心,结合视频监控系统的实际要求以及多年来不断完善的理论和经验,运用最新的数字视频压缩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总线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建立一套比较可靠的、完善的安防体系,即:网络化数字多媒体监控系统。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系统的局限性,它以网络化的信号传输与控制为依托,以数字化的视频压缩、传输、存储和播放为核心,通过网络视频编解码器及DVR等设备的管理与控制,用户仅需通过IE浏览器或客户端登录中心监控平台,即可实现对整个网络中各个监控点的控制和图像的调用与浏览,通过权限的管理,实现分级管理。

目前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基于百兆的IP网络,为用户提供图像和各种报警信号的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的信息系统,是由前端采集、中间传输、后端处理、控制三部分组成的网络工业电视系统。

国内的石油石化企业炼厂建设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以上方式,采用的都是模拟标清摄像机。

第三代视频监控系统是纯数字系统(NVR)。网络视频监控前端摄像机也是网络摄像机,后端存储是网络硬盘录像机。第三代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高清视频的飞跃,目前可实现720P、1080P高清。

数字监控较传统的模拟监控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第一,便于计算机处理。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

第二,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而且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

第三,便于查找。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利用计算机建立的索引,在几分钟内就能找到相应的记录。

第四,提高了图像的质量与监控效率。利用计算机可以对不清晰的图像进行去噪、锐化等处理,通过调整图像大小,借助显示器的高分辨率,可以观看到清晰的高质量图像。此外,可以在一台显示器上同时观看多路视频图像。

第五,系统易于管理和维护。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度高,视频传输可利用有线或无线信道。整个系统是模块化结构,体积小,易于安装、使用和维护。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基于IP网络的一种全新的监控平台,它表现为监控系统的视频数字化、系统网络化、分析管理智能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监控产品的不断发展,百万象素的高清数字产品在数字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模拟监控产品相比,图像更清晰,纯数字化。数字工业电视系统有利于跨区域、大范围的信息传输及调用,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利于各种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

正是由于数字视频监控具有传统模拟监控无法比拟的优点,而且符合当前信息社会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所以数字视频监控正在逐步取代模拟监控,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国内的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清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更是成为监控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清监控从根本上提高了视频监控的图像质量和清晰度,使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真正在图像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超越模拟监控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的新热点。

篇8

1 机械制造的含义

机械制造利用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程序对设备进行改造,实现设备可自行持续性的自动生产、加工、优化等过程。典型机械制造设备有机床、水轮机、传真机等。它们可经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改造进而赋予更多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促进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好的立足于工业领域。

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特点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在工业领域优势凸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机械设备相对比而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特点。

2.1 高效率高质量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通过新一代的控制系统,使设备进而更为人性、智能,从而代替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间接的也是针对某些特殊情况下,避免人工操作的意外情况发生。当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转时,难免会发生系统故障,一旦出现问题,可自行分析系统故障原由、扫描漏洞,进而及时修复系统问题,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传统的机械不能如此进行自我修复故障,维持正常运转,还需人工监控才能确保机械工作的正常运行。

2.2 工作方便快捷

机械设备不同部件的制造,其精准度和规格往往大不相同,因此总是需要人为对此进行各种调整,但难免会出现误差,导致产品规格不及格造成损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可根据实际,设置多种生产模式,必要时只需输入相对应的指令便可自动调整为另一种生产模式,除了精准度高以外,一旦出现偏差,还会自行矫正。

2.3 应用领域广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一种复合型新兴技术,适用于多方面领域,凭借其自身分析、处理故障性能的优势,可在多个领域立足,满足社会中人们与日俱增的个性需求。其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而且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结构小,重量小,消耗的能源也小。符合我国倡导“绿色环保”和“科学发展”的社会理念,日后在相应领域中会倍受欢迎[1]。

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现状

宏观工业领域的高速发展,在人们日渐俱增的个性需求挑战下,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方面成熟了不少,其发挥的作用也在这个社会上备受关注。利用自动化、智能化、自我维修故障等优势,比传统机械制造的产品更好、更快,产品类型也更多。随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普遍应用,各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化制造技术,就目前来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技术体系逐步在工业领域中完善,进而从中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在生产制造方面更具有强大的动力、支撑力,促进着工业领域的发展[2]。

4 当前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当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发展速度较慢,与国际的制造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差异如下。

4.1 管理体制

在国外的工业领域中,他们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以严格的管理体制对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推行JTI(准时生产)、AM(敏捷制造)、LP(精益生产)、CE(并行工程)等理念对其企业的制造进行辅管理,推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很多企业没有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管理企业,小型企业也只是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可提高机械制造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产品质量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目前国内的高精密加工、精微加工、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等加工方法上正处于开发阶段,因而普及率不高,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却不能做到这样的水平。

4.2 专业设计理念

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上,不仅对产品自身的造型有更高的追求,还有对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可实现性、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定位也要有一点的了解。因此,我们对产品设计的把握能力也要进一步的提高。盲目求快的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面对国内竞争过于激烈的现状,即便是知名企业,也会倒闭或被兼并。所以应以市场的需要和生产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发展的基础,才有利于应对这多变的市场行情。

4.3 制造技术水平

科技是不断更新的,投资过高,收益见效太长久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统技术相对市场的性价而言,往往不受大众青睐。而投资少,见效快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设计系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着很大的发展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以及与时代共同进步。国外发达的工业制造广泛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FMC(柔性制造单元)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集成、智能、人性化的制造过程。这给企业提供了快速高效率的生产力,进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工业领域发展进程。然而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几乎都是引进然国外的技术后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北京的雾霾情况则间接说明了我国因工业制造的技术水平不足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象。因此,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绿化了生产的整个过程(绿色生产线),绿色生产线既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也是尽最大努力减少机械制造对环境的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够突破这些困难,相信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成就会更进一步发展[3]。

5 结束语

要想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搞好,不仅要靠高端的技术支撑,还有各种基础技术的灵活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坚持把提高制造技术与自动化相结合的方针,围绕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出发,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才能把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好的走向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数字化营销,主要指的是在网络、通信技术、交互媒体等媒介的帮助下,实现企业或商家营销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几乎囊括了最新的一些营销理念,比如多媒体广告、体验营销、无纸化交易等。数字化营销实现了被动式到主动式和互动式营销的转变。数字化营销的发展势头强劲,这得益于联网用户群的暴增和数据量的增长,面对如此诱人的巨大市场份额,各种形式的营销迅速将目光转向互联网这个新的平台,为企业进行品牌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科学视角,成为最省钱、最有效开拓市场和培育消费者的理想手段。

(二)数字化营销的特点

首先,数字化营销的互动性极强,可以为供需双方搭建桥梁。互动式数字化营销的灵魂,尽管我国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单向信息传播的思维方式,但只有通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到产品与服务,才能帮助企业提升影响力。比如企业可以采用IM营销(即时通讯营销)模式,通过数字化营销这一渠道对客户的消费态度、反应等信息进行即时收集,既提高了客户参与销售的活跃度,又能帮助企业销售能力的新突破。其次,个性化也成为数字营销的一大亮点。这一特性要求企业针对客户需要进行“量体裁衣”,或者在进行网络销售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收集来跟踪客户的购买习惯和喜好,进而有目的地为客户介绍相关产品,使得数字化营销变为低成本与人性化的结合体。比如客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企业的产品规格、维修保养、使用方法等,为客户留足更多自由考虑的时间,避免冲动购物的发生。最后,数字化营销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成本的可控性。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使得产品广告费用急剧上涨,而数字化营销为企业进行产品宣传销售提供多种方式的组合,有利于降低企业销售运作的费用。

二、数字化营销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

数字化营销可以被看做是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它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数字化营销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可以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营销策略、管理方式、收益等发生更多变化。

(一)数字化营销改变了企业原有的营销策略

数字化营销需要有完备科学而战略规划作为支持,如果认为数字化营销就是建设几个网站、进行网上促销活动的话,就走向数字化营销的误区。其实,没有思路的数字化营销就注定没有出路,也不会收获到理想的效果,数字化营销为消费者开启了感知体验的伟大时代,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企业营销方式也会随之变化。正因为情感营销和体验营销潜力无限,通过图像分析、虚拟环境、智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数字营销为客户还原一定的引发其情感体验的场景,提高了产品销售的成功几率。

(二)数字化营销让销售管理面临更多挑战

尽管数字化营销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一些具体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营销的终点,它还应该满足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这说明数字化营销不仅是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任何一项成功的数字化营销应都是建立于企业相关部门合力合作的基础上,它具有整体性要求。所以,在数字化营销的贯彻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将会遭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应该在企业构建与数字营销相对应的组织结构,通过一个完善的企业组织机构的协力运作,保证企业数字化营销的策划、运作、评估都可以更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这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保证,使数字营销帮助企业在智能化、整合化、工程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数字化营销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销售收益

数字化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一种体现为经济效益方面,数字化营销围绕着客户需求展开一切业务活动,这样既能缩短各类产品的研发周期,又能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提高了客户的消费次数和金额,牢牢地抓住了客户的忠诚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一种则体现为企业的社会影响方面,数字化营销为企业与客户互动创造了机会,此时,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社会舆情来加强自身与客户的联系。比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社交媒体,来为客户传递企业产品的品牌故事,可以起到优化数字化营销传播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良好目的。

篇10

在综述当中已经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工业4.0”的翻版,不过在实践目标上,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其目标都是要实现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就是从传统的工艺体系转型到以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虽然三者实践的目标大同小异,但是工业化程度和工业基础的不同,还是决定着三者之间要采取不同的实践路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都是企业推动,政府采纳,然后上升到国家战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推进过程,而“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推动,企业实施,一个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

从实践层面来讲,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而“中国制造2025”是站在应用端和制造业本身,以应用需求为引领。这样就可以更大限度地弥补自身在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的差距,以一种特色发展之路缩小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们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在智能制造推进实施过程中一定是先发展技术吗?不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定是先解决应用需求,通过应用牵引技术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中国制造2025’是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来牵引技术的发展。这样能够缩短我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时间周期,与我们现阶段制造业的现状相匹配。”刘功效如此解释道。

“机器换人就实现了智能化”是一个伪命题

采访中,宁振波多次强调“机器换人就实现了智能化”一定是伪命题。智能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由20个字来概括: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以及学习提升。在他看来,机器换人其实就是换的生产一线的工人,而有数据显示,实际上在一线生产岗位上机器能够换掉的工人数量不到全部的10%。智能制造一定是囊括了产品研发、工艺、生产、交付、管理以及服务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说智能制造是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转型,而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方面。

对此,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也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智能化意味着机器自己就可以判断和处理工艺流程,它能进行逻辑思维的自主判断;而自动化则是每一次都精准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自动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智能化能够提高工艺水平。

其实智能制造能力的形成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首先要做到自动化,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信息化,然后通过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再发展数字化,最后才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如果一开始就想要实现智能化,将是不切实际的,逐步完善、迭代升级的过程一点是要有的。”西克中国市场总监崔丽丽对本报记者如此说道。

那么,又要如何理解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呢?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吗?

宁振波认为,自动化是生产智能化的基础,而数字化是产品研发智能化的基础。之前提到,机器换人是实现了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然而数字化成为研发智能化的基础又要如何去理解呢?

其中就涉及到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与仿真。产品三维模型的建立是难点,基于产品模型,再完成工艺设计,由于是三维模型,工艺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做仿真分析,最后根据工艺将产品生产出来。这一过程就是产品建模,仿真分析;工艺,仿真分析;制造过程,仿真分析;实验,仿真分析的过程。当有三维模型深入其中的时候企业就开始具备智能基因了。

另外,关于自动化、底只、智能化之间的关系,刘功效认为,三者既有可能是递进关系,也有可能是平行关系。因为既可以单独来讲某一个发展阶段,又可能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这都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实际需求。实现智能制造的五个关键步骤

智能制造的完成在于工业基础和能力。目前,随着我国在产品技术、工业技术、产业规模以及基础核心产业等方面快速提升和发展,我们开始具备实践智能制造的基础条件。虽然整体上与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开始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前面已经提到,智能化的实现一定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也不会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硬实力之外,还需要在众多软实力方面下功夫。

第一步,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够深入,制造企业可能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况。宁振波表示,现在企业更多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意识。长期形成的以短期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导致有些企业还在想着能够做小事,挣大钱,这种思想在智造转型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另外,作为传感器厂商,德国西克在实践以及与客户企业的沟通合作过程中也有这方面的认识。西克中国市场总监崔丽丽表示,前些年,由于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炒作显得过于热情和激进,从而导致不管是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想着建立智能工厂或者向“工业4.0”方向靠近,好像沾到了边,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先进制造企业。实际上,这种发展是不现实的。

其实,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短期的投资并不能马上兑现。不过在崔丽丽看来,这也许是智能制造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吧,就是从一开始的一哄而上,然后到慢慢趋于理智,最后到能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产业和技术的迭代升级。

第二步,加快国产工业软件研发速度以及在制造业当中的更新换代步伐。有人曾谈到在智能制造时代,国产工业软件任重而道远。而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中,工业软件作为使能工具是衡量企业软能力的重要部分,而软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

关于这种软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是指软件对机器或系统的感知进行分析、处理、决策优化,通过连接物理、人、信息系统并发现隐性规律,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达到机器与人的协同。

不过目前,在众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被国外软件所占据,关键核心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模拟测试等软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外企业软件。就像宁振波所提到的那样,过去由于中国在虚实结合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业软件支撑,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国外软件进行产品建模,这其实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原因,所以说智能制造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第三步,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在智能制造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前也提到,智能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以及学习提升,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

目前,由于受到大多数制造企业生产设备不高、信息孤岛和系统应用封闭普遍存在等技术层面的限制,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机制,进而制约着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流程以及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工业领域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过程较其他行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更完善、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予以应对。

采访中,崔丽丽表示,“工业4.0”有别于3.0的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基础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国外有一种观点就是可以把“工业4.0”简单地理解为精准的数据管理。

另外,崔丽丽还提出了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今后,随着企业智能化水平的越来越高,这势必将成为行业内无法回避的难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立数据交换安全认证体系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体系当中可以将相关技术协议、数据安全和所有权问题进行清晰定义,明确界限。

2016年2月在德柏林成立的“数据空间协会(Industry Data Space Association)就是这样一个以建立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规范,以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在网络空间的传输交换的安全性为目的的非营利第三方技术机构。 而SICK作为此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前瞻性地为未来的数据世界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控制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四步,构建和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针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都做了众多工作。在国家层面,已经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在企业层面,以英飞凌为例,去年英飞凌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 双方将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充分利用各自的经验、技术和资源致力于智能制造领域。

苏华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对于中国制造本身而言,标准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给国家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撰写出一些有关智能制造管理的白皮书。”

第五步,产业生态建设必不可少。采访中,无论是英飞凌还是西克都提到了行业生态的打造和建设问题。英飞凌提出的“与中国共赢”战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助力“中国制造2025”;第二是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第三是积极参与中国新兴市场的发展,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城市、高级辅助驾驶、智能交通等,为新兴市场提供一些英飞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第四就是积极搭建生态圈,希望与更多的企业一起成长。

篇11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手段本身的快捷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管理上所能达到的规范性、透明性和先进性等,是传统管理手段无法达到或难以比拟的。然而信息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许多国企领导对信息化应当投资多少感到困惑。不少国企的领导说:我们在信息化方面有比较充足的预算,我已经投资不少了,但每年新的信息化项目投资提案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国企的信息化投资受到国家政策、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变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企的决策者要从战略的角度、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完整地看待国企的信息化投资问题。

一、国家政策促进国企信息化投资

党和国家历来把信息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七大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作为对国家承担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企,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发展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的投资。

(一)采用评价方式,引导国企信息化投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系主任李东教授说过:“中国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政府推进’到‘政策引导、市场推动’的转变过程。”政府是很多国企信息化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早期信息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国企信息化投资工作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及地方国资委每年都会对国企的信息化工作会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对国企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原则进行统一引导,同时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规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以中央企业的总体水平为对象,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中央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信息化过程和信息化效果作出评价。国企在信息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项评价指标。

(二)以优惠政策扶植国企信息化投资

与此同时,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植国企的信息化建设。常见的优惠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1)税收政策。即国家对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资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的政策优惠;(2)利率政策。即国家对企业投资在信息化上的信贷资金,给予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信息化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一旦企业的投入没能获得预期效果将可能会威胁到企业的发展,如很多大型国企每年在ERP系统上投资都要上亿。国家的扶植政策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化投资的风险,因此国家的扶植政策应当作为国企信息化投资强度的重要依据。

二、不同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信息化投资需求差异大

国企的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连,基于企业的成立时间、信息化投入的强度等原因,企业所处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也不同,信息化投资需求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有多种划分。我国学者在总结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信息系统集成轨迹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信息化四阶段发展理论:即单点数字化阶段、单点自动化阶段、联合自动化阶段和虚拟化企业阶段。

(一)单点数字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个别部门的基本数据和文件开始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没有使用数据库,或使用了数据库,但仅限于编辑、查询、输出,没有进一步的功能开发。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国企的成立初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部门的职能还不明确。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很少,最主要的信息化投入是购买个人办公电脑。很多国企甚至在费用预算中没有信息化费用,所需的费用从行政费用中支出。

(二)单点自动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一些部门业务流程开始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自动化,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逐渐走向有序化,但数据库处于分散组织状态。这个阶段是国企成立两三年后,各部门的职能比较明确了,为了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而开展一些信息化工作。在这个阶段,各部门都有很多明确迫切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同时软件提供商也能提供很多成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如在企业建立OA、CAD、CAM等系统。因此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就比较大了,而且投资重点在分散的信息系统建设。如一个成立两年多的1000人规模的国企,2013年的信息化投资达到了七千多万,其中信息系统建设费用达四千多万,网络通讯费用近两千万。

(三)联合自动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有了集成框架,部门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数据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我国的大多数国企信息化都处在这个阶段,这时部门独立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得到了满足,国企的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站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信息化的集成化管理。通常,国企会重点投资建设几个大型的系统来实现企业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如在企业建立ERP、Portal等。国企的信息化投资强度比第二阶段更大。

(四)虚拟化的企业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已成为一个智能主体,能快速反应市场,并能利用与其他企业的协作,快速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这个阶段是目前国企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将有质的变化。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对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工作只是有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如IBM提出了“智慧企业”的解决方案。要实现这一阶段的信息化目标,同样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投资。

三、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国企信息化投资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西方国家走的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就迎来了信息化。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企推动“两化”融合,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此信息技术的每一步创新都可能驱动国企某个环节的信息化投资。

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是软件或硬件的局部创新,也可以是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整体创新。局部创新以手机相关信息技术为例,对企业信息化影响较大的是2008年手机发展了移动互联网功能和2010年加入传感器功能。很多经常开会、出差或野外工作的国企员工,有非常迫切的移动办公的需求。2008年后,很多国企,特别是有海外业务的,新上的系统都会增加移动办公的功能,同时还会对一些旧的系统进行改造以适应移动办公的需要。2010年手机有了传感器后,就能实现数据采集,GPS定位等功能,有力推动了国企物联网和EPR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整体解决方案创新的最突出例子就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和均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企是纷纷响应号召,大力加大云计算投资,实现信息化服务的升级,极大地提升企业的业务效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杰棠调研得出国内的私有云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的,但多集中在一些实力强大的大型国企中。可见国企的信息化投资对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很敏感的。

四、结束语

本文所谈的是国企信息化投资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国企的信息化进入了理性投资阶段,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的情况下,更加重要的是抓好应用。深化应用才能够充分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因此,一些专家指出,我国国企信息化投资正步入一个以深化应用为导向的新阶段,而深化应用的成功更有赖于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这对已进入信息化深水区的国企来说更加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伟玲,肖拥军.我国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3(1):24-26.

[2]朱立新.陈显中.对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J].商场现代化,2005(6):75-78.

篇12

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种商业模式的升级,都代表着企业组织和流程发生了变化,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是帮助企业进入产品扩展阶段的最有效模式。目前,国际一流企业大多处于第四阶段,我国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均处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而研究院的某些单项处于第二阶段,还有某些单项尚处于第一阶段。

模型框架的构建

针对航天产品研发过程复杂、系统庞大、协作面广、研制周期紧张等特点,研究院基于自身现有信息化能力条件构建了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型框架(见图1),其包括4个流程、4个支撑体系和2个团队建设。4个流程指产品战略流程、市场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和技术开发流程。其中,产品开发流程包括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和产品维护管理6个阶段,其对应研究院的产品研制6个阶段。4个支撑体系指项目管理支撑体系、质量管理支撑体系、绩效管理支撑体系和成本管理支撑体系。2个团队指集成开发管理团队(IPMT)和产品开发

团队(PDT)。在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建设中开展产品研发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3•2图1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型框架图“人”、“过程”和“技术”是集成产品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人”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产品研发人员,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协同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过程”是企业在产品研发活动中所采用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是“人”在“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和工具,三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集成是集成产品开发建设的关键所在。集成产品开发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实施方式,关键所在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统一。这里的集成是指管理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过程”贯穿在管理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中。管理集成强调“人”的作用以及集成对象之间的耦合和协同作用;技术集成强调“技术”的作用以及“技术”与市场的集成;信息集成强调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实时通讯等。信息化技术是集成产品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研发管理模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协同环境——提供开展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所需的网络通信软硬件环境,打破地域和专业的限制,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支撑产品开发和平台开发。数字化设计平台——利用设计分析工具,通过固化设计经验、知识、流程和模板,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设计与分析系统,有效支撑产品设计虚拟验证和生产线虚拟验证。其中,三维模型是设计、工艺、生产、试验和仿真等专业之间顺畅信息交互所必须采用的数字化模型。产品数据管理平台——用于存储、共享、管理产品开发各阶段的各种数据,使设计、工艺、试验和生产等各类应用基于唯一数据源的数据库进行操作,实现唯一数据源的受控管理,支撑产品开发、平台开发和项目管理。业务管理平台——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绩效管理等业务系统,支撑产品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和成本管理,支撑市场管理、产品开发和平台开发。

先进工具——包括CAX、ARIS等工具,以支撑产品开发和平台开发。数字化分析验证平台——包括数字化预装配等,最终目标是仿真结果与试产原形的测试结果一致,以支撑产品开发。通过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牵引,研究院进一步明确了全院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实施效果

2009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将集成产品开发建设纳入研究院新体系的产品创新子体系建设内容中,提出集成产品开发是产品设计研发的主要实施方式。2010年成立了有关组织,明确了分工、职责与实施要求,并确定分三阶段推行。第一阶段是概念导入阶段,第二阶段是试点运行阶段,第三阶段是完善及推广阶段。目前,研究院集成产品开发建设尚处于第二阶段,各阶段建设工作如下:第一阶段开展实施了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建设的筹划准备工作,研究形成了《集成产品开发手册》,汇编完成了《集成产品开发文集》,并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编制并了单机级货架式产品目录,初步建立了活门装配等数字化生产线。同时,选取典型产品进行集成产品开发试点工作,围绕组织模式变革、流程体系建设、产品化工作、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工作。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引入了集成产品开发理念,通过开展以全三维下厂为目标的设计与制造协同工作,试点产品实现了基于三维数字样机的三维协同设计,打破了传统工艺审查更改设计模式,实现了工艺提前介入设计环节;现场加工、检验人员依据三维模型和工艺规程进行产品加工与检验,改变了传统加工、检验模式,向先进制造模式的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期间,工艺人员从试点产品制造角度提出了设计改进建议达700余项,在提升设计质量的同时保证了产品可制造性的大幅度提高。三维协同研制平台建设是实现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关键,但研究院的三维协同研制平台尚处于建设初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试点产品实践进行进一步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