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1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视觉艺术的含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图形艺术价值
在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其造型艺术就伴随着中国艺术以形写意、以意表情观念的成长而成熟起来,成为字画同体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体系。于是,先人很注重“形”与“意”的结合。因此,汉字绘形绘意的信息效果十分强烈,具有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从符号学原理分析,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由于汉字演变至今已变得十分抽象、洗练,所以将汉字承载着的原始信息还原出来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这种还原的结果不是文字,而是一种加入人的思维的奇妙产物,一种特别的平面图形。因此,汉字具有图形艺术价值。
2.意象艺术价值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意”,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最高追求都定义为达到“意”。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形态始终与其意义纠结在一起而无法摆脱。所以,它的形成本身就蕴涵着意义。
中国的汉字具有的意象特征在于中国人对物象长期的观察,使用符号形象对物象的再现。这一再现的过程并非镜像式的,而是渗透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的判断,汉字的形体和象形结构中已具有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加以再现的表现因素。也就是说,无论在琴棋书画的艺术表现上还是工艺制作的评判上,意象都可以视为“理解、领会、传达”,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形象思维的传达。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和语义直接发生联系。所以,汉字就摆脱了一般文字对语言的依附性,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传载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当特殊的意象艺术价值。
3.气韵艺术价值
就汉字本来的意义而言,气是弥漫无形的,韵是节奏,气韵就是一种整体的节奏。如何理解汉字的生动的气韵艺术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栩栩如生而有神采。“气韵”也可称为神韵、意韵等,指精神上展现出的独特气质与性格。它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体味,凝结成一种气势,贯注于汉字之中,从而赋予它生气盎然的生命感,这样的艺术能引起观赏之人的无限遐想。二是指汉字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汉字的精神,结构仅仅是汉字运笔的依据,其字体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从而体现汉字生动的气韵艺术价值。
二、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从汉字视觉艺术价值体现来看,文字是视觉传达中构建、传递信息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产生图形的元素之一。因此,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在设计中具有双重作用,文字的力量在设计中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进一步加强并与设计版面中其他构成元素共建互动界面,成为传达信息与深化概念不可或缺的视觉要素。
在现代设计中,汉字的视觉艺术价值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图形化的汉字作为现代设计中的图形元素
汉字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指示、说明的识别作用。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汉字的图形化可进一步扩大其功能,单纯的图形因为汉字的加入而极大地丰富了设计的语言。汉字的图形化是由字形到图像的设计,在视觉呈现上以汉字为主,在汉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依据汉字的内容含义,抓住字面所能代表的典型形象,把具体的汉字进行加工、夸张、变形,或者用物象或抽象符号替代汉字的原有笔划,将物象与汉字融合在一起。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使其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给人印象深刻,更好地发挥其传达信息的功能,又增添了艺术性和欣赏性。
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作者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古钱币作为标志的主体。看到这样的圆形方孔的钱币,自然会联想到中国。一个“中”字也代表中国之意,竖笔在“口”字中间断开,一个正圆包围,整体形成了古代圆形方孔钱,暗喻货币流通的意思。设计简洁凝练、识别性强。
2.利用意象性的汉字作为现代设计中的象征元素
视觉艺术必须通过对客观事物表象的理解进而达到对人文思想层面反思的高度,才能体现出价值。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领域,汉字作为一种视觉审美的构成“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凝聚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和象征意义。我们不能忽视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意象价值。因此,当视觉传达在近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汉字作为一种更富含义的载体出现时,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它的重要。人们应当确定汉字所负载的象征意义,使汉字原来的被动意义巧妙地转化为主动意义,并将其更多更好地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巧妙地利用汉字本身具有的以形表意、以意传形的特征在标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可以利用汉字笔画的增加、减少、变形等方法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例如,中国香港“荣华饼家”标志中的牡丹花和明月是在国内注册的商标,经过修改、强化、重新造型后的牡丹花,象征着富贵吉祥,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配合起来就有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荣华”是在中国香港注册的商标,二字由简单的黑色线条构成,其笔画有很多不规则的弧线,好像牡丹花的花瓣,同时也寓意富贵吉祥。牡丹明月、“荣华”变体字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
3.利用气韵式的汉字作为现代设计中的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是现代平面构成设计中提出的构成法则。标志设计中“节奏韵律”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时下的汉字艺术设计普遍追求开放性的视觉感染力,如以各种手法解构汉字的可读性,或巧妙构成语言,使可读性游离于是非之间。将久已不用的古字赋予新意,或以偏旁、笔画的组合,制作出新时代的新字。另一方面就是运用计算机将汉字制作出不同凡响的效果,或设计出视觉的无序与混乱,如错版的叠印效果,形成各种视觉效果,如跳跃感和空间感。在设计版面时,应利用文字去获得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传达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其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之“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它表达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
总之,加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价值的挖掘,并注重汉字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加强汉字视觉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使现代设计在形式上呈现出具有中国视觉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促使中国化的视觉艺术设计在世界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迈入了初中的半个门坎,到了六年级的第二学期。想起小学六年的生活,有欢乐、有忧愁、有甜蜜、有苦涩……翻开这六年生活的画册,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次的美术课——飞天。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飞天》这一课。”幻灯片上的第一张图片便震撼了我的眼睛,这是一张“仙女飞天”的图片,图片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肤若凝脂的皮肤,飘渺的长裙。那泛有神光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似笑非笑的樱桃小嘴,让人不禁看得出神。图片上还有两个大字:飞天,让同学们看了,更激起了对这堂课的热情与兴趣。
“这幅图片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韩老师把我从仙境里惊醒,回到了课堂上。这时,老师便又给我们介绍起了敦煌莫高窟:“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一种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技术……”听着韩老师一句句的讲解,还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更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堂生动的美术课,让我感受到了视觉的震撼,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更深刻的记住了这堂课!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侯翔
当今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类医疗机构、医疗点逐渐深入社区,随着农村三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我们要分析新医疗政策下的医疗市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确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热点问题。从医院住院工作的运行态势,运用耗散结构理论[1],熵的变化函数理论[1]及市场运销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适时调整结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挖掘临床科室的二重性[2],以求得医院良好的发展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资料来源
乐山市人民医院2004、2005年各类信息资料及有关(国家统计局公布)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资料。
2统计分组
院内各科及对应各类指标。
3科室熵变函数的计算
3.1理论依据
3.1.1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1] 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及各类“熵函数”[1]的变化。“熵”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函数,这个函数可以度量一个系统组织程度的高度,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大小,对一个开放系统它的不守恒“熵” (S) 在一定期内间隔(d t )中的变化d s 。“熵”变化(d s )由(d es )通过系统外界的熵的传输和(d i )系统内熵的产生而形成的。如系统构成要素集合为 m{m1、m2……mn}其中mj(1≤j≤n) 为构成系统某一要素,则系统熵变函数为:d s =d es +d is (通式)d mjs =d emjls +d emj2s +d emj3s …+d emjns +d imjls +d imj2s +……+d imjns然而,任何开放系统内都是由推动该系统向正方向与反方向复杂因素而成的一个有序与无序、定向与不定向、守恒与非守 恒的开放系统。人们只要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才能将物体内部的“内耗”控制在一点范围,使该系统走上良性循环。
3.1.2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中商品的二重性[2] ① 价格与价值;② 为人们所接受与亲睐及占有市场程度。
3.2模拟院内耗散的熵变函数[1],计算院内临床单元的二重性 按d s =d es +d is 通则我们选择了临床科室中既能反映医疗容量、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具有典型代表性、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统计指标—— —出院人数、床位使用率、治愈好转率、抢救成功率、医疗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病人满意度的年度增减度,作为计算单元而建立的。即:某科二重性=出院人数年度增减度+床位使用率年度增减度+治愈好转率年度增减度+抢救成功率年度增减度+医疗收入占收入比例年度增减度+病人满意度年度增减度。
4结果讨论
由于院内各科专业及收治疾病构成、社会保险、公费医疗、大病统筹、商业保险、自费医疗、其他费用等各类费用流量等因素(自然恒定因素),下级医院、各医疗机构点等因素(自然变化因素)以及院内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差异(主观可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科二重性升降如图1所示。
4.1总体上看院内临床20个科室有6个科室二重性处于“0”界以下,有14个科室在“0”界以上,说明这些科室在2004年至2005年二重性的变化方向,导致全院整体二重性处于“0”界以上 (1.38%) 靠“0”轴。其中5大指标:2005年比2004年出院人数增加2.44%、床位使用率增加7.77%、治愈好转率年度减少0.42%、抢救成功率年度减少5.71%(这些主要是危重、疑难病人向中心医院转移所致)、医疗收入占科室收入比例减少 1.01%、 病人满意度年度稍减1.69%。不过由于物价总体水平上扬及院内科室收入构成比变化,特别是大型功能检查的优势体现出来,收入2005年比2004年增加 13.88%, 这与2005年四川省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指数13.7%相当。
图1 2005年医院临床科室熵变函数分布(略)
4.2 从门诊人次方面看2005年门诊量27369比2004年25426增加7.64%,出院人数同时增长2.44%,两者一般呈正比例关系。
4.3从三大科看① 总体上外科二重性好于内科:外科二重性22.23,内科二重性2.22,处于“0”界点以上科室中,内科4个,外科9个(含妇产、五官科),外科二重性明显高于内科,分院-15.77处于“0”界点下方较远。② 胸外科、眼科强势在锐减,科室二重性徘徊接近“0”轴的心胸外科、眼科、骨科、妇产科。③ 科室专业优势:一般在本地区处于空白或先进领域、政府医疗保险的科室,其二重性较好,上升速度较快,依次为泌 尿外科、口腔、神经内科、儿科、肾病消化、脑外科、传染科、骨科。④ 较差科室、专业:科室二重性下降的依次为烧伤、呼吸、分院内科、分院外科、血液肿瘤、心内科。
5疾病顺位[3](构成、死因、费用)
根据计划生育、人口资料表明,区域人口相对稳定,病人来源相对稳定,而卫生服务在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加强,其发病构成逐年逐渐变化。研究构成动态,有利于把握病源结构。
转贴于
5.1疾病构成顺位
表1 2005年、2004年前10位疾病系统情况表(略)
囊括两年前10位依次为:前3位呼吸系统、泌尿与生殖器、消化系统疾病,后7位依次为肿瘤、循环系统、损伤与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眼和附器疾病、分娩产褥期并发症、传染病系和寄生虫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其中肿瘤、损伤与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分娩产褥期并发症有上升趋势。传染病系和寄生虫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感觉器官呈下降趋势。
5.2死因顺位前10位依次为:循环系统、肿瘤、损伤与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系和寄生虫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与生殖器、神经系统疾病、起源于围产期的某些情况。其中消化系、传染病系和寄生虫病死因顺位比去年上升一位。
5.3费用构成顺位血液肿瘤、循环系统、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损伤与中毒、泌尿生殖器、传染病系统、神经感觉器官、妊分娩产褥期并发症列前几位。
5.4费用来源构成自费和社会保险为主,其中2005年自费病人从去年的58%升为75%,社会保险2005年从去年的42%下降25%。说明临床科室的市场属性,特别是社会属性大幅度提高。
图2 2004年费用来源构成(略)
图3 2005年费用来源构成(略)
6前几位疾病顺位所对应的科室
1、疾病构成与科室二重性呈正增长的有:① 泌尿生殖器疾病对应科室:泌尿外科、肾病内科; ② 内分泌与神经系统对应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③ 损伤与中毒系病对应科室:脑外科、骨科、胸外科;④ 循环系统对应科室:心胸外科;2、疾病构成与科室二重性是负增长的有:① 呼吸系统对应科室:呼吸科、分院内科。② 循环系统对应科室:心内科、分院内科。③ 肿瘤对应科室:肿瘤血液。④ 消化系统:分院内外科。3、各大系统费用构成与科室二重性基本呈正增长,但呈反向的有:呼吸、消化、传染病与寄生虫、肿瘤科等。
7调整结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为提高现有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防止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对没有医疗市场或客观上病源少的科室资产,在保留专业科室基本前提下,进行分离,加大有竞争能力、二重性好的科室投入,充分发挥现有卫生资源的优势与效率。① 二重性保持并处于高速增长科室:泌尿外科、神经内分泌、儿科、口腔、心胸外科、肾病消化、传染病寄生虫病。② 二重性在原有基础上下降的:呼吸科、血液肿瘤、心内科、分院内外科。③ 二重性尚未扭转仍然下降的科室:烧伤科。2、要稳住现有处于“0”界点以上的科室的二重性,甚至提高其二重性,降低处于“0”界点以下科室二重性的下降幅度或提高其二重性,从而提高医院整体二重性。医疗市场是病人与医疗机构桥梁,是转移劳动价值、修复劳动力的场所,影响它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可控因素)和外部因素(不能自控因素)。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 可控因素 a、严格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杜绝大处方,实施全程成本核算,厉行节药、防止浪费,控制病人医疗费用。b、实施全日制门诊,提高门诊容量,为住院开辟更多病源。c、开展本地人群所接受的新技术检查项目,门诊要有针对性的对病人检查,降低利少而费用大的项目处理,增加对病人的吸引力。d、加强科室管理,苦练基本功,提高本科室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e、对医疗容量随着社会进步、健康水平提高而逐年减少的科室(如烧伤、口腔)在保留专业科室前提下,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到病人多的科室,增加有效、价廉的诊疗手段,提高有效收入成份比重,防止以药养医。f、加强名专家上座率,扩大对病人吸引度。g、加强广告宣传,开展优质服务,将医院的优势充分展示在广大群众面前。h、科学规划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场预测、院内外预警机制,建立医院网站,搭建与病人交流的信息平台。i、提高医护人员和窗口部门与病人沟通技巧及服务艺术。② 不可控因素a、政治因素:党和国家医疗方针、政策变化(如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险制、医院发展方式等)。要经常学习、分析国家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把握时代脉搏,适时调整医院发展战略。b、经济条件:从各种渠道了解本地区收入水平、人口构成、消费结构、医疗需求层次。c、文化程度:教育水平高、发达地区的人群对疾病防治要比文化水平低、不发达地区的好,因此不发达地区的医疗需求相当大,看病较为困难。d、社会影响:研究本地人口就职结构、居住环境、各医疗机构、点服务内容、辐射半径。 f、心理状态:人们长期迷信于某专家、某检查而产生心里偏爱。调整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e、竞争结构:注重“别人无我有,别人有我更强”的竞争结构。
参考文献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民族相伴而生的古老文明现在已渐渐融入了其它文明。但是,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经历了由图画――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到今天文字形象的过程,历经沧桑,却始终奔流不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出了无穷的魅力。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汉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汉字艺术如今已被广泛运用到了现代平面设计中,它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极具美感的特殊符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与价值表现
设计活动内容广大,从建筑到城市规划,从工业产品到手工业,都是设计活动的内容,而平面设计是设计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针对客户群体的欣赏品位、价值所需以及物体自身特色,进行创造性设计。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或接触到标志设计、版式设计、招贴设计等设计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将所传达的信息与不同的艺术元素通过巧妙的安排、配置、组合而形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面设计。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当中需要用独特的视觉表现、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展现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借用人们易懂的文字和其他艺术元素有效的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艺术元素,首先了解到所有传达的信息;其次,感受到设计师的情感与思想。好的平面设计作品要从多方位得到认可。首先要做到明确的信息传达;其次要彰显独特的艺术美;最后,要看作品是否被大众所接受,是否让大众得到精神享受。这就需要设计者凭借自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感情和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平面设计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通过不同的载体体现着不同的视觉语言,比如文字、图形、色彩等。
2 汉字艺术的视觉表现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在现代生活中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视觉价值。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主观精神方面所追求的意境美也是至高境界,是民族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汉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仅表现出的是“形”,更是“意”的表达,是一种形意创造。汉字的“形”受到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与喜爱,“形”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三种。第一,标准字体。标准字体是现代设计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字体。笔画简练、结构严谨,强调视觉上的实用性与标准性。第二,书写字体。书写字体是根据自己的意念,使用各种书写工具创作的自由字体。较具有高度规范化的标准字体,书写字体更加的随意、洒脱。第三,变体美术字。运用装饰手法将文字进行美化,使其醒目、美观、易于识别,这种字体是平面设计运用的主要形式。如图1,这三张图依次为标准字体、书写字体和变体美术字。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所以每一个汉字都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汉字良好的寓意也是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运用到生活中。设计师之所以运用汉字,并费尽周折的对字体进行设计,再创造,使之更加的艺术化,除了达到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将其背后蕴藏的无限寓意准确、详尽的表达出来,使大众一目了然,呈现形意结合的完美设计。如图2,这两张海报通过运用变体美术字和书写字体两种字体形式,表现出了汉字的形式美感,同时也将寓意完美尽现。欣赏者不仅得到了视觉享受,对所传达的寓意与内涵也了如指掌。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汉字元素以形表意,以意传情,进而形成汉字视觉语言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艺术价值浓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独特作用。这种表现形式在标志设计、海报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领域被广泛的运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元素更加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民族元素独特的魅力与韵味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唤起人们的共鸣,它是对一个民族的延续与肯定。因此,设计师要加大在此方面的研究与设计,推广和发展汉字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潮流与趋向。
3 汉字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造性应用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特征。标志汉字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与崇拜。把汉字作为标志的设计元素,可以彰显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让大众也能够感受到具有民族艺术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标志的意境之美。如图3,这是陈幼坚的标志设计作品。他将汉字“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杯形象进行了完美融合,标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一目了然,将设计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不忘展现民族特色。如图4,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标志中人的造型具有双重寓意,形似现代汉字“京”。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是渗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笔墨纵情,舞动之中。这个以中国书法和中国印为载体的标志,极富东方文化魅力,为奥林匹克大家族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商品包装上文字描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品名、说明文字、广告文字以及生产厂家等,反映了包装的本质内容。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把这些文字作为包装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来统筹考虑。尤其是文字的编排与包装的整体设计风格应和谐、美观。文字内容简明、生动、易读、易记;字体的设计应反映商品的特点与性质,使设计出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并具备良好的识别性和审美功能。如图5,这是一个茶叶的包装设计,运用了汉字中书法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文字整体的版式简洁大方,很好的将点线面进行了融合,清楚的传递了信息,同时又具备了很强的审美效果。如图6,一个月饼的包装盒俯视图,盒面运用随意的书法作为背景,不管是从表现形式,还是从表现内容,大众都可以很清楚的从这个包装上读到其信息与特色。
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汉字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个性,它形体造型好看,内涵丰富,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主角之一,受到广大欣赏者的青睐与追捧。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为书写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于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一、视觉艺术的定义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这个词语从字面上来看的意思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也就是人类眼睛所观看到的景象。因此视觉艺术也就是一种可视文化。在人为定义中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而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等,但视觉艺术又不同与听觉艺术,因为听觉艺术只能用耳朵获取,大脑和心灵去感受,并不能摸得着,但视觉艺术强调其真实性,能看得见,可以摸得着,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视觉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只要人的视觉系统的存在,任何景象都可以成为一种视觉艺术,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并不是每一种视觉艺术都有其意义,大多数视觉影像并不能称之为视觉艺术,只能称之为行为.因为其中并不具备相应的美学元素,而城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自然的风景,园林的修剪,工业的造型等等我们能看的到的,感受到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美学元素在内,所以这些才统统能称为视觉艺术。
1.视觉艺术本质的含义
视觉艺术的种类繁多,但所有种类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表达某种含义或者意义。所以视觉艺术其实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表达语言。和我们人为简单的交谈语言以及书信等文字类一样都有其基本的构造与定式。所以这种语言单纯靠肉眼去看是无法获取的.人的眼睛很难理解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义。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具有美学元素以及对视觉艺术有专业知识的人和一个对其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同样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后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最好是能有对视觉中的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与基本素养。
2.视觉语言的构成
视觉中的语言是由基本的视觉元素与设计基本原则两个部分结合构成了一组传达其含义或规则的语言系统。基本的元素包括,点,线,面,形态,明暗,黑白灰,色彩,空间等。这一系列基本元素是构成一切作品的基石。而设计原则则包含了节奏,统一,平衡,对比等,这些是人为用来组合与运用基本元素来传达意义与原则的方法。而视觉艺术的表达则是艺术家们根据各种实际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材料以及表达形式。而摄影艺术则是其中最难描述与表达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摄影的概念
1.什么是摄
摄影,摄,即取,获取,捕获.而影顾名思义,为影子.所以摄影应该是取得,捕捉到景象中的有趣的精彩的瞬间.任何一种被拍摄物体,不论死物活物,风景人像,还是建筑街景,由于拍摄者的不同机位,相机的不同参数,以及人为的思考等等,可以造成被拍摄物体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当你的快门按下的一瞬间,一张作品就已经完成,即便不加后期修饰,即便不加美学元素在内也是一张完整的作品.只不过不是一张好的作品.因此,美学元素是链接摄影与视觉艺术的基础纽带,而所谓的美学元素应该具有让人舒服的看点和感觉点,可分为构图,视觉元素,整体人物元素,作品对人引起的思考以及共鸣.这与其他的视觉艺术诸如绘画等有本质的不同,在绘画的创作中,对内容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随时随地去增加与减去其画面中的美学元素,然而摄影则不是这样。当创作时由于被拍摄物体往往是实地存在的,所以拍摄者无法随意增加与减少画面元素。但摄影可以依据镜头中本身的手法以及寓意来对被拍摄物进行取舍,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来将主次区分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好的摄影作品就应该是美学元素以及拍摄者心里表达内容理解的高度统一.
2.摄影内容如何表达。
摄影通过相机来成像,由快门的速度快慢以及光圈大小来决定进光量的多少。白平衡等其他的组合来成像,并且可以人为的决定拍出来的图像形式,或许过度的曝光,或许高对比,也或许是其他的色调。并不一定非要与被拍摄物体一模一样。所以摄影某种程度上具有与绘画相似的地方。因此摄影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以及创造性。由于后期的加入,很有可能不存在的元素也在其内。所以具有欺骗性。但也是创作的一种。但最初相机造出来的时候定义的是记录,留下最真实与完美的瞬间。所以说,无论何种摄影,人像也好,风景也罢。统统归结到最后就是纪实。所有的照片都是纪实。只不过是人为的后期,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已。实质上摄影是一种非常难描述的视觉艺术形式,由于摄影最终是将拍摄者的心里活动和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相机这种单一的机器去人为的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复杂的工作,被拍摄物体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拍摄者本身的思考与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元素,这种组合基本就是无限的.所以有的时候好的作品甚至是需要去碰.如果一旦碰不到,人为的美学元素依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要知道摄影艺术的这个行为首先是三维的行为艺术,其次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用适当的后期修饰等.而后期的修饰可以人为的取舍一些元素反而更能创造出好的视觉艺术。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取高于生活,所以也可以说艺术是对生活及其状态的反映。并且通过其中的语言来告诉观察者其含义以及内容,摄影时一种图片以及图像艺术,而任何图像其本身就具有各种含义,只是深浅不一而已。因此摄影是全世界通用的并且能够都理解的唯一的语言,图片影像的应用也表现在社会及其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领域当中。然而摄影是一种在平面上供人观看与思考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摄影同样是视觉艺术中的图像艺术.而这种图像图片艺术大大提高与扩展了视觉艺术。
三、摄影图像艺术大大提高了与拓展了视觉艺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高消费社会,人民创造出来了许多极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无论老年朋友还是人,还是年轻人几乎都是人手一台数码相机,在前几年相机还只是奢侈品的代表,今天几乎就和电视机一样正常不过.现在正在以摄影,电影,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科技正在发展异常新的视觉艺术革命,人类当今社会已经是被视觉所主宰,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将自己放置于公共的视觉空间。由于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暗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兴的数字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以及代替。致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视觉艺术。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电视及数码艺术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艺术家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以及手段的越来越多。美学的范畴也愈加宽广,而摄影艺术仍然是迅速接触视觉艺术的手段之一,但也是最难表现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回 应
(7)选择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比较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创作技巧。
·确认在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特定的人、事物或经历的。
·反思在视觉艺术中运用视觉和空间元素,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
综合能力
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
(8)认识和描述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图像、事物、形式和想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对照和比较作品中的含义和内容。
·描述和比较不同的媒介、材料和制作方式是如何影响并创造出不同效果的。
·当艺术家为观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了解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技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
(9)探索和诠释视觉艺术作品,并对澳大利亚、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视觉艺术发表评论
·讨论社区中视觉艺术作品其放置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和环境、过去与现在的。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关爱、尊重和负责地对待他人和环境的价值观的。
探索和解释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美术、工艺和设计作品其社会与文化的含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三至四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四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和展示代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学生认识到选择题材、材料和工艺,以及观念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学会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三)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五至六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研究与表现在现实世界里所见到和经历的创作题材;利用现有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数字作品等;学生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作品作出回应;学习解释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学习谈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各种技能;认识到不同的人(艺术家和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1.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依据想象和对世界的不断认识,尝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和立体物
·根据个人的经历.知识与个性,创作各种图像和立体物。
·探索视觉艺术家如何从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成各种思想来源。
·收集各种材料,用各种方法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了解他们所见到和经历的现实世界。
·从独特的视角探索个人和社会感兴趣的主题,包括各种议题、活动和事件,甚至想象中的世界。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2)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探讨各种视觉艺术的观念
·重点关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的特性,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或改变视觉效果的。
·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才才技术时,结合传统和数字技术、媒介、材料以及工艺。
·探索材料的不同特性,了解所选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和回收再利用的潜力。
·运用不同的艺术概念,例如在解释作品创作的题材时,运用色彩、色调、明亮、比例和抽象之类的艺术概念。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发展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技巧,利用各种媒介以及视觉艺术的手法和观点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创作
·创作和解释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考虑和尊重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习俗和道德准则,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规划和记录新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创作过程、材料和技术,例如创作一幅热带雨林的拼贴画,可结合数字技术制作热带雨林环境的图片。
·调查各种艺术创作的技术,探索和发展各种技能,包括传统的以及现代的数字技术、媒介、材料和工艺。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使视觉艺术作品作为自我以及跨越地区.时代、文化和社会的体现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研究如何使不同的人、文化、社会思想和方法共存。
·共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例如塑造一尊雕塑装置、设计与绘制壁画、制作视频等。 ·调整和改进各种抉择,应对创新挑战。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5)分享视觉艺术作品,用研究和回应的方式将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观众,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分析视觉艺术作品,重点是对作品的细节、创作意图和技能进行分析。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学校、社区或网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为使艺术作品能有效地进行展示,要做好规划与安排,例如确定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主题、形式或其他功能。在真实或虚拟的空间展示作品时,还要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
综合能力
计算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结合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通过视觉艺术交流意图
·用数字技术创建、复制或重新考虑艺术内容,了解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研究更广泛的受众方式,如邀请网络上的观众“进入”艺术作品,促进创作的过程。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探索各种视觉语言,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探索线条和尺度等。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媒体艺术、舞蹈、戏剧、音乐、数学
回
应
(7)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研究其价值和含义
·比较和对比各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唤起回应的,注意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图。
·分析艺术家是如何构建各种创作意图以及认识各种技能、工艺、材料和形式的。
·交流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偏好原因时,应运用视觉和空间的术语与原则。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8)确定并讨论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诠释的
·研究视觉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和习俗,例如各种风格和技术,以及适合于表现的各种主题等。
·讨论视觉艺术作品的诠释是如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甚至家庭因素影响的。
·当表达和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时,要顾及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权利与责任。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土著人历史和文化
(9)识别与分析代表澳大利亚、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社会、文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学会分析和看待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所流露的感受、传统、表现方法和创造力。
讨论在社区和各种环境中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功能。
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如何跨越文化、时代和地区形成新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五至六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六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运用各种技能、制作过程、材料和工艺来创作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学会规划、反思、提炼和记录视觉艺术观念和制作过程。
学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所回应。会用视觉艺术的术语,将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建立联系。
(四)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七至八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制作艺术作品时,发展知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并能将对自己各种做法和想法的认识告知他人;与同伴、老师和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进行创作和回应;学习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去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学习探讨材料、媒介、工艺与技术和制作方法的关系;理解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有不同的原因和动机;学习认可不同人的艺术观点和不同的诠释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意义的不同看法。
1.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讨视觉艺术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关的各种想法
·选择和运用各种策略、程序或传统做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立体物和空间。
·组合和改变不同来源的图像,依据自然和人类世界所获得的经历进行诠释。
·结合过去和当代的技术,想象和完善视觉和空间世界的表现。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2)设想与规划时,研究绘画、工艺、设计中与影响审美和表达意图有关的各种策略和观点
·探索各种意图和审美的决定时,研究不同的视角,观点和观众。
·了解各种想法是通过各种惯用的手段融入在实践中而产生的。
·在设计、制造和构建视觉艺术作品时,采用安全和可持续的做法,发展和改进技能和技巧。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实践过程,认识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材料和工艺
·诠释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作意图,通过制作文字或数字期刊、页面,论述如何审美实践与可持续的材料和制作过程的选择相联系。
·研究问题时,可从图像、文本、风格、流派和文化方面着手。
·了解利用图像、文本、风格和流派涉及到道德责任、各种观点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伦理行为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影视是综合的艺术,视觉艺术是影视表现的重要艺术手法。其中,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深深渗透在电影画面中。在注重画面艺术效果的电影中,每一张静止的电影画面都能传达出绘画、摄影的艺术精神。可以说,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是电影画面审美艺术的体现。电影中用到最多的是色彩、光线和构图等视觉艺术,而这几个在电影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好的电影,不但从内容上感染观众,而且色彩的使用、光线的应用、构图的完整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电影画面的色彩
色彩表现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冲击人的视觉,感化人的精神和灵魂。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在影视中,色彩最初级的运用就是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电影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中借鉴过来的。色彩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
色彩是构建影片的基本要素之一。电影中的色彩表现能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场景。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需要。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它的逼真性和再现性,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观众就很容易被打动,产生共鸣。影片《可可西里》中采用了纪实的影像风格,使用了大自然固有的色彩,白雪、清流、戈壁、滩涂、羊骨、流沙、鲜血……客观地再现了普通的巡山队员现实生活状态,衬托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些自然景色的再现,比起经过艺术加工的色彩更赋予了一种朴素而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观众由此产生对那些普通的巡山队员由衷的敬佩和对偷猎者的憎恨,在心灵上产生震撼和共鸣。
色彩既是构成电影艺术形式美的一种表现因素,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除了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载体。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它能折射出创作主体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电影的色彩往往产生象外有意、词汇语言所无法详尽表述的独特效果,这一点可以看做是色彩的象征功能。色彩所象征的意义有时候跟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关,例如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然而大部分的色彩意义积淀了民族文化内涵,关涉政治、宗教或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所以特定的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用一定的色彩来隐喻某种理性或观念的含义。
《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黑色被张艺谋认定为秦朝的颜色。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而绿色代表家乡、过去、浪漫,和平。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璞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意味着恐怖、决裂和死亡。
色彩表现形式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能表达出艺术家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电影风格。通过对当今影视作品色彩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
二、电影画面构图
电影画面构图是对各视觉元素的有效选择与编排,它在拍摄中是以三维空间安排,但其构图兼有绘画、摄影的平面静态构图的特点和技法。
构图中的很多元素都会造成视觉上的重量差别,如:形状、位置、色相、明度、质感,等。导演在设计构图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元素的重量关系,有时它们之间相互抗衡或相互抵消。构图中的重量感很少会完全对称,但通过平均分配这些视觉元素能取得均衡的视觉效果。通常在古典主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会倾向平衡、和谐和均势,造成一种心理的稳定感,如拉斐尔的《带金莺的圣母子图》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但对于现代艺术家而言,这种平衡原则不尽为真理,此规律同样体现在电影艺术中。像古典主义导演巴斯特・基顿常用均衡的构图,而新一代导演则善用不对称构图,有些导演还会刻意制造不平衡的画面来寻求戏剧性的效果,例如,为了制造事件的颠倒、心理的偏执或失控等。
人眼具有先天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通常会首先被画面对比强烈的视觉中心所吸引,然后才注意到视觉中心以外的部分。视觉中心可以在画面中央也可以在其它区域。导演通过这种构图上的强弱对比引导观众的目光。我们看到,在黑白片中很多时候是通过明暗对比的强弱来达到目的,例如,导演希望观众能先注意到演员手部的重要动作,那么手部的灯光就会比脸部和其它部位强烈得多;如果导演希望突出画面后方的关键性人物,则会虚化前面的人,而用强烈的对比来突出后面的那个人。彩色片则更多借助到色彩的作用,影片里某种色彩会脱颖而出。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处于青蓝色基调中醒目刺眼的红灯笼。强弱对比使得电影构图显得有主次、有重点,同时也会使视觉的艺术具有听觉艺术――音乐般的节奏起伏、松紧层次和韵律的美感。
在电影画面构图中,景框的中央、上、下、边缘,每个区域都能代表象征意义。比如,画面上部往往象征权力和精神信仰,具备控制下方的威信;画面下部则代表服从、脆弱、无力。利用俯视、仰视等角度拍摄,同样也具有类似的构图效果。例如,电影中被困、孤立无助、纵被奴役的角色镜头往往都由高处俯拍;而高大、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威、操控别人的角色,则会利用大仰角拍摄。画面的四边与角落除了被安排为次要部分外,有时还能传达出一种边缘与逃避的状态。至于画面以外的部分好似不被关注,但有的时侯导演会赋予它重要的使命――将非常关键的视觉因素放在观众完全看不到的地方,象征着湮灭、黑暗、神秘,甚至死亡。
三、电影的光与影
光影效果是电影画面的灵魂,为电影画面确定视觉基调,营造特定场景气氛,并突出造型特点、形成造型风格。摄影师在布置灯光时会根据电影的主题、气氛、及类型来选择打光方式。电影艺术和静态的绘画或摄影艺术中的灯光不同之处在于,它很少是稳定不变的,只要摄影机或被摄物稍有变化,灯光就得改变。拍摄电影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调整每个镜头复杂的灯光上。
电影中的光影效果好比绘画作品中的素描关系。在绘画作品中,画家通过对画面中黑、白、灰的安排,创造出高、低、长、短调的丰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画面。利用光来加强艺术感染力的做法由来已久,画家拉图尔、伦勃朗及卡拉瓦乔都是喜欢利用光影元素来营造心理气氛、强化画面效果的绘画大师。绘画艺术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运用到电影艺术中亦然。在电影的拍摄中,摄影师通过选择光源类型、打光方式,调节光源方向、强弱来掌控电影画面所呈现的状态和气氛。
摄影师对于用怎样的方式、何种光源、角度来拍摄对象,都需和导演进行周密地研究、精确地部署。例如,直射光(硬光)的性能敏锐而鲜明,被摄物的外部形态、轮廓特征、质感和投影都会十分明显,属高反差强对比效果;散射光(柔光)则显得细腻而柔和,能产生丰富的中间层次,属黑、白、灰的中对比或弱对比效果;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与不同的光照方式相结合对于视觉效果的表现千差万别。通常现实主义电影喜欢用自然光或不太明显的人工灯光,自然光会使影像有如纪录片的真实感觉,光质感较粗糙不圆润。不过,并非所有电影中的自然光都如此。比如,约翰・福特和黑泽明就曾经利用特别的滤镜使外景地的光线变得柔和浪漫而怀旧。形式主义电影较偏向象征性的暗示灯光以起到强调作用。比如说,要突出人物的阴险邪恶可以从演员脸部下方打光,即使演员没有任何面部表情也会得到这样的效果。如果光源从头部上方笼罩下来,很轻易就能造成如天使般的效果,仿佛沐浴在神的恩泽中。
任何位于强光前面的人或物,背对光源并阻挡光源,都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危险恐怖暗示。但如果这种背轮廓光设置在外景并且光效柔和,反而会有浪漫的气氛。至于聚光灯下产生的激烈的明暗对比光效,则是形式主义导演常用的戏剧性打光方法。
光的明暗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意义。一般来说,光明往往和安全、美德、真理、欢愉等概念相联系,黑暗则象征着恐怖、邪恶、未知。所以,充满喜剧气氛或欢快情调的场景常趋向高调,而悲剧性画面或悬疑片、惊悚片、黑帮电影则常趋向低调。在《勇敢的心》这部讲述苏格兰民族英雄的电影中,当男主人公和王妃坠入爱河时便打出了极其柔和的外景高调光,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与周围景色同样的明媚。而在著名的黑帮电影
虽然这种明暗的固有象征概念被广泛运用,但有些导演却故意挑战人们的常识,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还有些电影里灯光被用作颠覆目的,如《保送上学》这部成长喜剧,其中部分场景是以低调灯光拍摄的,使得此片和一般的高调灯光拍摄的喜剧相比具有严肃性――导演让观众对年轻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影片的态度是赞扬、质疑还是讽刺,打上了问号。
电影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拍摄技术和技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无法割裂开它与静态视觉艺术的关联。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是电影工作者的艺术理念、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的反映,没有既定标准,纯属主观,但是它与视觉艺术,特别是静态的视觉艺术共通的美学准则却是衡量电影艺术水准的标尺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李杰,王骏.影视画面分析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视觉文化,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以形象、影像、奇观等视觉因素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以反对和批判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为己任的感性文化形态。这种观点对视觉文化和语言文化都存在一定的误读。视觉文化并不意味着“只是看看图画”。
要弄清视觉文化的内涵,首先有必要区分视觉艺术、图像艺术与视觉文化三者的关系。视觉艺术古已有之,但古典的视觉艺术,诸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并不能构成当下包含了新增技术的视觉文化的全部。更不能说有了绘画(甚至有了甲骨文)就开始了视觉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视觉艺术始终是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型而存在的,而图像艺术仅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则是视觉艺术发展到后现代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才产生的一种批判性文化,是视觉艺术的一个历史断面,是视觉艺术在当代的新发展。
其次,还要区分视觉文化在艺术理论领域和文化批判领域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事实上这两个层面在讨论中一直存在错位。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并不一产生就代表了与以语言符号为代表的理性思维的对立。在对艺术实践的思考中,从古希腊艺术的摹仿、表现理论,到康德、黑格尔的自我的反向观照和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到印象派的极端主观化,乃至现代艺术发展为一种反映理念和宣泄情感的反视觉暴力,视觉艺术走过了一个对现实社会的抽象和主观再造以及脱离现实甚至扭曲变形的过程,这正是视觉艺术的形而上学过程。
而在社会文化思辨领域,视觉文化更多的却是作为一种颠覆现代性的大旗,站在了以语言、理性、深度、形而上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的对立面。比如利奥塔在《话语,图像》中认为,攻击现存理性体制秩序和传统为目标的颠覆望可以最直接从艺术中找到,因此把图像/艺术认为是后现代反对现代的一种话语。
因此,那种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图像文化的观点,有一定的狭隘性和肤浅性;否认视觉因素的泛滥给传播模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巨大冲击的观点,也无视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现实;而那种认为视觉文化必将取代自然语言传播传统的观点,也因其极端和激进,只能存在于想象的乌托邦。
语言文字与“视觉文化”的关系
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优劣 语言和视觉有各自的优势。表述一种理性思考或深度认知,视觉形象无法与语言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相比,而表达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与审美,恐怕人们更愿意看画面优良、制作精致的电影或图片。我们无法否认,绘画、摄影、影视是可以表达思想的,尽管有人试图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用电影表达而最终失败,但是视觉文化的阐释能力尤其在现代是不容抹煞的。
同时,语言和视觉也有各自的缺陷:语言小是万能的,古人云:“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都说明了“表意语言想从中斡旋,表达某种绝对物,但这种绝对物却脱离了表意语言,无论这一语言想表达什么意图,最终绝对物将每一个意图都抛在了身后。”而艺术作品也往往在“被它们所隐藏的东西得列了体现”的同时,“通过体现又将自身隐藏了起来”,“为了能够指向那些在审美体验中稍纵即逝的瞬间,艺术作品依赖于某种‘解释性的理性’,依赖于(通过阐释)‘真实内涵的确立’。”视觉艺术本身并作单向的平面认知,但也不具有认识世界和阐释世界的自足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缺陷,才能全面认知真实的世界。
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对应与统一如上所述,在艺术思辨和文化思辨两个层面,存在一定的错位。视觉体验和视觉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是思想表现的重要途径,并非简单的感官艺术和感性活动,并非在意义提取上反文化与反思想。作为一种艺术实践,视觉艺术无法脱离抽象、理性、概念等成分。但在西方的哲学领域,语言因为在表达理论、叙事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把“形象”排斥在自身的话语霸权之外。利奥塔的《话语,图像》中认为西方哲学史是围绕着话语与图像、推论与感觉、说与看、阅读与感知、普遍与特殊之间的二元对立组织起来的。在上述每一组对立中,前者在传统上总是被赋予特权。
由于西方逻格斯中心主义从来都把语言的权力置于形象之上,语言可以摆脱视觉艺术形成自己庞大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霸权。于是,早期的视觉文化倡导者,如尼采、德里达、利奥塔,为了取得视觉文化的合法性,又进一步把它与文学对立,与语言、词语、文字对立,与其他获取信息和意义的方式对立。利奥塔也明确表示过赞成图像、形式和意象――亦即艺术和想像――对理论的优先性。但是,他们没有论述过语言与理性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事实上三者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语言也往往成为他们万能的挡箭牌。事实上,大部分主张二元对立的擅长理论思考的理论家都是站在语言的角度,以视觉形象对理性和知识提出了反叛。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修正
晚近的文化学者都对早期视觉主义的观点作了修正。米歇尔把视觉文化看成是“图像与逻各斯的相遇。在他看来,这一举措远远超越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使它进入了人类主体的基本构建之中,即把人类作为一种由语言和形象所共同构成的生物”。
视觉文化并不是排斥语言和消灭语言,它取代不了,也谈不上取代。视觉艺术从生产到阐释都离不开语言。只是强调反叛语言、理性对图像、感性的压抑,目的还是要和语言共存。语言与视觉作为理性与感性的代表,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而是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服务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更有建设性、合理性的批判和追求,只能与语言文化其生。
重述“视觉文化”的理论深度
从社会经济学意义上讲,视觉文化是在从生产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消费模式的转变中产生的,视觉的和刺激,在强调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的消费社会有独特的优势。从文化上讲,视觉文化是后现代在反对宏大叙事、批判理性表述、颠覆形而上学对视觉和感官的贬抑中产生的,也是尼采在向西方文明中“理性至上”的发难中产生的。
做为一门学科,“美术”这一名称不论是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团体,还是艺术教育及普及、出版传播和商业等领域,在冠名的使用上都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学科名称。但由于“美术”和“艺术”做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在正式的书面表达和对艺术文献原文的翻译上存在着普遍混乱现象,而在西方及世界许多国家的辞典解释和实际运用中,“art”从来就没有象中国一样把它明确指向表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的概念范畴。从语言学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尽管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我们并不在乎它的含混性,也从未出现过大的歧义,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视觉艺术所面临的艺术发展状况和现实与100年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和艺术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之“美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与正处于困惑中的“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做为一个专门学科名称不论从具体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无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因此,有必要对“美术”这一学科概念及它的使用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疏理,使它从中国100年对艺术的误读与偏离中解脱出来,踏上科学和健康的发展轨道,这已经是当代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紧要问题。
一
“美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ars”。当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学和商务出版社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1987年版)是这样对“art”进行解释的: ① 美的事物的创造和表现;艺术,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儿童艺术、风景画艺术等。 ② the fine arts;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 ③想象力及个人鉴赏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的事情;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教学演说等。 ④诡计、诈术、巧计、策术、魔术、妖术。 从《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的解释中,显然未将“art”指向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而“the fine arts”(美术)则包括了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门类。而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art”这一条目又是这样解释的: “用技术和想象力创造可与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艺术一词亦可专指习惯以所使用的媒介或产品的形式来分类的各种表现方式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对绘画、雕刻、电影、舞蹈及其它的许多审美表达方式皆称为艺术。”
“艺术亦可进一步特指一种对象、环境或经验作为审美表达的实例。例如我们可以说“这张画或壁毯是艺术”。传统上,艺术分成美术(the fine arts)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与语言艺术两部分。美术(the fine arts)一词译自法语“beaux-arts”,偏重
纯审美的目的,简单说即偏重于美。“ 从西方对“art”的词语解释来看,将“art”做“美术”(the fine art)解,是一个涵概面很广的形容词性质的词语,即:美的艺术。而未指向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四大门类的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
二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不论是“美术”还是“艺术”,这两个专门名词实际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外来语。直到中国清未洋务派运动对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引进,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不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上都从未出现过类似英文“art”(艺术)或“the fine art”(美术)的概念表述和中文字样。中国古籍中也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锦绣文采”等类似术语的运用。 中国古籍中“艺”的概念与西方的“art”(艺术)在传统的狭义表述上有共通之处,那也只限于“艺术”这一概念的技术层面,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艺术”或“美术”没有直接的关联,如古籍中,“??”等于“??”,意为种植之技。《说文解字》中说:“周时六??,盖亦作??,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也”。中国古籍中的“??”又等于“术”(?g),引伸为技术、技艺,这和西方“art”源于拉丁语的“ars”,泛指作学问和专司具有文化涵意的手艺工作很相近,此“艺术”表示一种可学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才能。实际上在古代的西方,象木工、外科医生、烹饪术、建筑术均包含在艺术中,艺术的全部形式大约有400余种。[1]这种对艺术的理解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古希腊时期,尽管创造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品,但当时人们并不是用今天我们看待艺术的眼光看待它们,而是将其当作一种高超的技巧的结果。中世纪时期,艺术有两种含义,一种以是文科艺术,包括:修辞、逻辑、格律和语法;一种是高级艺术,指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四大学科。这其中一些,在当时被称为自由学科。然而,所谓自由学科并未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很象中国古代周时的“六艺”学说。文艺复学时期,艺术是一种高超技巧的观念又得以重新恢复,但是艺术家当时仍是被视为工匠。虽然达?芬奇等具有广泛人文知识的全才式艺术家大量涌现,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在他们的实际创造行为中,艺术研究与科学研究很难分开操作,并且又都是按着契约者的表现要求和完成期限来工作,因此仍未具备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或“美术”做为一门感性创造学科的特质。 &nb sp;
直到17世纪,艺术这一术语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含义,即“美学”上的意义。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艺术就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诗歌和音乐,后来则进一步形成了优美的艺术(the fine arts)和实用艺术(applied arts)的区别,而所谓“优美的艺术”并不单纯以技巧和实用功利为其特色,而是一种精神意义的“美”的艺术。这种观念在西方一直延续至今。
不论从今天辞典的释义还是从东西方艺术历史的发展史实来看,不管艺术是局限于技术的层面,还是纯精神意义上的“美”艺术。西方先哲们难道是出于疏忽还是有意让后人为难,竟从来没有从空间、感性和媒介等特质上对艺术的种类进行说明和分类,或者确立一个叫做“美术”的学科概念。这也真叫中国人难免陷入困惑之中。
实际上,在西方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术”叫做视觉艺术。从书面文献的表达和口头表达,从学术研究机构到学术团体再到艺术教育,“art”始终是一个涵概诸艺术门类的总称(这里包括纯精神性的“美术”(the fine art)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也包括实用艺术及各类艺术的变体,从来没有一个类似于我们指称为视觉艺术的“美术”这样一个名称概念。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只有中国把“art”即做“艺术”解,又做“美术”解,并应用于不同的学科范围来使用。那么中国人为什么置本来属于西方的学科概念在定义和使用上的事实与不顾?而在概念的运用上把艺术划定为涵概各艺术门类的一级学科,把“美术”划定为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视觉艺术的二级学科?这有其深刻而客观的历史原因。
二、指挥手势在提升视觉艺术效果中的作用
指挥手势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而产生的,最初的指挥手势只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经过数以千年的发展,指挥被逐步用于音乐领域。点、线的不断变化让指挥手势的功能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点线间的变化让指挥手势充满了视觉艺术的变化。要想通过指挥的手势战士视觉艺术效果,也要依靠较为丰富的点与线的组合来连成图示,并发展成为蕴含着丰富含义的指挥手势,用以展示丰富的曲目,演绎不同风格、节奏及情感变化的歌曲。合唱队员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指挥手势,调整声音及情感,从而提高合唱的效果。指挥手势通常是依靠从点到线再到点的方式进行的周期性反复运动,指挥时随着节奏的变化找寻指挥中的点,再经过点与点间的连接成线的形式,将身体的动作与曲目需要想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时而放松时而紧张的状态。不同的手势获取的是不同的节奏和节拍,这便形成了丰富的指挥图示,观众也可通过观看指挥手势获得一定的视觉享受。通常状况下,只有指挥手势符合了人体的运动学原理,才能使指挥手势具有相应的视觉艺术效果。例如,合唱前奏开始,指挥者做好相应手势时,整个身体呈现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手臂是自然前伸的状态,掌心向下,呼吸均匀,这是准备指挥的状态。当指挥结束准备收拍时,双手向身体内侧划弧圈,然后停留在外侧收拍的击点上,这便完成了收拍的动作,通常状况下,收拍的动作要根据曲目结尾的需要确定力量和速度,如果收拍动作干脆利落,则给人的视觉艺术冲击力强烈。指挥者要根据曲目判断如何自然的呈现出点线结合的方式,并运用一定的指挥技能,将指挥手势的自然之美呈现给观众,达到提高指挥手势的视觉艺术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