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10: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白血病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疾病,如病患为儿童,则病情通常具有发展迅速及恶性程度较高的特点,可对小儿的健康与生命产生严重威胁[1]。白血病患儿虽然起病急、病程短,但对化疗较为敏感,因此如在临床中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则可以起到有效缓解病情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全程优质护理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作为分析对象,男41例,女23例,年龄在2岁至10岁之间,平均(5.4±1.7)岁。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白血病,病程在1个月至5个月之间,平均(3.2±0.1)个月;体质量在9kg至30kg之间,平均(16.9±2.7)kg。临床表现包括皮下瘀斑、淋巴肿大、发热、骨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将64例患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的临床表现、体质量、病程、年龄及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对比临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而观察组为全程优质护理,全程优质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在实施化疗治疗前应注意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方法。(1)心理护理。为了缓解患儿住院时产生的心理压力及让患儿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则护士可与患儿交朋友,并讲故事给患儿听,让患儿能够尽快适应医疗环境[2]。另一方面,护士应主动与患儿的家长进行交流,耐心倾听家长的心理顾虑,并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家长白血病的治疗护理方法及解答家长的问题,从而让患儿家长能够更好的认识白血病,从而缓解抑郁及悲观情绪。(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化疗前护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应训练口腔清洁及便后坐浴等,如患儿年龄较小,则教会家长配合执行感染预防措施。此外,还应告知患儿及其家长如何预防并发症、正确处理活动及休息之间的关系等。
1.2.2 感染防控与支持护理
在化疗期间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及控制感染,并同时强化支持护理。感染防控,定期开窗通风,2次/d,每次开窗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病房湿度应为50%~60%,温度为18℃~25℃,同时每天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为预防化疗期间出现口腔炎症,则让患儿在餐后及睡前采用消毒液漱口。对于与患儿发生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及物品等,应先消毒后才能使用,从而预防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如在护理中发现患儿存在感染征象,则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并遵循医嘱使用抗菌药物。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及其家长对于护理的依从性、满意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白血病会给患儿带来许多不适症状,再加上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及会出现一系列毒副反应,所以耐受性较低的患儿会不断哭闹且不愿意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如此一来就会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能够提高患儿对于临床医疗的依从性,则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在本研究中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应用了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证明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对于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依从性,两组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在家庭护理中护理婴幼儿的无论是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都会遇到这种情景,当家庭护理者拜托别人暂时照顾一下孩子时,有人就会趁机逗孩子,“宝贝,你的某某走了,他说不要你了,把你送给我了,跟我回家吧,我给你买好多好吃的”;还有这种情景,家庭护理者照顾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婴幼儿,尤其是看到环境稍微不清洁时,就会很自然的抱过来说“宝贝,这个不能动,用手摸太脏了”,当婴幼儿看到蝴蝶,刚想跑过去追逐时,护理者又说话了“宝贝,慢点,这样跑太危险,不要追,我帮你”。这种情景,相信在家庭护理者护理婴幼儿的时候都遇到过,针对以上情景,作为一名护理专业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年轻妈妈,很想与大家简单探讨一下心理学在婴幼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二、婴幼儿的年龄界定
首先说说婴幼儿年龄阶段,每个学说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这里根据艾瑞克森[1]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婴儿期是指0-18个月孩子,幼儿期是指18个月-3岁孩子,那么我说的婴幼儿期就是0-3岁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大部分还没有上幼儿园,都由家庭护理者亲自护理。
艾瑞克森在年龄分段的同时就已经指出了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社会冲突中心,婴儿期最大的冲突就是信任对不信任,幼儿期最大的冲突就是自主对羞愧或疑虑[2]。
三、婴儿期的信任建立
老人有一种说法叫做小孩第一次和谁见面就像谁,这种说法作者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婴儿与家庭护理者之间建立的信任感,婴儿刚刚出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世界,第一次见面的家庭护理者对婴儿非常友好,喜欢与婴儿接触,在经常的接触中家庭护理者与婴儿的信任感就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以后婴儿与这个家庭护理者接触的更多,就会更加依赖他,自然就与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刚刚出生的婴儿,医院工作的护士在半个小时内尽量做到早开奶,一方面是为促进乳汁分泌,另一方面是为让婴儿与母亲早早进行皮肤接触,通过皮肤与皮肤接触加之后期不断母乳喂养,婴儿就在这种接触中悄悄的建立良好信任感。
现在比较流行月嫂照顾婴儿,曾经亲眼见过婴儿在家庭护理者由月嫂转换为父母时,无论父母做什么,婴儿都在不停哭闹,年轻父母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婴儿最初在与月嫂接触之中建立起信任感,一旦月嫂离开,家庭护理者转换为父母,与月嫂比较起来,婴儿更信任月嫂,婴儿的这种心理不会表达,表现出来就是不停哭闹,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从最初与婴儿的接触时就该注意与月嫂共同照顾婴儿,譬如一起帮婴儿洗澡、一起帮婴儿换尿布、一起帮婴儿做抚触,这些操作的完成过程就是与婴儿之间的交流,不要认为花钱请月嫂,就把所有婴儿的事情都推给月嫂去做,在身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与月嫂共同照顾婴儿,这样信任感才能在婴儿与月嫂和父母之间共同建立,一旦月嫂离开婴儿还可以在父母那里寻找到信任感,寻找到安全感。这就是最简单的心理学在婴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四、幼儿期的心理自主发展
走是一种本能,一岁左右的幼儿最大的发展就是走,为了探索新的感兴趣的物质,她们不得已学会了走,正爬着的孩子,这时候沿着沙发或台阶往前寻找新的感兴趣的物质,在快要站起来走时,家庭护理者就说孩子危险,不要爬或不要站,顺势就把幼儿抱下来,伴随着婴儿期的信任,幼儿相信这是危险的,这时候幼儿探索的好奇心被打破,伴随好奇心而发展的走也顺势被护理者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本该自己学走的时候,很多家庭护理者用学步车或者整天辛辛苦苦的架着,让幼儿被迫学走,其实走本来就是孩子的一种本能,不用专门学习。
这种情景家庭护理者如果能很好应用心理学,就会换种方式来疼爱幼儿,应该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把这种本能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发展,现在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幼儿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幼儿探索,同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首先观察环境安全程度,如果环境安全,家庭护理者就应该让幼儿自由探索,如果感觉环境不安全就在旁边做好防护措施,万一摔下来让幼儿摔在你的怀里或者垫子上,这样就能在不打破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同时保护幼儿一切本能的自主发展。
家庭护理者也不能过度保护幼儿,如果总认为幼儿小或者操心幼儿做事情慢,处处替代的话,幼儿的独立性就不能很好发展。譬如吃饭,家庭护理者就要学会等待,幼儿吃饭慢并且有时候为了把勺子送到嘴里,食物撒的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家庭护理者这时就不要训诫幼儿浪费或看着幼儿吃力就帮助幼儿吃饭,要耐心等待幼儿自己把饭吃掉,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独立过程。譬如穿衣,穿衣不整齐,鞋子反穿着,帽子反戴着,家庭护理者要等待要鼓励,不要说你看你都穿反了,我来吧,要等待幼儿有一天自己能穿整齐穿正,这是幼儿成长的必经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拔苗助长或者包办,因为不能包办一辈子,有很多事情从小就应该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只有很好体验,才能得到很好发展,作为一名家庭护理者,必须得陪着幼儿慢慢体验,在这个处处讲究体验的社会里,我们也应该把体验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健全心理,为青少年期健全心理的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五、结论
第一种情景,如果家庭护理者能很好应用心理学知识,家庭护理者就会拒绝别人对婴幼儿的然后很认真的告诉婴幼儿,别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抛弃婴幼儿,这样就会给婴幼儿一个很好信任感。
第二种情景,家庭护理者能很好应用心理学知识,就不会轻易打断婴幼儿,手脏可以再洗,探索心被打破,就不会再连接,所以家庭护理者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可以与婴幼儿一起去追逐蝴蝶,为婴幼儿心理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结合心理学针对以上实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婴幼儿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要遵循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婴儿期信任建立和幼儿期心理自主发展,把婴幼儿当做一个平等个体去对待,根据婴幼儿心理特点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家庭护理之中。
氯胺酮基础麻醉作用快,镇痛效果好,苏醒期短,临床上常用于不合作患儿的诊断性操作及短小手术麻醉。婴幼儿因其解剖、生理、药理方面与普通患者相差甚远,各系统调节功能差,所以手术不安全因素明显高于普通病人。如术中观察及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行氯胺酮基础麻醉的113例婴幼儿,经精心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3例,男78例,女35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36个月,体重最轻5.5 kg。其中纤支镜检查2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例,淋巴结活检3例,淋巴结病灶清除术106例。
1.2 麻醉方式 所有病例均采用氯胺酮静脉注射。
2 手术期不安全因素
2.1 认知能力有限和不合作 婴幼儿缺乏语言系统能力,不能正确表达疾病的症状及部位,不易合作,给核对工作带来困难。
2.2 坠床,皮肤完整性受损 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易引起婴幼儿惊恐、易动,若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发生坠床;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若吸痰时负压过高,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使用高频电刀时,负极板接触不好或发射频率过高,均可引起皮肤完整性受损。
2.3 低温致并发症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健全,易受环境温度影响[1],特别是结核病患儿其消耗性疾病使产热有限而散热较易。术前消毒时,身体部分暴露,消毒液挥发带走体热均可使患儿术中低温。而术中低温是潜在的致命性并发症,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发生术后肺炎等并发症,体温过低时可致心搏骤停。
2.4 呼吸循环障碍 术殊的摆放,胸腹部受压可致肺活量降低。氯胺酮可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分泌物吸引不及时可致呼吸道阻塞。氯胺酮静注过快时易致一过性呼吸暂停,婴幼儿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输液过多过快易引起心功能下降。为婴幼儿穿脱衣服或操作时,动作幅度过大可致心率突然改变,有心跳骤停的危险。
3 护理对策
3.1 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定期开展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规范护理操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3.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术前1日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到病区,核对病区、床号、患儿腕带、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及部位。遇有左右双侧部位手术时,核对管床医生用防水记号笔做好手术侧标记。术晨亲自接病人,携手术通知单与接送病人交接班本,与病房护士认真核对,确认后入手术室。入室后与麻醉师再次核对,手术开始前与主刀医生最后核对确认患者及手术部位。
3.3 实行专人护理,责任到人 接婴幼儿可让家属陪同抱至手术室门口。使用推车时,推车两旁拉上护栏,使患儿头部朝推车者一方,护士立于头部。遇不合作患儿可使用约束带固定身体。重危患儿由医生共同护送。移动患儿至手术台或推车上时及时踩刹,防止坠床致摔伤。
3.4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与麻醉师配合,防止并发症 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在术中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SPO2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配合麻醉师采取措施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术前准备并检查负压吸引装置,确保吸引通畅。
3.5 加强术中的全程管理
3.5.1 巡回护士在安放手术时动作轻柔,四肢不可过度牵拉,避免神经损伤。固定患儿时使用厚包布将患儿身体与床的金属部分隔离,遇术中尿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防止电线短路烫伤。使用高频电刀时选用一次性婴幼儿双极负极板,平整贴于肌肉丰富处。高频电刀的发射频率从最低使用参数开始逐渐调节,防止负极板接触不良或发射频率过高引起灼伤。使用高频电刀后,轻轻从负极板四周揭去负极板,防止由此引起的皮肤破损。避免将强光直接照射婴幼儿的眼睛。
3.5.2 防止血容量不足或输液过多、过快 婴幼儿禁食时间过长可致血容量减少。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禁食4 h、禁水2 h,6个月~3岁的婴幼儿禁食 6 h、禁水3 h。按患儿入室前复核体重,根据每小时液体维持量明确输液速度。小于10 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4 ml,10~20 kg婴幼儿每小时输液量体重(kg)×2+20 ml[2]。婴幼儿麻醉期间保持输液畅通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患儿穿刺成功后应将输液管道固定稳妥。
3.5.3 重视手术期保暖 手术室温度是决定婴幼儿体温的重要因素,患儿年龄越小,体温越易下降。保持手术室室温24 ℃~26 ℃,湿度55%~65%。消毒铺巾动作迅速,减少身体暴露时间,术中冲洗液加温至38℃后使用。手术完毕及时用温水擦拭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经常触摸患儿皮肤,保持温暖。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术中低温,减少术后并发症。
3.5.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3]。根据患儿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及吸痰管,吸痰前充分给氧,吸引负压在0.02~0.03 MPa,吸引时间小于10 s,吸引动作轻柔,减少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在吸引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停止吸痰,给予吸氧。复苏期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送患儿回病房时,备好氧气枕及简易气囊,以保证护送途中安全。
4 结果
113例中,1例术中出现呼吸道梗阻经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充分给氧等处理,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随访无后遗症状,余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5 讨论
婴幼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对缺氧的耐受力差,患儿的语言表达及整个手术过程的配合均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手术期护理难度高,因此,保证术中的安全,预见性地发现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都是护理的重点,在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同时需要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变能力,术中主动密切地配合手术者及麻醉师,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委、县政府、人社局及相关部门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群众团体的积极性,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全面提高我县农民的技能和整体素质,以便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
本年度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按需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与配套服务及转移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使参训人员增强纪律观念和公民道德意识,掌握一技之长,树立新的观念和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意识,力求进步和发展;通过就业转移,使家庭增收,摆脱贫困,实现致富。
三、培训实施
(一)培训对象
女性年龄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准备育婴工作的中国公民,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热爱小孩,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二)培训要求
通过育婴员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了解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婴幼儿母乳喂养、补充食物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婴幼儿的基本生活规律生活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记录婴幼儿生长监测图,对预防接种反应及时处理,还可以对常见疾病处理,预防意外伤害,并对婴幼儿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三)培训时间及课时
每期培训22天,总课时为176课时。
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时间占40%,实操为60%。
(四)培训课时分配表
序 号
模 块
课 时
合计
理论
实操
1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
7
7
2
育婴师基础知识
9
3
6
3
饮食
9
3
6
4
饮水
9
3
6
5
睡眠、二便与三浴
9
3
6
6
卫生(居室、个人、四具)
9
3
6
7
生长监测
9
3
6
8
预防接种
9
3
6
9
常见疾病护理
17
7
10
10
预防铅中毒
6
3
3
11
预防意外伤害
9
3
6
12
动作技能训练
28
6
22
13
智力开发
28
6
22
14
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9
3
6
15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9
3
6
总课时
176
59
117
(五)培训方式
1、学校面授 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培训人员进行集体面授。
2、实地训练与考察 培训期间,组织受训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加强受训人员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3、理论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
4、理论教学与穿插案例相结合。
(六)课程开设与考核方式
1、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时间占40%,实操为60%。
2、参与培训的学员,如无其他特殊原因,都应参与对每一项目的学习与考试考核,对学习合格的学员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及对口安排就业。
3、在培训的最后一日,对学员实行育婴员理论测试与实操职业技能测试。
4、通过考试的学员,将会由培训学校颁发结业证,如通过国家育婴员职业技能测试,则可领取育婴员资格证。
四、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
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白光军 白成林
副组长:岳国良 刘继文 刘宗国
下设办公室
主 任:刘宗国 刘继文
成 员:许福军 刘彦丰 吴雪峰 郭雅婧 张立红 曹永军 高向光
(二)宣传发动
抓好培训学员的组织,通过传单、广告、宣传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训政策,并通过乡镇、村委会等相关单位协助组织学员。
(三)制定方案
制定相应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做到先组织发动,然后根据报名资料编班、拟定授课计划、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才申请开班授课。
五、有关要求
1、加强对培训政策的组织学习,要求每位实施人员都要认真领会,吃透文件精神。
2、抓好对培训教师和学员的管理,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组织教学,上好每一堂课,要求学员必须按时上课,不准随便缺勤,确保培训质量。
3、学员要服从领导,听从安排,按要求提供相关证件复印件。
六、育婴师培训课程表
时间
上午(8:30-12:00)
下午(2:00-5:30)
第一天
育婴师的职业介绍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工作常规
第二天
指导母乳喂养及包裹、穿脱衣服和抱孩子
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
第三天
添加泥状食品
泥糊状食物的制作
第四天
喂水的原则
喂水的方法
第五天
睡眠、尿布的使用和控制婴幼儿二便
婴幼儿的三浴训练
第六天
居室卫生、个人卫生
四具消毒
第七天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为婴幼儿测量体温、数脉搏
第八天
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及程序
第九天
常见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
带婴幼儿就医
第十天
患病婴幼儿的基本照料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
第十一天
环境中的铅是造成儿童铅中毒的基本原因
铅进入体内的途径
第十二天
意外伤害概述
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
第十三天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指标
第十四天
精细运动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精细运动发育评定指标
第十五天
主动操训练
被动操训练
第十六天
感觉统合
运动综合训练游戏
第十七天
婴幼儿语言能力概述
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十八天
婴幼儿感知能力概述
婴幼儿感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十九天
婴幼儿认知能力概述
婴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二十天
婴幼儿自理能力和良好情绪行为的培养
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规律、特点与培养方法
第二十一天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类型、原则与方法
正确使用测评结果的要求
第二十二天
考试
doi:10.14033/ki.cfmr.2017.14.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62-03
婴幼儿在第一年生长速度最为迅速,且大部分幼儿可经历液状-泥状-固体食物的交替。有研究统计发现,我国部分婴幼儿哺乳方式为奶粉喂养,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研究表明大部分经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均表现为抵抗力低下等。为此应加强临床宣教,告知各大家庭母乳喂养的优势,从而提高婴幼儿抵抗力,增加母子感情,利于婴幼儿面部肌肉的发育,降低临床患病率[1]。而本文中针对婴幼儿喂养指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
1 婴幼儿喂养的影响因素
1.1 早期婴幼儿接受事物的心理
婴幼儿需从乳汁物品逐渐过度至成人固体食物,在此过程中,任何食物对婴幼儿而言,均为新颖的,但部分婴幼儿可表现出拒绝、恐惧等现象,其可称之为厌新。婴幼儿常表现出对以往食物的偏爱,拒绝新口感和新口味,部分婴幼儿在进食后,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而大部分母亲在此时,认为婴幼儿不能吃、不爱吃,从而停止添加此类食物,最终导致婴幼儿失去学习尝试新食物的机会。但临床有研究报道表明,小部分婴幼儿通过长期反复新口感、新口味的喂养,最终可发展为接受,因此临床学者认为婴幼儿对新食物存在一种适应,而通过耐心的喂养,可增强婴幼儿摄取食物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
1.2 味觉发育对换乳期的影响
婴儿从纯母乳转换至混合食物时,可发生味觉的改变,正常情况下,味觉敏感期可在2~7个月内并发。而在4~6个月时,给予不同味觉食物的喂养,可刺激婴幼儿味觉,促使其逐渐适应,否则相反[3]。早期婴幼儿的味觉与偏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母乳期和母孕期的饮食习惯,可改变婴幼儿和胎儿的味觉发育。正常情况下,胎儿在24周的时候,便在宫内出现了吞咽羊水习惯(每日量为1 L)。而羊水内含有产妇所吃的香料、食物的混合液,从而导致胎儿在宫内便已接触了各种杂物的味道[4]。当胎儿7~8周时便可出现味蕾,14~15周时可形成微绒毛,而微绒毛可接触羊水中味觉刺激,体验到孕妇每日食用的食物味道。
1.3 婴儿进食行为
婴幼儿进食问题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有关。婴幼儿进食问题除了进食现象异常外,还可因为智能发育落后和口腔解剖结构异常引起。因此纠正婴幼儿进食的主要关键问题在于异常进食行为[5]。而异常进食问题最常见的为婴幼儿拒绝新食物、挑食、偏食,以上婴幼儿均存在单爱好几种食物现象,其主要是食物质地细腻和流质的原因。由于粗糙食物或固体食物对婴幼儿而言较难咀嚼,需长时间含在口中,导致食物味道散失,最终导致婴幼儿出现拒食现象。而胗锥长期的单品种进食,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营养失调现象[6]。
1.4 喂养方式的影响
大部分婴幼儿的进食行为和父母喂养方式、态度存在较大关系,也与文化背景有关。有研究统计发现,若婴幼儿进餐时间不定,比如每日超过10次,且实施强迫、骗、哄等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出现厌食现象,而在婴幼儿进食期间,实施进食乐趣、进食技巧,比如实施赞扬、鼓励等话语,促使婴幼儿进食,同时可经常改变食物性状和味道,多加留意婴幼儿“过饱”“过饿”信号,防止婴幼儿营养量过度或缺乏现象发生,从而增加婴幼儿体质量,提高婴幼儿摄入量[7]。
1.5 神经系统发育
大部分儿童在1.5岁时,脑神经可发生髓鞘化,而常规的喂养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出现抵抗,同时在喂养人明显压力、饮食结构变化、不良喂养姿势、婴幼儿听力下降等综合作用下,可导致婴幼儿早期交流能力受限,从而整体影响认知、语言的发展[8]。
2 合理喂养的重要性
婴幼儿早期最理想的食品为母乳,其属于天然食品,能够满足0~6月龄的婴幼儿营养需求,早期给予婴幼儿纯母乳喂养,具有较多好处,比如减少由牛奶或其他食品引起的过敏反应,降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率和腹泻率,同时对于产妇而言,可减少子宫出血量,促进子宫收缩的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加快产妇体重恢复原本体重,且可降低产妇卵巢癌和更年期乳腺癌发生率。目前临床上有多项报道表明,母乳喂养的优势,早期除了母乳喂养外,不宜添加任何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维生素D等。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采用母乳代用品,比如婴儿配方奶粉、婴儿配方奶等。在婴幼儿出生半小时后,便可诱导新生儿吸吮,从而保证母乳喂养成功,促进母亲泌乳,必要时,可在院内开展母乳喂养技能培训和社区行动培训[9]。
虽然大部分母亲已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势,且开始给予婴幼儿母乳喂养,但临床学者发现,42%的母亲在婴幼儿6个月龄后,仍坚持纯母乳喂养,对此还需加强各大医院妇产科喂养正确方式宣教。确保婴幼儿在各个时间段内机体能够补充到充足的能量和营养量。
3 婴幼儿喂养指导方法
3.1 母乳喂养
在婴幼儿出生后,应首选母乳喂养,其可及时补充婴幼儿机体需要量、营养素,降低婴幼儿患病率,同时还可减少婴幼儿过敏发生率。母乳中含有微量元素及各种抗感染免疫因子,但缺乏锌、铁等元素,虽然能够补充婴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需求。但在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每日需要铁含量为6~10 mg,而母乳中仅为1 mg,早期无明显要求,而当婴幼儿4~6个月龄时,需要量逐渐增加,对此应从不同途径维持婴幼儿机体需求,比如辅食,但需保持半流质状,给予婴幼儿一个过渡形式[10]。
3.2 引入食物时间
至今为止,食物引入时间有两种指导建议,一是根据喂养指导原则进行:若以纯母乳方式连续喂养婴幼儿6个月,应在婴幼儿6个月龄时,适当添加辅食,而辅食应以泥糊状为主。二是根据儿童指导中心建议和人群膳食指南,在婴幼儿4~6个月龄,给予其他食物喂养。目前喂养方式尚未得到有效的统一,但添加食物年龄不宜过早,正常情况下,均为4~6个月龄。而实际的辅食量应与婴幼儿头围、身长、体质量相符,从而避免营养过量,出现肥胖症状。当婴幼儿体质量>6 kg时,每日摄乳量为800 ml,而当婴幼儿出现咀嚼或咬手现象时,则提示需添加适量的辅食[11]。
3.3 添加微量营养素和食物能量
在婴儿期,儿童对能量的需求高于各个年龄段,若能量的摄入不足,可导致肥胖、营养不良的发生,严重时可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在中国营养学中提到,婴幼儿每日正常能量需求量为95 kcal/(kg・d),而根据总能量消耗情况,可将8~12个月的婴幼儿能量需求控制在80.8 kcal/(kg・d)、77.0 kcal/(kg・d)、77.5 kcal/(kg・d)左右,婴幼儿在食物转化过程中,极易出现营养素缺乏,对此应在转换食物期间,加强营养素喂养,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A、铁、锌等,当婴幼儿生长至9~11个月时,则每日需要72%的钙、86%的锌、97%的铁,然而由于强化食品摄入量的个体差异,难以补充机体具体需要量,对此应加强各类微量营养素片剂的添加,从而提高婴幼儿维生素E、核黄素、锌、铁的营养素,从而降低贫血的发生,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12]。
3.4 添加食物的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主要是指每克食物所含的热量(kcal),婴幼儿引入的食物中营养素和食物中能量密度及膳食纤维、水分含量有关,若食物能量或脂肪含量高,则表明水分含量较低。当婴幼儿为6~8个月龄时,机体能量控制在0.6 kcal/(kg・d),12~22个月龄时,控制在1.0 kcal/(kg・d)。同时有研究报道,若发现6~8个月龄的婴幼儿结构不合理或膳食种类不全,可导致营养缺乏,而在期间加强脂肪、蛋白的摄入,可补充机体各方面的能量,比如在婴幼儿6个月龄后,添加肉泥、肝泥、血泥等,从而保证能量的摄入,维持机体正常需要量[13-14]。
3.5 食物多样化
婴儿添加辅食的第一种食物为谷类食物,其中以强化铁的谷类食物为首选,在各大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已强调了此项。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在6~18月龄时,属于缺铁性贫血高发期,若婴幼儿6个月龄后还未添加辅食,可导致并发缺铁性贫血,因此大部分国家开始给予婴幼儿强化铁米粉。当婴幼儿进食谷类食物一段时间后,便可逐渐添加鱼类、家禽、肉、水果、蔬菜等食物。食物的质地和营养素的种类对婴幼儿健康、营养均较为重要,因此在给予婴幼儿辅食过程中,不仅需保证能量的充足,还需考虑营养量[15-16]。单一的蔬菜泥或水果泥,虽能够保证营养量,但缺乏能量密度,对此应将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制作,从而补充婴幼儿能量和营养素。当婴儿24周后,便可适应多种食物,但尽可能从颗粒状食物或泥糊状食物过渡至小块状食物[17-18]。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健康尤其重要,但仅表现于早期,通过早期的母乳喂养,能够提高婴幼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但当婴幼儿在4~6个月龄时,若仍持续母乳喂养,可导致婴幼儿体内能量不足、营养素不足,从而出现贫血、瘦小、体弱等症状,对此应在婴幼儿期加强营养喂养的宣教,从而确保每位产妇熟知喂养方式[19-22]。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主要表现为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包括婴幼儿味觉的发育、乳母期乳汁对胎儿的影响、母孕期羊水的影响、婴幼儿自身口腔结构、味觉发育、心理因素、遗传体质等,对此应根据婴幼儿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喂养方式,从而确保喂养知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家属的精神状态、亲子互动,可调动婴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婴幼儿机体需要量。但目前婴幼儿喂养方式尚未统一,且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指导方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从而确保婴幼儿及时补充能量,提高机体抵抗力和营养,防止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刘建丽,张琪,惠敏,等.早期喂养指导和辅食添加对婴儿微量元素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10):1301-1303.
[2]彩霞.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87-89.
[3]唐鹤,蒋竞雄,宫丽敏,等.城市婴幼儿喂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695-698.
[4]陈伟平.婴幼儿喂养与影响喂养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86-2988.
[5]刘月芬.兰州市6~24月龄儿童喂养问题聚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59-161.
[6]刘爱珍,王建宁,鲍梦婕,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65-667.
[7]陈宏达,郝波,康晓平,等.中国西部两县6~36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与生长发育的多重对应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39-346.
[8]刘汉芹.社区医生在婴幼儿腹泻病防治及母乳喂养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90-391.
[9]段如菲,李燕,李静,等.云南省HIV感染女性所生婴幼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32-3434,3477.
[10]张琪,吴庆红,刘建丽,等.正确辅食添加对婴幼儿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影响的观察[J].河北医药,2014,46(15):2360-2362.
[11]鲍雪梅,陈建华,倪钰飞,等.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特点分析及其对婴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581-1583.
[12]马丽萍,钱兴国,苏宜香,等.广东省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6):711-713.
[13]陈欢.社区儿童保健医生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320-321.
[14]李智,忽丽莎.云南15个少数民族0~23月龄农村婴幼儿喂养情况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2):130-132,136.
[15]余卉.0~3岁婴幼儿喂养技术干预与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13-314.
[16]颜凤加.浅谈20例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99.
[17]黎海芪.提升基层医师指导婴幼儿喂养的能力[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1-882.
[18]金春华.婴幼儿喂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15-817.
[19]《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3-890.
[20]梁友芳,朱丹,梁绍莲,等.喂养行为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11):1527-1529.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33-02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for the pregnant women with breastfeeding
SUN Yunye
Preventive care Department, Xiaolan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528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for pregnant women, breastfeed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One hundred twenty mother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February 2011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of 60 patients were given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the remaining 60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dmission routine care, compared the success rate of mothers breastfeeding, breastfeeding techniques to master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fed the correct posture, proper milking techniques and diet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Breastfeeding; Health education; The school for the pregnant women; Pregnant women
近年来在我国由于母亲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母乳的喂养率开始下降,大量研究表明母乳对于婴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并且影响婴幼儿的死亡率[1],本院对有条件的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分析其对母乳喂养的相关性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入的120例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6.5±2.0)岁,均为足月生产的健康产妇,无其他产科疾病和哺乳禁忌证。胎儿均为单胎,分娩时新生儿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可以接受母乳。将她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为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组,其余60例为对照组,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而不进行其他健康教育干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胎儿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进入本院检查时在妇幼保健科建卡并参加本院孕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孕期、分娩期、产褥期保健知识以及母乳喂养知识专题、科学育儿知识等。孕期保健主要对孕妇进行营养饮食、胎教、孕期检查注意事项和临产征兆的判断等的教育。母乳喂养专题主要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以及喂养的方式教育。具体的喂养知识方面需告知母乳喂养的正常,挤奶手法,按需哺乳。饮食方面选择“三高”食品即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量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促进乳汁的分泌。并针对孕妇对知识技巧的掌握程度进行考评,不合格者继续进行教育。分娩期教育是进行分娩前准备、如何配合分娩和减少痛苦等相关知识的教导。产褥期与科学育儿课程教导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如何快速康复、调节心情和婴幼儿常见病症、婴幼儿接触与沐浴以及预防接种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方法主要采用讲座、派发资料、互动教育即通过道具等进行体验性学习并针对不同产妇的特殊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的护理,在入院检查后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并在孕妇产后给予及时的婴幼儿接触以便及早按需进行母乳喂养,对照组除去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学习外其他护理与观察组一致。
1.3 效果评定
包括母乳喂养的技巧和喂养方式两个方面。喂养技巧主要对其喂养姿势、挤奶手法、饮食营养三方面进行评定,判断产妇是否掌握这些技巧与知识,评定以其合格率作为结果。喂养方式评定分为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组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两两比较的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 < 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喂养技巧掌握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7 d后观察组中喂养姿势正确、挤奶手法正确和饮食营养合理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两组产妇喂养方式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7 d后观察组的单纯母乳喂养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随着保健医学尤其是产科保健医学的发展,健康教育成为医院满足现代患者就诊需求的一项必要任务[2],本院为了提高孕产妇的生产安全以及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创办了孕妇学校。孕妇学校通过建立产妇档案,根据其不同的妊娠阶段不同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课程安排,主要分为: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专题、科学育儿知识等[3]。期间的课程安排参考了葛圆等[4]专家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孕期心理调适、无痛分娩、饮食营养指导、婴幼儿健康护理、母乳喂养、产后康复等多方面课程。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而是更加注重个体化和形式的多样性,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讲座教学、发放健康资料,组织观看孕产知识录像,并且进行互动训练,对孕妇和准爸爸进行角色扮演、技能训练,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也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通过电话、妇幼人员上门随访等随时解答孕产妇问题,跟踪其健康状况,对其进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评估内容符合国内标准[5],对于测评不合格孕妇进行再次知识教育帮助她合理分娩。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世界范围大力推广母乳喂养作为最佳的婴幼儿喂养方式。母乳被认为是最适宜的婴幼儿食品,可以很好地满足其所需的全部营养,并且研究显示[6]母乳的营养成分会随着婴幼儿的生长而发生改变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同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尤其是在母亲的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可以很好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并且和奶瓶喂养比较可以减少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的感染,减少婴幼儿猝死率[7]。可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一些孕妇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故本院开展孕妇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母乳喂养的优势和母乳喂养的技巧,通过本院的研究显示,在进行了健康教育后的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明显好于对照组。这主要体现在喂养姿势、挤奶手法和饮食营养三个方面。同时在接受了母乳喂养知识的教学和营养上的支持后,观察组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也得到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进行合理正确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指导孕妇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从而间接促进婴幼儿健康。孕产妇产后恢复也相对较快较好,这可能和母乳喂养时加速了子宫的收缩,利于子宫尽早恢复,并且提高钙的有效吸收率,减少骨质疏松有关。
综上所述,对孕产妇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技巧掌握,不仅有利于婴幼儿健康发育,也有利于产妇恢复,值得继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许笑蕊.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41.
[2] 黄美凌,梁丽霞,冯建怀. 母婴同室住院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8):76-77.
[3] 何小华,蓝洪蕾. 孕妇学校在孕产期保健中作用的探讨[J]. 现代医院,2006,6(1):108-109.
[4] 葛圆,雪丽霜,覃桂荣,等. 孕妇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154-156.
[5] 陈灵红,段岸滨,毛雅萍.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与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09.
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母爱更是能促进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此时,婴幼儿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身体上的,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和情感依托,如皮肤、身体接触、抚摸等,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
家长要多给孩子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这些是为了避免孩子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有利于辅助孩子心理成长。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6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6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健康有了更多的需求,尤其是孩子。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成人我们可以通过询问,交谈沟通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信息,来安抚帮助他们,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对于语言表达缺乏或尚不成熟的婴幼儿,我们该如何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1 心理特征
1.1 婴儿期(出生~1岁):婴儿与母亲或照顾者之间正在建立起良好的信赖感。婴儿期半年物我不分,分辨不出自己身体与外界的区别。譬如,常把母亲,奶瓶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6个月左右能把自己的母亲及其照顾者同其他陌生人区分开来,开始人生,并表现出分离性焦虑,不愿与母亲分离等,还能从不同的玩具中,挑出其喜爱的玩具。经过父母,家中亲人反复的言语和动作等训练,情感的传递,外界的刺激,并依靠自己的感官如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逐步感知周围事物,认识外界物体,发展自我意识。
1.2 幼儿期(1~3岁):此阶段小孩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幼儿期小儿控制身体及参与环境活动的能力增强,已能独立行走,手的动作有了相当的发展,学会使用工具,同时小孩言语发展相当明显,能用语言来沟通情感,有能力来探索世界,做多方面的尝试。
2 护理措施
2.1 针对不同间断的婴幼儿,成人应不断地提供发展小孩视听觉的各种良好刺激。给他们搂抱,抚摸,经常哄逗及语言交流等身体上的接触。并通过做游戏来提高小孩的思维活动,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规范,鼓励小孩多提问,帮助其发挥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与各种事物有关的积极情感。
2.2 对患病婴幼儿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呼唤其乳名,使之对护士从逐渐熟悉到产生好感,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向家长了解并在护理中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如把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头或身旁。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使患儿感到护士像亲人一样关爱自己,从而产生对护士信任。对小婴儿要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协助其进行全身或局部的动作训练,维持患儿正常的发育。
2.3 同时,对不同的婴幼儿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每个孩子对陪伴和照顾的要求不一样,有些孩子安静容易满足。有些则需要更多的疼爱和关爱,因此看护者应充满爱心,自信,镇定有耐心的多与孩子沟通,使其具有安全感,安定下来。
3 小结
小孩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随着小儿生长发育而逐步发展的,脑发育的水平及其功能是小孩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和教养则是对心理发展其决定性作用的外界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及良好的人际交流,对促进小孩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许多躯体疾病都可引发婴幼儿患者的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烦躁、哭闹等[1]。婴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因素易感,容易患各种躯体疾病。为此,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引起重视[2]。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通过娴熟精湛的技术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婴幼儿心理知识,了解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患儿疾病的治愈及身心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现就笔者多年的儿科心理护理工作体会,做以下浅述。
1 婴幼儿患者常见心理特点
1.1 焦虑紧张 婴幼儿患病后,从熟悉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还要接受疼痛性的检查、治疗及护理,已习惯的行为受到限制,心理状态由轻松、愉快变得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再加上病后不适,又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打针、手术等医疗措施,就更易产生恐惧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继而表现出不讲话、情绪不稳、无理吵闹、治疗不合作、哭闹、入睡困难、咬口唇等心理特点,严重者可有心率、呼吸加快,多汗、颤抖等表现。
1.2 哭闹 哭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个心理表现,由于患病不适,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常以哭闹的方式表现病情,求得关爱。另外根据不同疾病表现,其哭声特点也各不相同。急腹症患儿的哭声因疼痛进行性加重,哭声持续不减,随病情的恶化,哭声变慢转小,并有脸色苍白等症状。一般的不适,则表现出哭声可高可低,时断时续。
1.3 皮肤饥饿 并非饥饿引起,无法用饱食来满足,他是一种情感和内心的交流。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具备情感反应的能力和无意识幻想的能力,如果母亲和婴儿经常进行皮肤亲情的感情交流,婴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母爱,否则会产生“皮肤饥饿”现象。新生儿至6个月的婴幼儿情感的需要如同吃奶的需要,要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去除“皮肤饥饿”,给予、搂抱、触摸,达到良好的心理安慰。
1.4 行为退化 有的患儿生病住院后,由于疾病和生理障碍,出现退化行为,重复儿时的尿床、尿裤子、睡前哭闹、吸允手指等,这是一种常见的逃避压力而表现的行为方式。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关心他们,消除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于精神抑郁不爱说话者,常表现为绝望、冷漠、伤心、失望等,要防止自行出走,要鼓励患儿同其他患儿一起玩耍,激发积极情绪,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
1.5 依赖、任性 由于患病,神径、心理受到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再加上家长对病情的焦虑、不安,患儿常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照顾、迁就和同情,使孩子得寸进尺,拒绝吃药打针,同时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形中婴幼儿患者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离不开父母,其结果是越来越依赖、任性,稍有不顺心意,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
2 根据婴幼儿患者不同年龄特点分层次开展心理护理
2.1 新生儿至6个月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这类患儿要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经常给予、搂抱、触摸、与他逗耍、和他说话等,减少皮肤饥饿感的发生。指导家长正确喂奶、换尿布、搂抱患儿,同时将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逐一解释,取得配合。有些家长担心在囟门及周围处输液,护士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讲解小儿头皮血管浅显易见,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好固定的优点,头皮血管穿刺输液不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以取得主动配合。
2.2 6个月~3岁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由一个具有初步记忆的小生命,逐步发展为具有抽象认识、低级思维、朦胧意识等能力的婴幼儿,注意力和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和改变情绪。再则由于家长缺乏常见小儿疾病的心理护理知识,孩子患病焦虑不安,继之患儿也因父母的表情影响,感到不安心、焦虑、害怕,一看见穿白衣帽的工作人员就哭闹。对于这类患儿,要主动亲近他们,亲切地与患儿交谈,有意抚摸患儿,满足其需要,同时父母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在孩子患病时不慌乱、不失态、平静、愉快、自然的表情对患儿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
2.3 学龄前期(4~6岁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由于年龄、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智能差异较大。一些患儿理解能力强,适应环境快;一些患儿胆小退缩,适应能力差。必须根据其特点,做到以下几点:(1)及时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2)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进行治疗时,多使用赞美及鼓励性语言,让患儿感到被尊重,感到满足。同时耐心向患儿交待操作过程和目的,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儿自己选择注射部位,然后说一些鼓励性语言,当患儿配合完成穿刺后,再说一些“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赞美表扬的语言。每项治疗时,都要先给勇敢不哭的患儿操作,其次再给其他患儿操作。(3)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人到心到”,珍惜自己的工作价值,从内心理解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或挑剔。利用一些语言,如“我很理解您的感受”,“一定想尽办法让您的宝宝康复”,“别急、会好起来的”等语言来沟通护、患、陪的关系。
3 为婴幼儿创造有利益疾病恢复的住院环境
3.1 病房内布置儿童喜爱的饰品,窗帘也以患儿喜爱的卡通图或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墙壁可粘贴别致的动画片,集中输液的地方可放电视,室内备有可移动的输液竿,输液哭闹时,可在家长陪同下四处走动。让患儿暂时忘记身处医院。
3.2 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对待患儿,视患儿如亲人,关心体贴他们,使之感到温暖。表情要谦和、温柔,衣着整洁大方,操作技术熟练,第一次操作一定轻柔,一次成功,尽量减少不给患儿留下疼痛感。
3.3 通过沟通技巧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与患儿沟通应做到面带微笑,注意语气、语调、耐心、温柔、亲切;语言简洁明了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夸奖赞美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增加使用暗示性语言,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3]。同时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借助家长因素促进与患儿的交流。
3.4 减少创伤和疼痛,疼痛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一种极不愉快的感受与情绪的体验,且伴有一系列生理变化及心理行为的反映。对于患儿来说,有些治疗护理手段是有创的,疼痛的,令患儿害怕。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动作要轻柔,技术要娴熟,尽量防止和减少患儿对护理操作的创伤和疼痛,减轻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恐惧感。
3.5 护士、家属的语言、行为、情绪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对一些行为退化,过份依赖、任性的婴幼儿,其常常以哭闹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时需要父母对婴幼儿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临床工作中,无论是护士还是家属都应以患儿为重,护、患、陪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护士的情绪直接影响患儿和家属,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带进病房,家属的情绪也直接影响患儿和护士。一处不稳即形成恶性循环,三者要和谐一致。
4 娴熟的护理技术
为婴幼儿患者进行第一次穿刺治疗时,“一针见血”的技术显得极其重要,它可在患儿的心目中留下第一印象,取得患儿的尊重与信任,尤其对小儿来说,打针毕竟是可怕的,挣扎哭闹也是很自然的表现,家长的焦虑更是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次成功,使患儿及家长从心理上认可。既是偶尔不能一针见血,也应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取得其谅解。
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技术,还必须广泛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洞察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变化。要做到因病施护、对症下药,形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护理意识,苦练过硬的护理操作基本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手段,做到科学的护理,以亲情、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不断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这对进一步完善护患关系,提高儿科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晓红,杨惠.婴幼儿患者的心理问题.南京医学院学报,2002,24(2):119-122.
门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是轻(重)型患儿治疗的有效手段。而由于小儿静脉细小,管壁薄,小儿又哭闹易动,致使小儿静脉输液容易发生渗漏,一旦以生渗漏,不但增加患儿的痛苦和感染,而且增加科室成本和护士工作。所以,婴幼儿静脉输液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细心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我们通过多年来数千例的婴幼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1.环境及氛围:
我科护士人员均穿淡粉红色工作衣,头戴淡粉红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衣样或有卡通样人物。灯光豁亮,营造一种活泼、愉快、轻松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2.提高自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明白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因此,作为医护人员,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家长的过分语言及举动。用温暖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克服急躁情感。同时,自己要保持安稳的生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打消家长的疑虑,为下一步穿刺成功打下基础。
3.重视心理护理,微笑面对患儿是穿刺成功的开始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不适或痛苦往往通过哭或不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对抗。因此,当患儿准备输液前,护士应主动微笑、亲切跟患儿打招呼,使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好表扬等特点,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亲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以减轻哭闹,比如“宝宝真勇敢,是个乖孩子”等。患儿哭闹时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密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的警惕心灵,让患儿感觉像在自己家里面对亲人一样的精神放松,放弃抵触情绪。这样,护士在操作时才能稳而不乱,让家长倍感信任。
4.应用整体护理,提高静静输液服务质量
在整个静脉输液操作时过程中,要对患儿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做到:
4.1接待患儿后,了解患儿所患疾病,明确其输液的治疗目的及原因。
4.2核实所用药物与治疗目的是否相符。
4.3注意观察患儿神态,特别是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应耐心向家属解释,待其消除顾虑后再行穿刺。
4.4穿刺前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号的穿刺针,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面,利于血管的自我修复[1]。仔细观察穿刺部位的静脉分布情况,原则为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在使用对血管刺激性强和渗透压高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选择粗大、血流丰富的静脉进行穿刺,以满足药物的需求,已发生药物渗漏者,不可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避免多次反复穿刺[2]。选择头皮静脉更要仔细观察,用手触摸,排除动脉血管,然后轻轻剃除头发,争取家长配合,固定好患儿头部位置,严格消毒后再穿刺。选择手背静脉穿刺者,改变手背穿刺常规的握拳法为握手法,即穿刺者左手轻握患儿的掌指关节处,使其手部自然放松。马伟平[3]将481例门急诊输液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握拳法,一组握手法,结果发现握手法组患者一次成功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握拳组。因为握手法可使手背静脉暴露良好,避免握拳法所致的皮肤张力较高,血管受压不充盈。
4.5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避免滑脱或刺破血管。对于哭闹、发热、出汗多的患儿,先用干棉棒擦干头皮,再用胶布固定,另取一条长胶布将穿刺部位沿头围固定一周,能有效防止因哭闹、出汗等原因致针头滑出血管。如行手背静脉、内踝部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穿刺时除用3条短胶布固定穿刺部位外,还要用小夹板放于腕关节或踝关节处,用长约20cm宽胶布固定于掌指关节处或踝关节处,并应视患儿的合作程度增减胶布数量,以做到力度适宜,保证稳固。穿刺成功后妥善安置好患儿的输液,调好滴速,满意后方可离开。对一次不能穿刺成功者要多安慰,做好患儿家长工作。
4.6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纵向按压在穿刺点上,使皮肤穿刺点和血管针眼同时被按压[4]。凝血功能正常者按压时间至少4min[5]。整个过程体现以人为本,热情周到服务,使患儿及家长称心。如此既杜绝了差错事故,也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服务质量。
5.及时巡视观察,开展必要的预防保健教育
5.1巡视观察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本着对患儿负责和医疗安全角度出发,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药物过敏和输液反应。尤其是患儿的心理反应,他们通常表现出烦躁、哭闹、怕疼、哀求等。面对这些情况,在输液过程中要微笑面对患儿,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多安抚、鼓励,消除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以便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
5.2利用门诊输液期间,做好医疗保健和健康教育婴幼儿相对成人来说是弱势群体,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和保护。护士要掌握时机,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家长商讨怎样以科学的方法合理喂养婴幼儿,并对患儿家长适时进行母乳喂养教育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燕红,赖珊玲,江月娥.不同型号头皮针静脉输液效果的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114-115.
[2]凌云,项志英.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9(6):621-622.
近几年来,到我院门诊就诊的婴幼儿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门诊抽血的婴幼儿也逐年增加,与成人相比,婴幼儿静脉采血穿刺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而且婴幼儿缺乏对操作的配合能力,更加大了穿刺难度,若操作不当,会发生一些意外,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精湛的穿刺技术,并灵活运用心理护理,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而婴幼儿头皮静脉表浅,显露交通支多,血流丰富,易固定,且舒适,便于观察止血和保暖,护士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家长容易接受。近些年来,我科采用头皮静脉采血法,大大的提高了采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减轻工作负担。本文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196例婴幼儿的头皮静脉采血技能进行总结,针对如何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的问题浅谈护理体会如下。
1一般资料
对婴幼儿静脉采血196例,男105例,女91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20天。均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180例,成功率91.8%,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
2头皮静脉穿刺前的准备
2.1护理人员的准备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不让不愉快的事及工作以外的事使自己分心,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应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过分的语言和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不安的情绪。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2患儿的准备
患儿大多对医院的环境陌生,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情绪表现的比较烦躁,所以给患穿刺前,要有耐心,多给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使患儿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让患儿平卧,患儿家属站在患儿的一侧,将患儿头部在枕头上放稳,嘱家属或助手双臂轻压,夹住患儿的双肩,双手抱着患儿头部,根据穿刺部位选择合适的方向轻压枕垫上,使其相对固定利于穿刺,注意避免捂住患儿口、鼻。
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的上方,根据穿刺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进针部位和血管,用酒精棉球多擦几次穿刺部位使血管扩张,或者是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签将头发分在穿刺血管的两边,必要时用剃毛刀剃除穿刺点周围的头发,充分暴露穿刺血管。
2.3用物准备
穿刺前准备好采取血液标本的所需物品,放在穿刺者便于拿取的地方,便于操作,减少按压患儿头部的时间。同时也避免因用品准备欠缺而造成操作者的紧张、慌乱。
2.4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到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是最理想的光线。其亮度适宜,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刺痛和眼花。在阴雨天或夜间借助60w灯置于操作者的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约45~50cm高度为佳,此时灯光对眼的刺激性小,静脉暴露较好,静脉穿刺易于成功[1]。
2.5用心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
绝大多数婴幼儿为独生子女,当其哭闹不配合时,许多家属不知所措,反而增加心理负担。因此应根据婴幼儿特点及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根据情况予以心理护理,并取得家长对采血的配合。必要时可以请家长站在外面等候,待采血成功后将患儿交回家长。
3头皮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
3.1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
3.1.1掌握头皮静脉的特点
婴幼儿头皮薄,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管腔内无静脉瓣,血液流通量大,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
3.1.2.头皮静脉的选择
首先应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动脉手指触摸有波动感,外观颜色淡红。其次根据婴幼儿的血液循环及局部血管的情况、标本血量的多少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避免反复穿刺,以减轻婴幼儿痛苦。头皮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从解剖角度来说,小儿头皮浅静脉较大的有前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前额静脉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部位,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皮下脂肪厚,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而且大多数有头发覆盖,穿刺时应注意掌握进针的深度及血管的走行;颅骨缝间静脉较粗,易滑动[2],进针时应注意绷紧头皮,从血管侧面进针。若采血量在2ml左右,也可选择头皮边缘表浅的细小静脉。
3.1.3肥胖婴幼儿头皮静脉的选择
肥胖婴幼儿头皮厚,血管不易显露,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仔细辩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扩张[2],分辨头皮边缘细小静脉的粗细、弯直以及血管的走行,为穿刺做好准备。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相应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耳后静脉。[2]
沿着婴幼儿的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的静脉走向,遵循便于操作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颅骨缝间静脉[2]。
3.1.4脱水或休克婴幼儿头皮静脉的选择
此类患儿的血管因血容量不足管腔塌陷,应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选择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等粗、直的头皮静脉。
3.2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
3.2.1选择合适的针头
选择针头大小的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择4.5~5.5号一次性头皮静脉针,它具有以下优点:①能减轻婴幼儿疼痛。②减少对血管壁的损害。③既利于血液顺利地抽出,又可减少皮肤针眼及皮下淤血。由于婴幼儿血管管径小,若穿刺针头过大,易使针头斜面紧贴管壁,或无法抽出,甚至血管破裂出血。
3.2.2持针的方法
传统的持针方法是右手拇、食指置针柄的下面,进入皮肤后改为执针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易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的现象,过快容易穿破血管,过慢不能顺利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及针梗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近些年来,我们采用改进的持针方法是右手拇、食指置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梗的根部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大大的提高了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3.2.3进针的手法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 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度。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1.5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度,将针头刺入静脉。在穿刺过程中用力速度及大小要得当,当穿刺针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头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否则疼痛剧烈且进针不畅;穿刺血管壁时,用力轻稳,同时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
3.2.4头皮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角度的选择
本人根据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主张不论头皮静脉的深浅,均可采用10~30度角进入皮下;教科书上对头皮表浅静脉的进针角度主张为10~15度、王淑芬[3]等主张颅骨缝间静脉30~60度、头皮深部静脉15~30度角进针。进入皮下后再减少角度沿静脉的方向刺入血管。
3.2.5根据头皮静脉的深浅度采取适宜的力度、速度
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进针不易,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易慢。一般肉眼看到的血管比较浅,穿刺时用力要轻;而看不到、凭手感摸到的血管比较深,穿刺时用力要适当的重些。头皮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静脉回心血流无阻力,回血慢、少,所以当觉得针已进入血管,穿刺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时,可以试着回抽注射器,一般可见回血。
3.2.6穿刺要点
头皮静脉的特点使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穿刺时又不能使用压脉带,所以穿刺时应慢、轻、稳、准。当患儿哭闹时,因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一次短暂的充盈过程,这时应巧妙抓住时机,顺利完成穿刺。
采用向心行和逆心行两种进针方法的区别 逆心行进针因血流压力大,穿刺时比向心行进针方法回血要快,故向心行进针比逆心行进针要更慢、更稳。
3.3固定要点
穿刺成功见回血后,再向前平行进入少许,用左手食指压针柄,拇指置针下固定针柄,或用胶布粘住针柄前2/3处固定于头皮上,右手持注射缓慢抽吸至所需血量。
3.4拔针方法
拔针时动作要迅速,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度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按压,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沿血管方向同时按压皮肤及血管,这样可以防止损伤血管壁。并嘱家长按压时不可松动棉签,将内外针眼同时按压,按压时间为5min以上,对于哭闹不止的婴儿,按压动作由护士完成。这样既减轻了疼痛,又减少了皮下血肿的发生。
3.5穿刺成功后不能采集所需血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穿刺成功后不能采集所需血量的原因是:①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②穿刺时用力重、速度快,致针尖斜面一半在血管外、一半在血管内。
穿刺成功后不能采集所需血量的处理方法分别是:①将针柄逆时针旋转180度,使针尖斜面朝下;②将头皮针头轻轻平行后退约0.5mm。
综上所述,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法较股静脉、颈静脉采血简便、易行,技术要求不高,护士容易掌握且能熟练操作,患儿及家属易接受、配合,好固定,易穿刺,不受病情和的限制。采血后亦可连接输液装置,避免重新穿刺,减少婴幼儿的痛苦;并且拔针后容易观察,形成血肿的机会少。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只要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熟练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方法与技巧,经常加以练习,提高头皮静脉采血成功率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一、培训班基本情况
这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是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出资,国家人口计生委早期教育基地*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培训班于11月5日开班,来自*市6个主要城区共33名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参加了培训。在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中,*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着重训练学员的动手实操能力,在《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大纲的指示下,引导学员们分别从婴幼儿营养搭配、婴幼儿动作技能发展、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护理、婴幼儿行为及人格培养、婴幼儿心理发展、婴幼儿早期课程等方面深入地学习了0-3岁婴幼儿的科学教养方式。每一位学员都在实操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实践,对婴幼儿主、被动操,亲子游戏等教学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使每一位学员通过培训都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育婴员的能力。培训结束后,有29人顺利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育婴师(五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其中2人理论考核未能通过,获得由*市就业训练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另有2人缺考),考核通过率达到了93.5%。
参加培训的学员对本次培训学习感触很深,认为通过本次培训使自己掌握了系统、科学的育儿知识,填补了自己在婴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空缺。通过考试取得的职业资格认证更为自己将来从事婴幼儿养护、教育方面的工作扩宽了渠道,能够更好地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可以重新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学员们对于承办方--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培训组织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授课老师的课堂讲授能力、专业水平良好,培训反馈评分达到93分(满分108分)。
这次培训工作得到了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六区的大力支持,在年终考核各方面工作特别忙的情况下,这六个区人口计生局抽出时间开展对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人员的宣传发动、征集报名、资格审查、名单汇总上报等项工作,使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件造福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好事,也帮助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扩大覆盖面,使更多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受益
在第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明年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准备将这件造福于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好事、实事继续做下去,扩大覆盖面,使更多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受益。具体设想是:在各区、县级市各举办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吸收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计划生育家庭的育龄对象参加培训。只要各区、县级市人口计生局组织人员,我们可以送教上门,把学习班办到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家门口。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贫困母亲参加学习,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来可以方便贫困母亲就近参加学习,便于照顾家庭。只要是属于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的计划生育家庭,又愿意学习育婴员劳动技能的,费用都可由市人口福利基金会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