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4 10:10: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篇1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的话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篇2

关键词:

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负责人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锻炼、强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各学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性、学习性的特点,它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既能够增强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德育功能突出,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凝聚作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的时候,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除此以外,体育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具有激励的效能,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不得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时候,他们会从其他运动者那里感受到喜爱、尊重和信任,除此以外,学生还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忍让和表达情感,这种具有传播导向效能的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实现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全校运动会,这样就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总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

组织观摩赛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观摩赛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精彩的体育竞赛,然后对竞赛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体育宣传,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体育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让各班级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报纸等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班级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他们应当紧紧围绕体育有关的主题,例如优秀运动员的介绍、有趣的竞技项目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2]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郝君,韩超.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分析[J].科技信息,2012(16).

篇3

对于一个高等院校来说,其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便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价值的集中取向。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古理念,校园文化越精彩、越丰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越健康、越积极,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其中,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的,就是艺术社团,以下我将就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两个重要方面来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高校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社团与学习型社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艺术社团的创立和组建,是大学生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下的自主选择,是自发成立的一个团体组织,在艺术社团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学生们是不会允许出现任何官僚式的管理方式,所以,一般艺术社团都会是一种非常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与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便会容易产生非常新颖的观点和想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社团中是极具多元化的因素的,其原因就在于,艺术社团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这就会使得成员在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产生非常多的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其解决的方案便会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形势,这样的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生艺术社团中,占据比重最多的便是娱乐型社团,但是,尽管是娱乐型社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在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和社会时事来开展社团活动的,特别是理论性质的社团。这些性质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大学生艺术社团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精神的宣传工作当中,在学校内组织各种抗震救灾捐助活动;在奥运会期间,艺术社团更是通过各种文艺汇演或者知识竞赛的形式来积极宣传奥运精神,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又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诸如微电影等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国梦”,鼓舞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等,这些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成为促进和增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艺术社团的活动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大学生参与到艺术社团当中,经常参与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社团活动,对于枯燥乏味的大学课堂学习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艺术社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元化的艺术社团活动,不仅仅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更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大学校园的生机与活力,大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社团活动,由大学生自主举办的各种社员活动。众所周知,每一次的艺术社团活动必须要涉及到与校内和校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比如策划活动方案、审批活动申报、联系活动场地、安排活动宣传、筹集活动经费等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的艺术活动,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会更加复杂,作为艺术社团的成员,必须要一马当先,积极去与各方面进行协调和联系,在多次的组织与活动当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便会逐渐建立起来,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交际经验自然也会更加的丰富。艺术社团活动,参加成员是非常的广泛的,其个性特征和教育背景都不尽相同,要想保证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参与者和组织者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在此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取经之道。

二、关于实现大学生艺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分析

(一)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

纵观我国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阻碍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资源的缺乏,我们不能发现,大学生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具有艺术特长和优势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整体数量中还是占据着非常少的比例,真正发自内心参与到社团当中来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1.建立并健全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施行科学的淘汰制艺术社团在招新时,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招新标准,首先必须要在大学生的艺术特长以及学习成绩等基本方面进行限定与要求,保证社团成员的质量,如果,社团中出现了一些成绩比较差,也没有什么特长优势的学生成员,就必须要予以辞退。然后,必须要对艺术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由社团全体成员进行决议,通过民主的形式选举出真正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作为艺术社团的真正领导者。学校也可以根据艺术社团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来举办社团负责人的能力提升培训班,也可以组织举办社员交流会,让不同性质的社团来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2.不断加大交流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原则要想全面提高艺术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就必须要在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勇敢地走出去,多在校外也就是社会领域进行拓展与延伸,多多争取参与校外公益演出的机会,全面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多支持艺术社团的活动,多请进一些校外高水平的社团,来到自己的学校进行演出,让艺术社团的成员多多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多比较,认识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促进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壮大。

(二)多请教专业教师,参与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第一,学校要加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各种各样的外出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想尽办法调动起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特长教师来兼职管理的,特长教师本身就有着非常沉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去分身兼顾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因此,我建议,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一现实情况,可以适时适当地减轻特长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比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三)不断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工作当中,我建议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进行帮助:第一,加大对艺术社团的建设投入力度,学校可以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大的活动场地与更好的活动条件,适当给予艺术社团更大的支持与优惠,为社员开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艺术社团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对于学校内部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的社团要主动加大培养力度,从经费上面给予重点扶持,与此同时,更要积极创造艺术社团与校方企业联合活动的机会,多替艺术社团争取企业的赞助。

(四)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艺术社员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艺术多样性与文化主旋律之间的关系。艺术社团教育与管理的主旋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内容,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全面提升校园艺术社团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层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创造出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然后,科学看待渗透与反渗透的关系。一方面对境外文化有选择借鉴,在交流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其腐朽文化渗透的工作。最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保护好校园传统艺术风格,不断的进行创新与优化,深入挖掘出各大高校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将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进入到当今社会文化市场。

(五)创建品牌社团

众所周知,每一个高校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每一所高校中,其艺术社团也是有着很大的独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以此为基础,积极打造精英品牌艺术社团,全面提高艺术社团的品质,争取打造一支支具有强大和深远影响力的品牌艺术社团。

(六)高度重视培养艺术社团负责人

艺术社团负责人,是负责艺术社团日常运作的管理人员,负责人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艺术社团的品质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提供机会,让社团负责人定期参与专项业务培训,组织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学习,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淘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社团是当前大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和途径,艺术社团的数量与日俱增,其社团品质却没有太大的提升,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问题,及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郑天祎,靳浩淼.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教育,2016,04:160.

[2]唐玉琴.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J].山海经:故事,2016,08.

[3]宋坚.加强高校社团管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97-98.

篇4

一、建设士官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士官被誉为“军中之母”、“兵头将尾”,其能力的强弱,与部队的训练质量息息相关,对部队装备保障的能力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士官院校是士官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培育学员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学员的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由于士官院校普遍存在着建校时间短,招收的学员学历起点低等情况,无论是物质环境、制度建设、还是所组织的各项文化和教育活动,都没有把其应有影响和教育作用发挥出来,校园文化整体功能有所缺失。据调查,很多学员人文知识相对匮乏,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在校园中,拜金现象和各种文化的互相激荡,不同程度影响着学员的思想,这些都对士官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二、士官院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陶冶激励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使校园主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身处其中的教员和学员感受到浓郁的教育氛围,使其主动融入大环境中,并为之做出应有的努力。军队院校的校园文化受我党我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激励性,能够产生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于士官学校来说,更应注重建设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员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为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范约束

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体现在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对人的约束力上,是院校传承文化传统并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等一切事业稳定发展的动力。士官院校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以“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存在。“硬约束”主要通过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表现出来,比如用条令条例和教育内容来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举止。“软约束”即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比如通过构建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等手段,使学员在有意无意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产生认同,从而形成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约束力,进而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硬约束”是“软约束”的基础,“软约束”是“硬约束”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作用,规范和约束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规范和约束对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引导,从客观上形成规范、约束的效果。

3、调适缓解

优秀的校园文化常常能发挥“调适器”的作用,在高强度的课业之后,学员们参加文化活动或感受校园人文文化,不只是单纯为了消遣娱乐,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感知和体验,能陶冶情操,享受追求美的过程,培养高雅的兴趣,能适当调节缓解压力。

三、士官院校校园文化应具有的特征

1.阳刚尚武的军队氛围

我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形成了听党指挥、注重气节、勇于牺牲、严守纪律等优秀武德传统。要在校园文化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激发学员勇于牺牲的壮志豪情,引导学员脱离渺小、低俗、平庸,树立崇高的军人情怀。要将我军的使命任务物化为有形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仪式,让学员的战斗精神得到强化。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军味、兵味和战斗气息,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时刻接受优良传统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以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方式,营造阳刚尚武、催人奋进的军校校园文化氛围、

2.根植传统的特色品质

我军建军以来形成了许多优秀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作风,而军校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孕育和继续传承的平台。要通过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员从中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同时,一所学校又有自己的校园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了这所学校所传递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校风传统等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结构的核心。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景观环境无不体现着学校特有的办学思想和校园精神,形成一个具有持有作用的,对学员进行教育和约束的外部环境。

3.紧贴岗位的育人理念

校园文化的特点是与院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与学历教育关注基础性不同的是,士官院校的教育重在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一切以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士官院校一般有很明确的办学定位,“胜任岗位”、“专业精神”渗透于任职院校的观念文化中。学校努力让学员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促进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的养成。

四、建设士官院校校园文化原则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广泛,但其精髓却是体现在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校园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并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打造品牌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要牢固确立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广泛营造品牌文化氛围。让教学科研的带头人,特色专业教学的实干家,真正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楷模,发挥院校品牌文化在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汇聚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建设院校品牌文化,要通过开放办学,拓宽文化交流的渠道,认真吸纳国内外、军内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在交流学习中强化精品意识、启动精品工程、推出精品力作,力求把学校的文化工作建成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先进品牌。

3.重视校风建设

校风是院校教育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综合反映。院校校风的形成,既有长期的教育实践、学校发展的自然历史传承,也有人为的引领。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所发挥的作用,因为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潜在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图书馆因有“文化”的历史积淀而生存发展,文化因有“图书馆”这一载体而传承后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最大的公共服务场所,拥有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实现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场所,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阵地。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文化导向作用

图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载体,营造了一个常有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其拥有的信息资源有较为明显的教育导向性,基本上杜绝了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支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优化着他们的心灵。

2、文化宣传作用

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很强的教育宣传职能。这是其它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相比的。图书馆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对促进优秀文化交流,营造高校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育作用

图书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是通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传播来实现的。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学习,图书馆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1918年曾担任过北大图书馆馆长的说:“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还是教育的机关”。

二、高校图书馆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图书馆要依赖于先进的馆舍设备和丰富的文献资源,创造出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刻苦求学的教育环境及文化氛围。

1、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先进

图书馆要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环境优势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方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时期,图书馆要长期坚持通过推荐好书、辅导阅读等自己特有的方式宣传、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改变并最后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通过搞各种专题活动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图书馆宣传窗口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进行时事跟踪报道,及时提供与此相关的各种文献。积极宣传、推荐、流通各种优秀的政治读物和文艺作品,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例如有的图书馆在大厅播放《建党伟业》、《钱学森》、《信仰》等电影宣传片,在学生们中引起很大反响,后续又循环播放多部爱国主义大片,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突出馆藏特色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院专业的设置优化馆藏数据,完善馆藏结构,加强特色馆藏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优化馆藏资源,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要注重采购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调相长,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籍。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除了配合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组织藏书外,同时还要有敏锐的前瞻性,关注前沿学科的发展,为读者提供补充最新文献资源,保证馆藏资源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在完成本身馆藏建设工作外要加强自身资源的特色建设如专题书库、特藏书库、自建数据库等。积极收集学生对馆藏资源建设的意见,鼓励学生读者参与数据库试用,获取学生试用意见或建议。

3、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使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图书馆要加强网络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观,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不再以其拥有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其存取能力的大小来界定,文献传输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一印刷型方式转变到印刷型、电子型共存,图书馆要利用网络大力提升其存取能力。学生通过电子阅览室、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检索、浏览国内外各种类型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以尽快获取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同时图书馆要规范网络资源建设,对学生读者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在网络资源上兴利除弊,既要开源,又要监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先进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有效载体。

4、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图书馆制度是在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图书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服务读者、发展读者。图书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读者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读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图书馆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图书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读者服务为出发点,更好的满足广大读者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在制度的试行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务必使读者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以保证广大读者开心学习。对于馆员,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规定考核办法,激发馆员的积极性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5、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为了加大馆藏资源的宣传力度,增进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图书馆可通过成立读书会或者与学生社团联系,积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鼓励各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各项活动的筹划组织,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图书馆人力不足的压力,还可举办更贴近学生生活,更适合学生口味的活动。定期举办图书专题报告会、开展读书沙龙,举办读者座谈会、讨论会,与书商联合开办书展,介绍、推荐优秀作品,举办读书演讲比赛、优秀图书读后感征文比赛、校园文化设计比赛、书法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利用各种方式对馆藏图书或电子资源进行宣传,如根据学校课程学习进度或社会各类考试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文献资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到图书馆的兴趣也可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使其受益终身。

6、合理使用人才,强化馆员素质

图书馆管理层要根据馆员的个人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与工作需要进行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坚持公平竞争的用人原则,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不断激发馆员的创造力与自身潜能,从而提升馆员整体素质。做好读者服务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朴素的热情,还要知识广博,业务熟练。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组织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进行,要特别注意对馆员进行网络管理、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在加强业务素质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雪花.书香满园,贵在导读[J].图书馆杂志,2006(8)80-90.

[2]许军娥.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8(2)160-161.

[3]王爱霞.对高校图书馆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9(6)44-47.

篇6

Abstract: the campu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is the essence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full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ontext of naturalness, humanities, historic features, detailed comparison about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ce of each other enough. Full explan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the culture, time, space, to a university have the profound function and meaning.

Keywords: campus buildings, cultural construc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如今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不断为之而努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包含了环境文化,环保理念,人文精神三大理念的。对于大学的自身发展需要来说,必须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而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之后,也可以使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可谓是一举两得。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国内外的大学均是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进取,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以及其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形态是每所大学都具备的独特性质,独特的风格。当代的大学是源自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内外的大学均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韵味。

2国内外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对比

2.1自然性的对比

大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的地方,更是一处环境美好的景致。中西方的学校建设一直存在着不同之处,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了体现各处的文化特质及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各个大学的建筑角度也不尽相同。在国内,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没化,倡导绿色环保的校园理念,一年出现一个新景象,一年争取走上一个台阶。当然,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下,也难免会出现不好的情况,许多建筑忽略的传统和文脉,建筑可识别性差,校园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丧失了本该拥有的高校文化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创建高校的时候就需特别注意去挖掘高校建筑的文化内涵,传承一直以来的文化思想,并刻不容缓的去建设与时代同步的高校建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暇点,处处能说话”。在这种观点下,我国国内高校的建筑与环境更应该做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学校的各色景物建筑也能深刻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在学校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轻声诉说。

在国外,校园的一般没有围墙,大门也与其他的建筑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任意到校园内游玩参观,体现一种无边际大学的情景,可谓真正的开放性大学。此外,国外的很多大学都可以被称为一个景区,校园内的建筑环境都能体现出美、智慧、自然的特征。比如哈佛就被称为一种历史,而完备的设施对于大学的培育和发展起着坚定的坚实基础,这一点不容忽视。

记得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便知道该城市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理可推,只要看到学校的建筑,就能知道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需要什么。学校文化与学校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氛围,学生在一所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建筑的学校内,逐渐被熏陶,被感染,久而久之,会带上学校的那中文化素养。

2.2人文性的对比

对于学校的文化内心核定,围绕文化内心来说,学校就应该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围绕核心,办学理念,甚至是学校的校训,校歌以及育人目标。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应该从大事物,建筑,小到一花一草都传递着精神文明,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教育与熏陶的作用。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对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感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不是电脑,只要输入一系列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学生是一个承载与学习的载体,他们需要自主消化、吸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校园环境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国内,校园的课堂环境,人文素质,任课教师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宣传,学校内设立了很多板报,板报包含了时事新闻、政治、科普知识等等有益于学生与社会融合、与世界接轨的设施、同时,学校每天进行广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到知识,感受身边发生的事件,在人文化境上,在发现有新的主意,新的建议的时候,应果断提出建议,新的血液才能带动新的发展、新的进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校园文化的开展是重中之重,在此之下,对于学生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因为校园文化的开展可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当然,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外,并非没有其他业余活动,例如校园中的比赛,活动等等。中国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在建筑、书法、绘画还是文学,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对“境”的营造。把文化素养,文脉继承与环境建筑之中,让知识文化存在于无形与有形之中,达到健康传播的效果。

相对于外国来说,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可以体现教育的实质,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这种精神。这种建设并非是一种表面上的装饰,也不仅仅是景观的设计,而是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髓。国外大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有学术自由,这包含了研究方面的自由,讨论方面的自由等。这一点,我国在大学建设上必须向西方国家认真学习,因为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代表,国外所做的学术自由也是一种新的表率。

2.3历史性的对比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西方国家的大学建立的相对中国要早,因此也沉积了更多的底蕴和文化,西方的学校一直以自由开放为主,以人为本,倡导的是自主学习,自由学习钻研。就我国与外国相比,可以轻松看出,西方国家的办学理念都是崇尚自由开放,而我国,仍拥有许多条条框框。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从大学创办以来就一直遵循的。

我国可以从国外大学的经验上借鉴一下,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创办理念,礼乐相成,西学中用,多元共生是我国高校建筑文化的起源。虽然我国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发展,我国在大学的建造上秉承着虚心好学,吸取西方教育的优势,发扬自身的特色,不断进步。在我国,从各地所建立的大学来看,风格迥异,不尽相同,对每类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同,大学的校园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均在关注人的不同需求,建筑与一所大学来讲是剖析出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以及人们的愿望。面对社会对知识的创造,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大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如今的大学在建筑上要深刻包含我国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悠久的知识韵味。

结语:

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平台,而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学校更应该具备优良的设施,完美的建筑。对于国内外大学来说,中点都是要加强以人文本,重视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国外大学在校园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等物质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成功的提高了学校的形象,为学生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对外,也会有一个美好的声望。校园建筑是外在的标志,也是一种影响,同时更是一种创新理念。国外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吸取前人的经验,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精神。借鉴于这些经验,我国的大学建设也可以不断进步,进而,我国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学校建筑也应多多包涵文学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

篇7

作者简介:李春鹏(1975-),男,江苏丰县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中心,讲师;何建强(1972-),男,河北安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中心,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24-02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高等院校青年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和开发好校园网络,用先进的文化理念营造校园文化主旋律,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师生对先进文化理念的接受与认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1.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相对空间密闭性[1]

高校校园网络主要是服务校内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因此校园网络文化覆盖面也有其特定的指向范围。区别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外部网络,校园网基本采用校内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和IP地址分配使用责任制,并设置了外部防火墙等安全设施,严格限制入网用户,外部用户不能随意进入,即使经过特定的许可,所授权限也非常有限。对于校园网版面设计、专题网站构建、新闻、论坛通知等,不具备设置权,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诸多因素不易渗入,这就决定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面相对固定在特定的校园区域内,具有相对空间密闭性的特征。

2.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较高的温馨和谐度

校园网络的相对空间封闭性决定了校园网络内受众的单一性,基本是以本校教师、学生为主。首先,与外部网络相比,校园交际的接触圈子并不大,久而久之通过网络、电话、课堂乃至自习教室,网友又可能会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即使遇到不认识的网友,也大多是自己的校友。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与抵触防御程度会大大降低,外部网络中的虚拟性、隐蔽性在校园网络中也会大打折扣,避免了外网虚拟世界很多的负面因素。其次,由于大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相仿、年龄相近、兴趣点相似、认知程度也大致相同,彼此沟通交流障碍、隔阂较少。最后,通过网络结成的关系多有形象感官上的认识,校园网络交流中更像是朋友聚会,相对比较流畅而和谐,相互间信任度较高。如果有谁需要帮助,大家会想方设法、群策群力,从而使校园网络交互群成为一个相知相识的场所,易于形成温馨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较高的受众要求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的受众以青年学生为主,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个性、有独立见解的鲜明特点,对校园网络文化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是校园网络文化在氛围的营造上应结合青年人、大学生的特点,体现时代特色,要以青春与健康、励志与高尚、博学与真知、德育与品行为主,抵制消极思想、低俗文化和灰色地带侵袭。二是校园网络文化在内容上要博大精深,既广泛关注和青年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体现宽广的覆盖面,又深入发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体现深度和见解。三是兼顾实用性、时效性较强的动态信息,贴近大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使广大师生体会到校园网络文化就围绕在自己身边并和自己“脱不开、扯不断”,使自身完全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之中。

二、校园网络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是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主阵地

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各类信息传播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牢固占领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一方面,利用校园网络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动态、时事要闻、重大事件等在校园网上,使全校师生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对于一些重大政策、事件,还可以开辟专题学习网站,集中宣传报道,深度剖析解读,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高度和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在校园网上,还可以以高校、部门以及专业系的名义各类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行为指导和注意事项等,进一步规范、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巩固校园主流文化的稳定性。

2.是展示办学风采、弘扬先进的窗口

高校文化内涵和办学精神需要通过媒体来表现。一方面,对外展示良好形象。通过校园网可以集中地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文化理念、优势特色、名师专家、重点专业、教学科研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荣誉,全方位系统展现大学的风貌,使更多的人通过校园网就能对大学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内优化竞争氛围。发挥网络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校园网将先进团体、扎根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的模范事迹,通过文字、图片、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在校园网显著位置上开辟专栏,公开展示,还可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先进,营造“学先进、比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由于模范先进就在大家身边,有的就是自己的同事、同学,大家能够更直观而深切地触摸到榜样的力量,使广大师生在感受到“正能量”的同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能受到熏陶与感染而得到提升。

3.是加强团结、凝聚人心的舞台

创建一流大学、重点院校,需要全校师生的团结努力、协调一致,而校园网起到了连接学校和师生之间的“桥梁”作用。校、院、系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互动邮箱,搭建师生间畅通联系的平台。通过校园网实时地学校的重大决策、各项工作的进度、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等,[2]对于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前期可以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实施网络答疑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营造宽松、透明、民主的舆论氛围,形成决议后,在校园网络上公布,设立举报投诉电话、电子邮箱,接受大家监督。广大师生则可以通过校园网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当前的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以此凝聚人心,树立信心,形成合力,营造人人关心学校、人人热爱学校、人人建设学校的氛围。

三、构建和谐文明健康和可持续的校园网络文化

1.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建和谐、文明、健康和可持续的主流校园网络文化,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组成以高校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由网络技术人员、宣传报道人员、文体艺术骨干以及教育专家、政治辅导教师等组成常设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或课题组,打破部门间界限,分工不分家,集智攻关,从校园网主页的布局到各个专题网站、学科网站的内部规划,从宏观网络文化氛围的烘托到局部的交互软件实现形式,从成熟技术应用到新型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构建,都要立意高远,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课题组研究人员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当中,关注他们的所想、所行、所喜、所感,充分探究具有典型校园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网络文化构建模式与途径,制定好校园网络文化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划。

2.创办特色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网络是青年学生所熟知也乐用的一种交流互动形式。通过组织一些寓教于乐、高尚向上、青春励志的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并贯穿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全面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的氛围中。

(1)创建网上特长俱乐部。利用校园网络创办摄影、书画艺术、音乐、体育等形式的特长俱乐部,可以定期在网络上公告,创建好友群;也可以以创建专题网站的形式,学习体会,交流感受、切磋技艺、讲授经验;另外,还可通过定期举行成果展示、汇报演出等形式,增加个人学习的动力以及俱乐部的影响力、知名度。

(2)举办网络学术沙龙或网络辩论赛。这一形式不仅把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对于巩固课堂讲授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也具有很好地辅助作用。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增强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进了友谊,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凝聚了团队意识,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3)开展网络课程评比或网页设计比赛。[3]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比、以评促学”的形式,提高广大师生信息化教学的制作应用水平,进而从技术使用、美观艺术层面上,整体提升校园网文化水平。

3.研发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站

独具特色的文化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应以弘扬先进、服务教学为指导,加大力度创建“精品网站”和“知名网站”工程。

(1)创建资源丰富、功能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创建政治教育专题,开设思想交流互动平台,播放优秀思想教育专题片,链接优秀的政治思想理论图书库、期刊、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优秀文艺影视作品等形式,将高尚的思想文化观念根植于校园网络文化中,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发展。

(2)创建新型教学科研网站。利用数字校园、流媒体、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将校园网内各教学网站的资源有机地优化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畅的信息传输,并开发创建功能完善、交互性强的网络教学系统、网络实验系统、科研信息资源系统、名家讲坛等,完善信息化育人环境。各专业系创建学科专业网站,通过展示本学科的优势领域、动态信息、人才培养、名家教授讲座、科研指南等,弘扬爱校、爱院、爱专业的人文氛围。

(3)开设爱心励志网站。校院系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创办以捐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春蕾计划、帮穷救困为主题的专题网站,定期组织实地走访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营造高尚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4)创办“明星”博客网站。鼓励院校知名的专家教授、名师和优秀学生以个人形式博客,以切身经历和感触,教育和熏陶周围广大师生,在求知向上的浓厚氛围中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5)创建心理咨询网站。在校学生大部分都是青年人,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思想波动大、情绪不稳定等特点,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创建心理辅导网站,发挥网络交流私密性强的特点,被咨询者可以抛开直面交流的窘境,进行深层次地沟通。通过专业教师的心理护航使学生保持健康、文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自觉地抵制一些不健康思想入侵,主动筑起校园文化健康纯洁的防线。

4.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实现校园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文化的融合度研究。将传统的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融入网络教育的文化氛围中,把握二者的“融合度”的最佳点,结合网络实时性强、内容更新快的优势和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特点,体现融合,与时俱进,特别突出政治教育与学生所思、所想、所问结合融合,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二是加强大学文化的网络传承研究。大学文化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民族大家、茵茵学子们对大学精神的积淀提炼与升华,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心怀强国志,感怀报国恩,奋起而读书。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媒体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的路子,特别是发挥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传播优势,使大学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人”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创建者和推动者,因此,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精、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创建网络培训班、专题讲座、课外俱乐部等形式,汇聚一批热心推广校园主流文化,精通网络技术的教师和学生,固化为校园网络文化专业队伍,并将其工作业绩与评先奖励和职称评定挂钩,提高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8

医学生志愿者拥有医学专业知识优势,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应急和居民健康保健中发挥其他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具有突击性和短期性,活动声势大而有效覆盖不足,参与人员多而坚持长期服务少,活动流于形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23年,其经验和做法是研究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素材。通过课题组从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哈医大一院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依据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关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的基本情况及其余调查结果中相关数据,旨在分析医学类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特点,探索构建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主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三、四。毕业年级的四个不同专业 (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卫生监督,口腔医学)的在校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发放问卷1089份,收回1016份,收回率为93.3%,其中有效991份,有效率为97.54%。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核查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受访医学生认为影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因素的调查,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能够吸引医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反映了学生的意愿,如果组织者能够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支持和保障,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能够保证已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生愿意继续参与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权益成了当务之急。大学生志愿者基本权益包括:对志愿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保障、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得到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是保护志愿者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见表1)

二、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1.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使志愿精神长存于我们的国家之中,是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发扬下去,使我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工作的完成需要志愿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别人、感染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全新社会感受。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可以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得到实现时的满足感,达到双赢的效果。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服务项目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是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3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里倡导富有团结、奉献、友爱、集体主义的思想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增强广大同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校园中提倡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达到了育人的伟大目标。

2.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志愿服务事业而不断创新和提升。从以上内容来看,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在权益保障、资金支持、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实现系统整合。

2.1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2.1.1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注册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个人全部纳入注册登记,发给统一的志愿服务证明。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全社会的志愿服务者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与社会志愿服务者进行对接,统一管理,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样,一方面可强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社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正规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条件。

2.1.2建立志愿者信息库,详细记录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根据志愿者的不同专业、特长,分门别类建立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实现分类管理;其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再次,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考评机制和评价机制。

2.1.3加强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培训,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志愿者提供提高管理知识、专业技能提供平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可发放结业证书和技能认证证书,使志愿者的学生成果能够通过证书的方式体现出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的经费有助于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热情并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方便,同时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2.1要扩大资金的来源。要探索形成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长期的资金来源,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经费来源可以通过学校投入、政府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赠以及特定服务收费等方式。

2.2.2要规范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严格实行统一的项目管理,避免个别人挥霍、浪费志愿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可借鉴社会福利基金的运作方式,将冗余的资金用于投资,使资金能够有效运行,保障资金的长期发展。

2.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高校党团组织更多的关注。探索建立健全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机制。校团委要发挥核心指导作用。第一,要立足本校实际,扶持各种服务型团体,帮助立足本身特色开展专业,如医学生发挥自己医术方面的特长,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活动、社会保健宣传活动等。第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学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冲突,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要形成学生志愿者的阶梯层次,避免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容易出现的服务经验断层的问题。第四,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行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协调与社会团体或中介团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规范化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保障。

2.4完善价值认同机制

篇9

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以社团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促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茶艺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呈现的封闭性与功利性倾向,都决定了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群体都体现出了更加重视时代文化精神建设与科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重点强调。这种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社会节奏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忽略传统文化建设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同时也难以让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时代精神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时也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园文化的封闭性与功利性

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开放性,即通过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汲取,来丰富校园文化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但是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校园当中,与社会相关的文化活动并不多。虽然许多学生组织会自主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欠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思想,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有效汲取,从而凸显出了创新与发展动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功利性倾向也逐渐显现,这种倾向体现为高校以及学生群体将功利性动机当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导致校园文化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而茶艺社团的建设,能够为高校及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与社会优秀文化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组织载体,并且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也能够向学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向着精致雅逸的方向发展。

2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通过分析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发现,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强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以及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与功利性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净化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涉及到了多样化的领域,这些社团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让自身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茶艺社团在高校中的开设,同样能够发挥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拓展学生茶艺知识、推动学生利用茶艺开展交际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这对于实现高校、学生与差异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虽然当前大学生群体都对与茶和茶艺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是造成大学生对茶艺以及茶文化缺乏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茶艺文化中包含着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如对茶叶种类的认知、对茶叶与茶具的选择、泡茶技艺以及融合各类艺术形式的茶艺表演等,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茶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如茶道精神、待客礼仪、茶德、茶禅意味等,这些内容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交际属性是茶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各类茶事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拥有以茶会友的平台,能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交际而非热衷于一些诸如网络游戏等极具娱乐性又缺乏教育价值的活动。同时,通过参加茶艺社团开展交际活动,大学生群体的协作精神、团队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促使大学生群体在理解茶艺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实现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最后,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茶艺的发展与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内容,通过开设茶艺社团、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茶艺与儒道释思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入世思想、乐道精神与和合思想等,能够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入世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强不息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乐道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茶感悟人生并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合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与他人、与自然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等。由此可见,茶艺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知识、推动大学生交际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内容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2.2推动校园文化净化

在大学生群体进入高校校园之后,虽然课程较少但是却更加忙碌,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中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填充满大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但是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了庸俗化的倾向,即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内容较多,而具有启迪价值的文化内容却十分欠缺,诸如走廊文化、厕所文化以及课桌文化等,与高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高校校园的文化发展方向欠缺契合性,而这些低俗文化堂而皇之的存在,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与先进性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并在千年的沉淀中体现出了稳定的特征。通过茶艺社团的开设,可以推动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这对于净化高校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与茶文化本身就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紧密结合。茶叶有丰富的种类,并且在香气、色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同时,茶艺融合了艺术、利益、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因此,茶艺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单一的方面,而且能够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其次,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着雅俗共赏的特征,在茶艺发展过程中,文人品茶、宫廷茶宴等展现出了茶艺高雅的一面,其中,与茶艺相关的茶诗、茶词也在这些高雅文化的熏陶下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而对于民间而言,饮茶是一种重要的习俗,茶艺也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征,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形式,推动着茶故事、茶传说以及茶谚语等文化的发展。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并对茶艺文化做出全面的传播,可以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茶艺所具有的两面性,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最后,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在茶艺表演过程中,精致的茶具、优美的音乐以及精湛的茶技等,都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也能够放松身心、体验和谐之美。由此可见,茶艺本身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可以有效推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上可知,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高雅文化建设、通俗文化建设以及审美文化建设和娱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茶艺社团并组织茶艺活动,能够有效抵制高校校园文化中庸俗文化的盛行和庸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

3结语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封闭性和功利性等问题,急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校园传播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着极高审美性与文化性的茶艺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茶艺社团的作用,并通过强化对茶艺社团的扶持、推动茶艺社团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艺社团指导教师素养等策略来为高校茶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茶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育真.茶艺社团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兰.发挥茶艺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90-91.

篇10

[作者简介]李红(1966-),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徐州221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需求耦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630004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31-02

高职教育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在专业建设、实训场所建设、招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个导向,即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及专业技能竞赛为主要形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主体。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缺少横向联系与沟通,有闭门造车之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不了行业特色及职业特色。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个怪圈,即学校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不能很快地和企业的环境融合,企业感到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他们对相应人才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学校与行业及企业之间缺少一个纽带,即文化的融合。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但对构筑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还是比较模糊。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相连,三者应实现真正的有机耦合。

一、“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

1.“三元一体化”的内涵。“三元一体化”是指校本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三者的有机耦合。高校校本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活跃的组织文化,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且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运用文化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企业管理;行业文化是在行业管理与运营中形成的本行业中的共同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明显的行业所固有的特征。

2.三种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校本文化、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相互之间有着较大差异,但它们在诸多方面有着有机融合的基础:(1)强调体现“以人为本”。校企文化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有机融合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2)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各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3)高职院校校本文化需要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作为支撑。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应当由企业说了算,企业、行业的文化因素必须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更为紧密的依赖关系。(4)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肯定受到其他文化包括高校校本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和校办企业,其本身就是由高校衍生而出,深深打着校本文化的烙印。因此,校企文化之间必须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双方都满意的产品。

3.“三元一体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形成具有明

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在校本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且与校本文化有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中的校本文化和企业及行业文化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都是亚文化,有着“文化”共同属性,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规范人的功能,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具有系统性、隐蔽性、时代性、普遍性、差异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即校本文化与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系统。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融入,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企业文化的交融点。高职校园文化要独具一格,就应凸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企业文化,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都需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路径

1.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的有机对接。(1)校园标识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耦合。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如标语、公示的工作制度要充分考虑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习环境设置“敬业奉献、德技双馨”“求真、求实、求新、求精”这样的融入企业文化的标语,既明确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又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实训环境设置“办法总比困难多”“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这样的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标语,既体现了实训教学由知识的掌握到熟练操作的教学目的,又充分体现了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2)实训场所环境的设置要渗透企业职业环境因素。传统的实验、实训室的布局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设置,势必造成其功能单一。而实验实训室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衔接、交流较少,很难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打破这种传统的实训环境设置模式,形成尽可能接近工作岗位实际的学习情境。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将学生分为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小样制作、工艺设计、质量检验等小组,按项目化完成教学任务,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前后道工序之间的关系,本职工作与整个产品生产的进度和质量的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行为举止、工作规范、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2.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耦合。(1)锤炼学生的就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一切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而学生“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是与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校本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三元一体化”的有机耦合,使学生尽快地转换角色,领会企业精神,用“职业人”的眼光看学习、看生活、看工作,从而不断地校正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诚信品质”等“核心素养”。学生是否形成了敬业乐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协作攻关、追求卓越的刻苦精神,是否具有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人文意识是检验其职业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的监测点。(3)培养学生的企业观和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应该培养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学生实训岗位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精神的培育。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校企文化耦合的理念。(1)培养学生具有“高质量、高标准”意识。企业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在企业文化中到处体现对质量的高要求,如“质量就是效益”“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质量放松、劳而无功”等理念的宣传,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事事认真、杜绝失误的习惯。(2)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重新构建教学活动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将只是教师“教”变成师生合作,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项目分析师,学生变成一个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师生共同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的良好学风。(3)培养学生主动工作意识。改变传统的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下达学习型工作任务,只提出工作目标及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则交给学生自行设计与安排,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可以从学习材料或相关学习资源中获得,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安排工作的能力。(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校本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学生更多地充满理想和浪漫的情怀,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缺少真切的体验,对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理念也了解甚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开设各种实习、见习环节,让企业的具体经营运作模式融合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中,提供学生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才能使高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1.校企文化有效耦合应当以校本文化为主。多元文化耦合要基于校本性,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性地进行渗透,其目的是建设兼顾企业文化内涵,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及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建设的终极目标不能用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取代校本文化而形成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与校本文化进行交流、借鉴和融通,在行业文化的背景下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实现三者的有效耦合。要引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但不能过多地简单移植企业文化,完全将校园变成工厂,将学生变成工人。

2.营造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文化。(1)建设融入了职业氛围的先进的实验实训室、专业教室等。将行业中的职业规范、产品标准、良好的企业精神布置在实训场所,引进“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持久)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环境,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在实践中进行文化熏陶。巧妙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各教学环节,使学生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强化学生的忠诚意识、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信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等。在完成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后也很自然地将融入了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要素贯穿在过程中,达到预期目标。(3)大力宣传职业信息,如周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界的用人要求、优秀毕业生事迹等,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与社会的差距。(4)积极参加企业及行业的各种活动。立足于本校的文化基础,将企业的文化与行业的文化与专业建设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文明.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篇11

以校园文化墙、图书室、文化长廊等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阵地,通过宣传栏,教室走廊等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外语交流角和传统经典诗文朗诵角,多方面、多角度地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宣传阵地,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形成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正能量的传递。

篇12

“岳州扇”是中国三大名扇(岳州扇、杭州扇、苏州扇)之一。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扇系列中,属于后起之秀,就地取材,价廉质优,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洪湖传入,在岳阳县“三田一洞”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以向外地供应扇骨为主,解放后,在岳阳县成立了岳阳制扇厂,专门生产纳凉用纸扇。“岳州扇”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湖湘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是研究岳阳历史和当地民间工艺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高校有开展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义务。岳州扇的恢复、保护与传承,对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研究的意义重大。作为本地高职院校,在非遗项目“岳州扇”的传承与发展上,可根据专业与课程需求来进行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自觉性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给大学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万千学子的背后,是他们的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也是整个中国非遗体系。所以这种“进校园”理应唤起学生们的文化自觉,培养“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促进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有着“重文化典籍,轻活态文化”的重大缺失,这就导致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成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必须要贴合全球化的社会背景。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课堂里僵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贴近学生的现实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特色教育的价值取向

湖南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湘绣、黑茶、醴陵瓷、岳州扇等具有浓郁湖湘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先声,是华夏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技艺的传承,是一段民族文化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过程,更是我国文化特色教育事业的创新。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实现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

(一)确立目标,构建框架

为了能让传统地方民间工艺薪火相传,我院乘课改之东风,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将传承与保护岳州扇列为目前我校课改的首要任务,致力于构建岳州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岳州扇的优秀制品包括一百多道复杂工艺,还不乏拉“鼠眼”、剖“合青”篾、“油炸骨扇”等民族艺人的绝活。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项民间工艺走进课堂,把教室变成工作室,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岳州扇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如第一学年注重于基础知识和生产流程的了解,第二学年注重于熟悉材料和制作工艺,第三学年注重于实践和更为精深的制作工艺的学习。

(二)创新模式,彰显特色

岳州扇在工艺美术中算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我们可采取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设专修课程,对高职师资队伍是个有效的补充。我们可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一是聘请岳州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我院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文化讲座、常年开设选修课程等;二是可以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将岳州扇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聘为课程专业师资。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同台授业的方式,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岳州扇的制作方面也没有专业的书籍和教材。因此,学院方面应当认真记录、整理、编写和完善教学材料,为我们岳州扇的教学提供实训教材和参考用书,发挥我院的教学教育特色。

(三)建设基地,数字教学

我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岳州扇进校园的融合需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传承馆,向广大师生展示岳州扇的诸多制作工艺,保存优秀的岳州扇藏品并展览在校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建设数据库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数字化和电子化也不失为新时期里的重要手段。文字、图像、音像和影像的收集和整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学生、老师、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需求,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供岳州扇教学资源和制作素材,完善和提升我们的岳州扇教学水平。

(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教学,师资力量是关键。美术老师、工艺大师以及岳州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大师资力量的结合可以拔高学生的起点。近年来我国众多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经历了后继无人的窘境,原因无非学习过程枯燥和工资低薄。我校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我们的岳州扇传承人“批量生产,量身定做”,并且“重点培养”,相信在不久之后定能缓解本地岳州扇的传承悬而未决的境地。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教育工作,能否科学地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当下的无奈之举,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岳州扇人才培养的必然。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坚持,希望我们的岳州扇专业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拓宽学生的就职道路,将知识化为技能培养再上升到文化传播的层次,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做好示范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玮著.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