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1:15: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疗医药行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旺季预期以及沪港通背景将利好白酒反弹。
2、 乳制品行业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白酒行业反弹力度渐强。基本面上,渠道低库存是最大的积极因素,从当前消费特点看,白酒消费高峰同节庆匹配度高,中高价位白酒旺季脉冲放量可存合理预期;情绪面上,沪港通热情高涨,白酒的稀缺性和低估值将能较好受益。随着时间推移进入下半年,白酒报表出现显著环比改善的时间节点也趋于临近。目前茅台主流经销商基本完成14年计划量,茅台的渠道库存已经不足为虑,同时可对茅台2014年及跨年度放量策略有所期待。
其他板块中,上半年乳制品收入增15.7%、利润增14.1%。收入、利润稳定增长显示龙头产品结构升级和提价效应逐步发挥,预计产品结构升级仍是未来几年龙头主要战略。同时,调味品板块收入增速有望提升。上半年调味品收入增速相比2013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滑,主要源于三公消费受限对餐饮行业影响较大。但是调味品行业消费升级趋势明确,酱油、醋行业尤为明显,且限额以上餐饮行业收入自2014年3月起已恢复正增长,预计调味品行业收入增速有望提升。
核心推荐泸州老窖、茅台、五粮液、承德露露、伊利。
银行:PMI走高提振行业表现
投资要点:
1、 PMI初值超预期提升银行股吸引力。
2、 定向宽松政策逐渐落实,方向符合预期。
今年7月,汇丰PMI初值52.0,创出18个月以来的新高,并且超出市场预期。刺激政策的效果有所体现。由于在中观数据层面缺乏亮点,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效用、经济是否企稳一直抱怀疑态度。但当汇丰PMI从4月份以来已经连续四个月回升并且6、7月份都在50以上,宏观数据对银行股表现的提振作用开始显现。
同时,目前定向宽松政策逐渐落实,政策方向符合预期,银行股的经济、流动性和监管环境或仍温和,市场情绪亦明显回暖。7月23日,总理提出采取10项措施来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具体政策在竭力丰富融资主体、增加融资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7月24日,银监会出台36号文,提出具体业务层面措施来解决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问题,包括丰富融资产品,推进循环贷,年审制贷款;灵活银行资产处置方式,续贷后可视为正常类贷款;降低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小微企业信贷,实现小微贷的增量降价。另外,近日三家民营银行获批,主要强调差异化经营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对上市银行影响较小。
重点推荐: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
医药生物:政策法规助力行业发展
投资要点:
1、医药相关政策频出,利好行业发展。
2、中医药法公开征求意见,或利好中医药板块。
2014年1-5月医药制造业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3.1%及14.58%,利润率为9.68%,小幅提升0.02个百分点。由于医药行业刚性需求特点,行业收入及利润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行业出现结构分化。同时,今年以来在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器械等各领域政策频发,各项医改政策逐步细化,有利于行业及政策利好的公司发展。基药招标已经扭转唯低价是取的趋势;部分省已经开始非基药招标,利好已有新药获批等待招标的公司。
另外,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中医药地位、制定发展政策、将从国家法律层面推动中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首先,中药企业重视上游中药材的资源、道地属性和产品质量,依托优质中药材资源开展传统和现代中药饮片业务,打通中药全产业链。其次,中成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收购、院内制剂、民间验方等各种渠道获批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新药,依托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开展学术推广,进而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推荐:京新药业、洪城股份、云南白药等。
农林牧渔:央企改革带来投资机遇
投资要点:
1、猪价延续涨势,鸡鸭苗继续大幅上涨。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lood purification treatment,and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ic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flow infec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Method:A total of 218 patients’ blood in our hospital ICU we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14 to July 2016,the clear new cases caused by infection factors analysi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the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were analyz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w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218 patients was 35 cases,accounting for 16.06%,the incidence of the second observation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irst observation period(P
【Key words】 Bloodstream infection;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Bacterial distribution; Drug resist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3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6.032
P者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内科ICU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分析其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其与血液净化治疗的相关性,分析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内科ICU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218例,其中
2014年8月-2015年7月(第一观察年限)102例,2015年8月-2016年7月(第二观察年限)116例,均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平均置管时间(11.0±4.7)d。
送检全血标本共436例次,分离出阳性菌35株。第一观察年限和第二观察年限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相关标准 医院感染的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定义为入院48 h后抽血进行血培养,结果呈阳性。BSI包括败血症和菌血症,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此研究分析的病例均符合以上院内血流感染诊断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行血液净化治疗;(2)排除入科时已诊断为败血症或菌血症者[1-4]。
1.3 方法 对分离出阳性菌35株血流感染患者的致感染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病原学检查:在给予抗感染药物之前抽取双份血培养(同时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1份由血管内导管取血10 mL,1份由外周静脉取血10 mL,在血培养申请单和培养瓶上标记取血部位。培养使用全自动细菌培养分析仪BACT/ALERT 3D及配套试剂;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氏菌(ATCC3521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屎肠球菌(ATCC29212),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全自动细菌坚定药敏系统PHOENIX100及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8例患者发生新发血流感染者35例,占比16.06%,第二观察年限内发生率较第一观察年限有明显下降(P
3 讨论
回顾性分析表1结果可见,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内科ICU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新发相关血流感染的概率在第一观察年限和第二观察年限分别是20.59%和12.07%,第二观察年限内发生率较第一观察年限有明显下降(P
回顾性分析表2~4可见,2014年8月-2015年7月分离出的致病菌构成以真菌及G-杆菌为主,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别为:念珠菌属、鲍曼氏/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铜绿假单胞菌和屎肠球菌并列。近年来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与文献[3]报道一致。真菌感染率高可能与近年来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体内正常菌群、发生菌群失调、促进真菌生长有关。2015年8月-2016年7月分离出的致病菌构成以G+球菌及真菌主,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属、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且3株MRSA,1株B-LAC(+),原因考虑可能与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广泛使用有关。对于严重危及生命且需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在未取得病原学结果前,抗感染治疗尽可能覆盖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然后可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12-16]。笔者认为应将万古霉素作为ICU患者预防性用药使用,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回顾性分析表3结果可见,第一观察年限本科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新发相关血流感染病例为21例,所分离菌株中耐药菌株8例,占比38.10%,第二观察年限里新发相关血流感染病例为14例,所分离菌株中耐药菌株8例,占比57.14%,较前者明显升高,原因分析考虑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同时未除院内交叉感染所致,并且第二观察年限耐药菌以MRSA橹鳌A硗猓通过表3、4结果可见,各种常用抗生素对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敏率参差不齐,万古霉素是治疗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最理想药物。革兰阴性杆菌虽侵入的数量略少,但全部是高度耐药的条件致病菌,控制较为困难,已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4],临床观察革兰阴性细菌导致的血流感染较革兰阳性细菌血流感染的病理过程更加严重,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在未明确致病菌前,使用抗生素治疗应根据常见致病菌选择抗生素。但选择抗生素不能忽略革兰氏阴性杆菌,必须兼顾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一旦培养结果明确了致病菌,应立即选用特异性抗生素治疗[12-16]。抗感染治疗少于2周易造成菌血症复发和发生迁移性感染,因而要有足够的疗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要至少4周,其他致病菌至少3周[5]。所观察病例中念珠菌属菌株均对氟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高。因此,建议在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出现新发血流感染,首先应评估是否需继续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需继续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者应考虑更换穿刺管路,在获得药敏结果前先进行经验性治疗[17-18],应选用同时兼顾G-菌和G+菌的抗菌药物,如碳氢霉烯类药物,慎重合理使用万古霉素,随后评估抗感染效果,一旦获得病原微生物及药敏证据,优化抗菌治疗方案,可减少耐药,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及降低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黄爱芳,王娟,黎伟.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5):747-749.
[2]袁咏梅,顾平,丁晓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07-109.
[3]O少川.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2,8(1):51-53.
[4]倪旭伟,张德忠,饶冠利,等.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6):557-559.
[5]喻晓东,邱佳,李杨麟.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继发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4439-4441.
[6]谷藏言.危重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0.
[7]翟如波,李云慧,孙跃岭,等.某院连续三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1):36-40.
[8]方卫东,黄其鹏,任称发.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7):20-21.
[9]吴俊姝,王静,徐加杰.肿瘤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200-2201.
[10]叶文.脓毒症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7.
[11]姜伟超,徐丽娟,黄舟莹,等.心外科ICU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28(3):448-451.
[12]程黎明,简翠,孙自镛.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4):210-212.
[13]温妙云,曾红科,黄伟平,等.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4):215-218.
[14]李娟,赵英萍,郭淑丽,等.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12(2):272-275.
[15]吴剑涌,杨青.血流感染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1181-1191.
[16]孙雪珊.重症监护病房PICC相关血液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医疗投资大幅增加
在4万亿元的投资中,会有多少资金投入到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上?1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会上表示目前还不确定。
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97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98倍,5年年均增长24.4%。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7.71倍,5年年均增长79.6%。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同比增长25.2%,主要用于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医改“征求意见稿”,提出近期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前四项已经先后开始推广,第五项公立医院改革是难点,试点反映了政府积极谨慎的态度。不过,市场对该“意见稿”意见不少,期望医改方案能够更具操作性。
专家预计,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和公布,未来几年政府将推进以全民医保为目的的新医疗体制改革,卫生费用持续快速增长将维持,并且拉动民众的医疗消费。
医疗卫生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相关上市公司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机遇。
行业景气度仍较高
从行业来看,医药行业经过2007、2008年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和其他行业比较,仍然显示了较高的景气。
2008年1~9月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8%,9月单月增长14.6%,较8月进一步回落了1.1个百分点。但从和其他主要消费品制造业的横向比较来看,1―9月医药行业累计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消费类制造业中排名第三,高于全部制造业2.8个百分点;从单月来看排第四位,高于全部制造业3.2个百分点。
三季报显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稳定较快增长。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扣除周期性很强的原料药子行业,以及去除个体公司对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的较大影响并扣除短期投资收益后,不考虑税率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收人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1%,毛利率继续提升,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上市公司整体内生性增长良好。
三季报数据确立了2008年医药行业全年高增长趋势。光大证券预计,2008年医药行业收入增长18%-20%,净利润增长35%-38%。
成长性和防御性特征突出
对于2009年医药行业的盈利增长,光大证券分析师姚杰认为,有必要调整“医改”预期,从乐观偏向谨慎乐观。回顾医药行业2007年的恢复性增长,2008年维持高增长,其最大的基本因素是需求的扩容和政策的真空期。但是随着2009年“新医改”的深入,药品价格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等措施的推出,终端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很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盈利模式和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预计2009年医药行业盈利增速将回落,主要是2008年的高基数和行业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所致。
分析师预计,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国信证券认为,尽管2009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将放缓,但成长性和防御性特征仍突出。10月份医药板块指数下跌15.03%,而同期上证综指下跌21.48%,医药板块跑赢大盘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估值显示,2008~2009年平均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6倍、20倍,部分优质股票已经具有较高安全边际,维持行业“谨慎推荐”评级。
关注龙头公司
对比1~8月各个子行业与主要上市公司的增长和盈利水平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各子行业的龙头公司大多表现出超越行业平均的增长和盈利水平。
“随着行业竞争秩序趋于规范,龙头公司积累的核心优势会愈加明显。”分析师表示。
2009年市场对医药板块的投资将更倾向优质白马股。分析师建议继续持有能够超越行业平均增速、满足市场增长预期的细分医药龙头,并建议目前关注2009年稳定增长、现金流良好、估值具相对优势的品种。光大证券建议选择有确定性、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注意部分医药公司走势分化。重点推荐“医改”扩容直接受益的医药商业企业:南京医药(600713)、国药股份(600511)、一致药业(000028)、复星医药(600196);普药投资机会的华北制药(600812);增长确定性高的康缘药业(600557)、千金药业(600479);细分龙头科华生物(002022)、上海莱士(002252)。
南京医药(600713):经过多次外延式扩张,已成长为全国第五大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龙头地位日渐显现。
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全国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之一,以及全国药房托管先行者,继续实施“调整转型,创新再造”的总体战略,已建成了跨地域、覆盖人口达2亿的市场网络平台和现代药品物流体系终端,客户覆盖率超过35%,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医药采购供应中心。公司业务经过全面转型,依托南京模式重新改写医药产业价值链;盈利模式从获取药品差价和供应商返利的微利盈利模式转向家电连锁式具有定价能力的盈利模式,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终端控制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行业介绍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医药流通、社会福利事业、保险业等。从狭义来看,医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它的上游行业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等,下游行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和动物的健康、保险等行业。
二、高速增长的中国医药工业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预计年底时将接近6,000亿元。
行业快速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五年来,我国GDP已连续四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587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7.4%,2007年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增速进一步加快。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地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1998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又着手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实行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度扩大了医保的覆盖人群。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超过1.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已达7亿人。
三、国内供给与需求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份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年底接近6,000亿元。
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GDP已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
对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导致的:
1、人口老龄化促进医药市场发展。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这必将导致对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专家预测,到2015年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增加到2.66亿,占总人口的16.44%;到2051年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1%,并达到顶峰。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动我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2、医疗保健投入增加。200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8,659.9亿元,比2004年增加1,069.6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同)。卫生总费用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17.9%,社会卫生支出占29.9%,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52.2%;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72.6%,农村占27.4%。人均卫生费用662.3元,比2004年增加78.4元。
3、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城镇化水平为44%;2009年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约比4.4∶5.6;若平均以每年1.2%的速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将达到6∶4。从历年的城乡用药费用对比来看,城镇药品人均消费能力是农村药品人均消费能力的7倍,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倍,且这一水平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城镇用药本身也以快于农村用药的增长速度增长。根据初步测算,城镇化将给我国医药行业每年带来约3.6%的增长。
4、居民医疗支出提升空间巨大。1998年美国人均年医疗消费已达4,080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9%,2003年更达到18.69%。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我国与其的差距都非常明显。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医疗费用支出的差距也比较大。同样,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会不断提高,同时医疗支出也会增加,相比之下,内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疾病发病率上升使得用药需求扩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过去20 年疾病谱的变化,可以预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将持续上升,而传染病等原来处于前列的疾病位次将下移。由于发病率增加的病种多属于慢性病、常见病、“富贵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须长期、持续、规范用药,而且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因此可以预见,医疗总需求势必不断扩大。
四、药物进出口
200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3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于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可见进出口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0.0亿美元和245.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6.6%和25.1%,进口增速稍快于出口增速,但出口总额远大于进口,贸易顺差达1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速度较快,贸易顺差在不断加大。
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化学原料药的需求逐年增加,世界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转移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不断发展的国内医药市场,也拉动了医药商品进口高速的增长。国内西药类商品产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中低端产品占有较大比例,尚难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也调动了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
五、行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1、行业规模。医药行业资产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增速在12%左右,2006年时总资产规模超过了6,000亿元,2007年1~11月,总资产同比增长11.86%,达到6,690.58亿元。行业的旺盛需求推动了资产快速稳定增长。
2、收入和利润变化分析。医药行业利润增速2003~2006年之间一直低于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产品降价、反医疗贿赂等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使得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到了2007年,政策的影响逐渐消失,行业利润大幅度增长,1~11月份利润同比增长了51.07%,达到499.21亿元,增速比收入增速高1倍多。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利润指数不断上升,而且上升速度很快,2007年底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点,达1.6,而在2006年下半年,处于近几年的最低点。2006年由于药品降价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影响了行业的利润。其后企业开始寻找发展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减少三费支出,降低成本,使得行业利润大幅度增加。
3、行业效益分析。医药行业销售毛利率2004~2006年来不断下降,进入2007年又开始回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四年来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发展日益成熟,规模扩大,运行效率提高,而各项费用降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费所占比重为不断下降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11月份,所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
从发展能力看,利润总额在2007年发生了飞跃性增长,增速达到了51.07%,而2006年时仅为9.62%,收入增速也大幅度提高,资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应收账款增长率小幅增长,运营状况良好。行业在2007年开始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2006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等对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发展速度减缓,2007年后政策的短期影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积极应对政策变化,使得行业重新恢复了快速发展。总体看,行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能力大幅度增强。
一、引言
近年来,一些医药行业企业抓住我国医药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机遇,迅猛发展,并尝试开始并购其他相关领域企业来实现自身经营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财务整合工作,这不仅是决定企业并购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并购以后医药行业企业的长远稳定经营发展也有着直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动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越来越多,受到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并购热度不断提升。综合分析,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实施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医药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国家对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鼓励有规模的医药行业企业实施并购。
2. 医药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些医药行业企业经营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推动企业下一步的更好发展,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企业开始努力寻求并购,依托并购来拓展优质资源。
3.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影像下,社会上的市场资金流动性非常充裕,而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周期性弱、抗风险能力强以及行业成长性较好等一系列的特点,因而成为企业并购的首选。
并购对医药行业企业的经营发展会带来较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有利于医药行业企业产生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医药行业企业的成本投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适当提高集中度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企业的并购并不是单纯的合并,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整体效应,需要在财务整合方面加强重点控制管理。
三、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对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重视不足导致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失控问题。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对于企业的并购行为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并购仅仅是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增加的需要,而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考虑不够,尤其是在财务整合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造成了并购后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内部财权,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内部审计管理力度不足,财务风险漏洞较多等一系列的问题。
2. 企业整合后的资本结构处理不当。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过程中,为了加快并购扩张速度,大量举债融资,然而在企业并购以后并没有对资产以及负债等进行有效的整合,造成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以后出现了资本结构劣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于资本的控制能力,甚至出现了企业并购整合失败的问题。
3. 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在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由于并购实施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两者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架构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财务风险,尤其是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问题更易发生。有的医药行业企业未能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制定良好的应对管理策略,因此很容易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成本增加或者是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加强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措施研究
1. 确保实现财务目标的有效整合。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产业整合,也就是通过提高市场份额等措施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的价值,因此在并购的实施开展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实现医药行业企业财务目标的整合。具体来说,也就是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应该围绕企业的资本、资金以及资产管理等,将财务会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作为基础,围绕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等,重点在资本结构优化、现金流量控制、资金运作管理、资产合理配置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指导企业并购以及并购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2. 科学的进行财务资源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财务资源的整合,精力主要应该集中在资产以及负债的有效整合方面,现阶段在医药行业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中,往往是将优质的内部资产拆分出来,对于各种经营不良或者是容易产生负债的各种资产应该及时进行清理剥离或者是注资盘活。
3. 加强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资金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该重点以资金的整合作为关键,一般来说,现阶段医药行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往往是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在内部建立财务公司或者是内部资金池,将医药行业企业的全资企业以及控股企业纳入其中,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运作的成本,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财务风险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为了保证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整合以后财务工作各方面的规范有序运行,在财务并购整合过程中,应该理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审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及业绩评价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重点主要是审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对于审计管理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资金使用运作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于会计核算体系整合,主要是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实际出发,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本模式下,建立规范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5. 加强财务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短期内规模的迅速膨胀或者是管理难度的增加,造成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或者是举债融资并购难以实现等困难局面。因此,这就要求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财务风险全面监控。首先,应该加强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管理,重点是对现金资产有效整合,对优质资产合理组合。其次,应该重点关注财务管理风险,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来防范财务风险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方面的风险控制,比如管理组织架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业务工作考评等,防范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投资并购过程中,应该将财务整合作为整个并购工作的关键,依靠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并购,提高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经营运转效率,这对于优化并购后的医药行业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医药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4(05).
医药股防御性凸显
7月,A股整体下跌幅度达到11.89%,医药行业的跌幅8.05%,明显强于大盘,在市场行情整体趋冷的情况下,其防御性凸显。
从137家已经中期业绩报告的医药企业来看,76%的企业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增长,比去年有较小幅度的提升;36家已经披露中报业绩或者是业绩快报的公司来看,整体收入增速为13.5%,高于去年同期的12.5%,整体净利润增速为38.5%,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8位。同时,从7月份的行业估值水平来看,医药行业估值水平在所有行业中居第15位,静态和动态市盈率分别为54倍和38倍,估值溢价率在今年以来持续低于历史低位。
从医药指数表现来看,据Wind数据显示,从2004年12月31日至2015年8月17日的这十年间,中证500医药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为1594.28%,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仅为306.17%,医药行业大幅度跑赢大盘。而在震荡市行情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防御优势也十分突出。在2008年至2013年股市低迷的六年间,中证500医药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为64.70%,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为-56.35%,显示出医药板块具有较强的穿越牛熊周期的属性。
主题基金获益良多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4―02
1引言
近时期,医药行业越来越拥挤,一方面归因于患病的几率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医院配资的不协调导致。对于患者的大量出现,对于医药的需求量当然会骤然大增,当然对于该地方的医药的配资需要合理的加大力度,对于患者的数量增加,考虑到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大量的患者经常选择去有名气、有实力的医院,也给某些大型医院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因此对于各地区医院的医药的合理配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医院的医药的配备不均衡主要和医药物流成本相关,医药对于患者显得重要,然而医药的价格也成为患者的致命杀手,医药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的医药的价格也相应的上升,因此研究医药物流配送成本,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对于遏制医药价格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2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良性的医药产业能为人们治病防病带来好处,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特别是老龄化的今天,人们对医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月强,没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不可能有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
2009年,国家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发了《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药品流通资源上面,提升医药行业组织化程度,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机制,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确保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全面的保证药品的供应的安全、长期、有效、及时。2010年,商务部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流通网络资源平台,完善药品流通网络体系,不断的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的供应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医药企业的优胜劣汰、整合兼并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题,医药总体发展趋势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药行业集中化,新医改政策要求医药行业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医药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现行的医药行业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药企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药企之间的合作和配送不协调导致医药行业出现不同的病态反应,大城市的医药供大于需,而偏远地区的医药却得不到补给,因此医药行业集中化管理显得很关键。
(2)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新医药改革,政府重点支持具有战略规模发展的医药企业,并且要求现在的药企规范化企业发展,学习国外先进医药流通规范化流程以及医药的质量标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支持,可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医药的生产供应有着强大的后盾,因此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进程对于医药行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现行的医药物流配送极不平衡,对医药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药品的种类较多,物流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单单的某一家企业的医药物流是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政府也从宏观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的许多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仍以单一企业为主题,缺乏企业的相互合作,从而导致医药物流的需要不足,无法实现物流配送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医药的成本,而又闲置了物流资源和医药资源。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
对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是近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医药物流行业弊端,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提高医药行业服务质量,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物流设施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可以进一步降低医药价格,从而一定程度降低医药总成本,将进一步的舒缓人们“看病难”等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医药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还可实现不同药企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而实现“双赢”,一方面医药生产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医药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药企发挥自身的企业规模效应,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药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更加全面的覆盖全国各地区,实现偏远地区有药可用,有病可医等。
通过分析我国医药物流整合不够、医药成本过高等缺陷,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以生产企业为导向的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以“筹备-组建-运行”这条主线进行国内医药行业改革,从而实现全面的医药物流网络优化。首先分析当前医药物流及其联盟的组织理论,然后进行市场机制研究,针对全国医药背景,确定物流模式,从而实现医药物流配送物流中的筹备,对于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的组建阶段,考虑到不同的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很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确保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基本设施齐全,针对医药企业的组建,也应该注意利益的分配,从而规范化医药企业物流配送章程,确保医药配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最后一个阶段――运行阶段,则可从信任管理和绩效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信任管理有助于真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而绩效评价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从今年以来的表现来看,医药板块是5月唯一保持上涨的板块,而医药板块顺利跑赢了沪深300指数,也大幅跑赢整个A股。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医药板块之所以能一枝独秀:第一主要是因为大盘的大幅下跌,大量资金因避险需求而寻找避风港,而医药行业良好的防御性早已经是市场的共识,资金推动使医药板块出现普涨的现象。二是医药有真实的业绩支撑。
而从估值来看,在所有的行业中,医药板块2009年的静态市盈率为43倍,高于沪深300整体的17倍,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7位。医药各子行业中,生物制品制造业为33倍,化学制剂为37倍、医疗器械为64倍、医药商业为70倍、中药为50倍、医疗服务为101倍。
负面新闻难掩业绩增长。根据一季报,在两市175家医药企业中,共有23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而亏损的只有16家,行业状况看上去依然很美。
业绩向好是不争的事实,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据统计,医药板块虽然已从公募的前十大重仓板块中消失,却连续两个月位列私募的前五大重仓板块。
为何公募私募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态度出现如此分歧?医药产业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不确定性?哪些医药类上市公司会“结构性”的跑赢市场?
增速放缓不减机会
实际上,除了通化金马直接受到了冲击,青海明胶(000606.SZ)和东宝生物(300239.SZ)两家“涉胶”企业的股价,却借“毒胶囊”上演了一涨。
“毒胶囊’只是个插曲,不会影响医药行业的大趋势。”广发证券一位分析师如此评论。而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也对《英才》记者表示,“整体上讲,‘毒胶囊’事件对医药板块的影响不大。”
“现今的医药行业处于调整过渡阶段。”郭凡礼认为,随着日后包括《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基本医药目录》、《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医药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过,另一位行业分析师则对《英才》记者称,与其它板块相比,医药行业可谓增速较快,但与前几年相比其增速有所放缓。“2008—2010年大致在30%,2011年就已经降到了20%,或许是因医改覆盖面提高带来的产业黄金期已经过去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医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840.3亿元,同比增长22.7%,较去年全年增幅下降约6个百分点,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7%,高出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
上述行业分析师认为,医药板块仍然富含投资机会。“医药行业正趋于整合,国家也在推动药企整合的步伐,未来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医药企业。”
政策趋紧
虽然增速依旧高于工业增速的平均水平,但“政策”却造就了医药板块最大的不确定性。政策环境“趋紧”是几位分析师的一致判断。
工信部于年初了《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4月发改委又公布了《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而科技部的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安信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2012年负面政策将延续,但政策环境好于2011年。超预期的负面政策可能会是药品价格流通环节差价率管理办法,在各地的强力推进和国家药品定价方法中对区别定价的大幅度调整。
“相关政策确实比较严格,不过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好说,其具体的执行情况尚有待于观察。”另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除了政策方面,郭凡礼认为医药板块还存在着其他的不确定性:“比如铬含量超标、药品出现抢购荒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整体降价及降价幅度过高,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上升幅度不确定以及药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也有所放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
看好几类医药股
自2010年末开始,医药板块已经持续调整了一年多时间,在估值得到修复之后,医药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重归升势?
“现在医药板块的估值只能说是比较合理,算不上低。”广发证券分析师表示,如果从行业增速来判断,合理的估值应该在20倍市盈率以内。
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化学药品原药同比增长13.6%;化学药品制剂同比增长21.8%;中药饮片同比增长32.7%;中成药同比增长30.2%;生物生化药品同比增长18.1%;医疗器械同比增长24.8%。
1.1 世界医药市场概述
医药行业不属于周期性的行业,其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故而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医药市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10月29日最新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报道,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 200亿美元。
2008年对于我国药企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一年,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更细分化的协作。
1.2 我国医药工业概况
1.2.1 医药工业总体情况
总产值持续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414.66亿元,同比增长26.4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82%;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5.16%;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46%;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9.87%。
销售产值保持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 110.93亿元,同比增长27.66%;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6.21%;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4.04%;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0.0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49%。
出口下滑。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出货值607.38亿元,同比增长18.53%。10月是我国医药产业出口受影响较明显的一个月,当月实现出货值为57.4亿元,同比增长5.72%,是年度内最低水平。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到2008年末,药品生产销售收入约8 000亿元,药品生产利润总额约850亿元,出货值约 770亿元,可望创造新的历史最好水平。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经济分析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8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8 300亿元,同比增长24.3%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为2 300亿元,同比增长约22.2%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为1 790亿元,同比增长21.6%。
1.2.2 医药工业生产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无论是原料药生产或出口,还是制剂的生产,都有不少的大类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表1)。笔者在制剂生产统计表将上海的情况予以罗列,可以发现上海医药生产不尽人意,被统计的制剂共有14类,但有10类的同比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8大类出现负增长(表2)。
金融海啸的蔓延波及到加入WTO的世界各国,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实体经济医药产业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中国健康网的汇总报道,笔者把2008年1-10月份我国医药产业的部分指标汇总成表3。而表4则是把总产值与出货值按区域排序,统计表除了列出大区域外,还列出前10位以及上海和位序最后的地区,由此可以发现上海地区完成的情况的确不理想。
1.3 政策因素对2008年度医药产业的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一直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特别自2007年年初开始,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之多、密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这些政策因素在2008年得以延续并凸现明显的政策效应。其中,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更多地从内部挖掘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或通过对外技术合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版)》,限制生产维生素C、青霉素等“两高一资”产品。特别是强制实施的《制药工业污染排放标准》,将环保始于设计,还洁净于人民,但必然增加大宗原料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制药企业的GMP复认证,旨在进一步加强执行《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努力向国外的cGMP靠拢,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并杜绝人为的药害事件,为此企业也必须多方面予以投入。
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生产单位、流通企业或使用部门,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有理由相信,一旦付诸实施会引起多方面的联动,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2 2009年之展望
2.1 经济特点与预测
影响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专项整治可能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的启动;药价政策是否会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改带来的变数等。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学模型对2009年医药经济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9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 000亿元,同比增长23.2%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约2 7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约2 00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特点:快速增长势头不变,医改带来扩容机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药价水平稳中有降,终端格局改变,出口面临挑战,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2.2 政策、制度继续左右医药行业
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8年安排27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6.7亿元用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可以相信,在加快新农合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加速医药市场的扩容。
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的彰显了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决心;“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启动释放了该项目受政策扶持的信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显示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步伐。总之,医药行业正朝着更法制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3 展望2009年
由于医药行业自身增长的推动力仍然存在,全民医保对药品内需的拉动仍然强大,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和预防体系的建设对医疗器械、疫苗等需求拉动也很明显,国外药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需求释放也正在实现。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后公布,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将有巨大的突破。
医药这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产业,外资的进入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被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分析与思考
3.1 医药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直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几个客观因素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2008年出口受堵影响了医药工业的相关指数,由此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影响。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有五大力量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向一个新的起点靠近。这分别是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国际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极大机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财富的积累形成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
3.2 关注国家4万亿元投资中的医药卫生比例
据悉,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其中很多投资方向是与医药行业有关,所以要抓住契机,多争取国家立项,加快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步伐。
3.3 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医改争议焦点
目录于2008年11月中旬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合计收录500多个药品,其中化学药300多种,中药200多种。有消息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独家品种销量将会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疫苗有可能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预计该目录相关实施细则在2009年“两会”前后公布。
基本药物制度将引发一场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之间的混战,因为药品价格与药品招投标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有批文而没能中标定点的企业难道无法生产销售其产品?没有配送权的优质医药流通企业难道就无法经营这些品种?如果确实这样,那么这些企业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所以对于一些无创新技术优势、无质量提升优势、无规模成本优势、无专业推广优势的医药企业,将被挡在被扶持保护的行列之外,成为待整合的对象。
3.4 产品的生产研发要与用药趋势匹配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统计数据也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这些用药的趋势是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的方向。
国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原则是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有所继承和创新,这预示着民族药业的新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的市场扩容,对于中药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也为中药制药企业在2009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5 加速医药流通的整合
医药流通渠道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渠道缩短,渠道必然会扁平化,一步到各级各类终端将是政府已经既定的政策选择,企业就应该适应;二是加强监管,对药品流通企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分级许可制度,如新农合供应配送网以及一些商业公司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送资格取得。制药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渠道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渠道选择策略,抓住具备这些资质的流通企业努力发展自己。
从目前国际医药物流市场的结构现状看,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都是大型企业。我国相关企业尽管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所以,出路之一就是必须发展超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样才会具备与世界巨头抗衡的能力。
当前,国内的各个行业呈现着发展迅速的趋势,但是,医药行业的发展时间较其他行业来说较短,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医药行业对于自身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迅速发展,很快地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因此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较大,医疗事业对于我国的国情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也是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得较为迅速。从医药行业的本身出发,由于疾病研究属于世界尖端的研究课题,因此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较大,进行了各方面的满足,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源。ABC公司作为一家极具潜力的国际化公司,对于我国的医药行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不断改革医疗事业的制度,出台新的政策,市场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医疗体系也初步建成。在这个国内国际的环境下,ABC作为一家极具代表性的跨国医药公司,它未来的发展计划也极具研究意义,如何让它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要科学有效地实行计划,部署正确的竞争策略,才是ABC公司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站稳脚跟的根本方法。
一、ABC公司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医药方面的创新力度不够,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个公司将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尽管各方面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促使医药行业的产品进行创新,专业方面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十分微弱,不能竞争过欧美国家的医药行业。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甚至是一些经济水平低下,远不及中国经济水平的国家来说,对于医药创新方面的研究投入还是很少,对于专利方面的保护力度也是不充足。使得企业的创新力度不够,阻碍了企业创新的脚步,从而使产业的创新速度无法跟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成和结构框架十分不合理,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人才较少,对于经费的投入更是甚少,因此对于这类医药企业来说,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医药产品的创新研究,生产出来的医药产品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目前医疗行业研究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降低。
(三)医药市场的局限性较大,使得国际市场很难拓展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钱,国家的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医药市场的局限性很大,不能开拓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实行后,各类政策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完善,但就现状分析,医药市场的局限性依然不小,阻碍了创新产品的分析和研究,进而阻碍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ABC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述此行业和本公司出现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ABC公司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ABC公司最适合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措施,运用此措施,才能保证ABC公司的迅速平稳发展。要保证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科学有效地实施,要从企业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做出大量的调查分析来得到最终的结论。
(一)要对产品有明确的定位
ABC公司作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应该多加进行高端产品的生产研究,创新开拓,着眼于上层,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ABC公司在市场环境中要同时兼顾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要在现有的环境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稳定住国内市场的平稳局面。如果能加大对于产品的创新力度和产品质量的把控力度,使得成本控制在可调节的范围内,减少各种渠道的损失,这样就可以提高ABC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使得名誉打开
将企业的品牌做大做强是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一项重要内容。ABC公司如果想在行业中长久迅速地取得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企业品牌化,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也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让他们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真心实意地为企业付出。而ABC公司在人才方面较为欠缺,储备不足,高端人才的空缺较为严重,要多加引进优秀人才,在人才引进的方面,要放眼整个市场,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使得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控制成本,但同时又保证企业可以有人才的固定输送平台。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ABC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地研究了跨国医药企业所处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企业现行的各种竞争战略,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地讨论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ABC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举措。尽管ABC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跨国医药公司,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场份额较高,能收取到一定的利润,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是暴露出来了不小的问题,使得企业的未来发展受到了局限。本文提出,ABC公司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还要实行一定的利润保证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实施发展,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但在这种基础上,还需要企业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从整体来看,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有许多仍然值得开发的地方,也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许多机遇。要能够抓住机遇、不惧挑战,才能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使得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婷. LSD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