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0: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知识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2]。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本是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为什么苏步 青教授的弟子却没有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数学家呢?无论从内因来分析成才的动力,还是从外因来分析成才的压 力,都值得我们深思。从内因来说,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安 贫乐道”,心甘情愿“坐冷板凳”,要有敬业、创业的奉献精神。从外因来说,社会分配不公的冲击波对科学 家的成长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出国潮、下海风、官本位、炒股热,导致做学问的人心态不平衡。有些人刚在科 学研究上崭露头角,就被“提拔重用”,担任烦琐的行政工作,在科学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爱因斯坦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他无知,但 他天真。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3]在“官本位”体制下,以为把教授、科学家不适 当地“提拔”到院长、校长、部长、市长的“宝座”,表面上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实往往是用人所 短,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只有那些在科学上前途不大、后劲不足的学者去改行做“公仆”(必须是真正的“ 公仆”而非“主公”),做“后勤部长”,才是明智的选择。“爱因斯坦们”是不应当改行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Francis,1561~1626)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在《科学推进 论》第1卷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他认为当时蔑视知识的社会风气是愚昧的,同时说明了知识与宗教信仰 、政治、人性的关系。他大声疾呼提倡新方法,使人类籍此树立起驾驭自然的合法权力。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并不等于力量。知识蕴含着力量,一旦爆发出来,能够呼风唤雨,推山倒海。 知识成了力量有个转换过程。知识分子善于把知识深化,但不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却 没有力量。他们既无政治权力,又无经济实力。
二、知识,为什么没有力量?
按理说,经济学家满腹经纶,总该是知识的化身了吧!可是,“我们的多数经济学家,在纸上纵马驰骋之 时游刃有余,而一将理论用之于实践则一触即溃,凡‘下海’者大多铩羽而归,偏偏是哪些未入流的准文盲在 商海中如鱼得水。”[4]因此,知识分子为什么没有力量,要从知识分子自身找出原因。本来总说知识分子“清 贫”、“清闲”、“清高”,现在看来也并不“清高”。知识分子的“知识”往往令人生疑。大街小巷有不少 “假冒伪劣”产品,我们的书报杂志上也有不少假话、大话、空话。时下,知识贬值很厉害,为了评职称而东 拼西凑的“成果”实在不少。号称经济学家而确有真知灼见和独特理论的为数甚少。不要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 他们无缘,就是国内获大奖的,也很少有突出贡献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中有恩格尔定律、格来兴定律、洛伦茨 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蛛网理论、加速理论、创新理论、基尼系数、消费函数、储蓄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 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等。西方经济学家不断推动经济理论创新,有的还充当政 府或企业经济顾问,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反观我们的经济学界,“这一张张令人眼花缭 乱、以‘对策’、‘建议’名目出现的药方,大多数都是开给中国的国有企业,如承包制、股份制、破产兼并 、现代企业制度,等等,现在又冒出了一个‘托管’的构想。……这些开药方者中有不少人甚至对企业走马观 花式的‘调查’都没进行过,但却并不妨碍他们为中国国有企业开出一张又一张的‘药方’。然而中国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恰恰就在这些真真假假的经济学家们出谋划策最多的领域里‘卡壳’。”[4]相比之下,马克思用毕 生精力写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影响了人类的命运;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研究了劳动的分工 问题,并以制针为例,说明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率的重大意义。他把制针的全过程划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操 作其中一两道工序。这样做的结果,每天的产量达到48000枚针,平均每人每天完成4800枚。斯密指出,如果不 进行分工,所有工序全部由一个工人承担,他的产量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针。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在19世 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以今天的观点来审视,这一理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Tayior,1856~1915)长期在工厂里不断观察和试验研究,才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在人类历史上,功勋卓 著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还有许多。人们是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结果中认知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的。
真知灼见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土壤之中。只有真知灼见才有价值。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发明了蒸汽 机,在原动力方面促成了革命性变革,使机械的运转不再完全依赖人力、兽力或水力。这是知识转化为力量的 先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体现。
如果说“知识没有力量”那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还没有转化为力量。据报道,中国文献馆备有20多个国家的 2000万件专利,每年以40万件速度递增,而利用率只有1.2%,可见效率极低。
我国的“科技成果”多,而新优产品少。有人比喻说:只开花,不结果。这似乎是个突出的矛盾。在有些 地方,50年代和60年代出现的产品仍占市场的50%左右,一些明显该淘汰的产品仍占10%左右,于是国外产品乘 虚而入,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与政府合作?因为政府也致力于发展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市场。更多的技术商品化,会加快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样也会促进中国、印度之类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到时一些拥有高尖端知识产权的公司就会敢于把技术转让给一些子公司,或者授权。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公司的CEO要做出这样的决定都有些顾虑。
要发展知识经济,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合作性竞争机制。每个公司都想凭借自己的发明创造和最好的产品取胜于人,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公司与政府必须同心协力。
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技术,并加以推广。所有公司都得通过借鉴他人的一些理念、技术和设计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以求生存和发展。像我们飞利浦公司,就不仅卖技术,也买进。我们与一些知名公司,如日立、三洋、索尼和IBM都有合作。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优先权"专利问题,一些公司或个人固守着一些专利,根本没有打算将其出售或是授权。一旦其他公司也开发出类似新产品并获利,他们就会以"侵害专利权"为名索赔获利。要想在知识经济领域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机制,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如何将这种诉讼机制转化为商业机制。
知识经济(Intelligent Economg)就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主要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为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系统为坚强后盾的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社会中,人们学习和应用新技能的能力是吸收、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关键,决定着个人、企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运,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肩负着知识生产和应用的重任。
在历史上,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近代以来的两次产业革命都是由科技进步直接推动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各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队伍迅速扩大,科研成果倍出。与此同时,科技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使知识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知识渗透到经济活动中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促使发达国家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实现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蓬勃兴起,逐步形成知识经济的格局。
一、对知识经济的几点底子相识字串2
自从经济相助与生长布局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的看法以来,人们已从差异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涵义、特性及未来趋向尽大概地做出表明与预测。笔者以为,对知识经济的相识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其一,知识经济是创建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和农业经济、产业经济存在显着区别。为叙述方便,我们没干系把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一并称为“发展经济”。从人类社会生长的阶段上看,生长经济与知识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既相互讨论,又相互对应。
其二,知识经济具备以下两个最底子的特性:(1)技能要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的投入,使得要素收益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前进,技能创新、产业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气力之一;(2)经济一体化、经济举世化历程的加快变化着人们的来往范畴,天下经济的运行要领正在孕育产生底子性的变革。
其三,在当前,知识经济生长的重要性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袭,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对待这一新趋向:一方面,必须相识到知识经济正在有力地推动天下经济分外是发达国家经济的生长,而且从长远看,这一趋向将愈加猛烈。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还未在举世正式形成。纵然在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也仅有1/4~1/3来自尊息产业的生长,因此,那种以为知识经济已独立于产业经济等生长经济而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经济形态的看法是不客观和不切合现实的。字串5
因此,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现有的生长经济形态下的税制优化布局的稳固性、一连性,又要珍视增强新的知识经济形态下关于税源、税基、税种、税收征管本事及税收国际调和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气确保我国税制配置与改造既顺应我国具体国情,又迎头遇上动态生长的国际税制优化的、趋向。
二、优化税制理论与税制不停变革
80年月末以来,以斯蒂格里茨、米尔利斯为代表的优化税制理论垂垂代替了当代新古典诸派税收理论的主流职位地方,对列国税制改造实践孕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优化税制理论究的是税收制度的不停优化、完满历程,夸大的是在市场机制底子上。在当局适度干预干与下获取税制优化状态的重要性与现实性,思量的是在税制优化历程中税收屈从目的。公正目的与收人目的的并重,并注意分析税制在不充实信息条件下对经济举动主体决策的刺激作用标题。
具体说来,在已有的优化税制理论研究文献中,对税制不停优化历程的分析重要有两种思绪:其一,从“市场束缚”是否存在,即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充实、信息是否对称等角度,将税制优化形貌为“现实优化”向“抱负优化”不停逼近的一个历程。此中“抱负优化”既是税制优化的目的,也是参照系。它是市场无束缚状态下的税制优化,其重要特性包罗税收完全中性、无逾额税负丧失、税收公正等,这些都是优化税制的目的聚集。“现实优化”则指在现实市场束缚下的税制优化。而由现实优化向抱负优化逼近的历程,也便是市场束缚垂垂被突破的历程。现实优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束缚聚集的参数组成情况(如信息是否对称、竞争是否充实等)。其二,从优化税制的经济理论底子——“新当局──市场观”的角度出发对其举行表明。该理论致力于重新相识当局的经济职能,盼望在当局干预干与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一种差异于以往的平衡与团结点。比喻,斯蒂格里茨夸大一方面应像相识市场机制重要性一样相识当局干预干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应像研究“市场失灵”一样研究“当局失灵”。以这些头脑为焦点的经济学看法在西方税收理论中的代表性表现便是优化税制理论。因此,优化税制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便是致力于探求包罗税收东西在内的财税政策与市场调治机制之间的稳固平衡。
知识经济与税制优化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