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3 23:3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畜牧业发展论文

篇1

重点包括大同县、新荣区、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5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肉牛出栏19万头以上,牛肉产量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23%、132%。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广优良牧草种植、粗饲料科学加工、配混合饲料饲喂、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肉牛增重和牛肉品质。

现代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区。到2015年,出栏肉羊395万只以上,羊肉产量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71%、134%。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推广杂交改良,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推广饲草科学加工,实施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率。现代绒山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

到2015年,存栏绒山羊31万只以上,羊绒产量104吨以上。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推广晋岚绒山羊优质品种,提高产绒量和绒细度。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来支撑。大同市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场、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产量。到2015年养殖园区将达到639个。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和扩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养殖场区集中。饲草饲料高效利用工程。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保护与“三化”草地治理,到2015年,全面完成天然草地确权,建设人工草地70万亩,飞播种草9万亩,改良草地328万亩,建立“三牧”草地(禁牧、休牧、轮牧)242万亩,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载畜量提高1倍以上。选择6个5万亩的集中连片草地,实施种草养畜、划区轮牧,建设大草原、大牧场。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建立饲草料基地5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篇2

1.2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在我们的九龙乡,传统方法饲养畜禽现象的习惯,也很常见。每个阶段的养殖,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按牲畜和家禽饲料的需求,而是有什么就喂养什么。几乎没有利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禽畜的质量。粗放性的经营,严重制约了养殖也的大规模发展,而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升级品种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1.3土地的短缺,发展畜牧业的硬件环境亟待改善。目前,土地已成为一个瓶颈制约我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少,即便有的话也是土地用途的手续过于繁琐,冗长的审批流程,使之难以扩大,限制了动物养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加快乡镇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到提高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力度。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乡镇研讨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带领和组织养殖大户代表,到农户家中进行经验介绍,以身边的鲜活实例引导农户,提升农户的养殖热情。其次是充分发挥本县城职业中专、劳动培训基地、广播电视的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养殖户学会1~2门技术。三是请专家分析了畜牧产业的发展趋势,传授知识,增强信心,开阔视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要特别重视畜牧业基地建设,力争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畜牧业的发展靠科学技术,而良种繁育技术是畜牧数量发展扩大的基础技术。内蒙古突泉县在奶牛养殖技术已经实现了冷冻生产。但是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还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提高。要想提高繁育技术水平,还需要政府引导和建立一个基层冷冻站,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提高养殖繁育水平。在示范作用调强,技术调新,规模调大上还要下功夫。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极驱动的农民。另外,以市场为导向,在效益提高、品种调优上努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得到更高的利润。

2.3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龙头企业来带动,所以要注重加强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革和扩大,加速发展养殖龙头企业,以企带户,让农民真正看到了畜牧业经济利益的前景,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养殖农民的积极性。在突泉县九龙乡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乡镇和自然优势,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集团的规模。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2.4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疫情的预防和服务体系,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系统的控制,完善动物疫情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并提出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大疫情预防计划预案,提高快速反应和动物疫病的控制能力。其次,要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和管理体系,直接提供畜牧业市场供需个前景预测服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定期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稳定价格、降低风险。

篇3

自2008年以来,天水市牛、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2008年到2012年,牛、羊的存栏数量分别从25.94万头、25.73万只增加到30.71万头、30.16万只,存栏数量总增长率分别为18.39%、17.22%。牛、羊出栏数量分别从6.63万吨、9.25万吨增加到9.56、11.37,出栏数量总增长率分别为44.19%、22.92%。牛、羊肉产量分别从6630万头、1387.5万只增加到9560万吨、1705.5万吨,肉产量总增长率分别为44.19%、22.92%。

1.2牛、羊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

随着牛、羊养殖规模的加大,牛、羊类产品也随之增加。牛产品主要有牛奶和牛肉,羊产品主要有羊毛、羊绒、羊肉。从2008~2012年,牛羊类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牛奶产量、牛肉产量、山羊毛产量、绵羊毛产量、羊肉产量的总增长率分别是57.19%、30.65%、17.70%、35.17%、18.65%,其种牛奶的总增长率最高,山羊毛产量的总增长率最低。

1.3品种逐步优化

2009年底,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天水市政府主要侧重品种的引进和品种的改良,并要求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向高标准与高品质方面发展,这样不但改进了品种而且加速了天水市草食畜种的繁育进程。2009年底,天水市共建立91个牛羊冻精配种站点,至2011年底,天水市建立171个,初步形成市、县、乡(镇)三个级别的牛羊冻精配种站点结构,并引进一些优质品种肉牛的冻精,同时开展肉牛三元杂交,优化肉牛的品种。2011年底,秦安县引进了50多只外来种羊品种,同时建立了种羊场,进一步完善了天水市良种羊的繁育体系。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外来优良品质的引进和冻配网络的建立,使得品种开始逐步优化。

1.4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推广与利用不断加大

从2010年到2012年以来,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对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利用明显增长,由此可见,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畜产品加工机械的重视与利用程度逐年稳步增长。畜牧产品加工机械也是现代化养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畜牧业朝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作用,并且加大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天水草食畜牧业养殖的生产效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饲料加工机、畜牧养殖机、畜产品采集加工机的增长中,增长最快的是畜牧养殖机,从2010年的1台增加到2012年的27台,其增长率相当快,说明养殖户自2010年以来对科技养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1.5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注重品种引进与品质优化的同时,生产方式也在不断转变。2011年底,天水市共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与标准化养羊小区分别为61个、11个。在牛羊舍的建设方面,新建圈舍都要求采用高标准的砖墙结构的圈舍,在此之前建设的圈舍大多不能达到标准,过去主要以土栏为主。从饲养方式方面看,由原先单一的粗放饲养方式(采食天然的牧草或作物的秸秆),逐渐向精细饲养方式(结合牛、羊在不同生育期饲喂人工牧草与精料)转变。这个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秸秆利用率,优化了饲喂饲料的营养结构,大大提高了养殖的效率。饲养方式总体上看,逐步由农户分散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中化、精细化的饲养方式转变。

2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草场退化严重,秸秆利用率偏低

天然草场由于以前的公共放牧现象,使得草场的产权不明确,草场没有承包到户,对草场缺乏合理的放牧管理,不合理放牧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植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地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使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与消减。产草量明显下降,严重制约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01年产草量为0.41kg/m2,盖度86%,2008年产草量为0.15kg/m2,盖度60%~70%,从2001年到2008年,草地的总产草量下降了63.4%。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对秸秆的利用率偏低,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在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还有对秸秆青贮技术的利用的掌握程度低,使得秸秆利用率不足30%,致使秸秆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虽然天水市农作物秸秆产量比较丰富,但青贮氨化、微贮的数量有限,直接给牲畜饲喂农作物秸秆,适口性差,饲草的有效转化率低,从而间接地增加了饲草成本,造成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经营效益的下滑。

2.2畜牧养殖企业融资困难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虽然有政府财政的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但发展的资金短缺仍是困扰养殖户和企业主的突出问题。

2.2.1相应的贷款机制还不完善

涉及畜牧养殖业的相关贷款审核通过率偏低,大多数养殖户的贷款都没有通过审核,资金的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13年天水市申请畜牧养殖业贷款15256户,核定贷款5308户,贷款金额为38248.2万元,贷款审核通过率为34.8%。其中,牛羊养殖业贷款申请户数为648户,核定贷款户数为256户,贷款金额为5068万元,贷款审核通过率为39.5%。

2.2.2农户的融资手段和渠道有限

金融机构发放的畜牧业贷款方式以抵押贷款为主,而养殖户的资产份额小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导致农户小额贷款困难,制约了养牛养羊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再加上畜牧保险覆盖率低的现状加深了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加大了畜牧养殖户获得贷款的难度。

2.3管理体制与防疫体系不健全

天水市的兽医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检测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服务和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大多养殖户的地域分布都比较分散,饲养条件与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乡镇兽医站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且工资待遇低,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不能落实,运输等流通环节的督查力度也不够,造成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已经建成投产的养殖小区在管理上还不完善,卫生条件差以及消毒防疫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牛、羊发病率升高,给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隐患。在防疫过程中,由于农户对防疫的重视程度与认识程度不够,使得防疫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禽防疫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制约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使政府的一些相关防疫措施不能够很好的实施,导致疫情难以有效的控制,严重影响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养殖的经济效益。

2.4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大多都是农民,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牛羊的交易量难以大规模的提高,致使草食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12年天水市国民总产值为1290074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3.28%,农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84.71%,相对农业产值而言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小于13.28%。牛羊肉在肉类产品中属于品质较好的肉类,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是改善人类营养结构的主要肉类产品,由于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对科技的利用程度低,使得牛羊养殖数量难以大规模增加,致使牛羊肉所占主要肉类总和的比重偏低,因此,天水市牛羊肉所占比重有待提高,以便满足当代人类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天水市2012年主要的畜牧业肉类产品供应源主要有:牛、羊、猪、禽类、水产类,其主要畜牧业肉类总产量为74116.86t,其中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肉产量仅占15.20%,所占主要肉类总和的比重明显偏低。

2.5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天水市草食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在牛羊产品的加工方面主要以初级产品的加工为主,多数企业仍为作坊式手工生产。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偏小,加工型龙头企业少,在天水市77家畜牧业龙头企业中,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5家,饲料加工企业只有1家,且规模不大。天水市畜牧龙头企业本身普遍存在基础差、设施不配套、生产水平低下、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够、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某食品公司,5℃~8℃的恒温冷却库不配套,致使36h的肉品腌制时间不能保证,导致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机器是闲置的,产量、质量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再者,天水市龙头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不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链条有限,畜产品的营销体系不完善,难以向大品牌、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资本、市场、技术等资源利用不充分,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对分散养殖户和其他小型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力不足,使得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难以提高,直接影响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2.6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由于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弱,产品的销路不是很好,一些加工企业原料的不足,使得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天水市畜牧养殖户大多是本地农民,由于养殖户对市场的供需信息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使得产业链条严重脱节,供需矛盾突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使牛、羊相关产品的交易不能标准化,由于信息延误的问题,牛、羊相关产品的交易受市场价格的波动比较大,使许多农户失去了养殖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再者,由于屠宰数量的供应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屠宰、分割肉产线的生产能力,使相关企业产能严重浪费。

3天水市草食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保护草场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提高作物秸秆利用率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要坚持生产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鼓励农户退耕还草。管理好草场的放牧时间与放牧量,放牧要控制在草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既可以做到不破坏草场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做到不误放牧。进一步推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做到草场管理责任到人,使得草场的管理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积极推行一些对草原保护、永生野生动物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的制度,要求草场承包者严格遵守草畜平衡的相关制度。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做好秸秆青贮与加工工作,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作为种植秸秆的肥料,形成畜牧养殖循环经济,把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产业。

3.2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户信贷业务方面提供一些政策优惠

首先,政府应下派人员对养殖户的养殖资金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及时掌握养殖户贷款情况和所需资金的情况,制定惠农贷款工作方案和贷款办理流程。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联系指导金融机构、乡镇贷款贴息工作,推动各金融机构贷款工作的落实,尽可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各乡镇及时审核申报贷款需求农户申请,保证贷款农户及时申请到所需贷款。其次,鼓励银行推行“农行+担保公司+养殖户”、“农行+合作社+养殖户”等贷款模式,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3.3优化畜牧养殖结构,加大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投资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养殖过程中,首先,应相应地增加牛、羊养殖的份额,加大对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在科技养殖上都应该投入更多的人、物、财力。其次,政府应支持农户和企业对以牛羊为主草食畜牧业的投资,并出台相关优惠资助政策。再次,应该提升天水市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及良种生产供应能力,提高饲草料加工利用水平和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质量检测水平,从而提高牛、羊肉类份额的增加。

3.4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天水市草食畜产业的发展应当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条,继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自身产业能力的时候,同时带动地方畜牧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特色养殖业主和加工龙头企业的合作,集中资源,发展规模较大的畜牧企业,使其生产规模在原基础大大提高,从而有能力带动畜牧养殖户和相关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其次,延长畜牧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最后,强化畜牧龙头企业在畜牧市场所占据的地位,逐步形成一批资金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企业。

篇4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4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篇6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59-01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篇7

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现就针对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当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生产方式,生产随意性大。畜牧业在当前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上下功夫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依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及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既给动物防疫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也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有许多规模养殖场尽管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及饲养管理,防疫及粪污处理与规范化的要求还是存有一定的距离。

3、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及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较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的落后,一些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与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很难保障;动物疫病的防治问题依然存在,对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产业化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共同利益及风险共担。导致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对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并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5、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尽管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有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未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另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较困难,并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6、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非常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均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7、发展畜牧业的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当前,土地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用地短缺与用地手续过于繁琐,造成畜牧企业难以扩大规模,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与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基层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与经验介绍,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

(2)要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积极鼓励发展畜牧业。

2、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朝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迈进。

(1)要注重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奶牛配种已实现冻精生产外,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水平还不高,需要政府牵头,并建立基层冻配站(点),推广实用技术,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

(2)要重视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与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并通过绿色、安全、优质、与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速龙头企业发展。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与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群体规模。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要努力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及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与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并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与控制能力。

(2)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与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及减少风险的目的。

(3)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与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广大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4)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保证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与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5、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要进行多方融资的办法,来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

(1)要将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用好与用足,努力争取银行贷款。

(2)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借助外力,发展畜牧业。

(3)要利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各方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以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篇8

 

环境与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1]。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又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过度的开发、生产和浪费,以致于生态、环境变质恶化。发展和利用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同样,畜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须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资源,既要求畜牧业高效发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谐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就必须正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寻求其平衡原则加以缓冲,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落后、不合理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网。

2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再次,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最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论文参考网。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论文参考网。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3.4依托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生态平衡

坚持以科学为主,始终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服务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首先加强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偏远的天峨县有些养殖户大胆从外地取经,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现代推广养猪使用的发酵床,通常有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辅助原料,为确保垫料在制作的过程生物发酵的效果和进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麦麸、磷酸氢钙等。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起到环保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猪的肉的品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其次,要在贫困山区大量的吸纳专业的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山区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改变当地人民落后的思想,从而使传统体力型的畜牧业逐渐向技术性的畜牧业转变。

【参考文献】

篇9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农村统计年鉴》各年计算数据整理

表2玛曲县和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玛曲牧民人均

纯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长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长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和《玛曲县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料型畜牧业发展瓶颈越来越明显。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由45.71%降低到30.36%,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减少到2009年的250.92元,减少了675.38元;同时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长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这说明了原料型畜牧业经济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原料型畜牧业不仅对经济的发展和牧民收入产生了影响,而且还造成玛曲草场退化,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实行草场承包以后,牲畜的存栏量急剧增长,由1982年的170.81万个羊单位增加到2009年的327.4万个羊单位,增加了近两倍;而玛曲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166万羊单位,2009年玛曲超载161.4万羊单位,超载率为97%。牲畜超载最直接的结果是草场退化,1985年沙化面积为2.16万亩,2003年达到80.1万亩,沙化面积增加了近40倍,平均沙化速度达到20.94%。草场退化导致了草场质量下降草场可食牧草产量从1982年的平均5860.5千克/公顷,下降到2004年的4000千克/公顷,降幅达31.75%;还导致了秦艽、甘肃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用植物的灭绝。草场面积退化草原涵养能力降低,黄河高原水塔功能减弱。

3.高寒牧区玛曲畜牧业经济转型原因分析

玛曲畜牧经济兴衰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仅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影响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原料型畜牧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黄河补给区功能减弱。所以,玛曲畜牧业经济必须实现转型。

3.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经济效用理论所言,畜牧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市场经济的约束,消费者的偏好和产品的性能决定了消费者最后的决策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以享受型、高层次消费为主,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效用和品牌。根据对兰州市居民的100份问卷调查,从图1中可知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最高,所占比例达45.6%,一般产品的比例最低,只有12.1%,由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不是很了解所以比例也较低。说明

图1不同类型产品的购买比例图图2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费比例

居民在消费时更加注重绿色、无公害的产品,不再盲目追求产品的数量。从图2可知,消费者对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费比例分别为56.7%和43.3%,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优先考虑品牌比重较高,说明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可以预见品牌产品将是未来消费的主流。

同时,市场竞争已由过去单纯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哪家企业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品种新颖,质量可靠,服务优等,那家企业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谋求品牌优势特别是名牌优势是开发培育特色品牌业化和市场化的当务之急。无论是消费者需求还是市场竞争的要求,高原畜牧业经济必须实现转型。

3.2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需求。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玛曲作为黄河水源重要补给区,补充黄河水量达45%左右。因此,玛曲草原的退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引起当地气候、环境变化,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功能衰减和丧失,同时还导致黄河首曲湿地地下水位下降。目前,玛曲境内数千个泉眼已经干涸,流入黄河的27条主要支流中,已有11条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成了季节河。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锐减,全县干涸的沼泽面积高达160万亩,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诱发土地沙化,危及当地及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高原牧区经济转型是保护当地及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

3.3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的需求。玛曲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最根本、最主要的基础资源,畜牧业的丰歉兴衰直接影响着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畜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还是传统的游牧方式,影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牧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经济的繁荣、牧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方面。因此,促进高原牧区畜牧经济的转型,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要求。

4.高寒牧区玛曲畜牧业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高寒牧区畜牧业经济的转型,首先考虑是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其次才是经济的发展问题。经济转型要以地方实际情况为前提,通过联户经营和定居等模式减轻草场退化,其次调整产业结构、走品牌化和产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最终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4.1转型模式分析

一是发展以联户承包为主经营模式。联户承包是指依法拥有草原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或依法获得国有草原使用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多个农牧户联合承包一片草场,实施联户经营的一种承包方式。联户的实质是具有农区的合作社性质在牧区新的表现形式,是把草场相邻或相近的牧户分散的牧场集中经营,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管理的一种模式。实行联户经营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围栏产生的生产成本;解决部分牧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联户经营牧民之间责任共担,降低因自然灾害等产生的风险。

二是牧民定居,牲畜游牧的生态模式。高寒牧区实行定居模式可采取下面两种模式。第一,以城镇为中心的定居模式。该种模式主要以不愿意继续从事放牧的年轻人为主,游牧不在是牧区唯一的生产方式,通过从事商业、贸易或其它服务行业等途径,使一部分牧民逐步从依赖养畜生活转变为靠经商生活,实现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牧区的人口下降到牧区天然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天然草场的压力。第二,联户定居模式。主要针对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牧民,该模式有助于政府投资,改善牧区的交通、水电基础设施,降低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同时促进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了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条件;而放牧人员和牲畜不定居,建立了生态定局和游牧并存的高寒草原新模式。既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三是培育高原特色品牌型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特色品牌特征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结合后的特殊产物,它能够帮助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头脑中建立起独特的魅力。因此,特色品牌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培育特色品牌牛羊肉产业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特色的产业,创立品牌,特别是具有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在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加强畜产品产业化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畜产品,培育优质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走品牌化道路,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四是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高原生态文化旅游是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最重要的模式。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以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自然、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为基础,既可以使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优秀文化传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又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旅游方式。生态文化旅游本身要求人、草、畜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和谐共存,是对生态环境的良好促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正确处理人、畜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牧民脱贫致富缓解就业压力。旅游业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服务业促进作用明显,而服务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玛曲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在这“两驾马车”双重拉动下,玛曲经济必定会快速发展。

4.2经济转型模式的实证应用

首先,继续扩大联户经营模式,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实行联户经营和定居工程根本目的是解决因草场退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90%夏秋草场实行联户承包经营有效的解决了草场退化问题;而春冬季牧场实行承包到户的经营方式,草场退化严重,因此要继续扩大联户经营向冬春季牧场推广。在实行牧民定居工程要以牧民需求为依据,因地制宜。目前牧民定居主要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定居模式,只是解决了部分不愿以游牧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多数愿意继续从事传统的游牧方式的牧民没有从定居中获得好处,针对这种情况则可实行联户定居弥补以城镇为中心定居的不足;而现在的联户经营以3-5户牧民为主,规模较小,不适合联户定居。所以在实行联户经营过程中要扩大联户规模,建立以10-20牧户为主的牧民定居社区。

其次,走特色品牌产业化道路。从图3中可以看出,特色品牌型畜牧业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模式。首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牛羊肉品种,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产品优化升级,走出本地区。目前玛曲县唯一一家有机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和规模化生产,导致成本过高,企业发展困难。因此,要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畜产品品牌;其次,畜牧业向相关产业或行业渗透。欧拉羊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肉质细嫩可口的优点,并借鉴内蒙古“草原兴发”和“小肥羊”品牌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走品牌化和产业道路,同时加强产品品牌宣传;建立专业化营销组织,产品统一销售,即使是单纯销售牲畜也要利用高原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提升产品的价值。

产品深加

现有优势产业

延长

高原特色

品牌

产业

相关产业渗透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

特色品牌产业

营销

开发优势产业

产业化经营

绝对优势

条件

图3品牌产业化发展途径

二是发展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地区资源特色产业。玛曲鮭鳟鱼类养殖具备发展的条件。首先,独特的养殖水源—大水泉,其他任何地方不具备的资源,这是发展鮭鳟鱼类养殖业的绝对优势;其次,鮭鳟鱼类在甘肃省其他地区和其他省份都有养殖,但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地区养殖还是独一无二,是发展养鱼业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高原冷水鱼的品牌建设,使高原冷水鱼发展成“资源优势,优势产品,高价格”的品牌产品。而现有一家鮭鳟鱼类养殖场—大水渔场,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资金缺乏,致使鱼苗到了更换期限,只能超期养殖,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在培育地域资源优势特色的产业时,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最后,发展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既发挥草地资源的生态、社会效益,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传统畜牧业中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的难题。从由表3中可知,玛曲旅游业产值的绝对值由2000年的25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1.8万元,增长了12.37倍,旅游收入占GDP

表3玛曲旅游业产值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万元)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旅游总收入(万元)

250

370

495

666

1552

1294

2329.6

3091.8

旅游收入占比例(%)

1.05

1.42

1.72

2.04

4.19

3.03

4.80

5.64

资料来源:根据《玛曲县统计年鉴》(2000-2007)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05%增加到2007年的5.64%,所占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业将会发展成玛曲经济支柱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玛曲高原生态旅游发展要抓住我国城乡旅游需求旺盛有利时机,紧紧围绕打造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生态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同时加强对“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王发祥地”、“亚洲一号天然草原”等特色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发展高原生态文化游、玛曲湿地游和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

5.结论

畜牧业是高寒牧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高寒牧区经济发展中处于主要地位。而高寒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关注重点。因此,要充分认识目前原料型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通过经济转型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1 结古乃·桑杰.黄河首曲生态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总第78期)

2 包玉山.《中国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8第2页

3 张占军.退化草原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4 牛叔文,马利邦,曾明明. 过牧对玛曲草地沙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1月 第28卷第1期

5 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玛曲部分)专题研究报告[R].玛曲县畜牧兽医林业局,2010年3月

6 张喜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 .中国畜牧业通讯,2008年第1期

篇10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农村统计年鉴》各年计算数据整理

表2玛曲县和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玛曲牧民人均

纯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长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长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和《玛曲县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料型畜牧业发展瓶颈越来越明显。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由45.71%降 低到30.36%,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减少到2009年的250.92元,减少了675.38元;同时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长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这说明了原料型畜牧业经济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篇11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14-01

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畜牧兽医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兽医诊疗工作以及兽医服务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对农民收入进行增加,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进行探析。

一、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基层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的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的中心,人员实施统一和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的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的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能够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加快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这些离不开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对其进行支撑,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加强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以及民众身体健康等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是在实际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改革过程中,还是基层畜牧兽医服务学术研究过程中,我国农村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都没有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基层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2.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部门筹资机制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将畜牧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基层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兽医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基层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要强化兽医部门筹资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

[2]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

篇12

从*年起,中兽医工作每年纳入县畜牧局对镇乡畜牧兽医站动物防疫工作的目标管理,安排2~4万元经费用于中兽医技术推广培训及中兽医科研工作;在一年一度向上级推荐评审的省市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时增加中兽医推荐比例,在同等条件下推荐中兽医项目。

县畜牧兽医学会每隔1~2年编印《*畜牧·中兽医》1期,评选优秀论文1次;凡评为一等奖或已在中央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予重奖,并向县科协、市兽医师会推荐表彰。

二、继续务实开展中兽医技术推广与科研

一是继续推广普及中兽医技术,重点抓好经济效益高的实用技术推广。为促进*县生猪发展,县畜牧局、畜牧兽医学会联合在全县开展以防治仔猪白痢为主的“母仔壮”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制与推广,每年筛选(引进或总结)能提高*黄牛、山地黑猪、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的中兽医验方、秘方1~2个。

二是在办好现有农广校、职业高中中兽医(动物针灸)专业基础上扩大现设畜牧兽医专业中兽医课学时数,县畜牧兽医学会协助县畜牧局抓好中兽医技术骨干培训,不定期举办中兽医学术研讨会、中兽医经验交流会。

三是抓好中兽医科研工作。近期重点抓好《古今图书集成·牧部全录》(清·陈梦雷)、《活兽慈舟》(清·李南晖)、《牛经大全》(清·佚名)等古籍新注及“川南苗医与苗兽医研究”等课题,争取启动《*中兽医经验选编(第Ⅱ集)》编印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弘扬中兽医事业的责任心

中兽医学是我国独特的兽医学,远在隋唐时期便已传入今韩国、日本,为世界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56〕国议字第3号)发表五十年来,中兽医学以其整体辨证思想、中药和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毒物残留极少、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近年中兽药防治动物病毒性疾病以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成果的引进与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