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花卉艺术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
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精神,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设计者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挥洒自如。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面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二、中国画与民族设计风格
中国的深化改革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出现在一个新的模式。设计概念是逐步缩小与国际的距离。说明当代的设计趋势就是好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我们普遍的认为国家以及民族灵魂是由文化体现的,而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区别。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绘画意境中的民族传统艺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绘画语言不再是展现纯目的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追求。我国传统绘画的永恒的创作原则是“中心得源、外师造化”。大多数的中国历代画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为主题来宽慰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是中国独有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怀,散发出水墨写意的精神,巧妙地将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融为一体,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对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将这种方式利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进行传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线条与水墨能够使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更加丰富,所以我国的绘画着重强调其重要性,线的曲直方圆,排列的紧迫性、刚柔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自己情绪的表现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的表达。为了了解中国绘画中线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必须掌握水墨的规律和方法,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内涵的中国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绘画语言的设计可以实现深远的视觉效果,能提高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类赋彩”这种技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心理学上认为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国的绘画中早有体现。丰富的色彩通过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现,具有装饰特点。水墨的浓淡表现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颜色是简单而精致的。皴法不仅是凹凸表面纹理绘画表现,更形象的认识和再创造的“体面”和“肌理”。传承中国画的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艺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创造基础。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设计之邦,其传统审美将他们的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便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有深远的影响。部分人看来,这个时代的矛盾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实际是他们的完全融合,相互渗透。要发扬传统,只有在现代社会,现代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提炼与学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使设计的审美价值。
三、学生的艺术素养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当代教育认为艺术素养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它决定了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广度深度。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体现设计师的质量,它更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对艺术的欣赏才可慢慢培养起来。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断的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这样一来对于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欠缺就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不断地艺术基本功训练通过创意的结合便能设计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设计。跨专业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学有所成的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都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些历经现代设计市场考研的经验对艺术设计学习中国画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引用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中国画的概念,那么中国将如何借鉴艺术设计教学也很值得讨论。艺术与设计的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文字,学习和培训的技能,在中国画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纯绘画类中国画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绘画中找到。画中国画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相关的中国画教学。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画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
1.中国绘画与设计一体化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教学。例如:在作文课上,文本元素如点,线,面。广告海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国画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学生标志设计。
2.现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国绘画和现代设计
中国绘画经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义,类似于书写形式。中国画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绘画活动的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艺术美——人与自然。当今世界是和谐理念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推广,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遥相呼应,同时还设计了围绕这一思路,并以此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国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到底在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和洗千变万化,中国画更耐人寻味,这本身就是创新,创新体现活动。中国画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不同的纹理,使画面更具设计感。设计本身是由西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则,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设计形式的创新。中国画与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从新的角度,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画和艺术设计学生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人类社会具有群体活动特性,但同时人类的进步又不断彰显个体的相对自由与独立。在论及设计艺术的社会文化属性时,不能无视人类社会这种群体性和个体性相互并存的特点。设计艺术传播的社会文化属性研究对象应包括两个方面:
1.相对独立的个体空间
设计艺术具有显在的公共属性,在设计艺术公共属性下讲独立的个体空间并不专指完全排他的个性需求,而是指设计艺术商品最终的实现方式是落属于个体,而商品的设计销售对象仍然为大众,仍然具有现代商品生产的一般特征,即生产的规模化,市场流通的批量化。独立个体需求首先自然是基本实用的生活用品,即基本需求。广义上任何的商品都可以被视为设计艺术品,因此也可以说设计艺术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像油盐柴米这样的基本日常生活必需品。是商品就需要流通,要流通就需要包装,要包装就涉及设计,这说明设计之于生活的紧密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个体空间还在于其功能上抵御风寒的居室和基本的服装需求等。这些应该说都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个需求层面上设计的作为和发挥空间不大。在温饱和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个体空间的提升需求,则为设计艺术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消费促成了设计的提升,设计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加多的消费。设计艺术服务于独立个体的市场空间无限,个体需求具有旺盛的潜力。在这块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设计满足市场需求,而是设计推动和引领市场消费。在服饰服装箱包配饰、日用家居设施设备、家居装饰装修、移动通讯方式、交通出行等方面,伴随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流行元素的更迭,设计艺术的社会文化属性会更加凸显。
当前,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重要市场变化,就是随着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第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信息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持,规模化、批量化的市场形态正在动摇和改变,小量化、专属化、精品化正成为市场的一股新潮流。理论上任何商品都有可能成为一件世界唯一品,这将大大提高商品的艺术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这种发展可能导致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的模糊,导致商品的独占性升高,世界从此将变得更加丰富多采。
2.包容开放的公共空间
如果个体空间部分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属性,那么公共空间则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文化职能,集中体现了社会集体意志。从一座城市到整个国家,公路、铁路、桥梁、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等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是公众的基本需求。设计艺术广泛参与了基础建设的设计,为公众的基本需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设计服务于社会的内容之一。在民生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后,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需求就提到建设日程上来了。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滨江公园、亲水平台、游园步道等公共休闲娱乐聚会场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场馆建设,为各地市民营造了良好的休闲场地,市政形象为之改观,旅游资源逐次丰富。但也应该看到,建设过程中不顾客观实际片面追逐官员政绩,罔顾民生需求的形象工程、亮化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资源浪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城市绿化广场、公共休闲区域建了拆,拆了建,几经折腾;而市政管网建设的缺乏系统各自为政,也常常是将新建的道路频频开肠破肚,严重地破坏了行政形象。在一些城市亮化工程中,由于缺乏现场体验设计导致严重设计缺陷,违背了设计服务于人的根本原则。如长沙岳麓山景区建设及湘江两岸的亮化工程,整体来说无疑是一项民心工程,它一方面提升了景区的整体形象,打造了一个旅游亮点;另一方面也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去处。然而,密集布置于地面向上投射的植物景观灯,远看的确亮丽,但却忽略了湘江两岸和橘子洲上的游人感受,在强烈底光照射下,步行经过的人们很难有舒适感。要知道,修建景区的目的就是为游客服务的,这个失败的灯光设计给游人以极其不良的游园体验。此外,湘江两岸的亮化工程将湘江西岸的天马山、凤凰山、岳麓山的山体进行了大范围的灯光布置,笔直认为这是灯光设计艺术的又一败笔,它不仅破坏了原本美丽自然的静谧山色,而且给人一种土豪般炫耀消费的强烈印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艺术具有明显的社会溶剂特征,与社会具有文化的无缝依附和渗透关系,其内涵要义可以概括为如下五点:
其一,规范社会秩序。以公共产品和标识标志设计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为例,如果这一系统缺乏或者不够完善,就需要另一套系统补充,如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规范。显然,图形图像在规范公共行为上有着天然的易读优势。
其二,提高社会共识。成功的涉及公共领域的设计艺术本来就是社会共识的结果,如男女洗手间标志的图形识别;人员集中公共区域的分流导向标识等,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度。
其三,增加社会集体的审美品鉴力。因为设计艺术对生活的深入渗透,从一个指路标牌到一幢摩天大楼,不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公众生活都留下了它的痕迹,使得社会对于实用公共艺术设计有了直观认知,社会集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其四,广泛参与的公共设计品评。公共设计的消费对象是所有参与者,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对消费对象――公共设计进行评论,这时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品评师,品评者的学识水平、文化偏好、个性禀赋各有不同,消费批评的泛化成为现实。
其五,传播流通是设计艺术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二、设计艺术传播体系的理论构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信息都需要传播才有其存在价值,而古往今来,文化艺术的传播都要借助于一定的媒材,视觉艺术发展史更清晰地凸显出,传播媒体变化的轨迹昭示着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历史面目。因此,以现代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设计艺术,是理论建构的需要,对于深化W科认知具有积极意义。根据信源、信道和信宿这三个信息传播的环节要素,结合设计艺术的特征和传播实现方式,在理论体系构建上首先要研究设计艺术本体的结构特质、类别特征和美学特征,即将设计艺术本体作为传播信源的研究对象。
其次,设计艺术种类繁多、方法手段无数,尤其是在当今的网络电子信息媒体时代,其复杂程度更是难以想象。依据一定的原则,运用适合的方法将设计艺术进行归类,以研究解决设计艺术消费的实现途径、流通介质和流通渠道方式,在理论上廓清设计艺术传播的信道基础。
再次,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消费,设计艺术的消费者即目标受众是传播的最终目标,也是传播流程的重要环节和设计艺术传播实现的关键所在。“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而有多少个消费者就有多少个设计需求。作为服务,设计艺术面对消费者评判时,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可能随时出现,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可能就在生产消费互动中产生。因此,对于传播信宿对象的研究,是设计艺术传播体系理论建构的结构性一环。
此外,设计艺术传播实现途径研究的基本思路,即设计艺术传播体系研究在理论建构和方法论证的同时,可以设计拟定几个有代表性的公共设计艺术产品为研究对象,对于它们的公共面貌状态、现实表现以及社会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这是相关研究的实践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使设计艺术传播研究理论化、体系化。
三、设计艺术的传播路径
与许多其它艺术形式相似,设计艺术的价值实现同样需要传播,没有流通传播的设计艺术是没有实现艺术功能的“库存品”。当然,流通传播的范围有宽有窄,影响有大有小,形式有实有虚,其传播路径具有广泛多样性。
其一,从起居日用到宏大工程,设计艺术无所不在。生活中人们或主动或被动,接收着各类经过设计的日用品、建筑体和设施设备信息,由于起居日用与宏大工程分别涉及物与人的关系、社会文化价值的全然差异,设计艺术的传播影响力也全然不同。
其二,从社会思潮到独立思想,流行文化传播对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以文化衫的出现与流行为例,它不仅让我们观察到设计艺术传播路径的丰富性,更是一扇观察社会思想文化与个性表达的窗口。服饰服装从诞生之始仅有的遮体避寒功能,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审美追求和地位象征,到现在它俨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载体。
其三,从机构酝酿到社会渲染,社会的有机链接导致设计艺术传播的系统性。设计机构向社会提供设计服务,接受社会的评判,社会对设计的舆论反馈促进设计的不断进步。所以设计传播不再是从设计到消费的单向流动,具有从设计到消费,从消费到设计的双向流动性。社会观念的进步发展促使设计艺术将服务终极目标锁定于人,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的优劣,不再看它的规模大小,也不看它的材料贵贱,而看它的功能设计是否满足公众需要;看它的设计是否人性化。
其四,从信息数字化技术到虚拟性、实时性、交互性的鞑ァR贫智能设备的通讯传播技术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巨大而深刻的,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变得尴尬,人们深陷智能移动设备之中欲罢不能,更有一些深度“患者”在驾驶机动车辆时仍沉迷其中,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当然,对于智能移动设备潜藏着的巨大商业机遇和设计艺术传播手段方式面临的巨大变化,相关业者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予以应对。
其五,从后信息数字化的构想到信息感官化传播。后信息时代的标志一是信息传播的感官化;二是物质产品的数字化传送、接收与再生成,这是一项听起来令人颇为吃惊的技术景象,但事实上这个技术思维的雏形早已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如文件材料、设计图纸等数字化信息的传送、接收和打印。这一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就是将现实的物质形态数字化,将数字化了的物质形态进行跨空间传送、接收并生成,从而形成物流的数字化。更有甚者,像人这样的复杂生物体,都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数字化、传输、接收、生成,从而实现人的时空穿越。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对于社会的深度介入使其肩负着厚重的社会职责和文化使命,因此,无论是服务于个体还是服务于公众,也无论是商业服务还是公益服务,从长远计,其社会效益始终应该置于第一位置。而运用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对消费者进行积极的审美引领、人性观照、情感疏解、价值引导,是设计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注释:
0.前言
设计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时候便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理念,但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和筛选,如今人性化的设计成为了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设计不仅改变了产品的设计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人性化设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人性化设计丰富人的生活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重复无无味的生活,他们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只是停留在对其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是去关注产品的设计是否能给生活带来乐趣,色彩。同时智能化的理念已开始蔓延,越来越多的产品有了”自己的思维”。以手机为例,我们对手机的关注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打电话,发短信, 更多的是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拍照,听音乐,看视频,上网等。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的存在,手机已经从30年前的“大哥大”变为现在的智能移动多媒体。物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随时了解家里各种设备的实时情况,电冰箱可以提示食品是否快过期、存储量是否够用;智能的空调可以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让人感觉更加的舒适。人性化的产品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其目的就不单单是为了去满足人们对其基本功能的需求,而是尽最大的努力去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功能,以至于产品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基本功能的满足,使用者追求的是在产品基础功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而追求更多的附加功能。产品的付加功能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加法运算,它需要设计师有全面详尽的考虑,使产品能够尽最大可能的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至于产品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1.2人性化设计呵护特殊人群
传统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其设计标准也是从正常人的角度出发,而不能照顾到那些特殊的人群。而如今人人都渴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人性化设计会更多的去关注那些特殊的人群,是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使用现代化的产品。手机设计有专门的老人手机,其特点是,字体大,听筒声音大,这正好解决了老人视力,听力减弱的问题。同时,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场合都会有各种的绿色通道和专用道,在医院内所有的台阶旁边都会有斜坡,其目的是为了那些使用轮椅的人也能自由的出入。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盲人阅读仪,小巧轻便,可随手拿着在报纸上进行扫描图、阅图和存储,使盲人也能与正常人一样读报。超级市场的手推车架上加一个翻板,这种设计考虑到了老人的体力问题,老年人购物时累了可以当靠椅休息。
当今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享受生活的美好,人性化的产品对那些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恩赐”。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体验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各种新鲜的体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充分说明了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人性化设计改变的不仅仅是产品,也改变了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1.3人性化设计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人性化的设计考虑到产品的能耗,排污,回收,废弃处理等环节,能够实现产品——人——环境的和谐,因此“绿色”产品应运而上。自从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资源被开发利用以来,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太阳能路灯,不仅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还充分利用了能源,同时其独特的设计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零件的可拆卸,可更换也充分的发挥了各部分零件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在对产品取材方面,有毒有害的物质已经被摒弃,越来越多的天然材料被运用到设计中,是人们能够更好的贴近自然,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更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2.人性化设计对在设计的影响
人性化设计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设计被称作工艺,传统的设计师被称为工艺艺人,所有的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件产品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当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批量化的生产时没见商品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简约简单的造型收到了人们的追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开始转变,部分人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纯手工制作反而得到了人们的推崇。更多人认为,纯手工更是一种时尚。 而人性化设计的实质正是大众化社会中的小众设计。在一个发达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张扬个性的方式也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人性化设计的不拘一格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在一个人人都是大众的社会中,总是有人想脱颖而出,那些反主流的、个性化的设计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在一个消费的时代,什么样的变化都赶不上潮流的变化,人性化的设计定将以领导者的姿态,引领设计的发展。换句话说,人性化的设计会成为今后的一种主流的设计。
3.结论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1.文艺汇演主题名称:
2.文艺汇演目标:
3.时间:XX年7月11日
4.地点:河北省邯郸市罗城头村电力小区
5.主办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6.协办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罗城头电力小区
二、工作人员及项目组
1.工作人员:
指导教师:
总策划:
导 演:
顾 问:
工作组委员:
2.项目组:
(1)第一项目组:节目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任 务:
a.7月10日晚将汇演节目单报到学院并打印10份;
b.7月11日之前督促主持人准备好串联词;
c.7月11日下午2:00完成最后一次正规彩排;
d.7月11日下午3:00之前准备好汇演所需的舞台及服装道具。
(2)第二项目组:舞台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任 务:
a.舞台搭建;
b.舞台灯光设备、音箱设备的安装及调试;
c.汇演开始后的音乐播放及灯光控制。
(3)第三项目组:机动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任 务:该组核心任务在于汇演期间,负责会场纪律维持、会场后勤保障以及处理紧急情况,以保证汇演取得圆满成功。
附注:1、项目组人员的任务发生冲突时,要保障第一项目组的任务顺利完成。
2、各项目组人员的任务发生严重冲突时,将重新调整各项目组人力资源;视情况可随时启用机动组。
3、各项目组现已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工作;完成任务后自动解散。
三、文艺汇演大体流程
1、准备阶段
(1)场地建设
良好的环境对一场文艺汇演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因此我们决定于7月10下午,将位于电力小区的汇演场地彻底打扫一遍,并在第二天(7月11日)的布置中不断追加打扫,以求为文艺汇演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舞台搭建
整场文艺汇演中,观众目光凝聚最多的地方,无疑是汇演的焦点——舞台。因此舞台建设也是我们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于7月11日上午运送80张桌子以及必要设备到电力小区汇演场地搭建舞台。整个舞台将遵从横10纵8的桌子摆放,相邻桌子的桌腿将以铁丝绑定,以求舞台稳固。当然,绿色薄层地毯是汇演的必需品,用摁钉固定在台面的地毯,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它能将80张桌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舞台浑然一体,干净平整。最后,根据现场情况摆放设备并调试好。当然,如若电力小区可以提供少量盆景,美化舞台边缘,及设备,这个简陋的舞台就臻至完美了。
(3) 彩排阶段
我们将于下午两点对整场汇演进行最后彩排,并分出剧务人员,负责相应节目的幕后工作;并再次调试设备,以求汇演万无一失。做完这一切工作后,打扫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我们的观众更舒服的观赏汇演。
2、汇演阶段
(1)入场阶段
达利的悖论与柔软
1931年萨尔瓦多・达利完成了一件具有超现实主义象征意义的杰作《记忆的永恒》。在他那凄凉而漫无边际的梦境中,“坚实”的钟表莫名其妙的“变软”,金属变得像腐烂的肉,甚至招来了蚂蚁。达利用违反基本物理原则的绘画技法,制造了一种时钟从“坚硬”变为“柔软”的悖论效果。达利称这种创作为“愚弄眼睛的技巧”,他认为这是“对混乱进行秩序化,使现实世界彻底失去其可信性”的表现方式。达利曾解释说《记忆的永恒》(图一)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对自己下意识不加选择的一次精密记录,是梦中多个意念的结果。此后有人将这幅作品解释为无法逆转的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强迫观念,也有人认为作品实际上表现了画家“对性的恐惧”。然而这些解释仍然是模糊的。不管作品暗藏着什么含义,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含义,这些离奇怪诞的画面所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突感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达利并不是第一个表现“柔软”形象的艺术家,早在1906年西班牙著名建筑设计师安东尼・高蒂的作品就具有“柔软”这一特征。其代表作米拉公寓(图二)就刻意将斑驳的岩石和波浪起伏的松软外形组合在建筑中,试图形成“柔软”(起伏的波纹)和“坚硬”(岩石)外观上的悖论效果。达利在《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中,曾提到他童年参观高蒂建筑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此后达利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流露了他对高蒂建筑的赞赏之情。在他看来,高蒂的建筑是柔软的建筑,充满象征符号,绝对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这些言论显然揭示了达利与高蒂某种紧密的联系。对照达利和高蒂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对“柔软”的表现,同样是建立在一种逻辑矛盾的基础之上,并且试图达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突,形成“悖论效果”。 两者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达利表现的是油画,高蒂表现的则是建筑。
“共用图形”的造型方法
如果说达利的早期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中的悖论图形是偶然随机的灵感突现。那么自30年代中期开始,达利就是有意识的将创作方式演变成为“共用图形”的造型手法。在研究达利 “共用图形”创作方式之前,不得不提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家杰斯佩・阿奇姆波蒂(Giuseppe Arciboldi)。他的作品长期以来并不引人注目,直到20世纪超现实主义兴起,艺术家才重新对他的共用图形感兴趣,尤其是达・受他的启发颇多。甚至许多超现实主义画家视他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先驱。阿奇姆波蒂的作品以怪异闻名,擅长用高超的油画技巧把水果、动物、风景或器物组成象征性的人像。他的作品"Water"(图三)就用很多海洋生物堆砌成一幅肖像。我们可以发现阿奇姆波蒂巧妙地用海洋生物合成为肖像中的五官。当观众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时,人物的造型就会透过不同的海洋生物互相形象化。当观众与作品拉近距离时,繁复的海洋生物再次浮现。这类“共用图形”绘画带给观赏者心上的奇异效果,正是超现实主义画家热烈追捧的。
经过对阿奇姆波蒂画作的仔细研究,达利在他的“共用图形”作品中,将这种能够使一个图像呈现出多个形象的特殊创作方法发挥到极致。在设计各种奇特画面形象的同时,作品呈现出多重意象,传达复杂的象征性含义。专注凝视《马伊.维斯特的脸-超现实之公寓》(图四),你能明显看到眼前的公寓图象逐渐浮现出一张明显的女人脸孔。他在另一作品《消失的伏尔泰半身像》(图五)中,达利也有意的将拱门的中空效果描绘成伏尔泰的脸部,小的人像组成这个人物的五官。企图以这种方式效仿梦境中的混乱现象,同时也将深刻的人生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画面之中。欣赏者的视线在图与底中跳跃,主题也随之慢慢清晰。值得称道的是,达利不仅仅继承了阿奇姆波蒂的“共用图形”技巧,同时还结合了立体派毕加索的“复合视点”,把不同形体的视觉影像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
达利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以创意思考为先导,以视觉心理规律为依据,利用明显的设计方式,在矛盾与统一中创作出独具美感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共用图形”。在达利眼中 “共用图形”不只是一种视觉性表现技巧,而是潜藏在内心的渴望和恐惧,只是以心理投射方式伪装在另一图像中。对达利而言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只透露出潜意识心理的神秘一角,而欣赏者也可以透过这些图像技巧中的“隐喻”(图与底的跳跃)开发出不同的想像空间。
“异质同构”的处理手法
带抽屉的女人体反复在达利的油画及雕塑中出现,如《燃烧中的长颈鹿》(图六)及《抽屉人》(图七)。关于抽屉题材,达利解释说源于弗洛伊德的行为分析论,即幼儿天生对空间有强烈好奇心,打开抽屉、柜子,想要证明有没有神秘物存在,试图消除对未知的恐惧感。同时母亲的身体对幼儿而言更具神秘感,因此抽屉又象征着女秘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有关人体与抽屉结合的灵感来源也有其他的说法:艺术史学家W.Rubin证实,达利是从17世纪尼古拉斯德.蓝梅桑(Nicolas de Larmessin)所作的版画上吸取了灵感(图八),从而创作了《抽屉人》、《燃烧中的长颈鹿》。
通过作品的对比,可以看出达利在创作过程中确实融合了蓝梅桑的某些造型元素。但达利重新赋予了它独特的生命,他将女人和抽屉这两种不同物体进行了“异质同构”处理。达利首先解构了女人和抽屉原有的正常结构和语义表达,并在重构中使新的关系和意义得以建构。赋予视像某种神秘的意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视觉思考。《抽屉人》及《燃烧中的长颈鹿》都呈现出了奇异、荒诞的形式感,生动、幽默的趣味感,并生成了强烈的形式张力。这种超越理性规则,非逻辑设计语言的使用,给受众的想像留下了较大空间,同时还引起足够的视觉震撼,使人猜测和疑惑。可以说达利在视觉表现力、语义表达方面都大大的超越了蓝梅桑所作的“Habit de Marchal”。
开启后的潘多拉魔盒,给我们映射了一个褒贬并置、复杂多义、立体完整的达利。通过对达利作品创作动机和设计语汇的探析,我们能清晰地明了天才的作品来源于他对艺术、对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达利的作品经历了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随后又涉足超现实主义、典型守旧矫饰派、点描画法、波普艺术、视幻绘画、照相写实主义、分割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体现学、全息照相术、玄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最终发展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大师。他一生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的始终是自身视觉的独特性。
达利是一名“超现实主义画家”, 但是他的许多油画却源于悖论、幻觉、共用图形和解构等视觉设计语汇。试想如果达利的作品缺少了这些眩目的视觉语汇,他还能跻身20世纪西班牙艺术三杰与毕加索和马蒂斯相抗衡吗?达利正是凭借他视觉设计语汇的天才运用,才最终打造了一个专属于达利的多元化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 《达利――世界经典画家珍藏》(毛金燕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 紫都、苏德喜编著:《世界绘画摄影大师画传-达利生平与作品鉴赏》,远方出版社。
3. 伍立峰、牛建琳编著:《图形创意新解》,上海书店出版社。
前言
作用在陶瓷美术设计过程中,绘画艺术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下,现代化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有效发展,通过在陶瓷美术设计的有效应用,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设计灵感,增强陶瓷艺术所具内涵的丰富性,大力促进陶瓷艺术的良好、高效发展,抽象陶瓷艺术也提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艺术家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发挥了陶瓷艺术家的巨大潜能。
1现代抽象艺术及其特征
1.1抽象的概念
抽象这个词拉丁文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中国文字历史上,有意、象、意象和超象的词义和抽象最接近。意可以解释为意境、意思、意念、意想等,象是“两仪生四象”、“大象无形“的象,意象是物象、表象、心象和语象合成的有机统一系统。和抽象相比,“超象”一词,超越物象、形象而非具象,可能比抽象更加贴切于“抽象”。具象是抽象的反义词,写实绘画、人像摄影和纪录片等一系列艺术创作语言,这都可以被归位具象的范畴,他们用一切详尽的、复杂的、直接的方式去呈现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绘画对象从宗教转移到人本身,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拉斐尔精心的雕刻出带有人的真实情感的表现语言。画布上的每个人的神情、动作和穿着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相反来说,抽象就是对原有事情的提炼、总结和改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呈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些简单的图案、符号、色彩等艺术要素都能够表达出不同于写实的设计美感。
1.2现代抽象艺术的内涵
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他认为: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产生抽离的原因是因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冲突,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人们的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只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希图将客观物象从其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沃林格的理论,影响了包括W.康定斯基在内的表现主义画家。
1.3特征
通过对诸多抽象艺术相关作品的有效观察,可以看出在现代抽象艺术创作过程中,在对艺术进行展现的过程中并不会在意是不是已经脱离事实,通常只重视对情绪或者是韵律的有效传达,以给予观赏者有效启发。所以现代抽象艺术所具备的特征包括:独创性、纯粹性、追求新、欣赏性等。在抽象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会对客观想象、现实状态进行直接描绘,而是运用色彩、线条等进行勾勒,找不到逻辑方面的关联,但能够给予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产生深刻思考。
2现代抽象艺术的作用
2.1形式方面的作用
在陶瓷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艺术形态方面投入更多关注,以给予观赏者良好的视觉感受。而现代抽象艺术能够对陶瓷美术设计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通过抽象展现手法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不同感受,这就需要设计者能够在实际设计中注重对抽象事物的有效思考,并由艺术角度开展深入分析,通过多样化的绘画形式进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设计的韵律感、情感以节奏感,还能够凸显设计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形象,为作品的成功设计提供可靠保障。由具体设计中可以看出,陶瓷艺术所具备的美感既会受到绘画形象的有效影响,还重视对观赏者心理的充分考虑。在新时代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审美能力、意识发生了明显转变,并且个体审美有着相应差异。所以在实际的陶瓷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使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出多样化的艺术效果,让观赏者获得多样的视觉享受。
2.2点、线、面方面的作用
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组成部分,其中,“点”是构成整幅画面最简单的元素,可与“线”“面”充分结合,以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美感;其次,“线”在陶瓷艺术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是陶瓷绘画中重要的视觉表现元素,其不受线条宽度、长度及弧度的限制,画师可自由发挥。最后,“面”代表着空间,具有多样性,其中较小的“面”给予人一种精致感,大的“面”给予人一种广阔感;而虚面则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感,实面则给予人一种坚韧有力感。因此,画师可灵活结合点、线、面进行艺术创作,以展现不同形式的美感。在陶瓷美术设计过程中,点有利于对视觉元素的有效发挥,看似简单,可所代表的意义非常广泛;线作为对点的延伸,可以将点作为起始,向着任意方向不断发展,是陶瓷美术设计中较为常用的元素。不同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所以想要体现怎样的感觉,就需要设计人员对线条自身所具备的艺术特征开展深入分析。同时通过对线条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对平面的有效切割,对结构的有效重组;面作为空间的有效代表,其形态十分多样化,包括规则化平面以及不规则化平面。规则化平面能够使人产生约束感,不规则化平面会使人产生不断变化的感觉。同时面具备大小区别,小面即表示浓缩就是精华,大面能够给人以宽广浩渺的感受。此外,面还分为虚与实,虚面有着以虚无感的感觉,而实面能够体现出无穷的力量。
2.3色彩方面的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构成,其实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概念。它所体现的往往不是机械的组装,而是一种非线性的组合,因而对它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不同。事实上,绘画的“构成”,就是“组织”,在我们的绘画、摄影等艺术中称之为“构图”,视觉传达设计中称之为“编排”,而空间设计艺术中称之为“位置经营”,造型的领域中,构成是研究形态创造的方法。
构成艺术包括: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它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纺织设计或建筑室内、外装饰设计等系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
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已早有论述和应用。如数年前的彩陶纹样和几何图案等,已流传很广。在国外,从建筑设计到日用工业品设计,更是应用颇多。而且,已有较好系统的论述。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当别是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加以分析和完善起来的。
构成艺术的主要内容,除论述设计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特征、作用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外,着重解决设计中的美的形式规律问题。一切设计作品,都离不开其外观造型的美,尤其是带装饰性的艺术作品,更应突出其形式美的表现。在装饰艺术中,有些作品不完全依赖其内容,而是靠气氛的烘托,所给予人们的感染,这就要有设计者去创造。
在人们生活经验中,已形成一套美的形式观念。它的产生是来源于自然界中所蕴藏着的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美的因素,是通过人们长期视觉感官和社会生活实践而逐渐积累形成的,是符合客观世界所存在着的美的形式规律。构成艺术可分成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着重抽象形态的训练,强调对构成规律的认识。在过去的设计基础训练中,有些偏重与形象的创造,特别是更多地重视具象形态的装饰和概括,即所谓“变化”中的“加法”和“减法”。而对于设计中更为要害的构思训练,相对来说弱了一些。所以,我们的设计能力,比较起来不是很突出。而构成艺术,却以抽象形态的训练为主,着重研究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的联系。如何掌握没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形象,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解决形式规律性的问题。所以,一般在构成训练中,不涉及设计所要考虑的材料应用、生产工艺、以及使用功能诸问题。
第二,由于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抽象形态的点、线、面。它不受具象形态的限制,不容易分散其研究构成规律的注意力。特别是,在近代设计中,突出机器生产这个特征。就拿产品包装设计来说,具体到每一个面的设计,每一条曲线的走向,每个文字的排版,甚至每一个倒角的大小,都是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的问题。分割线、装饰物的位置除了考虑到设计的实际生产要求外,应该更多的是与产品本身的形体趋势相联系,在面中求序,做到杂(即丰富)而不乱。尤其是从人们的头脑接受信息的效能来看,简练明了的造型,易于被人所接受,它有利于减轻人们的精神疲劳,更适于近代工业生产的需要。是过去传统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发展和补充。
第三,构成艺术,由于其基本要素是抽象形态,其构成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可以按作者的意图,在上、下、左、右进行方向的变换;也可以正负形象的颠倒,或者进行切割,重新组合,也可以错位或留出空格构成等。通过艺术构成的实测,所产生的形式,千变万化,形成多种构成方案,从而,给设计者于启示,进而指导和解决设计中诸如文字的排列、画面的分割、形象安排以及各部位关系的恰当处理等,系列设计构图的规律问题。它能给后读课程,打下较为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个设计者,要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应比较熟练地掌握美的形式规律。这些规律性的问题,都可以从构成的艺术实践中去吸取。并且能够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例如,许多电视台节目的片头及其画面的处理,设计和变化是及其丰富的,好多图形变成圆形,又进而压缩其形态,逐渐变成为条形……这些形象的变化过程,均是按构成渐变的规律形成的。例如,商业美术设计包括商品和文体广告、商品包装、装潢设计、书刊、杂志的封面等中的颜色造型设计,都可以用构成加以解决。又如,日用工业产品的设计,从家具造型、色彩的配置,到日常生活用品及手机造型设计,其形体的比例,形体表面的装饰和处理,装饰线安排的方向,距离和位置的选定,以及按键的排列组合等,均应按形成规律的法则,进行统筹安排。
从上述种种设计中,都可以体现出形式美规律中的对称与平衡、重复与群化、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以及破规与变异关系的具体应用,这些都可以在构成艺术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美术装饰构成艺术的教学,在我九年来教学实践中,使我体会到它旺盛生命力,在学生中受到较普遍的欢迎。现在不仅电脑美术、装饰专业将构成艺术做为专业基础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而且,装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雕塑设计等各专业,也都将此课列为专业基础课之一。
多样的表现技法,很自然地被应用到装潢设计中来,因此抽象形态虽无具体形象,但有的色彩和表现形式是美的,因为它不受客观的色、形的约束,有着自身浪漫自由的艺术发挥天地。从装饰与美化角度去欣赏,就会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它还比具象的东西更能给人启迪与思维联想的补充。对丰富和促进人的思维活动,增强人的审美兴趣,起着潜在的积极作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绘画的构成艺术是设计家开发设计思维的促进剂,是与美术设计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翁炳峰.图形创意.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3]罗真如.忆庞先生.艺术赤子的求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42.
[4]朝仓直巳著.吕清夫译.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26.
[5]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艺苑,1982,(3).
[6]辛华泉.形态构成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艺术史上,绘画有着多种品类和样式。大致列举如下:
岩画 即绘制或凿刻于岩石上的图画。原始人在岩壁上刻下他们的信仰和种种生活印迹:狩猎、游牧、战争、反映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怪异的人头像、手印、蹄迹……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方岩画多是用颜料绘上去的,北方岩画则多是凿刻出来的。
漆画漆画是用油漆所绘成的一种工艺性的装饰图画。商代已有漆器工艺,战国时这种工艺趋于发达。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出土。长沙阳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纹工细,有的漆奁描绘舞乐、狩猎情景,富有生趣。湖北云梦城关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纹样精致,线条流利,状态生动,其中漆盂是现存唯一的秦代漆绘作品。
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作画的表现方式。狭义而言,水彩画是指用水彩颜料,以水为稀释媒介,在纸张上作画的绘画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两大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绘画材料的生产,20世纪水彩画已不再局限于透明水彩与不透明水彩两大范畴。举凡能用水稀释作画的材料,如Gesso、压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铅笔,都包含在水彩画的领域之中。
水粉画是以水作为媒介,这一点,它与水彩画是相同的。所以,水粉画也可以画出水彩画一样的酣畅淋漓的效果。但是,它没有水彩画透明。它和油画也有相同点,就是它也有一定的覆盖能力。而与油画不同的是,油画是以油来作媒介,颜色的干湿几乎没有变化。而水粉画则不然,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的形式来出现的,干湿变化很大。所以,它的表现力介于油画和水彩画之间。水彩画的特点是颜色透明,通过深色对浅色的叠加来表现对象,而水粉画的表现特点是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
工笔画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工笔画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战国时期绘制的帛画,到唐宋艺术家的经典巨作,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元代以后,随着文入画的兴起,中国工笔画开始走向低谷,甚至被贬低为工匠的描摹之作,难登大雅之堂。直到20世纪80年代,工笔画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沉寂后,开始逐渐复苏,并以前所未有的全新姿态迅猛发展。当代工笔画的复兴,体现了古代艺术传统的不断延续,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画艺术的新生和希望。
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笔画以它刻画精细、传神,富有抒彩的艺术面貌而独树一帜。它的源头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到了隋唐、两宋,大量画家、大批作品的涌现,使工笔画走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然而此后不久,文人画逐步兴起,精描细写的工笔绘画,被看做是工匠的描摹之作,受到讥讽与贬斥。
中国工笔画随即走入了千年的沉寂。
装饰画装饰画是一种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装饰画以制作方法进行划分:印刷品装饰画、实物装裱装饰画、手绘作品装饰画等;以材质进行划分:油画装饰画、木制画、摄影画、丝绸画、编织画、烙画等。
拼贴画就是打乱时间序列,整体呈“心理结构”,局部仍用“传统写法”,巧妙剪辑、拼贴各个“画面”的一种新技法。它实际上是所谓“意识流”作品的一种“变体”,是“心理线”和“故事线”的一种拼贴、交错,比较适宜于表现时间跨度大、空间变换多、思想容量丰富的题材。
人类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称做是一个设计的历史,而艺术设计在现代绘画的基础上,可算做是一种延伸。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整体和具体细处都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对总体的安排和结构的处理运用逻辑思维为主,对造型和表面装饰的处理运用形象思维为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进行。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绘画与艺术设计对其影响深远的感触莫过于平面设计人员。设计者不但要具备绘画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在商业文化产业的运用中也需要特殊的理解和创造性。
一、共性与共同面对的问题
现代绘画与平面设计同样都是个性的表露。回顾绘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设计师们,尤其是现代派的一些大师,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创作者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
然而,现代绘画与现代艺术设计设计在这个飞速的时代所产生的弊端主要是因为早已经历过绘画造型的鼎盛期,而期更能突破前人的思路,求得更开阔的道路而采取个性化的创新手法上。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要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设计工作者的主题。架上绘画现状低迷,而西方的艺术设计手法又繁复多样。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样式结合,多样化表现艺术性主题。而很多艺术品只考虑创新,增添怪异手段,而缺少了考虑审美的方向性问题。
二、差异与调和问题
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是否依赖商品。设计作为商品具有包装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为市场服务的。设计的最终价值来源于客户的满意,商品价值的实现,市场需求的满足。设计师必须揣摩客户的心理使方案得到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缴尽脑汁的创意想法最终还是依附于客户的评审。设计也依附市场这根指挥棒。而绘画的本质是实现对美的追求。绘画与设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的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
三、设计借绘画所用
绘画对美感的追求还表现在材质,肌理和表现手法上。现代绘画综合材料的运用表现在扑朔迷离的肌理运用上。绘画也用混沌含蓄的有限笔墨表达意境,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只是借用绘画的表现手法或借助绘画元素来完成设计的段落而已。例如有的设计作品从表面上是追求绘画中的空灵和气韵,更深刻的是用图形元素溶入到现代设计原理的图形构造中去了。这种类似绘画的空灵美,只是设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现代主义设计主要从意识形态出发,将之放置到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大背景中去。现代主义的运动产生的影响使之不断发展。而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设计中的技术和艺术都影响着设计史的发展。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两者互不可缺,两者完美结合可以造就优秀的设计,而反之却造成失败的作品。
技艺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手工业时代艺术设计的辉煌。新艺术运动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矫饰风格向大胆创新的方向发展。"新艺术"也同样在艺术和技艺方面找平衡点,保持传统艺术的精髓。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客观化也得益于绘画,这种趋势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而艺术观点的要旨是结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塞尚认为什么外部条件和结构都不能改变事物的结构,而艺术家必须把事物纳入这个秩序中来,使事物成为结构中的有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立体主义的现代运动也受益于此思潮。他们将几何方式推向及至也屏弃了空间透视,强调理性规律在真实中的表现力。画家自身的绘画语言具有的抽象张力创造了新的世界。
现代艺术设计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严格遵循几何式样,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就可以看做是国家大工业化形成的衍生形态。设计与绘画艺术的平衡也是动态的,而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也促成了艺术多元化的发展。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而现代艺术本身、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互动关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细致的问题等待我们的分析整理。设计中技术与绘画艺术是互为的关系,它们互相渗透和吸收对方的精髓。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现代主义产生的内在动因,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现代绘画与设计之间发现更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一种图形化的抽象符号语言。而现代艺术设计不同于架上绘画,它是需要一目了然,简洁明了概括性极强的。现代设计运用多元手法突出重点,将不同比例、时间空间所寸的元素相结合,运用象征予人启迪。构思超载现实,构图概括,形象夸张鲜明,醒目地渲染主旨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意义。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灵之感,以无形表达有形也在设计中被极好的利用。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大师也以意念为先,用形得神韵;不断创新;灵活取用为创意原则,和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类似。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的现念相得益彰。更有作品运用了中国的水墨技法和现代电子技术特殊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衡和内在的节律,强调变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衡和内在的节律,强调变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现代招贴艺术设计也大量的运用了古代或现代的民间工艺。概括多变的形式之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也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来源。而复杂到单纯,丰富到简练的提炼过程,也是我们从传统绘画中走出所造就的。
四、设计规则蕴含着动态生命的整体表现
多元与凝聚、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都不要独舍一端,明白融合的要义,才能产生出更具涵义的艺术张力。反观历史,艺术设计与架上绘画直到今天仍然相互影响与交融共进。从架上绘画之象征到设计中意念的传达,从空间处理到图形设计的空间感与虚拟性,和建筑设计里的含蓄意寓。设计与绘画在冲撞与交融中得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The Emotions and Artistic Design of Painting Creation
WANG Lin-lin
一、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列宁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人的追求。人类从事任何劳动都离不开情感因素,情感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充满着情感色彩的活动,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动因就不可能有美的艺术追求。绘画创作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它有着很强的主观再造性因素。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他能够用色彩的不断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作为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构思的活动中。什么样的人品、什么样的素养以及什么样的情感就构成了什么样艺术风格的作品。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就是画者的心理情感活动的表现。由此,情感的变化亦即跃然纸上。情感在绘画艺术中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充满着情感色彩的活动,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动因就不可能有美的艺术创造。在油画创作中,其情感因素并非是涂抹在形象的表面上,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每一笔之中。只有将情感自然地消融在形象与色彩之中,才能起到感染人、启发人的作用。为此,一幅好的绘画艺术作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例如:毕业创作我收集了大量素材,都是人们身边的事物与景象,我创作出40多幅油画作品《百态》获校园艺术节一等奖。并得到众多导师的肯定。其中:《观看》公园里休闲的人们观看老人在地面上练习书法,这是在公园里经常看到的;《聚会》这幅作品只是画了几双手碰杯来表现,这种场合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年轻人》南方的夏天,年轻人穿着超短裤,露出修长的腿走在大街上,平时看来太普通了,一但进入画面,会给人一种时尚,产生特殊的效果。《两口子》、《鸡农》等多幅作品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当你用心领会和观察后,将他们表现在作品中,往往日常最简单的场景,特别能打动人。观看者被作品的真实、真诚描写和人们的情感所打动,赋予人们无限的想象。无论你怎么想象。画家的爱和忧、关怀和寄托,充分地表现在读者面前。感到这就是生活,生活是美好、阳光的,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和追求。一幅有魅力的作品单纯有了美感和情感还不够,画家在显现自然的美感和情感的过程中,如果注入更多更厚重的文化内涵,将题材开掘得更深更具备艺术张力是有待于画家深入思考的问题。什么是艺术创作,创作就是画家的心灵同画面的接触。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生活是艺术的土壤,感情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创作是画家将客观对象根据自己主观意图做大胆的处理,将特有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感受经过构思、酝酿转化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记录,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画家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画家必须把自己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这方面,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无疑最具典型的代表。他生性善良,热爱自然,更酷爱艺术,大胆探索用他全身心的感受,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的作品,如《盛开的桃花》、《向日葵》、《星夜》、《有乌鸦的麦田》等一批富有着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的富有真实情感再现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享誉世界。创作应是一个等待解答的未知数,画家每一件作品都应有新的目标和新的探索。托尔斯泰说:“艺术家理应是个探索者,他的作品便是探索。”只有探索和创造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
二、如何审视生活美与艺术美
绘画的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美的反映,是画家审美理想的实现。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它的主要价值,也是其生命所在。因此,审美便成为油画创作中的中心问题,如果失去美也就失去了油画赖以存在的价值。优秀的油画作品都是对生活正确反映的结果,这种反映要比现实生活更美、更理想。现实生活中的美与艺术美相比,有着自身的缺点,因为生活中的美常常是分散的,集中性不强或不充分,而艺术美则是典型的、高度概括的。正像所说:“生活美和艺术美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就是说,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美,但又高于生活美,是一种理想的美。油画作品是一种精神劳动的产品,是画家高度概括的人生感受,它有着不可言喻的奥秘,这是艺术家心灵中最高智趣和审美理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哲理和情感的交融。它体现着画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油画艺术属于审美的对象,因为它具有美的形式,是一种以审美为追求的艺术创造。总之,油画艺术是画家对生活审美体验的艺术升华,它不仅具有美的形式,并具有美的内涵,是美的综合体现。
三、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艺术与现代生活联系得是如此之紧密,艺术设计已渗透到了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与绘画艺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在思维方式上,在创作中二者相互影响与交融共进,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1.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共性与个性绘画艺术和艺术设计从人类艺术发展历史的过程看,两者是同根同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而出现分离,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个概念分开理解,更不能把两者置于相互对立。绘画艺术是在平面上创造图象。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艺术设计属于艺术学科。是艺术与科学生产与生活紧密结合,是将现代科技成果和价值判断应用于设计,实现人文与审美需要。如,能在包装、广告、环艺、媒体或服装等设计中寻求和谐与事物运动规律,他是一门最具有交叉性,前瞻性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是在考虑审美因素的前提下改善人类生活生存方式的具体实践行为,绘画与设计关键区别在于它的表现手法上,一张画的初始阶段只是一个结构是一个框架,任何一种画都是有一个结构衍生而来,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将结构中的每一寸完美的运用起来,但是不改变结构,只是在结构的初期上添加。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直到今天仍然相互影响与交融共进。
2.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的互动关系绘画与设计的起源在艺术规律和基本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设计实践中离不开绘画,虽然绘画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但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者具有互相渗透和吸收对方精华的特点。画家将现代艺术设计运用象征予人启迪,构图概括,形象夸张鲜明,将不同比例、时间空间等多的元素相结合的理念溶入到现代绘画创作中,更加醒目地渲染主旨事物等多元手法突出重点,现代绘画艺术在景物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一种图形化的抽象符号语言,简洁明了,使作品更具有个性,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他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客观化也得益于绘画,如果一个从事设计的人不懂得绘画,是设计不出好作品的。因为:其一,在设计前期,也就是在想象和构思阶段,绘画(绘制草图)可以帮助捕捉灵感;其二,成熟的设计意念需要通过绘画得到具体表达,传达给他人。所以设计师必需具备绘画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更需要具备对形式美法则的特殊理解和快捷的创造意念。设计师往往借用绘画对美感追求的表现手法,利用现代绘画中的视觉元素,动与静、虚实相生、黑白灰的对比、重叠交错、点线面的结合以及色彩的构成等理论应用到设计创作中,追求绘画中的空灵和气韵,更深刻的是用图形元素溶入到现代设计原理的图形构造中去了。概括多变的形式之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也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来源。这也使艺术设计在现代绘画的基础上,得到一种延伸。艺术巨匠达•芬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留下不朽画作如《蒙娜丽莎》、《圣母子与圣安娜》》、《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誉满全球。
他还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的博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在艺术创作方面,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问题。总之,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架上绘画之象征到设计中意念的传达,从空间处理到图形设计的空间感与虚拟性,和建筑设计里的含蓄意寓。我们都可以不断尝试新的绘画艺术形式和艺术效果的创作。这将对绘画观念的更新有着巨大影响。绘画与设计在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才能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唐鼎华.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孙国兴、高士明.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3] 周来祥.中国美学主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