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分解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解教学法是在做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时,为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与细节,更好地掌握动作的完整性而采取的方法,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过程按逻辑分解为若干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目标与要求。其内容应包括武术基本功、动作元素、单式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的节与段、整个套路以及评估的要求,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整个过程应严密、有序。该模式在传授武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贯穿讲解、示范、教法、术语、观察分析、纠正动作错误等技能技巧,具有融“五会”(即会分析、会编写、会教学、会观察、会纠错)于一体的特点,使分解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优越性。
二、分解教学实施法则
1.单式动作施教。对结构、方向和路线复杂、繁难的动作,含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富于顿挫性的动作,都可根据分解教学法的原理来进行分解。
(1)分上下肢两部分施教。如《简化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云手”等动作,可分下肢步法、上肢手法两部分。
(2)按动作结构分几个技术环节施教。如《初级长拳》(第三路)第二段中的“抡臂踢腿马步盘肘”,可分抡臂转身、正踢腿、马步盘肘三个环节。
(3)含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的施教。这类动作可按攻防因素的多少来划分,如《三路长拳》第三段中的“弓步劈拳”,可划分为收腿闪躲为防,上步搂手为拿,上步劈拳为攻三个环节。
(4)富于顿挫性动作的施教。顿挫性的动作具有一定的特征,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剖析。特征之一:在一个动作里含有轻重之分的特征,则可按轻重对比因素划分细节进行教学。特征之二:在一个动作里含突然改变方向的特征,此类动作可按突然变向的部分划分细节进行教学。特征之三: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拿和击打的特征。
(5)对结构特殊的动作的教学。如跳跃、翻腾等动作,可采用“诱导递进法”。如“腾空飞脚”可通过正拍脚、提膝纵跳、腾空单踢、单响腾空飞脚等诱导性练习。“诱导递进法”是帮助学生获得技能迁移的积极效应,故能加速难度动作的教学进程。
2.套路分节施教。在掌握单式动作的基础上传授构成套路的小节。所谓套路小节是按套路动作的演练顺序把几个连接在一起的动作划分为一个小节来教。划分套路小节要遵循分解教学法的分解原理和武术套路编排原则以及武术的攻防特点。
(1)几个结构简单或相近的动作。如《初级剑术》第一段中“弓步直刺、回身后劈、弓步平抹、弓步撩剑”4个动作,结构简单且相似,均为一步一动,故可划分成一个小节。
(2)不能断劲的动作。上一动作所产生的力量是下一动作起动的源泉,即不能断劲的动作。如《初级棍术》第一段中“翻身抡劈棍、马步平抡棍、跳步半抡劈棍”可为一个小节。
(3)几个连续进攻性的动作。如《初级棍术》第二段中“单手抡劈棍、提膝把劈棍、弓步抡劈棍”三个动作均为连续进攻的性的棍法,可划分为一个小节。
(4)顺势可接的动作可为一个小节。如《三路长拳》第二段中“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
3.套路分段教学。分段教学是以套路的段落为教学单元,完成若干单元即可教完整个套路。套路中的段落一般都有“动”有“节”,并根据“繁难动作分动教,简易动作分节学”进行传授,在完成了“动”与“节”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段施教,只需将“动”与“节”的教学按套路顺序串连起来即可。
4.整套施教。主要传授节奏处理,精神气力功的表现方法,以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境界。
三、分解教学实施条件
1.少讲、精讲。武术课堂讲解应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尽可能将动作的方法、规格、要领归纳成易懂、易记的几个字或几句话,多采用单字化、形象化、口诀化、术语化的讲解。如:“腾空飞脚”,可采用单字化讲解,把蹬地起跳、摆腿提腰,击拍的过程归纳为“蹬、摆、提、拍”四个字。
2.多示范。武术运动直观性很强,故自古以来,就强调“面授身传”和“言传不如身教”的教学方法。武术示范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形式和要求,一般可分为建立动作概念示范、模仿动作示范、领做示范、提示性示范、纠错示范。每种形式的示范都应考虑适当的示范位置和示范面,力求达到最大的感知效果。
3.多观察。通过示范,观察动作形象、结构和用力的特点,对比动作,判断正误。为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武术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在观察中对照自己的动作。
4.多引导。在学习重点或难点动作时,多采用诱导或辅助练习,讲解时多采用由浅入深的分级讲解法,提问采用梯度法。
5.多思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能力是提高多种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因此,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其方法有:课堂提问、动作正误对比分析、创编准备操,甚至创编简易的套路等。
四、分解教学模式的制定
在武术套路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根据套路的类型、结构以及特点,制定出分解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1.分段。武术套路的结构一般是由“段”组成,往返连结,再加上“起势”与“收势”三个部分所组成,通常单段往左演练,双段往右返回演练,根据套路的动作布局及动作特点对整个套路进行分段。
(1)初级套路。每段的动作、数量一般都相等,运动路线也几乎都是直线。往返进行,可在运动路线方向改变的连结点进行分段。
(2)规定套路。一般都已经规定了几段,并已分段。
(3)自选套路。每段的动作数量不一定相等,因为有助跑翻腾、跳跃等动作,运动路线也常有走曲线和弧线,因此在分段时就必须慎重考虑,对套路反复实践,照顾全面,检查各段之间的衔接,以及与节奏的分配是否合理。
2.分节。根据套路分节施教的原理将每段分解成若干个小节。
3.分单式动作。对节中的高、难、新或复杂的动作,作为重点或难点给以提出,再根据单式动作的分解原理进行分解。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范畴,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认识和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分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实施“分解教学法”,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阅读资料,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编制出合理的分解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领悟和掌握武术套路动作。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86-03
Abstract:By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xpert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basic program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considered that, modern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program. Nevertheless, moder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could not grasp its real value, or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systemless. Only standing on this layer, the paper has made a thorough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martial arts teaching.
Key words: tradition; modern; martial arts study; program; regular pattern; teaching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组织或自发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选择武术作为锻炼内容的人数有增无减。据统计:目前习武人口多达6500万,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武术馆超过12000所,常年坚持习武的学员近千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运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习武群体,除了加强系统的管理、严格的教学和训练外,更重要的是遵循一条合理的、正确的、适合习武对象实际的学习程序和规律,为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传统习武的基本程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之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习武程序。在武术流派尚未形成的各个朝代,基本采用拳勇与力量并重,器械操练在后的程序。如秦时强调“习手足,便器械”。“习手足”本意有两个:一是活动手脚,即为基本功,二是演练徒手套子。同时提倡“勇力过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说法。实际这与后来拳谚中所说的“练拳先站桩,大鼎添力量”、“练武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脉相承的,同前面相比更加条理化,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与练武的相互关系。明代以后,随着门派的分立,习武程序更加明确,何良臣在《阵记・技用》中率先提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分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捷要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勾嫌、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练拳的基础作用。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训练出了强大的戚家军,在历次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清初著名的理学家颜元在游学河南时,特意拜访了名震南北的大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颜说明了习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拳法,拳乃十八般武艺的根基。”少林武僧们同样推崇“拳为诸艺之源”的道理,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武艺之源,如果拳术练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则手足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暴发力强,劲力实足。在此基础上向技击过渡,少林寺为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选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势,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和提高其实战技术,所以,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来源于拳术。若想成为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概括地讲就是“功源于拳,势出于招”。通常练习实战技术是由两人攻防转换,或师傅亲自喂招来逐渐达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谱云:“要想散打会,还得二人喂。从拜师入门到师满出徒,整个过程大约需五、六年时间;倘若学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十年时间”;因此,有人称“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极拳名家陈鑫将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软手、散打、好手、妙手”。
从诸家之说可以看出,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序的学习系统。现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遵循渐进规律
拳谱云:“舍本逐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 吴殳在《手臂录》强调:“……且传一法,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载的学不多”。可见前人对循序渐进的重视。
1.2 强调基本功法
习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 将基本功学习贯穿习武的全过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讲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1.3 注重套路练习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传统上把练套路称为“盘功架”, 讲的是“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通过套路练习,使习武者身法活便 ,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同时也求得内外双修,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4 一切为了实战
传统的习武目标十分明确:练为了战, 使“打练”有机地加以结合,这是战争与实用的需要。《吴越春秋》提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古代与近代的武术家都有“打练”并用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传统的习武程序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诸如入门先站桩三年;太极十年不出门;练功必须面南背北;午夜练功最有效等,这种作法和说法都缺乏科学性。
2 现代习武的基本规律
武术发展到今天,各门派仍保留着优秀的、传统的、实用的练功方法和程序,说明从古延续下来的习武程序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和特点,但毕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科学的,现代的东西必将渗透到传统的习武全过程,使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富于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的介绍,传授的内容和程序为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攻防技术和博斗项目。这是现代共识的习武规律,与传统习武程序相比更加明确具体,但仍未脱离“传统”的框架,前者是后者的母胎。
在打练分途的80年代,武术界分别总结出了套路与散打学习阶段的划分。
2.1 学习套路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进行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和基础套路的学习。此时一般以长拳为基础,要求学会动作,明确动作规格,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刀枪剑棍等器械套路,掌握其动作方法,技法,特点等规律。
第三阶段:学习不同风格的传统拳术和器械套路,同时还要学会有代表性的对练套路以及散打技术。理论传授同步跟进,以扩大知识面和指导技术的提高。
第四阶段: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技术特点,发挥所长,选择项目进行训练提高。
2.2 学习散打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阶段。学习散打的基本动作(步法、拳法、身法、腿法、摔法、跌法等),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单个动作的实效性,借助辅助器械提高击打和承受能力,了解一般的战术原则,明确要害部位的基本防护,为组合技术学习准备条件,培养意志品质。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地学习组合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掌握单招组合的规律。了解训练、距离、着力点的特点。提高组合进攻、防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动作的规格,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战术意识。练习方法采用集体与个别、单人与有条件的交叉进行。
第三阶段: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确立每人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特长,具备1~2种独特的招法。独特招法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它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战对象要多种,研究意外现象的补救措施,鼓励练习者大胆实施预定的策略,使每次实践都紧紧地为独特招法的形成服务。
两种阶段的划分,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分阶段学习,能使习武者有顺序地、渐进地、连贯地、系统掌握基本技术和知识;
②阶段划分明确,任务规定具体,各阶段联系密切;
③重视技术与理论的同步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④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进行学习和训练。
整体看,现代习武规律更加明确细致,层次分明,任务具体,利于操作,科学性明显增强。
3现代武术教学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
3.1 关于武术中的学法问题
实践证明,许多周期性变化的体育项目,一旦掌握了就可以终身受益,而武术学习则不然,这是由“三多”(动作多、方向变化多、每一个动作包括的因素多)所决定的,因此拳谚有“一日不练十日空”,“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的说法。通过我们的观察,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较好的,毕业后并不一定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原因就是忽视学法的教学,一旦忘却了套路就难以恢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其基础套路外,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图和画图的方法,及套路间的变化规律。这些为离校后的自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
3.2 关于套路和散打的加试问题
各体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武术系以来,至今为止已培养学生近万人。据统计,就套路和散打两项而言,学生从小就习武的和半路出家的以及应试的各占1/3。前者有半数是先学套路,后学散打的,基本符合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间出现了正诱导现象;中者完全是套路与散打的分离学习,基本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较为单一,两项兼顾较差,后者就是为了应试,严重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学习的“后劲”明显不足。
3.3 关于套路间的相互联系问题
武术素有:先拳后棍再刀枪的说法。习武也多沿用这种传统的程序,但是这种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实证研究较少,最近有人研究发现:刀术与棍术(0.8206),剑术与棍术(0.7993)、刀术与枪术(0.7862)之间相关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刀、枪、剑、棍四项先学任何一项技术都符合现代习武规律,。目前高级中学已将男子刀术和女子剑术列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教材,棍术却被放弃了。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以致影响到教学和训练工作。
3.4 关于同一技术的教学问题
对于武术专业学生来讲,在全面提高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个人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的教学和训练完全是“一刀切”,“齐步走”,无论是武英级,还是无等级的学生在套路方面一律以学习竞赛项目为主;散打方面一律是踢打摔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效果不甚理想。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对于关节灵活、柔韧性好的学生侧重于通背拳和象形拳及腿法的学习,而对于暴发力好的学生可选择南拳,八极拳,戳脚,翻子及打法的学习,对于速度快的学生最好演练刀棍及摔法等。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对“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解和贯彻。
3.5 关于术科评定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考核加以确认的,目前我们在技评时存在较大问题。一是在武术专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绝对的评分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训练水平、个体差异、等级差异等,常常将一名武英级或一级运动员与无级别的学生用同一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这显然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以致出现一些隐形的消极现象。如起点高的学生不用多练就可以顺利达到标准,自然形成一个高枕无忧型的小群体,而起点低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达到高标准,自然形成一个努力无望型的小群体。久而久之,两种群体都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转化,即放松学业与随波逐流。由于采取的是一种绝对技评方法,学生间缺乏可比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使一部分学生的技术水平下滑,甚至毕业成绩不如入学成绩,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是在普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竞技武术”的规则和方法,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反映:评定标准和方法不明确、自我演练效果与标准不易对号、自学进程难以把握、考试气氛过于压抑。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普修评定中适当降低标准,采用在音乐伴奏下的3~4人小组合演练与师生共同评定的方法。专修评定应采用学分制和相对的评分方法,按入学后的等级分为基础组、巩固组和提高组,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实施浮动管理。
3.6 关于武术教学大纲的修订问题
从武术内容看,建国以后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武术内容做了多次的修订,这里列举四个主要时期的变化情况(表1)。
从表中看,小学阶段以基本功、武术操、动作组合、简短套路为主;初中阶段以拳术为主;高中阶段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内容有别。从整体看,不同年级教材或多或少都有其弹性和选择性。另外,1990年和2000年修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在1978年以前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其内容为:武术基础知识、基本功、基本动青年拳攻防对练或初级长拳(男);初级剑术或简化太极剑(女);简化太极拳或太极剑六段选(医学院使用)。90年代以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高校的武术内容增加了选择性和自主性。
从上述情况看武术教学内容已经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从表1来看作为武术中较为实用的搏击(散打、短兵等)内容几乎没有体现。近年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始终受着国外武技的冲击(如跆拳道、空手道等)。直接造成学生选择武术学习的兴趣下降,根据笔者对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中的500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武术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学生认为通常的武术课通指套路,套路动作复杂,实用性不强是主要原因;②散打虽较为实用但普及不广泛,其影响力不如跆拳道等武技;③武术段位制所实行多年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较好的实施;④武术(散打、套路)缺乏统一的服装来包装。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教武者对武术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对现代习武规律的把握是分不开的,鉴于上述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修订,摒弃教武过程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将是今后武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4 结束语
现代习武规律是对传统习武程序的继承与发展,二者都具有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外向内,由刚而柔,依次渐进的特点,以拳术为基础,展开其他器械及对抗项目的学习。传统的与现代的相比,前者是一种框架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属于递近结构,任务具体,层次分明,我们应当遵循现代习武规律,并以此来判断习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在对实战性要求很高的警察专业,其课程内容安排也多偏向于实战性较强的擒拿、搏击、散打等。武术套路以其独特的民族元素,也成为部分警察院校的课程之一。武术套路从其本源看,最初就是为了攻击与防卫,而形成了不同的招式,为了方便记忆和练习,将不同的招式以一定的顺序串连起来便形成了套路,也就是说,套路的每个动作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这一点在诸多武术套路教材、书籍及文献中得到肯定。如阮纪正在于志钧老师《中国传统武术史》一书中作序,说到“中国传统武术至今仍然保持了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技术’”。[ ]邱丕相教授在《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中也说到“最原始的武术套路的价值功能在于传授、训练和记忆技击动作,可以推知,当时的套路就是一些技击组合的串接。”[ ]但竞技武术的影响对武术套路教学产生的问题也引起学者们高度重视,呼吁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文章也接踵而至。这些文章中普片提到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武术技击内涵教学薄弱、学生学习效果差积极性低等。
对于培养以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带有武装性质的警察专业学生来说,其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警察院校课程的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也指出,应加强实战技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如杨宝强在《察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一文中提到,“目前的警体教学内容体系注重竞技性,缺少实战性”。[ ]而这种单调乏味、缺乏攻防含义的传统竞技武术套路式的教学必然不适合对警察专业的培养需求。为了解决武术套路教学在警察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做以下论述。
一、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武术套路课程在各大院校均有设置,武术教学的普遍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发展,但当下武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高校武术套路普修课程内容多为24式简化太极拳以及初级长拳、剑术、棍术等,套路也基本为初级套路和段位制套路。而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些套路的学习只能“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了。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对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感到不满意,出现这种“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和教学形式的枯燥单一。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多年来我们理论上未能有效地区分开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的差异,实践上也多以武术训练法代替武术教学,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也是“体操化”了的段位制套路、初级套路,以及24式太极拳等。王军等在《浅谈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中也提到,当下武术教学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而武术初级套路、段位制套路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强行的记忆,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
此外,武术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调研和访谈得知,很多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高,在教学过程过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学生感觉“学不到真东西”。据了解,有很多武术教师本身技术就不过关,对武术套路的学习是“半路出家”,甚至只是“接触过”,因获得武术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证,而匆匆走上武术教学岗位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也是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警察专业院校中更加突显
警察专业院校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比其他普通院校更高,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如广西警察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提到,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警务实战技能和战术能力”,可见实战能力对警察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学内容偏重于实战,如,缉捕擒拿、防卫与控制技术、警械与武器使用技术等等,散打、武术套路等也多有开展。学生长期与实战教学接触,学生的实战意识会相应的得到提升,性格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更显开朗。
因为警察专业学生的这些特质,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反应就更大了。例如,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或认为教师没有真才实学,或不理解学习的意义,或感觉“没意思”、“无聊”等等。在对警察专业武术教师的访谈中,都会提到学生有试探教师实战水平的现象,学生会经常提出“这招有什么用”的问题,有些活跃的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要与教师切磋武艺,笔者在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与其他很多专业的武术课有很大的不同,挑战性更大,于是怎样让学生敬服自己,在课堂上服从指挥,就成了警察专业相关课程教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对于武术套路课程,现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然难以使课程达到理想效果,怎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让学生愿意学、能学好、学能用,这就是警察专业武术套路课改革的目的。
三、警察专业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选择具有实战性,学生易于接受的武术套路
虽然批判现代武术套路“体操化”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花架子”的武术套路教学任然是主流。为了能真正体现传统武术攻防含义的魅力,让警察专业学生――这些具有实战意识、性格活跃的学生,有兴趣、有意义地学习武术套路,首先应该让武术套路的内容贴近攻防技击,展现出套路的劲力和实战应用,尽量避免一味地追求动作高、难、美、新。
通过教学实验,在套路的选择和编排上,选择流传广泛的、招法明显的传统拳种,选取实用且易学的组合动作进行串连。套路两段为佳,因为普修课不同于专修课,课时相对较少,可供学生习练的时间并不多,若套路动作过多,学生从始至终都是π露作肤浅的学习,最终为了考试而强行记忆,“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了”,如此,教和学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套路不易长,以便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套路,还能对动作的招法和劲力进行较深入的体会。因此,选择招法明显的传统拳种动作,串连为实用、简短的套路,更适合警察专业的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的应为学生对基本功和“劲力”的掌握
警察专业的学生以学习警务技能为主,武术套路的学习可为警务技能学习的辅助。武术套路对身体的协调性以及领悟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通过练习武术套路,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更能提升对动作的学习,甚至对其他事物学习的领悟能力,这一点,很多研究都有论述。武术套路运动员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其他技能,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这也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可见,警察专业的学生若能较好的习练武术套路,对其擒拿格斗、缉捕技能、枪械等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武术套路的学习重在对武术基本功的掌握。
武术套路普修课由于课时的局限,想要在武术套路普修课内将某一套路练成较高水平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将武术套路课的内容与警务技能相关课程有所接续,更利于加深练习和相互促进。擒拿格斗、缉捕技能等对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等也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武术套路课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柔韧性的练习,确保每节课都有压腿、踢腿等基本功的练习;“劲力”也是武术套路的重要内容,邱丕相老师认为:“劲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力,它更强调人体对自身各方面力的控制和把握程度”,“对攻防技击而言套路最主要的作用是获得劲力”[6]。因此,不仅要对一套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和体会,还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招式与招式之间的连贯、转换,强调动作的节奏感和发力点,做到“式式相承”、“周身合一”。
(三)教师应加强队列队形训练的技能
武术教师在进入警察专业院校后,应加强队列队形训练技能的学习。针对普通的武术教学较难让警察专业学生敬服这一现象,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能掌握基本的警务技能,特别是队列训练的武术教师能有效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警察专业的武术课。
警察专业学生长期接受警务化管理和警务技能训练,对军事队列指挥能迅速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应尽快掌握队列指挥技能,以求指挥正确得当,口令洪亮、准确、清晰,并且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地思想工作,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在此基础上,教师能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体能训练、擒拿缉捕训练等其他警务技能的训练内容,则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加让学生信服,也利于加强和警察专业学生的沟通。为此,教师自身应建立警务技能学习意识,主动进行学习,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对教师进行警务技能培训,或提供校外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让教师真正适应、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阮纪正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
[2]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0:66-68.
0 引言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弘扬我国的民族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武术教学效果虽然不如少林寺从小习武将武术发扬光大,但能提升武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加强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高校学生学习武术还能起到一定的防身健体的作用,对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武术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百利而无害。然而,武术教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效果来看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高校武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着重研究这些问题及原因对策,为高校武术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尽绵薄之力。
1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队伍素质不够强大,专业水平也不高。那些高素质的专业武术教师人才大多分布在体育院校或武术院校当中,他们重视培养竞赛型学生,为自己和学生创造荣誉而教。普通高等院校的武术老师虽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但仅限于掌握武术的动作要领,对武术的内涵、理论方面的了解并没有深度,因此他们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动作练习而忽视理论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不足。一方面,武术教学大多在露天场地或室内进行动作传授,很少有学校会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设置专门的教室。那些在露天场地开展教学的学生和老师,遇到雨天时往往直接取消当天课程,这大大地影响武术的课时进度。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专门的教室用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用单一的口头传授和单纯的动作示范。对于比较难学的动作,没有多媒体的全方位讲解,学生很难学会。再加上老师的耐心和体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次地为学生展示高难度的动作。
2 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选用教材欠缺考虑
高校武术的教学并不像专业习武之人所学的那样系统,学生学习武术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基础。因此,学生对于武术除了在电视电影屏幕上见识过,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样的前提下,教材对学生的辅助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体育老师的示范指导,学生就只能靠教材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包含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近年来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武术教材多是以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汇编的初级太极拳、三路长拳、棍术、剑术为主要教学内容[1]。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动作缺乏一定的连贯性[2],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在没有老师示范的前提下自行学习,更不用说练习和掌握了。这样教材的选用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课时受限导致内容压缩
除了专业的武术学校,普通高等院校对体育并不重视,更不用数武术。因此,对武术课时的安排非常苛刻。由于武术本身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一时半会儿根本学不到内涵和精髓,再加上课时的压缩,很多老师在武术教学中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老师对所拟定的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教。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泛而学不如不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因为武术教学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能学到连贯的动作,养身健体已十分勉强,更不用说防身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老师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教学,学生为了期末成绩,敷衍了事。
2.3 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沟通
武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所教的方法强加练习掌握要领,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多教几套动作,特别是防身类的武术。结果是学生急着学会草草练习,或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过于自信,一个动作重复几遍就以为自己学会了;老师急着学生一时半会儿学不会,不敢轻易结束上一个动作进而开始下一个动作的教学。最后,老师觉得学生没有什么好教的,随便教几个动作;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不愿意多教几个动作,总是重复一个动作没意思。这又降低了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
3 解决高校教学问题的策略
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策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武术的教学不单纯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理论知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具有与实际操作同日而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将每一套动作的来龙去脉都讲给学生听的话,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还增加高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加大学校对武术教学的投入[3]。特别是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要想完整地给学生上好理论课和实践课,就要有专门的武术教室,而不是随地露天教学。在配备专门的教室的基础上,施以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不仅能方便学生观看全方位的动作讲解,还能使老师更轻松,经更多的经理放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上。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做到与时俱进,使教材符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武术的要领。
4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过程中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很多问题、原因和对策都跟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关,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高校武术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提高学生兴趣是改善武术教学现状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