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5 10:0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

篇1

一、分解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解教学法是在做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时,为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与细节,更好地掌握动作的完整性而采取的方法,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过程按逻辑分解为若干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目标与要求。其内容应包括武术基本功、动作元素、单式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的节与段、整个套路以及评估的要求,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整个过程应严密、有序。该模式在传授武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贯穿讲解、示范、教法、术语、观察分析、纠正动作错误等技能技巧,具有融“五会”(即会分析、会编写、会教学、会观察、会纠错)于一体的特点,使分解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优越性。

二、分解教学实施法则

1.单式动作施教。对结构、方向和路线复杂、繁难的动作,含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富于顿挫性的动作,都可根据分解教学法的原理来进行分解。

(1)分上下肢两部分施教。如《简化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云手”等动作,可分下肢步法、上肢手法两部分。

(2)按动作结构分几个技术环节施教。如《初级长拳》(第三路)第二段中的“抡臂踢腿马步盘肘”,可分抡臂转身、正踢腿、马步盘肘三个环节。

(3)含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的施教。这类动作可按攻防因素的多少来划分,如《三路长拳》第三段中的“弓步劈拳”,可划分为收腿闪躲为防,上步搂手为拿,上步劈拳为攻三个环节。

(4)富于顿挫性动作的施教。顿挫性的动作具有一定的特征,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剖析。特征之一:在一个动作里含有轻重之分的特征,则可按轻重对比因素划分细节进行教学。特征之二:在一个动作里含突然改变方向的特征,此类动作可按突然变向的部分划分细节进行教学。特征之三: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拿和击打的特征。

(5)对结构特殊的动作的教学。如跳跃、翻腾等动作,可采用“诱导递进法”。如“腾空飞脚”可通过正拍脚、提膝纵跳、腾空单踢、单响腾空飞脚等诱导性练习。“诱导递进法”是帮助学生获得技能迁移的积极效应,故能加速难度动作的教学进程。

2.套路分节施教。在掌握单式动作的基础上传授构成套路的小节。所谓套路小节是按套路动作的演练顺序把几个连接在一起的动作划分为一个小节来教。划分套路小节要遵循分解教学法的分解原理和武术套路编排原则以及武术的攻防特点。

(1)几个结构简单或相近的动作。如《初级剑术》第一段中“弓步直刺、回身后劈、弓步平抹、弓步撩剑”4个动作,结构简单且相似,均为一步一动,故可划分成一个小节。

(2)不能断劲的动作。上一动作所产生的力量是下一动作起动的源泉,即不能断劲的动作。如《初级棍术》第一段中“翻身抡劈棍、马步平抡棍、跳步半抡劈棍”可为一个小节。

(3)几个连续进攻性的动作。如《初级棍术》第二段中“单手抡劈棍、提膝把劈棍、弓步抡劈棍”三个动作均为连续进攻的性的棍法,可划分为一个小节。

(4)顺势可接的动作可为一个小节。如《三路长拳》第二段中“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

3.套路分段教学。分段教学是以套路的段落为教学单元,完成若干单元即可教完整个套路。套路中的段落一般都有“动”有“节”,并根据“繁难动作分动教,简易动作分节学”进行传授,在完成了“动”与“节”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段施教,只需将“动”与“节”的教学按套路顺序串连起来即可。

4.整套施教。主要传授节奏处理,精神气力功的表现方法,以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境界。

三、分解教学实施条件

1.少讲、精讲。武术课堂讲解应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尽可能将动作的方法、规格、要领归纳成易懂、易记的几个字或几句话,多采用单字化、形象化、口诀化、术语化的讲解。如:“腾空飞脚”,可采用单字化讲解,把蹬地起跳、摆腿提腰,击拍的过程归纳为“蹬、摆、提、拍”四个字。

2.多示范。武术运动直观性很强,故自古以来,就强调“面授身传”和“言传不如身教”的教学方法。武术示范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形式和要求,一般可分为建立动作概念示范、模仿动作示范、领做示范、提示性示范、纠错示范。每种形式的示范都应考虑适当的示范位置和示范面,力求达到最大的感知效果。

3.多观察。通过示范,观察动作形象、结构和用力的特点,对比动作,判断正误。为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武术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在观察中对照自己的动作。

4.多引导。在学习重点或难点动作时,多采用诱导或辅助练习,讲解时多采用由浅入深的分级讲解法,提问采用梯度法。

5.多思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能力是提高多种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因此,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其方法有:课堂提问、动作正误对比分析、创编准备操,甚至创编简易的套路等。

四、分解教学模式的制定

在武术套路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根据套路的类型、结构以及特点,制定出分解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1.分段。武术套路的结构一般是由“段”组成,往返连结,再加上“起势”与“收势”三个部分所组成,通常单段往左演练,双段往右返回演练,根据套路的动作布局及动作特点对整个套路进行分段。

(1)初级套路。每段的动作、数量一般都相等,运动路线也几乎都是直线。往返进行,可在运动路线方向改变的连结点进行分段。

(2)规定套路。一般都已经规定了几段,并已分段。

(3)自选套路。每段的动作数量不一定相等,因为有助跑翻腾、跳跃等动作,运动路线也常有走曲线和弧线,因此在分段时就必须慎重考虑,对套路反复实践,照顾全面,检查各段之间的衔接,以及与节奏的分配是否合理。

2.分节。根据套路分节施教的原理将每段分解成若干个小节。

3.分单式动作。对节中的高、难、新或复杂的动作,作为重点或难点给以提出,再根据单式动作的分解原理进行分解。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范畴,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认识和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分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实施“分解教学法”,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阅读资料,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编制出合理的分解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领悟和掌握武术套路动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86-03

Abstract:By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xpert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basic program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considered that, modern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program. Nevertheless, moder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could not grasp its real value, or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systemless. Only standing on this layer, the paper has made a thorough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martial arts teaching.

Key words: tradition; modern; martial arts study; program; regular pattern; teaching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组织或自发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选择武术作为锻炼内容的人数有增无减。据统计:目前习武人口多达6500万,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武术馆超过12000所,常年坚持习武的学员近千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运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习武群体,除了加强系统的管理、严格的教学和训练外,更重要的是遵循一条合理的、正确的、适合习武对象实际的学习程序和规律,为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传统习武的基本程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之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习武程序。在武术流派尚未形成的各个朝代,基本采用拳勇与力量并重,器械操练在后的程序。如秦时强调“习手足,便器械”。“习手足”本意有两个:一是活动手脚,即为基本功,二是演练徒手套子。同时提倡“勇力过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说法。实际这与后来拳谚中所说的“练拳先站桩,大鼎添力量”、“练武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脉相承的,同前面相比更加条理化,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与练武的相互关系。明代以后,随着门派的分立,习武程序更加明确,何良臣在《阵记・技用》中率先提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分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捷要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勾嫌、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练拳的基础作用。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训练出了强大的戚家军,在历次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清初著名的理学家颜元在游学河南时,特意拜访了名震南北的大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颜说明了习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拳法,拳乃十八般武艺的根基。”少林武僧们同样推崇“拳为诸艺之源”的道理,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武艺之源,如果拳术练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则手足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暴发力强,劲力实足。在此基础上向技击过渡,少林寺为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选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势,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和提高其实战技术,所以,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来源于拳术。若想成为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概括地讲就是“功源于拳,势出于招”。通常练习实战技术是由两人攻防转换,或师傅亲自喂招来逐渐达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谱云:“要想散打会,还得二人喂。从拜师入门到师满出徒,整个过程大约需五、六年时间;倘若学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十年时间”;因此,有人称“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极拳名家陈鑫将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软手、散打、好手、妙手”。

从诸家之说可以看出,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序的学习系统。现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遵循渐进规律

拳谱云:“舍本逐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 吴殳在《手臂录》强调:“……且传一法,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载的学不多”。可见前人对循序渐进的重视。

1.2 强调基本功法

习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 将基本功学习贯穿习武的全过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讲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1.3 注重套路练习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传统上把练套路称为“盘功架”, 讲的是“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通过套路练习,使习武者身法活便 ,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同时也求得内外双修,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4 一切为了实战

传统的习武目标十分明确:练为了战, 使“打练”有机地加以结合,这是战争与实用的需要。《吴越春秋》提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古代与近代的武术家都有“打练”并用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传统的习武程序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诸如入门先站桩三年;太极十年不出门;练功必须面南背北;午夜练功最有效等,这种作法和说法都缺乏科学性。

2 现代习武的基本规律

武术发展到今天,各门派仍保留着优秀的、传统的、实用的练功方法和程序,说明从古延续下来的习武程序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和特点,但毕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科学的,现代的东西必将渗透到传统的习武全过程,使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富于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的介绍,传授的内容和程序为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攻防技术和博斗项目。这是现代共识的习武规律,与传统习武程序相比更加明确具体,但仍未脱离“传统”的框架,前者是后者的母胎。

在打练分途的80年代,武术界分别总结出了套路与散打学习阶段的划分。

2.1 学习套路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进行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和基础套路的学习。此时一般以长拳为基础,要求学会动作,明确动作规格,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刀枪剑棍等器械套路,掌握其动作方法,技法,特点等规律。

第三阶段:学习不同风格的传统拳术和器械套路,同时还要学会有代表性的对练套路以及散打技术。理论传授同步跟进,以扩大知识面和指导技术的提高。

第四阶段: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技术特点,发挥所长,选择项目进行训练提高。

2.2 学习散打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阶段。学习散打的基本动作(步法、拳法、身法、腿法、摔法、跌法等),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单个动作的实效性,借助辅助器械提高击打和承受能力,了解一般的战术原则,明确要害部位的基本防护,为组合技术学习准备条件,培养意志品质。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地学习组合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掌握单招组合的规律。了解训练、距离、着力点的特点。提高组合进攻、防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动作的规格,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战术意识。练习方法采用集体与个别、单人与有条件的交叉进行。

第三阶段: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确立每人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特长,具备1~2种独特的招法。独特招法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它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战对象要多种,研究意外现象的补救措施,鼓励练习者大胆实施预定的策略,使每次实践都紧紧地为独特招法的形成服务。

两种阶段的划分,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分阶段学习,能使习武者有顺序地、渐进地、连贯地、系统掌握基本技术和知识;

②阶段划分明确,任务规定具体,各阶段联系密切;

③重视技术与理论的同步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④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进行学习和训练。

整体看,现代习武规律更加明确细致,层次分明,任务具体,利于操作,科学性明显增强。

3现代武术教学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

3.1 关于武术中的学法问题

实践证明,许多周期性变化的体育项目,一旦掌握了就可以终身受益,而武术学习则不然,这是由“三多”(动作多、方向变化多、每一个动作包括的因素多)所决定的,因此拳谚有“一日不练十日空”,“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的说法。通过我们的观察,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较好的,毕业后并不一定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原因就是忽视学法的教学,一旦忘却了套路就难以恢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其基础套路外,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图和画图的方法,及套路间的变化规律。这些为离校后的自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

3.2 关于套路和散打的加试问题

各体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武术系以来,至今为止已培养学生近万人。据统计,就套路和散打两项而言,学生从小就习武的和半路出家的以及应试的各占1/3。前者有半数是先学套路,后学散打的,基本符合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间出现了正诱导现象;中者完全是套路与散打的分离学习,基本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较为单一,两项兼顾较差,后者就是为了应试,严重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学习的“后劲”明显不足。

3.3 关于套路间的相互联系问题

武术素有:先拳后棍再刀枪的说法。习武也多沿用这种传统的程序,但是这种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实证研究较少,最近有人研究发现:刀术与棍术(0.8206),剑术与棍术(0.7993)、刀术与枪术(0.7862)之间相关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刀、枪、剑、棍四项先学任何一项技术都符合现代习武规律,。目前高级中学已将男子刀术和女子剑术列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教材,棍术却被放弃了。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以致影响到教学和训练工作。

3.4 关于同一技术的教学问题

对于武术专业学生来讲,在全面提高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个人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的教学和训练完全是“一刀切”,“齐步走”,无论是武英级,还是无等级的学生在套路方面一律以学习竞赛项目为主;散打方面一律是踢打摔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效果不甚理想。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对于关节灵活、柔韧性好的学生侧重于通背拳和象形拳及腿法的学习,而对于暴发力好的学生可选择南拳,八极拳,戳脚,翻子及打法的学习,对于速度快的学生最好演练刀棍及摔法等。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对“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解和贯彻。

3.5 关于术科评定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考核加以确认的,目前我们在技评时存在较大问题。一是在武术专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绝对的评分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训练水平、个体差异、等级差异等,常常将一名武英级或一级运动员与无级别的学生用同一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这显然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以致出现一些隐形的消极现象。如起点高的学生不用多练就可以顺利达到标准,自然形成一个高枕无忧型的小群体,而起点低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达到高标准,自然形成一个努力无望型的小群体。久而久之,两种群体都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转化,即放松学业与随波逐流。由于采取的是一种绝对技评方法,学生间缺乏可比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使一部分学生的技术水平下滑,甚至毕业成绩不如入学成绩,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是在普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竞技武术”的规则和方法,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反映:评定标准和方法不明确、自我演练效果与标准不易对号、自学进程难以把握、考试气氛过于压抑。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普修评定中适当降低标准,采用在音乐伴奏下的3~4人小组合演练与师生共同评定的方法。专修评定应采用学分制和相对的评分方法,按入学后的等级分为基础组、巩固组和提高组,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实施浮动管理。

3.6 关于武术教学大纲的修订问题

从武术内容看,建国以后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武术内容做了多次的修订,这里列举四个主要时期的变化情况(表1)。

从表中看,小学阶段以基本功、武术操、动作组合、简短套路为主;初中阶段以拳术为主;高中阶段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内容有别。从整体看,不同年级教材或多或少都有其弹性和选择性。另外,1990年和2000年修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在1978年以前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其内容为:武术基础知识、基本功、基本动青年拳攻防对练或初级长拳(男);初级剑术或简化太极剑(女);简化太极拳或太极剑六段选(医学院使用)。90年代以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高校的武术内容增加了选择性和自主性。

从上述情况看武术教学内容已经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从表1来看作为武术中较为实用的搏击(散打、短兵等)内容几乎没有体现。近年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始终受着国外武技的冲击(如跆拳道、空手道等)。直接造成学生选择武术学习的兴趣下降,根据笔者对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中的500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武术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学生认为通常的武术课通指套路,套路动作复杂,实用性不强是主要原因;②散打虽较为实用但普及不广泛,其影响力不如跆拳道等武技;③武术段位制所实行多年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较好的实施;④武术(散打、套路)缺乏统一的服装来包装。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教武者对武术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对现代习武规律的把握是分不开的,鉴于上述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修订,摒弃教武过程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将是今后武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4 结束语

现代习武规律是对传统习武程序的继承与发展,二者都具有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外向内,由刚而柔,依次渐进的特点,以拳术为基础,展开其他器械及对抗项目的学习。传统的与现代的相比,前者是一种框架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属于递近结构,任务具体,层次分明,我们应当遵循现代习武规律,并以此来判断习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3

在对实战性要求很高的警察专业,其课程内容安排也多偏向于实战性较强的擒拿、搏击、散打等。武术套路以其独特的民族元素,也成为部分警察院校的课程之一。武术套路从其本源看,最初就是为了攻击与防卫,而形成了不同的招式,为了方便记忆和练习,将不同的招式以一定的顺序串连起来便形成了套路,也就是说,套路的每个动作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这一点在诸多武术套路教材、书籍及文献中得到肯定。如阮纪正在于志钧老师《中国传统武术史》一书中作序,说到“中国传统武术至今仍然保持了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技术’”。[ ]邱丕相教授在《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中也说到“最原始的武术套路的价值功能在于传授、训练和记忆技击动作,可以推知,当时的套路就是一些技击组合的串接。”[ ]但竞技武术的影响对武术套路教学产生的问题也引起学者们高度重视,呼吁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文章也接踵而至。这些文章中普片提到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武术技击内涵教学薄弱、学生学习效果差积极性低等。

对于培养以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带有武装性质的警察专业学生来说,其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警察院校课程的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也指出,应加强实战技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如杨宝强在《察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一文中提到,“目前的警体教学内容体系注重竞技性,缺少实战性”。[ ]而这种单调乏味、缺乏攻防含义的传统竞技武术套路式的教学必然不适合对警察专业的培养需求。为了解决武术套路教学在警察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做以下论述。

一、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武术套路课程在各大院校均有设置,武术教学的普遍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发展,但当下武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高校武术套路普修课程内容多为24式简化太极拳以及初级长拳、剑术、棍术等,套路也基本为初级套路和段位制套路。而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些套路的学习只能“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了。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对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感到不满意,出现这种“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和教学形式的枯燥单一。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多年来我们理论上未能有效地区分开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的差异,实践上也多以武术训练法代替武术教学,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也是“体操化”了的段位制套路、初级套路,以及24式太极拳等。王军等在《浅谈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中也提到,当下武术教学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而武术初级套路、段位制套路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强行的记忆,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

此外,武术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调研和访谈得知,很多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高,在教学过程过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学生感觉“学不到真东西”。据了解,有很多武术教师本身技术就不过关,对武术套路的学习是“半路出家”,甚至只是“接触过”,因获得武术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证,而匆匆走上武术教学岗位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也是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警察专业院校中更加突显

警察专业院校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比其他普通院校更高,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如广西警察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提到,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警务实战技能和战术能力”,可见实战能力对警察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学内容偏重于实战,如,缉捕擒拿、防卫与控制技术、警械与武器使用技术等等,散打、武术套路等也多有开展。学生长期与实战教学接触,学生的实战意识会相应的得到提升,性格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更显开朗。

因为警察专业学生的这些特质,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反应就更大了。例如,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或认为教师没有真才实学,或不理解学习的意义,或感觉“没意思”、“无聊”等等。在对警察专业武术教师的访谈中,都会提到学生有试探教师实战水平的现象,学生会经常提出“这招有什么用”的问题,有些活跃的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要与教师切磋武艺,笔者在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与其他很多专业的武术课有很大的不同,挑战性更大,于是怎样让学生敬服自己,在课堂上服从指挥,就成了警察专业相关课程教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对于武术套路课程,现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然难以使课程达到理想效果,怎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让学生愿意学、能学好、学能用,这就是警察专业武术套路课改革的目的。

三、警察专业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选择具有实战性,学生易于接受的武术套路

虽然批判现代武术套路“体操化”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花架子”的武术套路教学任然是主流。为了能真正体现传统武术攻防含义的魅力,让警察专业学生――这些具有实战意识、性格活跃的学生,有兴趣、有意义地学习武术套路,首先应该让武术套路的内容贴近攻防技击,展现出套路的劲力和实战应用,尽量避免一味地追求动作高、难、美、新。

通过教学实验,在套路的选择和编排上,选择流传广泛的、招法明显的传统拳种,选取实用且易学的组合动作进行串连。套路两段为佳,因为普修课不同于专修课,课时相对较少,可供学生习练的时间并不多,若套路动作过多,学生从始至终都是π露作肤浅的学习,最终为了考试而强行记忆,“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了”,如此,教和学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套路不易长,以便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套路,还能对动作的招法和劲力进行较深入的体会。因此,选择招法明显的传统拳种动作,串连为实用、简短的套路,更适合警察专业的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的应为学生对基本功和“劲力”的掌握

警察专业的学生以学习警务技能为主,武术套路的学习可为警务技能学习的辅助。武术套路对身体的协调性以及领悟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通过练习武术套路,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更能提升对动作的学习,甚至对其他事物学习的领悟能力,这一点,很多研究都有论述。武术套路运动员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其他技能,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这也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可见,警察专业的学生若能较好的习练武术套路,对其擒拿格斗、缉捕技能、枪械等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武术套路的学习重在对武术基本功的掌握。

武术套路普修课由于课时的局限,想要在武术套路普修课内将某一套路练成较高水平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将武术套路课的内容与警务技能相关课程有所接续,更利于加深练习和相互促进。擒拿格斗、缉捕技能等对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等也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武术套路课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柔韧性的练习,确保每节课都有压腿、踢腿等基本功的练习;“劲力”也是武术套路的重要内容,邱丕相老师认为:“劲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力,它更强调人体对自身各方面力的控制和把握程度”,“对攻防技击而言套路最主要的作用是获得劲力”[6]。因此,不仅要对一套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和体会,还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招式与招式之间的连贯、转换,强调动作的节奏感和发力点,做到“式式相承”、“周身合一”。

(三)教师应加强队列队形训练的技能

武术教师在进入警察专业院校后,应加强队列队形训练技能的学习。针对普通的武术教学较难让警察专业学生敬服这一现象,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能掌握基本的警务技能,特别是队列训练的武术教师能有效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警察专业的武术课。

警察专业学生长期接受警务化管理和警务技能训练,对军事队列指挥能迅速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应尽快掌握队列指挥技能,以求指挥正确得当,口令洪亮、准确、清晰,并且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地思想工作,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在此基础上,教师能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体能训练、擒拿缉捕训练等其他警务技能的训练内容,则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加让学生信服,也利于加强和警察专业学生的沟通。为此,教师自身应建立警务技能学习意识,主动进行学习,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对教师进行警务技能培训,或提供校外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让教师真正适应、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阮纪正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

[2]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0:66-68.

篇4

0 引言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弘扬我国的民族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武术教学效果虽然不如少林寺从小习武将武术发扬光大,但能提升武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加强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高校学生学习武术还能起到一定的防身健体的作用,对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武术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百利而无害。然而,武术教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效果来看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高校武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着重研究这些问题及原因对策,为高校武术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尽绵薄之力。

1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队伍素质不够强大,专业水平也不高。那些高素质的专业武术教师人才大多分布在体育院校或武术院校当中,他们重视培养竞赛型学生,为自己和学生创造荣誉而教。普通高等院校的武术老师虽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但仅限于掌握武术的动作要领,对武术的内涵、理论方面的了解并没有深度,因此他们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动作练习而忽视理论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不足。一方面,武术教学大多在露天场地或室内进行动作传授,很少有学校会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设置专门的教室。那些在露天场地开展教学的学生和老师,遇到雨天时往往直接取消当天课程,这大大地影响武术的课时进度。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专门的教室用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用单一的口头传授和单纯的动作示范。对于比较难学的动作,没有多媒体的全方位讲解,学生很难学会。再加上老师的耐心和体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次地为学生展示高难度的动作。

2 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选用教材欠缺考虑

高校武术的教学并不像专业习武之人所学的那样系统,学生学习武术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基础。因此,学生对于武术除了在电视电影屏幕上见识过,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样的前提下,教材对学生的辅助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体育老师的示范指导,学生就只能靠教材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包含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近年来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武术教材多是以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汇编的初级太极拳、三路长拳、棍术、剑术为主要教学内容[1]。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动作缺乏一定的连贯性[2],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在没有老师示范的前提下自行学习,更不用说练习和掌握了。这样教材的选用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课时受限导致内容压缩

除了专业的武术学校,普通高等院校对体育并不重视,更不用数武术。因此,对武术课时的安排非常苛刻。由于武术本身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一时半会儿根本学不到内涵和精髓,再加上课时的压缩,很多老师在武术教学中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老师对所拟定的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教。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泛而学不如不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因为武术教学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能学到连贯的动作,养身健体已十分勉强,更不用说防身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老师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教学,学生为了期末成绩,敷衍了事。

2.3 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沟通

武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所教的方法强加练习掌握要领,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多教几套动作,特别是防身类的武术。结果是学生急着学会草草练习,或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过于自信,一个动作重复几遍就以为自己学会了;老师急着学生一时半会儿学不会,不敢轻易结束上一个动作进而开始下一个动作的教学。最后,老师觉得学生没有什么好教的,随便教几个动作;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不愿意多教几个动作,总是重复一个动作没意思。这又降低了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

3 解决高校教学问题的策略

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策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武术的教学不单纯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理论知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具有与实际操作同日而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将每一套动作的来龙去脉都讲给学生听的话,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还增加高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加大学校对武术教学的投入[3]。特别是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要想完整地给学生上好理论课和实践课,就要有专门的武术教室,而不是随地露天教学。在配备专门的教室的基础上,施以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不仅能方便学生观看全方位的动作讲解,还能使老师更轻松,经更多的经理放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上。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做到与时俱进,使教材符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武术的要领。

4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过程中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很多问题、原因和对策都跟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关,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高校武术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提高学生兴趣是改善武术教学现状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113-06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一直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但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及武术运动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推行,社会对武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而现有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遵循原有的社会需求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其与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并为提高沈体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专家和教师及从沈体体教07、08、09级中随机抽取的30个班级共95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搜集有关高等院校武术普修教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期刊,对指导性文件、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及学生问卷系数分别为0.785、0.792,说明信度很好。运用结构效度对问卷效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后得出两份问卷各因子的成分均比较理想,问卷结构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框架,结构效度可以接受。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及电话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等八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多位专家,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诸多问题,听取他们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研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时代背景

2.1.1 武术运动走进中小学

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开了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新步伐。因此,为迎合当下中小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培养的角度讲,武术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

1.2 我国体育运动正在从精英体育转向大众体育

200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8月8日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国家对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全民健身潮的涌动,也是活力中国、魅力中国、和谐中国的一个美好缩影。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为“全民健身”的理念提供很好的支持,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从大众普及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为提高国民素质输出更多优秀武术教育人才。

2.1.3 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为目前学校体育推进的重点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现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由国家三部委共同发起的一项惠及2.7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 此项活动从2007年发起至今,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为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所以,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需要顺应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走出校园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尽快的进入角色,为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1.4 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该类课程情况概述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课程中理论部分6学时,除没有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外,其他内容和沈阳体育学院一样。技术部分86学时包括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综合查拳、24式太极拳。实践部分36学时,与技术学时的比例接近为1:2,说明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样,山东体育学院也将武术操、24式太极拳引入课堂,加上三路长拳和少年拳总共32学时,理论部分4学时,主要学习武术运动概述。武汉体育学院技术部分有24式太极拳、二段段位制套路,共48学时,理论部分包括武术运动概述和武术教学方法。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失。而考试采用通级赛的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都体育学院该门课程技术内容主要是初级拳、对练拳和对练棍。天津体育学院共安排18周的课程,每周2节共72学时,其中理论3节、技术15节,两者的学时比例与我校接近(见表1)。

2.2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状分析

2.2.1 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程学时由过去的80调整到64,授课时间设置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教学内容由技术、理论及实践三个部分构成(见表1)。

2.2.2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

2.2.2.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此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部分内容过多、过难,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量大,需将理论与实践部分压缩,方能完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以技术部分为主的情况。另外,教师对考评标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问题是以套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为主要考量依据的考评办法,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体教学生而言过于严格,导致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化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2 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武术课课时少,所学动作难、繁、杂,不易掌握;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没有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等问题。因此,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武术必修课,如何通过优化设置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2.2.2.3 学生最喜欢的技术、理论内容调查分析

由表2可知,学生对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同时,调查发现学生对理论内容的选择情况,也同样体现了这两方面需求。说明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倾向于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的对抗性项目,而且也体现了学生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的愿望。

2.3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存问题分析

2.3.1 “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武术功底较差且参差不齐。要在44学时内按照规格要求熟练掌握三套动作确实不易,而且技术考评采用的又是期末集中考核的办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消化不良”、“破罐破摔”等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不得不牺牲理论部分教学时数,以巩固提高学生的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

2.3.2 “重规格、轻兴趣”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竞技武术对于规格的要求一贯较高,作为从武术中剥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失去武术特有的魅力,但其对武术教学、训练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当前沈体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以初级套路为主,教学过程对动作规格的高要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导、技评的核心。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对及格率、优秀率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成绩,致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3.3 “重技术,轻能力”现象加剧

依据沈体体教专业2009年最新修订的培养目标,应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武术套路必修课须突出对学生教学及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这点在现行大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见表1),教学内容中技术部分总学时占68.8%,而能力培养部分仅占12.5%,说明教学内容在时数分配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倚。

2.3.4 武术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

现行大纲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全为套路运动形式,缺少技击对抗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技击性不强是降低学生习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们想通过武术学习,使自己不仅掌握一些健身方法,而且还要掌握防身自卫的能力,达到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武术的深层次认知,武术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将技击、健身等功能融入武术教学当中。

2.3.5 地方传统武术特色不够突出

沈体以套路形式为主导的教学一直缺乏对地方传统武术项目的引入。适当引入具有较强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可使学生能够从武术技击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武术运动的魅力所在,又能进一步加深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结合。

2.4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改革设想

在调查同类一些高校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初步拟定出了各项教学内容指标。将教学内容的每一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专家、教师,让他们对其中所包含的各项子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评价。再根据重要程度的强弱依次进行赋值,最后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得的权重值。对得出的权重值进行分析、取舍,并结合专家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更优化的课程内容框架。

2.4.1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各指标内容的优化选择过程

2.4.1.1 技术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权重值大于0.05的技术指标7项,除武术基本动作、简化太极拳2项原有内容外,另有5项技术指标也受专家及任课教师的认同。原有的技术部分教学主要是技术动作传授,而最具魅力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击价值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倦怠、厌学等不良情绪。实用防身术凸显武术的技击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实用防身术引入课堂是为了增强教学实用价值。同时,为了体现中国武术作为搏击术的实质,将技击防身类项目引入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的引入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考评紧密结合;武术健身操具有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或结束部分的内容,不仅可以代替传统的活动方式,也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思想。武术健身操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政策的落实;将辽宁地方传统武术项目引入教学,不仅增强传统武术教育的规范性,也是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的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辽宁省查拳和八极拳实用性强,开展广泛,适合引入。权重值位列第七的健身气功虽说是新型的健身形式,但因其具有内容丰富,简便易学、健身效果突出等特点,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迎合了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凸显武术的健身功效。除此,专家建议将24式太极拳简化为8式太极拳。

套路类的整合是新时期武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学思想应由一贯竞技套路的规范化向传统套路的实用化转变。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传统武术应选编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组合,借以改变武术在学生心中枯燥、无用、遥不可及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缓教与学的双重畏难情绪。

相比而言,自编长兵套路与短兵的权重值较低,由于其在教学中受场地、器械不足、危险性大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效果不理想,本着实用的角度出发,专家、教师给予的评价较低(见表3)。

2.4.1.2 理论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从表4可见,除原有的四项教学内容外,权重值大于0.05的指标还有武术健身原理。武术健身理论可填补学生武术健身相关知识的空白,还为今后武术健身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次领悟武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运动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理论部分整合的关键是既要从优化后的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加入与时展相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武术理论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基于上述两点建议,将权重值小于0.05但作为太极拳、地方传统拳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拳术基本技法加入到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可有效保证拳术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形式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如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在理论课中集中讲授,可以穿插在技术教学课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创编原理与方法及国外技击术介绍这2项指标权重值偏低,所以,在优化设置时不予考虑。

2.4.1.3 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沈体面对教师需求趋于饱和、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出了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的新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锻炼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初步体验和收获。武术教学能力可通过带领准备及放松活动、撰写指定教学部分教案、教授新动作、自评互评环节等途径来实现;而竞赛裁判组织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模拟真实武术比赛,将学生分组(裁判组、检录组、记录组、技术考评组),组间交替循环进行裁判实习,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编排一场小型的中学武术竞赛规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一般武术竞赛的流程;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一些理论和技术教材内容,如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图解知识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再根据作业反馈的情况来了解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五步拳,根据课上自荐演示或小组比武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再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平时培养和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关键,创编能力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部分改革的重点。武术健身操动作简单,趣味性强,使武术健身操的创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响应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武术健身操走进中小学的政策精神。所以,将武术健身操作为创编能力培养的素材非常合适。

2.4.2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

本研究遵从该课程发展建设的时代背景,结合该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各项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并结合专家、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了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4.3 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时数比例的优化分配及可行性分析

经过优化、整合后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部分的学时比例都有提高,而且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可通过理论课教学、技术课渗透、学生课下自学等途径来实施。技术部分共由7个教学项目组成,其主体的套路类所包含的教学项目,都可在10学时左右完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表5可知,作为技术部分核心的套路教学时数明显减少,而剩余的学时被科学的分配到其他类别。而新增的健身功法、创编能力培养及技击防身三个教学板块,不仅彰显了武术健身、技击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培养提至一个全新的高度,确保 “淡套路、强实践、重应用” 的指导思想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

3.1.2 目前,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重规格、轻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地方武术特色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3.1.3 整合后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拳术基本技法、武术健身原理的介绍;技术部分加入了养生功法、技击防身两大内容。原有套路内容已革新为传统拳、械(八级拳或查拳)、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八式太极拳。为满足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增设了自学及创编能力的培养。理论、技术及实践能力培养三部分的学时分别调整为10:34:18。

3.2 建议

3.2.1 应重新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培养目标的具体含义,从中确定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3.2.2 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武术资源,依托于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平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项目引入课堂,不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还能将当地特色武术项目发扬光大。

3.2.3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武术实用性,增强武术趣味性,而且多以套路组合为主,删减复杂、重复的动作,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刁福,陈浩庆,周洪珍,等.以新《纲要》为指导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设计[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100-104.

[2]胡玉玺.谈体育院系学生武术普修课的学习情绪、动机与教学目标的确定[J].教育与职业,2007(6):126-127.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11(1):70-71.

[4]王文成,单绿叶,李福祥,等.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探索——“试图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实验[J].体育与科学,2007,28(3):88-90.

[5]张修昌.高等院校普修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79-280.

[6]郭建生.对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83-85.

[7]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130-132.

篇6

理查德・布斯迪诺:我8岁学习柔道,12岁学习拳击,14岁学习卡军肯搏,19岁再学拳击,24岁开始学习截拳道。在学小龙的截拳道的同时,我还学习过菲律宾短棍、刀棍和泰拳、摔跤、柔术。

黑带记者:李小龙知道你同时还学习其他功夫时,他没有反对你的做法吗?

布斯迪诺:学生对其他功夫感兴趣时,他从来没有持反对意见,他襟胸开阔,思想开放,愿意接受其他任何功夫。他的功夫哲学就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黑带记者:你第一次见到李小龙时是怎样一种情形?

布斯迪诺:我是1964年在加利弗尼亚的长滩海岸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上。我对他对第一印象是:他外表非常普通。但是当他脱掉衬衫表演功夫时,“哇!”大家都大吃一惊“这人真了不起,真奇怪!”他这人非常自信。

黑带记者:给你印象最深都是什么?

布斯迪诺:他展示截拳道时的惊人的体能和迅猛的速度,以及他所展示的搏斗理念。功夫哲学和武术训练。

黑带记者:你是否还记得锦标赛后与丹・伊诺山度谈论李小龙的功夫展示的情形?

布斯迪诺:在当时锦标赛举行时,我还不认识丹・伊诺山度。我第一次见到丹・伊诺山度是在1967年在振藩功夫学院

黑带记者: 你是在1967年开始跟李小龙学习功夫的,对吗?

布斯迪诺:是的。自从那次国际锦标赛后,我就一直想跟李小龙学习功夫,只是除了给他写信,我不知他其他的联系方式。

黑带记者:到底是什么使得你打算跟李小龙学习功夫的?

布斯迪诺:是李小龙对武术的态度,他的功夫哲学、功夫理念,以及他的练功方式周到而全面,包含了所有的搏斗领域。他的个人魅力和他的生命观使得我愿意跟随其左右我想从他那学习很多东西。

黑带记者:能讲一讲李小龙在唐人街是怎样教功夫的吗?

布斯迪诺:每次授课,他的班大概有12名学生。课堂上总是非常紧张,非常贴近实战。在力量训练和截拳道技术训练之前,会先进行热身训练。课堂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出拳训练。重点是练习技术的实战应用。技术运用要求姿势正确、攻击准确、动作快速、凶猛有力,遵照这样的要求,是截拳道技术应用的关键所在。

黑带记者:李小龙经常教学生练功吗?

布斯迪诺:只要他有时间,就会亲自教学生练功的。他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并且要定期到洛杉基的分校授课。丹・伊诺山度总会在学校给大家授课,他担任总教练的角色。

黑带记者:你是李小龙亲自授予级别腰带的吗?

布斯迪诺:我的初级腰带是李小龙在1967年9月亲自授予的。从此,我的面前开启了一扇机会之门,一扇我今后一生都投身其中的事业之门。

黑带记者:李小龙授予级别的三种功夫有什么不同吗?

布斯迪诺:我只熟悉李小龙的截拳道功夫。李小龙教授三种功夫:振藩功夫、中国道教功夫和截拳道功夫。我在振藩功夫学校得到了一级腰带,成员编号是203时间是1967年9月23日。

黑带记者:你接受过李小龙的亲自指点吗?

布斯迪诺:我第一次接受李小龙的亲自指点是与原来的一位黑带获得者米图・尤耶哈拉在一起的。我接受过李小龙亲自指点数次。我非常希望能多接受几次他的指点,但是一个人只要接受一两次李小龙的指点,就能够在武术学习方面茅塞顿开。

黑带记者:你跟李小龙进行过交战练习吗?

布斯迪诺:我,以及李小龙的其他学生也都曾经有过与李小龙亲自交手的经历。我第一次与他交手时的经历既充满人性有令我沮丧。他在搏斗中总是那样灵活多变,不会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我开始时却总是恪守传统,神情紧张、动作僵化。

黑带记者:李小龙出拳威猛,但是他在空手道方面练得如何呢?

布斯迪诺:他在空手道方面也是一流的高手。但他不太信任锦标赛的形式。他认为锦标赛的规则限制了人的功夫发挥。锦标的参赛者是按照比赛规则循规蹈矩地进行比赛,结果是由裁判员按照规则裁决,根本无法实战时那样自由打斗。

黑带记者:能描述以下你与伊诺山度合开的第一所学校的情况吗?

布斯迪诺:李小龙去世一年以后,丹・伊诺山度和我在1974年开设了一所菲律宾短棍功夫学校。开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要传播菲律宾功夫和李小龙的武术理念。除了塔卡・昆穆拉在美国西雅图继续教授李小龙的截拳道功夫外,没有其他的教练能传授截拳道了。直到1974年丹・伊诺山度在洛杉基的振藩功夫学校里继续教授和训练学生学习截拳道。在菲律宾短棍学校丹・伊诺山度是学校领导,同时他也使得截拳道功夫开始广泛传播至今。

黑带记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都来向你学习截拳道功夫,是吗?

布斯迪诺:借者李小龙的影响,媒体使得我们非常有名。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处在了合适的时代。恰当的地方。我们想做的只是联系功夫,保持对武术的热爱。我们的菲律短棍功夫学校开学六个月才等来一些学生来注册上学,由于我们学校的兴盛,再加上丹・伊诺山度的名望,后来那里的其他功夫学校都关门歇业了。

黑带记者:是什么导致你和分手的呢?

布斯迪诺:丹・伊诺山度和我,还有另一个合伙人昌克・马丁尼兹分开,是由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都在发生变化。后来我们分开,是为了彼此都能更好,我们各自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进,也都出我们的预期。

黑带记者:一开始,学生要学习截拳道必须经过挑选方能你们的学校学习,后来为什么这种做法改变了呢?

布斯迪诺:我们把课程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课程是入门级的课程;第二阶段的是中级水平的课程;第二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才是备挑选来学习第三阶段的截拳道课程的人选。在进入第三阶段之前还是要经过挑选的,优秀学生被选出来学习截拳道。

黑带记者:你和丹・伊诺山度还是好朋友吗?

布斯迪诺:当然是!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我们不再像合伙开学校时那样能经常见面,但是但我们彼此都非常想念对方,虽然我们分手已经20多年了。

黑带记者:截拳道是否是去了它以前的一些神秘色彩?

布斯迪诺:截拳道并没有失去其风采。但是截拳道在不断吸收其他功夫的精华,在不断进化。我们的截拳道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改善自己。

黑带记者: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截拳道选手在终极格斗大赛中获奖?

布斯迪诺:其实有不少截拳道学徒在无限制格斗比赛中获胜,只不过他们没有说自己的功夫是截拳道而已,他们的功夫都各有新名罢了。

黑带记者:你对无限制格斗大赛持什么态度?

布斯迪诺:我对这种比赛态度也非常复杂。一方面,我非常喜欢,因为这种比赛能够真正检验一个人的搏斗能力;另一方面,我又不愿意看到处于娱乐而使得有些人受到了永久的伤害。

黑带记者:你认为武术有没有一些重大的变化趋势?

布斯迪诺:现在最明显的是训练手段的交叉运用。既有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又有其他格斗技术的训练理念,包罗万象。

黑带记者:以前认为为什么常常把截拳道和菲律宾功夫混为一谈?

布斯迪诺:这是由于我们在菲律宾短棍学校的课程设置导致的。菲律宾的空手搏击功夫在外形上与李小龙喜欢的咏春拳非常相似。菲律宾功夫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有与学校名有关,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人们将二者无法区分开来。

黑带记者:菲律宾短棍功夫和截拳道一样没有止步不前过吗?

布斯迪诺:在我们的菲律宾短棍功夫学校里,菲律宾功夫和截拳道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进步。菲律宾功夫像泰拳、拳击、柔术摔跤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功夫形式。在我校入门级的学生中,他们会学到各种功夫。截拳道是个人进行攻防格斗时的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就像自己的签名一样,各具特色。

黑带记者:李小龙是怎样看待菲律宾功夫的?

布斯迪诺:是丹・伊诺山度教会李小龙菲律宾功夫的。丹・伊诺山度后来给我说,李小龙非常喜欢这种极富战斗性的功夫。

黑带记者:你是否听李小龙说过,截拳道是由26种技术动作组成的?

布斯迪诺: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这样的话。然而,我知道,截拳道实际上是由很多种符合实战需要,能够满足个人防卫需求的实用技术组成的。

黑带记者:有人说李小龙学过马来拳,是真的吗?

布斯迪诺:他学过很多种武术。很多武术他都是通过书本学会的,他汲取各种功夫之精华来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截拳道。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正式拜师学过马来拳。

黑带记者:很多截拳道学校将截拳道功夫分为四个级别,而你的学校却分成三个级别,为什么这样做?

布斯迪诺:李小龙的截拳道功夫四级别划分是将该功夫分成腿部的踢打技术、手的攻击技术、阻挡控制技术和摔拿技术。我则是结合我们开设的菲律宾短棍功夫技术特点,在我的截拳道中融合了菲律宾短棍术和刀棍术的一些内容在内,并且还有中级课程拳击和泰拳的技术以及高级课程擒拿摔跤的技术内容在内。我在继续发展截拳道的全方位防卫攻击技术。

黑带记者:在截拳道中擒拿技术非常受重视,你所展示的功夫中有那些是李小龙传授的?

布斯迪诺:在振藩功夫学校时,我们学过锁喉等多种制敌技术。当时所学的运用和对付锁喉等制敌技术的各种技术动作对于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非常重要。

黑带记者:据说李小龙最后放弃的手操训练,你怎么看?

布斯迪诺:我是跟李小龙学会手操训练方法的。我认为他没有放弃这种训练方法。我认为是有人误解了李小龙说所的“在实战中手操技术是很难应用的”这句话了。他曾经说过我的首部技术非常灵活是由于我练习过多年拳击,所以我不必要再练手操技术。学习截拳道并不是都需要学习手操训练的。但是每个人都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不要僵化地拘泥于任何一种功法训练中。

黑带记者:截拳道界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布斯迪诺:截拳道业界的发展使得丹・伊诺山度肩上的担子轻了很多,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搏击人才,不辱李小龙的截拳道的目的。我是截拳道传播协会的主席,在它重组之前我也是最后一位李小龙教育基金会的主席。

黑带记者:你会加入李小龙截拳道的新组织中吗?

布斯迪诺:我非常愿意加入将来的新组织中,但是目前看我将来既不会领导将来的组织,也不会只是追随其组织。因为我自己还有必须履行的职责,因为我一定会把李小龙截拳道功夫传承下去,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应尽的义务。

图示:

理查德・布斯迪诺(图1居右者)说,截拳道永远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总是在不断地改良进化。展示空手,理查德・布斯迪诺(图2居右者)正面对一个凶猛的袭击者。当对方出拳攻击自己时,理查德・布斯迪诺用左拳格挡对方右手来拳的袭击(图3),右手推挡对方攻来的左拳,然后借势左手寸拳击打对方胸部(图4),紧接着他又逆时针拧身,用肘击打对方(图5)。最后他双手抱压对方头部向下,用膝撞击对方身体(图6)。

篇7

相信在武术的萌芽时期是没有套路的,当时的人们只是将一些在格斗中效果确切的招式反复演练,使之动作敏捷,发力顺达,就像现代的拳击手练习刺拳、摆拳、勾拳一样。后来人们又在格斗实践中发现将两三个单式依据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技击效果,于是便产生了组合拳,拳手他在日常的训练中也就增加了一个新的训练科目――组合动作训练。分散的单式和组合拳就像没有穿线的珍珠一样容易被散失,前辈武术家们便通过将它们组成套路的方式,使之连贯起来,便于传授,便于记忆,便于温习。

随着社会、截止术的发展,学习和掌握武术已经不单单是以技击作为惟一的目的,武术还具有了诸如健身、表演等功能,甚至专业传授武术也被子作为谋生手段。武术的这些功能给套路发展带了主要市场和巨大的推动力。用于健身,套路的锻练可以增强体持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为了表演,套路的观赏性便成为主要指标。作为专业武术教师,当然不希望“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因此编撰出一套套有用无用的套路便也成为可以理解的事情。总而言之,社会的文明化、现代化促进了套路的发展,也使不少套路本身越来越远离了武术的格斗本质。

二、 套路的功能与作用

从以技击为目的而练习武术的角度来看,练习套路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练习套路来提高自己的技击水平。这便如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火箭一样,在卫星尚未升空时,火箭是很重要的工具,但是当卫星已经被送入轨道之后,火箭便可以被抛弃了。由此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一些技击家与人交手时可以胜负立判,但对于套路(即使是本门的)却不一定能完全连贯下来的道貌岸然理。在此要附带说一句的是发射卫星必须借助火箭,但是成为技击高手却不一定非要练习套路,群不见国外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国内的摔跤、大成拳等,并不需要练习套路,便可以达到较高的境界吗?但是在大多数武术流派中套路之所以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自然有其相应的道理。

1、 套路是武器库。各门派的套路是其本门技击招数的一个集合,他们往往是前辈大师技击技术的总结(这里不包括那些专为表演和增加都学课时所编排的套路。)因此,通过学习套路能够学到很多本门的技击方法,这不仅对于那些以招巧为自豪的武术门派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即使是对于那些着重于内力发放的门派也是极其重要的。有人说太极拳重国秒重招。这是不对的,试想如果格斗的双方发力和听力的能力差不多时,如果没有巧招则只有“顶牛”,如何能够取胜?终南派的太极长拳108式便包含了众多的招式和小手相抗衡,以巧招变化而取胜,这便是“以正合, 以奇胜”的道理。

2、 套路是形。学习任何技能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是要达到“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也需要先有拳。每个门派的套路都具有浓厚的本门劲力色彩,如南拳的刚健、长拳的潇洒、太极的缠绵、通臂的顺达,都是其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特色。通过练习套路能够反复地体会本门武术固有的运动形式,持续地领略其劲力特点,形成动力定型。例如在学习太极拳时,如果没有套路的训练便很难体会其松柔、缠绵等特色。而在学习长拳时,如果仅有单式而不练套路,也很难产生那种爽脆、流畅的效果,技击在达到高级境界时往往只是意念的感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甚至只有微微的一动也能判断出其技击效果,但是这种能力是以形为基础的,只有先得规矩,才能成方圆。

3、 套路是精神。学武的过程是修道的过程,也即是精神修练的过程。通过习武不仅段练了身体,增长了技击本领,更能够磨练了身体,增长了技击本领,更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使之在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作法上均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变化,甚至在人生观方面也会发生质的飞路。这种精神的修练,包括道功(静的修练)、套路(动的修)和合手(用的修练)三个部分。

三、 套路练习之误区

这里所谈到的套路练习之误区是相对于以格斗为训练目的的拳手而提出的对于那些以健身及表演为目的而练习套路者则另当别论。

1、 不练好套路便不能练合手。有些教练在教授学生时,训练非常严格,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套路十几遍,并且禁止学生套路打得“非常好”之前练习合手。笔者为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训练方法。

套路中的动作来源于实战,而且练习套路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合手中理解套路中动作的意义,才有可能将这些动作做正确。常常见到一些练太极拳的人,或者摇头晃脑周身乱抖,或者手脚不合,胡乱发力,或者努劲以作刚强之状,或者求柔而致散漫懈怠,更可悲的是这些练习者还在那里自我陶醉,感觉良好,结果在实战时,其所学之套路百无一用。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在教授套路时,对每一个式子的技击意义都有讲解,这应该算是可以了吧。事实上,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有合手经验的同道都知道,同样一个招式有的人使出来得心应手,而有些人即使是讲得很明白,也很难上手,其原因就是技击是一种肢体的感觉和动力定型,它需要在实践中去体验,而不是仅凭头脑去记忆。对于没有合手经验的人,即使老师教得再好,他也很难现解和注意到其中的关键之处,如此这般又如何能够将套路中的动作做准确呢?而且,随首时间的推移,那些本来动作并不正确而又自以为是的拳手,又会将他们这种套路动作传授给其他后学,如此以讹,不变成“舞术”还能怎样呢?

为了说明这种以讹传讹的严重性,笔者冒昧地列出以下一些拳病:

①练习形意拳站三体式时重心靠后,所谓“前四后六”,这种练法违反了“消息全凭后足蹬”的拳经,除了能将腿练粗之外,是无法练出发力的。

②练形意拳的五拳及十二形时,后脚有跟步(即以类似于弓步的方式发力),何时能以“半步崩拳打天下”?

③练习陈式太极拳发力时周身像过电一样抖个不停,其实抖一两下是松,一个姿势连续抖半天,身体上有些地方已经僵了。

④练习陈式太极拳发力时周身像过电一样抖一两下是松,一个姿势连续抖天半天,身体上有些地方已经僵了。

⑤练习八卦掌时手掌上翘造成折腕,身体向牌位一样一动不动,这很难使脚下的力导到手臂上,更无法传导到手指上。

⑥练习八卦掌走圈时脚不离地,自诩为“堂泥步”,以为在实战中会使步法更灵活.其实,你去泥地里走一走,便知道堂泥步决不是这样贴地而行,去与人合合手便知道脚下万不开步。

以上这些仅仅是常见拳病中的一小部分,其原因便是由于在练套路时不练合手,因此以讹传讹,无法及时纠正错误码率的流弊所在。

2、 对练套路是精华。有人认为对练套路是一个门派技击术的精华,因此需要认真练习。笔者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在对练套路中双方的攻防方式是预先设定的,待两人熟练之后根本不用动脑子、找感觉,便可以你来我往顺利地将套路完成。可是在实战中是“拳打两不知”,完全要根据现场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攻防方式。

而对练套路的练习既不能培养招式的灵活变换,又不能锻炼听力的感觉,甚至由于双方招式的预先编排,即使动作做不到位,对方也会依样向下走,这显然于掌握真技击技术是不利的。所以,历来内家拳拳种是不练习对练套路的(近人编的一些对练套路另当别论),因为内家拳讲究以听力来决定还击方式,以发力到位来达到技击效果,而这两方面都无法由对练套路的练习中得到。因此,对练套路不练也罢。不妨拿出来单独练习。

3、 套路会得越多越好。有人认为一个人会得套路越多,武艺就越高强因此一些人就苦学内外家不同门派的各种套路,再学习十八般器械及各种奇门兵刃,以为这样可以融百家之长,这也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学过不同门派的武功,但是随着水平的提高,便会扬弃一些初级的功夫,甚至对以前所学的某一门的套路全部弃之不练,这不仅表明他的鉴赏水平提高了,而且也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习惯不同的发力方法,况且较高级的技术也完全可以囊括较低级的技术。

再看看有关兵器的学习。“兵器是手臂的延长”,学习兵刃是使武者能适应不同武器的特性,从而在实战中取得优势。而器械的特性是靠实战练习来掌握的,主要是注重掌握兵器的发力方法,称为“点”,而学习各种样的套路只能起到相对较小的辅助作用。当你掌握了一些器械基本特性后,与之类似的器械便也可以依此类推了。例如,学会了棍术,便会使金瓜、镗、大钯等,会了九节鞭,那么十三节鞭、绳标、流星等也就不在话下了(当然,不同兵器也会有少许不同),因此没有必要再专门去记忆类似器械的套路。在此附带学一下奇门兵刃,奇门兵刃之所以奇就应该有其不同于常兵的地方,在实战中据此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奇门兵刃之所以不普及,也就必然有其弱点,至少它奇形怪状不易寻觅便是一个缺点。所以,若不是为了继承本门传统,提高习武兴趣之外,与其练习那些技击特点不甚突出的奇门兵刃套路,还不如认真练习棒法来得更加实惠。

有些人曾经问我:是不是应该把套路(指那些确实较好的套路)练习一辈子?笔者认为,如果不是为了教学、表演等目的,如果纯粹从技击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人的小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不练套路了,而应将训练重点放在功法、合手和意念训练上。我曾经见过几位内家高手,与人交手瞬间即可分出胜负,但是对于他们本门的套路却已经连不成趟了,只是在做一些单式时,内行人会发现他们做得姿势真是非常正确到位,只有这样走出的式子才能真正发出整力。

四、正确地进行套路练习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