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

时间:2023-11-15 10:00: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篇1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1087.5mm,气候宜人。全县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1%,居住18个民族,乡村风情浓郁。乡村旅游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接待乡村旅游者65.8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4.56亿元,占全县GDP的6.3%,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结合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统计结果,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大主类中的全部类型,共包括21个亚类,35个基本类型,162个代表性景源(见表1)。根据表1,总结出黔西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良好,互补性较强;水林相间,凸显乡村生态韵味;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交相呼应,远古文化与原生文化有机融合;民族风情浓郁,农耕文化多样,生态特征突出。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类型与鲜明的特色,为其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旅游消费提供了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2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2.1区位条件

黔西县东邻修文,南界清镇、织金,西北连大方,东北接金沙,是毕节地区东大门。贵毕高速、G321、成贵高铁(在建)横贯全境,距贵阳117km,距毕节115km,距毕节飞雄机场(在建)80km。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区域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也将为游客顺畅出入黔西提供可靠保证。黔西处在贵州中线、北线和西线热点旅游区腹地,随着区域旅游交通网的形成,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的不断整合,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2客源条件

据调查,黔西国内主要客源来自120km范围内的贵阳、毕节、遵义、安顺及周边县(市);其次是省内其他市县,包括六盘水、凯里、都匀、兴义等,以及滇、川、渝、桂和湘;由于区位条件限制,黔西距出游力较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较远,因此国内远程游客数量较少,国外游客几乎为零。今后应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和加大其营销力度,依托贵阳、安顺和遵义3个旅游中心城市,逐步实现中远程客源市场规模的扩张和来黔国际游客的分流。

2.3地缘旅游空间关系

东西分别与贵阳、毕节相通。东有红枫湖、阳明洞、息烽温泉等景区;西有九洞天、毕节国家森林公园、麝香夫人墓等景区;南有织金洞、九龙山等景区,北有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冷水河等景区。这些著名景区大多在40~120km范围,并且景区周边乡村旅游都在同步开发。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自身特色,但部分乡村环境和民族风情与附近乡村旅游地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以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和整体营销,增强区域乡村生态旅游复合效应,提高旅游吸引力。

2.4旅游资源互补性

黔西县既有人类活动遗址、农业科技园、民俗风情等人文类旅游资源,也有喀斯特地貌、水域风光、森林草原等自然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互补性较强。但在旅游资源具体类型和结构上,同类型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反映在水域风光、森林公园、乡村民俗3个具体类型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时,要以海子群、东风湖、吱嘎阿鲁湖等水体资源与百里杜鹃、顺石国营林场、苗堰林场等森林资源以及乡村田园为环境基础,结合各种农业示范基地的生态产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风情,按照寻找差异、突出亮点、创造卖点的思路,实现区域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化和资源整合开发。

2.5景点离散度

黔西县域面积约2390km2,东西宽56km,南北长62km,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在县城周边10~40km范围,景点空间分布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3个环城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空间组合比较合理,但高品位的旅游景点没能形成空间上与类型上的有机组合,严重影响到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因此,应在旅游开发别注重资源整合开发,一方面通过旅游通道景观生态化建设和道路升级改造来彰显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优势和加强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特色的突显和旅游产品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3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地域组合特征以及开发方向,兼顾旅游交通,以县城为中心进行环城辐射状开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绿色”开发策略,形成“1个中心、2个形象品牌、3个环城(近郊)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5条景观廊道”的空间格局。1个中心,即县城游客集散、服务和信息中心;2个形象品牌,即多彩福地,亲水天堂;3个环城旅游斑块,即洪水-解放果圃花乡休闲区、高原海子群乡村生态度假区和永(永燊)甘(甘棠)彝(族)苗(族)布(布依族)乡村风情区;4个远郊旅游区,即五(五里)锦(锦星)依托支嘎阿鲁湖乡村旅游度假区(西南部区域)、化屋依托东风湖苗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南部区域)、百里杜鹃乡村旅游区(北部区域)和金(金江)芭(芭蕉)新农村旅游区(东部区域);5条景观廊道,即县城(中心)连接西南部区域、南部区域、北部区域和东部区域的旅游生态景观廊道以及串联3个环城旅游斑块的近郊环状生态景观廊道。

3.2发挥生态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精品

突出民俗文化原生态和高原田园水乡特色,构建生态化、乡土化、原真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具有黔西特色的高原乡村生态观光、乡村风情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生态娱乐等产品体系。按照“3个环城旅游斑块”和“4个远郊旅游区”的布局,分区域设计差异化、互补性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表2)。

3.3依托交通,构建生态景观廊道

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审美功能外,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将黔西乡路、村路、庭院和河流两岸以杜鹃花卉为主体,辅之其他景观植被进行绿化、美化、香化和彩化,建成道路两侧宽度均不低于12m的生态景观廊道。通过廊道将绿地斑块串起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1环4射”廊道骨架,若干景观斑块由乡村景观廊道相互串联起来的网状景观结构。5条景观廊道包括:

(1)近郊环状生态景观廊道——环城红色乡村景观带,以红色杜鹃为基调,科学配搭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红色花卉植被,形成红色生态景观廊道。

(2)县城连接西南部乡村旅游度假区生态景观廊道——西南线蓝色乡村景观带,以蓝色杜鹃为主,辅之经果林、药材林进行修饰,打造梦幻生态景观廊道。

(3)县城连接南部苗族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区——南线黄色乡村景观带,以黄色杜鹃为基础,辅之花菱草、七里黄、金鸡菊、云实等乔灌木花卉植被,春夏时节,与乡村油菜花、天然金丝梅、萱草等野花竞相开放,形成黄色生态景观廊道。

(4)县城连接北部乡村旅游区——北线多彩乡村景观带,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在百里杜鹃现有花卉品种的基础上,引入新种,丰富花色,延长花期,形成五彩缤纷的杜鹃花生态景观廊道。

(5)县城连接东部新农村旅游区——东线红白色乡村景观带,以红、白色杜鹃花卉和经果林为主,辅之其他红白色景观植被,搭配部分灌丛和乔木,形成红白色花卉相间奇异生态景观廊道。

3.4抓住地格,塑造品牌形象

篇2

1.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学者赫克特在1983年提出的,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1]。生态旅游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1)不以破坏环境为基础;(2)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和接受大自然教育为基本内容和特征;(3)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旅游”概念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乡村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吸引物,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在旅游活动中融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体验、娱乐等旅游需求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秦皇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秦皇岛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秦皇岛市荣获“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等荣誉称号。2009年,秦皇岛正式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而这无疑给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根据《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0年)》统计,秦皇岛市建成或部分建成的旅游地共计42处(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28处,部分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14处),其中海港区4处,北戴河区5处,山海关区9处,抚宁县5处,吕黎县5处,卢龙县9处,青龙县5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处,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处[2]。虽然秦皇岛市在生态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缺少精品,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少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员,当地居民参与性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3.秦皇岛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3.1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境内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全市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山地生态、水域风光、乡村风情、农业资源等6大主类:凸显地质地貌的板厂峪火山遗迹,温泉村的地热山泉;展现自然山地生态风光的董家口,蟠桃峪,桃林口,上梨峪等;水域风光明媚的新建村、蟠桃峪、草场、唐子寨等;历史文化悠久的英武山、五峰山等;乡村风情浓厚的户远寨、唐子寨、董家口、西山场、鲍子沟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北戴河、小高庄、姚周寨、兴富庄等。

3.2便利的交通优势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京秦高速公路及102、205国道贯穿全境。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便利的交通优势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良好的前期基础

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秦皇岛最早进行农业旅游的景区,现已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旅游经验,具备了初步的项目开发的能力。在政府“旅游立市”观念的引导下,村集体和村民对旅游市场都有一定的基本概念和信心,对于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提高服务质量,开发产品档次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3.4巨大的客源市场

秦皇岛市旅游业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及东北地区近距离客源为主,随着秦皇岛市旅游局将开发力度向远距离市场倾斜,使秦皇岛市有了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2009年,秦皇岛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96.06亿元,增长32.0%。巨大的客源市场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对秦皇岛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秦皇岛市地理、人文优势,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以下符合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的模式。

4.1农园观光体验型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验性。秦皇岛乡村可利用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资源,根据不同农作物、水果的季节性特点,采取吸引游客入园活动的方式亲自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生活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同时可以向游客提供租赁农园的服务,让其在体验农家劳作乐趣的同时一览农事风情。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2乡村民俗文化型

乡村的文化和乡村遗产旅游最能够代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可以体现在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昌黎地秧歌,皮影戏曲表演,抚宁太平鼓,以及青龙剪纸都是秦皇岛乡村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去农家体验,欣赏特色民居建筑,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充分享受到乡村浓郁的风情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还可以达到教育游客的目的。

4.3休闲度假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度假活动迅速兴起,游客对能参与具有个性的回归自然、轻松娱乐、康复健身、增长知识等项目的需求不断上涨。秦皇岛乡村地区完全可以根据游客的这一需求开发包括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既充分利用了村里闲置的客房和生活设施,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4.4修学度假型

利用乡村拥有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和科普教育资源,可以使城市的孩子了解乡村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们在考察实习的过程中,开始热爱自然,认识劳动,珍惜资源,从农业技术上得到启发,从乡村的微循环模式里深刻了解人地和谐的意义,秦皇岛乡村地区可开发的此类产品如青少年自然科学实习游,青少年环境保护学习游,社会实践游等。

5.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相对于单纯的农业或单纯的旅游业而言,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高效益的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使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加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农民意识的转变,实现以旅游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帮助农村尽快实现小康。开发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一定会为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李剑峰.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篇3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明确政府职能,注重政府的引导与规划作用

(一)注重经济与政策的双向支持

乡村旅游首先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经济情况,因此有必要在相关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发展,同时注重乡村旅游法阵的健康与稳定性,特别是在当今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政府应当从直接经营转变为管理监督,另外应当积极引导,对乡村旅游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撑。一些企业在开发经营中的财政问题由其自行解决,但是涉及到一些与政府有关的问题,比如水电、交通等问题,则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

(二)注重农民与企业利益的均衡

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经常会诱发企业与当地村民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旅游开发的进程,甚至会造成旅游开发的失利,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出面协调,特别是应当站在中立的角度上,既能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协调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一方面,小农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农民会相对选择自利的问题处理方式,通过阻挠企业发展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企业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便会忽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的利益受损。而政府应当在不同阶段注重协调企业与当地农民的矛盾,保证双方利益的平衡,同时严格制约与控制旅游开发中一些不良行为,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五、注重机制改革,为本地农民带来实惠

篇4

(一)内部条件

1、资源吸引力条件显著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良好,有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满族文化历史,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又是省内温泉最多的县份之一,开发价值高,非常具有吸引力。

2、基础设施渐趋完备

岫岩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也日渐便利。龙潭镇的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旅游商品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外部环境

1、宏观市场态势良好

民族地区旅游业凭借着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岫岩县地方政府主张形成以“玉都岫岩、温泉养生、满族文化、清凉生态”为主题的四大系列旅游产品体系。

2、未来发展前景广大

岫岩县远离旅游发达区域,对镇域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景区独秀,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旅游市场尚未规范。旅游业尚处起步阶段,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特色资源发展战略

岫岩作为辽宁六个满族自治县之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满族文化特色。龙潭湾是该镇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可进一步打造体验园、观光带等项目。此外,休闲度假旅游文娱尚处空白,仍需进一步开发。

二、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设想

(一)规划核心

1、一心

以龙潭镇鹿圈村村口驻地(或神树旁、韩家庙)为规划区域,按照超前发展的理念进行合理建设,打造成全镇旅游集散、服务、活动接待中心。

2、一核

将官木沟沟域景观区定位于龙潭镇旅游发展极核,按照景村联动的发展理念,对镇上村庄改造和村庄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同时注意带动和辐射周围更远村镇。

3、四区

建立镇西南部农业生态慢游区、北部生态旅游体验区、西北部满族乡村农事体验区和东部农业休闲采摘区,以慢游悦心目、慢游求快乐为宗旨,弘扬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大力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并延伸水果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三带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开发玉米产业带、鸭绿沙塘鳢鱼养殖产业带、绿色养生产业带,以玉米元素为主题开拓旅游产品,构建龙潭镇特色鳢鱼餐饮体系,充分利用轮叶党参、蘑菇种植、雄蚕蛾酒等形成产业发展链。

(二)旅游产品开发

1、乡土民俗旅游产品

目前龙潭镇民俗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鹿圈村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凸显体验式民俗村、民俗家居式旅馆、文化歌舞表演、民族建筑一条街、民族饮食街、满族乡村艺术品博物馆等各个层面的民族民俗产品,实现品牌化发展。

2、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该地区满族文化、玉文化积淀浓厚,可以此为灵魂,以生态农庄,白玉兰花走廊、龙潭玉米节等项目为形式,打造主题性景区和满族乡村文化节、玉米文化节、龙潭有机农产品美食节等项目。

(三)旅游线路开发

1、区域合作旅游线路

可根据周边大小城市设计不同线路,如长春-本溪-沈阳-鞍山-大连―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岫岩―龙潭湾(镇)―官木沟―龙潭湾―鹿圈村―梨酒村旅游线路。

2、岫岩境内旅游线路

可开展文化、生态、休闲度假体验线路,如岫岩县(岫玉文化)―鹿圈村(满族文化)―相荣村(秧歌文化)―龙潭镇苹果花源休闲慢游区-龙潭湾旅游度假区―官木沟旅游观光区旅游线路。 亦可依据时令开展春季赏花游(岫岩县―龙潭镇“一村一品”民俗村―休闲慢游区)、金秋采摘游(岫岩县―龙潭镇采摘节采摘基地)等相关路线。

3、龙潭镇内旅游线路

可针对性提供一日游线路:岫岩县―龙潭湾―官木沟(鱼塘上的休闲)―鹿圈村(满族文化)―梨酒村(生态农业)。

三、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延长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利用当地的质畜禽饲养业发展特色餐饮业,加工特色食品,树立品牌知名度。

(二)挖掘地方特色

鼓励居民以自己住所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发展夜间旅游产品,如夜市或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夜间活动,亦可依托自然环境,打造有趣独特的夜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