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5 11:1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商业模式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模式理论

篇1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日益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尚不够系统、完善,本文对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商业模式的含义

关于商业模式(又称商务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盈利模式论。此种理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埃森哲公司的王波、彭亚利(2002)认为,对商业模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他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

价值创造模式论。此类理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阿米特和左特(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Petrovic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务系统。马格利•杜波森等人(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提出,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运作的秩序以及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公司依据它使用其资源、超越竞争者和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体系论。此类理论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是一个体系或集合。马哈迪温(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三种流量―― 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惟一混合体。托马斯(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贝因霍克和卡普兰(2003)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直觉和创造精神。翁君奕把商业模式界定为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意构思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罗珉、曾涛和周思伟(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商业模式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①任何组织的商业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如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竞争态势等等,这些条件构成了商业模式存在的合理性。②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③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袁新龙和吴清烈(200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系统,它由不同部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制组成 ;它是指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还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划分。

三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盈利模式论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切入,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如何因应环境变化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实现盈利的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价值创造模式论主要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考察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体系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研究的视角更宽泛、更全面,能够从各个维度更系统地诠释商业模式的实质,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商业模式的功能

在业界流传着很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而大获成功的故事,那么商业模式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

Paul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要指明各参与者及其角色、潜在利益和收入来源。

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商业模式必须明确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的价值中保持优势。

Joan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应该解决以下问题:谁是客户?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在这种商务中赚钱?将这种价值以合适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根本经济逻辑是什么?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则认为商务模式是连接技术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媒介(如图1)。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的功能包括:明确价值主张;确定市场分割;定义价值链结构;估计成本结构和利润潜力;描述其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阐明竞争战略。商业模式调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构造。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既然倾向于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就必须弄清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对此,理论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在《转型》一书中认为,商业模式是从整体角度考虑企业的一种工具。商业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外部现实情形,财务目标以及内部活动。罗珉教授认为, 一个商业运作模式应该由三部分构成, 即: 公司对经营环境的假设、公司对自身宗旨的假设和确认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 :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必须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必须是一个结构, 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因素 ;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 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 使它们互相支持, 共同作用,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Rainer Alt和Hans-Dieter Zimmermann(2001)指出,使命(Mission)、结构(Structure)、过程(Processes)、收入(Revenue)、法律事务(Legal Issues)和技术(Technology)是商业模式的6个要素(图2)。他们认为使命是商业模式最为关键的因素,结构决定了行业、客户和产品的重点;过程提供了商业模式的使命和结构的更详细的观点,表明了价值创造过程的因素;收入是商业模式的底线,收入来源和所需投资必须从短期和中期做仔细的分析 ;法律问题是商业模式必须考虑的因素 ;技术既是驱动力也是约束。他们提出,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不存在单一的商业模式。这6个因素是建立商业模式的一种框架。

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商业模式由客户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现、能力、持久性组成。

客户价值(Customer value):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

范围(Scope):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定价(Pricing strategy):价格策略。

收入来源(Revenue sources):收入的来源。

关联活动(Connected activities):为客户提供价值所必需的一些相关活动。

实现(Implementation):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实现。

能力(Capabilities):企业的各种活动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持久性(Sustainability):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则认为商业模式有六个要素,分别是:价值主张、市场分割、价值链结构、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价值网中的位置以及竞争战略。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描述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以及从客户角度来看产品的价值。

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明确市场定位和具体的细分市场。

价值链结构(Value chain structure):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价值活动。

收入来源与成本结构(Revenue generation and margins):如何获取收入,成本结构以及目标利润率。

价值网中的位置(position in value network):明晰竞争者、互补者以及有助于提升客户价值的网络效应。

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公司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Osterwalder & Pigneur对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理解如图3,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由服务理念(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技术结构(包括服务提供、系统)、组织安排(包括网络策略、角色分配)以及财务安排(即收入来源)4个要素组成,他们紧密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客户和业务提供者创造价值。

以上是关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一些主要观点,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客户价值、市场定位、收入、能力等关键要素的重视,较好地诠释了商业活动的规律和诉求。

商业模式的特点

虽然各种理论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还无法达成共识,但对于商业模式具有的下述特性的认识较为一致。普遍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有效性。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有效性还指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整体性。好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戴尔的直销模式之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戴尔具有低于4 天的存货周转期,这种高周转率直接带来了低资金占用率和低成本效益,使得戴尔的产品价格低,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比的优势。戴尔的低库存高周转效率正是来自于其核心生态系统内采购,产品设计,订货和存货管理,制造商及服务支持等一系列生态链中的相关活动的整体联动所产生的协同作用,这是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差异性。商业模式的差异性是指既具有不同于原有的任何模式的特点,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保持差异,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商业模式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戴尔的直销模式重新定义了顾客对速度及成本价值的衡量方式,创造了阻碍竞争对手模仿的障碍。同样,美国西南航空的商业模式所选择的特定服务航线和目标顾客,也使得对手只能模仿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无法模仿全部。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试图学习戴尔和西南航空的企业,从未有过成功的例子。

适应性。商业模式的适应性,是指其应付变化多端的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商业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天的模式也许明天被演变成不适用的,甚至成为阻碍企业正常发展的障碍。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具有动态匹配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篇2

二、营销模式3要素设计

篇3

一、 引言

克里斯・安德森(2009)在其《免费:商业的未来》中认为免费模式已经从一种促销手段发展成为全新的商业模式,代表着网络数据时代商业的未来。他将免费模式总结归纳为四类:“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增值”“非金钱市场”。免费模式经济学解释的核心思想是成本转移,即免费的那部分成本是由直接生产者转移到第三方来负担。在安德森提出免费经济学理论之前,王建国(2007)创立了1P理论,该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借助第三方付费使产品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卖给目斯丝停赢利的关键在于整合网状经济的外部效果为第三方创造价值。王建国(2009)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创造新价值,用新价值支付免费的那部分。如果实现免费的过程中创造了新价值,而且其参与者能够在此过程中分享到这份新创价值,这样的免费才是真正可以盈利的。因此,好的可持续的免费模式,其核心不是成本转移而是新价值、网络价值的创造。

Guptab(2008)定义免费顾客是有第三方付费者补贴因而支付很少或不支付费用的客户;而李永强等(2012)也认为免费顾客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支付远低于成本或完全不支付费用。王建国(2009)则强调免费是指一个商品在任何程度上的免费,而不在于必须是用零价格或远低于成本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只要能获得不支付成本的利益,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免费,就可以用低于对手或市场的平均价格取得竞争优势。

另外,在免费模式的研究文献中,李大凯(2010)运用经济学工具研究免费模式对厂商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通过增值服务提高市场需求和差异化消费菜单实现市场细分以扩大厂商利润空间,使得免费模式下的厂商相对于收费商业模式的厂商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李永强等(2012)基于顾客终身价值理论,在免费经济学视角下从声誉、注意力以及预期财务这三个维度探讨了免费顾客的网络价值。郑锐洪和杨蕾(2014)在讨论免费模式的经济学原理基础上,重点从顾客歉疚感原理、让渡价值、引导消费、市场份额等维度剖析免费体验模式的营销机理,以解释免费体验与顾客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刘莉莉和朱欣民(2014)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要点分析入手,探讨了网络服务免费对现有市场“又破又立”的破坏性创新作用以及具有创造顾客价值、创建顾客规模和创立商业模式三大创新功能。以上研究从免费商品、免费顾客以及盈利模式等角度解释免费模式现象,但没有真正说明免费如何盈利的实质以及如何设计免费模式。

王建国(2015)从营销学、经济学的角度升华了第三方买单的商业模式和模式营销“1P理论”,这一理论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免费模式盈利的交易结构和普遍规律,为其构造全新的定价空间,阐述了免费模式的本质是创造网络价值,实现免费模式盈利的关键是企业对网络价值的整合,并总结出七大规律,其中边际非稀缺资源的概念,能够更直观地解释诸多免费现象,对免费商业模式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1P理论,有很多文献也专门讨论并借鉴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如张春阳(2012)在医药行业中开展免费医药知识培训、“健康药箱送万家”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P理论还被运用到其他很多行业,如餐饮、金融、交通、娱乐、城市建设等等,说明大部分商业行为都可以尝试使用1P理论来构造免费商业模式。本文从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典型免费模式出发,以其主要特征―闲置资源的交易为突破点,用1P理论揭示了这些案例中第三方买单的网状交易结构,画出了相应的思维导图,解释了为什么免费还能盈利的奥秘所在,并探讨了如何运用1P理论来设计更多更好的免费模式。

二、 第三方买单的1P理论

1. 1P理论的第三方买单交易结构导图。在全球日趋繁荣的网状经济浪潮中,企业、顾客和行业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买卖关系,而是形成了无所不在的价值网络。如何发现第三方关联顾客及合作伙伴,如何整合这些网络资源合作共赢,共同创造网络价值,是迭代商业模式交易结构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关键。通过发现和引入第三方,让第三方买单,就能实现免费模式,其交易结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2. 1P理论的定价空间和经济学解释。营销学有著名的4P理论,其中的4P包括:产品P(Product)、价格P(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Promotion)。1P理论则将4Ps里的收益(1P)和成本(3P)分开,其中1P(Price)是单位产品收益,另外3P(Product、Place、Promotion)总和是单位产品花费,即平均成本AC,3P=AC。单位产品利润π=P-3P=P-AC,总利润Л=Q(P-AC)。这里,P-AC既是定价空间也是盈利空间,1P理论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突破定价空间以扩大企业盈利空间的理论。

如图1所示,按照线性价值定价空间理论,产品价格P完全是由目标顾客C来支付:P=PC,单位产品成本AC则由企业E完全承担:AC=ACE,产品价格必须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P≥AC,即PC≥ACE方能盈利。当利润为零时,π=P-AC=0,即π=PC-ACE=0,PC=ACE。在1P定价空间里,通过引入第三方买单,产品可以同时卖给目标顾客C和第三方关联顾客B。此时,价格P应为目标顾客支付价格PC和第三方顾客B支付价格PB之和,即P=PC+PB,PC=P-PB

三、 免费模式典型案例及其1P理论分析

1. 分享经济中的免费模式。分享经济将社会中海量分散的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并与供需匹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分享经济中免费模式应用非常普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分享标的物-闲置资源的免费和低价提供,我们用1P理论的交易结构思维导图就能够简明清晰地说明其模式免费的机理。

以WiFi万能钥匙企业为例,WiFi分享者(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方)允许周边用户(直接顾客)通过万能钥匙平台工具接入,免费分享其Wifi资源,可视为企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万能钥匙企业由此服务获得大量用户数据,能够对用户场景进行判断和精准化的广告推送,从而通过广告方(第三方关联顾客)的支付价格盈利。用1P理论思维导图分析,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模式的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同样是闲置空间的共享平台,沙发客Couchsurfing和Airbnb模式就不一样。前者是世界各地的人将自己客厅的沙发免费共享出来,供外地游客免费住宿,属于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模式。而Airbnb则是让个人房东们将空闲的房间资源的短租信息在其网站上,房租通常比酒店便宜,所以也吸引了大量租客。房东(关联顾客)通过网站这个中间机构向租客(直接顾客)收费,这种模式里闲置资源是收费提供的,第三方仍是闲置资源提供方房东,其交易结构如图3所示。因为房东提供的租房价格比市场价格低,相当于给顾客免去了一部分费用,所以闲置资源虽是收费提供,但也算是免费模式。

免费并非完全零价格,从定价角度来看,免费模式是消费者的支付价格被免去一部分从而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或成本价格的模式。分享经济中出现免费模式,是由其闲置资源分享特征所决定的。闲置资源本身的属性决定其可以免费或低价供给,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免费使用或低价格支付,企业盈利来源于第三方合作方。所以,不管闲置资源是免费还是收费提供,都可以看作为一种免费模式。

2. 第三方补贴免费模式。当今盛行的各种移动出行公司,也是分享经济的典型应用。它们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从定车到支付各个环节都做到最大限度地优化司乘体验,节约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优化双方资源与时间,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闭环,使闲置资源(司机和车辆)得以充分调动和利用。为了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它们在价格上也想方设法让司乘双方有更好的体验,比如“滴滴”打车软件采用补贴的方式实行激励定价,减免消费者一定的打车费用,同时还补贴司机收入,用这样的方式快速获客,培养用户习惯,增强用户粘性。如图4所示,这种免费模式的第三方买单者是滴滴公司的投资方。

通过多轮融资,找到投资方为消费者提供补贴以达到免费获客,低价留客的目的,这种免费模式在当下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中流行甚广,但都只是阶段,等用户习惯培养好,用户规模形成,甚至行业垄断之后,这些公司对客户就不再有免费或补贴行为了。这种第三方补贴免M模式的本质是成本转移,是不可持续的。其主要作用是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当规模经济形成后,还是会回归前述的闲置资源收费提供模式。

四、 免费模式的1P理论设计探究

综上案例,免费模式的交易结构可由1P理论的思维导图来解释。对应1P理论里七大规律在分享经济免费模式里的应用,我们探寻总结出如何设计免费模式的一些方法:

1. 首先寻找闲置资源。在分享经济时代,闲置资源是免费模式的主要来源,其低价或免费的特征是免费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通过分享创造网络价值,将其转化为产品免费的成本。

2. 寻找供需双方,即闲置资源能带来战略利益的对象,其中就有可能为免费买单的资源提供方或免费的受众。

3. 整合可以形成免费模式的关键资源,构建网络经济交易结构。企业要找到目标顾客和与其利益攸关的第三方关联顾客以及合作伙伴,努力让三者之间相互创造价值。

4. 搭建平台,设计边际非稀缺产品;分享经济平台一般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的信息交易服务,其产品通常具有边际非稀缺性,这就决定了产品具有对目标顾客或关联顾客免费的可能性。

5. 构建外部效果,吸引第三方和扩展第三方买单的模式,建立更广泛的外部连接和模式裂变,形成更复杂更强大的网状交易模式,从而提高平台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免费模式的可能性更大、效果更好。

6. 形成范围经济或规模经济,设计免费模式是为了能够快速形成范围经济或规模经济,一旦形成之后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发现新的模式,要尽量通过设计的模式创造新价值才能最终使得免费模式健康可持续。

7. 节省交易成本。在分享平台的商业模式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怎样设计交易细节以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中间交易的环节,从而节省交易成本,创造价值的同时使这部分价值成为免费的成本。

五、 结语

在当今社会,免费模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一种普遍的商业模式和营销利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及消费习惯。作为企业方,应该顺应这种潮流趋势,研究和运用1P理论去实现免费模式,设计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1P理论也不只是为免费模式服务,它的本质是通过引入第三方构造非线性的网状营销模式,网状关系带来的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能创造出巨大的网络价值,这是当今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是分享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分享经济时代,还有很多好的资源和技术等待去开发,更多更好的商业模式等待去设计和创新。1P理论描述了简单清晰的第三方买单的交易结构和方式,给出了网状经济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分类,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规律,应用这些规律和方法再结合手上的资源就可以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本文所研究的免费商业模式正是在1P理论基础上对分享经济的主要特征――闲置资源进行分析,运用1P三方交易思维导图总结出分享经济平全免费和不完全免费模式的交易结构,简单清晰地说明了平台如何实现免费且盈利的模式,同时运用1P理论中总结的规律探寻免费模式的设计方法,这也是对1P理论的应用和延展。1P理论总结的这些规律虽具有普遍性,但也非灵丹妙药,在实践中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否认1P理论对我们设计商业模式有很好的启示和工具性作用,同时,该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创新。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李大凯,孙曰瑶.免费商业模式下厂商盈利机制的经济分析[J].中南财大学报,2010,(5):129-134.

[3] 李永强,等.免费经济学视角下免费顾客网络价值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8):88-91.

[4] 郑锐洪,杨蕾.免费与价值创造:企业免费体验模式的营销机理分析[J].经济论坛,2014,523(2).

[5] 刘莉莉,朱欣民.免费:网络服务市场的破坏性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

[6] 王建国.1P理论――第三方买单的商业模式和模式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王建国.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王建国.1P理论――挑战当代经济和营销理论[J].新智点击,2007,(7).

[9] 张春阳.1P理论:免费中的商机[J].中国药店,2012,(1).

篇4

一、问题与主张

商业模式是关系到目前市场伦理的关键,从目前出现的商业美学缺位、主体遗失,探讨商业模式的专业基础、美学原则、伦理体系,在商业模式理论和美学理论之间进行系统的构建,解决国内工学结合、商美结合的基础理论认识问题,可以说,是关系到来年广大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的基础问题。目前,许多艺术家及新一代高校专业学生驰骋商海,政府也在积极构建商业模式的美术平台,商务部也在积极开展高校之间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研究。那么充满了美学气质的美术专业如何摆脱自己观念上的桎梏去和不同的行业在如战场一般残酷的商场上与人竞争,这无疑得研究商业模式,从“商业模式”和“美学理论”重构的视角,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和表象。

二、理论依据与专业突破

商业模式的专业问题和学术专业一样,一个是广博,一个是独到,或者说,商业模式有基础的一面,也有专业独到的一面。不同的是,商业模式的基础目标是获得专业的实际领域,同时给了专业商业的发展方式,使他越来越走向大众生活。而专业往往会走向人的体验时间和学术空间,甚至一味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还原专业”,使得学识陷入一种假设的模式或者流派构建,所以,笔者认为,商业模式使得专业回归现实生活基础,从商业模式与美术专业的互利上说,就是美术专业回归心灵与技巧、观察与体验的统一。

就专业模式上说,“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具体的美术专业或者美术作品的营销,而更多的是创业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具体构建。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历史上,任何艺术事业的成就从来就是商业模式的扩大与构建的结果。商业模式不仅仅是买卖方式、市场方法,更主要的是商业模式要素及其的概念性工具本质上具有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甚至强调专业人才的创造价值。

从美学模式看,王国维、梁启超、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三种向路:王是超越的美学,即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蔡是育人的美学,即用美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梁是功利的美学,即用美学去促成全社会进步。超功利的心灵论,促功利的武器论,学校与社会的育人论(学校美育与生活美学),美学的三大基点转换为现代三大教学理论――能力理论、兴趣理论、技术理论。对基础教育与极处教育,提出了五大启发统一美学、美育、美术。

商业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它意味着对于经理人来说,他们拥有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企业,在每个行业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前,因为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今天,仅仅选择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此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公司,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自己的商业模式被复制前重新审视并再次创新。

因此,两种理论模式结合,其突破点是:

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的现代创造能力。现在,我们说的能力,就是从第一种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概念。商业模式的能力理论包括“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盈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八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的八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追求目标,“持续盈利”是客观结果。

商业模式,显然突出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智力”这一人的重要目标,突出了美术教育强调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知觉过程。商业模式,即用人的模式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材是“死”的东西,商业是“活”的形式。将教材处理成“活”的东西,将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在人的一生中,技术活动是人类接触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美术”活动即是人们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某种“技术”的加工活动,没有一定的“技术”,则无从“美化”。“术”来自生产实际的知识为前提,以来自新型材料、工艺的技能为基础,我们看到,商业模式下的术的形态是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先锋派艺术、信息时代传媒等等,强调人的奇异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商业模式的成熟,艺术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模式的回归大众、回归艺术。许多学者认为,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性的品格,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应该面对现实、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具有在新的复杂环境中审美地生存的能力。

三、启发与结论

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美术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所谓的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性资源,结合市场状况与合作伙伴的利益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商业运行组织,这种商业运行组织一般会设计到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终端商,以及消费者等综合性利益,因此,商业模式是一种多赢价值体系下,主导企业一种战略性构思。商业模式不同于单一的渠道策略,商业模式更多地是一种基于利润结构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性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渠道铺货策略。

笔者反对一些艺术人士对商业模式的忽略,否则,我们为什么建构商业教育体系、专业体系、文化体系?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对现实的理想与西方的批判精神都要心平气静,反思国家主义与权势文化的普遍泛滥,这与商业模式的结构权势的严肃批判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比如,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中,商业运作机制和模式起了很大作用,同样,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也体现在拉斯维加斯赌城的豪华建筑上,以及纳姆派克的录音装置和低俗的“地下电影”里面等等,从而把艺术的领域扩大到涵盖了通俗的商业广告,以及到电视上那种如同万花筒一般的拼图形象等等;并以此而加深了人们的生物性的体验。在不断扩张的消费资本主义经济之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是反嘲和调笑,混杀和破坏,市场法则就是大搞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结合两个法则,探讨商贩业模式下的专业构建。

我们的结论和启示是:

第一,所谓商业模式与专业形式,都是人类文化产品的分化与结构,都需要特殊的场景。商场的设计、美女的婚纱、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某种模式的间隔作用造成。商业模式也具有美学的效应和功能。因此,商业模式是体现严肃的、寂寞的、负责的现代人的素质。

商业模式的自在体系,使某一经营文化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好比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儒商一说,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之人生体验。

笔者不同意一味将商业模式视为――“聆听着西印度群岛的音乐,观赏着西部牛崽影片;中午吃麦当劳;晚上则品尝地方的风味菜;在东京喷洒着法国巴黎香水,而在下香港则穿戴着意大利‘时髦的’服装;电视娱乐节目则替代了知识教育”。一切都依据“赞助人的情趣”失去了自我而放纵和混乱。笔者也反对所谓的“艺术家,赞助人,老板,画廊老板,文化经纪人,乃至学者,批评家,和公众都沉溺在实用主义”的消极态度。

第二, 就是商业模式强调生命个体律动之体验。个人的抽象世界,是对大多数人的具象世界的提炼和升华。商业模式比技术创新更重要,中国存在一个庞大而低端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绝对意义上说,远远没有饱和,无数商品还没有被寻常消费者享受到,商业并没有得到更广泛普及。而在短期内,国民的收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中国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时候,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商业模式对“大众文化与艺术的普及对于个人或个性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许多创业企业家也成功的商业人士都在回归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开始在简单的模式里探索伟大的哲学信仰体系:诸如儒家、道家、佛教,所有古典神话,宗教教义,政治观念比如,乃至佛洛伊德主义等,可能很少有人会在简单的信仰,而是在意识到现实的火坑或深渊时,将这些伟大的精神奉为自己的偶像。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是“利益自我”,而是“公益回归”。

第三,商业模式的创造性。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中国美的体验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不沾滞于个体形相,互映开合,飞动摇曳,似真似幻。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大量的在创业期,或者刚刚渡过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其商业模式尚未定型,中小企业,他们都有好的技术和市场商机,中小企业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回归的新大众时代。众所周知,美学产生于哲学,它涉及到对于“美”(beauty)的判断与批评,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界围绕美学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康德,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不断地提出美学的普遍性和持久性,以及“无私的美”的观念;而另外一方面,新兴的美学理论家则认为“美”则是受到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时空环境是决定“美”的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条件,这样美就不可能是持久的,永恒的。

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全面构建。王沪宁指出:“经济发展使社会上的每个个人、集团和阶层都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一旦他们在经济利益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要求了解政治体系的活动过程,尤其关心政治体系的决策,关心政治活动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经济发展越是把一个社会结合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人们的政治意识就越强,政治参与的要求就愈强烈。”可见,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各个阶层、团体和个人会对国家权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6-2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