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37: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调查研究概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对社会调查方法这一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1]:怎样让学生既掌握各种调查方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学会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些调查方法?
1.课程教学的现状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取课堂理论传授与案例讲解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的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的突出缺陷是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培养,造成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直接经验获取不足,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不仅没有体现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区别于理论课程的独特性,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根本无法达到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其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在理论上谈起来头头是道,而实际动起手来却问题百出,甚至完全不会动手。
据此,本文旨在通过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理论教学与学生调研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模式。
2.“四位一体”与“协作学习”在《社会调查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应用
2.1 整体教学采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各个部分和环节是紧密联系和协调的整体,我们提出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的“四位”是教学的四个环节:一是理论教学,教师对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的理论讲解;二是课堂讨论,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理论基础上,练习选题,并制定进行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案,然后带着各自的选题和设计方案进行课堂分析与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中进行双向学术思想交流;三是课外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在课外就某一实际问题(一般是前一环节确定的选题),并根据课上讲授的调查方法,开展具体的实践调查;四是实验教学,就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学习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
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共同的任务是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环节中,教师的理论精讲是教学的基础,它为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调查以理论上的指导,为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抽象的、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的调查相结合,这两个环节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空间自主决策、自我创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体,自觉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牢固掌握整个调查的程序及各项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室教学是补充,它既是一个方法、理论验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的学习过程。
2.2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协同教学”模式
协同学习( Synergistic Learning )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协同化的小组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是一种很适合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学的新型教学形式[3]。在协同学习形式下,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者变成了教学策划者、学习的启发者、学生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增进学习,激发创造力[4]。在以往教学实践环节,如在课外实践教学中通常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从选题到撰写研究报告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学调查研究的能力。但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从事调查的兴趣并不高,故笔者在该环节采用协同教学模式进行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实践探索。
2.2.1首先建立协同学习小组。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以学生的选题为标准把学生自动划分成协同学习小组,也就是说选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自动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2.2.2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在每一部分理论或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到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就完成了从选题、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调查报告撰写到结题答辩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过程[5]。(见表1)
表1 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实践对应表
学习内容 课外实践活动
概述 成立协同小组
选题标准 选择调查课题
调查设计 设计初步调查方案
抽样 设计抽样方案
概念操作化 调查课题的主要概念操作化
测量 明确指标的测量层次,设计量表
问卷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进行问卷调查,整理资料
统计分析 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撰写调查报告
结题答辩 完善并提交报告
2.2.3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提高协同学习在该环节的可操作性,有必要在成绩评定环节,提高对调查报告考核的比例分数,降低理论考核评定的分数。
3.课程改革的初步经验与成效
“四位一体”和“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建构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社会调查方法》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单纯的讲授所占比重较少,而更多的采取学生分组设计、小组讨论与共同研讨等方式进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自我参与学习中,由被动的接受者、依赖者向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转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和亲自体验探索知识,获得比结论更深刻的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已经在社会工作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的教学中实施。在该课程学习结束时,圆满完成了《大学生上课打瞌睡原因问卷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在校生网络交友的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等多方面调查,这些社会调查全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独立选题完成的。
从两个学期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教学反馈来看,课程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研究能力,同时也为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聂玉梅.大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4:18-20
[2]李冰,贾士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3):107-110.
[3]王俊燕.协同学习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5(5):126-129.
[4]范 瑛.《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基于师生合作的协同教学模式设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103-105.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103?06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作为学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以及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在定位自身与职业类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时,格外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日前举办的校级第九届赛事为例:2012年12月,大连海洋大学校团委开始组织学生申报课外科技立项项目,全校共申报213项,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立项工作,2013年3月,作品开始进入评审阶段。作为立项项目指导教师与项目成果评审教师,笔者参与了该校级赛事的整个过程,拟以社科类学术作品参加该赛事的态度、行为等过程情况及提交参赛作品和评审结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学生实际科研训练能力做一些实证性系统探索,以窥“挑战杯”竞赛活动意义之一斑。
既往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研究,可分理论探讨和实践调研两大类。从理论验证性文章来看,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或科技活动宏观概述性分析较多,涉及微观具体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分析较少;宣讲本学院或本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开展状况论文较多,对比分析高校间相关论文工作较少;笼统阐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论文较多,针对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类型区分相关论文较少。实践调研类论文又可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整体运作情况的聚类分析。另一类是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中心进行的科技作品竞赛或活动的宣传性介绍,这一类论文典型特征是自我宣讲或表彰,对竞赛或活动自身存在的问题鲜有涉及。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以微观性的某类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并结合某具体高校实践性竞赛活动为分析载体进行探究性研讨实有必要,且能为竞赛或活动的质量提升起到动力推动作用,此点亦是本文写作的重要逻辑原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所涉问题过多,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无非有三:一是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选题的探究;二是如何做好作品写作的过程控
制;三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质量。
一、对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选题
选题决定了课外学术作品的科研方向和水平,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有论者指出合适的选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信心和作品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大连海洋大学第九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专项为例,所有62项作品涵盖学科包含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专项要求的所有类别。具体而言,62项作品里,哲学类作品3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4.8%;法律类作品6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9.7%;经济类作品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6.5%;管理类作品11个,占所有类作品的17.7%;教育类作品1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22.6%;社会类作品2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38.7%。详细作品信息如表1所示。
从学生申报的作品来看,以下问题明显: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框架面面俱到,总有完备答案,不会从实际调查和观察中独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观点。如,《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新时期企业发展新思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究》、《论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与智慧》、《关于目前中国房价问题的调查研究》、《浅析中国海洋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的海洋情结》、《论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法律无情与法律有情》等题目的选取明显偏差于学生自身能力,由所选题目可作出的预判是: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如此宏大题目。[1]
由此所引发的思考是何谓合适的选题,何谓好的选题,何谓面向特定对象科学的选题?不少论者认为价值性原则、创新型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等方面阐释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2]。诚然思辨性理论对大学生选题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如何更直观细致地寻求选题的优势化选择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时间较近、更具权威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特等奖获奖作品,总结更具指导意义的科学选题标准。表2为特等奖论文具体信息。
获特等奖作品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小,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学校自身所处区位;二是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即使没有限定在一定的区位,对所选主题研究也不是大而全的;三是没有形而上的思辨论文,而是立足于学生自身实际,形而下地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应用性成果占据主导地位。由上可初步总结出大学生进行选题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小、新、实。
所谓小,从认知规律看,先具体,后一般,用所学理论指导,去调查研究和分析具体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变甚至创新原来的一般理论。小意味着要选择以小见大的题目,需要智慧,创新和知识。比如,我们要研究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你就可以调查几个地方、几个小微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实践。所谓新,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东西: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向。如:① 新农村建设中渔政渔港建设,动植物保护,农村饮水、公路、供电、安居、清洁、土地整治、海域使用等调研分析;② 战略性新兴产
业创新发展课题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调研分析;③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保护等进行调查研究;④ 教育发展课题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民族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⑤ 改善民生计划中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国有资本收益中的民生支出等调研分析。所谓实,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踏实细致的进行实践调研;二是所作出的结论或建议具有可执行性,能为社会、地区相关问题应对提供可资借鉴的实用对策。如针对我国矿难高发。湖南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30多个煤矿,完成两万多字的《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查报告,所提出来的三级矿难防控体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写作的过程控制
选题确定后需要系统科学地寻求科研路线,即需要以研究主题所确定的概念为中心,量化变量并提出假说,并确立相关研究方法证实或证伪假说。对于初涉科研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建构层面;二是科学方法层面;三是具体写作层面。第一个问题所涉两个子问题,一是选题中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文献检索和综述;二是选题所依存理论的一个系统学习。前者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形成、数据搜集或文献检索、数据评估、分析和解释及表述研究结果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项与原始研究相似的功能。例如,在原始研究和研究综述中,“问题形成阶段”包括界定我们感兴趣的变量,“分析解释阶段”涉及决定哪种结果是显著的。对于选题所依存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或专业原理。以经济类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例,至少在建构作品时应当至少掌握以下三个方面原理:①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②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③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出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并将商品在人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于科学方法层面,应该从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社会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中确定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设计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有关材料,全面掌握总体及总体单位各方面的基本状况。在社会调查中一是要注意调查方式方法多样性: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讨论、案例以及文献查阅等。有的竞赛作品图省事,怕麻烦,只搞问卷一种。所以东西很浅。甚至结论不符合实际。二是要注意调查的深入实际,深入调查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要下真功夫。比如,东南大学几位学生去农村调查融资问题,不但坐硬板,还住农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实在,很具体,获得特等奖。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与汇总后,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依据资料的性质,可以将资料分为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体现。要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调研可能涉及单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因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成为要了解和初步掌握的科研方法。
写作是收获的季节,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事实、材料和资料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提炼出你的新结论,新认识。就是有实践价值和学术含量,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和内在逻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等。首先,要聚焦出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点。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当充分而又简明的阐述为解决所提出问题而使用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其次,作品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个性、有锋芒。先求通顺后波澜。尽量用平常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科学评价
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社科类项别评价指标的确定,我们综合了国家挑战杯及地方省市挑战杯的评审标准,确定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等作为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哲社类)专项的评审标准,通过走访刚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哲社类评审专家,结合举办的前八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评审标准中各个子维度相关指标,详见图1。
在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后,通过匿名方式征询了10名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后,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指标中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因素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操作为,对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进行相应分级,系统将各因素分为一到五级,并赋值为0-1分不等,同时按照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与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区别对待,依照公式: 进行了加权评价,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互动可有效促进双方更为良性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以及关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锤炼学生科学化思维。这种思维的锤炼应当具有体系性知识建构特征,如课题申报与结题、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发表流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
(2)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需要安排科研思维训练、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大三大四期间需要安排专业前沿理论研讨等相关课程。
(3)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校、省(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视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技能的重要载体,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比赛,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充足基金支配。
(4)成立直属于校直属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尊重学生知识产权,并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2971-02
Statistics Teaching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XIN Ming, SUN Ji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statistic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and statistics teaching, discusses simultaneously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cohesion with related courses and practice link,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statistics; teaching research
1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01年学院开始本专业学生招生以来,统计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作者一直承担本课程的主讲教学工作,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及学生反馈,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试用下述方法解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统计学与信管专业的关系
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据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组织与分析、传播与开发利用的能力。而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解释与预测的科学[1]。信管专业学生要具备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统计学的知识。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作者认为,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是构造学生管理知识的基础,统计学中大量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学生在系统分析中的进行业务建模的基础,因此,统计学在信管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很清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归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3]:
首先,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在黑板上种庄稼”,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不好。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讲解难度较大,而且无法连贯下来。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很多院校的统计学教学缺少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只会手工运算,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就只能眼高手低,一筹莫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实践,不能利用一些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求解问题。
最后、与相关专业课脱节。很多学校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传统的经管类课程基础上,拼合一些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之间的简单堆砌,缺乏配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对策与建议
认真反思统计学教学中的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
4.1改进教学方法[4-5]
(1)加强案例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讲完后增加大量案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样一来就迫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2)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可以从展示大量原始数据开始,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组资料,并可以方便快捷的生成一些统计图形图表。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方法的应用。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演示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从以前的概念、公式、方法的死记硬背转换成对方法的理解和对方法应用范围、应用效果的理解。
4.2加强实践环节
统计学作为认识和探索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关系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因此结合信管专业本身特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方法的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
(1)开设实验教学,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EXCEL、Stata、S- PULS、MiniTab、Egret、NCSS for Windows等让学生亲自来处理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一步步演示图表的做法和计算的过程,避免了枯燥的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联系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开展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计算机编程实现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计算机编程的能力,对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比如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一般在一年级已经完成教学工作,完全可以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后续数据库知识与程序设计知识去实现这个算法。
(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尝试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开展一些统计调查,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毕业生考研情况调研活动,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做这些调查研究不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考研与工作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4.3重视统计学与相关专业课的衔接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任何一个课程都不孤立存在的,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为设立依据,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统计学课程也不例外。
(1)统计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在统计学讲授比如说统计的特点、统计指标等知识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还可以利用统计的比如反映社会物质、科技进步的丰富数据焕发起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业精神;最后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例子讲解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导致了分析结论的可信度,进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等。
(2)统计学课程与本专业的经管类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去,利用对营销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营销群体进行目标定位及策略定价,再比如与电子商务课程相结合,把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建设中,使得开发出来的网站能够提供比手工操作更多更快的商业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把统计学课程与经济类、管理类的课程相结合,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3)统计学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要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使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比如在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实际业务中的数据库,利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及编写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存储过程等。
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入大量案例,使学生知道学有所用,讲解时尽量通俗易懂,注重引导,加强互动,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实践上通过增加实验掌握统计软件使用和自己动手编程,及大量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后课程讲授中还要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得所学内容能承上启下,不在感觉是一盘散沙。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
[3]易红兵.对我国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各抒己见,2008(1).
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对艺术的基础性知识、基本性问题和基本性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形态课程,在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艺术专业学生往往由于兴趣所致,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他们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而疏于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因此,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点滴的研究性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一、小课题研究性学习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让他们有选择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述“艺术及其本质”这一章节时,笔者将课时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东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由教师作概述性的讲解和引导。其他内容设置成如下三个小课题:模仿论与再现论主导下的艺术真实探究;超脱生活的形式论及其艺术创造;从挤压到释放——表现论及其艺术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题,以三个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可以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对相关专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以课件的形式将每种艺术理论阐释清楚,并以具体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或艺术流派的艺术事象为例进行专题探索。最后,三组同时针对艺术的本质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有了颇为深刻的认识,通过相互讨论以及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最后归纳,他们也对其他的艺术发展理论有了初步的掌握,对艺术的本质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把握,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及合作研究能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本质上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艺术传播与接受的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和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学习内容,尝试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建构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现代人的生活脱离了艺术是无法想象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自艺术市场化、艺术家身份职业化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画廊,这些画廊成了连接艺术家艺术创作与群众美术需求的纽带与桥梁。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代美术的市场需求,笔者要求绘画专业学生对所在城市的画廊进行调查走访,了解画廊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消费者群体及购买需求,了解画廊的生存状况,并对画廊的经营及发展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在调查走访中,学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对当代画廊的经营模式、经营状况有了一定了解,明白了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艺术生产、艺术制作、艺术创作之间在艺术品级上存在的差异,发现了艺术与美、艺术与真实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和矛盾对立,体会到了情感和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地位和价值。美术学专业学生开展了“当代百姓美术生活现状与需求调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则开展题为“当代城市家居装修现状与需求调查”。在这些研究活动中,学生做了许多工作,获取了大量数据,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市场意识。
三、个案研究学习模式
在关于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观察经验,了解艺术家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熟悉的、仰慕的、有成就的艺术家进行专题个案研究。通过与艺术家面对面的接触,他们能了解艺术家的学识结构、艺术观念、人生经历、生存状况等因素对其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语言以及艺术风格的影响,从而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发生的灵感来源……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很多学生接触到了一些艺高德馨的艺术家,感受到了他们睿智深刻的艺术思想、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及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与毅力,有的学生还因此和艺术家成了好朋友,成了忘年之交。
四、艺术批评学习模式
艺术批评能促生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学生洞察力、敏感性和对艺术真诚的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会识别艺术中存在的真实和华而不实。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引入美术批评,能帮助学生增强感知的敏锐程度,把学生带入审美情境之中,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获得轻松和愉悦,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家的亲近感。将艺术批评引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是为了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真实品位的意识。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依托信息源(包括作品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的语言引导、谈话、提问、背景音乐甚至灯光等所形成的信息场)创设艺术批评情境,在学生——作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流动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信息场”,引发学生对作品自发、主动地关注,进入主体对信息源的信息捕获、整合和交流……这些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其批评意识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将艺术批评引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潜在地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
研究性教学法是欧美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法概述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一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通过教师对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它特别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和互动交流,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近年来,为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并在大学众多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且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讲授知识,课堂上缺乏师生交流,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研究性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通过探索问题,揭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它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掌握隐含在这些问题后面的知识;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它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课堂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互动性得以加强,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为适应现代经济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极有必要实施研究性教学法。
三、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为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课外研究活动和学业评价四个环节。
研究性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其教学从创设经济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材的选择把握基础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精简与知识背景广博相结合的原则。在研讨课题的设计上,应注重迁移性、生长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重研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灵活多样而且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单向传授式的方法向师生互动式的研究主导性教学方法转变,从而实现课堂的真正互动。
实践性教学环节则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教师结合课程设计现场教学,通过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取得第一手实际资料,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调查到总结、提高到完整的过程。这样,既可以验证在课堂中论证的结论的正确性;又能锻炼学生独立的动手和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课外研究环节实施课题研究和创新计划,要求任课教师力图跳出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将课内外融为一体,通过网络建立课程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在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自主提出课题项目的论证报告,向学校或校外有关机构申请立项资助,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最后,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研究性教学学业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的研究性特点,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其及时了解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且即时发现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一、市场营销学及其宏观与微观研究关系概述
市场营销学属于经营管理学科领域,它研究的基础是生产目的论和价值实现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消费需求引导生产行为,决定着生产的方向和规模,促进了生产和交换发展。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我们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以客户的需求、需要为导向、为中心,为顾客提供增值、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营销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总体交换层面;而微观则是个体交换层面,主要是企业组织或个人。微观市场营销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开展的以下工作:预测客户和委托人的需要,引导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公司流转到顾客或委托人。主要流程是:营销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需求,公司以此为依据组织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够满足客户这种需要的产品;之后,进一步分析消费者行为,制定市场销售计划,采取适当的产品价格、分销与促销策略。(见下图)
图 微观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
二、微观市场营销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在企业中的实践途径
在企业营销运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微观层面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运用,以此提升现代企业营销工作实效,促进企业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1.定价策略的应用路径
产品价格关系着市场和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公司利润水平,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产品的最高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公司自身的成本、费用直接决定的,这就是市场决定价格。在定价策略方面,作为传统工业性加工企业,为了鼓励顾客及早付清货款,可采取现金折扣。例如,公司的铜管、棒型材等涉铜产品一般占用的资金较大,货款回收周期较长,为了及时催缴应收账款,我们可运用让渡客户价值策略,客户按规定可60天付清货款的,我们为了加速资金回笼,规定如果客户提前1个月付清货款,可给予5‰的销售折让。对于结晶器成品管,采取价格折让,即钢厂把使用过的成品管折价返给我公司,补上与新管的差价款,我公司为钢厂再提供新管,这种方式延伸了服务功能,倍受钢厂欢迎。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按照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加成,确定产品销售价格。公式:p=c(1+r),p是单位产品售价,c是单位产品成本,r是成本加成率。有的企业还直接应用“原材料+加工费”这种方式也广被机械加工业内所采用。
2.分销策略的应用路径
分销渠道指产品或服务在从公司向客户转移过程中,取得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中间商、商、生产者和最终用户,但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认真分析并进行产品渠道设计工作后,我们认为,对于公司非标准化设备,因不容易找到中间商,通常由营销员直接销售比较合适;电梯、机床、电液锤、成套设备、塑窗、玻璃钢门窗等需要安装、维修的产品应由制造企业自己负责销售和保养;复合射孔器、民用炸药、工业电雷管、塑料导爆管、导爆管雷管、人工影响天气产品、结晶器等产品应由公司专职营销员进行销售,不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卫生洁具水龙头、浴房等产品,在国内区域、欧美国际市场区域建立销售分公司,并与经销商、品牌商、批发商、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合作,建立分销渠道。要同步完善渠道管理、考核、评估、改进和激励办法,发挥出渠道的应有作用和积极性;要在定期考核评估基础上,及时兑现奖励;对工作成效欠佳的中间商限期整改,否则,取消其中间商资格。
3.促销策略的应用路径
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促销是促进产品销售的简称,是我们公司通过人员、非人员等方式,与客户沟通信息,引发、刺激客户消费的欲望,让他们产生购买行为的活动。正确制定并合理应用促销策略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产销条件、获取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工作之中,我公司应该主要采用人员推销策略、广告策略和公共关系等项策略。通过公司营销员上门推销及参加订货会、交易会、展览会等会议推销方式,充分展示民爆器材、民用铜材、卫生洁具、高速列车缓冲器油缸、重型汽车半轴套管、农场土地资源等。在广告策略上,利用公司内部、外部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主页等媒体,大力宣传、推介企业产品,制作产品宣传样本,更新营销网站主页信息,树立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在公共关系策略上,公司采取加入铜材、气瓶、汽车零部件等有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产品需求动态信息。通过举办报告会,制定社会调查问卷、座谈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信函等形式,深化公司对外交往的层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参加国家重大社会活动,比如为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参加全国安全文化竞赛、金秋助学、企业定点扶贫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和产品品牌,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结束语
统计调查课题,是指统计调查研究的重要事项或人们所关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或社会影响力的典型问题,是新颖的、专业性的、具体的、明确的问题,更是市场主体需要探究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课题是问题,但问题不一定都能选为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今天,诸方面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人才流动往往与政府导向、人事制度、工作环境、激励机制等有关;物价波动往往与经济发展、商品供求、货币政策、市场投资、政府监管、社会稳定等有关。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善于从众多复杂的问题中找寻一个或一些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研究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调查目的。即通过调查采集什么数据或解决什么问题。统计调查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选题,不宜盲从、切忌附和。一般来讲,课题的选择应关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并将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勿偏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强化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微观研究为主,切忌大而空;历史研究、超前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以现实研究为主,找寻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实用,可行。统计指标是统计的语言,统计用数据说话,不是无中生有,得出的认识结论是有方法依据和信息支撑的,比起单纯的理论说教,能给人以更具体、更实在的感觉。统计所研究的量不是抽象的量,它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客观反映,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实际上,各种统计方法均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总结,再反过来应用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因此,统计研究成果应能解决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制造”或“使用”。
统计研究不能离开具体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智力层次、研究能力、思想水平、心理素质、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研究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调查课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相称。
(三)具有创造性。统计研究不是“复制”,它要认识前人或他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解决前人或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对事物运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活动。但现实生活中要找寻这样的统计课题并进行有效研究较困难,因为,统计研究不同于其它方面的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所选统计课题完全无人涉足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求其具有创造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能做到诸如所依据的理论、所采用的统计方法等方面与前人或他人有所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就可以了。尽管如此,研究者的目光仍然尽可能聚焦于统计研究的前沿,以新的视野去研究。
(四)遵循科学规律。规律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性的特征。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但能认识并利用它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统计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的运动过程和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统计实践活动。因此,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臆造。因此,选择什么问题做为统计课题,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的客观条件,必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对某些空白予以填补,或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不正确的观点予以纠正,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更加完善。
(五)具有研究价值。所选课题要有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是指学术价值,即有利于发现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统计学科理论和理论体系。实践价值是指应用价值,即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所选课题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不能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或有悖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同时选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进行研究;选题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推广范围越大,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愈高。
二、选择课题的要求
(一)要面向社会实践选题。就目前如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重复建设问题、能源短缺问题、房价过高问题、贫困大学生问题、就业难问题、犯罪问题等等。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审视、筛选,并根据需要与可能,选择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做为课题。
(二)选题要具体明确,大小适中,难易适度。选择的课题一定要具体,清新,那种模棱两可的、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少科学性,只有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重要依据;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否则调查工作将无从下手,甚至有可能造成主次不分,达不到预期的研究目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小,否则其普遍性不强,缺乏实用价值,没有必要进行研究;课题难度不宜过大,否则或因理论性太强使研究半途而废,或因实践经验不足无能为力完成,或因主客观条件限制而流产;课题不能过时,过时的课题尤雨后送伞,因它被前人或他人进行过大量的研究,结论已十分清晰,重新进行研究费时费力,毫无意义;课题不宜过于超前,因为统计研究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它要用数据说话,如果课题过于超前,在现有条件下将无法研究。
(三)选题要有创新性。如前所述,选择的课题应是前人或他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创新要求,就要通过书检或网检,弄清所要研究课题是否“公众公知”,或是否与他人的研究课题雷同。如果不认真审视,草率上阵,要么价值逊色,毫无研究意义;要么低水平重复,涛声依旧。
(四)选题要有可行性。如前所述,选题要与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文化素养, 综合实力等相适应,同时还要满足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要求。课题的选择虽然要求对事物的运动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意在创新、拓进。但课题内容过疏或过难,且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研究时缺乏实战经验或力不从心,将欲速不达。因此,要选择自己学有所长的研究方向,要能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扬长避短,密切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并能发挥团队优势,协作攻关,才能实现预期目的。
三、 选择课题的过程
(一)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数据,提出问题,并初步确定选题。统计研究的本质是要提示事物的运动过程和变化规律等。因此,它要求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切忌无中生有。
(二)立项背景与意义分析。如相关研究现状分析:概述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本研究项目对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等的作用和意义等。
(三)拟订项目实施方案:①课题名称;②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③研究拟达到的目标;④拟解决的主要问题;⑤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调研报告、论文、著作等);⑥项目的预期效益(包括实施范围与受益范围等);⑦本项目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⑧本项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方法等。
(四)预调查。对于规模较大、难度较高或以前无经验的调查项目,为获取相关数据并验证该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有必要进行预调查。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据探凝过程。
关键词 高职 听障学生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一、前言
课程设置是联接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方式[1]。课程设置及教学是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目标随人们健康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在发生多元的转变,故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进行研究分析,了解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情况,对研究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重新定位有着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在数据库中输入“课程”、“体育课程”、“体课程内容设置”等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的相关论文、报刊研究成果;同时查阅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书籍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还有查阅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了解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谈话,为接下来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做铺垫。
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设计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相关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相关情况,本文自编了“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认识问卷调查表”。
(1)问卷的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进行效度检验,专家共18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检验结果显示,18位专家对问卷给予肯定,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对问卷设计认为非常合理的占55.6%,比较合理的占33.3 %,认为一般的占11%,2位专家认为一般,并提出了适当的修改意见。从专家的评价结果看问卷设计能够达到完成本研究任务的需要,问卷达到了较高的效度。相关专家和专家评价结果见表1、表2。
表1问卷效度检验专家情况表
职称教授 副教授合计
人数810 18
百分比44.5%55.5% 100%
表2问卷效度评价结果统计表
效度非常合理 合理一般 不合理非常不合理
人数 1062 00
百分比55.6% 33.3%11 % 00
(2)问卷的信度
目前国内对听障残疾人阅读能力的实证研究偏少,参考国外前期研究成果,考虑到他们对某些专业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之前,以10个班级约200名听障残疾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第一阶段开放式问卷调查,对研究被试的阅读能力有了初步把握后,相隔15天后,第二阶段以231名听障大、中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正式的调查研究。向相关对象发放同样问卷,求稳定系数。发放225份,回收225份,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0.91,P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过程中,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采用班级为单位当场发发放、统一指导、当场回收的形式。用手语翻译及书面文字将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对被试进行了讲解,尽量将问卷内容语言直白化能够让每个被测听障学生理解测试内容意思。
本次调查中对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筹)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225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男生127份、女生86份),有效率85.7%。问卷发放、回收具体情况见表3。
表3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修改)
类型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回收率(%)有效率(%)
在校学生225 225 193 10085.7%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表及里,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理清和把握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研究的整体结构。
三、结果与分析
(一)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1.根据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体育课上课次数为一周2节课,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指导,课程内容选择大多以传统的田径、体操等项目,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项目、范围、形式比较狭隘。
2.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现阶段体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参照《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课程分为理论课(8%-10%)和实践课(88%-90%)。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这一课程项目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来源于两部分知识: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损伤和处方的相关知识。体育健康实践课程,这一课程项目里的内容有: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辅以部分保健体育项目,如太极拳;部分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如健美操等。
3.听障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满意度的调查。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有45%的学生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29%学生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14%的学生非常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10%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能为个别几位学生设置,但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于每一位学生需要,目前体育课程的态度产生半数分化,有近半数的学生不赞同目前的课程设置,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说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出现了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身体素质差跟不上、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考核标准偏高等。
(二)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1.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度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95%的学生肯定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96%学生喜欢体育锻炼,说明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认可度高,这为体课程内容设置提供了基础。
2.听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有62%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1-2次,有23%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3-4次,有3%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7次或7次以上,有7%的听障学生完全不参加锻炼。有47%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15-30分钟,有1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30-45分钟,有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以上,有12%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0-15分钟。
研究后发现听障学生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达不到准备的要求,难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影响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因素
根据的观点,课程作为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体育课程的下位概念,隶属于它,同样也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除了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还有如下影响因素:
英国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lbeck)认为,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因素指社会意识形态、家长及社会期望、学科性质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学校风气、管理形式、设备情况等[3]。
1.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体育课程目标的影响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3]。
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听障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影响
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的关系。”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动机。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据调查聋校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为体育、思想品德、劳动、数学、写字、美工、作文、社会常识、阅读、叙述、自然常识、律动、语言训练;聋校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为体育、劳动、数学、社会常识、思想政治、作文、阅读、理科[4]。听障学生对体育课最感兴趣,这反映了听障学生活泼好动、通过视觉渠道进行学习占优势以及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特点。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5]。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体育课程内容受到听障学生的欢迎,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才能发挥其作用,促进体育目标的达成。
3.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影响
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条件,学校的体育工作就无法展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表达,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借助体育设施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构建模式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延伸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
运动参与 参与意识理论学习: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
形成锻炼的习惯 实践学习:课外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 掌握运动的技能理论学习:专项运动的概述、处能科学的进行锻炼、裁判法
实践学习: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等项目
身体健康 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理论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测试与评价
能制定运动处方 实践学习:制定运动处方、机能、素质、心血管系统发展
心理健康 能利用体育运动调节情绪理论学习:体育运动和情绪、体育运动和意志品质。
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实践学习:田径、素质类、拓展类
社会适应 良好的体育道德理论学习:体育文化、体育运动
具有合作精神实践学习:集体项目、组织各类竞赛、
具有竞争的意识
有创新的能力
(二)建议
1.明确高职听障学生体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目标设置
特殊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首先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其次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三是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也要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
3.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听障学生实际运动水平的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课程内容过于繁杂和高难,又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只有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时,学生才有信心,有努力的动机和愿望。
4.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校特点相适应
基础教育正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场馆设施,开发校本课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各地、各校体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差异也很明显,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于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应有利于发挥本校的优势资源。
5.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听障学生生活
终身体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不间断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但如果学生走出校门,有条件在社区和家庭中参加体育活动是,不能利用学校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参加体育活动的话,只能说明学校体育没有很好地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础。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内容容易走进学生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瑞林,闻兰,黄晓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艾伦C.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管理模式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79-02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些词汇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随着我国政府提倡并支持创新就业的政策,全民涌向了创业的新浪潮。在目前情况下,通过诸多企业在大学校园进行创业项目的纷纷失败,却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行创业的潮流。一方面有赖于校方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有较高的职业诉求比如想成为CEO、职业经理人等;从本质上来讲,对利益或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了最根本的推动力。以下就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展开说明。
1 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1976年,美国柏森商学院提出创业教育理念并辅助实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提出创业教育,之后我国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引入、实践应用。比如,引入两年后,我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大获成功,后来高校试点、普及推广,目前的高校创业项目多如牛毛,国家也设立了相关的基金给予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新。
1.1 创业教育
创业回报率高、风险也大,主要由个人或团体形式开展具体活动。一般情况下,创业指创立事业,其目的在于开发新职业、创造就业岗等。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混乱,也非常多,但其内涵集中在“创造、开端、发明、发现、重组或合理化、冒险、独立”等词汇方面。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利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或原理,进行实践推进,是一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实践落实,是一种从知识到产品的转化过程。通常要求创业主体能够具备勇敢、智慧、自由意识强、思想前卫等品质或特点。最底层的动力源来自于“渴望成名的欲求、开辟新路的雄心”,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即要求创业者“要有梦”。
1.2 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多求诸美国,归纳起来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聚焦模式;第二种是磁石模式;第三种是辐射模式。具w如下。
聚焦模式属于早期模式,在创业管理教育中注重知识为纲,即精选课程,强调系统性、专业化。管理中包括资金、师资力量投入,成立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等,主要是使整体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常态化、细致化,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在此,极大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其结果是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条件。
磁石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重点迁移到培养新生代方面,即通过一些专业化的训练来激发创业者、创造创业者。这方面不仅仅限于高校,而包括社会中有才华的年青人,使其得到优厚的条件,以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
辐射模式在现代化的新一轮创业中初具模型,它包括高校学生、非高校学生,理论上是如此,但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中,未包括后者,而且存在一些教条化的限制性因素,社会创业属于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属于大学生创业,两者截然分开。这种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一校格局,实现了多所高校间的联合等。
归纳起来讲,我国的高校创业管理教育模式比较混乱,属于多种模式并存,而且,缺少更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至少大部分学校即是如此。所以,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向专业化、细致化的阶段深入。
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2.1 创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培训,大多以企业入驻或者校企联合为主;其次,有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评估理念,但在实践中缺少对整个过程的追踪、监督、评估。从结果看,大多企业在高校所推动的大学生创业濒临死亡,通过原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与我国教育本身有着巨大的关联,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教育中缺少实验精神,多数学校只停留于理念,而实践是创业的基础,所以,这是基础方面比较差。还有教育中所学内容大多存在过时现象,若是新课程则多理论、少实践。
二是高校学生大多来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多选择留洋,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又想补贴家用、获得生活费,所以,经济条件差的很多学生都通过摆地摊、开网店、做兼职、打网游、在校做等方式获得,对此类实践活动,算不算创业到目前为止还未进行过真正的讨论,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之类。
一方面,要理解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情况,要对我国目前的高校创业现状进行一些了解,并且从此类失败经验中认识到创业维艰、创业不合乎规范、对创业理解存在诸多偏颇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正视高校学生创业的真实起因是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首先,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校方的评价体系。比如:课程、创业环境间的关系,课程类别如创业者素质、企业化经营管理、创业环境、产业化等。在素质方面,包括资源搜索、信息收集、创意激发、敏锐判断力、领导能力、分析能力与应变能力等;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则包括商机、评估、公司管理与战略部署、产业化运营以及对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下行压力下的资本流向判断,市场风险预估等;在法律层面注重知识产权、企业法等;在创业环境方面,有环境保护、市场机制下的各种运营方式。产品类型的划定、路径的选择、客户需求在市场反馈的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等。
其次,在教学方法层面,以学生为主体。励志与刺激的方法如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模式训练、强化竞争意识、指导社会调查研究等。
最后,对教师资源的转化,比如:教师背景、科研能力、整体素质、论文数量、水准,转化率等,通过多方面的资源转化,不断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水平。
3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探究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分为硬件指标与软件指标两大方面,以下就分别进行说明。
3.1 硬件指标
在创业环境方面,硬件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指导中心、机构,创业资金、创业比率、创业基地、参与创业的学生等。
首先,是数量方面的评价标,比如:指导中心的数量、创业基地的数量、参与学生的数量,这方面不仅是表面上的数量,而是指有其内容的真正数量,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评价机制的设计,应该是从每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每一个项目必需的类别的指标评估,要求一一对应。数据必须精准,对于中途参与、退出等均应该有所记录,并注明其中的缘由。
其次,评价中需要引入新型的过程评价,克服单一的唯结果论,成功或失败一锤定往往会造成对诸多可能实现的项目流产,所以,为了公正、公平之计,需要注重对整个创业过程的全面评估,分析其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并给予指导。在我国的高校业评价中,可以引入现代电视媒体中的商业团体进行创业项目评估的模式,从创业项目的设立、产品设计、功能、作用、价值、效益评估等多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指标评价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机会留给创业者,减少过多的干预,而直奔主题,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数量方面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结果方面的最大成就,而营造创业的种种有利条件才是关键所在。
3.2 软件指标
在软件指标方面,具体有创业社团、研讨会、创业大赛、校方态度、校企合作项目、校方的科研机构等。
首先,一般的评价指标来自于数量,再深入一点的评价指标是关注这些大赛、研讨会的成果,并通过对这些赛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意见、建议、成果等进行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业过程。
其次,现阶段的学校比较支持这些项目,支持的理由在于推动学生就业,拉升学校知名度,引入企业投资,最终使学校从中获得名誉、利益,这是现实的具体情况,而且,学校为了从这些项目中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学生费用,有专门化的创业培训基地或者以专业化学院的方式开展此类项目。因此,在数量上看,支持态度方面分析,均不会有大的问题,重点是应该放在专业化程度、项目落实的资金投入两大方面。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中进行学习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即把知识学好,进一步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目前的创业市场中胎死腹中的命中率高达90%以上,在现阶段的创业我国多停留于企业管理的组织层面,而技术方面的创新、创造、创业事项,比较稀缺,虽然通过大学生能够刺激这方面的力量,但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长计议,而且大多创业的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也非常浅v。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严格强化管理方式,透过质量评价、环境评价对一些不成熟、缺少亮点、甚至瞎胡闹的创业项目进行客观、理性的处理,并逐步缩小范围,集中到对一些细微的技术创新之上,提前预防过分透支教育造成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贫瘠。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李钊,王剑程,等.基于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创业服务价值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169-174.
[2] 孙凤娥,苏宁,江永宏,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6(6):64-68.
[3] 段炼.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探析――以院校一体化创业扶持体系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24-26.
[4] 余文博.高校阶段创业选择中的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77-79.
[5] 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9):138-139.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把“概论”课建设成为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强化“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地位。
一、“概论”课的教学目的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导引课程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旗帜和方向,为课程教学提供明确有效的价值坐标。它的正确制定和成功达成,是衡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和关键环节。“概论”课是一门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三观”和培养明辨是非能力的重任。然而,以往的教学常常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对个体价值的实现轻描淡写,使得大学生对待该门课程保持冷淡和抗拒的态度,部分学生只为获取学分和奖学金勉强学习,并未用心去理解和内化。这是当前各高校“概论”课普遍遭遇的尴尬。要缓解这种尴尬局面,改变大学生对待该门课程冷淡和抗拒的态度,以及由此造成的大学生高分低觉悟的现象,“概论”课的教学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教学目的上进行根本的转变,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更重视和尊重个体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深入挖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视和尊重个人价值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因素,引领学生理清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化进程中发展的逻辑主线,在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辩证思考中将“历史的选择”内化为自身的选择和信仰。
二、“概论”课的教学方法要统筹兼顾专题讲授和其他多种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需重点传授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践性。在确保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为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学方法上统筹兼顾专题讲授和其他多种方法。
(一)“概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专题讲授的优势
所谓专题讲授,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从中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讲授的方法。专题讲授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够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讲透某一方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专题多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难点问题精心挑选的,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避免空洞说教,而且较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把专题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特色”表现在哪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建设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等,不仅体现专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效应,而且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便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二)“概论”课教学还要统筹兼顾多种其他教学方法
专题讲授虽有其优势之处,但也可能让大学生感觉专题间缺乏内在联系,不便于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和前因后果。因此,“概论”课教学要在充分发挥专题讲授的优势的同时,统筹兼顾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将讲授法、情景再现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管齐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情景再现法,即通过还原历史画面,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细枝末节。这可通过观看历史视频达成。所谓案例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的思想精髓。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时,可以搬出苏联社会主义的例子,分析其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进而探讨苏联因何解体,而中国却繁荣发展起来的原因。如此引领学生层层递进的思考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所谓调查研究法,即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状况。如,可以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择业意向、人生追求及信仰、勤工俭学状况、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调研,并以小范围座谈会、学术沙龙、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展示和交流调研成果,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将各种艺术,或说评书,或讲故事,将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概论”课的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现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不过,多媒体课件毕竟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教师,教师也不能过分的依赖它。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地穿插课件,辅助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对课件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说明,更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变相“满堂灌”。此外,“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通常在大教室进行,因此,教师还需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博等,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使五个模块和三个要素相互协调
按照课程内容和体系,“概论”课可划分为五个知识模块:一是中国化概述;二是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的教学在内容上应于全面中突出重点。既要以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为主体,又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可见,“概论”课的内容又包含着三个要素: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概论”课的教学在内容上要注意使五个模块和三个要素相互协调。然而,在课堂上,虽然一些资深的老师能把理论知识阐述得很深刻,学生也能理解,但当学生接触社会现实时,有时却发现这些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有所偏差,这使得学生出现落差感或者认为任课教师只不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器而已。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说出实情,或者结合社会现实中的反面案例,让学生带着质疑,更真实地认识社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做好积极引导,教会学生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而言之,“概论”课的教学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教学目的上,要兼顾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重视个体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要统筹兼顾专题讲授和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五个知识模块和历史、理论与现实等三个因素的相互协调,更加突出思维层次、精神层次的内容,以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3日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各种商业企业随之发展而来,因此商业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里笔者将地区的相关商业企业的空间区位选择问题做具体分析。
如何正确地对待商业企业空间的区位,调查地区的现实状况探究对策促使其区位优势能更好发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商业企业最重要的使命,形势所需,刻不容缓,本文从多个方面做了调查,反映了商业企业空间区位的状况对促进本地区及企业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全文的研究对象是某地区的商业企业,全文抽取了三所商业企业B1、B2、B3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复杂问题按其属性分解为若干元素,并根据其关联关系构建一个按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排列起来的有序的多目标、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中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先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评估主体的判断,确定诸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复杂决策问题。
三、研究因素
(一)对区位认知的状况。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有些意译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课本中的解释是:“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地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2、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的设置与划分,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二)影响商业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1、当地的市场状况。商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应从分析当地的市场大小,发展水平、富裕程度等方面入手来进行空间区位的选择。
商业企业区位与其他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消费者指向(商业企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呈比例)。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商业企业区位一般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如,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相比,商业企业区位的数量和规模有明显的不同。
在市场中,和人口规模同样重要的因素是消费者收入。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其结果是对商业企业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一般来说,高收入的市场区域与低收入的市场区域相比较,平均每个家庭消费量大,而且消费的档次也高,因此对商业企业区位的数量和类型的要求也不同,如高级购物中心一般指向高收入区域。
2、企业空间距离分析。消费者要克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付出的空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购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子。随着购物地距离的增加,在该地购买的家庭数会减少,特别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表现的更加需求减少明显。消费者数量减少意味着零售企业的需求减少,这种关系可用下图的空间需求曲线来表示。(图1、图2)
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间的结构。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即距离费用可忽略,表明所有的购物在一个或几个大的零售中心进行,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相反,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很陡然,表示市场区域被若干个零售商业中心分割,零售区位也趋于分散。
3、交通条件分析。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一般而言,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因此,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常能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
4、商业企业间的竞争。商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和与其在同一区域经营同种类型的商业企业数量和竞争力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理论,霍特林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当需求无限且非弹性的条件下,在直线市场只存在两个企业时,这两个企业应该在距直线市场的中点处布局。当需求有弹性时,两者将在距直线市场的端点四分之一分散布局。斯考特认为,宝石店的布局趋势是分散大于集中,但饮食店通过竞争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接近竞争者的布局较明显。因此,对新开业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分析竞争者的数量、可能占有市场的利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竞争者间的区位空间关系,是接近布局还是相距一定距离布局。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其区位趋势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即由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商业中心。各大商业企业在竞争中又存在着互补关系,对于多目的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是最佳的购物空间选择。
5、地价对商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特定区位的商业企业是通过竞争来获得,能支付最高地价的商业企业最终占有这一特定区位。地价是土地价值的经济反映,是指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地价的高低与土地的区位条件有关。交通的便利程度、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是影响土地购买者支付土地价格的重要因子。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辐辏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其空间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也达到最高。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通达性和关联性逐渐减弱,地价也会随着降低。但是,在远离市中心的某些地段,由于环境综合满足度提高,地价也有上升的可能性。
对于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商业企业而言,无疑最高地价区位是最佳的选择。B3等企业不仅位于市区中心位置,而且周边的交通业也极为便利。所以,该区位便成了商业企业最佳的区位选择。当然过高的地价也阻碍了部分企业对该区位的选择。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二)研究过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最高层:即目标层。表示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总目标:——选择哪个商业企业的区位。
中间层:即准则层。表示采取的方案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市场状况、企业的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商业企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
最低层:即方案层。表示决策时的备选方案——B1、B2、B3。(图3)
其中,A1、A2、A3、A4、A5分别表示市场状况、空间距离、交通条件、企业间的竞争和地价;B1、B2、B3分别表示三种方案。
2、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使用一致矩阵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比较。判断矩阵的元素aij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表1、图4)
元素之间两两对比,对比采用相对尺度。设要比较各准则A1、A2….An对目标Z的重要性。Ai∶Aj?圯aij A=(aij)n*n,aij>0.aji=■
3、一致性检验
(1)一致性检验概述。对应于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考察完全一致的情况,判断矩阵必须满足:
aij*ajk=aik,i,j,k=1,2,…,n
a21=2(A2∶A1),a13=4(A1∶A3)
经一致比较推出:
a23=8(A2∶A3)
定义一致性指标:CI=■
λ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维数;
CI=0,有完全的一致性;
CI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
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为衡量CI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2)
定义一致性比率:一般,当一致性比率CR=CI/RI
(2)对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进行运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A进行运算(使用matlab软件),得到权向量(特征向量)w=(0.263,0.475,0.055,0.090,0.110)T
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5.073;
一致性指标CI=(5.73-5)/(5-1)=0.018;
随机一致性指标RI=1.12 (查表);
致性比率CR=CI/RI=0.018/1.12=0.016
通过一致性检验。
4、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B1对总目标的权值为:0.595×0.263+0.082×0.475+0.429×0.055+0.633×0.090+0.166×0.110=0.3
B2对总目标的权值为:0.277×0.263+0.236×0.475+0.429×0.055+0.193×0.090+0.166×0.110=0.246
B3对总目标的权值为:0.129×0.263+0.682×0.475+0.142×0.055+0.175×0.090+0.668×0.110=0.456
故方案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为:{0.3,0.246,0.456}
又CR=(0.263×0.003+0.475×0.001+0.055×0+0.090×0.005+0.110×0)/0.58=0.015
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五、结论
{0.3,0.246,0.456}可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即各方案的权重排序为B3>B1>B2,故最佳区位为B3。
综上所述,商业企业在空间区位选择上应注意以上几个因素,当然不同的地区其区位条件又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充分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分析出最适宜当地的商业企业空间区位。合适的空间区位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对商业企业的自身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志志等.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循本求原――把探索海州五大宫调的
音乐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为主攻方向
循本求原,就是把对海州五大宫调的音乐特点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一切推论要从音乐本体内部找根据。
循本求原的“循本”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发挥音乐专业的优长,把研究海州五大宫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乐曲的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中最缺乏、最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内容。
海州五大宫调是以“软叠鹂南波”五支民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流传在海州地区的明清江淮牌子曲的只曲和套曲的集群(系统)。目前在社会调查、发掘整理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个例归纳和套用现成的感性认识阶段,我们音乐专业应该下大功夫深入到音乐本体中,进一步认识海州五大宫调的曲调与表演特点及其音乐审美的价值。
“本”的第二重含义――“曲本”。上世纪80年代用简谱记录的“谱本”还不是“一曲多用”的曲牌体曲调的“原本”。我们能见到的、能阅读的这些曲调是演唱者个性化二度创作的书面记录。本体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透过这些个例的学习剖析,认识它们的美质,并力图追寻它们共同的特征与规律。
伍国栋教授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指出:“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传承方式,必然使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出现变异。民间音乐的变异,实则是一系列的创新。”在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对原先存见的音乐进行变革创新,使之发展成为许多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新品种或新曲目。其形态依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某一特定的“母曲”或“无形母曲”。寻找和发现伍先生所说的“母曲”,恢复依母曲而即兴创造的“流动活力”,在本体研究中非常重要。一味依谱,还不足以让古调复“活”。不了解“特定母曲”,就难以弄清楚“曲本”的原汁原味及其与“二度创造”之间的关系,就缺少可靠的继续创新的基础。因此,“循本求原”成为我们开展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首要策略。
“寻找母曲”的具体办法,就是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论原则,把现有的乐谱一个个都做音乐性的分析,以同一曲牌的不同记录进行对照,提取它们的共同“基因”,找出其中的骨干音调或称基本音调,再和姐妹曲种相对照,并参用已有的专家研究成果,以尽量接近“特定母曲”。这种文本研究,也不能停留在本本上,“死曲要活唱”,要同实验研究的“试唱”结合起来,就如古琴的“打谱”,不过我们是倒过来做,是依据声音的记录和具象来揣摩它的曲调“母体”和变异功能。
入境寻流――把海州五大宫调置于地区
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
入境寻流,就是把海州五大宫调置于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着重弄清楚海州五大宫调的发生、发展和淮盐文化的关系。
伍国栋教授认为“民间音乐生态形貌的地域性特征,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接受地理环境因素出现的文化事实双重影响和制约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相应地从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各种因素出发,从接受地理环境影响出现的其他文化事实出发,取这两个角度来看它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模式。”
海州五大宫调发掘整理的主持者朱秋华先生说:“海州宫调牌子曲的形成,与当地经济的兴衰,特别是盐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州的板浦镇,不仅是历史上的重要商埠,也是牌子曲流入的一个重要门户。运盐河所到之处,小曲随之流传,这些小曲在海州扎下根来,并不断吸取地方语言的特点和民歌中的丰富营养,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宫调牌子曲。”
这一论断十分精当。用文献法可以找到许多印证。姜昆、戴洪森主编的《中国曲艺概论》:“长江下游的牌子曲在明清之际甚为流行。这里是牌子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江苏各地仍流传着用北方语系中的各种江淮方言演唱的牌子曲类曲种。
《概论》论及江淮牌子曲和两淮盐业的关系指出“特别是盐运商贾、文化交流甚为频繁。便常常将这一带的曲艺等民间音乐带到大江两岸的广大地区”,“还继续由东向西沿长江流域自下游向中上游两岸传播”。《概论》认为这种传播是“自由无序的,有交叉的”。我们认为无序中也有序,首先是在同一方言区的流布与丰润。明清俗曲海州五大宫调的姐妹艺术的盐城牌子曲、清淮牌子曲、海州牌子曲、徐州丝弦,正是沿着两淮盐业南来北往的盐运通道分布的。
淮盐文化无疑是海州五大宫调形成与传播的主要文化背景。正如伍国栋先生所分析城市民间音乐体现“需要的集中”。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到近代海州的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商业繁荣孵化了城镇平民阶层及其文化消费需求。因而活跃在板浦等处的海州牌子曲的生存状态,便具有平民自娱和“俗中取雅”两大特征。它是略有温饱的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性音乐活动。
近年又在盐区收集到的《盐工十叹》、《十劝郎》,在赣榆采集的《大沟南花会》的套曲,描述了当地爆竹之乡民俗节日的盛况,在灌云、灌南收集到的《草虫》系列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类比识特――把海州五大宫调放在
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作比较研究
类比识特,就是把海州五大宫调放在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作比较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个性和独具的价值。管建华教授等编著的《中国音乐文化大观》中专门论述了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的生态特点:“江河之间,淮河两岸,湖泊遍布,支流交错,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给当地的音乐文化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大观》还指出,这一地区民歌体裁丰富,内容广泛。小调流行,明清时代保留下来的杂曲曲牌数量很多。这一区域特有的文化风格特征,主要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音乐风格也兼容南北特征,在整体上呈现一种“文化过渡带”的特色。五声音阶是本区音乐的主体,音乐风格明显向江南靠拢。这些论述对我们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初步熟悉五大宫调的学习过程中已得到了许多印证。
以五大宫调中最有代表性的“五大调”为例,扬州清曲、盐城牌子曲、清淮小曲和徐州丝弦也都有“软叠鹂南波”五大调,扬州发现了更早的[劈破玉] 的曲谱,便把[叠落]排除在外,其实传统说法还应该是“软叠鹂南波”,还有一首以“软叠鹂南波”命名的集曲。但鲁南五大调就不同了。江南牌子曲也不能归属一类。
又如,许多曲种的套曲多有[满江红]。但以海州五大宫调的[满江红]规范板式最为完整,有头板、二板、腰板、小过板、大过板五个部分,标志着海州五大宫调在江淮牌子曲系统中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在比较研究中,与扬州清曲的比较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扬州清曲和海州五大宫调同属一个体系,曲牌、曲目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该类事物属加种差。要将同类事物加以划分,就必须研究事物具有哪些特有的属性。我们发现海州五大宫调有许多独特性。例如在赣榆挖掘的[九腔十八调]《俏人儿我的心肝》,是全省唯一的完整传唱,扬州只有前半段,现在收集在《扬州清曲》的曲本与海州本差距非常大。套曲所用曲牌也不相同。[满江红头板]中变徵音的运用,使曲调增加了北方的色彩。又如《武松杀嫂》,海州本非常独特地创设了“大郎托梦”的情节,所用曲牌及组合也各有特色。再如[凤阳歌]中重头曲《馋嘴大娘》有25段150余句的规模,而在扬州只是并不多用的一般曲牌。海州用[凤阳歌]的唱段,扬州多用[梳妆台]取代。
这种比较研究是不可缺少的,舍此,前述本体研究就难以深入,也难以理解“代表作”的意义和价值。
海州五大宫调系统内部还有板浦和青口为代表的南北两支,在语言上分属两个方言区。赣榆和鲁东南接壤,历来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系统内部的比较研究非常必要。在民间音乐方面的相互影响,要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还有当地戏曲、曲艺,如淮海戏、工鼓锣和童子戏,它们生长在同一土壤上,其间的联系也不能光凭推想。这方面的研究面广量大,要在本体研究打下一定基础后逐步拓展。
审叶知秋――采用典型剖析的方法,把本体
研究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
审叶知秋,就是用典型剖析的方法,以点带面地深入研究,并且以代表作的赏析把本体研究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
研究海州五大宫调的目的是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对民间音乐的“知“,首先要有感性的听觉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五大宫调的研究,首先从学习研究五大宫调代表作开始。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个例研究引路的典型。“审”字含有审慎、审察、审美多重意思。典型曲目的把握,我们要取审慎的态度,追求原汁原味;学习展示、把握特点,要精细入微、精雕细刻;关键是审美,要努力发现和提炼这些民间音乐佳作的美点,有入耳入心的感染力,还要琢磨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只有喜闻乐见,才能有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是否喜闻乐见,只有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我们选择的曲例,首先是五大调“软叠鹂南波”,它们堪称“民间的优秀艺术歌曲”,最能代表海州五大宫调在曲调创造和抒情演唱的水平。这些“俗中之雅”的“雅曲”,是我们学习剖析的重点。选择曲例还要考虑体现地方特色。被扬州清曲排除在“五大调”之外的[叠落],还有独具一格的集曲式的套曲《九腔十八调》,结构完整的《满江红》,常用多见的《凤阳歌》,我们都给以特别的关注。
本体研究还要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做好这项工作,要努力把躺在本本上的资源转化为在生活中享用的活资源。制定一批研习试唱的曲目,包括对曲词所作的考订、调整和必要的修改加工。例如在古典小说《镜花缘》中发现有唱曲活动的描述,有李汝珍记录的唱词,可以作为海州五大宫调发祥地板浦悠久传唱历史的见证,特别可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用表现同一主题和题材的[南调]配唱,就是一种尝试。发掘于赣榆的[九腔十八调] 篇幅长难度大,我们截取了其中11 个曲牌,相对完整地反映这一作品的风貌,使这首民间艺术歌曲精品首次在当代受众前亮相。
杜亚雄先生指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乐谱为演唱、演奏者留的余地比西方古典音乐要大得多。古人有“死曲活唱”“死谱活奏”“筐格在曲,色泽在唱”等等说法,说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注重的不是“死音”、“死曲”,或者是用乐谱记写出来的“筐格”,而感兴趣的是具体的、真实的音乐,是有声有色的“活唱”“活奏”。在二度创作――“即兴唱奏”上做文章,下功夫。这一卓见,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传承很有针对性。民间音乐主要靠“口传心授”来传承。因此举办专家讲座,邀请代表艺人和堂社来校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中,体现着我们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增国、朱秋华《海州宫调牌子曲大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3
[2]朱秋华《海州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韦人《扬州清曲》(三卷本),广陵书社,2006
[4]姜春芳《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8]姜昆、戴洪森《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