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保健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6 10:47: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老年女性保健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女性保健知识

篇1

随着全球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已日益严重,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其是性健康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目前,在已有关于中老年性健康的研究中,大多数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如何提高中老年人的性能力,缺乏对中老年人性健康的全面分析,这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老年人的性健康及服务需求。因此,我们对揭阳地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在性现状、性心理、性态度、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以及服务需求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探索中老年人性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以及在生殖保健知识及服务方面的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5年7~12月,随机抽取揭阳市辖下2个街道630名45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由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609份,占全部应收问卷的96.7%。

1.2 调查方法 由经过系统培训的计划生育医生以及计生专干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组设计,包括人口学特征、一般健康状况、性现状、性态度、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以及服务需求等6个方面。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频数,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1.1 年龄分布 在本次调查的609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中,男性416例,占68.3%,女性193例,占31.7%;年龄45~73岁,平均53.1岁。

2.1.2 职业分布 工人140例,占23.0%;农民162例,占26.6%;干部、技术人员154例,占25.3%;无业人员和下岗者153例,占25.1%;其中退休人员占46.4%。

2.1.3 受教育水平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95例,占32.0%;初中136例,占38.8%;高中156例,占25.6%;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22例,占3.61%。

2.1.4 婚姻状况 未婚7名,占1.1%,已婚配偶健在467名,占76.7%;离异或丧偶73名,占12.0%;再婚62名,占10.2%;

2.2 性现状 609名受访者的性生活满意程度见表1。22.4%的男性对性生活满意或很满意,而女性中,只有13.2%的女性表示满意。416名男性自测IIEF-5得分<21者有290人,占34.9%。

2.3 性态度 609名受访者的性需求、性态度见表2、3。对性生活“没兴趣”的男性占16.8%,女性占25.9%;56.3%的男性和64.9%的女性认为性生活对于生活质量来说是重要或很重要。

2.4 性健康相关知识 听说过障碍(ED)的男性占53%,女性占65%;25.4%的男性认为ED是一种疾病,而女性则占46.6%;46%的男性、45%的女性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或障碍是很自然的现象,但也有25%的男性、35%的女性认为需警惕其他疾病。当本人或配偶有性方面问题时,会主动求医的男性占35%,女性占25%。

2.5 服务需求 55.6%的受访者认为中老年人的生殖健康应引起足够的关注,75.3%的中老年人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性保健以及老年病防治的知识讲座,提高中老年人的性健康知识。

3 讨论

生殖健康( reproductive health)是上个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健康概念,随着全世界的人口和经济水平的重大改变,性健康日益成为人类健康和美好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性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球大样本调查显示:认为性在生活中占重要和很重要地位的比例为73%,其中男性为83%,女性为63%。姜辉[1]发现:52.4%的受访者认为性活动在男性生活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其中25%认为很重要。本研究中,56.3%的男性、64.9%的女性认为性生活对于生活质量来说重要,与姜辉的报道接近,但明显低于全球标准,这可能与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居住环境、传统文化、性知识普及和生殖健康教育程度有关。

“食色性也”,中老年人也不例外。在调查中,明确表示对性“没兴趣”的男女受访者分别占16.8%、25.9%。本研究中只有22.4%的男性对性生活满意或很满意,而女性中只有13.2%的女性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女性多达59.4%,远高于男性的26.4%,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性和谐方面,男女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416名男性受访者自测IIEF-5得分<21者有195人,占34.9%,接近于国内外报道[2-4]。

尽管有半数以上的人都认为对ED有所了解,但也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或障碍是很自然的,说明大部分中老年人并没有真正了解ED,中老年人在有关性生殖保健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上尚不够理想。

生殖健康知识缺乏,造成中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高,所以,一旦出现性方面的问题,也只有不到1/3的受访者会主动求医,总是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或不好意思去看病,而没有积极对待。因此,我们认为对中老年人进行性健康宣传教育是很必要的,积极提高中老年人的性保健知识;积极提供相应的保健服务,使群众由被动地接受保健知识变为主动保护自身的健康。

综上所述,目前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其是性健康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对中老年人进行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宣传教育及社区服务,全社会给予中老年人更多的关怀,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宝贵工作经验的优势,让中老年人充分体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辉,白泉,洪锴,等.中老年男性对障碍认知和态度的相关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10):752-754.

2 冷静,鑫,黄旭元,等.上海市1582例中老年男子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男科学杂志,2000,14(1):29-31.

篇2

1 方法

通过问卷、访谈、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更年期保健知识知晓率为66.71%。

2.2 每日的自我保健状况为11.92%。

2.3 月经改变状况达62%。

2.4 体重超重率为42.6%,肥胖率达12%。

2.5 血压状况分析,血压偏高占11.12%,高血压占12.26%。

2.6 性生活频率,对性生活感兴趣占78.61%。

3 讨论

3.1 更年期女性的主要健康问题。

3.1.1 低雌激素相关疾病 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一些疾病成为影响更年期女性健康的主要问题。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植物功能神经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脏症状的一组征候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血管舒缩症状和心血管症状。其中最有特征的症状潮热出现率29.71%,失眠、烦躁、心前区不适等症状33.46%;围绝经期月经改变率62%;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有萎缩性尿道炎和老年阴道炎,患病率占27.2%。

3.1.2 超重和肥胖 此次调查有42.6%的女性超重,12%的女性肥胖。运动不足,静坐的生活方式不仅可做为独立的危险因素直接影响健康。而且和其他危险因素一起对健康造成更大威胁。更年期女性肥胖还是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肥胖还可以引发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关节功能障碍、骨质疏松及运动相关疾病。

3.1.3 慢性疲劳 更年期女性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中,家务和职业的双重负担使女性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普遍存在却被人忽视的社会病。疲劳有两层含义: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大部分症状是通过身体疲劳表现出来的,慢性疲劳在更年期综合征心身性疾病中尤为突出。如失眠、烦躁、乏力症状累计达28.89%。

3.2 防治措施

3.2.1 适应需求 从自我保健调查中,更年期保健知识知晓率达66.71%,每日自我保健活动也逐渐增加,且不同文化,

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中心医院

不同职业的女性之间无差异。越来越多的女性正把寻求更年期保健作为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标准。因此无论是满足社会需求,还是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都要求从事更年期女性保健的临床医生,担负起对更年期女性全身心的保健任务,建立完整的更年期相关疾病的筛查体系,确定临床操作规范,系统诊断相关疾病,定量分析亚健康状态,采用妇科相关疾病诊治、激素补充、营养定量、环境因素或有害物质控制,运动定量指导、康复治疗、生活习惯指导以及精神心理疏导等多层次、个体化综合治疗与保健方法,加强对患者及社会大众的科普教育,全面保证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健康。

3.2.2 对于低雌激素引起的更年期症状和泌尿生殖道的萎缩,激素替代方法是目前唯一的有效方法。应从禁忌证,慎用症、用药方式、药物选择以及用药剂量等各个方面尽量做到规范,努力做到个体化定量、并定期调节补充方式和随诊结果。同时应教育患者远离其他途径的激素摄入。

3.2.3 超重和肥胖 推行低热量饮食疗法,即在满足人体营养成分合理的前提下增加维生素摄入,减少能量摄入最终通过能量平衡的原理达到减肥目的;进行人群体育锻炼促进并针对不同情况提供较为个体化的运动处方使之达到健康所需要的体力活动水平即轻到中等体育锻炼3~4次/周以上,30 min/次以上,进行全身力量型的肌肉锻炼,增加肌肉数量以提高代谢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体重和腰围监测,实现将体重指数控制到24以下,以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腰围控制到80 cm以下以防止47%~58%的危险因素聚集的目标。

篇3

[中图分类号] R271.1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61-01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一般发生在40-55岁之间[1],显示卵巢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分泌雌激素不足,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此综合症是否发生与轻重度与中老年妇女内分泌功能状态,个体体质,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相关。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围绝经期妇女通过了解的知识,学习自我护理,自我检测,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良好的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积极开展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一般资料 2008-2010年,对本辖区的两个社区随机选了300名40-55岁妇女(我单位地处城郊),平均年龄48.2岁。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多媒体教学 在社区里组织中老年妇女观看有关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宣传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知识,介绍预防围绝经期症状的方法。由医护人员组织专题讲座,口头讲解,面对面演示,影响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的行为。可每月召集社区内围绝经期妇女与她们交流,采用疑问解答的方式促进健康教育。

2.2 个别交谈 具有针对性强,有效,反馈及时等特点,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心理疏导,但交谈着需掌握交流技巧,态度和蔼,亲切,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2.3 图文教育 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宣传卡片,图文像册将围绝经期知识印刷在上面,保健护士监督围绝经期妇女阅读健康教育但,强化对其理解和掌握。也可利用宣传栏,报纸,电视等工具加大力度宣传,使社会加大对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重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心理健康的教育 围绝经期妇女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失眠,孤独等一系列精神症状,加上巨大的精神和环境因素压力,比如子女离开,照顾老人,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医务人员需指导围绝经期妇女加强心疼和行为的护理。学会回避;当遇到不良刺激和正面冲突时采取短暂的回避。学会倾诉;当遇到不快时,可找亲朋好友或保健医生倾诉,这是内心很好的一种减压方式。注重劳逸结合,正确的对待各种矛盾,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情绪,良好的心态,平常心对待各种事情。防止情绪激动,建立心理上良性循环。

3.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饮食教育:围绝经期妇女正值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峰期。我国妇女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奶制品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围绝经期妇女应大量补充钙的摄入,每天喝牛奶,摄入鱼,虾等食物可降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且能减轻失眠,焦虑,潮热,忧郁等症状。在膳食中添加豆类食物可缓解血管舒缩症状,促进阴道上皮细胞的成熟,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骨矿含量的丢失[2]。只有日常生活不断注意调节饮食,才能帮助患者减缓痛苦。②适当运动围绝经期妇女大多已经退休,时常会有孤独感。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会社会活动,唱歌,跳舞,找到生活的乐趣。适度运动有利于保持积极,乐观的愉悦情绪。雌激素水平降低是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适度可能会使体内产生内啡肽,运动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减少睡眠障碍症状发生[3]。③学会定期自我检测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阴道炎,尿路感染,妇科肿瘤。中老年妇女需学会自我监测,绝对不能对绝经后出血疏忽大意,一旦发生身体不适,及时治疗,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自查。④注意个人卫生围绝经期妇女泌尿生殖器萎缩,干燥,时常有尿频尿急等尿路感染,医护人员应嘱咐病人多饮水,勤换内裤,保持尿道及外阴清洁。⑤加强性保健知识和谐的性生活对妇女的卵巢功能有促进作用,延缓衰老,改善精神状态。围绝经期妇女韧带松弛易发生子宫脱垂及张力性尿失禁,应进行肛提肌锻炼,加强盆地组织的支持力。⑥用药指导月经紊乱的患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钙剂。对于围绝经期综合症症状长期不能缓解者可采取激素替代治疗,但要密切观察服药后不良反应。忧郁药物的相互作用,易发生毒副作用,若有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师。

4 结果 300名妇女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比显示,围绝经期知识比例由30%上升为90%,能坚持定期体检的比例由20%上升到75%,并有一部分妇女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月经紊乱,补充钙剂。

5 讨论 围绝经期妇女处于特殊的时期,有复杂的心理及社会因素,抑郁症又是围绝经期妇女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时会有不同成都的轻生念头,国内外文献报道,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0%左右[4],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中国约有1-3亿女性处于围绝经期,约有一半女性收到围绝经期症状的困扰。医护人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根据妇女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变化,进行合理的保健指导与宣传,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促进社区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减少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具有抢来的教育责任感,丰富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将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韩亚飞.浅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10,31(17):2708-2709.

篇4

围绝经期又被称作更年期, 是女性从生育功能旺盛过渡到衰退的重要时期, 主要是指女性40岁左右开始的生物学、内分泌变化至绝经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阶段[1]。在该阶段, 内分泌功能处于紊乱状态, 机体会相应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恐惧、四肢乏力、头昏以及失眠等心理及生理上的变化[2]。给予围绝经期女性相应的健康教育相关指导, 能帮助她们安全且愉悦地渡过该艰难阶段, 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3月选取某地区186名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 年龄40~50岁, 平均年龄(45.5±1.5)岁;所有女性在该时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易怒、焦虑等情绪变化,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机体乏力以及失眠等症状, 临床出现月经紊乱、闭经及骨质疏松等症状。

1. 2 治疗方法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要给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对症治疗, 主要以平衡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失调等为主, 对症治疗要以平衡及调整功能为主;治疗阴道萎缩症状, 要改善患者情绪以及, 减轻由于性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阴道流血等围绝经期综合征, 可选择性激素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降低心血管发生几率, 但长期服用性激素补充剂时要按医嘱并要进行定期监测及随访;围绝经期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这时要给予合理补钙。

1. 3 健康教育内容 ①普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医务工作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在围绝经期女性中普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 改变不利于女性身体健康的旧风俗以及旧习惯, 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自我保健能力。②帮助围绝经期女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生理特点是好静不好动, 这极易诱发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症等, 故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注意日常生活中要动静结合, 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工作, 适当参加一些对身心有利的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每周要坚持运动至少5 d, 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 保证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睡眠质量, 以消除身体的疲劳, 使其每天精力充沛, 并能相应提高机体抵抗力。应该注意的是, 围绝经期女性不应过多的卧床休息, 每天保证8 h左右的睡眠即可。③保持良好的心态。绝经期女性表现出潮热、出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心悸、失眠、内心空虚等神经精神症状, 再加上日常生活因素及精神方面因素造成的压力, 如子女独立、下岗、需要照顾双方父母等, 引起其内心不良反应, 故要做好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疏导以及知识教育工作, 指导其学会回避、寻找倾诉对象进行倾诉宣泄以及学会移情等, 学习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发生的一切。④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围绝经期女性应注意日常饮食的平衡营养, 选择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食物以及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及高纤维食物, 如多食用蔬菜、水果;多使用富含植物黄酮类食品, 如黄豆、芽菜等, 以补充雌激素;多食用牛肉、鱼肉、瘦肉、豆制品等, 以补充蛋白质, 常吃紫菜、海带、香菇、洋葱、以及木耳等有利于降血脂的食物, 切忌烟酒, 少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每日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30 g以内, 严格控制饮食量,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⑤防止过度肥胖。围绝经期女性如果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就会造成体内脂肪过多, 造成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腹部、部、背肩部、腰部以及臀部, 造成通体肥胖。此外, 过多的脂肪还会在人体组织器官中堆积, 从而造成代谢障碍及功能失调等症。故围绝经期女性要严格控制饮食摄入量,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既可以保持健康形体减少疾病发生, 又可给予女性心理上的自信, 从而提高内心愉悦程度。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围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会相应下降, 造成阴道内菌群平衡失调, 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造成女性生殖道感染, 因此, 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要注意维持外阴的清洁卫生, 勤洗澡, 勤换内衣裤,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⑦和谐性生活。美满和谐的性生活对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益处, 使人们更加健康长寿。故性生活是围绝经期女性安全愉悦度过绝经期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 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导致其排卵无规律可循, 而出现阴道分泌物减少、月经紊乱、生育功能下降的情况, 但不排除受孕的可能, 故围绝经期女性在性生活中也要采取相应的避孕措施。

2 结果

186名接受健康教育的围绝经期女性均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证了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了生活质量。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女性必须要经历的较为重要的人生阶段。对围绝经期女性进行科学性的健康教育, 能够促进围绝经期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 提高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意识,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以较为健康、科学的方式生活, 减少肥胖率、疾病发生率及非正常死亡率, 同时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开展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教育, 能为其建立一个较为友爱、温馨的生活环境。围绝经期女性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同事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女性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3], 给予其充分的关怀。

综上所述, 了解与掌握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给予科学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能保证围绝经期女性安全且心情愉悦地度过围绝经期。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