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17 09: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设计的目的

篇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设计制图施工基础,却还无法掌握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各个实际环节及设计技能,迫切需要一个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加深体会,缩小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与市内多家装饰设计公司合作,引入了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学到了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室内外的设计能力。

一、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见下表。总体来看,还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

表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教学计划 缺乏工程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以程序设计为主

教师 缺乏项目工程应用经历

实验条件 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不足和缺乏条件

社会需求 办学缺乏“工程化”需求

1.对环境设计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一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是在中考或者高考中的专业加试合格后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习惯了从绘画入手,因而所有的设计基础(含手绘技法)均将绘画基础练习直接作用于环境设计教学的基础训练。由于目前大部分设计从业人员均来源于环境艺术专业或毕业于相关设计院校,专业教学还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思维与教学模式的束缚:其一是教学理念不能与社会设计潮流一起推进,且教学内容陈旧,纸上谈兵较多,对新材料、新工艺缺乏了解,导致了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停留在空洞的形式主义和不着边际的装饰主义上;其二是师资的来源单一,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学的老师怎么教的,我们的老师就怎么教,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都较为缺乏;其三是教学设备未能得到重视,很多工科类院校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思想来源,是为了减轻因在工科类的投入设备而造成的资金困难,为了达到一定生源而开设的。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教学过程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目前技工院校设计类教师很多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教学岗位上来的,由于技工院校评定职称要看班主任的业绩,造成很多老师忙于班主任工作,因而专业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有时学校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公司顶岗跟班实习、参与企业方案设计,但由于教师不存在待遇低的压力,所以上进心不强,领悟不到设计的理念,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还有部分领导不认同教师在社会承接项目工程是为教学服务,只认准教师参与设计工程的目的是赚钱,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也过分担忧学生外出安全而导致项目不能完成。因而,以上因素的出现未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工程项目教学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教学法,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实施一整套工程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转化课堂知识的有效手段。它体现了当前国际流行的职业教育观念,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它是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工程项目引进可以提高学生对设计理论知识的领悟。由于学生长期接受绘画的训练,专业书籍上纯理论的堆砌比较抽象,一时难以消化。针对这一点,引入真实课题,将各种理论知识融进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才能让需要领悟的理论知识迎刃而解。让学生了解设计理论在现场施工中的应用,验证是否达到了前期设计方案所呈现的效果,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存。另外,在项目现场讲解更能让学生学习到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讲述的场景,以及无法感受的设计概念和内涵。

三、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工程项目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教学环境,引入企业文化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专业技能,应将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空间的功能划分、工作台面的摆设、作品展示区等引入课堂及功能室。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提倡“环境真实、管理真实、项目真实”的理念。环境真实指功能室环境陈设与设计公司真实环境相一致。项目真实指学校层面或教师层面承接回来的项目要真实,甚至可以向设计公司借项目(已完成的项目)来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学习。

2.引入工程项目课程标准

一个合格的项目教学任务应当满足:既能将课题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又要使设计的项目与设计公司业务有密切关联。教学过程辅导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岗位应用能力培养。工程项目课程要达到帮助学生以实习设计师的身份了解设计师个性与客户的需求各种复杂关系和矛盾,包括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虚拟场景与现场施工场景的差距,为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3.工程项目教学的组织

现场实践教学要根据实践工地的大小、实践带队教师的数量等因素进行组织。在施工现场实践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专业教师在施工技术上的指导。学生要亲自参与图样的分析、修改、调整、施工、装饰材料的质量优劣鉴别等具体的工作,在每个施工阶段每个环节中做,在做中学。

为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让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的市场价格、工程预算、成本核算的有关知识,在现场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与工程各项目负责人在务虚会议上要充分交流,及时向学生讲解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当前设计流行风格及提供多一套方案的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在施工技术指导上的能力,为缩短课堂与社会的工作距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图1为酒店设计的套房效果图,图2为某中式酒店设计的前台背景墙。

图1 酒店设计的套房效果图

图2 某中式酒店设计的前台背景墙

4.重视工程项目的考核

项目引入是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由学生扮演设计师的身份动手完成装饰项目,实题实做。设计师(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把设计理论知识融入设计工程的每个阶段,以工程成果来完成专业实践。工程项目的考核,以现场考核为主,坚持各个阶段的实时评价。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如项目创意构思、收集(整理)资料阶段、项目设计方案、现场施工等阶段进行考核。考核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评价方法由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团队评价三种方式组成。这种考核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评价的过程别注重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施工体会这三个方面,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放在第一位。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86

目前,在国内,我国的许多艺术类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专业基础讲授、专业课分析、实践。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做到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加强理论讲解与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背景

项目教学法最早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收集分析、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相对较短,见效快;可控性好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一起完成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到完成,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认知项目教学法是顾名思义就是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的教学任务分配。

项目教学法可以追溯到美国,但是该方法真正引起教学界人士的重视则是得益于德国对该方法的开发和运用。因为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因此它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

如果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机制接轨。

二、项目教学法适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专业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着若干子系统,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度,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思考的重点。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要教导学生,以建筑学为根本,同时兼顾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方面,则较容易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社会适用性

从目前国内就业情况看,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不同的岗位需要从业者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评判标准来看,不难发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已经落后于实际需要与现实设计市场要求人才技能的标准。

另外,专业内各课程的内容衔接不当,重复性较多,与实践的脱节,相关内容联系性不够,等矛盾,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也日益凸显。

三、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教师参与并做指导;

2.项目本身要体现教学目标;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在实际生活中是有价值的;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该项目。

篇3

项目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已成为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热点,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笔者发现在项目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环境监测》课程项目开发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项目化课程项目设计的误区

1.误区一:项目设计随意化简单化

有人认为所谓项目化课程就是在原有的学科课程后增加几个综合实训项目,或者认为项目化课程即是设计大量技能训练项目,于是直接将实验实训项目改头换面成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没有联系。脱离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只是用项目教学法实施传统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课程教学。

2.误区二:项目设计即任务设计

有的课程项目是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却分别围绕着一个个孤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这样的项目前后缺乏联系,项目没有与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关联度,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项目训练,但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不了“零距离”上岗。

项目化课程应该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只有在对工作任务进行严格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的学习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才能得到项目课程。我校《环境监测》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经过对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学生就业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论证,在分析了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立了《环境监测》项目课程应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监测项目为载体来设计课程内容。

二、项目化课程设计应与工作任务匹配

项目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即围绕着该门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每个项目都应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如我校课改组确定环境监测课程的工作任务为: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预处理和检测――数据处理――编制分析报告。在设计项目时,就要包含所有这些工作任务,使得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就能获得完整的工作任务学习。因此我们设计了5个不同学习情境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即地表水监测、生活污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区域噪声监测、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均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了知识积累、技能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项目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但只要项目设计和选取能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符合学生的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规律即可。

1.设计项目应由单项到综合

项目课程的项目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也可以是子项目,还可以是单项内容。但设计时应由单项向综合过渡。在实施项目教学初始阶段,设计项目应围绕着局部工作任务设计单项项目,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单项操作技能,为发展整体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到学习后期,当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工作环节,再围绕整个工作过程设计相对复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综合项目,为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在《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地表水监测中,我们设计的任务相对简单,均为单项基本技能项目:制定监测方案、完成采样、使用酸度计测定PH等;到最后的学习项目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就要完成水、气、声综合项目测定。

2.设计项目应由封闭到开放

项目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项目目标明确,工作过程要求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与要求进行操作,这就是封闭项目,如水质监测分析项目中CODcr的监测,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原理、步骤和操作技能要求。半封闭项目内容的标准答案往往不止一种,开放型内容就基本没有标准答案。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应当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设计开发半封闭、甚至是开放项目。如针对近年来毕业生去污水处理厂就业的居多,我们设计了污水处理厂的监测项目,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水质监测参数、检测运行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选择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习者的充分调动及参与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大多数学生喜爱,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选取,本来最初的设计是校园水质监测,学生却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要去西湖,有的想去江滨,这些提议让大部分学生雀跃不已,因此项目改成了福州地表水监测,让学生自行选择学校、家附近或者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合适水域采样监测。

2.项目选择应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选取确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的不同差异,将项目设定“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部分,“基本要求”面对全体学生,是统一必修的内容,难度低;“较高要求”面对部分学生,是拓展性选修的内容,难度高。如在学习空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时,有的学生能在6个学习课时中完成任务,有的要12个学时才能真正学会,这时可以设计二氧化硫多种测定方法比较的拓展项目让学生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创新能力。

3.项目的选择应是可行可操作的

项目设计要从本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出发,应当现实可行,有条件完成项目。如有学生对烟道气的采样监测感兴趣,这个项目非常好,但因我校目前无法建设配套的实训场所,只能遗憾放弃该项目。

因此只有精心选择和设计好教学项目,才能让项目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21)

篇4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与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公路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公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运营与养护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农作物减产,使用消冰雪的盐对水、土壤和农作物都有不良影响;汽车尾气和盐类有害物质影响公路沿线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地貌、休息场所、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等。

公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山区公路建设难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平原地区大。而平原地区公路建设对人工生态系统影响明显。选线不当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态失调,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公路建成营运后,沿线经济带开发引起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将成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调的新的诱发因素。

1.1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占用耕地,拆迁房屋和其它附属设施,影响沿线生物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长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县,路线对现有的行政区划、城镇布局、农业用地及其排灌系统、林场及水产养殖区等,会造成分割从而影响路线两侧的生物交往及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会活动。还有的会给一些文物、古迹地的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另外,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路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较高,土方量较大,施工期间路堑的开挖、路基的填方对地表的扰动较大,路线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坏,土壤疏松,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对降雨集中季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弃土,施工前临时占地,使路线所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减少,路线两侧

20~30m

范围天然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不利影响。施工期临时用地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人员的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复耕后一定时期内肥沃度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2)桥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桥梁的修建,使河床过水断面受到压缩形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桥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冲刷。此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筑岛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以及泥浆废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质变差。

隧道的修建虽对洞身所处地段扰动不大,但隧道进出口两端,仰坡面的开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坏,对局部山体的稳定不利,另外,隧道废碴若处置不当,碴土可能随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沟渠、河道,破坏良田等。

4)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作业,每日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的破碎过程,粉尘很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同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场的拌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也较大,近年来采用除尘设备,达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

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机械如打桩机、钻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路面材料拌和机、压路机及各种运输车辆等所产生。这些机械的噪声源强,一般为

80~100dB(A)。对施工人员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直接操作人员,另外对500m以内的区域有一定的影响。

1.2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公路改善的目的,一般是通过较低的运输费,能较方便地到达市场、工作地点、购物处及诸如健康和教育设施而给周围社会带来效益。在一些主干公路和高速公路项目中,利益者往往主要是长途运输,而当地的效益可能极小。然后,公路建设与公路改建项目总会改变一些公路周围社区或社会环境、影响生活方式、行程方式、社会和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当公路或其它基础设施截断已有的公路时,就产生了社区隔离现象。在新建的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设计车速较快,又进行了出入口控制和隔离措施,当地出行的路线加长,直接影响企业业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连接线的修建可解决公路与社区之间的冲突,减少交通对社区的影响,有时也会给当

地商业业务带来繁荣,同时社区也会担心由于交通分流而损失业务,有时社区活动就会朝连接线迁移,潜在地改变了现有土地的使用方式。公路建设项目也可能引起地方公路网络上车流量的变化,如果地方交通增加会产生公害。当农田被一条新建公路而分割时,农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干扰现有的耕种方式以及田块之间的连接。同时旅游业也会因公路建设受到影响,公路交通改善,交通方便与快速会对旅游业有利;而如果管理不当,旅游点商业活动增加,会影响旅游的吸引力。

当比较孤立的社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联系日益增加时,会产生“文化振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路建设,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开放程度加大,当地让其它人来开发与居住,从而扰乱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脆弱的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人口迁移与当地人口的减少。对于大部分当地居民来说,土地是其本身、其生活方式和其生计中一个珍贵和不可摆脱的部分;确实植物与动物都基本上被认为是受尊重的生命,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公路建设太容易破坏这种平衡了;新建公路使得当地与外界联系加强,外界人员有的会占有土地种田,有的开发诸如矿藏、森林或野生生物等其它资源;对现有资源的日益增加的竞争,尤其是当居住者引进一种生态上不合适而又未被证实的生产系统时,将可使当地人口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新居民以及公路施工人员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包括疾病、生活习性、就业压力等,这些将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易使其受到伤害;当地公路交通改善而提高了其土地价值,将赶走一些低收的租户和住户,公路建设会损害当地一些人的利益。

公路建设必然造成住宅、地产、企业及其它生产资源的被征用,必将引起社会干扰及使受影响的居民遭受损失。征地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还是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经济影响包括房屋或一个企业的损失、业务收入的暂时或永久性损失,这些都是可以估计和作价的,但是,对这些损失的具体计价却往往是一个相当困难和持久的过程;社会和心理费用更加复杂,有时更加具有破坏性,社区或村庄被分割和破坏,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因公路的分割而减少,甚至失去联系,商业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类问题往往在居民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上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中表现出来。

公路建设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主体工程占用和分隔土地,移民拆迁;路堑的开挖,路堤的填筑对地形、地貌的植被的破坏,以及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和水系的影响等。

2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所称的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等。

公路应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公路对生态环境中的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应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有条件时,宜进行环境补偿。

2.1生物及其栖境的保护

公路中心线距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边缘宜不小于100m

。当公路必须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通过林地时,应严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数量,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视线的林木。公路用地范围内,应按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栽植。有条件时,填方边坡的植被覆盖率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应达到

70以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应达到50以上。

公路经过草原时,应注意保护草原植被。取、弃土场地应选择在牧草生长差的地方。公路进入法定保护的湿地时,工程方案应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施工废料应弃于湿地之外。

在有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为动物横向过路设置兽道。

2.2、水资源、自然水流形态的保护

应调查和搜集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范围内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容量以及水体的主要功能。路面径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不得占用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体;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体小于

100m、距养殖水体小于20m

时,应采取绿化带或者其它隔离防护措施。公路在湖泊、水库等地表径流汇水区通过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公路对地表径流的阻隔。公路经过瀑布上游、温泉区等特殊水体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确定避让距离。在作饮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排、渗水构造物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时,应采取措施隔离地表污水。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工程隐患。跨越溪、河、沟的桥涵的过水断面,应保证泄洪能力。公路跨越山谷时,应根据山谷宽、深及汇水面积等选择通过方式,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桥梁跨越。工程废方弃置应作出设计,避免阻塞河道水流或造成水土流失。

2.3水土保持

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流失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山区公路地质病害地段,当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时,应考虑当地区文秘站 域水土保持规划。山区、丘陵区公路应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配合,减少开挖面、开挖量,注意填挖平衡。弃土场应做好排水防护设计,以避免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取土点宜选择荒山、荒地。暴雨强度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石质挖方边坡或松散碎

(砾)

石土填挖方边坡地段,宜采用植物与工程综合防护措施。做好公路综合排水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将路界范围内地表径流引入自然沟中。各种排水沟渠的水流不应直接排放到水源、农田、园林等地。应注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3公路交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体讲,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般有三种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

3.1公路交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建设和营运对地区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永久性的。路基、路面、采石取土区、工程施工区以及永久性建筑等,可能在不同路段对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公路建设和营运还会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有可能对某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伤害。另外,不合理的公路布局,有可能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消除和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遵守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规。

1)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野生动物保护法》指出,“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明确保护措施,并经

主管部门审批。2)保护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条例》还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合理选线

公路选线,通常应避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区、重要自然遗迹分布区、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地区。

4)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公路必须通过上述特殊区域时,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如保护网栏、兽类通道及桥涵等。严格管理措施,如限制车辆运行速度,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必要时,可以对某些受直接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

4结语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生物资源破坏将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生物,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污染将通过降低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而使生态系统遭受冲击。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行业标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行业标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篇5

当前,生产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住房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对家具的需求,尤其对家具的品种样式、内在质量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步由单纯满足使用要求,发展成为兼容文化的审美内涵,追求个性审美意味。审美观念的改变使家具厂商努力思考、探索,设计和创造人们需要的家具。而红木家具在设计理念、设计内涵、设计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它与室内空间设计的交叉与融合。

一、红木家具在传统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室内环境设计对家具陈设的要求

中国古典红木家具的种类特别多,在传统摆放上是有一定规则的。这些摆放方式要求与室内环境相协调,并且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影响了家具的摆放法则。明清时期,传统家具陈设的形式呈现出较固定的格局布置。明清两代的富贵阶层住宅中的家具布置和建筑格局一样严谨。较主要的厅堂中摆放的家具均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放置,体现庄重肃穆、尊贵典雅的气派。“厅堂是会见客人,办婚丧喜事的地方”。较大的厅堂摆放方式布置多以“疏朗多空余”的方式布局。入门正对放置板壁或屏风,挡风避邪和加强厅堂私密性的作用尤为明显。板壁前端摆放条案,条案前一般放置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两边置椅,屋中央两侧多为对称的几何椅。有的厅堂还在中央放一八仙桌,桌的四周放置方凳。

2.红木家具对室内心理空间的影响

室内环境的气氛与风格既与功能有关,又与时代特征有关,甚至与家具的结合、样式风格、材质、陶瓷的造型、釉色及其他的陈设配制有关。传统家具按功能划分有:床榻类,用于躺卧睡眠;椅凳类,用于宴桌休止;几案类,用于工作陈列;橱柜类,用于收纳物品;桌案类,用于支架物品;屏座类,用于屏蔽遮障。不同类型的家具及组合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气氛特征。

古典红木家具的陈设使人感到其中的意趣。如明代室内陈设错落有致、朴素简单,较符合现代人追求简练的审美观点,清末红木家具陈设重叠拥挤,与清式家具的繁琐之风一样让人感到窒息。

家具样式亦可以产生极强的风格氛围。“明式家具总体讲究线条纤细简洁流畅、俊逸秀美、古朴而温雅。清式家具用材壮硕、做工粗犷、奢华、装饰繁缛”。家具的不同材质显示不同风格与气氛,如黄花梨温文尔雅,通常可彰显文人文化内心世界的肃静清高;紫檀材质贵重,做工精绝,极具宫廷富丽华贵的奢华;酸枝木虽具商业气息,但仍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鸡翅木光素、简洁、个性突出,雅俗兼具;铁刀木意显古老,榆木温存质朴。

二、红木家具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人们的印象中,红木家具似乎更适宜陈设,它的装饰手法与现代室内装饰极不协调,显得颇为老套和古板。而现代人和古人在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对家具的使用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红木家具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当今经过改良后的现代红木家具将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融入传统造型中,并且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生活的实际需求,增添了中外家具中的某些时尚元素,虽然这些红木家具外形显得古朴,但已具备现代家具的大部分实用功能,基本能满足现代人对于舒适程度的需要。

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红木家具的色彩以深沉、凝重为主调,若没有相应浅色材质的搭配衬托,就会令人感觉沉闷压抑。因此要将其他艺术品与之合理搭配,减轻弱化红木家具带来的凝重感,从而提高现代室内环境整体的视觉效果。

红木家具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运用时,环境的烘托也是很重要的,不可忽视。如果想要显现出红木家具特有的魅力,那么注意灯光、地面和墙壁对红木家具的烘托作用是很重要的。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红木家具已被大多数人认同,它们是雕刻艺术,也是特殊的商品,应用于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已成为一种时尚。

红木家具适用于不同的现代室内环境。

第一,用于家庭中。中国现代家庭装潢显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几件中国红木明清古家具作为收藏展示,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主人的品位、内涵与经济实力,同时也是一条投资保值的新路,能提高民族的特色及个人品位。

第二,用于宾馆等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用高档的装潢材料只能显示出豪华和奢侈,起不到提神和振奋的作用。如果在一个星级的宾馆、会所、休闲茶馆、文化团体等大厅及走廊处布置几件经典明清红木古家具,则既能充分提高这些场所的档次,又能反映这些场所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内涵。

第三,用于博物馆等(包括名人馆)。在这些空间里如没有几件货真价实的中国红木明清古家具展示,的确是一件憾事。在这些地方应配有一定量的案、椅、台、榻,这样既反映出这些单位自身的特点,又起到弘扬中国古红木家具灿烂文化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时下,随着人文素养的提高,人们对于中国古典家具越发尊崇。主要原因是用于制作红木家具的木材越来越稀缺,加之款式、工艺等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人们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仿古红木家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室内环境设计师对红木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这一理念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现代红木家具正朝着实用、舒适、保健、装饰等方向发展。红木家具的发展及改进将促进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的多元化。

三、红木家具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红木家具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的意义,其一是体现它的实用性,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与人的各种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被运用最多的应该说是家具;其二是体现它的装饰性,红木家具是体现室内空间氛围和艺术效果的主角。一个房间几件家具(成套的)摆上去,基本上就定下了主调,然后按其调子辅以其他的陈设品,就成为一个完美的室内环境;其三是体现了红木家具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能反映出居住者对家具的喜好,而且是居住者的身份、地位的象征。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B1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1. 风环境模拟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对建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对建筑内外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建筑环境标准受到关注,表现在相关的各个方面如室内的气流组织控制,污染物消除与分布预测,舒适性分析,灾害分析等和室外小区风热环境等方面。传统采用粗略大空间平均计算的结果,难以适应现代建筑物理精细化分析的数据需求。因此,在建筑行业,计算流体力学正被越来越广泛使用于室内外风热环境的模拟,CFD 技术在这些方面的细致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成本降低,使CFD 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同时,随着对建筑内外流场研究的深入,对上述问题进行描述的专业模型越来越完善,模拟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很高的可信度,对设计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就建筑外环境而言,对建筑内部居者的生活确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小区二次风、小区热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CFD 技术可以方便地对建筑外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地形地貌,建筑布局,绿化水景等设计,构建出良好的区域风环境。

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是建立在经典流体动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型独立学科,其基本原理是一组物理量守恒的方程组,即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等,通过数值解析的方法获取此方程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解,并可采用图像显示技术将方程对应的传热与流动等过程的细节直观展现,CFD 技术在相关各行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称为数值试验。

在本项目中,利用CFD技术并结合外流场分析与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本项目进行夏季和冬季条件下的区域风环境模拟分析,以确定天鸿美和院风环境设计是否满足相关法规和舒适性要求。

模拟计算采用的软件为ANSYS? FLUENT 软件,是目前最流行的通用流体力学软件。

风环境模拟参考依据:在分析过程中,参照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 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中对建筑周边风环境的要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风速V

2.项目简介

本次分析主要针对天鸿美和院规划设计的建筑布局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该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银湖320 国道南侧。地块内包括艺术中心、创意街区、SOHO办公区、联排花园办公、联排住宅区、高层住宅区和山地住宅等。天鸿美和院的总平面布

天鸿美和院总平面图

3.CFD 数值模拟建模

3.1CFD 技术

CFD 技术的基础是流动与传热过程中流体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一组守恒控制偏微分方程。由于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复杂性,目前可行和广泛采用的求解方法是采用一定的数值方法利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组的数值解,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再现流体流动和传热情况。

对天鸿美和院所在整个区域建立三维的计算流体力学(CFD )模型,使用FLUENT 软件求解器求解,针对冬季和夏季主导风向与平均风速工况下的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确保小区风环境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和指导建筑开窗设计,围护结构设计和自然通风等节能策略设计。

3.2分析区域与CFD几何模型

根据图1 所示建筑总平面布局图及其他相关设计图纸,建立风环境分析的CFD几何模型如图2 所示。为了真实地模拟夏季与冬季条件下大气边界层效应对区域风环境的影响,将整个分析区域的取为长×宽×高约为:900×660×300 米,需要分析的天鸿美和院建筑放置在分析区域的中间区域。此外,将对项目的多功能中心B1以及V1-2 住宅的附近的室外风环境和表面风压着重进行分析,以评价分析区域的风环境和自然对流设计。

3.3计算网格

使用四面体单元对整个分析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后转化为多面体网格进行计算,在建筑表面和附近区域进行局部网格细化,如图2 所示,图中Y 方向为正北方向。多面体体网格单元数共计2,103,916 个。

风环境分析三维CFD 几何模型和CFD 分析网格

3.4大气边界层条件与分析工况

本次风环境模拟主要进行常态风环境模拟,即以杭州当地主导风向与对应的平均风速为边界条件,模拟该地块内的全年或特定时间段内发生频率最高的风向与平均风速时的小区风环境分析。其中平均风速(即常态风速)由已有的全年历史统计数据得到。

本次分析对夏季,冬季两个季节的主导风向与平均风速下的两个工况进行分析,工况1:冬季,北偏东风(NNE),风速2.3m/s;工况2:夏季,南偏西风(SSW),风速2.2m/s。

4.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工况1:冬季,北偏东风(NNE),风速2.3m/s

模拟得到了冬季主导风工况下的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风速如图3所示:

考虑到杭州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有必要对建筑外表面承压面进行必要的热工性能加强以防止渗透风,可计算得到冬季典型工况下的V1-2 和多功能中心外表面压力分布,并由风场及压力分布可知:(1)在冬季典型风气象条件下(风速为2.3m/s),风向为北偏东时,在室外地面人员活动高度上该分析区域内的平均风速低于3m/s 。因此,冬季小区区域风环境满足风速不高于5m/s 的要求。(2)多功能中心以及V1-2 住宅北立面在冬天会形成高压区,设计中需要注意增强该面墙和窗的气密性参数,以减少或阻止墙体冷风渗透。

4.2 工况2:夏季,南偏西风(SSW),风速2.2m/s

参照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模拟得到了夏季主导风工况下的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风速如图3 所示:

图3 离地1.5 米高处风速(m/s)分布图(室外地面人员活动高度)

考虑到杭州地区夏季清晨和晚上气温相对较温和,可以考虑使用自然通风策略,因此可以利用建筑外表面风压分布对开窗设计,计算得到夏季典型工况下的V1-2 和多功能中心外表面压力分布。由风场及压力分布可知:

(1)在夏季典型风气象条件下(风速为2.2m/s) ,风向为南偏西时,在室外地面人员活动高度上该分析区域内的风速低于2m/s,满足风速不大于5m/s 的要求。

(2)从图3 还可以看出,由于大气环境风速不高(2.2m/s)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建筑周边风速普遍处于约1m/s乃至更低的风速范围。更考虑到杭州夏季可能的静风时段频率较大和较强的夏季太阳辐照,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该区域室外舒适性:a、栽种高大的树木达到遮阳效果;b、在地表种植草皮减少地面反射的热辐射;c、进行适当外部水景设计,降低局部气温;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表种植矮层草皮,高大树木可以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有利于小区自然通风和降温;d、在地形地貌方面,可以考虑利用小区天然的坡地种植林木形成早晚的山林风来加强通风效果;e、半开放式地下室的设计利用了天然热质材料,即土壤的蓄热蓄冷功能,如可能在建筑顶部加装捕风器将室外的空气导入地下室空间进行自然通风。f、在人员高度上不宜种植过密的林木导致通风恶化。

5.结论

由CFD 模拟计算得到的天鸿美和院规划设计的风环境结果可见:当前规划设计的建筑布局所处区域风环境能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对风速小于5m/s的要求。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进行CFD的模拟分析工作,可对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有效避免区域热岛或区域风速过大等不合理现象,为人们的在天鸿美和院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划设计者对技术手段的不断重视,可以相信CFD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篇7

一.建设项目环境的经济评估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环境影响评价仅仅通过影响项目投资额来作用于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收费、排污交易许可证收费、环境税等并没有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影响项目可行性因素考虑进来,深入研究分析。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环评性质界定不明确

在项目立项论证的前期工作中,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应该是一个决定其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现有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只被列为一个普通的参考项。环境影响评价在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目前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显,在分析项目对未来环境的影响时,如果技术上不能达标,则该项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运行费用太高,也会导致该项目整体上不可行。但是,建设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评的约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一般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2)环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则上环境评估须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过项目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先性,或者计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 以判断项目环境影响的可承受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虽然我国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早已起步,环境影响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 年,但是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评价内容也列入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经济分析的标准方法和参数,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对此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项成本费用是项目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考虑、不计入这个数字,严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2.项目可研中环境影响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一般从项目本身角度进行财务性分析,而项目的环境影响由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几乎流于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没有考虑因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费用的评价模式,忽略了环境经济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的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毕业论文题目,我国较早建立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出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的实施细则或技术导则。根据有关研究,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把环境效益、环境损害和环境保护费用纳入投资项目的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的框架体系之中,有助于实现经济分析所强调的核心效率目标,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优的政策目标。

二.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巫溪县300吨野生松籽加工生产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原黄泥村)

(2)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松籽2250吨和年产松仁 450吨目标,满足重庆周边及国内外市场对天然野生松仁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基础生产条件和加工规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产线基础上实现设备升级、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生产环境,购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脱红皮、松仁自动拣选等5套设备和运输车3辆;完成技术转让的引进;完成工厂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3)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项目增量销售收入3600万元,增量净利润235.67万元,增量投资利润率22.75%,增量财务净现值1387.78万元,增量财务内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资回收期3.87年。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可直接带动当地农户5800户,2300户农户间接受益,安置农业就业人口200人。农户年均收入增加0.5965万元,人均增收0.376万元。对完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提升种植业和加工产业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生态效益:本项目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发挥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三大综合效益的结合毕业论文题目,有助于“森林重庆”目标在巫溪的实现。

(4)环境评估

环境影响: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发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业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发芽生长,造成树林过于密集,影响林木正常生长;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林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措施:该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产生的废水,基本上不含有对环境污染的有害化学物质;拟收集、处理后排入尖山镇市政工程管网;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的排水沟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送至处理场予以填埋处理或回收站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气也会较少;在项目建成后,也会严格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即:昼65dB,夜55dB。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设后期会有计划的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经项目区环保部门综合论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庆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工厂选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达标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同意建设该项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简介中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涵盖建设名称、性质、地点、规模、技术方案、建设期限、投资结构、资金来源等,此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要做项目的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市场风险收益分析、项目组织管理、投资估算、财务评估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项目环境评估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环节。

案例中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是从环境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等三个角度展开,环境影响部分只是针对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项目施工方案及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但是毕业论文题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并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强弱问题。

如果项目方案的环境影响不能以货币价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无法采用基于费用和效益量化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无法计算诸如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对各方案的经济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项目的取舍,因而也就无法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应借助于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效益不能货币量化的环境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现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可行性因素的影响力, 忽略了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国家在税费征收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针对这一现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纳入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不仅是环保观念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尤其是现实可操作性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径可行性”,这种“路径可行性”首先体现在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选择上。

1.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

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是指当用于分析的资金有限、信息有限,难以用货币形式计算效益时,可以不考虑效益,只估算所有备选方案的费用,选择费用最小或在一定费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费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设方案的比选。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益无市场交易条件,很难用货币价值估算出来。当这些物品或服务的损失不可逆时,最优的选择就是选取某种方案,使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经济费用效果分析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l)待评价的方案数目不得少于两个毕业论文题目,并且是互斥方案。 (2)待评价的方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目的。如果待评价的各个方案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各个方案就没有可比性,费用效果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3)各方案的费用采用货币单位计算,效果采用非货币的同一单位计算。

2.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方法选择

常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第二类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与损失补救的成本作为计算的基础;第三类是以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资及运行费用作为计算基础。第一类计算基础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接受,认为其最合乎经济学原理,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第三类指标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入量进行的,技术上最可行,信息处理量不大。综合对比,第一类的环境的损害价值与第三类建设项目的环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环境不良影响的成本差异的巨大,所以在项目可行性的论证中容易造成决策重点偏差,影响决策质量。而环境的影响有四大类:生产力、选择价值、健康和舒适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据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一驰、冯良华.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影响分析.林业建设.2007.2

[2]李开孟.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的必要性.中国工程咨询.2008.1

[3]李佳、吴军年.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建立.2007.10

篇8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开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试点应用网络计划方法,结合当时的国情,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指导思想,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目前网络计划技术与工程管理已经密不可分,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诞生时对其价值的认识,而网络计划技术价值的提高,则必须依赖计算机在其全过程中的应用。

一、网络计划法应用的重要性

通过网络计划法,可建立一种机制定期收集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可及时发现各标段施工进度是否正常,影响工期的项目和制约因素有哪些,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可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便于管理人员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减少盲目性工作,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网络技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初级阶段的应用

网络技术实现基本科研项目管理能力,是网络技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阶段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储存量大,数据共享优势,实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的简化和便利。目前,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的项目管理网络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降低科研管理人员强度为主要目的,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技术基本上满足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发展阶段的应用

以实现网络技术远程操作,用户自主造作为标准的发展阶段是目前国内网络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的重点方向。这个阶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远程操作特点,实现用户自主操作。目前,国内在这种发展模式中有三种主要方向:一是,利用软件进行网络操作。可以项目管理通过利用已经开发的管理软件,并通过数据库硬件支持,实现了管理过程中多用户沟通和操作。二是,以网站特色的网络操作。通过建立专业的网站,利用网络共享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管理,网站模式具有方便快捷,信息时间快,信息传递时间迅速等特点。三是,以系统为支撑的网络操作。将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利用过程利用现代系统,实现分割操作,将控制,提供,决策,立项等过程用系统模式进行处理,极大方便了项目管理过程。

(三)管理阶段的应用

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集成信息管理技术为标志的三代管理系统是未来可预测范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三代管理系统不单单是将管理过程通过技术系统化,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利用技术将空间和实践虚拟化,摆脱范围和地域控制,通过全方位的共享优势,实现管理过程的无缝衔接。

三、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技术分析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计算机语言,具有良好的标准型和强大的功能性。一般而言,UML语言作为建模技术通常使用五种图进行规范:一是例图是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角度将操作内容进行规范和梳理,最大限度做好用户体验。二是静态图的范围较广,主要使用类和周期性进行时间段划分,通过关系的归属关系进行类的划分,实现功能的分层结构构造。三是行为图与静态图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构造,但是行为图更多的是利用类的交互关系而非归属关系进行分类,因此有利于识别约束关系,更好的实现功能识别。四是交互图主要包括合作和顺序两类。它通过调整功能结构和信息发送时空顺序,实现功能的交互作用,通过利用动态原则,实现约束性关系识别,比如上下级关系。五是实现图主要是通过代码资源进行可执行操作,将系统行为利用不同执行模式进行规范,实现以上四种图的综合利用,保证整个功能性操作的完善。

(二)WEB建模技术

WEB建模技术虽然复杂,但是其扩展机制应用效果非常好。一是,页建模技术。页建模一般通过语言操作,比如NOFOLLOW操作可以实现,用户页面与搜索引擎页面不相同。在页建模过程中,通过将页转化为类,利用脚本语言和属性,实现用户页面与搜索引擎页面的单向链接。二是,表单建模。表单建模是常见的HTML语言操作的一种,目前很多用户页面都用CSS样式去掉表单模式,但是,这种表单建模方式通过自定义行为,实现用户对表单属性访问的要求,且具有双向性特点。三是,框架建模。目前这种框架建模利用比较广泛,业内已经取得较为广泛的共识。框架建模可以有效解决不同浏览器由于脚本语言标准不同而引发的读取错误,特别是404错误。通过动态方式,定义301转向,以及表决,进行类引用。

(三)NET技术

NET技术相对于以往的网络技术来将具有划时代意义,XML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分布式网络本质,特别是W3C的应用,极大方面了代码生产速度,解决了以往手写代码的困难和厂家问题。这里主要将ASPNET技术。ASP与PHP一样都是服务器语言,ASPNET语言可以实现多语言支持和多种网络环境,避免了搭建本地网络环境的问题,简化了系统搭建过程的步骤和配置,方便了用户使用。同时,这种技术通过权限执行提高了网络计算机运行安全机制,而且,还可以通过隐藏代码的方式,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实现与搜索引擎的友好度的提升。

四、总结语

网络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未来项目管理的发展主要发展方向。通过网络环境构建,可以加快项目管理数据统计工作,降低人工数据分析难度。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篇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项目承担着推动物流发展进而支撑商流发展的任务。随着各地公路项目的上马与施工,也逐渐暴露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相背离。从具体的表现来看,即在立项过程的方案论证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人文现实,以及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未能满足当地对环保、噪音控制、交通畅通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公路项目的建设中还应强调对环境植根性的分析。

符合环境植根性,成为了公路项目合规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那么环境植根性中的“环境”,又是由哪些要件所构成呢。笔者认为,该要件应该包含人文环境、制度环境这两大部分。事实表明,作为客观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路项目建设,却因各分包商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出现负的外部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看得见手”的功能。由此,这也就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归宿点。

一、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上文已经归纳出两个方面的环境构成要件,因此以下也将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植根性进行解读。

(一)关于人文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众所周知,涉及到一般国道、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往往位于郊区乃至农村。对于后者而言,因缺少商品经济的侵蚀而存在着相对完整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这些又成为了人文环境的子系统。从而,建立起人文环境的植根性意味着,在公路项目立项论证中应重视对上述子系统的保护,或者说应减少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环境植根性问题在于,基于历史传承下来的农垦文明和其它本土文化元素,都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因此,对于那些处于偏远区域的公路项目建设,更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二)关于制度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广义范畴下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制度,还包含非正式制度,而非正式制度则主要以当地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而呈现出来。这里的制度环境便主要指向正式制度领域,其主要包括上层建筑和区域有关制度安排。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从而彰显出上层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决心。同时,地方政府在提升民生福祉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噪音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建立制度环境植根性便在于满足上述几点要求。

二、项目建设中的环境植根性分析

通过对环境植根性问题进行解读可知,在公路项目建设中需要满足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的内在要求。从而也就表明,在做环境植根性分析时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人文环境植根性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助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便是大力建设基础交通设施。其中,公路项目建设成为了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些区域的文化环境,在公路项目立项论证上应在公路布局、服务区设址等部分进行认真思考。从而,实现在项目建设中既能充分使用当地劳动力,又能尽量避免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

(二)制度环境植根性分析

1.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层建筑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且这种建设内容和模式因区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公路项目在施工方案设计和过程控制中,应重视当地自然环境的异质性问题。

2.满足当地制度规制要求。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物资运输和废弃物逆向运输的内容,从而在运输路线、时间区间的选择上应具有制度约束性,并对运输过程中的其它干扰源进行约束机制设计。

三、分析基础上的项目建设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公路项目建设实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

作为公路项目的总承包方需要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各分包商提升自己的环境植根性意识。具体的实践途径包括:岗位培训和引入市场机制两个方面。岗位培训主要针对总承包商,通过邀请专家为管理层进行有关内容的授课,使他们能将环境植根性要求贯彻到项目的立项论证中来。引入市场机制则主要这对分包商,通过招投标制度来筛选符合环境植根性的方案,便可以约束分包商的施工行为。

(二)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

对于总承包商和分包商来说,都需要对项目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进行调研,特别对于那些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项目建设,这一举措将减少施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具体的调研途径包括,网上查阅和走访两种形式。对于后者而言,可以在当地乡镇干部的引导下进行上门访问,从而在获取当地民众对公路项目支持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他们对项目施工过程的期望。不难知晓,这对于提升施工企业的品牌效应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约束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宏观路径指向的特征,因此难以对公路项目施工进行具体量化,所以这里就需要项目组自觉遵循制度的约束,通过自律、笃行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对于当地政府所提出的具体环保指标,公路项目组则需要自觉遵守。特别对于分包商的施工活动,总承包商可通过合同约束和绩效考核的形式来给予强调。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再来谈谈企业党建工作对促进环境植根性形成的问题,这将充实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一)应对“弱关切性”的功能定位

在组织建设中可以将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造价、项目施工、项目结算环节的党员代表纳入其中,组建工程项目监督小组。而在制度建设中,则强化对监督小组成员的纪律约束机制。

(二)应对“搭便车”的功能定位

针对部分成员岗位意识薄弱的现实,党建工作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应对,还应通过工会对成员施工、生活的关心来给予克服。不难看出,党建工作的落地效应就是,通过下属职能部门与员工间的深度联系而产生的。

(三)应对“合谋”的功能定位

利益相关主体的合谋本身就具有隐蔽性,因此,难以通过审核、监管等措施及时发现。然而,通过党风廉正建设所构建起的高压态势,便能在厉害关系上给予利益相关方一个稳定的预期。从而,迫使他们遵循合规的项目建设流程而提升环境植根性的效果。。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和分析,具体的实践途径可围绕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以及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约束等三个方面展开。

具体而言,可采取岗位培训和引入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举措;具体的调研途径包括网上查阅和走访两种形式;总承包商可通过合同约束和绩效考核的形式来约束分包商的施工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华.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2010(8).

[2]常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公路经济发展[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4).

篇10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通过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含劳务)来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其成本核算主要是产品成本核算。归集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再按成本计算对象分配费用,最后得出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具体产品成本核算中,将成本的构成要素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项目来归集、分配和汇总。因此,合理设置成本项目能明确地反映产品成本中各种生产耗费的构成,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监督、成本分析和考核,加强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一、我国企业现行产品成本项目的设置

目前,我国企业中产品成本项目通常设立以下三项:

第一,直接材料。该项目反映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所耗用的外购或自制的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不包括管理等方面耗用的材料。

第二,直接人工。该项目反映企业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及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五险一金”以及其他薪酬费用。

第三,制造费用。该项目反映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间接费用,它包括各个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以及虽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

当然企业还可以根据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对上述成本项目进行调整,增设或删减一些成本项目。但总的来说,现行企业成本项目设置所依赖的仍是狭义的成本核算理念,即产品成本核算主要包含料、工、费的核算。

二、产品成本项目设置的改进建议

(一)为什么要改进

统计数据表明,环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业。工业制造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出各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有毒有害排放物,这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大量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有害影响,最终导致人民生命物质财产遭到破坏与损失。工业制造企业应该为此承担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而不能仅由政府和社会来负担。工业制造企业应该承担产生“三废”污染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如企业排放“三废”的末端治理成本、排污费、许可证费用、环境保险费;企业排放“三废”对周围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企业环境污染诉讼赔偿及罚款罚金;企业环境污染预防及控制成本等,最终这些环境费用都应列入该企业的财务报告中。

传统会计核算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企业损耗的资源和环境费用支出则没有考虑在内,至少是不完全考虑。现行产品成本项目也是基于狭义的成本核算理念而设置,根本没有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为预防、减少和避免环境影响产生或消除这些环境影响等发生的各种耗费。即使一些环境意识较强的企业存在着环境费用开支的客观事实,但它基本上是归于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中,即将这些环境费用开支作为一般制造费用的一部分,然后由企业所有产品共同分摊,而不论该产品是无污染产品,还是污染产品。这样处理方式将企业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淹没在传统成本核算系统中,企业财务报告难以披露有关环境成本的信息。而且不区分产品平均分摊环境成本,必然会导致环境成本分配的不公平,在产品定价决策上也会造成极大的偏差,不利于管理当局控制环境成本。

随着环境成本在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重要性原则,已经不能再将环境成本当作一般制造费用的一部分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应在财务成本核算中单独归集和分配。

(二)如何改进

环境成本核算是企业环境会计的核心。目前理论界对环境成本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最为权威的当属《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成本的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治理成本和预防措施成本等列为核算对象。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环保效果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分类(见表1)。

从以上企业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来看,环境成本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均存在关系。笔者认为,只要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含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利用或废弃等环节)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费均应归入产品环境成本,最终应该直接或间接计入企业生产的该污染产品成本中;而不能计入产品环境成本中的部分(如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等)属于环境期间费用,可以在费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笔者建议工业制造企业(尤其是污染型工业制造企业)应从上述六个方面归集环境成本,并根据其与产品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有关,分为产品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环境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如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其成本动因是社会环保事业,在实际发生时可以计入环境期间费用。产品环境成本最终直接或间接计入企业生产的污染产品成本(企业生产的无污染产品不需要分摊产品环境成本)。在工业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新设一个成本项目:产品环境成本,通过“产品环境成本”项目来登记和归集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所有环境支出费,在多产品混合生产的情况下,应将归集的产品环境成本在与其相关联的各污染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见图1)。单独设置“产品环境成本”项目可以引导工业制造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视,更加准确地核算企业产品的“真实”生产成本,并提供更准确的产品环境成本信息。

1、产品环境成本的确认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与产品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有关,分为产品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要确认产品环境成本应有两个环节:一是判断涉及环境问题所引发成本费用发生的业务和事项,以及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的降低是否有关,即环境成本的发生要起因于环保;二是理论上产品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应遵循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标准。

2、产品环境成本的分配

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最终应直接或间接计入与其相关联的产品制造成本中。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该企业发生的产品环境成本可以直接归属于该产品成本,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则该企业发生的产品环境成本需要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有关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本文拟介绍采用比例分配法将产品环境成本计入产品制造成本。

采用比例分配法计量是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治理费用等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计入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分配比例的设定是根据企业及所在行业的以往经验数据所得。目前,德国的一些企业就采用了比例分配计量方法将环境费用计入到产品制造成本中。

三、举例说明

XX公司是一个生产轴承部件的金属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原材料、能源、水和辅助材料,经过复合铸造、机械加工、电镀生产环节,生产出轴承座和轴承套两种产品(见图2)。

产品生产中,冷却过程排放包含重金属的废水和矿物质,电镀过程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废水净化后的废渣等对环境产生了污染。该公司针对上述污染源,设有废水净化、废物处理.车间环保管理等辅助生产部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废弃物进行处置。各部门费用及明细项目金额具体见表2。另外公司还发生周边绿化支出100000元。该公司采用比例分配法将归集的废水净化、废气处理及车间环保管理费用分配给复合铸造、机械加工和电镀三部门(具体分配比例见表2),最终分配计入产品制造成本。

根据该公司归集的相关环境成本并分类,区分产品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公司周边绿化支出100000元,其成本动因是社会环保事业,属于环境期间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可以计入“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而废水净化费用、废气处理费用和车间环保管理费用都属于产品环境成本,应合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中的“产品环境成本”项目。

该公司采用比例分配法将产品环境成本分配给制造部门(见表2),各制造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计算如下:

复合铸造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2485×15%+1625×15%+1965×20%=1010(千元)

机械加工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2485×5%+1625×20%+1965×60%=1628(千元)

电镀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2485×80%+1625×65%+1965×20%=3437(千元)

电镀部门只涉及生产一种产品轴承套,该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及该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均可以直接计入轴承套产品成本中,不需要进行分配;而复合铸造部门和机械加工部门涉及生产两种产品,因此这两个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及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应在两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该公司采用直接费用分配法分配制造费用和产品环境成本,将其计入轴承座和轴承套产品成本(具体分配过程见表3)。

根据归集分配的材料、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及产品环境成本等,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见表4)。

四、结束语

将产品环境成本单设成本项目归集分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必然会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制造企业产品成本骤增,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企业生存受到威胁,这些企业将会被逐渐淘汰或者迅速转产。当然这需要企业能够主动地全面合理地归集和分配环境成本,因此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环境意识,鼓励和督促企业采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行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自主降低环境负荷,减少环境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修订环境法规制度并强制执行,如开征环境税,制定污染排放物控制法规等,努力实行“谁污染谁支付费用”原则。同时政府对于那些环境治理效果较好的工业制造企业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比如政府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给予一定的补贴、政府对这些企业给予技术支持、优先贷款、优惠贷款等。

参考文献:

1、罗飞.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刚,陈毓圭.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J].会计研究,1998(5).

篇11

价值工程(ve),又称价值分析(va)和价值管理(vm),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按照国标gb8223—87《价值工程基本术语和一般工作程序》的定义,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和管理技术。其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1]。价值工程管理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公共领域和私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国自1978年引入价值工程以来,价值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价值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价值工程的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同时,价值工程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

随着政府和人民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环保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保项目的投资日益增大,从事环境工程的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强烈。然而纵观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国家政府部门注重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研工作者侧重于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开发,而忽略了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然而经济效益是除先进技术之外能够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环保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价值工程正是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价值工程团队如何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组织起来并且有效地运行,以促进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1 价值研究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须本文由收集整理对组织活动进行设计。组织设计内容一般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等。

1.1 价值研究团队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 价值研究团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因为价值研究实际上就是项目,它符合一个项目的所有标准:①它是独特的;②它是临时性的组织,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③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④它有一定的目标;⑤它强调团队合作精神;⑥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⑦团队成员的增减具有灵活性;⑧其工作结果具有不可逆转性;⑨它有着特定的委托人,即项目的资金提供者和结果需求者;⑩团队建设是团队成功的保证。因此,价值工程可以作为某个持续项目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完全独立的项目列入环境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中。

1.2 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分析 项目组织是按照项目的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由项目负责人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和资金范围内完成任务。项目组织成员由组织各部门专业人才构成。在项目规定时期内,所有成员仅向项目经理负责,不再听命于原部门主管的指挥,待项目完成后,所有成员再回到原组织单位。

项目组织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

1.2.1 职能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亦称u型组织。它是按职能来组织部门分工,即从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均把承担相同职能的管理业务及其人员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职务。具体地说,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工程项目在高级管理者的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项目协调层,并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具体安排落实本部门人员完成相关任务。分配到项目团体中的成员在职能部门内可能暂时是专职,也可能是兼职。但总体上看,没有专职人员从事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可能只工作一段时间,也可能持续下去,团队中的成员可能由各种职务的人组成。职能型组织结构以智能部门为主体,资源相对集中,适用于规模小,以技术为重点,价值研究工作比较简单的环境工程项目。在此类环境工程项目中,推动价值研究工作的人可能是来自项目成本控制或者质量控制部门的价值管理专家。由于职能部门领导者价值工程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价值团队的规模比较小,价值研究工作也就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转贴于

1.2.2 项目型组织结构 项目型组织结构就是将项目的组织形式独立于公司职能部门之外,由项目自行负责其具体工作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项目的行政事务、财务、人事等在公司规定的权限内进行自主管理。项目型组织结构目标单一,决策速度快,结构简单灵活,易于操作,适用于大型、复杂或者刚开始应用价值工程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价值研究项目就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设置在环境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由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专家担任。这样一来,价值研究工作就能够系统而全面的开展。

1.2.3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是介于职能式与项目式组织结构之间的一种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参加项目的人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排,而这些人员的工作在项目工作期间,项目工作内容上服从项目团队的安排,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是一种暂时的,半松散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需通过其职能部门领导,项目经理往往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2]。矩阵型组织结构能够平衡目标,协调功能,避免资源重置,但项目成员往往处于多头领导状态,项目管理权力较难平衡。由于价值研究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环境工程的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成本控制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之间的矛盾,所以价值研究工作同样适用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的价值研究工作同样可以设置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该项目可以由成本控制部门负责人、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或者直接本文由收集整理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领导。

1.3 环境工程价值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 价值团队的目标决定了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环境工程价值分析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以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价值团队成员必须包括价值工程专家、环境工艺设计人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施工部门人员、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会人员。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项目总目标的提出者—业主代表的参与。

价值团队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实现团队工作效果大于每个成员业绩的叠加的目标。因此团队成员的选择应该满足下面几个条件:①具有特定的专业技术能力;②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具有系统和整体的认识;③能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站在整个企业的立场上进行方案设计;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⑤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⑥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此外,团队成员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4]。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如果团队成员过少,项目中的某些细节或关键问题和需要改进或创新的方面可能会被忽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相反地,如果团队成员过多,可能造成价值研究项目资金成本过大,讨论时间过多且较难达成一致,或形成“个人搭便车效应”。因此环境工程项目在价值团队成员的配置上,应该在必要的部门(如管理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里面选择精干人员。

1.4 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工作任务 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监督价值团队成功得达到既定目标的人。根据之前的分析,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的负责人由环境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在项目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项目经理;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可由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也可以直接由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担任。

篇12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是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的重点,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同时也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将决定着金融发展的好坏,必须加大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方面的改革,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整个改革中“三最”改革,意为主题思想最模糊、涉及的对象最复杂及推动的难度最大。除此之外,对金融改革的认识、目标定位上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严重阻碍金融改革的进步。必须加强对改革目标的认识和目标战略的定位。文章中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环境进行简单分析、对战略目标进行定位等。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优势分析

1、农村信用社金融信息成本低。农村信用社是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农民和大部分企业。金融信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信息流通渠道通畅、传播的速度比较快,且信息相对透明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对象、贷款项目、风险等级等信息的了解,获取成本相对较低。农村信用社具有稳定的地域特性,方便信贷工作人员针对贷款人、贷款项目实施监督,以此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2、农村信用社服务的网点比较密集。农村信用社服务的网点分布于农村各个城镇乡,甚至村庄内,相信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农村信用社遍布城乡各个地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具有很大的优势。

3、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对资金的需求没有特定的格式,比较随意,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必须多种多样,否则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观察发现,农村信用社内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甚至是同村人,对与农村的生活状况十分了解,有利于“对症下药”。工作人员根据农民不同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方式,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劣势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比较落后,现代化技术实施差,严重影响结算能力的高低。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邮政储蓄采用全国通存通取的业务方式,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网络结算的渠道,促使资金的快速运转,方便快捷。相比之下,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帐计算,大大削减了工作的效率,并且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存取处于完全隔离状态,给农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农村信用社每年都会失去很多客户,硬件设备差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绊脚石。

2、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工作创新能力。据近年来,对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文化水平的调查:

经分析,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大都停留在初中阶段,初中以下学历部分连汉字都没有认全,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都上了技校或外出打工,大学毕业的学生向往大城市的发展,不愿回到农村去,除非因为家庭原因小部分人会选择回去等。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大都缺乏金融专业及管理知识,知识缺乏,管理能力自然无法提高。文化水平低下成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绊脚石。

3、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较弱,资金规模小。本质上讲,金融机构面对一定的风险是必然的,由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农村信用社没有实力资金规模,何谈抗风险的能力高低。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是为“三农”服务的,自然对农业的投资也不小,面对农民项目贷款,农村信用社单凭依靠自身的积累、股金及存款等来解决,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大,加上农村信用社的隔离性,项目一旦失败,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后果相当严重。

三、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分析

1、近几年,我国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投资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改革,充实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壮大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机构。

2、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农村金融的威胁。农民近年来的贷款量持续上升,其中56%的资金来源于农村信用社之外,被称为民间金融。民间金融的出现对农村信用社具有一定的威胁,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加快改革的力度,稳定改革的目标。农村信用社面临民间金融的竞争压力,往往选择放弃去选择另一个服务市场,这种做法十分不明智。

四、农村信用社金融的目标战略定位

1、目前“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的最佳选择。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状况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战略定位:坚持服务“三农”。坚持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机构是土生土长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条件为农村信用社奠定了基础。另外,农村信用社应抓住国家重视、扶持“三农”的机会,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将零散的资金逐步转成生产资金,以壮大自身的实力。

2、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差,经营的能力不强。从软件、硬件上看都比较落后,无法与商业等银行相抗衡,因此,只有坚持以“农”为本,切合实地的为农民服务,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自身的优势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只有全方面进行整合,审时度势,针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外部资源进行全方面定位,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此外,还需政府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及辅助等反面的机制,才能够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金浩.不同金融环境下农信社的主要理财方式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1(9):93—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