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股票投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1-17 11:1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速公路股票投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速公路股票投资价值

篇1

2010年5月5日,安阳钢铁的收盘价为4.34元,低于其每股净资产4.38元,成了新一轮的首支破净股。紧随其后,沪、深两市的破净大军再次纷然而至,截至2011年12月20日,又有112家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跌破其每股净资产。在此次破净中,不少钢铁、电力、家电等蓝筹股和龙头上市公司也现身其中,对我国股市又是一场较大的震撼。

破净,是指股票价格跌破其每股净资产值。破净被证券界的同事所关注的原因是,每股净资产一般被视为股价的底限,如若这一底限被打破,则表明股票已经失去其投资价值。然而,继2008年大规模出现破净股后,2011年破净股的再度大幅涌现确实使投资者心灰意冷。但是,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此次破净股大规模出现及其后续变化的过程也可初步看到:破净股出现的规模大小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股市变化的周期密不可分;进一步,我们亦应看到,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状况的破净股在后续期间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发展去向,这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要事项。为了探索这一迷局可能存在的规律性,本文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

二、研究背景

我国股票市场曾出现的大规模破净,分别是在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2005年6月上证指数处于998点的大底时,沪深两市共176只股票破净。2008年11月,剔除净资产为负的ST公司等,沪深两市共有215只股票破净。2011年底再次出现大规模破净,公司数也高达一百多家。本文正是基于此现象而进行深入研究。

张云、张永英在《对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引起的“破净”现象研究―基于南京高科的典型案例分析》一文中对2008年4月第一支破净股(南京高科)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从表面上看,该股票价格跌破每股净资产是由于房地产受宏观调控影响及限售股解禁的较大压力导致的,但根本原因则是新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由于该公司数额巨大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降低减少了其每股净资产,从而促使其股价下跌。

赵迪在《抄底“破净股”》文中陈述到,从历史规律观察,市场平均市净率与指数点位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在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吻合概率较大。他由此总结出,当破净股大规模出现时,往往预示着市场底部的到来。

面对我国破净股较大范围出现的事实,有的机构、单位对决定股票是否破净的关键指标(市净率)与股票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较为深入、全面的探索。综合各方的看法为: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值一般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股票价格则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上下波动的,股价指数(如上证指数、深成指)是股价走势的重要表现;也正是由于剧烈变动的股价与相对稳定的每股净资产之间的结合,形成了企业市净率的高低波动,而当这一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其中的极端值,亦即破净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一般将破净股的大规模出现视作股市底部的重要标志。

上述各种看法虽对我们研究破净股问题有较大启发,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尚未被认真探讨,即破净股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或者是说,什么样的股票的价格最容易被降低,以至于成为股票价格下跌时的“先锋”?抑或相反,破净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即破净股究竟是真正失去了投资价值,还是其价值只是暂时被低估?因此,我们认为,本文需要深入地研究破净现象产生的原因,追踪破净股的后续发展,以力争解释其可能存在的内在规律,说明在这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2011年底的破净潮具有一些前几次大规模破净尚未显现的特殊之处,所以,本文以这最新的变化情况为基础展开我们的研究。

三、破净股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纵观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截至2011年12月20日,沪、深两市共有112家公司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剔除ST股及有重组概念股,得到以下70只市净率小于1的股票,见表1。

我们对这些股票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在70只破净股中,从属于钢铁行业的股票共15只,占比21.43%;从属于机械行业的股票共12只,占比17.14%;从属于电子行业的股票共7只,占比10%;从属于房地产行业的股票共6只,占比8.57%;从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股票共6只,占比8.57%;从属于造纸行业的股票共5只,占比7.14%。该六类行业共计51只,总占比72.86%。显然,本次的破净潮有着很强烈的行业特征。从具体的行业构成来看,钢铁行业无疑在破净大军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次分别为机械、电子、房地产、交通运输以及造纸。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几个有代表意义的行业进行探讨:

首先,就钢铁行业而言,由于2011年度下半年铁矿石价格上涨,推动了产品成本上涨,从而使得大部分钢企利润出现下滑。表2为2012年第一季度钢铁行业破净各股的净利润增长率。从中不难发现,15只股票中,仅5只股票的净利润增长率为正,在10只净利润增长率为负的破净股中,其平均值已低至-755.83%,而总体的平均值为-450.02%。除了成本上涨的原因之外,房地产调控以及高铁建设放缓的双重政策性挤压也对钢铁行业造成重大影响。当投资者面临这样的数字时,无疑信心大跌,从而使得钢铁板块进入低估值区间。其结果是,无论企业盈利与否,股价一律下降,致使该行业成了投资价值看低的重灾区。

与钢铁行业相似,造纸行业也形成了较大数量的破净股。具体来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纸浆原材料价格上升,二是排污问题的推动。

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可谓是受宏观环境影响的典型代表。自2011年以来,国内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在通胀调控和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大幅下滑。这使得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效益下降,成交量萎缩。在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滑的同时,许多房地产企业还面临资金链紧张的情形。截至2011年12月20日,破净的6只房地产股票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1.73%,远高于总体50%的市场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由此以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股票较大比例破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这样,由于公司业绩下降,或者是与宏观经济因素相关的业绩下降使市场信心溃退,使较多机构投资者做出了远离此类股票的选择,加之非理性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导致股票破净现象愈演愈烈,致使处于此行业中效益较高的企业也难独善其身。

四、破净股后续变化的初步分析

探究破净股票的投资价值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本文在此首先回顾一下历史上股票破净后的后续发展情况。一般看来,破净股的去向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短时间内,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回暖,使其股票价格上升至每股净资产以上,有的还会在此期间形成快速增长;(2)由于公司自身经营存在问题,在股票价格跌破每股净资产之后,随净资产快速收缩而解除其破净状态,但实际上使投资者遭受了损失。

本文追踪了列示的70只破净股票直至2012年3月30日的收盘价格,结果表明其平均价格相比2011年12月20日上涨9.8%。在这些股票中尚有6只股票价格增长率为负,其中东方日升价格变化率为-6.59%;64只股票价格增长率为正,其中中航地产的价格变化率为116.99%。历经三个月的时间,为何一些股票成为高收益股票,而另一些则仍为低收益股票?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影响破净股价格变化的因素可归为以下三方面: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公司经营情况。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宏观环境

在股市探底之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回暖,大部分公司经营情况也随之好转;与此同时,大盘也逐渐走强,投资者信心增强;所有这些,均会对破净股票价格变化产生正面影响。我们应注意的是,2011年12月20日,沪综指为2215.93点,至2012年3月30日,沪综指上升至2376.84点,上升了7.26%;而相应的70只破净股平均日收盘价也从2011年12月20日的6.01元上升至2012年3月30日的6.60元,上升了9.8%;破净股的平均变化指数高于大盘。

(二)行业状况

我们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延伸至各行业又可清晰地看到,不同行业的破净股票在三个月后的去向差异巨大。前文已述,在70只破净股中行业集中度最高的6个行业分别为钢铁行业、机械行业、电子行业、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和造纸行业,我们在此计算了每个行业破净股自2011年12月20日至2012年3月30日平均价格变化率、平均每股收益及平均净利润增长率,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看出,房地产行业破净股价格变化幅度最大,为28.79%;交通运输行业破净股价格变化幅度最小,仅为2.60%;二者的差距达到26.19%。此外,房地产行业破净股的每股收益平均值也大大高于其他几个行业,为0.70元/股,而钢铁行业破净股的每股收益平均值仅为0.14元/股。更为直观的数据是该六大行业破净股的净利润增长率平均值:钢铁行业以-387.70%极高的负增长率“遥遥领先”,而仅有电子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破净股的净利润增长率平均值为正。由此可知,2011年12月20日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股票在下一季度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换句话说,股价的变化好像是并不依赖于破净公司的经营效益。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同行业的破净股票有着不同的发展去向呢?限于文章篇幅,我们仅对处于底部和顶部的两个行业进行分析:

1.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中破净的6只股票平均价格增长率为2.60%,平均每股收益为0.19元/股,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3.33%。我们观察这一期间的相关情况:高速公路暴利问题已经引发公众关注、降低收费的呼声不断上涨,这样,虽然该行业能够以高速公路收费维持其利润,但市场预期已经充分反映在其股票价格之上。具体表现为,三个月的时间几乎没有对该行业的情况产生任何影响,该行业的股票价格变化状况甚至低于大盘。

2.钢铁行业。钢铁行业中破净的15只股票平均价格增长率为5.23%,平均每股收益为0.14元/股,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387.70%。由于困扰钢铁行业利润水平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个别股票诸如韶钢松山、鞍钢股份已在继续亏损。这样,即使是破净的现象随着大盘的回升而得到一定的“纠正”,但总体状况没有改变。

3.造纸行业。造纸行业中破净的5只股票平均价格增长率为19.55%,平均每股收益为0.19元/股,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2.73%。造纸行业股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加快淘汰落后造纸产能、纸品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即企业利润和宏观政策。

4.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中破净的6只股票平均价格增长率为28.79%,平均每股收益为0.70元/股,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6.12%。房地产行业价格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2011年12月下旬,由于投资者对于房地产行业过于悲观的预期,导致当时股价急剧下跌。经过3个月的时间,由于房地产行业本身盈利能力尚佳,股价又慢慢回升。

(三)公司经营情况

除了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影响之外,个别公司的经营情况无疑对于其股票价格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公司经营情况可通过部分财务指标予以体现,包括公司的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利润率及净利润增长率等。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按照一般的规律,业绩好的公司即使是陷入了破净之门,也会依其业绩而迅速脱身,甚至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绝佳表现。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在下面将进行以此为核心的数据分析。

五、破净股后续变化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有业绩支撑的破净股是否真的更具有投资价值,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为了对此进行探讨,本文将作为样本的70只破净股票直至2012年3月底的价格变化率作为因变量,选取该70家破净上市公司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与2012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分别披露的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三项财务指标,将三项指标在这一时间范围内的变化率作为自变量,用于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自2011年第三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的变化。通过回归方程验证破净股票价格变化与各项财务指标变化率的相关关系,从而探究破净股票后续价格变化的可能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选择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三个综合反映公司经营状况指标的季度间变化为自变量,以破净股票价格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尝试着探讨破净股价格变化与上述三个指标间的关系。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如果破净股票的投资价值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关,那么代表破净股票投资价值的价格增长率与代表公司经营业绩的三项财务指标具有相关性。

此外,由于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公司所处行业对破净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明显,我们在此也将公司行业作为虚拟自变量,在回归的过程中同时寻找其与破净股票投资价值的关系。即,我们在进行分析时,也选取6个虚拟变量,分别为造纸行业、电子行业、房地产行业、钢铁行业、机械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

(二)假设的检验

在检验上述假设时,分析的样本数n=70,为消除回归过程中的异方差,我们采用稳健回归(robust regress)[1]的分析方式。回归结果见表4[2]。

以上述计算为基础,我们再采用t检验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表5中的计算结果显示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净资产报酬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对公司股票价格增长率有显著影响[3],前者为负相关,后者为正相关;没有证据表明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对于公司股票价格增长率有显著影响。此外,钢铁行业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行业特征对于破净公司价格增长率有影响显著;但电子行业、房地产行业、造纸行业及机械行业对于破净公司价格增长率来说,行业特征并不明显,即无法通过检验。

我们进而再计算了净资产报酬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钢铁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与公司股票价格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见表6。

表6中的计算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净资产报酬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钢铁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与公司股票价格增长率显著相关[4]。由此,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肯定。我们因此确定最终的回归模型:

股票价格增长率=-0.07×净资产报酬率+0.10每股经营现金流量-4.35钢铁行业[5]-6.66交通运输行业+8.31

这样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其他情况不变时,破净股公司净资产报酬率每增加1%,股票价格增长率下降0.07个百分点;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增加1%,股票价格增长率上升0.10个百分点;属于钢铁行业的破净股票比不属于钢铁行业的破净股票价格增长率减少4.35个百分点;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破净股票比不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破净股票价格增长率减少6.66个百分点。

(三)对检验结果的说明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之一是: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公司股票价格增长率与其净资产报酬率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存在相关关系;回归结果则进一步表明,股票价格增长率与公司净资产报酬率的相关系数为负,而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相关系数为正;也就是说,净资产报酬率增加,股票价格增长率更小。其具体原因何在呢?经过分析看到,在公司的净利润没有显著增加,反而出现持平、减少(但不至于亏损)时,常会伴随性出现净资产数额减少,从而形成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对增长,其对股价变化确实是不利因素;但是,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变化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效果,因此成了股价上升的利好因素。我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及统计分析得出的另一结论是: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公司股票价格增长率与其行业存在相关关系,这证明了关于“破净股票的投资价值与公司的行业分类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假设。其中,交通运输行业以及钢铁行业的行业特征显著。

此外,在回归结果中,反映解释程度的R2仅达到22.64%,也就是说主要的财务指标及行业信息只解释了破净股投资价值的22.64%。这是因为除了投资者看重其财务指标及行业信息这个因素,还有部分宏观因素影响不容忽视。而这样的内容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以探寻其原因。

六、结论与研究局限

本文针对2011年12月20日沪、深两市出现的大规模破净现象,探讨了破净股票产生的原因、破净现象的意义,并对破净股票投资价值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及行业的相关性进行了论证。本文认为:破净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别公司经营不佳、行业状况不佳、宏观环境不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市场信心溃退;再就是,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与公司的经营业绩、行业类型存在相关关系。

本文的局限及不足主要表现在分析破净股票投资价值与公司财务指标、行业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方面。具体来说:在回归结果中,反映解释程度的R2仅达到22.64%,也就是说主要的财务指标及行业信息只解释了破净股投资价值的一小部分内容,可能存在其他影响破净股票投资价值的财务指标未被挖掘;再就是,由于剔除ST股及有重组概念的股票后,数据分析样本仅有70只股票,虽然符合数据检验中对于大样本的要求范围,但相对于能够得出准确结论的样本数量仍有一定差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注:

[1] 此处对异常值十分敏感的经典最小二乘回归中的目标函数进行修改,以消除异方差性。

[2] 回归过程采用stata统计软件。

篇2

2.利率连续调整使保险公司的资产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宏观政策层面调整较多,对保险业的也较大。比如,近三年央行连续7次降息使我国寿险公司利差倒挂现象日趋严重。1997年底以前,我国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与银行存款的利差已不小,平均亏损在4.22%—5.22%之间。而从1997年底银行连续降息,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已从7.8%下降到2.25%,而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也随之从8%—9%下降到现在的2.5%,现新单利差收益倒挂0.25%。如果没有相对高一点的保单利率,又无法吸引顾客投保。1998年底,寿险保单预定利率最高为9甲o,最低为4.5%,加权为7.8%,各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不到3甲e,显然存在严重的利差损问题。所以,单靠银行存款的利息已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来保证其支付保费的可能性。

3.保险资金运用中短期行为严重。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资金主要来源都是保费收入。人寿保险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一般为30年到40年),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因而现今这部分资金在我国比较适用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基础设施项目等。财产保险的保险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为一年),对资金的运用要求流动性强,因而比较适用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投资品种。然而,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而我国短期投资的投机性大,风险高,这种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的效果。

4.保险资金存在着非收益性运用比重过大的问题。当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上出现偏差时,当保险资金无合适渠道进行投资时,一些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定,扩大成本占用的问题比较普遍。根源也在于无合适的投资渠道。

二、发达国家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与运用比例的简要评析

由于各国经济环境、环境、环境的不同以及各国保险业的的背景差异,各国保险资金的运用都有其自身特点。

1.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美国保险业一般根据国内金融市场供求状况调整其持有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数量,相对而言政府公债和企事业债券比重较大,股票投资比重较小,但目前仍可达到保险业资产规模的10%左右。抵押贷款是美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传统业务,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维持在总资产的30%以上。只是在80年代以后,保险公司资产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资金转移投向各类证券以达兼顾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目的,这样抵押贷款的比例直线下降,目前还不足10%。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地产商或工商建造厂房、仓库、办公楼或购物中心等,资金需求急剧上升,美国保险业充分估计到该市场的投资价值,斥巨资进行不动产投资,其规模曾占总资产的6.7%。近年来,由于不动产投资风险较大,这方面的投资规模相对较低,一般维持在2—3甲o.在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在内的其他资金运用方面,一般所占比例极小,现金和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的需求,保证保险金的偿还,所以,美国保险业对现金和存款的管理主要是以预计的现金流量为主要指标,防止流动性不足,同时避免资金闲置。

2.英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英国保险业长期资金的运用与美国有显著的差异。由于英国政府对保险资金运用采取宽松的态度,致使英国保险资金运用在不动产和公司股票等产权投资所占比例要比美国高得多,接近60%,同时,政府债券持有比例也要大些,而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相对少得多。此外,英国保险业常常斥人短期资金平衡资产组合的流动性要求,斥人资金一般投于短期资产作为现金准备。

3.日本保险资金运用状况。由于经济传统不同,日本保险业资金运用偏向于商业贷款,贷款在各项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在80年代以前维持在50%以上,近十几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30%左右。日本保险资金的证券化程度相对低于美国和英国,但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到现在已达60%以上,财产保险业资产的证券化程度则较高。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显著特点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尤其在英、美两国,财产险业的资产证券化率高达90%,寿险业也达80%以上。资产证券化程度高的第一个优点是资产的流动性强,能满足流动性的需要,同时,资产的收益性也得以兼顾,尤其是股票,收益一般要高于贷款和不动产投资,债券则更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第二个优点是资金闲置率维持在最低水平,这些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其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仅为0.5—2%,其目的是支付日常支出和费用等。第三个优点是投资方式多样化,范围广范,这样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和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三、我国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

由上可知,西方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资产政券化程度高,资金闲置少。我国寿险资金的运用应借鉴其成熟的经验。由于寿险业务经营时间长,使保费收取与给付之间存在时间差和规模差,再加上寿险所具有的稳定性和给付的可预见性,使得以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寿险公司的资本金组成的寿险资金用于长期投资成为可能。基础设施的投资特点与来自于传统固定利率的寿险产品的资金特点也正好吻合。

1.从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来看。保险公司由于网点等条件的限制,不适于开展保单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零售金融业务,而应开展单笔资金运用具有一定规模的批发银行业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金额巨大,正好符合保险公司选择投资项目的要求。

2.从项目的还本付息周期来看。寿险业务具有长期储蓄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年轻人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前的缴费期可以长30年以上,寿险给付期一般也长达10年以上。所以寿险公司有大量的长期资金可用于投资。在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长期利率总是高于短期利率。在保持一定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寿险公司应该尽可能地提高长期投资在其资金运用中的比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和还款周期普遍较长,一般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5年。这样长的投资期限让一般投资者望而生畏,但恰恰适合寿险资金运用的要求。

3.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收益符合寿险资金运用安全性优先的原则。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建设的期限一般为4至8年,产业寿命较长,运行维修费用相对较低,累积的利息较高。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尽管我国在20世纪末突破了1万公里,但该行业仍有较大的潜力。国家对公路建设的重视,使这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率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4.从投资风险来看,投资基础设施既没有获得纂利的可能,也没有血本无归的担心,偿还本息一般只是时间。这一风险低、回报相对稳定的投资领域适合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必须严格控制投资风险的机构参与。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值增值功能有利于寿险公司控制通货膨胀风险。为保证未来的偿付能力,寿险公司一般要将一部分资金以存款和债券的形式存起来,但这两类投资都无法有效地抵御通货膨胀风险。2001年,寿险公司资产中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仍高达76.8%,这说明我国寿险资金运用十分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使得寿险资金“保值有余,增值不足”,与发达国家的寿险资金的运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串却能有效地弥补承保业务可能出现的亏损。因此,寿险公司将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将在总体上保证寿险资金风险分布的合理化。

利率降低对基础设施项目十分有利。由于投资额度大、期限长,基础设施项目的盈利能力对利率非常敏感。在1997年之前,国内资金紧张,贷款利率较高,高额的资金成本使得许多基础设施项目无法盈利。一些项目不得不使用利率相对较低的外资,被迫承担汇率风险。在连续七次降息之后,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本大幅降低,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这是各银行信贷明显转向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之一。

5.允许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在加入WTO后提升中资寿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寿险公司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后,一方面增强了其资金实力,树立了可信赖的公众形象,也有利于寿险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环节众多,寿险公司可以建立更加广范和更有利的客户,为拓展市场创造条件。这一点对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保险如何应对外国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局面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发展的宏观环境为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自1996年以来,政府一直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2001年初的“十五”计划订出未来五年(2001—2005)的投资率为35%,按照现有的数字,中国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约为60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国家财政的压力确实很大。因此,除了国家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外,还要鼓励其他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外的养老基金和其他福利基金偏好追求安全性高的投资,非常看好中国能源、、通讯等基建项目。这些公共基金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退休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能够提供长期固定利率的资金。据有关专家的,20世纪如年代前期,这些机构在通过资本市场为大型能源和交通项目融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项目的成功表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公共机构贷款者拥有的巨额资金,为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能源、运输、电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相当可观的资金(参见《1995年亚洲经济和基础设施》)。既然国外的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和实践中都已被证实是可行的,那么我国的寿险资金也理所当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四、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连接平台——基础设施项目信托计划

寿险公司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投资形式将寿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寿险公司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直接投资方式,即是指寿险公司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直接从事项目的生产经营。采用这种方式,投资者将直接获取利润和承担风险责任,减少了中间环节。但从现有的市场和寿险公司的技术和人才条件来看,采取这种直接投资的方式风险较大,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寿险公司还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以各寿险公司现有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还无法承担和应付由于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限定上突破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2.债券模式。基础设施项目发行长期建设债券,允许寿险公司和其他投资者平等参与购买。这种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但其实施取决于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更何况目前我国公司债券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新债券发行更是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操作的难度也比较大。

友情链接